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

2024-07-17

活教育(共12篇)

活教育 篇1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创造性, 为我们幼教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如何把他的这一思想真正运用到幼儿教育中, 让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活”起来, 我将结合我平时的教育教学, 谈谈从活教育理论中受到的启示。

一、教学活动内容的“活”

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经过教师的选择、加工而成为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首先,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云景物等都能成为增长儿童知识才干的好素材。这对儿童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有独特的作用。如在小班主题《秋叶飘》中, 我就设置了秋游半日活动, 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 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用大自然这一活教材, 感受秋天独特的美。外面的一切对幼儿来说都是那么的具有诱惑力, 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更是让他们十分有兴趣。这个秋游的过程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 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知道了多吃蔬菜身体棒、棉花的作用;懂得了“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我们要爱惜粮食;以及增强了安全意识和卫生教育, 更体验了朋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

其次, 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也是儿童课程的生动内容。它有利于儿童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一个合乎其社会角色系统的要求、被其所在的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人, 促进儿童社会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是否设置合理直接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 影响到幼儿经验与知识的获取。小班幼儿由于受到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不可能通过抽象的事物以及逻辑思维的推导, 而是来源于他们对事物的兴趣以及直接的生活经验。当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如此直接的、是他们都有兴趣的, 那么幼儿便会产生极大的热情, 教学活动也会因此“活”起来, 教学效果也就毋庸置疑了。

二、教学活动环境的“活”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 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感染幼儿, 使幼儿置身其中,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如在设计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树》时, 为了能够让幼儿感受歌曲的意境及体验音乐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我利用教室的墙面布置了几棵大大的果树。在准备果树上的苹果时, 我邀请幼儿一同参与帮忙。我先用报纸做成一个个纸球, 然后让幼儿“撕贴”来做成一个个红红的苹果并请他们贴在果树上。教室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仿佛变成了一个果园, 一棵棵苹果树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在歌曲教授环节, 正是环境的辅助, 生动形象的向幼儿展示了歌曲的内容, 幼儿更是在说说、唱唱、做做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整个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当我让幼儿边唱歌边去苹果树上摘下苹果时, 幼儿表现的极为兴奋, 歌曲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虽然课很快就结束了, 但这首歌曲却深深的记在了幼儿心里。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活”的教学环境才能给幼儿以一个“活”的空间, 只有幼儿活起来了, 教学活动才真正“活”了。

要让幼儿真正活起来, 不但要创设一个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 丰富、科学、安全的物质环境, 还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自由的精神环境。如果没有丰富的物质环境, 会让幼儿无所事事, 产生厌园情绪, 当有了丰富的物质环境, 教师又不能营造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的精神氛围, 孩子也没有归属感。因此, 我们在创设环境时要考虑“为谁创设环境, 创设什么样的环境”。

首先, 我们应根据幼儿注意对象广泛、好奇心强的特点, 布置与活动相适应的环境。其次, 要注重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这样不但为幼儿提供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 激发幼儿创造才能的发挥, 还体现了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再次, 要挖掘潜力, 充分创设接近大自然的环境。要让环境与教学产生互动, 让环境激发幼幼互动, 为幼儿的合作学习提供资源;让环境增进师幼互动, 使教师通过创设环境, 改变环境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

三、教学方式的“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教, 幼儿纯粹的学, 而陈鹤琴主张的是让幼儿在做中学, 通过操作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幼儿特别好动, 尤其是小班的孩子, 如果让幼儿一味的听教师讲, 那么孩子会失去兴趣,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实践中, 我发现如果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操作, 那么这个探索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享受, 在快乐的同时幼儿也获得了知识。如在组织小班科学活动《小鱼吐泡泡》时, 我的教学目的是让幼儿知道红、黄、蓝色中任意两种颜色混合会变成其它颜色。试想, 如果只是教师示范操作, 幼儿观察, 那么纵使最后幼儿也能习得该经验, 可是这个教学方式却是十分老套没有新意, 课堂也不会“活”起来。想到陈老先生的思想, 我决定让幼儿去自由探索。我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颜色的小鱼若干、一次性杯子以及用来搅拌的小棒, 在进行了一番引导之后, 我就鼓励幼儿去找两种颜色的小鱼放在一次性杯子里吐泡泡, 看看水会变成什么颜色。班级的幼儿被分成了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的进行着这个小实验, 你一言, 我一句, 交流的十分开心。突然间, 我觉得这好像不是在上课, 是在组织幼儿“玩”, 幼儿在玩中学, 在做中学, 俨然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了。通过实践, 幼儿对于该知识记忆的更加深刻, 对于科学活动的兴趣也增加不少。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带给我们的帮助和启示远不止这些, “活”是幼儿教育教学追求的境界,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我将不断的学习陈鹤琴的思想, 吸收各种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把“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方式、“活”的环教学境带给孩子, 让幼儿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让幼儿在“活”的教学活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活教育 篇2

一、活动的提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同国家的富裕强盛需要依靠其发展规划一样,一个人要实现自我,达到理想状态,也必须要拟订自己的人生规划。人生规划简单地说就是人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历程”这一问题之后所做出的人生设计。人生规划的时间跨度贯穿个体从制订规划的那一刻到人生命结束的整个历程,其核心内容由人生目标和计划两部分体现。她是关于人生的总体打算,是个体为实现人生理想目标而制订的人生实践的总体方案。

作为当代小学生,已经处于人生发展中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重要的阶段,教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及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活动的实施

1、活动设计。为使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制定本方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分阶段、分步骤深入开展。

各班可根据团委的活动计划制定本班的活动实施方案。

2、活动阶段和主题

各班根据班级实际有步骤地开展此项活动,重在教育的实效性。建议如下:

