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信息化

2024-07-31

流程信息化(共12篇)

流程信息化 篇1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会计人员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为会计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机遇, 但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循环流程。笔者以用友U8财务管理软件为例进行阐述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循环。

一、传统会计循环流程

(一) 传统会计循环流程理论

传统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它将企业的整个会计活动分为若干期间, 以收集企业业务活动信息做为会计过程的起点, 会计人员从企业业务活动的所有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 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并利用一定的会计工具, 按照会计规则对其进行处理、加工, 最后以专业性的语言描述, 形成会计信息。

(二) 传统会计循环流程图

在每一个会计期间, 会计工作从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开始, 依次经过计量、记录, 最后编制财务报告, 再进入下一个会计期间, 由此形成一个会计循环。具体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在传统会计循环中, 单纯地以会计业务活动为中心, 会计人员只需要了解会计业务即可, 与其他部门接触较少。传统会计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高, 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很大, 会计人员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重复劳动。

二、信息化下的会计循环

(一) 初始设置

一是建立账套。账套指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从会计的角度来看, 建立账套是建立一个新的核算主体, 然后进行财务分工设置, 并对增加的用户进行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设置。一个账套包含了企业所有的数据, 将企业数据按年度划分, 称为年度账, 一个账套中可以存放不同年度的年度账, 企业在建立账套时就应考虑会计期间的设置、启用会计期间、核算类型以及编码方案等内容, 而建立账套主要是对系统环境进行一系列的设定。二是初始化。初始化是指系统初始化, 即在使用ERP财务管理软件时, 为了保证系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正常使用而必须进行的一些基础操作。初始化工作主要包括设置控制参数、设置基础数据和期初余额录入。其中设置控制参数是对总账管理系统的一些系统选项进行设置, 以便为总账管理系统配置相应的功能或设置相应的控制;设置基础数据则是将企业的一些公共资料和数据录入系统中, 供以后的日常操作, 主要包括定义外币及汇率、建立会计科目、建立部门、个人、客户、供应商、项目档案, 设置凭证类别、设置结算方式等若干内容。在传统会计循环中, 不包括这些基础数据的设置, 尤其是对部门、个人、客户、供应商和项目的建立档案, 但在信息化条件下, 将这些企业管理的内容加了进来, 表面上看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 实际上这些数据的设置正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日后工作量, 也可以使企业的账目清析明了。

(二) 日常处理

与传统会计循环类似, 企业会计人员将经济业务发生的依据即原始凭证搜集后, 进行记账凭证登记。在信息化条件下, 会计人员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就是依据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经审核后进行记账, 登记到会计账簿上。与传统会计不同的是, 利用ERP财务管理软件可以通过记账功能自动将各记账凭证登记到会计账簿上, 会计人员只需要对会计账簿进行查看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 会计信息化下“记账”的含义与传统会计中“记账”含义不同。账簿记录实际上是将记账凭证按不同的形式进行组织和汇总, 传统会计中记账时必须将其重新抄写到各有关的账簿上。但在信息化条件下, 记账凭证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将当月的输入到未记账凭证文件中的记录转存到已记账凭证文件中, 使经审核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的会计档案;二是对科目的余额、本期发生额和累计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

(三) 期末处理

期末处理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银行对账、自动转账、对账、结账、会计档案备份以及编制报表。一是银行对账与对账。银行对账主要是将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开具的“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 与此相比, 期末要进行的另一项“对账”操作则是对账簿数据进行核对, 以检查记账是否正确, 以及账簿是否平衡。它主要是通过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辅助账数据来完成账账核对;通过核对各种账簿与记账凭证的数据来完成账证核对;通过核对账簿记录与资产实际情况来完成账实核对, 但是由于在信息化条件下, 各种账簿都是根据记账凭证由系统自动记账生成, 由于有着相同的来源和依据, 因此只要记账凭证正确, 各种账簿数据都是正确的, 并且保持高度的一致。二是转账业务。传统会计中转账处理业务是指期末由会计人员根据某些账户的余额或本期发生额填制转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 主要是结转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成本费用科目余额以及结转本年利润。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账业务内容则包含很多。转账分为外部转账和内部转账两类。外部转账是指将ERP财务管理软件中各个不同模块生成的记账凭证转入总账模块中, 如将固定资产模块中生成的计提折旧的记账凭证传递至总账系统中, 将工资管理模块中计算工资的记账凭证传递至总账系统中等;内部转账是指在总账管理系统内部, 把某个或某几个会计科目中的余额或本期发生额转到一个或多个会计科目中, 如摊销报刊费的记账凭证。可见, 信息化条件下“转账”业务的内涵比传统会计下的“转账”要扩大很多。三是结账。与记账功能相似, 信息化下的“结账”含义与传统会计中的“结账”也有所变化。在信息化下, 结账是计算和结转各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并终止本期的账务处理工作。传统会计中的结账则是指把一定时期内应记入账簿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后, 计算记录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 并将余额结转下期或新的账簿。信息化下的结账将终止本期账务处理工作与计算和结转种账簿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列, 强调了一旦结账后, 就不能对前面所有的操作进行修改。原本该项操作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但由于财务管理软件都存在反结账功能, 因弱化了其内部控制。

三、信息化下会计循环流程的特点

(一) 企业管理与财务核算并重

信息化下的会计循环所进行的一系列初始设置实质上是企业管理所进行的内容, 但这些内容对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财务核算的影响却至关重要。很多初始设置一经设定就不允许修改, 因此, 初始设置直接决定了日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利用ERP软件进行财务核算, 省去了很多传统会计中的冗杂又易错的工作, 大大节省了时间与减少了工作量, 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又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此外作为会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ERP财务管理软件中的财务模块与一般的财务软件不同, ERP财务管理软件还包含了供应链、生产成本、人力资源等子系统, 并且各系统之间有相应的接口, 能够相互集成, 如总账中的部门、人员等信息可以直接导入工资模块中。信息化条件下, 企业的财务核算不仅是财务核算, 还包括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等内容, 它是一个以财务为核心的管理活动。

(二) 企业内部控制弱化

在信息化条件下, 可以利用ERP财务管理软件中的权限设置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权限管理分为三种:功能权限、数据权限和金额权限。功能权限是对每个操作员对各模块及细分功能的操作权限管理, 如出纳只有对资金管理的操作权限, 而没有录入记账凭证的权限;数据权限是针对业务对象进行的控制, 可以选择对特定业务对象的某些项目和某些记录进行查询和录入的权限控制。金额权限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置用户在填制凭证时对特定科目允许输入的金额范围, 二是设置用户在填制采购订单时, 允许输入的采购金额范围, 如会计人员在填制记账凭证时, 现金科目的金额不能超过10000元。权限设置是信息化条件下最为有效的内部控制, 但由于财务管理软件功能越来越“齐全”, “反初始化”、“反审核”、“反过账”、“反结账”、“凭证制单不序时”等功能的出现, 使得在ERP财务管理软件中的操作可以达到完全无痕化, 从而大大减弱了内部控制。

(三) 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高

在传统会计循环流程中, 会计人员只要熟练掌握相关会计知识就可以轻松应付其职责。但在信息化下,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加上企业财务管理重心的变化使得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也相应的提高。会计人员既要懂得会计知识, 又要懂得计算机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此外,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弱化,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较低的内部控制下,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就只有依赖于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 要求会计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秀云:《会计业务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操作流程》, 《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20期。

流程信息化 篇2

是指由移动公司提供项目技术与解决方案以及项目建设资金,为集团客户提供基于基础通信及增值应用,满足集团客户办公、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网络通信需求的通信与信息化软、硬件开发、集成项目。集团客户信息化项目签约对象和使用付费对象必须是具体的集团客户。信息化项目建设要坚持以效益优先的原则,确保项目的投入产出,以项目促进业务收入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同时兼顾客户捆绑和业务合作的深化等间接效益。

