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教育

2024-09-25

生长教育(精选12篇)

生长教育 篇1

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行为方式与物态形式的总和。它是可以创建和生长的, 也是可以凝练和阐释的。它是活着的、能动的, 也是情境的、事实的, 不是来自外面的和概念的, 需要我们在情境和事实中构建、滋养和培育。因此, 在借鉴全国名校文化、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和广泛征求全校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我们决定以本地代表性植物“仙人掌”作为文化符号, 以“责任”精神为核心, 将“把学校建成省内外知名的品牌学校”的学校形象定位设置于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背景下, 提炼学校的文化表达, 努力构建起与生长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形似仙人掌的校徽 (如图) 则从视觉方面充分体现了我校生长教育的理念。围绕“责任让好习惯更有生长力”的校训, 我们提炼出把学校建成“省内外知名的品牌学校”的四大支柱:以对自己负责为基本点, 学会求知, 彰显学习的力量;以对他人负责为核心点, 学会做人, 彰显尊重的力量;以对团队负责为凝聚点, 学会关心, 彰显欣赏的力量;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 学会做事, 彰显感恩的力量。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 提出“习惯经营人生, 责任成就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责任让好习惯更有生长力”的校训, 借助学校宣言、视觉识别、听觉识别和学校行为等载体全方位诠释“尊重、欣赏、责任、学习”的学校精神。

一、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建设学校物质文化

我们利用学校整体搬迁的大好时机, 把墙面、楼道、教室、图书室、专用教室、教学楼名、校园景观布置作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从学校的办学理念, 到学校的办学特色, 直至教师的专业成就和学校办学成果, 都得以清晰的呈现。我们凭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结合现代工艺, 营造了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氛围。学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雕塑, 有第八次课改理念的先导“杜威”的雕塑, 有大自然恩赐的天然巨石“仙人掌”;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与习惯养成一脉相承的国学经典墙;有凝集着中国元素的中国节气、中国节日连廊和四大发明墙;有“我让世界更精彩”的诺贝尔奖宣传廊, 有具备警示和唤醒功能的名言、楼名……每天, 它们都在与师生对话, 以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 演绎着“做一个好习惯的人”的教育神韵。

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重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宣传学校办学特色时, 我们把尽可能多的版面留给“选修课”的教师来设计和布置, 使环境建设成为推动特色发展的助力。“选修课”的教师们, 精诚合作, 用心设计,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教学楼的每一层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和布置, 声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学生作品和活动照片, 充分体现了“选我最爱, 扬我所长, 世界因我而精彩”的课程育人效果。在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时, 我们把尽可能多地墙面留给学生来展示。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共同为教学楼命名, 并让选中的学生在全校集会上讲解楼名的含义。在每个班级中挑选出部分学生撰写的格言入选“我的名言”等主题墙面, 使环境建设成为激励学生生长的动力。

二、让规则引导行为, 建设学校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通过告知行动者什么是应该做的和被鼓励的, 为学校的价值系统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起到规范和保证作用。在整个制度建设体系中, 我们把“仙人掌”文化的“顽强”与“责任”之精髓渗透到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 从学校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出发, 将人文关怀和刚性约束紧密结合起来, 教育和引导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达到用学校文化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目标。我们努力遵循需求调研——研究起草——讨论修改——审议通过的程序, 尤其是与教职工利益关联程度较为紧密的规章制度, 更是多次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建议, 力争使制度真正得到大家的拥护, 从而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较大程度上践行了以规则之度谋方圆, 坚信制度可使学校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 为切实落实和表达学校精神文化、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三、以活动为载体, 建设学校行为文化

为了让“生长”成为师生的一种行为习惯, 进而提升师生的内在素养与品质, 我们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围绕“习惯经营人生, 责任成就卓越”的办学思想和“做一个有好习惯的人”的育人目标, 将学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渗透在学校各项活动之中, 把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师生内心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 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第一, 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校文化知多少”比赛, 提高全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班级文化建设围绕学校文化要求自主制定班名、班歌、班级精神以及班级文化符号, 让班级建设过程成为学校精神的运行过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校宣言、教师宣言和学生宣言征集活动, 并于每学期开学第一天举行隆重的宣誓仪式, 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发挥校园“仙人果电视台”作用, 不断宣传学校文化要求和实践;重点打造培养学生才学气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感恩节、读书节、诵读节、体育节、儿童节 (艺术节) 、创新节 (追梦节)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童子功”, 提升了学生的生长能力。

第二, 我们以“好习惯”行为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让学生具有终身受益的素质。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与教师习惯密切结合, 把学生和教师好习惯养成分别细化为40条, 努力做到习惯培养阶段化、具体化, 积极开展各项有效的训练活动, 以师生习惯养成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

系列的习惯养成教育, 使得学生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得到较好的遏制, 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日渐形成, 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明显好转, 涌现出一大批遵守纪律、尊敬师长, 讲究公德、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学生。但凡在全区性的学生活动中, 我校学生的文明礼貌、大方言行, 均受到领导、家长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生长教育 篇2

原创: 吴会锋

听说和了解这本书源于同学群里的分享和讨论,同学们都被主人公所吸引,带着好奇我上网搜索了这位我曾不知名的卓越的同行:池昌斌,上世纪70年代出生,特级教师。从浙江南部的大山里走来,现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从教20余年来,池老师始终坚持理性、独立、开放、尊重、包容和贴近自然的教育理想,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教师、摇滚乐迷、背包客、“越读者”他认为,教育最终着眼的一定是人的终身发展,是人生的意义认识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是人能否更有尊严、更幸福地活着。基于这样的理解,他始终站在未来的角度看当下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寻找另一种可能。

正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寻找另一种可能”深深的触动了我这颗自以为有教育情怀的心,带着对教育的虔诚和向往,我把《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捧在手中并爱不释手。

一、最美的教育在路上

此刻的我正在G73次郑州开往深圳的列车上,像迟老师一样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刚刚发朋友圈:一切发生即是美好,美好正在发生,相信美好即将发生,美好永远在路上!真的,美好发生了,偶遇我最尊敬的正在学习路上领导,还在一个车厢,心情无比激动。窗外美丽的风景让我目不转睛,忽然我想,学生和孩子们走出来会有怎样的遇见和好奇?会不会有和在学校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在迟老师的书中找到了答案。迟老师说“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室、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看看今天的教育吧!我们总是把孩子关在教室和补习班里,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泥土的芳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大地的美丽;如果不知道落叶是如何归根的,就不曾真正感受过季节的美好。这样的人,大脑里装再多的知识也很难懂得体会人生真正的幸福。

