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记忆

2024-10-31

概念记忆(精选3篇)

概念记忆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鉴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记忆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

首先, 我们教师 (也包括物理教师) 对于各门学科的特点有一些习惯性的看法:认为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学的。之所以最难是因为物理对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学好物理, 一定要“理解”而不能“死记硬背”。在物理学法介绍中, 是忌讳谈“记忆”的, 好象记忆是不应该和物理学习联系到一块的, 物理这么难学怎么能用“记忆”这么“简单”的方法来学习呢?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强调最多的是思路、方法、技巧等, 闭口不谈记忆。但实际上又大演“题海战术”, 对于每个概念、规律、题型等总是不厌其烦地多次反复。说到底,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机械的“记忆”。

再看看我们的学生, 解答问题时总要用到各种概念、公式, 遇到不同的题型。但学生总存在概念记忆不清、公式应用混乱、题型张冠李戴等现象。甚至许多老师讲过、自己练过的习题也一错再错, 有时对错误的结论反而记忆得特别牢固。

那么, 学习物理需不需要记忆, 若需要的话, 又该如何利用记忆呢?

二、记忆的概述

1.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的特点及其间的联系, 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是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经验, 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

2.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 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 (以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 (以概念、公式、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和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这四种记忆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在记住某个材料时, 往往需要两种或多种记忆类型参与。

根据记忆的有无预定目的, 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事前没有记忆的目的, 也不用任何记忆方法的记忆。无意记忆有很大的选择性, 一般对于有迫切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 能激起情绪体验的情景, 容易被人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事先有预定目的, 并采取一定方法进行的记忆, 它是伴随着意志努力而进行的智力活动。通常有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3. 记忆的阶段

根据记忆信息储存持续时间的长短, 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这三种记忆的关系如下图。

4. 记忆与智力的关系

如果说智力是一座工厂, 那么, 记忆力就是一个原料仓库, 它专门为这座工厂储存原材料。只有记忆这个仓库中储存的知识和信息丰富充足, 智力这座工厂才能很好地进行加工。另外, 在人的智力结构的诸因素中, 都离不开记忆力。没有记忆力, 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都无法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 记忆并不等同于“死记硬背”, 学习过程不能离开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综合利用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去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有意识地利用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提高记忆的效率;利用科学的方法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最终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三、物理学习中的记忆

1. 记忆的内容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 对于物理事实、实验现象、概念、公式、典型的问题、一般的分析方法、解题技巧等我们都需要记忆。这就要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与记忆内容, 要学生树立培养记忆力的信心。

2. 记忆的规律

2.1当记忆的材料处于有趣的情景中, 记忆的效果好

例如在讲波的传播时, 可设置一个虚拟的情景:小王和小张在桥上玩耍, 小张不小心将手帕掉到河里。小王连忙跑到河边用手拍打水面, 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列水波, 但手帕只是在水面上上下振动并不随波向对岸运动……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听着故事的同时, 也就记住了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的质点不随波迁移的特点。

2.2当多种感官参与时, 记忆效果好

在讲超重与失重时, 可以让学生站在磅秤上, 迅速地蹲下去, 同时观察磅秤的读数变化。发现磅秤读数先变小后变大, 即开始人向下加速, 磅秤受到的压力小于人的体重, 为失重;然后人向下减速, 磅秤受到的压力大于人的体重, 为超重。有了身体的实践与感官体验, 就能很好地理解与记忆超、失重的概念。

2.3当相似的内容进行对比时, 记忆效果好

在定义物理量时, 有一种比值定义的方法, 比如密度ρ=m/V;电阻R=U/I;加速度a=Δv/t;电场强度E=F/q;电容C=Q/U;磁感应强度B=F/IL等。这些被定义的物理量由另外的量来衡量, 但本身又与这些量无关。将这一类量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可加深对这些量的理解。

2.4当材料经系统化处理后, 记忆效果好

力的观点、动量观点、能量观点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三把“钥匙”。就方法上有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 就对象的选择上有隔离分析和整体分析, 就过程的选择有分阶段分析和全过程分析。这就意味着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学会选择, 而选择的依据则是根据问题的特征与方法的特点, 可参考下面的关系图:

这儿有两点说明, 一是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都能运用于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某一系统;二是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所针对的过程没有任何限制, 可以对运动的全过程来运用。就这两方面, 选取对象或过程, 都可以用“取大优先”的说法来概括。限于篇幅, 就不举例来展开说明了。

2.5适当地改变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比例, 记忆效果好

假如我们把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设为X, 那么学生就应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 在需要有意记忆的材料和只需思考而不必专门识记的材料之间应有很强的相关性。

