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混淆

2024-10-18

概念混淆(通用9篇)

概念混淆 篇1

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 对于一些性质不同, 但表面类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 造成了学习物理的困惑, 要学好物理课, 我们必须分析产生的内在因素, 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初中物理来讲, 易产生混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有一定联系的概念例如, 重力与压力、温度与热量、内能等;二是词语相近的概念, 例如, 惯性与性定律、压力与压强等;浮力与浮沉、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相等、汽化与液化等;三是计算式相近的概念, 例如, 液体压强的计算式为P=ρgh, 压强P=F/S, P=W/t等;四是表示物理量的代表符号相同或相近等等。

正确认识、区别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 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下面简举几例说明:

一、温度与热量、内能不同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例如;今天天气很热;热量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 传递内能的多少;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受物体质量, 温度, 状态影响。

例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一物体温度降低的多, 放出热量就多。

B.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热量多。

C.温度总是从物体热的部分传递至冷的部分。

D.深秋秧苗过夜要灌满水, 是因为水的温度高。

正确答案是C。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与降低温度有关, 还与物体的质量、比热容有关, 故A不正确。含有热量即物体的内能除了与温度有关, 还与质量有关, 故B不正确。同种条件下水的比热容大, 放出热量多, 故D不正确。

二、浮力与浮沉

浮力:浸在液体 (或气体) 中的物体, 受到液体 (或气体) 向上的托力;产生原因:物体在液体 (或气体) 中上下表面压力差

浮沉在液体中一物体受合力后的状态, 也是浮力与重力合力: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重力竖直向下, 物体上浮 (当F浮>G) 最后漂浮;物体悬浮漂浮 (当F浮=G) ;物体下沉 (当F浮

原因:物体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大小关系

三、计算式相近及物理量的代表符号相同或相近现象

压强:P=F/S与P=ρgh前者使用固体及具有规则形状的液体因液体P=ρgh就是模型化有P=F/S推导来的;两者计算是对于固体及具有规则形状的液体两式都可以用, 但是顺序不同液体先算P=ρgh, 后由F=PS算压力;而固体一般先由F=G (水平放置) , 再算P=F/S

原因:上图由P=ρgh得PA=PB但是由F=PS得FA>FB,

根源:A的放置使FA>G, 而B的放置使FB

四、物质比热容与物质密度不同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例如:课桌是一个物体, 它是由木材、金属、油漆等物质组成, 它的密度实质就是课桌的平均密度, 称谓物质密度, 它是物质属性, 它与物质种类和物质状态影响, 气体密度还受温度和气压影响。而物质比热容也是物质属性, 它也与物质种类和物质状态影响, 但是他们反映的属性特点不同:前者是构成物体的“材料”特性, 用来计算质量体积;后者反映物质吸热能力, 用于判断热量, 温度变化.

五、力和运动关系

在复习力和运动时, 教师边提问边把知识点联系起来。物体受力时, 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所受合力为零, 运动状态也不改变,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些力叫平衡力 (初中只掌握最简单的二力平衡) ;二是所受合力不为零, 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六、正确理解扩散与溶解现象

一是扩散现象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这种进入是相互的, 不是单向的。例如:以二氧化氮气体与空气扩散为例, 当二氧化氮气体与空气接触时, 二氧化氮气体进入空气的同时, 空气也进入二氧化氮气体中, 最后的结果是两瓶气体颜色一致。二是扩散现象可以在不同状态的物质中进行, 扩散不仅在气体和气体、液体和液体、固体和固体同一状态中进行, 也可以在不同状态之间进行, 例如:液体水和空气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这种扩散不仅水分子会扩散到空气中 (蒸发) , 空气分子也会进入到水中, 有人曾做进这样的实验, 在刚烧开放凉水中放入金鱼, 由于水中含有很少的空气, 金鱼会因缺氧而很快死亡, 这一现象说明空气分子扩散到水中去了, 但这种扩散的速度是很慢的。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七、声与声音的理解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人耳听到的声, 频率在20赫兹-20000赫兹, 声包含声音, 次声和超声。