期待我们的学校,能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期待更多的家长能带上孩子远行,走在路上。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好的教育也在路上,因为——亲近自然,走在路上,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以野生和多元的方式让教师成长

迟老师用自己在深山里当教师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努力,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学生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教育影响下变得阳光灿烂,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不抱怨的老师,在任何困境中一定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梦想与希望,努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

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师好像被某种规范束缚着手脚,乱了阵脚,也不敢盲从,我想,在规范和适度野长之间,应该是有度的,只有给教师适度自由成长的空间,才能生长出一个个学生喜欢、充满教育热情与特色的个性教师。这样的教师的野长状态,为教师成为最有特色的自己保留了更多的可能。

有人说,教育要引领社会发展。我想:一群相对封闭的人所做的事情能引社会的多元发限?好像不太可能。引领社会意味着教师和学校的思考与实践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所以教师要走出去,涉足和了解多个行业,要多元化发展,因为行业之外人士的故事总是更富启迪,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跨界思维与跨界体验!

三、对任何学生都怀敬畏之心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所谓的问题学生,很多时候都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面对所谓的问题孩子,我们不懂得他们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原因:为什么这个孩子性格有点怪异?为什么他不太合群?这些孩子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对这些看似怪异的孩子,我们不懂得甚至也没有想过要去懂他们,就给这些孩子贴上一个标签一一问题孩子。而孩子一旦被贴上这种标签,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放大他们的缺点。作为老师不尊重一个孩子,最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是会带动全班孩子不尊重这个孩子,并在全班营造不尊重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类似不幸的孩子会自我否定,基至自暴自弃。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生的努力去读懂那些不一样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另类学生的自尊,并给予他们有尊严的校园生活。

拥有一个怎样的现在才能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对每一个儿童的当下和未来秉持敬畏之心。

四、以学生之心教学生

换位思考真的很重要,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作为教师,要时不时地让自己回到学生时代,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想一想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课,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同伴关系,喜欢老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现在有些教师面对孩子麻木不仁,有极少数教师甚至冷酷无情,这令人无法容忍。面对他们的行为,我只想说:“拜托,你也读过书吧,你也当过学生吧!扪心自问,如果你还是一个学生,你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老师吗?”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自己教回成学生,教回到课堂,教回到童年、少年。

……

在迟老师的书中我读出来教师“无作为”的智慧,教育“雪落无痕”的智慧,我们教师应展现给学生作为平常人的那些真实情感,展现我们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我坚信,一个教师之所以多年之后依然受学生尊重,肯定是因为他的风骨、他的底蕴、他的思想、他的个性、他的坚持、他的脾气、他的鼓励、他的课堂、他的专业……以及发生的那一个个教育故事。有欢笑,也有泪水,学生和我们都需要这样真实而温暖的教育生活。

这样的教育生活故事,会成为陈年美酒,时间越长越值得回味,时间越长越是芳香扑鼻,时间越长越能见证教育的智慧,时间越长越能创造更多的另一种可能。

厚植教育家生长土壤 篇3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长轨迹,比较显见的有两大特征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所有的教育家都是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特定背景下的产物,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取得了被社会公认的杰出成就。陶行知一生远离功利,以平民教育思想为基础,将当时中国的现实发展需求与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以“乡村教育为建国要图之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创造之功。苏霍姆林斯基秉持“不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的远见卓识,为全人类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他宝贵的教育智慧。从这些教育家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个人的成名成家相比,解决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孩子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与个体的自我实现相比,为孩子的未来提供多种可能、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所有教育家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并没有刻意打造、培训他们“成家”。真正的教育家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教育家型校长是学校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是经过漫长教育实践的磨砺,自动自发、自觉自愿不断累积的结果,正如“珍珠”的形成一样。诚然,合适的培训对于教育家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大音希声,归于平静。大师的养成,大教育家的出现,主要来自对自我的觉察,对自我的否定,对自我的唤醒,对自我的修炼,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但教育家的炼成又绝非没有规律可循。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将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路径概括为“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三个阶段。所谓“先成才”,就是必须具备教师、校长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是教育领域的专门人才;“后成名”就是作为一名校长,其办学治校的业绩,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在同行中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再成家”就是校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成果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传播,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家”。

一名校长,只有循着教育家成长路径,脚踏实地解决学校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创造出足以影响教育发展的重大教育成果,形成足以影响人们教育认知的系统和新颖的教育思想,通过富有原创精神的教育理念和杰出的办学成就,得到同行乃至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才当得起教育家的称号。

作为引领和辅助校长成长的培训项目,则需要帮助校长们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理性,回到“人的培养”这个常识上。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培训的顶层设计,加强高端培训的统筹协调工作:

一是科学系统地进行全面规划。省级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切实履行全省教育干部培训管理和业务指导机构的工作职责,结合当前校长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结合校长成长规律和培训学员的需求,科学制定各类别、各层次、各岗位校长的知识、素质、能力标准,科学制定校长培训目标,加强校长培训顶层设计。

二是坚持分层分类,统筹培训对象。校长培训要避免重复培训、多头培训等现象。坚持分层分类,抓好各个层面的校长培训,全面落实校长学时学分登记制度,确保培训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三是统筹培训资源,构建资源体系。在校长培训中,统筹利用培训资源,既要注重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又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拓宽视野,吸纳社会资源,着力构建立体培训资源共享体系。

名校长是距离教育家最近的群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未来的教育家厚植土壤,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作者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师资库培训专家)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篇4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 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 “教育即生长”, 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 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 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 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 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 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 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盛行之下, 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 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 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 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 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 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 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 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 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

也许有人会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 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 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 在这个世界上, 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 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的民族, 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 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 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 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 回归精神家园, 回到人性本真, 才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 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1899年, 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 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 个人也好, 国家和社会也好, 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 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从2014年开始, 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 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 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 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生长教育 篇5

一.试验目的

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赤霉素0.135%,吲哚乙酸0.00052%,芸苔素内酯0.00031%)是德国阿格福莱农林环境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引进中国,该产品能够提高作物自身的免疫力,增加抗逆性,减少农药的使用,提升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在小麦、水稻、黄瓜等多种作物上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为了明确“碧护”调节红薯生长、达到预防空心病,从而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作用。2012年在河南汝阳县进行了田间试验,为“碧护”在红薯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二,试验材料

