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工程

2024-10-27

淤地坝工程(精选10篇)

淤地坝工程 篇1

互助县自1996年开始修建第一座骨干坝(东沟乡沟脑骨干坝)工程以来,相继开展实施了西山小流域坝系工程、黄河生态湟水流域互助项目区治沟骨干工程、哈拉直沟淤地坝坝系工程,由最初的单坝工程逐渐发展成为流域坝系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设,目前已建成的淤地坝已初显淤地、拦泥防洪、减蚀固沟、改善山区交通、解决牲畜饮水、改善流域气候等成效。截至目前共建成各类大中小型淤地坝91座,其中骨干工程29座,中小型淤地坝62座,总库容2 380万立方米,控制面积209.4km2,拦泥库容725.0万立方米,淤地面积62.8hm2。从单坝建成到坝系建设的10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前期工作不扎实,变更情况较多,匹配资金难以落实,计划下达迟缓等。为总结近年来互助县淤地坝工程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做法与经验,深入分析新形式下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推进互助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改革与发展,以西山流域坝系、哈拉直沟流域坝系为对象开展此次调研。

1 淤地坝工程建管机制现状

1.1 协调机制

互助县委、县政府领导充分认识到实施坝系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在项目建设中主管副县长任项目法人,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县水务局具体负责各项具体建设工作,工程建设所在的村级水利委员会及乡(镇)水利水保站负责各方协调工作,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商解决,为项目的前期工作及顺利建设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工程施工建设中,自始至终由省水保局领导、县水务局局长、水保站领导组成施工督察小组,经常亲临现场指导、检查,督促工程质量和进度,研究最佳方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工地有施工员组成的施工小组,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前期,水务局与水保站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水保站与施工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与具体施工人员年终考评、聘用晋升职称、津贴发放等挂钩,从而全面落实了责任。

1.2 群众参与激励机制

1.2.1 以人大提案形式,积极争取坝系工程。

西山流域、哈拉直沟流域是互助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又是相对集中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土地生产力低下。历年来,在县水务局、县水保部门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水保综合治理措施,多年的实践经验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在开展兴修梯田、植树种草等坡面治理措施的同时,只有通过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才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此,在每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项目区人大代表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反映,强烈要求兴建水保坝系工程,以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状况,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群众参与水保工程建设的意识空前高涨。

1.2.2 无偿放弃部分利益,配合搞好工程建设。

坝系工程建设中,为了增强工程建设的透明度,计划下达后,积极开展了公示制,以公示牌(碑)或公示文件、村民会议的多种方式,把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以及建设任务,国家投资、地方配套资金、所需群众投劳、建成后的管护单位等内容向工程所在地的群众进行公示,接受当地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群众体会到了自己是项目成果的主人,接受较快,在诸如临时征地取土、沟道树木移植或砍伐、坟地迁移等事务上不再抵触,能积极配合工程建设的需要,使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如2005年开工建设的哈拉直沟拉哇沟骨干坝,坝高22.0m、总投资6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0万元,地方匹配资金19.0万元,经公示及宣传教育,拉哇沟村群众都认识到工程建设时国家投资十分有限,于是主动将施工区内37棵青杨无偿伐走,将16棵云杉无偿移植,折合人民币3 680元(2005年价格)。

1.3 建设及管护机制

针对互助县近几年实施的淤地坝工程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对淤地坝工程的建后管理管护工作作了细致的安排和部署,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给县水利管理队及乡(镇)水利水保站进行管护,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和保护范围,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一是建成及时移交工程所在地乡镇水利水保站,纳入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二是乡镇水利水保站分别以租赁、承包的形式,将工程交给承包户和租赁户进行运行管护。同时,水务局和当地乡镇府通过与县扶贫办公室协调联系,以扶贫开发形式从省水产局调运鱼苗,投放到蓄水的骨干工程,增加了承包、租赁户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如西山邵代家骨干坝2000年建成后,当年投放鱼苗1万尾,2005年、2007年分别投放龟背蟹3 000只、5 000只。承包户主要以游人钓鱼收取鱼杆费(每个鱼杆按10~20元收费),平均每年收入0.8~1.2万元。工程中的收益不断鼓舞了承包者,促使他们对工程自觉维修管护,同时也对周边坝系工程承包租赁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建成后的西山坝系除郭家沟、代家沟坝由村水利委员会负责管护外,其余均已承包租赁,工程运行正常。三是在水管体制改革中按每个乡镇设若干水管员(目前21个乡镇都有乡水利水保站),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管理人员报酬已纳入县财政预算。四是建成骨干工程全部纳入县防汛工程范围。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各部门、各单位分片包干辖区内的防汛工作,真正做到思想、组织、机构、经费、队伍、物资、度汛方案、责任制落实。汛期实行严格的值班制度,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汛情,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在做到汛期值班工作的同时,负责搞好汛期督促检查和河道清障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清理山洪沟、河道两岸和滑坡体内的违障建筑物,保证行洪畅通。

1.4 科研与生产结合机制

互助县坝系工程建成并通过纳入乡(镇)水利水保站管理后,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乡(镇)水利水保站将坝系工程管理作为自已的主要职责,统一建立工程台账,勤检查,勤督促,各级管护网络正常运行。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维护费用降到最低限度。二是乡(镇)水利水保站以工程管护为契机,积极宣传动员群众扩大灌溉面积,并在库区搞创收。目前,已建成的西山及哈拉直沟坝系范围内新增灌溉面积126.7hm2,征收水费2.2万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管护费用。三是经过县水务局积极引导,在已建成的西山坝系范围内互助县西山乡先后投入3.9万元,办苗圃2.3hm2,栽植树木6.2万株,种植小麦1.47hm2,油菜1.2hm2,年收入达5.1万元。

2 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淤地坝工程的建成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入黄泥沙,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目前互助县在淤地坝坝系建设上每年以4~5座的建设速度推进,但远远赶不上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以下从3个方面概述坝系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1 可研立项阶段

2.1.1 小流域坝系选择方面。

根据互助县河流水系分布状况,在坝系选择时大多无法达到以完整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工程建设的条件,目前如果按照《小流域坝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理想的小流域坝系越来越少。但如果以流域中适宜建坝的相邻几条支沟为单元,划为一个流域片,集中建设淤地坝工程,很大程度上就能解决互助县很多沟道具备以流域片建设坝系的条件,从而将极大地促进互助县淤地坝工程建设步伐和规模。

2.1.2 单坝投资方面。

目前坝系工程建设投资实行中央、地方、群众共同投入的机制,骨干工程费用(国家和地方费用)构成比依次为:骨干坝6∶4,中型坝5∶5,小型坝2∶8;加上互助县地处偏远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收入低,群众生活贫困,工程实施时很难落实配套资金。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村义务工制度的取消使得群众自筹资金形同虚设,导致骨干工程实际建设时仅靠中央国补投资完成,在目前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用工费用逐年上升的情况下,骨干工程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目前所有单坝投资当中均没有淹没补偿费用和围堰工程费用,临建工程中所列入的施工道路数量以及单价过低,满足不了实际施工要求。根据已实施的淤地坝来看,目前实施的坝系建设过程中淹没补偿及占用农地补偿费用往往占国补投资的10%~12%,这使得实际每座骨干工程建设费用远远超出目前下达的国补资金,中、小型坝更是如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淤地坝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建议在今后的坝系建设当中适当提高单坝中央投资标准,希望在诸如互助县之类的贫困地区实行骨干坝100%由国家投资,中型坝国家补助资金占65%,小型坝国补资金占50%,这样可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正常发挥工程效益,能保证工程如期正常顺利实施,满足互助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2.1.3 骨干坝结构形式方面。

根据互助县多年来洪水峰量小、历时短的特点,在多年的坝系建设实践中,骨干工程枢纽均采取组成大坝、涵卧管放水工程———“两大件”结构形式的设计方法,目前建成的骨干坝坝高均在18m以上,坝体土方量均在5万立方米以上,这使得“两大件”结构形式的骨干工程修建时需要两岸较深的沟道,同时也需要储量较多的取土场,使某些可以建坝而仅因为两岸沟道达不到18m而没有建坝。因此,今后在骨干工程中部分坝可采用土坝、涵卧管放水建筑物、溢洪道工程———“三大件”结构形式的设计方法,这样不但可以防止特大暴雨时洪水漫顶,保证坝库工程及下游淤地坝的安全,而且还可减少坝体土方工程量,有效降低坝高,为骨干坝在淤积满后坝体进一步加高、工程效益进一步发挥留有余地。

2.2 工程建设阶段

目前,水土保持工程中国家提倡实行“七项制度”,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坝系工程中骨干坝建设也相应加入了招投标制度。这使得原来单坝国补资金投资低、地方匹配资金不能落实到位的工程又额外增加了部分费用,减少了工程投资,不利于工程的顺利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程质量,从而使得招投标制度失去了原有目的。

2.3 工程运行阶段

淤地坝建成后前期主要作用是拦泥蓄水,只有淤成一定面积的可利用土地或形成可利用水面后,才能进行使用权交易。从建成到受益这段时间以生态效益为主,没有稳定的经济收益以维护淤地坝正常运行,应由国家补助村集体进行运行管护,在淤地坝发挥稳定效益后,维护费用由地方承担。国家补助的运行管护费用可在淤地坝单坝设计中纳入预算。

参考文献

[1]康秀忠, 梁荣, 王文明, 等.黄河水保生态工程乌兰察布市项目区淤地坝建设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 2007 (10) :39-40.