流程

售前:

信息化项目商机:结合集团客户的需求和信息化发展重点,依托自有和合作伙伴的资源,通过客户拜访、需求调研、主动推荐等方式,主动了解集团客户当前的行业信息化现状、问题、规划、动向,通过商机挖掘、商机识别、跟踪引导及推进转化、商机评估等商机管理流程,将商机转换成现实需求。

需求发掘:具体基础通信及信息化应用需求发掘

以上工作尽量让营销区参与,以便了解详情

解决方案制定:技术解决方案、投资情况介绍、业务介绍

商务模式谈判:投资回收模式确定、省公司考核3年回收投资、特殊需申请 公司内部立项汇报:

合同起草、与客户沟通确定最终内容、发起流程、签约

售中

省公司立项(报批报备)实施:省集客部、计划建设部审核,部分大项目需提前与相关人员沟通,信息化部分、网络建设部分投资估算,投资与成本分类,要与设计院、相关厂家预沟通完善投资明细

实施厂商落实:实施厂商落实、总经理办公会、采购立项申请单、商务审批单、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单一来源商务谈判等方式落实、后续项目报告书、商务报告书、厂商资质材料等整理

合同拟定、合同报备、合同流程发起、签字盖章、报账事宜、成本类支出可直接报账、投资类需在MIS系统完成采购订单、订单接收等工作(需工程、财务协助)之后才能进行报账。

项目实施、跟进、协调客户经理、客户、SI厂家并注意与网络、工程部门的配合项目竣工验收、资料整理

售后:

流程信息化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会计流程;弊端;优化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资金运动的核算和监督,同时还需要为相关利益关系人提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财务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基本工程内容主要以会计凭证二进制、会计账簿登记及会计报表编制等,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水平,会对企业的各项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各项活动发生了较大了变化,所以需要加快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优化,确保其能够更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

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弊端

(一)记账的各个阶段缺乏有效联系

近年来,各行业加大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在信息化技术支撑下,会计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财务人员所有记账流程也都可以利用信息化软件来完成。但是会计记账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互相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信息资源共享性较差,在信息化技术下,并没有对财务会计流程产生较大的改变。

(二)不能对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过程中,由于受技术和制度的制约,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时,无法确保其所采集的财务信息的全面性,往往存在着财务会计信息缺失的问题,这就导致不能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来,财务会计流程的真正作用和职能没有有效的发挥出来。

(三)获取的会计信息滞后

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工作中,其在收集到各种财务信息后需要对其分析核算后才能将其在业务活动中进行应用,这就导致会计信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企业对于所搜集到的资金流和物流信息,其在应用时更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及时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反映出来,这势必会对企业的各项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

(四)信息之间存在孤立性

在传统会计流程中,财务会计信息在某一个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孤立性,与相关的财务会计活动联系不强。而且固定模式下的会计流程,独立的会计核算方法,更导致会计信息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效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原因和依据分析

(一)企业流程分析

企业流程分析是流程再造的首要环节,对流程再造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流程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企业原来的,或者现有的管理方法,发现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原因进行探讨,随后制定出相应的问题改进对策。

(二)企业流程再设计

企业流程再设计需以上一阶段为基础,在流程分析阶段上对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进和完善,包括企业管理方法改革,管理理念创新等等。企业流程再设计在企业流程再造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不可忽视。

(三)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

企业流程再造由企业流程和企业流程再设计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这为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企业流程再造实施过程中,再造过程的实施阶段是流程再造的核心所在,也是流程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该阶段,需要将企业设计出来的流程与企业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效的结合,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应用,从而完成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人员和职位的变动等,对于这个阶段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有效的预防在实施过程中一些不当行为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危害。

三、会计信息化技术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一)加快财务会计标准的统一

这里所指的财务会计标准实际指财务数据标准,想要确保财务会计流程的顺利开展,财务数据标准需首先得到统一,因为只有统一了财务数据的标准,会计记录的标准化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在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中,第一环节必须先为财务数据设置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系统、全面,并且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的源数据,也可称作数据库。这样一来,财务会计凭证、账簿等才会变得更加合理,凭证中所记载的数据结果才会更加可靠。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建立起共享的源数据以后,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直接从源数据中获取需要的财务数据,这一举措促进了无纸化会计的发展,使财务会计数据的搜集、查找和利用变得更加方便。

(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在财务会计流程优化过程中,一定要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改进和简化,顺应时势发展,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会计核算工作中,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及时传递,切实解决信息关联性缺乏问题,使会计核算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对于财务会计核算来说,简化后的核算流程不但能节省核算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还能有效避免数据重复,切实提高财务会计核算效率。

(三)加强会计流程顺序的创新

在当前信息环境下,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需要从传统的会计工作思维中脱离开来,对会计流程顺序进行了了全亲,加强信息之间的联系,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由于传统会计流程顺序是在人工工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企业财务和业务分离,这就导致企业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接触不到企业的具体业务,而只是记录和统计业务及财务数据,会计工作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从而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但在当前信息化一半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通过计算机来对其进管理和控制,会计信息和財务数据都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而且企业建立了共享的信息资源系统,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这就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确保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四)实施实时控制策略

一方面,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控制原则输入数据库,进行初始设置,发生经济业务时,事件接受器接受信息,事件控制器根据数据库中输入的各项控制原则对经营活动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财务人员通过管理软件实现实时控制。另一方面,将财会人员直接参与到活动主体的各项活动过程中,并对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当经济业务发生时,财会人员及时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理,为决策者提供合理依据,减少经营风险。

四、结束语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已全面实现电算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了更好的与现代信息化财务管理需求相符合,则需要加快对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对传统财务会计流程进行改进,从而更好的加快推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的进程,确保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佳铭.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4).

[2]赵万英.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18).

[3]张玉涛.会计信息化形势下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篇4

业务流程再造 (BPR) 理论与企业信息化理论作为两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 人们发现, 企业在优化业务流程时, 如果离开信息化手段实施BPR是十分困难的。同时, 很多企业在投入巨资进行信息化建设后, 却发现达不到预期目标, 要么超过预定时间, 要么超出预算, 众多企业在IT应用方面的投资, 似乎遇到一个巨大的黑洞, 使得企业的大量投入见不到回报。

本文在研究传统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 探索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再造, 试图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进行有效结合, 以实现优势互补。

1 企业信息化的认知与探讨

1.1 企业信息化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 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逐步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智能化, 从而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1.2 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

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缩减或优化了企业业务流程。第一, 省去了传统模式下的信息传递中间环节, 信息传递根据业务需求设定。第二, 省去了传统模式下大量存在的重复信息的录入。第三, 省去了传统模式下大量存在的校对环节。第四, 省去了传统模式下的大部分信息搜集、汇报与分析环节。

(2)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 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企业决策权向下转移并逐步分散。经营信息可直接通过信息平台传递到决策层, 决策层也可以通过网络、邮件, 甚至短信对客户经理提出的价格、折扣进行审批。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决策者管理幅度加大, 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3) 基于网络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破除了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隔膜, 提高了组织间信息沟通的效率, 增强了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同时, 企业能够更快地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 找到有用的信息, 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

2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认知与探讨

2.1 业务流程再造定义

迄今为止, 已有不少学者对业务流程再造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1993年, 哈默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 并将它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他认为:“企业再造就是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业务流程, 使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提高”。这个定义中有4个关键: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的变革、显著的进步、从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着手。

Davenport (1993) 提出了企业流程创新的概念。他认为流程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对企业的流程进行创新, 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成本、质量等指标。

