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现象

2024-10-23

分层现象(精选4篇)

分层现象 篇1

摘要:“恶搞”现象的流行, 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颇多影响, 从社会根源的角度进行探究, 对于把握这一现象的流行原因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社会的角度切入, 于社会冲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力图将恶搞的深广社会原因条分缕析, 以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恶搞,社会分层,社会冲突

恶搞, 是由日本传入的一个概念, 又叫KUSO文化, 正式名称是恶意搞笑。从日本游戏界传入, 经由台湾, 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新的阐发和诠释, 即那些任意颠覆传统文化及经典文学的精神内涵、消解崇高、以俗变雅、以丑为美的危害性恶搞。这些恶搞行为波及范围广, 影响人数多, 传播速度快, 对引导民众的审美意识, 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从发展上来讲, 这样的恶搞文化从2006年开始甚嚣尘上, 以胡戈对《无极》的恶搞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1]为标志性起点。危害性恶搞作为充斥在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的“流行文化”, 这是亚文化的范畴,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其产生、发展与壮大皆有着复杂交错的各方面原因。其中, 社会原因尤为重要。

在社会原因中, 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社会阶层 (英语:social stratification或class division) , 或社会分层, 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分层, 原是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概念, 后逐渐用于形容社会结构, 由此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理论范畴。而对西方分层理论影响最大的当属马克斯·韦伯, 他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2]由此, 按一定标准, 人们便在有形与无形中被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 我们来探讨恶搞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结构的畸形

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和表述, 社会学家用类比的方法分为多种类型, 有“金字塔型”、“橄榄型”、“纺锤型”等。而中国的社会结构类型, 学者李强认为, 是倒过来的“丁字形”结构。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 (social economic index) 测量全国就业人口, 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 这就是“丁”字的一横, 经济水平处于社会的底层。[3]本文出于对社会大的结构背景的了解需要, 我们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地位层级, 并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进行分类。这里, 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 我们主要从社会制度、资产使用权和占有量, 以及社会权利地位等因素分析社会分层现状。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 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今, 几十年过去了, 我们看到先富的那部分人确实有了很好的发展, 这些人有了经济资本优势、社会地位优势, 成了新中国的精英、贵族, 牢牢把持住了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在市场经济的自由调配下, 处于下层的大部分人无论是在教育、医疗、就业、生活环境还是其他层面都远远比不上先富起来的人。于是, 优势者愈加有优势, 劣势者难以翻身, 差距拉大, 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残酷现实面前, 中国社会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社会20世纪初出现过的许多社会问题。那些出身于普通公职人员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所受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 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他们认为上层特权阶级的权利是不道德而又可笑的, 可实际上, 这些人又对金钱权利津津乐道, 在隐秘的心理中也想成为特权的享有者。只是由于现实中正常的奋斗途径难以达到目的, 而且这些人逐渐具有了当初西方社会大众群体具有的“反英雄人物”的气质, 对待社会的不公平事件不再麻木地隐忍。于是, 他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发泄对等级分明、待遇差距分明的社会结构的不满。同时, 这些人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安全感, 俗话说“祸从口出”, 他们对发表意见可能带来的灾祸有一定的恐惧。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 逐渐形成了这种假痴假癫, 却又饱含辛酸真相的发泄手段。就像网络上的恶搞高手聚集的胥渡吧, 他们经常做一些借西游记等传统经典文化作品的形式, 配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作为台词的视频, 配合度高, 制作效果好, 所以传播范围很广。而这些内容会涉及到当下一些实际民生问题, 寓庄于谐, 将大众内心的不平之气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出来, 较隐晦地表现了社会结构的不合理。

二、社会分层引起的文化层次混乱

“社会分层指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分层最简单的定义是不同人群间的结构性不平等”。[4]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不平等表现在诸多方面, 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等, 这些问题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进程中, 社会不同层级的群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甚至可以说是“等级森严”。这样的现实差距并不是两句理想口号可以解决的。另外,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层出不穷的腐败问题, 有那么一部分思想堕落的为官者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 可事实上“公仆们”是骑在人民头上。一边戴名表、开名车、住豪宅, 一边大谈廉政建设, 为人民服务。这些人一旦落马, 立即被发现原来个个“五毒俱全”, 这对草根民众打击很大。

