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是一种能力

2024-10-31

选择是一种能力(共10篇)

选择是一种能力 篇1

对高层管理者而言, 领导并非一种职位, 而是意味着选择去为更多人担当责任。有时候人需要温暖, 有时候人需要感动, 有时候人需要感恩。当我们需要温暖、需要感动、需要感恩的时候, 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想, 我们身后有很多人, 家和万事兴, 可能家就是最初的一个团队。那么, 如何成为团队里的一个人, 让这个团队发展, 让这个团队成为一个最棒的团队呢?

领导不错

如何成为一个非常棒的人呢?第一个境界就是要让别人看到你, 第二个境界是能够让别人喜欢你, 第三个境界是让别人信赖你, 第四个境界就是让别人爱上你。最高的境界是让别人疼爱你。

通用电器前任董事长兼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讲过一句话:在你成为领导前, 成功的标志就是自己成长;而当你成为领导之后, 成功的标志就是如何使得别人成长。所以, 成为领导就是要自己先成长, 你的包容能力、让步能力、妥协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否定能力都非常关键, 也非常重要。

我还有一个理念, 即蟑螂训炼七步法。大一的时候到食堂打饭, 发现饭里有一只蟑螂, 一看到蟑螂, 愤怒, 扔掉不吃了, 找校长投诉;大二的时候, 一看饭里有蟑螂, 愤怒不吃了, 不找校长, 不投诉;到了大三, 一看饭里有蟑螂, 愤怒, 打份新的继续吃;到了大四, 一看饭里有蟑螂, 愤怒地把蟑螂扔掉, 继续吃;到了研一时打饭, 发现饭里又有蟑螂, 不管, 继续吃;到研究生毕业时打饭, 一看饭里有蟑螂, 拿下;到了读博士的时候, 发现饭里没蟑螂, 很不习惯, 一看对面小师妹碗里有蟑螂, 夹过来。蟑螂就是误会、冲突、压抑、郁闷, 而拿下蟑螂就是大智慧、大境界、大心胸、大气魄, 这是自我成长的标志。

规矩不错

请注意, 我这里说的不是制度不错。我见过大量的人, 他们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不错的, 可到了最后团队垮了, 为什么?就是规矩不对。什么叫规矩呢?写到墙上的都不算规矩, 不写但做得到的那才是规矩。

我们发现了一个理论——刺猬理论。刺猬在冬天的时候要相互拥抱取暖, 但太近又会刺到对方, 所以他们只能保持一定距离, 相互靠在一起来取暖。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就是当我们带一个团队的时候, 应该和团队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 你跟团队某些成员太密就会疏远其他成员, 当你疏远其他成员的时候, 这个团队的规矩就已经被破坏了。

规矩不错的第二个理论是潜规矩理论, 也叫潜规则理论。一旦被人定位, 团队也就基本上垮掉了。任何一个校长单独到北京找我吃饭, 我都不会答应, 要吃饭一定是两、三个人一块吃饭, 如果是只有一个人, 就在办公室一起吃盒饭。为什么?就是避免别人会想为什么陈老师不和我吃饭。我做不到和每个人吃饭, 就要做到不单独和某一个人吃饭, 让他们认识到老板是公平的, 老板是公正的, 那这样规矩就不错了。

如果说我们能做到自己不错, 团队的成员不错, 规矩也不错, 那这个团队的组建就成功了, 团队的组建就可以打个高分。团队的组建只是一个开始, 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高目标是动力

求之上者得之中, 求之中者得之下, 说的就是要有高的目标。有人说马云是浙商的代表, 5年前有人说他特别会忽悠, 谁说这忽悠本身不是在定一个目标呢?恰恰是那种所谓的忽悠, 那种高目标, 特别凝聚人心。

2000年2月, 俞敏洪召集员工开会, 当时新东方不过两百来人。俞敏洪选择的是600人的大教室, 他说新东方未来目标是国外部老师在这个教室是坐不下的。长远的目标要定高一点, 但把长远目标细化为眼前目标的时候, 要接近具体实际。

领导人要做出正确的决策。什么叫领导?什么叫正确的决策呢?如果一个领导人经常做出错误的决策, 大家就会对他失望, 从而离开。领导就是带大家去那些大家不想去但应该去的地方;带大家想去又不知道怎么去的地方, 带领大家知道怎么去但不知道怎么快速去的地方。领导就是要告诉大家该去哪里做, 该怎么做, 该和谁去做。

