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资金审计(共7篇)
救灾资金审计 篇1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 根据2008年12月31日审计署公布的《2008年汶川地震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审计报告》中指出, 截至11月底,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抗震救灾资金1287.36亿元。另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12日的报道, 截至2009年4月30日, 来自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总数达到了767.12亿元 (其中捐赠资金约653亿元, 物资折合约114亿元) , 被公认创下“中国捐赠史的新纪录”。随着抗震救灾资金工作的深入, 救灾资金数目一天天累积的过程中, 有些疑问被反复提及:这些钱物流向了哪里?不仅社会各界高声呼吁将救灾资金的来龙去脉透明化、公开化。党和中央也制定了一系列救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政策, 要求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的监管, 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审计监督和纪律检查, 强化对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监督。
一、救灾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汶川地震救灾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 救灾资金审计重点关注恢复重建物资和资金筹集、分配和管理使用情况。根据审计署2008年12月31发布的《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 (第4号) , 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抗震救灾补助费、优抚资金等专项资金与行政经费放在同一个账户。二是挪用、擅自改变救灾资金用途。有些单位挪用救灾资金修建楼堂馆所;有些挪用救灾资金弥补经费不足;有些虚开救灾专用设备采购发票套取救灾资金, 还有挪用甚至私分骗取救灾资金。三是救灾资金拨付、发放不及时问题。如报告中披露的, 四川省财政厅将收到财政部安排的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经费2000万元未及时拨付到位, 造成省地矿局等项目实施单位不得不自行垫支经费开展工作。四是虚报冒领以及村镇干部优亲厚友发放救灾资金问题。
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预算编制粗略。少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流于形式, 建设内容和规模不确切, 致使项目建设中不断增加建筑规模、追加工程投资。二是项目设计方案不合理。或是忽视节约建设成本的要求;或是设计深度不够, 无法满足当地特殊人群人的生活要求。三是项目招投标不规范。如投标单位拉标、串标、陪标中标价格不能通过竞争降下来。四是工程施工签证把关不严。部分工程监理人员和建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责任心不强, 在工程变更单签证时把关不严, 为抬高工程造价, 为工程造价审计设置障碍、增加难度。五是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导致建设材料重复采购, 有些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 故意选择采购物资价格偏高的单位, 使项目建设成本整体提高。
二、推动救灾资金审计可能的对策
第一, 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治理的规章制度。重点是制定和执行筹集、分配、拨付、发放、使用等治理办法, 做到手续完备、专账治理、专人负责、专户存储、账目清楚, 保证救灾款物治理严格规范、运行简捷有效, 使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并且, 要按照财政专项资金治理使用办法的规定, 公正安排, 科学调度, 强化监督, 确保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目前,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 政府应该尤其关注生活困难群众补助金、救济粮、孤儿孤老孤残职员基本生活费和遇难职员抚慰金的发放政策, 配合有关部分做到落实到位, 手续完备, 账款相符。
第二, 各地区、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提高救灾款物治理使用效益和公开透明度。按照《政府公然条例》等规定, 救灾地区都应建立救灾款物信息公开制度, 把公开透明原则贯串于救灾款物治理使用的全过程, 主动公开救灾款物的、数目、种类和往向,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视。救灾项目建设物资采购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凡有条件的都要公开招标, 竞争择优, 防止暗箱操纵。
第三, 加强对救灾款物治理使用情况的纪律检查。抗震救灾资金涉及的金额较大、部门较多, 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对贪污私分、虚报冒领、截留剥削、挤占挪用救灾款物等行为, 要迅速查办, 从重处理;对失职渎职、疏于治理, 迟滞拨付救灾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或致使救灾物资严重毁损浪费的行为, 要严厉追究有关职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涉嫌犯罪的, 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以回应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款物治理使用情况的关切, 给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亲切关怀, 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力。
第四, 强化对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监视, 加快救灾资金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审计机关要关口前移、提前参与, 对财政和社会捐赠款物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及效果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重点查处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 优亲厚友, 损失浪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私分等问题。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 要责令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整改、纠正。审计署应不断向社会公布阶段性审计情况, 救灾工作全面结束后, 向社会通报救灾款物治理使用的最后结果。
第五, 加快抗震救灾资金审计法规制度建设。汶川地震发生以后, 中国已经颁布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金融服务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多项法规。事隔两年之后,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的地震, 国家在救灾的同时也发布了《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办法》。这些都是开展抗震救灾资金审计的保障和依据, 但上述法规的仍不够完善。为了应对地震频发的现实, 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相关法规, 如制定一部《抗震救灾审计法》, 使抗震救灾审计的范围、原则、主体、内容、程序和方法等走向制度化, 使抗震救灾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 并配合出台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配套政策, 使救灾资金审计等更具可操作性和强制性。
摘要: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 国家审计署及各级审计机关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对汶川地震救灾款物进行全程跟踪审计, 这也是中国审计部门第一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文章以汶川地震救灾资金审计为背景, 根据抗震救灾审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救灾资金,审计,抗震救灾
参考文献
[1]、中央纪委等.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保证救灾款物全部用于受灾群众[J].中国审计, 2008 (10) .
