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收益(通用3篇)
诚信收益 篇1
一、引言
会计诚信的实质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属于制度范畴中的非正式约束, 它属于一种企业行为。近些年来国际国内会计丑闻不断, 严重影响了会计界的声誉,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给消费者、投资者、债权人甚至企业自身等造成了巨大损失, 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害。企业作为会计行为的主体, 其诚信的缺失不仅归因于企业内部的深层次原因, 也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企业是社会契约关系的一份子, 故其诚信缺失给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政府、其他企业主体等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会计诚信缺失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 而且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影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家宏观经济的决策和调控, 严重时将会导致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二、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理论分析
(一) 会计诚信缺失的收益与成本分析
对企业而言, 企业丧失会计诚信, 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可获得的额外收益是多方面的。由于失真信息虚化夸大了企业的效益, 投资者自然会被企业扩大化的虚假效益所蒙蔽, 由此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另外, 为了减少应纳的税款, 企业可通过会计舞弊, 调整账面会计利润, 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对企业会计主体个人而言, 扭曲会计信息能够使内部人员获得更多额外收益, 如虚高的经营业绩能给管理者带来更多绩效奖励, 职务升迁, 有更好的发展前途;直接从事会计的人员则可能违背职业道德而中饱私囊。会计诚信缺失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对上市公司而言, 可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 企业的股票价格出现大幅缩水, 甚至导致其破产、倒闭, 这些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是永久性的。大唐电信股份公司业绩“变脸”就是会计造假事件最好的佐证。毫无疑问, 会计个体逐利也是存在成本的, 并且这一成本很昂贵。对经营者而言, 将严重影响经营者的声誉, 使其在市场中造成不良影响, 且这一影响很难短期内消散。这种市场惩罚是最具有实质性的惩罚, 决定着他们很难在进入相关的领域。法玛 (Fam a) 认为, 经理市场的竞争对经理施加了有效的压力, 意味着有着不良声誉的经理很难再进入经理市场的行列。对直接从事会计的人员而言, 将承担如降薪、解雇、罚款、处分、吊销会计从业资格、免职等对其违法逐利行为的法律制裁。
(二) 会计诚信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模型衡量
由于会计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 故其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假如收益小于成本, 则理性人是万不会冒此风险的。但事实情况是, 经济社会环境中规制会计主体的成本明显低于收益, 企业内部规制和外在环境约束都远远不足。利益主体是否会选择会计失信取决于他的决策函数和对决策变量的预期, 是在他对会计失信的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基础上的。 (1) 是否选择会计失信:个体决策的基本模式。对于潜在的会计主体个体而言, 他从事会计失信类似于一项“风险投资”, 注入了时间、精力, 承担一定的风险以牟取预期的非契约利益。会计失信与其他可能的行为选项一样, 都是其都为决策集中的一项。会计主体的个体决策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Rn=R (1-pi, mi, ni) -Lr (pi, fi, mi) -L0, 其中, Rn为会计失信行为带来的净收益;R为会计失信行为的总收益, 它取决于会计失信得逞的概率1-p, 会计失信的次数n和失信包含的腐败金额m;Lr为会计失信的风险成本, 即一旦被查处后, 会计主体的总损失。它与会计主体被查处后的处罚程度f, 被查处的概率p和财务腐败金额m正相关;L0为会计失信的操作成本, 包括会计主体在财务腐败行为预谋阶段, 实施阶段, 行为掩盖阶段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各种成本。pi为会计主体i的会计失信行为被查处的概率;fi为会计主体i的会计失信行为被查处后所受到的惩罚, 包括经济, 心理, 权力等的损失。m i为会计主体的财务腐败金额, 一般腐败金额越大, 被查处后所受惩罚也大, 即Lr越大;ni为会计失信的次数。从这个基本模型可以看出, 会计主体决定是否采取腐败行为的标准有两个:其一, Rn﹥0, 即会计主体从事会计失信行为时的预期收益必须大于预期成本, 主体能够得到正的非契约利益。如果某种会计失信方式或是风险成本Lr过高或是由于操作成本L0过大, 使得总收益小于总成本时, 潜在的会计主体就不会采取会计失信行为, 因为那样意味着“得不偿失”。其二, Rn﹥机会成本。符合第一个标准的“有利可图”的会计失信行为也有可能被潜在的会计失信主体放弃。因为作为“经济人”, 他要把会计失信的收益与其他的机会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同样的时间, 精力和金钱用于其他方面比会计失信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时, 他就不会进行会计失信而会选择其他的能最大化增进其效用的行为和途径。因此, 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条标准的财务腐败行为才会被会计主体所接受, 具有现实意义。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决策主体, 对于R, Lr, L0, pi, fi有着不同的预期值, 也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不同风险偏好主体的选择行为也是不一样的。可以看出, 激励不足也是造成经营者非法取利的重要原因, 激励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代理成本的高低。