第一阶段:对学习生涯得与失的总结和反思。通过反思过去,总结成功的经验,认清自己得失成败的原因。

第二阶段:规划与实践。通过这个阶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

第三阶段:我的现在与未来主题讨论会。这个阶段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和将来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现在的努力,就没有将来的辉煌与成功;没有超人的付出,就没有超人的成绩。推荐的活动主题:我和我的座右铭(是什么在激励我前进)

对成功地总结和失败的反思

角色转换——给自己的真实评价

给自己未来的信

古今成功与失败者畅谈会

„„„

第四阶段:学期末进行活动总结。

活教育的目的等 篇3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种教育应该遵守—个原则,那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王见他自己的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到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张伯苓

“你们也许需要指点,但不需要指指点点”——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舷中社201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振宁

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蔡元培

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林格伦

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联系实际谈“活教育” 篇4

关键词:活教育,实际,幼儿教育

1“活教育”是符合生理学关于神经传输原理的

经过人体解剖学的分析, 人的肌肉、骨骼的运动都是由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和传输的, 人的大脑接受到外界的感官刺激, 如看到、听到、闻到或者摸到等, 这些感觉都是由末梢神经经过神经系统的传递而到达大脑的, 大脑会把这些感觉进行归纳总结, 得出具体的意象, 之后大脑开始运作, 思考这些意象应该作出怎样的反应, 然后又通过神经系统把这样的指令传递到末梢神经, 来指挥肌肉和骨骼进行活动。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理正是符合了这样的规律, 他主张幼儿要在行动中学习, 即要有切身的体验, 如果想要学习某一样事物, 则必须尝试去看一看、摸一摸等,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获得知识或经验不仅在教学活动中, 即便是随意地接触都能使他们获得体验, 然后依靠这些亲身体会到的感觉给大脑发出指令, 这样的指令很确切, 也为大脑的反应提供了更为主观和主动的信息。幼儿在懵懂中学习, 他们的思维和动作都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 容易注意力分散或遗忘, 怎样给他们一个更为鲜明的学习方式, 则应该鼓励他们要在行动, 即“做”中学习。

2“活教育”是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论与杜威的思想不谋而合, 杜威在其举世闻名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关于兴趣的三种意义: (1) 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 (2) 预见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 (3) 个人的情感倾向。幼儿在做一件事的时候, 兴趣是关键, 孩子没兴趣的事他们是不会去或者不会长时间的关注它的, 杜威也提出, 幼儿行为的发生, 取决他对此事是否有兴趣;同时, 幼儿在从事某事时, 他会期望他所做的一切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结果, 如果连这样的期冀都没有的话, 那么表明他对此事毫无兴趣便不会继续了;评估某事物对幼儿来讲是好是坏, 就是从兴趣点出发来考虑的, 这是其能否吸引幼儿直观的情感倾向。

兴趣对学习意义重大。

空想与实践哪一样更能让学前儿童长时间关注?空想和实践哪一样更能更有利于让幼儿尝试分析其结局?空想和实践哪一样更能吸引幼儿?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比起静坐聊天, 幼儿却更喜欢玩手指;比起单纯的讨论, 幼儿却更喜欢画画、剪剪、贴贴;比起在电脑上看图片了解大自然, 幼儿更喜欢到野外去观察探索。因此, “活教育”更符合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 是一种适合幼儿的学习方法。

同时, 学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分析学龄前幼儿的思维发展阶段的时候, 他做了无数的观察、记录, 大都是选取了幼儿活动的现场, 他的伟大幼儿教育的理论也是在与幼儿一起不断做、玩和实践中得出的, 因为只有在动态的现象中, 幼儿的各种特点才会表露出来, 他们的发展也更能清晰的展露。

3“活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在古代没有机械帮助劳动的时候, 主要是依靠人力和畜力, 说到底就是“做”, 人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 总结生产的经验, 劳动方式的利弊, 然后不断改进, 发展生产力;而在工业时代到来后, 虽然工作日益被机器所代替, 但是其最终的操纵者还是人, 人还是要不断的“做”。因此, 行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个人的生长是一次简短的进化演变, 一个学前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从懵懂到懂事, 从孤独到得到朋友……需要不断的交往和行动, 这也根本上肯定了“活教育”的原理, 幼儿在认知、交往和情感各社会性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才能达到。

陈鹤琴先生从实践中得出的幼教理论是经过无数实践所证明的真理, 广为各学前教育者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论依据, 对于我们处于学前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来说, 这样经典的理论对我们开展工作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事实也证明了是具有良好效益的。

3.1 在桌面游戏中幼儿的作品不断更新

每天早晨, 幼儿来园后经过一些短暂的劳动之后, 便会进行桌面游戏, 我们会在各小组的桌上摆放各种玩具,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着游戏, 因为提供给幼儿的积木其操作方式和搭建效果各不相同, 因此都需要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摸索其玩法, 而且同一种积木的玩法又有很多种, 比如, 同一种插塑积木, 它可以进行累高, 可以进行平铺, 也可以进行组合等, 各种搭积木的方法完成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累高可以成为高楼, 平铺可以成为道路, 组合积木可以成为建筑物等。

3.2 绘画活动中幼儿的笔法的日渐熟练

学前阶段的幼儿手部小肌肉不是很发达, 他们不能自如的握笔, 流畅的画出线条, 而且对于自己的想象也很难用画笔来表达。但是, 在不断的画画中, 幼儿对肌肉的掌控能力在加强, 他们的画笔越来越听话, 而且逐渐能一边想像一边作画, 这样的成功我想应该归于“活教育”的原理。幼儿在画画, 即“做”中不断体会画画的乐趣, 他们从小心翼翼不敢画到大胆地进行构图, 这样的飞跃是要经过很多次的尝试, 不断的总结笔法和积累勇气所达成的。