[2]、丁泉阿, 蒋秀中, 刘家义.救灾款物审计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审计, 2008 (11) .
[3]、姜超.救灾资金审计应关注三个环节[J].审计月刊, 2008 (8) .
[4]、华金秋.抗震救灾资金审计应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5]、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 (第4号) [R].
[6]、冯迪凡.国际慈善组织经验:必须审计捐款流向[N].第一财经日报, 2008-05-22.
救灾资金审计 篇2
况公告(第4号)
【时间:2008年12月31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
(第4号)
二OO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实施各项救助、安置措施,全力抢救伤员和安置受灾群众,努力恢复灾区生产,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从5月14日至11月底,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18个中央部门和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8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5384个地级部门和单位、24618个县级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了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5省(市)的3845个乡镇、9526个村,并对76709户受灾群众进行了调查。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过程中,审计署已发布3次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要求,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总体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救灾款物筹集、使用和结存的基本情况
(一)中央及地方财政安排救灾资金的基本情况。
1.截至11月底,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抗震救灾资金1287.36亿元。
中央财政共安排抗震救灾资金382.42亿元(其中:直接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64.96亿元,通过交通部、卫生部等中央部门和相关单位安排资金109.3亿元,其他用于灾区粮食调拨、灾区市场供应及教育抗震救灾);安排灾后恢复重建资金651.71亿元。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安排财政性救灾资金253.23亿元。
2.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和云南5个地震受灾省市收到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性救灾资金共计1166.48亿元,已支出480.17亿元,其中:综合财力补助支出20.41亿元,民政救济支出266.07亿元,卫生支出13.22亿元,物资储备和调运支出13.13亿元,基础设施抢修支出79.7亿元,公安、教育、广电等支出49.63亿元,其他支出38.01亿元。
(二)社会捐赠救灾款物基本情况。
18个中央部门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接受救灾捐赠款物640.91亿元,其中:18个中央部门单位直接接受救灾捐赠款物127.81亿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接接受救灾捐赠款物513.1亿元;支出231.76亿元,主要用于民政救济、物资储备和调运、基础设施抢修等方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结存款物409.15亿元(其中资金402.36亿元,物资6.79亿元)。
在接受捐赠的社会团体和各类基金会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红十字基金会接受46.9亿元,支出19.97亿元,结存26.93亿元;中华慈善总会接受9.2亿元,支出8.37亿元,结存0.83亿元;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接受6.73亿元,支出6.73亿元(含转交民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接受3.26亿元,支出3.26亿元(含转交民政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本级接受0.56亿元,支出0.56亿元(含转交民政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接受0.42亿元,支出0.15亿元,结存0.27亿元;中国扶贫基金会接受1.95亿元,支出0.51亿元,结存1.44亿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1.72亿元,支出1.02亿元,结存0.7亿元;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接受1.89亿元,支出1.52亿元,结存0.37亿元;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接受0.26亿元,支出0.06亿元,结存0.2亿元;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接受1.34亿元,支出0.34亿元,结存1亿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受2.31亿元,支出0.64亿元,结存1.67亿元;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接受0.15亿元,支出0.1亿元,结存0.05亿元。
截至11月底,承诺向灾区捐款但由于按捐赠协议应分期捐赠、捐赠项目未确定、部分认捐单位资金周转困难以及无法与认捐单位和个人取得联系等原因,未到账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共有89个,这些承诺捐款总计为2.78亿元。
(三)“特殊党费”基本情况。
全国共有4559.7万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97.3亿元,其中汇缴到中央组织部“特殊党费”专户91.89亿元(不含专户利息),留存四川、陕西、甘肃等5.41亿元。中央组织部已从“特殊党费”专户向灾区拨付12亿元,其余部分(不含专户利息)已按照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使用管理办法,转缴到民政部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将用于支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5个灾区省(直辖市)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审计评价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所有款物要及时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向人民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的要求,民政部、财政部等救灾款物主管部门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救灾款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提高了救灾款物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抗震救灾各项政策,在全力开展抗震抢险、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根据灾区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努力实现分配使用的公开透明,不断提高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效益;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接受救灾捐赠款物主要机构,严格对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制约机制,确保了救灾款物筹集及时、管理安全与使用有效;监督检查部门及时介入,密切配合,形成了监管合力,通过及时查处、纠正各种违法违纪和管理不规范问题,有效预防了问题的发生和蔓延,确保了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审计结果表明,救灾资金和物资基本做到了筹集合法有序、拨付及时到位、分配公开透明、管理严格规范、使用合规有效、存放安全完整,各类救灾资金和物资账目比较清楚。