经理人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 往往在决策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决策, 为自己谋取私利, 损害股东的利益。 (2) 会计失信数量的决定:总体分析。个体处于社会的大范围内, 个体的决策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同样, 社会环境是由个体构成的, 因而, 基于上述个体决策模式的个体会计失信行为在加总后会形成社会财务腐败总量。社会总体会计失信数量的决定可用如下方式表达:Q=Q (p, f, u) , 其中, Q为社会总的会计失信腐败量;P为会计失信行为被查处的平均概率;f为会计失信行为被查处后受到的平均惩罚;u为其他影响会计失信数量的因素。在p, f, u三个变量中, 潜在会计失信主体最敏感的是p, 因为一般的会计主体都希望在失信后能逃脱处罚, 而不是希望少受处罚, 因为从逃脱转化为被查处的边际成本为无穷大。而一旦被查处, 所受惩罚的程度已相对无关紧要。会计失信主体当然也关心所受处罚, 但从较轻处罚到更严厉处罚的边际成本已经减少, 不再为无穷大, 因此Q对于p的偏弹性大于Q对于f的偏弹性。增加反腐力度、会计披露制度等的推行会增加会计主体被查处的概率p。与此类似, 调整处罚力度f也可以控制会计失信财务腐败数量Q。而u代表其他影响会计失信行为数量的因素:如个人会计失信的内疚程度、社会风气、社会诚信教育等。可见, 从系统的角度看,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缘于内部会计制度不完善, 也包括市场制度不完善这个大的外环境。由于缺少了外在的规制, 制度不完善使得当前会计行为经常寻租。在会计实际操作中, 经常会出现基于盈余管理和会计诚信目标不能平衡的矛盾。由于现实中会计准则不完善, 有着一定的自由操作空间, 便出现会计实务的“超规范”内涵, 管理者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扭曲会计信息, 导致会计作假问题。基于这一事实, 在会计主体的逐利性的本质下, 会计主体甘愿冒这个险, 从而做出失信的行为。马克思说过,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非常胆大起来······有50%的利润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 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三) 委托代理链条监管的弱化是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人, 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委托人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 代理人则追求在一定努力水平下的高报酬和低惩罚, 但双方都有避免风险的心理, 尤其是前者。在两者目标不一致情况下, 必然造成利益冲突。这个时候, 会计 (包括企业内部会计、外部会计师事务所等) 作为有独立的第三方加入到了委托代理关系之中, 他的职责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 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处于委托代理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在代理关系中, 其首先受托于企业经理, 其切身利益自然也受控于委托人, 企业管理当局作为授权者, 直接影响会计的行为选择。会计要承担对外传递真实财务信息的义务, 其提供的经营信息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 会计需要同时对企业内部的委托人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但是通过博弈分析, 我们发现, 当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发生利益冲突时, 会计人员就会站在代理人的这边以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偏离了作为第三方的公正性。代理人和会计人员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 对外提供不真实、不全面的会计信息, 从而获得自己的最大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委托代理框架下的两个重要表现。
三、会计诚信治理系统再造
(一) 提高违规成本,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1) 信息监管机构改革。成立一个独立的、并拥有传唤权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对财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道德标准, 以及竞争进行监督, 确保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 禁止审计公司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加强财务信息披露的可用性, 增加披露内容, 并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个人担保。为了保证法律能够得到贯彻执行, 政府还应增加市场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的预算。 (2) 处罚加重的具体化。禁止公司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提供内部个人贷款;要求公司的CEO (首席执行长官) 和CFO (首席财务官) 对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承诺;对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故意销毁、隐匿、伪造财务报告, 证券欺诈等犯罪行为处以重刑。 (3)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首先, 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忠诚度和经营者的道德, 直接决定了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 国内己有不少公司在探索、尝试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机制, 制定较长期的经营者经营绩效评价标准, 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 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减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其次, 声誉机制对会计诚信的影响。