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教学论文(共12篇)
思维品质教学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变式教学, 提出变式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 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 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变式教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梯度,参与度
教学研究和事件表明, 进行恰当的变式教学, 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我们对变式教学的“度”应把握得好, 单纯求“变”, 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如何进行变式教学, 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变式教学是指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出发, 不断变更问题情境, 改变思维习惯或角度, 不断迁移, 促使学生知识形成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是使新课程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的重要手段。
数学的变式教学是以“课堂问题”展开的,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从一些最简单的命题入手, 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例题、习题, 训练学生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展;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的概念、法则, 可以进行“变式教学”, 促使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 从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一、课堂上进行“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
二、课堂上进行“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
我们从上面有什么启迪呢?当讲完一个题后, 再对题目进行研究:增减条件, 改变设问方式, 揭示解题技巧及思维方法, 给学生设置“最近发展区”, 这可以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解的触类旁通的作用, 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笔者对上题的处理并没有在解出此题就此结束, 而是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 适时地进行下面的探究, 达到“因一题知一类”的目的。
探究1:是否对任意椭圆, 都存在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问题提出后, 学生对五花八门的椭圆进行观察、分析、猜测并估计椭圆较“圆”时不存在, 较扁平时存在。
通过以上探索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
三、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
变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应当考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深入,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例2:空间四边形ABCD中, E、F、G、H分别为AB, BC, CD, AD上的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学生1∶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教师:正确。
学生2:当AE∶AB=AH∶AD=CF∶CB=CG∶CD时, 四边形EFGH也为平行四边形。
教师:正确。
(2)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矩形?
学生1∶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AB=AD, BC=CD, 能够推出BD与AC垂直。
教师:正确。
学生2:AC⊥BD, 且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教师:正确。
(3)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学生:在 (2) 的基础上, 添加条件AC=BD。
教师:正确, 这样能推出EH=EF。本题图形可作适当的变式, 如A—BCD为正四面体, E, G分别为AB, CD边的中点, 那么异面直线EG与AC所成的角为多少?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探索, 学生对不同的条件四边形EFGH形状有了深刻的认识。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 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讨论和思考, 会帮助学生打通思维中的障碍,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 这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变式教学不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应该提倡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在其中起到引导、及时点拨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变式教学获得的成功, 教师应给予肯定,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有一块扇形铁板, 半径为R, 圆心角为60°, 从这个扇形中切割下一个内接矩形, 即矩形的各个顶点都在扇形的半径或弧上, 求这个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分析:本题入手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 内接矩形的放置有两种情况, 如下图所示, 应该分别予以处理;
(2) 求最大值问题这里应构造函数, 怎么选择便于以此表达矩形面积的自变量。
教师:如图 (1) , 设∠FOA=θ, 则FG=Rsinθ,
又设矩形EFGH的面积为S, 那么
我们在讲解如图 (2) 的时候, 别急着求解, 而是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提醒学生解法与图 (1) 一样, 这样学生会大胆去尝试。
学生1:设∠FOA=θ, 则EF=2Rsin (30°-θ) , 在△OFG中, ∠OGF=150°,
设矩形的面积为S.
那么S=EFFG=4R2sinθsin (30°-θ)
又∵0<θ<30°, 故当cos (2θ-30°) =1,
教师:这样简单一些, 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不错。若本题将圆心角为60°改为120°呢?结果又如何?图形发生了改变, 请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多设计一些问题, 改变题中某些条件, 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参与进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交流少, 记忆多、操作少……”的现象;运用“变式教学”的观点, 我们可以对教学中定理、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采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不仅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表象, 更能让他们自觉地探索事物的本质, 使他们明白复杂问题都是从简单转变而来的, 消除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总之, 变式教学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在美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朱恒杰.新课程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思维品质教学论文 篇2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于地理思 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1.(精炼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 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 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 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在高中地理下册《土地资源》一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可通过提 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例 如:“如果你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 心问题,利用原则),“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基本国 策,扩耕与提高年产相结合等),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 。如:针对我国林地、耕地人均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潜力不大情况下怎么提高农业生产等问题,要求学生 作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 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 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2.强调动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教学只凭老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 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 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 正确的.答案。
以《北京交通》一节教学为例,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并准备了1949年――1992年北京交通(道 路、桥梁、电车、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立交桥……)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查找。上课 时教师仅列出几道递进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数据,并寻求各个相关制约因素,设 计解决方案,优选后提出自己的结论。
A.北京道路建设中主要规划了哪几条交通干线?二环、三环长度各多少千米?
B.根据1949年~1992年数据分析,预计照此速度发展,到北京交通会呈现什么状况?数量会达到多 少?
C.截止到1992年,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上有多少立交桥?在西单、东单路口,修建立交桥是否可行? 为什么?
