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部分(通用10篇)
优秀部分 篇1
0 引言
就竞走项目而言,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技术优秀且体能强是竞走运动员取胜之关键,技术优秀而体能不强或者体能强而技术不精都不可能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在竞走技术与体能之间,动作技术优先是竞走项目的精髓。希望通过对优秀女竞走队员的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提高队员的动作技术。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比赛前七名运动员(十一运会女子20km竞走),表1。
1.2 研究方法
实验法:用美国的两台faster500高速摄像机把十一运动会比赛现场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的一个复步的完整动作用平面定机法给拍摄下来。
说明:这次的比赛路线是从田径场出发,行走121.8m之后到奥体北路,绕着奥体北路行走九圈,平均每圈1987.16m,然后再返回到田径场.摄像机就架在距离起点2.75km的地方进行拍摄,共分成九段距离,每一圈平均过弧51m,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每一段距离称为圈,至于每一分段距离与圈数的关系可看图1.
2 结果与分析
女子步长的结果与分析。几乎所有关于竞走技术的研究都会涉及到步长、步频和单步时间的分析[1,2,3]。有学者指出,因为国际的大步幅与我国的小步高频相矛盾,所以我们跟世界上裁判员公认的惩罚尺度意见不能统一,致使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总是以失败而告终[4]。
从表3、表4中可以了解我国女子竞走20km优秀运动员在分段距离的群体步长的平均值约为1.05±0.04m,步长最小的时候一般出现在第四圈,最大值一般出现在第七圈,分段距离的前半程一般平均值在1.03±0.05m,后半程步长的平均值一般是1.05±0.02m,群体的分段距离前后半程步长进行T检验P=0.569,可以看出群体的分段距离前半程步长小于后程步长,但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李燕飞达到了个体分段距离步长的峰值,只有周康出现在分段距离的前半程,其他的全部出现于后半程。分段距离的最小值也出现在分段距离的后半程,他们是刘虹、王珊珊、李莉。李莉的步长是1.16±0.05m,周康的分段距离步长均值最小是0.96±0.07m。进行T检验个体分段距离前程步长大于后程步长的有李燕飞与李莉两位运动员,其他的都是前半程小于后半程。前半程步长的距离与后半程步长的距离没有很显著的差异。
分析图1分段距离步长变化图,从女子运动员20km分段距离步长曲线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群体步长的变化呈现前半段下降,后半段上升的趋势,从个体分段距离步长变化曲线图我们可以判断出在运动比赛中大多数运动员的步长变化曲线是在前半段减少,后半段增加的趋势,其中刘虹可作为其中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有控制调节步长的能力,即使在后半段体能下降的时候依然可以增加步长,提高比赛成绩。但也有运动员并不能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步长,比如运动员李莉在后半段就呈现出步长缩小的情况,这是因为体能下降的情况决定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步长的变化是很明显的,这说明运动员在分段距离上步长变化离散的程度是很大的,使体能得到了很大的消耗。对于离散程度较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当中,这应该是我们训练时加强改进的方面。
3 结论
优秀女竞走队员应对步长控制加强练习,因为技术运动的稳定需要步长的稳定,我们可以采取加快步频的方式,前提是在稳定合理步长的基础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摘要:通过平面定机摄影获得优秀女子竞走队员竞走技术的部分生物力学特征。发现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变化值离散程度均较高,训练中应当加以改进。建议在固定合理稳定的步长基础上加快步频,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竞走项目,女竞走队员,技术特征
参考文献
[1]葛长钰.竞走定义变化对技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72-74.
[2]李卫,李建臣.竞走运动员技术犯规的生物力学成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0):23-24,38.
[3]杨金田,张殿亮,杨银田.对竞走技术中腾空犯规临界值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0):25-26.
[4]王林.竞走-现代竞走技术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9-40.
优秀部分 篇2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或者较差。
父母文化:最高初中文化。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较严格。
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很关心。
在校的表现:学习,纪律,卫生均是优秀。课堂的表现:大部分和活跃,积极发言。课后的表现:在教室内温习功课。
每天的作业完成情况:非常认真的完成。
每天到家做的事情:做家务、做作业,有时候看看电
视(双休日)
每天起床及到校的时间:5:00左右,大概6:20左右到
校。
点评:
1、这些同学的家长能够认识到自己这一辈人的遗憾,那么,更应该给子女
更多的关爱和更高的要求。
2、这些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能够让自己过上幸福的日子的人,只能是自
己。
3、这些同学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
4、我们七(2)班会有很多以上的同学,我也希望这样的同学越多越好。
优秀部分 篇3
1998—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期间,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师从北京大学李毅教授进行科研实践活动。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于2010年在国家生命科学中心获得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国家生命科学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2012年4月赴美继续进行科研工作。迄今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日韦
1999—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习期间,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2001年曾获全国生物和环境科学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身)一等奖和英特尔少年英才奖。200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王思远
2000—2003年在北京四中学习期间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力研究员进行科研实践活动。2002年曾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200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提前1年毕业。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3个教授的高度评价。2011年起在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系工作。
孟 奂
从小就非常喜欢天文,2000—2003 在北京市第80中学学习期间,师从北京天文馆朱进馆长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曾作为首位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地球与空间科学学科竞赛的中国学生获得三等奖。他从2002年还是高中学生的时候就开始在国际流星组织的学术季刊发表专业论文。2006年从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后,于2008年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行星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杨 远
200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时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温刚研究员。2003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习,200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李 京
2001—2004年就读于北京四中期间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昌增益教授进行科研实践活动。2000年中国科协第1次组织中国青少年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他是当年赴美参赛的学生之一。2001年曾获“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一等奖。2001年进入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学习医药科学,2006年进入德国慕尼黑大学马克思.普朗克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学习,于2011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慕尼黑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
