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幸福生活

2024-11-01

鲁迅的幸福生活(通用10篇)

鲁迅的幸福生活 篇1

鲁迅,姓周,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期,他曾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一心想通过文学来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此唤起人民对黑暗社会的反抗。 鲁迅参加了国内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世纪伟人毛泽东对新文化运动评价说:“ 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在北京一共生活了十五年,除故乡绍兴外, 北京是他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最久的城市。 北京因它独有的地理、人文、建筑吸引了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

一、老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之一

北京坐落在燕山山麓,“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都。 北京城始于公元前1045 年西周初,是燕国和蓟国的都城。 历史上,老北京曾称为蓟城、燕都、幽州、燕京、中都、大都北平、顺天府。秦代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管理时, 此时的蓟城( 老北京) 成为了一个郡所,但它仍是旧燕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 唐代时期,幽州( 老北京) 不但是独挡两面、屏蔽中原的军事重镇,而且还是我国北方的第一大都会,是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元朝时期,组成了多民族的国家,它同欧洲、西亚各国也有着特殊关系,为维护当时社会稳定,实行了兼容的宗教政策。 多元的宗教文化,元曲艺术的发展、书画艺术的盛行、太极书院理学的流行、佛教艺术的交流,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成为当时元大都文化的缩影。 明朝中期李时珍、徐光启在北京留下了探索科学的足迹。 明朝政府当时在北京建立了全国医学的最高机构“ 北京太医院”,李时珍经人推荐来到北京太医院任职期间阅读了大量在其他地方无法读到的书籍,知识和资料的积累,对他编订《 本草纲目》 药典作用极大。 徐光启在北京与李天经等人先后制造了用于天文观测用的候时钟、平悬浑仪、望远镜、交食仪、万国经纬地球仪等。 这些仪器的投入使用,在当时国际天文领域是独一无二的。 明朝政府重视教育建立全国最高学府“ 国子监”,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同时,还在北京设置“ 四夷馆”,在这里可以学习各国和国内各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对促进中国和各国以及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作为清朝的都城,是全国教育文化中心,学者文人荟萃,北京是清朝文人学者汇集之地,他们进京赶考,提名后进入翰林院,或受聘来北京交流学术、编书写文,学者互学互交,讲学论道,对北京的科学、文化传播起到了大发展的作用。 创建于1898 年的京师大学堂,它是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是戊戌变法的产物。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 年,学界泰斗蔡元培任校长,聘请了一批具有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学者、教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1]51。

二、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吸引着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

老北京古老而神秘,历久而弥新。 鲁迅自1912 年起,客居北京,主要从事教育、编辑工作。 最早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内的绍兴会馆( 今南北截胡同7 号) 。 从此开启了他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 1918 年鲁迅发表的《 狂人日记》 ,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巨大反响。 此后不久,他又创作了《 孔乙己》 、《 药》 等文学作品。1919 年11 月,基于鲁迅对老北京的挚爱,卖掉了绍兴老家的房产,买下了北京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十一号的房子,并举家迁入。 在这里,鲁迅创作了《 阿Q正传》 、《 一件小事》 、《 风波》 、《 故乡》 、《 端午节》 、《 社戏》 等作品,并翻译了多册国外小说。1923 年8 月由于一些家庭琐事,鲁迅离开了八道湾,暂时在西城砖塔胡同61 号居住。 这时,鲁迅创作了著名的小说《 祝福》 、《 在酒楼上》 ,并撰写了《 中国小说史略》 ,还翻译了多种语言的国外文艺理论著述。1924 年5 月鲁迅买下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 号的一所旧宅,经简单修整后,鲁迅携家属入住。 这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建筑,是在窄小的胡同尽头。 这也是鲁迅在北京最后居住的地点,他在这里居住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日子。 在这个幽静的四合院内,三间北房中间凸出的那间房子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 是有名的“ 老虎尾巴”,被鲁迅称为“ 绿林书屋”。 就在这间十平方米的屋内,鲁迅写下了二百多部作品,如散文诗《 野草》 、杂文集《 华盖集》 、《 彷徨》 、《 朝花夕拾》 中的部分,同时还主编并参与指导主编了《 语丝》 、《 莽原》 周刊等[2]101。

1926 年,大革命高潮在南方掀起,广东革命政府于当年7 月挥师北伐,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革命形势向好。 这时的鲁迅怀着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向往,1926 年8 月离开了他生活和工作了十五年的北京城,南下到厦门任教。 而后又转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开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

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所住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原宫门口西三条21 号。 门旁有一块镶嵌在灰墙内的汉白玉石,上有郭沫若书写的“ 鲁迅故居”四个金色大字。1956 年又在故居东面兴建了鲁迅博物馆,成为北京人文又一处纪念场所。 北京这座城市因鲁迅而更加夺目生辉,鲁迅也为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增添了浓浓一笔[3]86。

摘要:老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之一,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吸引着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北京是鲁迅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最久的城市,北京因他而更加夺目生辉,鲁迅为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增添了浓浓一笔。

关键词:老北京,鲁迅,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郝晓蔚.跋涉在老北京琉璃厂书海中的鲁迅[J].北京档案,2015(4).

[2]余荔裳.北京三千年[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3]树军.细说北京往事[M].九州出版社,2006.

鲁迅的幸福生活 篇2

2.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3. 正如逆水行舟,无论怎样看风看水,目的只有一个---向前。

4. 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

5. 有些人必生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另一些人与生就俱来的东西。而当人生将走到尽头时, 也许必生追求的人得到了所渴望的,而与生俱来的人却失去了他们仅有的。

6.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7. 人最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8. 常常昼夜颠倒的我,每到凌晨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座城市里唯一还醒着的人,那种心情堪比猫头鹰倒挂在深夜的森林里,孤独地盯着外面的一片漆黑,想着大家都已经各自在床上做梦。那些梦里拒绝我的参与,而醒着的世界也都没为我亮着灯。

9. 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

10.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1. 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12.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

13.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14.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够将空言打得粉碎

15.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16. 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怒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什么呢?

17. 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18.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9.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20.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1.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22.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23.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4.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25. 从来如此,便对吗?

26.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的情趣生活 篇3

鲁迅是个藏书家

早在日本求学时,鲁迅就喜欢逛神田町旧书店和银座丸善书屋,买回大量古旧书籍,这对他以后走上文学的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911年,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搜集古旧图书的兴趣更浓了,许多书商常抱着书去找他求售。

1912年,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同年随政府迁往北京,住在宣武门外绍兴会馆的琉璃厂附近。辛亥革命的失败,使鲁迅十分苦闷彷徨,旧教育部的衙门生活,又使他感到厌倦,于是他经常到琉璃厂搜集古旧书籍,从事中国古籍的考证、纂辑和校勘工作。

这一时期,鲁迅在琉璃厂的活动十分频繁,几乎一天去一次。当时,他的月薪是200多元,除了赡养母亲之外,还要负担弟弟周作人的生活费用。但由于酷爱书籍,他每月都要用1/10的薪金去买书。除此之外,鲁迅每月还要从日本邮购一些书籍。

由于经常游逛琉璃厂,鲁迅养成了一些习惯:先到青云阁饮茗,后至升平园洗澡,然后来到宁静的琉璃厂,徜徉在旧书屋里,仔细搜集古旧书籍。每有收获,总是如获至宝,喜出望外。有一次,鲁迅无意中发现一本《太平广记》残本,急忙付款购买,一连兴奋了许多天。鲁迅每年年终都有个专门统计购书账目的“书账”。从“书账”记载的书目来看,他所买书籍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正是由于收集了大量书籍,他才能进行《嵇康集》、《谢承后汉书》、《中国小说史略》等重要文集、著作的校订和写作。可以说,鲁迅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早年在琉璃厂收藏古籍有着直接的关系。

鲁迅是个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

鲁迅每次路过古玩铺,都要进去赏玩一番,时常买下一些瓷器、箭镞、石章、铜像等文物。在小市地摊上,他曾高兴地买到一些古钱、瓷印泥盒、笔盂。有一段时间,他专门从文斋、李竹泉等古玩铺购买古钱,并且仔细研究钱币上的文字。他还喜欢买松筠阁的俑像。为了通过俑像研究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他又特地从日本丸善书屋买来《支那偶考》一书作参考。

鲁迅也喜欢收藏铜镜。后来,鲁迅写下了抨击反动派的有名杂文《看镜有感》,通过一面海马葡萄镜,指出汉武帝时我国艺术家尚能吸收西域大宛、安息的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而后来的统治者却闭关自守,反而做不到这一点。没有丰富的文物知识,鲁迅不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而且他从一面古镜去联想文化、历史、现实,这种收藏态度和发挥收藏文物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收藏者所能比拟的。

临去世的前几个月,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序言中谦虚地评价自己的文章“决不是英雄的百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们用处的东西”。此段文字深沉幽默,不但发人深省,而且也是他多年搜集文物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

研究古代石刻艺术

从1915年开始,鲁迅曾以相当精力研究汉代石刻艺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也是他一生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认为,要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典章、制度,除了看书,还要看些画像、碑文之类形象的东西。在这方面,他研究得很细。他在《朝花夕拾》后记中写道:“汉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和雕刻古来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烈女、孝子之类的图。宫殿当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却偶然还有,而最完全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记得那上面就刻着老莱子的故事。但现在手头没有拓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否则,将现时的和约一千八百年前的图画比较起来,也是一种颇有趣味的事。”