例如在讲波的干涉时, 当两列相干波相遇时, 会出现稳定的振动加强区与振动减弱区。若就波而讲波, 很抽象, 学生很难接受。不妨设想两列波为两位以相同速率运动的同学甲、乙, 自A、B两点同时向同一位置P处运动, 且在P处有一弹簧振子。每一位同学到达P处即给振子一个大小、方向相同的作用力。设甲同学先到, 使振子振动起来, 当乙同学到达P处时, 振子刚好振动了整数倍的周期, 乙同学的作用力就会使振子的振动加强, 即两位同学到P点的时间差为振子振动周期的整数倍时, 使振子振动加强。对应的两波源到P点的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 (因为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一个波长) , P点为振动加强区。同理, 当两位同学到达Q点的时间差为振子振动的半个周期的奇数倍时, 两同学的作用力会使振子的振动减弱。对应的两列波到Q点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 Q点为振动减弱区。对于虚拟的情景学生是处于一种无意记忆的状态, 但一经比较, 就会对波的干涉的原因有了感性的认识, 对干涉现象的理解的有意记忆也就不再困难。对于干涉中振动加强与减弱的条件也就不再是一种机械记忆, 而是一种意义记忆。

除了以上列取的记忆规律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规律的应用, 比如当材料符合学生的急切需要时;当对学习内容深刻理解时;应用联想、重复手段等都能提高记忆效果。

四、再认识记忆

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过程与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密不可分, 敏锐的观察力、集中的注意力能帮助学习者获得足够的信息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部分;丰富合理的想象力能将眼前的信息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缜密的思维使储存的信息与呈现的问题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系。在记忆能力得到重视与提高的同时, 其它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甚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如情感、意志等也在记忆的过程中得到重视与培养。因此, 我们要重新认识记忆的作用,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 也应该充分发挥记忆的功能, 科学地利用记忆的规律去帮助学生提高智力水平与物理学习成绩。

概念记忆 篇2

记得我在上课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告诉我,英语学习完全在于复习,温故而知新,只有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东西,才能把这些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 所以我在背新概念课文时复习的时间比背诵新课文的时间要多。这也要感谢我在网上偶尔发现的句宝盆英语软件提供了很多复习练习和帮助复习课文的功能,不相信高科技是不行的,这些功能的确给了我很多帮助。好了,不多说了,还是赶紧介绍我是怎么背颂的吧。

每天上午八点半,是我正式开始学习新课文的时间,我一般使用句宝盆英语软件的“疯狂初记”和“复习回忆”,跟着软件一句一句的大声朗读,直到把课文的每一句都能熟读。这里,我觉的李阳的三最法还是有些帮助的,就是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一般来讲,每次大声朗读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刚开始学新课文,不可能第一次就能熟练的朗读,只要能看到句子把每个单词都读准确就可以了,因为以后还有很多的时间用来复习的。记住刚学的新课文一定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这样不仅会影响你的学习的进度,也会使你丧失学习的信心。读一段时间,就用句宝盆英语的“听力选择”和“连连看”来复习刚刚读过的课文,一般用20分钟,“听力选择”和“连连看”的好处是能很好地把你刚读的句子再用另外的一种方式熟悉。这两个功能都是听或看句子,来选择或寻找相应的汉语翻译,能更快的熟悉课文。如此反复学习到上午11点左右,基本上就能把新课文弄的很熟了。然后就开始用句宝盆软件的“休闲打字”功能把上午学的新课文再全部听着写一边,听写不下来没有关系,因为这个功能本身就不是让你听写的,屏幕上会显示有课文的中英文,这个功能只是让你近一步熟悉课文而已。

下午我是从三点开始学习,和上午的方式差不多,也是要大声的跟读,一般不再学新课文了,而是复习上午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我复习的原则是从后往前复习,也就是先复习才学过的,再复习以前学的。比如,我现在学到了20课,那我就从20课开始复习,再依次从19,18,17....复习,每次复习不一定都能复习到第一课,根据学习时间来定,能复习几课,就复习几课,一般是把最近三,四天学的课文要复习到。另外,在学习中加入了用句宝盆软件“句子填空”和“逆向听写”两项功能,这两项功能是对已学过的老课文的近一步记忆。“句子填空”会从课文中随机抽出若干句子,再从这些句子中随机去掉一个单词,由你来凭记忆填写,想不起来或填不对都没有关系,软件会判断你填的正误,如果填的不对,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这时你常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逆向听写”就是听声音默写了,屏幕上不再有中英文提示。不过这个功能还是给了学习者一个能学习提高的机会,就是在你默写的不对或不会的时候,给你一秒钟时间看英语原句,然后让你继续默写,直到你默写正确为止。用这两个功能,你能感觉到你的学习水平在提高了。下午一般我是学到六点。

晚上我从八点开始学,晚上我是绝对不学新课文的,因为大声朗读会影响邻居的休息,

不过小声地把学过的课文读两边还是有必要的。然后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用句宝盆软件的“听力自测”功能,对昨天或前天学的课文进行自测,这可是真正的听写,没有任何提示,而且是连着听写15句。听写之后,软件会自动批改,给你打一个分数。一般来说,“听力自测”你应该每次都做到100分。刚开始可能很难。你可以用“逆向听写”反复练习,相信很快你就能做到100分。做到100分之后,并不表示这篇课文不用再学了,你以后仍然要经常复习。在你学累的时候,你可以用“听力选择”、“连连看”、“句子填空”来作为休息。这些功能不需要你朗读,也不需要你精力过分集中。你也可以用“休闲打字”功能来随意听写以下作为休息。但晚上的主要学习还是用“听力自测”和“逆向听写”。

