词汇英译

2024-12-21

词汇英译(精选8篇)

词汇英译 篇1

文化词汇的探讨与研究一直是翻译界热点。但是, 由于文化词汇的地方独特性和巨大的文化差异, 很多的译文都未能传达其特有的文化信息, 反而让很多的外国人产生误解。本文将以语用关联为理论依据和框架, 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 重点研究鱼米之乡的湖湘文化词语的英译, 从而更好地传播湖湘文化, 让湖湘文化走向世界。

1 引言

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 语用学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语用学理论正在被应用到教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等领域。正是由于语用学与翻译学的研究对象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是共同的, 越来越多的学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而其中, 尤以关联理论为重。首先, 必须了解什么是关联理论。该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 它是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人类行为学发展起来的一个多学科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以斯帕伯和威尔逊 (D.Sperber&D.Wilson) 为代表人物的学者们于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的核心理论为关联原则是人类认知假设的必要条件, 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 即根据事物的相互关联性的信息认知事物。因此, 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的进行有很好的解释作用。根据关联理论,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 是涉及源语作者、译者和译入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最佳的翻译是能够让译入语读者获得最佳关联的译文, 也就是说能让译入语读者花费最少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2 文化负载词语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之间既有共性, 又有差异, 共性在于很多词汇在中英当中是可以找到对等的, 比如说苹果对应apple, 地球对应earth等等;差异在于很多词汇特别是文化负载词汇却找不到对等, 比如旗袍、太极、风水等等。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很多的文化词汇却成了交流的绊脚石, 如何翻译这些词汇成了翻译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中英文化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征, 其差异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而作为能反映文化特征的符号——语言, 也形成各自不同的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受海洋文化影响深刻, 而汉语是汉藏语系, 属于大陆语系。这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必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可对应性, 即文化的不可翻译性。除了一部分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化传承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分支属于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其反映在语言中, 就有很多不可对应的语言词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冠石。由此可见,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词汇来反映其文化的独特性,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原语中那些具有民族文化意蕴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词语, 由此出现很多文化空缺词汇。湖南地处洞庭湖畔, 楚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英语中往往找不到对等词语, 很多国外游客们因此也不能通过对文化词汇的了解来体会湖湘文化。

回顾中外翻译史, 我们不难看出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是单独出现的, 它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 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理论养分。这一点正像应用语言学必须依赖语言学的发展是一样。翻译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 这一事实不仅存在于中国, 在其他国家的译界也是如此。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在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 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统一理论。翻译研究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的本体研究的某一方面都有所启发、有所认识, 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有所推动。对翻译研究的这种借鉴评价褒贬不一, 褒奖的地方是它对任何学科都一视同仁, 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为我所纳, 对翻译理论的快速丰富与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作用。贬低在于, 各个学科所输入的理论之间互有冲突, 不能很好地兼容, 导致理论解释上的不一致性。文化词汇的翻译从古至今也经历着同样的路程, 不同的翻译学者对于同一文化词汇的处理是大相径庭的, 于是文质之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其实, 翻译研究没有必要争一个高下, 分出胜负, 如何更好地把语言和文化传递出去才是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原文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认知环境不同, 文化缺省会造成交流中的误解和理解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发挥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必要的策略, 帮助译入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3 关联理论具体运用

传统翻译论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是一种编码、传递、解码的过程, 这跟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大同小异。因此, 我们也可以将翻译活动看作交际活动, 其中涉及两个交际者, 即原作者和译者, 在第一个示意、推理过程中, 原作者向译者示意其交际意图, 而译者根据其固有的原语言环境、原作者提供的语言刺激以及关联原则进行推理, 在此过程中, 译者是听话人。而在完成这一过程后, 译者进入到第二个示意、推理过程, 这时译者的身份是说话人, 他根据自己对原语篇、自己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的理解和把握和他对读者的期待, 向读者传达信息。在这两个过程中, 译者被看作是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关联原则则是稳固桥梁的混凝土。因此, 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的进行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基于关联理论的思维模式, 作为一种解释性应用, 翻译应该采取直接和间接的翻译模式,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最佳关联的目的, 以及如何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策略, 这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让译入语读者以最少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更好地了解文化。文化负载词汇因其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在翻译中很难找到其对等词语, 这个时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采取其他视角或者翻译手段来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语。我们通过以下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语用关联的翻译运用。

3.1 音译加直译

有些文化词汇在目的语里是空缺的, 而且很难用一两个字准确地翻译出来, 这时译者常常需要把原语的发音直接转换成目的语里相同或者相近的语音, 这种翻译方法叫做音译法。尤其涉及到一些地名和专有名词时, 音译法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仅有音译是不够的, 有些文化词汇还需要直译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首先, 我们来讨论洞庭银鱼这个词。洞庭银鱼是湖南洞庭湖的特产, 银鱼成鱼身长6~9厘米, 呈圆柱形, 尾部稍侧偏, 鱼身无鳞, 洁白如银, 故名。据历史典故记载银鱼洁白忠诚, 从此, 人们便把洞庭湖银鱼视为神鱼, 多加保护, 久而久之, 洞庭湖里的银鱼越来越多。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silver fish, 那么译入语读者会把银鱼理解为一种家衣鱼甚至是昆虫。关联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可行的研究视角, 也就是说, 从最佳关联性来解释这些词语, 具体到翻译技巧或者翻译策略, 我们采取的是音译加直译。洞庭用音译法, 银鱼可以找到在译语中的最佳关联性, 即whitebait, 所以洞庭银鱼被译为Dongting whitebait。再比如擂茶这个词语, 擂茶也是湖湘人们喜爱的一种茶, 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翻译成hit或者grind, 译语读者不能了解这个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茶, 擂茶就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放在一个钵子里面擂碎, 然后用开水冲泡, 取其擂的动作, 名为擂茶, 为了在翻译过程中达到最佳关联的目的, 必须采取适当的翻译补偿策略, 其目的是更好地让译入语读者以最少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更好地来了解文化。因此为了达到译文的最佳关联性, 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得到大致相同的感受, 在green tea后面加入了cereal单词, 这样译语读者就一目了然了。再例如“功夫”一词, 功夫又叫中国功夫、中国武术, 是中国清末关于“武术”的别称, 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 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上个世纪70年代, 中国武术家李小龙先生将其翻译为Kung-fu, 并被收录英语词典中, 至此, Kung-fu一词被全世界的英语国家所接受。由于功夫或中国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和西方国家的拳击或柔道具有巨大的文化差异, 因此, 将其音译为Kung-fu, 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能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类似的湖湘文化词汇还有以下:

君山银针Junshan silver needle tea

湘绣Hunan embroidery

菊花石Liuyang chrysanthemum stone

3.2 阐释法

如果找不到目的语的意义相近的词语而又无法将原语加以直译或者音译时, 我们可以用最佳关联理论的解释的方法来翻译词语, 这种方法叫做阐释法。要求译者必须准确把握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关联性, 灵活变通地翻译出原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比如皮蛋这个词语, 皮蛋是一种传统风味蛋制品, 口感鲜滑爽口, 色香味均有独到之处。如果我们按照音译法来处理这个单词, 恐怕国外的读者不能理解, 甚至会误解这是不能食用的蛋。因此, 根据皮蛋的制作过程, 皮蛋是需要腌制才能食用, 我们可以用解释的方法来译成preserved egg。那么同理, 腊肉也可以译成preserved meat, 卜豆角可以翻译成preserved beans。类似的湖湘文化词汇如下:

凉席summer sleeping mat

黑茶dark green tea

芝麻豆子茶Sesame bean tea

竹器articles made of bamboo

臭干子smelly tofu

4 结语

作为民族文化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 文化负载词一直是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很多学者在研究文化负载词时都是笼统地研究文化, 而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湖湘文化词语为研究个案, 用关联理论来探讨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等等。由于笔者本身的局限性, 在选词方面没有做到面面俱到, 但是期望这种视角可以被广大的翻译工作者接受, 并应用在翻译实践中, 为翻译事业添砖加瓦。同时,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做系统性的整理和分析, 笔者期望能够给外国友人一个全新的窗口来了解文化, 帮助推广中国特色文化, 特别是湖湘特色文化。

摘要: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研究的热点, 不同的学者们也都采用不同的视角研究文化词语。本文将从语用关联理论出发, 用湖湘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语为研究个案, 希望更多的外国人能够了解湖湘文化, 并为湖湘文化的推广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关联理论,文化负载词,城市

词汇英译 篇2

[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研究---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32069X)部分研究成果。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汇研究”(2014SJB554)。]

摘要:本研究以德国功能目的论为依据,探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研究采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2,通过国务院官网2015年《报告》(英文版)报道和中央编译局2015年《报告》重要术语发布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结果发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词汇具有:实词使用量大、动词名词化显著和解释性名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征。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报告》英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遵循“目的法则”,灵活多样地采取直译、直译+增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语料库;文化负载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功能目的论;英译

一、引言

随着自身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日渐与源文化分离,不断产生区域变体,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的使用变体。葛传?耍?1980:91-93)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英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或语篇。汪榕培(1991:1-8)肯定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国际著名语言类期刊“World Englishes ”2002年第2期也曾集中刊发了15篇中国英语研究方面的论文,可见,中国英语研究也成为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的热点之一。金惠康(2003:72-79)认为,中国英语是介绍华夏文明的桥梁,能填补词汇空白、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的空白。这些空白标志着中国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即中国文化负载词,从中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土人情。

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汇是中国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的信息量绝不亚于句法和语篇。虽然国内有学者也注意到了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汇所折射出的文化身份和意识形态,但这方面鲜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故本文将对2015《政府工作报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策略和英译方法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和视角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属政论文体,用词严谨,书面语特征明显,是对上一年工作的总结和新一年工作的部署。《报告》的英译不仅具有传达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职能,也是他国了解我国国情、方针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等最权威的来源(王小萍,2006:109)。《报告》作为典型的外宣文件,每个词的英译都要仔细斟酌其政治影响。中国外交部官员王弄笙(2004:56-59)曾指出,译文必须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不能偏离原意,更不能曲解原意。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反映时代思想和风貌的新词不断涌现。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断更新变化,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也使得词汇的翻译成为了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杨原,2006:103-105)早在1991年,Newmark就在其专著《关于翻译》(About Translation)中独辟一章讨论了政治文化负载词汇的特点和英译策略,可见外宣文化交际中词汇翻译的重要性。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始于1971年,“目的论”是其核心理论。功能目的论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1997)。

功能目的论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后两者必须服从于目的法则。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报告》英译的目的是沟通(王惠,2011),即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过度使用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都是不得体的。

三、语料统计

本文将以Antconc3.2作为语料库检索工具,通过国务院英文官网对2015年《报告》的报道及中共中央编译局对2015年《报告》重要术语的译文发布建立两个小型的语料库。

《报告》英译本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大量实词的使用;

二、文体正式,动词名词化现象显著;

三、解释性名词颇具中国特色(李楠芳,2012:110)。本文通过统计2015年《报告》英译本前100个高频词,以揭示2015年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本届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语料数据及分析如下。

1.“We”“we”词频排名第5、第19,总计出现419次;“China”“Chinese”词频排名第16、第19,总计出现101次;“government”“governments”词频排名第20、第92,总计出现91次,表明2015《报告》中“我们(的)”、“中国(的)”、“政府”是主体。“development”“develop”词频排名第10、第15,总计出现169次,表明“发展”是《报告》主旋律。

2.“reform”词频排名第5、第19,总计出现419次,表明2015《报告》“改革”是主基调。“more”“improve”“increase”“promote”“growth”等表示增长含义的词语在《报告》前100高频词中占11个,总计出现445次,表明“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各方面的提升发展。

