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2024-11-01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精选12篇)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篇1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五年之后, 尽管“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 系统性风险有所下降, 但发达国家政府债台高筑、平衡财政困难重重, 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短板凸显, 经济复苏进程曲折蜿蜒。

欧债危机中, 存量债务负担增加使欧洲一些经济体严重失衡并失去竞争力, 极有可能无限期拖累经济增长。希腊、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负债率分别升至170.73%、91.37%、90.75%和123.8%, 其中英国首次失去了35年来的AAA评级。而美国连续四年财政赤字超过1万亿美元, 债务大幅飙升占GDP比重高达102.8%。解决长期推升债务水平的结构性赤字, 使得美国进入“财政紧缩成本”时期, 这一持续长期的宏观经济措施, 其后续影响将被跨期分摊。

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之一的中国, 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及全要素生产率下滑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经济结构性短板逐步显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今年第一季度,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7.7%, 低于市场预期, 增速比去年第四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 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 比上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 表明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偏弱;今年3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分项指标生产指数和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幅度强于订单指数回升幅度, 这显示出当前经济产能释放过程强于需求回升, 仍处于产能过剩调整期。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国内经济发展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影响带来的诸多困难。尽管如此, 但综合分析,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的经济增长, 长期以追求GDP增长来体现, 而保证GDP高速增长依靠不断扩大投资。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缺乏相应的消费市场, 投资的增加只能形成产能过剩, 拖累经济运行。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无法撑托起与投资相匹配的消费市场。今年一季度,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7%, 低于GDP增速。如果这种状况仍在持续, 则表明广大民众未分享GDP增长的成果, 而缺乏民众消费力支撑的经济体, 显然是不健康和缺乏持续性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必须远近结合, 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他要求, 出台的每一项政策, 既要对解决当前的问题有针对性, 更要为长远发展“垫底子”, 努力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各种资源要素调整配置, 提高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效率, 这依赖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其一,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使政府职能回归到提供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的定位上;其二, 调整经济内部结构,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包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规模合理化、区域经济协调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化等方面;其三, 扩大内需,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初次分配中, 增加工资性收入比重;其四, 深化国有部门体制改革, 重新规划国有资产战略布局;其五, 促进生产要素体制实质性改革, 促进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 减少政府管制和打破垄断, 保证市场参与者拥有公平、公正的机会和待遇。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进一步显现的大背景下, 沉下心来, 着眼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 着力解决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努力打造“升级版”中国经济,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篇2

一、事项清单化倒逼服务提速增效

理清审批事项服务清单,是推进审批服务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借鉴南通、邯郸、淄博、威海等地经验做法,对照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全部审批服务事项进行逐项梳理,对单一事项进行颗粒化物理拆分,形成了全程网办的“不见面”事项清单、当场办结的“立等可取”事项清单、能够“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在此基础上,逐一明确实施主体、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和承诺时限等要素,明确实现的路径和方式,推动减材料、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倒逼审批服务提速增效。同时,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发现群众和企业需求的即时纳入、实时更新。

目前,对拟划转的161项行政许可、46项关联事项、6项收费事项逐项进行了认真、细致、扎实地梳理,从性质特点、办理流程、审查标准、专业技术要求等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形成了事项划转方案。5月10日以来,已办理审批服务事项9201件,承接办理能力、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为100%。

二、流程标准化确保服务阳光透明

流程标准化建设是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一次办好”改革的重要举措。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以标准化建设为切入点,对划转的事项进行精细化梳理,围绕事项目录标准化、实施流程标准化、办理准则标准化和服务方式标准化4项重点,一是建立起市县一体的政务服务事项、流程、依据统一的标准化体系,规范权责清单,推动同一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在省、市、县实现“三级四同”;

规范实施清单,实现同一事项在省、市、县三级申请材料、办理环节、流程和时限等要素统一;

规范办事指南,按照“统一标准、动态调整”的原则,同步推进政务服务指南调整工作,并将办事流程全部通过山东政务服务网“固化”,实现全流程网上公开、实时展示、网上留痕,做到事项办理可查询、可追溯、可评议,让整个审批服务过程在阳光下运行。二是探索建立1+n服务体系。“1”,即在大厅一楼设立便民服务导引咨询台,让企业和办事群众了解找谁办、怎么办;

“n”即根据实际需求,设立多个自助服务区,完善免费帮办代办机制,为服务对象提供“店小二式”、“保姆式”服务。三是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审管衔接。修改完善《行政审批与监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完善流转程序,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对接和规范运行。

下步,继续对照已公布的“一次办好”事项清单,逐事项、逐环节、逐要素梳理,从细微处进一步压材料、压环节、压时间,全面夯实“一次办好”的基础性工作。

三、审批集约化推动服务更加高效

集约审批,更能提高服务效率。在既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一窗受理”改革。在市政务服务大厅打造“两大专区一大板块”功能区,推动更多的事项纳入大厅、“一窗受理”。“两大专区”,是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企业设立一站式服务专区,“一大板块”是指社会事务审批服务板块。结合大厅优化提升,将对纳入部门事项进行梳理,调整大厅窗口布局,在“专区”内建立集成服务工作机制,根据事项复杂程度,实行集约化和“前台后室”的“一窗受理”模式,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进一步方便群众。目前企业设立“一站式”服务专区已初步搭建完成,通过对相关环节梳理优化,实现企业设立、公章刻制、银行开户、涉税事项办理和社保登记“一链式”服务,推动一般类企业开办平均办理时间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当天办结。同时,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申请人无须再到登记场所申报纸质材料,真正做到“零见面”,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工商登记业务。企业开办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效激发我市企业群众创新创业热情,1-6月份,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4789户,同比增长50.9%,注册资金1839.3亿元,同比增长42.5%。工程建设项目服务专区制定了布设方案,将全流程划分为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许可四个阶段,分别明确牵头部门,纳入专区一站式办理,推行“容缺受理、并行办理、联审联办”,实现“一件事”一站办结,目前已经试运行。

四、管理扁平化推动服务更加便民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以工作流程为中心,充分向窗口授权,减少审核环节、签批层次,提高效能、方便群众。一是推进工作流程扁平化再造,改变以往的由下而上、逐层汇报、最后领导拍板的审批决策程序,建立重要工作、重大政策、重点事项主要领导亲自抓,日常工作分管领导直接抓的工作机制,局党组定方向、流程、目标和分工,分管负责人和相关科室按分工直接研究推进的议事决策机制。二是对审批流程进行扁平化改造,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印发《行政审批授权制度》,对审批流程进行扁平化改革,压减工作层级,将审批权力下放科室,建立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运转高效的扁平化工作体系,实现“重心下移、权力下放、环节减少”,提高审批服务效能。三是建立审管衔接联动机制。修改完善《行政审批与监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联合会审、协同办理、信息交流等制度,理清审批与监管部门权责边界,完善流转程序,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对接和规范运行。