社会学家米尔斯认为, 权力精英主宰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等级制度和组织结构……集中了使他们所享有的权利、财富和声望的各种有效手段。[5]虽然米尔斯的理论针对的是当年的美国社会, 但是, 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 两个社会模式中有可以类比的因子。因此, 根据米尔斯的理论, 中国如今有精英支配社会发展的趋势, 有经济的上层, 政治权力的上层。他们借手中的权力稳固扩张既得利益, 掌控话语权, 使下层民众沦为分散的、被动的社会成员。而我国不同于美国的明显一点是, 位于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中层在数量和实力上都很弱。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上层社会直接作用于下层民众, 本应作为政治碎片的、无权的大众失去了中层的过度作用, 成为直接被压制者。所以, 在这样的社会分层下, 必然产生下层对上层的反作用力, 所以, 可以推论出, 文化层次的混乱就是其表现之一, 这是在社会权威下的对本阶层潜在利益和外显利益的诉求。

所以, 大众将精英文化———对我国来说基本是传统文化范畴———低俗化、碎片化, 是在权威压制下的, 不会危及自身安全的一种反抗方式。例如, 前几年盛行经典恶搞杜甫很忙[6], 将诗圣杜甫制作成各种不堪的图片主人公, 有跟李白的“恋情”, 有各种不和谐的言论。参与者的潜在心理应该不是一个后现代的思想影响能说清楚的, 要知道一种思想的流行, 必然有深广的社会原因。类似于“杜甫很忙”的恶搞现象层出不穷, 对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产生了很大危害, 高雅文化低俗化, 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去本有的崇高地位。这样的消解是利益群体相争的产物, 恶搞传统文化, 并不能对既得利益阶层造成实质上的危害, 所以至今得以存在, 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三、恶搞———社会冲突的文化镜像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恶搞, 一方面是上述的被下层利用所致, 还有另一方面, 就是社会冲突的一种不自觉的文化投射。自古, 不管是哪个国家, 文化与社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总是相互影响。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造就的自由的文化艺术高峰, 到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文化与宗教社会, 再到中国的历朝历代, 都能看到二者高度的相关性。

如今社会发展到一个尴尬的境地, 社会分层严重, 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愈加不平衡则愈加显现出冲突的一面。在如今的和平社会, 这样的“社会冲突”当然不能与当初革命时期的“社会冲突”相提并论, 可是, 冲突是永远无法彻底消除的,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社会冲突、社会问题的社会。所以, 在和平年代也有无法和解的社会冲突, 并在文化上表现出来。例如, 民众因房价高买房困难、看病难、教育费用高、贪污腐败等并不少见的社会现象, 都有在恶搞中作为主题表现出来。然而, 社会声音仅限于权威上层的主流, 那这样的“主流”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大众边缘化, 可是主流又强势到无法撼动, 这样社会的自动调节会折中而产生出一种“休战情境”。可是, “休战”并不代表就是风平浪静, 双方仍有利益的博弈, 这样的情境投射到文化上便产生了“恶搞”。现实社会层面, 下层大众被压制, 在文化上, 传统文化的恶搞现象层出不穷, 并且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媒介上, 大众文化或者确切地说是低俗文化就这样逆袭了高雅精英文化, 取得了阶段性的在文化上的“胜利”。可是, 这些行为带着文化娱乐的安全帽, 被视作一种无关大雅的“玩笑”。这样既对利益即得者没有妨害, 也能彰显文化上的宽容大度, 给出一种言论自由的假象而不会引起社会的冲突。

我们在这样的矛盾中生存, 寻求一种平衡。所以, 从某种层面上讲, 可以说“恶搞”行为的放纵只是为了平衡利益层面的失衡。这正是社会利益冲突与文化互为镜像, 是相似的, 但也是反的, 这样的利益平衡, 以摧残传统文化为中间点, 代价未免太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EB/OL].baike.baidu.com, 2013-7-14.

[2]马小兵, 浅谈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三位一体”理论[J].沧桑, 2010, (3) :144.

[3]李强, 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是“倒丁字型”[EB/OL].北京日报, 2006-2-2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OP-c/1129051.html, 2013-7-15.

[4][德]马克斯·韦伯, 林荣远译, 经济与社会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38.

[5][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 许荣, 王崑译.权力精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2004, 2.

[6]百度图片, 杜甫很忙, image.baidu.com, 2013-7-16.