如果所有这些都达到的话, 一个领导犯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 那就可能是真正的毁灭性的打击了。

要学会激励。我到一个学校去的时候, 一个员工问了我一个问题, 刚好我到另外一家公司做培训的时候, 一个员工问了我同样的问题。他说, 我很不开心, 怎么才能够开心。我问, 为什么不开心, 老板给你的钱公平吗?他说, 老板给的钱倒是不少。我就说, 是不是老板不信任你?他说也不是。我说, 老板既公平也信任你, 你怎么不开心啦?他说, 老板经常骂人, 取得重大的业绩, 也不出去庆祝一下。

如何去夸别人, 这就是第六个黄金法则。如果我们能够设立一个高的目标, 同时能确定正确的决策, 而且能庆祝和激励, 团队就能发展。

建立给予文化

要学会给予, 给予就是授权, 怎么样给予别人名, 给予别人利。如果领导将荣誉归于自己, 那没有人可以和你玩得长久。有一句话说是财聚人散, 财散人聚。当财富聚集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 人就会散;当财富散发到所有人身上的时候, 人就会凝聚。还有一句话是名聚人散, 名散人聚。所有的名都归属于你一个人的时候, 别人肯定不干了;而所有的名分给大家的时候, 别人就会干。

我们在做给予法则, 就是让别人感觉到他们是得到认可的。比方说, 你有一份荣誉时, 不妨多感谢感谢别人, 员工就会感觉到老板没忘我;同时, 记住在重大场合下多说感激别人的话。其实这是很小的事, 不是难事, 就看你用不用心。

有人问, 为什么一个人非要当领导呢?我说, 如果你有能力去影响更多的人, 为什么你那么自私, 不愿意担当责任?如果你有能力让更多的人从失败走向成功, 为什么你贪婪地独享清闲?如果你有能力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为什么要标榜自己快乐的自我?领导始终是一种选择, 而并非一个位置。

选择是一种能力 篇2

你感到快乐吗?你还能记得过去快乐的日子吗?现在的你是不是在寻找快乐呢?

有许多人已经找到了各种各样让他们快乐的源泉。有的人全身心扑入工作,也有很多人转而投入毒品和酒精的怀抱。另外还有无数的人从昂贵的名车,有着异国风情的度假屋以及其他流行时尚中寻找快乐。他们的努力大多基于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们都在寻找一种持久的快乐源泉。

不幸地,我认为很多人与快乐都无缘碰面,因为他们误解了寻找快乐的过程和旅程。很多人说“如果我能够升官加爵就会快乐”,或者“如果我可以减掉那多余的5公斤就能够快乐”。这样的想法很危险,因为它的前提是快乐应该是拥有一件什么东西,成为什么,后者是做什么事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刺激和反应。刺激是当一条狗露出牙齿冲你狂吠,反应是你心跳加快手心出汗,准备逃跑。现在有些人认为高档汽车是一种刺激,快乐是反应。一份高薪的工作是为了一种刺激,幸福是反应。爱情是一种刺激,快乐是反应,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认为:“如果……我就会变得幸福。”

但事实恰恰相反。我相信快乐是一种刺激,而反应则是生活所带给那些真正快乐的人的东西。当我们感觉快乐的时候,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人们都想来到我们身边一起分享爱的温暖。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快乐不是反应,而是刺激。

快乐是我们对自己生命中每一天做出的主动选择。因为某些我们不能了解的原因,很多人在大部分时间选择让自己痛苦,难过,垂头丧气。快乐不是我们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才能出现的东西,而是我们先选择让自己快乐然后才能得到的东西。

成功是一种选择 篇3

请以“成功是一种选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50分)

名师说

famous teacher

这个考题考什么?

近年来,受高考命题的影响,哲理思辨类考题开始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虽然命题者并未冠以“思辨”的字眼,但题目的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的光彩,侧重考查考生对生活的深度理解和认知。

“成功是一种选择”,这道题目的写作,难在写得透彻,立意深刻,角度明晰。当然,这并不是要考生标新立异地去写作,而是真正地对“成功”与“选择”的关系有一定的理解。可以记叙,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写一写选择对于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作用;可以议论,以“成功是一种选择”为中心观点,举例进行论证。不管怎样写,都不要空泛地谈论,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这个考题怎么写?

