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2024-10-19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共9篇)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篇1

摘要:为了顺应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投资渠道开放的政策文件, 增加投资范围, 提高投资比例, 这无疑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意义, 但与此同时, 它对保险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详细分析了在投资渠道逐步拓宽过程中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重点分析在新政策下投资渠道开放对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预期影响, 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新政策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情况

(一) 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背景

从2002年到2011年, 伴随着我国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规模的迅猛发展, 保险资金的运用额度也随之大幅提升。2002年到2011年, 我国保费收入从3053.1亿元倍增至14339.25亿元, 10年来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8.7%;保险资产规模从6494亿元跃升至60130亿元, 是2002年的近10倍, 与此同时, 保险资金运用也获得了高速发展, 截至2011年底,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已高达55470亿元。在保险业发展壮大和保险资金迅速积累的过程中, 保险资金运用的压力也在日益显现。

(二)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的变化

2007年保险资产管理规模快速扩张, 得益于股票市场的繁荣, 保险资金大量配置于权益性资产, 股票投资占比高达17.65%, 较上年增长12.43个百分点;基金投资占比9.47%, 较上年增长4.34个百分点。同年,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机构基础设施项目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指引》的发布, 使保险资金投资突破了传统的固定收益产品和权益产品配置, 另类和其他投资占比4.51%, 较上年增长1.67个百分点。

2008年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国内股市大跌, 股票和基金市场波动巨大, 保险机构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控制风险。股票和基金占比分别为7.94%、5.36%, 较上年下降9.71和4.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保险资金迅速回归固定收益市场, 债券投资占比57.88%, 较上年增长13.9%。另类投资由于境内机构未投资问题公司的风险债券和衍生产品等, 因此风险可控, 投资占比为2.32%, 较上年下降2.19个百分点。

2009年至2011年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较为稳定, 固定收益投资占比均维持在80%左右, 权益性投资占比逐年下降, 由2009年的18.59%降至2011年的12.11%, 取而代之的是另类投资渠道的进一步开放。2009年中国保监会相继发布5个有关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调整的新方案, 在债券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票投资以及未上市股权的投资领域获得新的突破。2010年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比例, 开放无担保债投资品种, 增加境外投资范围, 允许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这些政策既拓宽了投资渠道, 又符合保险负债长期性和抗经济周期的需要。2011年另类和其他资产投资占比8.83%, 较上年大幅度提高。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的情况

2002年至2004年, 央行降息和投资渠道狭窄是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走低的重要原因, 2005年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 资金运用收益率上升为3.6%,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投资渠道的不断扩宽, 2006年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5.82%, 投资收益955.3亿元, 2007年乘股市上涨之东风, 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历史最高峰12.17%, 投资收益达到2791.7亿元, 是上年的2.92倍。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 股市跌幅之深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预期, 保险投资收益也难逃此劫, 资金运用收益率滑落至3.38%, 投资收益仅为929.35亿元。尽管2009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 完成了6.41%的资金运用收益率, 投资收益达到2141.67亿元, 但2010年至2011年的投资收益额和投资收益率均连连下滑, 投资收益额分别为2014.59亿元、1826亿元, 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84%、3.57%。

二、根据实践总结剖析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 保险投资资产与保险负债匹配欠合理

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资产需要针对负债产品的特点实行结构匹配。相对狭窄的投资渠道限制了保险资金增值能力, 使投资资产的收益率难以支持负债方保单的预定收益率。部分保险公司为盲目追求短期的高投资收益而将保险资金投资于信用等级较低、锁定期限较长的投资项目, 与保险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使得保险公司兑付的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二) 投资渠道相对狭窄限制了投资结构优化

从2002年到2011年, 资金运用比例从89.3%上升到92.25%, 10年间平均资金运用率为92.11%。尽管我国保险公司都在逐渐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率, 但保险资金运用领域仍然极为有限。寿险公司一般保险期限长、安全性要求高, 比较适合投资于债券、贷款、公司股权及不动产等中长期项目。财险公司一般保险期限短, 因而比较适用于同业拆借、政府短期债券、大额协议存款等流动性较好的投资品种。保险业务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差异性, 要求保险机构有丰富的投资品种可供选择, 然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尚无法满足多层次的投资结构。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偏低且投资收益率不稳定

自2005年开始, 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呈现上升趋势, 这与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有着密切关系, 投资渠道的扩宽使保险业在繁荣的股市获得良好表现, 但同时股市的波动也带来了保险投资收益的不稳定。中美两国相比, 美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平均收益率在6%以上。中国只有在2006-2007年和2009年资金运用收益率较高, 分别为5.82%、12.17%、6.41%, 主要原因归于良好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其他年份的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均在较低水平。

三、在新政策下投资渠道开放对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预期影响分析

2012年力度空前的13项保险投资新政掀起了改革创新的浪潮, 《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新政策的出台对保险资金运用形成诸多利好:投资渠道开放有利于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进行匹配, 有利于保险公司投资结构的优化, 增加了保险投资的决策自主权。

然而, 在新政策下投资渠道开放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险机构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笔者对实践过程中保险资金运用所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 保险公司应该客观对待直接股权投资。直接股权投资将保险公司与实体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 保险资金可以不再依赖证券公司作为投资中介, 而获得更大的投资优势。但是直接股权投资未必可以带来更高的投资收益, 因为企业经营周期处于不同阶段会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和预期回报。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规定直投企业应符合“产业处于成长期、成熟期或者是战略新型产业;具有市场、技术、资源、竞争优势和价值提升空间, 预期能够产生良好的现金回报”, 新政策《股权和不动产通知》亦规定保险资金直投的标的企业应当符合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 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符合上述条件“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企业, 其价格必然处于较高水平, 保险投资收益率空间有限。而且直接股权投资的投资期限不确定, 退出价格亦不确定, 难以将其进行资产负债匹配。因此, 保险公司应区分保险投资资金性质进行投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 保险公司不适合将保险责任准备金用于直接股权投资, 可以使用自有资本金、投资连结产品及非预定收益型产品的资金来投资。

第二, 保险公司应该深入分析保障性住房投资。不动产投资具有投资周期较长、抵御通胀风险的特点, 与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较为契合。2010年《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出台后, 险资投资保障性住房引起了各方关注, 原因在于投资保障性住房除了可以解决保险资金配置的需要, 还能支持国家建设、保障民生, 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新政策《股权和不动产通知》明确事项规定“保险资金以间接方式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 该类项目应当经政府审定, 权证齐全合法有效, 地处经济实力较强、财政状况良好、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稳定的大城市”这在区域范围上控制了一定的选择风险。尽管如此, 具体到每一个项目, 由于融资主体和类型不同, 其盈利水平和风险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 从参建企业的盈利模式看, 受定价机制和销售模式的影响, 开发商获利不同, 进而保险资金的收益率不同;从资金回流速度看, 相对风险小而利润大的是限价房, 其次是经济适用房。因此, 保险资金在进行保障房投资时, 需要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深入分析, 合理安排投资规模, 谨慎选择投资模式, 来保证投资资金的安全稳定, 从而获得较高收益。