D.根据已有资料及你亲身的感受,综合分析北京交通自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发展中你发 现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对北京道路交通的现状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后,随之又产生了对1949年~1992 年增长速度的关注,并激发学生计算到20北京市交通的状态、数量。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化,教师抓 住这一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对在东、西单两个繁华路口建立交桥的利弊逐一分析,将书本上地 理知识活化、具体化,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这样,以动手、动脑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基础,在“寻幽探胜 ”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3.通过地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 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 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 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 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 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 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作业交上来时,许多 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美国NBA篮球 队分布图》的底色是一幅红蓝相间的星条旗,《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 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对地理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 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4.讲求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思维的深刻性,系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 其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高中《地理》 上册中《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节知识后,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 成网络。教师在总结本节时,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等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黄赤交角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 律,形成如下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见附图)
附图{图}
5.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 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 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 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 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 ,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 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对影响工业布局因 素“社会协作条件”的分析中,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 集效应。但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 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 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 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 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思维品质 篇3
一、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历史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把模模糊糊胡一大片知识点,整理归纳成清清楚楚的一条线。教学一些重大历史重件时,可让学生整理成历史线索表,这既有利于把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例如,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按照历史事件发展顺序整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线索: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军事全盛——天京变乱——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防御战——江南、江北大营重建及打破——天京保卫战——天京失陷。
实践证明,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思考,都能或详或略地整理出反映实践发展全过程的线索表,而且各有特色。师生按照线索重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按发展的逻辑划分出运动的阶段,并通过分析综合,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样,头脑里就有了安征清晰的印象。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很有好处。组织辩论最紧要的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要有价值和开放性,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讲西安事变时,让学生讨论西安事变后该不该杀了蒋介石。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蒋介石镇压中国革命,被捉住后就该杀,不该放他回南京;另一种认为蒋介石该杀,但在事变解决之前不能杀,而在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如果杀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就会混乱,日本会乘虚而入灭亡中国,所以不但不能杀,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样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听课。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索性,难度适中,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辩论问题应是单个学生不能解决而通过辩论能解决的问题。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入手,通过辩论也不能解决,不仅达不到辩论效果,还可能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削减学习积极性;而问题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层,辩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辩论失去其实质意义,学生也意识不到辩论的重要性,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问题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三、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能让学生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1.可以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2.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如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比较。3.可以对概念进行比较。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等。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比较,有助于区别异同,透过现象找到规律;比较有助于拓宽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看问题,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可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前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前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前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西方国家逐渐普及、稳步发展。
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实践表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要撰写小论文,他们就要对所占有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来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这样,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些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是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個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阐述隋炀帝如何不容有才华学识的人,宠信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刁的小人;唐太宗怎样思贤望才、爱护人才、善用人才,最后得出结论:“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他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亡唐兴,不拘于教材,表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
五、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历史教学应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结果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他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用“意象思维”提升教学品质 篇4
一、以意象思维架构教学主线
[教学现场]《普罗米修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从默写两组词语开始, 一组描写普罗米修斯的词语: 高加索山、决心、触犯、决不屈服;一组描写宙斯的词语:奥林匹斯山、决定、惩罚、大发雷霆。学生发现两组词语一一对应。“两个人的战争与什么有关? ”学生将目光聚焦在“火种”上。“这个神话故事与火种有关, 作者会先写什么, 重点写什么?”学生参与文本的创作, 把握住了文本结构:无火、盗火、受罚。然后围绕“火种”展开文本细读, 学生悟出神话故事具有“拯救———殉难”的特点, “火种”含有光明、文明、希望等内涵, 画家、作家、演员、运动员等以不同的方式, 讲述着这个“火种”的故事。最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讲述故事。
教学《普罗米修斯》这一课, 一般以复述课文为主要手段, 重点落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上。这种教学思路没有问题, 但往往由于缺乏整体语境的引领, 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内在结构, 与文本也就存在着“隔”。在上述教学中, 我以“火种”统摄全篇, 一拉到底, 一气呵成,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张力。这种张力与文本的内在张力实现对接, “隔”的问题就解决了。抓住了“火种”这个意象, 也就站在了创世神话教学的制高点上。学生是在阅读, 也是在进行意象创造, 始终充满着参与感、生长感。
文本不是对世界的被动反映, 而是人在精神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精神生产” (马克思) 出来的生命体。意象则是“人化”并“美化”了的“文本生命体”的集中体现。以意象思维架构教学主线, 它具有重要的教学论的意义:在文本理解方面, 它直指文本的审美形象, 具有吸引学生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 用之贯穿始终, 可以形成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 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意象思维是有形的思维。用意象思维设计教学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可以将语文课上得浅显一些、感性一些、形象一些, 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言语图式”, 提升学生的言语学习品质。
二、以意象思维营造审美情境
[教学现场]《黄河的主人》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船工号子》音乐响起, 课件上呈现咆哮的大黄河、若隐若现的羊皮筏子, 文字立体滚动, 教师引读课文。
师:背景, 生存的大背景, 母亲河对孩子的磨炼就这样震撼着我们的心———
生 (读) :黄河滚滚……令人胆战心惊。
师: (镜头切换, 拉近) 你的心是否也被这个小东西震住了?
生 (读)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
师: (聚焦) 刷, 一个大浪涌来, 心啊, 又被提到了半空———
生 (读) :从岸上远远望去……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这个冲击凝聚成一句话———
生 (读)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镜头拉长、放大, 目光定格。惊讶, 担心, 揪心, 提心吊胆———
生 (读) :再定睛一瞧……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是谁那么从容, 让羊皮筏子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生 (读) :那艄公却很沉着……
这是教师引读教学的一个片段。声音裹挟着形象, 文字生发着情感, 朗读造就着美感, 营造出非常美好的审美情境。
《黄河的主人》原题为《筏子》。文本中的“羊皮筏子”, 带着作者的情感, 引发人生的道理, 它就不是普通的物品了, 而成了文章的意象。作为一个原型意象, 它促使作者完成构思, 写成文章。因此, 我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 通过引读将“黄河”“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上的人”组合在一起, 构建了一个审美的“场”, 有力地撞击学生的心灵, 形成生动的“内心视像”, 进而思考“一张小小的羊皮筏子, 怎么会给作者带来那么大的震撼呢”这样的问题, 由文学审美的“形象层”进入“意蕴层”, 完成文本的整体解读。
让语文课堂教学出彩, 这是许多教师的追求。要让课堂出彩, 必须创设与文本相似的教学情境, 营造出浓厚的语文气息, 让学生浸润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课文情境就是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 若脱离了文本的整体语境, 加入了很多外在的东西, 就会造成“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最语文”的方式, 就是把握文本的审美因子———意象, 选择朗读、补白、生成矛盾等不同方法来“造境”, 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文本中的意象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 有事物意象、事件意象、自然意象、人物意象等, 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找到适切的方式, 创造审美情境。
三、以意象思维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现场]《墨梅》《石灰吟》
教学《古诗两首》,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找到第四句都有一个“清”字, 作者借石灰、墨梅这两种事物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清白、清气。还有学生发现第三句都有一个“不”字, 前两句描写一种事物, 第三句用了一个“不”字转入抒情。“这是偶然的现象吗? ”师生共读同类的古诗, 师: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生: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师: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生: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师: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生: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师: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生: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最后出示“野菊、竹子、荷花、胡杨”等描写自然物象的词语, 让学生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
在上述教学中, 我采用了比较的方式, 以“清”的主题整合两首诗一起教学, 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象以及特有的表达方式。之后展开“群文阅读”, 拓展了诗歌的意象, 并且学习了“转”的写法, 将“借物喻人”这种学科知识转化成了学生的主体知识。课堂容量很大, 却充盈灵气, 疏密有致, 多姿多彩, 呈现出丰富、和谐的美感。
墨梅、石灰是人文化了的自然物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意象即是一种文化符号, 一种文化载体。诗文中的月亮、梅花等意象寄托了丰厚的人文意识和民族记忆, 它具有“根”的性质, 衍生着、传播着、创造着文化。把握住诗文中的意象, 也就把握住了一种文化。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意象相同或相似的课文“植入”整体教学之中, 展开“大单元”听、说、读、写实践活动。长期以来, 我们的阅读教学形成了单篇精读教学形态。这种形态有其独特的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 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以意象组合形成群文阅读、基于整体语境建构语文课程的做法, 是破解单篇精读教学问题、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以意象思维提升言语品质
[教学现场]《祖父的园子》
学习“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只见天空蓝幽幽的, 又高又远”这一节后, 我出示“生气、高兴、嫉妒、讨厌、自由”等一组描写心情的词语,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用自然界的事物形象来表达心情。如指导学生写“生气”:
师:“生气”看得见吗?
