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2024-10-14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共12篇)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篇1

洋葱头:月亮姐姐好!你来得正好,我正要找你呢!

月亮姐姐:洋葱头,有什么事?说来听听。

洋葱头:老师要求我们写一份有关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可我们没有经历过,怎么写呀?

月亮姐姐:咳,这有什么为难啊!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来写调查报告呀!

洋葱头:是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还是姐姐脑子好使!那么,利用信息写调查报告要注意什么呢?

月亮姐姐:广泛收集信息,这是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报刊、书籍、影视、广播、调查、采访、会议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特别是网络,这是我们的首选渠道。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但只要我们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抗日战争”四个字,就能得到上亿篇相关资料。有了这么多的资料,你还怕不了解抗日战争吗?

洋葱头:是啊,互联网的确是一个庞大的资料库!可这么丰富的资料,不可能全部写进作文呀!

月亮姐姐:第二步,要认真整理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要认真阅读,仔细研究,做好筛选分类整理工作。一般筛选标准是:①与主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②过去已有的资料删去,没有的留下;③注意把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筛选后再分类,如收集的抗日战争资料可以按“战争背景、战争经过、战后结果、胜利意义、抗日英烈”等来分类;对写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内容,如“几大战役、英雄故事”等,就可以按相关内容来分类,习作时即可信手拈来。

洋葱头:哦,像你这样一说,我心里就有大致轮廓了。不过,我很少写研报告,连格式都把握不准,你能说说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吗?

月亮姐姐:调查报告可以分四部分来写——

1.标题。一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如“关于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二是自由式标题,如提问式“我们从抗日战争中学到了什么”等;三是正副标题结合使用,如“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能御敌——关于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等。

2.前言。可写调查的起因、时间和地点、对象等。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要详细叙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呈现调查所得的内容、结论等。

4.结尾。可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可提出问题或建议,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可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等等。

洋葱头: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有了你这一番指导,我写抗日战争的调查报告就不犯难啦!

参考文献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篇2

【基础知识积累】

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并借助字典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关于李姓的一些知识。

【方法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

【情感与思想】

激发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

【拓展与延伸】

分组合作,自选课题学写研究报告。

【重、难点突破】

学习并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和所有的李姓人氏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跟几名小学生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板书: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二、学习课文

1.提出问题,自学课文。

学习本课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弄清楚李九的历史和现状,二是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课下分组学写一份研究报告。

提示:对于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分析这篇研究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标题: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问题的提出:缘由意义问题

调查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整理调查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论:李姓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人口最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研究报告的一般写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奇怪的东南风》也是一入世研究报告。

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学习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求同学们能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篇研究报告的写法;一是要求学生具体学习领悟如何进行研究的。要求学生自学后加以交流。

板书提示:

1.提出问题:爸爸咳嗽的病因

2.观察并记录信息:怀疑与东南风有关

奇怪的东南风

3.分析信息:真的与东南风有关

4.请教别人:爸爸对二氧化碳过敏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原始资源再生资源网络用户

中图分类号:G25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6-0096-05

1引言

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参与资源的创建和发展,并通过用户群体贡献,发挥集体智慧从而使信息资源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笔者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具有周期性,并将其周期分为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同时笔者发现,受各种因素影响,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周期是不同的,与其生命周期发展趋势几乎是同步的。在情报学界,有学者从信息的老化和半衰期两方面来研究信息生命周期。如王宏鑫[1]、马费成[2]、望俊成[3]、张青敏[4]等。然而,他们的研究均是以信息的效用价值为基点来探讨各因素对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主要关注点是对信息生存时间和价值大小的影响,而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描述较少,没有表现出各因素对信息资源动态发展过程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Web2.0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情况,因此笔者以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的用户及其发表的博文信息为研究对象,搜集微博用户的粉丝数、博文总数,以及微博文的跟帖、意义跟帖、转载数据和网络用户的交互次数,运用因子分析法来探索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根据影响因素来探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对策,以期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提供建议。

2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的研究样本来自于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三个平台。笔者选取300个网络用户,搜集用户的粉丝数、总的发贴数量,以及随机选取每个用户的20条帖子或博文,记录该帖子(博文)的转载量、跟帖量、有意义跟帖数量(即与原始微博文主题相关且具有一定信息量的跟帖)、交互量等各个变量值的平均值。借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所使用的数据采集指标中归纳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主要因素。

2.2结果与分析

3研究结论与分析

根据前面的实证分析,笔者总结出资源本身和网络用户是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源又可以分为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笔者把首次创建的网络信息资源称为原始资源,用户在原始资源基础上产生的资源,即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补充和评论称为再生资源。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扩充、深化和意义延伸,为后期用户提供更多信息,并影响后期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利用情况。在用户对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一群特殊的用户,不仅获取资源,还引领其他用户进行讨论,促进资源动态发展。因此,笔者从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三个方面分析其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3.1原始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一是原始资源自身因素以及相关原始资源之间的影响。原始资源自身因素包括资源的内容特征、格式、所处环境以及所属学科领域等。首先,内容翔实、实用性强、科学、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源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方面具有优势,受到更高的关注,引起广泛且长久的讨论,加深了网络资源的动态发展。其次,网络信息资源以何种格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动态发展情况。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承载格式在呈现内容上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因而引起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多样化。再次,网络信息资源所在平台、所处网页深度不同,其动态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同一网络平台上,随着网页深度的增加,用户获取信息的难度也在增加,信息资源的访问量和利用率低,其动态发展的程度低。相关原始资源之间的影响在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上起到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原始资源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相互补充、替代、包含、超越等方面[3],不同关系的原始资源相互作用产生出多样化的影响效果,从而促进或削弱原始资源动态发展的程度。比如具有相互补充关系的原始资源会影响用户对两则资源都进行阅读和评论,这样因其中一则资源而影响到另一则资源的动态发展。

二是原始资源对再生资源的影响。原始资源是再生资源产生的基础,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补充或修正,因此原始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影响着再生资源的发展。用户习惯于对信息量少、质量低、具有争议的原始资源进行补充、修正和评论,所产生的再生资源均在某种程度上或丰富了原始资源信息量,或更正了原始资源准确性,从而以再生资源的形式为后期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资源。

三是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原始资源内容、自身特征和附带的信息量对用户的吸引力大小不等,对促进用户与资源的交互程度深浅不同,则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力也不同。原始资源对用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用户在知识面、认知结构、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对上述各方面的转变,也可能是对它们的加强。

3.2再生资源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

由于网络资源创建者和利用者在创建、浏览、补充和利用原始资源过程中两者之间以及两者与资源之间发生交互,在此基础上用户(创建者和利用者)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原始资源解析、内化,并将个人成果发布共享,生产大量的再生资源,所以原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nlc202309032029

一是再生资源之间的影响。基于不同角度,用户对原始资源会做出多种理解,而且不同用户对原始资源的理解程度各异,生产出多样化的再生资源。多视角、多层次的再生资源相互对话,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与原始资源内容相关的主题,对后期用户的阅读、补充和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再生资源对原始资源的影响。由于信息素养的差异,用户所创建的信息资源的内容丰富程度不同,质量良莠不齐,并非都能满足其他用户的需求,但是经过网络用户发挥群体智慧,对原始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正,所生成的再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完善了网络信息资源,使得信息资源所提供的信息量变大,承载的知识量增多,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并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程度。

三是再生资源对用户的影响。再生资源通过影响用户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来影响用户的交互行为,进而产生较丰富的再生资源。而且,高实用性、全面准确、权威独特的再生资源更易于吸引用户的访问和利用,引领用户参与讨论。可见,再生资源的良好发展和有效利用使原始资源在用户群之间的传播和利用时间较长,因而原始资源的动态发展程度得以深入。

3.3用户及意见领袖对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的影响

一是用户影响原始资源的发展。首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信息资源创建者的规模日趋壮大,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也随着提高,数量不断增加。其次,由“六度分隔”理论可知,随着网络用户数量增大,信息资源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但是,对于不同传播渠道来说,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不同,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有先有后,而且信息资源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延误,因此选择快捷、安全和可靠的传播渠道对促进信息资源动态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最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接收不同资源并加以利用,用户的主动行为利于网络资源动态发展。

二是用户影响再生资源的发展。用户通过上传资源,贡献自己的智慧;或与其他用户交流讨论,汇聚集体智慧等创造再生资源,为后续利用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其实也是再生资源优化发展的过程,用户补充、修正、深度挖掘信息资源的意义,使得再生资源的质量逐渐提高。再生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水平对后期用户的访问和利用具有或多或少的导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动态发展。