分层现象 篇2

1、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概念如同“社会学”概念一样来自于西方社会理论, 是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一种理论抽象。其实质就是社会资源在社会群体中的不平等分配。其实,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 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我们知道, 无论是我国的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都存在社会分层的现象, 而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 我国的社会分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社会差异巨大, 城乡分野, 金字塔社会结构, 身份社会, 官民社会, 家庭纽带弥合社会差异的重要功能等, 由此可见, 我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形态是十分复杂的。

2、社会公正

公正是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从字面上解释, 社会公正就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 就是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上不偏袒任何一方, 处理得合情合理。正如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这里的正义就是社会公正。

其实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 所谓公平的践行, 就是要强调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各方, 以社会共同体为念, 以相互宽容为怀, 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 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或暂时解决冲突, 以此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的基本方式。

人们常常从性质上将社会公正分为机会公正、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三种, 机会公正是指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以同样的竞争机会;它决定着所有成员能否有机会参与竞争。程序公正是指竞争规则的公平, 即参加社会活动或社会竞争的各群体、成员能在同一规则下被平等对待。结果公正是指社会活动结果的公平正义的性质, 即不管个体活动的差异有多大, 所有成员在最终结果上均获得相等的政治经济地位、相等的报酬或社会资源。因此, 我们所要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的有机结合, 一种更加全面的公正观和公正体制。

二、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不公正现象的表现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的不公正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社会分层呈“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在中国形成, 但是, 这个现代化阶层结构还只是个雏形。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金字塔”的社会结构形态, 即上层很小, 中下层很大的结构图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庞大的弱势群体, 这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不相符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中产阶层的弱小, 使得中国还没有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合理的社会结构。而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 需要有利的社会土壤, 这包括我国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因素。总之我国要形成合理公正的社会分层结构, 就必须扩大中产阶层的规模, 培育利于其发展的社会土壤。

2、我国社会分层缺乏有效的社会整合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与工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 同样伴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和现代化, 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分层。由于我国新的社会分层秩序尚未完全建立, 阶层意识呈现出多样化, 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 导致我国社会的整合功能较差, 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一方面, 一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体均衡是社会中不同群体利益博弈的结果;强势群体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 对政府的行为施加影响, 而弱势群体则往往因人微言轻, 很难及时,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政府调控能力被削弱, 使得社会分化严重失控, 因起点和规则不平等所产生的不公正现象, 未能通过政府调控得到矫正和弥补。这样使得我国社会的整合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产生了许多不公正的现象。

3、我国社会分层缺乏合理的社会流动

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 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一个突出问题, 就是各种体制性的壁垒, 如城乡之间、体制内外之间、行业之间等对人员横向流动的相互封闭, 造成了阶层分化在起点上的不平等。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以及城市政府的歧视性就业政策, 不仅造成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 而且提高了流动成本。这些体制性壁垒的存在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成员在各个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 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

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中出现不公正现象的原因

中国社会分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严重挑战着社会公正的价值原则, 其中也是由众多原因造成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现象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历史形式, 其健康发展依赖于理性的经济伦理文化的支撑, 同时市场经济中的各个行为体要遵循平等、互惠、诚信、守法的游戏规则。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缺乏社会理性精神, 以至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规则失范和裁判不公。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中体制的弊端以及社会理性精神的缺失, 造成了中国社会的高收入阶层中很多人是通过非合理、非合法的途径发财致富的;同时在我国, 有些地方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直接介入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中, 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

2、我国市场准入机制存在许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

我国在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 在旧制度背景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 可以直接将权力、地位等资源转化为财富, 使特权和官位成为影响资源分配和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同时还表现在一些垄断行业凭借着国家对该行业的保护和特许经营, 获得高额利润, 形成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社会分层的不合理和不公正, 以至于不利于中国社会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形态, 同时也不利于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 因此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为各群体成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保证社会成员起点的公正性, 促进社会公正。

3、我国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近年来, 由于社会资源的重新积聚和社会财富的聚敛, 导致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使另外的社会成员受到相对或绝对的剥夺, 加剧了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差距的扩大。而且这些问题的原因不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贫富差距, 还是与权利经济、非法经济等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有密切关系, 这导致人们对社会分配政策的不满, 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也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迁的过程。而这一社会变迁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它是决定社会利益结构与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最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层还没有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构形态,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的问题, 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公正,问题,原因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董建萍, 等.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7.

[3]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报, 2012 (1) .