第三, 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是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重中之重。《衍生品办法》、《股指期货规定》均为新增的保险投资渠道。目前在金融衍生品框架下仅有股指期货,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金融衍生品陆续开放。《衍生品办法》规定衍生品交易“仅限于对冲或规避风险, 不得用于投机目的”从而更好地控制整体投资风险, 创造持续稳健的回报。然而, 投资与投机无法明确区分, 对于保险公司缺少约束力。《股指期货规定》要求, “保险机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 任一资产组合在任何交易日日终, 所持有的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价值, 不得超过其对冲标的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理论上保险机构可以对权益类资产进行100%的风险对冲。同时强调“保险机构在任何交易日日终, 持有的买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 与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资产的账面价值, 合计不得超过规定的投资比例上限。”这意味着, 股指期货合约价值将被并入权益类投资资产, 纳入20%的投资上限管理中。因此, 保险投资股指期货能否保证投资收益的安全稳定, 能从多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取决于保险公司是否配备专业的投资团队、具有严格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保险公司可以满足自行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人员配备要求, 而对于一些小保险公司来说, 仍然存在较高门槛。因此建议其在进行风险性较大的投资时, 委托给拥有委托投资资格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基金公司, 也不失为一种降低风险的选择。

第四, 保险公司仍需谨慎对待保险资金境外投资。2007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为我国保险机构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在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环境中, 保险资金面临着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政策风险。2013年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根据可投资国家或者地区,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放宽至25个发达市场、20个新兴市场, 投资工具包括货币市场工具、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不动产、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REITs) 。虽然新政策扩大了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品种, 但同时增加了委托人与受托人资质的限制条件, 并对境外权益类投资、债券投资、不动产投资等均作出了更严格的限制。例如,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 “直接投资的未上市企业股权, 限于金融、养老、医疗、能源、资源、汽车服务和现代农业等企业股权。”直接投资的不动产, 限于保监会所规定的“发达市场主要城市的核心地段, 且具有稳定收益的成熟商业不动产和办公不动产。”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 保险公司如果有意愿进行境外投资, 必须具有境外投资的专业人才、过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 并建议借助专业投资咨询机构, 做好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 降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综上所述, 保险投资渠道的开放将为保险资金投资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长期来看符合保险资产的投资需求。不过短期内, 保险投资新政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的影响较为有限。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 保险公司需要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专业团队建设, 对新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确定新投资渠道的投资规模。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篇2

第二条 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用活动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保险资金,是指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以本外币计价的资本金、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各项准备金及其他资金。

第四条 保险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符合偿付能力监管要求,根据保险资金性质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实现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

第五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依法对保险资金运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资金运用形式

第一节 资金运用范围

第六条 保险资金运用限于下列形式:

(一)银行存款;

(二)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三)投资不动产;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保险资金从事境外投资的,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监管规定。

第七条 保险资金办理银行存款的,应当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存款银行:

(一)资本充足率、净资产和拨备覆盖率等符合监管要求;

(二)治理结构规范、内控体系健全、经营业绩良好;

(三)最近三年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四)连续三年信用评级在投资级别以上。

第八条 保险资金投资的债券,应当达到中国保监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且符合规定要求的信用级别,主要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以及符合规定的其他债券。

第九条 保险资金投资的股票,主要包括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的股票和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

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和以外币认购及交易的股票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第十条 保险资金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其基金管理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公司治理良好,净资产连续三年保持在人民币一亿元以上;

(二)依法履行合同,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最近三年没有不良记录;

(三)建立有效的证券投资基金和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防火墙机制;

(四)投资团队稳定,历史投资业绩良好,管理资产规模或者基金份额相对稳定。

第十一条 保险资金投资的不动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它附着于土地上的定着物。具体办法由中国保监会制定。

第十二条 保险资金投资的股权,应当为境内依法设立和注册登记,且未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

第十三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不得使用各项准备金购置自用不动产或者从事对其他企业实现控股的股权投资。

第十四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对其他企业实现控股的股权投资,应当满足有关偿付能力监管规定。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的保险子公司不符合中国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要求的,该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不得向非保险类金融企业投资。

实现控股的股权投资应当限于下列企业:

(一)保险类企业,包括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以及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构;

(二)非保险类金融企业;

(三)与保险业务相关的企业。

第十五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用,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存款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买入被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的股票;

(三)投资不具有稳定现金流回报预期或者资产增值价值、高污染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企业股权和不动产;

(四)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

(五)从事创业风险投资;

(六)将保险资金运用形成的投资资产用于向他人提供担保或者发放贷款,个人保单质押贷款除外;

(七)中国保监会禁止的其他投资行为。

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有关情况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禁止性规定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六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用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相关比例要求,具体规定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比例。

第十七条 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和非寿险非预定收益投资型保险产品的资金运用,应当在资产隔离、资产配置、投资管理、人员配备、投资交易和风险控制等环节,独立于其他保险产品资金,具体办法由中国保监会制定。

第二节 资金运用模式

第十八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应当按照“集中管理、统一配置、专业运作”的要求,实行保险资金的集约化、专业化管理。

保险资金应当由法人机构统一管理和运用,分支机构不得从事保险资金运用业务。

第十九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等专业机构,实施保险资金运用第三方托管和监督,具体办法由中国保监会制定。

托管的保险资产独立于托管机构固有资产,并独立于托管机构托管的其他资产。托管机构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进行清算的,托管资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第二十条 托管机构从事保险资金托管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保险资金的保管、清算交割和资产估值;

(二)监督投资行为;

(三)向有关当事人披露信息;

(四)依法保守商业秘密;

(五)法律、法规、中国保监会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一条 托管机构从事保险资金托管,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挪用托管资金;

(二)混合管理托管资金和自有资金或者混合管理不同托管账户资金;

(三)利用托管资金及其相关信息谋取非法利益;

(四)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应当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相关标准。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根据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可以自行投资或者委托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进行投资。

第二十三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委托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的,应当订立书面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确保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三方职责各自独立。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应当履行制定资产战略配置指引、选择受托人、监督受托人执行情况、评估受托人投资绩效等职责。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应当执行委托人资产配置指引,根据保险资金特性构建投资组合,公平对待不同资金。

第二十四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委托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妨碍、干预受托机构正常履行职责;

(二)要求受托机构提供其他委托机构信息;

(三)要求受托机构提供最低投资收益保证;

(四)非法转移保险利润;

(五)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五条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合同约定投资;

(二)不公平对待不同资金;

(三)混合管理自有、受托资金或者不同委托机构资金;

(四)挪用受托资金;

(五)向委托机构提供最低投资收益承诺;

(六)以保险资金及其投资形成的资产为他人设定担保;

(七)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六条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根据中国保监会相关规定,可以将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投资品种作为基础资产,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

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委托投资或者购买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及时向有关当事人披露资金投向、投资管理、资金托管、风险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等信息,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受托资产规模、资产类别、产品风险特征、投资业绩等因素,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合同方式与委托或者投资机构,约定管理费收入计提标准和支付方式。

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是指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为发行人和管理人,向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投资人发售产品份额,募集资金,并选聘商业银行等专业机构为托管人,为投资人利益开展的投资管理活动。

保险资金运用新框架 篇3

保险业发展有“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承保业务,另一个轮子是资金运用业务。现代保险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要求承保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必须并重。

由于保险业的承保业务一般是亏损的,因此,其经营状况如何、整体收入水平是否饱满、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主要依赖于资金运用业务。在中国,通过各方努力,近年来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总体来看,其运用渠道仍严重受限,这对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是很大的制约。