五、人员职业化业务全面提升水平

业务办理,最终靠人。职业化是提高审批服务效能的关键。“一窗受理”虽然方便群众,但业务水平上不去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市审批服务局从专业、机制、服务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一是增强业务能力。开展干部能力建设行动,对全员、全领域、全链条业务培训,引导所有同志全面突破业务,凭专业说话,做行家里手。二是探索审批服务人员技术考级。采取岗位竞赛、等级考试等方式,将业务水平与考评、绩效奖励挂钩,促进业务水平全面提升。三是强化服务文化建设。树立顾客思维,组织开展“我是服务对象”、“比作风、比服务”、“创标兵、创模范”等主题活动,增强窗口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打造服务文化品牌。通过多种有效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多专多能、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职业化队伍。

六、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一次办好”

信息化是保障审批服务事项“一次办好”的重要支撑。拟划转的审批服务事项中,17个部门的82项事项在省统一开发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上运行,14个部门的46项事项在省级以上部门自建的专业服务平台上运行。这些平台未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此,借鉴邯郸、淄博平台建设先进经验,制定了《潍坊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完善提升需求方案》,委托浪潮公司,建成了审批服务专业办件平台和审管互动平台,在全省率先对接联通了省信用平台企业库。借鉴杭州的先进做法,会同市大数据局制定了《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助推“一次办好”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互用,着力破除信息壁垒。同时,做好与省发改、工信、市场监管部门对接,实现了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与这三个部门自有办件平台的互联互通。

今年,我们选择了20个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办理量大的审批服务事项试行“全程网办”,通过开发网上申报、视频互动、电子印章等在线应用,建设申报材料库、电子证照库等材料共享基础信息库,为办事企业群众提供“实名认证、视联网咨询、材料共享、在线发证、免费寄递”服务,打造“一次不跑、事就办好”的“不见面审批”模式。目前,这20个高频事项已上线试运行。下步,我们将重点围绕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审批服务大厅信息化水平、扩大“不见面”审批试点等,加快推进审批服务信息化进程。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篇3

我就当前经济运行的形势以及大力推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取向谈几点意见。

第一,认真把握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态势,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是制订纺织原料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基础,面对今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变化,我们要能够拨云见日,发现背后的规律。

当前的经济态势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开局平稳。今年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组成后治国理政的第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能否有一个良好开局至关重要。从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看,当前经济的发展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一季度GDP增长7.7%,高于“十二五”规划7%的增长目标和今年7.5%的发展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就业以及国际收支等数据仍然处于合理区间。1-4月,全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其中纺织行业增长9.5%。虽然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减缓,但总体上仍符合预期。

二是稳中有忧。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中的矛盾也在积累,各种问题和困难也在不断地显现。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继续艰难复苏,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风险和变数依然较多,一些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不但正在集聚金融风险,而且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国内经济发展也存在着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多数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环境污染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排除发展中的这些隐忧要求工业乃至纺织行业必须更加着力于发展中的转型升级。

三是稳中有进。对于当前不利形势下的宏观经济走向,多方议论纷纷,对此应有冷静清晰的把握。从6月1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PMI为50.8%,比上个月又回升了0.2%,已经连续八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另外,一季度以来,全国和各地工业用电量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这些都表明经济运行中缓中趋稳的态势有所巩固,平稳运行的趋势为下一阶段稳定增长奠定了较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最近有一些关于“当前经济下行难以止住,有必要重启4万亿投入”的言论,这显然不足为据。下一步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滑出正常区间,就业和社会总体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就将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稳中求进仍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去向。

第二,紧紧抓住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工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工业承担的历史责任。

把握当前、着眼长远,全力推进转型发展是其主要内容。显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反之将可能丧失机遇,被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开距离。实现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推动转型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在一起,形成新的动力。

一是依靠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这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中确保发展不断持续的重要基础:而扩大内需离不开城镇化,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工业要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继续发挥支柱作用。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和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上有着特殊优势,下一步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

二是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发展活力。突破要素制约的唯一出路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目前,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但实质是从资源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国经济转型成败与否就在于能否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在推动创新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纺织服装领域中快时尚品牌异军突起与电子商务销售网络的蓬勃发展,就说明创新时时刻刻在为纺织这个传统领域增添无尽的活力。

三是依靠改革开放,激发转型动力。我国改革已进入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当前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的改革,简政放权,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要完成要素领域的市场改革,真正放宽准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今年5月15日,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了177项行政审批事项,并且还将进一步加大减少取消审批事项的力度,将分属于市场调节的事项还给市场,纺织行业最早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企业千帆竞发,不断发展,这也证明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四是依靠绿色发展,增加可持续能力。绿色低碳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众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印染、粘胶两个行业推动行业准入条件的落实,就是为了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的水平,推动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全面促进纺织行业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当前,纺织工业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需求不旺,国际竞争加剧,以及国内的要素成本上涨等,影响行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将长期存在,纺织工业升级任务更加紧迫。

nlc202309051311

纺织工业要按照升级版的新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创新驱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形成以自主创新、质量品牌、绿色生态、国际化发展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由纺织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首先,自主创新提高行业的硬实力。要把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要重视几个方面,一是抓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促进纤维新材料、高端产业用纺织品、智能化装备等共性核心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把握纺织领域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培育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目前,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质纤维、智能化装备等专项正在陆续启动实施。二是发挥特色纤维资源和产业链配套优势,加强天然纤维加工技术和高档产品开发,如羊绒、茧丝、苎麻等是我国占绝对优势的天然纤维资源,但生产工艺和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原料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三是促进信息化与纺织工业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工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其次,质量品牌增加行业的软实力。质量品牌是一个行业国际话语权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行业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两年实施了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计划,组织开展了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指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和品牌价值。纺织行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可信贷的消费信誉,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二是开展重点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培育。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调查基础上,组织了品牌评价活动,确定了111家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作为跟踪培育的重点企业。今年将开展重点企业的培育辅导、组织专业人才培训,支持企业研发设计能力建设等工作,并协调推动支持品牌建设的共性政策的落实。三是推进全产业链品牌建设。我们会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等单位开展的纤维流行趋势发布,主要目的是引导纤维生产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开发创新,并推动新纤维在产业链中的应用,促进纤维面料服装和制品不同环节的品牌创造,营造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四是加强管理创新经验的总结推广。管理创新是提高行业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要注重管理手段,企业战略、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经连续两年开展管理创新大奖的评奖活动,总结提炼了一批管理创新的典型案例,并在行业中推广。这对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三,绿色生态奠定行业持续发展根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行业规划和相关规划重点考核的目标,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纺织行业绿色发展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加快淘汰化纤印染棉纺等行业的落后产能,贯彻落实行业准入条件,继续公告符合印染行业准入企业名单,促进企业的结构调整。二是促进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开发和推广,树立环保节能循环经济理念,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及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示范,提高全行业绿色生产技术水平。三是保障产品消费安全,限制有毒有害化学品应用,加强生态环保、工艺的开发,确保产品的生态安全。