药剂:0.136%赤·吲乙·芸苔(碧护)植物生长调节剂(由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提供)作物:红薯品种:商薯19

三.试验设计及处理

1.试验处理:试验设3个处理

处理1:用碧护5000倍苗床处理的薯苗,定植时用15000倍灌施苗穴,每株0.3--0.5斤水,亩用8—10克,同时用5%神农丹颗粒剂穴施,预防红薯腐烂茎线虫。大田生长期用辛硫磷2000倍与碧护15000倍叶面喷施,亩用碧护2-3克。

处理2:用碧护5000倍苗床处理的薯苗,定植时用5%神农丹颗粒剂穴施,预防红薯腐烂茎线虫。大田生长期用辛硫磷2000倍叶面喷施。

处理3(空白对照):苗床处理,定植时和大田都是常药剂按常用量,不用碧护处理。2.试验时间与方法:

苗床处理:育苗田安排在城关镇张河村李旭召苗床,育苗床背风向阳,3月26日摆种薯,摆好后先用5%神农丹颗粒剂处理苗床,用清水浇淋苗床至苗床完全湿透,然后用碧护5000倍液喷淋种薯,喷后盖湿沙催芽。取苗前2-3天,均匀喷施碧护15000倍,每取完一次苗后加喷15000液一次。对照喷清水。大田处理:大田试验地选在汝阳县城关镇张河村李全国红薯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设三个处理,不设重复,每小区长15米,宽13.5米,面积202.5。3.调查时间与方法

育苗期记载育苗期天气情况、出苗时间,种薯出苗数量,分枝数,茎长,茎粗,单株叶片数等。

大田定植期调查薯苗返苗情况、定植成活数量,大田生长期调查红薯秧封垄期及茎叶生长情况,收获时调查每区平均每株薯块数、大、中鲜薯率(%)、空心比率、产量。记录试验期间天气、温度、生育期和农事管理情况。

四、结果调查

1、苗床情况调查:

3月26日育苗盖棚,当日天气晴朗无风,中午高温度21℃,最低温度7℃,之后至出苗前4月10日一直是晴天,温度在5-22℃。碧护处理4月10日出苗,对照4月12日出苗,处理比对照早出苗2-3天,5月4FI移栽,5月1日调查出苗情况:

移栽前三天剪苗预存在苗池观察薯苗生根情况,碧护处理的薯苗平均次生根数量是5.5根,而清水处理为3.2根。

2、大田移栽期试验情况调查:

移栽前土壤墒情好,5月4日当天为晴天,温度18--29℃,移栽后7天基本为晴到多云,最低温度17℃,高温度32℃。移栽后l、3、7天观察薯苗返苗情况,移栽后l天调查均在返苗期。3天调查,处理l、2均已成活,处理3仍在返苗期。7天调查,处理l、2植株已开始生长,而处理3刚返苗。

同时使用碧护400倍液沾根结果来看,用碧护沾根的薯苗返苗快,返苗期在3天,而空白对照返苗慢,返苗期7天。

3、大田生长期调查: 8月2日进行田间喷药试验,处理1用50%辛硫磷2000倍与碧护15000倍叶面喷施,即碧护1包+50%辛硫磷15ml兑水l桶喷雾,兼治红薯食叶害虫。处理

2、处理3用50%辛硫磷15ml兑水l桶,防治红薯麦蛾等食叶害虫。喷药当天天气为多云,气温22-29℃;3日天气为多云,气温2430℃。喷药时红薯未封垄,8月13日调查处理l已封垄,处理

2、处理3未封垄,一直到8月16日才封垄。处理1比处理2、3早封垄3天。9月10日调查茎叶生长情况,处理1比处理2、3茎叶生长茂盛,茎粗、茎节间长度差别不明显。

4、10月24日收获时调查每区平均每株薯块数、大、中鲜薯率(%)、空心比率、产量,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用碧护苗床处理、移栽穴施、大田喷施单株薯块数4.5块,大薯占比例66.2%,亩产2470.8千克,而且薯块表面光滑、无裂痕。用碧护苗床处理单株薯块数4.3块,大薯占比例58.5%,亩产2027.8千克,而且薯块表面光滑、无裂痕。对照产量最低,且表面有明显裂痕。五.试验结论:

1、用碧护5000倍液处理红薯,出苗早2_3天,苗高增加,单位面积苗数增加。可使薯苗早上市,提高商品价值。

2、移栽期用碧护灌穴和沾根,返苗期缩短,薯苗成活早。但碧护灌穴用药量大,每亩需碧护8一10袋,而沾根用药量小,效果好,适应于大面积推广。

在教育的春天里,让我们拔节生长 篇6

去年政府为全市每一个教室都更新了电子白板,包括大屏幕、投影仪和中控操作台、展示台等,还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人人考核,人人过关。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的革命。

然而,随着听课节数的增多,我发现,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在使用新技术,使用者大多数为年轻老师。许多老师把电子白板仍当以前的大屏幕使用,课件还是非常熟悉了的PPT。课堂就按照预设的程序直线往下教。课后,老师告诉我,虽然喜欢白板,但已经习惯原先的操作模式,已经“非常熟悉了”。

今天,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改革成了一股股涌动的潮流。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因为教学还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包括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理念的变革。真正需要升级的是老师的教育能力、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这让我联想到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在《一个群体的时代尴尬》一文中讲到80年代毕业的优秀师范生,在专业上遭遇的瓶颈:系统的专业知识的不完整。而80年代出生的师范生虽有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系统的教育,但该群体最优秀的人大多没有选择师范专业,其本身在九年的学校教育中诸多不好的习惯在后来的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这两个群体成为目前小学教育中一种尴尬的现象。这也是我们经常被撩起的内心的隐痛。

我常常想,为什么苹果手机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甚至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升级。现代教学也是一项学术事业,需要老师们不断积淀学科能力,不断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形成完满人格,让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升级”。

小曹是大专毕业生,2005年到我校工作。2012年暑假,工作7年后的她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古诗教学中吟诵的魅力,便深深迷恋上这一中国两千多年的非物质文化。因为在师范专科学校学习时这一领域的空缺,她义无反顾地利用暑假寒假,自费去北京学习。回来后,利用每周早晨的15分钟时间,从“读”到“诵”,到“吟”,到“唱”,领着孩子们和古诗词相遇。如今已经坚持了三年。不仅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发展,甚至带动了家长的吟诵水平的提升。不管暑假还是寒假,她仍继续赴北京学习。如今又背着古琴上北京了。因为她说,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没有领导的要求,只有一种信念,用更扎实的国学功底,教出有文化的学生。如今,她已经拿到吟诵导师的证书,但是,仍在自主更新着知识结构,不断超越着自我,走向不断完善的境地。

