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2024-10-27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共12篇)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篇1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制造业来说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作为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大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却不强,一直徘徊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最低端,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非常少,在价值链中获得的收益仅仅是加工费,沦为世界的打工仔。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寻找影响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找出对策建议。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一)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二十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1]。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2]。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2]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二)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2]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1)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2)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3]。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4,5]

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6]。

(1)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 Clark(1985)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3)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4)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 Smith,1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当然该研究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

3、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8]。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9]。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10]。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

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11]。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12]。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对于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7]。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1)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2)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4)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硕士论文,2002,(0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09).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0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J].博士论文.2005,(0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01,(10).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J].商业研究,2002,(13).

[10]徐晟.基于灰色模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08).

[11]池仁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6).

[12]迈克尔·波特.竞争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篇2

生态问题对企业文化的根本性影响 当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受到生态危机的重重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人口问题、生存质量问题等,阻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了解最具体的磁力反应釜信息,生态危机表面上是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实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了解最具体的直流电机磁瓦信息,是大自然对“科技万能”的理性主义的无情报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重塑生态文化,即摈弃“反自然”的文化,抛弃“发展科学技术以征服自然便意味着社会的进步”的错误观念,建立尊重自然的文化,遵照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原则,实现人和自然的共同繁荣.当前,许多学者、企业家转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在中国文化智慧的启示下寻找人、企业、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二)

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是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的诱因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也是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创新的客观诱因.21世纪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文化含量日益增大.具体到商业活动中,商品成为文化的载体,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无不贯穿着个性化的文化特质,体现着企业的集体价值判断、经营思想及行为规范.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规定了企业的发展模式,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个性化文化的竞争.(三)

经济全球化对开放性文化的内在要求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全球作为销售市场、生产车间和资源获取地,民族文化达到空前的交融、碰撞,这正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促生力量.总之,了解最具体的PE保护膜信息,打破狭隘、封锁的文化模式,以平等、包容、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各种文化流派,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开放的内在要求.(四)

市场观念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外儒内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的部分,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割断义利关系的不正确的义利观;过分讲求中庸之道而造成的淡薄的竞争观念;其它如家长观念,了解最具体的网格铝箔信息,个人专制,平均主义等.这些落后的文化观念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反而得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给文化变革带来了内在的压力.品质文化、顾客导向、竞争观念、绩效管理等已逐渐成为新文化的基石.四、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策略

(一)以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企业文化,形成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理念

人类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又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了解最具体的螺旋板式换热器信息,并且形成一个等级结构.企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人类文化的一般特征,它受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了解最具体的热电偶信息,企业文化又作为一种亚文化而具有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产生于企业自身的实践活动并由这一实践活动所决定.唯物史观为我们解读“企业文化”范畴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现实的企业实践活动中研究和发现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国企业文化创新应根据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确立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理念.在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方向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一致.(二)

注重弘扬民族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业的潜力,树立中国特色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总是以亚文化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之中.世界上许多着名的品牌正是由于注入了民族的文化,才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的整体企业形象的竞争是21

世纪企业竞争的基本趋势.企业文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就首先必须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凡是能够走向世界的企业文化,大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了解最具体的保利龙机械信息,并与该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万宝路公司开始生产的产品是女士专用烟,经营状况渐渐地变差.为改善状况,了解最具体的玻璃钢桥架信息,公司开始改变定位.那时,美国正兴起淘金热,西部牛仔奋发向上,朝气蓬勃,为西部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部牛仔也因此成了美国精神的象征.于是万宝路决定将产品定位于西部牛仔形象上.万宝路的这次策划取得了成功.消费者接受了这一形象的改变,尤其是广大男性消费者,把万宝路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万宝路也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世界上的其他着名品牌,如日本的松下电器、法国的波儿多、韩国的三星等无不体现着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与民族精粹的文化底蕴.(三)

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篇3

[关键词]幼儿 创新教育 常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第一、 “绝对控制”与“绝对放松”

(1)“绝对控制”,以传统的“好孩子”为标准。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正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因为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外显行表现为。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往往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行动上不自觉的压抑甚至扼杀孩子创新的萌芽。

(2)“绝对放松”,把发展幼儿的创新等同于放任自流。这种观念认为不干预孩子的任何活动就是让幼儿尽情的创新。实际上,完全让幼儿自发的学习,缺乏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不仅不能发挥

第二、“绝对溺爱”与“绝对专制”