第四,国际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纺织行业是市场化最充分、国际化分工合作非常典型的行业,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融入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要推进优势企业走出去,实现资源配置、人才应用、产品品牌、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全球化布局,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国际化运营转变,由世界工厂的打工者向全球资源的整合者转变。一是支持企业的国际并购重组,整合全球产业链优势资源,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鼓励企业到国外资源及劳动力丰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巩固和提高国际竞争优势。三是支持品牌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化设计、品牌经验和营销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品牌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路径分析 篇4

一、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界定

2013年3月17日, 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概念。之后, 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 要以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提出后不久, 不少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地方经济升级版。那么, 什么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目前从中央决策层看没有给出一个详细的内涵界定。有的专家将“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认识层面的升级、由大到强的升级、生态文明的升级以及体制的升级。也有专家将“中国经济升级版”概括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版, 等等。我们观察一下十八大以来中央文件的表述可以发现, 在“新常态”下, 中央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如, 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对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诠释。

根据中央会议精神及总理的系列讲话, 结合专家观点,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一个效益和速度、质量与数量的紧密结合体, 其重心是质量、效益、可持续。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对现有经济发展版本的继承与发展, 是经济量变逐渐发展到经济质变的过程。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是中国经济升级版最重要的标志。由此可见,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出发点是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质变;落脚点是提升人民的福祉, 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客观必然性

(一)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

当前, 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 产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 各国都在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如美国, 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等新理念, 并推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法案和计划, 以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目的。欧洲各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不甘落后, 纷纷提出了《欧洲2020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以及英国的《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等战略举措, 日本也正在推进《创新2025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 德国推出“工业4.0”, 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加速调整, 新的产业格局也正在形成。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 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不转型升级就没有出路。

(二)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体现就是“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时, 第一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 但当时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各界对“新常态”的解读和认识也各不相同。基于此,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在APEC会议国际场合, 全面阐述新常态, 对新常态进行定调。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12月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一个亮点是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的具体内涵。以往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只有二三千字, 这次五千多字, 就是为了说清“新常态”。“新常态”不仅仅是一个“中高速”这么简单, 关键是在“中高速”的环境中实现另一个“中高”, 即整体经济结构达到中高端水平。对于中国经济来讲, 新常态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任务是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升级, 加快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水平攀升。所以, 在“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升级版不是应该不应该打造的问题, 而是如何打造的问题。

三、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路径选择

(一)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夯实基础

转方式和调结构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转方式, 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指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公平、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等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调结构, 即调整经济结构, 是通过调整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 使其更加合理化、高级化, 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李克强总理强调:“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充分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转方式是中国经济现阶段的战略和要求, 调结构是转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调结构虽然只有三个字, 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千头万绪。这里最基础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 “中国制造”总体上附加值、竞争力低下。同时, 中国制造面临着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夹击, 面对空前的困境。全球金融危机后, 一场抢占制造业产业链制高点的竞争正在全球范围展开。这个制高点是什么?尽管各国对制高点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本质上, 大家共同指向的都是智能制造。为此,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 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是人的升级, 即人的升级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这方面德国做得很好,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 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主要得益于其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 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德国机械制造业的真正核心是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而在我国, 长期以来人们千军万马考公务员, 人人都愿意走公务员这个独木桥,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 要夯实微观基础, 首先要通过改革, 构建制度机制, 形成一种氛围, 引导各类人才向企业集中, 这才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真正希望。

(二) 全面深化改革, 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转方式、调结构的提出已有20年了, 至今未能取得显著成效, 进程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这里有认识原因、技术原因, 但根源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因此, 中央给出了解决方案, 即从制度安排入手, 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空话一句。所以, 打造经济升级版, 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必须创造制度红利。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这里关键是通过政府改革, 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升级。着力点是要通过三个“清单”规范政府行为:一是“权力清单”, 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责任清单”, 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三是“负面清单”, 确保企业法无禁止皆可为。只有这样, 才能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之所以成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对外开放来发展自己。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 尤其开放初期, 开放的重点针对西方发达国家, 因为中国需要西方的技术、人才、资金。而经过30多年发展, 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 2014年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为此, 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创造新的开放红利期。这需要一种新的开放大战略来推动, 而这个大战略就是“一带一路”。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紧构建全球价值链, 使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由被动到主动、主导、引导。届时, 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会大大提升, 这将会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升级版应由大到强, 生态文明须升级.http://www.chinanews.com/cj/2013/05-27/4857135.shtml.

五破五立,打造专业建设升级版 篇5

——专业建设研讨会思考

2013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功入围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同时确定为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院新校区建设的化工实训工业大楼已于8月7日封顶,化工教学大楼也即将建成。喜讯频传,化工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最近学院又召开了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化学工程系经过研讨,提出“五破五立”,打造专业建设升级版,并把“五破五立”作为未来一年专业建设的指导方针。

一是要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墨守成规,就是不愿接受新事物,习惯于旧观念、旧思路、旧方法。因循守旧,没有前途;开拓创新,用新观念指导新发展,要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要用新做法开创事业新局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即将建成的省级示范特色专业,是学院专业建设的一面旗帜,要在对接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方面形成示范和引领,系部整体专业结构、专业方向的动态调整要敢于对接市场,敢于放弃一些生源不足、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敢于开展新专业(专业方向)设置,2012年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新开辟化妆品的使用与营销方向,当年招生25人,2013年现已录取113人,2013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将紧跟市场对新能源新材料的产业需求在新生班级开设化工新材料方向。

二是要突破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要善于认识自己,信心不足,不行;安于现状,更不行!绝不能习惯于纵向比,自己跟自己比、现在跟过去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十一·五”期间化学工程系建成了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两个省级精品专业、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应用化工技术教师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十二·五”化学工程系打造了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项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功入围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回首几年的专业建设,成绩是显然的,但是我们不能躺在成绩的安乐窝里而自我满足,各项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专业建设团队要封存成绩,始终保持从零开始的积极心态,充满激情地工作。

三是要突破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谁消极等待谁就只能落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我们就该抢抓机遇,不惧挑战。当前,应用化工技术已立项为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省级财政将在3年内给予600万项目资金,中央财政也将给予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提供220万资金支持,如何用好这些资金,如何通过新校区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需要大智慧。同时我们也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动态调整,2012年通过专业动态调整,设立的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化妆品的使用与营销方向)、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新专业,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专业发展的升级版离不开专业动态调整,调整后怎么建更值得深思。怎样才能保证新专业(新方向)的生命力,靠专业特色。