Marrow (1992) 等人认为通过检查和简化企业关键流程中的活动和信息流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大柔性的目的。

Kaplan等人 (1991) 提出了核心流程再设计的概念。就是对企业运营进行根本性再思考, 对其工作流程、决策、组织和信息系统同时以集成的方法进行再设计。

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定义, 可谓众说纷纭, 但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以过程为导向。企业再造工程要打破传统的思考方式, 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来实施改造。

(2) 目标远大。企业再造工程改进的目标不是5%或10%, 而可能是70%、80%甚至更高。

(3) 打破常规。常规与人们的价值观和企业的文化紧密相关。打破常规, 要破除人们旧的文化习俗, 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4) 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好像一副能动剂, 使组织能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工作。

2.2 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核心业务流程的识别

2.2.1 识别核心业务流程的重要性

核心业务流程就是对整个企业性能起主导影响的业务流程, 如生产流程、销售流程等。核心流程代表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各活动之间关联的框架, 它创造了大部分客户价值。如果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出了问题, 企业的整体性能将迅速降低, 因此再造应围绕核心业务流程展开。

2.2.2 企业核心流程的识别方法

企业业务流程是否为核心业务流程, 这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加以判断。从企业内部看, 核心流程是通过对企业当前正在运行的主要工作活动内容的观测来确定;从企业外部来看, 核心流程是由客户/市场的需求决定的, 定义了企业应该做什么来满足客户/市场的需求。

所谓内部视角就是站在企业内部的角度, 来分析、判断业务流程及流程中的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功能实施影响大的业务流程为核心业务流程, 反之为非核心业务流程。所谓外部视角就是站在企业的外部看待企业业务流程, 也就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业务流程及流程中的作业对顾客的重要程度, 对于提高顾客满意度必不可少的业务流程, 为核心流程;其他为非核心业务流程。

无论是采用从企业内部的观测来确定, 还是采用通过企业外部的客户/市场的需求来确定, 这两个角度要协调一致。仅满足内部视角或仅满足外部视角的流程不是核心流程, 只有同时从两个视角都被确定为重要的流程才是核心流程。

3 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再造

3.1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相辅相成, 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必然结果。一方面, 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前提, 许多企业信息化实施失败的案例显示, 在没有对原有低绩效流程进行根本性思考和改变之前, 就简单地运用IT进行自动化处理, 不仅不能创造出新的高绩效流程, 反而会使流程中原本无绩效的各项活动被固化在流程中, 使旧流程恶化。另一方面, 业务流程的变化成果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固化下来, 有效地避免出现“变革后的反弹”, BPR变革的成果因此得以保持。

3.2 信息化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触发作用

实践证明, 信息化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 从另一方面看, 信息化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 触发业务流程再造。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信息化手段给予支撑, 而新的信息化手段的问世, 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例如, 20世纪末,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方式成为企业界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 并演化为企业新型的业务模式。“要么电子商务, 要么无商可务”是对这种竞争优势的直观阐述。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推进, 许多企业为适应电子商务模式以获取竞争优势, 都对自己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业务系统的改造, 其中包括业务流程再造。而在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 也不断产生出新的信息化需求, 如为防止交易双方的抵赖而产生的电子签名技术等。电子商务过程中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化技术的螺旋式推进, 使企业不断获得竞争优势, 并使其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3.3 信息化拓展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企业间的竞争拓展到参与企业活动的整个价值链, 跨越了国界, 业务流程再造的广度也得以拓展。回顾信息化发展史, 最早的信息化技术局限于企业单版机的应用, 在此阶段, 信息系统只支撑企业内单个业务部门的业务, 因此, 此时的业务流程变革局限于企业部门内部。随着局域网技术及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的应用, 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 能够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和协同。因此, 业务流程再造的广度被拓展到整个企业。接着, 广域网技术及基于广域网开发的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 促使业务流程再造的广度拓展到整个供应链, 企业的业务合作伙伴如供应商、经销商、代理商都被囊括进来, 企业要求自己所在的整个价值链的资源都能得到最优的配置。在此阶段,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代表。

同时, 信息化技术也加大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度, 使企业流程效率不断得以提高。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如网络交易中如何防止交易双方的抵赖, 这催生了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技术的发展, 而这些技术的应用, 使原来企业接单流程中存在的纸面订单审核成为冗余流程, 加大了流程再造的深度。

3.4 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重组实施步骤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分析存在的问题、再造的创新设计、再造的实施、再造后的评价、持续的改进等。详细步骤如下:

(1) 制定战略决策及战略分解。树立企业的愿景目标。在此阶段, 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及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在竞争环境中除考虑竞争对手的业务模式之外, 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企业竞争力造成的影响, 基于此制定企业战略。之后, 对战略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分解, 分解为业务模式, 并选取需要再造的目标业务模式。

(2) 选择核心业务流程。针对目标业务模式, 选取此业务模式下的核心业务流程;针对核心流程进行再造。

(3) 针对核心流程进行问题诊断。对照选定的核心业务流程, 进行流程效率和效能评估, 判定问题症结所在, 确定冗余流程和问题流程。

(4) 核心业务流程再造。在新流程实施之前, 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评审和变革是非常必要的。组织结构的评价和变革包括管理体制、报酬和奖励制度、雇佣条款、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内容。

(5) 信息化规划实施。基于重新设计后的业务流程, 确认哪些流程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 并确定企业信息系统规划。

(6) 流程再造实施。在完成了流程的创新设计后, 就要对核心流程进行再造。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 管理方面的改进。此方面主要是领导与员工的职责调整、业务单元的重新设计、岗位的转换、改进工作质量等。第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改变原有的不合理或有缺陷的信息系统, 使改造后的信息系统能和新的流程相适应。第三, 实施重组。即组织重建, 生产、财务、营销、采购流程重建, 人员裁减, 组建团队、工作交替及培训员工等。

(7) 绩效评估和持续完善。业务流程再造结束后, 紧接着应该对流程再造效果的好坏进行评估及后续的改进, 以保持并不断改进已恢复活力的企业流程。流程再造并不是一次性的, 不是一劳永逸的, 而是一个循环往复、逐级递进的过程。在市场环境多变的条件下, 企业应该坚持不断地改进企业流程,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在研究传统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基础上, 探索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试图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进行有效结合, 以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1]Thomas H Davenport.Process Innovation: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M].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3.

[2]M Hammer.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 Obliter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 (4) :104-112.

[3]M Hammer, J Champy.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15-26.

[4]M Morrow and M Hazel.Activity Mapping for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J].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2, 70 (2) :36-38.

[5]R Kaplan and L Murdock.Core Process Redesign:Rethinking the Corporation[J].The McKinney Quarterly, 1991 (2) :27-43.

[6]孙衍林.论供应链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的关系[J].生产力研究, 2007 (3) :138-140.

[7]王淼, 杜玉敏.海尔市场链与业务流程再造[J].企业活力, 2001 (8) :16-17.