八、物体和物质的理解

正确理解两者是学好质量的关键;因为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以铁这种物质为例, 铁物质可以制作成各种物体, 比如铁锅, 铁窗等等。

九、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作用方向都相反, 大小都相等。

不同点: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比如:一本物理书静止放在桌面上:它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总之, 正确理解物理概念需要我们在生活这块黑板上纠正错误观念, 并要求我们学会集思广益, 融会贯通, 理解了才能学得通透!

概念混淆 篇2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

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b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乔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 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9.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0.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也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贷源。

地理易混淆概念辨析法 篇3

1.属性理解法:所谓属性理解法,就是从地理概念的定义中提取其本质属性,并加以比较辨析的方法。通过对概念属性理解,辨析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实现其意义建构。如对 “自然资源与能源”的辨析,关键是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属性,从自然资源的定义中可以看提取其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必须是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二是经济属性,即这些物质与能量必须是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用的。而能源没有只两个基本属性的限制,只要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均称为能源。它可以是自然界中直接存在的,也可以是人工制造的。两者之间属于交叉关系(图1),其中自然资源中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那部分物质或物质运动,称为能源资源。

2.列表比较法:通过列表形式,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分析对比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的方法。列表比较法能比较出简洁、清晰地反映出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增强有效记忆。如对“岩石圈和地壳”的辨析:

相互关系两者之间属于包含关系,岩石圈包含地壳,比地壳厚度多出了莫霍面到软流层之间的上地幔顶部。

高中数学易混淆概念的对比与思考 篇4

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笔者从事多年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经常发现许多学生都是在概念、定义不理解的情况之下进行数学学习的, 虽说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学习方法, 但这必须辅以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掌握。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常常注意到一些学生对概念模糊, 导致许多问题在解决时出现不理解的情况。因此中学的数学概念逐渐成为笔者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以下就比较几对易混淆的概念。

一函数与方程

二命题与条件

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条件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 (《现代汉语词语》的解释) 。看似没有联系, 但其实联系很大。条件是一种因素, 它的真假性还可能不能确定;但命题可以看做是一种论断, 它必须有真假性。因此命题可以做一个条件, 条件就不一定可以做为一个命题了。如“x>3”这一条件不能判断真假就不能成为命题了, 而“12>3”就是一个命题也是一个条件。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可以与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结合分别成为复合命题和复合条件。“若p则q”的命题也是一个复合命题, 它是用“推出” (符号为“→”) 做为逻辑联结词的, 把两个条件联结为一个命题。

三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

高中数学新教材“简易逻辑”部分渗透了逻辑初步的知识, 而许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对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仍搞不清楚, 即使能区分开来, 却很难正确地写出否命题。下面笔者就此问题加以阐释。命题的否定是对命题的结论加以否定, 即命题的“非p”形式, 而否命题是对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加以否定。能否正确写一个命题的否命题的关键, 是能否将命题中的关键词语写成它的否定词语。下面写出一些常用词语和它的否定词语 (前面为原词语, 后面为否定词语) :等于, 不等于;大于, 不大于;小于, 不小于;都是, 不都是;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至多有n个, 至少有n+1个;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任意的, 某一个;p或q, ¬p且¬q等。对于如此多的词语和它的否定词语, 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对其进行一一记忆, 只要对否定词语理解透彻, 就不易把它们写错。

例:写出“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 能被5整除”这个命题的否定及否命题。否定形式: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 不能被5整除。否命题:未位数字不是0且不是5的整数, 不能被5整除。

四函数的对称性与周期性

这两个函数的性质从概念上不会产生混淆。问题是如果把它们用式子来表达的话很容易混淆。

五函数的对称性与对称关系

函数的对称性是一个函数本身的一种性质。而函数的对称关系是两个函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也可看作是一函数到另一函数的一种变换) 。

