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导写

2024-07-18

材料作文导写(精选8篇)

材料作文导写 篇1

摘要:本文以一段新闻为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救人拍照”的话题作文。

关键词:材料作文,救人拍照,导写

一、文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2月12日下午,陈女士开车去取资料,发现路边围了许多人,原来是81岁的刘大爷摔伤了。陈女士将刘大爷送回了家,但她拍了三张照片:刘大爷坐在树坑里,刘大爷坐在副驾位置上,刘大爷进家门。陈女士拍下这些照片,是担心救人被讹诈。

阅读了这段新闻,你有何看法。请联系现实,写一篇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指导:

这篇文章适合写成时事评论,时事评论的基本格式是:针对材料,提出观点(或问题)———由表及里,分析原因———挖掘实质,剖析危害———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发出号召,总结全文。

(一)分析材料,提出问题。

路边围了许多人,他们为什么只是围观,而不出手去救刘大爷?

陈女士救刘大爷为什么要拍3张照片?

陈女士为什么担心被讹诈?这样的事以前发生过吗?

路人围而不救,陈女士虽救却拍下三张照片以防被讹诈,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二)发散思维,类比联想

社会上发生过好心人救人被讹诈的事情吗?是谁?

春晚郝建的小品与这件事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否一样?

是不是有些人专门靠讹诈好心人骗取钱财?碰瓷现象?

社会上因人心冷漠不救而致人死亡的现象:小悦悦事件、

社会上热心助人,好人好报的现象: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

(三)由表及里,分析原因,

人心冷漠,缺乏温情:由于改革开放,私人财产的极大膨胀,人们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经济虽然发达了,但道德建设却没有跟上。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麻木、冷漠,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道德沦丧,有些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一是社会上有一些碰瓷专业户,靠碰瓷诈骗为生;二是有一些人素质低下,恩将仇报,别人好心救助,他却栽赃陷害,让好心人垫付巨额医疗费。

这些坏的典型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大。人们做好事本来就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如果做完后,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感激,反而被诬陷为肇事者,承担巨额医疗费。那么,就不会有一个人原意做好事,人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麻木。就会真的见死不救。

法制建设不完善,一是对碰瓷者打击不力;二是对恩将仇报者没有给以应有的惩罚;三是对见义勇为者缺乏必要的嘉奖。

(四)挖掘本质,剖析危害

碰瓷者、恩将仇报者的得逞,使做好事者的一次善举,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怀疑。从此之后,绝不会再做好事,绝不会再多管闲事。

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让社会上想做好事的人,望摔倒者而却步,甚至绕道而行。导致整个社会缺乏温情,以致才有小悦悦事件,18位冷漠的路人视而不见,使一个幼小的生命离我们而去。

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不再相互信任。

(五)对症下药,提出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碰瓷者判刑,恩将仇报者坐牢,狠刹邪恶之风。加强道德建设,树立典型,弘扬正气。

(六)提出希望,总结全文

三、例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

二(2)班赵海玮

2015年2月12日下午,陈女士将在路边摔伤的刘大爷送回了家,然而在救人之前,她拍了几张照片,究其原因,是担心自己会因救人而被讹诈。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近些年来,救人反被讹诈之事屡见不鲜,一次善意的举动,常常使自己跌入痛苦的深渊。面对摔伤的老人,我们不禁驻足不前:究竟扶,还是不扶?

随着社会的发展,“碰瓷”现象不断演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他们花样不断翻新,“摔伤老人”就是随之衍生出的一种。“碰瓷现象”频发,究其原因,是法制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以致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碰瓷”碰的就是法律的软肋,还有人们心底的善意。“碰瓷”现象的加剧,更是反映了以冷漠为表象的道德滑坡,这种滑坡,与长期以来对讹诈、欺骗等行为的打击不力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算计,心的背离,为了物质上的利益,抛弃了无价的精神财富,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转化为冷酷的金钱关系,实在不可取,令人心寒。

那么,面对摔伤老人,究竟扶不扶呢?当然要扶!也许世界并不如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也有黑暗之处,但我们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否认它的光明。况且助人为乐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怎么能因此而被抛弃呢?袖手旁观,你真的能逃过良心的谴责吗?显然不能。因此扶还是不扶,答案一目了然。“扶人”是一定的,却并不代表着我们要乖乖被“碰”,在助人之时,可以留下人证,可以留下物证,像陈女士的做法也未尝不可,也许令人有些不舒服,但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她也做到了“助人”,我们应该理解,比起驻足围观,这样的行为不知好了多少倍。多留一个心眼,帮助了他人也保护了自己。

但若想让见义勇为者不再有顾忌有担忧,防止拍照事件的发生,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挽救道德的堕落。要消除这种危机,一是要从制度上创造条件,打击那些讹诈分子,追究其责任,二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好事,让好人好报。

这样,人们才能坚守住道德底线,减少“碰瓷”现象,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好风尚。我相信,当道德危机消除之后,人与人之间心会更近,世界将会温暖如春!

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时事评论,原因分析全面,危害剖析准确,方法具体可行。语言流畅。

第一段引述事件,提出问题。

第二段:分析原因,剖析危害。从三个方面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一是法制不健全;二是道德滑坡;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算计,心的背离,道德沦丧,为了金钱,昧着良心,干缺德的事。并指出危害:“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第三、四段:谈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段提出解决这一具体事件的方法:当然要扶,留下人证、物证,助人的同时搞好自卫。第四段提出解决这一类事件的方法:治本,挽救堕落的道德,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宣传好人好事,三是加强道德建设。

第五段: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扶不扶

二(14)班郑淑娟

新闻报道,前不久,陈女士在对掉进树坑的老大爷施以援手的同时,还拍下三张照片以示清白。其实,当时在场的还有一群早已让我们司空见惯了的袖手旁观的路人。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陈女士救人拍照片这一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呢?

推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一是历史因素。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认为撞倒人要扶,你没撞人干吗去扶?这是一大群人围观的原因之一。二是社会因素。当今社会太功利,人们一心向“钱”看,一些黑良心的人看到了倒在路边的“商机”,千方百计地要讹人一笔,“碰瓷”专业户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三是个人因素。说到底是个人素质问题,在发生了几起行善者遭讹诈事件后,人们对路边的摔倒者总是心生疑虑,生怕引火烧身。

如此一来,人们之间的互信感会越来越弱,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一场社会信任危机,这显然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现在有些人已经形成了“管它白猫黑猫,躺在路边就不是好猫”的偏激观点。还有一些打着灯笼难找的好心人,本想发挥一下正能量,却总会遭遇狗咬吕洞宾的尴尬局面。诸君试看:河南一小伙热心扶起路边被撞倒的大妈,被讹十万元医药费,最后还是路边监控录像的火眼金睛帮助他成功“脱险”;雷锋战友乔岸山做好事救起被撞倒多时的老大爷并将其送往医院,而老大爷的儿子们极力要求赔偿医药费,幸亏有路人出来作证,才得以还乔岸山一个清白。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使社会信任危机的洪波滚滚而来,我们的社会被打上关于“扶不扶”的巨大问号。正像郝健在春晚的舞台上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人倒了,还能扶起来;人心倒了,还扶得起来吗?