声誉是企业的生命线, 是企业诚信的直接后果。同时, 声誉也是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无形人力资本。声誉在消除信息非对称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实质是在市场的交易各方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防止或减少“失信”的发生。但是目前会计诚信缺失却反映出会计领域的不良声誉。良好的声誉有利于经营者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高的报酬, 不好的声誉可能断送与人进一步交往的机会。因此, 声誉能够满足人们追求长期利益的需要, 尤其是那些对未来收益期望值较大的职业经营者, 对声誉的欲望更强烈。总之, 声誉的价值体现在声誉可以作为一种信号, 它既给拥有者带来社会成就的满足感, 又能给拥有者带来经济上的长期利益, 因而, 声誉能够成为重要的激励手段。会计实质上是一种制度, 会计制度的不完备性需要信誉机制补充, 即信誉是会计制度安排的基础。会计诚信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信誉危机导致了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遭受严重的破坏。而会计信誉危机既是会计的问题, 但更主要的是企业信誉问题和社会信任问题, 只有深入到会计系统以外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制度变迁之中, 才能寻求全面合理的解释。
(二) 完善信息披露渠道
(1) 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应进行实时披露, 即要求及时披露导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信息;上市公司应披露对公司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重要的表外交易和关系, 且不以误导方式编制模拟财务信息;加强相关信息的披露, 如战略、风险管理、薪酬政策、公司特有的业绩评价方法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相关信息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披露制度;四是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 以适应新的经济事项和业务的发展。 (2)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处于信息时代的会计系统也应该跟上信息化的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能让各种信息在企业中畅通无阻, 对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有很大帮助, 也将降低信息私有的程度, 使那些利用信息优势的个体在谋取自身利益中增大难度和风险, 因为信息已经公之于众, 随时在接受内部和外部监督。企业外部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指企业与社会相连, 让社会 (包括政府机构、相关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等) 通过这种畅通无阻的信息来随时监督审视企业, 让那些缺乏诚信的企业和个人, 最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3) 完善外部独立审计市场。审计市场的初衷就是作为第三者, 保证信息披露的公正、公平和准确, 然而由于审计服务的付费人可能是上市公司管理层, 或者是政府、股东等, 使得其独立性受到扭曲和干扰。审计市场与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密切关系, 因而作为这一市场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对其行为负责, 一方面, 其从业人员应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做到行业自律。另一方面, 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对审计机构评价的机制, 如组成受团体成员支持的包括资信评级、认证中介的机构。在这个机构还可以考虑赋予仲裁功能, 在法律缺失情况下, 此机构可以利用团体中的重复接触来实现仲裁作用, 最终通过声誉机制实现对这些主体的约束, 克服审计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环节中的人为操作的现象。
(三) 公司治理的改善
(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要完善我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关键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的责权利, 使之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从而能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使管理当局不能随意操纵会计数据。在股份制公司制度下, 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的董事组成的常设决策机构, 它要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的监事和职工代表组成的企业监督机构, 它要对股东大会负责;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 是执行层, 对企业董事会负责。他们构成了一个整体, 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 共同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一是加强独立董事的建设。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 对于监督公司管理部门和会计人员舞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公司的董事会结构中, 大部分董事为执行董事, 难以对经理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督, 为此, 应注重于建方董事会结构的制衡机制, 一方面, 要在内部董事中增加非执行董事的比例;另一方面, 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 并创造出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 确保独立董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新建议规定, 公司须定期召开无管理层人士出席的董事会会议:审计、提名, 薪酬委员会成员必须全部由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必须单独负责招聘或解聘CA P (注册会计师) , 且对CA P的非审计事项进行备案, 这无疑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质量。