审计中,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截至11月底,审计署共接到群众举报1962件,其中有176件有较明确的问题线索,已批转审计机关核查168件,转地方政府处理8件。批转审计机关核查的已全部办结,对于核查属实的违纪违规事项,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依纪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按照边审计、边规范的要求,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建议,随时督促整改,以多种方式提出了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救灾政策,强化对救灾款物接受、分配和使用的管理,提高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和防止损失浪费等方面的审计建议3640多条。各级政府和部门、单位对审计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已采纳2940多条,根据审计建议出台了570多项规定和制度,确保了救灾款物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如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为解决审计反映的6个重灾市州大量救灾物资积压问题,制定了《剩余抗震救灾药品医疗器械处置意见》;汉源县根据审计建议,纠正了部分乡镇将必须拆除自家危房作为向“三无”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不正确做法。
(一)8月4日前审计情况公告反映救灾款物管理使用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署6月24日发布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第2号公告中,揭示了财政安排的救灾款物管理不够规范、政策不够完善、执行不完全到位等问题。对此相关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制定和完善了政策规定,全面规范,认真整改。对于揭示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救灾捐赠款物筹集、管理、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规范问题,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强化了对救灾捐赠款物的监管,规范了救灾款物的管理,确保了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审计署8月4日发布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第3号公告中,反映了社会救灾捐赠款物结存于一些部门、单位,个别地方抗震救灾物资积压和不适用,少数地方和个别单位在发放补助时搭车收费、自行提高标准,个别地区活动板房建设与灾区实际需求衔接不够等问题。相关地方和部门及时出台了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大了对社会救灾捐赠款物的整合、统筹力度,及时调剂、处置不适用和积压的物资,全面纠正搭车收费、自行提高标准的行为,调整活动板房建设计划,提高了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避免了损失浪费。
(二)8月4日后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在8月4日至10月底的审计中,发现个别地区、单位在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地区灾情上报不准确。
由于震后交通、通讯不便,难以实地核实灾害数据和情况,部分地区、单位依据局部灾情对本地区、本单位损失情况进行推算、估算,以及对相关政策、要求的理解有偏差等原因,导致了在抗震救灾初期上报的受灾损失和受灾人数不准确。如四川省崇州市旅游局、交通局将通往九龙沟和鸡冠山景区的47公里公路受灾损失作为各自行业损失同时上报,造成数据汇总重复,多列受灾损失12.34亿元。甘肃省天水市报表反映的“三无”人员数大于县乡两级汇总数,存在填报“三无”人员数不准确的情况。上述两市的问题经审计指出后,崇州市政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上述受灾损失重新进行了核定,纠正了多报损失的问题;天水市政府组织人力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核查,共核减“三无”人员71419人。
2.少数地区救灾资金拨付、使用不及时。
一是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如四川省财政厅将收到财政部安排的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经费2000万元未及时拨付到位,造成省地矿局等项目实施单位不得不自行垫支经费开展工作。审计指出后,省财政厅已于9月5日将上述经费拨付给有关单位。
二是救助金发放不及时。截至9月底,陕西省财政厅共下拨给市县救助金46000万元,市县未发放18514.15万元,占40.25%。安康市收到省财政厅下拨的灾民救助金4476万元,未发放4403.28万元。对于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陕西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市县落实整改,截至10月20日,全省各市县发放救助金已占应发放数的82.06%,其中,安康市的发放比例已达83.46%。
三是个别地区地震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发放缓慢。截至9月20日,四川省茂县尚未兑付3862名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审计指出这一问题后,该县在组织对遇难人数核查的前提下,加快了抚慰金发放。
四是资金开支范围、标准不够明确,导致资金结存大。四川省阿坝州财政局5月和6月拨给黑水县的抗震救灾资金共1259万元,至9月17日作为借款仍留存在县财政局。彭州市建设局6月和7月收到财政拨给的抢险救灾资金490万元,至8月4日仍未使用。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相关地区和单位正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3.个别单位救灾物资管理不规范。
一是个别救灾物资未纳入统计。截至8月20日,四川省彭州市抗震救灾抢险指挥部、市公安局接受捐赠的302万元移动电话充值卡收、发、余情况,未纳入救灾物资统计,也未对外公示和上报。根据审计意见,上述物资已于10月21日全部纳入救灾物资统计。
二是部分接受物资未入账核算。由于接受物资的资产权属不清、缺少发票等原因,截至8月16日,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31家医疗机构接受了捐赠和上级调拨的320台(套)X光机、监护仪、越野车等物资,绵阳市交通局、建设局、水务局等单位接受了捐赠的124台设备、260辆汽车、78台(套)精密仪器,上述固定资产均未及时入账核算。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彭州市相关医疗机构已于8月31日完成了固定资产入账工作,绵阳市相关单位也已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物资进行评估,履行入账核算的必要程序和手续。
4.少数单位救灾物资未按需采购,部分物资价格偏高。
一是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导致救灾物资重复采购。四川省卫生系统截至7月31日库存消毒杀菌药品1700余吨、喷雾器7800余台。在此情况下,四川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于8月13日又采购消毒杀菌药品300吨、喷雾器12500台。