流程信息化 篇5

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讲,信息化首先经历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现在已经进入流程化阶段,并部分体现出智能化。对山东大学来说,目前处于流程化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业务流程的优化问题。

流程化是什么?就是集成,智能化是什么?就是个性化服务、人本服务。我认为,新一代数字校园,要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控制,进而达到精细化服务。

从起,我们即开始建设学校的数据中心,目前已经有200多台服务器,

如何才能让各部门的数据集中在一起,除了建立统一认证平台,信息交换平台,建立科研管理和协作的平台之外,最重要的是公共服务。比如我们提供各院系虚拟主机服务,大家都享受到网络中心提供的高质量的免费技术服务,协助和引导各教学科研院系进行集约化管理,一年下来,仅虚拟主机一项就能给学校节约七八十万元。自然地,这一工作也得到财务处及各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于是,通过服务,集成化管理水到渠成。

根据山东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山东大学启动了新一代校园网的规划。我们的原则是,把该控制的控制好,把该保证的保证好,为此校园网升级改造将部署实施精细化流量管理,探索实现服务质量管理。今年学校信息化工作,确定了四项基础工作,第一是标准统一,制定出山东大学管理信息标准;第二,确定明确权威数据,该哪里出数据就出数据;第三,确定自己的业务流程,通过各单位流程,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梳理清楚学校的流程;最后,制定学校的信息政策,明确信息发布权限和范围,规定信息更新和发布的时效性等,涉及授权问题。数据交换,信息维护,信息集成,数据集成,当这些基础工作一一被执行的时候,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就自然形成了。

流程信息化 篇6

[关键词] MES 流程型企业 生产管理信息化

流程工业(Process Industries)主要是指化工、炼油、冶金、造纸、电力等原材料加工和能源型企业,其特点是对生产原料伴有化学、物理、相变等反应、变化过程的连续加工,通常需要严格的刚性过程控制和大量的资本投入。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方案和成功的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流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流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如基础网络建设、管理软件的应用(如ERP)、办公自动化(OA)等。这些系统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但是,它们的应用往往集中在经营方面,管理软件系统与生产系统相脱节,实施了的一些信息化项目难以真正在工厂层中使用,企业管理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困惑:生产计划下达后,无法在线跟踪实际生产情况;无法及时、直观地了解生产现场的运行情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抄来的报表数据是否准确,以及依据这样的数据,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多套控制系统各自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如何统一规划全厂资源等。

根据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的特点运用有效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手段,是解决好上面出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MES(制造执行系统)在流程工业中的运用为企业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提供了可行的框架,有助于加深对发展生产过程建模的理解。

一、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与MES功能的重合

1.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流程工业以稳定、均衡、高负荷、安全、低能耗和少污染为目标,调节手段主要是保证工艺过程参数保持在最优状态。针对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流程工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严格的、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流程行业的设备管理不仅是包含设备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资产折旧等方面,还要能在线检测设备状况,准确分析设备停机原因,发现潜在隐患,真正做到预防性维护,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2)生产过程中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跟踪。流程行业对于质量要求非常高,信息系统需要做到在线检测、实时参数分析,跟踪生产产品的主要参数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造成质量波动的原因,有效提高产品品质。

(3)生产过程管理监控。流程行业的生产过程基本是连续进行,因此准确掌握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实际生产情况非常重要。只有对各装置的生产参数,运行状况准确跟踪,才能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这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实时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展现的要求。

(4)动力、能耗的严格管理。流程行业生产过程中,动力消耗非常大。只有准确掌握各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成本,才能准确掌握实际生产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优化控制。自动化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控制,还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使生产执行与计划紧密联系,提高生产效率。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将生产信息和经营信息有效集成,信息系统必须贯穿企业经营计划和生产调度层,实现生产信息的共享。管理系统(如ERP)指定计划,检查经营结果。生产管理系统提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实现商业智能与生产智能的融合,最终构成企业智能。

2.MES的任务和功能

MES的任务是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充分利用车间的各种生产资源、生产方法和丰富的实时现场信息,快速、低成本地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活动涉及订单管理、设备管理、库存跟踪、物料流动、数据采集,以及维护管理、质量控制、性能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等。MES汇集了车间中用以管理和优化从下定单到产成品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相关硬件或软件组件(Component),它控制和利用实时准确的制造信息来指导、传授、响应并报告车间发生的各项活动,同时向企业决策支持过程提供有关生产活动的任务评价信息。

MES的功能主要包括车间的资源分配、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维护管理、数据采集、性能分析及物料管理等。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发现MES功能和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合。MES技术是解决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对症良药。

CIMS理论是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依据,而近年来ERP/MES/PCS已成为国外流程工业CIMS理论和产品的主流框架,大有替代Pudue五层结构(决策-管理-调度-监控-直接控制)的趋势。流程工业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因此MES层的信息集成至关重要,它是流程工业CIMS研究与发展的关键,而实施MES的关键又在于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的解决。

二、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构建

分析流程企业信息化应用,可以将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装置层的信息化,即是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如集散型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器(PLC)、大型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SCADA)。第二层次,车间作业层,即制造执行系统MES,要实现企业内部集成信息系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供从接受订货到制成产品全过程的生产数据第三层次:是企业ERP建设的范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要包含企业内部业务,还需集成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和业务。

在这三个层次之中,生产管理系统位于企业上层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底层工业控制(DCS/PLC)之间,面向车间层的管理系统架起了工厂与办公室之间的桥梁,填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它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中承上启下,是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MES采集从生产任务下达到生产完成全过程的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优化生产管理活动,跟踪生产过程中物料移动和设备状况,使企业真正成为“智能化工厂”。

从流程工业的发展来看,DCS/PLC的应用已非常普及,自动采集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成为可能,MES通过采集生产作业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连接ERP系统,对于流程企业信息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

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系统中,下层生产过程控制(PCS)的实时信息和上层企业资源管理(ERP)的各类信息都在MES层中融合与贯通,并通过信息集成形成优化控制、优化调度和优化决策等的判断或指令,实现流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均衡、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针对流程工业的特点和目前CIMS技术的发展,MES必须采用开放性的、柔性的、可扩展的、模块化的、面向对象和应用的基于知识的体系结构。

笔者基于以上理论,构建了“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图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重点解决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脱节问题,它可以从ERP系统中获取生产计划信息,实际安排生产;也可以连接控制系统,优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系统使用,为企业生产调度、工艺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工具。

三、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MES系统涉及到企业生产及其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MES系统不仅是软件问题,也是管理和观念的系统工程。

在规划实施阶段时,应按功能由简到难的顺序:第一步:实现对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第二步:对采集上传的数据进行深层挖掘,实现停机分析、质量统计分析和批次配方管理;第三步:实施生产调度系统、设备管理、实时成本分析等子系统构建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

实施MES系统的原则是,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规避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企业投资。系统中的模块均可以独立运行,并可以与其他模块无缝集成,灵活组合,因此可以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的总体规划,然后分模块实施,从能够快速见效的模块入手,见效一块实施一块。

在我国实施的CIMS战略中,车间自动化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实施MES则是提升车间自动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MES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SWANTON B.MES five years later:prelude to phase[EB/OL].http://www.amrresearch. com

[2]MESA International .MES Explained:a high level vision [EB/OL].http:// www. mesa.org/ html/ resource. htm

[3]AMR Consulting.Next generation plant systems: The key to competitive plant operation [EB/OL].http://www. amrconsulting.com/ plant systems

[4]赵或范玉顺:基于企业建模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4,(8): 53-56

[5]任明仑朱卫东等:基于构件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7):1159-1163

[6]李荷华刘亚晖:面向多智能体的流程工业运行任务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0): 11-14

[7]宋海生等:网络联盟企业中基于Web的制造执行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01,23(2) :20-23

浅论企业信息化与流程的关系 篇7

关键词:信息化,流程,流程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信息系统在辅助开展日常业务的开展, 如OA (办公自动化系统) 可以协助企业完成各项业务审批工作, ERP系统则打通了企业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 帮助企业业务流程的运转。因此,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流程与信息化之间已经密不可分, 流程的运转需要借助信息化工具, 并且对信息化工具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相关概念

1. 信息化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 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 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 使用该技术后, 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 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可以说在现代企业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 并且已经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充分融入到了一起, 企业的各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都要借助信息化工具实现流动和传动。