3.“policies”“policy”词频排名第82、第88,总计出现44次;“economic”“economy”词频排名第36、第68,总计出现76次;“market”“investment”词频排名第58、第62,总计出现52次;“education”“innovation”词频排名第77、第79,总计出现48次,表明2015《报告》对政治、经济、教育、创新等各方面提出了“改革”。

4.网络领域

直译

原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译文:We will develop the “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to integrate the mobile Internet,cloud computing,big data,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ith modern manufacturing,“互联网+”是指创新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促进者经济形态的转变,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The “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准确忠实地表达了“互联网+”这一新词的内在涵义。

5.教育领域

意译

原文:提供跟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译文:We will ensure that more outstanding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re created for the people to enjoy,and encourage a love of reading in all our people to build a nation of avid readers.“书香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avid”意为“热衷的,热切的”,用“avid readers” 体现全民阅读的氛围,以名词化结构“a nation of avid readers”对“书香社会”进行意译,传达了丰富的内在含义,简洁明了的表述也有助于语篇得到的衔接,体现了功能目的论的连贯法则。

五、结语

本文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在德国功能目的论的研究视角下,对2015《报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英译方法分析。中国文化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工作的力量。(黄友义,2008:6-9)报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汇英译需在“目的法则”的指导下,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7-28)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才能实现《报告》外宣目的,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本研究对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7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3]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4]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CHINA ENGLISH[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72-79

[5]李楠芳.《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词汇特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110-112

[6]王惠.从目的论角度看《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译英[D].北京:外交学院,2011.[7]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4(1):56-59

[8]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

[9]王小萍.中国党政热点词语英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09

[10]王银泉.“福娃”的英译之争与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6(3):74-76

[11]杨原.有关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词汇的英译[J].邵阳学院学报,2006,5(2):103-105

词汇英译 篇3

【关键词】目的论;《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翻译策略

一、引言

目的论,由汉斯·弗米尔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是目的与功能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将翻译行为视为基于原文本、并经过译者主体意识作用的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翻译目的是其关注重点,弗米尔认为,翻译的三原则中——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策略(Vermeer,2000)。

《十个词汇里的中国》,顾名思义是由十篇散文组成,每篇由一个极具代表性了词汇作题。像“人民”、“写作”、“草根”、“山寨”、“忽悠”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词汇。作者用最简单易懂的词汇和表达,充满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变化。本书在台湾、香港和国外一些国家一经发行,便广受欢迎。国外各大报社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华尔街日报称其“Captures the heart of the Chinese”。本文从译文中“人民”和“阅读”两篇的翻译现象着手,用目的论分析译者对原文的处理,并对其作出客观评论。

二、原作者目的和译者目的对比分析

余华在介绍自己的这本书时,引用了孟子的忧患意识,希望自己在揭示中国社会三十多年飞速发展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给人民以警醒。他挑选了十个词语,从不同方面描述中国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他在书的前言中介绍,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出版之前,他曾被波姆那学院的白亚仁教授邀请过去做演讲,题目为“一个作家的中国”。也是这次演讲让他有了写一本书来具体讲述中国社会的想法,白亚仁教授当即表示愿意承担此书的英文翻译。

从译者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目的:首先,译者对中国感兴趣,才会邀请余华做此演讲并决定翻译其相关书目;其次,译者将演讲题目定为“一个作家的中国”,即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看中国,确定了原作者的中心地位。近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一直是热门话题;加之余华作为作家已声名国外,白亚仁教授对其早期作品译作也广受接受和欢迎,这便保证了译者的译著可以满足出版社对译著销售量的追求。

郭建玲认为西方读者在接受余华时,存在两种思维定势:文学间的互证互识和对新的异域的东西的寻求(郭建玲, 2012)。翻译的目的是把本国的文化推介出去,这就要求译文需符合译入语习惯,以达到阅读顺畅。但如果译著仅限于信息的提供,不如去读百科全书,余华的文章除了内容有更高文学价值,其机具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也是读者希望读到的。

三、译者对翻译的归化处理

首先,为了信息表达的紧凑性和流畅性,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删冗减繁”。这里的删冗减繁指对重复的中文表达进行简译,但有时这种精简也会造成原文意味的缺失。如,原文有一句形容自己自行车破旧的句子:“我差不多每天中午骑着一辆各个部位都会发出响声,可是车铃不响的破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译文则简略为:“Practically every lunch time I would ride my rickety old bike to Tiananmen Square.” 译者又省略了极具画面感的对自行车破旧的描述,仅用一词“rickety”来形容。作者因读不懂伙伴写的字而愤恨的找他时,看到他正在打篮球写到“我在中学的篮球场上找到了他,这家伙正要运球上篮”。译文为:”I found him on the school basketball court, about to shoot a basket.” 原文中“这家伙” 满含恼怒又不那么决绝,是存在于朋友之间一时气愤,却没在译文中出现。这两处简译便失去了原文一些趣味和情绪。

其次,对原文增译,以解释原文中的文化缺省。作者在“人民”一篇中讲天安门事件时,只说“北京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要求民主自由,同时反对官倒”。译者则在此句前增加了“Stirred by the death that April of the reform-minded Hu Yaobang”一句,用以解释天安门事件的导火索事件。原文中作者所参加的”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的一个聚会”,译者也加了一个分句来解释“a newly formed association of liberal intellectuals in Beijing”. “赵紫阳”对外国人来说就只是个陌生的名字,为避免意思的缺失,译者加译“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who favored a conciliatory line toward the demonstrators”一句,使译文读者所获信息与原文读者相一致。