生: 我看到雷公公吐下火舌, 像要把整个世界都吞了。
生: 我看见一颗豌豆生气了, “嘭”的一声, 肚皮炸开了, 连它的小孩子也抛出去了。
生:我看到了红辣椒。
师:哦, “生气”是红辣椒的颜色。———“生气”听得到吗?
生: 海浪猛烈地拍打着岩石, 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
生: 我听到了水壶里的水烧开了, “滋滋”地冒着蒸汽。
师:把“生气”放在鼻子上闻一闻, 有气味吗?
生:我闻到了火药味儿。
生: 我好像闻到塑料烧焦了, 发出非常刺鼻的味道。
师:把“生气”放在手上摸摸, 什么感觉?
生:粗糙的感觉, 冰凉的感觉, 发烫的感觉……
《祖父的园子》的第13节是借物抒情, 强烈的情感引发了感觉的变异, “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萧红用了陌生化的、富有新鲜感的语言, 将“自由”意象化了。学习这段文字后, 我让学生试着打开看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 美妙的语言也就生成了。意象思维需要联想、想象作为中介。不同于心理学中的联想、想象, 语文课特别强调学生进入语用环境, 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 得体地、优美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汉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每个视觉符号的背后, 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 蕴含了特有的形象和情感。汉字以意取象的建构原理, 形成了“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模式, 决定了文学、文章、修辞, 乃至民族精神气质与哲学思维的诗性存在方式。因此, 在识字、阅读、写作教学中都可以运用意象思维, 用意象思维激活儿童思维, “复活”语言文字的生命, 提高言语学习、表达的品质。
数学教学中严谨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5
【摘 要】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因思维不严谨而导致的错误很普遍。因此,加强学生严谨思维品质的训练,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保障。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严谨思维品质
注意力
推理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思维严谨。但是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限制,思维不严谨的情况经常发生,比如概念不清造成思维混乱,判断不准、推理不严导致解题错误等等。还有自己能够理解、会做的习题,也会由于不认真而造成差错,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这是学习数学的大敌。这种情况有时在聪明活泼的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严谨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一、认识严谨的重要性
要培养严谨思维品质,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严谨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搞好数学学习是他们的任务,理应高度重视。但是平时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些题极容易,按理绝不应该有差错,但由于轻视它们,粗心大意,反而有了失误;反之,有些较难的题,按理应会出现不少的差错,但由于学生认真对待、重视它,却很少出现差错。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较难的题心理上比较重视,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强烈,不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不易出现差错;反之,对较容易的题心理上本身就放松,而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弱,极易受到其他兴奋灶的干扰,结果不该出错的反而常出错。
我们还发现,许多平时学习优秀的同学在复习时,就感到新的问题没有了,听老师讲的都是一样的问题,课本又都是熟悉的题型,因此满不在乎,不严谨的态度开始出现,到了考试时却毛病百出,懊悔不迭,只怨过去太粗心、不重视,但已经于事无补。通过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看出严谨的重要性。所以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始终如一地对待学习,尤其在考试中一定要学会坚定信心,沉稳应考,放下包袱,把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对待难易题都要高度重视,平时学习和考试都要同等对待,不可马虎随便,掉以轻心,从而养成严谨、务实的好习惯。
二、训练注意力的集中
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分配相对狭窄,一心一用的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如果学生不能够做到一心一用,就会影响思维的严谨性,影响学习的质量。平时我们常常见到上课时有的同学边玩弄东西边听课;有的学生在家复习时,边看书边听音乐;考试时,边思考已考过的边思考现考的内容:这都是不专心的表现,结果肯定是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正确率更低。所谓专心致志、聚精会神、高度集中,指的就是一心一用。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注意力,他们才能够在学习中把自己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面,才能使学习成绩有长足的进步。
要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应当让学生学会适度紧张,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唐森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情绪过分紧张,或过于松弛,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差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好的。这一实验证明了平时学生在学习特别是考试中常常遇到的现象:考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细心,可学生心情总是像上紧了的弦,神经过分紧张,一些看起来明显的错误、疏漏接踵而至,要么看错要求,要么抄错原题,这都是由于情绪太紧张所致。但是太松懈了,又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学和练习中,要指导学生保持不松不紧的适度紧张状态,这样才能使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了,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这除了教师讲课中要准确表达外,还应训练学生的准确表达。能否准确表达数学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的含义是思维严谨性的重要标志,学生的理解程度往往反映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中。教师上课一定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进行必要地背诵复述,这是正确表述的最基本训练。从初一开始就应引导学生注意定义、公式、法则、公理、定理中一些关键性词语,使之精确化。对正数、负数、零、有理数以及代数式、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主要概念,要确切理解并牢固掌握。要逐步学会将生活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并学会用符号语言正确表述。
三、训练推理的严密性
数学计算题要严格按公式法则及有关规定去做,尤其是平面几何中的证明及其他证明都要推理有据。推理有据是数学思维严谨性的核心要求,它是指推理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要符合逻辑要求。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逻辑错误及时纠正,是思维严谨性训练的有效途轻。为了进行严密推理训练,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设立专用数学改错本,将平时练习、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全部详尽地整理在改错本上,并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注意事项。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考试中由于概念不清、推理无据、判断失误而丢分现象有了很大改变。初中生因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考虑而导致解题不完整甚至错误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帮助学生周密地思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他们全面分析,使他们慢慢学会认真分析各种情况,通盘考虑,这有益于思维严密性的提高。
作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6
就现状看,伴随高考作文的改革和“新概念”作文的兴起,中学生作文出现新的面貌:形式灵活多样、 语言新鲜生动、内容真实深刻的作文越来越多,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渠道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但发展并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内容上虽有标新立异,其中一部分也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更多时候这些东西又是零碎的,轻率的,含混的,甚至是片面的,偏执的,庸俗的。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者也不少,生动活泼者有之,但词汇、句式、章法受流行歌曲和广告等影响巨大,不仅有不规范、不文雅的问题,散乱无序、辞不达意、晦涩粗俗者也并不鲜见。“语出惊人”的背后,缺少的不仅是文化素养,更缺少深刻有价值的思考;失之偏颇并不可怕,轻率浮躁学风的形成,则势必影响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思维训练对写作教学的价值。
所谓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质量。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展开思考分析,将观察与感受进行深加工,得出间接的或概括的认识,这就是思维。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独创性、批判性。