[2]赵寿刚, 常向前, 杨小平.快速建筑淤地坝工程的质量控制方法[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5 (4) :37-38.

[3]刘建中, 韩怡, 刘亚敏.甘肃省淤地坝工程建设现状及成效[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5 (S1) :48-50.

[4]左中昌.大型淤地坝工程的施工质量评定[J].山西水利, 2007 (6) :1-2.

淤地坝工程 篇2

安全施工管理办法

(试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安全施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法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甘肃省安全生产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第一条 镇原县水土保持管理局作为本辖区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直接管理单位,对全县淤地坝工程安全施工全面负责。

第二条 监理公司作为建设单位的委托方,对工程安全施工负有监督、检查、指导的义务和责任,督促施工单位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条 县局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成立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工程施工单位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第四条 县局及监理人员在工程检查中首先要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认真填写《安全检查登记薄》,落实县水保局《突发事故紧急处置预案方案》,及时指出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第五条 施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项目经理对本工程的安全施工全面负责;施工单位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的义务。

第六条 县局负责统一管理工程的施工作业安全以及防汛、抗灾等工作。监理人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合同的有关规定,检查、监督施工安全工作的实施。施工单位必须认真执行监理人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指示。县局及监理人员在检查中发现施工中存在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指示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正,若施工单位故意延误或拒绝改正时,监理人员及县局施工代表有权责令其停工整改,另行组织人员进行整改,整改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并处以罚款500元。

第七条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要求,形成包括全体从业人员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体系。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项目部工作职责、特种作业工作人员职责、机械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安全生产宣传计划、项目经理工作职责、安全员工作职责等,并与项目部工作人员签定安全施工责任 书。

第八条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要按规定参加安全生产培训,持证上岗。

第九条 施工单位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宣传工作,树立安全须知和安全宣传标志,划定安全施工范围,悬挂安全警示标志,经常对项目部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第十条 施工单位要设置必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安全人员,加强对施工作业安全的管理,特别应加强易燃、易爆材料和爆破作业的管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具。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后 7 天内编制一份工程施工安全措施文件报送监理人审批,其内容应包括安全机构的设置、专职人员的配备以及防洪、救护、警报、治安等的安全措施。

第十二条 施工单位要编制适合本工程需要的安全防护手册,在收到开工通知后28天内将手册的复制清样提交监理人。安全防护手册除发给施工单位全体职工外,还应发给建设单位、监理人,其基本内容应包括: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汽车驾驶安全、高边坡开挖作业的安全、机修作业的安全、意外事故的救护程序、防洪和防气象灾害措施等。第十三条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与安全管理人员要对工程危险源如山体、岸坡、取土场、爆破作业、高边坡开挖作业、库区蓄水位的变化等,随时检测监控,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对装备、器材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检测,救援组织的组成及联系方式要以书面形式送达建设单位。

第十五条 施工单位依法接受县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要在监理公司的监督下,按照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设计图纸及施工要求进行施工,不得违章操作或不按工程规范施工。若出现违章操作或不按规范施工,发生施工安全事故,并造成延误工期,增加的费用及责任由施工单位自负。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规程。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损失,并保护事故现场,保存有关证据,立即通报建设单位,并在事故发生后24h内向建设单位提交事故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十八条 施工期间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机驾人员、场外闲杂人员的人身安全及机械、财物等安全问题由施工单 位独自负责,如出现意外事故,建设单位概不承担任何责任,施工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纠缠建设单位。

第十九条 施工单位要建立防汛安全责任制,组织成立防汛抢险突击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出现险情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并组织抢险维修。

第二十条 汛前开工的工程在主汛期来临之前(每年的6月10日)必须达到防汛坝高以上,放水建筑物能够正常泄水;在建工程防汛由施工单位负责;当年完工的工程在施工队撤离现场前应先安排好防汛人员,落实管护责任,随时检查工程运行情况,刷写固定安全警示宣传标语;工程竣工验收后,在工程质量责任缺陷期内,每年工程的防汛和岁修由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单位在每年的工程防汛中,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通知施工单位后,施工单位要及时组织维修,若不能及时维修,建设单位组织人员进行维修,费用在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金中支付。

本办法仅适用于镇原县辖区内淤地坝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

本办法从2006年6月25日起执行。

镇原县水土保持管理局

淤地坝建设技术及效益浅析 篇3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技术;效益分析

淤地坝是沟道工程的一种,可以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拦泥淤地,是我国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淤地坝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后续的运行管理又拘于形式,群众没有很高的管理维护积极性,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汛情后,淤地坝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我国淤地坝现状和运行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一、淤地坝的发展特点

最早的人工修建的淤地坝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成于明朝万历年年間。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淤地坝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示范阶段、推广阶段、完善阶段以及发展阶段,总结各个发展阶段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淤地坝的发展特点如下。

(一)大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

淤地坝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实现了上下布设的格局,大中小型相结合,可谓是比较完善的沟道坝系,淤地坝的修建,可以有效地利用坝地,尤其是在河中修建淤地坝,不仅可以改善土地的利用情况,增加土地利用面积,还可以起到减轻防洪压力、拦截河流泥沙的作用。

(二)淤地坝的数量多

淤地坝的建设在数量上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加,建好的淤地坝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控制水土流失以及退耕还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调查,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总面积32km,随着淤地坝项目的建设使用,坡耕地减少了218hm2,坝地增加了80.5hm2,另外,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已经由过去的336kg/年增加到现在的847kg/年;与过去相比,该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地利用率提高了接近63%,已经可以完全解决粮食问题。

(三)骨干工程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由于各个城市没有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淤地坝在开始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建成的淤地坝不是得不到利用,就是抗洪能力差,为此,各地区又开始建立了一批骨干工程,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截至2002年,已经建成了较完善的沟道坝系,其中淤地坝20座,每年可拦泥498万m3。骨干工程的库容量大、建造标准高,防洪能力强,可以充分利用泥沙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建设。

二、淤地坝建设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一)施工建设阶段的技术措施

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质量各个技术指标符合要求。在施工中,全面推行多方参与的方式,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岸坡、坝基、涵卧管状况不同的情况,应进行集体开会,确定方案。其中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措施主要有:首先,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施工单位应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其次,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类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各项水平;第三,应加强宣传教育,其中包括建设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运行管理阶段的技术措施

建立健全防汛指挥办事机构,与当地气象、水文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制定好防汛抢险预案,组建防汛队伍,落实防汛物资,确保工程安全度汛;形成淤地坝汛情通报,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定期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工程建设动态情况、水沙情况、安全情况、效益情况等进行检测,现场勘察测量并记录结果。对淤地坝的运行管理实行改革,采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行管理模式。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受益户的积极性,增强管护达到以坝养坝的目的,从而保证了淤地坝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发挥。淤地坝建设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兼顾发展生产的社会公益事业,建立责权统一的淤地坝运行与管理机制,可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淤地坝的正常运转。有关部门应加强淤地坝科学管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大家加强淤地坝管护的重视程度,为淤地坝的正常运行和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三、淤地坝的效益分析

淤地坝是沟道工程的一种,可以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拦泥淤地,是我国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淤地坝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洪固沙,防治水土流失,另外还可以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使农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淤地坝的具体效益分析如下。

(一)拦截泥沙,防洪减灾

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淤地坝,可以有效的解决因为黄河泥沙过多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淤地坝可谓是一块人工屏障,可以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将沟床固定,对当地的水土治理作用显著。根据调查显示,每年大型淤地坝可拦截泥沙12000吨以上,中型淤地坝可拦截泥沙9000吨以上,小型淤地坝可拦截泥沙45000吨以上,目前,内蒙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已经成为了拦截泥沙的主要措施。除可拦截泥沙外,淤地坝的防洪减灾效果明显,其防洪效益主要受到坝的稳定性、积水面积和库容量大小的影响,一般来说,库容量大、来沙量多的淤泥地坝拦泥效果好,而库容量小,来沙量大的淤泥地坝拦泥效果差,因此,在建设淤地坝前,应经分析,建设合理的淤地坝,充分利用淤地坝的防洪功能,提高其利用效益。淤地坝在使用过程中,其蓄水拦泥效果会随着其淤满的情况而变化,从实际的调查数据显示可知,淤地坝拦泥量在2000万立方米以上时,其减沙减水的效益就已经实现了60%以上,之后在使用过程中,效益逐渐减小。另外,淤地坝的主导作用就是防洪减洪,通过滞洪和蓄洪,减少洪峰的流量,减少洪水的危害,为当地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率