李思然
2006—2009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期间参加俱乐部活动,师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刘静玲教授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曾获得第8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2009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数学,并辅修物理学。
优秀部分 篇4
关键词:武术,研究生,学位论文
1 前言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是衡量和考察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当然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前提条件。我国优秀武术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武术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培养单位武术研究的水准。通过对2000-20006年我国部分优秀武术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综述研究,希望能够找出好的规律,以供借鉴,同时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给予对策,为以后的研究生培养与学位论文写作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0-2006年我国部分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68篇。
2.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通过清华同方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到6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2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位论文年份的分布情况
在对学位论文进行搜索时,搜索时间为“1979—2006”,但是搜索到的最早的优秀学位论文是2000年的,而且仅仅为1篇,这可能与当时的生源少有一定的关系。从总体来看,2000—2005年是个发展的阶段,速度相当的快,论文数量增加了20倍,2005年达到最高峰,但是2006年论文数量陡然下降,降到5篇。全国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变大,可以说武术研究生的生源不再是主要因素,同样是通过国家统一考试选拔上来的,以及免试推荐保送的武术研究生,他们的文化素养、智力等也不会比以往的生源差,“研究生小班化”、研究生学业怠慢等是否与此有关系,这其中的种种原因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见图1)。
3.2 学位论文地区的分布情况
从图2可以知道,68篇学位论文分别归属于19所高校,范围还是很广的,但是分布不均匀,差值大,集中性比较强。有12个学校仅有1篇,2个学校有2篇,其余的论文主要集中地分布在山东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分别为23篇、15篇、6篇、5篇、3篇。引起注意的是,山东师范大学拥有23篇,比北京体育大学这样的知名体育学府还多出7篇,独占鳌头,原因何在?为此,笔者对论文进行了全面研究,发现了其中的一条规律:学校的名气与部分优秀学位论文的数量不成正比例关系,导师对论文的写作起到重要作用。在上述的几所学校中,一名导师都曾指导多篇优秀学位论文,个别导师甚至指导了十几篇优秀学位论文,可以说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优秀武术导师群体。所以,有志于考取武术研究生,并且希望在学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们选择名师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名气不是主要因素。在对搜索到的优秀学位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的时候发现,缺少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优秀体育学府的学位论文,原因可能是这些学校没有在网上上传优秀学位论文。
3.3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情况
从研究中发现,对于这些优秀学位论文的写作,研究生普遍都采用了多种科研方法,其中采用四种科研方法的研究生最多,有20位,占总数的29.41%。在众多科研方法中,研究生普遍采用的科研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这与研究生的知识水平、论文写作的难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论文从选题到定稿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周期比较长,研究生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以及就某些重要问题询问相关的专家以求得答案和见解,同时,研究生大量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体育研究成果共享网络,这将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丰富的资源。然而,实验法、测量法等科研方法很少有研究生采用,主要原因可能是受武术运动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实验方法难以设计,测量手段和指标相对缺乏或落后,以及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难以支撑,这是今后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
3.4 学位论文学科的分布情况
从表可以看到,优秀学位论文主要分布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学科上,分别占到48.5%、32.3%,因为这两个学科是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边包含武术子学科。特别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学位论文还分别分布在汉语言文字学、英语语言文学、针灸推拿学、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学科上,虽然每个学科仅有一篇,但也表明了当前学术领域研究的交叉性,武术得到了其他学科的重视。别的学科可以研究武术,这为武术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开拓了思维,所以,武术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与写作上也可以跨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开拓武术研究的领域。
3.5 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情况
从统计的结果看,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内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十几个种类,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武术理论、发展传播、动作分析与创编、武术教学,分别有12篇、10篇、9篇、7篇,基本上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研究生的优势研究领域。关于武术运动损伤的医疗保健、运动队与教练员、选材与运动员案例分析比较少,原因可能是过去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而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研究生认为自己很难做出新的研究成果,主动转移了领域。武术训练、场地器材、观众等一些领域的研究廖如晨星,甚至是空白,希望今后能够引起注意,因为武术训练关系到我国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场地器材关系到武术训练、比赛的效果,观众是武术比赛的衣食父母,关系到武术比赛的市场,三者对我国武术的未来都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对场地器材、观众的研究很少,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4 结论
1.学位论文数量随年份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最高峰,2006年陡然下降。
2.学位论文地区分布比较广,但是分布不均匀,差值大,集中性比较强。
3.研究方法普遍采用多种科研方法,采用四种科研方法者最多,占总数的29.41%,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是研究生使用率最高的科研方法,实验法、测量法等科研方法很少被研究生采用。
4.学位论文主要分布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学科上,分别占到48.5%、32.3%,出现学科交叉性研究。
5.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对武术训练、场地器材、观众等一些领域的研究廖如晨星,甚至是空白。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仪,符家庆.1982-2003年部分足球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5,(5).
[3]王天军.1990-2000年我国体育论文分析[J].体育科学,2001,(2).