十年磨一剑。已于10月1日实行的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运用奠定了新的框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未来保险资金可运用的领域,由原《保险法》规定的“银行存款、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大幅拓宽至“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投资不动产”等更广泛的领域,在与国际逐渐接轨的同时,也为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偿付能力仍有隐忧

中国保险业发展很快。自1979年恢复保险市场以来,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股份制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并存、上百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2009年9月末,保险业资产总额达到3.7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9%;其中,银行存款1.01万亿元,投资规模2.42万亿元。2009年1月-9月,保险业保费收入8580亿元,在全部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33.9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26.01%,支付赔款1116.8亿元,赔付率50.1%;人身险保费收入6346.4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73.99%,支付赔款和给付1225.6亿元,赔付率为19.3%。

2008年,中国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971亿元,2009年前三季度则为2342亿元,考虑到1988年-1999年这12年间,保险公司共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保险金为3100亿元,当前保险业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支持力度,可谓非常大。

保险市场虽然发展快,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始终是隐忧。

近年来,部分保险公司通过改制重组并从资本市场融资,壮大了资本实力,加之保费收入较快增长,偿付能力还算充足,但这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回顾起来,中国在1997年曾出现过中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问题,当时不足差额74.5亿元,仅占最低偿付能力标准的32.69%,情况相当严峻。

目前,中国中资保险机构赔款与给付占保费收入的比例并不很大,2009年1月-9月,总的赔付率为27.3%,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保险业现在正处于扩张期,保费收入总是大于理赔支付所致,但这很难长久维系。

国外的经验表明,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成熟,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终将出现普遍亏损状态(见表1)。

目前,中国保险业的主要经营指标尚可,但从收入方面看,保费收入远远高于投资收入,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较小的现状,长远来看,潜在的问题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回报,而拓宽资金运用范围,是首要的前提。

拓宽资金运用范围

应该说,监管部门及参与各方对于如何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并取得很大进展。

截至2009年9月底,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43万亿元,其中债券投资为1.74万亿元,占比50.7%;银行存款1万亿元,占比29%;股票投资3700多亿元,占比10.7%;投资证券投资基金2225.7亿元,占比6%(见图1)。

而新《保险法》除赋予保险公司更为宽广的业务范围,也从法律方面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扩大进行了明确界定。

在业务范围方面,新《保险法》规定,可在监管部门批准后,经营与保险有关的其他业务。根据原《保险法》,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核定,只能在被核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保险经营活动。而新《保险法》则将“保险公司不得兼营本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外的业务”这一表述删除。

之所以修改该处规定,是因为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已经突破了现行《保险法》的规定,比如当下正在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际上便属资产管理业务。另外,将来经过监督部门批准,保险公司还可从事养老院业务。

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原《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仅可以进行“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买卖金融债券”。新《保险法》将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拓宽至“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投资不动产”。

另外,新《保险法》同时删除了原《保险法》中的禁止性条款,即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这为未来的保险资金在更广泛领域中的运用,扫除了法律障碍。

债券投资演进

保险资金对债券的投资起步早,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进展,目前已均被整合进新的《保险法》。

第一阶段的标志是2003年5月发布《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办法》,使保险资金的债券投资,由“零敲碎打”地一个个添加可投资品种,转为确定一般性标准的“系统管理”阶段,并提高了保险资金可投资债券的比例。

保险资金最初的债券投资范围很窄,除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仅可以购买三峡债和铁道债。2001年3月,增加了电信通信类企业债券。2003年1月,重新修订《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管理办法》,将可以购买的中央企业债券目录扩大为铁道债、三峡债、电力建设债券和移动通信类债券。

2003年5月,颁布《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将投资范围放开至不仅包括中央企业债券,也包括地方企业债券,只要其可投资评级在AA级别以上即可,同时将投资比例由不超过上月末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实现了第一个突破。

第二阶段则以2005年8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为标志。其实质内容,是对保险资金投资债券的种类和比例作了进一步扩宽,可投资的债券,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包括央票、政策性银行金融债、政策性银行次级债、商业银行金融债、商业银行次级债、商业银行次级定期债务、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企业(公司)债券(包括短期融资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及有关部门批准发行的其他债券。投资企业债的比例,从保险公司当月末总资产的20%上限提高到30%。

而在此办法公布之前,通过“零敲碎打”地一个个通知的方式,逐渐将市场上出现的新的品种,纳入可投资范围。

比如,2003年7月,可投资央票;2004年3月,可投资银行次级定期债务;2004年6月,可投资银行次级债券、银行次级定期债务;2004年7月,可投资可转换债券,并将其计入企业债券余额;2004年12月,可投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

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是2009年3月下发《关于增加保险机构债券投资品种的通知》,将无担保债券正式列入保险资金可投资品种,包括中期票据、大型国企在香港发行的债券等。此前虽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短期融资券这一无担保品种,但这是短期工具,与无担保的中长期债务工具,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2009年9月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债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保险机构投资企业(公司)债券的比例,由不超过该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30%,调整为不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40%。

股权投资渐突破

2004年10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作了较为宽泛的规定。

2005年2月,保监会又下达《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股票的余额,不得超过其上年末总资产扣除投资连接保险产品资产和万能保险产品资产后的5%。

2007年7月,保监会以传真方式向各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发送《关于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保险机构股票投资的比例上限由5%上调到10%;投资同一家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成本余额,由不得超过本公司可投资股票资产的5%,改为在一定条件下可调整到10%;另外,投资同一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数量,由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的比例10%,调整为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

在保险机构对银行股权的投资方面,2006年9月,保监会下达《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规定投资比例不得超过该机构上年末总资产的3%;2008年1月16日,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银行与保险公司相互参股的监管难题获得解决。在备忘录中,在准入条件、审批程序、机构数量、监管主体、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程序及信息交换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保险公司的其他股权投资也有进展。2008年4月,中国平安保险与慈铭健康体检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平安正式参股慈铭体检,这也是国内保险资金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第一单。此外,新《保险法》还为保险机构直接参与发起设立金融机构,开了口子。

间接投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领域,一直是保险资金青睐的投资方向,因为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具有收益稳定、安全性好的特点,符合保险资金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06年3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允许以受托人设立投资计划的方式,投资包括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环境保护等国家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计划可以采取债权、股权、物权等方式。这里的受托人包括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其他专业管理机构。

2008年7月,对《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进行修改,确定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具体比例,上限规定为其总资产的8%,其中5%为债权投资计划,3%为股权投资计划。办法还规定单笔投资计划的发行规模不得超过20亿元。

从2006年7月平安信托操作山西省交通项目算起,几大保险公司均通过债权或股权方式,介入了基础设施的投资(见表3)。中国人寿2009年三季报显示,截至2009年9月末,其债权计划投资余额为92.5亿元。

不动产投资开禁

保险对地产股已经有所参与,比如前不久内地房地产公司卓越地产的公开发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就是其中重要的基石投资者。但保险公司直接投资不动产,则是这次新《保险法》修订之后,首次打开大门。

据仲量联行发布的报告,国内投资者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份额的比重,已经由2008年的36%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70%,诸多大型央企已成为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力量。2007年至今,央企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规模,已经占到内资机构投资者投资比例的一半以上。