最后是改译,即译者采用更地道的英语来翻译原文。如,文中写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乱,“人人谨小慎微”。把“谨小慎微”译为“walk on eggshells”,一个非常生动的英语习惯用语翻译对应中文成语,既传达了意思,又地道而形象。这样的例子文中比比皆是:用“a chill went down my spine”翻译“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恐怖”;“翻旧了的红宝书”译为“a dog-eared copy of the Little Red Book.”“dog-eared”是指书的边角处卷了起来,暗指书被翻的次数很多;作者不满小伙伴抄书的笔迹,气冲冲的去找他,说道:“老子看不懂你写的字”,自称“老子”是一种汉语式的爆粗口,译者将其译为“I cant make out what youve written, you idiot!”这里,便用贬低对方的方式达到了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效果。《阅读》中,把我哥哥的同学“纷纷光顾”我家楼上译为“pilgrimage”——朝圣之旅——则更是典型的归化。

四、译文对原文的异化处理

“以一个作家的角度看中国”,即置原作者于中心地位,同时为满足海外读者在接受余华作品时对“异域感”的期待,译者采取了与原文同样的语言风格,并保持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等。

如文革期间,文学书籍被称为“毒草”,译者便保留了这种称呼——“poisonous weeds”;北京的“地坛”也以拼音保留;排队领书票时发现只有五十张,五十位之后的人“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译为“people who see the duck they have cooked flap its wings and fly away.”;形容“我”的阅读量越来越丰富说“像江水长流不息那样持续不断了”,译为“...flowing on continuously like the Yangtzes eternal surge”;历史在中国就像“川剧中的变脸”译为“...much the way an actor in Sichuan opera swaps one mask for another”;这里喻体中颇具中国特色的“长江”、“川剧”、“变脸”都保留了出来。

这种异化的译法,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点,并以对原文绝对忠实的形式翻译了作品。另一方面也符合了人们对国外作品“异域感”的期望,又不至于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达到了译者翻译的目的。

五、结语

翻译的标准,每个学者都有自认为有效的一套理论,但翻译理论经历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发展,从来没有达成一致,推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这大概是翻译的复杂性、所涉及的考虑因素太多所致。但把翻译看作一种行为,根据行为都具有目的性来考虑译本如何译,便可以简化这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便从已成的译本出发,分析译者翻译目的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验证了目的论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中的应用,也为广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手段的选择提供参考:即从自身翻译目的出发,根据目的选择需要的翻译手段。

参考文献:

[1]郭建玲,“异域的眼光:《兄弟》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J],当代文坛,2012.

[2]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台北:麦田出版,2011.

[3]Yu Hua, China in Ten Words, translated by Allan H. Barr, 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2011.

词汇英译 篇4

1 中国文化词汇翻译的特点

1) 体裁多样:描写、记叙、说明兼而有之。

2) 功能多重: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祁使功能。

3) 内涵丰富:中国文化词汇承载大量文化信息, 具有明显的语言特征。

4) 文学性强:文学丰富多彩, 生动形象, 类似文学作品语言。有关名胜古迹的诗词曲赋、佳句楹联、传说掌故、散文游记等数不胜数。

2 在翻译中国文化词汇时应该注意语言差异

中国人喜欢抒发感情, 尤其是描绘自然景色, 往往佐以人的联想。这种把人的情感植入语言描述中的手法产生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在语言描绘中, 常常运用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读者能产生具体的影象。

如:莲花池畔, 杨柳依依, 呈现一种宁静、幽深的意境。

The bank of the lotus pond is lined with willows thus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peace and seclusion.

3 归化和异化翻译

归化翻译要求用地道的目的语来再现源语的内容, 在翻译实践中, 笔者发现在这种方法在词汇冲突翻译上有很好的应用。例如:1) 在汉语中“红眼”是指喜欢嫉妒的人, 而英语中的“red eyes”则不表示嫉妒而是表示哭红的眼睛或红肿的眼睛, 英语中“green-eyed”表示的是眼红嫉妒的意思, 这时我们就应该采取选择目的语中恰当的地道词来翻译。2) “死胡同”应该译成“a blind alley”而不应该译成“a dead alley”否则英美国家的人就会感到困惑“alley”是没有生命的, 为何说“dead”?3)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围头一人, 头戴武巾, 身穿团花战袍, 白净面皮, 三闾髭须, 真是龙凤之表.”“The leader of theband wore a military cap and flowered silk costume.He had a clear complexion, his heard was fine, and he looked every inch a king” (杨宪益、戴乃迭译) 在汉语中“龙”是富贵, 威武的象征, 是帝王的代名词, 而在英语中“dragon” (龙) 是喷火的怪物是凶恶的象征, 如果将“龙凤之表”译成“every inch a dragon and phoenix”, 会在英语文化读者的头脑中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 因此译成了king准确的表达了源语的意境。

异化翻译要求忠实于原文, 保留源语文化, 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手法在增加外来词解决词汇空缺有很好的补缺作用。音译、音译加注解或直译加注解是异化的突出表现手法。例如: (1) 豆腐译为“tofu”; (2) 油条, 有人用“cruller”来指油条, 但它指的是英美国家中的一种油炸的食品, 与油条不同, 不能互指, 最好还是采用异化译成“youtiao, fried sticks made of dough” (3) “端午节那天, 人们都要吃粽子”译成“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 (4) 曹雪芹《红楼梦》中“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译为“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Gan;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译) 译文中对“端午节”、“粽子”、“比干”、“西子”的翻译就采用了注音加注解的异化来翻译, 这样既保留了汉语文化的民族性又可以准确的表达出源语的意思。

4 中国文化词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经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文化载体上, 更是经常表现在中国文化词汇的翻译之中, 要处理好中国文化词汇中大量的文化信息, 应遵循这一原则: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

4.1 增添法

如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在译朝代名时, 需要补充该朝代的公元年份, 以避免不谙中国朝代的外国人“望洋兴叹”。如“明宣德二年”应增译为“thesecond year of XuanDe (1427AD.) , Ming Dynasty.”

