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原理(共4篇)
栽培原理 篇1
1 设施果树的栽培原理
设施果树栽培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符合果树生长发育的环境, 使季节性的果树顺利度过其自然休眠期, 提早地生长发育结果。而一般的露地栽培则是由于果树的生长发育不能适应外部的自然环境而不得不进入自然休眠状态。这一点就是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最显著的区别所在。即设施果树栽培通过创造一个适宜的可控环境, 促进果树的快速生长, 尽早结果, 以便于进行反季节的果品生产。因此, 设施栽培是在遵循果树自身生长原理的条件下, 改变当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 创造性的让果树继续发芽、开花、结果的一项技术。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设施果树栽培必须因地制宜, 符合当地果树的生长环境。
2 设施果树的栽培技术
2.1 设施果树的品种选择技术
设施果树的品种选择至关重要, 关系到果树的顺利健康生长与否。因此, 其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其一, 要选择发芽较快, 开花容易而且结实率高的果树品种;其二, 要选择个头大、色泽鲜艳、口感好、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其三, 要选择容易成活的品种, 对于光线较弱、环境温湿的温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其四, 要选择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适宜当地发展的品种, 特别是易花早果的品种。
2.2 设施果树低温需冷量及破眠技术
从满足果树的生长环境方面来讲, 尽早实施设施栽培, 尽快开花结果, 提前上市, 才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效益才更显著。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设施栽培的扣棚时间并不是任意的, 而是存在一定的限制。毕竟, 果树都存在由于生长环境改变而被迫带来的自然休眠期, 因此, 如果达不到果树的低温需冷量, 就没办法度过果树的自然休眠状态, 这样就会造成现在即使给予果树一个适宜其生长发育的环境, 其也不会发芽开花, 时间越长, 坐果率就越低, 回报率自然而然就相当低。因此, 低温需求量对于设施果树栽培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保证设施果树栽培所需要的低温需冷量, 才有可能保证果树在人为环境中正常健康的生长发育。目前, 大部分专家认为:果树度过自然休眠状态的最有效温度是0~7.2℃的低温累积小时数, 而在此范围之外的温度对于低温需冷量基本不起作用。因此, 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3 设施果树环境调控技术
设施果树栽培所创造的人为温室环境并不是对露地栽培的简单移植。其需要根据生长空间、果树品种的不同而选择更为适宜的环境, 因时因地制宜, 以生长出更加优质、高产、无公害的果品。
2.3.1 温度调控。
温室内的温度应与果树的自身习性相适应, 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适当的调整。扣棚前半个月温室内需要完全覆盖地膜, 以增加地温, 同时要把握好夜间的温度, 防止温度突然变化, 影响果树的开花和结果, 进而影响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2.3.2 湿度调控。
实施设施果树栽培要把握好温室内的湿度情况, 注意通风。当湿度过低时, 可以通过灌溉和采取喷雾的方式来调节。
2.3.3 光照调控。
针对温室内的光照调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棚顶的覆盖材料、温室结构、树体结构等, 另外, 还可以进行人为的补光操作。
2.3.4 肥水调控。
在果树开花之前需要向枝梢喷施尿素, 以促进花芽发育。坐果后要加强叶面补肥, 其中前期要以氮肥为主, 后期以磷肥和钾肥为主。
2.4 提高设施果树座果率的技术
2.4.1 充足的养分供应。建造温室时, 要改善土壤, 喷施肥料, 保障养分供应的充足。
2.4.2 选择合适的扣棚时间。
设施果树栽培要求果树必须度过自然休眠的状态, 这样才能正常的发芽、开花和结果, 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目标。
2.4.3 进行人工授粉。