庆国庆黑板报部分优秀作品及评点 篇5
来源:温州三中政教处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9日 | 点击数:
看评论】
346 | 【字体:小 大】 【查
七(4)班
优点:色彩鲜艳、漂亮
缺点:排版不严谨,上下左右无留一定空间,写字态度不好
建议:副标题要用艺术字
七(5)班
优点:画的不错,能体现国庆热闹气氛
缺点:字太满
八(1)班
优点:排版和主题设计巧妙,主题突出
缺点:色彩稍显单调
八(2)班
优点:版面整洁、清晰,小标题设计漂亮,美术字漂亮、有变化
缺点:排版及主题图案不能很好烘托国庆的喜庆气氛
九(4)班
优点:色彩鲜艳、丰富
缺点:内容、文字随意,底部字太挤
建议:文章如果写不下可以待续,最好算准文字
九(5)班
优点:10.1设计较为巧妙,突出主题
缺点:排版过满,文字过挤
高一(2)班 优点:排版好
缺点:欢庆华诞主题文字不够突出,小标题不够鲜艳、突出
高一(3)班 优点:画工好、认真
缺点及建议:版面应打格子,文字要预算字数,每一块文字应进行统一
高二(5)班
优点:主题突出,版面清爽 缺点:文章排版稍显单调
高二(6)班 优点主题突出、漂亮
小缺点:文章内容排版稍显拥挤,文字单调
高三(4)班 优点:无明显优点
优秀部分 篇6
朱萍(中国传媒大学)
承蒙《戏剧之家》杂志厚爱,本人的《绚丽色彩隐匿下的悲情人生——谈现代派新作者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在“华师科技园杯”2015年06(下)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感谢诸位评选专家的专业点评,这将为我继续学术论文的写作带来新的力量。
这篇文章的选题多年前就已盘旋在我的脑海。早在2007年9月《太阳照常升起》上映时,我反反复复地走进电影院,感受姜文导演带给我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 初看这部影片,被其绚烂得让人睁不开眼的色彩迷住了; 再次欣赏时,发现这绚丽得无以复加的色彩背后,却隐藏着整个人类共通的情感,这情感让我欣喜若狂,似乎在此片中找到了那份对于生命体验的共鸣。于是开始落笔,写作之时,又惊叹于姜文导演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这风格背后却是他强有力的对作品的控制力。作品特色鲜明,与众不同,几经推敲,我将其定位于“现代派新作者电影”。此文最初写作于2008年,之后一直放在案头,2014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时,抱着对这部电影的深深迷恋,又将此文初稿拿出修改, 最终形成了《戏剧之家》刊登的这篇文章。
再次感谢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感谢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感谢戏剧之家杂志社,你们的肯定将会在学术道路上给予我更多的前进动力。
二等奖:《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以闽南歌仔戏为例》
廖梦怡(安徽财经大学)
2015年7月19日,《戏剧之家》的罗编辑发短信给我, 我才知道我的论文在《戏剧之家》2015年06(下)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当时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很激动,在此,非常感谢《戏剧之家》的评审团队耐心而又细致的审阅。
写作本文的初衷,是由于被歌仔戏从艺者对歌仔戏那份执着的爱所打动。虽然歌仔戏发展的大环境不是很好,但他们为了使歌仔戏得以传承下去,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甚至远赴非洲去做宣传工作,而这些,都只是为了使这种独特的闽南文化不在他们的手中断绝。作为一位歌仔戏迷,我所能做的就是将从艺的工作人员所发现的问题总结起来,然后提出一些粗陋浅薄的观点, 最后以小观大,以歌仔戏为例,呼吁大家多多关注传统戏曲,不要让传统戏曲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安徽财经大学,它给予我良好的环境,让我可以方便地查阅资料,安心地写论文。
二等奖:《浅谈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之民俗观》
周静如(广东开放大学)
得知我的论文被《戏剧之家》杂志评为二等奖时, 我的内心是感恩而又平静的。感谢《戏剧之家》给予我这一自由的学术平台来表达我对于本专业的思考与认识; 平静是因为学术向来都是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浮躁的内心无法写出最真诚的文字。写论文、做学术,于本心而言, 都是回归爱与自由世界的方法之一,《戏剧之家》为我通向这一梦想之境搭建起了筑梦之桥,感谢它于我心灵修炼上的帮助,也希望这本诚意之刊坚守本心,越办越好。
三等奖:《动画设计课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马兆玉、孔晓华、马鸿飞(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
首先,我很荣幸,非常感谢《戏剧之家》杂志能够为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们提供这样好的一个教研提升的平台,使我们课题组的动画科研项目成果论文《动画设计课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在《戏剧之家》“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能够在众多竞争当中获此奖项,是对我们动画专业科研团队最有分量的鼓励。在此,我谨代表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动画教研室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本次获奖对于我们广大的一线教育科研工作者来说, 是对我们在教学改革上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们进一步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的一种激励和鼓舞,使我们在动画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展视野, 为进一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较高的人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等奖:《从审美直觉角度分析〈夜莺〉和〈蝴蝶〉 的异同》
胡爽(江苏师范大学)
很荣幸我的论文可以在本次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荣誉。我的论文只是本次参选的诸多作品中平凡的一篇,能够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垂青,很感谢。
通过本篇论文,我自己也有一点心得。首先,每一位作者都是不容易的,论文从最初选题到最后完成,都需要耗费心血。本论文的灵感来源于我的老师上课时所讲的符号学内容,在寻找相关资料时,我明白了符号学的大致意义,并延伸到审美直觉。同时,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了《夜莺》这部影片,从老师的讲解中,我确定了自己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其次,在写论文的过程中, 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最开始的写作并不顺利,很多方面不清晰,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 或者相关理论的运用不是很得心应手。但通过不断努力, 问题最终都得到了解决,所以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 督促我在以后的时间里要多读书、多思考,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成竹在胸。
优秀部分 篇7
赵培贝 (广西大学)
首先感谢戏剧之家杂志社给我的这份殊荣。戏剧之家杂志社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 为中华戏曲文化的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术交流平台,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笔者得此机会能与其他优秀学者交流学习, 实属幸事!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 我得到了来自前辈、老师以及杂志社编辑的许多帮助。感谢盘和林博士在研究方法、思考方式等方面给予我许多指导与帮助, 感谢阳静老师的引领与悉心教导, 感谢杂志社编辑的辛勤工作与鼓励;此外, 还要感谢对元代戏剧作出专业研究的各位学者, 如果没有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 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本文就《救风尘》中的批判精神与反抗精神进行了分析, 论述了关汉卿关于女性平等的真情呼吁、关于拯救天下的责任意识。笔者认为, 关汉卿身上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正是当代青年所需具备的。从范仲淹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到顾炎武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大爱”是名家之精神之所以永垂不朽的重要原因。关汉卿着眼于众生的平等与幸福, 更关注小人物的命运, 体现出一种大局意识, 这对于当代青年而言是一种鼓励和启迪: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须注重培养对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 关心、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 尽一己之力以助实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 祝愿《戏剧之家》杂志越办越好, 祝愿传统戏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祝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永久传承!