淤地坝属于水源工程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地表径流,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蓄积水流的作用,这样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来说,可以有效的解决农业和生活用水问题。另外,淤地坝还可以有效的调节水资源的利用,使水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三)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淤地坝的建成后,可以将周围的荒沟、河滩和荒坡有效的利用起来,将其变为农田,提高了耕地的利用面积,关键是淤地坝建成后的耕地的土壤主要是由淤泥组成,淤泥中的腐殖物质较多,使这些土壤的机质含量高、水分充足、肥沃、抗旱能力强,土壤肥力优于其他耕地,根据对准格尔旗淤泥地坝的调查结果显示,淤地坝所形成耕地的土壤肥力超过了其他土壤费力的40%,可以大大的提高种植作物的产量。

(四)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效益

淤地坝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利用面积,而且由于土壤的多年淤积,其有机质含量高、水分充足、肥沃、抗旱能力强,因此,肥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自然在此土壤上种植的粮食产量也就相应的提高。根据准格尔旗某一站点的监测数据显示,从含水量上看,坝地土壤比坡耕地土壤含水量高了1.86倍,粮食的平均亩产量高于4500kg/km2,高于梯田耕地2倍以上的产量。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受到人民收入高低的影响,淤地坝的建设使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彩琴.淤地坝工程建设技术及效益研究[J].地下水,2011,09:125-127.

[2]张鹏刚.乡宁县坝系工程效益分析[J].山西水利,2011,04:19-20.

淤地坝工程 篇4

淤地坝系工程从局部讲,前期它是拦蓄径流泥沙、充分利用坝内蓄水扩大灌溉面积,提高项目工程所在地群众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解决当地人畜饮水、改善交通条件的有效措施;后期是增加淤地面积、改变局域小气候的主要措施,也是实现退耕还林(草)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以及国家为解决退耕农户粮食补贴八年后粮食、经济收入的后顾之忧,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措施。现就淤地坝系工程建设质量监督中需要抓住的关键环节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把好工程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关

工程申请开工报建被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市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办理工程质量监督书,同时工程建设单位需向质量监督部门提交下列资料供质量监督部门审查。

1.1 工程建设设计、审批文件。

1.2 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

1.3 投标企业法人资质证明,施工合同、被委托的项目经理文件、证书、身份证。

1.4 被委托监理单位资质证书、工程监理合同、配备的监理人员资质证书、身份证。

1.5 工程项目划分清单。

2 把好工程建筑材料关

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的实体,而工程材料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把好工程材料质量监督关在很大程度上就显得十分重要。工程建筑材料包括筑坝土料、钢材、水泥、块石、碎石、砂子等;中间产品有混凝土预制件(涵管、盖板等)。按照国家规定,建筑材料、预制件的供应商对供应的产品质量负责。其供应的产品必须达到国家有关法规、技术标准和购销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并附产品检验合格证、说明书及有关技术资料。

在原材料和成品到场后,施工单位的质检员首先应对到场材料和产品进行检查验收,填写建筑材料报验单,详细说明材料来源、产地、规格、用途及施工单位的试验情况等。报验单填好后,连同材料出厂质量保证书和有检验资质单位的试验报告,并报监理工程师和质量监督员审核验收。质量监督员主要是审查监理工程师签发的材料采购单、进场材料质量检验报告、抽查材料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并赴施工现场和材料存储地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其型号、品种、数量、性能等指标,若对某种材料的质量有疑虑时,要求建设单位委托有资格的检测单位进行复检,直至达到质量合格为止。

3 把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关

淤地坝系工程(主要指治沟骨干工程)是水土保持沟壑治理的重要措施,按照其施工特点、施工先后顺序等可分为清基及结合槽开挖,涵、卧管及排水明渠、泄水陡坡等放水工程以及坝体填筑等多个单项工程,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是通过对每个单项工程的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监督。目前因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监督设备简陋,质量监督员配备较少,只能在隐蔽工程、单元工程验收时通过全面检查工程施工日记、单元工程自检资料、监理资料、工程建筑材料以及全面查看工程施工工序来实现,对局部工程质量有疑议时采取挖开掩埋体检查的办法随机抽查监督,对每一个单元工程的每一道施工工序施工过程的质量只能委托监理工程师去控制、监督完成。

4 把好中间(阶段)验收关

4.1 隐蔽工程基础。

包括土坝基础清理,结合槽开挖,放、输水建筑物(涵卧管)基础开挖,泄水建筑物基础开挖等。其质量监督的方法是:土坝基础是否按设计要求将坝基表面草皮、树根、腐殖物、洞穴、沙砾等全面清理干净;上坝土层是否按设计规范控制;坝基两岸最小边坡是否削成1:1.50;放、输水建筑物(涵、卧管)基础是否按设计尺寸、比降开挖规整,并逐项测量记录;查看建筑物基础是否放在原基础上,避免因基础不坚固而出现不均匀沉陷。

4.2 隐蔽工程掩埋前的验收。

隐蔽工程是指坝内涵管、消力井(池)以及涵管接头止水环等。其质量监督的方法是:首先检查卧管、涵管、消力井(池)基础垫层是否与设计一致;上述部位钢筋是否按设计要求绑扎,模板支立是否水平、垂直,质量无误后开始浇筑混凝土;其次是混凝土工程已全部完成且在规定养护龄期内,达到设计强度即将要掩埋时,要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其方法是全面测量涵管纵向比降是否与设计相符,横向安装是否垂直,管与管之间接头缝隙是否按设计要求处理。并用回弹仪抽样检测各部位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指标,质量无误后方可掩埋。

4.3 各单元工程资料的验收。

单元工程按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划分表计算。每个单元工程均设有自检表格,由施工单位质检员在施工过程中完成,监理工程师审核。质量监督部门可对每个单元工程自检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度随即抽样检查。如:抽样检查土坝干密度、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坍落度、沙浆配合比是否与设计相符等。如果发现质量存在问题,质量监督部门要将存在问题记录在案,要求各方代表在记录表上签字,并责成建设单位(或监理工程师)下达返工令或停工令,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为止。

5 把好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监督关

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是体现整个工程质量是否可靠、外形是否美观的主要措施。如果施工方法和工艺不当,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工程外形再美观也是徒有虚名。因此,要把好上述质量关,质量监督员只能在每次阶段性检查验收时针对每个单元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的技术员、监理工程师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进行质量控制。

6 把好施工资料审查和终验关

工程终验是建设单位在初步验收的基础上提出申请,由工程主管部门主持,工程建设、设计、监理、施工企业、质量监督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参加,对工程进行准确、定性、具有权威性的验收。一项工程能否达到终验标准,质量监督部门除了把好上述五关外,还应严格审查其施工过程中的资料是否规范齐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宏观性是否达到设计规范标准。

摘要:随着淤地坝系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确保工程建设“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摆在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的头等大事。

淤地坝安全运行管理浅论 篇5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市淤地坝建设初期在70~80年代,达到建设数量高潮,90年代开始重视淤地坝的质量及规划,建设质量标准远远高于建设初期,同时进行了原有坝体的除险加固工程,目前全市淤地坝安全质量处于可控在控状态。

根据2010年水利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拦挡工程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行的若干意见》,对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用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今后淤地坝安全运用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意见》明确提出“十个不”、“两个坚持”、“两个优先”和“三个提高”。

“十个不”:一是小流域治理程度达不到30%的,不得安排淤地坝建设;二是不得进行单坝建设,在骨干坝控制范围外,一般不得建设孤立的中型淤地坝; 三是凡是下游影响范围内有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的,一律不得安排建设骨干坝和中型淤地坝;四是不得建设库容规模在100万m3以上的骨干坝;五是无特殊情况,不得建设没有溢洪道的“两大件”骨干坝;六是尽可能不安排串联骨干坝,确需串联的,串联骨干坝数量最多不能超过3个;七是骨干坝控制面积,按剧烈、极强度、强度侵蚀区,分别不得超过3、5、8平方公里;八是要确保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否则不得开工建设;九是严格禁止淤地坝蓄水运用;十是对淤积面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淤积高程,并投入正常生产运用的淤地坝,不再安排加高工程建设。

“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沟坡兼治”这一水土保持的重要经验。二是淤地坝建设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中、小型淤地坝合理配置,形成功能互补,作用相济的小流域坝系。

“两个优先”:一是各地在安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时,要优先选择已建设淤地坝的小流域;二是对治理程度较高小流域,要优先配套安排沟道淤地坝建设。