二是完善监事会制度。监事会是公司企业确保股东权益的重要机构, 由于其职能决定了其运做和行为必须保持独立性。根据我国目前公司企业现状, 监事会在行为的独立性上受到制约, 因此其维护股东利益的作用被弱化, 也就无法有效监督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 无法制止违法、违规的会计行为, 也无法确保公司企业的会计诚信。由于独立监事与公司利益联系松散, 且不易直接受公司直接利益所有者的限制。为了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 我国在大股份公司在独立监事方面可以进行有益尝试, 有必要通过立法在我国大股份公司引入独立监事制度, 并扩大独立监事在监事会的比例。《公司法》应对大股份公司中独立监事人数规定一个硬性比例, 这个比例应该占监事总数的一半以上, 才能发挥独立监事的作用。通过这种办法可以保证监事会整体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当然, 独立监事除应当具备一般监事的任职资格, 还应当具备一些特殊资质, 如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的知识等, 才能真正发挥到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确保经济行为诚信。三是明确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从狭义上讲, 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广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 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 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 如何控制, 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一些问题。因此, 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所有权安排几乎是同一个意思。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关注的不仅是一系列属于股东的有形资产, 而应该是所有参与人的利益。不同利益主体由于投入企业的要素结构和数量的不同, 其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产权安排这种产权制度的安排控制着为企业贡献了专业化资产的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不同个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要求, 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前提是不能损害相关利益的效用。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就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契约, 通过这种契约来维持企业组织结构的正常运行和效率性, 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2)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一是健全法制建设是会计诚信建设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并且提出依法治国, 不可否认, 其效应已逐渐显现, 但问题仍然有很多。一方面, 法制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为法律不完善,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另一方面, 法制程度较低, 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坚持人治大于法治, 不按法律、规章办事, 不能依法行政。因此,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遵守诚信不利、违背诚信受益的局面, 从而影响了社会风气及其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应尽快完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法律, 提高国民的诚信水平与综合素质, 促进社会健康、快速、和谐的发展。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 从源头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 并经常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使单位负责人、会计等有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自觉避免会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会计执法检查, 有效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 使造假者不敢以身试法, 从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诚信档案,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建立诚信档案, 实行全程信息记录。为强化诚信意识, 记录诚信行为, 可利用现有会计从业人员资格数据库建立“诚信档案”, 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三部分。基本信息由会计人员的奖罚情况、职称、业务技能等项指标构成;提示信息主要记录会计人员尚未被处罚或未严重到需要处罚程度的违规行为, 以及对判断其诚信状况有一定影响或关联的其他信息;警示信息主要记录已经作出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行业惩戒的结果, 所有信息全部网上公示。使做过假账的会计人员将被终身记录在案, 从而受到有关部门的监控。因此会计诚信档案的建立, 有利于促进行业诚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复初:《财务新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会计研究》2002年第3期。