二是采购价格明显偏高。四川省医药公司在根据省卫生厅通知对省内8家企业生产的消毒杀菌药品实行临时统购措施时,仅按照生产企业报价进行结算并支付价款2044万元。后经审计抽查成都奥凸科技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供应给四川省医药公司的两类消毒杀菌药品,其价格比地震前批发价分别高出16%和32%。天津市红十字会和陕西省民政厅因采购时间紧迫,在未进行市场调查或询价的情况下,于5月分别向蓝通工程机械(天津)有限公司采购照明灯车45台和100台,其价格比该公司2008年1至6月同型号产品平均售价高40%以上。
对于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有关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出台了严格物资采购的办法,加大了价格监管力度,并责成相关单位核减了物品的价款。
5.个别单位擅自改变救灾资金用途。
一是个别单位擅自改变救灾资金用途。四川省茂县卫生局将县财政拨入的捐赠资金2.02万元以会务费的名义列支,用于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集体奖励。审计指出此问题后,该局已使用办公经费抵顶了在抗震救灾专项资金中列支的奖金。
二是共青团甘肃省委将上级拨付给以及自行接受的救灾捐赠资金下拨至基层单位用于工作经费86万元。根据审计意见,团省委已下发通知,将下拨的经费全部用于组织灾区重建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
三是甘肃省陇南市交通征稽处将省交通征稽局下拨的抗震救灾专项补助款用于奖励、发放职工补助和防暑费4.96万元。目前,该处已纠正上述不合规资金支出,调账归还了抗震救灾专项补助款。
6.部分行业募集的本系统内职工捐款大量结存。
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铁路局等7家中央在川单位组织本系统职工为灾区群众和本系统内受灾职工捐献的救灾资金,截至8月底,尚有2640.43万元存放在这些单位。审计指出此问题后,这些单位正按照规定渠道安排使用募集的捐款。
针对审计发现的少数人员违法违纪问题,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审计机关移送给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案件146起,涉案人员162人;相关责任人已分别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或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救灾资金审计 篇3
今天清晨,气温骤降的贵阳市区雨雪相交,雪凝地面湿滑异常。自9日晚间开始,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大部地区出现明显的冻雨天气,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和程度再次增强和扩大。
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应对低温凝冻天气,切实做好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工作的指示,贵州省科技厅在日前作了一系列安排部署的基础上,今天又召集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气象局等单位专家,进一步安排落实科技抗凝救灾工作。
据介绍,今年贵州低温凝冻天气较2008年的持续低温凝冻灾害,具有时间早、来势猛,但有间歇性的特点,对此,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反应迅速主动,全力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贵州省科技厅针对冰冻天气正在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危害,作出进一步安排:首先从农业科技经费中马上下拨500万资金到各市州地及受灾县市区科技部门,并下发通知要求这些基层科技部门和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迅速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对农户开展科技减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省科技厅根据各市州地特点,直接组织多支有针对性的专家咨询队伍,由厅领导带队深入一线,指导当地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禽生产的抗灾减灾工作;要求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等单位,结合2008年凝冻灾害后所承担的相关研究项目成果,将蔬菜、油菜、茶叶、畜禽、果树、林木、中药材等作物的抗凝减灾增收技术措施,编写印刷成便捷易懂的明白卡立即发放到农户手中。(记者刘志强)
救灾资金审计 篇4
(一)总体要求。
首先,明确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并制定措施加以执行,使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审计责任,促进审计工作的协调性,达到实时跟踪审计的效果;其次,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各阶段、各岗位分目标,有助于分级响应机制的构建,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审计计划,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第三,始终以目标为导向可以不断完善审计体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完善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响应机制。
(二)具体要求。
1. 完整性。
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响应机制应该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反映救灾资金物资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对救灾物资的流向全过程进行跟踪反映,做出预警,同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指挥体系,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2. 检索性。
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收集的过程,其响应机制应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有效检索,以便在审计问题发生之前进行预警,避免救灾物资的安排使用与灾区的实际需要产生偏差。
3. 指导性。
应制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响应机制的应急预案,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审计救援工作,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救灾资金物资损失的目的。
4. 积极性。
首先,审计人员作为响应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的工作,才能使响应机制顺利发挥作用。其次,审计措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灾害发生之前就应该预测救灾物资审计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并对不可避免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5. 免疫性。
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响应机制应具有“保健作用”,在跟踪审计全过程中,随时进行一些检测、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起到预防、免疫的作用。
二、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主神经系统构建
鉴于自然灾害突发性,必须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强化指挥调度职能,以实现救灾资金物资的统筹安排。