设施果树栽培时需要配置授粉树, 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预先采集露天条件下的花粉予以贮藏, 之后进行人工授粉。
2.4.4 棚内放蜂。在花期棚内可以放壁蜂进行辅助授粉, 此举值得大力推广。
3 小结
设施果树栽培是在一种人为创造的环境下进行的果树栽培技术, 改变了果树的生长周期, 有助于生产反季节果品, 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以此, 此项技术值得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艳芳.设施果树栽培的技术要点[J].中国林副特产, 2009 (8)
[3] 代晓慧, 李龙平.设施果树栽培原理及其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6)
设施果树栽培的原理及关键技术 篇2
设施果树栽培技术旨在通过对一个利于果树成长的环境进行营造, 促成果树较快的开花结果, 减免季节因素对果树的消极影响, 使果树能够平稳度过自然休眠期, 最终达到生产反季节果品的目的。通过对设施果树所具有的栽培原理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优点:能够使果树免受自然灾害影响;合理调节果树的生长成熟周期, 改善果实质量以及产量;有助于不断扩增果树的种植区域;能够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 设施果树相关栽培技术
2.1 品种的选择
对能够较快发芽、易于开花以及具备较高结果率的品种进行选择;对个头较大、色泽相对鲜艳、具备较好口感的品种进行选择;对成活率高, 易于适应光线不足以及湿温等不良环境的品种进行选择;在选择果树品种时, 应该对当地环境的具体实际加以考虑, 对那些符合当地条件的品种进行选择。
2.2 低温冷量以及破眠技术
果树扣棚工作不能出于自身意愿而任意进行, 这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会使果树被强制进入自然休眠状态, 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低温需冷量, 果树很难顺利度过自然休眠期, 此时即使对果树实行扣棚, 为果树创造出利于其生长的条件, 果树也有很大的几率不会发芽开花;即使果树可以发芽, 但整齐性也难以保障, 使得果树生长周期加以延长, 结果率不够理想, 在进行设施果树栽培的实践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扣棚时间不合理的事情, 其中, 由于扣棚时间过早而造成的设施果树栽培工作失败的事情极为普遍。甚至会有花、芽萌发顺序调转问题发生于果树被进行保温处理工作以后, 叶片的生长活动大量掠夺储备养分, 降低了果树的结果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果树所具有的新梢一旦生长得过于繁茂, 会对幼果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影响, 甚至导致其大面积脱落, 使得设施果树的产量大幅度减少。何时对果树进行扣棚才算科学, 其中低温需冷量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 若想确保设施果树栽培成功, 应该在果树需冷量得以满足并能够对自然休眠期进行平稳度过之后再对果树实施扣棚。在对设施果树进行栽培的过程之中, 破眠技术是十分为人们所关注的。所谓破眠技术是指采用人为手段制造低温以打破果树的自然休眠。当前时期, 通过利用石灰氮打破葡萄的自然休眠状态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破眠技术。此外, 玉米素、二氯乙醇等均能够打破休眠, 可是它们尚不具备稳定的效果, 且外部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较大, 因此, 还不能被大规模地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
2.3 对环境进行调控的相关技术
2.3.1针对光所进行的调控。例如使用聚乙烯棚膜等具有较好透光效果的覆盖材料。将反光地膜铺设于设施棚内的某侧墙体或地面之上, 产生反射光线, 使果树获得更多光照;科学合理安排棚内所具有的设施结构。适度调整降低棚体所具有的高度, 使果树下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
2.3.2针对温度所进行的调控工作。揭帘以及通风是对温度进行调控时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在对棚内温度进行调控时, 应该把握一个合理的节奏, 切忌太快太猛, 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对果树实施扣棚的10~15天以前, 在棚内地面之上覆盖地膜, 这样能够提升地面温度, 使得果树根系能够提前活动。