“三个提高”:一是提高骨干坝的建设标准。骨干坝的设计和校核洪水标准比照相应小型水库的设计和校核标准进行。二是提高中型坝的建设标准。在骨干坝控制范围外确需建设中型坝的,按骨干坝的设计和校核洪水标准进行,按“三大件”设计枢纽结构。三是提高放水设施设计标准,放水工程的卧管最低放水孔位置,须尽量放低高程。

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拦挡工程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行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淤地坝的事权在地方,各地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参照小型水库防汛安全的程序和要求,从组织领导、资金保证、人员组织、预案编制、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好淤地坝防汛工作。要切实把防洪度汛责任纳入地方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体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层层落实,逐坝明确防汛行政和技术责任人,并在当地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凡是未落实淤地坝防汛责任,造成垮坝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除按有关行政规定和法律制度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外,暂停审批立项该县(市)新的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

全市淤地坝共有15座,分别是:下荆封、关家口、庞庄、孟南庄、赵家沟、白马峡、高阜、后驿马全部为小型坝。随着我市生态战略的全面开展,再加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了八年,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进一步减轻了山洪对淤地坝的防汛压力。而且,我市淤地坝除新建之外,对已有有坝体均进行除险加固,整体的蓄洪能力没有达到标准,工程安全系数较高,防汛措施是安全的。

安全防汛组织指挥体系

1、组织、指挥机构

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纳入全市防汛管理体系,受韩城市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淤地坝受益区村委会,是淤地坝管护责任主体,成立以村主任和淤地坝管护员(巡查员)为负责人的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小组、组建以基干民兵为主的10人应急抢险队,承担具体的防汛抢险任务。

2、职责和分工

根据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实施防汛预案,严格执行市防汛指挥部的决定,统一命令,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水保站是负责全市淤地坝设施预防保护和安全防汛的监管单位,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培训淤地坝管护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平时每月一查,汛期随时检查,汛前汛后普查。

淤地坝管护人员职责:

1、平时勤查、汛期严查,降雨24小时不间断监测,出现险情及时上报。

2、对迎水坡沉陷裂缝和坝干缩缝及时开挖填土夯实,对坝体鼠穴随处理。

3、对两坝肩来水疏引导,避免来水对坝体冲刷。

3、预警预报系统

建立淤地坝安全防汛预警预报机制,形成市、站、镇、村、管护责任人为主要环节的预警预报系统,随时下达指令,通报汛情,传递信息。准确掌握工程运行情况。

保障措施

1、汛前检查

坚持搞好防汛安全检查工作,对防御洪水,保障淤地坝安全度汛至关重要,特别是目前汛前检查更为关键,全面细致,认真扎实的汛前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患消除在汛前来临之前。要树立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管护人员,教育群众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意识,常备不懈,加强防汛队伍演练,随时准备应付突发险情。

2、物资准备

防汛物资主要是抢险机械,燃油、草袋、编织袋、照明设备、雨具等。汛前,各镇村必须做出计划,筹措资金,购置防汛抢险物资。一旦险情发生,可直接投入抢险,不致出现因物资准备不足而耽误抢险时机。

3、纪律

在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中要根据分工,搞好协作配合,做到互通信息,团结协作,行动一致,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好安全防汛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决不擅离职守,自作主张,对违反纪律的,严肃追究责任,逐步使淤地坝安全防汛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努力促进全市淤地坝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口粮田项目办

胡塬沟淤地坝渗流分析研究 篇6

胡塬沟淤地坝控制流域面积1.40平方千米, 按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 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校核, 设计淤积年限为10年。设计坝高18米, 总库容14.48万立方米, 拦泥库容4.81万立方米, 滞洪库容9.67万立方米。设计坝顶宽度4.0米, 迎水坡坡比为1∶3, 背水坡在高程为1697.5米设置马道一处, 马道宽2.0米, 马道以上坡比1∶2, 以下坡比1∶2.5, 坝底宽为101米, 最大坝顶长57米。该坝为黄土均质碾压坝, 枢纽由挡水建筑物 (土坝) 和放水建筑物两大件组成, 放水建筑物由卧管、消力池、涵管、陡坡及挑流鼻坎组成, 放水建筑物布置在沟道左岸。2007年5月, 该工程被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列项建设, 2007年6月组织实施, 2008年10月通过验收。

二、土工试验及工程地质资料

土工试验资料:坝体部分人工填筑土由低液限粉土组成, 色杂, 浅黄、黄褐、灰褐、红褐, 稍湿, 中密-密实, 天然含水量16.2%, 天然孔隙比0.865, 干重度15.6千牛/立方米, 饱和度63.7%, 压缩模量6.75兆帕, 渗透系数2.12×10-5厘米/秒, 粘粒含量22.2%。工程地质资料:坝基部分岩性为2层。第二层低液限粉土, 层厚2米~2.1米, 浅黄, 稍湿-湿, 中密-密实, 天然含水量18.2%, 天然孔隙比0.879, 干重度14.5千牛/立方米, 饱和度59.2%, 压缩模量5.94兆帕, 渗透系数3.26×10-5厘米/秒, 粘粒含量21.6%。第三层低液限粘土, 层厚4.5米, 未揭露, 褐红, 棕红, 稍湿, 密实, 天然含水量14.2%, 天然孔隙比0.576, 干重度17.6千牛/立方米, 饱和度87.5%, 压缩模量52.18兆帕, 渗透系数1.84×10-8厘米/秒, 粘粒含量64.2%。

三、渗流基本公式

㈠渗流有限元分析基本方程

非稳定流有限元分析方程:

非稳定流有限元分析迭代方程:

㈡公式法 不透水地基均质土坝下游坡无排水设备或贴坡式排水稳定渗流计算公式:

四、渗流计算的边界条件

在确定渗流计算的边界条件时, 考虑了以下水位组合:淤地坝水位处于死水位和设计洪水位之间的稳定渗流期;水位处于上述范围内经常性的降落;校核洪水位有可能形成稳定渗流的情况;并根据水位组合取不利者作为控制条件。

因此, 淤地坝渗流计算有4种工况, 对应的边界条件如下:

工况1:死水位稳定渗流—上游水位7.8米 (相对高程) —下游水位0.0米 (相对高程) ;工况2:设计洪水位稳定渗流—上游水位15.1米 (相对高程) —下游水位0.0米 (相对高程) ;工况3:校核洪水位稳定渗流—上游水位16.5米 (相对高程) —下游水位0.0米 (相对高程) ;工况4:校核洪水位非稳定渗流—上游水位16.5米 (相对高程) —降至死水位7.8米 (相对高程) —下游水位0.0米 (相对高程) 。工况1、工况2和工况3为稳定渗流计算的边界条件, 工况4为非稳定渗流计算的边界条件。工况4作为非稳定渗流计算工况, 其计算假定在水位骤降前已形成稳定渗流。

五、计算参数及方法

主要计算参数:坝高18.0米, 上游水位 (随计算工况) , 下游水位0.000米。坝体部分:渗透系数Kx=0.01832 (米/天) , Ky=0.01832 (米/天) , 渗透系数角Alfa=0.000 (度) 。孔隙率0.464, 饱和度所能达到的最小值0.637, 单位贮存量SS=0.001481/m。地基部分:第1层渗透系数Kx=0.02817, Ky=0.02817, Alfa=0.000 (度) ;孔隙率0.471, 饱和度所能达到的最小值0.592, 单位贮存量SS=0.001684/m。第2层渗透系数Kx=0.0, Ky=0.0, Alfa=0.000 (度) 。收敛判断误差=0.001%, 最大的迭代次数=30。

借助北京理正软件开发公司编制的“渗流分析计算软件” (5.11版) 作为淤地坝渗流计算分析平台, 采用公式法和有限元法分别对淤地坝进行渗流计算分析, 模型断面取沟道流水线处最大坝高断面 (见图1) 。

六、渗透破坏的主要控制指标

当渗流自下向上发生的瞬间, 由极限平衡理论所得的太沙基公式计算产生流土的临界坡降:

坝体产生流土的临界坡降JB=1.066, 地基产生流土的临界坡降JB=1.052。

为了防止坝体流土的产生, 必须使渗流逸出处的水力坡降小于容许坡降0.71, 地基部分小于容许坡降0.7。否则渗流逸出附近的土体在渗流作用下会导致冲刷、发生管涌或流土的渗透破坏。

七、结果与分析

㈠稳定流条件下渗流公式法计算分析 按照坝体横断面 积相等原 则 , 近似取下 游坡坡率m2=2.3888889, 按不透水地基建立分析模型, 采用理正渗流分析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计算结果 (见表1) 。

㈡渗流有限元计算分析

1.稳定流条件下渗流有限元计算分析。以上游坡脚为坐标原点 (0, 0) , 则马道以下坝坡线的直线方程:

工况1、工况2、工况3稳定流条件下, 各自分别取有限元网格剖分长度为1.0、2.0、3.0、4.0、和5.0米进行渗流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网格剖分长度不同所得的渗流计算结果也不同。对不同网格剖分长度所得的浸润线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各自的回归方程, 再分别与式 (1) 联立求解, 得出下游出逸点高度的解析解, 然后与软件分析结果进行对比, 最后确定出计算工况1、工况2、工况3下的出逸点坐标及渗流量。浸润线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相关系数R2值均在0.99以上。

以工况2为例, 从原点 (坝脚) 开始每10米取一个截面, 对淤地坝单宽渗流量进行分析计算, 计算结果见距上游坝脚为x (米) 的截面单宽渗流量q (立方米/天/米) 表 (见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渗流量在不同截面处的变化情况。由于理正渗流分析软件采用非饱和土理论来计算渗流, 因此在浸润线以上的土体中仍有流量发生, 故不同截面计算的流量不同, 一般取偏近上游水位处的渗流量作为淤地坝的渗流量。各工况下的准流网图 (见图2~图4) 。

图2.工况1的准流网

图3.工况2的准流网

图4.工况3的准流网

2.不稳定流条件下渗流有限元计算分析。初始压力水头:取稳定渗流的结果, 水位降低量-1.74米/天, 以上游坡脚为坐标原点 (0, 0) 。取有限元网格剖分长度为1.0、2.0、3.0、4.0和5.0米进行不稳定流条件下渗流有限元分析, 并对不同剖分长度所得的浸润线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各自的回归方程, 最后经对比分析后, 最终得出工况4的回归方程 (见表2) 。

当累计3日排完库水时, k/μν=0.0956<0.1, 则判定该淤地坝库水位聚降。当累计4日排完库水时, 60>k/μν=0.127>0.1, 则判定该淤地坝库水位缓降, 大汛时合理安排排水时间, 淤地坝排水累计时间至少4天, 以防因库水位骤降而引起迎水坡滑坡。从累计时间5天的准流网图来看, 淤地坝水面从校核洪水位降至死水位后的浸润线呈向上凸起的曲线, 并且浸润线高于上游坝库水位 (死水位) 。淤地坝蓄水至校核洪水位 (淤地坝经五十年一遇的洪水, 使坝前水位至校核洪水位) , 按五日排完坝内蓄水时, 浸润线居高不下, 而且一部分流线走向上游坡, 另一部分流线走向下游坡。因此, 上游部分与下游部分同时受到渗透压力的作用外, 还产生附加的孔隙压力, 会助推上游坡滑坡, 这是由于坝体中的水不易排出造成的。为此, 要高度重视淤地坝的运行管理, 做好排水工作, 合理安排排水时间。累计时间5天的准流网图 (见图5) , 各点比降计算值图 (见图6) 。

图5.工况4的累计时间5天的准流网

图6.工况4的各点比降计算值

㈢结论 分析研究表明采用理正渗流分析计算软件对淤地坝渗流分析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有限元分析得出的下游出逸点高度总比公式法计算的下游出逸点高度都要高, 在这种不利情况下得出的各点比降均在容许渗透坡降范围之内。只要有限元网格剖分长度取值合理, 其计算结果是满足工程要求的, 当有限元网格剖分长度取值足够大时, 其计算结果是粗糙的。必要时对渗流分析指标进行双控, 取最不利值进行淤地坝防渗排水设施设计和渗透变形设计。

通过不稳定流条件下渗流有限元计算分析, 应合理安排淤地坝排水时间, 从严控制库水位下降速度, 防止库水位骤降而引起迎水坡滑坡;对浸润线进行回归分析并列出回归方程便于确定下游出逸点高度;用图像正确描述淤地坝的渗流途径、渗流状态、渗透变形、浸润线变化趋势和渗流场分布, 从中正确认识渗流特征, 便于力流分析, 解决工程渗流复杂问题;工况1条件下有限元法所得到的下游出逸点高度和单位宽度渗流量分别是公式法的1.09倍和2.33倍;工况2条件下有限元法所得到的下游出逸点高度和单位宽度渗流量分别是公式法的1.07倍和1.16倍;工况3条件下有限元法所得到的下游出逸点高度和单位宽度渗流量分别是公式法的1.02倍和1.29倍;当淤地坝坝脚未设置反滤体时, 在死水位、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工况下, 渗流均从下游坝坡面出逸, 浸润线均从下游坡面逸出, 坝体存在渗透安全隐患。因此, 应在坝脚部位设置反滤体, 防止淤地坝渗透破坏。

摘要:文章以胡塬沟淤地坝为研究对象, 以理正渗流分析计算软件为计算平台, 利用土工试验资料和工程地质资料, 结合渗流计算的边界条件、计算参数等, 建立淤地坝计算分析模型。结果表明, 在死水位、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工况下, 渗流均从下游坡面出逸, 浸润线均从下游坡面逸出, 坝体存在渗透安全隐患。应选择适合的控制渗流措施, 以便解决工程渗漏复杂问题。

淤地坝工程 篇7

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 水土流失面积45.4 km2, 沟壑面积占总面积50%左右, 尤其是多沙粗沙区, 地形破碎, 沟壑纵横, 沟壑面积沟壑面积占总面积40~60%左右, 沟长大于0.5km的沟道27万多条, 仅在黄河游河龙区间12.7 km2范围内, 就有大小沟道8万多条。一般都有建坝条件, 而且目前绝大部分沟道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坝系, 建坝资源极为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

据分析论证, 黄土高原地区可供修建淤地坝33万多座, 其中骨干坝6万多座。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到2020年, 黄土高原将新发展淤地坝16.3万座, 其中骨干坝3万多座。这些淤地坝工程建成后, 将在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水土保持骨干坝为骨架, 中小淤地坝相配套, 拦、排、蓄相结合的完整的沟道坝系, 届时将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 (见表)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淤地坝建设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在取得巨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对黄河下游水资源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 新增坝地增加了用水和蒸发渗漏损失, 坝控区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建设也将增加水用量;另一方面, 淤地坝建成后, 将减少入黄泥沙, 相应地也减少了黄河下游冲沙用水量。所以淤地坝建设黄河下游的水资源影响不大, 但尽管如此也应加强淤地坝建设的水资源有效调配,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 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尽可能为黄河下游提供更多的水资源, 为“黄河不断流”做出贡献。

(二) 淤地坝的防洪安全须高度重视

按照《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的要求, 到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将建成16万座淤地坝, 其中仅库容50万m 3以上的骨干坝就达3万座, 坝控面积14万km2。尽管单坝库容不大, 但由于总量巨大, 防汛的形势也较严峻。如果不慎, 就会影响预期目的的实现。所以, 必然对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监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将淤地坝的防洪安全纳入地方防汛管理体系,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分级管理, 落实责任。

(三) 淤地坝建设与运行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的目标主要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减少入黄泥沙, 属社会公益性事业。由于工程建设范围跨黄河上中游7个省 (自治区) , 涉及39条入黄支流 (片) , 各地条件差异很大, 对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要求必然很高, 从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体系和办法, 各地在运行管理方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面对如此繁重的建设任务, 要保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必须按照国家公益性建设项目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加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四) 坝系建设理论和建坝关键技术仍需完善

50多年来, 虽然在淤地坝优化坝系、坝系相对稳定试验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沟道重力侵蚀研究和布坝密度、规模、建坝时序以及坝系配置等方面, 还有不少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如坝系相对稳定指标的量化、相对稳定的形成条件、达到相对稳定的年限及坝系相对稳定计算方法、沟道流域水沙机理研究、坝系关键技术研究、吡砂岩筑坝技术研究 (包括施工技术、最优断面的研究) 及淤地坝监理技术研究等。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 为淤地坝坝系建设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促进淤地坝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三、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全面搞好淤地坝建设规划, 将淤地坝建设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 加大投入力度

搞好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的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重点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 大、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的沟道坝系建设规划, 保证淤地坝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实施。

国家要将淤地坝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 特别是要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沟道坝系建设纳入黄河防洪保安体系。安排专项资金, 在投资上给予倾斜,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

(二) 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

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公益性事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 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 充分调到群众、集体、企业及社会各界投入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国家为主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坝, 淤成的坝地归集体积极组织所有, 坝地的使用权, 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出让。社会团体、企业及各界自筹资金进行淤地坝开发建设, 所获得的利润享受国家对西部生态建设的优惠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所得税。对新淤成的坝地, 在一定时期内免征农业税。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建设淤地坝, 并给予国家政策性贴息贷款和优惠贷款, 实行“谁投资, 谁所有;谁受益, 谁管护”的政策, 淤地坝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依法继承和转让。在开发淤地坝建设的同时, 延续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工程建设等其他项目的有关优惠政策不变。

(三) 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分级建设, 行业管理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将淤地坝建设作为改变当地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来抓,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淤地坝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投入的落实。

根据淤地坝的规模、功能, 实行分级投资建设。骨干坝 (库容50万m3以上) 因其投资大、技术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 由国家出资建设;中型淤地坝 (库容10~50万m3)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来建设;小型淤地坝 (库容1~10万m3) 以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建设为主, 国家给予适当补助。