现在该说说早上了,早上我一般是6点起床,会拿着书到操场上把学过的课文大声朗读,并尝试着背前几天学过的课文,尤其是“听力自测”已经是100分的课文,你会觉的背这些课文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当然,如果实在背不会,也不要强背,回去再针对这篇课文多做几次“逆向听写”、“句子填空”等练习。然后再背会好些的。

对了,还有就是,隔上几天,最好抽一个时间把以前学过的课文全部复习一边,全部读一边,全部用“句子填空”复习一边,全部用“逆向听写”复习一边。注意,发现有快忘的或没有记劳的老课文,要重点再多练几遍。

说了这么多,还是总担心自己没有说清楚,我再总结以下吧:

一、学习新课文一次不要贪多,也不要以为第一次就能把新课文读或背的很好。

二、复习已经学过课文的时间要远大于学习新课文的时间。

三、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太满,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娱乐。我一般中午会睡上一觉。晚饭前会散散步或打打球。早晨也会跑跑步。

四、合理的利用计算机和学习软件。每天不要全部的时间都对着电脑,要有时间拿着书朗读和背诵。

推荐阅读:

【 经验】会员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查询?积分可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转换为现金吗?

数学概念:从记忆储存到意义建构 篇3

一、概念的引入———从生活出发

【案例1】《百分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 我们六 (1) 班与六 (2) 班举行投篮比赛。这是我们班3个篮球高手的投篮情况, 准备从中挑选一个投得最准的选手参赛。看到这张表格, 你知道了什么?派谁去比较合适呢?

生:吴陆洋投中16次, 李阳投中13次, 唐陈幸投中30次。

生:派唐陈幸参加比赛合适, 他投中次数最多。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还不能判断派谁去比较合适,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他们各投了多少次。

师:看来, 仅仅比较投中次数是不科学的, 还需要知道他们的投篮次数。请继续看屏幕。

师:现在, 你觉得怎样比较每个人的投篮情况比较合适呢?

生:不能只看投中次数, 也不能只看投篮次数, 要把每个人投中次数与投篮次数结合起来比较。

生:我们可以求出每个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然后再来比较大小。

师:说得真好!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就是投中的比率。他们三个人投中的比率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说出16/25、13/20、30/50)

师:现在能够一下子看出谁投篮比较准吗?

生:它们的分母不同, 不能直接比较。我们可以先化成同分母分数, 再比较。

生:16/25=64/100, 13/20=65/100, 30/50=60/100。

60/100﹤64/100﹤65/100。派李阳参赛比较合适。

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便于直接比较。我们把这样的分母叫做百分数。百分数通常写出这样的形式:60%, 64%, 65%。

【评析】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知, 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案例中, 以投篮比赛为学习素材, 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首先, 教师呈现三个学生的投中次数, 让学生思考:派谁去比较合适呢?这样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接着, 教师呈现三个学生的投篮次数, 引导学生把“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结合起来思考。这样的设计, 使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 从而形成了百分数的概念。

二、概念的形成———向操作借力

【案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分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在学生第一次学习分数知识的课堂上, 我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操作: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先折一折, 然后把它的二分之一画上斜线。

(学生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折的?

生:我是横着折的。

生:我是竖着折的。

生:我是斜着折的。

师:折法不同,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

生:都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分, 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第二次操作:

师:请大家用手中的纸片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吗?做完后, 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操作,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生1: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 涂色部分是1份, 每份是它的1/4。

生2:我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 涂色部分是1份, 每份是它的1/4。

生3:我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 涂色部分是1份, 每份是它的1/4。

师:这三幅作品, 形状不同,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呢?

生:因为他们都平均分成4份, 涂色部分是1份。

【评析】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数学知识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概念的形成依赖于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 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案例中, 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两次动手操作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同样的图形, 虽然折法不同, 但可以相同的分数。第二次操作活动, 不同的图形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经过两次操作活动, 学生的头脑里就能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本质特征, 即几等份中的几份。由于学生个个动手, 人人动脑, 从而使分数意义的形成显得准确而深刻。

三、概念的应用———让思维落地

【案例3】《三角形的认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下面几幅图形中, 哪些是三角形呢?

生:4号图形是三角形。

师:其它三个图形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

生:1号图形有一条边出头了。

生:2号图形, 有两条边的顶点没有靠在一起。

生:3号图形中有条边是弯曲的, 不是线段。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如果要把这三个图形画成三角形, 我们应该怎么改正呢?

(生说, 师修改)

【评析】要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离不开概念的运用。运用概念, 不能停留在简单重复的技能操作层面, 应该向思维更深处挖掘。反例是概念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有助于学生从反向的角度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案例中,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设计一组反例, 引导学生分析、交流。从1号图形到3号图形, 都不是三角形。每一个图形都有不符合三角形定义的地方。或不是线段, 或没有围成。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 实现了对三角形内涵的深刻理解。

上一篇:声乐教育模式下一篇:选择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