3.3 幼儿动作的发展离不开动作

此处的“动作”是一个动词, 学前阶段作为人一生中的第一个生长关键期, 动作发展方面也是发展很快的阶段, 从幼儿园小、中、大班幼儿的动作情况就很容易看出, 那么, 一名幼儿的动作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吗?回答是不完全的, 试问一个从来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从来不做操孩子, 他的动作是不会非常协调, 非常标准的。因此, 即使在同一个年龄段, 各个幼儿的动作发展也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 我们给幼儿安排了丰富的体育活动, 如早晨的听音乐做韵律操, 基本动作:钻、跳、爬、跑等练习, 走脚印、轮胎, 甚至是玩大型玩具, 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与幼儿一起进行动作的练习, 在这些活动中, 幼儿能锻炼自己的臂力、腿力以及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性以及勇气和胆量, 而这些进步都是在“做”中学习到。如果学习的主体不进行动作, 那么任凭辅助者如何努力都是徒劳的。

3.4 日常生活中的各环节都有“活教育”的原理在指导

幼儿在幼儿园度过的八小时时间内, 不光有游戏、教学活动、体育锻炼这些集体活动的内容, 更多地被各环节的细小事情所充实, 比如:小便、洗手、喝水、做值日生、午睡、用餐……这些小小的事项, 都需要幼儿的亲身实践, 从生疏到熟练地进行需要一个过程, 而做了便会帮助他们学得更快, 做得更好。同时, 幼儿间还会互相学习, 幼儿间的影响力有我们想到不到的强大的力量。

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学生 篇5

微型德育课程是指选取生活中直观反映具体德育内容为中心而设计的,通过对事件的内涵剖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与传统的德育方式比较,它具有切入点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结合我校德育的困局,我们确定了“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德育目标,并努力通过微型德育课程予以实现。

一、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年段、分层次确定了课程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及良好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进行递进式的培养。针对七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并存的特点,我们要求微型德育课程要帮助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八年级学生群体意识强烈,易受社会各种思潮影响的特点,我们要求微型德育课程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进入青春期后自身的变化,要进一步加强纪律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九年级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且面临升学、就业选择的情况,我们要求微型德育课程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升学、就业等前景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原则

为使微型德育课程时刻影响学生,我们确立了德育“三化”原则。

课程设置常态化。我们将微型德育课程常态化:周一设置美文欣赏课,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周二设置特色感知课,通过学校的特色―射击来推广和延伸,让学生了解射击项目的特点,并延伸到国防教育、军事实力、体育艺术等知识;周三设置世界之窗课,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周四设置英语在线课;周五设置庵中之声课,通过新闻播报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

选材内容生活化。我们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发、利用富含引导价值的资源。如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我们选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开设微型德育课程;根据校园生活内容,我们选取校园大事、校运动会精彩瞬间等内容开设微型德育课程。同时,学校组建了微型德育课程的选材与制作社团,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题材,寻求解决问题的课型和办法。

特色课程本土化。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开设了展示庵东围垦文化的庵东海塘史话、围垦文化及其精神意义、话说塘闸等微型德育课程,除此以外还有展示盐棉文化的余姚晒盐报告、七・二三盐民暴动、守望最后一片盐田等微型德育课程。

三、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学校层面。在构建本土特色德育的过程中,我们着力打造走廊文化、围墙文化,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校门有宣传橱窗、宣传板报,文化长廊展示有古典诗词、歌曲艺术、家乡风貌等知识。

班级层面。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从班级层面实施微型德育课程,以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成长。如针对学生抄作业的现象,通过开设“抄作业的利与弊”的微型德育课程,因势利导,使学生形成对该问题的自觉认识,并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节目主持、班干部竞选等活动中,利用微型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层面。学校通过主题社团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舞台,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社团涵盖了艺术、文学、体育等各个方面,每个社团都有指导老师,有明确的章程、固定的场地。

家长层面。学校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掘家长的人力资源,丰富学校的教育元素,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学校的.微型德育课程建设创造更多的契机。

四、生活化微型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我们的微型德育课程建设注重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完善。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本着激励、导向的原则,我们制订了《微型德育课程实施细则》《微型德育课程注意事项》和《微型德育课程建设和开展的评价意见(试行)》。同时,我们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每学期的课程内容和教师的周课程内容,周课程内容由课题组成员根据内容和要求进行审核,并在实施时由学生记录课程和活动的过程,在学期末评选出“十佳课程”及“最佳德育课程小记者”。

师生的总结性评价。为有效促进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我们完善了《学校班级考核方案》,通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期末学科成绩进行评估,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德育活动、个人行为对班集体建设进行评估,评选“十佳教育标兵”“十佳中学生”“十佳校园之星”等方式,将课程建设中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实施结合起来进行双向评价,以规范和调整课程建设的工作评价。

微型德育课程的实施和完善为学校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德育思想体系有了灵魂与根基,让学校教学和德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不再游离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外,促进了个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价值整合。我们将继续探索,进一步予以完善。

【陈庭,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陈再新,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教育培训“专”“活”“严” 篇6

一、内容要“专”