2.3.3针对湿度所进行的调控。当天气晴好时, 应该对棚内加以适当通风以及降湿。在温度较低的季节期间, 白天应该尽量把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期间, 晚上, 应该将棚内温度控制在5℃之上。另外, 调节棚内湿度可以利用地面浇灌或者是空间喷雾等手段, 调节土壤湿度, 可以运用浇水的方法。
2.3.4控长技术。在进行果树栽培的过程中, 一定应注意使根茎比地面高出2~3cm;限制果树根部生长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起垄栽培技术, 除此之外, 它也具备防涝功能。这是由于起垄之后, 土壤的透气性得以改善, 使得根系周围的各种热、水、肥条件更为稳定, 生长出更多的吸收根, 垂直根能够分布的较浅, 而水平根能够分布的更为广泛;另外可利用容器来限制根部生长, 在某一容器之内对果树实行栽培。
3 结束语
在进行果树栽培时, 必须熟练掌握设施果树栽培技术, 使得果树产品的产量更为丰富、质量更为优化,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勇振, 汪林华.设施果树的栽培原理及技术[J].现代园艺, 2012 (12)
栽培原理 篇3
茶树本生长在湿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丛林地区, 茶树具有喜温好湿、喜漫射光喜荫等特性。如果将茶树从栽培的丛林中移出单独种植, 就会改变原本适应的生态环境, 必然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产生影响。目前, 人为引入多物种, 既能发挥茶树的优势, 也能确保生物配置的优势发展, 给茶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植物群落生长环境, 改善茶园土壤及生态因子, 提高茶树的土壤含酶活性及茶树的根系活力, 为茶叶的高品质生长提供环境与物质基础, 发挥生态群落茶园的良好生态效果。
从我国茶树的栽培历史来看, 我国古代茶农就注意到了茶树喜好温、湿、荫的特性, 将茶树栽培在林间及林间隙地, 组成了多种层次的复合群落。我国目前诸多茶区仍延承在茶园中种植遮荫树的习惯, 例如在安徽休宁与款县、江西婺源等都在茶园区内种植乌柏树, 而广东的高鹤、英德等地也在茶园区中种植台湾的相思树等。随着我国茶农对植物群落学的深入认识, 越来越重视对立体茶园的建设与研究, 经过大量实践表明, 立体茶园比单一种植茶园更具优越性, 并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2 植物群落学茶树栽培的规律
茶树的植物群落布局必须符合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要求, 根据植物群落和环境的关系, 以植物群落作为指标来规范茶叶生产的布局, 根据植被自然区域划分茶园区, 最终确定栽培茶树的适宜区域。茶树作为热带、亚热带的多年生常绿树, 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条件为:年平均温度≥15℃, 其中≥10℃的有效积温保持4 500℃以上, 年降雨量为1 000mm以上, 相对湿度为80%, 且排水性好、土壤呈微酸性, p H值保持在4.5~6.5之间。
根据科学研究与产茶实践表明, 在确保水分足够的前提下, 在茶树生长期的温度高于10℃以上的积温越多, 茶树的生长期就会随之加长, 茶叶的采摘次数与产量也有所提高。在具备一定热量的条件下, 如水分适宜、云雾多、湿度大, 既能保证茶叶的产量, 也能有效提高茶叶质量。从我国植被地带的分布规律来看, 我国南岭以南是热带雨林, 以及具有雨林成份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区, 也是我国水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适宜茶树的栽培与生长。
3 茶树的立体栽培形式
将茶树成片集中栽培, 虽然便于管理及机械化作业, 能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方式改变了茶树原本处于多层次、多物种共生的自然群落结构, 破坏了生态平衡, 大大降低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单一物种的茶树, 植株之间的高低相似, 对光照的要求也基本相同, 光能利用率远远低于立体形式的自然植物群落。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然生长规律, 在植物群落学原理的指导下, 建立多层次、多互利物种共生的仿生茶树栽培, 以创造出利于自然环境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人工植物群落系统。例如, 在我国江北地区的茶区防护林建设, 西南、江南茶区的山顶造林、山腰种茶与经济林、山脚建农田等因地制宜的布置农作方式, 以及华南茶区的橡胶与茶树间作, 都是成功的人工植物群落学系统典范。