三是用户之间相互影响。意见领袖作为特殊的用户,其良性或者劣性行为均影响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以及再生资源进行正确的或错误的、公正的或偏激的评论,产生更多的良构或劣构资源,从而影响着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因此,由于道德水平、信息素养水平、知识建构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意见领袖对原始资源会做出各异的认识和评论,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到其他用户对原始资源的转载、评论等行为,进而影响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

4利用影响因素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

从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入手对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周期进行有效管理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良好、有序地发展,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获得信息资源,从而支持学习。为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在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周期的生产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针对三个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有效挖掘与利用。

4.1生产期:创建优质的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是以资源的创建、传播和利用为前提的。一般情况下,内容丰富准确,逻辑清晰明了的信息资源能够为用户的学习提供更多支持。因此,在创建信息资源时,首先应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科学性;其次,逻辑性强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最后,应正确地描述信息资源内容,即保证对原始资源描述的一致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载体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强大,不同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资源的格式不尽相同。比如,微博允许用户发布文字、图片,音频格式和视频格式的文件可以使用超链接方式链接在微博中。由于微博不具备以图片和视频、音频文件检索图片和视频、音频文件的功能,因此,发布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时,就应该对其给出准确的描述,简要介绍发布信息的内容,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更快捷、更有效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才能满足学习者的信息需求。

创建资源时对其属性进行描述,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有助于用户搜索、识别、选择和评价资源,并利于用户查看资源动态发展利用情况,适时参与与其他用户的交互活动过程中,这样使用户和资源整合进一个系统内,两者共同发展。用户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快捷地查看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状况,有利于网络资源的传播、发展和利用,便于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管理,从而能够延长动态发展利用周期。

4.2成长期: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的魅力

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离不开用户的参与。网络用户根据自身特点关注、浏览、转发、收藏、跟帖、评论信息资源,通过与其他用户交互,参与到资源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推动着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用户群中逐渐出现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角色的扮演者包括版主、吧主、帖子或(微)博文发布者、楼主、管理员等等,他们的良性行为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着大家对原始资源进行或赞同、或反驳的讨论,引导大家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出更多的新资源,促进了原始资源的生存与发展。

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是信息资源的创建者和加工者、扩散者、舆论的引导者,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优势[5]。网络意见领袖不仅创建和发布信息资源,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吸收、内化、加工和解释。他们针对原始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引领人们积极讨论,对原始资源进行深度理解,挖掘资源深层意义,为学习者提供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富,逻辑更加清晰的资源。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始资源,极大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另外,网络意见领袖一方面基于其广泛的交际圈,庞大的虚拟人际关系(比如“英文王子_张介英”在新浪上的微博有170多万粉丝),能够迅速把原始资源扩散至网络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通过较多的发言次数,较高质量的发言内容,逐渐成为网络中的舆论引导者,影响着网络社区中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发展和利用。

nlc202309032029

4.3成熟期:再生资源的吸引力

Web2.0环境下的网络平台能够营造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用者可以自由浏览资源、转载资源、发表观点、进行评论,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分析资源,创造出丰富的再生资源,促进网络资源更新发展。再生资源或是在内容上对原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或是在科学性和逻辑上对原始资源的纠正与改进。对后期用户而言,再生资源为其清晰理解原始资源,建构新知识提供了支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对于后续的资源使用者来说,不仅可以获取原始资源,还可以获取前期资源使用者所补充的再生资源,其知识面更加开阔,提升了相关信息的理解能力[6]。借助于再生资源,用户结合已有经验吸收、同化、反思、顿悟,从而提升个人能力,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使用者把自己的思维成果公布在网络上,丰富完善了原始资源。共享在网络上的再生资源促进原始资源在内容上逐渐丰富,在内涵上达到深刻,在逻辑上不断严谨的螺旋上升态势,进而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延长了动态发展利用周期。

延长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的成熟期,一方面能够扩展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使得更多的用户搜索到,接触到所需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用户的学习。再生资源的发展对延长网络信息资源的成熟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再生资源是使用者思想碰撞的火花,是使用者对原始资源的分析和讨论的结晶,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其次,再生资源是充满个性化特征的学习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因而,能够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浏览信息,参与讨论。

4.4衰退期:智能化网络存储

处于衰退期阶段的网络信息资源在无人访问、利用的情况下,其所依附的网络平台会对其进行自动存储。自动化网络存储虽然能够达到存储网络资源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对资源进行归类存储,而且存储空间不能满足网络资源的增长需要,得不到合理应用,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果资源发布者对这些资源采取相应的归档存储措施,删除低价值资源,分类存储高价值资源,则能够净化网络信息资源的纯度,为使用者搜索资源带来便利,也为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奠定基础。然而对资源发布者来说,手动处理网络信息资源则具有一定难度,现实的网络环境中往往达不到这一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智能化存储逐渐成为可能。网络信息资源智能化存储能够实现资源的自我管理和自动恢复能力,这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利用得以不断循环的一个前提。

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分类法、主题法、元数据、XML语言、搜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有利于资源序化发展,在保存资源时能够实现自动保存。信息资源具有各种属性,通过关键词(或标签)来描述这些属性,智能化网络存储则根据信息资源的关键词使具有相似或相同属性的资源建立语义关联,有利于用户检索,对激活处于衰退期的资源,使其开始新一轮发展利用周期具有积极作用。

5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用户(又可分为资源创建者、资源利用者、传播者等)、网络环境、资源本身等多种元素。本文通过搜集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三种平台上网络用户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出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的影响因素,即网络用户行为和资源本身,并将资源本身因素分为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网络用户及意见领袖三者相互影响,而且,用户始终贯穿在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创建、发展和利用过程中。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吸引用户参与,用户通过交互,各种智慧相互撞击,产生更加丰富的再生资源,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但是在循环过程中,由于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及信息资源的发展受到知识发展的限制,用户能够创造的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参与交互活动的用户数量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减少的趋势,网络信息资源动态发展利用周期不能无限延长,动态发展的程度不能无限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宏鑫,邱均平.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4):33-435.

[2]马费成,高静.Web2.0信息半衰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社会书签网站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1):1-6.

[3]望俊成.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4):65-70.

[4]张青敏.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生命周期演化规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5):6-9.

[5]辛蔚峰,张义兵.网络教学中“意见领袖”的生成与角色扮演[J].中国远程教育,2007,(10):40-43.

[6]熊才平等.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作者简介:徐刘杰(1984-),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熊才平(1970-),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席淑娟(1988-),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

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研究 篇4

在信息社会, 信息无处不在, 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档案信息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一, 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 在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此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 档案被冠以神秘的色彩, 档案的机密性被放大。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档案信息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利用程度可以体现它的价值, 所以如何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已成为现在档案信息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的提高, 应当从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 工作态度, 技术引导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解决。

2. 档案应用效率现况分析与改进对策

档案利用效率, 是指被利用档案和库存档案, 档案有效能量和档案原有数量, 档案利用服务单位劳动量与档案利用服务劳动事件的比值。档案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档案的价值。但是长期以来, 档案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 档案管理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仅仅将档案管理工作视为对档案的保密和对档案的保护, 对档案的利用工作没有给予相当的关注。重档案的收藏, 轻档案的利用, 有时为了保护档案或者保密, 拒绝向外界提供档案信息;其次,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高, 不思求变, 没有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对档案进行管理和应用, 人浮于事;第三, 对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宣传不够。不论是企事业技术档案, 还是机关档案, 大多数档案的使用没有充分发挥, 大多用户没有去档案馆找寻有价值档案的概念;第四, 档案管理的软硬件开发程度不够, 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档案办公的自动化, 但是由于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软件的管理不到位, 使得档案的利用效率没能够得到提升, 尤其是直接关系着档案利用效率的检索功能, 与传统的检索没有太大的区别, 没有真正发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针对以上四点档案应用效率低下的原因, 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强调档案利用的重要性, 普遍树立利用档案来做好工作的意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让领导知道, 还要让相关工作人员懂得, 并且还要让广大干部群众都意识到, 使人们都普遍认识到档案利用的重要性。

(2) 加大投入, 尽快实现档案工作办公自动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业务量的增大, 档案的整理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提高档案办公的自动化, 是提高档案使用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3) 加强档案工作队伍的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搞好档案信息服务的主动性。档案工作的服务性主要集中在档案材料的提供利用上面, 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预测档案的利用侧重点, 做好充分的准备, 主动地及时地向档案需求者提供完整的信息系统服务。

(4) 加强档案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提高相关的专业水平, 并且将档案管理人员向工作专业化和细分化发展, 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有效的提高档案的应用效率。

(5) 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 利用现有的数字整合技术来将档案管理, 档案应用实行数字化, 智能化, 自动化, 切实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档案应用的效率。