实行淤地坝建设的行业管理, 水利水土保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淤地坝的规划设计、立项、施工和验收。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淤地坝建设。大中型淤地坝建设要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指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的持久发挥。

(四) 加快技术创新, 提高科技含量

大力推广快速实用的筑坝施工技术, 引进新设、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提高淤地坝建设的科技含量, 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

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大专家和科技人员的作用,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针对淤地坝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难题, 进行科研攻关。重点开展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为科学确定坝系密度、优化规划和建坝顺序等提供理论依据;开展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的结构设计研究及各种过水土坝的新技术研究, 建设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研究和推广坝高效利用技术, 提高坝地的利用率;开展淤地坝大示范区建设的研究, 全面提升淤地坝系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和效益;开展用户参与淤地坝建设好管理机制的研究,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 确保淤地坝系长期发挥效益。

加强技术培训, 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 确保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以及立项审批、竣工验收的质量。

建立淤地坝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3S”等新技术进行淤地坝的监测评价, 开展淤地坝建设监理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 为淤地坝建设管理提高科学依据。

(五) 强化管护措施, 落实管护责任

落实地方政府淤地坝工程管理目标责任, 强化淤地坝工程管理, 特别是要加强已建成的淤地坝工程的管护工作, 从而保证淤地坝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各省 (自治区) 政府要制定淤地坝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地市级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县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淤地坝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证。

骨干坝实行“谁受益, 谁管护”, 建立管护制度, 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县、乡、村、个人, 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中小型淤地坝实行“谁投资, 谁所有;谁受益, 谁管护”, 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鼓励个人、集体投入到淤地坝建设与管护中。同时大力推行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 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 搞活经营权, 放开建设权, 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多元化的良性投入与运行管理机制, 逐步实现“以坝养坝, 以坝护坝”的良性发展格局。

(六) 搞好协调配合

对吴堡县淤地坝建设的认识和建议 篇8

淤地坝既能够有效促进水土保持,又可以不断发展农业生产。随着国家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大力投入,黄土高原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一条沟内修建多个淤地坝是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体系,主要目的是滞洪、拦泥、淤地、蓄水、建设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减轻黄河泥沙。

淤地坝的效益十分显著。第一,是治理黄河、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据陕西无定河资料分析,沟道淤地坝等措施拦沙水土流失总量的60%~70%。第二,是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是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工程。沟坝地的作物产量是坡耕地的4~6倍,可使农民增产增收。第三,以淤地坝等三大措施科学配置形成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使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了3亿t,无定河、汾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了40%~ 60%,通过验收的小流域的减沙率都在70%以上。

淤地坝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拦截泥沙、保持水土、防洪保安,而且能够淤地造田、发展灌溉、便利交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生态建设措施。

1 吴堡县概况

吴堡县地处秦、晋2省交界处,榆林市东南部,黄河岸边,位于东经1 1 0°32′322"~1 1 0°477′04",北纬37°26′25″~37°43′01"(图1)。总面积428 km2,总人口8万多人,吴堡县辖6个镇,分别为宋家川镇、辛家沟镇、郭家沟镇、寇家塬镇、张家山镇、岔上镇。县政府驻宋家川镇。吴堡县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的地貌特征。海拔627~ 1 204 m,相对高差577 m,沟壑面积占吴堡县面积的47.2%,沟道3 542条,其中1 0 km以上的沟道5条。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汇入黄河,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景观。由于侵蚀程度不同,东西部地貌组合有别。东南部黄河沿岸土壤侵蚀严重,基岩裸露,梁峁顶部黄土甚薄,大量红土出露,石山戴土帽,崖坡多为土石镶嵌,沟深、坡陡,地面破碎。西北部土壤侵蚀剧烈,当前侵蚀程度较东南部大,呈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沟壑密度4~6 km/km2。中部土壤侵蚀程度较低,有残塬保存,塬面已经破损,分成东、中、西3道塬。塬面东西较窄,南北较长。3道塬由西到东呈现行书“川”字形。年降水量约475 mm,主要集中在7—9月,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因此水土流失很严重。

2 淤地坝的发展

淤地坝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图2)。最初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无定河普查资料(表1),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面积3~ 5 km2 的沟道比降为3.5%,淤地坝建设使流域川台化,沟道比降变缓,一般为0.65%,从而巩固并抬高了沟床,有效制止了沟床下切,相应地稳定了沟坡,减轻了沟壑侵蚀。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淤地坝的建设经历了试验示范、全面推广、大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陕北。尤其是1952年绥德水保站成立后,淤地坝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前,淤地坝建设速度很快,以群众建坝为主,大多为中小型淤地坝,现有淤地坝主要为该时期建设。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标准低,目前大多数已淤满,一遇暴雨洪水极易垮坝,需要进一步加固配套。20世纪70年代以后,水坠法筑坝技术的试验成功和推广应用,使得淤地坝的建设工效成倍提高,工程投资大幅降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认真总结第1阶段淤地坝建设经验和教训,针对淤地坝小多成群、无骨干出现、垮坝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在沟道适当位置增建了骨干坝,起到了拦截上游洪水、保护下游中小淤地坝安全的作用,提高了防洪标准,扭转了过去所谓的“零存整取”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科研机构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取得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大规模建设淤地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科技支撑。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这一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央在《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利部也明确提出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应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新的目标。淤地坝的拦泥减蚀机理是淤地坝试验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淤地坝可以抬高沟道侵蚀的基准面,抑制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坝系规划布局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研究内容。从最初“坝系”概念的提出,到后来在坝系中建设起控制性作用的骨干坝,小流域坝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3 淤地坝建设的综合思路

为进一步落实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全面推进吴堡县小流域治理和环保生态综合整治工作,根据吴堡县水利局及各个乡镇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对如何建设新型淤地坝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淤地坝建设要从吴堡县实际需求出发,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着力于小流域治理和经济环保综合治理方面,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部分坝系工程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不利于生态环保和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调查提出了在吴堡县建设 环保型、经济 型和可持 续发展型 淤地坝的综合思路。

3.1 环保型———注重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持效果

淤地坝建设不但要注重小流域治理和淤地造田促进农业发展,而且要与吴堡县环保生态文明有机结合,促进荒山荒坡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保事业的综合发展(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以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为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目前,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如何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我国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同时,水土保持是一个国家生态建设的基础。所以要想了解在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后的效果,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评价。

根据吴堡县气象条件、山地地貌、农业水资源和土质结构等条件,综合考虑淤地坝建设情况。要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生态改善能力,坝地植被有修复、改善土壤结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在坝地的综合利用方面,要注重使用天然肥料和环保灌溉技术,确保不污染河流和土壤,促进环保能力。在淤地坝设计中,充分考虑绿色生态因素和水土保持因素,确保淤地坝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

3.2 经济型———节约投入资金和高效利用

如今世界资源的紧张,环境的恶化,将节约提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社会节约,就是以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人生幸福为目标,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力避各种浪费的社会运动。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各级财政节水专项资金投入偏低,节水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方自来水管网长期老化失修、漏水严重,得不到及时改造;部分工业企业内部的生产用水管理基础薄弱,对水平衡测试工作认识不足,忽视节水设施改造 ;灌溉渠道的水利用系数不 高 ,计量装置不配套,粗放型管理 的现象仍然存在。

针对吴堡县的经济运行情况和水资源及相关能源的利用情况,在淤地坝建设中,要注意控制成本,使其处于实际经济能力的可承受范围内,同时要完善排水设施及相关应急抢险的资源,做到用有效的资金建成合格的淤地坝,要进一步健全坝地的拦沙排水功能和灌溉功能,既要解决实际的人畜饮水,又要建成高效的排水系统,防止盐碱化和沼泽化。

3.3 可持续发展型———合理投入、有序发展、提高产值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2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2方面:首先,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环保型、经济型淤地坝的基础要求,也是实现淤地坝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目前吴堡县水利工作发展现状,淤地坝建设要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图4)。

具体要做到3点:一是淤地坝设计布局合理、规划有序,兼顾成本和实际效益。同时建立稳定的淤地坝资金筹集和投入机制,县级、乡镇、农户的投入比例要适当。二是淤地坝建设要有长期规划,要建立管理机制,明确以“政府主导,受益单位和个人管理”的责任机制为原则,即淤地坝(包括配套设施)和坝地产权、使用权明晰,无纠纷矛盾,逐步使淤地坝管理进入正规化。三是向淤地坝要产值效益,即淤地坝事业单位或个人要在环保生态的前提下高效使用坝地,调整与优化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图5)。

4 淤地坝建设的发展原则

发展原则指社会发展的原则。在选择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寻求发展道路、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遵循的标准。主要包括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构成内涵的各个要素、各个方面要全面,各主要方面内部各要素的发展要全面。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发展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淤地坝建设的发展原则主要从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性、效益的统一性、管理的科学性、投资的多元性、布局的合理性、与其他生态项目的协调性等方面考虑。