如 (1) 函数f (x) 对任意x有f (1-x) =f (1+x) ⇔f (x) 关于直线x=1对称。 (2) 函数y=f (1-x) 和y=f (1+x) 关于直线x=0对称。这类问题在式子都很相似但涉及的概念不同, 学生如不去注意理解和比较, 往往断章取义, 把两种问题混为一谈。其实 (2) 的可以看成是把x变为-x的一种变换。

函数的对称性问题在上面已阐释不再重复。两个函数的对称关系可以用函数图像的变换、方程的求轨迹方法中的相关点法 (又称代入法) 等方法解决。如求函数y=f (1-2x) 和y=f (2-2x) 的对称轴问题。

六向量的投影与射影

已知向量AB=a和轴, e是上与同方向的单位向量, 作点A在上的射影A′, 作点B在上的射影B′, 则向量A′B′叫做向量AB在轴上或e方向上的正射影, 简称射影, 而标量A′B′叫做向量AB在轴上或e方向上投影 (注意射影是矢量, 而投影是标量) 。

七点的平移和图象平移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注意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 在学生易错的地方重点讲解, 有必要的话还要重复讲解。总之, 清楚的数学概念对于学生科学地学习数学知识体系是有帮助的。

摘要: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数学的严密性要求数学教师要对数学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否则会影响对问题结果的准确判断。

关键词:概念混淆,数学学科系统性,数学概念严密性,表达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错误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3)

[2]潘佩.高中数学概率中易混淆概念的对比与思考[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7 (1)

概念混淆 篇5

FIDIC合同集工业发达国家土木建筑业上百年的经验,融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于一体,在国际工程承包招标采购方面,是目前世界上运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国际通用合同之一,并且已成为国际土木建筑行业具有国际权威的标准范本,合同范本借鉴了FIDIC合同,对于我国建设工程施工推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国际接轨,打下了一定基础,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借鉴过程中,合同范本只是尽量做到形似,而忽略了神似,因此随着业主和承包商越来越认真地对待合同,法理不够清晰,合同关键条款概念的混淆就显得非常明显。为此从比较角度,先看FIDIC出版的四本合同条件:《施工合同条件》、《永久设备、设计与建造合同条件》、《EPC交钥匙项目合同条件》和《简明合同格式》,其中第一种是单价合同,第二种和第三种是总价合同,它们本质各异,单独加以规定法理清晰、概念单一、条款相互协调照应、成一有机体系;第四种《简明合同格式》与前面三种差异很大,特点突出自成体系,因其封面为绿色又称为FIDIC绿皮书,适用于投资金额相对较小的工程和建筑工程,区别之处是提供了多达五种而不是仅仅一种确定价格的机制:①纯包干合同价格②附费率表的包干合同价格③附工程量表的包干合同价格④附工程量表的重新测量合同价格⑤费用补偿形式的合同价格,但由于能与其他条款协调照应,仍然构成一个概念明确、法理清晰的有机体系,

再看合同范本23.2提供选择的确定价格的机制:①固定价格合同②可调价格合同③成本加酬金,则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如固定价格合同可分为固定总价合同与固定单价合同,前者工程中的主要风险倾向于分配给承包商,后者一般是将风险分配给业主(FIDIC合同),但在我国建设工程施工中完全可能分配给承包商(包工包料),所以固定价格合同概念并不是一个单一、内在统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存在本质冲突、矛盾的、不稳定的概念集合体。

容易混淆的历史史实与概念 篇6

一、 中国古代史

1.奴隶社会

(1)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战国时期,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农具普遍使用。

2.封建社会

(1)郑国渠连接泾水和洛水,白渠连接泾水和渭水。

(2)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期,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三国时期,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被称为南中。

(3)汉景帝实行“削藩”,削夺王国的领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分割王国的领地。

(4)云冈石窟是雕刻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以塑像和壁画而著称,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宝库。