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缩影,扶不扶问题必然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给予社会更多宽容的被撞人,更多善良的“吕洞宾”,社会终会还我们一片透明澄澈的白日青天。

点评:文章第一段引述事例,提出问题。第二段从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全面而周密。第三段剖危害,人们之间的互信感越来越弱,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俗语,使论证犀利;引用两件具体事例,使论证有力;引用春晚郝建的名言,产生振聋发聩的力量。第四段解决问题,并发出号召。

材料作文导写 篇2

材料作文“数据时代”导写

广东 沙玉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有句谚语: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人们不能漠视数据,数据是科学的度量。

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的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数据的运用和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了种种挑战和变革。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解读】

材料第一段第一句是美国谚语,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用数据说话。第二句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对待数据的态度,即不能漠视数据,要尊重数据,不可忽视数据的存在、作用和意义;二是指出数据在科学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是度量,是标准。两句话都强调了数据的真实、可信、客观。第二段第一句借学者的观点交代“数据时代”的背景。第二句的前半句交代了数据时代的三个特点,即规模大、形式多、难辨真伪;后半句提出了在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公民、政府和社会如何面对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因此要在材料提供的“数据”或“数据时代”的范围内写作。写作前,首先要对“数据”这个概念有自己的理解。

“数据”,狭义的定义是: “科学实验、检验、统计等所获得的和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决策等的数值。”广义的定义是: “数据( Data)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计算机代码。”作文材料中的数据可以单指数值,也就是数字,也可以指各种信息的总称,包括个人、集体、社会等信息。

【立意说明】

1.符合题意

立意的角度在“数据”或“数据时代”的范围内,都“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四句话可分别作为“引发”立意的“思考点”。

材料第一段可引发的立意有:

A.通过数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正向立意)

B.重视数据是求真求实的体现。(正向立意,但不能脱离数据谈求真求实)

C.要关注数据、尊重数据、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向立意)

D.数据要真实可信。(正向立意)

E.数据胜于雄辩。(正向立意)

F.数据是把双刃剑。(辩证立意)

G.不要迷信、盲从数据。(反向立意)

H.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要大胆质疑(反向立意)

I.数据不是衡量真理的标准。(反向立意)

J.莫让数据蒙蔽了双眼。(反向立意)

K.漠视数据,贻害无穷。(写作重点在“数据”、第一段的第二句)

材料第二段可引发的立意有:

A.世界变了。 (写作重点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

B.应如何面对网民的声音。(写作重点在“数据时代”、第二段的第二句)

C.在数据的海洋中迷失了自己。

D.莫做数据的奴隶。

E.政府,请用数据说话。

F.数据引领时代。

【佳作展示】

让数据适时说话

广东某考生

“用数据说话。”在数据时代,这是强有力的话语。

“让数据闭嘴。”在信息爆炸背景中,这是真诚的忠告。

数字与符号天生有着准确严谨的性格,从实验室到菜市场,从普通民宅到审计部门的大楼,都有它板着面孔、俯视众生的身影,但也因为21世纪堪称“数据大爆发”的时代,我们在遮天蔽日的数据中呼唤“不知情权”这一免于打扰的第六大自由。如此矛盾,我们该何去何从?依我看,让数据该出手时就出手。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 “中国是个缺乏数字观念的国家。”在我们这个偏爱“应该大概也许是”的民族中,数据作为一种直接精准的社会管理观念,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国,像南京大屠杀这种重大历史事件的遇难人数,至今只能得到模糊的约数;在日本,战争或者列车事故,有着精确到个位数的伤亡人数,有着刻满亡者姓名的“命”字形纪念碑。是数据的缺失,才有对生命的`不尊重。再看我们神秘的三公经费、离奇的官员房产,与国外实行多年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相比,种种数据的莫名缺席,怎是一句“中国人很生气”就能了结的?

在数据的模糊与缺位中,我们流失了多少珍贵之物?但在数据的充斥与挤占中,我们似乎失去了更多。

索尔仁尼琴曾提出:“相对于‘知情权’,我们还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并且后者的意义显然更大。”在林林总总的信息与数据中,我们似乎无容身之所,时刻暴露在无尽的数据黑洞前。社交网络、移动宽带、微博、手机邮箱,无不将我们置于数据恐惧之中,与我们有关或无关的数据像潮水一样涌来,把众多网民呛得呼吸困难。也许,甩开数据,不再与世界抱成一团,我们才能享有真正自由的阳光午后。

这样说,公共事务、社会管理需要数据的规范、指导;在闲暇之时、自由生活中,则请数据休息,独享自我的精神旅行――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如在普罗旺斯诗意栖居的彼得,在数据之中游刃有余,想必他也深谙此道吧!

材料作文“滋味”导写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鲜肥滋味之享。

张衡《南都赋》:酸甜滋味,百种千名。

李煜《相见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写作指导

三则材料可提炼出核心概念“滋味”。三句话分别是对“滋味”的不同角度的解释和语境限定。第一句话,“滋味”即桌间美味。第二句话,“滋味”指舌尖味道。第三句话,“滋味”指人生情感体验。

很多学生在文中的扣题,只是到文末蜻蜓点水式明示一下材料内涵,其余各部分并不照应,或者不能对材料核心内涵进行充分呈现。这是材料作文的写作误区,亟待解决。

例文

缸爿的旧味

□曹怡宁

早在这个小城还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那时烧饼铺的师傅脸上还没有生出皱纹,我就已经守着黝黑的煤球炉,栖居在那条巷子里。

我最喜欢吃他家的缸爿。

一揪,一搓,一卷,一擀,再撒上碧青的小葱花——葱是门前新掐的,与洁白的面饼着实是两相宜。再交叠,擀面杖从中间向两头一滚,再刷上一层饴糖并撒上足足的芝麻,两头厚而中间略薄的饼便像极了一条小船,漂浮在巷中拉长的时光里。然后我看师傅把做好的一个个缸爿贴进早已红热的炉膛里,美味,在渐次生长。

早晨的阳光逗弄着小巷的青瓦白墙,又返照到冒着阵阵热气的煤球炉上。白色的烟气裹挟着面粉炙烤出的暖香在小巷里弥散开来。小巷深处传来叮当作响的车铃声,洗衣妇女拉家常的闲聊声,孩子们嬉笑追逐的打闹声……

当第一个缸爿出炉的时候,烧饼铺门前的队伍几乎快排到了巷口。师傅手上反套着油纸袋抓了一个给我,我便坐在一边儿的长凳上吃起来。

饼的表皮是金黄色的,上头镶满了一粒粒的白芝麻。咬一口,从牙齿沿着脸颊骨导出咔嚓的声音,电流一样,满足感传遍了全身。于是酥皮扑蔌蔌地往下掉,我赶紧腾出一只手去接,嘴上一合,满口芝麻的焦香与烤后焦糖的甜味。里头却是软的,用门牙拉扯时便带出了一层又一层的面皮,就着新鲜的米葱,可以咀嚼出小巷雨水的味道和着墙角边苔藓的气息。师傅在揉面时刷上了盐水,淡淡的咸味,和缸爿在口中翻卷出的小麦粉的甜融得恰到好处,就像小巷的青瓦白墙,绒绒的白,柔柔的青,调和得妥妥当当,让人感觉他们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那时,天高云淡,买到一个缸爿,便可以欢天喜地。我坐在条凳上,悠闲地把它吃完,心情大悦。

只是后来,小城变了模样,柏油水泥取代了过往的青瓦白墙。小巷终于只剩下了这一条,被包裹在车水马龙里,像一座被遗忘的孤岛。

我回去过一趟,烧饼铺还在,只是生意大不如从前了。我终是买到一只,咬一口,酥皮扑蔌蔌地往下掉,正如那碎了一地的旧时光。而那日渐苍老的师傅,守着他的发锈的煤球炉,踽踽独行在古朴的时光中。

评点

作者观察生活细致入微,描写细节极具生活情景感、画面感。以缸爿的滋味为载体,行文注意虚实结合,增强了对流逝岁月的怀旧,对缸爿师傅平凡而执着的人生感怀至深。尤为巧妙的是,以通感的手法将小巷的环境描写融合到对缸爿滋味的描述中,新颖别致,体现出很好的语言创造力。

(编辑:王冠婷)

材料作文导写 篇4

请以“与未来签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2)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提示】

题目富有时代气息,启发高中生展望和设计自己的未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努力实现梦想的热情。

“签约”是开放性提示,可以是一个构思起点:签约主体是谁?签约的标的是什么?具体内容又是什么?为什么要签约?如何履行约定?由此打开思路。“未来”是一个隐形限制,意味着这是一个未完成或待完善的事项,是需要付出努力实践的期许。最适合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夹叙夹议的散文,但不宜写成一般议论文。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写景要抓住特征,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抒情、议论,要写得深刻、充实、新颖、有文采。

很多高中生的作文文体特征不鲜明,只会人云亦云,借助现成的模式引述些可以百搭的材料,拼凑成文。无论什么题目,只要将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等万能素材糅合整理,装进套子,再装点一些漂亮词句就万事大吉了。这很不好!