二等奖:《传统藏戏作品的戏剧冲突及其审美内涵》
刘玉丽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承蒙戏剧之家杂志社和“华师科技园杯”各位评委专家的厚爱, 拙作在“华师科技园杯”2015年07 (下) 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二等奖。这无疑增添了我继续探索学术的力量, 在此深表感谢!
我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藏族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其丰富的艺术和审美实践彰显了藏族独特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藏戏, 作为积淀了藏族深厚古文化的艺术形态, 有西藏的“活化石”之称, 它的审美特征更能体现藏民族的深层审美文化意蕴。本人对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拙作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梳理中得以完成。
再次感谢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感谢湖北省戏剧家协会, 感谢戏剧之家杂志社, 你们的肯定是我在学术道路上前进的动力!
三等奖:《从李贺诗对“日月”的书写看其乐生恶死的生命意识》
魏琳、徐荫龙 (西藏大学)
当我在遥远的拉萨收到编辑部寄来的获奖荣誉证书时, 才得知拙文在贵刊举办的“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三等奖, 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 也非常激动。感谢评审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的厚爱, 也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不辞辛劳地审阅各篇学术论文。拙文能在如此严肃细致的审阅下脱颖而出, 除了“深感荣幸”之外, 实在是再难找到其他词语来表明我激动、感激的心情。
此外, 感谢尽心指导我进行学术研究的恩师——周莹教授, 同时还要感谢我的挚友徐荫龙女士, 如果没有她们的倾力协助, 我也不会顺利完成这篇论文。身处拉萨纯净的蓝天之下, 古城缓慢的生活节奏使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放空大脑、发散思维, 而文学院藏书丰富的资料室则给我提供了众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就是这些因素激发出了我的创作灵感。此篇论文发表之时, 我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再次感谢《戏剧之家》对拙文的肯定,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激励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也使我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具信心。
最后, 感谢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戏剧家协会, 以及戏剧之家杂志社。感谢上述组织为广大作者、 读者搭建了如此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愿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愿《戏剧之家》越办越好!
三等奖:《论〈礼记·乐记〉“中和”思想的美学价值》
党赵丽 (山西师范大学)
我很荣幸在“华师科技园杯”2015年07 (下) 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感谢诸位评选专家的专业点评, 这将为我继续学术论文的写作带来新的力量。
本人的论文能够获奖, 是贵社给予我的激励。感谢贵社给予了我新的希望, 接纳我的不足与青涩。对于贵社为高质量的论文设立的评审奖励制度, 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因为这样的激励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种专业的肯定, 是前进道路上的精神鼓舞。
本文的论题源于我所学的课程《中国文化思想史》与 《艺术美学》, 主要根据美学的逻辑思维来进一步阐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意蕴。“中和”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本质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追求合乎情理的和谐之境。本文以中和思想为基点, 探讨《礼记·乐记》中的“中和”之美, 并分析其当代价值所在, 以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在礼乐文化的教化下, 促进社会风气更加纯正。在宣传礼乐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时, 要遵循国家之根、人民之本, 做到既能展现东方文化的神韵又能跟随现代社会的脚步, 结合现代文艺手段, 如戏曲、歌曲、 小品、影视等, 用更新颖的思想去传播其价值, 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教化, 使社会更加文明, 从而引领人们走向真善美,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
优秀部分 篇8
男子三级跳远曾是我国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的传统优势田径项目,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男子三级跳远项目却出现了断层现象,整体的水平不高,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然而在近两年中,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李延熙以17.59m的成绩一举打破了由邹振先保持了28年之久的17.34m的全国纪录,同时也打破了该项目的亚洲纪录,这似乎又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三级跳远的崛起,说明我国有部分运动员的成绩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整体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快速的助跑和良好的助跑节奏是三级跳远起跳技术的前提,其主要目的是在助跑中获得最大的上板速度。有关资料显示,助跑最后阶段速度每损失0.1m/s,成绩就会损失30cm【1】。所以在有限的助跑距离内(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为40±5m)建立合理的加速节奏,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三跳比例是影响三级跳远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三跳比例有利于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不同成绩水平的世界级优秀运动员的成绩水平和三跳比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3,4],并取得比较客观和具有指导性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男子三级跳远的合理三跳比例为35%:29%:36%【5】。