分层现象 篇3

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尤其在社区环境、家庭、学校、师资、学生生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分层现象,好的会学得更好,但另一些会学得很差。我多年来在农村初中任教,对这一现象也作了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对造成数学学习分层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分层进行了一些探索,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以便和各位同仁进行探讨。

一、造成分层的原因

1. 家庭因素

首先,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在农村初中,大多数学生家长出生农村,集镇居民也较少,就整体而言,家长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还有少数家长仍是文盲。家长无法辅导自己的孩子,同时,对孩子的教育有的也抓不住重点,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更无能为力。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时,对孩子的关心仅仅停留在分数上,一旦孩子考得不好,就会打骂,根本不容孩子辩解,不能正确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孩子缺乏心灵的沟通。

其次,单亲家庭、组合家庭较多。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离婚率逐年增高,就是农村也不例外。孩子是离婚的直接受害者,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心理不健全,性格怪癖,有孤独感,不合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对自己的要求不严,给人自暴自弃的感觉。这样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掉队,产生分层现象。

另外,隔代教育现象较重。在农村,许多家长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老人们对孩子疼爱无比,只是一味宠爱,百依百顺,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很少。因此,对孩子的性格培养留下了隐患,他们渐渐地形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孩子也学会了在学校欺骗老师和在家里欺骗家长,学习上自然产生了掉队分层现象。

2. 社区环境因素

首先,农村初中的周边环境治理相对较差,一些不健康的场所广泛存在,给学生的厌学、分层,提供了温床。有的孩子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不健康的场所,有的白天课也忘了上,有的整晚都在网吧里,白天上课睡觉。而农村网吧老板的法制意识较差,加上农村的治理力度也相对较弱,同时农村的家长教育管理的力度不够,所以才会有很多的“困难学生”出现。

其次,农村初中的孩子,大多数受这样一些问题的困扰:“我是否能考取重点高中”、“我是否能考取大学”、“考取了大学家里是否能供得起我上学,毕业后是否有工作”。因此,家长、孩子对此都信心不足,缺乏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我在与家长的接触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的前途担忧,有的甚至说“不如早点回家种几亩田”或“不如早点回家学个手艺”。

3. 学生自身因素

(1)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形成的阶段,因此,学校、家庭、社区都必须配合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勤学、好问、踏实、争优的学习风气,并使其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没有转变学习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初中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让他们一味依赖于老师的督促,可能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老师的管教较严,成绩较好,而一旦进入初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就不知所措,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形成分层掉队。

另外,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比小学阶段更强。首先,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层。

4. 学校因素

(1)农村初中相对来说,设施较落后,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有的学校的投影仪很少,且比较破旧,几乎不能使用;录音机较破旧,放音都不准;多媒体教室大多数农村初中都装备不起,有的装备了也很少用,这些都影响着教与学的过程。

(2)农村初中信息相对闭塞,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且对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及时获得,从而影响着自身教学的效果,也会促成学生的分层现象。

二、改变数学学习分层现象的措施

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也尝试着去避免数学分层现象的出现,并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也从中得到一些收益,这里列举出来以便和大家探讨。

1. 寻求家长、社区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经常召开家长会,或多与家长联系;建议学校邀请农村社区中的有关人士作法制报告等,从而形成管理上的合力。同时,建立家长学校,定时聘请有关专家介绍家庭教育的方法,作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报告,方便家长们交流经验。

2. 在备好每一节课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基础知识每课过关,基本技能训练到位,这样学生在每次考试中至少能拿到及格以上的分数,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1)办好班级“数学墙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项工作对学生的要求不高,难度不大,却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首先,经过学生的推选,确定两位主编(数学基础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四位编委(每小组各一人)。编委负责收集、整理本小组的投稿,主编进行收集汇总,每两周定期出刊,在“数学角”栏内展览交流。刚开始时,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数学家的生平故事、趣味数学、数学猜谜等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内容,由于选材内容广泛,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第一期的稿件就收集到厚厚的一大堆。平时数学成绩较差,上课没有机会表现的学生,每人都投了稿,而且有的设计得很漂亮。利用这样的时机,毫不吝啬地对他们大加表扬,并对录用稿件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一本印有“奖”字的本子。其次,随着数学兴趣的培养,会结合某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为主题,开展班内数学小竞赛或数学知识小竞赛、数学猜迷等活动。我深深地感觉到在活动中,师生双方真正地融洽起来,有的平时不怎么样的学生在活动中也反应敏捷,真是出乎意料。(2)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开展一些动手的活动。在新教材中,课本内就有许多要动手参与的实验。如测旗杆高度、测河宽、图案设计等让学生动手去做。当然,这类活动不是乱做一气,而是先分组,由组长负责分工,制定活动方案,并写出活动总结。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位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有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学生比以前更喜欢数学了。