国培省培,远程教育,内容博大精深,一口气吃不成 “胖子”。针对校长和教师工作忙、培训内容广的特点,铅山县教育体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科学精选培训内容,采用“专题专论专学专训”,逐次递增,学深弄通。重点扣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选题。铅山县教育体育局主要领导率领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研室、县电教站及相关股室负责人,脚往基层走,板在现场拍。学校“点菜”——提出急需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县教育体育局“买单”——筛选归纳形成培训专题。近三年来,教师培训选中的专题达上百个,比如《课改,教室里的革命》《双主体——德育课程构建》《润物细无声——浅谈有效运用EQ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素质能力》《走新教育之路,让教师幸福地工作》《校长艺术之我见》《学者型校长的实践探索》《优秀班主任成长案例分析》《教师心法》《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改进研究》《培养积极心理,践行高效课堂》《“一体机”的使用、管理与维护》《教师应对互联网+行动策略》《教育资源平台、班班通教学运用》《教师PPT课件制作》《学校安全管理》《如何创建教职工之家》,等等。这些上承天时、下接地气的专题培训,大都聘请县内外行家里手执教,把理论上的“渴求”与实践中的“管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过去的“隔靴搔痒”为今日的“雪中送炭”,教师培训勃发无限生机。上百次的各类培训,参学率均达百分之百。

二是选书。我们针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每年为教师配发《从教学走向教育》《教师如何品国学》《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等教育教学书籍,开展系列教师读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是选人。聘请了《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高效课堂首倡者李炳亭,新学校(北京)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刘修勤,北京新学校研究院副院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韩杰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平等专家学者专题授课。

二、形式要“活”

“专”内容要有“活”形式作为载体,这是教师培训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

一是在大的运作方式上“活”。表现为:“请进来”——凡是专题培训,均聘请省市内外的专家学者或本县的行家里手来讲课;“走出去”——三年来,先后组织了校长、副校长和骨干教师计1129人次走出县门外出培训;“送下去”——每学期组织县教研员、学科带头人、课改先锋多批次送课、送培下乡,并指导听课评课和教学研讨;“选上来”——从农村学校选拔一批教师到县城示范学校跟班学习,以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二是在搭建培训平台方面“活”。搭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研训平台或项目——

“每周一讲”。从2014年秋季开始,推出“新理念、新教师、新课堂”课改专题讲座,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县教研室每周六定期举办“每周一讲”。目前已开办43期52场,培训相关教师共计5300余人次。“每周一讲”已成为我县培训教师的一大品牌。在理念上、方法上,为学校、教师提供有力有为有益的指导,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每周一训”。从2015年开始,县电教站每周六开办“每周一训”,聘请各校信息技术精英,组成县级培训团队,针对“班班通”设备管理应用、课件操作、微课视频制作、一体机与电子白板应用管理、上饶教育云平台应用、“三通两平台”资源应用等教育技术应用培训达30期,参训人员达2400余人次。

“每月一赛”。三年来,举办了学校领导的赛课活动。每月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赛课和校长评课比赛。全县180多名教导主任、分管副校长、校长参加比赛,教师参与观摩活动1600多人次。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学校领导课改实践力、领导力和指导力的提升,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力助推下阶段全县课改工作。

“每月一报”。从2014年开始,把全县各校每周课改工作亮点收集整理,每周发布课改专栏《课改动态》。从2015年秋开始《课改动态》改版升级为《铅山课改》,由各学校轮流编辑,发挥交流、研讨、共享资源的作用。现在《课改动态》已编辑40余期,《铅山课改》也编辑了17期。就语文主题学习活动还不定期编辑了4期《悦读新语》。

“每月一辩”。为推动全县素质教育纵深发展,将思辨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2014年开始,每月举办全县“鹅湖之辩”中小学学生辩论大赛。赛事从学校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预赛,进入片区复赛,产生全县中小学八强队伍,进入县赛、决赛。目前,辩论赛成为学校的一项常态教育活动,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求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协助能力、表达能力和进取精神。

“外出跟班”。三年来,先后组织了1000多位校长、教师、教研员到北京、山东、江苏、河北、福建、安徽等外省市和本省的南昌、萍乡、吉安、泰和等地的名校跟班学习。这些外出学习活动,有的对接前沿教育理念,有的到名校实地观摩,对我县升华校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

“青蓝结对”。学校每学期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几名课改教师,名单要上报教研室和挂片领导,并在校内公示;规模小的学校培养对象不少于5人,规模大的学校有一定比例。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校其他领导和学校课改先锋,每学期要结对帮扶2至3名青年教师,拟订结对帮扶工作方案,要求捆绑评价。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青蓝结对”活动,较快地促进了一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一方面编写了《解码高效课堂》《新课程60问》等校本培训教材,开展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学校每周有学科活动,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有总结,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学科、定人员”的四定要求,有序开展校内赛课、集体备课、团队评课等活动。教师校本培训和参与教研已成为一种常态,片区教研如火如荼,全县中小学10个片区坚持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片际活动,全县片区教研活动主题鲜明,效果明显,各片区举办的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观摩研讨、送教下乡、教学开放、示范课、说课、评课和片区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等经验交流活动此起彼伏。每年全县片际教研活动累计在80次以上。此外,还有“八校课改联谊”“九校共同体”等教研团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交流合作,活动丰富有效。

三是在培训推进方式方面“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县校教育网络沟通,开展网络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县教育体育局与学校分别建立了培训交流微信群,发挥网络培训的作用。

此外,还每月召开一个片区现场会,由学校申报,分中学、小学展示一次,目前已有32所学校成功举办。在此基础上,全县现场会每学期举办一次,已举办四届。

三、管理要“严”

偌大的培训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使“蓝图”变成“华厦”,从“设计”到“竣工”,必须有“严”的运作机制来保证。回顾近三年来的督导举措,“严”味较浓的表现主要在三项:

一是规划严密。整合有限培训资源,成立了县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全县教师培训活动。做到有规划、有场地、有师资、有经费,保障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在全面完成国培省培和远程培训等常规动作的基础上,对上百次自选专题培训,从方案制订到过程管理,再到活动小结,方方面面,均有详细安排,确保了培训工作有序、有为、有效。