4.2 删减法

汉语资料的撰写者们往往在描述一个景点时, 喜欢旁征博引。如尚书禹贡:“漆住沮既从, 沣水攸同”, 诗经大雅:“沣水东注, 维禹之绩”, 所引的汉语文字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难以明白, 更何况外国人?纵然译者费九牛二虎之力将引文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在英语中交代清楚, 效果又会如何?不如省些力气, 作如下处理, 求得功能上的对等, 则可把那句译为:Records about this river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 which provethat the Feng River has been well 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

4.3 转译法 (包括类比、借用)

如:女娲想给世间带来生趣, 使之更美。于是用黄土捏泥人, 照着她的样子做人。译:The Almighty Goddess Nuwa want-ed to add life and beauty to the world.She set about making man with clay.

在这里用了The Almighty Goddess使西方读者很自然地想到希腊神话中的女神, 女娲这个人物的特点更容易被人接受。

4.4 改写法

本文重点介绍对诗文的改写。

如:水映山容, 使山容益添秀媚, 山清水秀, 使水能更显柔情, 有诗云:岸上湖中各自奇, 山觞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舫浑如画, 身在画中原不知。

The hills overshadow the lake, and the lake reflects the hills.They are in perfect harmony, andmore beautiful than a picture.

摘要:该文谈谈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和语言特点探讨中国文化转换成英文的基本原则和通常采用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中国文化,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翻译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35.

词汇英译 篇5

早在18世纪, 翻译界曾出现过一种十分幼稚的盲目乐观态度, 认为不同语言符号之间是绝对可以相互替换的, 其突出代表便是雅可布·布赖廷格尔。此人声称:“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语种中发现意思完全一致的对应词 (周方珠, 转引自Wolfram Wilss, 2004:17) 。”事实上, 即使撇开上下文和语言的具体内容, 不顾及语言的交际功能, 而只考虑其外在形式和词项多少的对应转换, 这种说法也令人难以认同。美国翻译家奈达指出:“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因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出现过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 因此更谈不上在两种不同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 (周方珠, 转引自谭载喜, 2004:17) ”由此可见, 即使英语语言中有上百万的丰富词汇与表达方式, 但在英译过程中仍然无法做到词与词的完全对等, 无对应词的现象经常发生。

文化负载词 (Culture-loaded Words) , 不言而喻, 指的是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 这类词也被称为“文化空缺词”或“文化缺省词”。文化负载词汇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某种特定文化独一无二的不能被来自于其他文化的人所理解或接受, 而且在其他文化中很容易被误解或是产生文化空缺的现象。这是因为, 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当文化的个性反映到词汇里, 便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文化负载词汇涉及的范围很广, 根据奈达的文化观, 将文化负载词汇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生态类文化负载词, 如:舂米、树烛台等。第二类是物质类文化负载词, 如:毡帽、元宝等。第三类是社会文化类文化负载词, 这类词汇涉及社会习俗、礼仪, 囊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社火、状元等。第四类是宗教文化类词汇, 如:观世音菩萨等。第五类是语言类文化负载词汇, 如:哔哔啵啵等。本文探讨的花腰傣婚俗文化负载词汇则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以上类别。

2 花腰傣婚俗文化内容中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原则与技巧

(1) 婚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原则

在花腰傣婚俗文化内容的英译过程中, 对婚俗文化负载词汇进行英译, 译者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源语词汇意义的再现优于形式的再现;二是选词必须考虑源语词汇所处的语境;三是源语词汇关键的隐含意义, 在译文中应转换为非隐含意义。只有遵循此三个原则, 译者才能使译文与源文形成最大限度的等值, 才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源文。

(2) 婚俗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技巧

花腰傣婚俗文化内容很多, 用平直的叙述语言进行说明和描述是这些婚俗内容的语言特点。为确保源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能在译文中得以等值传递, 译者也应该采用平直的英语语言对文化负载词汇进行翻译, 作者怎么说, 译者就怎么译, 不增不减。请看以下例子。

例一:

原文:傣洒人要由新娘的哥哥或堂哥将新娘背到新郎家大门外, 等候在那里的新郎的女亲戚点上松明火把新娘接进屋里。

译文:For Daisa people, a bride must be carried to the gate of the bridegroom’s house on the back of her elder brother or elder male cousin of her paternal line.The female relatives of the bridegroom waiting there light pine torches to escort the bride into the house.

在以上句中, “堂哥”一词即为典型的文化负载词, 如果译者就只考虑译语读者的可接受程度而仅仅将其译为male cousin的话, 译文就失去了原文所包含的特定文化内涵, 即:在汉语中, 堂哥表示的是同姓的父亲的兄弟的儿子;而male cousin多指表兄弟即异姓的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所以, 译者要把“堂哥”直译出来即:elder male cousin of her paternal line才准确贴切。

例二:

原文:女方父母手拿棍子到男方家大门口对着门说:“我家的小母牛丢失, 不晓得到哪里去了?”门里答道:“在我们这里喽, 我们帮关着哩!”

译文:The bride’s parents go to the bridegroom’s gateway with sticks in hands and speak to the gate:“Our heifer is missing and we don’t know where she has gone.”Answers inside the gate:“She is here.We help you shut her in!”

在上面的原文中, 把“小母牛”英译为heifer就是典型的直译。通过上下文, 读者不难看出原文中的“小母牛”意指“未婚的傣家姑娘, 而后被领婚了”, 如果译者将其意译, 而不将其直译的话, “小母牛”一词经过意译后在译文中就尽失了其文化内涵, 即:花腰傣对未婚而后被领婚的傣家姑娘的独特称呼。所以, 在这里直译就译得十分贴切准确。

例三:

原文:主持者是夫妻双全的有福气的妇人, 她每只手托一碗拌有蛋黄的糯米饭交叉在胸前, 让新郎新娘随双手的反复交叉抓“同心饭”, 蛋黄表示“同心”, 糯米饭表示“亲密”。

译文:The person who holds the ceremony will be a blessed married woman.She holds a bowl of glutinous rice with egg yolk in her hands crossing before her chest so that the couple can catch the“Tongxin Fan” (cooked glutinous rice with egg yolk for brides and bridegrooms with the meaning that they will never b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fter eating the rice) with their hands repeatedly from the bowls.The egg yolk stands for“Tongxin” (sharing the same goal) and the glutinous rice for“intimacy.”