5.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吃苦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

分层现象 篇4

分层流体间的运动主要涉及两种典型的界面不稳定现象:一个是流体间由于密度差和惯性力引起的Rayleigh-Taylor不稳定(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RTI[1]);另一个是流体的运动速度不同产生相互剪切作用导致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KHI).根据封闭容器内旋转流体力学理论,旋转容器内液体流动分为3个阶段:一是液体随着容器开始旋转的旋转加速期(spin-up[2]),二是液体达到稳态旋转的刚性旋转阶段,三是液体随着容器停止旋转的转速下降期(spindown[3]).Wedemeyer[4]在求解起旋过程的解析解时将流场分为边界层流和中心层流,得出了流场中各点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但是对于旋转流场两种流体组成的分层流体[5]混合问题,即涉及到非定常的旋转流体流动,又涉及分层流体间的界面不稳定现象,究竟什么机制影响分层流体之间的混合,前人没有研究过.

本文针对圆筒容器内分层流体的旋转混合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设计界面混合实验,通过对互溶与不互溶情况下的界面发展过程进行混合机理研究,得出了在旋转条件下对混合影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将会对提高分层液体混合效果、改进混合机构设计起到促进作用.

1 数学模型

对于具有两种液体的分层流体[6],考虑充有上下两层液体的绕对称轴旋转的圆柱型容器(如图1,半径为R,高度为h).容器绕着对称轴以ω的角速度进行均速转动,开始时容器内流体静止,随着圆柱转动而起旋.在此过程中忽略液体的加速转动期,近似认为边界层流为准稳态流动.加入微观下的控制方程,可以得到混合物的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

其中,ρ为液体密度,u为液体速度,v为液体黏度,P为压力,SF为奇异曲面张力,对于互溶液体,考虑到表面张力和毛细作用等细观效应,则需要加上Cahn-Hilliard (CH)方程[7].Cs是第S种组分的体积分数(s=1,2),满足组分方程守恒方程

对于不互溶液体,连续性方程为:▽·u=0,假设液体间的界面为Sf,则在界面处始终有动力学边界条件

其中,σ为液体间的表面张力,k为界面的中曲率矢量,nf为界面曲率的主法相矢量,p1,p2为界面两侧的压力,S为流场的应变率张量.假设界面方程为η,则运动学边界条件为:ηt+(u·▽)η=0,u=(u,v,w),固壁边界条件:Z=h/2时,w=0,u=w.r,u=0;z=0时,w(0,r)=0,u(0,r)=0;r=R时,根据无滑移边界条件,w=0,u=0,v=w·R.

2 旋转实验

基于上述理论,设计分层流体在旋转条件下的实验.互溶实验采用水和乙二醇,并加入罗丹明进行标识(罗丹明能够吸收532nm激光而激发波长约为570nm的荧光);不互溶实验采用水与液体石蜡.

2.1 互溶液体实验

采用PLIF (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技术[8,9]对液体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圆柱有机玻璃容器的半径为r=4±0.1 cm,高度为h=40±0.1cm,使用离析度对PLIF图像进行分析.离析度(intensity of segregation,IOS)用来描述两物质之间的混合程度,定义为,I'=I—I1,式中IOS为一定空间尺度下的混合物两组分间的离析度,I为所拍摄液体的光强,I1为标定光强,I'为混合物中某微元A的浓度偏离标定光强的程度,I'[2]为I'的标准偏差[10].本文将I1定义为初始状态下的最大光强,最终达到完全混合后的光强应为I1/2,离析度IOS为0.25,且在混合过程中当IOS大于0.25或者小于0.25时,可以表征某离散点上是液体A比较多还是液体B比较多.

实验中将容器设计成上下分层的形状,并在中间加入凹槽便于放置分离液体的弹性橡胶薄膜.采用的转速为480r/min,开始转动的同时利用锥状物将薄膜扎破实现混合.