4.1 统筹规划原则

吴堡县部分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严重,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骨干坝为骨架,中小型淤地坝相结合,科学进行小流域淤地坝系建设,同时兼顾其他地区,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4.2 统筹效益原则

在进行淤地坝布局时,要坚持“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先将淤地坝安排在综合效益显著和需要扶贫的地区,在效益分析时,要采用经济与政治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淤地坝的综合效益。

4.3 项目兼顾原则

淤地坝建设对环境综合整治、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项目工程具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当下,吴堡县要抓住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快淤地坝的建设步伐,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4.4 上下参与原则

淤地坝建设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为主、兼顾发展生产的公益事业,要完善政府投资、群众投劳的建设机制;淤地坝在管理上要建立用户参与式管理模式,在政府指导下按照“谁使用,谁维护”的方式展开运行。

5 加强淤地坝建设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淤地坝建设是吴堡县小流域治理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兼顾环保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工程,所涉及因素很多。因此,淤地坝建设要建立科学的水保生态建设理念,统筹推动淤地坝体系建设,应考虑以下几点。

5.1 充分调动各方建坝的积极性

淤地坝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黄河减沙的重要措施,更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淤地坝建设,拦沙蓄水淤地,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建设稳产的基本农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林草、米粮同步发展目标,为吴堡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实力吴堡,幸福吴堡”提供保障。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封闭格局,由水利部门进行总体规划,政府统一协调农、林、水、牧、财政、发改委、扶贫、开发等部门共同参与,现场办公,实行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年终评比,奖惩兑现,常抓不懈。并实施优惠政策,坚持“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允许继承和转让,从受益之日起,15年内不定产、不征粮、不提留、不纳税,充分调动人们建设淤地坝的积极性。

5.2 加大淤地坝建设的投入

近年来,吴堡县立足民生,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引领项目,全面推进,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全面加大了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走出了一条资源开采型地区实行“以工补水”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水土保持新路子。鉴于淤地坝建设是吴堡县治黄减沙、确保黄河吴堡段安全,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现山川秀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坚持多元投资机制,强化监管。一是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紧紧围绕坝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将水利水保建设、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等各种资金集中用于坝系工程建设,有效提升农、林、水工程的综合效益。二是建立坝系农业补偿制度,针对一些有地下资源的乡 (镇、街道办),结合当地实际,实行矿产品税费统征,定额上交补偿资金。三是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机关单位、农民群众通过拍卖、租赁、股份等多种形式,治沟打坝,并将“四荒”拍卖和坝系成果拍卖的资金全部用于新的坝系工程建设。

5.3 提高坝地利用率

按照水土流失规律,以流域为单元,坚持水保、生态、农业一盘棋,统筹运作,山、水、田、林、路、坝、渠综合配套、立体开发,在垣面平田整地,缓坡栽树建园,陡坡乔灌草防护,沟底打坝造田。淤地坝是一项长效工程,工程建设一定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必须要有相应资质,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提高坝地利用率,首先应完善淤地坝排洪设施,避免或减轻洪水危害。其次,要宣传动员群众充分认识坝地的作用和效益,积极耕种淤地坝淤起的沟坝地。在人均基本农田较少的地方,坝地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以保证粮食需求;人均基本农田较多的地方,可在坝地内种植蔬菜、瓜果、药材等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要努力提高坝地的利用率,使坝地利用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充分发挥淤地坝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4 提高科技含量

水土保持科学的重点是研究水土流失地区水土资源与环境演化规律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建立土壤侵蚀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作指导,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以科研试验、科技推广、示范教学、宣传培训为重点,不断增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以点带面,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水平。一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的作用,针对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难题,组织科研攻关。二要应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水土流失动态实时监测,把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效果,及时发现工程布局和措施实施中的问题。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面向各级专 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加强先进技 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培训。四要加强国内、国际技 术交流与合 作,创新科技发展机制,引进和运用 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5 完善建设分类及设计标准

淤地坝按筑坝材料分类,可分为土坝、石坝、土石混合坝;按坝的用途分类,可分为缓洪骨干坝、拦泥生产坝;按施工方法分类,可分为碾压坝、水坠坝、定向爆破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依据淤地坝坝高、库容、淤地面积等特点,分为小型、中型、大型3类(表2)。在淤地坝建设工作中,要以水沙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防洪并重为原则,研究淤地坝的结构形式、防渗形式、排水措施及防洪设施。特别要强调施工中在坝的底部设排水管或其他排水设施,研究各种过水土坝的新技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节约保护、优化配置,对泥沙尽量拦蓄淤地造田,随淤随用,建设生态型和节水型淤地坝。

5.6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根据坝系规划和流域洪水、泥沙分析情况在坝址处具体布设土坝、溢洪道、泄水洞、反滤体等建筑物,确定其位置、形式和规模,依据技术规程完成各坝体设计。总体原则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造价,提高效益。认真吸取淤地坝的经验和教训。淤地坝的设计、施工应当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GB/T1 6453.1 ~ 1 6453.6- 1 99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 工程暂行 技术规范 》(SD175- 1986)、《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DJ218- 1984)、《水坠坝设计及施工暂行规定》(SD122- 1984)、《溢洪道设计规范》(SDJ341- 1989),以及有关施工规程等进行。骨干坝因其投资大、技术性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拟由国家全部出资兴建;中小型淤地坝应由“政府出资、农户酬劳”的办法兴建。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上由水利部门按照规范、标准要求,组织规划设计、立项、施工和验收,切实加强行业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5.7 加强工程设施的管护

淤地坝建成通过验收后,应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受益与管理权属,管好用好淤地坝工程设施,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推广陕西省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先进经验,采取联户联村管理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加强淤地坝的日常管理和控制运用。管理问题首先是资金问题,要建立集体、个人相结合的筹资机制,采用股份制、承包制、拍卖等各种形式,吸引个人资金,用于淤地坝管护。其次,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与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监督和安全控制,严格按批准的设计施工,按规程规范操作。要对基础处理、坝肩结合接缝、放水建筑物、隐蔽工程等重点环节,与坝体压实干容重,冲填坝泥浆浓度等技术指标,以小流域为单位成立专业队,负责干沟淤地坝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对支毛沟中的淤地坝要指定专人巡查运行状况,发现问题要及时维修养护,使淤地坝长期发挥效益。坝地的使用可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实现以坝养坝,以坝换坝的良性循环格局。

5.8 坚持依法管理

加快淤地坝建设,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法治,切实加强依法管理。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水土流失警示教育,让“水土保持、人人有责”和“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理念走进公众,深入人心。根据《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规定,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抓紧制定淤地坝建设配套法规,不断完善淤地坝建设的法律体系,将淤地坝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办事,防止违法决策,避免行政干预,支持执法部门查处各类违法案件,严厉打击破坏淤地坝建设的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治理成果。面向农牧民开展技能教育,让水土保持技能走进农村。编印《淤地坝施工规程》《沙棘种植技术》《山杏种植技术》《沙柳种植技术》等实用技术资料并分发到农牧民手中,让其掌握知识技能,参与水保工程项目的实施,促进农牧民增收。

6 结语

淤地坝工程 篇9

根据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清水河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召开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 安排部署此项工作由政府牵头, 涉及水务、财政、人事、编制、监察、国土资源以及各乡镇。几年来, 清水河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水利工程产权改革

方案明确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明晰管理业主为重点, 放开使用权, 搞活经营权, 大力开展以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 推行管理主体明确, 资产所有权明晰, 管理维护职责分明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1.无收益的水库、护河堤防等水利工程要明确管理职责, 划分类别性质, 定员定岗, 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制度。

2.有收益的塘坝、淤地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落实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益的总体目标, 积极推行竞价承包、竞价租赁、竞价拍卖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3.农村供水工程整体移交有管理能力的乡镇或农村用水合作组织。

对有收益的塘坝、淤地坝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由财政、水务、国土、监察部门牵头, 会同水利工程所在地乡、村两级组织, 按其收益, 结合现行管理体制, 确定经营方式及价格, 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开承包、租赁或拍卖, 并办理相关手续。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改制回收资金统一归县国资局管理, 专款用于农村水利建设, 以实现滚动发展、良性循环。

二、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做法

县水务局会同县财政局、监察局, 首先在淤地坝比较集中、有效益的宏河镇、五良太乡、窑沟乡开展了淤地坝公开承包、租赁、拍卖工作, 先后在宏河镇、五良太乡后耗赖村、城道窑村、红庙村、八楞湾村、新窑上村、靳家梁村、丰队坡、范四窑坝系和前咬刀兔等村进行淤地坝拍卖、承包的宣传动员工作。