文章的写作,是一种以思维智力活动为中心的特殊信息传递过程,作者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体验通过书面语言表现出来。从形式上看是语言单位的扩展和延续;从词汇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最后成篇。从本质上讲是作者将客观世界主观化,再将主观世界客观化的加工创造过程,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则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文章学上经常讲,文章写作是思维的艺术,文章本体是思维的结晶;语言学上也一直在讲,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是语言的精神内核。因此,完全可以说,写作是思维展开的过程。
文章的写作,会因作者的思维特质和习惯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思维形式和倾向,进而表现为不同的文体和风格,于是有人成了诗人,有人成了小说家,有人成了散文家,有人成了政论家。在文章写作不同阶段,思维活动也因对象和任务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特征:感受积累过程常常表现为联想归纳,立意构思过程常常表现为演绎想像。而一般来说,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文章的丰富性,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文章的创造性,思维的明晰性表现为文章的准确性,思维的形象性表现为文章的生动性,思维的条理性表现为文章的层次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文章的周密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有:书面表达要“思路清晰连贯”,“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凭借教材,在吸收和批判中提升思维品质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做,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做。”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提升作文的思维品质,是要老老实实从阅读开始,在课文的学习借鉴中吸收前人的思维成果,在质疑问难中发展这种成果,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更有利的进行思维教育的条件。其他学科一般都侧重于人类思维的某一种形态,而语文学科则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最基本的形态;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反映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思维经验,学生可以向这些智慧大师们学习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人生经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说话活动、讨论交流、片段欣赏、辩论主持等形式引导学生吸收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在理解教材精髓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指出教材的不足,尤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在思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思辨或与同学的论辩中或坚持或修正或补充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
二、走出教材,在关注和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
生活即语文,走出教材生活处处皆是语文,校园内外,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报刊书籍,电视网络,各种信息,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国计民生,关注自身成长的轨迹,关注其他人群的生存状态。这既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也为思维品质的提升提供条件。
在引导学生关注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思考。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从而形成思维广阔性的品质。思维空间广阔,思维对象才丰富,才能走进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感悟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进而进行加工整合,从中提取有价值的素材;思维越广阔越丰富,思维的效果和能力就越好,才能写出感情真挚、思想深刻的好文章。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从而形成思维深刻性的品质。思维深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推知其发展趋势,进而形成有价值的见解,给人以启迪,才能够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其情感发展的经历,认识其行为、命运的必然规律。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想象,从而形成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思维具有创造性,文章才会因其新颖的见解或形式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要积极营造鼓励学生批评求异、独立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并善于发散思考,展开丰富、奇特、新颖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途径、方法、过程的独特性、新颖性,去获得结果的创造性,通过引导、鼓励张扬个性,发现、挖掘、发展创造的潜能,在思维过程中培养创新习惯,进而形成创造性的思想品质。
三、科学有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各种文体的练习安排思维训练的序列。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文学性的创造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形态的形式逻辑思维向高级形态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而学生的这两类思维的发展正是随着从记叙文向文学作品、从说明文向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我们要根据这一特点有计划地安排好整体的和局部的思维训练的序列。如结合记叙性文体的训练,总体上可以按照“回想—联想—想象”的序列来安排形象思维的训练计划。应该先让学生练习写以回想为主体的真人真事的记叙文,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性和程序性;再在记叙文中介入联想的成分,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拓展思维的领域,丰富记叙的内容;再过渡到以联想为主体的记叙性散文,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辐合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回想和联想中介入想象的成分,作记叙文体的虚构练习,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记叙文的初级阶段就得到早期的训练;然后再过渡到以想象为主体的文学性写作,使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高级的发展。再如学习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总体上应该按照“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序列来进行。按照这样的序列,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能力就会一步一步得到提高。
思维品质教学论文 篇7
●第一层次的思维:从实际问题向数学模型架构
近几年的程序教学中,伴随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起,建模能力培养被进一步弱化,主要原因是控件的可视化和代码的事件响应让编程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甚至包括机器人的可视化编程也有此倾向。这种做法虽然没有过多地抛弃策略、规划等算法思想,但是缺乏由实际问题开始的底层思维,是有断层的。由于数学模型在各学科、各领域都有诸多专业方法,以下我们仅从程序教学涉及的实际问题入手,简单地分析计算思维的表现。
从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完成的计算”,数学模型的形成是需要计算思维的。
例1:计算多个规则图形组成的土地面积。我们先要考虑的输入量是各部分图形的数据,如边、高、角;输出量是它们的面积之和;其中的计算关键并非是求和,而是各种图形的分割及数据,每部分面积求法是思维核心。这里不考虑机器智能判断图形,只考虑输入各图形的特征数据,就已经够复杂。或者,再考虑有多种分解法,那么数学模型的通用性就也要考虑。开始,得出的数学模型描述可以是:S=S(1)+S(2)…+S(n);S(三角形)、S(矩形)等图形面积逐个计算。然后,可能寻找更通用的任意三角形或多边形的面积S(i)。这种实际问题向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加深的,与纯数学问题的不同在于需要同步考虑计算机程序的输入量与运算的关系,所以是计算思维的基础层次。
●第二层次的思维:从数学模型向算法架构
当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就需要进一步针对计算机进行可行性设计,采用查找、筛选、递归、回溯等策略,依据计算机获取、存储、逻辑分析等特点设计算法。于是,思维开始转向流程图、伪代码(或简代码)等更计算机化的形式。
例2: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土地面积。如果作为纯数学问题,要涉及坐标分析、微积分的数学问题。如果采用“笨”的计算机计算,也会有更多其他思路,如“逐点扫描法”可以从图形学的角度获得计算比例,这是另一种数学模型,更容易让我们明白数学模型与算法的关系,其核心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第三层次的思维:从算法向代码架构
算法完善明确后,程序设计有了良好基础,但离设计出成功的程序还有距离,缩短距离需要的是对代码熟练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代码,现实问题求解让思维价值得到实现。
例3:对个人藏书进行卡片化信息管理,需要对数据库中任意一本书目各个字段内容合成、分段,并打印图书登记卡片。这个问题的基本算法是字符串相加,折行打印。数学模型有多种,比较简易的是:不断地取固定长的字符串作为一行打印内容,最后余下的字符串为最后一行。转化代码时,关键问题来了。对任意一段英汉混合的字符串进行截取中如何防止取到一半汉字呢?这已经不再是算法的问题,而是代码编写技巧的问题,要有对字符底层存储的原理知识,更要有基于原理的深度思维,方才能够从ASCII的角度去判断截取最后字符的结果是什么。