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男子三级跳远决赛的8名国内优秀运动员最好成绩那次跳跃的三跳比例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与世界级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特征相对比,从而为我国三级跳远的科学化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参加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的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和参加2009年德国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的前8名运动员的比赛技术特征为研究对象。国内运动员的比赛技术特征由笔者解析获得,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数据来源于国际田联官方网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学术期刊网以及国内外关于三级跳远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的学术著作和期刊论文等研究文献,了解国内外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的基本特征和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2.2 运动录像拍摄及解析法
利用两台Panasonic HDC-TM700摄像机对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男子三级跳远决赛进行现场拍摄,拍摄速度为50帧/s。两台摄像机垂直于助跑道,距助跑道中线18m,主光轴高度为1.22m,1号机与2号机的主光轴与运动平面的正交点分别位于距起跳板6m处和起跳板前7m处;1号摄像机进行平面跟踪拍摄,拍摄运动员助跑开始至落入沙坑的完整技术动作;2号摄像机进行平面定点拍摄,拍摄从踏板到落入沙坑的三跳动作。并在比赛前、后拍摄置于运动平面正交点处的每隔2米放置一标志物作为比例尺。数据处理运用SIMI Motion 3D运动图像解析系统对所拍摄的相关图像进行数据解析和处理。
2.2.3 对比分析法
把经统计处理的我国运动员相关数据与2009年柏林世锦赛中世界男子优秀运动员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专项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提出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今后在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方面的努力方向。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优秀运动员不同阶段助跑节奏特点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在最后20~11m和11~1m这两个区间的水平速度平均为9.62±0.40m/s和9.93±0.30m/s,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人除外)。从助跑最后6~3步和最后2~1步的水平速度来看,助跑最后6~3步的水平速度平均为9.76±0.50m/s,与最后20~11m区间的水平速度平均值相比,两组数据经t检验后,P﹥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助跑最后6~3步水平速度平均值变化不大;而助跑最后2~1步的水平速度平均为9.58±0.44m/s,与助跑最后6~3步相比,两组数据经t检验后,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助跑最后2步水平速度平均值发生显著性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时不能将最佳的水平速度保持到踏跳前最后2步,在助跑最后2~1步没有保持良好的加速节奏,致使水平速度降低。可见在助跑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加速节奏,将助跑最佳速度保持到助跑前关键的2步,是影响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3.2 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质心速度和步长特点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助跑倒2步和倒1步的平均质心水平速度分别为10.03±0.11m/s和9.88±0.09m/s,两组数据经t检验后,P<0.01,所以呈非常显著地下降趋势(1人除外)。而世界运动员,从2009年柏林世锦赛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最后两步平均质心水平速度来看,8名运动员均呈加速趋势,倒2步平均质心水平速度为10.13±0.23m/s,倒1步为10.14±0.21m/s,倒1步最高速度达到10.53m/s。我国运动员与世界运动员倒2步的质心平均水平速度相比,落后于世界运动员(10.03±0.11m/s<10.13±0.23m/s),两组数据经t检验后,P<0.01,说明在倒2步的质心平均水平速度方面,我国运动员与世界运动员的差距比较明显,同时在倒1步时,由于我国运动员的速度呈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而世界运动员能基本保持倒2步的速度保持到倒1步,所以我国运动员在倒1步的质心平均水平速度明显也同样落后于世界运动员(9.88±0.09m/s<10.14±0.21m/s),这表明世界优秀运动员积极踏板趋势明显,在起跳前很少会有有意识的准备起跳动作而影响助跑最后2步上板的加速节奏。由此可见,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2步的质心水平速度上下降非常明显,一个可能的原因与运动员在踏板前有意识地做起跳动作从而影响最后两步的加速节奏有关。
为2.49±0.10m,倒1步为2.20±0.07m,具有世界运动员的“长—短模式”,世界运动员倒2步的步长为2.58±0.19m,倒1步为2.41±0.12m,但我国运动员最后两步的变化幅度为0.29±0.02m,明显大于世界运动员0.17±0.07m的变化幅度。说明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变化幅度稍偏大,使原有的助跑动作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最后两步的加速节奏,这可能是造成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2步质心水平显著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上述分析表明,起跳前有意识地准备起跳和助跑最后两步步长较大的幅度变化,可能是造成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节奏发生变化,使最后两步质心水平速度明显下降的两个重要原因。
3.3 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三跳距离和比例特征
根据运动实践可知,三跳相互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它直接影响运动成绩,这种交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三跳比例关系”【6】。近些年来,三跳比例特征的研究始终是三级跳远研究的热点。90年代初,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海博士依据三跳百分比将三级跳远技术划分为3种模式,即如果单足跳的百分比超过跳跃百分比的2%为单足跳优势型技术;跳跃比例比单足跳大2%为跳跃优势型技术;单足跳比跳跃的比例小2%为平衡型技术【7】。
结合最后两步步长来看,我国运动员倒2步的平均步长