二是培训严谨。对每一个专题,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均进行了反复推敲,逐一筛选,以至于达到近乎“苛刻”的程度。由此,产生了“严师出高徒”的效应。每次培训,都设置了会场互动、即兴问答、现场点评、训后反思环节,强化培训效益。

三是要求严格。比如每年暑假的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学科骨干、新上岗的教师等各级各类培训,局督查室均逐一对参训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将有关情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予以全县通报。对参训人员要求做到“人到心要到”,对因事缺训者、检测不合格者,还要择时“补课”。又如电教一体机培训,年轻的学员要到“位”;年老的教师同样要“过关”。再比如为强化学习实效,我们对外出学习的人员严格推行“三个一”的管理,即一篇心得,一场汇报,一个工作举措。每学期还专门举办全县外出学习“三个一”论坛,许多宝贵经验已被许多学校借鉴实践。

活教育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教学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 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更加明确。因此, 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生活化, 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 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 感受生活的崇高, 学会生存, 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此, 我不断借鉴经验, 反思自己的教学, 结合学生的实际, 积极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 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 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爱在屋檐下”一课为例, 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爸爸妈妈》MTV, 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过动员, 学生学习兴趣马上提高了, 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 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 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未来道路我选择”一课时, 我在教室里用椅子围成半圆形, 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 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 老师充当主持人, 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 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 课堂中, 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 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 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 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三、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 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 容易产生联想, 产生灵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授“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 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 我便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 围绕“如何增进师生感情”这一主题, 让学生谈谈对老师工作特点的认识, 从中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话的过程中, 我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师生情深的小故事, 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 我还引导学生挖掘本班老师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 体会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理解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深受学生的喜爱, 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 我忘了。我看了, 我知道了。我做了, 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 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 多参与合适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 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重要性的认识, 我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吃野味》:小李一家周末外出郊游, 中午时分到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在餐馆中, 小李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 老板回答, “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李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 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 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 情感有渲染的过程, 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 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 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 特别可信。

五、探究活动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 不指向社会现实, 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 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 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 在课前或课后, 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制作活动、新闻采访、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观认识。同时,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 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例如, 在讲授“消费者的权益”之前, 我首先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认识的人中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 调查他们受骗后有没有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 写一篇《“上帝”如何维权》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 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 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 保护消费者权益, 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 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 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处理教材,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加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参与讨论的热情增加了, 但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过程中也在积极思考, 比如:

1.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升华教育理念, 保持与时俱进, 为教师的发展而学, 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面对新课改, 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 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2.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也就是说, 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 做一定的改造、加工, 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 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3.教师要坚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 需要老师创造性使用现有教材, 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充实丰富和教学内容, 立足教材, 依托生活, 根据课标, 结合考点, 自我发掘、自我创造。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 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 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4.教师要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 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总之,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共同努力, 加强研究, 努力拓展思想品德课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积极探索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途径、新方法, 共同开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郑金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4.

[2]余子侠.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8.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 4.

[5]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 11.

[6]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中国教育报.

[7]郭元祥.构建生活课堂.

排“活”课表,用活教育资源 篇8

排“活”课程时间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课程完成教学,一学期的课时数用不完,而有的课程课时数却不够。以美术课为例,每周2节美术课,苏教版三年级美术一共22课,44课时,本学期却只有18周时间,去除法定假日等因素,最多17周时间,34课时,完成不了课程教学任务;而综合实践课只有10课时,每周一课时的时间用不完。因此,需排“活”课程时间,在开齐开足所有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使课程的课时数更加合理。我们把综合实践多余的时间穿插着排成美术课,保证既完成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又完成美术课的教学。

同时,我们还发现一节课35分钟,对于地方课程建、安、环、法,因内容简单,作业量少,时间偏多;美术课需要讲解和当堂完成作业,加之小学生拖拉一些,则时间偏少。因此,我们对每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改革的尝试,把课程时间设为30分钟和40分钟两种情况,尽量把全校的地方课程(30分钟)和美术课(40分钟)统一安排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使一节课的时间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更加合理化。

排“活”强度时间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考虑到强度问题,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放松时间,所以课程安排要做到张弛有度。

大部分英语老师任教2~3个班级课程,跨年级、跨班级,有着大量的作业,他们课表的排设必须要“活”,既要考虑到合理使用他们,又要考虑给他们在课与课之间的休息时间,因此排列他们课的时候,尽量做到不连续,且不再兼任其他学科,确保有足够的休息和批阅作业的时间。

学习是脑力劳动,排列课表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强度、紧张情况,不能连续地排列注意力非常集中、活动量很少的课程,可以把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和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穿插排列,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后,迅速得到放松,从而不会觉得学习很苦、很累。

排“活”教师资源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25个教学班仅有3名体育专职教师、1名音乐、1名美术专职教师,专职教师数远远不足,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必须排“活”他们的课表。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到专职教师的优质教育,我们打破一个班级的课程由一位老师任教的传统,改变为一个班级的课程由一位专职教师和一位兼职教师同时任教。仍以美术课为例,25个教学班,一周50节美术课,我们安排1位专职教师为主、25位兼职老师为辅的教学形式,专职教师任教每个班级1节美术课教学课,两周一次轮回,其他兼职美术教师任教练习课。这样,在确保全校美术课正常开设的情况下,所有学生都有接受专职老师授课的机会,专职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排“活”学生意愿

以往,中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学习,许多学生被迫学习一些不感兴趣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习的激情。为此,我们排“活”学生意愿,让学生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部分课程的自由,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开设了健康、安全、环境、法律等地方课程,我们把同年级的这些课程全部安排在同一时间,但是不同班级开设不同课程,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到相对应的班级上课。