(5)秦朝与隋朝暴政的共同表现:兵役、徭役繁重。

(6)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皇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

(7)辽代的南京在今北京,亦称幽州;明代的南京在今江苏南京。

(8)台湾:三国时称夷洲,隋唐时称流求,宋元时称琉球,明时称小琉球。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史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虎门销烟中所销毁的鸦片主要是收缴于英国和美国的鸦片走私贩。

(2) 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其新特点是: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外来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还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中法战争中毙命的法国侵略军头目:1883年,黑旗军在纸桥设伏,阵杀法军统帅李威利;1885年春,浙江镇海招宝山炮台中国守军重伤法军头目孤拔,孤拔不久死去。

(5)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特权的是法国,通过1885年的《中法新约》;最先迫使清政府向其大规模借款的是俄法银行团(1895年);最先在中国取得采矿权的是法国;最先在中国强占租借地的是德国;最先在中国取得投资设厂权的是日本。

(6)甲午战争中,日本两次登陆点:辽东半岛战役,一路日军在花园口登陆,占领大连、旅顺;山东威海卫战役中,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

(7)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林永升指挥经远舰。

(8)戊戌变法中没有实行的维新派的重要政治主张有: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2.中国近代史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井冈山会师前,毛泽东领导的武装称工农革命军;会师后,革命武装称中国工农红军。

(2)井冈山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根据地不包括井冈山地区(由赣南、闽西根据地发展而来)。

(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以宁冈为中心;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五台山为中心。

(4)抗战初期,刘伯承、邓小平先后开辟了晋冀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战后期,晋冀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发展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3.中国现代史

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这一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1.世界近代史

(1)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始于1603年;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建立于1607年。

(2)法国大革命时,大资产阶级取消了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雅各宾派专政时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

(3)1789年5月,三级会议开幕。6月,第三等级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后又正式改为制宪议会。1792年9月,宣布法国为共和国的是国民公会。

(4)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引起纺织工业各环节的连锁反应;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5)1804年,海地独立掀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拉美大陆的独立战争,从委内瑞拉开始。

(6)1831年的里昂工人起义是最早的工人武装起义;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7)土耳其曾遭到英俄法德的侵略。伊朗遭到英俄的侵略,北部成为俄国势力范围,南部成为英国势力范围。瓜分波兰的是俄普奥三国;肢解罗马尼亚的是奥匈土三国。

(8)日本向外扩张,首先侵略的国家是中国(1874年侵略台湾);最早侵略朝鲜的国家是美国。

(9)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先后有:《江华条约》(1876年)、《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

(10)一战中,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使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1916年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使德国在西线决定战局的希望成为泡影。

2.世界现代史

(1)俄国名称的演变: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从此俄国被称为沙俄(1547年—1917年);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直至十月革命前,称俄国(1917年3月—11月);

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苏联成立,称苏俄(1917年11月—1922年12月);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2年12月—1991年12月);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其主要部分称俄罗斯。

(2)苏联成立之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苏联解体前夕宣布成立“独联体”的三个加盟共和国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3)1940年7月—10月的不列颠之战,粉碎了希特勒速决战灭亡英国的阴谋;莫斯科保卫战苏联红军的胜利,粉碎了德军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概念混淆 篇7

一、电场强度和电场力

电场强度的概念是根据库仑定律设想试验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 经过分析推理而定义的, 用来表达电场本身的性质。而电场力是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的力。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把“强度”和“力”理解为是一回事。

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电场强度完全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是对场内电荷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 只与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量 (Q) 、该点距电场中心Q的距离 (r) 、以及Q周围的介质种类有关, 与该点是否有电荷无关。其方向只和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带电种类 (正电荷或负电荷) 有关。而电场力是电场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力的大小由电场中该点的电场强度和置于该点的电荷电量两者决定。其方向: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受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同, 负电荷则相反。电场力的单位是“牛顿”。