3. 提高档案信息使用效率的具体方法

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是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作为支持的, 只有做到技术上面的标准化, 才可以提高统一管理的效率;只有做到人员工作的规范化, 档案利用的高效性才可以达到。因此只有采用规范化和标准化, 才可以真正的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针对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以上几个方面, 着重讨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细分和如何提高档案的检索效率。

(1) 提高档案管理者工作细化和相关的专业水平

档案工作者是连接档案和使用者之间的纽带, 档案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传统的档案工作者工作在半封闭的档案馆中, 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了该项工作的工作效率低下, 职务细分不明, 没能够发挥各个职务的特点。提高档案信息的应用效率, 需要对档案工作者进行规范化管理。

档案工作者按照工作职能不同应该分为以下三种:系统管理员、业务操作员和查询浏览客户员。其职责主要是系统安全管理、数据维护以及系统的对外服务调查。系统管理员主要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维护系统的软硬件维护, 来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系统管理员工作内容包括:设置用户权限, 适时的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 搜集其他业务员反馈的信息来整理数据库, 以此来达到提高档案信息检索效率的目的。简而言之, 他保障了整个档案信息系统稳定安全的工作。业务操作员主要是进行前期档案信息的录入工作, 他们承担着将原始信息高效, 准确, 无误的录入档案信息库中, 并且要求对相关的错误进行修正, 该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极强的责任心, 认真的工作态度。业务操作员保障了档案信息的准确性, 并承担了日常实际原始档案的维护工作。查询浏览用户员是联系着用户和信息录入的一个纽带, 他们及时的将有效的信息反馈给档案工作者, 通过分析用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来对数据库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来提高常用和重要档案的检索效率。通过档案管理的检索搜索, 提高档案应用的效率。该工作紧密的联系了档案信息和用户, 是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关键。

提高档案管理的使用效率, 需要将档案管理者按照以上不同的工作职能来进行细分, 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高效的管理人才去用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来操控, 认真的工作态度, 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极强的责任心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必备的条件。

(2) 提高档案检索效率的研究

在档案管理中, 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中提高档案信息的检索效率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在推行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 相关的档案信息的检索能力有所加强, 但是由于各个档案馆自己架设服务器, 没有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即使档案信息共享, 由于数据库类型不同, 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查找档案时, 需要在不同的数据库间查找。由于没有统一的检索词标准, 档案的查找工作变得繁琐和困难。基于以上问题, 借鉴数字资源管理整合的相关原理, 提出了改进档案检索模式, 提高检索效率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

1) 采用统一的网络, 协议和接口。各个档案馆的服务器之间进行互联, 并且互联时采用统一标准的网络, 协议, 接口。一方面采用相同的网络协议和接口, 可以更加有利的实现网络信息的互传, 避免了不同网络信息之间的转化和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化, 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而且有利于以后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扩展。另外一方面, 由于档案保密性这一要求, 一旦采用统一的网络协议和网络接口, 可以方便的统一升级, 随时抵御外来非法侵入。统一采用特定的网络协议和网络接口, 添加特定的网关和防火墙, 通过档案信息系统中特有的身份识别和安全密钥等技术防止非法入侵者进入。

2) 跨馆资源整合, 采用一站式界面。对档案数据库进行多服务器的整合, 采用一站式的统一界面, 并且使用统一的提问检索方式, 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一站式跨库交叉检索, 按一定的顺序要求显示检索结果, 并且排除重复的检索结果, 提高用户检索效率和检索方便性。由于采用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界面, 避免了进入多个服务器进行检索的麻烦, 资源的极大整合,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3) 采用特定信息算法来提高档案信息检索效率。利用相关的信息-摘要算法来提高档案检索的效率。通过借鉴网络检索相关的算法, 来创造结合自身的算法结构。该种算法结构必须符合安全性, 灵活性, 和稳定性等档案检索的自身的特点。

4) 统一检索格式和检索关键词。各个数据库之间, 采用统一的分门别类的检索格式, 该种检索格式采用根据档案的门类, 属性, 特点, 时间, 等一系列交叉检索的方式, 来进行数据库的编排, 实现档案检索的多维实现。检索方式的多维性极大地方便了信息检索, 并且经过统一检索词的设置, 可以很方便地跨馆进行档案查询, 极大地提高了档案检索的效率。

总之, 通过借鉴数字资源整合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 可以有效的提高档案信息检索的效率。

4. 结论

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是衡量档案信息价值的重要参考。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不断的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提高档案信息利用效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才的的技术水平,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细分化, 另一方面就要从技术方面不断提高检索效率。总之, 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 不断把握机遇, 增强信心, 努力奋斗, 采取有效的措施, 档案使用效率就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莹, 王占平, 宋天源。数字信息化的档案利用工作[B],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04) :101-102

[2].姜爱蓉。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A], 图书馆杂志, 2006, (05) :14-15

[3].杨文忠, 章兢。用信息-摘要算法提高WEB信息检索效率的研究[A]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 (06) :222-223

[4].王翠华。浅谈档案开发与利用的作用及建议[A],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6) :11-13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篇5

一、引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实践证明,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周记是搜集积累材料的有效方法,是作文成功的阶梯,它在作文教学中起到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所谓周记,即指学生用文字记载一个星期以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文字记录,这种记录可一个片段,也可一篇文章,形式多样,并通过周记式地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据已有经验,我校于2011年3月成立了“利用写周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提高,成果丰硕。

二、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周记的训练培养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多练笔的良好习惯和习作兴趣。

2、、通过周记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通过叙事或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在周记记中体现出来,从事个性化写作。

3、通过周记写作,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自省、自尊等优良素质。

三、研究途径和过程:

1、拟定课堂教学目标和一周一记目标。保证每周有一定的周记写作指导和周记交流时间,收集学生周记习作,批改辅导落实。

2、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研究分析子课题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3、开展“两赛两展”,用学校的厨窗、校园专刊《晨曦》刊登优秀周记,展示成果。

4、分阶段反思总结,不断总结研究中的问题与成果,根据实际及时整改,有效提升课题研究效果。

四、主要成果。

1、每学期每班装订班级《优秀周记集》一本;

2、学校课题组按子课题阶段实施进行成果展示,办好《晨曦》校刊 共18期;

3、《优秀周记交流课教学设计》

(1)教案12篇

(2)优秀周记教学课件8件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篇6

【关键词】气象信息;利用;畜牧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使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牧业防灾减灾和畜牧业生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管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重视研究利用气象信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抵御各类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新疆畜牧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来看,草食家畜养殖的生产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天气,受气候影响的制约因素很大。气候环境是草食家畜生产的重要外界条件,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及变化特点决定着该区域牧草植被生长与恢复以及载畜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牲畜品种和产品质量水平。动物疫病的流行也往往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关。同时,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火灾、蝗虫鼠害等灾害的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广大农牧区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持续严寒,冬春季严寒多风雪,对长期处于靠天养畜状况的牧区草原畜牧业造成的影响较大,是草原畜牧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发生区。新疆畜牧业自然灾害主要是雪灾、干旱、低温、火灾、虫鼠害、毒害草等,这些是引起草原生态破坏、畜群掉膘、感染疫病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特别以冬、春季节寒潮风雪灾害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记录,截至上世纪90年代,新疆牧业生产先后遭到8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分别是1954年、1960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4年、1977年和1985年,均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死亡。其中仅1966年的风雪灾害就使全疆牲畜死亡363.32万头,占当年年初牲畜存栏数的13.5%。196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雪灾损失牲畜近8O万头(只),占当年牲畜存栏的40%,畜牧业生产几年都难以恢复。

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生产基础和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新疆牧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抵御中强度持续性灾害能力极其薄弱,其突出表现在为应对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不完善;牧业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不健全;草原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管理实践中,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研究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品质和草原火险虫鼠害发生等的影响,是农业气象研究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筑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和制订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2 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1 雪灾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雪灾是新疆畜牧业冬春季最主要、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冬春季节,如果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加之雪后强降温,其危害极其严重。一是由于积雪掩埋草场,家畜无法采食,得不到草料补充,造成膘情下降,抵抗能力降低。其次,如果降雪多、积雪深、时间长,会给冬春季转场带来困难,影响保胎保膘,造成母畜流产,老弱病残畜伤亡,畜牧业生产基础遭到破坏。三是大雪常常封路、封山,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抗灾救助造成影响。如2009年入冬以后,受多重灾害持续叠加影响,新疆北疆区域牧业普遍受灾,牲畜放牧困难,草料消耗迅速,道路多数中断,瘦弱畜急剧增加,重点地区牲畜死亡迅速增加,棚圈大量倒塌,严重威胁到牧民正常生产生活。全区共有9个地州31个县(市)52万牧业人口受灾,占全区牧业人口的45%,占当地牧业人口的75%,受灾草场面积达8000000hm2,占灾区冬草场总面积的92.3%,受灾牲畜661万头(只),占当地牧区牲畜总头数的70%以上。据统计,2009年,全区因灾死伤牲畜10.1万余头(只),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2400余万元。由此可见,雪灾具有灾害影响面广、灾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2.2 干旱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一是影响牧草返青、牧草产量及牧草品质。干旱时,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时间普遍推迟,导致青草期缩短。严重干旱发生时,牧草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及产量。二是影响畜产品质量,严重时会危及家畜的生存。干旱缺水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家畜的能量转化受到抑制,危及逐水草而居的自然放牧群众和家畜的生存,具体表现为干旱年份的畜产品产量和质量远不如常年。三是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出现连年干旱不仅会加剧草场退化和草原沙漠化进程,還会对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的改良不利,从而影响草场载畜量、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