从表3可以看出,参加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为16.06±0.20m,单足跳的距离平均为5.84±0.11m,占三跳比例为36.3%±0.63%;跨步跳距离平均为4.44±0.20m,占三跳比例为26.8%±1.75%;跳跃的距离平均为5.81±0.24m,占比例为37.1%±1.14%。本次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区间为15.90m~16.53m,在这个区间成绩的三跳比例平均为36.3%:26.8%:37.1%。根据詹姆斯海博士从三跳比例关系的角度划分的三种模式可以得出,我国运动员的单足跳和跳跃的差异为+0.8%,大多为平衡型技术,但与前人研究的男子三级跳远合理比例相比,单足跳和跳跃的比例较大,跨步跳的比例较小,所以我国运动员应该在适当缩短单足跳和跳跃远度的基础上,提高跨步跳的比例。跨步跳所占比例较低是制约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
而从表4中可以看出,参加2009年柏林世锦赛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的平均成绩为17.43±0.35m,单足跳的平均距离为6.35±0.17m,占三跳比例为36.5%±1.30%;跨步跳的平均距离为5.29±0.26m,占三跳比例为30.4%±1.21%;跳跃的平均距离5.79±0.13m,占三跳比例为33.2%±0.54%。世锦赛前8名得运动员成绩区间为16.69~17.92m,在这个成绩区间的三跳比例平均为36.5%:30.4%:33.2%,单足跳和跳跃的差异为-2.7%,属于典型的单足跳优势型的三级跳远技术,由此可见,单足跳优势型技术是当今三级跳远发展的主流。
由表5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总成绩平均值上,差值为1.37±0.15m,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三跳距离上,单足跳和跨步跳的差值分别为0.51±0.06m和0.85±0.06m,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跳跃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在三跳比例上,单足跳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跨步跳和跳跃的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差值分别为3.6%±0.54%和-2.9%±0.60%。由此可见,在总成绩平均值上,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很大,主要是由跨步跳和单足跳的差距引起的;在三跳距离方面,跨步跳的差距最大,单足跳次之,跳跃差距不明显;在三跳的比例方面,跨步跳所占的比例与世界运动员差距很大,单足跳比例的差距不明显,跳跃的比例却明显大于世界运动员,这可能与我国运动员以减小跨步跳的远度为前提来提高跳跃的远度有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我国运动员在助跑踏板前最后20~11m和10~1m这两个阶段间水平速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也符合助跑的加速节奏特点,而在最后2步上,助跑加速节奏出现问题,导致最后2步的平均水平速度降低。
4.2 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倒2步和倒1步的质心平均水平速度具有显著性差距,明显落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说明我国运动员不能将助跑最佳水平速度保持到最后2步,起跳前会有意识地准备起跳动作而影响最后2步的加速节奏,使上板速度降低;同时,助跑最后两步步长的变化幅度偏大,也是导致上板速度降低的另一原因。
4.3 我国运动员跨步跳的距离和比例的差距明显,是造成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总成绩平均值差距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差距则是以减小跨步跳的距离为前提来提高跳跃的远度形成的。
4.4 应培养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良好的加速节奏和最后2步积极上板的意识,适当减小最后2步步长的变化幅度,提高上板速度。
4.5 我国运动员在三跳距离方面,应着重提高跨步跳的距离,适当调整单足跳的距离;在三跳比例方面,应着重提高跨步跳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单足跳和跳跃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斌.中外男子三级跳远优秀选手助跑水平速度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71-74
[2]余宗强,穆洪新,程科.对“最佳三跳比例”的理论思辨[J].体育与科学,2003,24(1):45-52
[3]李英,杨爱华.论三级跳远中速度与三跳比例的内在联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增刊):205-206
[4]王金枝,周萍.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三跳比例的对比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6,21(3):104-106
[5] FUKASHIRO S,LIMOTO,et.al Y,A biomechanical studyof the triple jump[J].Med Sci Sports Exe,1981,13(4):233-237
[6] Hay,-J-G.The biomechanics of the triple jump:areview.Journal of Sport[J].1992,10(4):343-378
[7]詹姆斯.海.詹姆斯博士谈三级跳远技巧[J].田径,1996,(4):32-35
优秀部分 篇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要求食用药疗保健蔬菜, 尤其是无污染、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且对人体有着医疗保健作用的绿色天然食品倍受青睐。这些天然食物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也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芦笋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并具有抗癌[2]、提高免疫力[3]、降血脂[4]、抗衰老[5]等药理功能, 这为芦笋的精深加工、活性成分提取及综合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
芦笋的食用部分是其中上部的嫩茎, 而中下部分因无法食用, 通常在芦笋加工过程中被废弃, 废弃部分一般占到整株的二分之一。将芦笋废弃部分加以合理利用, 让废弃部分变废为宝, 是亟待研究的课题。本实验着眼于芦笋食用与废弃部分, 比较两部分总黄酮含量的差异, 为芦笋废弃部分的再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超声波清洗器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UC-2401型紫外可见光光度计 (岛津公司) 。芦丁对照品 (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标准曲线绘制
本研究中芦笋食用部分与废弃部分总黄酮的提取采用水醇超声提取, 以总黄酮为提取指标。