●第四层次的思维:从代码向软件架构
会编写一段段的代码去解决单一的问题,这只是零散的思维表达,不论深度如何这都不是整体的思维架构。算法与代码学习扎实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创造者只有趋向软件设计才能让计算思维充溢大脑。
例4:做一个跟计算机博弈“剪刀石头布”的软件。单独从数学结构来说,计算机出“剪刀”“石头”“布”要有不同的数值来代替,跟人即时出手的结果按规则比较;从程序代码来说,是“随机数”与“分支结构”的运用。但是到了软件,就要考虑输入界面(如何表达出人的出手)、输出界面(如何表达计算机的出手和博弈的结果),重要的是博弈的设计(计算机随机数的变化、人机出手的比较和分数的统计等),这个整体的过程即是软件设计思维的形成过程。这是一种主动、整体而深度的设计者的思维成长。
●第五层次的思维:从软件向计算机工程架构
软件不论大小与功能,要看其系统内涵才能区分是不是对“工程”思维形成有帮助。工程首先是由系统分析师架构,他要从用户需求出发,结合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系统地设计解决方案。这是集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运用的高层次的思维。
例5:做一个学校交互宣传项目。从工程来说,学校宣传包括需求分析(宣传内容、方式、效果等)、规划(需要的素材、技术、流程、产品及人员等)、实施(算法设计、软件设计等)、测试(运行测试、问题修正)等。作为程序教学,经历工程的过程这很有意义,通过对流程的体验来集成与发展宏观思维,这类似广义的算法设计。
●第六层次的思维:从工程向思想架构
无论什么工作,尤其是技术工程这样的综合事务,经历会让思维臻于成熟。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的工程,在思维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意、创新思想这是计算思维最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例6:使用动画模拟春天花开。不论从花朵设计、动画制作,或者声音配置,在这种看似非程序内容的学习中,一般做法是运用独立的元件进行逐个分步设计,不涉及代码。如果具有计算思维意识,会很容易考虑到花儿的随机位置、大小等灵活变化要素,考虑到调用同一个元件只需控制内部不同帧就会达到不同开放程度等独特技巧。这种思维的灵活性,无疑是符合运用计算提高动画创作效率的计算思维的最高层次。
以上对计算思维的架构过程,是从对实际问题的基础认识开始,到运用算法思想、代码功能、软件技术、工程思想一步步从小到大进行分析,以更容易区分计算思维的层次,这只是其中一种学习顺序,并非完全是计算思维的运用顺序,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综合的。从工作实际来看,工程开发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设计的,对中小学生来讲学习会有难度。相对的,“从下向上”的学习会更容易一些。无论怎样,都不影响我们对计算思维之于程序教学重构的价值认识,因为计算思维核心价值更在于发展思维的品质。
苍山点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即将掀开新的一页时,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单纯的教学内容替换和教学方法进化,而是更多关注对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本身的认识与应用。第一篇文章,从一个单位和个人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基于校本的体系重构和基于个人的实践体验,在内容的重新处理、学习兴趣的打造、评价的优化等多方面进行了针对程序教学的有效试验,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第二篇文章,从计算思维这种正在兴起的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出发,处处切中程序教学的要害,尤其是结合不同的程序教学的内容对思维层次进行了梳理,这对我们改进程序教学,让教学内容与过程更接近实际需求和思维发展是有参考价值的。
注重变式教学培养思维品质 篇8
一、开放性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又细致地考虑问题.具有广阔思维的人,不仅能考虑问题的整体,还能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但能考虑问题本身,而且能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所以,思维的广阔性是每名学生都应具备的良好思维品质.针对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单一的特点,通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例、习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对条件的不确定性和结论的多样性进行探索、猜想,是拓展学生广阔思维空间的有效方法.
例1 (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7页第2题)已知:如图1,在Rt△ABBC和Rt△CDE中,AC=CE,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ACE=∠B=∠D=90°.求证:△ABC≌△CDE.
变式1:已知:如图2,在Rt△ABC和Rt△CDE中,AC=CE,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ACE=∠B=∠D=90°.从你的直觉中能得出哪些结论?
这样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同时也关注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变式2:如图3,在梯形ABCD中,AB∥DC,AB⊥BC,AB=2 cm,CD=4 cm.以BC上一点O为圆心的圆经过A、D两点,且∠AOD=90°,则圆心O到弦AD的距离是().
教师通过对教材习题的变化,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经历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使他们感受他人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以改变自己在认识上的单一性,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对活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操作性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应有的思维品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习题,为学生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了解图形在各种变换过程中的变化,亲自发现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留给学生一个活动和探索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例2 (浙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51页第4题)一个长方形竹园长20 m,宽12m,竹园里有一条横向宽度都为1.5 m的小径(如图4),你能求出这个竹园中竹子的种植面积吗(除去小径的面积)?说明理由.
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平移变换的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为此,设置了以下变化习题.
变式1:如图5,将线段A1A2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得到封闭图形A1A2B2B1(即阴影部分),在图6中,将折线A1A2A3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B3,得到封闭图形A1A2A3B3B2B1(阴影部分).
(1)在图7中,请你类似地画一条有两个折点的折线,同样向右平移1个单位,从而得到一个封闭图形,并用阴影表示.
(2)请你分别写出上述三个图形中除去阴影部分后剩余部分的面积(设长方形水平方向长均为a,竖直方向长均为b):S1=______;S2=______;S3=______.
(3)联想与探究:如图8,在一块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1个单位),请你写出除小路外草地部分表示的面积是多少?并证明你的猜想.
通过本题的设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平移的性质及在解题中的妙用,通过层层递进,大大降低了原题的难度,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及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探究性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所谓思维的严密性是指对思维对象全面、深刻、完整的思考.严密性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严密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抽象概括,发现数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这是发展学生思维严密性的有效途径.
例3 (浙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33页例2改编)抛物线y=3x2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______;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______.
变式1:双曲线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______;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______.
变式2:猜想:函数图象是由双曲线______向______平移______单位,再向______平移______单位得到.
使学生意识到:变式1,图象向上平移a个单位即y用y-a替换,向下平移a个单位即y用y+a替换;向右平移a个单位,即x用x-a替换,向左平移a个单位即x用x+a替换.变式2,,即y-1=,因此由原题和变式1就可以说明是双曲线向右平移2单位,再向上平移1单位得到.
例4 (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29页性质内容)点P(a,b)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关于原点O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变式1:直线y=2x-1关于x轴对称的直线的解析式是______;关于y轴对称的直线的解析式是______;关于原点O对称的直线的解析式是______.
变式2:下列函数图象:(1)y=2x,(2)y=3x2,(3)y=3x3,(4),(5)y=2|x|.关于x轴对称的有______;关于y轴对称的有______;关于原点O对称的有______.