成功是一种选择,“我”来说说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人在每个十字路口,对心态、毅力和方向的选择,选择了什么样的心态,就有可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困难时,你是一蹶不振还是迎难而上,决定了未来的路是平庸还是精彩。成功是人生一个个选择的积累,每一次正确的选择都朝成功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距离成功的目标近了一些。

成功是一种选择,“我”来说件事。如,父亲为了家庭,每日辛苦劳作,各种应酬不断,虽然他升到了更好的职位,却因此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也忽略了我和妈妈的感受。那时爸爸理解的成功是不断晋升的人生。后来,他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在两难之中,他放弃了一些社会事务,选择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妈妈和“我”。现在,我们家庭幸福,爸爸说,成功并不是只有一种途径,成功也可以有另外的选择。

成功是一种选择,“我”来说个人。钱学森是“我”仰慕的学者,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他曾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并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如果留在国外,他肯定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经过不断地努力,在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写写像钱学森这样的例子。

成功是一种选择,“我”来说现象。在当下,人们对成功有较为片面的理解,比如有房有车是成功,有钱有权是成功,其实,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有人选择善良安定、回归内心;有人选择在普通的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有人虽然一生都不富有,但是精神世界很充盈。成功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选择不同,期待不同,对成功的理解就不同。你可以结合当下的热点,来说一说对“成功是一种选择”的思考。

(文/李梅)

我的笔记本

最让你激动万分的一次成功是什么?它与你的选择有关么?

身边有哪些人因为选择不当而失败?

面对怯场: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篇4

一、怯场心理成因分析

怯场, 对于学生来说, 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 面对中考、高考, 哪怕是平时的模考, 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反应出对考试的害怕, 但轻微的害怕并不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更确切地说, 那是紧张的气氛造成的心理压力, 有一定的压力也不见得就会对考试产生多少负面影响。怯场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 可能是一种原因, 也有可能是多样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曾在中考中受挫。

中考中受过挫, 对于高中生怯场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许多学生在平时考试时表现良好, 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但一旦进入期未考试、模考、高考, 就会出现较大的滑落现象, 甚至有些同学期未考试、模考也不会出现问题, 但高考时就会胆战心惊, 严重失常。这类学生的最大的隐患就在于平时老师不会太注意, 因为平时成绩较为理想, 可事实上在接近大考期间, 一个人在独自煎熬。

2. 压力源过大。对于考试, 有这样那样的压力是正常, 压力源可能来自父母, 来自教师, 或来自自身。多年班

主任经验告诉我, 许多压力大的学生, 其压力源并不仅是从此而来, 因为父母、教师都会有意减轻其压力。还有一种隐性的压力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就是来自家庭外围成员的期望。“期望效应”有时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这类学生总是会不时地受到来自家庭外围成员的褒奖和赞许, 这种褒奖和赞许就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 钳制住学生软弱的心理, 这种外源的压力会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压力, 学生会觉得如果考不好会辜负亲人的期望。

3. 氛围造成。

可以说, 学生不是被高考难倒的, 是被高考的气氛吓倒的。稍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高考的题目除了新颖之外, 难度一般是小于平时的模考。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触, 在平时的练习卷中如果标上某某年高考题, 无形之中就是感到有难度, 可是如果没有标明就觉得没什么?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神圣的, 也是沉重的。那高扬的标语、清晰的围线、沉寂的校园, 都会给学生笼罩上沉重的气氛, 有点窒息, 有点失措。如果此时有学生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它就会像瘟疫一样, 迅速蔓延, 怯场的更怯场, 不怯场的也开始怯场, 班主任此时真的会感到束手无策, 望着一张张痛楚的脸心中更生痛楚与无奈。高亢的口号在此时会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