图3为起旋过程中容器下层液体界面混合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将平面激光通过圆柱容器的中心轴线处,并在图中的白线位置测试光强,由于在0s及0.5s时在该位置还没有发生混合,因此只给出0.833s,1.5s,3.5s和7.8;33s的离析度分布.在混合图中可以看出,容器开始旋转后0.5 s左右液体间的界面形成了一个开口向下的凹面,即表现为两个抛物面的形式,在之后的1s内,抛物面深度迅速增加,在此过程中,界面始终比较清晰,说明并没有发生大量的混合.而在3 s之后,两个抛物面逐渐汇聚,并且抛物面的界面开始模糊,发出的荧光也有所减弱,说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合现象.在对应的离析度分布图中,容器的壁面处离析度最大,在抛物面上的值最小.如在0.833s时刻的离析度分布图中的离析度为0的位置(即图中的波谷位置),表示该位置处的光强达到了标定光强,也即是上层罗丹明水溶液的光强,此时在该位置没有发生任何混合.从其他各个时刻的离析度分布图也可以看出,直到两个抛物面汇聚后也始终存在离析度为0的位置,表明该位置上都是水,同时在容器壁面处离析度都达到了最大值,表明壁面处都是乙二醇.达到刚性旋转后,液体间的界面形状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刚性旋转时期的稳定转动对混合的作用较小.

由于乙二醇的黏度比水大,在开始旋转后乙二醇的周向速度始终大于水的周向速度,这个周向速度差在达到刚性旋转的过程中逐渐减小.根据圆柱形容器旋转条件下的速度特点以及无滑移边界条件,周向速度差在壁面处与中心轴线处是不存在的,因此周向速度差的最大值在空间位置上应在半径小于R的同轴圆柱上根据KHI理论[10],速度差将会产生界面的不稳定,因此上层液体进入下层液体的过程中在两侧分别形成一个子抛物面,在达到刚性旋转的过程中两个子抛物面汇聚到一起.实际上形成抛物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容器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对液体的作用,一个是旋转过程中不同液体内部的周向速度差产生的KHI.

在降旋过程中,将罗丹明加入到水中进行液体混合实验.

图4为降旋过程中容器下层液体混合情况.从0s时的混合效果图可以看出,降旋发生之前为刚性旋转过程,界面为抛物面.停止单轴转台的旋转进入降旋过程,抛物面边界发生迅速的抖动并破碎,且从2.833s及5.5s时刻的混合图可以看出上层液体迅速沿着壁面下降,并向容器中心的下层液体冲击,产生了大量的界面不稳定效应.从离析度分布图也可以看出,0s时与前文起旋实验中的分布相同,而进入降旋过程后,在2s,2.166s和2.833s时刻离析度分布发生了不规则的震荡,在20.5s左右离析度逐渐趋近于0.25,说明降旋能够使得圆柱形容器中的两种液体完全混合,降旋过程中的混合源于两种因素:一是降旋初始的界面破碎,二是降旋中后期的液体冲击.

2.2 不互溶液体实验

为了探究机理,并更好地观测界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不互溶液体的实验,工作流体采用水和液体石蜡,转速为480r/min.

图5表明,不互溶液体之间有清晰的界面,且重流体在起旋过程中被Ekman抽吸作用从边界层抽吸至容器中部,直至两种液体周向速度差引起了沿着轴向的KHI,导致液面破碎,甩向圆柱的侧壁面,重流体与轻流体之间的界面也成为一个抛物面,此时起旋过程结束,进入刚性旋转阶段.与互溶情况下的实验相比,达到刚性旋转后液体间的界面都会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面,但在起旋阶段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互溶情况下会先形成两个子抛物面,而不互溶的情况则先形成开口向下的抛物面.虽然这两种起旋过程中的现象都是由KHI引起的,都会使界面向周向速度较大的方向发展,但是互溶情况下该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而在不互溶情况下该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因此宏观上即表现为Ekman抽吸的效果.

事实上,虽然液体石蜡的密度较小,但是有较高的黏性,达到刚性旋转需要的起旋时间比黏度较小的水达到刚性旋转需要的时间短.因此在起旋阶段,液体界面边界两侧的流体存在一定的周向速度差(液体石蜡大于水),从而产生KHI.而在降旋过程中产生的KHI总是使周向速度大的液体有进入周向速度小的流体的趋势.