文体要明确,抒写心声,感情真挚;写绿色作文,写放胆文。

【佳作展示一】

与未来签约

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高三(29)班程玉玮

初晴的午后,暖暖的阳光透过书店的橱窗洒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目光迎上一片墨绿,我从书架上取下那本书。封面上“瓦尔登湖”四个字与墨绿底色相映成趣。霎时,似乎有一股宁静的碧色湖水汇入我心底。打开扉页,一句妙语跃入眼帘:“时间只是供我垂钓的溪流,我饮着溪水,望见了它的沙床,竟觉得它是那么的浅啊!浅浅的溪水流逝了,但永恒留在了原地……”多么优美的句子啊!宛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把浮躁的心灵荡涤得纤尘不染了。

我珍惜这相见恨晚的邂逅。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都沉浸在梭罗的湖畔,看他筑屋、种豆、渔猎、耕耘、烘焙……“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便是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孤单国王,受他之邀,我得以在湖光山色中漫步,与他的灵魂沟通。书中的隽语箴言,耐人寻味,启人心扉。

一日从书中徜徉归来,掩卷沉思后,极目远眺,视线落在行色匆匆的路人身上。那衣着考究却面带愁容者,似是为升职之事而心忧;那满面倦意,眼睛惺忪者,应是苦熬一宿才回家;那神情木然,举止僵硬者,定是为机械重复的工作所迫……人们为了生计,往往荒芜了精神田园,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疲于奔命。

我不禁感叹,却在不经意间又瞥见那摆书摊的老人。他经常在破旧的报亭下悠然地听着京剧,有时品读手中的书;慵懒地坐在木质凳子上,却似陷入柔软的沙发中一般惬意悠闲。“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梭罗的话似乎在这位老人身上得到了验证。

书桌上一摞摞半旧的资料翻卷着书角,台历上的倒计时逐渐归零。是的,高考正悄悄逼近。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高考的镣铐将我们束缚在沉重的现实中,无法挣脱。幸而,梭罗泛舟驶来,他让我明白:唯有心灵沉潜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只是黎明,太阳不过是一颗辰星。宁静地生活,以一颗平常心从容面对,高考便是对生命的充实,而不是心灵的羁绊。

携一抹绿色于窗台之上,剪一段月光于陋室之中,品一曲旋律于烦闷的午后,捧一杯浓咖啡于宽敞的书房……也许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与星辰,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人生享受才会如活水般涌来。

我拿出笔,在 《瓦尔登湖》 的扉页上吐露心声:愿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这也是与未来签约!是否真正隐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洒满内敛非凡的月光。

充实每一天,寻觅诗意的栖息地。愿未来的我永远安适淡然,不被世俗束缚,泛舟于瓦尔登湖的碧波之上。 (指导老师:邢照允)

【点评】 追求心灵的澄静,寻觅精神的桃源,这是作者与未来的约定,也是现代人共同的期盼。追慕梭罗,关注现实。对比鲜明,启发忙碌的人们“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找到诗意的栖息地。文采斐然,引人遐思。 (邢照允)

【佳作展示二】

与未来签约

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高三(29)班杨嘉琦

“等你长大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有了工作,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了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随着镜头的不断切换,孩子渐渐长大了,并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可母亲的声音却越来越沙哑,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而从未改变的是母亲凝望儿子时欣慰而关切的眼神,是儿子离开时母亲的不舍与担心。

每当看完这则公益广告,我都心潮起伏,感慨万端。从只会在襁褓中呱呱啼哭,到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再到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我们也许从未注意过,在这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毫无怨言。当我们长大成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但父母真挚的爱与期待却从未削减。

“别让爱成为等待”,这是广告的结束语,是对天下儿女的温馨提示,也是对我的鞭策。看着广告中儿子渐行渐远的身影和老母亲在寒风中伫立凝望的场景,我心中一阵酸楚。我悄悄而又坚定地和未来签约———要载着父母的爱努力前行,倾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与未来签约,我无怨无悔。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只有懂得感恩,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人!尽孝是儿女的责任,是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道德准则。正如一首歌中唱道:“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间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岁月的风霜染白了父母的头发,流逝的时间将把他们的青春耗尽。我们也许无法像捐肾救母的田世国和“绑着”母亲上班的陈斌强那样将孝道彰显到极致, 也许无法做出 “ 恣蚊饱血”、“卧冰求鲤”那样的伟大举动,但我们不让父母的爱成为永久的等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回家看看,千万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与未来签约,我将全力以赴。我常常会憧憬这样一个画面:父母不用再为我而奔波劳累,他们可以在院子里悠闲地读读书、看看报、晒晒太阳。我能够陪着他们游览大好河山,共享天伦之乐……美好的梦想需要用奋斗的汗水来编织。父母的爱与期待会给我不竭的勇气和力量,让我直面人生的挫折,勇往直前!

愿天下怀着感恩之心的儿女们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诺言,坚守孝道,让爱如期而至。 (指导教师:邢照允)

【点评】 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关爱老人是每一个人的职责,这也是作者“与未来签约”的动因。文章从一则公益广告写起,富有时代气息。作者敞开思想,畅叙心曲。文章感情真挚,启人心扉。 (邢照允)

【佳作展示三】

与未来签约

安徽省界首第一中学高三(29)班贺利娟

院子里的两棵枣树开着花,落了满地淡黄的米粒儿似的花朵。父亲在两棵枣树间给她搭了秋千。她一路撒娇使性,跑向父亲,扭着小身子央求着父亲把她抱到秋千上。她在秋千上荡呀荡,父亲的笑声在飞扬……

秋千摇啊晃啊,一眨眼几年过去了。树上的枣子红了又青,青了又红。上了初中,她仍喜欢荡秋千。父亲也总爱站在她身后,笑意满满。她跳下秋千,欢笑着,雀跃着。“爸爸,你上去吧,我推你荡秋千。”父亲就真的坐在秋千上。秋千慢慢地荡着,荡得很低很低。她悄悄地凑近父亲耳边,轻轻地说:“爸爸,我会永远陪着你荡秋千……”“一言为定!”爸爸脸上荡漾着欣慰的涟漪。枣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初秋午后,阳光灿烂,不时有鸟儿划过天际。

枣花纷纷里,她渐渐长大。父亲对她的期望,与她对未来的憧憬,在那个燥热的夏天,发生了碰撞。没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她拒绝了父亲让她复读的建议。她看着院子里的枣树,枝繁叶茂;树顶上一片天空,蔚蓝辽远。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她启程去了远方……

在外打拼,事事艰辛。关于生活的磨难,她总有太多话想告诉父亲。可又怎能让父母担心呢?日复一日,那些话就都被咽进了肚子里。在又一个枣花开的季节,电话传来一个噩耗:外公去世了!