鲁迅在北京的时候,搜集了大量的画像拓本,甚至连清朝官僚端方珍藏的碑帖也搜集到手。有人多次恳请他割爱,鲁迅始终不肯。当时教育部不能按月发薪,鲁迅靠到大学讲课补助收入,甚至要向友人借钱度日,但也依然没有停止购买碑帖、造像。鲁迅利用收集来的材料,编辑了《俟堂砖文杂集》,里面收有汉魏、六朝古砖拓本173件。这些拓本是周作人“霸占”了他大量碑帖拓本之后剩下的,由此可见鲁迅的收藏量之大。此外,鲁迅还编辑了《六朝造像目录》、《六朝墓志目录》、《汉画集》。在前几年发现的鲁迅手稿中,还发现鲁迅写了大量的关于古代墓志、碑文的考证文章。

鲁迅的幸福生活 篇4

关键词:鲁迅,《介且亭杂文末编》,人生态度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 其文学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也成了一个被有意无意地不断“神化”了的政治符号。关于他的种种言说, 离这位杰出启蒙者的真实面目似乎渐行渐远。我认为, 通过阅读鲁迅人生最后阶段写的杂文, 得以窥见鲁迅生活态度之一斑, 或许有助于更接近真实地解读其人及作品。

一、“删夷枝叶的人, 决定得不到花果”

《介且亭杂文末编》收入了鲁迅临终前写的一些杂文, 与鲁迅以往的杂文集相比, 散发着更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这也是生活”……》一文是一篇很特别的文章。说其“特别”, 是指在这篇短文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与“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斗士不尽相同的鲁迅, 一个历经沧桑、复归平静的智者的形象。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 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 屋子里显出微明, 我大略一看, 熟识的墙壁, 壁端的棱线, 熟识的书堆, 堆边的未订的画集,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 无穷的远方, 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 我在生活, 我将生活下去, 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 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1)

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到, 鲁迅对自己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事物, 是如此细致地审视着, 连“壁端的棱线”这样细碎的东西都收入了他的眼底。这样的视角仿佛是源自一个外界来客, 而不是整日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熟悉这一切事物的主人。或许文学家对于周围事物, 原本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或许这是一位即将弃世者, 对人世格外的眷恋。不管如何, 让读者得以贴近了一个去除“神化”的一切装饰物的“人”, 感受那轻柔地颤动着的心弦之音。

这种波澜不惊的平淡叙述方式, 浸润着作者对生活深深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儒子牛”, 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二元对立。一个修行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境地的人, 是没有恨也没有爱的;罗汉只求“自了”, 而地藏菩萨则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菩萨意译为“觉有情”, 体现的是先觉者度尽世间一切众生的情怀,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由此想到, 鲁迅的所谓“尖酸刻薄”、对种种看不惯的社会现象的猛烈抨击, 其实正源自于他对生活、对人世极度的热爱, 以及对这世间普通民众的浓浓情义。他并不只是一个无畏的斗士, 而是像诗人一般, 对生活中点点滴滴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第二天早晨在门光中一看, 果然, 熟识的墙壁, 熟识的书堆……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 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 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 李白怎样做诗, 怎样耍颠, 拿破仑怎样打仗, 怎样不睡觉, 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要颠, 要睡觉。其实, 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 是一定活不下去的, 人之有时能耍颠和不睡觉, 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 一看也不看……

删夷枝叶的人, 决定得不到花果。” (2)

可见鲁迅是解得生活的三味的。“这也是生活”, 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妙的题目, 既像是一种“彻悟”似的自我劝解、告慰, 也像是对那些为营头小利而熙来攘往的世人的循循善诱, 饱含着宗教般的悲悯情怀。在此,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行将辞别有情世间的智者, 正为着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而太息, 并试图为他们做最后一次劝导。

二、“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一位文学研究者讲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鲁迅曾经有一句关于伟人的话:伟人在他死之后就成为了傀儡, 鲁迅此后也未逃脱他这句话所表达的命运。我们把鲁迅神化了, 我觉得鲁迅一生是非常反媚俗的, 但他却成了20世纪媚政治之俗的最大的祭品……” (3)

鲁迅在身后的盛名之下其实是寂寞的, 他早已经预见了自己身后必将为人所利用的情形, 但也无可奈何, 只好“由它去罢”。与杜甫《天末怀李白》一诗中的名句“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表露出的现世的无奈与身后的期许不同, 这样由人而平地飞升为神的“名”, 未必是鲁迅所愿吧。

这是鲁迅在《死》一文中列出的遗嘱:

“……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 管自己生活。———倘不, 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 倘无才能,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过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4)

然后他终归是逃脱不了被神化的命运, 即使自己的亲人, 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参与了“造神”运动。看看鲁迅夫人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前言中的一段话:“从这回的写作来说, 使我深深学到社会主义风格的工作方法。就是个人执笔, 集体讨论、修改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这本小书, 曾得到许多负责同志的热情关怀和具体帮助, 他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亲切地指出何者应删, 何者应加, 就只恨自己限于水平, 以致不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些指示, 使它更符合于人民的要求, 连自己都觉得离满意甚远, 因此, 内心总觉着不少惭愧的。” (5)

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心语, 或许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哀吧。一个妻子为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写回忆录, 也要采取“个人执笔, 集体讨论、修改的写作方法”, 由掌握着话语权的人们来“指出何者应删, 何者应加”, 用这样的“工作方法”来写传记作品, 要想尊重历史, 恐怕是缘木求鱼了。 (6)

自从在毛泽东笔下, 鲁迅成为“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他也就成了一个政治符号, 一个被时势改造的“英雄”。看看不同时期出版的关于鲁迅的传记、回忆录中的政治字眼, 也许是一件颇有趣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人民文豪鲁迅》是这样评价鲁迅的:“中国近代在学术成就上足以可以和他比肩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他的人, 不是没有, 但像他一样, 以忘我的大无畏精神, 充当人民代言人与革命大护法, 开创一代新风气的不朽作家, 在中国还不易找到。” (7)

而在许广平写于1961年回忆录中, 对鲁迅的评价是与当时的“反右”相结合的:“不过从我看来, 鲁迅在上海时期的工作, 是在党的具体领导之下来进行的。他对党的关怀热爱, 是和每一个革命者一样的。他对党的尊重, 是达到最高点的。自己无时无刻不是以个‘小兵’的态度自处的, ……”冯雪峰在他的所谓《回忆鲁迅》中说:“鲁迅先生自己是最清楚的, 是左联在借用他的地位与名誉, 这是严重的歪曲, 是他自己极端个入主义的反映, 于鲁迅无损……” (8)

到了1979年版《鲁迅回忆录》, 对鲁迅的赞颂又与对“四人帮”的批判交织在一起了:“《鲁迅回忆录》的出版, 也是对祸国殃民‘四人帮’的批判和鞭挞。这伙‘黑暗的动物’极端仇视与惧怕伟大的革命家鲁迅, 因此他们放肆地涂抹鲁迅形象, 卑劣地篡改鲁迅精神, 阴险地封禁鲁迅著作, 横暴地窒息鲁迅研究……‘四人帮’紧步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后尘, 他们的命运当然也就和他们师承的前辈一样, 如同鲁迅所预言的, 必然遭到化为‘烟埃’的结局。” (9) 这里的鲁迅, 俨然一副镇鬼的钟魁的面目了。

“民族导师”“人民文豪”“文化新军”……在如此这般一次又一次的谥封中, 对鲁迅的评价成了政治的风向标, 鲁迅成了随心所欲、“为我所用”的工具, 他本来的真实面目也渐渐地变得模糊、难以辨认了……

三、浮华绚烂之后的平静

读《“这也是生活”……》一文, 那种繁华散尽、绚丽复归于平静的人生感悟发人深思, 或许只有真正识得生活的种种滋味、经历过热闹喧嚣的人, 才能写出这样平淡的语句来吧。有人讲,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成佛, 只因为他已享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 体验了人生所有的七情六欲, 才可以决然“放下”。对大部分人来说, 只有真切体味到了人世间无尽的喜怒哀乐, 才会真正想摆脱苦海, 才能得到宁静。

由此联想到这本杂文集中的另一篇文章———《我的第一个师父》。这篇奇文将超凡而不脱俗的龙师父写得是这般活灵活现:“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 无论谁, 都称他为‘龙师父’, 瘦长的身子, 瘦长的脸, 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 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 对我也很和气, 不教我念一句经, 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 他自己呢, 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 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 ‘无祀孤魂, 来受甘露味’的时候, 是庄严透顶的, 平常可也不念经, 因为是住持, 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 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10)

龙师父“不念经”, 娶妻生子, 与人争斗, 仿佛与出家人的身份很不相符, 但他生活得是如此的真实, 让人感到无比亲切。不由得想到赵州禅师“吃茶去”那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像龙师父这样任情、率真, 毫无伪饰、顺乎自然的生活, 也许反而接近了“禅”的真谛吧。

“吃茶去”的典故是这样的:师问新道:“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 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11)

赵州禅师三次说“吃茶去”, 大概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别, 让他们随缘任运、平常自然, 由自己慢慢去感悟禅的道理。禅宗讲“吃饭睡觉都是禅”, 并不是吃饭睡觉本身就是禅, 而是指能够专心吃饭、安心睡觉、不打妄想, 这就是禅。由此类推, 或许真正明白了平常生活的可贵、了悟了那些平凡无奇事物的意义, 才可以说是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在同一本杂文集中, 还可以看到《〈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这篇文章。一个临终前的人, 会有那样的耐心, 对21幅版画, 一幅一幅地去仔细介绍, 深怕中国人对这种新兴形式不明白, 这真是不同寻常。现在的人很难有这份沉静了, 随便打开一本画册只能看到寥寥几语。这或许是因为许多人缺少了对生活的那种热情, 对喜爱的事物的那份执着。“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这样的细节, 也许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格调。