2. 流程

流程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 (Michael Hammer) 与詹姆斯·钱皮 (James A.Champy) 对业务流程 (Business Process) 的经典定义是:我们定义某一组活动为一个业务流程, 这组活动有一个或多个输入, 输出一个或多个结果, 这些结果对客户来说是一种增值。简言之, 业务流程是企业中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的组合。

从业务流程的定义来看, 它是与企业的业务结合起来的, 某一项业务的一组活动组成了一个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在运转过程中, 将输入转化为输出, 而转化的依据是为满足客户的需求。现代社会, 企业组织异常庞大, 几千人、几万人的企业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此外, 传统以职能方式对企业组织进行划分, 使得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的职能部门, 如营销、计划、生产、采购、物流、研发、财务等部门, 这些职能部门的存在也将企业整体的业务流程割裂开来。因此, 如何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 就需要借助信息化工具。

二、信息化与流程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理解流程概念、信息化概念, 以及信息化与流程之间的联系, 我们就需要研究信息化与流程之间的关系。

1. 信息化是实现流程管理的工具

目前,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 流程管理已经变得越来越热门, 理论界对流程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从BPR (业务流程变革) 到BPI (业务流程优化) 都饱含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而在企业界, 以我国企业为例, 目前企业管理者已经越来越重视流程管理, 很多企业管理者已经看到了传统的职能式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纷纷希望通过流程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贯彻, 打破传统的职能式管理的界限, 解决部门之间的相互扯皮的问题, 提升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流程管理的方法无疑对企业是有用的, 但是在实践中所发挥出来的效果往往有限, 企业在开展了大量的流程梳理和优化工作以后, 虽然形成了一系列的诸如流程、制度手册之类的成果, 但是这些流程梳理和优化的成果得不到固化, 纸质层面的成果往往在企业内部又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很可能使得这些成果付诸东流, 成为一堆废纸。并且还可能造成企业的业务流程规定与实际的业务运作流程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正所谓得不偿失。

而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企业在开展流程梳理和优化工作时, 就需要充分与信息化工作结合起来, 将流程梳理和优化的成果固话到信息化平台当中, 通过固化的流程减少员工犯错的机会, 促进员工必须按照规划化的流程来进行操作。此外, 信息化工具还能帮助企业收集流程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流程进行分析, 尤其是通过对流程运作过程中的相关绩效数据的分析, 找到与目标绩效数据之间的差距, 从而寻找流程优化的机会, 为企业的流程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促进企业流程优化工作的开展。

2. 流程管理是发挥信息化工具用途的基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信息化系统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化工具, 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将其充分与管理思想与方法结合起来, 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工具, 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这就要求企业在使用信息系统前, 必须首先对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业务流程进行系统的调研, 了解在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且希望通过信息系统改善哪些问题。此外, 从流程角度来看,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业务流程, 并且基本上每个企业都是不同的;而信息系统本身在设计时也嵌入了一套标准的业务流程, 企业在使用信息系统之前, 他们自身实际的业务流程必然与信息系统的标准业务流程是不一致的, 这就需要企业在使用信息系统前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 并且与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比。此时, 若需要采纳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 则需要对企业的流程进行优化;若企业坚持使用自己原来的流程, 则需要考虑对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以促进企业能够更好的使用信息系统。

从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实践来看, 失败的案例往往都是企业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管理问题所在, 并且认识到自身对于信息系统的真正需求, 并且建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的基础上再使用信息系统。因此, 为了促进企业更好的使用信息系统, 发挥出信息系统更大的价值, 企业就需要通过流程梳理和优化等工具, 建立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规范化的业务流程。

三、如何正确应用信息化与流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于流程与信息化的关系的分析, 可以说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 信息化与流程已经密不可分。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他们也只有充分认识到流程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并且利用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1. 在选择和实施信息系统前对流程进行系统的调研

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了企业日常运作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而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的投入往往较大, 十几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而对于如此局的投入如何才能保证其给企业带来的受益了。

这就需要企业在选择和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为了提升今后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 在流程梳理和优化的基础在开展信息系统的选择和实施, 首先选择适合业务业务发展模式的信息系统;其次则是促进自身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流程之间的融合, 更好的发挥信息系统的价值。

2. 将流程梳理和优化的成果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固化

企业在开展流程梳理和优化后, 一定要将流程梳理和优化的成果在信息系统中进行固化。很多企业的实践都表明, 不能用信息系统进行固化的流程梳理和优化成果往往会被束之高阁, 从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的流程, 才能在日常工作中, 促进员工规范化的使用这些流程, 并且通过日常使用发现这些流程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助于对流程进行优化。

企业流程梳理和优化的成果固化, 要借助OA、ERP、BPM等工作, 通过信息化工具让员工看到流程梳理和优化的成果, 并且只有能够真正固化在OA、ERP、BPM等系统中, 才能体现出流程梳理和优化的价值所在。

四、结束语

流程管理和信息化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具, 并且二者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充分融合到了一起, 流程通过信息化工具进行固化, 并且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流程梳理和优化基础上才能发挥信息系统的工具。企业管理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流程与信息化管理, 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晶晶.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的企业信息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2) .

[2]司春彦, 夏成.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J].科技与企业, 2013 (14) .

流程信息化 篇8

一、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原则

对新时期企业管理流程信息化再造的原则进行分析, 具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流程经过再造之后, 其操作性是极强的。企业管理流程的出发点是信息化企业管理流程再造, 而不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所以, 软件技术应最大限度的为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服务, 为业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不可以出现相反的效果, 只有不断的从优化管理流程, 才可以真正的落实管理流程再造, 使企业从中获得实惠, 对于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流程能够高质、高效的运行做出保障, 而且很好的降低运行成本, 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管理流程经过再造后, 首先需要考虑组织设计, 并与管理表单、ISO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 制定工作标准, 对再造流程的扁平、高效做出保障, 为信息化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夯实基础。

3.管理流程再造过程中, 所需要的系统是完整和有效的。通过有机的结合信息化流程和企业管理流程, 二者相互融合。所以, 应对管理流程和信息化流程的互动性高度重视, 同时管理流程再造应针对不同的规模的企业、不同的行业, 运用不同的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时, 做出相应的变动, 这样才能使管理流程再造系统更加爱的完整和有效。

4.再造后的企业管理流程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对流程成本认真考虑, 需要坚持高产出、低成本的原则实施涉及, 做好经济效益帐。

二、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路径分析

1.为了能对企业管理流程信息化再造的成功实施做出保障, 作为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 应对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重要性充分的认识。

第一, 对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组织进行建立, 并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进行支撑。通过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 科学的组织结构方案, 使会计流程再造能对企业的利益和权利进行重新分配。所以, 在对会计流程再造实施前, 应取得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的高度支持, 通过项目小组的建立, 对顺利实施会计流程做出保障。

第二, 建立各个部门和领导之间的沟通机制, 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遵循企业的会计原则, 从相关的会计制度出发, 对业务流程的设计进行实施, 进而制定规划实施方案, 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第三, 在对流程再造方案进行实施时, 应对各种信息技术充分利用, 需要很好的发挥前瞻性和灵活性, 对企业自身的财务情况认真分析, 并仔细诊断和调研现存的业务流程, 最后做出深入和全面调研报告。总而言之, 首先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要高度重视, 采用信息化的手段, 将企业管理流程再造作为支撑点, 使所建立的管理流程再造与组织再造方案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合理性。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实施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流程再造, 同时达到预计的目标。

2.加强识别和解析关键业务流程的能力, 企业完成信息化流程再造, 实现创造价值增值的依据和关键, 就是信息化业务流程。所以, 企业应具备战略性的眼光, 对具有决定性的和潜能性的业务流程正确选择, 并合理表达信息化的形式, 进而将这一流程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由于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精髓, 是企业的关键业务, 因而通过不断强化这一业务流程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能力, 提升信息化管理流程再造做出的效益。