同时必须指出:电场强度是针对电场中某一点而言的, 而电场力是针对电荷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电场来讨论电场强度是没有意义的;离开具体的电荷来讨论电场力也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 在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学中, 为了避免“电场强度”和“电场力”这两个概念混淆, 可以少涉及电场力的计算问题。

二、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为表征磁场性质 (即磁场强弱和方向) 的两个物理量, 若不加以区别在应用时极易混淆。由于磁场是电流或者说是运动电荷引起的, 而磁介质在这个磁场中发生磁化时, 对此磁场有影响 (场的叠加原理) 。两种情况下磁场的强弱不同。因此, 磁场的强弱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正是这“两种表示”使得学生对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理解易产生混淆。

教师在授课中要注重讲清其区别:在充满磁介质的情况下, 若包括介质因磁化而产生的磁场在内时, 就用磁感应强度表示, 这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独由电流或运动电荷所引起的磁场 (不包括介质磁化而产生的磁场) 时, 则用磁场强度表示, 它是一个辅助物理量, 无确定的物理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可以假设在一个容器中有摄氏90度的水, 然后在水中放入一冰块 (可以形象地把冰溶化类比为介质被磁化) , 此时水温变为摄氏80度。那么, 90度的水就相当于是磁场强度, 而80度就相当于是磁感应强度。

三、电势和电势能

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和电场强度一样, 是电场的一种基本属性。电势是指电场中任两点间对电荷作功的本领。相当于力学中的重力势。而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势能。类似于重力势能。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与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物理概念, 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在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电场的电势随电场的存在而存在, 它反映了电场使电场内的电荷具有电势能的一种特性。

它只与电场的一些因素有关, 而与电场中是否有电荷存在及电荷的种类无关。就像一个房间里的温度是摄氏40度, 而与房间里是否有人无关一样。

2. 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是就电荷而言的, 离开具体的电荷来讨论电势能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在摄氏40度房间里的人感觉到房间里很热一样, 离开了人就谈不上热的感受了。“热”是对人而言的。

3. 在叙述电势时, 应指明电场中的哪一点;

在叙述电势能时, 应指明是哪一个电荷。

概念混淆 篇8

一、国家元首≠国家首脑

国家元首是国家、联盟、联邦中的最高代表, 是国家的象征, 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君主制下, 国家元首是君主或国王;共和制下, 国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总统, 亦有其他称号。所谓首脑, 即领导人、为首的人。国家首脑即国家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由于各国政体的不同, 每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未必都拥有行政权。拥有行政大权的国家元首同时可称为国家首脑, 如美国、法国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国家首脑等。不拥有行政大权的国家元首不能称为国家首脑, 如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国家元首是女王、天皇, 国家首脑则是首相。

二、政府首脑≠国家首脑

学生在学习专题二时普遍对法国政府首脑是总理, 而参加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却是法国总统, 感到不理解。原来学生把国家首脑混同于政府首脑了。其实国家有国家首脑, 政府有政府首脑。国家首脑即国家实际最高领导人, 政府首脑即政府的实际领导人。有些国家的政府首脑也是国家首脑, 比如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有些国家的国家首脑与政府首脑是不同的, 如法国、中国等。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主权国家才可以加入的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按照成员性质, 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官方组织, 其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非官方组织, 其成员主要是民间团体或公民。在学习中, 学生容易把政府间国际组织误认为只有主权国家政府才可以加入的国际组织。如世界性贸易组织是政府间国际组织, 学生就认为只有主权国家才可以加入, 但实际上地区政府也可加入, 我国的香港、澳门就是世贸组织成员。

四、驴象之争≠总统竞选

美国政治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选举:一个是总统选举又称大选, 每四年一次;另一个是国会的选举, 每两年一次。其中一次国会选举与四年一度的总统选举同时举行, 而另一次则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举行。在两次总统选举之间举行的国会选举, 又称“中期选举”。驴象之争虽最早起源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竞选, 但因国会的选举也主要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竞争, 所以国会选举也可称为“驴象之争”。