四是要突破怕担责任的思想,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要使学院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后发赶超,每个化院人,特别是系主任和专业负责人就必须百分之百地勇于担当。万不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学院的发展经不起推诿,学院的未来受不住拖沓。化学工程系现有6个专业,专业发展规模极不平衡,2011年,系部暂停了规模小,市场需求相对较差的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目前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高聚物生产技术规模偏小,但是市场认可度和需求都很不错,如何把小规模又有市场需求的专业规模做大,系部已组成专门的团队,首先从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抓起,在新校区的化工工业大楼,规划建设高分子材料检测与加工中心,其次是提升就业质量和专业声誉,系部在对专业负责人考核体系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专业的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力争把高分子材料类专业打造成为化学工程系另外一大专业主体。

五是要突破说多做少的思想,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光说不练只是假把式。“干”字当头,成功不愁,“干”字去掉,成功跑掉。业绩是靠实干、善干“干”出来的。专业负责人承载着专业建设的重任,专业如何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是要经过慎重思考,反复研究,系部所有专业将以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为契机,按照应用化工创建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工作思路,开展头脑风暴,讨论专业建设方案,开展专业剖析,研究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只有辛勤耕耘,才有丰硕的果实。

厦门:创新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 篇6

35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厦门市的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4万美元。

新时期,厦门再次被赋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新使命。

日前,厦门市市长裴金佳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他说:“对厦门而言,过去35年的特区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厦门迫切需要通过理念、制度、手段的创新,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

2020年建成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

《瞭望东方周刊》:“一带一路”是中国对接世界的重要倡议,福建省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此,厦门打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目标是什么?

裴金佳:厦门对外交流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厦门具有口岸、贸易、投资、华侨华人、人文历史和民间交流等多种独特优势。

比如说,2015年,厦门完成进出口833亿美元,占福建省49%,外贸竞争力居全国第5位。与“海丝”沿线9国的进出口额占全市的40%多。

为了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厦门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与我市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基础好、发展前景大的9个“海丝”沿线重点国家,在基础设施、贸易金融等6个重点领域,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我们力争到2018年,初步把厦门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框架;到2020年,基本把厦门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

《瞭望东方周刊》:厦门外贸综合竞争力长期稳居全国百强城市前列,主要靠的是什么?

裴金佳:最主要的,我认为靠的是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大力支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厦门外贸工作的高度重视。厦门也有天然的优势,濒临台湾海峡,海岸线全长234公里,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外贸出口离不开互联互通,为此,我们持续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推动港口合作,力争把厦门建成联结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大动脉,将大陆、台湾、东南亚以及欧洲紧密联系起来。2015年我们已经开通的厦蓉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时间比海运缩短一半,成本比空运节省80%,初步实现了这个目标。

2015年,厦门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1亿吨和918万标箱,增幅居国内主要港口前列,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17位。2016年力争完成货物吞吐量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1000万标箱。

全省109项创新举措,厦门有52项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和其他地区相比,厦门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方向是什么?

裴金佳:李克强总理在厦门自贸试验区挂牌第二天就前来视察,并作出“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显现特色,活力四射”的重要指示,要求厦门当好改革开放先行者,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厦门片区是福建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的片区,总面积43.7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突出对台,对接“一带一路”,发展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主要任务是创新产业转型发展路径、创新贸易监管服务制度、扩大金融领域开放、拓展海空航运服务功能、深化两岸交流交往等,共有五大方面、16项内容、77项试点任务。

《瞭望东方周刊》:当好改革开放先行者,对此,厦门自贸试验区推出了哪些创新措施?

裴金佳:全省通报的109项创新举措中,厦门片区有52项,其中18项属于全国首创。

比如说,为了减少企业办事时间,减轻企业负担,我们大力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实行“一照一码”,成为可推广复制的“厦门经验”,李克强总理高度评价并指示在全国推广。

为了促进贸易便利化,厦门自贸试验区率先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船舶进出口岸申报由1天半缩短为2个半小时。关检实行“一站式”查验后,可为企业节约货物重复装卸费用,平均每个集装箱节约成本600元,并节省40%的通关时间。

行政管理服务方面,率先推行“多规合一”,形成“四个一”工作机制,建设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由180个工作日缩短至49个工作日。如果你到厦门行政服务中心走一走,可以看到以往繁琐的手续大大简化了,现在业主进“一家门”就可以办“多家事”。此外,我们还创新国税地税一窗联办、税控发票网上申领、“手机领票”服务等举措。

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瞭望东方周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方面厦门如何落实呢?

裴金佳:厦门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几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以建新平台聚集创新要素,以抓新产业引领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nlc202309090119

2015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创新引领力度。

一是着力打造创新载体平台。全面启动建设46平方公里的同安、翔安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8平方公里的丙洲、美峰两个现代服务业基地,规划建设环东海域新城、翔安南部新城、马銮湾新城。加快软件园三期、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生物医药港等产业功能区建设,改造提升岛内约200多平方米的老工业厂房。

二是加快发展一批创新项目。已经梳理76个重点创新项目,特别是全方位地推进天马TFT二期、ABB工业中心、太古等32家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加快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构建29个双创集聚片区和92个众创空间,新建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实行“研究院+企业+地方”三方共建,设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1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5.9%。全市各类专利授权1.1万件,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13件。

四是大力引进一批众创空间运营主体,重点引进培育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留学人才、台湾青年四类创客主体来厦创业。

《瞭望东方周刊》: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厦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有哪些思路?

裴金佳:在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此拓展空间,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重点要把握几个方面,其中包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目前,我们已经出台了20条降低企业成本的措施,2016年在降低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还要出台一批新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

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我们大力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大型骨干企业增资扩产,鼓励各区把10亿元以上产值的项目作为龙头企业来培植和引进,带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此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会展、商贸物流、动漫软件等现代服务业,提高辐射力和发展质量。

厦门旅游快速发展的诀窍

《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厦门接待境内外游客近6000万人次,2016年又高居春节黄金周国内游最受欢迎目的地榜首,在你看来,厦门旅游快速发展的诀窍是什么?

裴金佳: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始终把风景旅游作为城市的发展定位,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在很多外国朋友眼中,厦门能够很好地联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宜居城市之一。

厦门旅游最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首先是城市美,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对道路、桥梁和建筑设计,都力求成为旅游景点和精品。另一方面,十分注重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厦门被誉为最温馨的城市,注册志愿者达45万人,三次蝉联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其次是自然美,厦门四季如春,亚热带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让人流连忘返。2015年厦门空气质量优良率99.18%,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

第三是特色美,融合闽南文化、侨乡文化、东西方文化,培育了厦门“多样、包容、共生”的城市文化特质。钢琴之岛鼓浪屿世界闻名,闽南戏曲大放异彩,音乐、诗歌、舞蹈已形成文化品牌。独有的厦金“小三通”优势,更使厦门成为两岸人员往来最便捷的黄金通道。

厦门还是一个高端时尚的城市,旅游与会展、体育、商务等融合发展,每年举办国际时尚周,外来会议达4000多场。特别是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厦门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位,2015年有66个航次的国际邮轮靠泊厦门港。

《瞭望东方周刊》:廈门是国内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关于智慧旅游,未来有什么规划?