4 植物群落学茶树栽培的优化
众所周知, 任何一个茶树的品种, 其生物学性状及代谢类型都是稳定的, 如果茶园的生态条件发生变化, 必然对茶树的生长趋势带来影响。茶树生长环境的稳定性及生理系统的平衡性是茶树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 在茶树栽培过程中, 低温、水涝、干旱、风沙、病虫害等恶劣条件, 以及剪枝、灌溉、施肥、移栽等措施不当, 也会造成茶树生长剧变, 甚至死亡。
一般移栽会造成茶树的伤根甚至断根现象, 造成茶树根系水分吸收与水分蒸发的不平衡, 还可能给茶树的环境条件带来变化, 引发茶树生理环境的不适。生产实践中, 应采取带土移栽方式, 尽量避免断根现象发生, 保持茶区供水, 适当修剪茶苗枝叶, 减少蒸腾现象, 这些都利于茶苗的优化栽培。另外, 在引种茶树方面, 也应注意选择与本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品种, 对不适应本地环境条件的品种实行逐步驯化方法, 也能有效避免茶树的生理变化, 实现优化栽培,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甜甜, 蔡新.不同遮荫度下茶树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 (5)
[2]陈少波.施肥对茶树及茶园动物群落的影响[N].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2008
栽培原理 篇4
近年来, 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 在南非的马达加斯加开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SRI) 研究, 其能真正发挥水稻品种的生物学潜力、遗传学潜力, 进而增产并节约生产成本,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
1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SRI) 的基本原则
1.1 充分利用水稻分蘖优势
水稻分蘖是按一定顺序发生和生长的, 当条件合适时, 可以增加水稻分蘖总数, 但在传统的栽培条件下, 有时分蘖很多, 但不能和稻草同时提高产量;有时注重栽培条件, 增加分蘖数和穗数后, 却导致发生倒伏的机率增大。
SRI法通过对土壤和水分的管理来增加分蘖、稳定穗数, 改变稻株的根和分蘖的密度和数量, 并利用稀植扩大稻株生产空间, 产生强大的根系和地上部分, 形成较多的分蘖、叶片和谷粒。采用SRI法, 单株很容易获得50个分蘖, 甚至多达成百个以上的分蘖。每个有效分蘖上能得到200个谷粒, 甚至可达400粒, 提高分蘖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先小苗移栽、少量水分灌溉、施用有机肥和除草等, 使根系和分蘖在理想状态下生长, 实现植株健壮生长, 使水稻产量从传统栽培的1 995 kg/hm2提高到6 000~7 995 kg/hm2。另外,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SRI) 的成功, 是基于分蘖和根的同步优化发展, 且拥有较多的活跃根系生长, 植株生长较为健壮, 更易获得水分和养分, 地上部有较多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养分用于根系生长, 使植株更健壮, 其抗逆性和抗病性相应增强, 产量自然较高。
1.2 挖掘根系生长潜力, 改变部分传统的栽培技术
种内竞争对植株的生长并不比种间竞争 (杂草等) 更有利。SRI法单穴栽植秧苗不是每穴3~4株苗或更多的苗进行丛栽, 而是每穴栽1株苗, 使秧苗的根系生长十分发达。
传统栽培中, 在水稻生长期间, 农民总是使水田田面保持一定的水层, 以抑制杂草生长, 减少除草用工, 并误以为保持水层对水稻有利。其实在营养生长期间, 保持水田土壤不饱和含水量, 水稻会生长得更好。这是因为当土壤中水分饱和时, 根区氧气发生亏缺, 会导致土壤酸化, 引起通气组织的破坏, 阻碍根系的养分吸收, 扰乱水稻植株生长和氮素循环, 并产生各种有毒物质。因此, 用水稻最小量灌溉实现大根量, 根系生长范围广, 在养分吸收上有优势。
另外, 在每块大田的栽植蔸数上, 采用稀植, 使根系发育得到加强, 分蘖大大增加, 籽粒充实度大大提高,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1.3 穗分化期是形成大穗的关键时期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 不仅在穗分化前就形成庞大的根系, 且在穗分化期根系吸收功能特别强, 地上部通风透光条件好, 叶片光合速率高, 后期营养和生长条件良好, 虽然稀植单位面积穗数略有减少, 但每穗粒数增加。马达加斯加试验结果表明, SRI栽培单位面积的粒数比传统水稻栽培高1倍左右。