所谓“世间莫若修行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平常的观念里, 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 脚踩莲花, 腾空而去。而《金刚经》等佛经中记载的佛, 照样要吃饭, 照样要化缘, 照样光着脚走路, 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 还是要吃饭, 还是要打坐, 就是那么平常。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 (12)

《“这也是生活”……》, 就是这样一位智者, 在把握了人生真谛后的彻悟:“然而人往往喜欢说得稀奇古怪, 连一个西瓜也不肯主张平平常常的吃下去。其实.战士的日常牛活, 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 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 (13)

鲁迅的生活与他的作品 篇5

姓名:陈可琳 学号:5091309067(留学生)

一,介绍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社戏》)。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二,鲁迅的诗歌 鲁迅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被文学史家所称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在鲁迅身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示出来。我们如果仔细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对传统诗歌内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在他的诗里.人们多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但鲁迅又远远地超越了古代诗人那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法则,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向蕴。鲁迅无意于成为一个传人,可他确实算得上一位超尘拔俗的歌手。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深深的爱,以及自我献身精神,使他的诗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而他的渊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精神视野,又使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味。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独有的审美情韵,其艺术价值,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七十余首诗,其中包括新体诗、民歌体诗、打油诗、近体诗等.这些诗有的最早记载在其弟弟周作人的日记中,有的存于友人手里,有的夹写在杂感和小说间。鲁迅很少保存自己的诗稿,他写诗旨在抒一时之性情,并没有全神专注于诗的创作。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不重视诗歌的艺术,相反,他一生中一直积权倡导和支持中国的新诗的更新和发展。尽管他的艺术天赋并不主要是表现在这一领域里,但从他的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左联”时期中国诗歌的变化痕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从现存的所有诗作里,我仍可以发现鲁迅的非凡的诗人个性,他把中国近体诗的陈旧的情感方式和老气的格调,从国故的纸堆中解放出来,并开拓了新的境界。在对近体诗的精神内涵的现代化的转化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真正的诗,从来不是没有个性的自我吟唱,如果诗人一旦沉沉湎于封建旧道德的利己的境界里,那诗人的生命就终结了。因此,他十分看不起那些御用文人,“从我们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对于尧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惶。”鲁迅对中国新诗中的叛逆情绪的赞赏,饱合着对人的健全理性的期待。因为他知道,“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闭机”,慷慨悲歌、求维新之声,是保守者们所无法理解的。善美刚健的诗人,才可谓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当有人对爱罗先柯的诗作不屑一顾时,鲁迅为之辩护道,这位诗人具有“一个幼稚的然而纯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因为他的作品“是用血和泪所写的。”把自由意志和良好的情操者成诗的灵魂,这是鲁迅审美思想中的重要核心。鲁迅一直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诗是一种创造,一种精神欲求的达成。尽可能地把人的潜能表达出来,这是诗人的职责之一。在这里,鲁迅把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精神使命化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对人类自身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它蔑视传统理性和现代社会技术。操作对人的异化,主张把人的自我从非个性化的囚牢中拯救出来。浪漫主义哲学家与诗人们,一直把诗与人生的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契合交感,以及纯性灵的张扬当成重要的美学原则。鲁迅对尼采等人的看重,以及对德国哲学传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可,表明他在精神和气质上,与尼采前后的浪漫主义传统,有着亲缘的联系。尼采的超人的人生独语,充满孤独与冒险意识的诗化哲学,是对人自身潜能的一次伟大的发现。他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对世俗的超越精神,对鲁迅来说,都是备感亲切的。因此,鲁迅早期的精神个性中,具有较强的追求个体生命意志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个性。他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礼赞,对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影响下的西欧各国诗人,特别是英国传人的喜爱,使他在审美倾向和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尼采式的个性来。这种个性,一直影响了他一生。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都留下了早期个性主义的影子。鲁迅一生结交了大量的朋友,他与许寿裳、冯雷峰、瞿秋白等人之间的交往,至今仍是文坛上的佳话。特别是对青年人炽热的关怀,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写下的那首千古绝唱,融汇着他无私的父爱精神: 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全诗凝重、沉郁、悲壮,既有冷傲、幽愤的情感,又充满对青年烈士的哀戚。鲁迅个性中的“冷”与“热”的特点,在这里的表现是典型的。在萧瑟悲凉的情境之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翻滚摇荡的激情。这真挚的感情在他的诗中是俯拾即是的。鲁迅向来看重青年人在社会上的作用。无论是早期信仰进化论,还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他对中国青年事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只要回顾一下他对青年版画家们的支持,对穷困、流浪中的文学青年的慷慨援助,以及掩护被迫害的学生的举动,就会发现,鲁迅是为了正义和友谊而献身的人。那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多么形象地展示出他热爱下一代的心灵。尊重人、热爱人、关心人,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物,这是鲁迅一贯坚持的人道原则。在他的那几首悼亡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他的慈悲的精神形象。鲁迅诗歌动人的一面,正是表现在这富有人情色彩的咏叹之中。

如果用“热情”和“冷酷”两种概念来比照鲁迅的诗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他的作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他一方面是桀骜不驯的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又是对黑暗世界冷酷的自我体验。人们既可以从中觉察出反抗绝望的心理状态,又可以发现他内心排泄不除的那种凄苦的情境。在鲁迅诗中,常常出现“寒夜”、“怨绝”、“凄琼”、“寒云”、“寥落”等词语。特别是对黑暗的描写,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个令人栗然的境界在他那里的重复出现,是颇有象征意味的。鲁迅曾经承认,自己的内心是苦痛的,可他偏要向这苦痛的世界捣乱,以自我的搏击显示人的价值。他那么习惯干寻找冷气重重包围下的客观实体。在无光无爱的环境里,搜寻人的存在的意义。中国社会与中国的文化,的确大沉重了,它几乎使国民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悼丁君》)这哀怨的句子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它实际上正是鲁迅自我心境的外化。“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无题》)。这种荒凉中孤单的身影,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吧。在类似的诗句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对孤寂、死灭的深层领悟,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悲剧色凋的把握。不过鲁迅并不是在渲染一种恐怖之情,而是在以清醒的目光,显示自我对现实绝境的态度。超越现实苦难,在自我体验中寻找人生的要义,这是鲁迅对悲剧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他对社会与个体的人的充满悲凉之气的观顾,闪现着最为深切的人道的光泽。从他的控诉和独语里,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忧郁和痛楚。

最近,“500万拍卖处男”及网上征婚等引发网友热议的80后作家秦贵育说,“我认为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而鲁迅先生的诗歌却在思想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诗歌写的并不怎么样!”

诗歌孰好孰坏,自有评说。不是单凭个人的喜好而作为好坏的评判标准。

鲁迅一生可能写下了70余首诗歌,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曾自谦道:“打打边鼓,凑凑热闹”,无意做诗人。因而他在早期诗作《莲蓬人》中自喻道:“扫除腻脂呈风骨,退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可见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中,把“呈风骨”和不“堕寒塘”作为自己明确的创作志向和艺术意趣。

青年的鲁迅在家道中落时,看到故国的积弱与不幸,于是满怀着科学报国之心,远涉重洋来到日本实现他的从医救国理想。然而,当国民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显得麻木不仁时,鲁迅痛心疾首,决定弃医从文。他要以犀利的笔触来鞭挞沉睡人们的灵魂。他当即写下了: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言志,诗表情。一首《自题小像》的短诗,表明了年轻的鲁迅尽管处于“风雨如磐”的黑暗的旧中国,然而,他以一腔热血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不惜以“血荐轩辕”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更以一腔热血奉献给灾难深重的华夏。这就是鲁迅的言志,这就是鲁迅所表的情。

在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为了拯救国家的危亡,唤醒刑场上的麻木看客,他大声呐喊,并将无情的投枪掷向那吃人的“铁屋子”。他以利剑般的笔触,直指阿Q式的民族劣根性,他以满腔的热情支持日益高涨的学生运动,写下了深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他以民主主义思想,冲锋陷阵,锲而不舍地战斗在文坛上。尽管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不时地缠绕着他,让他困惑,让他迷茫,但是,他仍将解剖刀伸向自己的灵魂深处,他那如橼的战斗之笔始终紧紧地握在手中,绝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斗士精神,没有一点丝毫的减灭。于是他写下了《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他以文坛战士的姿态杀向“寂寞”的文坛,坚守在“不安”的战场,尽管他思想处在的彷徨之中,仍没有放下肩上扛着的武器。当有识之士和热血青年为了对抗黑暗的旧势力而倒在血腥的屠刀下,不屈的鲁迅先生,不畏强暴,奋不顾身地“怒向刀丛觅小诗”。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憎恨,彰显出新文化旗手的风采。他疾书写下了《悼杨铨》、《悼丁君》等诗篇。

鲁迅在上海最辉煌的10年中,目睹了4·12大屠杀。他从马列主义的著作中,寻求崭新的思想方法,摒弃了他一向热衷的“尼采哲学”与“进化论”的观点,并以阶级论的观点,重新审视现实中的一切问题,用崭新的思想武器向黑暗、腐败的旧中国进行了有力的宣战。他写下了《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命运不济的华夏大地,处于万家墨面,生灵涂炭,难以聊生的险恶的生境中,鲁迅先生深感“翻身”与“碰头”,解放与流血的现实,敢于“过闹市”、敢于“泛中流”,他怀着对人民的热爱与对敌人的仇恨,来书写着他的“春秋”。鲁迅对革命的胜利,充满着激情,虽然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然而,他却信心百倍地“于无声处听惊雷”。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从以上三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将诗言志、诗表情高度地统一在一起,把民族的解放与自己的个人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展现出鲁迅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内心情感。怎么能说鲁迅的诗歌缺乏“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呢?