(1)绝对溺爱型。有些幼儿由于某些原因特别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在生活中对他们教师或家长有时会表现出事事帮助、替代,纵容了幼儿依赖、懒惰的性格,生活依赖感转移到学习依赖感,导致其在学习上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畏手畏脚,缺乏把事情干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了。

(2)绝对专制型。有些教师对孩子要求严格,惯用命令式语句,让孩子沿着她们设计好的方式去发展,这是一种以剥夺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为代价的短浅发展。许多幼儿研究表明,专制型教师班的幼儿遵守各项纪律的表现较好,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则较差,因为高压气氛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切实有效地进行幼儿创新教育,根据前文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在教育观念上要树立起主体观念和尊重观念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都体现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作为幼儿群体,他们有着该年龄段的一般身心特征;作为新时代幼儿,他们有着许多新的心理色彩;作为幼儿个体,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第二、在教育行动上要有利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

(1)教育活动要体现游戏化

幼儿教育必须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的原则”。幼儿创新教育的设计主线和最佳活动载体也是游戏。儿童教育心理学早就指出,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

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文学巨匠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他甚至认为,艺术和游戏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哲学家马丁·海德格也指出:“儿童为什么要游戏呢?儿童游戏就因为他们游戏。‘因为二字在游戏中消失了,游戏没有‘为什么,儿童在游戏中游戏。”

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实验证明,游戏甚至比模仿、观察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 教育方法要强调开放化

强调开放化,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过去我们的教育方法,过多的强调了“收”的做法,即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大多注重自我的表现意识,教师的示范表演色彩强烈,对知识点的答案、结论,常常是教师告诉给幼儿,而往往忽视了“放” 的做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就是放弃对幼儿手把手的教育方式,让幼儿积极行动起来,学会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猎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其实这就是“放” 的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有机的把握“放”与“收”的度和量,真正体現幼儿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启发性地“教”。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幼儿“学”;不能满足于幼儿 “学会”,更要引导幼儿 “会学”。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要再教,最终使幼儿成为无师自通。其次,教师要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要让幼儿多发表意见,要鼓励幼儿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教师要尽量提出具有扩散性问题,使幼儿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调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幼儿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重新组织现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资料,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3)教学气氛要体现宽松化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篇4

自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后,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丰富了技术创新的概念, 但是时至今日, 依然没有一个能够被被普遍认可的技术创新概念。我们将国内外学者给出的不同定义进行了归纳、整理, 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

1. 技术创新的理论源起

技术创新的思想可以上溯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 (J·A·Schumpeter) 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定义了五种创新。可以将这五种创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发新产品, 改造老产品, 使用新的生产方式, 获得新的供给来源和使用新材料技术创新, 可以归纳为技术创新;第二类是扩大原市场及开辟新市场, 归纳为市场创新;第三类是变革原组织及建立新组织, 归纳为组织创新。但熊彼特并没有针对技术创新给出一个狭义的定义。

2.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随着技术创新在发展的同时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在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 索罗 (S.C.Solow) 、伊诺思 (J.L.Enos) 、弗里曼 (C.Freeman) 、曼斯费尔德 (M.Mansfield) 、林恩 (G.Lynn) 、缪尔赛 (R.Mueser) 以及我国学者傅家骥从不同角度赋予技术创新新的内涵, 如下表所示。

鉴于概念的出发点与侧重点不同, 并从技术创新的一般影响因素的方面考虑, 本文选用傅家骥先生的定义作为分析基础。

二、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现有的文献基础, 国内外对内部影响因素的划分各不相同, 本文选取国内文献提及率较高的三点进行文献综述, 即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及企业家影响。同样的, 大致分为社会文化因素、政府政策影响、制度影响、市场影响进行综述。

1. 内部因素

(1) 技术能力影响

关于技术能力的定义, Tyler认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包括人力的、技术的、物质的或组织的资源资产, 以及能够使组织执行企业活动的实践知识。以此为基础, Kuen-Hung Tsai在其研究中, 将企业技术能力作为企业在行业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 并认为企业的创新绩效与技术能力正相关。在前人的基础上, Bresehi、Malerba和orsenigo (2000) 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聚焦于技术本身, 将技术体制定义为创新独占性、知识的积累、技术机会和基础知识属性的综合,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框架来解释创新活动的模式。