旋转实验表明,不同黏度和密度的分布对降旋有着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着混合效果.当下层重流体的黏度较大时(黏度与密度梯度同向),上层流体沿着壁面下降,对下层流体产生冲击;当上层轻流体的黏度较大时(黏度与密度梯度反向).下层流体沿着壁面上升,对上层流体产生冲击.

3 实验现象的数值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使用Ansys/Fluent软件计算了液体的旋转过程,容器半径为4cm,高度为40cm,转速为480r/min,网格数约为10[6].不互溶液体采用VOF (volumn of fluid)多相流模型,上层液体为液体石蜡,下层液体为水,此时界面处的密度梯度方向与黏度梯度方向相反.为了与真实的实验情况进行对比,在容器上方加入少量空气.图6为旋转过程中的液体界面发展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8s时下层液体的抽吸高度达到极值,在达到刚性旋转的过程中界面发生扭曲进而破碎,11.2s时进入降旋过程,下层液体开始沿着壁面上升形成对上层液体的冲击.互溶液体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上层液体为水,下层液体为乙二醇,此时密度梯度与黏度梯度一致.图7为混合过程示意图,从结果可以看出,在起旋过程中不会发生促进液体混合的界面不稳定,混合单纯依靠液体间的界面扩散,较为缓慢.4.1s时进入降旋过程,界面发生扭曲变形,进而加速了液体混合.

图8为上下两层液体的速度变化曲线图,当上层液体的黏度较大时(图8(a)),对应于不互溶液体旋转实验,轻流体加速比重流体快,在起旋过程中轻流体对重流体具有抽吸效应,而降旋过程中由于重流体减速较慢,从而对轻流体进行冲击.当下层液体的黏度较大时(图8(b)),对应于互溶液体起旋过程实验情况,重流体加速较快,起旋过程中不会形成抽吸效应;而在降旋过程中,轻流体速度比重流体大,从而冲击重流体,形成不稳定现象.这个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旋转圆筒内分层液体的混合机理.

4结论

本文工作得出如下结论:

(1)分层液体在起旋过程中,液体间会发生由KHI引起的界面不稳定.而达到刚性旋转后界面基本不发生变化,混合主要依靠界面处的扩散效应,速度较为缓慢;

(2)液体间的密度梯度方向和黏度梯度方向决定了起旋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当二者同向时,起旋过程不会发生剧烈混合(依靠扩散效应的缓慢混合),当二者反向时,凸起结构的破碎所引起的界面不稳定促进混合的发生.

(3)降旋过程中,当密度梯度与黏度梯度同向时,上层流体沿着壁面下降冲击下层流体,反相时,下层流体沿着壁面上升冲击上层流体.两种情况能够促使液体界面之间产生不稳定,成为可以利用的界面破碎效应,促进液体的混合.

参考文献

[1]秦承森,王裴,张凤国.可压缩流体的Rayleigh-Taylor和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力学学报,2004,36(6):655-663

[2] Flor J,Bush J,Ungarish M.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pin up from rest of a stratified fluid.Geophysical&Astrophysical Fluid Dynamics,2006,98(4):277-296

[3] Liu YZ,Koyama HS,Chen HP.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vortex breakdown in spin-up and spin-down processes via PIV.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03,15(2):58-63

[4] Wedemeyer EH.The unsteady flow with in a spinning cylinder.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1964,20(3):383-399

[5] Kim KS,Hyun JM.Spin-up of a stratified fluid in a cylinder rotating with a finite acceleration.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2008,3:161-171

[6] Foster M,Munro R.Spin-up of a stratified fluid in a square cylinder with a sloping bottom.Meeting of the Aps Division of Fluid Dynamics,Baltimore,Maryland,2011

[7] Brackbill JU,Kothe DB,Zemach C.A coutinuum method for modeling surface tension.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1992,100:335-354

[8]邱翔,黄永祥,周全等.分层湍流实验平台及在创新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力学与实践,2015,37(1):133-138

[9]骆培成,赵素青,项国兆等.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及其在液体混合与混合反应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化工进展,2012,31(4):742-748

【分层现象】推荐阅读:

分层布置07-20

分层体系05-08

分层压裂05-12

分层设置05-18

隐性分层05-22

动态分层05-23

分层采油05-24

分层设计06-14

分层协议06-17

机械分层07-03

上一篇:鲜活设计下一篇:反殖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