哀痛的气氛凝滞了空气。外公的黑白遗像前,母亲在抽泣。她惶恐地从母亲脸上发现了自己的眉眼,父亲脸上已经有了深深的皱纹。成长是奇妙的,她在那一刻深深体会到正在失去或即将失去的太多,她的心里有着深深的不安。

一帧帧记忆的片段如电影般在脑海里播放,她仿佛又看见自己踩着一地枣花朝秋千旁的父亲跑去的情景。父亲搭的那架秋千,给予她快乐,伴她走过童年。如今,她长大了,父亲那挺拔的身影却渐渐模糊在时光里。她时时想起那个有着初秋暖阳的午后,想起她许下的诺言———那是与未来签约。

辞去南方的工作,她打算在家乡发展,做一个好女儿,承欢膝下。枣子红了,灯笼似的挂在枝头。家乡的枣子品质很好,她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有在南方打工时学到的技术,又有父亲的理解支持,她坚定了创业的决心。艰难地筹措资金,接着购买设备,招募工人,开始加工枣干。诸多困难迎面而来,她咬牙坚持,因为心中有梦想,心中有承诺。

几度寒暑,枣花见证了她与父亲的约定。“枣花虽小结实多”,履行约定的路上回荡着秋千的欢歌…… (指导教师:邢照允)

漫画材料作文“迁徙”导写 篇5

【写作指导】

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关键是读懂漫画。那么如何读懂漫画,进行审题立意呢?

一、看漫画的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漫画的标题就是漫画的眼睛,标题是理解漫画寓意的窗口。

二、看画面细节。漫画属造型艺术,又属喜剧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观察漫画中的人、物、景、情,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

三、看漫画的艺术手法。漫画是用线条、色彩来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要表现的形象鲜明、典型,表达的意旨更明确,更深刻。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这幅漫画表现的是小鸟不约而同地飞离地球家园,迁徙到拥有绿色植物的星球上去,寓意不言自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不要破坏自然,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这个话题可以从大处着笔,也可以小中见大。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草一木都可以入文。可以回视过去,可以关注现(在,还可以预示未来。

写议论文,可以从宏观上去阐述,也可以就某件事展开论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求条理清楚,说理充分。分析破坏自然、爱护自然的原因,分析危害或好处,要结合实际,联系现实。写记叙文,可以写生活中的小事,一只饭盒、一棵小树、一块绿地、一方天空、一只小鸟,都可入题,或破坏环境或爱护环境,小中见大,从行动中体现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也可以写想象作文,从动物、植物的视角,呼唤人类保护自然。写散文,“形”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神”聚就可。

【素材仓库】

◆早在70年代,美国捕鱼业便实行了“留大放小”的原则――重量达标的大鱼留下,不达标的小鱼则被放回海里。不几年,曾经一度江河日下的美国捕捞业,渐渐重振雄风,鱼儿又多了,产量又高了……

◆远山正瑛,日本山梨县人,鸟取大学名誉教授,农学博士,日本沙漠实践协会会长。他80岁高龄到内蒙古,一千就是十几年。为了促进中国的`沙漠改造,他还到日本各地巡回演讲,动员志愿者来中国植树。老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荣誉市民,联合国曾授予他“人类贡献奖”。

◆北美美少女朱丽娅为保护树龄超过数百年、树身达18层楼高的银杉巨树,独自在树冠上坚守了738天,后来巨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被美丽女孩的爱心和诚心所打动,承诺放弃对该树的砍伐。对自然的敬畏,折射出美丽女孩善良而美丽的心灵。

◆欧洲网球赛上,球员阿加西抓住机会击出了强有力的一球,不幸发生了,球不偏不倚击中了飞过的小鸟,小鸟当场死亡。别人都为这个球惋惜,而阿加西却表情凝重地为小乌下跪,表达对小生命的敬畏,阿加西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张正祥,作为普通的农民,守卫滇池30年。张正祥深爱着滇池,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玷污他心中的圣地。他每周绕滇池走一圈,一圈就是126公里,他一共走了1000多圈。他用牺牲整个家庭的代价,赢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奖杯。

◆赵希海是吉林省红石林业局的退休工人。工作30年间他做过爆破手,炸山开矿;做过伐木工,采伐林木,而这两种工作恰恰对生态环境造成致命的破坏。退休后,无尽的担忧和痛惜使他选择义务植树造林,开始偿还大山的大义之举。22年,他艰辛劳作,共向国家捐赠林木11.8万株、苗木50万株。古稀之年,他积劳成疾,又将植树造林的绿色大旗交给儿子,实现为国家贡献苗木100万株的诺言……

【佳作展示一】

假若世界只剩荒凉

李娜

你轻轻地仰首,想寻觅一片蔚蓝的晴空,天空却以混浊的目光直视你的眼睛,以灰白的面庞敲打你的神经;你静静地闭目,想聆听一曲婉转鸟鸣,回应你的却是无边的寂静,甚至连一丝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也没有;你缓缓地俯身,想注目一道清澈的溪流,无奈满目疮痍,污秽的水流永远沉重而拖沓地流动,漂浮在上面的是肮脏的垃圾。

你可曾听到古老的热带雨林中传来轰轰的机械声?一排排树木倒下,一群群鸟儿飞走,一片片楼房拔地而起,可又怎能用这钢筋水泥来代替鲜活的生物?你可曾看到寒冷的南极大陆日渐融化的冰川,人类的工业文明“成功”地将地球变成温室,开着空调的室内越来越凉爽,可让生活在极地的动物栖身何处?

你可知道每年有多少大象因为人类的贪婪而死去?可知道有多少藏羚羊在迁徙途中穿过公路被车撞死?你可知道每天有多少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范文网 )有多少湖泊已经干涸?不知道,人类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知道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不断地破坏,无休止地毁灭,想要彻底地征服自然,然而他们得到的却往往是抚不平的创伤。

假若世界只剩荒凉,让我们如何蘸一抹翠绿铺满春的画布?如何采一束鲜花覆住夏的脸庞?如何挟一片黄叶别上秋的衣襟,如何挑一缕洁白装饰冬的华裳?

假若世界只剩下荒凉,再也没有湛蓝的湖做地球的眼睛,再也没有奔腾的河做地球的血脉,再也没有绵延的森林做地球的肺,再也没有活跃的动物做地球的细胞。我们,拥有的将只是一个空旷而死寂的千疮百孔的地球。

假若世界只剩下荒凉,森林变成一个个树桩,小溪变成一条条沟壑,翠绿变成一片片枯黄,那时鸟儿只能无奈地飞向月亮,寻找那棵梦中的桂花树,人类也只能无奈地将目光投向茫茫宇宙,去寻找另一个栖身之所。

不要等到那时才悔恨自己做错的事,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不再做自然的君王。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要断了未来的路!