2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技术特征
2.1 小苗摆栽
不摆栽传统的3~4周或更长秧龄的秧苗, 而栽秧龄8~12 d仅长出2片小叶的秧苗, 单根且种子还附在其上的极细嫩的小苗。如果插长秧龄的大秧苗, 会丧失产生大量分蘖的潜力。具体做法:把稻田整平, 起秧后, 立即移栽, 将自然带土的秧苗斜摆入本田, 使根平卧。促进根系的健壮生长, 采用方形栽植 (25 cm×25 cm~50 cm×50 cm) , 而不是条栽, 每穴栽1株苗, 超稀植, 可获得显著增产效果。
2.2 在整个生长期内, 稻田不建立水层
营养生长期保持湿润, 但不淹水, 实行间歇轻度灌溉, 土壤水分不饱和。要求夜灌和日排, 每次灌少量水, 保持土壤通气性, 在通气条件下种植水稻, 根系发育好。SRI法发现水稻虽能在淹水条件下生存, 但不能茁壮成长, 因为淹水使土壤不通气, 稻根易缺氧, 使水稻的根在抽穗开花期早衰。水稻抽穗结实前, 在分蘖和长叶期间, 土壤需保持湿润, 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要建立1~2 cm的薄水层, 以支持谷粒形成。
2.3 推广使用有机肥, 少施或不施化肥
施用堆肥、厩肥等有机肥, 可以改良土壤结构, 培肥土壤, 促进根系生长[1]。施用化肥通常能提高产量, 但化肥并非有机肥的最佳代替品, 有机肥的使用效果要比氮、磷、钾化肥配合使用效果好。
2.4 多次中耕除草
在孕穗前至少进行2次中耕除草, 最好是4次。对马达加斯加76户农民的调查发现, 在中耕2次以上的基础上, 每增加1次中耕除草, 可增产999~2 499 kg/hm2。
3 SRI法在安康稻区的应用前景
3.1 水稻强化栽培推广的限制因素
3.1.1 耗时费工。
SRI法栽培水稻技术操作较传统技术更加细致。例如小苗稀植可以减少栽植苗数, 但小苗摆栽耗工量大。大量施用有机肥料, 并要求多次中耕除草以及夜灌日排的水分管理等, 应用时花工确实较多, 当然技术成熟后用工可以大幅度减少, 这需要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落实。
3.1.2 有机肥短缺。
虽然施用有机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化肥投入, 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SRI需要完全或大量施用有机肥, 大面积应用难以实施。近年来, 安康稻区机耕面积 (旋耕机) 扩大, 耕牛饲养已大量减少, 稻草很大一部分因收获后回收费工, 多在田间被焚烧, 非常浪费, 可提倡稻草还田, 以缓解有机肥源短缺问题。另外, 还可探讨不同肥料种类包括圈肥堆肥等有机肥料、有机复合肥、微生物肥料、腐殖质酸等在SRI中的应用。
3.1.3 灌溉水源不足。
SRI需要有较好的灌溉设施, 以保证水稻需水时可以及时灌溉, 但因气候的变化, 没有充分的水源保障, 不能完全满足水稻灌溉的需要。
3.2 水稻强化栽培 (SRI) 关键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水稻生育期内自始至终贯穿水稻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水稻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 重点是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2]。根据安康稻区的稻种类型以及生态气候条件, 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栽培技术改革, 借鉴SRI基本原理, 运用综合措施, 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进程, 以达到苗壮、株健、穗足、穗齐、粒多、粒饱,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少耗的目的是可能的。
安康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地貌类型, 对构成稻区气候与SRI利用分蘖优势的原理十分有利。安康市主要气候因素的分布规律为5月气温迅速升高, 达17~21℃, 正值水稻分蘖进入盛期, 此时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3~39℃, 前期天气温暖, 后期比较炎热, 对水稻作物生长发育和分蘖发蔸特别有利, 因而成穗率高。安康市中稻种植以一季中籼稻为主。在稻种分类上是按生育期划分, 凡从播种到成熟在120 d以下的称为早稻, 120~150 d的叫中稻, 150 d以上的为晚稻。安康市中稻种植的一季中籼稻中, 一般以全生育期在130 d以内的为晚熟品种;130~145 d的为中熟品种;145 d以上的为晚熟品种。采用SRI法较常规栽培法生育期是否增长及增长幅度, 在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大。SRI偏重依赖个体分蘖成穗, 且对品种 (组合) 中分蘖成穗特性的要求较高。因此, SRI技术中, 应选用有较强感温性的杂交中稻中熟组为主, 适当搭配部分晚熟组合, 选择穗型中大、分蘖力偏上的组合。