2.3 气候条件对草原虫鼠害灾害发生的影响

草原虫鼠害灾害的大面积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草原上害鼠的发生使植被结构发生变化,覆盖度降低,牧草产量与质量下降,载畜量减少,造成沙土流失。新疆每年因鼠害危害发生面积在4666667hm2左右。新疆草原上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等特点,每年虫害危害发生面积在2000000hm2左右。虫害发生除直接造成牧草损失外,有些害虫还是传播牧草病害的媒介。2012年,由于受异常气候和草地生态恶化等因素影响,新疆蝗虫鼠害呈中度偏重发生,涉及60多个县(市),其中,蝗虫害危害面积2064667hm2,严重危害961333hm2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167333hm2,严重危害2345333hm2,发生面积涉及70%的县(市)。

2.4 气候条件对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林草相依的生物性特点,新疆是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天然草原中易发区占1/3。草原火灾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给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以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料的损失。

2.5 气候条件对草原毒害草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条件与生产方式是造成毒害草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2012年,新疆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6710000hm2,严重危害1997333hm2。其中,牧草病害发生110667hm2,严重危害5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87.7万元。

3 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颁布施行以来,自治区畜牧厅把实施《条例》作为开展畜牧业抗灾保畜、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与建设新疆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我们按照自治区《新疆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制度》要求,积极与自治区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畜牧业抗灾救灾、开展草原火险、蝗虫鼠害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测分析和部署牧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气象科技在促进我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 加强协作,信息沟通

多年来,自治区畜牧厅十分注重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信息沟通,加强与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合作工作。如在草原防火方面,早在1997年就与自治区气候中心签订了《遥感技術专项服务合同书》,2006年与自治区气象台签订了《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预报项目》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治区气象台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制作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逐日预报,并进行实时服务。自治区气候中心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接受处理地球观测卫星资料,对全疆及邻近地区草原火情进行遥感监测,提供出现火点的经纬度及火情遥感专题图,提供每年春秋两季的草原火情趋势预测及年度总结等,在对全区草原火险气候条件、天气等级趋势预测分析及动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利用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

我们充分利用自治区气象部门《气象早报》、《十天天气预报》、《新疆草原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等信息资料,为各地开展畜牧业生产计划安排,分析气象条件与畜禽疾病防控流行、气象条件与牧草生长变化、气象条件与加强饲养管理要求等方面,定期进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天气变化趋势分析和预警工作,增强抵御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

3.3 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指导畜牧业防灾救灾工作

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主动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一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利用广播等媒介,确保信息能够及时通知到农牧户。二是加强对牧区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干部群众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在防灾救灾和指导安排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措施,搞好防灾救灾物资贮备。三是要求各地制定抗灾保畜预案工作。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检查制度,把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4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

3.4.1 加强对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求各级畜牧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关口前移、“防”字当头,千方百计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切实加强领导,注重与气象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一旦出现牧业灾情,及时有序地启动抗灾保畜预案;要着力做好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强风雪、强降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应对防范,提前做好可能出现的动物疫病、火灾以及可能出现的草原蝗虫鼠害的防范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工作。

3.4.2 加快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在各级地方党政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初步建立了全区灾害预报传输系统,牧区灾害管理工作逐渐加强。但是,由于新疆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疆共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占县市总数的68%。为加强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畜牧厅编制了《新疆牧业易灾县防灾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在自然灾害易灾区域新建草料储备库、牲畜棚圈、饮水点及牧业救助站等防灾设施,不断提高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3.4.3 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恶劣的天气灾害大都会引起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因此,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各地要做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发放工作,全力消除免疫死角,提高畜群免疫保护力,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扩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3.4.4 扎实开展气象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信息,加强草原监测与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牧草高峰期生产能力监测、冬季放牧场牧草储量监测,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等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工作。同时,及时发布天然草原牧草长势、蝗虫鼠害发生情况预报,为草畜平衡、合理安排牧草储备及牲畜出栏提供决策技术支撑。另外,通过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防治与生物防治并举的手段,及时指导灾后抗灾自救工作,进一步明确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全区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能力建设。

4 建议

4.1 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4.1.1 加快牧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工程的建设进度

通过建立完善寒潮风雪灾害监测预警、洪水灾害预警、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草地利用与生产力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虫鼠害监测预警和灾后评估等六大体系建设,使新疆畜牧业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有效防控灾害的发生。

4.1.2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测体系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州、县(市)草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三级体系建设。通过加大预警监测设备更新力度、改善工作条件、拓宽监测手段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各级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真正建成一个预测预报准确、信息渠道畅通、覆盖面广的牧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

4.1.3 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研究分析新疆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发生的中长期灾害变化规律,建立新疆生物灾害的防治管理指挥系统,探索利用“3S”等新技术,提高草原生物灾害的预警监测水平,提高灾情短期、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做好草原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研究利用气象信息资料,通过对各区域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过程分析,研究新疆草原火险发生的气候背景特征,确定新疆区域的草原火险重点防火期以及重点防火区,从而达到对草原火险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报预测。掌握草原防火工作的主动权,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增强草原防火和减灾能力。

4.2 加强气象条件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自然灾害是新疆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牧草、饲料作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以及放牧舍饲方式等,都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草食家畜疫病的发生与天气、气候备件有关;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虫鼠害,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新疆畜牧生产水平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的现实条件下,对依靠天然草场粗放经营为主的草原牧业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依然很大。因此,要加强气象与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把畜牧业与气象关系的分析研究列入重要议程,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指导,因地制宜地探索畜牧业生产的新途径,把气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作者简介:

会计信息搜索模拟与利用研究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搜索,信息传递

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和存储等功能而展开, 对于会计信息的输出部分缺乏研究, 特别是在信息搜索功能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所指的会计信息搜索, 即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类似于搜索引擎的模块, 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后供用户查询。由此, 本文模拟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增加信息的内部搜索功能, 并对如何应用信息搜索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实现会计信息搜索的必要性

从会计职能的角度来看,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反映”和“控制”。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特定的计量标准和专门的会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很少能做到“反映”职能中所要求的总括和评价会计信息, 而“控制”职能则更难实现。从最初的手工会计发展到今天的信息系统, 单纯的处理数据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 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才是关键。信息搜索功能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它对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再按照搜索需求提取并以特定的顺序反映。这就打破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各模块单独的纵向查询, 而是对综合信息进行横纵结合的搜索。如此一来, 不仅能总括会计信息, 也能在充分反映和关联信息的基础上服务于会计控制。

从会计实务工作来看, 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根据业务流程分为不同模块, 这虽然便于会计业务处理, 但对于信息查询而言则十分不便。例如, 如果在原系统查询某产品的进销存情况, 需依次进入采购、销售和库存模块分别查询, 而所得结果也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建立信息搜索之后, 只需输入类似于产品名称等简单信息就可以查询到数据库中所有的相关内容, 亦可以根据需求录入多个关键字并对结果排序。这不仅大大简化查询步骤, 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因此, 无论是站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工作角度, 构建会计信息搜索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会计信息搜索应用

本文构建的会计信息搜索以原有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为资源, 为用户提供查询服务。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 如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 帮助使用者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并提高使用效率,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会计信息搜索的核心。

一是信息传递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提取和传递方法, 从“信源”与“用户”的关系来看, 可以分为“信息推送”和“信息拉取”两种模式, 前者是信息源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 后者则是用户主动从信息源拉取信息。会计信息搜索就是以此为基础, 采取推拉结合的方式向用户传递信息。

用户可以主动拉取信息, 在搜索模块中提交查询关键词, 系统自动在数据库中搜索, 并由索引器为搜索到的信息建立索引, 再由检索器根据用户的查询输入检索索引库, 并将结果按固定格式反馈给用户, 用户根据搜索结果的指引就能快速、直接查看所需信息。然而, 在用户拉取信息的搜索过程中, 根据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 系统也可以主动推送相关信息。例如, 用户查询某供应商的信息, 在匹配完毕后, 系统也可将同地域或提供同类产品的供应商信息提供给用户, 增大用户信息量。