二、走出怯场心理的对策

1. 移情理解。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如果忘记曾作为学生的自己, 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当今教育, 师生之间的冲突不断, 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移情理解, 特别是教师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是一味地以“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口号, 变相地折磨学生。如果要求学生站在老师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那可能有点强人所难, 没有这方面的阅历怎么可能会有感触呢。可是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学生时的感受还在脑海中, 不要让它深沉下来, 要时时唤醒它。教师作为学生时也应该有怯场的情绪体验, 在开导学生的时候, 不要一味地以强者的面庞出现, 可以以自身的经历, 以弱者的遭遇来和学生将心比心, 不要把怯场当作是一件不正常的事, 而是应该以正常的问题来交流问题。如果教师在面对学生怯场时, 一味以不能怎么样怎么样, 换来的只是学生更多的胆怯和失去自信, 因为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无用而更生自卑。

2. 积极的心理暗示。

要教会学生对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不断暗示自己每一次失败都是最后一次, 而不是下一次会不会再重演。特别是曾经有过失败经历的学生, 不要让失败的经历和情绪在想象不断重演, 从而慢慢演化为真实。面对大考, 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断地提醒学生, 这是正常的现象。事实也证明, 比如考前短时间的失眠不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多大的影响, 因为在考试高度紧张的气氛中神经系统已经高度集中, 失眠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小的。教师应该把考前可能产生的各种症状向学生说明一下, 但不能是以“病症”的态势去说明, 而是应该以考前普通现象去解释, 不是给学生压力, 而是让学生释放抑制的心情。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营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 教育应该要改变某种宣传, 我们需要的不再是勇士, 而是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代。

3. 学会放弃。

成功是一种选择作文 篇5

无论你出现了经济损失,还是失去同辈及亲人的尊敬,或是遭受生命重创,这些大挫折都会使你对自己产生怀疑,并怀疑情况是否会再好转。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且困境时常发生。有些大灾难不是立即发生就是待在角落等待时机。忽视逆境就是自我欺骗。

但你必须认识到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讲述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才获得成功的人,那些困难之大足以使他们变得意志消沉,浮于尘世。摩西有口吃,但他后来却成为上帝的福音使者。阿伯拉罕·林肯克服了童年的困难、情绪低落时期,也克服了丧失两个儿子的痛苦及内战中接踵而来的嘲笑,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无可置疑的最伟大的总统。尽管海伦·凯勒早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又是个哑巴,但她还是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而富兰克林·罗斯福则患过小儿麻痹症。

信任是一种选择 篇6

在与朋友们到处潇洒玩乐的间隙,猛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我想在这十几天里背着我的先生“为非作歹”,那简直是太方便了!我们远隔千里,只是靠电话和网络偶尔联系一下。再者,他每天都很忙,几乎无暇管我,也就谈不上电话追踪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朋友,总是担心她的丈夫会有外遇,因此采取“贴身跟踪”策略,她不工作,只是每天跟着丈夫上下班,丈夫在办公室工作,她就在外面溜达,到中午再和他一起吃饭,下午照旧如此。差不多到了丈夫去洗手间她就在洗手间门口等着这么夸张的地步。可即便如此,朋友告诉我,她的丈夫依然有一个“小蜜”。

天天跟着,看着,防着,却无法阻止对方的外遇。可是那些从不管那么多的,反而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这听起来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大部分人认为,在一段感情关系里,信任和被信任是极其重要的。有人因为伴侣不能信任自己而选择离开,也有人因为不能被伴侣信任而愤然离去,可是人们却很少停下来想一想,信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东西。

我曾经在微博上说,信任基于了解。但立刻就有人反驳说,有时候就是因为了解那个人不值得信任,所以才要分开。我认为这位朋友说得也对,信任一个人,固然需要把了解他作为基础,可是我们也确实需要知道他是个值得信任的人,以及他会用行动证明他是个值得信任的人,尤其是他愿意去做一个被信任的人——这才是根本。

回到我在本文最初提到的“我要不要为非作歹”的事,其实那完全在于我的选择。如果我珍视我的婚姻关系,自然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反之,如果我认为我自己的婚姻关系不重要,那么就会放任自己的行为。这里面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并且没有人可以左右我的选择,除了我自己。

從这个层面上来说,信任是什么呢?信任就是相信伴侣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伴侣所做的任何一个选择,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是基于他自己的考虑而做出的,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左右他的选择——因为我们不是他。所以我常常对那些因为爱人外遇或提出分手而痛不欲生的人们说:“现在他已经用行动为自己做出选择了,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如果弄明白了这里面的关系,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费尽心机去查探对方的行踪,也不用再偷偷地翻看对方的钱包、手机,只要相信对方会为自己做出他认为最好的选择就可以了——并且你知道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他做选择,他的父母不能,你也不能。既然如此,索性把天天揣度对方的心力转过来爱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充满爱和正能量的人。如此,就算你深爱的他选择离开你,你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做出你自己的选择。甚至,你还有能力在他做出选择之前就先做出自己的选择,即选择用更多智慧来经营你们的关系,让你们的感情更加牢固!