我的幸福博客生活 篇6

最初接触教育博客是2006年, 我给自己的教育博客起名为“蔚林语文在线”, 迄今已发表主题文章1000多篇, 合计800多万字。我的教育博客日访问量600余人次, 总访问量已逾30万, 居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博客第一名, 被称为“苏北语文第一博客”, 在网络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写博客带来这么多的收获是我没有想到的, 和我一起写博客的教师已经换了好几茬, 大多是因为缺乏恒心。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我写博客的一个信念。现在, 写教育博客的教师越来越多, 我结合自己的做法谈几点建议。

博客应该有自己的方向。开始写博客的时候你可能会随意为之, 一旦你的博客有了一定的文章数量, 就要考虑博客的方向性。这个方向要依据教育博客的特点来确定, 因为教育博客的大方向是“教育”, 所以至少要与教育有关系。我确定的博客方向是以语文专业的内容为主, 并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博客做成一个语文教学的平台、一个发表自己学术观点和刊登语文教学共享资料的平台。我的博文《关于地震的中考语文试题预测》是网上最早关于地震内容的试题设计, 被各大网站转载3 0 0余次。2 0 0 7年8月, 我编印了个人博客文集《天涯西域》, 收集了我去新疆支教生活的4 0多篇文章, 成为连云港市第一部博客文集。

多回复别人的文章, 做一个大家喜欢的、有人缘的博客。你可能有这样的感觉, 当看到自己博客的文章后面有回帖, 心里会很高兴, 为什么呢?是因为有人在意你的文章, 关注你。有人关注你, 所以你高兴, 那你为什么不多关注一下别人的博客呢?看了别人的文章, 有什么想法, 留下三言两语, 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让教育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教育博客提供了一个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 你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成果放到这里展示, 也可以把自己教学上的研究成果放在这里供大家争鸣, 教育博客是我们积累工作业绩的仓库。三年来, 我先后主持研究了5项市县级课题, 并先后结题。我在博客里写了96篇课题研究随笔, 这些随笔经过打磨后形成了多篇研究论文。要是没有我的教育博客, 就可能没有这后面的许多随笔、论文。

挤时间写博客。不少教师问我:三年时间你写了1000多篇文章, 每天一篇, 你哪里来的时间?一句话最能回答这个问题:时间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你去挤, 总会有的。我写博客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时间:一是白天, 语文课大多是安排在上午, 教师下午时间比较多, 这时我会用来写博客。二是晚上, 这是我用来写博客最重要的时间, 虽然学校里不坐晚班, 但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到办公室看书、写文章。三是节假日, 这些时间里其他教师大多在娱乐, 但却是我写博客的最好时间。也许有人说, 你有时间休闲娱乐吗?有。寒暑假期间我基本都会外出旅游一次。我不过苦行僧的生活, 要过有质量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有情趣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年下来, 我很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博客有那么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从三年前不被人理解, 到如今参与教育博客的人越来越多,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我想, 写教育博客是教师应该有的一种幸福生活。 (我的教育博客网址:http://blog.lyge.cn/user/mwlmwl/index.html)

★教龄:19年。

马琳琳的幸福生活(下) 篇7

马琳琳看了看手机, 时间还早, 她决定到婆婆家把儿子接回家。马琳琳来到婆婆家, 看见儿子坐在电视机前面, 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婆婆见她回家, 有些惊讶地问道, 不是说好扬扬今晚在这里吗?你怎么一个人, 周正扬呢?马琳琳回答说, 周正扬科室有事, 到科里去了。儿子听说要跟妈妈回家, 有些不大愿意。婆婆见孩子的样子便说, 要不今天就在这里吧。马琳琳知道儿子喜欢在奶奶家, 没有人管, 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容易养成很多坏习惯。所以, 马琳琳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 是不会把孩子丢在奶奶家的。看着儿子这样, 马琳琳把电视一关, 让他跟自己回去。儿子看见妈妈生气了, 虽然有些小别扭, 但是还是起身和马琳琳走了。

出了门, 儿子便和马琳琳亲热起来, 不时和马琳琳疯打两下, 刚才小小的不愉快抛到了九霄云外。毕竟是马琳琳一手带大的, 感情深着呢。马琳琳回家脱下衣服的时候, 发现粉红色的套装上, 清晰地留下了儿子黑乎乎、油腻腻的手指印。

第二天, 马琳琳上白班, 交班的时候, 护士长王庆旋说, ICU收治了几个病情较重的车祸患者, 工作量大增, 忙不过来, 要从康复科抽人去帮忙, 大家可以自己报名。

护士长的话音还没有完全落下来, 心直口快的李晓玉说:“又不是什么好事情, 谁愿意去?再说全院那么多的科室, 为什么要从我们科室抽人去帮忙?”

“是啊, 有什么好事情怎么没有想到我们。就是去了也讨不到好, 还会说, 看到没有, 就是你们科室清闲, 能抽出人来。”

听着大家叽叽喳喳的议论, 护士长眉头皱了起来, 看来, 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马琳琳没有说什么, 她只是静静地听着。要不是没有人照顾儿子, 马琳琳就会报名了。主动报名, 可以解大家的燃眉之急。但是, 也落不到什么好, 也有人会说她爱图表现, 出风头。

看来让大家讨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护士长决定和科主任商量, 指派人去。他们商量的结果是派王方芳去支援ICU。

王方芳是科室最年轻的护士, 上班没有两年。这么年轻就能分到康复科, 据说是有什么关系的。

王方芳是怎样进康复科的?这背后有什么内幕, 对于这样的问题, 马琳琳向来不感兴趣。她只是觉得王方芳做事不踏实, 喜欢耍点小心眼, 像她这样的年轻护士, 是需要磨练的。要她到ICU支援, 正好可以让她锻炼锻炼。

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 王方芳没有到ICU去, 她交了一张病假条, 回家休息了。护士长非常生气, 可是, 王方芳请的是病假, 你总不能强迫一个生病的人去支援ICU吧, 出了差池, 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再说, 现在也不是和她理论的时候, 迫在眉睫的是马上要安排人支援ICU。

护士长纠结的目光在科室里忙碌着的护士身上扫了一圈, 最后落在了正在配药的马琳琳身上, 她权衡了半天, 走到马琳琳的身边, 轻轻拍了拍她的背, 把她叫了出来。

马琳琳跟在护士长后面, 不用想, 她都知道护士长找她干什么。

“马琳琳, 情况我就不多说了……”护士长有些勉为其难地开口了。

“护士长, 不说了。我去ICU支援。”马琳琳打断护士长的话。

护士长没有想到马琳琳这么爽快就答应了, 她愣了一下, 都不知道下面该如何继续。本来, 护士长是准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劝说马琳琳的。这下可好, 长篇大论居然都没有派上用场。护士长拍了拍马琳琳的肩膀:“马琳琳, 回家安排一下, 明天就去ICU吧。”

马琳琳把自己要到ICU支援的事情, 打电话告诉了周正扬, 并叮嘱他, 不让他告诉婆婆。电话里, 周正扬没有说什么, 只是轻轻地“嗯”了一声。

晚上, 周正扬笑着对马琳琳说:“老婆, 你这次不会又是伸着脑袋接石头吧。”

马琳琳愣了一下, 然后, 猛地把手上正在叠的衣服投向周正扬, 大声说道:“你是怎么说话的?”

看到马琳琳这个样子, 周正扬突然明白过来, 这是犯了马琳琳的禁忌, 这话让她联想到孩子早产的那件事情。周正扬连忙陪着笑脸说:“我这不是关心你吗。还不是怕你累了。”

“我的事情不用你管。”马琳琳不领情地回了周正扬一句。

一旁的儿子不满地瞟了他们一眼说:“妈妈小点声音说话, 有理不在声高。”现在的小孩, 真是聪明, 现学现卖的本领可真高。这是马琳琳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周正扬听儿子这么说, 忍着没有让自己笑出声来。他用夸张的语气赞扬着儿子:“儿子, 有才, 你真是太有才了。说得真好!”然后, 冲着马琳琳眨了眨眼睛。

马琳琳回了周正扬一个白眼, 彻底无语了。

今天是马琳琳到ICU上班的第一天, ICU的护士长李洁对马琳琳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马琳琳和李洁一起参加过技术运动会, 彼此比较熟悉。李洁给马琳琳介绍了一下ICU的环境和病人的情况, 然后让马琳琳跟王婷一起上治疗班。马琳琳一下子就投入到了工作中。

ICU的患者都是没有陪护的, 所有的基础护理都是护士来完成。而且这里的患者病情危重, 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在这里上班不仅繁忙, 而且压力也很大。一个上午, 马琳琳都没有闲下来。在她觉得饿得有些胃痛的时候, 中午下班的时间已经过了半个小时。想着今天的工作量大, 马琳琳早餐特意吃得比平时多, 没有想到还是消耗掉了。

下班前, 马琳琳接到周正扬的电话, 告诉她儿子和晚饭都不用她管, 直接回家就行了。下班的时候, 马琳琳换上自己的鞋子, 她明显地感觉到脚大了, 鞋子穿着有些挤。回到家里, 马琳琳看见儿子已经被周正扬接回家, 他正坐在沙发里, 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周正扬在厨房里忙活着, 看起来还有模有样的。马琳琳本来想去厨房帮忙, 周正扬把她推出来, 边推边说:“老婆, 你休息一下。今天就给我一个机会, 好好表现表现。”