张老师做学生时,对图片处理、动画制作、网络流程、数据库技术已经很有研究。工作后,接触了崭新的机器人项目,在众人眼里已经很厉害的他,毅然选择了“科学素养”的再升级。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机器人的系列理论和实践方式,带领学生边实践边学习,不仅出版了小学生机器人初级教材,而且带领孩子们和许多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打比赛,每回都捧着大大的奖杯而回。如今,已经建有自己名品工作室的他,又在朝向新的、更卓越的目标前进。

不管年轻老师还是年长老师,只有自我需求,自主更新知识结构,进行扎实的行动与实践,才能促使自己不断的拔节生长。不管是在教育技术领域,还是在人文修养领域,乃至整个教育生活领域。拔节生长首先需要外部环境和动力,正如有了春风春雷才把春笋娃娃唤醒一样,更需要内部需求,也如孩子们课堂上回答的那样,“春笋娃娃急切地想看看大自然是什么样儿的。”

21世纪的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分子。那么,就让我们在教育的春天里,昂起头来,拔节!生长!

(祝禧,海门市东洲小学,226100)

生长教育 篇7

一、生长发育知识的教育贯穿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1. 性健康教育, 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生殖系统作为整个生命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生殖健康教育不能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身体与生长发育教育的一部分, 而且关于身体及生长发育知识的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因此, 性健康教育应当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即从婴幼儿阶段父母教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名称开始, 到幼儿园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获得身体主要器官及功能的相关知识, 再到儿童青少年期学校对学生身体发育变化知识的传授。儿童在对身体奥秘的不断探究过程中, 逐渐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身体, 初步懂得了两性差异, 建立了初步的身体自尊和性别意识, 同时获得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和保护自己身体隐私的意识。在美国, 诸如“Know your body”“Just for boys (girls) ”等身体健康教育类的书籍和网络资源可以轻松获得, 为青少年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和解除青春期发育带来的困惑提供了丰富资源。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切入, 将生殖健康教育自然地融入到身体健康教育之中, 是各国性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

2. 围绕青春期, 重点进行青春期体格与生殖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它从体格生长突增开始, 到骨骺完全融合, 躯体停止生长, 性发育成熟而结束。青春期是人一生体质水平飞跃发展、为成年期健康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内分泌和心理行为等都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 其中, 体格生长和性发育是青春期发育的两大重要特征。这一过程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H PG) 的激活是青春期内分泌变化的核心。

根据W H O建议, 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界定为10~20岁, 女性青春期开始和结束的年龄都比男性早2年左右。青春期的教育, 应当从青春期启动之前开始进行, 即从小学中高年级至初中阶段, 应当开展围绕青春期身体发育变化特征和两性差异的身体教育。

3. 青春发育后期和青年期, 性健康教育应结合性道德教育

高中和大学阶段, 青春期发育接近尾声, 前期的生长发育知识教育使得青少年对于自己的身体及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再陌生, 但是由于体内剧烈的内分泌变化, 生殖系统功能日臻完善, 容易出现生理冲动与道德约束方面的心理冲突。所以, 这一时期的生殖健康教育应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让青少年了解生理上的冲动与需求是正常的, 不必自责与苦恼;另一方面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比如可以通过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缓解身心压力。目前, 我国《婚姻法》规定大学生可以结婚生育, 因此, 大学阶段的健康教育应当包括婚恋、生育等方面的教育。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思政厅[2011]5号) 中纳入了性心理与性生理的必修规定, 大学生“思想修养”“健康教育”等课程中, 也涉及一些性心理和生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但关于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仍显不足。大学生是未来的育儿人群, 培养一代了解自己、尊重生命、能独立自主选择人生的大学生, 是未来父母不再盲目和无所适从、用科学知识影响下一代的希望。

二、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生长发育与性健康教育

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生长发育与生理健康的教育, 应当由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 性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 性健康教育的教材应当有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版本, 如青少年用书、家长用书、教师用书、青少年相关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用书等。

1. 学校健康教育以生长发育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为主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和体育课一样, 成为必须开展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 学校的特性赋予了它传授健康知识的天然优势。因此, 学校健康教育以生长发育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为主。但是, 长期以来学校缺乏生长发育与生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适宜的教材, 成为限制学校健康教育的瓶颈。

2. 家庭教育使青少年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珍视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儿童青少年获得生理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殖健康观念和形成应有的性道德的启蒙教育。父母应当教育青少年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保护自己的隐私, 珍视自己的健康, 识别可能的侵害来源并有效规避风险。

3. 社区、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及媒体应提供及时专业的咨询与帮助

针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困惑与问题, 不愿与父母或教师交流的, 社区、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及媒体应当能提供及时专业的咨询与帮助, 而不是批评与指责。譬如, 性侵害、少女怀孕等社会问题, 当学校和父母也没有能力应对时, 社会服务机构应当担起职责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咨询与帮助。

三、培养专业人才, 设置专业岗位, 确保教育专业性

1. 培养专门人才

(1) 普适性教育: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受教育阶段应当接受关于生理卫生与生殖健康的普适性教育, 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未来人口的健康素质。

(2) 专门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当为专门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尤其是师范类院校, 设立相应的专业, 培养专门的人才, 是确保未来的性健康教育专业性的根本所在。

(3) 专业培训:在专业人才匮乏的现阶段, 可通过继续教育、专业短期培训等形式培养大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生理卫生与生殖健康咨询需求的专业人员。

2. 设置相应岗位

(1) 学校健康教育:长期以来, 学校缺乏专门的健康教育师资, 是限制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目前, 部分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德育教育部等, 但多为其他科目教师兼职, 其专业性与工作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部分学校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由体育教师传授健康的相关知识, 但是从目前体育师资培养的知识结构来看, 体育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生理卫生和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健康教育课程应当成为与体育课、科学课等相平行的专门课程, 有专门的师资和岗位, 才能保证一定的学时数与教学的专业性。

(2) 生长发育测评与咨询门诊:社区医院和卫生服务机构也应当设置青少年生理卫生与生殖健康相关的专门科室, 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3. 鼓励青少年积极咨询与求助