实习编辑/侯倩

转型实际是一种布局能力 篇7

面对种种转型的方式,华商传媒集团是先转身再转型,转身的要义是不要拿目标说事情,而是拿资源说事情。华商传媒集团的转型战略被描述为主业加投资,在主业最赚钱的时候,有足够的利润去投资,让将来有更多的财力进入到转型后的领域里。转型实际是一种布局能力,报业不能直接跨过传统互联网去做移动互联网,任何一个移动互联网没有成熟的可供参考的赢利模式,因此报业发展互联网必须基于桌面互联网向传统互联网的优化,同时互联网发展一定要由区域化向全球化迈进。

转型的基础是要强化核心能力,做报纸不能忘记报纸的销售与多元经营,我们希望通过规模驱动获得内容优先的结果。目前,我们之所以还能获得赢利和市场,因为我们有成千上万的雕虫小技,一张报纸一年做的经营活动可以达到400多项,这样的市场能力新媒体是做不到的,所以继续投资发行,加强发行,继续提高新闻质量依然重要。

“幸福是一种能力”教学设计 篇8

本课为《思想品德》(人民版)九年级第十课的第二框题。第一框《感悟幸福》是让学生更多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悟出幸福的真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看似抽象,实际却很具体,往往蕴藏在生活的细节中,蕴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片断里。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幸福,并认识到幸福是要去发现和珍惜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幸福、珍惜幸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快乐成长。

二、教学准备

搜集图文音像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安排学生课前了解有关党和国家对未成年学生特殊关爱的政策,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人、回报国家。

三、教学流程

(课前暖场:师生听唱歌曲《祝你平安》)

1.创设情景,诱导质疑

师: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幸福在哪里?我们都想知道答案。我们首先来关注最美孝心少年邵帅和妈妈的幸福。(播放央视新闻视频———最美孝心少年邵帅:少年捐髓救母,孝心感动社会)设问:妈妈和邵帅的幸福各在哪里?

生1:有一个孝顺、勇敢、懂事的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生2:能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回报、孝敬母亲,邵帅觉得很幸福。

设计意图:以“最美孝心少年”的典型事例来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开课就自然感受到本节课的主旋律,明确主题,使学生感悟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为完成目标做好铺垫。

2.探讨疑难,精讲点拨

(1)课堂活动一:分享幸福。教师请学生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时刻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1:生病时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取得好成绩时得到大家的赞扬。

生2:为班集体取得荣誉时。

生3:为他人付出是一种幸福,参加公益活动、奉献社会是一种幸福。

生4:我使用着国家免费提供的教科书,很幸福;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真幸福。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人,感受到了这些细微的幸福。老师也忍不住要将自己的幸福与大家分享。作为老师,当我的学生实现理想时、当我帮助学生化解了焦虑,学生变得开心快乐时,我觉得很幸福;作为母亲,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孩子给我端来一杯水时,我觉得很幸福;作为子女,我能为父母亲手做饭、洗脚,替他们分忧解愁时,我觉得莫大的幸福。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分享学习、生活中各自的幸福,让学生尝试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幸福,理解自身已经拥有的幸福。

(2)课堂活动二:感受幸福。利用采撷于日常生活的图片和新闻素材,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明白:幸福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发现。

(3)课堂活动三:发现幸福

师:从这些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幸福其实就在身边,我们时刻被幸福包围着。怎样才能去发现幸福呢?请大家自学教材第一部分“发现幸福”,尝试归纳并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观点。

生1:拥有发现幸福的眼睛,多留心、多观察思考。

生2:多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足常乐。

生3:把欲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之下。

师:大家学得真用心,概括归纳得很好,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刚才有同学谈到“欲望”,有欲望好不好?