排“活”硬件资源

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 篇9

一、完善课程体系

一直以来, 长征小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优化、整合、拓展与开发, 逐步建立了“生活教育”的三级课程体系, 并努力把“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渗透到课程的具体实施中。

1.思路、构建

(1) 三个目标

“三个目标”, 即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 高品质地提升地方课程, 高品位地构建校本课程, 以创建与个性共生的“生活教育”课程文化。

(2) 两个特点

两个特点:一是“以生为本”——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的“生活教育”课程;二是“和而不同”——兼顾课程共性、个性和多样性, 以建立动态发展、立体多元的学校课程文化。

(3) 三条路径

三条路径:一是基础课程, 即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家课程的教学, 以全面构建“课前调查, 走进生活——课中参与, 体验生活——课后拓展, 回归生活”的“生活教育”课堂模式。二是拓展课程, 即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找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最佳契合点, 以点带面, 以面促点 (各个学科的拓展点为:语文学科——生活作文, 英语学科——口语表达, 科学学科——科技发明, 综合实践——玩的学问, 等等) 。三是创新课程:即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而奠定基础, 主要包括生活与理财、生活与习惯、生命理解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等。长征小学主要以上述三条路径为基本纬线, 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基本经线, 最终逐步构建“生活教育”的课程体系。

2.具体实施

(1) 引生活之源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学校里、家庭中和社会上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与创造生活;再把“快乐作文”的理念与“生活作文”的理念相结合, 让学生获得“摄取生活材料”和“产生写作激情”等写作的基本条件, 从而使写作水到渠成。

(2) 在“玩”中感受

长征小学将综合实践课的主题确立为“玩”的学问, 具体有三点。一是每周五下午的第一节课, 依据“对接生活、玩中探究”的实践原则, 从生活中寻找“玩”的主题。例如, 制作蛋壳工艺品等。二是每月一次的“校园行知节”, 涵盖所有的学科和主题活动, 以“玩”为核心, 让学生“教学做合一, 手脑身兼融”。三是由班级家委会组织开展的校外实践活动, 并已初步探索出七大类课程内容。

(3) 提升幸福指数

长征小学开设了以“绳随心动, 精彩有我”为主题的跳绳课。具体有三点:一是抓好课堂主阵地, 将跳绳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二是用好40分钟的大课外活动时间, 巩固旧花样, 创编新动作, 旨在将跳绳教学引向深入;三是搭建展示的平台 (例如, 举行校园跳绳节) , 以检验各级部花样跳绳的阶段性成果。

(4) 增长人生智慧

长征小学开设理财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习一些消费、保险、储蓄、债券、股票和基金等理财知识, 最终树立他们正确的理财观。在研发理财教材的过程中, 我们经历了“积累——编写——交流——实践——反思——改进——充实”的修改过程。例如, 在《生活与理财》这一校本教材中, 涉及基金、股票等知识, 于是, 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行业资源, 以使家长走进课堂, 为学生带来专业性更强的理财知识。另外, 学校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通过各种消费场所 (例如, 菜市场、超市等) , 借助“红领巾小银行”和“学校希望基金”等初步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5) 培养良好习惯

长征小学的校本教材《生活习惯养成指导手册》, 每课由“问题采访”“情景再现”“生活采集”“行为导航”“实践乐园”和“习惯儿歌”等六部分组成。依托品德与社会课、班会课, 每月聚焦一个习惯, 并以“发现——明理——导行”为基本教学模式, 创建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景, 最终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习惯。

二、完善课堂构建

为了使“生活化的课堂”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编写了学科教学“生活指导手册”, 并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融为一体, 以构建“课前调查, 走进生活;课中参与, 体验生活;课后拓展, 回归生活”的生活化课堂模式。

1.课前走进生活, “做”中先学

为了使预习真正起到课前导学的作用, 我们制定了翔实、可行的课前预习要求, 并将“看、说、想、写”有机结合, 以便引导学生在“做”中先学, 从而为后续的“再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 数学学科的“学案导学”, 教师借助文本及例题, 精心设计导学提纲, 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文本, 推导算理, 并进行实践操作, 最终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课上体验生活, “做”中再学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课堂“再”学的精髓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围绕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探究, 并做到敢于质疑、勇于表达, 从而培养学生课堂研讨的习惯。在这一环节, 我们倡导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 即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当小老师, 既给同学讲解, 又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后回归生活, “做”中固学

在课后, 教师一般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并在应用中巩固和提高。例如,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作业——“每日播报”, 即要求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课外阅读以及观察生活等内容相结合, 并将个人的体会记录下来, 然后在“每日播报”中展示。这项作业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更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特色教师

特色学校建设要靠特色教师来实现, 因此, 长征小学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 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并以“会生活, 懂生活教育”为培训主题, 打造四大模块 (“魅力师者”“读书滋味”“特色研修”和“社团活动”) 的教师生活课程 (见图1) , 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使他们感受职业幸福。

1.培训

长征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教育影视资料汇集》, 既充实了学校的师德培训资源, 又为“分组定位”培训提供便利。“分组定位”培训, 即观影前将全体教师分成不同小组, 并要求每组教师带着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影片, 然后进行交流与探讨, 最终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

2.读书

对教师而言, 读书不仅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更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每周四的下午, 教师齐聚阅览室, 美文朗诵、好书推荐、休闲阅读、学科教研……品一杯香茗, 喝一口咖啡, 赏一眼兰竹……这样, 教师在身心愉悦中汲取精神营养, 享受惬意生活。

3.研修

长征小学重点从备课、上课两方面开展特色研修。其中, 备课模式为“四次备课”和“两次反思”, 具体流程见图2。

总之, “四次备课”“两次反思”以及课前“导学案”的设计, 既有效促进教师潜心研读文本、用心研究学生和精心研磨细节, 又使备课更加富有个人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4.社团