生长教育 篇8

鉴于陈白沙老先生一生的贡献,在其死后,皇帝诏准他从祀孔庙,陈白沙也是广东地区唯一一个被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师,他主张学术自由,提倡人们独立思考,在其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培养了众多影响一方的鸿儒。陈白沙先生生活的明代是一个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年代,程朱理学使当时的思想有所禁锢,程朱理学占据了思想的统治地位,陈白沙老先生自由开放的思想特点为突破程朱理学所带来的思想禁锢带来了一线光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是一个紧扣时代主题、具有可操作性的精华,“学以变气习”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多方面入手审视陈白沙教育思想,对于深入认识陈白沙先生的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有指导性作用。

一、讲学活动———陈白沙教育思想奠基

任何一个时代的讲学活动都是文化发展的标志,陈白沙先生的讲学活动亦如此。陈白沙生活的年代正是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陈白沙的讲学活动也是明代理学思想逐渐转变为心学思想的关键时期。陈白沙的讲学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江门学派,与此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可以说丰富的讲学经历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明朝这个社会的大熔炉里炼就了陈白沙的教育思想。

“讲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育家们声名远扬的绝好时机。通过讲学,教育家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赞同和响应,也是其自身教育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陈白沙大半生的时间都过着“躬耕并举,半农半儒”的生活。[1]21可见讲学活动在其生命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陈白沙先生的弟子潘劲松的规劝下,陈白沙老先生开始了他的讲学生涯,可谓是走出春阳台。陈白沙的“春阳台”后改为“小庐山书屋”,而后又改为“小庐山书院”,各地学生闻讯而来,可见其讲学活动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随着陈白沙先生的名声不断扩大,慕名而来的学生也逐渐变多,其中不乏朝廷重臣的后代,这本应是白沙先生步入官场的绝好机会,但是陈白沙有自己选拔学生的原则,不屈服于权势。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陈白沙先生讲学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得到更新,其讲学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江门学派的雏形开始形成。陈白沙有很好的学术修养,对待学生也很仁慈,和学生过着清贫的日子,一边种田,一边讲学,从不收受他人的馈赠。有人曾经送给他耕地用来表示敬意和对他为教育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奖励,但是他都一一回绝。在他的影响下,他所教育的学生很多都成为社会圣贤,可见,陈白沙老先生独善其身的个人行事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陈白沙讲学生涯的后期,陈白沙意识到自己受心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不赞成理学中所主张的一些观点,但是白沙先生不曾当面批判理学的禁锢思想,而是宣扬心学思想观点。

长时间的讲学活动,给陈白沙先生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实践的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从实际出发,思考社会教育的突出问题,为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剖析陈白沙教育思想精髓

陈白沙曾经说:“夫士何学?学以变化气习,求至乎圣人而后已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可见陈白沙先生的教育思想与众人有所不同。其他教育家的教育目的主要集中在科技文化方面,而陈白沙先生更加注重“气”和“习”,从人的内心深处出发,并非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

在人性论观点上,陈白沙先生有着自己的独特想法。他认为,学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净化人的内心,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和内涵。陈白沙的教育思想从改变人的“气习”入手,将教育与知识灌输分裂开来,提升了人的精气神。“学以变气习”的教育认识是陈白沙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我们仅从这一个方面便可以看出陈白沙对教育的特殊理解。“学以变气习”的教育认识虽是陈白沙教育思想中的一部分观点,但是从“学以变气习”的观点可以审视陈白沙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学以变气习”的教育认识指导下,其教育思想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新颖之处。

1.科学学习论。陈白沙先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学贵知疑,陈白沙先生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陈白沙看来,质疑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深入地分析问题,学习不开动脑筋势必停滞。陈白沙强调自得,重视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首创精神。[2]170学习是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发现与不断的认识中前行的,独立的思考是学习的良好习惯,敢于质疑是学习不断前行的动力,只有在不断的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二是学习在于主动勤奋,只是对学习态度的论证,陈白沙先生通过列举仲尼的勤奋苦读,最终得出“懒字最为害”(出自《白沙子全集》)的结论。陈白沙先生还认为人的自觉不是靠老师和家人的逼迫而具备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行动。三是读书要融会贯通,在于深刻理解文章内涵,这是陈白沙先生对于读书方法进行的论述。首先陈白沙先生认为读书是重要的,但不可对书迷信,其次读书不是机械性的阅读,要抓住文章内涵和作者意图,这样便于了解作者的内心,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四要遵循学习的逻辑,好比人学步,没有走好,如何能跑好呢?陈白沙主张学习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好高骛远的学习方法只能是事倍功半,违背客观规律的学习方法只能够适得其反。

2.重德教育观。陈白沙先生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道德教育的第一个方面就是爱国。白沙常教育学生“持正义,爱人民”。[3]26道德教育要注意道德行为的培养,也要注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尤其要注意道德认识的培养,对此,陈白沙深有体验。[4]58陈白沙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正义之士,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认为,爱国首要的是爱民,只有人民生活幸福才是国泰安康的重要保证。陈白沙先生对贪官污吏痛恨至极,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朝廷效力的时间如此之短,正因为他受到权势阶层的压迫,更加懂得人民的痛楚。与此同时,陈白沙先生还特别憎恶外来侵略势力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因此,陈白沙对学生的教育是有与此相关的内容的,从道德的观点出发教育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要规避不该犯的错误,教育学生如果要在今后为官,要清廉公正,牢记百姓疾苦,做一个人民爱戴的好官。除了这方面的道德教育外,陈白沙还进行“立志”道德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有远大的理想,这一个理想不单纯的是指建功立业方面的,还包括品质道德方面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在《禽兽说》一文中,极为深刻而形象地指出:“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3]26可见,陈白沙先生对于“立志”教育的重视。

3.教育根基论。陈白沙先生重视教育的作用,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心”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一根本问题才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明代当时的教育机构中有一被称作“社学”的教学机构,“社学”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小学,陈白沙在当时就提倡重视“社学”,这在当时的社会教育现状来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思想。陈白沙先生重视教育的论述也很多,他在《重修梧州学记》、《古蒙州训学记》等著作中均有所提及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陈白沙将社会风气的问题归结为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是教育败坏所致。

4.因材施教观。因材施教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常见的教育观点,而在陈白沙所生活的年代却不常见。陈白沙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所以教育学生他主张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在《陈献章集》中有这样一句话:“随其资品高下,学历浅深,而造就之,循循善诱。”这句话说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学生不能够用一个标准来对待,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水平来实施教育,这在我们现如今的教学工作中都是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而陈白沙先生早就意识到因材施教的益处。