听周正扬这样说, 马琳琳索性就陷在了沙发里, 和儿子一起看电视。平时, 她总是管着儿子, 不让他看电视。今天, 心情大好的马琳琳没有阻止儿子, 还和他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吃完饭, 马琳琳起身去收拾碗筷, 周正扬把她按了下来, 他说:“老婆, 今天我就包干了, 让你享受一下全套服务。”

听了周正扬的话, 马琳琳“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她觉得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 这感动好像马上就要从眼睛里溢出来了。

这天, 马琳琳夜班, 一个夜班经历了三次大抢救。早上下班的时候, 她觉得整个人都有些虚脱了。回到家里, 马琳琳一头栽在床上, 不久便昏昏入睡。下午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 马琳琳一骨碌爬起来, 一看时间, 居然快四点钟了。电话是周正扬的, 他告诉马琳琳, 晚上不回家吃饭。马琳琳迷迷糊糊应了一声。挂了电话, 马琳琳便开始准备去接儿子。正在马琳琳准备出门的时候, 电话响了起来。马琳琳接了电话, 是妈妈说她煨了汤, 让她过去喝汤。挂了电话, 马琳琳就想起了那句话,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今天, 她刚好没有来得及买菜, 周正扬又不在家里吃饭, 她准备带着儿子到妈妈家蹭饭去。

三个星期后, ICU空了许多, 有三位患者病情稳定转到了普通病房, 有两位患者走了。在走的两位患者中, 有一位走得非常突然。那位患者本来病情已经稳定, 准备转到普通病房的, 可是就在准备转走的当天, 病情突然恶化, 没有抢救过来。给那个人收拾东西的时候, 马琳琳感到人生真是太无常了。好像就在一分钟前, 你还觉得他恢复了健康, 可是一分钟后, 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ICU又恢复了她们平时的工作量, 马琳琳回到了康复科, 又回到了她熟悉的轨道中。

马琳琳刚到科室上班, 同事李晓玉就告诉她说, 护士长和科主任狠狠地批评教育了王方芳。马琳琳听了笑笑说, 批评教育一下也是应该的, 怕吃亏, 就不要当护士。李晓玉说, 王方芳就不适合当护士, 看她那个工作态度, 哪天非出点什么事不可。

没想到几天后, 李晓玉的话得到了应验。那天, 王方芳上中班, 一个患者的儿子说她妈妈胸闷, 而且肩膀有些胀痛。王方芳当时正在打电话, 听了患者儿子反映的情况, 有些不耐烦, 她去看了看病人, 说没什么。过了一个多小时, 患者儿子又来说她妈妈不舒服。王方芳还是在打电话, 这次她没有去看病人, 而是让患者家属把病房里的窗子打开。等患者家属第三次来的时候, 患者已经大汗淋漓, 休克了。王方芳这才慌慌张张地去叫医生。慌乱中, 自己的帽子也掉在了地上。医生来后, 立即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措施, 同时请了心内科的会诊, 诊断为心肌梗死, 决定给患者做心脏介入手术。没想到患者还没有来得及做手术就死亡了。死者的儿子当时就失控了, 冲上前去给了王方芳一巴掌。要不是被其他的人拦下来, 王方芳可能伤得更重。

接下来的情况可想而知, 康复科炸开了锅。死者的家人及其一堆人聚集在康复科, 要医院答应赔偿各种损失共计一百万。患者儿子说, 他当时一再向当班护士反映情况, 当班护士在打电话, 没有重视, 更没有找医生来看。就是当班护士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导致她母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而死亡的。医院让医务科做家属的安抚工作, 并和家属进行协调。

护士长详细询问了王方芳当时的情形。王方芳说自己当时也没有想到老人会突发心肌梗死。本来康复科就没有什么危重的患者, 而且这个患者就是因为腰部疼痛来做理疗的。由于行动不方便, 就在康复科住院, 王方芳想一个老人胸闷或者是哪里疼一下很正常, 没有想到……

临床上好多医疗事故的发生, 是谁想得到的?这就需要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这件事情对王方芳打击很大, 她无法正常上班。这次真的是病倒了, 在家里休息。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重返护士岗位。

这天马琳琳上白班, 她意外地接到了外科胡主任的电话, 让她到他办公室里去一下。马琳琳有些奇怪, 胡主任找她干什么呢, 难道是周正扬出了什么事情?马琳琳心里隐隐有些忐忑不安。到了胡主任那里才知道, 原来外科有一个到北京进修的名额, 由于是去北京一家知名的大医院, 所以这个名额很抢手。胡主任让年轻的医生们自己报名, 然后他再权衡让谁去。在胡主任的心里, 周正扬是最佳的人选。可是, 周正扬没有报名。胡主任有些纳闷, 他旁敲侧击地问了周正扬, 周正扬只是说名额有限, 机会难得, 让别人去。胡主任对马琳琳说, 这样的机会虽然还有, 但是周正扬手术做得干净、漂亮, 而且领悟力强, 他想让周正扬去, 把外面先进的技术早点带回来。胡主任想让马琳琳做做周正扬的工作, 还说要尽量快些, 时间不等人, 这个名额很多人还盯着, 周正扬要是不去, 他总不能强行派他去吧。

马琳琳回家后, 问了周正扬。周正扬说, 我还年轻, 儿子还小, 妈的身体又不好。去个一年半载的, 你一个人在家忙得过来吗?

马琳琳就知道周正扬是放不下家里的事情。她在有一丝小小感动的同时, 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她对周正扬说, 孩子还小, 不过也长大了。你妈妈的身体不好, 但是只会年龄越大身体越差, 你现在不去, 以后等她年龄大了, 就更放不下了。在家里也没见你帮上什么忙。再说, 现在的交通那么发达, 有什么事情一会就可以回来。家里的事情, 你放心, 实在是忙不过来, 双方老人都还可以帮帮忙。

婆婆知道马琳琳让周正扬去进修很是感动, 她让马琳琳住回去, 好有个照应。马琳琳不想和老人搅和在一起, 便回绝了婆婆的好意。说反正两家住得近, 来去也方便, 不想打扰他们二老的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 不经意间周正扬就走了一个多星期。这天, 马琳琳上中班, 早上把儿子送到幼儿园, 就开始在家里收拾东西。周正扬去进修后, 婆婆说马琳琳一个人忙不过来, 让马琳琳不要自己做饭, 每天晚餐和儿子回去吃饭。婆婆以实际行动支持着周正扬出去进修, 这让马琳琳有些感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少了每天买菜做饭这件事情, 也就少了很多事情。不过马琳琳发现, 周正扬在家的时候, 他好像整天忙得不见人影, 马琳琳觉得他什么忙也没有帮上。没有想到, 真正走了, 却发现他还是分担了很多事情。有个人搭把手, 可比一个人强多了。

马琳琳正忙着, 突然电话铃响了起来, 马琳琳以为是周正扬的, 连忙拿起电话, 看看来电显示, 是何蓓的。马琳琳按了接听键。电话那边何蓓让马琳琳陪她去逛街, 她想买衣服。马琳琳无奈地说, 亲, 对不起, 我今天还要上中班。而且上班前, 还要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何蓓说, 让周正扬去接吧, 总把你们家那位休着搞什么?也不怕休出毛病来。马琳琳说, 他去进修去了, 我能让他去接孩儿?何蓓说, 进修, 到哪里?不会是北京吧。是呀, 你说那么远, 我能指望个什么。天呀。电话里何蓓夸张的声音震得马琳琳耳根发麻。刘一佳也是这批出去进修的, 他们好像是在一个医院呀。喔。马琳琳平静地应了一声。你就这点反应。何蓓好像对马琳琳的反应很不满意。那么, 我应该有什么反应了。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 那时候刘一佳对你们家周正扬可是垂涎已久的。他们那时候是不是还有过一段?何蓓, 怎么什么话到了你这里就那么难听, 当时他们可能互相有过好感, 不过, 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了, 还提它干什么。马琳琳, 让我怎么说你好了, 一句话听说过没有, 得不到的就是爱情, 得到的, 就是生活, 怎样, 我这样说, 你明白了吗?好了, 好了, 别人我是弄不明白的。但是, 我们家周正扬, 我明白。喔, 那好, 看来我是瞎操心了。