裴金佳:厦门是全国第一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也是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智慧名城”资源优势,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三大体系。重点是建好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旅游“互联网+”计划,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拓展网络营销、预订、支付业务,开发适应游客体验需求的移动互联网旅游产品等。

以鼓浪屿为例,游客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通过电子平台购买到鼓浪屿船票、各大景区门票。岛上的免费WIFI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中,游客只要“摇一摇”,手机上就有景点语音导览,通过APP可随时预约导游服务,还可以为游客推荐周边的签约诚信商家,提供特色小吃与商品。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篇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法制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隐患。

1. 经济运行效率较低

首先是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虽然是能源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少,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资源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所以应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其次是经济效益较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再次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导致我国很多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如钢铁以及新兴产业都出现了生产能力的闲置。

2. 旧制度红利逐渐消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并在所有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然而,近些年来,这种旧制度的优势已经渐渐消失。

3. 产业结构不合理,消费、投资和出口比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发展成一个工业大国,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上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整体偏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投资,而消费需求乏力,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性。

4. 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极限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片面追求高速增长,采取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匮乏;与此同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近些年来,雾霾天气越来越常见,已经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生活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

5.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国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具备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于是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衡量标准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任务,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转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

首先,“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更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的经济。

经济增长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指标,不等于GDP,不等于增长速度,而是数量和效益增长的统一。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涉及经济增长是否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与归宿,而GDP代表了一种过分的物质主义。当然,这不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不重要。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就要做到稳中求进,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行集约型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其次,“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依靠创新、扩大内需以及深化改革的经济。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今后我国要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及时在全社会推广和扩散;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突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是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改革是我国的首要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应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最后,“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公平正义的经济。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的最终归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好的生活、更稳定的工作、更可观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解决人民最关心、与人民最直接、息息相关的问题和困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着力构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动力机制

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的创新,深化经济的改革,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目标,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1.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要实现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均等的权利和待遇,促进公共资源的平等覆盖。其次,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情况,落实户籍制度,完善居住证制度。解决农民的户籍问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共同筑建美好的城市。最后,解决居住场所问题,有无住房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能否在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要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让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进城农民买得起或租住较舒适的房子,提供廉租房、公租房以及限价商品房,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

2. 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

要素效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是一定时间内各种要素的投入产出比。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反映了我国诸要素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技术进步、生产创新、专业化、综合性人才以及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加强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人才;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3.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必须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创新的良好风尚。首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精简各级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的各类审批,以便各类企业参与市场创新和产业创新;政府要致力于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大力培育行业协会与商会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其次,政府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引导和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深化科研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支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后,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为创新性活动提供资金的支持和保障。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企业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吸收和运用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说到底就是产品结构,是由各种产品的效用的差别及其要素投入的差别所决定的,是各类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的差异所形成的生产结构。首先,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是科学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主要取决于科教事业的发展包括核心技术研发和顶尖人才培养、企业的资本实力以及科教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市场条件和社会条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其次,注重第一产业的发展,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引导重工业健康发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清理各种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优惠政策,严控新上增量;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质量。最后,提高利润水平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发展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技术层次相对较高的产业,必须遵循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

5. 深入推进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消除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从微观经济活动中退出来,从宏观上把握经济的运行状态,注重对整个社会的调节;在管理方式上,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有段为主。必要时,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建立服务性政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平等、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建立政府退出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开放融合机制,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建立法制保障机制,推进现代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总结

通过重构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深化体制改革,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瓶颈。因此,我国亟需重新制定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以及重新构建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经济增长,升级版,衡量标准,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玉玲.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J].经济纵横,2013(6).

[2]沈坤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方式转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1).

[3]鞠立新.创新转型与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2).

[4]沈坤荣,滕永乐.“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13(8)

[5]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6).

着力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 篇8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物流业提出了新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要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这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新要求。随着经济增速稳中趋缓, 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从追求速度和规模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当前, 物流成本过高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 D P的比率长期维持在1 8%左右, 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企业物流成本平均占企业总成本的30%。通过降低物流成本, 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提高效益, 减少对GDP增长的依赖。我们也要看到, 降低物流成本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跳出物流行业看物流。不仅要降低物流企业成本, 更要降低制造和流通企业物流环节的成本。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 统筹协调、整合优化, 推动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融合, 降低产业链物流成本, 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 将迎来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今后一个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2 0 1 2年, 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 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我们要看到, 我国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在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高, 难以满足日益上升的社会物流需求, 发展现代物流业还有很大潜力。

第三, 扩大内需的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 消费需求升级是推动物流业转型的助推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受消费需求驱动进入物流配送快速发展阶段, 迎来了物流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当前, 我国物流服务体系对消费市场和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准备还不充分。近年来, 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 带动了快递快运、城市配送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 也暴露出了物流服务与电商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随着区域结构优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级市场消费需求明显加速, 对物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挑战。我国物流业亟需向消费型发展模式转变, 以适应扩大内需的战略要求。

第四, 创新驱动的新要求。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依靠力量。我国经济要实现成功转型, 就要加快从资源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 国际物流产业正在加快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带来了缩小差距、实现赶超发展的战略机遇。可以看到, 物流信息化和自动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 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更加明显, 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预计国家还会有更严格的节能、环保等政策出台, 资源环境成本不容忽视。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 绝不允许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片面增长。物流业是继工业和生活消费后的第三大能耗产业, 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 那种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物流发展模式必须改变。当前, 我国物流业绿色化发展还刚刚起步, 这为我国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六,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创造国际竞争新格局。当前,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体, 但是国际物流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 缺乏国际竞争力, 特别是以海运、空运为主的服务贸易长期存在大量逆差。2012年,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896亿美元, 其中国际运输服务占了52.3%。随着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发展, 国际物流短板的制约因素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国际产业链的战略重构。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 必须要有坚实的物流保障。

二、打造物流“升级版”的战略选择

当前, 物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清形势, 遵循规律, 立足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区域结构优化和城镇化为抓手,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以开放型经济为契机,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着力打造中国物流“升级版”。