以芦丁标准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6]。精密称取7.800mg芦丁标准品, 溶于30%乙醇中, 定容至50mL, 准确吸取标准芦丁溶液 (0、0.5、1、2、3、4、5、6、7mL) , 移入10mL容量瓶, 各加入约30%乙醇1mL, 再加入5%亚硝酸钠溶液各0.3mL, 摇匀放置5min, 加入10%硝酸铝溶液各0.3mL, 摇匀放置6min, 加入1mol/L氢氧化钠溶液2mL, 用30%乙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放置15min后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以质量浓度 (mg/mL) 为横坐标, 吸光度 (A) 为纵坐标, 得回归方程为Y=0.1011X+0.007, 相关系数r=0.999, 线性关系良好。
1.3 超声提取工艺
称取芦笋的食用部分原料5g, 分别用各浓度乙醇 (0、10%、20%、30%、40%、50%、60%、70%、80%、90%、95%) 按照不同料液比 (1∶10、1∶15、1∶20、1∶25、1∶30) 浸渍24h, 在不同超声温度 (30℃、40℃、50℃、60℃、70℃) 下超声提取不同时间 (0.5h、1h、1.5h、2h、2.5h) 后, 提取液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 取1mL滤液同芦丁标准曲线项下方法处理, 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在测定某一因素对芦笋总黄酮提取的影响时, 固定其他因素及水平。
称取芦笋的废弃部分原料10g, 同上述芦笋食用部分处理后, 取0.5mL滤液同芦丁标准曲线项下方法处理, 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
1.4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 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各因素不同水平对提取芦笋食用部分与废弃部分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采用正交表L9 (34) 进行试验方案设计, 见表1、表2。
称取食用部分与废弃部分的芦笋各6g, 共18组, 按照L9 (34) 正交表的条件进行提取。提取液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 取1mL滤液同芦丁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处理, 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 计算提取率。结果见表3、表4。
1.5 验证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1) 芦笋食用部分总黄酮提取工艺。
经直观比较分析表3, 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评定指标, 在所选因素水平范围内, 对于芦笋食用部分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各因素的作用为提取温度 (A) >提取时间 (B) >料液比 (C) >乙醇浓度 (D) 。确定理论上最佳提取条件为A3B2C1D1, 但该最佳条件不在芦笋废弃部分正交试验的9组中, 因而需验证。
称取食用部分的芦笋6g, 按照A3B2C1D1条件进行5组平行试验。提取液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 取1mL滤液同芦丁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处理, 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 计算提取率。结果见表5。
经验证得芦笋食用部分在A3B2C1D1条件下的提取率低于在正交试验中的A3B3 C2D1时的提取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A3B3C2D1。
(2) 芦笋废弃部分总黄酮提取工艺。
经直观比较分析表4, 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评定指标, 在所选因素水平范围内, 对于芦笋废弃部分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各因素的作用为乙醇浓度 (D) >提取温度 (A) >料液比 (C) >提取时间 (B) 。确定理论上最佳提取条件为D1A2C1B3, 该最佳条件不在芦笋废弃部分正交试验的9组中, 因而需验证。
称取废弃部分的芦笋6g, 按照D1A2C1B3条件进行5组平行试验。提取液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 取1mL滤液同芦丁标准曲线项下的方法处理, 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 计算提取率。结果见表6。
经验证得芦笋废弃部分在D1A2C1B3条件下的提取率高于在正交试验中D1A2C3B2条件下的提取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D1A2C1B3。
2 芦笋食用部分与废弃部分总黄酮含量比较
用SPSS软件对分别在最佳条件下超声提取的芦笋食用与废弃部分总黄酮含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表8。
从表中得到P>0.05, 即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芦笋食用与废弃部分总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 属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许多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 能降低血管脆性及异常通透性, 具有抗病毒、抗真菌、抑菌作用[7], 同时具有平喘、止咳、祛痰药理活性及抗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8]。
本实验在最佳超声提取条件下得到芦笋食用与废弃部分中的总黄酮含量, 经SPSS独立样本T检验后, 得到芦笋植株两部分中总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本实验结果仅为超声粗提得到的结果, 并不能完全真实说明两部分中总黄酮的含量差异。故下一步的研究需将芦笋食用与废弃部分总黄酮进行分离精制, 在总黄酮纯度较高条件下对比二者的差异, 得到更加可靠严谨的实验数据与结论。
参考文献
[1]孙春燕, 赵伯涛, 郁志芳, 等.芦笋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 2004, 23 (5) :1-4.
[2]汲晨锋, 季宇彬, 岳磊.芦笋皂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C].第十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2007.
[3]周利亘, 王春辉, 王君虹, 等.芦笋的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学功能[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2) :23-25.
[4]冯翠萍, 常霞, 卢耀环.芦笋皮对实验性高脂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1 (3) :265-267.
[5]苗明三, 顾丽亚, 方哓燕, 等.芦笋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 (7) :673-675.
[6]王欣, 夏新奎, 徐固华.微波辅助萃取诸葛菜中的总黄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2) :6705-6706.
[7]玄红专, 胡福良.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微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 22 (1) :171-175.