变式3:抛物线y=3x2+2x-1关于x轴对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关于y轴对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关于原点O对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
通过变式学生意识到,图形的对称问题不一定要画出图形去判断,最根本的是:线由点组成,线的对称就是点的对称,因此关于x轴对称,即y用-y替换,x不变;关于y轴对称,即x用-x替换,y不变;关于原点O对称即x用-x替换、y用-y替换即可
.数学问题的演变是从基础问题出发进行变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方法、技能可循.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思维水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把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难问题分解成容易的问题来解决,做到变中求解,解中求真.
四、拓展性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一些几何图形的典型例子进行改编、拓展,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5 (浙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3页阅读材料)如图9,在△BCA中,∠C=90°,在△BCA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1,S2,S3,探索S2,S3之间的关系.
变式1:如图10,在△BCA中,∠C=90°,在△BCA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三角形,这三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1,S2,S3,探索S1,S2,S3之间的关系.
变式2:如图11,在△BBCA中,∠C=90°,在△BCA外,分别以AB、BC、CA为直径作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分别记为S1,S2,S3,探索S1,S2,S3之间的关系.
变式3:你认为所作的图形具备什么特征时S1S2S3均有这样的关系?
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有“知”未必有“能”,但无“知”必定无“能”,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教师不应急于让学生应用定理去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学生对定理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变更题设和转换图形,使学生对定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意识到:只要向外作以AB、BC、CA为对应边的相似图形即可.
教材中的例、习题大多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教师要讲透例题,变化例题,通过教师的引申、变式,学生的合作、探讨,达到会一类,通一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最后能达到触类旁通,数学解题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成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者,把教学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起点,要善于捕捉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让自己从单纯的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样,教学必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伟.数学变式百例精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3]沃苏青.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中考关注的问题[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7(11)
[4]肖国红.新课程下的数学研究性学习[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8(12)
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与历史教学 篇9
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意义
高中生一般在16—19岁这一年龄段,此时正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所以,中学阶段学生思维的可塑性很大,具有较高的创造潜能,思维将更富于创造性、灵活性与深刻性。因此,我们要抓好这个关键期,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和动力,促使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质的突破,为新时代培养富于创造性的人才。
长期以来,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功利性浓,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体验和对实际问题的综合与创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历史学习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时代发展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责无旁贷。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1. 启发式原则。
温家宝总理视察北大时,再一次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丝丝入扣,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超越文本,发散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2. 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等是不相同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人而异;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脚踏实地、步步深化,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设问层层递进,悉心操练学生,方能使学生思维素质得到培养。
3. 反馈—矫正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如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思维不能游离于学生的思维之外。同样,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成为教师思维的影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不断调节教学内容,调整思维的节奏,使师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同步。
4. 尊重主体原则。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会,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保姆。而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由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根据青少年都喜欢猎奇的特点,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适当穿插一些新解密的历史事件真相,以及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当然这些都要与文本有联系,并要为教学服务,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其特有的动态性,再现历史的形象,创设动态历史情境,使学生感知历史史实时,形成的历史表象更鲜明、更生动,理解史实的本质更透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2. 鼓励质疑,迁移延伸。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思维素质训练强调的是学生思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无需顾忌,只要有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如果有失偏颇,也不要任意加以指责和批评,而要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羞于提问”到“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其思维素质就逐步提高。
3. 挖掘教材,引导争议。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作为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用历史教材,又要突破教材,积极挖掘教材,生成培养学生思维素质的资源,教育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妨用热处理方式,让课堂迸发出争议的火花,在时机成熟时,不妨用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争个面红耳赤,争个水落石出。如一位教师讲“戊戌变法”,一部分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荣禄就不会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就会成功;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成功与失败难以预料。教师没有讲下去,而是组织学生正反方辩论。“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经过一阵口枪舌战,学生发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中国封建势力强大,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失败的命运,袁世凯的告密只不过是让顽固派找到了发动政变的借口,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已。这样,既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加强了学生能力培养。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启示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要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己思维品质的提高。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教师到喜欢课程。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研究和探索,发现历史教育新信息,创造历史教育新知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知识的传递和解释。
摘要:在历史课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就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略陈。
关键词:思维品质,培养,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梅先.历史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04, 7.
[2]于永欣, 叶成山.浅谈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J].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2008.4.
[3]陈永改.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初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8.6.
[4]梁励.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J].历史教学, 2004.4.
[5]徐世德.创新视域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例说[J].学科教育, 2004.1.
[6]成学江, 由雪芹.历史教育如何发展创新思维[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3.
思维品质教学论文 篇10
笔者近几年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高中数学建模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前段时间主要调查“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和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模能力差, 即文学素养差;二是运算能力差, 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在“以考定考”的影响下, 常规的“建模教学”模式易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定势, 由于过度强调学科本位, 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忽视方法教学和学法指导, 中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 因而创新思维水平普遍不高.因此,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必须走出应试教学, 改进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注重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理论, 创新思维的技术是用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 或者是提高他们针对一个给出的情境想出许多不同反应的能力.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和思维的独创性等.其中思维的流畅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思维的变通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特征, 也是最高层次.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1 突破常规建模, 改变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及思路的连贯性.通常以一定时间内表达出异于常规标准的观点或设想的数量来计算, 它体现思维的速度.在教学中要扩大思维的数量, 使原有知识与所研究的问题尽可能的联系、发散, 敢于突破固定思维, 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受思维惯性的影响, 已经习惯于一些常规模型, 但是学生首次接触该问题, 通过试题分析, 往往能冒出思维的火花, 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不管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 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盲从课本, 敢于超越常规, 在设疑、释疑中改善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例1 (2015年淮安、南京、盐城二模第17题) 如图1, 经过村庄A有两条夹角为60°的公路AB, AC, 根据规划, 拟在两条公路之间的区域内建一工厂P, 分别在两条公路边上建两个仓库M, N (异于村庄A) , 要求PM=PN=MN=2 (单位:千米) .如何设计, 使得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最小 (即工厂与村庄的距离最远) .
(1) 设疑:什么因素使得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2) 释疑:如何构建其关系?
解法3 两个仓库M, N相对A的距离使得工厂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设AM=x, AN=y, ∠AMN=α.
在△AMN中, 因为
MN=2, ∠MAN=60°,
所以
MN2=AM2+AN2-2AM·AN·cos∠MAN,
即x2+y2-2xycos 60°=x2+y2-xy=4.
因为
在△AMP中,
AP2=AM2+PM2-2AM·PM·cos∠AMP,
因为
x2+y2-xy=4,
4+xy=x2+y2≥2xy,
即xy≤4.