诚信收益 篇2
一、企业经营的失信成本与失信收益
企业失信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它的发生不只是因为企业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或者缺乏职业道德,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既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下,失信行为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致失信行为成为一种体现经济人理性的行为。
1. 失信成本。
失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自我的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依据经济学观点,成本既包括外显成本也包括内含成本。因此本文将企业经营失信成本分为三类: (1) 直接成本,指获得赝品产生的直接成本,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材料、购买价款、职工薪酬、管理费用、假冒商标、伪造专利等开支,用A表示; (2) 处罚成本,包括可能被查封财产、冻结资金、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罚金、吊销营业执照、承担刑事责任等的总和,用B表示; (3) 机会成本,包括失信行为受到道德舆论谴责或者因破坏信用声誉而丧失合作机会甚至被迫出局或破产等而造成的无形损失,用C表示。
失信成本可表达为:
企业经营的失信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A表示无论企业经营的失信行为被发现与否,进行失信经营都要负担相应的固定成本;而P (B+C)部分不仅与处罚金额和信誉损失有关,还与能否被发现的概率有关,所以这部分成本属于变动成本。
2. 失信收益。
企业经营选择不诚信行为,是因为企业不诚信行为能够给企业带来收入,而且在一家期间内这些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企业不诚信行为可能获得的收入包括: (1) 低成本带来的收入,如使用劣质材料生产加工、仿冒名牌商标、拖欠员工职工薪酬、雇用廉价未成年劳动力、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等非法手段,以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获取人财物等资源给企业带来的超额收入,用X表示。 (2)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收入,如垄断企业哄抬市场价格、交易中的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巨额收入,用Y表示。 (3) 逃避社会责任带来的收入,如过度开采森林和矿山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编制虚假财务信息偷税逃税,在资本市场套取股东资金;忽视《劳动法》,违反当地最低工资待遇要求和保障制度的落实,歧视员工等行为而获得的非法收入,用Z表示。
失信收入可表达为:
由此可将失信收益EP表达为失信时取得的收入和失信成本之差,即:
3. 边际失信收益。
经济学中,人们将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称为边际效用。理性经济人都会选择边际效用为正时的消费数量,同理,也会选择失信边际收益为正时的经济行为。
对式(3)中的失信收益求导就是边际失信收益,如果边际失信收益大于零,市场个体就会选择失信交易;反之,就会选择诚信交易。
如图1所示,失信者在其失信成本较低、获得收益较多即边际收益为正时,理性人会选择oh段经营,获得较高的边际收益;失信成本较高、收益较低或为负时,理性人不会选择边际收益为负经营,即拒绝在e段以下产生交易活动。
二、企业经营的诚信成本与诚信收益
1. 诚信成本。
企业经营诚信付出的成本包括: (1) 直接成本,即获得某产品所有权或控制权直接发生的成本开支,包括生产工具、购买材料、购买价款、劳动工资等直接开支,用E表示。 (2) 间接成本,即企业为了持续经营不得不支付的成本,包括及时足额纳税、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而发生的费用;提供优质完美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而发生的费用;遵守《劳动法》,及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报酬、保障员工福利等而发生的支出,用F表示。
2. 诚信收入。
企业诚信经营的收入,除了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形成的正常收入(用U表示),还包括企业诚信经营可能获得的机会收入,如形成的客户或者消费者良好信誉而获得的市场机会收益,形成的诚信工作氛围从而能够广募人才机会获得的收益,形成的良好诚信融资形象而获得资本机会收益(用W表示)。于是有:
由此可将诚信收益EP表达为诚信时取得的收入和诚信成本之差,即:
3. 边际诚信收益。
同边际失信收益原理,对式(6)中的诚信收益求导就等于边际诚信收益。如图2所示,如果边际诚信收益大于零,市场主体就会选择诚信经济行为,在oh段产生经济活动;反之如果边际诚信收益小于零,选择诚信经营活动将导致市场经济行为人无利可图,这样会促使其选择h段以后进行生产或发生经济活动,转而催生了失信行为。
三、企业的诚信经济人选择
1. 市场交易的博弈性质。
市场交易是市场经济最本质化的活动,具有经济学的内涵和博弈性质。博弈是个体或团体身处一定的环境条件,受制于一定的规则约束,依托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对自己行为及其策略进行尽可能有利的选择,从而取得相应收益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交易类似于博弈或者说具有博弈的性质,博弈模型是研究经济效率问题的非常有效的基本模型和范式。
在市场交易行为中,当失信方所得的短期收益小于长期的诚信收益,即失信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失信行为得以遏制而诚信行为得以实现,以上的基本经济学原理选择很简单,每个企业都希望选择边际收益为正数,但是怎样的情形下才能让企业选择诚信边际收益为正,而不是选择失信边际收益为正呢?本文从“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开始,具体分析博弈与主体行为的选择,以此解释诚信经济人的理性行为。以个体的自由经济行为之博弈为例,假设市场上有甲、乙两个交易者,他们在交易过程中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即诚信或欺骗,双方都不知道对方采取的策略,以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把他们的诚信和失信情况用下表列出。