(一)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建设审计综合指挥协调中心。
审计署应建立具有独立地位的综合指挥协调中心,构建以指挥协调中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跨部门、跨区域的指挥平台,和地方审计机关形成“统一方案、统一编组、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的四统一模式,以充分发挥各级审计机关的战斗合力。其主要职责有:一是为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二是实施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的灾前响应和灾后恢复。三是应对不同程度突发性自然灾害制定具体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四是利用审计职能的优势,实施快速反应。做到迅速组织力量,及时部署任务,及早进点工作,从快查处问题,及时分析上报情况。五是对救灾资金物资的接受、管理和发放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截留、隐匿、挤占挪用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等违法违规问题,并提出处置办法。六是负责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中的信息化工作。
(二)协同配合,统筹安排,设计科学的审计流程。
将参与审计的机构也划分为三个层次:审计署综合指挥机构;审计署派出局、审计署特派办与各省审计厅;基层审计机构。具体流程为:审计署综合指挥机构负责统筹指导,审计署派出局主要负责对中央单位的审计;审计署派出局在核实中央单位接收救灾款物的信息之后,查实这些款物的流向,随后须将有关信息通知给审计署特派办、地方审计厅;特派办、审计厅接到通知后,到具体地点对款物进行核实、查对后,将有关信息备案,并将款物流向的具体信息再通知基层审计机构。
三、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分级响应机制构建
(一)分级。
应急机制的建立要遵循适度反应原则。因此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后的应急响应也是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具体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不同把突发性危机事件分为四种类型:危机事件、较严重危机事件、一般危机事件和非危机事件,分别启动红、橙、黄、蓝预警。
(二)预警。
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事先对可能发生的、影响稳定的各类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作出预测判断或提出警示的工作过程。当发生危机事件时分级响应系统的制度安排会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与当时的实际情况,迅速建立指挥协调体系和非常规决策过程以及应急资源、专业应对人力储备安排。
(三)响应。
首先,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审计项目组应科学划分预警干预机制的级别,快速启动和实施相应等级的危机应对程序,保证各项方案措施有条不紊地实施和运行。其次,审计机关有专门负责应急的常设机构。再次,事先安排紧急审计项目小组的运行程序。最后,根据危机事件的发展进程和不同的审计内容,定期呈现或反馈。对于重大问题及时公告,一般情况阶段性公告。
四、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在救灾资金物资审计中,由于审计客体更加复杂,审计内容更加广泛,民众对审计期望很高,审计责任增强,审计风险随之增大,因此应对风险防范机制十分重要。
(一)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风险因素分析,确定审计业务重点;通过评价内部风险控制,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审查风险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检查其他管理部门的风险报告是否允分及时,针对易于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分析,查明原因,提出有效的审计建议。
(二)要注重提高现场操作行为质量和终结行为质量。
要防止出现审计的基本情况不清、审计范围不完整、审计内容不全面、应证事项证据不充分、审计报告不符合要求等问题。要提高审计终结行为的质量,要求审计决定对违纪违规问题定性要准确。实行审计项口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根据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重点加强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审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和贯彻落实。
五、突发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相关支持机制构建
(一)完善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是救灾款物绩效审计的关键,按照所有款物要及时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的要求,制定多种不同的审计评价标准,总的原则是坚持依法评价,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事而宜,力求全面、辩证、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
(二)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培训。
培养熟悉审计业务,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审计复合型人才;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实施分层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三)审计技术方法革新。
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就地审计转向媒体网络审计;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向实时审计方向发展;审计模式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
(四)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台风救灾资金请示 篇5
你们好!本人就下面事项20XX年11月份多次向湛江农业局,财政局,湛江信访局反映,回复都是已转雷州有关部门办理可一办理又是7个多月没音信。如泥牛入海,请求上级督办。
关于申请17号台风“纳沙”自然灾害损失补助的请示20XX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9月29日14时30分在海南省文昌市瓮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有14级,是今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21时15分“纳沙”在湛江徐闻县角尾乡再次登陆。超强台风携卷着暴雨,扑向琼、粤两地,受其影响,海南、粤西、澳门等地学生停课,港口停航、粤海铁路停运,甚至港股全天暂停交易。29日8时至20时,我省沿海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强降雨主要分布在粤西地区的湛江、茂名、阳江、江门等市,时段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站点有3个,超过100毫米的站点有53个,较大的站点有:湛江市雷州市240毫米,各江河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狂风暴雨吹来,香蕉树被拦腰斩断。此次香蕉受损最为严重,香蕉全部倒伏,昔日郁郁葱葱的景象荡然无存,甚至打桩加固的香蕉也难逃厄运。本人20XX年3月20号在雷州市国营幸福农场承包了300亩地种上了香蕉。每亩投进成本20XX多元,将好收成时就遇到了此台风,此次直接经济损失有60多万,资金来源全靠借贷来的自己如同雪上加霜无路可走,真是欲哭无泪啊!希望政府部门能给点补助减少点损失,不胜感激!