马琳琳挂了电话, 回想起她和刘一佳刚刚分到医院轮转的日子。那时候, 刚分到医院的护士要在每个大科室轮转一个月, 然后再定科室。刘一佳是在马琳琳之前来的外科, 刘一佳到外科后, 马琳琳每次和刘一佳在一起时, 都可以听到刘一佳提起周正扬的名字。马琳琳对周正扬的了解, 最早就是从刘一佳口中得知的。从那个时候开始, 马琳琳知道刘一佳是喜欢周正扬的。但是, 花一样的年纪, 对一个男孩有好感也是很正常的。马琳琳到外科轮转的时候, 没有对周正扬特别注意。只是在第一次知道那个人是周正扬的时候, 多看了他两眼。这两眼也是因为刘一佳的关系, 有道是, 百闻不如一见。在马琳琳看来, 周正扬除了长得帅点, 也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而且因为刚刚到外科, 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马琳琳之后便没有功夫, 也没有心思把目光多停留在周正扬身上。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马琳琳对周正扬的印象也就停留在开始的那两眼上, 以后的工作中, 总是无意听到一些关于周正扬的传闻, 不过马琳琳并没有注意。医院各个科室轮转完后, 马琳琳和刘一佳都被分到了内科。后来, 医院团委组织过几次聚会, 马琳琳和刘一佳倒是参加了一些。每次, 马琳琳都可以感觉到刘一佳的目光追随着周正扬。有几次, 刘一佳主动和周正扬搭茬, 周正扬也非常礼貌地回答, 但是从来都没有热情地回应什么。一次, 在医院组织的舞会上, 马琳琳看见周正扬朝她们这边走过来, 她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刘一佳, 她眼睛里闪烁着期待和兴奋的光芒。马琳琳甚至可以感觉到经过精心装扮的刘一佳已经做好了起身的准备。在周正扬刚刚走近她们的时候, 刘一佳就“腾”地一下站起来了。刘一佳如愿以偿地和周正扬跳了一支舞。第二支舞的时候, 周正扬来到马琳琳面前, 请她跳舞, 可是马琳琳连连摆手, 拒绝了他。这之后的两个月, 马琳琳知道刘一佳和周正扬出去吃了几次饭, 一起参加了几次活动。可是,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 刘一佳突然宣布和一个高干子弟谈恋爱了, 这让马琳琳大跌眼镜。外面传言, 是刘一佳甩了周正扬。高干子弟呀, 刘一佳可是攀上了高枝。这以后, 马琳琳见到周正扬, 不免对他多了几分关注。而周正扬遇见马琳琳, 会微笑地对她点一下头。

马琳琳一次和朋友k歌的时候, 很意外地遇到了周正扬, 那次k歌, 刘一佳没有去, 她忙着去陪她的高干子弟去了。周正扬是中途来的, 他进来的时候, 马琳琳正拿着麦克风在唱歌, 没有注意他。本来马琳琳就不怎么会唱歌, 可是朋友们起哄, 每个人非要开口唱歌。马琳琳拗不过去, 只好硬着头皮唱。正在她觉得调子走得实在唱不下去的时候, 有人拿起了另一个麦克风, 和她一起唱了起来, 把她走的调也引到了正道上。那个领着她一起唱歌的人就是周正扬。周正扬不仅手术做得好, 歌也唱得很好。他唱歌的时候, 马琳琳听到有人喊, 我们的情歌王子来了。

从那天开始, 周正扬便开始对马琳琳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医院里, 这种事情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更何况, 对象可是号称外科第一帅哥的周正扬。就这样, 马琳琳和周正扬开始交往。开始的时候, 马琳琳问何蓓, 她和周正扬交往好不好, 毕竟, 他曾经和刘一佳交往过。何蓓对马琳琳的问题感到莫名其妙, 她说, 他们都没有开始好不好, 就是刘一佳对周正扬有过那么一点意思, 后来她不是遇到更好的了吗?马琳琳说, 我总觉得刘一佳还是喜欢周正扬的,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和另外一个人谈朋友了, 你说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何蓓说, 能有什么问题, 她自己的事情, 轮不上你瞎操心。你要是喜欢周正扬就和他交往看看, 别想东想西的。

马琳琳、何蓓和刘一佳虽然是同班同学, 但是何蓓和刘一佳的关系并不好。按道理说, 何蓓原来和刘一佳还是一个寝室的, 她们的关系应该更好些。但是正是因为是一个寝室的, 何蓓对刘一佳非常的了解, 刘一佳这个人爱出风头, 人又小气, 所以何蓓不喜欢她。上班后, 何蓓和马琳琳走得近些。但是, 马琳琳觉得一个班的同学能分到一个医院, 又在一个大科室, 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 有什么聚会或是活动, 她总是把三个人约在一起。

马琳琳和周正扬结婚不久, 刘一佳也结婚了。因为有了各自的家庭, 大家联系不多。后来, 出了复习资料的事情后, 大家联系得就更少了。只是何蓓还不时的和马琳琳联系着。

马琳琳的思绪被电话铃声打断, 是周正扬来的电话。

周正扬每天都要打个电话回来, 时间基本上都是晚上。两人聊了几句, 马琳琳几次都想问问刘一佳的情况, 可是没有开得了口。挂了电话, 马琳琳发现自己嘴上虽然说没有什么, 但是还是有什么隐隐地落在了心里, 毕竟当年是刘一佳放弃了周正扬。马琳琳和周正扬谈朋友的时候, 没有问过周正扬和刘一佳分手的事情。她觉得周正扬这么优秀的人别人甩了, 肯定很难接受, 她不愿意去揭周正扬这个伤疤。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马琳琳发现周正扬的电话没有开始那么殷勤了。开始的时候, 是每天一个, 后来是几天一个。今天, 马琳琳算了算, 距周正扬上次来电话的时间, 有一个多星期了。晚上十点钟, 儿子睡着后, 马琳琳拨通了周正扬的电话, 电话响了一阵, 在马琳琳觉得不会有人接的时候, 接通了。

电话那边传来“喂”的一声, 马琳琳的听觉和感觉都告诉她, 那是刘一佳的声音。马琳琳故意很惊讶地问:“你谁呀?我找周正扬。”

“马琳琳, 我是刘一佳。周正扬在卫生间。喔, 刚好, 他出来了。周正扬, 马琳琳找你。”

“马琳琳, 怎么了, 这么晚打电话, 有什么事情?”周正扬问道。

听周正扬这么说, 马琳琳心里泛起了嘀咕, 哼, 你也知道晚了。这么晚还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心里虽然这么想, 但是马琳琳的嘴里却是这样说的:“没有什么, 你一个星期都没有打电话回来, 怕你那边有什么事情。儿子刚刚睡, 打个电话问问你。”

“喔。最近科室的手术比较多, 我闲下来的时候都很晚了, 怕影响你和儿子休息, 所以就没有打电话。”

“你打电话回来, 不会影响我们的休息。要是长时间没有你的电话, 才影响我们的休息呢。”马琳琳故意用撒娇的语气说。其实她心里想说的是, 忙得连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谁相信呀。不过, 现在电视剧里的宫廷剧看多了, 也知道在某些时候, 是需要斗智的, 要以柔克刚, 不能捕风捉影, 无理取闹。要不, 本来他们之间是没有什么的, 也被你硬生生地整出点什么。再说, 不就是在一个不是很晚的晚上, 刘一佳在周正扬那里吗?马琳琳从他们的声音里, 没有听出什么异常。再者, 马琳琳觉得即使他们之间还有点什么想法, 她也不应该自己先乱了阵脚。

挂了电话, 马琳琳虽然告诉自己没有什么, 但是躺在床上, 翻来覆去, 很久都没有睡着。正是七月份的天气, 非常炎热, 家里开着空调, 门窗都闭着, 马琳琳感觉非常闷。她走出空调房, 想透透气, 没有想到刚出去不久, 便是一身的汗。没有办法, 马琳琳只好重新回到开着空调的卧室里, 马琳琳躺在床上, 一旁的儿子正睡得香。马琳琳看了看熟睡的儿子, 儿子睡着的样子可真可爱, 她忍不住在儿子脸上亲了一下。看着儿子, 马琳琳觉得心底的那份燥热渐渐散去, 心静自然凉, 她告诫自己, 然后感到一阵倦意袭来。

八月份, 幼儿园放假了。马琳琳请了年休, 在家里陪孩子。自从有了孩子, 马琳琳的年休假都是“花费”在他身上。有两次, 孩子住院, 马琳琳都是请了年休去照顾儿子的。

这天是马琳琳年休的第二天, 她正陪着儿子下斗兽棋。儿子突然说道, 妈妈, 爸爸怎么还没有回来, 我想爸爸了。听儿子这么说, 她突然也觉得自己有点想周正扬了。虽然可以和周正扬打电话, 上网视频。但是, 马琳琳觉得那些都隔着一层东西, 冷冰冰的。在马琳琳看来, 只有两个人面对面, 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的气息, 那才能有感觉。马琳琳突然有了和儿子一起去北京看周正扬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后, 马琳琳便觉得一天都不能等了。她立即给周正扬打了电话。周正扬听了说, 怎么我们这么心有灵犀, 如果你不来, 我也准备抽时间回去一趟, 老婆, 我想你呢。马琳琳听着, 突然觉得有些抑制不住地想立即就见到周正扬。她赶紧上网去查了上北京的火车车次。然后就开始收拾儿子和自己的行李。

来到北京, 周正扬特意休了两天假, 带着马琳琳和儿子在各大景点游玩。周正扬笑着说, 这还是沾了你们的光, 来北京两个多月, 还没有时间到处逛逛。

两天后, 周正扬上班, 马琳琳自己带着儿子游玩了一天。这天她特意带着儿子到海洋馆去玩。儿子对这里各式各样的海底动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高兴得不亦乐乎。在看动物表演的时候, 儿子几乎是乐得手舞足蹈的。看着儿子这么高兴, 马琳琳也觉得非常开心。

第四天, 马琳琳决定在家里休息一天。来了几天, 他们不是在餐馆里吃饭, 就是在医院食堂里吃饭。今天, 马琳琳决定在寝室里好好做顿饭给周正扬和儿子吃。一大早, 马琳琳就带着儿子到超市去买菜。

从超市出来, 马琳琳的手推车里满满的几袋子东西。有菜, 有零食, 还给周正扬添置了一些生活必需品。

晚上, 周正扬一边摆着碗筷, 一边说:“还是老婆做的饭香, 好久都没有吃老婆做的饭了, 今天可以解馋了。”说着, 他伸手拈了两块红烧肉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一家三口刚刚坐下来, 准备开饭, 就听到一阵敲门声, 周正扬起身开门。

门开了, 刘一佳提着一个玩具车走进来, 她看着一桌子的菜, 说:“哟, 这么丰盛的晚餐呀, 我今天可是有口福了。”