矩阵每格中的数字表示获得的利益,左边是甲的利益,右边是乙的利益。由此我们可以预测甲、乙的策略和博弈的结局。博弈论的假设条件是:如果交易者相信自己的竞争者是理性的和追求最大利润的,那么他在做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决策时应该如何考虑对方的行为呢?这一简单矩阵或博弈,就是著名的“囚徒两难处境”理论的具体运用。我们先分析乙方的选择,假设甲的策略为诚信,那么乙选择诚信可得收益10,选择失信可获得20,乙将采取失信行为;假设甲的策略是失信,乙选择诚信获得-1,选择失信获得2,乙将采取失信行为。同理,甲也会做出同样选择,也将选择最优的违约策略,即甲乙两方各得收益2,选择了(非诚信,非诚信)策略,既纯策略纳什均衡,这显然不是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和帕累托最优解,就长期效应来说也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
在缺乏信用约束的条件下,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产生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交易者就会陷入“囚徒两难处境”之中。如表1的甲乙双方,同时都会造成惨重的损失8 (10-2),那怎样才能促使博弈中的所有微观经济主体选择最佳策略组合,形成最优策略而达到(诚信,诚信)纳什均衡解呢?根据经济人假设,选择诚信经营与失信经营均属于市场经济行为,应该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寻求最优解。
2. 提高失信行为的处罚成本和机会成本。
收益高是失信者失信的动力,要消除这种动力主要是靠提高失信成本并使其高于失信收入,其途径主要有两个:
(1)提高法律惩罚成本和失信机会成本。如式(1)的失信成本表达为P (B+C), P (B+C)是(B+C)的增函数:P表示失信行为缺失被发现的预期概率,P的大小取决于法律和监督制度,制度越完善,P的值就越高,被发现的概率就会越高,失信成本会增大;(B+C)包括了被发现应支付的罚款、处分和判刑等惩罚手段给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损失和信誉损失等,与失信成本正相关。
企业经营失信成本取决于P (B+C)和P,因此要求一个市场主体守信,条件应该是让其有利可图,即令其守信行为的收益大于成本。或者说使得企业非诚信行为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使得市场经济提升到诚信层面后,经济人收益都成为了诚信行为收益,经营失信者机会成本就会升高,如式(2),失信成本增大,使其高于失信收入,失信行为就会越来越少,如此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诚信循环。
(2)实现新的纳什均衡。对于只限一次交易的博弈而言,很容易出现纳什均衡的囚徒困境,所以有必要改变约束条件,诱导交易出现另一个均衡结果。较为有效的做法是引入事后的处罚成本、道德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一制度约束条件。如果交易一方存在欺诈行为,那么可以使欺诈方受到相应惩罚,而且这一惩罚的成本要大大高于欺诈所得来的收益。因此双方重复博弈矩阵就会变成表2: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失信成本大为提高,经济人选择失信获得的收益仅为-20,交易双方的策略选择的最优解变成了诚信。可见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市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是克服经济生活中欺诈行为的可行思路。在一个良好有序的法治环境下,交易双方将考虑到事后法律诉讼的可能、惩罚效果及成本,将加大交易双方对风险的预期,从而使交易的各方均保持诚信。
3. 提高诚信行为收益。
对企业来说,在各种维度上,诚信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尤其在信息传播日益迅速的时代,如果缺失了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必然不能走远。从经济利益维度来看,诚实守信的行为主体可能获得的回报是其交易伙伴及市场所给予的实质性信任———良好声誉。良好的声誉能带来长期的效益,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续期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能带来超额盈利的无形资产或者商誉,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反映,其价值甚至要远远超过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政府除了增加企业诚信缺失行为的成本,还可以加大诚信行为的收益,把它作为开展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摘要:本文试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诠释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失信行为并提出实现诚信行为的建议, 以期能够实现全社会经济行为边际收益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关键词:边际失信收益,边际诚信收益,诚信经济人选择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著.萧琛译.经济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刘湘丽.企业的诚信危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3].程民选.信用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诚信收益 篇3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私人成本与收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 会计诚信缺失成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企业经济分配的不平衡会导致会计诚信缺失, 会计在面临巨大财富诱惑的情况下, 会失去自身的道德防线, 进行违法的财务造假活动。若会计财务造假活动所受到的惩罚, 小于会计财务造假活动所产生的收益, 那么这种违法犯罪活动就会继续持续下去。对于会计本身来说, 会计人员非常了解企业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行为准则。因此会计诚信缺失情况的发生, 并不是会计人员对国家法律、企业会计制度的漠视造成的, 而是由于会计诚信缺失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较低、所获得的收益巨大造成的。