另一方面, 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所属部门和级别主动推送有关信息, 或者根据用户最近搜索的记录推送信息。信息推送作为实现主动信息服务的关键, 要求系统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 按照指定的时间间隔分别推送给各个信息搜索者。这样不仅能保证信息的相关性, 也能更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在会计信息系统中, 这种模式的优点尤为突出。例如, 在企业库存管理中, 当某种原材料的库存量低于标准时, 系统就可以将该信息自动发送至库管部门和采购部门, 在提醒库管部门开具采购申请的同时, 也为采购部门的工作安排预留准备时间。

二是会计信息搜索的利用。对于管理者而言, 使用会计信息搜索能更直接更快速的提供所需信息。在传统纸质模式下, 管理者所关注的信息需要由负责人整理归纳再层层上报, 而信息搜索系统则省去了这一系列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此外, 管理者也不用局限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中单一的查询结果, 信息搜索既能带来更大的信息量也能减少人工干预;对于会计部门而言, 将信息集中进行搜索查询, 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的公开度, 进而起到了增强内部监督的作用。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 会计工作也会进一步深化发展,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多服务。

三、实施中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会计信息搜索作为传统信息系统与搜索技术结合的新兴项目, 虽然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企业资源上具有显著优势, 但是缺乏实践考验, 在功能完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是搜索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由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确保信息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立内部搜索后, 信息的输出方式较先前更灵活, 但仍需限制用户权限。企业要加强系统内部控制, 明确用户分级授权, 拒绝非法访问。而数据库资源也应设置严格的读写限制, 避免用户不当操作或恶意篡改而导致错误。此外, 用户搜索信息时的浏览记录也应有选择性的独立存档, 既为进一步提供搜索服务做准备, 又要避免数据冗余给系统带来负担。

二是用户缺乏相关信息技术。虽然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会计人员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 但是建立内部搜索后, 这一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因为搜索时很难用简单的关键词或关键词串来准确表达需检索的内容, 所以用户需要了解有关信源信息系统的背景知识, 掌握查询技术, 才能充分利用搜索功能准确高效的获取所需信息。

三是硬件升级与系统维护。虽然信息内部搜索建立在原有系统之上, 但是其运行模式有别于其他会计模块。为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企业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硬件设施。而对于已开发系统的维护则是一项持久的任务, 应该定期检查和监控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的可靠性, 不定期进行正确性抽查。企业需慎重选择符合自身需要、能及时提供日常维护、版本升级等要求的软件。

四、结束语

总之,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信息内部搜索, 是在原有系统上的一次飞跃。它进一步融合于互联网中, 不仅为企业内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也将成为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当然, 信息搜索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 自身的风险也在加大。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分析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信息搜索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促进信息搜索的实施与完善。J

参考文献

[1].纪绪财, 褚学军.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策略[J].经济师, 2010, (9) :150-151.

[2].师清盛.会计信息化时代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分析[J].财会审计, 2010, (7) :87-88.

[3].张婷.浅谈网上拉取与推送技术[J].图书情报工作, 2006, (增刊) :146-149.

[4].刘豫.“信息海洋”与“平台壁垒”——网络时代个性化会计信息服务的两大障碍[J].商业IT, 2005, (10) :89-90.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研究 篇8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 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有效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 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1]。国土资源部专项调查表明, 我国土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从1996年到2004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 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与此同时, 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 甚至浪费。调查显示, 到2004年年底, 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7.93万亩, 空闲土地84.24万亩, 批而未供土地203.44万亩, 三类土地总量为395.61万亩, 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造成这种局面除了政策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影响外, 最主要的是土地管理技术手段严重滞后, 缺乏一个有效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平台。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土地管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 基本上还是采用申请—批用—建设这一传统方法, 至于批用的土地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土地, 面积多大, 征用是否合理以及后期监督管理, 上级管理部门是很难进行有效掌控的。加上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使得土地浪费现象更加严重, 现在的各种土地管理系统大多仅仅起到代替手工进行土地登记的作用, 缺乏对土地的有效监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共享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 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信息, 为不同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查询、联机分析处理与决策等功能, 是行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一种趋势。土地管理领域受政策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 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实际应用中, 上级主管部门仍无法快速、准确、直观、系统地得到具体土地的图文并茂信息。为此,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对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系统框架结构

系统主要由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土地监管中心和省、市级监控终端三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

1) 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利用数字地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一个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县市级土地管理部门机构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输入、编辑、更新, 建立区域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2) 土地监管中心。利用WebGIS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建立一个全省范围内土地监管中心系统, 中心系统通过网络获取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数据, 统一管理全省范围内所有土地利用情况, 上级部门或用户可以根据不同权限通过网络访问系统, 获取相应信息。3) 省、市级监控终端。为方便省、市级部门领导及时了解辖区范围内土地使用情况, 开发简单易操作的终端;一般用户通过IE可以访问系统。

2 技术关键

采用B/S和C/S混合模式的网络体系结构, 开发出具有业务处理、运行控制、辅助决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平台。

1) 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

采用最新的数据模型——Geodatabase, 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CASE) 工具设计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模型, 建立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2,3]。2) 以GIS技术为支撑, 构建土地利用数据和变更数据获取的基础平台。3) 以ActiveX, Java, NET等技术为支持, 基于Web技术和WebGIS技术实现土地利用信息的监测与远程管理。4) 运用移动GSM/GPRS网络和Internet网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土地利用信息传输虚拟专用广域网进行数据的传输。5) 采用性能可靠的网络数据访问和数据安全技术, 实现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高效、快捷、安全访问。

3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的应用实现, 将给土地管理部门和用户提供极大的方便, 提高办事效率。

1) 提供土地利用信息的网上统一管理平台。

全省范围内土地信息通过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分别输入, 集中到土地监管中心系统后,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处理、显示, 终端用户可以以不同方式获取相应信息, 省、市级领导还可以通过辅助决策系统来进行业务处理。2) 提供土地信息更新平台, 实现土地信息方便、快捷地导入。通过分布于各县市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能快速实现全省范围内土地信息的导入和更新。3) 提供土地利用监督。每一块土地的使用类型、面积、权属等基本信息都必须通过系统来登记和显示。发生变更时, 通过系统来进行审批, 并登记注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平台能让他们了解土地利用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 还可以监督土地管理部门的行为, 有利于土地更加合理地利用。对土地管理者而言,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帮助领导决策部门建立准确的区域土地信息, 极大地减少了土地违规操作现象, 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有效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 只有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应用新的技术手段, 改革工作方式, 提高管理效能,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国土管理的要求。面对日渐庞大的土地管理信息量, 纸介质载体信息储存方式和传统的手工加工处理模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区域联网、数据共享的方式来处理各种土地管理信息是大势所趋。目前, 各省都在积极探索, 并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尺度的应用局面。该平台软件性能可靠、方便、易操作, 符合行业特点,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指出土地浪费和违规操作现象在我国现阶段十分严重, 依靠技术手段来加强土地监管已成为一种必然, 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平台构想, 详细阐述了系统框架结构、技术关键以及主要功能, 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关键词:土地浪费,土地监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林俊表.多种比例尺土地现状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J].现代测绘, 2006, 28 (3) :46-47.

[2]陈静, 张树文.面向对象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及实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2) :4-5.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篇9

关键词:个人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统计

一、社会保障信息化

社会保障信息化 (以下简称社保) 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但发展步伐并不慢。从2003年8月金保一期工程正式立项建设到“十一五”末 (2010年底) , 我国社保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建设已经完成。部省市三级信息网络架构基本完成, 其中部省级数据中心已全部实现联网, 省市级数据中心联网超过90%。截至2013年底, 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98亿。社保信息系统中包含参保人员大量的个人信息, 包括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待遇支付等动态数据。目前对于这些信息的利用还仅仅处于简单的数据统计阶段, 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如果将这些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并实现共享和利用, 可以实现对社会的精细化管理、风险预测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同时也为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难题提供重要手段[1]。

二、社保中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一切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特定个人的所有信息, 包括个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指纹、婚姻、家庭状况、教育、职业、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的统称。判断是否是个人信息的重要原则是这些个人信息相互组合能够塑造和识别出具有唯一性的个人[2]。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依据各自的工作职能建立了庞大和复杂的信息管理系统, 并大量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这些部门的信息系统自成体系, 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3]。以我国的社保信息系统为例, 其总体架构包括: (1) 社会保险管理子系统:五险管理子系统。 (2) 劳动就业管理子系统: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等。 (3) 劳动综合管理子系统:劳动监察和仲裁管理、行政复议管理等。 (4) 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子系统:单位情况、缴费情况、待遇查询等。 (5) 社区平台管理子系统:退休和失业人员管理、就业服务系统等。 (6) 宏观决策支持管理子系统:常规统计、检测预警、预测和风险分析等。