在此背景下,《保险法》对保险公司不动产投资大门的放开,或也可称之为顺势而为。截至2009年9月末,中国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为3.43万亿元人民币,按保险业在房地产的投资比例5%估计,可达1715亿元,这不是一个小数字。

当然,除上述几个方面,保险资金在证券投资基金和银行存款方面,也有相当的投入。

总体来看,通过在拓宽资金运用范围上的不懈努力,以及专业保险投资机构的设立及能力的提高,近年来,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稳中有升。虽因市场原因,2008年投资收益率降至1.91%的低点,但2009年上半年又显著回升,表明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弹性在增强。

在国外保险业经营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难得。但客观分析,需要改进的方面仍很多。仅仅拓宽资金运用范围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在相应的风险控制方面,适当跟进。当前,保费收入回归保障型,以及监管层近年来对保险机构内部风控和信用评估体系建立上的努力,加之分类监管的大方向,均体现出这一思路。■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与模式探讨 篇4

一、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首先,保费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突出。与目前国际上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相比,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对狭窄。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以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放款、不懂产、保单放单等业务。而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率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部分企业债和证券投资基金。虽然2004年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但比例不高,保险公司的资金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较大的资产余额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

其次,保险资金投资结构不科学。从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践看,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六类,西方国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以固定收益债券为主,比例一般在20%~40%之间,很少有超过70%的;股份投资(包括股票和实业投资等)一般在10%一30%之间,产险投资于股份的比例相对于寿险要高一些。反观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构成状况,尽管2006年起增加了股权投资,但比例很低,主要还是集中在银行存款、债券投资和证券基金投资三个方面,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一半左右,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份额的26.3%,并且这种构成比例的情况至今没有太大的改观。

再次,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给保险企业投资带来一定困难。相对于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来说,我国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很多问题是伴随着国家经济、金融体制改造一道,在发展中寻求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如国有股减持问题;市盈率居高不下问题;股指期货何时推出问题;A、B股市场统一问题等等。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变化或不确定性都会对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保险企业的投资收益的稳定。

最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保险业的资金营运。一方面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筹集与分配资金,另一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资金大量闲置;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惜贷,存贷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又大量认购国债,默默承受着利率风险;一方面企业贷款难、上市筹资难,另一方面企业发债又多头管理,限制得太死;一方面保险企业保费收入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保险资金营运却没有更宽的出路。

这些状况表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资金及债券的价格失真,也使国民经济资源造成浪费,影响着保险资金的有效增值。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探讨——多元化投资

多元化投资组合策略是所有金融机构包括保险业增加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达到保险资金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就必须重视保险资金的多元化组合投资策略的开发与应用。

1. 从投资方式控制转为比例控制

投资方式的灵活多样能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保险监管机构也可以利用明确的资金比例引导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确保保险投资的稳定性,防止过度投机,保证保险公司在兼顾安全性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收益。具体地说,比例投资可以分为方式比例和主体比例,方式比例规定风险比较大的投资方式所占总投资的比例,可有效控制有关高风险投资方式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主体比例可有效控制有关筹资主体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主体比例也应按投资方式的风险情况分别对待,对于高风险的筹资主体、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其比例应低一些,如购买同一公司股票不得超过投资的10%,对于较安全的投资方式但存在一定风险的筹资主体,其比例便可高一些,如存款于每一银行不得超过投资的15%。每一种投资方式的风险大小不同,为了保证保险投资的盈利性,同时控制高风险,应规定有关高风险投资方式所占的比例。同时为了控制每一筹资主体给保险公司所带来的风险,必须规定投资于每一筹资主体的比例。根据现阶段我国的情况,这里主要强调一点,即必须严格区分产、寿险的资金投资。

保险公司应根据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自身业务的特点选择投资工具。由于寿险是长期保险,许多寿险带有储蓄性,更强调安全性而不十分要求其流动性,因而宜选择安全性和盈利性均较高的投资工具,如不动产、贷款。非寿险是短期保险,要求流动性强,不宜过多投资于不动产,而应投资于股票、存款。同时,从风险控制看,寿险公司投资的比例在主体比例方面,应严于非寿险,因为寿险期限长、带有储蓄性,控制主体比例,便于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从而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2. 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元化投资策略

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的要求,结合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具体情况和投资环境并借鉴国外保险资金运用的经验,我国保险资金应适时、灵活、有效地组合以下投资工具,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1)债券投资。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完善保险资金的债券投资。国债市场应进一步市场化,提高国债的流动性,并努力形成一个长、中、短期相配合的完整体系,或向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发行特种国债。同时,要不断完善国债结构,健全国债市场运作机制,丰富国债品种,特别是增加短期国债和10年期以上长期国债以满足保险公司的需要,适当时候还可以考虑开放国债衍生产品,扩大保险公司国债资产组合投资选择余地。寿险资金一般是长期资金,所以寿险资金可多一些比例购买长期债券,而非寿险由于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则可多购些短期债券。扩大企业债券的范围。保险资金的运用可以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除这些中央债券外,浮动利率中期债券(FRN)与其他经核准的可投资的有价证券均可列入保险公司的投资项目。同时,保险公司投资的公司债券,应限定为评等在A级以上的企业所发行的公司债务。

(2)投资基础设施。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这些产业周期长,风险较小,投资回报率较高。应允许寿险资金投资于抵押贷款或有区域选择的不动产投资,可谓一举两得。

(3)投资不动产。投资不动产应实时利用并有收益,对投资不动产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应该有一个比例限制。

(4)抵押放款。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中长期抵押放款的方式。中长期抵押放款通常采用浮动利率方式计算利息。监管部门应该对保险公司其抵押放款金额的范围和比例进行限定。寿险公司的授信应多数属于不动产抵押与保单质押放款,主要原因是中长期抵押放款利率较银行稳定。在国外,寿险公司近年来积极从事由银行保证的中长期抵押放款,中长期抵押放款信用工具日趋多元化,放款规模也逐渐扩大。

(5)积极进行权益投资。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高科技产业及公共建设的投资或融资,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准则,规定保险公司权益资金运用及公共投资总额占保险公司可运用资金的额度,来积极促进保险资金能够高效率的运用。

(6)推动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们应结合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和发展不同金融衍生产品所需的初始条件,有步骤、分阶段地规范发展衍生金融市场。保险公司可以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其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资产贬值风险或作为迅速变更股票、债券等资产金融型证券组合比率的一种手段。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风险较大,保险资金不宜过多地在这方面投入,衍生金融商品的投资有待市场成熟和规范。

(7)股票投资。股票投资在保险公司的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很不规范,大量不能流通的国有股与法人股的存在使股票市场仅能起到融资的作用。应大力发展多样化、多类型、多板块的股票市场。考虑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可行性,本着“稳中求进”的原则,将保险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股市中,这不仅可以完善股票市场,有利于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且保证了保险资金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黄蕾.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向多元化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7-04- 24(第二版).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探析 篇5

一、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简而言之,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在开展经济补偿的过程中, 把当前闲置的保险基金用于投资或者融资, 从而获得资金的增值。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

尽管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 但是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保险公司的总资产成为保险资金的重要保障, 同时保险总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有关资料表明, 在2001年我国保险总资产达4591亿元, 运用额达到3702亿元;但是发展到2012年底, 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 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