师生通过设疑、释疑等过程对常规数学模型“三角模型”提出了新的见解,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创新意识.
2 拓展建模教学, 改变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思维从更广阔的范围, 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通常以一定时间内表达出异于常模标准的观点或设想的类别来计量, 它体现的是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通过拓展建模教学, 增强思维的变通性.
2.1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来增强变通性
在教学中, 不仅要教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 更要引导学生拓展建模, 能触类旁通, 比较模型的优劣, 使思维尽可能的拓展、延伸和发散.
例2 (2015年南京、盐城二模改变题) 图2为某仓库一侧墙面的示意图, 其下部是一个矩形ABCD, 上部是圆弧AB, 该圆弧所在圆的圆心为O.为了调节仓库内的湿度和温度, 现要在墙面上开一个矩形的通风窗EFGH (其中E, F在圆弧AB上, G, H在弦AB上) .过O作OP ⊥AB, 交AB于M , 交EF于N, 交圆弧AB于P.已知OP=10, MP=6.5 (单位:m) , 记通风窗EFGH的面积为S (单位:m2) .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 求通风窗EFGH的面积S最大值?
分析引导学生从常规模型入手, 可按下列要求建立函数关系式:
(ⅰ) 设∠POF=θ (rad) , 将S表示成θ的函数;
(ⅱ) 设MN=x (m) , 将S表示成x的函数.
解由题意知, OF=OP=10, MP=6.5, 故OM=3.5.
(ⅰ) 在Rt△ONF中,
NF=OFsinθ=10sinθ,
ON=OFcosθ=10cosθ.
在矩形EFGH中,
EF=2 MF=20sinθ,
FG=ON-OM=10cosθ-3.5.
故S=EF×FG=20sinθ (10cosθ-3.5) =10sinθ (20cosθ-7) .
即所求函数关系是
S=10sinθ (20cosθ-7) ,
(ⅱ) 因为MN=x, OM=3.5, 所以
ON=x+3.5.
在Rt△ONF中,
在矩形EFGH中,
即所求函数关系是
其中0<x<6.5.
方法1选择 (ⅰ) 中的函数模型:
方法2选择 (ⅱ) 中的函数模型.
因为
即MN=x=4.5m时, 通风窗的面积最大.
通过以上两种模型的对比分析, 学生会意识到建模的不同对解题带来的繁杂程度.在教学中, 不仅要教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 更要引导学生拓展建模, 能触类旁通, 通过对比来认识建立合适模型的重要性.
2.2 通过知识的迁移、运用来增强变通性
在掌握建模的同时, 要求学生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 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 让学生创造性的使用条件, 创造性的应用数学知识.用这种建模方式教学, 使学生从被动的、消极者转变为探究者, 从而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哪怕这种创新停留在粗浅的层次.
例1的再研究有关平面几何问题的模型除了解三角形、不等式之外,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解析几何的角度来建立模型, 进而形成知识的迁移.
解法4 (坐标法) 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 A为坐标原点, 建立直角坐标系.
3 创新建模教学、改变思维的独创性
作为创新思维的标志, 独创性是指别出心裁的想法或思路, 即能与众不同给已有知识建立新的联系, 产生独特的想法.在教学中把探究性学习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上, 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学习机会, 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 在探究中学会分析, 在探究中学会归纳、推理, 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最终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例1的再研究由运动的相对性, 可使△PMN不动, 点A在运动.
由于∠MAN=60°, 所以点A在以MN为弦的一段圆弧 (优弧) 上, 因此引入圆的知识, 利用其几何性质来解决.
解法5 (几何法) 由运动的相对性, 可使△PMN不动, 点A在运动.
由于∠MAN=60°, 所以点A在以MN为弦的一段圆弧 (优弧) 上, 设圆弧所在的圆的圆心为F, 半径为R, 如图3.
由图形的几何性质知:
AP的最大值为PF+R.
在△AMN中, 由正弦定理知:
由于 △PMN是固定的等边三角形, 因此可引入向量, 通过旋转得到三角形, 进而利用矩阵变换来解决.
解法6 (变换法) 以AB所在的直线为x轴, A为坐标原点, 建立直角坐标系 (图4) .
例谈语文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 篇11
一、在现象与本质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复杂的生活总是以“现象”反映到我们头脑中来的。我们讲授知识与写作,如果只停留在对“现象”的复制上,无论多么主观,也是难以给人启示的。
例如对“雪”的思考。如果一个学生在文中只写雪的大、白、美,只局限于雪外形美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深入分析雪的内在美,领悟雪与人们的内在精神品质上的联系,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①瑞雪兆丰年,鼓舞人对生活充满信心。②严酷的环境锻造人,逆境发奋终成业。③霰雪无垠,纤尘不染,高洁的品质陶冶人。④大无畏英雄气概让人景仰。⑤大自然的崇高与壮美,净化心灵,使人超凡脱俗。⑥劳动人民对丰收的企盼……学生写作中能联想到这几点,作文就显得有深度,议论、说理、抒情有力度。
通过事物的现象,揭示本质,一定要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千方百计寻根问底,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一思维品质对于学生写作极为重要。高考作文考查,对思想性的要求贯穿了这一点。
二、在矛盾对立的辨证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教师、学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既看到正面又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话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立意的角度就有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环境能培养人,锻炼人;不好的环境能改变人;环境是人成功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多对这一话题进行逆向思维,即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学生作文才能见解独到,取得“发人之所未发”的功效。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的两种观点也同样说明了物质上的知足是可取的,虚幻的东西要知足;但事事抢着知足,就会阻碍自己的进步,使人生缺乏进取精神而变得平庸。这一思维过程同样闪烁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火花。
又如对“安分守己”的认识也应一分为二地分析。传统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规范必须遵守;保守封闭,狭隘自私,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
历史上的项羽自刎乌江,后人评说莫衷一是。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前者说明项羽若能“包羞忍耻”也许还能卷土从来。后者说明项羽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会再为其效命。这两首诗表明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即看到了事物的正面又看到了事物的反面,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三、在量变质变的规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例如在自然现象中,物质的气体、液体、固体三态的变化,就是热运动引起的分子间的排斥和吸引力在量上彼此消长所造成的。在人的思维领域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接触客观事物而不断积累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过程的量变。经过思维加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使认识由感性认识阶段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质变。质量互变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一规律告诉我们,我们既要立志改革,锐意进取,又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
例如话题作文“习惯”。“习惯” 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包含着某种质量互变的原理。“习非成是”是指对某种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而认为是对的。“习焉不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习以为常”指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习与性成”指长期的习惯会成为一定的性格。好的习惯的养成终身受用,坏的习惯滋生,贻害终身。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与习惯息息相关。因此,成功必须从衣食住行等日常量的方面去克服懒惰和依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成功的质的飞跃。