3.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真实的描述。通过对信息化技术运用, 在对流程再造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对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进行理顺, 通过对现有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的分析, 多管理流程图进行明细和细致的绘制, 这样才能提供可靠的参考, 促进企业管理流程信息化再造的顺利实施。

4.将企业管理流程信息化再造是视野拓宽。将每一个单位管理流程信息化再造的狭隘边界突破, 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更好的理解企业流程信息化再造, 建立有效的链接集成及有效的信息, 进而得到信息化的资源集成共享, 建立管理流程再造的整体能效。

5.利用信息化来重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在对信息化运用的过程中, 企业也必然会随着重组组织结构, 而进行管理流程再造, 反之, 企业在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的过程中, 信息化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 因此说, 企业管理流程再造实施的重要手段就是信息化。

三、小结

企业管理流程再造需最大限度的运用软件技术, 为业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真正的落实管理流程再造, 让企业能够从中真正受益, 对高质和高效运行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做出保障。企业成功运行管理流程信息化再造, 能够有机的结合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管理流程, 对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推进, 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得到快速提升, 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鹏台.加强标准化建设, 促进烟草企业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24 (08) :1485-1486.

[2]大多数国家的烟草包装上缺乏全面的健康警语[J].印刷技术, 2009, 20 (08) :28-29.

[3]王斌, 李志勇.环保材料在烟草包装上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1, 28 (10) :647-648.

[4]刘帅.长荣股份助力烟草包装产业发展[J].中国包装工业, 2011, 38 (06) :465-466.

出版社业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初探 篇9

一、总体目标

出版社内编务、印制、物流、发行、财务各部门利用电子计算机, 统一使用一套管理信息系统, 科学规范地管理好编辑、出版、发行等业务, 按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出版计划, 降低产品库存积压, 准确地进行图书成本核算, 预测未来某一时段的收支情况, 打破信息孤岛, 实现内部业务协同, 及时获取统计分析数据, 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材料,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具体目标

运用统一的信息平台, 整合财务业务系统, 实现业务数据、财务信息共享, 提升公司战略决策、业务运营和业务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1.加强成本管理。统一财务和成本核算口径, 加强财务管理, 降低经营成本。

2.加强业务监控。建立标准业务流程, 加强各环节监控, 减少呆死库存。

3.提高单品盈利。实行产品精细化和专业化生产, 提升内容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

4.实现规模效益。整合资源, 集中业务管理, 优化业务流程, 实现规模效益。通过编务、印务、发行等基本业务数据采集, 提供给财务集中核算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为战略决策和集中管控提供依据。

三、总体设计

(一) 编务信息化管理设计

建立以编辑业务为核心, 以项目管理为主线, 以事件响应为驱动, 满足出版社层面选题开发和图书生产, 满足公司层面选题管理与出书调控, 并为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数据支持的信息平台。

1.稿源登记。提供编务人员最初接到稿源文件进行登记的功能, 是编务一切业务的起源。主要用来记载稿源的来源、时间、作者、负责编辑等内容。

2.选题管理。包括选题策划、申报、审批与列选。出版、发行等部门可以介入到选题审批过程中, 为选题决策及定价、印数等提供数据支持和部门意见;审批可以跨部门、跨公司;重印的申请可以根据库存和销售数据等自动生成;支持对执行中的选题进行变更管理 (如更改书名) ;提供与新闻出版部署、CIP数据中心等的接口。

3.编务管理。对版权引进、出版合同、书稿三审、版式设计、排版、书号审批、CIP申请、发稿等环节进行记录和管理。可以针对不同出版社、不同图书类别、不同编写类型 (新书、重印、再版等) 制订不同的编务工作流程和单据模板;可以为每一环节制订标准工作量, 并进行到期自动提醒。

4.合同管理。出版合同与财务相关发生的第一项费用, 稿酬、编辑、租型等与版权有关费用计算。系统根据图书出版合同所规定的为以后财务相关编务费用支付提供依据。与版权有关的费用标准为生成稿费支付单, 版权费用计算单传递到财务。

5.发稿管理。要求在系统中对发稿相关信息进行记载并传递到印制部门, 由印制部门确认收稿。此流程是整个流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 系统将根据此记录生成核算所需的图书基础档案。

6.费用管理。自动计算稿费;稿费数据自动进入财务应付和成本模块;稿费的支付处理;对实际稿费与计算出来的稿费 (预估稿费) 间的差异进行处理;对编录加工费进行记录和处理。

(二) 印务信息化管理设计

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业务操作平台, 按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图书印制进行管理, 主要包含印数定价的审批管理、印单的管理、质检管理、工价管理等。

1.印单管理。按单品建立印单信息, 记录印厂及用料情况, 监控图书实际印制情况。

2.材料管理。按单品纸张采购或者集中采购纸张, 管理印制用料的申请和出库。

3.印厂管理。对印厂进行集中管理。

4.供应商管理。对供应商进行集中管理。

5.印制工价和费用管理。按工价标准计算各项印制费用, 按单品进行印制费用的提交和结算。其中:

制版费用即制版公司开据来的发票, 审核后传递到财务由财务确认应付制版费用并付款, 并自动将处理后的信息反馈回印制部门。

复印通知单:

一是归集工艺流程信息。

二是成本的归集。

三是材料出库的依据。

四是图书入库的依据。

印刷费用:

印刷发票是记账依据, 所产生的费用, 通过点击生产成本明细表按书号进行检索, 查到该图书相关印制信息及付款信息。

在印制部门产生的印制费用, 一方面进应付, 一方面形成生产成本, 通过应付款的审核, 可以直接挂账, 也可以直接付款。

(三) 发行信息化管理设计

对客户、销售、成品库存等进行管理。

1.客户管理。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管理, 在详细记录客户各种业务数据 (如发货、退货、差错、回款周期等) 的基础上, 动态调整客户信用, 包括最低折扣、欠款额度等。

2.销售管理。支持集中发行和出版社自办发行等发行模式;支持批发、邮购、现金等销售模式;处理订单、发货、出库、运输 (或与物流接口) 、退货、差错、途损、销售结算、回款等各种业务;按照信用等级、图书类别、客户类别等多种方式建立折扣规则;建立新书主发规则, 自动进行新书发货。

3.库存管理。监控和管理印厂完工图书的入库、发往渠道和留存寄外库等情况。对入库、销售出库、样书出库、调拨、盘点、报废等业务进行处理;根据印刷任务单自动进行产成品入库;支持条码操作;支持货位管理;支持与物流系统接口;可进行库存预警分析;可根据库存自动推出重印申请。

4.订单管理。订单管理起到控制作用, 实现整个订单发货的跟踪查询以及按订单查询收款情况。

5.图书发货。发货审核后, 会自动冲减库存量。

6.图书退货。参照发货单进行退货, 有效防止非本单位发出的货物进行退货。

7.图书结算。图书结算的信息作为财务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的重要依据。

通过发货结算的勾对帮助各单位及时进行结算, 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

有利于各单位及时掌握库存实际情况, 有效处理库存损失, 严防先清后乱。

有利于各单位根据发行数据进行按照编辑、发行员、地区、客户等的考核分析。

(四) 出版物单品信息化管理设计

对生产过程进行细化管理, 利用项目管理思想, 从选题策划、申报和列选, 再到编务过程、印务过各, 对选题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对选题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 对生产过程中的费用进行核算, 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岗位和人员进行管理;对成本进行单品归集和核算, 能够核算单品种的成本、收入、利润。

1.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按照八项费用, 设置明细:稿酬及校订费、租型费、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制版费、印装 (制作) 费用、出版损失、编录经费、其他真接费用及时进行归集。