生1:欲望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进步。

生2:没有欲望,因循守旧,甘于现状,会停滞不前。

生3:欲望可能会促使人们用非法途径和不正当手段来攫取财富,导致贪污、抢劫、走私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最终把人引入歧途,推下地狱。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真精彩,不仅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欲望,也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欲望,把欲望控制在自己的能力之下,让欲望成为提升我们动力,引领我们向上、健康、积极生活的动力。刚才大家已经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就是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深化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4)课堂活动四:感悟幸福。赏析漫画“一块金币”。穷人甲:哈!我有1块金币了!穷人乙:唉,还差1块才能凑满100块……教师设问:你如何看待甲、乙二人的言行?

生1:甲快乐是因为他善于发现幸福,知足常乐。

生2:乙忧愁是因为他太关注自己所没有的,没有看到所拥有的。

生3:蒙蔽我们眼睛的是我们太多的欲望,一旦无力实现,就感到悲观失望,毫无幸福可言。

生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欲望过重,变成贪欲,利令智昏,违法犯罪,必定受法律制裁,谈何幸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获取信息、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活动五:诗朗诵。全体师生起立朗诵诗歌《畅想幸福》:如果我是鱼儿,那幸福就是一汪清清凉凉的水;如果我是小草,那幸福就是一束温暖和煦的阳光;如果我是花儿,那幸福就是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如果我是鸟儿,那幸福就是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

师:是啊,无论是鸟儿、鱼儿还是小花、小草,都有自己的幸福,我们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要懂得珍惜。

设计意图:领悟所学,升华情感,提升学生素养。

(6)课堂活动六:珍惜幸福

师:珍惜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二部分“珍惜幸福”,尝试归纳并与同桌交流、分享观点。

生: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劳动成果、珍惜与他人相处的每一天。

师:这里说的“他人”,包括哪些?

生:父母、老师、同学、爱心人士……

师:正是他人的付出和劳动,才让我们生活得很幸福。对此,我们该对他人心存怎样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思考之后与同桌交流。

生:对长辈,要孝老敬亲,和睦相处,尊重理解;对老师,要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尊重理解;对学校,要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关心班级,爱护公物,爱护环境;对他人,要善待关爱,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等。还要感恩社会、善待社会、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等。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思路很开阔。我们只有懂得珍惜,才会收获幸福,所以珍惜幸福是一种能力。(板书:珍惜)

3. 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启思泉———播放视频“: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民生系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一个都不少”:全国2.7亿学生免除学杂费;推行教师轮岗,促进教育均衡;中央财政投入教育经费占GDP的4%;建立县域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到2015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获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7500元/人/年。

师:近年来,党和政府为我们发放了一个个大礼包:“三免一补”“营养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应如何看待国家的特殊关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生活,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并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真正达到明理导行的功效。

2.幸福感言———请学生谈收获,教师注意思想、情感的引导。

3.教师小结: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如果我们拥有发现幸福的眼睛,懂得珍惜幸福,我们就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珍惜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一种执政能力 篇9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 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 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 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对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 无不来自群众的创造和推动。同时, 人民群众的实践又是检验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 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一历史进程, 把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推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要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 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只能立足国情, 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在艰辛探索中开拓前进。如果没有人民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 许多改革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 许多改革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我们党提出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和重大决策,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都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 都是在总结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大家的主意, 人民的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伟大典范, 彪炳史册。同样, 若没有个体私营创业者的创新冲动, 哪有非公有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所以, 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首要的一条, 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要依靠人民群众去完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实践经验, 要依靠人民群众去创造;各种艰难险阻, 包括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要依靠人民群众去克服战胜;各种社会矛盾, 包括涉及群众利益调整的矛盾, 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承受才能解决。如果没有这一切, 就没有我们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 我们将会一筹莫展, 一事无成。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总设计师邓小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时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胆略, 善于发现总结并热情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其理论不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肯定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 而且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绝对所有权, 实现了历史发展动因和归宿的有机统一。在他看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群众用自己的伟大实践创造自己的辉煌未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 必须坚定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正如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那样:“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 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 除了紧紧地依靠群众,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外, 别无良法。其次, 要相信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 能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措施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我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条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是我们党的好作风中“最根本的一条”。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 首先必须相信群众, 如果我们连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都不相信, 就难以做到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 还谈何尊重。第三, 要创造条件, 放手让群众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不要用一些清规戒律来束缚群众的创造力。对一些短时期还看不准的事物, 不要急于下结论, 也不要搞无所谓的争论, 看一段再说。要支持在探索中前进, 并且坚持对的, 改正错的。第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体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务于、满足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准绳, 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一种执政能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并不等于领导者无所作为, 相反, 领导者的历史责任就在于支持群众的创造, 参与到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 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 同时来宣传、动员、指导人民群众从事新的实践, 从而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 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任何一个领导者, 不管具有多么超常的经验和智慧, 单凭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对重大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决策的。必须依靠集体智慧, 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就是说, 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总结群众的发明和创造, 吸收借鉴一切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办法,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自己开辟认识之源。衡量一个领导者的成熟程度取决于他集中群众的智慧, 正确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和意愿的程度, 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程度。领导者成长的规律表明, 那些投身于实践并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善于发现总结群众经验的领导者, 大都成长进步较快。应该指出, 现在有些领导者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 群众观点淡漠, 同群众感情疏远, 对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创造知之甚少, 或者对群众中已经创造出的一些很有价值的经验视而不见, 引不起重视, 结果成了群众的尾巴, 耽误了事业。这样的领导者是难以担当重任的。领导干部讲政治, 就是要尊重群众, 尊重实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