为了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长征小学积极开展唱歌、有氧运动、书画、烹饪等社团活动, 既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 又创造生活化的和谐校园。

活教育 篇10

(一) “活教育”课程目的

“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做人, 做中国人, 做世界人”。

陈鹤琴先生之所以讲“做人”, 是因为人一生中都面临着做人的问题, 东西方教育家普遍的共识之一就是十分重视做人, “可是到了近世, 教育变了质, 以为去读书是‘受教育’, 反而把做人忘记了, 所以今天我特别提出‘做人’以唤起人们的注意”。

陈鹤琴先生认为人可以划分为世界人和国家人, 两类人除都具备做人的一般属性外, 还会由于国情与民性的迥异而各有特殊性。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有:“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创作的能力;第三个条件是要有服务的精神;第四个条件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个条件是要有世界的眼光”。

“至于做世界人呢?主要的条件便是‘爱国家, 爱人类, 爱真理”。

“活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做人, 做中国人, 做世界人’, 即在于培养具有这些条件的‘人’、‘中国人’、‘世界人’”。陈鹤琴先生指出“传统教育以获得知识, 预备升学为目的, 所以处处地方都注重文字上的知识;而活教育的目的, 则注重在培养儿童适应环境, 控制环境, 利用环境, 怎样做人, 怎样接待事物, 接待人”。

陈鹤琴先生把幼稚园教育目标概括为以下四方面:在做人方面, 要养成儿童有诚实、正直等品质, 惗悯之心和合作服务的精神;在身体方面, 主要是训练儿童形成强身健体的习惯和方法;在智力方面, 重视直接经验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鼓励和支持儿童接触自然和社会, 养成对周围事物的研究态度和探究精神;在情绪方面, 并重良好情绪的养成和不良情绪的克服。

(二) “行为”课程目的

满足儿童身心的需要。张雪门先生强调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开展儿童教育的前提。在处理满足儿童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时, 他主张“儿童反应的是他自己环境里的社会, 但绝不是成人的社会”。因此, 课程不可完全由成人支配, 成人的需要和经验与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对等, 幼儿期满足具有主体意识, 发展需要的儿童自身的诉求要大于社会的需要。

养成儿童扩充经验的方法和习惯。张雪门先生指出儿童教育不仅要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圭臬, 而且还应十分重视培养其获取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的方法与习惯, 尤其是直接经验。为此, 他大力地反对旧的幼稚园教育“抛弃了第一步接触环境的行为”, 反而适得其反的向幼儿灌输《三字经》等为代表的文字课程。

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张雪门先生呼吁为使幼稚园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为国家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而非一介书生, 必须将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置于课程目标体系。

(三) 启示

就课程目的的内容而言, 两种理论的课程目的都强调幼儿教育课程编制务必关注幼儿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 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同时幼儿成长环境也不容忽视。这是有益制定出既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又能促进发展的课程目的。此外, 陈鹤琴先生关于做“世界人”主要条件的思想即爱国家, 爱人类, 爱真理。这是值得生活在网络信息通道便捷的中国甚至全球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主题。当代课程改革应该合理处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关系。为使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适应不同国家间人员交际、合作频繁的社会生活, 我国当下课程改革应该具备国际视野, 统一两类需要即本地区、本国家、本民族需要和整个人类的需要。

就课程目的的形式而言, 两种理论的课程目的都采用普遍性目的取向, 其优点是融入了课程目的的一般性原则, 向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创造性地理解课程目的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大平台, 它与各种具体的教育情境都具有或多或少的一致性, 对此, 我们应该发挥。然而, 针对其模糊性、广泛性, 易导致直观臆断的不足之处, 要求我们辨证地、灵活地处理。

就课程目的的表述而言, 两种理论的课程目的都是从教师的维度出发, 而非学习者的维度出发。这种表述, 虽然利于明确教师工作, 突显教师引导作用, 但是容易致使教师过多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 而较少涉及学习者“学什么”和“怎么学”。为此,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地、合理地选择课程目的的表述维度。

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课程对学前教育作用发挥有重大影响。陈鹤琴先生和张雪门先生分别构建了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幼稚园“活教育”课程理论和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本文从课程目的角度比较分析两种课程, 以期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活教育课程,行为课程

参考文献

[1]吕智红.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 1998 (2)

[2]薛超.行为课程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启示[J].兰州学报, 2009 (3)

[3]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4]张春霞.陈鹤琴的课程思想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2 (6)

[5]陈鹤琴.陈鹤琴全集 (第二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6]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拓展课程让教育梦想“活”起来 篇11

我们设想,是不是可以“给点时间,放点权力”,让学生选择“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尽情奔跑,通过引导学生的方式,让他们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带着这一美丽的憧憬,柯灵小学大胆推出了全新的拓展课程,尝试这种“活”的教育。

拓展课程简介

这是一种怎样的课程?

让我们用三个设问简介它的形态。

一、这是为怎样的学生设置的课程?

这是为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在整个学期过程中都根据规划,努力在各门学科上摘取星位,最终获得“全科免试生”称号的学生设置的奖励课程。也就是说,这是由学生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教育福利,它最原始的功能是激励。

二、这是以怎样的目标开设的课程?

这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实现“人人成才”為目标的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基于这样三个原则设置的,即学生缺少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学生能干什么?

三、这是以怎样的形态展示的课程?