3.2.1 小苗移栽SRI栽培模式要求采用小苗移栽, 以利于秧苗低节位分蘖的发生。
在本土化研究中, 不一定采用8~12 d秧龄的2叶小苗, 可以采用3.0~3.5叶的秧苗或中、小苗栽植。具体做法:先将稻田整平, 边拔秧边栽插, 浅插不窝根, 确保迅速发根生长。也可以采用旱地育秧, 旱育秧秧苗素质好, 还可以采用旱育“保姆”, 适当延长秧苗的生育时期, 控制秧龄, 缓解秧苗与前后作物衔接的矛盾。
3.2.2 栽植密度。
要坚持稀植, 单本稀植有利于根系和冠层发展, 避免多本栽植引起的根系竞争。但也可以改单本移栽为2~3株/穴栽植。SRI栽植密度采用50 cm×50 cm~30 cm×30 cm, 栽植7.5万蔸/hm2左右。杂交稻栽植12.0万~13.5万蔸/hm2。由于安康稻区属湿热半湿润河谷盆地丘陵气候, 栽植密度可在SRI栽植密度与杂交水稻栽植密度之间。栽植方式采用SRI模式栽培。本田整田除用常规耕作技术进行耕耙外, 也可实行免耕作窝栽植。即夏作小麦油菜收获后, 将田面适当清理后, 按40~50 cm行距、25~28 cm窝距作窝 (挖窝或撬窝) , 挖9.0万~10.5万窝/hm2, 窝深3 cm左右, 然后放水浸田1~2 d, 待土壤浸水饱和后, 将底肥全部施于窝内, 田内保持浅水。行株距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3.2.3 精确施肥。
SRI栽培不必过多增加施肥用量, 但要保证有机肥料的用量, 且选择适宜的使用方法。有机肥料因肥效释放缓慢, 难以促使分蘖早生快发。因此, 在施足有机基肥的基础上, 生育关键时期追施一定量的速效化肥等, 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和提高成穗率。当前安康市水田过多施用化肥, 造成土壤结构被破坏, 稻田生产力下降。为了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 在川道丘陵水田地区耕牛数量显著减少的情况下, 可采用堆制或利用大量生产的秸秆实现全量稻草还田, 可以解决水田有机肥源短缺的问题, 增施有机肥, 减少化肥用量, 有利于增补有机质, 改善土壤结构, 可以持续培肥地力[3]。在重视有机肥投入的同时, 要重视氮、磷肥的施用量, 一般要求有机肥全部作基肥, 氮肥的基肥、追肥、穗肥保持6∶3∶1的比例, 接力肥要求在稻苗叶色落黄较明显时施用, 穗肥可视苗情 (分促花肥和保花肥) 酌情施用。
3.2.4 科学灌溉。
水分管理是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中心环节之一。坚持无水或少水插秧返青, 分蘖始期到有效终止期时开始退水落干, 至幼穗分化前保持田面无水层, 幼穗分化后至抽穗前干湿交替, 保证土壤通气便于根系生长[4]。以湿润灌溉为主,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灌浅水养胎, 防止颖花退化;抽穗至成熟干湿交替灌溉。水分管理措施还要根据土壤类型、劳力情况和其他因素而定。
3.2.5 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水稻强化栽培不能保持水位, 以水压草, 杂草容易生长, 草害比较严重, 要化学除草与人工除草相结合。水稻强化栽培稻纹枯病很少发生, 但螟虫危害较重。害虫防治以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飞虱为主, 应根据病虫情报和田间调查,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及时进行防治[5]。
参考文献
[1]王一凡, 候宗贵, 五友芬, 等.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探讨 (1) [J].垦殖与稻作, 2004 (4) :14.
[2]何荫飞, 简峰, 欧善生, 等.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及在广西的应用前景初探[J].广西农业科学, 2004 (5) :362.
[3]林贤青, 朱德峰, 张玉屏.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原理及其应用效果[J].中国稻米, 2003 (3) :23.
[4]吴文革, 李成葵, 陈周前, 等.SRI技术本土化研究[J].中国稻米, 2003 (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