四、新形势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基本要求

沉默是一种人生选择 篇10

王立群:

王立群: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文选》学国际研究会副会长。

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经过几个多月的打援围城,五代十国中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并入大宋的版图。周世宗、宋太祖多次征伐没有打下的太原,到宋太宗这里实现了。他不仅把北汉从地图上抹去,而且把太原旧城彻底化成了历史的陈迹。他有理由为自己自豪。踌躇满志、欣喜若狂的太宗皇帝并没有停下征伐的脚步,他接着做了一个几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立刻出兵收复燕云地区。

宋太宗的这一决定,一是得意忘形,二是错判形势。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割据在北方的政权,一方面,平定北汉,是大宋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一心想超越宋太祖的他,终于有了证明自己实力的真凭实据。双重的喜悦,尤其是后者,让太宗皇帝颇为兴奋。宋太宗得意忘形,如同一个喝酒喝高了的人,大脑一冲动,就容易短路,一短路就容易做出异乎寻常的决定。

平定北汉的中心是围攻太原城,关键则是打援——阻击辽国援军的南下。当时负责打援的是镇守西山二十年的郭进,郭进先到,占领有利地势,在辽军渡涧之时突然发起攻击,辽军不战而乱,宋军趁机追杀,辽军大败。这一战,郭进占了地利的优势,利用了辽军轻敌的错误,没费多大劲就完成了任务,让辽国损兵折将,这为攻占太原奠定了基礎,也让太宗皇帝对辽国的军事力量产生了低估,由此直接推动宋太宗攻下太原后立即征伐幽州决策的出笼。

在围攻太原数月,粮草将尽、军队疲惫的情况下,宋太宗突然提出一个新的作战目标,并要求立即执行,这样做是否合适呢?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派极力赞成,一派坚决反对。赞成者有赞成的道理,反对者有反对的理由:

第一,不能打。征伐燕云是太宗皇帝一个临时性的决策,各项工作根本没有准备,包括物质准备(粮草)、心理准备。从现实看,从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出兵到五月太原攻陷,连续数月行军、作战、攻城,士卒疲惫,像长时间绷紧的一根弦,也该松松了。

第二,不想打。太原攻陷之后,众将领终于松了一口气,正盼望着论功行赏呢,这是必须的,也是战争胜利的一个动力;没想到没等来行赏,却是接着出征,因此将士内心不愿打。

这两条简单的理由,是单纯从宋军方面来看的,即使这样,仓促出征幽燕之不合适也显而易见。

但是,当时,反对者慑于皇帝的威严,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太了解太宗皇帝了。太宗皇帝杀伐专断,一旦做了决定,很难更正。面对这样的皇帝,大臣们选择沉默不难理解。

结果,在收复燕云地区战役中,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几年后疮发去世。

沉默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其实,沉默作为一种人生选择,非常复杂。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确实,在一些情况下,沉默可以避免祸从口出。

“沉默是金”并非永远正确。当需要你选边站队时,选择沉默等于选择了灾难。此时,沉默是祸。

上一篇:概念记忆下一篇:全面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