在以上的例子中, 原文中的“同心饭”一词在译语中没有对等的词汇来表达, 翻译时出现了“词汇空缺”的现象。考虑到译语文化中没有“同心饭”这样一个与源语文化对等的表达, 译者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这样一来, 译文既保持了源文的文化信息, 又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做到了等值地传递源语文化信息。

简言之, 在对花腰傣婚俗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时, 除了采用直译、音译加注释等技巧外, 还可以采用异化、归化、意译和直译加注释的英译技巧。

3 结语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各具特色, 其中, 笔者以《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一书为例, 对花腰傣婚俗文化进行了调研, 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文化负载词汇, 并对其英译原则与技巧进行了讨论, 总结出一些英译原则和技巧, 希望能不断地把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群体的婚俗文化介绍到英语国家,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出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和少英.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词汇英译 篇6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是汉语言独有的语言表达形式, 包括一些概念、 政治术语、 短语和汉语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词语等, 主要有两大类, 一种是一些固有文化词汇, 另一种是新造词汇。 这些词语的准确英译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可以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的各种情况, 从而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与世界许多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 2007年7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明确地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三个层次的翻译能力。 其中更高要求是 “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 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 英汉译速度为每小时400个英语单词, 汉英译速度为350个汉字, 译文内容准确, 基本无错译、漏译, 文字通顺达意, 语言表达错误较少”[1]。

2013年12月 ,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型作了一些调整。 翻译题型调整为汉译英的段落翻译, 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这一调整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新挑战。 目前大学英语没有开设专门的翻译课,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学生翻译技能很少得到训练。 一些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话题有些抽象, 学生不知如何翻译。 多数学生可能只习惯于字词层面的形式对等, 不会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目的语受众、译者主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功底, 要用英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 显然比较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 大学生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 引导学生关注并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热点话题和词汇。 通过有针对性的翻译实践来不断提高学生中国社会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有助于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学以致用。

二、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

Vevschueren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 他于1999年在《理解语用学》书中提出了语用观和顺应理论。 后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 以一种新的视角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顺应理论认为, 语言的使用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 要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和环境选择具有顺应特点的语言。 顺应论强调,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外部原因, 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顺应性是语言使用过程的核心, 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 动态性与语境密不可分, 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认知心理状态、对事物的信念、对话题的兴趣等都影响着顺应的动态性[2]。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译文语言的选择也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 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在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作用下, 语言的使用或选择灵活多样, 使得意义的生成成为一个动态过程。 作为语言的转换过程, 翻译必然涉及目的语的重构。 目的语的重构是译者对原语的语境、语言结构做出的动态顺应过程, 翻译的过程一开始就面临着在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的问题, 选择目的语, 并且对目的语的形、声、义等各个层面的要素进行选择[3]。

三、顺应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基于顺应论观点, 中国特色文化词语英译实际上就是译者不断做出跨语言转换活动的动态选择过程。 除了要加强学生翻译技巧的介绍、 翻译实践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目的出发, 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 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 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 从而顺利地完成翻译任务。

1.加强基本翻译技巧的介绍和翻译实践。

一般大学英语未开设翻译课,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较少介绍翻译理论及技巧, 翻译实践就更少了, 学生的翻译水平普遍低下, 翻译理论及技巧的知识薄弱。 要提高大学生的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很有必要加强介绍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并进行翻译实践,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尤其要重视课外翻译实践,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翻译训练。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积累和背诵一些配有英语的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 并可重点训练翻译一些包含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段落。 要求学生阅读反映中国的一些英文杂志、报纸、电视和电影等, 为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打好基础。

2.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大学生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能力, 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因为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英译主要凸显了中西方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 提高他们文化异同的敏感性, 进而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例如:每逢重要的节假日, 可以跟学生介绍各种东西方重要的节日的来源、节日习俗、庆祝方式等。 教师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外任务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进行书面或口头汇报。

3.引导学生译语顺应汉语并保留汉语文化特色。

当今外国人学习汉语已是一种时尚, 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受到世界人们的热爱并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翻译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的语言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顺应论视角来顺应文化传播的需求, 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 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 从而使读者更好地通过译语去感受原语的文采。 因此, 英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时, 尽可能保留汉语文化信息的翻译方法是音译法, 音译法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汉语文化。 这种翻译方法一般既可体现中国特色, 又可被西方读者接受。 例如:风水 ( feng shui) , 气功 ( qigong ) , 麻将 ( mahjong ) 等。 直译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例如:希望工程 (Hope Project) , 一国两制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 如果认为英语中的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意思, 可运用音译加注的方法, 这种译法更加准确。

4.引导学生译语顺应西方国家语境。

基于顺应论视角,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译文语言的选择要顺应不同语境。 因此, 要引导学生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汇时注意西方国家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顺应西方国家文化背景。 在翻译时, 要改变或放弃大家熟知的传统中国文化意象来顺应西方读者的认知环境。 要让学生明白翻译一方面是语言的转换, 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要熟悉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当有差异不能对等时, 选用英语词汇时要仔细思考它们的内涵, 既要较为准确地传递出原文的意思, 同时译文要顺应西方国家语境。因此, 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 应把Four Asian Dragon调整为Four Asian Tigers来顺应西方读者的认知环境。因为 “龙”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龙在汉语文化中代表权威吉祥, 而在西方文化中龙代表凶残和邪恶, 在英语文化中的老虎正好有勇猛和力量的意思。