“的确, 你看你, 来得真是巧, 我们正准备开饭呢。你是不是闻着香味来的。”说着, 周正扬把一旁的一个单人沙发搬了过来。

马琳琳也连忙起身, 到厨房里去给刘一佳拿了碗筷。

刘一佳把手里的玩具车递给周小扬, 对他说:“周小扬, 阿姨听说你来了, 特意给你买了一辆大遥控车。”

“哟, 这么客气。儿子, 快, 谢谢阿姨。”周正扬对儿子说。

马琳琳从厨房出来, 把碗筷递给刘一佳说:“快, 坐下来吃饭, 来坐坐就可以了。买什么礼物。”

刘一佳说:“小孩子嘛, 好玩。”

桌子上的菜, 刘一佳每个都尝了一口。她一边吃, 一边赞不绝口:“马琳琳, 不错呀。什么时候厨艺这样突飞猛进了。我记得你原来煎鸡蛋都可以煎糊的。”

“真的吗?我怎么不知道她能把鸡蛋煎糊。”周正扬马上接过话, 好奇地问。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马琳琳笑着说, 故意用和儿子讲故事的语气说。是呀,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结婚以前, 马琳琳可是十指不沾阳春水。那时候, 妈妈总是说, 女儿在家的日子不多, 要好好享享福。嫁人了, 就要吃苦了。爸爸对妈妈这种态度嗤之以鼻, 责怪她太娇惯马琳琳了。并说在家里不好好调教, 学学做家务, 以后嫁人怎么办?妈妈对爸爸这种话非常不屑, 说, 这个你放心, 只要用心, 每个女人都会无师自通成为料理家务事的好手。马琳琳后来有了儿子, 才深刻体会到妈妈这话的含义。儿子由于早产, 身体不好, 三天两头生病, 胃口也不好。马琳琳为了让儿子的饮食既有有营养又有食欲, 只有变着法, 想着心思为孩子做好吃的。久而久之, 也就练就成了厨艺高手。

几个人一边吃饭, 一边说笑着, 很是热闹。在马琳琳的记忆中, 已经很久没有和刘一佳这样地相处了。

晚饭后, 刘一佳起身告辞, 说是不打扰他们的幸福时光了。刘一佳出来的时候, 把门带上了。门在刘一佳的背后关上, 眼泪却从她的眼睛里流出。谁都以为当初是刘一佳看到更好的, 没有和周正扬交往。而事实却是周正扬每次和她出去, 总会有意无意地提起马琳琳, 而且, 他们单独出去也只有一次。开始的时候, 刘一佳没有明白, 或者是自欺欺人的不想明白。可是后来, 周正扬让她牵线的时候, 她才彻底死心。她告诉周正扬, 她喜欢他, 可是周正扬说, 他只把她当朋友, 不是男女朋友的那种。于是, 她便和他断了来往, 并且马上和高干子弟高调地谈朋友。别人都说是她甩了他, 不知道为什么他也没有解释, 好像是默认了。就连马琳琳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还很同情他呢。那小子倒是很快就抓住了机会, 说起来刘一佳觉得他们能在一起, 还是她牵了线呀。

其实, 刘一佳还是很喜欢周正扬, 可是, 这喜欢里面却也有隐隐的恨意。要不是受了周正扬的刺激, 她也不会一时冲动, 那么快就和高干子弟谈上了。而且在马琳琳结婚后, 好像赌气似的, 也立马结婚了。都说冲动是魔鬼, 这后果就是她和老公从无休止的争吵到最后相互的漠视。看着马琳琳一家三口之间的默契, 刘一佳既妒忌又羡慕。现在, 老公对她来说有和无已经没有区别了, 让她揪心的是女儿, 为了女儿, 她努力地维系着她的家。

有时候, 刘一佳冷静地想想, 也觉得自己现在这样, 不能全怪周正扬。都是她自己太好强了, 凡是, 都没有想到退一步。如果, 当初平静地接受周正扬喜欢马琳琳的这个事实, 会不会今天就不一样了。但是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后悔药呀。那天, 喝得有些微醉的她去找周正扬, 内心深处, 她期待着和周正扬发生点什么。可是, 周正扬不动声色地拒绝了她。今天, 看着他们一家三口, 看着马琳琳一副幸福的小女人的模样, 她终于明白, 爱与不爱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儿子这几天都玩得很辛苦, 所以早早地就睡了。马琳琳在和周正扬闲聊的时候, 很自然地提起了刘一佳。她问周正扬, 怎么那次她给他打电话是刘一佳接的。周正扬故意问是哪次。马琳琳说, 怎么, 次数还很多呀。那你是不是要一次次都交代清楚呀。周正扬赶紧用很严肃的口气说, 这个问题一定要向老婆交代清楚的, 不能有半点隐瞒。就是那次, 你打电话来的那次。刘一佳好像心情不爽, 来找我, 让我陪她去K歌。喔, 那你去了没有。每天做手术都够累了, 我哪有精神陪她去呀。再说, 我知道哪些是该陪的, 哪些是不该陪的。那, 那, 你有没有对她余情未了。马琳琳有些小心翼翼地问。本来就没有你们说的情, 哪里来的余情未了。周正扬说了一句有点绕的话。马琳琳听着, 一时间还没有会过意来。不过没有等她会过来, 周正扬已经拥了过去, 老婆, 不要再让不相干的人和事打扰我们了好吗。周正扬当然没有告诉马琳琳多年前和多年后, 他是怎样拒绝刘一佳的。有些东西, 说明白了还显得尴尬。不说, 他自己明白就行了。在他心里还有一个秘密, 就是和刘一佳跳舞的那次, 其实, 他是走向马琳琳的, 没有想到刘一佳先站了起来。

七天一下就过去了, 周正扬把马琳琳和儿子送上火车。按马琳琳的工龄应该有两个星期的假期。不过, 马琳琳休了一大半, 留了几天备用。现在, 马琳琳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 而且周正扬还在外地进修, 她可是家里的顶梁柱。留几天假期, 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什么事情, 也好调剂一下。

马琳琳从周正扬那里回来, 心情舒畅了很多。上班的时候, 同事王丽开玩笑:“马琳琳, 你这探亲回来就是艳得不一样了, 真是小别胜新婚呀。”

马琳琳没有说什么, 含蓄地笑笑。她知道这话不能接, 接了就会被进一步调笑。旁边的李晓玉倒是帮了她的忙, 马上接道:“王丽, 这你就不用羡慕了吧。你老公就在身边, 你们可以天天新婚的。”

晚上, 马琳琳如约接到周正扬的电话, 看着来电显示, 马琳琳笑了, 看来周正扬是忠实地执行着她的命令。马琳琳记得临走前用撒娇的语气对周正扬说:“你可记住啦, 每天再忙也要打个电话回来, 要不, 我会睡不着的。”

转眼, 儿子就要上小学了。马琳琳带着儿子给他选购了学习用品。

为幸福的“田园生活”而学习 篇8

一、教师阅读工程———做美丽的书香女人

园领导把“牵着教师的手, 一起走进书香世界”作为自己的职责, 并多元定位自己在此行动中的角色。

1.做教师读书行动的倡导者。首先, 帮助教师分析读书现状。在启动读书工程之前, 对教师的读书情况做摸底调查, 然后和教师一起分析因为少读书带来的种种问题, 比如缺乏思想、知识储备不够、教学语言单调等。其次, 多种渠道让教师认识读书的价值。这样, 教师产生了读书的愿望, 迈出了“做美丽的书香女人”的第一步。

2.做教师读书行动的服务者。教师究竟应读哪些书, 读书要注意哪些问题, 管理者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点和帮助。首先, 为教师分阶段提供一定的书目, 以菜单形式呈现出来供教师自己选择阅读。其次, 对教师的阅读技巧进行培训, 比如:如何运用灵活的阅读方式, 如何在阅读中进行归纳, 如何做读书笔记等。此外, 我们还建起教师图书室, 提供充足的图书, 并制订了便于教师借阅的制度。

3.做教师读书行动的先行者。作为幼儿园的领路人, 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并且要有目的地去做。因此, 管理者做到了两个“先”:一是先用心, 发现好书。二是先略读, 列出提纲。

4.做教师读书行动的引导者。当教师有了阅读的方向、范围、目标之后, 对如何读, 幼儿园实施了引领的策略。首先, 由浅入深地读。如从读幼儿教师的一线经验到读教育专家的理论专著, 从相对感性地读到相对理性地读。其次, 以人为本地读。因为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成长背景, 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所以不强求教师千篇一律地读, 而是鼓励多元化地读。第三, 围绕专题读。如围绕幼儿园《田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这个课题, 大家一起读专著。第四, 相互分享读。如每两周举办一次教师读书报告会, 每学期举办两次读书心得交流会。

二、锤炼专业素养———做反思型幼儿教师

幼儿园以《田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为抓手, 采用三大策略, 推动全园教师着力锤炼专业思维, 人人努力成为“快乐的反思型幼儿教师”, 争当“幸福的田园人”。

1.推进读书工程。结合“做美丽的书香女人”活动, 幼儿园加大了围绕课题研究的学习力度。除了各种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家长和教师中开展全员解读“田园教育”的活动。由此, 形成了“奏响田园牧歌, 奠基幸福童年”的办园理念。

2.成立合作共同体。幼儿园打破原年级组限制, 通过对各层次教师的比例分配, 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 成立了三个小的合作共同体。在这样的环境里, 一起实践、一起反思, 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开展教育沙龙。从2003年始, 幼儿园就开始了教育沙龙之旅。到现在, “水流石听”“小林一茶”“彼岸花”三个小组的沙龙活动从未间断。即使成员和组长在变, 但活动始终正常开展, 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沙龙的魅力。