在陈白沙先生七十三年的人生当中,他把绝大部分的人生献给了教育,正是对教育的这份执着与追求。陈白沙先生敢于同社会权贵作斗争,保持着一个教育家和思想家的纯洁本色,放弃荣华富贵的官宦生活,投身教育的伟大实践。陈白沙先生的教育思想彰显着唯物辩证的思想观点,他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事实出发,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内涵。在今天看来,虽然陈白沙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着一些社会局限性,但是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陈白沙,明代教育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的教育讲学实践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学以变气习”的教育认识成为陈白沙老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多方面深度挖掘陈白沙先生的教育内涵,是全面认识陈白沙教育思想的重要突破口。

生长教育 篇9

一、身体素质教育

1.概念的界定

身体素质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 是维持人们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素质, 也可以叫基本活动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体格、生理机能、体能和适应能力等。

2.身体素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 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却没有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升高而相应的提高, 相反, 我国许多人群的身体素质却呈现出下滑的发展趋势。

张建华 (2004) 研究显示:2000年对福州市20岁~59岁的1681名成年人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同1997年4738名成年人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所测均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福州市成年人随年龄增长, 身高均值下降, 体形变胖, 机能水平逐渐下降, 素质显著下降。

青少年 (本文主要指大中小学生) 的身体素质也呈现明显的下滑。2005年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表明, 与1985年、1995年的调研相比, 儿童青少年 (学生) 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 特别是肌力、耐力、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

许多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呈现下滑趋势。刘蓟生 (2004) 认为, 我国体育工作者对19岁~22岁4个年龄段的大学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三次体质调研结果中的11项形态、机能、素质的指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过去15年间, 我国大学生身体形态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而机能和素质指标, 除个别指标略有提高外, 其余均呈下降趋势, 男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最为突出, 15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 且下降“先慢后快”。另外, 速度素质的下降也较为明显, 力量素质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20世纪后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也给当代大学生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3.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孔子那里, 表现为倡导“学而优则仕和读书做官论”;在孟子那里则是主张“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而在整个封建社会, 特别是儒家文化主要倡扬的就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人生最高目的就是求功名利禄, 以光宗耀祖。代价就是“头悬梁, 锥刺股, 十年寒窗苦, 一朝人上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直至死而后已。

(2) 源自“科举制度”且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这种教育把体育放在无足轻重的末位, 本末倒置, 明显违背了人的本性和教育规律。教育就是培养人之为人的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知识当然很重要, 但是完美的人格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健康、美丽、道德、知识和智慧, 而不只是由知识这一种要素构成。在人格的五种构成要素中, 人的身心健康显然处于首要的基础位置。没有健康的身体, 就没有人的一切;体育决定着人的本质;体育的低效必然会导致德育和智育的低能状况。而在教育实践中施行应试教育, 就只能导致老师是教死书和死教书, 学生是死读书和读死书。

二、生存素质教育

1.概念的界定

生存素质教育是所有有生命的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必要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育。

2.实施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1) 生存教育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所有关于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都要以生存论为基础。教育无论是满足知识发展和理性发展需要, 还是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终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它终究会还原到人的需要这个层次上, 而人的需要又根源于人的生存, 生存承担着对需要的理性规定。教育这种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对人之生存的高层次的精神关怀和对这种精神需要的满足, 它为人的生存找到了可靠的精神家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教育的本意, 教育也只有在关注“人的生存”这个基点上, 才会寻找到教育本体目的的本源, 才会真正找到其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叶澜教授认为, 关注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是为教育的价值寻找到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是教育在整个过程贯穿的一个核心理念, 也体现了教育本意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关怀人的生命,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2) 中国的教育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 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 生存教育一直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 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许多家长不会科学地疼孩子, 孩子读小学了家长还给他喂饭。由于有长辈的操劳和宠爱, 在家他们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上”生活, 独立生存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一旦他们在生活中碰到困难, 他们就会叫苦不迭, 依赖他人;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 碰到困难就会望而却步, 畏缩不前, 不会去想办法解决困难。

实际上, 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已看到我国学校对培养学生生存能力重视不够的问题。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讲究实际效果, 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里所说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就是指生存能力。可见, 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 素质教育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以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 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生长点——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 才不至于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薛晓蔚.素质教育要注重生存教育.山西教育, 2000, (15) .

[2]徐恒勇.江苏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及体育生活现状调研.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代建军.教育的生存职能[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 .

生长教育 篇10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战略目标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 指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满足现代需要的状态。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就要求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两者互相促进, 互为因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教育现代化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 是追赶和达到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过程。

在我国, 教育现代化思想源于邓小平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文件是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其中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最早的教育现代化区域实践是原江苏省教委于1993年12月发布《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 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目标。1996年,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由此拉开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相继开展了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随着教育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探索, 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内涵、特征、标准和实施路径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教育现代化成为构筑强国之基石, 成为民族振兴之希望。

教育现代化是综合发展目标。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和人民满意的结合, 是国内高水平和世界一流的结合, 是教育整体科学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是整体素质提高和人人学有所成的结合。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发展目标。综观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只有始终保持富有民族和个性特色的探索, 才是有意义的探索。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独立提出的概念和开展的实践, 要把目标转化为指标, 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资借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是封闭的现代化, 需要参照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指标;也绝不是教育的西方化, 要着重体现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 为丰富世界教育标准体系作贡献。

教育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目标。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部分发达省份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实践至今, 中国社会经历了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教育内涵不断丰富, 达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教育实现了从单纯追求普及到全面兼顾, 从偏重硬件到软硬件结合, 从注重客观到主客观结合 (发展水平和社会反映) , 从单一服务国家到多方结合 (国家需要、适合学生、人民满意) 。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多重功能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和核心内容。一方面, 教育要更加自觉地适应客观变化着的大环境,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标和推进过程要主动适应当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合一”的新变化;另一方面, 要保持教育自身的独立性、前瞻性和引领性, 发挥教育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把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从口号变成行动, 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先行30年, 制订教育现代化标准意义重大。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导向功能。制订适宜的教育现代化标准, 引导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和推进各地各校教育改革, 加快国家和区域实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监测功能。形成教育现代化可监测的客观标准, 通过定量监测, 准确判断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达成度”, 实时反映国家和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和努力程度, 引导和促进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评估功能。在数据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 形成对各地教育现代化达成度的定量评价和成效的定性评价, 分析发展水平, 确定发展阶段, 发现优势特色, 找到不足和差距。

教育现代化标准具有比较功能。依据测量结果, 对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进行等级排序, 确定国家在世界格局、各地在全国同类中的相对位置和历史位置, 产生激励和问责作用。