(二)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当前,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扩展, 同时保监会也采取了相关措施, 逐渐放宽保险投资准入条件。根据最新规定, 符合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银行存款、权益市场投资、固定收益市场投资、另类市场投资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成熟, 用于存款、债券的投资比例逐年下降, 而用于股票、基金的投资比例日益增加, 资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

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波动较大。据资料统计表明, 在2001年至2012年期间, 收益率最高的达到12.17%, 最低达到4.63%。而2011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仅达到3.6%, 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

三、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

尽管在2012年底, 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 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 但是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从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来发分析, 这种资金运用结构都能够满足要求, 但是不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与世界上保险业发达国家 (资金多投向于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等) 相比,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很不合理。

(二)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不断加大

当前,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风险表现为:一、资金运用规模较大, 投资水平不高, 资金在管理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再投资风险隐患;二、用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较高, 应对市场利率波动能力较差, 从而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三、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如今, 保险资金多投向于短期投资, 存在加大的流动性风险。

(三)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较低

据国际专家表明, 保险公司要想得到稳健运营, 收益率必须达到7%以上。近年来, 我国不断拓宽保险资金投资领域, 但是受投资政策、投资技术、人才素质等因素影响, 保险资金并未达到有效投资, 保险资金的收益率较低。自2001年到2012年,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仅为4.6%。

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对策

(一) 健全保险法律, 拓宽投资渠道

要想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是很重要的, 这样才能够从让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虽然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 但是保险业也应该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逐步得到规范。

(二) 建立起高效运行机制,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首先, 对资金进行专业化运作, 实施专业化管理;其次, 逐步建立起灵活的投资决策机制, 以便在善变的市场信息中提高决策水平;再次, 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制定出适当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

(三) 建立起风险管控体系,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当前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流动性风险、再投资风险等, 如何管理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要结合寿险和非寿险的期限制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保险资金要制定出不同的投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且在构建风险管控体系的同时, 要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匹配。

2、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要对资金运用进行分类监管, 根据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 了解存在的风险, 同时要把风险投资资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切实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与此同时, 立法部门健全法律法规也是很有必要的, 制定出具体的参考标准, 以便随时才查阅自身风险状况。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系统, 建立起资金运用数据库, 并将其纳入到中央数据系统中, 这样就便于及时了解资金的运用状况。此外, 逐步建立起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预警体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便对存在的风险及时化解。

(四) 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 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逐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要想其实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投资人才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严格保险资金运用从业人员准入资格, 完善资格认证及审查制度;二、重视对员工技能的培训;三、保证投资人才具备多项技能, 熟悉国内外相关法律、金融市场、投资周期等资讯。

参考文献

[1]汪晓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风险控制[J].管理观察.2009年4月

[2]光洁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08年8月

[3]傅伟力.关于我国保险呢资金运用问题的探析[J].2011年6月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机制探究 篇6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是指特定的监管机构依法通过一定的监管手段对保险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是保险监管的重中之重。我国保险业对资金运用的监管以偿付能力作为核心。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如何保持保险资产风险和足够的偿付能力之间的平衡,持续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现阶段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2.1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扩展

1995年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在1995年以前,保险业自身欠缺资金运用能力,以及金融市场比较落后,保险资金主要按规定存入银行,运用渠道一直比较狭窄。在此之后,国家不断放松限制,如表1所示。

2.2 保险资金运用总额不断增长

自2004年以来,我国保险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可运用资金。根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4年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为10680.7亿元,到2015年,增长到111795.4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3.8%,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截止到2016年6月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高达125629.30亿元,较年初增长12.37%,总体规模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速。这对我国保险业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3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进一步优化

首先,银行存款在投资资产中的占比由2004年的47.05%下降到2014年的27.12%;其次,在2004年,金融债券占比10%,到2014年,上升到了38.15%;最后,基础设施、不动产等另类投资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其中2014年长期股权投资6399亿元,占比6.86%;投资性不动产投资金额784亿元,占比0.84%;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产品等投资金额7317亿元,占比7.84%。说明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方向更加多元化,资金运用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4 保险资金运用基本稳定

2007~2014年保险资金收益率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的投资渠道为:风险较低的债券、存款等,但是受资本市场的影响仍然较大。其中2008年和2009年的大幅波动主要原因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后续强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影响。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收益率呈现一个稳步上升的态势。

2.5 专业化、多元化的保险资金运用机构逐步建立

截至2016年一季度,全国保险行业已经成立了3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随着政策不断开放,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门机构成为保险公司进入相关领域的主要途径,这使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更加科学与专业(包括资产管理公司,专业运作机构以及保险公司自己的资金运用部门),促进了资产管理体系更加多元化。

3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不足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起点低,发展时间短,相应的监管体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漏洞。而且在近年来,央行连年降息降准,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面临严重利差损风险,同时在国家不断扩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适度放宽比例约束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势必会增加自身资金投资的渠道和组合,以追求更大的资产增值。然而更多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相对宽松的比例约束,增加了保险资金面临的风险,导致保险资产风险对偿付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不仅是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难题,更是对行业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3.1 动态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手段落后

目前的监管还处于静态监管阶段,主要以行政审批许可、资金运用渠道和比例进行控制等手段为主,效率低,监管效果差强人意。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监管部门还不能迅速准确地调整监管策略,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特别是事关保险行业健康稳定的偿付能力的动态监管机制尚未建立,监管手段有待发展和创新。

3.2 差异化监管能力不足

目前的监管还是“大包大揽”式的监管,还不能根据公司规模、业务种类、资金运用构成等因素实施差异化、富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

3.3 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监管能力和手段不足,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控制和管理,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4 监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还达不到监管要求

面对日益壮大的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日益多样化的资金运用方式,监管队伍在人数上和能力上都还达不到要求,导致无法准确高效地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监管,为保险资金运用水平的提高埋下了隐患。

4 强化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建议

4.1 借鉴银行业贷款五级分类法,通过细化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分类,提高管控质量

建议根据各大类保险资产在投资运用中面临的不同风险特征,对其进行类似银行业贷款的五级分类,根据风险由低到高依次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然后根据风险的高低层级提取不同比例的风险准备金。通过这种分类可以使监管部门能够集中力量重点监管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这三类风险最高的资产上,从而大幅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为后续保险资金运用限制的不断放宽保驾护航。

4.2 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二十四小时实时监控

面对不断扩大的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单纯依靠“人力监管”、“人海战术”已经无法保证有效监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用计算机系统代替人力,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二十四小时实时监控。首先,以行政手段推动各家保险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并要求必须与保险资金监管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其次,大力推进保险资金监管系统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系统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建立全金融监管信息池,形成一个有机的全面的信息系统,为监管政策的制定、政策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更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体系添砖加瓦。

4.3 加强制度建设

保险机构提供给监管部门的经营数据不准确、不真实,监管人员实地监督调查时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都会导致监管部门制定监管策略时产生偏差。首先,要建立适当的惩罚措施,杜绝保险机构提供虚假、错误信息的现象;其次,要加强监管部门与保险机构的沟通交流,从而监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最后,监管部门在制定相关制度法规的时候,可以通过召开研讨会、听证会等形式,与社会广大学者、相关工作者们一起研究探讨,集思广益,以期获得最佳的效果。