优秀部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例,女10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损伤原因:低速车祸伤5例,平地摔伤7例。骨折类型:按Neer分类法,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5例。伴有肱骨头前脱位2例,肩袖及关节囊撕裂2例,腋神经损伤1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5例。具体病例图示见图1~3。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由于均为老年,多存在内科基础疾病,所以于入院3~9 d控制病情后接受择期手术(其他部位骨折多同时行内固定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突成形术)。患者仰卧位,垫高患肩,采用肩关节前内侧弧形切口,分开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注意保护头静脉),切断附着在锁骨外1/3的三角肌起始部并向外翻开,显露肩关节和肱骨近端前方及外侧方。助手外旋外展上臂逐渐牵引复位,当恢复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后,以肱二头肌长头腱、结节间沟为标志,将钛合金肱骨近端外侧解剖型接骨板(康辉公司)置于肱骨近端前外侧或外侧(即肱二头肌长头腱外侧)用2枚克氏针经接骨板小孔与肱骨头临时固定;在接骨板的滑动孔用螺钉固定骨折远端。注意近端不超过肱骨大结节上界,必要时正位透视或将上臂外展,确认接骨板上端不撞击肩峰,肱骨干部位以3.5 mm皮质骨螺钉固定,肱骨头部位以3.5 mm松质骨螺钉固定,小结节骨折使用可吸收普迪斯线(强生公司)原位缝合或加用螺钉固定。骨质疏松严重和骨折端缺损较明显的病例移植自体髂骨填充。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腋神经、旋肱前血管,同时修复撕裂的肩袖或关节囊。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超肩外科颈支具外固定2周,并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鲑鱼降钙素、福善美)。若有肩袖或关节囊撕裂,则支具外固定延长至4周,期间进行肱二头肌等长锻炼。拆除支具后即开始被动功能锻炼:钟摆样运动及被动前屈、外旋、外展;第4~5周起主动功能训练;手术后6~8周X线片证实骨折线模糊或骨痂丰富时(见图4),可逐渐加强肩关节屈伸、旋转和外展内收功能训练;术后12周左右X线片证实骨折愈合时,可增加训练范围和力量(其中6例接受康复科一周两次的特别指导和理疗)。
1.4 评分标准
随访1~2年,平均16月。按Neer[1]肩关节百分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活动度、解剖复位4个方面评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复位10分。分级标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2 结果
本组12例,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物断裂,1例女性患者出现2枚松质骨螺钉轻微退出现象。术前1例腋神经损伤病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发现有肱骨头缺血坏死2例,但无明显自觉症状,功能恢复优良。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肩关节粘连是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最易发生的并发症。选用合理的固定方法,使骨折早期得到满意复位,以及尽早地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对取得优良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对“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目前常用接骨板和螺钉内固定[2]。近年来随着锁定接骨板的出现和优良结果的报道,越来越多的医师接受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治疗优先选择锁定板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目前锁定板系统存在费用高昂、板型过厚、操作技术较为复杂、冷焊接导致取出困难等不利情况,这些因素限制了其推广和普及。而解剖型接骨板系统,经过不断的改良,现在已日臻完善,只要运用得当,依然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3.1 钛合金肱骨近端外侧解剖型接骨板的特点
(1)解剖型接骨板为平整贴切的接骨板设计,无需预弯,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软组织的刺激,降低肩峰下撞出的危险性。(2)解剖接骨板近端边缘带有缝合孔,术中可以利用缝合孔进行骨折的临时克氏针固定及进行粉碎性骨块的缝合固定。(3)独特的成角稳定性,在疏松的骨质和粉碎性骨折,螺钉具有较好的锚合力和抗拉力,避免螺钉松动。(4)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解剖接骨板最大程度保留了肱骨头的血运。(5)固定的过程往往还拥有着部分复位过程。(6)另外接骨板形状的解剖特点,也使“骨-接骨板”界面匹配性提高,“骨-接骨板”界面应力分配均匀,大大提高了固定强度,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7)钛合金生物相容性好,可以长时间留置于高龄患者体内。
3.2 术中注意事项
术中尽量减少软组织切开,强调对三角肌前1/3纤维的保护,以避免术后肩关节前屈无力,同时可维持较好的肩部外形。对三部分、四部分骨折脱位,大小结节、骨干均与肱骨头失去联系,应尽量避免完全剥离,以期保存部分血运,尤其是大小结节。康辉解剖接骨板近端有8枚3.5 mm松质骨螺钉,由于这8枚螺钉是维持肱骨头与接骨板的桥梁,因此固定要牢固,应避免反复进钉导致钉道松动。对严重粉碎性骨折及骨质疏松明显者可上满8颗松质骨螺钉。关于螺钉固定深度,Liew等[3]研究认为最佳位置应在肱骨头中心,螺钉可深达肱骨头软骨下端,提高螺钉的抗拔力。关于螺钉固定角度,可以从不同方向交叉固定螺钉来提高内固定物抗拔出力。老年患者因肱骨近端骨折常涉及干骺端以及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常会发生骨量缺失,影响固定的稳定性,可植入自体髂骨以起到支撑作用。术中要强调结节的复位固定是恢复肩袖功能的关键,同时应避免结节过高而导致术后肩峰下撞击的发生。有肩袖损伤者,应同期作肩袖修补,这样肩关节才能获得良好功能。老年人只有通过牢固的固定和肩袖功能的恢复才能获得早期活动。
3.3 术后注意事项
成功的复位和可靠的内固定固然重要,但是长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也同样不可忽视。除了安排合理的膳食外,还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用药习惯,选择鲑鱼降钙素、阿仑磷酸钠等药物,选择肌注、口服、鼻喷等方式给药。此外,合理安排术后功能锻炼对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根据每例患者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内固定可靠性、骨折愈合情况、医嘱执行的顺应性来制定具有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步骤,必要时邀请专业康复医师参与。切忌一刀切和盲目加大训练量,以防发生螺钉退出和钉板松动甚至断裂。本组发生退钉的情况,分析和该患者过早的手提重物有关。
钛合金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效费比高、手术操作简便、软组织侵袭少、骨不连或肱骨头无菌坏死发生率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众多优点,是肱骨近端骨折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较佳的治疗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国产钛合金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2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开放复位、国产钛合金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6个月,按Neer疗效标准评定。结果 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 应用解剖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内固定相对可靠、效费比高、可行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如果运用正确,可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解剖板,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老年
参考文献
[1]Neer CS.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1077-1089.
[2]黄强.王满宜,荣国威.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2005,25(3):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