【点评】

本文作者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着重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生存环境,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文章自始至终充溢着一种忧患意识、人文关怀,或排比,或对偶,或反问,灵动多变,气势如虹,读来振聋发聩,具有较强的震撼力。语言活泼生动,目光敏锐犀利,思辨力强。

【佳作展示二】

忆往昔,看今朝,想未来

高瑞芳

谨以此文献给若干年后绿色的地球。

――题记

星斗稀,钟鼓歌,帘外晓莺残月。

犹记那年可以欣赏“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幸福;犹记那年可以欣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欢喜;犹记那年可以欣赏“最喜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闲暇……那时的你,真美,时时刻刻都弹奏着人与大自然和谐的交响曲。

点露重,柳叶落,满庭堆落花。

可这些年来,你累了,不然怎能允许原来的绿色一点点被吞噬?曾经的美好景色如今早已成为海市蜃楼,满眼的萧瑟让鸟儿都想迁徙到月球。

世界上要有多个马塔伊就好了,她带领人们进行“绿带运动”,使森林覆盖面积原本只有2%的肯尼亚,30年的时间已拥有3000多万棵树。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恫怅。

再度欣赏你的时候,我只能深深地叹息,不仅因为你的萧瑟,更因为人类的无德――“乱砍滥伐”“污染环境”……人们早已麻木,眼中只有利益,只有金钱,而忘记了赖以生存的你。

春欲来,思无穷,旧景如梦中。

当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你是否还能披上华美的绿装?我想你也处于撕心裂肺的痛苦中,该如何才能让那年的景色不是一场梦?

曾经,天很蓝;曾经,河水清澈得与蓝天融为一体;曾经,满山的绿色汇成了无边的海洋……然而,这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自然哭泣了,她也会报复!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液体,难道真的是自己的眼泪?

待从头,收拾旧诃山,展新颜。

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是我们希望的源泉,没有源泉,哪有你、我、他?你,在蓝天下思考;我,在绿树旁深思;他,在土地上回忆。那往日的欢乐,为何在失去时才发觉它的可贵!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留住你、我、他曾拥有的快乐和希望!

轻轻地告诉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你、为我、为他,保护地球,留住最美好的环境……

【点评】

材料命题作文“借口”导写 篇6

阅读下则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同学们,大家现在已经坐在大学的教室里了,你们的人生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值得恭喜。不过,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为什么没有考取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原因写一下,我想通过这个来选定第一届班委会。”辅导员老师直入主题。

很快,调查结果就归纳出来了:以前太贪玩,学习不够用功;高考发挥不好;志愿填得不好……然而,有一个答案却令人耳目一新:我就这水平。也怪了,这位同学竟然做了第一任班长。辅导员的理由是:全班同学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材料二: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也培养了无数商界的精英。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久远的传统,就是学生遇到军官问话时,只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认真反思,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与体验呢?平心而论,这种习惯到底如何呢?请以“借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戏剧除外)。

【写作指导】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借口”或“没有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考试不理想,找出发挥不好,粗心,或身体不舒服,甚至借口老师没有复习到,没有划定范围。骑车闯红灯,借口要迟到或有急事去医院等。

“借口”也可以理解为“假托的理由”。这个理由不一定是消极的、贬义的,可以是“善意的谎言”。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有新的发现。俗话说“会做媳妇的两头瞒”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耳熟能详的“妈妈喜欢吃鱼头”、“爷爷喜欢吃猪蹄”的“借口”就是爱的体现。医生对身患绝症的病人报告病情时总是说得很轻,“不要紧,回家好好保养”,这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借口有时可以弥合情感的“裂缝”,和谐人际关系。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借口。

写作记叙文时切不能低幼化,要避免题材简单、构思单一、语言单调。一定要写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彰显人物个性,以情感人。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分解小论点,小论点之间要有层次性,要有辩证的分析。

【习作赏析】

借口 徐冬兰

他就这样过了大半辈子。

他穷困潦倒,又奇丑无比。按理说,善良的人们会帮助他。可他性格孤僻而暴躁,总是在埋怨着一切。因此,人们都尽量离他远点。还好,他每天都会很诚心地祈祷,希望有人能为他指点迷津。

一天,他忽然见到金光闪闪的一座莲花台,原来是佛来了!

他怔了一下,继而立即下跪,双手扑在泥泞中,泥浆都溅到了他的脸上:“我万能的佛啊,真的是你吗?”他想验证一下,但强光穿透他那肮脏的心,刺得他睁不开双眼。

佛问:“我送你的儿子呢?”

他脸色聚变,确实很伤心:“死了!不过,不关我的事!他要玩,我带他去玩,结果,我只是,我还警告他不要离开我,因为他才六岁。我让他不要去的,我只是系个鞋带,结果,他被疾驰的摩托撞了,成植物人了。其实,我也不想抛弃他的,只是我太穷了,有个累赘,两个都活不了,真的,我不想抛弃他,我只是没办法……”

佛叹了一口气:“我记得,我送你来时,你的性子是有点急,可也不像如今呀!”

他的两眼几乎要着火了,浑身血液倒流:“佛,你不知道,这里的人太坏了!看我长得丑都不理我!有些人说我是加西莫多,我受不了了!要不然,我怎么办,我也不想这样,我只是想自卫,我不想这样,只是他们太坏了!这些家伙,以为自己长得好看就天下无敌吗?一个个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他们太坏了,逼得我不得不吓唬他们,为自己壮势!”

其实佛看得一清二楚,这个村子里是有人爱欺负人,但也有心地善良的人,虽然怕他,但也暗地帮过他!可他居然不当一回事!

佛,更失望了,他问:“那你为何如此诸多埋怨呢?为何不以美好的眼睛去看未来看世界呢?”

他眼中闪过的一丝慌乱被后来的振振有词给抹杀了:“佛,这个世界不好,我的未来也不好,要不我为何祈祷呢?这个世界一片荒凉,我的未来一片黑暗,其实我也想光明,但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容不得我想到光明,所以,我才向你寻策求救的呢!……”

佛,摇头,金光渐渐变暗,佛又笑了:“其实,其实,这不关我的事,还记得投胎时我叫你停,直接跳吗?你却怕高,走到低处,跳了下来。这是你自己投错了胎,而不是我安排你这样的!”佛收起眼角那狡猾的笑,消失了。

“佛,佛!佛……”他大叫!

“本想被你的诚心感动来指点你的!可在你看来为何都是别人的错?你无法认识世界,这注定你只能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了!如果哪天想通了,不会再寻找借口了,我虽不再出现,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啊,好好想想吧!”佛留下几句文字!

【点评】以佛与人的对话构思作文,大胆想象又有现实基础。人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要推卸责任,找借口;人不能和人类相处,忽略人类的关爱和帮助,埋怨世道的荒凉黑暗。两则材料各有侧重,包含对自己和对别人两个方面。无论如何都没有借口。束手无策时,向佛求救,佛为人指明了方向,不要寻找借口。结构安排采用倒叙手法,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借口 洪浩

翻着我们的照片/想念若隐若现/去年的冬天/我们笑得很甜

周杰伦的这首《借口》一直在我耳边围绕,盗版磁带加上劣质播放机插进两块钱一个的耳机,调到最大音量,让他的声音蒙上一层薄薄的雾,像一片薄薄的愁思。我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窗外是明净纯洁的月亮,窗内是咔嘣乱响的电风扇。正对着我的是一块墙壁,墙壁上嵌着一块不小的木板,木板上贴满了那些曾经的、属于我的辉煌。那些奖状在月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了刺眼的、明亮得让人心痛的光芒,这些都是属于我的。我在心里反复念叨着,但是也只是曾经的。

看着你哭泣的脸/对着我说再见/来不及听见/你已走得很远

我偷偷地从床底抽出一张被粗暴地折叠着的纸,确信没有惊动父母后,轻轻打开,盯着让人一看就觉得活着真没意义干脆回家挑大粪得了的伤痕累累的试卷上鲜红的分数。不明白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开始堕落了,不明白从什么时候起我害怕面对父母了,不明白什么时候起习惯刚回家就冲进卧室把刚发下的试卷藏在床底,不明白从什么时候起,那些戴在我头上的光环,已经变成了曾经。