教育现代化指向的关键指标

从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终极水平来看, 要使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趋向和接近现代化的程度, 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指标来测定和评估教育现代化的绝对水平与相对位置。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方针, 明确把“更加普及、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有贡献、更有保障、更加健全”6项客观指标和“更加满意”一项主观目标作为核心指标, 选取目前人口规模200万 (与人口最少的西藏相当) 以上的34个高收入国家 (人均GDP1万美元以上, 2020年中国的发展目标) 的教育发展平均水平作为指标数值, 用作衡量2020年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应当通用、核心、可测量、可比较、有效。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应当是个性化、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法治化, 构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 使每个学生受到适合的教育, 健康快乐成长, 成为有用之材。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要反映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各阶段, 反映保障水平、开放水平、发展水平、公平水平、质量水平、贡献水平和满意水平等, 显示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匹配程度。具体如下:

教育普及度, 反映教育发展水平, 包括学前、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教育公平度, 反映教育机会和资源配置公平, 包括困难群体就学状况。

教育质量度, 反映教育内外质量, 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率。

教育贡献度, 反映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能力, 包括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数率、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教育保障度, 反映教育保障水平, 包括财力、人力、法律、信息资源投入水平。

教育开放度, 反映教育体系沟通衔接、开放共享水平, 包括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教育满意度, 反映社会对教育工作的主观评价, 包括作风和工作效果 (就业率、就业质量、生活质量) 。

对以上7个方面, 形成二级、三级指标, 赋予不同权重, 按照初步 (85%以下, 侧重普及和办学条件) 、基本 (85%以上, 侧重公平和结构) 、全面 (95%以上, 侧重质量效益) 3个等级测定各地达标程度, 排列顺序。

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推进策略

一流国家需要一流教育, 一流教育支撑一流国家。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 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点。

加强顶层设计。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战略目标和国家任务, 重点在省域。应当颁布国家标准, 实行国家验收, 发布国家公告, 实施国家问责, 维护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 各地据此细化指标, 重在落实。

注重扬长补短。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是全国的整体目标和共同任务, 中央要指导地方找准发展差距, 使各地都有发展空间和努力方向, 发达省份有动力, 中等省份有压力, 落后省份有希望, 守住底线, 把握主要部分, 突破关键领域, 加强薄弱环节。

促进特色发展。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性启动就有客观上的时间差, 各自的基础、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不同, 需要探索适宜的实现路径,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

生长教育 篇11

关键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科学教育

我国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呢?这是当下社会以及每个家庭都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孩子,首先应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所谓“健康”,WHO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有理论依据和规律可循的,必须建立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遵循儿童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儿童的未来和整个人生为最终目的。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儿童的养育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动力和载体,将其和发育儿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产生更适应儿童发育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科学可以从发育儿科学尤其是神经心理发育等进展中获得启示。

一、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及其特点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生命不同阶段与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有关,每一阶段均有一个特定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即是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遇到的挑战或危机。成功地解决每一阶段的发展问题,就可健康地进入下一阶段而形成完整的人格。

1.婴儿期(0~1岁)

这个时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信任对不信任。人生第一年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建立起信任感,学习爱和被爱,良好的照料是发展婴儿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如果小儿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小儿的感受是愉快的,其对父母的信任感就得以建立,这一信任感是儿童对他人产生信任的来源。信任感发展的结果是乐观,对将来有信心。相反,如果小儿经常感受到的是痛苦、无人爱抚,便会产生不信任感。婴儿会把对外界的恐惧和怀疑情绪带入以后的发展阶段。所以在1岁内,家长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婴儿的各种生理需要,注意营养、保暖、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等,让小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而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

2.幼儿期(1~3岁)

本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自主对羞怯或怀疑。这是幼儿语言和动作发育的高峰,通过交流和动作来探索世界,从而形成独立自主感。但幼儿又缺乏社会规范的意识和经验,表现出任性,喜欢以“不”来满足自己独立自主的需要。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去做想做的事,对其独立行为缺乏耐心,将会使孩子产生羞愧和疑惑,他们将怀疑自己的能力。家长应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主性,对孩子合理的行为如自己吃饭等应给予支持,不能干预。虽然这时孩子做的不像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好,但家长不要嫌麻烦,更不能责备和埋怨,任何事情都全部包办。台湾家庭教育学者郜莹说过“爱孩子的心要大,帮孩子的手要短;妈的手越长,孩子的手就越短”。而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却错过了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主性的最好时机,等到成年后,再埋怨孩子的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但已经晚了。

3.学龄前期(3~6岁)

这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主动对内疚或罪恶感。孩子开始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敢于有目的地去影响和改变环境,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对他们的好奇心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则有助于他们主动性的发展。孩子喜欢各种游戏,“玩”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方式,孩子通过“玩”来得到身心营养,父母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而是科学地引导,教孩子在学会赢前先学会认输,从而培养孩子以游戏的心态来面对各种挑战,这对他以后人生的挫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指责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禁止他们有一些离奇的想法或游戏活动,或要求他们完成其力所不能及的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缺乏自信、态度消极、害怕出错。

这期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理念是“子职教育”。所谓子职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去了解和学习作为孩子应尽的职责。孩子应尽的职责是学会对自己的言语、行为等负责,对自己基本的生活能自理。平时在家里摆碗筷、收拾整理玩具、穿衣、系鞋带等,他们都能胜任,应给他们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喜欢做事,而且让他认识到这是他应该做的事,别以为不让孩子做事就是疼爱孩子。子职教育还包括对父母或长辈应有的态度及责任,以增进子女本分的教育活动。这表面看起来是在教导孩子孝顺父母长辈,但更深层次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良好EQ、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4.学龄期(6~12岁)

这一时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勤奋对自卑。此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孩子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学会遵守规则,从完成任务中获得乐趣。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受到鼓励,则可发展勤奋的个性,养成对任何事都能认真、积极地去做的态度。如果无法胜任父母或老师所指定的任务,遭受挫折和指责,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

在此期,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在这样的理念下,许多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学习英语、汉字、背算术口诀、上各种艺术培训班。但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100米冲刺,而是比耐心、比方法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人的一生很长,人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挫折后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培养、过高的期待和过分的溺爱,都是错误的。相对于学英语、学拼音、学算术等,父母更应从小着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性格、爱好,形成良好的人格。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以后绝大部分人都能上大学,在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情况下,家长为孩子未来担忧的不应是他的学习成绩,而是他的人格。如他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相处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等,这些因素对于未来能否成功的影响远远超过学习成绩。