有时当形义无法兼顾时, 可以放弃形象而取义。 可采用替换法, 即借用英语中已有的表达来替换按照汉语形象翻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中国文化背景和意象的消失, 但可给国外读者提供可接受的英语译文, 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补充译法。 如: 望子成龙可译成:to hope one ’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

5.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 实现译文的顺应性“变通”。

有时在英译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时, 难以用英语进行直接转换或传递, 碰到这种情形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 对原文内容进行理解并打破译语规范, 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 而应对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顺应性建构, 使译语有效地传达汉语文化词汇的蕴意, 实现译文的顺应性变通。 例如:可以采用意译法, 如“形象工程”可译为“vanity project”, 这种译法比“image project”更地道。 因为英语中“vanity”含有“虚荣, 浮夸”的意思, 与形象工程的内涵正好相符。 在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汉英翻译过程中, 当英文中找不到现有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贴切地表达中文时, 则可能采用一些新的表达方式。如:偷菜译为vegeteal, 秒杀译为seckill[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Verse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3]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2007 (6) :124-125.

词汇英译 篇7

1 中国特色词汇界定、特点和翻译难点

与其他普通词汇相比, 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词汇是包含中国文化的独特语言现象, 在翻译中具有其特殊性。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 (2001) 认为, 每一种具体语言都带有某种印记, 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语言是生活的反映, “可以折射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孙会军, 200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深厚的语言积淀。中国特色词汇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涵盖范围极其广泛, 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到宗教饮食、社会生活, 无一不烙着中国特色文化的印记。比较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小康社会 (a well-off society) 、神州飞船 (Shenzhou Spaceship) 、禅宗 (Zen) 、包子 (Baozi) 、铁饭碗 (iron rice bowl) 等等。这些特色词汇的形成都是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事物、现象, 其大量的存在造成了翻译中的种种困难, 而这些困难的实质是文化空缺, 即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直接对应的翻译。诚然, 有些空缺可以通过诸如文化替代、移植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得以填补, 但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依然任重道远。

2《时代》周刊中翻译中国特色词汇采用的翻译方法

美国《时代》 (TIME) 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 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 有世界“史库”之称。自1923年创刊正式发行以来, 发展迅速, 近几年的发行量高达450万份左右。《时代》周刊涵盖的内容广泛, 主张对国际问题发表观点, 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在全球拥有广泛的读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因此, 《时代》周刊也相应地加大了对中国报道的力度, 其中很多文章在词汇使用方面不乏涉及到中国特色词汇。所以, 该文选取来自于《时代》周刊对中国报道的语料, 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通过对搜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归类, 笔者认为《时代》周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翻译方法。

2.1 音译

音译“即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来书写的形式” (张元, 王银泉, 2007)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采用完全音译的方法。例如:

Hong Kongers, myself included, love to affect a certain expertise when it comes to feng shui. (Dec.21, 2009)

风水为相地之术, 原意为选择合适地方的一门学问。早在晋代, 郭璞就在其名著《葬书》 (2010) 中给风水下了定义: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 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 行之使有止, 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 藏风次之。可见,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主要内容是人们对居住地或墓葬地的选择与处理。这是中国一门历史悠久的玄术, 文化内涵深厚, 翻译起来比较困难, 但该词采用了完全音译法直接译为了“feng shui”并作为一个新的词汇收录进了英语词典。

第二, 采用音译加解释的方法。例如:

China’s despised chengguan, or urban-management police, are hated for their heavy-handed and often violent approach—but in the southern city of Guangzhou they’re trying to improve their image with a new courtesy campaign. (Oct.16, 2013)

在这个例子中, Chengguan就是汉字“城管”的汉语拼音。城管是中国特有的城市管理监察人员, 主要职责是行使政府授权的行政执法权, 限制各类违法行为。因其管理的对象多为社会底层人员, 有悖于公民同情弱者的心理, 加之全国城管无序发展, 因此, 关于城管执法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于报端。在这个例子中, 作者都是既给出汉语拼音, 又给出解释的方法, 较好地保留了原词汇蕴含的文化现象。

2.2 直译

直译, “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 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文的语言 (或目的语) 与原文的语言 (或始发语) 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 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冯庆华, 2010) 。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 完全直译的方法

Provincial official Cai Qi called on his microblog for a rational response to the flooding, and said officials had been working allout to deal with the disaster. (Oct.15, 2013)

微博, 即微型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也可以发布信息。发布的内容一般较为简短, 不超过140字。中国的微博是借鉴国外的社交网络平台twitter创建的, 于2009年作为一个全新名词横扫世界, 成为最流行的词汇。在这个例子中, “微博”被译成简洁的“microblog”, 便于读者理解这一风靡一时的热门词汇所指示的对象。

第二, 直译加解释的方法

For Gu, the struggle to find a job continues—and he worries about becoming yet another member of the so-called ant tribe, the young, educated underclass barely eking out a living in China’s big cities. (July 4, 2013)

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在大城市就业, 因为就业形势严峻, 加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大城市房价过高等问题, 一大批大学生因无法找到工作或收入过低, 只能聚居在城乡结合部。该群体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过着群居生活但容易被忽视, 这与蚂蚁的高知、群居、弱小的特性不谋而合, 所以被形象地称为“蚁族”。作者在翻译时不仅直译出该名词, 又加了一句话的解释, 使读者不仅理解了汉语原词又了解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2.3 意译

意译, “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 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冯庆华, 2010) 。因此, 有时为了译语读者的便利性, 译者会放弃译语与原语形式上的对等, 而选择保留意义上的对等。

Parents are primarily dependent on their only children as a result of the family-planning policy and...barely functional socialwelfare programs. (Aug.14, 2013)