第一, 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打造一体化新优势。一是推进系统整合。要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 推进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 扩大企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要引导大型企业做大做强, 上规模、上水平, 提升市场集中度。鼓励中小企业做专做优, 讲质量、讲效益, 培育专业化竞争优势。二是加快产业链延伸。要从单一的物流环节向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延伸, 从简单的交易关系向战略联盟发展。利用物流业连接产销两端的优势, 打破组织边界、重塑产业链条, 推动与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种产业的联动融合, 提升物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三是开展组织调整。要加强集团总部的控制力, 减少不合理的层级结构, 推进组织的扁平化、协同化和一体化, 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特别是要推动采购、财务、商务等运营服务的集中化管理, 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第二, 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专业化新优势。一是坚持需求引导。要从原来的价格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 从关注低成本竞争转变为创造价值竞争, 实现内涵式发展。二是聚焦核心业务。要加强业务梳理, 实行战略性收缩, 集中资源打造核心业务。要深入挖掘客户需求, 明确自身市场定位, 提升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三是加强集约化管理。要推行多种形式的降本增效活动, 实施管理的精细化、运作的规范化和经营的专业化, 压缩内部成本, 提升运作效率, 依靠管理创新提升经营效益。四是加大资源投入。要加大对专业性基础设施、设施设备、人才团队等资源的投入力度, 把握核心物流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金融资本市场, 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 以服务为宗旨, 打造社会化新优势。一是调整服务理念。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逐步从传统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规模竞争向服务的质量竞争、品牌竞争、合作竞争转变。二是创新服务模式。要加快资源的优化配置, 开发高附加值的服务模式, 培养高端服务能力。特别要关注电子商务、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新兴消费业态对物流服务的新要求, 提升市场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提高服务质量。要全面梳理业务流程, 推动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加强服务绩效管理, 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四是树立服务品牌。要关注客户服务体验, 提高服务的个性化水平, 培育高端服务品牌。特别是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坚持服务标准、遵守服务承诺、打造企业信誉, 逐步形成企业品牌文化, 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

第四, 以区域结构优化和城镇化为抓手, 打造网络化新优势。一是搭建主干网络。要夯实重点城市战略布局, 打造核心物流节点和业务平台, 形成物流服务主干网, 增强网络的控制力和覆盖面。特别是要抓住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加快中西部地区物流网络布局, 实现全国网络的平衡发展。二是下沉网络渠道。要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 积极向二三级市场、重点城镇和社区下沉网络和渠道, 提高网络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要抓住城镇消费市场启动的机会, 加快城镇网点布局, 实现网络的精耕细作, 提高终端市场响应速度。三是加强网络联盟。要加强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 鼓励网络共享和业务合作, 实现共赢发展。特别要鼓励整合分散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打造和谐共荣的产业生态圈, 促进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格局。

第五,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打造信息化、自动化新优势。一是应用科技创新。要提高物流产业的科技水平, 推动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和业务流程的透明化, 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现代化设施装备升级改造, 提高单位产出效率, 提升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二是推进集成创新。要有效集成现有知识、技术、管理、制度, 发挥协同效应, 创新经营模式和组织方式, 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三是开展协同创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提升创新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协调多方利益, 形成产学研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加大科技转化力度。最后, 要培育一批掌握新技术、拥有新模式、具备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第六, 以开放型经济为契机, 打造国际化新优势。一是建立国际标准。要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 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 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对标管理, 提升物流国际化水平。二是承接国际业务。要立足国内市场, 完善国内网络,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为国际客户提供全程物流服务, 培养国际化运作能力。三是推进国际布局。要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合资等多种方式, 加大对国际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控制和布局, 提高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 搭建覆盖全球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物流保障。

第七,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 打造绿色新优势。一是优化运输结构。要抓住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机会, 提高铁路运输在运输结构中的比重, 逐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配置合理、协调发展的运输格局。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二是推行绿色运作方式。要在采购、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推行绿色物流运作方式, 完善逆向物流系统, 实现物流全程绿色化管理。三是推广绿色技术。要积极应用高效能、低排放的新型车辆, 推进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燃料的车辆应用。开展仓库开展太阳能发电工程, 加快托盘共用系统建设, 参与国内碳排放交易, 推动循环物流系统发展。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篇9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是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试验区, 上海贸区的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总面积为28.78 平方公里。

方案中, 关于“负面清单管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可复制”等热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贸试验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它将起什么作用?笔者愿意在工作之余将所学所思与同仁探讨交流一下。

自2001 年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后, 中国就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经济交流合作中, 而开放也推动了改革的前进。商品、劳务以及技术的流通, 金融业的创新, 都为中国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红利。十几年来, 在以“世界的制造工厂”著称的中国, 商品贸易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上的差距也逐渐缩小, 但不容忽视的是, 我们在服务贸易上还相对滞后。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地给予市场主体, 使政府从过去的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 也需要加大开放力度, 促进服务业改革。

目前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 建设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有助于外贸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商务环境, 加速各种要素资源的流入, 构筑我国面向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当前, “三驾马车”的动力不足, 使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国内引发“内忧”;而在WTO多哈回合谈判始终无法推进, 区域性的自由贸易 (尤其是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谈判发展迅速背景下, 又有“外患”紧逼。

目前,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进行, 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开始显得更加重要, 加速资源与要素的流通势在必行。从我国自身情况分析, 自2008 年开始,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回落, 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短期来看, 这样的情况不会得到太大改善。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太稳定的情况下, 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下滑、稳定经济发展, 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国际角度来看, 数据显示, 2011 年, 美国、欧盟、韩国、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分别为20 个、53 个、46 个、43 个, 这些国家和地区同其自由贸易协定伙伴的进出口额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7%、27%、35%、73%。与之相比, 我国同自由贸易协定伙伴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4%, 如剔除港澳台地区, 只有11%。所以,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我国在世界新格局下的经济发展, 具有非常强的紧迫性。

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 实际上是以““开放”倒逼“改革”。年初, 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调研期间曾提出:“中国走到了这一步, 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 要用开放促进改革。”首先, 其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更多地给予市场主体, 使政府从过去的管理型逐步转变为服务型。其次, 自由贸易区方案中强调了企业法人可在自贸区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 其实是把自贸区当成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

金融危机后全球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加速重构。正在形成的新的全球贸易秩序, 关键内容包括投资自由化、服务贸易开放等。

通过上海自贸区五大功能平台的建设, 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平台、亚太分拨中心平台、专业物流平台、高端现代服务业平台和功能性贸易平台, 其意义很重要的是体现“以开放促改革”, 可以通过改革激发更多新的活力。

在这样的趋势面前, 上述“自贸区”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成熟市场经济接轨的体制、机制, 因此, 其意义很重要的是体现“以开放促改革”, 可以通过改革激发更多新的活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篇10

关键词:港口,转型发展,硬实力,软实力,绿实力,升级版

当前, 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 整体复苏艰难曲折。面对复杂局势, 我国政府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下大气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通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 特别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大发展, 据统计, 2012年, 全国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5万亿元左右, 同比增长9.1%, 占GDP的比重达到6.8%。就交通运输行业来说, 2012年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完成货运量318.85亿吨, 同比增长13.1%;全国水路货运量完成45.87亿吨, 同比增长7.7%;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7.4亿吨, 同比增长6.8%, 已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