2.应计生产成本。各单位要使用应计生产成本, 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制度进行相关业务的预估, 及时填制相关单据, 汇总到图书成本明细表。

3.编录经费。各单位对于编录经费, 应采取有效的分摊方法, 可以按照总印张或总定价、总出版字数、盒数、总印数等一种方法和多种方法组合进行分配。

总之, 出版社推进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实施精细化管理, 实现单品种的成本、收入、利润核算, 用于决策支持和绩效考核;加强基于成本预估和销售预判的针对选题的前瞻控制, 以及针对生产成本发生的反馈检查体系;完善针对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分析, 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财务-业务-体化管理, 减少内部协调成本, 实现出版社效益最大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 国内众多出版社已经认识到, 信息化已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信息化建设是一场管理体制的革命, 它用先进的思想模式和技术手段改变以前的管理模式,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实现出版社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

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流程设计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设计流程,改进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设计流程基本构想

把企业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 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 同时也能提升客户满意度。比如使用专业财务软件对总账、固定资产管理、薪资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以及采购销售管理都是这个层面的事。运用信息化手段, 每笔费用、销售情况都录入电脑以后, 我们就可以清晰地归集各种费用, 可以按岗位、按部门、按项目来汇总。同时如果我们对那些关键控制的费用或费用率给出一个计划值或目标值, 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这些费用进行实时控制, 一旦超标立即报警或停止授权。于是, 信息化带给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我们以下将就企业信息化的流程和手段进行探讨。

1. 企业调研。

这个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第一步。在为一个公司制定ERP实施方案以前, 需要对该公司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企业调研与分析是ERP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 可以了解该公司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业务处理流程等, 明确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及管理要求, 才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做好前期准备。

2. 数据标准化工作。

在企业开始实施ERP之前, 必须建立起企业信息化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数据标准化工作。数据标准化工作指的是运用信息组织技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所需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重组织工作, 消除数据的结构不合理、冗余、混乱、分散等情况, 从而在整个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层面取消或极大减少数据接口, 搭建数据共享的系统平台。

(1) 静态数据。我们以用友U8财务软件为例, 静态数据在用友U8中对应于基础档案:机构部门设置、往来单位 (客户分类、客户档案、供应商分类、供应商档案、地区分类) 、存货 (存货分类、计量单位、存货档案) 、财务 (会计科目、凭证类别、外币、项目目录) 、收付结算 (结算方式、付款条件、开户银行) 、业务 (仓库档案、收发类别、采购类型、销售类型、产品结构) 。

(2) 动态数据。是指随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发生而随时发生变化的数据, 如期初余额、各种存货的结存数及外来未达账等。

3. 企业建账。

确定了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之后, 就可以着手在ERP系统中建立企业账套、录入期初数据。

(1) 确定系统用户。确定系统用户的意义在于明确企业中哪些人可以登录系统, 每个人能使用系统提供的哪些功能, 明确分工, 完善内部控制。

(2) 建立企业核算账套。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企业的账套信息、单位信息、核算类型, 设置编码规则;录入各项基础档案和期初余额;设置各项业务参数。

4. 进行业务处理。

我们以用友U8财务软件 (财务链和供应链) 为依托, 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规范处理。我们用三个表格的形式将月初、日常以及月末的工作表现出来, 左列是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 右列是在U8财务软件中的相关操作。当然这也只是个大致的方向, 具体的细节会因不同的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月初工作。

(2) 每周日常工作 (见表2) 。

(3) 月末主要工作 (见表3) 。

二、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技术人才缺乏。

技术力量缺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瓶颈。IT技术人员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水平, 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则需要更多的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员工。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 80.9%的中小企业只配有5名以下IT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员工只占总数的38.1%。一半员工停留在一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

而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薪资水平普遍缺少竞争力, 从而很难吸引和稳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人员本身的素质同实际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所以, 企业为了克服这方面的问题,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适当引进信息化建设人才;二是加强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 要确保在实施阶段企业能够培养出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的人才;三是开展管理咨询工作。在国外, 企业开展管理咨询工作已是很正常的事, 不少企业都热衷于管理咨询。在我国, 开展管理咨询工作才刚刚开始, 对管理咨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远未被广大企业所认识。因此在实施ERP之前, 必须开展企业管理咨询工作。

2. 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无论是服务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硬件设备的购买, 还是网络的构建以及大型管理软件的上马, 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更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 否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就只能原地踏步, 甚至后退。

要解决这方面困难, 可以尝试加大企业技术投入总量, 合理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金融贷款为支持, 吸引社会各界资金为补充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另外, 企业应该从实际需求出发, 整体规划, 按企业发展的阶段, 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分期实施信息化, 不盲目跟风。系统建设要讲究先进适应性、经济性和效益性。从财力上需要量力而行。我们应该做到分阶段, 按重点给予适当的资金投入, 将每一分资金的投入用在点子上, 使资金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3. 组织结构的弊端。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化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是对管理体制的改造, 必将导致利益冲突。这是在实施ERP过程中的巨大绊脚石。所以, 必须对这种落后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 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 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实施ERP本身要求在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科学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系统就不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

管理重组是对企业运营机制进行重构, 建立一个组织结构严谨、高效、协调, 操作规范, 能自我调节的有效机制。业务流程重组是摆脱旧的分工模式, 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优化组合, 建立以作业流程为中心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组织结构上向高效、柔性、分权、平等参与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玲, 赵建新, 杨笑.ERP沙盘企业信息化综合实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郭佳, 秦容军.浅谈企业信息化.学术论坛, 2008;9

流程信息化 篇11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按照省市要求,从2008年底开始建设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建设实践中,笔者认为网上审批系统相对于一般部门业务系统具有明显的特点,因而对建设方案选优甚是重要。

一、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的特点

1、系统建设自上而下缺乏规律指导。建设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是省、市统一要求。但由于行政服务中心发展一直存在着法律地位和组织体系双重缺失,中心建设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业务规范和制度、法规体系,各地中心发展水平、组织形式、服务功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建设也只能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即使地市一级行政服务中心所建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也很难成为所属县区的指导样板。目前,省、市作出的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技术方案,电子监察系统数据采集标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数据采集接口标准等还起不到对全省网上行政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指导的作用。

2、系统建设具有综合性。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需对电子监察范围内的所有部门不同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作为系统角色主体,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不是在一个封闭体系内建一个系统,它不仅要满足中心平台所有审批业务的需要,还要整合融通分属各部门的专业审批系统。如果说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件都处于非系统操作水平的话,建设一个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就相对简单容易。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中心部门窗口办理审批业务,一部分部门窗口没有业务网络系统,一部分部门窗口有业务网络系统,甚至有的窗口要使用多个业务网络系统,这些业务网络系统绝大多数都是中央和省市级部门建设应运,而且系统的架构标准各异。这种同一中心平台内部各窗口信息化水平不一条件下建立起统一的网上审批系统,客观上就需要对分属不同部门专业系统与中心网上审批系统进行整合。

3、中心各部门对审批信息共享需求迫切,但采取数据交换条件尚不成熟。采取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是成熟技术,也是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最理想手段。但是,目前职能部门对政务数据资源占有垄断处在强势地位,绝大多数部门专业系统所产生的审批数据均在中央部委或省级部门所建系统数据库落地。因此,在县级层面要求上级开放数据,其行政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需要相应系统开发商的合作,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如果县级公共数据库不能实现各部门审批数据沉淀,则县级层面网上行政审系统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部门间审批数据交换尚不成熟。

4、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虚拟大厅的建立和运作还不能脱离物理中心的支撑。因为,现阶段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电子身份认证体系、法人、自然人基本信息数据库建设等都不完备。而且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行政服务中心物理大厅的组织水平和管理要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实际运作仍需一个集中物理窗口和多个服务终端共同支撑。