目前, 我国的个人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公安、社保、卫生、教育、银行、税务、工商、民政、电信、住建等部门中。社保部门依据工作需要收集的个人信息分成三类: (1) 个人识别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和住址等, 这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资料, 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有了这些基本资料就可以锁定到具体的每一个人。 (2) 个人背景资料:职业、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婚姻、家庭情况等, 这些资料可以大致勾勒参保者的生活背景, 可以从中了解个人的一些生活经历, 并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进行判断。 (3) 其他个人资料:个人健康医疗信息、农民被征地信息等。

三、社保部门对个人信息的利用

第一、利用社保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年度业务统计, 并据此来调整相关的政策。 (1) 缴费人数的统计。每年社保部门会对缴费人数做一个分类统计, 根据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分别统计各类保险的参保人数, 由此计算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新农保的覆盖率。各类保险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督促社保更好地开展社保工作, 提高服务质量,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将改革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老百姓。 (2) 缴费基数的调整确定。每年社保部门会根据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调整社保缴费基数, 这些工资数据一部分来自于统计局, 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社保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的工资性收入。人们的工资收入一般每年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再加上物价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社保缴费基数每年也会随之调整, 不然无法真正起到对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 (3) 就业率、失业率的统计。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出台, 社保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在岗职工缴纳“五金”。这样既为员工提供了生活的基本保障, 也方便了社保部门对于就业率和失业率的统计。对就业率和失业率的定期统计分析, 可以帮助社保部门实时监控整个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运行状况。 (4) 养老金发放标准的确定。养老保险是一项民心工程, 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的确定有多种因素:物价水平、居民收入、享受待遇的人数等。除了统计部门的一些数据, 社保部门还可以参照社保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 综合考虑居民收入、缴费人数等因素来确定养老金的发放政策。

第二、利用社保信息系统深度剖析人口与社会发展现状。 (1) 收入浮动情况。社保个人信息中最明显的、最基本的就是缴费基数的变化, 虽然缴费基数会在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300%的范围之内, 但是也可以大致反映出中国人民工资性收入的浮动变化情况。从纵向上分析, 它的增长变化可以体现整体国民经济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发展情况;从横向上分析, 它在不同行业间的总体差别也可以反映不同行业的从业者的工资性收入的差异。 (2) 人口流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 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去谋求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而社保个人信息中的缴费地点的变化将这些情况一一记录下来。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判断出中国人口流动的频率和基本走向。如果再细分, 利用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职业、学历、户籍等因素对于人口流动性产生的影响。 (3) 人口寿命变化情况。根据每年的养老金发放情况, 我们可以计算老年人口在总体缴费人口中的比例, 推断整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还可以分析人口寿命的变化情况。社保部门还可以根据医疗保险报销的情况统计各类疾病的报销, 分析各类疾病对于人口寿命的影响情况。 (4) 劳动力的分布和构成。社保中的个人信息还反映了劳动力的地域、行业分布情况和年龄、学历的构成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劳动力分布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同的行业中, 劳动力的年龄和学历呈现怎样的特点;高素质人才倾向于在何种性质的企业里工作,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社保中的个人信息分析得出。有了这些资料, 政府部门可以分析我国总体的就业情况, 劳动力的分布和构成, 可以更好地制定行业发展计划, 优化产业结构, 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个人信息与其他部门的共享

第一、将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部门。 (1) 提供给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在追查一些违法犯罪案件的时候, 经常需要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 提供犯罪分子的相关资料。社保部门可以提供某个人的工作单位、收入、健康情况等详细的信息, 供公安部门参考。 (2) 提供给民政部门。民政部门的工作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注一些最棘手的社会问题, 如给老年人、孤儿、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权益保护。社保和民政部门就是两个互相辅助的部门。社保中的个人信息可以帮助民政部门进行城市低保户的验证和统计, 防止一些没有资格的人冒充低保户, 使国家的财政补助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们。民政部门还可以根据社保部门提供的信息合理规划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3) 提供给统计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所以不能经常开展。养老金的缴纳和发放工作每个月都在开展, 数据也在不断变化。统计局可以利用社保部门提供的信息, 随时掌握人口寿命的动态变化情况, 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劳动力的构成情况、分布情况。 (4) 提供给银行。社保信息系统中记录着个人工资收入, 以及缴费社保的情况。银行在给个人提供贷款时, 可以参考社保部门提供的这些信息作为其还款能力高低的参考依据, 以便更准确地提供服务。工资性收入高、缴费状况良好者, 还款能力也相应较高, 银行可以提高他的贷款额度。 (5) 提供给税务局。税务局都会根据单位和个人一年收入情况确定应征收的税款。应税收入除了单位和个人主动申报的以外, 税务局还可以根据社保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核实他们的应税收入是否正确, 有无瞒报、漏报现象。 (6) 提供给其他社会组织。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征得参保人同意后, 可以将社保信息提供给一些有需要的组织机构, 进行一些个人商业活动。比如保险公司就非常需要参保者的个人信息来制定更加贴合个人需求的保险业务。这种模式可以是有偿的, 但主要利益必须是留给参保人员个人,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个人信息利用价值。

第二、其他部门的个人信息反馈给社保部门。社保部门也需要及时地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换, 更新社保系统中的个人信息, 防止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有些参保人员已不在人世, 但是他们的社保账户却没有注销, 有些人就冒领他人的养老金。这种骗取养老金的行为扰乱了社保事业的稳定开展, 情节严重就构成了犯罪。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如果能及时反馈到社保部门, 这样的情况就能防范于未然。

五、社保个人信息利用的困境

第一、缺乏法律支持和明确界定。个人信息利用是非常复杂的, 涉及公民最基本权利———隐私权。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个人信息利用的法律法规, 仅2013年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 所以必须慎重对待。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平衡, 是目前社保个人信息利用的当务之急。第二、个人信息资料不完善。社保部门对于个人信息进行利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但目前我国社保个人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质量还有待提高:个人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社保信息一般实行用人单位网上自主申报。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有时贪图省力, 除了一些必备的信息外, 其他的信息如学历、家庭、地址、岗位、职业等随意填写。个人信息资料的时效性。社保系统中的个人信息是一次性收集完成, 后期往往没有进行更新管理。第三、各部门缺乏信息沟通的平台。个人信息的共享需要不同部门的配合协调。个人信息只在本部门内使用是发挥不了它的巨大作用。社保部门必须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 从其他部门获得数据充实完善社保信息系统。第四、停留在数据统计的阶段, 没有深入挖掘分析。相比于国外对于个人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利用, 我国社保部门对于个人信息的利用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数据统计阶段, 并没有发挥好这些个人信息的潜藏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凤亮.社会保障信息化若干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10) .

[2]马彦.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与传播[J].征信, 2014 (5) .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篇10

从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 研究档案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所谓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将档案信息资源中的各种使用价值予以揭示, 并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使之直接服务于社会各项活动或工作, 满足人们的各种利用需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 它应包括档案信息的整理、管理水平, 提供利用的方式、方法、手段, 主动服务的形式, 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以及档案信息在现实中所创造的价值等诸方面。从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可以看出, 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做为主线带动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任何一个系统, 都是寓于比它更大的系统中,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首先要获取档案这一物质, 并占有丰富的档案信息量, 经过科学的加工和处理, 才能完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一环节, 而档案工作只有通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一主渠道, 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不仅是整个档案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形成该系统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 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应单个进行研究, 应从系统整体上出发进行研究。