此致!
申请人:
救灾资金审计 篇6
首先是财政资金。在我国现行救灾资金管理体制下, 财政资金作为应急救灾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基于财政资金自身的定义, 其使用应基于维护公共权益、提升社会福祉之目的。在实践中, 基于其自身所带有的行政色彩, 则更强调财政政策的适用在不同主体、不同需求情况下的制度性和公平性。应急救灾资金管理流程中, 年度预算中的各级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费用等即属于灾前预备的财政资金款项。在灾害发生后极为短暂的应急期间内, 救灾的主要任务是道路抢通、救死扶伤、运输物资、供水供电等。这些任务属于笔者观念中的“灾中”阶段性任务, 在灾害发生后以小时计的宝贵时间里, 应急救灾管理主体几乎不可能通过其他便捷渠道另行筹资, 必须依靠财政资金的力量, 使其率先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不论是古代中国的官家开仓赈灾, 还是近现代的自然灾害处置表现, 都已明确印证了这一事实。而在灾区基础设施等的重建这一远期任务上, 其资金来源也只能由财政来承担, 主要因素还是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性。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经济意义上的基本问题--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与联系。关系到个人和家庭重建需要, 本身具有公共性质的物品或服务, 因其难以在提供的过程中获得收益, 大抵只能由财政予以承担;但有着私人需要性质的资金, 财政则不应全额无偿支付, 而应采取有偿政策信贷或募集其他社会资金来达到重建和恢复生产的目的。此外, 在多数急性自然灾害发生时, 多数情况下, 政府部门往往以临时性组织的形式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具体表现为政府多在灾害发生时临时组建“应急指挥小组”, 以小组的名义对应急救灾工作进行总体指挥和领导, 对应急资金的来源、拨付和使用进行监督和指导, 乃至直接通过决策掌握资金的走向。然而度过救灾工作的急性期之后, 应急指挥小组淡出了公众视野, 应急救灾资金的管理工作似乎也就此了结, 并无较为妥善的工作交接与授权过程。临时性组织的弊端在此处明确体现了出来。因此, 设计出具有固定模式的救灾应急指挥决策中枢机构, 并对其决策指挥权限进行明确界定至关重要;同时应将其权力的时间范围予以框定, 并对事后的工作交接作出清晰要求。
其次是保险资金。保险, 顾名思义, 是投保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防范手段, 保险具有先付保费、事后理赔的特点。又因为投保者并不被强制要求参与特定种类的保险, 所以保险也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和分散性。从整个应急救灾资金体系的层面上看, 保险资金具备事前预防的功能, 可实现防灾减灾的具体要求, 首先可通过翔实可靠的数据评估, 在灾害尚未发生之时即可预估并抵消一定的风险, 其次可通过商业保险面向个体的特性, 让投保个体更清楚地认识灾害所造成的风险, 这有利于普通民众在更大的程度上增强针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以期更好地进行灾后自力救济及恢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通过商业保险渠道获得的因灾保险赔付金额通常可占因灾损失总额的一半左右。近年来, 保险资金在个人和家庭的一般突发事件和损失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保险产品和赔付制度, 商业保险参与到应急救灾领域的核心任务, 是建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自然环境特点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借鉴有关国家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行业的运营方式, 总结其普遍性特点可知, 要在我国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制度, 应围绕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 重特大自然灾害保险机制应由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构建;同时以商业保险公司之经营操作打开相关行业市场领域, 在为投保者规避风险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方面, 及时、妥善、准确协调好中央及地方财政、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人以及再保险公司诸方之间的资金责任也是建立这一机制的核心环节之一。
再次是银行信贷资金。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之中,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因此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的营利性与安全性摆在了首要位置, 基于信贷资金风险最小化的目的商业银行会对借款人进行资质审核, 对于难以产生足够的预期现金流以还本付息的情况尽可能加以规避。一般观点认为信贷资金在应急救灾活动无法获得预期收入, 因此也较少将其列入应急救灾资金来源的考虑范围。但这一领域亦有成功实践经验。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 通过四川省政府的积极筹划, 近3000亿规模的商业信贷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修复重建、大中型企业恢复重建以及倒塌损毁民房重建等领域, 在灾后长期重建与恢复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 应急救灾资金的管理主体应对重建项目的性质应进行充分考察与分辨, 以确保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该投资项目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使其足以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盈利要求, 政策性银行本可在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活动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弥补商业银行的诸多不足。但由于过去近二十年间三家政策性银行未能在法律性质上得到明确细致的认定, 其发展一度受限。近来伴随股份制公司化的改革, 政策性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势必促进在公共管理包括应急救灾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捐赠资金也颇为重要。捐赠资金是由捐赠主体自愿付出, 用于帮助特定受助个体、群体或提高社会整体福祉的资金, 这一资金来源渠道扩大了社会公众在应急救灾活动中的参与度, 可激发社会动能。根据国际惯例, 捐赠资金这一渠道的筹集工作多由非政府组织具体实施。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受到较多限制, 目前大批量的捐赠资金主要仍依托财政部门来使用和监督。然而从长远出发, 政府还是应从政策层面放松对公益慈善型非政府组织的管制, 同时立法部门亦应考虑将非政府慈善组织纳入合法社会团体的范围, 通过登记注册, 使其存在合法化;同时, 政府部门可借鉴国际通用模式,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非政府组织开展业务, 维持自身运转, 同时实现其存在价值, 促进其健康成长与长期发展。令人深思的是, 近年来我国红十字会系统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可看作是慈善组织行政化、社会资金财政化的不良后果。一个独立于行政体制、摆脱了行政色彩的红十字会, 才具有完整的资金使用权以及决策, 才能更主动地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权, 才具备成为慈善组织核心力量的公信力与社会威望, 才能摆脱目前在捐赠资金吸收与管理上面临的困局。因此, 我国红十字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灾机制有其特殊性与困难性, 工作较为繁琐复杂。在先前的自然灾害应急救灾实践中, 除政府财政救灾资金以及少量捐赠资金外, 其他渠道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目前的最佳的选项是以政府为中心, 通过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撬动更大的社会资金, 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在时间和空间上覆盖救灾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以实现我国应急救灾资金管理质量的新跨越。