港口作为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承担了全球国际贸易90%以上的货运量。为积极服务和顺应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必须打造中国港口的“升级版”, 由传统装卸港向物流贸易港转变, 由追求数量规模型向追求环保质量效益型转变, 由单纯竞争型向合作共赢型转变, 实现港口、物流、产业、城市的“四位一体”。在这一转型中, 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港口自身的硬实力、软实力和绿实力。

第一, 要着力增强硬实力。

当前, 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物流产业既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构成, 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只有不断增强物流产业的硬实力, 才能持续改善投资环境, 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推动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

首先要适度超前,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行业必须要不断适应世界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提升港口的通过能力。青岛港始终做到“世界上有多大的船, 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 当前正在开发建设第四大港区———董家口港区, 已建成30万吨级的超大型矿石接卸码头, 到2015年青岛港将达到6亿吨的通过能力, 加快建成大宗物资集散中心、能源交易中心、临港产业中心和港航金融中心, 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信息技术就像一条纽带, 把物流相关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港口行业必须加快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整合兼容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 构筑完善的物流信息化体系。青岛港20世纪90年代建成了中国最先进的EDI中心, 每天有几十万条数据信息, 来回穿梭于国内外各大港口、船公司、货主、代理、海关、商检之间。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信息交流和整合功能, 青岛港才能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集装箱国际中转港。近年来, 又先后建设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业务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标准化体系和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打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之间的壁垒, 形成了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运作和一站式服务, 构建起全过程综合物流体系。大力发展铁水联运, 开通了到中国内陆和中亚地区的十几条集装箱固定班列, 建立了十几个内陆无水港, 把“船舱口”搬到了内陆客户的“家门口”。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通道, 减少大量中间环节, 早上在中国山东田间地头采集的新鲜蔬菜, 中午就到了韩国人的餐桌上。通过管道运输, 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第一大港, 仅2012年就进口了4300多万吨原油, 通过输油管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的各大炼油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真正使青岛港从一个物流节点变成了物流中心, 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强大能力。

第二, 要着力增强软实力。

有了先进的硬件基础, 只是具备了发展综合物流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增强港口的软实力, 有胸怀全球的战略、有超值的服务和高素质的员工, 才能构建起不可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港口作为全球经贸交流的桥梁, 首先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面向全球做好战略定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亚太地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 中国经济开始腾飞。青岛港作为对外贸易口岸, 与全球船东、货主、客户强强联合, 积极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集中精力发展铁矿石、原油、集装箱、煤炭、粮食五大核心货种, 迅速成长为全球进口铁矿石的第一大港、中国进口原油的第一大港和集装箱、煤炭、粮食的枢纽港。当前, 青岛港又瞄准世界邮轮经济发展的产业链, 建设世界顶级的邮轮母港, 发展高端旅游业。

港口归根结底是一个服务行业, 因此, 软实力的增强离不开超值的服务和高素质的员工。青岛港始终把服务、诚信、质量、效率作为生命线, 提出“没有货主、船东, 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价格优惠、手续便捷、24小时服务”的“三项原则”。为了搞好服务, 全港员工人人勤学苦练, 创出1380多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员工的高素质带来了作业的高效率, 集装箱装卸效率8次打破世界纪录, 在青岛港进出的集装箱船舶都能在10小时内完船, 成为全球著名的保班港和纠班港。青岛港员工创造了装卸18亿瓶啤酒没有破损的纪录, 被货主高兴地称作“亿瓶精装”。正是因为良好的服务, 货主一提起青岛港就竖大拇指, 愿意舍近求远来青岛港走货。

第三, 要着力增强绿实力。

港口发展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岸线等资源, 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 消耗大量的能源, 属于传统的高能耗产业。在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 必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做好环境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实力。

近年来, PM2.5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环保水平已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青岛港在这方面积极努力, 根据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承诺, 确定了到2020年港口万吨吞吐量能源单耗比2005年总体下降40%、年均下降3.35%的目标。青岛港长年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 海上, 对油船全部实施围油缆作业, 配备现代化的防污设施和专用环保船舶;陆上, 在煤炭、矿石堆场周边建设了十几千米长、20多米高的防风抑尘墙, 利用中水和船舶压舱水给矿粉喷淋。对全港几千台机械设备, 全部安装了燃油计量仪、电度表等计量设备, 实施轮胎吊“油改电”、拖车“油改气”, 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 近十年来, 青岛港年吞吐量翻了两番, 综合能源单耗下降了29.7%, 每年节约能源3.1万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2万吨, 成为首批中国环境友好企业、世界节能环保最佳企业。

青岛港的发展实践充分说明,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性行业, 港口必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 加快转型发展, 打造“升级版”,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建成第四代世界强港。

参考文献

[1]于汝民.港口时代[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

[2]李婧.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港城经济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 2011 (41) .

以改革创新打造中国动漫升级版 篇11

目前,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动漫生产大国行列,在影视动画创作播映和漫画创作出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全国制作完成国产电视动画片约340部22万分钟(约合3716小时),81部优秀国产动画片获得广电总局推荐播出,全国各级电视频道播出动画片近30万小时;全年制作完成动画电影33部,票房收入近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与进口动画电影大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以新浪、腾讯等为代表的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大举进军网络动漫传播领域,动画片正在成为视频网站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业务板块,国产动漫在网络媒体上日渐发力,在百度搜索中占到了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随着国产动漫生产数量、创作水平、艺术质量和市场影响的不断提高,作为动漫市场主体的动漫企业也在快速成长壮大,整合行业优质资源,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国动漫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但是从民众的需求、时代的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动漫作品数量还是偏少。尽管中国动漫产量很高,但整体质量水平和产值规模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国产动漫的粗放式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在粗制滥造、抄袭模仿、胡编乱改的心态之下,难以高瞻远瞩,用心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商业性兼具的精品佳作。

动漫强国建设离不开改革创新。对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动漫产业扶持政策和行业管理政策,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动漫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持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动漫制作、发行、传播、营销等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和竞争能力,进而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着力打造中国动漫升级版。

无论是动漫强国的实现,还是动漫企业的长远发展,都离不开大批精品佳作和优质品牌作为坚实的基石。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倍加注重动漫创意与品质质量,以此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动动漫产业价值链的深度开发。中国动漫产业的未来长足发展,重中之重当是狠抓动漫精品创作,打造中国动漫的优质品牌。当务之急是要正确地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佳作。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开展动漫产业理论研究工作是有力推进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和先导条件。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篇12

一、在转型理念上升级

阜新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发展理念的差距。阜新开展转型试点以来,在转型各个阶段都提出过一些发展理念,现在转型已进行十二年了,应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以下几个主导理念。