1.会计诚信缺失的私人成本。会计诚信缺失的私人成本, 指的是个人在会计造假活动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所需要受到的惩罚。企业对其他合作伙伴进行会计造假的过程中, 仅仅考虑企业在在会计造假活动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企业在会计造假活动中所能够获得的利益。若企业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则企业会主动开展会计造假活动。但会计造假除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受到的惩罚外, 企业还需要承担一系列的造假材料、工具准备, 造假专业人员的聘请费用等花费。同时企业在会计造假活动实施后, 还会失去投资与融资机会, 失掉自己在同行中的信用, 因此企业造假所花费的私人成本巨大。企业在会计造假活动中所产生的隐性成本损失, 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会计诚信缺失的私人成本用以下公式表示:CP=P (A+B) +C+D (注:CP:P是外界发现会计诚信缺失的概率, CP会计诚信缺失被发现后企业所需要承担的成本;A指的是政府对会计诚信缺失所做出的处罚, B指的是企业在会计造假活动中所遭受的信用损失;C指的是会计诚信缺失失去的失去投资与融资机会;D指的是企业使用造假材料、工具、聘请造假专业人员所产生的费用) 。
从以上公式能够得出:企业在进行会计造假活动过程中, 所产生的成本不仅包括固定成本, 还包括不固定的成本。外界发现会计诚信缺失的概率是企业面临的不固定成本, P (A+B) 包括企业所承担的现金处罚、遭受的信用损失两方面内容。若P值越大, 那么企业所承担的现金处罚、遭受的信用损失就越大。企业所承担的现金处罚、遭受的信用损失也属于固定成本, 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会计造假活动的过程中, 会伴随着私人成本的产生。
2.会计诚信缺失的私人收益。企业在会计诚信缺失的过程中, 会获得巨大的非法收益。企业在会计诚信缺失的过程中, 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很多企业会在上市的过程中, 进行一系列的违法犯罪活动。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企业, 也会对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进行造假, 来获得法律许可的上市资格;其次某些企业在上市后, 会伪造企业的发展状况、传播不实的企业信息来抬高自身股价, 以获得更多的融资。在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后, 又会自动降低股价以获取巨大的利润;还有些企业会通过生产成本、销售信息的造假, 来逃避自身需要交纳的税款, 降低自身需要交纳的税款数额。以上的种种造假活动, 能够使企业获得巨大的非法收益。企业会计诚信缺失所获得的收益,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UP=W+V+T (注:UP:企业会计诚信缺失所获得的收益;W:企业上市后所获得的非法融资;V:企业伪造财务状况、传播不实信息所抬高的股价;T:企业伪造生产、销售信息, 所获得的额外税款收入) 。因此企业会计造假活动, 能够获得上市非法融资、虚假股价融资、额外税款收入等多种非法收入, 对国家经济、社会安定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1.会计诚信缺失的社会成本。企业进行会计造假活动前, 往往会将会计造假活动所承担的私人成本, 与会计诚信缺失所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若会计诚信缺失所获得的收益, 大于所承担的私人成本, 那么企业会毫不犹豫的从事会计造假活动。但大多数企业都会忽略会计造假活动, 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 也就是说他们从不考虑造假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会计造假活动的社会成本, 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经济成本、道德与文化成本、政治成本等。
企业的诚信缺失行为会造成社会成本的严重损失。对于企业间的市场交易来说, 诚信经营、合作交流是商业贸易长久发展的基础。商业贸易必须在诚信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交流, 才能完成市场的交易活动。而那些使用不正当手段的会计造假活动, 无疑会破坏企业商业贸易的诚信基础, 使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局。而那些原本诚信经营的企业, 也会纷纷仿效不诚信企业的行为, 开展会计造假活动。这种双方交易的不诚信、不透明, 会显著增加双方贸易的成本。其他企业在与不诚信企业进行贸易活动的时候, 需要审核贸易产品的价格、不诚信企业的诚信等级、双方合同的具体方案。多种贸易项目的审核与检查, 无疑会增加企业的审查成本, 也会增加社会资源交流与运转的成本。市场贸易所存在广泛的诚信缺失问题, 会增大企业间贸易活动的监督难度, 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最终会拖慢市场的正常贸易。
会计诚信缺失行为会在社会形成蔓延趋势, 使社会各行各业都沾染上不良的造假习气。若企业在进行会计造假活动后, 没有被社会发现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其他的相关企业也会模仿该会计造假活动, 来谋取违法的贸易收益。同时社会中的其他利益群体也会受到企业不诚信行为的影响, 开展各种不正当的造假活动。社会普遍的贸易信任危机, 会使生活在社会中的居民产生严重的恐慌。诚信的缺失还会传播到社会民众的行列中, 使社会民众也产生漠视诚信、漠视道德的思想。整个社会诚信、公正道德理念的缺失, 需要花费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新的建构, 这无形中使社会成本逐渐上升。
会计诚信的缺失需要社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开展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 也被称为会计诚信缺失的教育成本。会计诚信的宣传教育,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要依托自身的教育资源, 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思想与道德理念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向他们展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实际案例, 使其形成学习榜样的积极思想;同时还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 进行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由以上分析可知, 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社会成本可表示为:
CS=F+H+E+G (注:CS:诚信缺失的社会成本;F:诚信缺失的经济成本;H:诚信缺失的道德成本;E:诚信缺失的教育成本;G:诚信缺失的政治成本) 。
2.会计诚信缺失的社会收益。对于社会而言, 企业所进行的一切会计造假活动, 都会造成社会成本的上升。由于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不会凭空产生, 所以企业从会计造假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 也就是社会所失去的经济收益, 两者为互补的关系。会计造假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US=-UP=- (W+V+T) (注:US:会计造假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W:其他企业所损失的上市融资资金;V:其他企业在虚假上市股价中投入的资金;T:会计造假活动使政府遭受的税款损失) 。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总成本与收益
1.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比较。根据以上分析得出:若会计诚信缺失所获得的收益, 大于所承担的私人成本, 那么企业会毫不犹豫的从事会计造假活动。但根据实际情况得出, 会计造假情况被社会发现的概率较小, 而被揭发的会计造假情况, 政府部门的人事惩罚、资金惩罚的力度也非常小;同时社会对会计造假的监督力度较小, 那些失信企业在会计造假活动后, 依然可以进行商业贸易活动。目前会计造假活动的惩罚案件, 占所有会计造假活动案件的1%左右;大多数的监管部门对会计造假活动只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责任, 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相比于较小的会计造假惩罚力度, 会计造假能够使企业获得巨大的资金收益。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虚假股价, 能够获得其他公司、社会居民的融资资金。在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后, 又会自动降低股价以获取巨大的利润。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虚报企业的销售情况, 获得额外的税款收益。这种会计诚信缺失惩罚、收益间的巨大反差, 促使企业开展会计造假活动, 以获取巨大的违法资金。
2.总成本与收益比较。会计诚信缺失的总成本, 由会计造假活动的私人成本、社会成本两部分组成。总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T=CP+CS (注:CT:会计诚信缺失的总成本;CP:会计造假活动的私人成本;CS:会计造假活动的社会成本) 。
虽然会计造假活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但会计造假活动也会使社会损失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总成本是私人成本、社会成本之和, 私人成本在其中占较小的比例。但社会成本由社会损失的经济收益、损失的社会成本组成, 这两项成本远远大于会计造假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因此会计诚信缺失的总成本非常大。所以得出结论:会计造假活动会给企业、社会、政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使社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与解决策略
会计诚信的缺失,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经济市场的制度不健全、公司内部会计约束的缺失、各个企业间存在的利益矛盾、会计管理与鼓励制度的畸形, 是引发会计诚信缺失的主导因素。根据国际通用的契约法则、信息经济法则可以得出:会计诚信缺失是由社会契约法则、信息经济法则的缺失造成的。企业的财务工作大多交由会计部门处理, 这种委托关系会使会计出现诚信缺失的状况。会计造假活动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发生的, 而我国会计造假活动惩罚制度的不完善, 也促使会计造假活动在社会中迅速蔓延。因此经济市场的制度不健全、公司内部会计约束的缺失、企业间存在的利益纠纷、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其他次要原因概不论述。
会计诚信缺失的解决策略,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要对经济市场的贸易制度进行规范与监督, 防范会计人员开展会计造假活动;其次国家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约束法律制度, 对那些开展会计造假活动的企业与个人进行严惩;最后是企业内部要形成广泛的监督机制, 对会计部门的统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 首先要使会计诚信缺失所承担的私人成本远远大于其所获得的收益, 同时也要对那些违法的企业与个人进行严惩。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 最主要是改变企业高层与会计人员的思想, 通过开展诚信守法的道德教育, 使会计人员拥有完整的法律意识, 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也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活动的监督, 道德宣传教育、会计活动监督的有效结合, 才能防止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出现。
五、结语
会计诚信缺失是企业与社会面临的主要诚信缺失问题, 会计诚信缺失是由会计造假活动的个人成本、诚信缺失所获得收益的不对等造成的, 因此建立完善的会计缺失监督与惩罚制度, 增大会计造假活动的个人成本, 是解决会计造假问题的有效手段。只有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才能减少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12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