为控制庞大的中国人口数量,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于1978年以后将其列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主要内容时提倡晚婚晚育, 少生优生。与之相反的是, 一些西方国家,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 加之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完善, 不需要所谓的养儿防老, 导致了一些人不愿意生孩子, 为了减缓人口负增长的速度, 解决社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这些西方国家政府鼓励每个家庭多生育, 甚至给予奖励。因此, 计划生育对于西方的民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尽管存在文化上的不对等, 西方仍旧有一个与“计划生育”相对应的词叫“family planning”, 文中作者采用这种翻译方法更贴近于读者, 使读者明白该词汇的指称意义。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时代》周刊中搜集的中国特色词汇语料进行分析归类, 笔者发现, 该媒体更倾向于使用音译与直译的翻译方法, 为我国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这方面的内容时提供了较好地学习与借鉴意义。更多地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对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其现实意义。

第一, 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 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是由凯尔特语、拉丁语、日耳曼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一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 英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带有其他国家显著文化特征的词汇影响, 这一影响反过来丰富了英语的语言形式。

第二, 文化多元性的内在要求。著名学者潘文国先生在论述汉籍英译时提出:“不译入英语就等于不想为世界所知……文化的多元化则提出了‘译出’的另一个必要性……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多元化, 就只有将各科文化‘译出’到国际共同语, 从而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 (潘文国, 2004) 。可见, 尽可能地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以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方式翻译出来, 让外国读者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采用这种翻译方法, 把富含中国特色的词汇译出, 对架构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具有重要作用, 能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总之, 中国特色词汇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因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难以在译入语中找到直接对应的翻译, 如何准确地把中国特色词汇译出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内涵着实引起了不少人关注。通过此文, 笔者希望给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一点启示意义。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日益频繁的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 如何准确地翻译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译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处理方面颇有一些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该文选取美国《时代》周刊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该周刊上对涉及中国特色词汇的主要翻译方法, 为中国译者能够更好地翻译中国特色词汇, 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2]郭璞.葬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10.

[3]孔祥立.论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文教资料, 2008 (14) :50.

[4]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 2004 (2) :42.

[5]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6]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词汇英译 篇8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应用根据语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特征,而模糊性是日常语言使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法律语言中的体现也比比皆是,本文旨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3年修订版(英文版)(以下简称《公司法》)为例,探讨语义的模糊性在《公司法》中的体现,帮助法律语言翻译工作者加深对法律语言理解,从而在翻译工作中更全面地把握法律语言的内涵,有效避免因语言模糊性导致的问题,采用相关策略进行翻译。

二、语义的模糊性定义、产生原因

关于语言的模糊性定义有很多种说法,20世纪70年代末,武铁平先生的论文“模糊语言初探”的发表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①。关海鸥在其《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语义模糊性理解与翻译策略研究》中的定义:模糊性既指客体即认识对象本身客观存在的类属与状态,主体对客体认知的不确定性。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语言符号的有限②是其一;客观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其二。

三、法律语言的模糊性

法律语言是指贯穿于法律的制定、研究和语言过程中的语言文字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语言专指立法语言,是规范文件所使用的语言;广义的法律语言包括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③。本文所指的法律语言是指狭义的法律语言。法律语言既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与抽象性,法律语言表意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由自然语言的本质决定的④。

四、法律语言模糊性在2013《公司法》中的体现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改。新《公司法》删除并修改了部分法律条款,于2014年3月1日起实施,同时,《中国投资指南》的英文网站发布了该法对应的英译本,Compan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evised in 2013)⑤,纵观2013年《公司法》修订版本的英译本,笔者发现其译文在2005年基础上所做出的修改主要体现在概念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变化上。译文整体上更加清晰、明确。

1、概念性名词的修改

该法中很多概念性名词都存在翻译用词的模糊问题(见上表),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译文模糊、不明确问题,如:第十六条“过半数表决权”的翻译,2005年的译文为“表决人数过半”,但是,这并不一定是指“表决权过半”。在13年的《公司法》中,将之改译成了“选票的代表权(votes represent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 voting rights)”过半是必要的。

当然也存在修改后还是有语义范围边界模糊的问题。如:第二十一条的“关联行为”的翻译,2005年译为“连带关系”(connection relationship),2013年又译为“附带关系”(affiliation),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算做连带或附带关系?从中国商业法治背景中可以推断出来,本法所指的这种关联行为主要是指利用家人、亲属之间的私人关系来获取利益。但是原文中对此关系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所以译文也就不得不采用模糊翻译的方法。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在条款最先定义部分将之明确界定出来,以更好体现立法的严谨性、准确性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性。

2、形容词、副词的修改

形容词、副词本身的边界模糊也会导致立法语言的模糊。如第四条的“重大决策”(important/major decision-making)、“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s)的翻译。到底什么样的决策才“重大”?只是关于公司改制、增资扩股等涉及公司制度和资金的问题对股东来说才算是“重大”问题,还是包括别的问题在内?很显然,使用这些程度副词或形容词很难真正对事情的性质进行量化的定义,也难于落实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当真正问题出现时,可能关联人员都会按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法律规约来具体操作了。对于哪些条件才“必要”?每个人的“必要”标准不一致,又谈何统一?当然,这点本身很难在《公司法》中具体罗列出来,但笔者认为,原文可以适当加一句:“具体条件可在公司章程中规定”以达到更加清晰的目的。

五、结语

法律语言的本质要求语言使用明确,但是在现实立法过程中,使用模糊语言不可避免。为了尽量不影响法律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庄严性、可操作性,,法律语言翻译工作者应当尤其重视对模糊语言的理解和研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将模糊语言明晰化,是相关行业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关海鸥.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语义模糊性理解与翻译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鲁苓.多元视域中的模糊语言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张银银.“简析法律语言中‘以下’一词的模糊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

[4]刘愫贞.法律语言与语词对象(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5).

[5]中国投资网: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9_4814_0_7.html.

上一篇:个人风格的形成因素下一篇:直肠癌的诱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