摘要:我国在历次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的过程中所使用资金来源绝大多数为财政资金, 资金来源渠道略显单一, 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在应急救灾方面的资金压力。文章以灾害应急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对国际主流的四类应急救灾资金的筹集渠道进行逐一介绍, 对其利弊进行简单分析, 以期为决策者提供救灾资金来源上的新思路。
关键词:应急资金筹集渠道,银行信贷,财政资金,商业保险
参考文献
[1]王连珊, 黄利红, 蒋声昊.建立财政应急机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救灾资金管理到关注扩大内需财政资金效益.[J]财税纵横.2009 (2) .[1]王连珊, 黄利红, 蒋声昊.建立财政应急机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从救灾资金管理到关注扩大内需财政资金效益.[J]财税纵横.2009 (2) .
[2]王海军, 许绍伟.浅议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J].中国减灾.2010 (1) .[2]王海军, 许绍伟.浅议救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J].中国减灾.2010 (1) .
[3]冯俏彬.应急资金保障体系“四手联弹”[J].新理财.2010 (10) .[3]冯俏彬.应急资金保障体系“四手联弹”[J].新理财.2010 (10) .
基于博弈分析的救灾款物审计研究 篇7
近年来, 各类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 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救灾物资, 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以汶川地震为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 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大灾之后, 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踊跃向灾区捐赠款物[2]。汶川地震是捐赠款物数量最大的一次。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 中央成立抗震救灾款物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 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提出纪律要求和惩戒措施, 严格禁止并严肃查处11类违法违纪行为[3]。
对于违规违纪问题, 在以前的应急管理过程中也有体现, 比如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对云南省大姚地震救灾资金使用的审计结果显示, 存在巨额救济补助款被滞留、挪用, 及不实报灾获取救灾资金的情况。在对抗非典过程中, 25万防治非典资金被挪用[4], 在汶川地震救灾物资的管理过程中, 也出现了违法违纪的行为[5]。雅安地震发生后, 四川省审计机关对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款物进行跟踪审计[6]。
毫无疑问审计的介入可以通过揭露、制止和处罚等手段, 来制约应急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灾区的迅速重建。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 通过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 得出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 通过对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 提出影响审计效果提高的因素, 并给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建议。
二、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 博弈论[7]有助于分析理性的经济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动策略, 来选择自己的行动策略。当然, 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均衡选择是在不断地重复博弈中实现的, 各主体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 最终达到均衡[8]。
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信息有两种处理方式:不披露, 披露。社会公众作为披露信息的使用者也有两种选择:捐款, 不捐款。政府部门或立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于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集团, 有通过审计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管制的权力。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社会公众的收益, 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社会公众捐款时, 救灾款物管理者如果不披露捐款物资的使用情况, 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I单位的损失, 救灾款物管理者利用社会公众的捐赠物资产生的收益为S;如果救灾款物管理者披露物资使用信息, 社会公众很可能产生收益为I, 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为S* (这里S*小于S) ;如果社会公众不捐赠其收益均为0。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获得最后的纳什均衡是 (不投资, 不披露) , 这是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 最终的结果是社会效益的降低。因此就有必要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进行审计。如果政府或立法机构规定救灾款物管理者必须披露救灾款物的使用情况, 如果不披露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减少F个收益 (其中S*大于S-F, 即政府给予适当的管制) , 这样最后的纳什均衡是 (捐赠, 披露) , 救灾款物管理者在社会公众不捐赠时收益为0, 在社会公众选择捐赠时, 救灾款物管理者不披露信息收益为S-F, 披露信息可以得到S*个单位的收益, 而S*大于S-F那么理性的管理者会选择披露信息, 也就是说通过政府审计, 使社会效益最优。
三、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
接下来我们建立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的博弈分析。救灾款物管理者负责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情况, 审计部门负责对救灾款物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救灾款物管理者对救灾款物有两种行动:违法和不违法。审计部门有两种行动方案:审计, 不审计。假设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概率为P, 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概率为Q。审计部门审计且能够查处违法行为的概率为q。如图表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审计部门的收益, 第二个数字表示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收益。