记不清有多少回了,每次父母问起最近的成绩怎么样,我总是支支吾吾,用各种方式编造假话蒙骗他们,在搪塞着他们的同时我也在欺骗着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没关系,只是一些小测验而已,没什么大不了。这次没注意,下次细心点就是了。哎呀失误了,还好有下次,一定要把握住。可是到了第二天上课,依然会漫不经心,不是发呆就是发傻,于是一切如旧,一切按照规律不停地循环。

你说过坚持要走/是你受伤的借口/如果要走/请你记得我

借口,一切都是借口!我跳下床,疯了一般跑到墙边,撕下了所有的奖状,所有的荣耀,我失魂落魄地低着头,盯着自己被月光拉长的身影折射在墙上,我顺着抬起,忽然发现,墙壁的木板上什么都没有了,不知怎的突然感到一阵轻松,那空白的木板就好像那未知的将来,等着我去书写。

我这才明白,原来我撕掉的不是光荣,也不是负担,而是我不断用来欺骗自己的借口。

不要寻找借口,梦想还在前头,耳机中传来一阵清脆的女声。

悲伤的歌已经唱完了,我也该振作精神,不再寻找借口,抒写自己的新篇章了。

材料作文导写 篇7

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 (65分, 含书写分5分)

要求: (1) 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不得抄袭; (2)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5) 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导写

这道作文题简洁而直白, 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 让考生聚焦生活、关注影响自身成长的内外在因素, 给考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要写好这篇命题作文, 必须抓住三点:

一、审题:拓宽视野。近几年, “我们”“你”“他”等代词在各地中考作文题目中大量出现, 引导同学们关注周围环境, 学会合作相处, 叙真事, 吐真言, 抒真情。“我们一起走过”中的“我们”不同于“我”, 如果全文只见“我”而未见“我们”, 那么就明显偏题了。进入“我们”的当然可以指亲人、同学、老师、友人, 但我们的视野不妨可以更开阔些, 能与“我”组成“我们”的, 还可以是物品、风景、书籍、兴趣……只要是陪伴“我”走过的、具有回忆价值的事物, 都可以进入“我们”的范围。“一起走过”也就是“同行”的意思, 如果你写“我”的兴趣是绘画, 绘画9年来与“我”同行, “我”两次几乎要放弃, 但绘画的魅力使“我”选择坚持, 走向成功, 这样的文章不是也很有个性么?这里的关键是看你选进“我们”的事物对于“我们”的“同行”有没有价值和美点。

二、构思:人无我有。不少考生把亲人 (父母亲、爷爷奶奶) 选进“我们”, 写“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如何得到他们思想上、生活上的关心和呵护, 事例都是“人有我有大家有”的大路货, 这样的文章当然很难获得高分。构思时不妨想一想:有没有一个物品伴随我同行———顺利时我向它微笑细语;懊丧时我向它真情倾诉;它忧我所忧, 乐我所乐, 启我所思, 促我前行……这个人格化的“它”承载着生命的感悟、生活的哲理, 扮演着朋友和老师的角色, “它”和“我”组成的“我们”发生的故事, 自然就具有了人无我有的独特性。再如, 你写亲人, 能不能不从生活上的关爱切入, 而是着眼于一般考生很少写到的另外一些角度, 例如给予生活智慧等。下面的例文二写“我”愿永远做爷爷的“一字生”, 就体现了人无我有的个性化构思。

三、立意:注重创新。“走过”是个过程, 怎样让这个过程散发异彩, 取决于文章的立意。有位考生写“我”和“你” (寄养在“我”家的表妹) 的交往 (见下面的例文三) , 开始时“我”自私任性, “你”却很会包容, 离别时仍然给“我”一片真诚, “我”反省、追悔, 由衷希望“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过”……这种把自己定位在“严于解剖自己”上的“一起走过”就散发出“自我反省”的异彩;有位考生写秋收 (见下面的例文一) , 不是把自己定位在“接受劳动锻炼”和“体味劳动辛苦”上, 而是原汁原味地描写儿时田埂上的欢蹦追逐、摘香叶泡热茶、盼好菜叫吃饭……一幅多么美丽和谐的秋收图呀!一群多么纯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呀!文章说“挂在火红的天空中的夕阳, 似乎笑看我们, 深深醉去……”风情美, 情趣美, 人物美, 这是多么值得回味的“一起走过”呀!如此美文, 当然也会使读者“深深醉去”的。这样的诗意正是创新立意之花散发出来的醇香。

佳作评析

例文一我们一起走过

大片大片的麦田, 湛蓝湛蓝的天空, 洁白洁白的云朵。麦收季节, 我们和大人一起走过, 分享喜悦和欢乐……

当晴朗的天幕又一次被金色的麦田托起, 农忙的味道早已蔓延到家家户户。当大人们拎着镰刀下田收割时, 我们也兴奋得没有等到太阳晒被窝就早早起来, 走到田埂上, 正好遇上一样跳着过来的邻家伙伴们。大人们挥舞着镰刀, 一行行地往前割, 我们便在田埂上追逐, 笑声在田野中穿来穿去。田埂上的小草一簇簇的, 绿叶一片挨着一片, 见着我们, 羞答答地缩在一边, 好像站错了地方的孩子。割累了的大人们时常站直了腰, 歇一歇, 看到旁边嬉闹的我们, 微微一笑, 继续弯腰挥镰……

快到中午, 太阳越来越兴奋, 我们只好躲在家里, 挺懂事似的倒上满满一大杯热茶, 跑到外面墙角边摘几片说不出名字的香草叶子, 洗洗干净, 放到杯里, 看着翠绿翠绿的香叶儿, 闻着淡淡的香气, 想像着大人们等会儿“抢茶”喝的情景……我小嘴一咧, 又蹦蹦跳跳地跑到厨房, 蹲在灶旁, 看着爷爷把稻草一把接一把地送进灶膛, 想着过一会儿桌上有几样自己最爱吃的菜, 忍着馋偷偷地笑……见着饭好了, 蹦蹦跳跳的我跑着跳着到田头, 扯着嗓子喊着“饭好啦———”于是, 挥舞的镰刀终于歇了一把劲儿……

吃完午饭, 睡完午觉, 揉着惺忪的睡眼, 欢快的身影又一次开始了穿梭, 田埂上的笑声拉着将要逝去的阳光从田间叶缝中钻出来, 闪耀着流动的质感……我们依旧跟着镰刀的节拍, 在田间无忧无虑地跑着、跳着、笑着、玩着。挂在火红的天空中的夕阳, 似乎笑看我们, 深深醉去……

可是, 夕阳总会落下, 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总会长大。如今坐在考场上的我, 依旧会仰着脸, 望着天空, 痴痴地幻想明天的天空还像一块刚染的布, 蓝底, 带着些许白云做的花纹, 而我依旧会无忧无虑地在麦田中尽情地跑着、跳着、笑着, 和大人们一起走过……

点评:

很少看到这样充满村野风味的好文章了。无忧无虑的孩童和辛勤劳作的大人组成了“我们”, “一起走过”的日子充满丰收的喜悦, 文章更多地是从“我”的角度落笔, 生动地表现农村孩子活泼天真、淳朴可爱的性格, 但“割累了的大人们”的“微笑”和“我”准备茶水、“扯着嗓子”招呼吃饭的叫声, 又使“我们”这条线似断实连。贴近生活的童真稚趣和泥土气息, 是本文的亮点所在。

例文二我们一起走过

爷爷, 在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里, 时时都能向您学学问啊!就说这大年三十夜吧———