4.4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扩展、规模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外多个金融市场,投资对象广泛,这要求监管队伍不仅仅熟悉保险市场,更要熟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既了解国内市场,又熟悉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监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不断提高监管者的能力,不让被监管者有机可乘,有漏洞可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保险资金运用管起来,避免监管部门有名无实,监管政策流于表面的现象。

4.5 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加强对新型产品的监管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不能扼杀保险机构对保险产品、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热情和动力,要不断鼓励和支持创新,但是不能放松监管,要注重对创新型产品的风险防范与监管,宗旨是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不断突破。首先,把好准入关,对创新型产品的运作方式,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相关保险资金运用机构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投向国外金融市场的产品,要严格把控风险,不合格的一律不准进入市场;其次,后续监管不能断,创新型产品进入市场后,要继续进行监督,对其市场表现、风险变化、资金投向等保持持续监管,做好风险预警。

4.6 推动保险资金运用更加专业化,注重风险控制

对于较大规模的保险公司,鼓励其成立资产管理部门或者资产管理子公司;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鼓励其与其他保险公司成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推动保险资金运用更加专业化。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运用比例等方面的监管,引导保险资金运用机构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改善资金运用策略,把重心转移到风险控制上来。

4.7 推动信息公开

社会监督也是一个不忽视的力量,所以应该加快推动信息公开,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让触犯保险资金运用法律法规的不法机构无处藏身,倒逼保险机构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提高自身资金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金成,闭潇丽.投资新政视角下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研究[J].浙江金融,2013,(08):61-65.

[2]隋学深,奚冬梅.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资产风险联动监管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3,(01):63-67,118.

[3]杨明生.对保险资金运用与监管的思考[J].保险研究,2008,(08):74-77.

[4]姜淞源.各国保险资金运用法律监管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119-121.

[5]孙聪.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监管[D].长春:吉林大学,2013.

[6]胡良.偿付能力与保险资金运用监管[J].保险研究,2014,(11):55,94-102.

[7]任燕珠.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8]田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9]阎波,管力峰.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监管[J].中国金融,2012,(16):52-53.

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篇7

关键词:投资运用,渠道拓展,期限,资产配置

一、保险资产投资运用的背景

自1979年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复业以来, 我国保险业重新开始了高速的发展。

保费每年收入由1999年的不足1400亿元, 增长至2011年末的1.4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约为21%。保费的快速增长也使保险资产规模从1999年的2604亿元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6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约为30%。

保险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在客观上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总额的不断增长。1999年的保险资金投资总额仅为891亿元, 而截至2011年末已经达到3.77万亿元。1987年以前, 保险资金的运用方式只有银行存款;1987年至1995年, 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涉及房地产市场、信托、信贷、证券等领域, 由于缺乏投资经验, 此阶段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将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明确为“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3年以来, 随着中国保监会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 保险资金允许投资银行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础设施、不动产等多种金融资产。这说明保险公司的资产运用正在逐步放开并且走上规范成熟的发展道路。

二、保险资产投资渠道拓展的必要性分析

1、庞大的保险资产规模要求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多元化。

巨额的保险资产需要多种投资方式来分散风险, 同时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对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需求也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品种来实现。首先, 保险公司的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与两个方面一是在经营保险业务过程中, 由承保过程中所形成的保费收入大于理赔和给付以及经营费用等支出带来的承保利润;二是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进行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承保利润不断降低, 增长投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弥补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差损, 并且实现公司盈利目标的主要方式。目前, 国外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非常低, 甚至为负, 但是2000年至2005年期间的平均收益率大都在6%以上;反观国内, 此期间的平均收益率仅为3.45%左右。主要是因为国内保险资金在银行存款、国债等低收益投资品种上配置了很大的比例, 限制了保险资产的整体收益率, 而国外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非常广泛, 涉及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衍生品市场等高收益投资品种, 足以满足其对收益性的需求。尤其是2007年我国适当放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之后, 投资收益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2.17%, 足以证明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对运用渠道拓宽的需求;其次, 保险资金的负债特性要求保险资金应保持安全性及流动性。目前, 在保持收益性的同时能够保持安全性及流动性的投资品种很少, 客观上也要求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展;

2、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要求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展。

由于保险产品尤其是寿险产品的期限一般较长, 一般在十年以上, 股票、基金、协议存款甚至是债券等投资品种的期限往往难以与其匹配, 无法寻找到合适的长期资产会导致期限错配问题, 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无法匹配也会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本提高、保险资金无法循环使用、投资效果无法保证等经营风险问题。随着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的放开, 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产品的期限匹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 进而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周期普遍较长, 能够满足寿险产品的期限要求, 并且降低投资风险。尤其是马上出台的关于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配置比例调整的规定, 将提高保险公司对于相关产品的投资比例, 满足对此类投资品种的需求;

3、保险产品的开发要求保险资金投资品种的创新。

保险公司通过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保险产品, 满足市场上受保人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 新开发的保险产品需要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及组合来分散风险, 在给付保单保证利率的同时获取超额收益。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展可以帮助保险资金更有效得投入到社会生产环节, 获取社会分配的利润, 享受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帮助保险公司提高偿付能力, 保障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保险公司的公众声誉, 促进保险行业的和谐有序发展;

4、风险控制目标要求配置不同的风险收益组合。

保险资金的多元化投资, 可以分散风险。保险机构属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因此保险资产的投资运用需要合适的安全性金融工具。同时, 保险资金投资于无风险资产、高风险高回报资产、低风险低回报资产等, 可以在资产负债匹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的组合, 分散整项资产的风险水平, 实现预定收益水平的最低风险。

三、目前保险资产配置的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

国内保险资产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保险资金大多往往配置在证券类投资产品上。目前, 债券投资大约占保险资金总投资余额的50%左右, 银行存款大约占20%多, 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占比非常低,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保险资产配置组合的多样性不足, 无法满足风险分散的要求, 而且保险资产投资过度集中于证券市场上, 投资风险也会过度集中于证券市场, 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成熟, 因此存在着证券市场的高度风险。同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动、经济周期波动、利率变动等因素引起的市场风险均会大大影响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一旦整个市场出现动荡等问题, 便会迅速祸及整个保险行业;

2、内部风险。

我国保险企业的内控机制不够健全, 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会导致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和不规范;另外从事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匮乏, 会导致投资收益率的降低;投资研究团队的匮乏, 会导致保险公司在投资股票时, 无法充分地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 因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的信息并非完全真实, 利用失真的信息进行投资无疑会令保险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会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及经营管理, 从而制约投资收益率;另外投资管理与风险控制系统的匮乏, 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缺乏客观的判断, 容易造成一些人为性的问题。因此, 监管部门在放开相关投资渠道的同时也强调了人员配置的必要性;

3、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由于合适投资品种的缺乏长期限的保险产品无法匹配到合适的金融资产, 这样就造成了期限错配的现象。期限错配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资产现金流与负债现金流, 导致同期限下的资产与负债存在缺口。长期限的保险产品匹配到短期限的金融资产会导致资产持有到期后保险公司再次寻找剩余期限合适的金融资产, 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投资成本, 进而影响该项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以及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4、监管风险。

目前, 国内金融业的整体监管水平并不高, 可能出现越位或缺位, 我国目前的金融法规支持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与国外成熟的混业监管模式相比显得监管方式陈旧、协调监管水平低, 易产生监管盲区或监管过度。另外, 制度性因素也会直接影响保险资金的运用效果。