E———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使用救灾物资时时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政府监管时, 查出会没收)
F———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查处后的罚款
S———救灾款物管理者被查处后遭受处罚产生的一些不利损失
I———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 (如民众对政府审计部门的信任、对社会捐赠的支持)
C———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
我们分别计算审计部门和应急物资管理部门的最优策略。
一是令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和不审计的期望收益相等, E1=q (I-C) P+ (1-q) (-C) P+ (-C) (1-P) E2=0。E1=E2, 可得出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P*=C/ (Iq) 。救灾款物管理者若以概率大于P*违法时, 审计部门选择审计时的收益高于不审计时的收益, 审计部门会选择审计, 若概率小于P*时, 审计部门会选择不审计。式中P*=C/ (Iq) 的大小取决于C, q和I变量, 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由客观市场环境决定, P*与C成正比, 即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越高, 难度越大,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就越大。P*与I和q成反比。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越大,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就越小;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时, 审计部门能够查处的概率q越大,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的概率就越小。若设法降低监管成本, 审计部门加大查处物资管理者违法行为的力度,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不违法的概率会降低。
二是同样可以得出审计部门选择审计和不审计的最优概率:
审计部门以概率Q进行审计监管, 救灾款物管理者选择违法和不违法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3=Q[ (-F-S) q+ (E) (1-q) ]+ (1-Q) E E4=0令E3=E4 P*=E/ (E+F+S) q
如果救灾款物管理者把受灾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审计部门会以概率Q*=E/ (E+F+S) q选择审计监管与否, 若审计部门以概率大于Q*选择监管时, 救灾款物管理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违法, 若审计部门以概率小Q*选择监管时, 救灾款物管理部门的最优选择是违法。P*=E/ (E+F+S) q的大小取决于E, S, F和q变量, 由于E无法改变, 加大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 加大对救灾款物管理者的非货币处罚S, F时可以降低审计部门监管的概率Q*。
四、结论及建议
有效利用好救灾款物, 保证救灾资源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帮助灾区尽快恢复和重建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 对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防止出现救灾款物被挤占或挪用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模型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 加大对救灾款物管理者的非货币处罚力度。增加审计部门对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查处后的处罚力度, 可以提高救灾款物管理者被查处后遭受的罚款F和一些不利损失S。
第二, 建立完善的审计监管体系, 进行全程跟踪和系统监控, 使审计部门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各个阶段。在审计过程中加强对监管信息的公开披露及新闻媒体作用的发挥, 以提高审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的概率q。同时要建立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机制。
第三, 加强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与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加强人员的管理,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降低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监管的成本C, 提高审计部门进行监管获得的社会收益I。
第四,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依法审计和审计实践中的依法执法力度。尽量减少或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 从权力区域上减少、消除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空间, 减少其可能的非法收益E, 从而降低救灾款物管理者违法的可能。
摘要:如何利用好救灾资金和物资, 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加强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管理,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也组织审计人员对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 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过程同时也是应急物资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 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 通过救灾款物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博弈分析, 得出救灾款物审计的必要性。进而建立了救灾款物管理者和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 通过对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 提出影响审计效果提高的因素, 并给出了避免违法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博弈分析,审计监管,均衡
参考文献
[1]计雷, 池宏, 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3-94.
[2]http://www.gov.cn/gzdt/2008-06/06/content_1008848.htm.
[3]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7456408.html.
[4]http://www.shenji.org/zixun_cont.asp?news_id=1209.
[5]http://news.qq.com/a/20080703/000425.htm.
[6]http://www.yaan.gov.cn/gov/openview_20130428165328-755237-00-089.html.
[7]施锡铨.博弈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