(2) 组织结构影响

技术创新发展到现在, 早已被普遍认为是整个组织的任务。一般将技术创新分为两种, 即渐进式和突破性。渐进式相应的组织结构为机械式组织结构, 而突破性相应的组织结构为有机式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 Burns和Stalker, Damanpou通过研究, 得出了机械式组织结构不利于技术创新, 有机式组织结构有利于创新的结论。Ahmed又从多学科交叉、相互交流、信息传递、运行效率、决策效率、组织开放性和柔性等方面, 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论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总结出有机式组织结构如何有利于创新以、机械式组织结构如何阻碍创新, 及它们的作用特征。Tushman认为技术创新并非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 而是一个管理过程, 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据每种类型技术创新的不同条件引入有利于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国内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则更深入一些。陈建勋、凌媛媛和王涛 (2011)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以中国企业为样本, 着重分析了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和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并用实证证明了组织结构与渐进性技术创新正相关, 有机式组织结构与突破性技术创新正相关。郭非寒 (2013) 则以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而板数据作为样本, 从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科研成果市场化”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实证研究了科技金融主体在不同阶段对技术创新有不同作用。

(3) 企业家影响

Hekkert等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创新系统良好运行的首要因素, 企业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要作用表现为能够现存和潜在的知识、网络及市场, 转化为创造、利用新的商机的具体行为。Claver E., etc (1998) 认为企业家是启动组织中创新因素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外部因素

(1) 社会文化影响

Elenkov (2002) 认为与社会文化有关的情境因素会对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Khazanchi等进一步提出, 创新支持型文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组织价值对于技术创新实现的特殊作用, 得出组织文化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的结论。毛忞歆 (2008) 以不同的组织氛围视角进行分析, 认为变革型领导、交易型领导、组织创新气氛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群 (2009) 认为决策者或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会受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 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又会作用于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系统, 从而间接影响了创新决策和技术创新。冯运科 (2013) 以环境为出发点, 运用了演化博弈理论的方法, 分析了对称企业和非对称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行为, 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政府行为对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 为企业指出, 可以通过实施环境技术创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政策制度影响

在实际的创新活动或某些关键领域的发展中, 在单独一个企业没有能力与资金进行投资, 而市场也不鼓励企业投资的情况下, 如政府采取措施来支持基础研究活动, 并采用某些经济手段使企业与社会的创新收益达到均衡, 就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如Stephen Martin和John T.Scott (2000) 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技术创新中由于经济部门的不同而导致的私人投入不足, 政策制订或分配公共资源时采取的不同形式, 以及政府支持促进的手段与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匹配问题, 得出创新市场失灵的普遍存在和技术投入不足给公共支持私人技术创新提供了合法的证明, 要求提供支持的政策随市场失灵的情况作相应的变化。周群 (2009) 认为社会制度环境在三个方面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的创新, 即资金筹集、用于创新的成本控制、创新成果的实现途径。总之, 政府可以对一些关键资源拥有强制的渠道与分配权, 从而对技术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汨 (2011) 和李伟 (2013)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将鼓励对非竞争性技术的获取进而影响技术选择和技术进步方向的内在机理。并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投入、FDI、出口、技术引进这五大因素通过协同作用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3) 市场影响

最早认为市场结构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是熊彼特 ( (Schumpeter, 1942) , 他提出的一个著名假说是垄断的市场机构会对创新产生机理作用。Scherer (1982) 对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推动假设进行了再研究, 他认为市场的需求拉动是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严海宁 (2009) 从竞争程度和企业规模两个方面对市场影响进行了细分, 分别从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对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分析, 从而得出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都不利于技术创新的结论。

三、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要求的提高, 关于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理论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但为了能更好的指导技术创新过程, 以下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1)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缺乏一套相对严密的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因素间相互关系等内容做全面研究的理论体系, 应在后续研究中尽可能的建立并完善理论体系, 并进一步发展出一个操作性强的分析框架。使得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有一套科学的程序。 (2) 在影响技术创新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方面, 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一套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不应只局限于静态评价, 而应将因素影响的动态性纳入评价研究。 (3) 对于如何应用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对企业进行分析, 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红梅.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2]闫振宇.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农业技术的影响因素论述论文 篇5

农业技术推广的参与主体

本文中基层农技推广系统外部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机制,不包括政府推广机构和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系统外部主体”包括:(1)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品种和技术的来源及培训机构;(2)专业社队:包括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整地、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3)农业企业:包括种业公司、农资公司、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4)核心农户:农技员对应指导的示范户;(5)农民合作组织;(6)普通农户。