四、保险资产投资运用的几点建议

1、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 创造良好的保险投资环境。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尚不成熟, 可投资产品的种类稀少, 质量较差, 数量不够, 因此限制了保险资产的增值保值能力, 并且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市场风险。在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管理机制的同时, 首先应大力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 研发出适合长期寿险资金的债券产品其次是增加可供交易的投资工具, 比如金融衍生品, 扩大保险公司投资运用的范围, 提供可以对冲投资风险的金融工具;再次是降低金融市场中的投机风险, 规范市场行为;

2、适度调整资产配置比例。

目前银行存款及国债等低收益投资品种在保险资产投资总额中占有的比例较大, 其流动性差、收益率低已经制约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 正好可以考虑降低它们的投资比例, 适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动产等投资品种的比例, 此类产品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安全性以及较高的收益率, 可以满足保险资金的需求;

3、提高监管水平, 预防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

监管机构在应需求拓展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同时, 还应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模式, 健全资金运用的监管体系, 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 实现保险机构与监管机构的对接, 同时积极推动保险资金监管系统与其他金融监管系统的对接, 同时建立有效得反馈调整机制, 加强沟通交流, 减少监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不对称;

4、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的委托管理体制。

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合适专业的保险资金管理机构代为管理保险资产的运用, 利用其投资专门人才团队、专业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可以大大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投资收益, 促使保险公司保持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虎.王学.我国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以我国上市保险公司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98-99.[1]盛虎.王学.我国保险资金对保险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以我国上市保险公司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98-99.

[2]孙子明.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金融, 2010, (12) :52-52[2]孙子明.保险资金入市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金融, 2010, (12) :52-52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资金运用,投资渠道,资金收益

1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

1.1 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保险费收入和保险资金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8月末,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3万亿元, 是2003年的5倍 (见表1) 。

1.2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断完善

2004年以前, 我国保险资金的银行存款最高占比超过了80%;2005年以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不动产等领域, 保险资金运用分散化、多元化趋势明显。截至2010年8月末, 银行存款占29.7%, 债券投资占50.5%, 权益类资产占16.9%, 其他投资占2.9%, 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断得到完善 (见表2) 。

数据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历年数据整理。

1.3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不断提高

2001—2004年,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偏低。2007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带来收益超过了前五年的总和, 资金运用收益率达到12.17%。2008年, 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急剧下降到1.91%。2009年随着经济的逐步回升, 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率6.41%。

2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保险资金运用的实际渠道狭窄

近年来, 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不断扩展, 但保险资金的实际运用渠道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银行存款的比例偏高, 截至2010年8月末, 银行存款占比29.7%, 远高于英国、日本等保险市场成熟国家约5%的比重。银行存款和债券仍占绝对份额, 不动产、基础设施建设、非上市股权等保险资金涉足较少。截至2010年上半年还有约万亿元保险资面临配置难题。

2.2 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

完善的资本市场是保险投资的必要条件。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保险投资专业化操作下进行的长线投资、分散风险以及有效运用投资组合提供现实可能。但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 如资本市场产品选择有限、产品创新能力较低、市场法规制度不健全等。这些与保险投资所需的完善的资本市场相矛盾。2008年, 由于受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再加上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不健全, 缺乏多层次金融产品体系, 资金运用选择工具少, 使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骤然降到了1.91%。

2.3 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

据统计, 我国寿险公司中长期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程度已超过50%, 且期限越长, 不匹配程度越高, 有的甚至高达80%。期限结构与数量的不匹配, 特别是可供寿险公司投资的收益率较高的中长期金融资产规模太小、品种过少, 直接限制了我国寿险公司的资产与负债匹配, 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循环和资金运用的收益。

2.4 保险资金运用缺乏相应的投资人才

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管理的资产组合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要求, 只有相匹配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才能满足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最终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有机统一的目标。然而,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水平普遍不高, 其中保险投资人才的匮乏是很重要的原因。保险公司缺乏具有较高专业性、技术性的资金运用管理人才, 投资经营不稳定, 投资效益低下。

2.5 监管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 我国保险业资金集中度已达90%以上, 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全行业80%以上的资产, 超过70%的保险公司设立了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而且多数公司采取的内设投资部门模式的最大弊病是资金运用程序简单, 容易出现暗箱操作。

3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 有利于维护保险资金运用行为公平、有效地进行, 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管理的水平。一些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国家, 如美国、英国、日本, 其保险资金运用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具有完善的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法规。我国应逐步建立保证投资市场公平、有效交易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法规, 保证市场交易有法可依, 保证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 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

3.2 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加强资金运用的内控机制建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我国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能力:一是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 做到保险业务与资金业务相分离。二是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组织结构,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三是制定各项资金运用投向的风险控制策略。四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 定期检查、评估内控制度执行情况。

3.3 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

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保障保险资产安全, 是保险资金运用必须始终坚持的生命线。只有切实防范化解资金运用的风险, 才能实现保险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防范:一是健全监管体制, 加强协同监管。健全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使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更加和谐发展。二是完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手段。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信息的基础建设, 建立资金运用数据库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预警体系, 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建立保险资金动态监管模式, 提高监管效率。三是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要切实增强监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违规运用资金的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要依法处理。

3.4 全面提升保险资金运用人员的素质

目前, 我国保险资产不断膨胀、资金运用渠道开闸加速, 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人才频繁告急。因此需要迅速提升保险资金运用人员的素质和运作水平。结合目前保险人才市场的竞争情况来看, 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保险公司可以直接从海外引进具有资金运用丰富经验的投资人才, 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人才的知识进行更新。二是保险业可以参照证券业组织的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方式, 组织全国性的保险资金运用人员资格认证考试, 规定从事各项具体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三是进行合理的保险教育培训机制。可依托财经类院校对现有的保险资金运用人员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 迅速提升整个行业的人员素质和运作水平。四是要注重优化用人环境, 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的劳动用工体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准确合理地评价资金运用人员的工作业绩, 并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奖惩措施。

3.5 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3.5.1 实现资产负债结构匹配

资产负债结构匹配是指保险资金运用的结构应该与其来源结构相匹配, 即不同的资金来源对应不同的资金运用渠道。保险公司都是负债经营的公司, 而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 保险公司应根据责任准备金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 合理安排其资金运用渠道。

3.5.2 实现资产负债期限匹配

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是指实现保险资金投资期限与其来源的偿付期限相匹配。如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因此可以用来投资于中长期的投资项目——长期债券、房产抵押贷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而非寿险准备金通常具有短期性的特点, 应选择流动性较强的基金和企业债券、短期存款及中短期国债等投资项目。

3.6 完善资本市场, 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环境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策略研究 篇9

关键词:资金运用,投资风险,策略

我国加入WTO后, 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成员的保险公司也逐渐崛起, 国内外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中国市场, 形成了目前激烈竞争的局面。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多, 保险公司传统业务———承保业的利润率在逐年下降, 而作为其利润的另一主要来源, 资金运用业务已成为保险公司今后发展的重点, 因此提高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的水平, 提高其利润率, 是关系到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规模不断扩大, 但投资渠道过于狭窄