柴火半堆保平安

一家人忙着祭祖, 准备年夜饭, 我也不能闲着光等吃饭吧。问问贴对子的爷爷, “不用, 不用, 你玩去吧!”问问洗鱼的妈妈, “你难得玩一天, 看电视去吧!”真没劲。

我转过身, 看到土灶旁的柴火堆只堆了半满, 这么点儿柴火怎么够做年夜饭呢?于是我去屋后抱了几捆干柴草放在柴火堆上, 再有几趟就满了。一定会有人夸我的, 我越想越得意。

“你干什么呢?快把上面的柴火搬走。”爷爷的大声呵斥冻结了我的笑脸, “堆这么满干什么?穷灶火, 富水缸, 柴火半堆保平安。这么多柴火, 失了火怎么办?快, 抱回去。”

真悲惨!吃力还不讨好。可爷爷您说的也真对, 穷灶火, 富水缸, 柴火半堆保平安。

灶膛半满火苗旺

“没事做帮我来烧火, 我要煮肉。”奶奶说。开心死我了, 我正愁没事干呢。我抓起一大把柴草, 点着, 塞进灶膛, 着了。“记得烧旺点, 要不然肉可烧不烂。”我可带劲了, 又抓了一大把柴草, 还加了两根木条, 灶膛便满满的了。可火反而熄了, 只冒白烟。“怎么不着了?”我叫道。爷爷走过来, 笑了笑, 他把两根木条拉出来放到里灶, 又抽掉了一半的柴草。“爷爷, 您干什么啊?现在灶膛不着, 已经没有火了, 你还把柴草拿掉。”说话间“噗”的一声, 红光照亮了灶膛, 竟然着了。

“人实心, 火空心, 灶膛半满火苗旺。还是个初中生呢, 这点道理都不懂。”爷爷又拿起他的糨糊碗贴对子去了。

人实心, 火空心, 灶膛半满火苗旺。我又学到了学问啊!

酒喝半杯身体好

“爷爷, 我给您满上。”刚倒了半杯, 爷爷就用手托住了瓶颈。“您平时只倒半杯, 今儿过年, 您就满上, 奢侈一下。”“你以为我那是舍不得喝吗?酒喝半杯刚刚好, 既暖了身子, 又养了身体。孩子, 不是什么都是满的好。”

柴火半堆, 灶膛半满, 酒喝半杯, 仅仅这“半”字之道, 就有那么多学问啊!爷爷, 我多么希望我们永远一起走, 我永远做您的“一字生”啊!

点评:

文章叙述的三件事, 时间集中, “学问”扣住“半”字展开, 形散神聚,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回忆“一起走过”的日子, 作者没有像很多考生采用“以情立意”, 而是采用“以知立意”, 体现“人无我有”的个性化构思。作者善于观察和体悟生活, 勤于积累生活经验, 是这篇文章新意迭出、胜人一筹的奥秘所在。

例文三我们一起走过

真是羞于回首, 那段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真的很不喜欢你, 成天脏兮兮的脸蛋, 耷拉着的稀疏的黄毛, 不出一天就弄得皱巴巴的衣服。我甚至看不起你。

于是我冷落你, 躲避你, 嘲笑你。而你似乎注定要做我的“跟班”, 我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 每分每秒“姐姐, 姐姐”唤个不停。我唤你作“拖油瓶”, 视你为我的负担。我烦透了你。

那天, 我买了一块垂涎已久的慕司蛋糕。这蛋糕做工精美, 香气四溢。我小心翼翼地藏着掖着, 不料还是被你看见。你兴高采烈地跑来:“姐姐, 姐姐, 这是你买的吗?多漂亮啊!”我突然有种自豪感, “那是, 不过花了我不少钱呢!”看你脏兮兮的小手迫不及待地伸向我可爱的蛋糕, 我气急败坏地吼道:“干什么?不许你碰它!”一面心疼地将蛋糕盒捧在怀里。你的手就这么悬在空中, 僵了好久。空气冻结了, 很尴尬。你像只小猫似的可怜巴巴地望着我, 呜咽着说:“可不可以……”“休想!”不等你说完我便打断你。“只一半, 一半可以吗?”看着你闪烁的泪花, 我确实有些不忍了, 想想又怕母亲责备我欺负你, 无奈地嘟囔:“算了算了, 只许一半哦。”于是取出刀分了半块我不喜欢的奶油给你, 而你却像得到了天赐的宝贝, 高兴地捧起我的脸用劲亲了一下, 欢呼着跑开了。

终于, 姑妈要来领你回家了, 想到可以摆脱你的纠缠, 我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你走的那天我在学校上课, 晚上回到家, 妈说你留了东西在我桌上。我奇怪地走进房间, 桌上不过放着块芝麻糖, 不, 是半块。我不屑地想把糖扔掉, 忽然瞥见旁边小纸片上稚气的一行字:

“姐姐, 我与你一人一半。”

心猛地一颤, 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纸片被我捏紧在手心, 贴在胸口。轻轻拿起那半块芝麻糖, 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 感受它在快乐地溶化。真甜———这一定是我们再次相聚时的味道!

点评:

“一半”蛋糕折射出“我”的自私任性, “半块”芝麻糖浓缩着“你”的纯真可爱, “一起走过”的日子让“我”在悔恨感动中走向成熟。以对比和自我反省立意, “我”的情感线索清晰而有变化, 结尾点题又有比喻双关含义, 都可圈可点。

例文四我们一起走过

泛黄的相片, 在记忆一隅投下些许斑驳。古老的青泥石板, 在思绪里铺展, 继而延伸, 到达迷茫的远方……

和你一起走过, 我从来没有探寻你的历史。至少在我出生之时, 那条路已经饱经风霜了。路面崎岖不平, 就像一块块石板拼接而成。路边有绿绿的青苔, 还有翻卷的烂泥。置身其上, 仿佛踱步于历史的纵横之间, 穿梭在岁月的变迁之中, 渐生几分感慨。

奶奶说,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叫你“青泥石板”。她向我诉说时, 平静的神色中, 我总仿佛看到奶奶的心湖荡起阵阵涟漪。

还记得吗, 那年我捧回红领巾的那一天, 我欢蹦乱跳的疯样?我不停地奔跑, 快速地旋转。青苔的绿意直逼眼帘, 送上一份祝贺, 石板的排列也仿佛成了歌唱的音符。我知道, 此时的你在默默地注视着我, 期盼我天天这般快乐。

记忆里也会映出孤独无助、寂寥难堪的日子。还记得吗?是你给了我快乐的路途, 让我踏上旅程, 无拘无束。每回, 我总是来到你的身边, 蹲下身子, 向你诉说心中的苦闷。说着说着, 泪水会不由自主地滴到你的胸膛。我相信你能听懂我的故事, 因为在你的身体里, 包容着我的泪水和欢笑。我的心路历程, 是你和我一起走过的。

一晃三年过去了, 你的古朴的身影只是停留在记忆里。也许, 我冷落你了。

所以, 我无论如何要重回旧地, 重回那片陪伴我慢慢长大的土地。我知道, 你需要慰藉———这是一位失落的长者对儿女的渴求, 对记忆的呼唤。

可我再也寻不到你了。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日暮的炊烟依旧袅袅升起, 鸡犬的啼叫仍然声声可闻。但老人告诉我, 筑新路了, 原来破的石板路消失了……

茫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可我终究没有落下泪来, 我要让眼泪永远封入记忆。我明白, 心里的青泥石板会依旧铺展, 我们仍然会一起前行……

点评:

材料作文“救人拍照”导写 篇8

关键词:材料作文 救人拍照 导写

一、文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2月12日下午,陈女士开车去取资料,发现路边围了许多人,原来是81岁的刘大爷摔伤了。陈女士将刘大爷送回了家,但她拍了三张照片:刘大爷坐在树坑里,刘大爷坐在副驾位置上,刘大爷进家门。陈女士拍下这些照片,是担心救人被讹诈。

阅读了这段新闻,你有何看法。请联系现实,写一篇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指导:

这篇文章适合写成时事评论,时事评论的基本格式是:针对材料,提出观点(或问题)——由表及里,分析原因——挖掘实质,剖析危害——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发出号召,总结全文。

(一)分析材料,提出问题。

路边围了许多人,他们为什么只是围观,而不出手去救刘大爷?