1. 超常发展理念。

推进阜新转型发展必须始终强化超常发展理念。要有超常思维,要敢于“变不可为可。”要敢于采取超常招法,敢上超常的项目。要以此实现阜新超常发展、跨越发展。

2. 开放发展理念。

要坚持大开放理念。转型试点以来,阜新市委强调大开放是阜新转型发展的“金钥匙”,是阜新转型发展的第一战略,阜新要实施开放创新战略。现在则应强调要敢于与国际接轨,敢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投资伙伴。在改革开放关系上,则应改变“改革第一,开放第二”的贯性思维,应强调用开放促改革,用大开放促进发展,用开放带动、促进阜新城乡整体转型。

3. 创新发展理念。

在阜新转型试点之初,李岚清同志就要求阜新要坚持“一新带三新,三新促转型”,即要通过“观念创新”,来带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王珉任省委书记以来,一直强调,辽宁要坚持“三个发展”。“三个发展”之一就是创新发展。从转型试点以来的实践看,创新发展至今仍是阜新的一个短板,必须把这一短板拉长。因此,阜新必须强化创新发展理念。

4. 集群发展理念。

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增量调整结构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也是提高资源型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阜新要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方向,要注重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的“三个度”,即产业完整度、产业关联度、产业丰厚度,不断把阜新的经济总量、结构调整和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 统筹发展理念。

资源型城市转型,既不单是经济转型,需要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转型;也不单是城市的转型,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发展。这就需要阜新坚持统筹发展理念。一方面,在推进经济转型的同时,要重视社会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注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各县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上述主导理念的确立,从本质上讲,是阜新地区文化的升级。

二、在产业发展上升级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经济转型的核心,产业强则城市强。阜新在产业发展上应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1. 进一步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主导产业。

阜新进行转型试点以来,几届市委领导班子对阜新的接续替代主导产业进行了不懈的探讨。九届市委提出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确定为阜新的主导替代产业。十届市委提出要建设三大基地,即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基地、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这三大基地,实质上是三大接续替代主导产业,即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新型能源产业和煤化工三大产业。确立上述阜新接续替代主导产业,在全市上下已形成广泛共识,并取得重大进展。对此,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近年来,阜新对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声音小了,有的同志还把发展“十大产业集群”同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等同起来,这种倾向对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主导产业很不利,应予以澄清与纠正。二要加大对阜新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当前尤其要加大与阜新三大接续替代主导产业有关的产业集群的招商引资力度。要切实做好相关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招商工作,以进一步扩大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产业规模。三要加大对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支撑力度。当前应重点加强资金支持、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力度,进一步把接续替代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2. 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阜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阜新的希望所在,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步伐。

十一届市委在谋划创建转型示范市进行总体框架设计时,不论是在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还是在指导制定的阜新十二五规划纲要上,都强调要在继续做大做强三大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尽管阜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开始起步,但有的产业发展势头却很强劲。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突破,使其真正成为阜新未来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以确保阜新的永续发展。

3. 进一步改造提升阜新煤炭传统产业。

近几年,阜矿集团本埠煤矿、域外煤矿和阜新地方煤矿仍保持年产四五千万吨的水平,其税收支撑作用仍非常明显。今后,阜新煤炭产业发展在战胜产能过剩危机的同时,要提高“三率”,即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由高耗能发展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变,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此全面推进传统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在社会建设上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落实这一指示,在社会建设上升级,我们应突出以下两个重点。

1. 要在改善民生上升级。

对此,我们想,现在急需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科学化、规范化问题。近些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是采取“一事一议”或搞多少民生工程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采取这样的办法和方式确实解决了不少民生问题,但同新形势要求相比,这样做还不够。从现在起,可否考虑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由“一事一议”方式向强化制度保障转变。重点强化改善生存性民生、保障发展性民生和解决安全性民生三项制度保障。二是从推进民生工程向建立“幸福阜新体系”转变。要通过实行“两个转变”,使阜新保障和改善民生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2. 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社会建设,重在管理创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应侧重抓好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环节、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创新。具体讲,在管理主体创新上,应由国家唯一主体向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元主体协同管理方向转变;在管理方式创新上,应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创新上,应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创新上,应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管理制度创新上,应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四、在实现经济转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上升级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阜新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一半以上,阜新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仼务更为艰巨,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应掌握党的十六大以来阜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党的十六大闭幕之后,阜新市对由建设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向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作过部署,从2003年至今十年过去了,阜新小康社会建设得怎样,我们应做到心中有数。2008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大方面,涉及23个指标项。应按照上述指标,测算阜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二是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设定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一些欠发达地区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比如,青海省根据党的十八大对小康建设的新要求,制定了6大项25个指标的全面小康监测体系,并决定在全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阜新实现转型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奋斗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内涵要求上则还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从现在起,阜新应进一步做好把经济转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这篇大文章。

五、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过去确定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目标改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目标。在实现“新四化”目标中,关键是要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那么,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我们认为应突出以下几点。

1. 按照合理调整优化阜新城镇化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提升。

阜新新型城镇化要按照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一线”、“一区”、“五城”、“一批乡镇”总体布局,不断完善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偏远城区、县镇和农村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镇化体系,使阜新城镇化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按照坚持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的方向提升。

以往的城镇化重城轻乡,新型城镇化则要求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 按照强化阜新城镇化带动功能提升。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推进阜新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用城镇化带动什么?主要是“三个带动”,即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各项事业发展,带动劳动力就业。其中,带动就业主要是带动农民就业。

4. 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原则提升。

推行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另一方面,要实现城镇居民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城镇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5. 按照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这一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一批碧水、蓝天、和谐、宜居的城镇,努力把阜新建成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六、在生态建设上升级

1. 是要确立永续发展理念。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吿突出强调的一个新理念。为此,从现在起,我们要坚持“两大基本国策”,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大基本国策;坚持“两优先一为主”方针,即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三个发展”,即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一个“大格局”,即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立体化”生态文明“大格局”。进而建成“美丽阜新”,实现阜新永续发展。

2.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我们应重点抓好五件事:

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打造适宜人居环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同时,在推进生态建设过程中,既要学会用加法,如提高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又要学会用减法,要设定一些约束性指标,把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烟尘、粉尘排放量等指标降到最低水平。

七、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升级

在体制上,要在深化市矿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要继续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城区下放权力;在机制上,一要研究率先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二要研究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国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市落在阜新。

八、在发挥政策优势上升级

在这方面,应强化两个升级。

1. 应在挖掘现有政策潜力,用足用好用活上升级。

转型试点到今天,阜新可以同时享受国家转型试点市、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扶贫改革实验区、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等九个方面的政策优惠。但我们在用足用好用活政策上还做得很不到位。应继续做好用足用好用活上述政策这篇大文章。

2. 在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上升级。

上一篇:肠内营养鼻饲下一篇:甘孜地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