从档案信息资源的特点, 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档案信息不仅具有信息的一般共性, 而且还具有特殊的个性。它的主要特点是:本源性、回溯性、凭证性、积累性、内向性和社会性。信息按其性质可分为原始信息和经过处理的信息。档案信息属于原始信息, 是各部门对某一活动的最初的数字、文字和图像等的直接记载, 所以本源性是档案信息最主要的特点, 本源性信息是加工信息的基础, 任何信息资源都起源于原始信息, 因而档案信息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居于特有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按其时间特征可分为回溯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档案属于记录和反映已经发生的活动、事物及其过程, 即用来追溯以往的信息。通过它可以利用前人的劳动进行创新, 也能为现实的研究、决策和预测提供基础。凭证性是这种信息具有证据作用。档案是原始材料, 是反映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 能起到别的信息所起不到的凭证作用。档案一般是以文件的形式陆续形成的, 而又以文件组合体的形式持久地存在和运动的, 所以它的联系性较为突出。这种联系一是指同一类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档案全宗里发现, 因为许多立档单位常常是从不同的职责出发办一件事情, 因此反映同一问题, 有的决策、有的执行;有的从某个侧面反映某项工作, 这是表现在空间方面的。二是指同一事的在时间上有联系, 这种联系有短有长, 形成的文件有多有少, 有时需要查找百年以上的记录, 这是表现在时间方面的。此外, 还有这一事物同那一事物的联系, 既表现在内容方面的和表现在信息的形式方面的。与联系性特点相关, 档案信息还具有积累性的特点, 档案信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往往具有连续不断以至定向积累的特点。其表现是立档单位的档案整体, 是在连续性的活动中长期积累形成的, 而且只要某一档案形成单位存在, 其拥有的档案成份总要有规律地得到补充。档案信息互相联系和积累的特点, 要求信息提供的全面性, 才能便于研究和利用。档案信息的内向性特点是指有些材料在一定时间里仅限于规定的控制范围内使用。但从总体来说, 档案是社会性的信息记录, 内容无所不包, 是各行各业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产物, 又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从上述特点来看,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是智力上改造档案中的事实, 也不是机械地提供事实, 而是在考虑来源联系与机构联系情况下获得映象。是要在广义上和多种意义上认识档案可能具有的无限用途。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应从广度和深度上开, 突破案卷或文件标题所反映的内容, 充分挖掘全部有使用价值的信息。

如何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开发与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开发是利用的前提, 为利用提供信息基础, 开发也离不开利用, 达到开发目的和提高开发水平都要通过利用才能得以实现。那么, 档案部门如何适应社会利用规律, 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呢?

1.首先是加速思想观念的更新。必须树立以下二个基本观念:一是服务观

档案管理体制要牢固树立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观念。要克服“关起门来办档案”的倾向,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二是开放观念。过去, 档案工作“保”的观念强, “开”的观念弱, 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我们一定要充分开放档案, 合理利用档案。只有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和开放观念, 并付诸行动,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才能与社会利用规律相适应。

2.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计划部署和组织协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要适应社会利用规律, 必须加强计划性, 合理部署。档案的逐步开发, 全社会性利用的出现, 要根据各个时期社会利用的情况, 研究制订出开发的计划, 然后进行部署。开发工作自然就有条有理了。

社会利用有时要打破地域界限, 这就要求进行越地域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 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网络化, 把散布在各地、各部门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和终端相互连接起来, 形成档案信息网络, 使档案信息与信息化大流通接轨, 这是综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方式。

3.加强社会利用的动态分析, 增强开发的应变能力。社会利用是很活跃的事物, 在社会利用循着基本规律发展的时候, 也可能出现局部变化, 档案工作者必须经常研究和分析社会利用的动态, 提高应变能力, 使开发工作基本保持与社会利用需求相统一。例如, 社会编史修志的兴起, 社会中心活动的开展, 利用档案将打破往常状态, 出现利用高峰期或旺势, 档案部门如能及早地掌握和预测到这个动态, 就会采取主动措施来加强开发工作。否则, 对社会利用的“超常”情况反映不敏感, 应变不及时, 将使开发工作陷入被动, 适应不了社会利用需要。

4.加强档案室的基础建设, 增强开发后续能力。目前,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社会利用还存在着许多矛盾, 档案室内的信息储存与传递手段, 满足不了社会对档案利用日益增长的要求。解决这个矛盾应加强档案室的基础建设, 包括扩大信息存贮, 完善传递手段等, 提高开发能力。扩大信息存贮, 不应只在数量上扩大容量, 而应在信息内容上扩大来源、种类。完善检索工具, 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 缩微技术, 达到迅速、准确、全面、系统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

利用信息写研究报告 篇11

[关键词] 文献 信息资源 检索 利用

图书馆是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的平台,为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担负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任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对于学生读者来说,掌握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提高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利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1.调查研究目标、对象、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研究的总体目标,一是从学生读者的角度总结分析学院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的现状,通过图书馆的渠道让学生读者更加充分、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文献信息资源,加深学生读者的信息意识,提高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信息素质;二是从图书馆员的角度展望学院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服务的改进,履行并拓展信息服务职能,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加快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步伐。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学院在校大学生读者。在2010年春期《信息检索技术》课程的其中10个教学自然班学生名单上,随机抽取70%作为学生读者调查对象,共计302人。被调查的学生读者几乎覆盖了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各个层次和领域。

为了确保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研究方法采用实名制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表302份,被调查的学生读者根据所列出的调查内容,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多项选择。最后回收284份,回收率达到94.04%。

本次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目的、类型、年代、获取文献的途径和障碍五个方面,对调查内容进行多项选择结果人次统计并计算其相应比例,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2.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研究

2.1 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目的分析

查找学习所需是学生读者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最主要的目的,达到76.06%的比例。学习是学生读者的当前任务,检索与利用学习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提高学生读者学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可以更好的对学习知识点进行理解、掌握、补充和完善。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读者在查找学习所需文献信息资源上人次比较突出,查找的方向是前沿的建筑施工和管理技术。

2.2 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分析

学生读者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几乎都是以中文图书为主,中文期刊为辅,所占比例分别为82.75%和67.96%。中文图书以其内容全面系统、基础理论强、论点成熟可靠、易读易懂、由浅至深的特点深受学院学生读者的青睐,是学生读者在学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引导文献信息资源。而中文期刊的检索与利用则主要集中在毕业生上,进行查阅大量的内容新颖、学术性强的期刊论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思路以及论点论据的支撑作参考。

2.3 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年代分析

学生读者需要了解某学科、理论、课题、工艺等最新进展和动态,则要利用最近的文献信息资源,强调查新。因此,有90.85%的学生读者检索与利用最多的是90年代及以后的文献信息资源。各年代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随年代的久远而依次降低,这与文献信息资源老化规律相一致。当然,新文献信息资源脱离不开老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撑,毕竟老文献信息资源是原始知识的发源地所在,学生读者中还有不少人在查阅50、60年代,乃至建国前的信息文献资源。

2.4获取文献信息资源途径分析

学生读者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常用开架书库、阅览自查方式,开架借阅对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来说,是一种最直观、简便的途径。78.87%的学生读者选择在学院图书馆以及系部资料室获取文献信息资源,证明学院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储备方式恰当,且储备量是相当充足的。但是依然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读者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有18.31%的学生读者还是会选择德阳市图书馆及其他单位获取,有66.19%的学生读者采取在德阳市的书店自购,有69.01%的学生读者采取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的优势进行获取。

2.5获取文献信息资源障碍分析

学生读者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障碍体现了学院图书馆自身的一些问题。有80.63%的学生读者认为文献信息资源采购不全,虽然学院的文献信息资源储备量充足,每年的采购经费不少,但量足而面不足。有46.83%的学生读者认为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不善,借出文献信息资源长期不还,由于资源有限,需要文献信息资源的学生读者无法获得。有36.97%的学生读者认为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学生读者根本不了解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检索等基本设施。

3.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改进措施

此次调查得到了学院学生读者的理解与大力配合,学生读者对学院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结合调查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开展学生读者咨询服务

在图书馆主页设立网络咨询台和留言薄。学生读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与图书馆员进行实时的对话,对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与图书馆员进行沟通,并可以在历史咨询库中收集和查询以往所提或其他读者所提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当图书馆员不在线时,学生读者可以通过留言薄进行留言咨询。另外,在借阅大厅和各个服务区分设咨询台和借阅咨询服务馆员,为学生读者面对面的解决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其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2 完善学生读者培训讲座

学院图书馆每年都会开展新生读者培训讲座。但是由于新生人数众多,培训教师较少,并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所以只能让学生读者有一个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方法的轮廓。因此,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读者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讲座,讲座内容涉及各学科领域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学院图书馆各种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技术等,比如“数字化图书馆普及教育”、“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自动化检索手段与使用”、“特色数据库的使用”。

3.3 提高信息检索教学水平

《信息检索技术》课程是学院针对学生读者掌握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并提高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利用水平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和体会,检索是一种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手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才是检索的最终目的。另外,还有专为毕业生就业开设的《企业情报搜索与利用》课程。但是,目前学院关于信息检索、情报检索类型的课程、课时较少,所以应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数的同时,提高学生读者的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信息素质。

3.4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以学院建筑类重点学科建设发展为依据,注重各种类型文献和馆藏机构的调整,满足学生读者的需要,重视数量、保证质量、突出特色、丰富文献类型,提高整体网络文献信息资源整体互动效益,变收藏观为获取观,加强“图书馆馆藏”范围的扩大和可获取性的研究,充分考虑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手段的变化,通过网络文献传递服务等形式,提高学院教学、科研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构建学院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5 改进图书新馆管理模式