陈女士救刘大爷为什么要拍3张照片?

陈女士为什么担心被讹诈?这样的事以前发生过吗?

路人围而不救,陈女士虽救却拍下三张照片以防被讹诈,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二)发散思维,类比联想

社会上发生过好心人救人被讹诈的事情吗?是谁?

春晚郝建的小品与这件事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否一样?

是不是有些人专门靠讹诈好心人骗取钱财?碰瓷现象?

社会上因人心冷漠不救而致人死亡的现象:小悦悦事件、

社会上热心助人,好人好报的现象: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

(三)由表及里,分析原因,

人心冷漠,缺乏温情:由于改革开放,私人财产的极大膨胀,人们都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经济虽然发达了,但道德建设却没有跟上。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麻木、冷漠,事不关己,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道德沦丧,有些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一是社会上有一些碰瓷专业户,靠碰瓷诈骗为生;二是有一些人素质低下,恩将仇报,别人好心救助,他却栽赃陷害,让好心人垫付巨额医疗费。

这些坏的典型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大。人们做好事本来就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如果做完后,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感激,反而被诬陷为肇事者,承担巨额医疗费。那么,就不会有一个人原意做好事,人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麻木。就会真的见死不救。

法制建设不完善,一是对碰瓷者打击不力;二是对恩将仇报者没有给以应有的惩罚;三是对见义勇为者缺乏必要的嘉奖。

(四)挖掘本质,剖析危害

碰瓷者、恩将仇报者的得逞,使做好事者的一次善举,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怀疑。从此之后,绝不会再做好事,绝不会再多管闲事。

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让社会上想做好事的人,望摔倒者而却步,甚至绕道而行。导致整个社会缺乏温情,以致才有小悦悦事件,18位冷漠的路人视而不见,使一个幼小的生命离我们而去。

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不再相互信任。

(五)对症下药,提出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碰瓷者判刑,恩将仇报者坐牢,狠刹邪恶之风。加强道德建设,树立典型,弘扬正气。

(六)提出希望,总结全文

三、例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

二(2)班 赵海玮

2015年2月12日下午,陈女士将在路边摔伤的刘大爷送回了家,然而在救人之前,她拍了几张照片,究其原因,是担心自己会因救人而被讹诈。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近些年来,救人反被讹诈之事屡见不鲜,一次善意的举动,常常使自己跌入痛苦的深渊。面对摔伤的老人,我们不禁驻足不前:究竟扶,还是不扶?

随着社会的发展,“碰瓷”现象不断演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他们花样不断翻新,“摔伤老人”就是随之衍生出的一种。“碰瓷现象”频发,究其原因,是法制不健全。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以致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碰瓷”碰的就是法律的软肋,还有人们心底的善意。“碰瓷”现象的加剧,更是反映了以冷漠为表象的道德滑坡,这种滑坡,与长期以来对讹诈、欺骗等行为的打击不力不无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算计,心的背离,为了物质上的利益,抛弃了无价的精神财富,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转化为冷酷的金钱关系,实在不可取,令人心寒。

那么,面对摔伤老人,究竟扶不扶呢?当然要扶!也许世界并不如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也有黑暗之处,但我们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否认它的光明。况且助人为乐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怎么能因此而被抛弃呢?袖手旁观,你真的能逃过良心的谴责吗?显然不能。因此扶还是不扶,答案一目了然。“扶人”是一定的,却并不代表着我们要乖乖被“碰”,在助人之时,可以留下人证,可以留下物证,像陈女士的做法也未尝不可,也许令人有些不舒服,但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她也做到了“助人”,我们应该理解,比起驻足围观,这样的行为不知好了多少倍。多留一个心眼,帮助了他人也保护了自己。

但若想让见义勇为者不再有顾忌有担忧,防止拍照事件的发生,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挽救道德的堕落。要消除这种危机,一是要从制度上创造条件,打击那些讹诈分子,追究其责任,二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好事,让好人好报。

这样,人们才能坚守住道德底线,减少“碰瓷”现象,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好风尚。我相信,当道德危机消除之后,人与人之间心会更近,世界将会温暖如春!

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时事评论,原因分析全面,危害剖析准确,方法具体可行。语言流畅。

第一段引述事件,提出问题。

第二段:分析原因,剖析危害。从三个方面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一是法制不健全;二是道德滑坡;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算计,心的背离,道德沦丧,为了金钱,昧着良心,干缺德的事。并指出危害:“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第三、四段:谈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段提出解决这一具体事件的方法:当然要扶,留下人证、物证,助人的同时搞好自卫。第四段提出解决这一类事件的方法:治本,挽救堕落的道德,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宣传好人好事,三是加强道德建设。

第五段: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扶不扶

二(14)班郑淑娟

新闻报道,前不久,陈女士在对掉进树坑的老大爷施以援手的同时,还拍下三张照片以示清白。其实,当时在场的还有一群早已让我们司空见惯了的袖手旁观的路人。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陈女士救人拍照片这一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呢?

推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一是历史因素。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认为撞倒人要扶,你没撞人干吗去扶?这是一大群人围观的原因之一。二是社会因素。当今社会太功利,人们一心向“钱”看,一些黑良心的人看到了倒在路边的“商机”,千方百计地要讹人一笔,“碰瓷”专业户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三是个人因素。说到底是个人素质问题,在发生了几起行善者遭讹诈事件后,人们对路边的摔倒者总是心生疑虑,生怕引火烧身。

如此一来,人们之间的互信感会越来越弱,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一场社会信任危机,这显然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现在有些人已经形成了“管它白猫黑猫,躺在路边就不是好猫”的偏激观点。还有一些打着灯笼难找的好心人,本想发挥一下正能量,却总会遭遇狗咬吕洞宾的尴尬局面。诸君试看:河南一小伙热心扶起路边被撞倒的大妈,被讹十万元医药费,最后还是路边监控录像的火眼金睛帮助他成功“脱险”;雷锋战友乔岸山做好事救起被撞倒多时的老大爷并将其送往医院,而老大爷的儿子们极力要求赔偿医药费,幸亏有路人出来作证,才得以还乔岸山一个清白。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使社会信任危机的洪波滚滚而来,我们的社会被打上关于“扶不扶”的巨大问号。正像郝健在春晚的舞台上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人倒了,还能扶起来;人心倒了,还扶得起来吗?

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缩影,扶不扶问题必然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我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给予社会更多宽容的被撞人,更多善良的“吕洞宾”,社会终会还我们一片透明澄澈的白日青天。

点评:文章第一段引述事例,提出问题。第二段从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全面而周密。第三段剖危害,人们之间的互信感越来越弱,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俗语,使论证犀利;引用两件具体事例,使论证有力;引用春晚郝建的名言,产生振聋发聩的力量。第四段解决问题,并发出号召。

上一篇:君子之交下一篇:频率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