话题“树木·森林·气候”也涉及这一质量互变的原理。“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讲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事物的量变过程;大片森林的形成能改变气候,这是量变引起的质变的过程。明确这个道理,学生的作文才能有一定的认识深度而不至于肤浅。俗话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说明了一定的量的发生发展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上述几种思维方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问题,学生阅读、写作如果能正确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客观、仔细认真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我们认真掌握了这些辩证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学习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写作也才能见微知著,事半功倍。
从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12
一、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常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习题条件和结论之间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促使学生重新理解和认识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浙教版八年级 (上) 作业本) 直角三角形纸片的直角边AC=6 cm, BC=8 cm, 现将直角边AC沿AD折叠, 使它落在斜边AB上, 点C与E重合, 求CD长。
分析:由图形的翻折 (对称性) 可知△CDA≌△EDA, CD=DE, CA=AE, 求CD可以转化为求DE。
解法一 (利用对称性、勾股定理、方程的思想) :
设CD=x, 则DE=x, BD=8-x, AE=AC=6, 直角三角形ABC中, 所以BE=4, 直角三角形BDE中, BD2=BE2+DE2, (8-x) 2=16+x2, 解得x=3, 即CD=3。
引导学生再分析:由直角想到垂直, 由垂直想到高, 利用面积解。
解法二 (利用面积法) :S△ABC=S△ADC+S△ABD, 解得:x=3, 即DE=CD=3。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解法三 (利用三角函数) :在直角三角形BDE中, , 在直角三角形BCA中, , 所以, 解得x=3, CD=3。
解法四 (利用三角形相似) :由△BDE∽△BAC, 得即, DE=3。
实践证明, 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思维透过不同的知识领域看同一问题, 形成不同的解题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 哪种思路最简捷, 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二、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广阔性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则可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进行。在中考试题中, 有许多都是课本例题和练习题的变式, 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在规律, 一题多变就是对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拓展、延伸, 使学生不只是孤立地学会做一道习题, 而是对此类型题的解法达到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从而拓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广阔性。
例2.在△ABC中, AB=AC, D是BC上任意一点, DE⊥AB, DF⊥AC, 垂足分别为E、F, 问:DE+DF是否为定值。若是, 等于什么?
分析:连结AD, 过B作BG⊥AC, 由面积法S△ABD+S△ADC=S△ABC, 得DE+DF=BG。
当D是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 DE-DF为定值, 等于BG。 (S△ABD-S△ADC=S△ABC)
变式一:等腰三角形变成等边三角形
(1) 当D是BC上任意一点时 (如图1) , DE+DF=BG。
(2) 当D为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 (如图2) , DE-DF=BG。
(3) 当D为等边三角形ABC内任意一点时 (如图3) , DE⊥AB, DF⊥AC, DM⊥BC, 垂足分别为E、F、M, 则DE+DF+DM=BG。
(4) 当D为三角形外一点 (如图4) , DE, DF, DM, BG之间关系又怎样? (DE+DF=DM+BG)
变式二:等腰三角形变成等腰梯形
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 AB=CD, AD∥BC, P为BC上一点, PE⊥AB, PF⊥CD, BM⊥CD, 垂足分别为E, F, M, 求证:PE+PF=BM。
分析:延长等腰梯形两腰BA和CD变成等腰三角形。
变式三:等腰三角形变成保留两角相等的四边形
已知:四边形ABCD中, ∠B=∠C, P为BC上任意一点, PF⊥CD, PE⊥AB, BM⊥CD, 求证:PE+PF=BM。
分析:延长BA与CD成等腰三角形。
变式四:将等腰三角形嵌入其他图形中
(1) 已知:正方形ABCD中, E是BD上的点, BE=BC, FM⊥BC, FN⊥BD, 垂足分别为M, N, 求证:。
分析:△BCE为等腰三角形, 过C画BD边上的高即为FM+FN。
(2) 已知:矩形ABCD中, AB=3 cm, BC=4 cm, P为BC上任意一点, PE⊥BD, PF⊥AC, 求PE+PF的值。
分析:△BOC为等腰三角形, 过B画AC边上高即PE+PF。
爱因斯坦明确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题多变通过变式训练, 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探索中挖掘问题的本质, 找到原图的影子, 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大大缩短了思考的时间, 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提炼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常用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建模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散落在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中, 以“内隐”的方式渗透在数学体系中。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 将统领知识的思想方法概括出来, 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3.如图, 矩形ABCD的边AB在x轴上, 且AB的中点与原点重合, AB=2, AD=1, 过定点Q (0, 2) 和动点P (a, 0) 的直线与矩形ABCD的边有公共点,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用直尺或三角板绕点Q转动, 可以发现直尺或三角板只要和CD边有交点就满足题意。然后过点Q分别作经过点D、C的直线, 设与x轴的交点为E, F, 则点P的横坐标一定在E、F两点的横坐标之间。E, F两点横坐标的求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法1:先求直线DQ, CQ的解析式, 再计算出E, F两点的横坐标。
方法2:利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质计算出OE, OF的长度即可。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a≤2。
此题的分析让学生体味直线与矩形ABCD的边有公共点的实质就是直线与CD边有公共点的转化思想, 另外, 此题还渗透了通过临界情况来进行分析、求解的思想方法, 在求解过程中还能让学生体味动静互换、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的妙用。
四、让学生出错,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其实质也就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 是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 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 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思维的批判性不排斥思维的其他智力品质, 如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等, 恰恰是与诸智力品质相融洽而深化, 相辅相成而提高的, 因而培养思维批判性必然也带来思维的多种智力品质的培养。
新理念下的课堂,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整个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的参与欲望、参与过程、体验成功三部分组成。所以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改变“满堂灌”, 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达到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我在讲解:化简这一题时, 把它改成一道选择题, 给出四个答案:A. B. C. D.
先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1:选A
理由:
学生2:选B
理由:由字母的取值范围, 用排除法∵ ∴m<0
答案C、D可以排除。
学生3:选B。
理由:∵ ∴m<0
学生2和学生3的回答说明了学生1的回答是错的, 同时学生2又给出了选择题的一种解法——排除法。让学生参与, 让学生出错, 让学生纠正错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回顾并反思, 自我评价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探索原因, 这样, 既优化了解题过程, 提高了解题能力, 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多向联想的兴趣, 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思维品质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思维品质07-12
思维品质与思想品质11-11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论文11-04
学生思维品质10-19
创新思维品质08-23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1-19
优化数学思维品质08-30
高中地理思维品质培养10-17
关键是思维品质培养05-18
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