三、学会幸福学习———做智慧的田园教师

对于教师来说, 学习应该是一种获得快乐的方式, 是一种获得成就感的途径。因此, 幼儿园在组织教师培训与学习时努力做到:

1.让教师自主地学。自主是幸福的前提, 在开展各种活动时, 幼儿园的做法常常是“列清单”。比如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 幼儿园推荐四五本好书, 让教师根据兴趣、需要选择一本, 结成临时性的读书共同体。又比如“课程工作室”, 让教师按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 与志同道合的同伴组成工作小组, 共同钻研、分享成果。自主学习不仅让教师的心理更加轻松, 而且让教师的学习从“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畲族移民蓝玉萍的幸福生活 篇9

2015年初秋,记者走进畲族移民蓝玉萍的新家,130平米的房间宽敞明亮,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彩电、冰箱、 洗衣机,沙发、衣柜、席梦思……现代化的家具一应俱全。

“以前住的是潮湿的土坯房,离县城远,小孩上学、看病很不方便, 家里也脏乱不堪。现在不同了,房子不但干净舒服,离县城近,干什么都方便,这些条件以前想都不敢想。”38岁的蓝玉萍高兴地说道。

小龙移民新村的居民原来居住的小龙镇是泰和县一个地处偏远的山区小镇,距县城60多公里,交通不便, 路弯、坡陡。近半数老百姓居住在深山老林,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教育、 医疗条件落后。搬出去,是许多当地老百姓内心的期盼和愿望。

2013年泰和县按照“整体搬迁、 集中安置”的要求,在县城工业园区统一购地、统一设计、统一集资、统一建房,按住宅小区规模建设了“小龙镇移民新村”(第一期),安置深山区移民60户,260人。由于采取商住小区模式建造,小龙移民新村和城市中的商住小区没有什么区别,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楼房,一间间便民小商店,统一的物业管理,移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都非常的整洁卫生。

蓝玉萍是第一批搬下来的居民, 在这里生活了一年的她,早就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家里的电器也越来越多,提起现在的生活,蓝玉萍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过去每天睁开眼睛就发愁,现在睡着都想笑,蓝玉萍告诉记者,他们一家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 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日子过得很辛苦。而现在,移民新村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公里,周围又是工业园区,可以在家门口工作。蓝玉萍的爱人罗开明就在县工业园区上班,同过去在外面打工相比较,现在的收入更稳定,最重要的是一家三口可以生活在一起。

蓝玉萍和儿子坐在新买的沙发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现在的小龙新村环境优美、舒适,祥和又富有朝气

蓝玉萍还有一个十岁的儿子罗军,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写作业,有点腼腆的罗军很喜欢现在的新家,他说现在上学再不用走几里山路,比以前方便很多,家楼下还有休闲活动场所,有空可以约同学一起玩。天真的孩童不会用华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 但他们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 , 映衬着现在美好的生活,比任何言语都真实、有力。

随着入住人越来越多,蓝玉萍的超市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然,蓝玉萍自己也没有闲着。 她说,自从深山搬迁出来,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交通便利了、信息畅通了、 思维也活跃了。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自主创业,闯出一片天。于是, 蓝玉萍在小区里开了个超市,本着诚信经营,小超市运行的很顺利,现在几个月的收入可以抵过去一年的收入, 而且随着入住的人越来越多,超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心中有了底,便有了希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蓝玉萍一样,随着扶贫和移民工作的不断推进,许多深山峻岭中走出来的移民不仅住上楼房, 实现了“盖房子”安身的第一步,也朝着“抓票子”过好日子迈出了一大步。

从过去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创业致富户,蓝玉萍说,她十分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这不仅是金钱上的支持, 更是精神上的鼓励,使她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鲁迅的幸福生活 篇10

2009年8月2日,笔者电话采访“东方红新农村俱乐部”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东方红”产品重点用户祁锦标时,听到他对自己家乡的赞美,也得知一拖在盐城设立半年多的南方地区首家“东方红”品牌形象店在当地有了名气。

祁锦标说,如今到盐城的人,他们在领略风景如画的黄海之滨旖旎风光时,会看到这里万顷绿洲中增添了“中国红”色彩——奔跑在“黄金海岸”的“东方红”大农机,正成为盐城“绿色之洲”的新景观。

水乡出个不恋鱼塘恋农机的“农机迷”

盐城市位于黄海之滨,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市。这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既有利于稻、麦、棉的生长,又有利于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以及蔬菜和果树的种植。盐城有7 737km2可耕土地,拥有江苏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

“还是当学生的时候,我就幻想着长大要开农机。因为我家以种麦和棉花为主,从记事时起,就经常看着父母起早贪黑、曲背躬耕忙农活,特别是农忙时他们干得很辛苦。”祁锦标说,1994年他中学毕业回到家乡大丰市渔业乡务农。看到渔业乡具有发展潜力的土地后备资源待开发,祁锦标没有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也没有选择看着轻松自在的鱼塘养殖,而是投身到了发展家乡农业种植和农机化创业上。

尽管生活在“鱼米之乡”,但懂得“无粮不稳”道理的父亲支持儿子的选择。为了不让儿子重复上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简单劳动,父母动用终生积蓄并借钱买了1台中轮拖。有了农业装备后祁锦标很开心,他一边如痴如醉地看书学习拖拉机技术,一边虚心向村里有实践经验的农机高手求教,认真领会农机驾驶、田间作业知识,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积累机器维护、保养和维修经验。因为喜欢农机、爱钻研,祁锦标逐渐成为渔业乡农机服务的一把好手。

“搞农机虽然不能短时间暴富,但也没有风险,可以勤劳致富、造福家乡。”谈到自己因为爱好农机而选择的生活道路,祁锦标为自己青春无悔而欣慰。

靠着开中轮拖服务家乡“三农”,几年的时间里祁锦标每年能给家里挣2万元。2000年,因为看上祁锦标人勤快、有农机技术、人品好,在大丰市渔业乡邮电所上班的陈春红与“农机迷”喜结良缘。

黄金海岸跑“东方红”圆了发家致富梦

“作为使用‘东方红’农机的受益者,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一拖的大轮拖,产品用得好、有效益,售后服务有保证。如果一拖再开发新型大轮拖,我还要再购买。”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祁锦标一直显得很兴奋。目前他从事的农业生产、服务等年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生活达到了盐城经济富裕地区的中上等水平,其父母也跟着他一起生活。

成家立业后,祁锦标继续从事他喜欢的农机事业,在实践历练中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本领。

“盐城的农机购置补贴从2005年开始,也就是这时候我在盐城开始看到‘东方红’大轮拖。”祁锦标说,近几年大丰市致力发展高品质棉、优质小麦等优势产品和4万hm2 (60万亩)省市级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看到盐城有人买‘东方红’大轮拖很快实现了增收致富,于是2006年我买了1台东方红754型大轮拖。这台车当时售价8.8万元,享受到农机购置补贴8 000元。”祁锦标说。

“‘东方红’不愧是一流的产品,牌子响,质量好,性能优越,这台机器我算是买对了!”祁锦标说,几年来这台机器主要用于自己家和为渔业乡人进行田间、水田作业服务等,无论是耕种收作业、田间施肥,还是跨乡镇从事别的农业生产,机器都很好使,前后桥、变速箱、发动机都没出现过大问题,成了他家真正的“挣钱机器”。

东方红大轮拖不仅让祁锦标过足了“玩”农机瘾,也使他感悟到应用大农机能够快速发家致富的真谛。春风得意马蹄疾,两年后祁锦标家又接连买了东方红864型大轮拖和东方红4LZ-2.5型稻麦联合收获机。2009年5月,由于服务作业需要,他家又添置了1台东方红864型大轮拖,家庭农机资产达到30多万元。“多了1台大轮拖,我的家庭收入也增加了。上半年,这些东方红大农机已经实现净收入7万元!”祁锦标乐滋滋地告诉笔者。

因地制宜“玩”农机服务“上帝”有绝活

“我们这里靠近海边,属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宽阔的海岸线非常适合搞风力发电,因此,当地对风力发电机需求很大,这里正大规模开展风力发电基地建设。另外,这里的海洋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对适合开挖鱼塘、翻挖湿地泥土、进行房屋地基和港口码头施工建设的挖掘机也有需求。”得知一拖生产风力发电设备和挖掘机,祁锦标主动介绍起与一拖有联系的盐城地方产业。

“这几年‘玩’大农机,除了经济收益好,我还‘玩’出了点‘名堂’。”祁锦标得意地说。早在前几年他就成功实现对东方红大轮拖配套农机具——旋耕机的双铧犁技术改进,达到了提高机具功效和小麦、棉花套种作业水平的目的。这项“发明成果”被渔业乡农机人“共享”后,促进了田间生产、粮食增收。

“盐城是‘百河之城’,也有人说是‘万河之城’,沿海滩涂总面积4 550 km2,丰富的水产品养殖资源,使得全国各地的渔业经营者一年四季地赶到这里进鱼、蟹、对虾和贝类等。但是,制约当地交通发展的滩涂湿地、林间渔场险地等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祁锦标说:“几十吨的渔业运输车被搁浅荒野、深陷林场滩地甚至掉进池塘的情况时有发生,雨天或大风天气最容易出现,有时我外出搞农机服务,一天的路途上最多能遇到三四次这类事。”

上一篇:模拟研究下一篇:功能减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