五、政府≠行政机关

政府是指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政府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和。狭义的政府则单指国的行政机关。在国内, 一般在狭义上使用政府概念, 如在国内讲我国政府则指我国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总和。国际上一般在广义上使用政府概念, 如国际上讲中国政府, 美国政府, 则不一定单指两国的行政机关。教材53页第二段“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原则”。56页“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 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 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 但对自己也打架, 造成了麻烦”。这里的政府显然是广义的政府。而教材第53页“政府的重要行政官员由总统任命, 对总统负责”。教材55页“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事”, 这里的政府显然指狭义的政府。如果不把政府的含义讲清楚, 学生易产生混淆。

六、人民代表≠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大代表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对一种专门职务的特称。人大代表的产生, 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且肩负着相应的法定职责, 人民是个政治概念, 泛指拥护宪法的各阶级、各阶层和各人民群众团体、组织。所以人民代表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凡能代表一方面的人民群众的, 都可以称为“人民代表”, 它不需要按国家法定程序产生, 也没有相应的法定职责。如, 出国访问的工会代表、共青团代表都可以被视为中国人民的代表。所以,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 但人民代表不都是人大代表。

七、权力机关≠立法机关

易被混淆的两个内部审计概念 篇9

一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时,审计人员将对审计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作为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着手点的一种审计方法。它主要是相对“账项导向”审计与“制度导向”审计而言的,他的出现反映了审计方法的进步。

(一)审计方法的演变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业务比较简单,账项导向审计盛行,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量的不断上升,制度导向审计取而代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风险导向审计就应运而生。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想与核心技术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想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综合分析各风险因素之后订立所能接受的风险水平,然后以此确定内部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他的核心技术方法是内部审计风险模型的建立与运用。

内部审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风险模型的构成方式为:

内部审计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应用

1确定内部审计人员对既定被审计对象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可接受审计风险的典型评价可以是高、中或低,而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评价为较低就意味着被审计对象的风险很高,需要更加广泛的证据,委派更加有经验的人员以及对工作底稿更加广泛的复核。同时在内部审计进行的过程中,随着获取有关被审计对象的信息越多,内部审计人员对可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价也要随之进行修订。

2评估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考虑对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产生影响的各方面事项实现对该风险的评估,为此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包括: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及组织的相关管理层,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务手册、内部控制手册等资料,查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3根据内部审计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并据以确定进一步的审计测试程序

内部审计人员适当地确定了其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并对客观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进行了评估,至此在内部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和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都成为已知的风险,据此内部审计风险模型就可以变为以下形式: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

内部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与以下因素有关: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准,内部审计人员所用审计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

由此可见,检查风险是直接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检查相关的风险,包括检查的方法,时间和范围等,所以据此确定适当的内部审计程序,以及实施的时间和范围。

二风险管理审计是一种审计职能

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内各级管理部门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的各种风险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种风险,协助企业决策者和管理层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它主要是相对监督、评价职能而言。

(一)审计职能的演变过程

在内部审计产生和发展早期,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是其主要职能,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需,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就变得突出起来一21世纪以来,风险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风险管理审计成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关键的一道防线。

(二)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简要介绍

2006年6月6日国资委正式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其中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重视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明确什么是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指引》指出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专职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构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而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是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1对风险识别过程的审查与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例如可以向管理层及相关人员询问该管理层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审查管理层在识别和评价风险时所形成的书面文件,评价管理层针对风险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是否有效等。

2对风险评估过程的审查与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在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审查与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③效益的考核与衡量,风险应对措施达到最佳效果并不是最好的措施,能够达到满意效果且成本又最低的措施才是最好的措施。

4风险管理审计报告

在对管理部门采用的风险识别、评估过程和应对措施进行审查和评价之后,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上一篇:建筑幕墙设计理论下一篇:网络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