二、结语

运用小儿心理发育的特点,发现孩子、懂孩子是家长最重要的工作。家长不要处处用大人的逻辑去培养孩子,而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因势利导地培养,才能给孩子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即已获得的情感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影响。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健全的人格,有了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就能主动勤奋地学习,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强烈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比学任何具体的知识和技能都重要。布鲁纳认为“所学的态度和方法构成的一般迁移才是教育的核心,应该重点培养”。当孩子对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就会充满信心,注意力集中,迫切期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将已有知识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运用到新的学习中。这样的态度和做事的风格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都意义重大,孩子就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郭英,张雳.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生长教育 篇12

现在有一句时髦的口号叫“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大家都开展早教活动, 时间越来越早, 内容越来难, 一些幼儿园也把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抢过来, 以孩子记诵量、识字量和计算速度作为向家长展示办园质量的法宝。孩子们不堪其苦, 兴趣索然。那么“不能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个提法到底对吗?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实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他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出生后46周起开始练习, 每天练习十分钟, 而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 这时第一个练了8周, 第二个只练了2周。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更好些。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2周的水平竟比练了8周的还要好:第二个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 第一个孩子却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我们的家长提前的努力, 效果竟然完全相反, 想想多余6周的训练对幼弱的孩子来讲是多么的残酷和不公。

从这个实验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学前阶段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比学习更重要。有人特别早的时候就让孩子学习一些东西, 孩子累, 家长急, 效果不好, 还不知道原因。

二、以专业知识强化自身修养

教育者应该从社会发展规律、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的保教工作规律出发, 结合专业的知识进行幼儿的教育教学。幼儿的教育与小学中学大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保教结合进行工作才符合幼儿的发展。

1.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关中农村有一条谚语是说孩子成长规律的, 叫“三翻六坐九爬爬, 十二个月会匝匝 (小孩子学步) ”。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重要成熟期:3个月左右会翻身, 6个月左右会坐起来, 9个月左右会爬, 1岁左左就学步。到哪一步的时候, 他自然就会了, 我们大人顺应着他的成长练习就会很好。这就是一岁以内家长们应该知道的一些常识。有些心急的父母往往通过“学步车”让孩子越过爬直接学习走路, 实现“跨越式发展”。虽然能早早地学会走路, 但过早走路, 容易把孩子的双腿压弯, 影响体形健美, 容易形成扁平足, 孩子日后走路往往步伐不稳、跌跌撞撞的。

在促进孩子心理发展方面, 人为加速孩子的发展, 同样会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危害。幼儿期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 这个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感官, 激发孩子的心智, 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少家长却认为游戏浪费了孩子的时间, 因而提前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或才艺, 将孩子提前置于不成功便失败的压力之下, 会使孩子养成以后遇事退缩与事后内疚的不良个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有很多, 比如2~3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5~6岁是数字概念形成的关键期等, 我们如果能把握这些重要规律施加影响, 效果会很好。我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推荐一本《简明心理学》读本, 一节一节小故事, 大家都能看懂, 看看就会明白不少东西。

2.幼儿保教专业知识

幼儿教育指0~6岁孩子的教育, 被称为学前教育。既然是学前教育, 就与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及终身教育不同。不仅面向的教育对象不同 (0~6岁孩子还是6岁以上) , 而且教育的方法、内容不同。6岁以前的学前教育阶段, 是孩子长身心的重要时期,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干预, 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我们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长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 而不是学习。我们的方法是保教结合, 以保为主。

三、不断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1.幼儿教师应具备一些特殊的知识和技能

懂得一些初步的儿童心理学知识, 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 对一些教育现象能做出科学的理解和分析。系统、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即通常所说的教师基本功。幼儿园教师不等同于小学教师, 不分科, 所有领域都必须掌握。班级管理细致耐心有条理, 能满足孩子安全、饮食、集体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能耐心听取孩子们的诉求。

2.怎样上好一节教学活动

(1) 对孩子年龄和经验的把握

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孩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 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什么?怎么样的活动能够满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需要, 环节与环节的衔接需要运用哪些方式, 孩子的前期经验有多少, 在教师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 再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活动的环节。

(2) 教师的提问与回应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回应和与幼儿的互动是活动成功的一大关键, 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设计活动前教师就应该在提问上下功夫, 教师应该先预想到孩子会怎样做出回答, 教师应该如何去接应孩子的话, 怎样把孩子的零散经验进行小结和提升, 这对活动环节的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你的提问孩子只需要回答“是”“好”干脆就不要提问。

(3) 环境和材料

一个高品质的教学活动中, 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师在活动环节设计中, 创设一个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推进活动的发展, 怎样让活动与环境有效的结合起来, 让环境成为活动的一个亮点和催化剂。活动中材料的呈现方式, 怎样使环节更加的流畅和自然, 怎样的呈现方式最能被孩子接受, 都需要教师事先反复的思考甚至实践, 有些材料我们想着孩子可能很好操作, 但在实际活动中根本不是这样, 我们有位老师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有个环节是让让孩子穿木珠项链, 当时木珠玩具是园里新买的, 大小合适, 颜色鲜艳, 看起来很适合孩子操作, 但活动当天孩子们半天也穿不进一个, 仔细一检查才发现木珠子的孔虽然不小, 但里面有很多翘起来的木刺, 所以绳子很难穿过去。

这次活动的教训就是让我们的教师每次活动前都要认真、仔细的检查教具和学具, 所以说, 教师精心准备的活动材料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活动发展而不是影响活动。

(4) 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

活动目标是整个活动的主心骨, 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孩子们的发展现状, 是否是在孩子发展和活动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 制定的是否合理都将影响活动环节的发展。活动重难点的把握也一样, 重难点是否是在充分了解孩子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 难度是否过高, 孩子们能不能够达到等, 势必都将会影响活动的环节。

总之,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是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只要教师努力学习、潜心研究、勤于思考、不断反思, 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以专业知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摘要:从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中就可看出:学前阶段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比学习更重要。教育者应该懂得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的保教工作规律中不断学习, 以专业的知识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长规律,保教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生长教育】推荐阅读:

健康生长07-14

生长动态05-08

生长增殖05-10

生长习性05-12

植物生长05-12

林分生长05-25

鹿茸生长06-04

果实生长06-04

生长特性06-06

生长品质06-06

上一篇:人权保障问题下一篇:知识型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