自2000年以来, 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保险总资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规模均在高速增长。2003-2011年, 保险收入年均增长33.69%, 保险资产年均增长69.59%, 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 我国保险公司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 仍存在渠道狭窄的问题。从近几年来看, 保险资金大部分仍然用于银行存款和债券, 其他的资金运用方式所占比例比较低, 2004年以前, 我国保险资金的银行存款比例在50%以上, 2004年以后保险资金的银行存款比例下降到了30%以下, 而债券的投资比例涨到了50%以上。但是这两种投资工具收益低、风险小, 明显不能满足保险公司日益增长的保险资金的需要。近两年来, 我国对保险公司资金的投资渠道在法律上有了新规定, 比如可以认购定向国债、投资于证券、投资于基金等, 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这个问题要完全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偏低, 稳定性差

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低于同期发达国家保险业的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从时间段上来看, 2000年至2004年,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明显降低, 主要原因:一是中央银行连续降息, 二是保险资金大多用于存款, 占到总资产的50%以上, 因此致使其收益降低。2005年以后, 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 保险资金的存款比例降低, 而股票等其他证券的投资收益有所提高, 尤其是2007年, 我国证券市场异常火爆, 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的比较较高, 因此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出现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后, 全球金融危机, 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低迷, 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随资本市场的“涨跌”而大幅波动, 投资收益不稳定。投资收益偏低、波幅较大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未来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三) 投资结构不合理

从投资结构看, 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差异较大。国外保险公司在投资上的特点是:投资于货币市场的比例逐渐缩小, 尤其是银行存款、现金的比例较低, 而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比例逐渐扩大, 资本市场中主要投资于股票、中长期债券、中长期贷款等方向。以美国为例, 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而在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 按其投资比重, 从高到低依次是: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银行存款和国债, 其比重一直居于较高的水平, 占到保险资金投资的70%以上。在债券投资中, 也仍以国债为主, 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尤其是中长期企业债券的投资比较过低。

(四) 资产负债匹配不尽合理

资产负债匹配包括两方面:一是结构匹配, 二是期限匹配。结构匹配是指保险资金的运用和保险资金的来源要匹配, 不同的资金来源要有不同的投资渠道相匹配。如保险公司有资本金、非寿险责任准备金和寿险责任准备金, 这三部分资金的来源是不同的, 其用途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保险资金运用时要使其来源与运用相匹配。期限匹配是指保险资金投资的期限应该与其来源的偿付期限相匹配, 如长期投资要有长期的融资, 否则短融长投会导致现金流出现困难, 而长融短投会降低其收益水平。保险资金具有融资时间较长的特点, 尤其是寿险公司, 因此在其投资中可适当提高长期投资的比例, 而我国目前市场中可供投资的长期金融工具比较缺乏。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 由于缺乏投资期限较长、回报率较高且稳定的投资项目, 因此我国的保险资金不论其资金来源、期限长短, 大都是短期投资, 投机性强, 收益不稳定, 风险系数大。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保险资金运用缺乏相应的投资人才, 投资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 国内保险公司主要以承保业务为主, 对资金的运用不够重视, 资金运用业务起步较晚, 忽视了对于投资专业人才的保险培养, 有些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人员是由内部调剂而来, 主要是从事保险承保业务的人员, 这些投资业务人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或都存在着不足, 对投资资金的管理水平不高, 造成了投资经营不稳定, 投资效益低下的局面。

(二) 资金运用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管理的重要手段, 是对保险资金的统筹安排, 指把保险资金运用同保险产品开发、定价、销售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管理的方式。[1]我国目前资金运用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主要表现为:大多数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水平较低, 仍停留在资产管理阶段;管理架构不合理。保险业务部门和投资部门分开, 在运作中没有专门的协调机制, 两个部门很难保持一致;资产和负债管理分开。在资产管理中, 主要依据市场的情况进行投资, 较少考虑资金的来源, 即资金的期限结构、成本等因素, 而在负债管理中较少与投资部门相结合, 投资组合管理很少考虑保险产品的特征, 总体上缺乏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水平其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我国早期保险资金运用遗留的利差损问题和利率风险问题其核心就是资产负债不匹配所造成的。

(三)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落后

由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起步晚, 监管制度还不健全。如目前对资金运用监管没有针对保险资金不同来源进行区分, 既没有对保险公司自有资本和保费收入进行区分, 也没有对产险和寿险资金进行区分。[2]

(四) 资本市场不发达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交易手段也较为单一。资本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主,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相对比较落后, 各类金融衍生品种和衍生工具还是空白。在债券市场中以国债为主, 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的种类偏少, 而且债券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也有待改进。在这种市场状况下, 如果大量的保险资金涌入资本市场, 极易产生严重的金融泡沫, 从而对保险资金的运行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性。

三、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策略选择

(一) 从保险公司自身角度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

1. 建立保险资金运用的制度化管理体系。

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 是保险资金安全运作和保值增值的保证。根据《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的要求, 资金运用管理制度应该包括投资决策管理制度、投资交易管理制度、信息技术系统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等。

2. 树立理性的保险资金运用理念, 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时, 首先考虑的应是资金的保值。

应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 不同回报要求进行专业账户管理, 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培育理性投资行为, 形成专业化的价值性投资理念。[3]

3. 加强保险资金管理的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现有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理论方面, 培训他们资金运用的基本理论, 熟悉资金运用的方式和业务流程, 学习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及风险的规避, 在实践方面, 通过积累丰富的投资经验, 提高资金运用的实战水平。其次, 要防止保险公司人才流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运用高额的薪酬、健全的培训体系、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手段留住人才。最后, 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恰好是我国保险公司吸引国外优秀的人才的机会, 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 吸引高级人才, 提高我国保险资金的管理水平。

(二) 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环境

要提高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 实现保险公司的良性发展, 还必须致力于改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内外部环境。

1. 加强保险业的监管及保险业的自律。

首先要加强监管队伍的建设, 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保险业监管的整体水平;其次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管体系和技术, 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系;最后要加快保险业自律组织体系建设。保险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保险公司自身, 因此保险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关系到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的规则、制度,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保险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 认真指导和监督各会员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和遵守同业规则, 制止保险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努力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补充。

2. 健全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

首先是要加大我国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 不断拓展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提供更多的投资产品以及风险对冲工具, 以利于保险资金的投资选择。如发展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市场, 开发金融衍生工具;其次是在完善现货市场的基础上, 根据时机推出期货市场, 引入市场的做空机制, 以利于保险资金的多种选择;最后是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顺利对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 完善法律环境。

首先是制定保险资金管理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资金管理体制、公司治理结构、资金运作流程、投资信息披露、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 对保险资金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定, 以有利于保险资金的管理有章可循;其次是针对目前资金管理面临的各类风险及各种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定, 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再次是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 各类风险对冲工具将不断完善, 而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手段, 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尚不成熟, 一旦保险资金运用限制松绑, 保险资金所面临的风险会加大, 因此必须在政策法规上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艳研, 吴韧强.美国保险资金运的分析与借鉴[J].金融与保险, 2009 (1) :57-59.

[2]曾庆久, 蔡玉胜.保险资金运用和监管的国际化比较与监管[J].经济纵横, 2007 (5) :47-49.

[3]李扬, 李光荣.中国保险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66-67.

上一篇:交通仿真下一篇:成本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