在窑沟乡正峁沟村委会对正峁沟小流域坝系的淤地坝进行实地面积测量、实地效益测算, 并对周边村召开淤地坝拍卖、承包工作宣传动员群众大会。同时, 根据每座淤地坝的淤积面积、经济效益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拍卖、承包价格, 在各村予以公示, 公示期限为十天, 尽量做到宣传到位, 家喻户晓。

截止目前, 宏河镇已完成淤地坝承包52座, 占全镇淤地坝总数87%;五良太乡已完成淤地坝承包21座, 占全乡淤地坝总数48%;窑沟乡已完成淤地坝承包32座, 占全乡淤地坝总数58%。于此同时, 在全县对涉及淤地坝的其他各乡镇也展开了此项工作。

全县在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过程中, 主要以政府为主导, 加强部门协作,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清水河县水务局把水管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主要领导亲自过问, 亲自带队调研, 亲自出面协调, 使得该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展。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 我们深刻感受到此项工作涉及的人口多、范围广, 且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所以每座淤地坝的拍卖、承包工作, 我们都尽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县水务局和县财政局、县纪检监察局三家联合组成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实施工作小组, 对全县境内的每座淤地坝都进行了实地面积测算、实地效益预测, 同时对相关村的群众进行了有效的动员宣传工作;在对每座淤地坝拍卖、承包时都予以公开公示, 积极推行竞价承包、竞价拍卖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使参与者都感觉到政策的公开和透明。

清水河县淤地坝共有179座, 现在已完成淤地坝承包、拍卖105座, 占全县淤地坝总数58.6%。

三、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介绍

水管体制改革既是行业改革, 又是一项社会改革, 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协作配合, 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施。为此, 清水河县成立了由政府牵头, 相关部门参加的水管体制改革领导机构, 并且由县长亲自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有力推进了全县水管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在努力完善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 积极探索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经验, 彻底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制, 使该项工作实现了良性运作, 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是制定了《清水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淤地坝产权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对经济效益好、适宜承包管护经营的淤地坝,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实行竞价承包、拍卖, 签订合同, 自主经营。

以下例举我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种方法:

1. 淤地坝拍卖

宏河镇靳家梁淤地坝由靳家梁村李拴奇一人承买, 靳家梁坝上游有泉眼二孔, 常年清水长流, 水面约有10亩大小, 李拴奇在坝内投放半斤重的黄河鲤鱼二万尾, 搞起了休闲垂钓, 现在每到风和日丽的双休日或节假日, 坝内波光粼粼, 坝边垂杆绰约, 水面上鲤鱼隐约可见, 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李拴奇也因此而脱贫致富, 该坝也由原来无人管护变成了现在有人维护。

2. 淤地坝承包

窑沟乡小石也淤地坝由小石也村罗润祥承包, 期限十五年, 价格为叁仟元。该坝有坝地2公顷, 罗润祥在该坝种植良种马铃薯, 由于坝内土质肥沃, 下湿保墒, 坝内马铃薯单产比其它地块高出150千克。

3. 淤地坝联合承包

淤地坝工程 篇10

一、病险淤地坝成因

据2009年全省淤地坝安全生产专项大检查时统计, 有病险淤地坝169座, 占甘肃省淤地坝总数1573座的10.7%。其中54座淤地坝下游有村庄、学校、道路等重要设施;42座淤地坝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淤积高程, 滞洪库容不足;73座淤地坝放水建筑物损毁, 坝体存在贯通性裂缝, 危胁坝体安全。形成病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群众自发建设的淤地坝由于技术不成熟、规划不合理、设计标准低, 工程老化失修, 目前大多数工程已成为病险坝;二是1986年以来试点建设的部分骨干坝由于达到了设计淤积年限, 滞洪库容严重不足, 直接影响着工程的防洪安全。三是部分工程分布在山高沟深的偏远地区, 工程管护不到位, 岁修不及时, 造成坝体和放水建筑物水毁现象严重, 已成为病坝。四是“5·12”特大地震造成甘肃省137座淤地坝工程不同程度损毁, 采取了应急处理措施,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存在的隐患。五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部分淤地坝下游陆续建设了村庄、学校、道路、企业等重要设施, 使这些坝变成了威胁下游安全的险坝。

二、除险加固措施

㈠滞洪库容不足 淤地坝的库容由拦泥库容和滞洪库容两部分组成, 随着淤地坝运行年限增加和不断淤积, 部分淤地坝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淤积高程, 造成滞洪库容不足, 使淤地坝拦蓄标准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工程运行存在着安全隐患。此种情况, 一般采取加高坝体、增设泄洪设施、加高坝体与增设泄洪设施相结合的除险加固技术和措施。

㈡坝体裂缝 甘肃省目前建成的淤地坝大部分为黄土均质碾压坝, 坝体出现裂缝主要有两坝肩的横向裂缝和库区蓄水后迎水坡的纵向裂缝。处理裂缝的常见方法是人工开挖、灌浆、回填处理。

㈢坝体背水坡滑坡处理 淤地坝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背水坡坡角湿润、渗水等隐患, 常采用增设反滤体、铺设微孔波纹管排水系统等方式将渗水引出坝外, 然后覆重固坡, 以确保坡脚保持干燥和坝体稳定。

㈣卧管 卧管常见的损坏形式有地基沉陷引起的整体断裂;施工质量差加之冻胀造成的混凝土局部或大部损坏;原设计盖板和侧墙采用预制安装施工, 不具备承压能力;山体滑坡掩埋或摧毁。常采取的除险加固措施有:对地基沉陷造成卧管断裂的, 在维修时若能通过转换方向避开原地基时采取避开原地基重新修建, 对无法避开原地基的, 对沉陷段采用水泥土等高强措施处理, 卧管混凝土浇筑时, 应考虑不均匀沉陷因素。对施工质量差和预制安装漏水的, 必须拆除重新进行现场整体浇筑。对山体滑塌掩埋不严重的应首先削缓卧管上部山体, 然后开挖出被埋卧管;对山体削坡困难大, 以后还有可能滑坡的, 应尽量先将掩埋的卧管, 尽最大可能把下部的孔口掏出, 然后将卧管走向转换到安全的位置重新做, 一般情况下最好布设在坝体和岸坡交界处。

㈤涵管 对涵管出现管内局部变形裂缝, 水流从管壁外侧流出这类问题, 主要采取的除险加固方案为:一是当管内局部破裂但变形不十分严重的工程, 在涵管内嵌套外直径比原涵管内直径小的钢管或新型PE高强度管, 对两根管中间的缝隙采用压力灌注高强度水泥砂浆密封, 此办法虽然减少了过流量, 但还能起到排水作用。二是若涵管严重破裂, 已无修复可能, 应挖开原涵管进口, 用混凝土将涵管进口封堵, 及时在合理位置布设泄洪设施, 泄洪设施进口底高程应尽最大可能降低。

㈥明渠陡坡 明渠陡坡段常出现断裂、冻胀破坏、山体滑坡掩埋或摧毁、山坡洪水冲刷等问题。对涵管出口明渠平段部分采取加设盖板覆土或拆除变为消力池及检修井的形式。对明渠陡坡部分:一是原地基局部破坏的工程, 有条件重新布设渠道, 按新渠道地面高程改变渠道高程或走向的方式布设。对不易变化高程和走向的工程, 可对水毁段的地基采用水泥土回填等强化措施处理后重建。二是原地基完全破坏或陡坡侧墙破坏的工程, 将原设计明渠变为涵管, 在涵管进口布设检查井, 采用塑钢缠绕管替代明渠陡坡, 管径按泄流量大小确定, 不再做管床, 但视坡度大小应做镇墩, 镇墩间距一般为6米~8米;塑钢缠绕管出口做消能设施, 建议按挑流消能考虑, 塑钢缠绕管出口应尽可能远离坝脚20米以上。

㈦连环坝 多数连环坝在工程设计时都是按照单坝能满足骨干坝的防洪标准为设计原则, 但对连环坝相互之间的防洪安全问题考虑不足。近两年在甘肃省淤地坝除险加固中我们已对部分连环坝采取了开设溢洪道的措施, 但由于没有确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所开设的溢洪道过水流量标准不尽统一, 部分坝系安全隐患并没有真正消除。

㈧坝后有村庄、学校、道路等重要设施的淤地坝 淤地坝下游有村庄、学校、道路等基础设施, 溃坝后可能造成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淤地坝。此类工程原设计时一般都按照正常淤地坝工程设计洪水标准设计, 当前主要采取除险措施是比原设计提高一个防洪标准, 确定加固维修方案, 且只可增设泄洪设施, 不可加高坝体。

三、结语

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 使得除险加固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保证工程质量和治理效果, 确保病险淤地坝彻底除险, 促使淤地坝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甘肃省近三年开展的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 较为系统地归纳论述了淤地坝除险加固技术和措施, 对甘肃省今后开展的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运行过程中发生病险情况的分析研究, 针对不同病险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 为甘肃省淤地坝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对今后开展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上一篇:小型泵站施工技术下一篇:中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