二、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方案的选优

鉴于对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系统建设特点的认识,我县在推进系统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实用、经济、安全”的原则。在方案选优上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确定系统建设目标。首先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是满足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现全部流程电子化的行政审批办件系统,切忌建成行政审批登记、统计系统。系统既能满足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窗口的网上审批服务要求,也能满足远程网上审批服务要求,审批信息不仅在一个部门内共享,而且能在中心各部门窗口之间共享;其次电子监察系统是涵盖多个政务系统的综合性监察系统,其中对网上审批系统的监察,不是只对审批结果监察,而且对审批业务在审批系统上受理办件的全过程各环节的实时监察,自动拒绝对人工填报数据的监察。

2、选择安全可行的技术路径。要求将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与部门所属业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融通,在不需部门行政协调,不需第三方技术合作,也就是在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库应用、操作习惯、系统接口不变的条件下,选择部门业务系统审批数据在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一次输入,两网共享”的审批数据处理技术路径。实现部门业务系统与网上审批系统数据点对点实时交换,改变那种在部门专业系统办理审批,又重复将审批数据输入网上审批系统的传统做法,为全流程网上审批、全过程实时电子监察提供技术保障。

3、充分考虑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的发展、升级预期。系统建设要有灵活可拓性,便于系统内置的调整和系统外部的匹配,使审批系统建成运行后,能随各个部门的审批业务内容、范围和专业系统的升级、扩容等多重变数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实现随变而变。因此,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的架构设计,模块组合须具有良好兼容性。

4、重点对网上联合审批流程的再造。以条线整合和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平台为载体,再造多部门联办审批事项的业务流程,把多个部门联办审批流程进一步揉合、优化,增强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协调性。突出解决各部门专业系统办件没有承诺时限的弊端,凸现行政服务中心平台管理要求,通过系统建设形成规范统一的网上审批业务标准,促进网上审批标准化。

5、全面体现人文关怀。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建设应用不能脱离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切实使广大群众在审批系统应用中觉得方便,得到实惠。系统应用必然会给审批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带来冲击,但绝对不能因为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是要有利于工作人员效率和工作舒适度的提高。

流程信息化 篇12

在复杂产品的研制过程中, 通常由来自异地的主承制商、结构供应商、系统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客户等单位的人员紧密协作, 协同进行产品的研制工作。研制过程需要协同平台进行支撑, 使得参研单位相互之间能够进行高效顺畅的信息沟通交流和数据共享交换, 而不管所处的地理位置如何。飞机、航空发动机等是典型的复杂产品, 设计与制造的协同是协同平台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 制造协同信息化平台[1]在大型飞机数字化制造中得到了实施和应用, 符合我国航空制造企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典型协同流程[2]包括设计数据的预发放、工艺会签、设计数据正式发放和工程更改等。本文就“主承制商-供应商”研制模式下复杂产品的协同研制平台开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协同研制需求

在“主承制商-供应商”的研制模式下, 复杂产品的协同研制需求主要包括: (1) 设计供应商将产品数据 (技术文件、图样、更改信息) 发送给主承制商; (2) 主承制商发送产品数据至制造供应商; (3) 设计供应商参与设计文件会签, 制造供应商参与工艺会签; (4) 制造供应商查看产品多阶段设计数据; (5) 制造供应商将制造现场问题信息反馈给主承制商; (6) 主承制商与供应商间的问题沟通与信息反馈。

2 关键协同研制流程

2.1 工程问题沟通与反馈流程

在复杂产品的研制过程中, 主承制商与供应商之间在工程、制造、工艺等专业领域就工程问题需进行频繁的沟通与协调。为规范沟通机制, 采用工程协调单 (Engineering Coordination Memo, 简称ECM) 进行沟通, 并制定统一的模板和统一的编号规则。典型的工程问题沟通与反馈流程如图1所示。

2.2 工程数据接收流程

设计供应商以部件、系统、单元体或组件为单位成套发放数据, 通过PDM系统导出标准格式产品数据包, 包括三维数模、二维图样、BOM结构描述文件和随图文件等。设计供应商在协同平台中提交产品数据包, 主承制商接收到产品数据包后进行检查和验收, 验收通过之后导入主承制商PDM系统中。典型的工程数据接收流程如图2所示。

2.3 工程数据发放流程

主承制商同样以部件、系统、单元体或组件为单位成套向制造单位发放数据, 通过PDM系统导出标准格式产品数据包, 包括三维数模、二维图样、BOM结构描述文件和随图文件等。制造供应商在协同平台上接收产品数据包, 并将其导出, 然后再导入其PDM系统中。典型的工程数据发放流程如图3所示。

3 协同平台开发与应用

3.1 网络接入模式

根据协同业务的紧密程度, 可以将供应商划分为两类, 即紧密型供应商和松散型供应商, 各自的网络接入模式如图4所示。

紧密型供应商是指在参与项目研制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研制工作量, 与主承制商需要进行紧密协作, 存在大量数据传递和信息沟通的单位。为保证这类单位的协同研制需求, 通过建立专线将其连接至主承制商的协同平台, 可直接访问协同平台并基于协同平台开展研制工作。

松散型供应商与紧密型供应商相比, 承担的研制工作量较少, 或者与主承制商进行协同研制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传递和信息沟通。这类单位包括系统供应商以及承担少量结构研制任务的供应商、客户等单位。这些单位可通过Internet VPN的方式远程访问协同平台。

3.2 协同区规划

各供应商的协同区采用统一规范的中文简称, 供应商登录协同区后, 只拥有其对应文件夹的操作权限 (如创建、查看、下载) 。每个供应商文件夹下包括ECM、工程图档、工程文件和资料区4个子文件夹。ECM用于存储供应商与主承制商相互传递的工程协调单。工程图档用于存储供应商PDM系统和主承制商PDM系统导出的标准格式数据包。工程文件用于存储零散文件, 如技术文件、标准文件等。资料区用于存储临时性、过程性的一些资料。

其中, ECM、工程图档和工程文件文件夹下又设置了数据接收区和数据发放区两个子文件夹。数据接收区用于接收主承制商发送给该供应商的数据;数据发放区用于存放该供应商向主承制商发送的数据。

3.3 协同门户

供应商通过专线或Internet VPN的方式登录协同平台之后, 首先将进入协同门户。协同门户页面包括通知公告、标准规范、操作手册、平台入口和项目管理文件等模块。其中, 通知公告用于发布项目研制中的相关要求、通知;标准规范用于发布产品数据相关的标准规范;项目管理文件用于发布项目管理方面的文件。

3.4 异构PDM系统数据交换接口

由于参与的供应商众多, 各供应商使用的PDM系统也不尽相同, 为解决异构PDM系统数据交换的问题, 通过定义统一的产品数据交换规格, 支持Teamcenter与Windchill之间数据包的传递。数据交换信息包括BOM结构及属性信息、三维模型、二维图样、技术文件等内容, 并约定了其中的必填属性。采用XML文件描述数据结构, 保证了数据交换格式的可解析及可扩展性。

4 小结

复杂产品如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多采用“主承制商-供应商”的研制模式, 参与研制的供应商数量多, 沟通协调非常频繁。在这种模式下, 可以由主承制商建设协同平台, 供应商通过专线或Internet VPN的方式登录协同平台完成相应的研制工作。同时, 为了保证产品数据的规范性, 可配套编制构型管理要求、供应商文件管理规定、ECM编制规定、技术文件 (图样) 编号规定等标准规范, 以提高协同平台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黎明, 冯潼能.协同制造技术在大型飞机研发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 2008 (1) :56-59.

上一篇:集装箱运输系统下一篇:成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