以ISO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图书新馆的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信息服务质量的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机制,改善办馆条件,加强服务管理,强化服务职能,尤其是图书馆员要更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以图书新馆的启用为契机,采取灵活变通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提供藏、阅、借、咨、研一体化,书、刊阅读和计算机阅读相融合的新型服务管理模式,实现布局人性化、服务多元化、管理现代化的图书新馆。

参考文献:

[1] 王雅南.实用网络信息检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周玉芝,卢秀茹,赵雷.关于我校教师文献需求与服务的调查研究.河北科技图苑,1999,4

[3] 赵荣,张丽,郑鑫.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科技导报,2003,8

[4] 杨波,林中.广东省高校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调查与分析.图书馆学刊,2006,2

[5] 刘宝玲.河南高校图书馆网上咨询服务调查与分析.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12

土地利用的遥感信息变化提取研究 篇12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利用成为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焦点,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资源的新问题[1]。例如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荒漠化、沟壑化程度加剧,城市用地情况日益紧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

多年来, 利用遥感分类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测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莫源富、周立新等利用30 m分辨率的TM影像进行毕节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平均分类精度为83%左右[2]。吕惠萍利用SPOT—4 20 m全色影像及10 m多光谱影像进行南皮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1、2级地类的解译结果仅有少量图斑(少于总图斑数的1%)存在疑义[3];张京红应用SPOT—4 20 m的影像进行常熟市1∶5万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一级分类精度在95%以上[4]等。Jens Keuchel等基于TM影像使用三种不同分类方法对特纳利夫岛进行监督分类,并对各种分类方法进行探讨[5]。Hossein Saadat等利用ETM+影像对伊朗大部分地区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型分类和精度评价[6]。

本研究选取Landsat ETM+和SPOT—5两期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源,在阐述遥感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变化信息,既可以提高分类类别的数目,又能确保一定的分类精度。应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提取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对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评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锦西市幅区位于辽宁省西部,行政区划大部属辽宁省葫芦岛市辖区。海拔高度一般为(20~500) m,相对高差(200~350) m。山体总体走向为北东向,地势总体上西北高而东南低。气候北半球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 ℃。年平均降水量600 mm,雨热同季,无霜期175 d左右。区域内植被类型较多,包括森林、灌丛、耕地、盐碱地等类型。

本研究选取Landsat ETM+数据和SPOT—5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源。Landsat ETM+数据,共两景,每景数据有八个波段。其中一景数据成像时间为2000年9月7日,卫星轨道号为120/32;另外一景数据成像时间为2001年9月3日,轨道号为121/32。两景图像中,ETM+1~5,7波段分辨率为30 m。

SOPT影像共四景,每景3个波段。其中一景数据成像时间为2007年5月25日,一景数据成像时间为2010年2月6日,两景数据成像时间为2010年10月8日。四景影像经分辨率为5 m。

2 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2.1 技术流程

通过对兴城地区不同时相的ETM+和SPOT—5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剪裁、重采样、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处理,分别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对分类后的结果采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进行动态分析并评价其分类精度[7]。建立解译标志,对研究区进行分析、判读,根据判读结果得到不同时相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数据,快速提取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具体流程如图1)。

2.2 图像预处理

2.2.1 图像融合

本文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测研究,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为了使遥感图像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精确的分类精度,要求 3 波段合成图像的信息量大、相关性小、冗余度小、特征明显[7]。通过对研究区的 7 个波段的信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ETM+影像的最佳波段组合为ETM+7( R) ,5( G) ,2( B) 假彩色合成方案。

2.2.2 图像几何校正

为了使两个不同时期的图像所对应的地物点吻合,以便获取精确的后期动态变化监测的数据,必须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8]。以SPOT—5影像为基准,分别在ETM+和SPOT—5影像上均匀地选择46个地面控制点,采用双线性内插法对图像进行重采样,使相同地物出现在校正后的图像相同位置,完成配准。在几何校正过程中,必须满足配准精度RMS小于一个像元。

2.2.3 图像增强处理

图像增强的目的是增强图像,以便处理结果图像比原图像更适合于特定的要求。为了突出相关的专题信息,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使研究者更容易地识别图像所反映出的信息,便于图像解译,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取图像中有用的定量化信息。增强图像对比度的方法采用直方图均衡化处理( Histogram Equalization) 和交互式直方图拉伸(Interactive stretching)。经图像增强处理以后,观察遥感影像直方图的形态越接近正太分布,其图像效果越好,图像对比度越高,从而提高了图像的视觉显示,达到了预期要求(图2) 。

2.3 监督分类

监督分类是用被确认类别的样本像元去识别其他未知类别像元的过程。它就是在分类之前通过目视判读和野外调查,对遥感图像上某些样区中图像地物的类别属性有了先验知识,对每一种类别选取一定数量的训练样本,计算机计算每种训练样区的统计或其他信息,同时用这些种子类别对判决函数进行训练,使其符合分类要求;随后用训练好的判决函数去对其他数据进行分类,使每个像元和训练样本做比较,按不同的规则将其划分到与其最相似的样本类,以此完成对整个图像的分类。

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该区分为林地、耕地、居民用地、未利用地(本地区以裸地为主)、水域(包括河流、水库、海洋和滩涂)5个类别。通过野外踏勘考察和分析相关资料,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现阶段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并将ETM+和SPOT—5影像进行对比验证,得出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标志。根据两个时相的影像特征,根据感兴趣区选择训练样本,利用这些样本数据去识别其他未知对象,进行监督分类,从而得到ETM+和SPOT—5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其土地利用分布图(图3、图4)。

2.4 分类后处理

变化信监测采用分类后比较法,将经过配准的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分别进行分类,然后比较分类结果得到变化检测信息。该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分类基础发现变化信息,该方法也是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过程。本次研究对两幅分类影像进行差异分析,分析识别出哪些像元发生了变化,以像元数量、百分比和面积统计参数输出(表1)。

3 数据分析与精度验证

3.1 数据分析

对监督分类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耕地、河流和海洋的面积减少,而林地、居民用地、未利用地(这里主要是裸地)、水库和滩涂的面积增加。产生原因可能有(1)围海造田和近海养殖区的建立也使得海洋面积减少;(2)由于SPOT—5空间分辨率较高,地物边界清晰,能够识别出ETM+影像上无法清楚辨别的地物类型,如滩涂,从而准确地反映地物空间分布状况;(3)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盲目开垦、土壤费力下降、荒漠化、沟壑化(原已有的沟渠加长加宽,原来无沟处出现沟)都导致耕地不断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不断发生变化(4)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居民用地的面积也随之增加;(5)由于开发不当、过度采伐等因素,使得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因此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合理规划迫在眉睫。

3.2 精度验证

Kappa系数是在综合了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两个参数上提出的一个最终指标,用来评价分类图像的精度问题,在遥感里主要应该使用在准确性评价和图像的一致性判断。Kappa系数为-1~+1, 如果两幅图像差异越大,则其kappa系数越小;kappa系数越大则说明一致性越高。一般说来, Kappa系数≥0.75,一致性程度比较好;在0.4~0.75,一致性尚可;Kappa系数<0.4,一致性程度较差[9]。

本次研究中,ETM+的Kappa系数为0.826 8,SPOT—5的Kappa系数为0.936 1;可以看出此次分类的精度较高,分类结果较好。由于SPOT—5图像的分辨率较高,因此分类效果更优于ETM+图像,更能准确的反映土地类型的变化信息。

4 结论与讨论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监督分类和动态变化监测是一种有效、便捷地获得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的方法。通过对锦西市幅区不同时相的ETM+和SPOT—5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专题信息提取,不仅速度快、方法科学,而且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可以为土地利用、资源调查与监测提供现状分类图及专题信息分布图。

(1)研究区内耕地、居民用地、裸地、河流变化明显。总体趋势是居民用地、裸地明显增加,而耕地、河流较大幅度减少。各类用地间相互转化,并以耕地和居民用地间相互转化最为显著。林地、水库、海洋及滩涂状况变化微小。

(2)监督分类可以有选择的决定分类类别,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类别;可以通过检查决定训练样本是否被精确分类,从而避免分类中的重复错误,避免了非监督分类中对光滑集群组的重新归类。

(3)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对动态监测分析的结果有直接作用,从而影响分类精度。本次研究中ETM +影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因此分类结果和精度都较SPOT—5影像差。

随着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以预见,研究区未来几年土地利用的演化速度还会加快。由于粮食需求加大,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未利用土地资源呈上升趋势。因此,快速开展对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开发势在必行,这对缓解人地矛盾以及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遥感技术必将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上一篇:生姜西瓜套种栽培技术下一篇:污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