这是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老师陪着学生一起有创造性地玩的课程。目前主要有这样六种形态:创意手工课程(包括纸艺创想、软陶艺术、铁艺制作、绒条创作),智力游戏课程(包括乐高积木、创意模型、绳彩飞扬等),团队拓展课程,体育健身课程,外教口语课程,校外实践课程。第一期共计有26个课程可供学生自主选择。

拓展课程掠影

(一)校外实践篇:

“电博士”课程

我们与镜湖新区智能电网综合展示中心合作,通过孤幕投影、电子沙盘、互动体感游戏、清洁能源模型、电动汽车模拟驾驶等设施,让学生亲身感受智能电网的无穷魅力,学习科学安全用电知识。“电博士”活动课程让学生认识了电力资源的神奇与宝贵,增进了他们对新能源的认识,从而对节能、高效有进一步的理解。

花卉种植课程

“魅力兰文化,陶冶绍兴人”实践活动与兰亭海峡两岸兰花科技园合作。学生在兰花科技园中听拓展基地的老师介绍各种兰花,观赏兰花种植区、动物养殖区、水果采摘区,还亲自动手制作环保花盆。这一实践活动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水共治”课程

学生分六个小队,分别到小舜江水库寻访水源头,宋六陵水厂了解制水工艺,市水科院观察水样采集,污水处理站了解污水处理过程,曹娥江大闸了解防洪知识,秋氏环保公司了解污水处理技术,全方位关注水资源,了解制水、治水、节水等知识,树立环保意识。

(二)校内拓展篇:

虚拟机器人课程

搭建机器人、编程、起跑、快速前进、转弯、收集、得分,这是虚拟机器人组的学生在进行现场竞技。在一周的拓展性课程中,他们每天学习操作知识、进行尝试训练,了解虚拟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在比赛过程中学习合作互助。

外教口语课程

英语口语提升课程的学生在外教的指导下给大家献上了一台精彩的英语故事表演。虽然学习的时间很短、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虽然只有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具,但学生们专注的表演、极高的参与热情,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家长和老师。

创意手工课程

创意手工课程包括纸艺创想、软陶艺术、铁艺制作和绒条创作等动手实践课程。

学生感言

在那里,我们还看到了蜘蛛样的小动物在水面上跳来跳去。指导老师介绍说,这是一种水生小虫子,不会对水造成污染。回到学校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它的学名叫水黾,身上长有油质的细毛,有防水作用。

二(3)中队言承洋

我最喜欢铁艺创作老师让我们五人一组,做一个场景,邀请家长来参观。我们组经过讨论,决定做“休闲公园”。在做的过程中,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团结友爱,什么叫认真细致,什么叫组织协调 参展时,当我看到妈妈那灿烂的笑容,心里真是自豪。

四(5)中队钟佳怡

家长感言

柯灵小学这次为免考生开设的拓展性课程让我儿子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儿子说:“我长大后,一定要研究更多保护环境的产品”听着儿子的豪言壮语,我从打心里感谢学校开设的拓展课程。

活教育 篇12

一、培养目标的“活”

传统教育追求“人上人”的教育, 奉行“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把受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途径, 认为“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以培养“人上人”为目标的教育最终“就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有品”。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人变得虚伪和庸俗, 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生活。陶行知借鉴了《庄子》主张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观点, 这里的“真人”指的是“不为名利所奴役的人”。想要培养能够“求真”的“活人”, 首先要有教人求真的教师, 教人求真的教师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 敢驳假话, 不说谎话。”

新课程改革中, 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语文基本素养, 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文中, 许多课文都与思想教育紧密相关, 但教学这些思想教育性课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规定学生必须要成为怎样的人, 而是希望通过引导与点拨, 培养孩子成为有判断能力, 知道自觉向上的“活”人。

二、教育内容的“活”

陶行知主张, 教学内容应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知识。陶行知对“生活”的定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般生活概念, 而是包括天然界之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在内的广泛的生活实践。他反对杜威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的“鸟笼式”的教育方式, 要使以“死书本”来实施“死教育”的“死学校”得到根本的改造, 就必须“开笼放雀”, 通过推翻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那道高墙, “凡是生活的场所, 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 那么, 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 而得到的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在这“无比伟大的森林”中, 我们看到的内容是“活”物, 学到的内容自然也是“活”的知识, 因为生活丰富多彩, 所以来源于生活的教学内容必然要生动活泼。在21 世纪新课程改革中, 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生活实际, 强调课程要回归生活。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 他说:“课文便是用碗端来的米, 吃起来很便当, 否则一粒粒的散在桌上, 是多么的难吃呵!”教材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活”, 教材就必须先生活化,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特殊的季节、时令和节日来编排教材, 教材就可以与生活发生有机联系, 教学则能够“不违人时”, 事半功倍。教师也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 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知识, 不再是拘泥在课上的那些“死”的文字, 而是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的实实在在的“活”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活”

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弊端, 尤其是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顽疾, 其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只管按照自已原有的教学计划展开讲授, 一味地灌输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似乎只有“讲授法”, 教师似乎只是教书本知识的, 学生在学校里也似乎除受教外, 无别的功课可学, 真的是“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 好像是学的事体, 都被教的事体打消了。论起名字来, 居然是学校, 讲起来却又像教校”。这是将“教”与“学”分离开来, 并将造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 二来学生苦恼太多”。相对于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提出灵活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室, 要做到教学方法的“活”, 就必须要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充满活力,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能善于发问, 知道该怎样提问题。要让问题问得好, 问题就要灵活多变, 因“才”施问——什么样的人提什么样的问题。其次要点中知识点, 做到因“材料”施问———什么样的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狐假虎威》一课为例, 在教学的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读通课文, 理解文章大意, 知道老虎是被狐狸骗了即可, 而狐狸是怎样一步步引老虎上钩的则无需强调。但是在第二课时, 教师则要强调细节, 可以提出一系列细节问题:狐狸一开始说了什么呢?老虎一开始就上当了吗?狐狸做了什么动作……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时, 还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及时调整自己“教”的方法。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注重美感下一篇:移动视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