基层农技推广参与机制概况及参与度评价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四川和浙江8省所辖的24县开展调查,总共包括99个乡镇农技推广组织,564位县乡两级推广人员。采用1~5分量表数据度量农技推广各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活动的参与度,根据基层农技推广的系统外部主体的不同,“参与程度”指标分解为7个二级指标,包括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参与度、专业社队参与度、农业企业参与度、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度、核心农户参与度、核心农户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度、普通农户参与度7个量表指标。(二)农技员与系统外部主体的合作概况目前58.24%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和人员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有项目和课题的经费支持,农技员与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有一定的合作往来,33.24%的农技员与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有接触,每年平均能够与专家有2~3次的面对面交流,分别参与6.07个农民合作组织和2.48个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运转,平均与2.69个农业企业有接触,农技员平均负责7.35个村子和58户的示范户技术指导工作。受访农技员认为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参与对技术推广工作有积极作用。与农技员合作较多的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为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和统一供种的专业组织,88.79%的农技员对当地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专业服务组织给予较好的服务,重视程度较高;62.62%的农技员参与当地统一供种的专业服务组织,另外,在育秧、插秧、施肥等环节的专业服务组织也有所参与,而在整地、灌溉、收获环节的专业服务组织参与较少。这是因为病虫害统防统治对产量影响显着,品种选择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农技员关注较多。与农业企业合作的主要为产前的种业公司和产中的农资公司,分别有69.7%和59.6%的农技员与种业公司和农资公司有常规性联系;产后的加工企业和运输企业涉入较少,仅30.81%和4.55%的农技员与加工、运输及其他公司有合作往来。(三)农技推广参与度评价农技员对农技推广参与机制的心理反应通过上述若干方面的7个主观指标来表现。对7个指标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有效农技员样本为368个,Alpha信度系数为0.628,组内各指标信度相对较高,农技员对农技推广参与机制评价数据基本可信。从农技员对各主体参与合作的紧密度评价来看,农技员与产前、产后的外部主体合作和联系较少,尤其是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紧密度得分较低(2.19分),与农业企业的联系相对较少(2.34分),反映出农技员对产后的销售和市场仍缺乏关注。农技员与产中的示范户和普通农户联系较多,示范户的参与有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对普通农户的辐射作用较强(4.16分),普通农户也经常主动向农技员和示范户咨询品种和技术方面的信息,说明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相对迫切。(四)农技推广参与度的特征对农技推广参与机制的7个主观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7个指标的KMO检验值为0.679,数据内部一致性较强,累计方差解释度为66.88%。7个指标的数据表现呈现三个维度,第一个公因子主要为“产中合作度”指标,包括示范户合作紧密度,核心农户(对普通农户)辐射度,普通农户参与度三个指标,主要度量了农技推广最基本的.服务主体参与的程度,方差解释度为33.737%;第二公因子为“专业合作度”指标,包括专业服务组织合作紧密度、农民合作组织紧密度,农业企业合作紧密度三个指标,度量了农技员面向全产业的服务主体参与的程度,农业企业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专业服务组织参与程度说明了当地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环境,方差解释度为17.426%;第三个公因子是“产前合作度”指标,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度,方差解释度为15.716%。从各公因子的得分情况来看,产中合作度所辖的三个指标得分最高,核心农户作用显着;专业合作度所辖的三个指标得分较低,说明农技推广面向产业和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产前合作度得分最低,尽管与科研教学机构有合作,但合作不够紧密,农技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供给渠道不畅。

基层农技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随机前沿模型;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54-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农民已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民从业领域和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随着我国农民工返乡步伐的加快,农民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其将先进技术等优势资源引向农村,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技术效率改善是促进一个企业效益增长的源泉,但要素投入增长并不具可持续性,因此技术效率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法瑞尔(M.J.Farrell,1957)首次提出技术效率的概念,认为技术效率是指在产出规模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既定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百分比。该指标弥补了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不能反映土地、资金等其他生产要素利用情况这一缺陷[1](郭艳秋,2012),因此被国内学者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业、农业及金融等行业的效率评估。国内学者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函数对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动态表现、空间分布、影响效率都进行了研究[2-3](章立等,2012;田伟等,2012);对企业层面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激励政策、劳动力素质、产权改革等方面[4-5](徐建军等,2011;万伦来等,2010)。以上研究为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借鉴。

我国微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成长和发展极为有限[6]。农民创业属微型企业范畴,其弱质性更为突出。农民创业技术效率指农民在创业过程中按既定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的最小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值,反映创业农民对现有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有效利用程度。农民创业技术效率水平高低反映其产出能否达到最大产出,关乎农民创业企业产量及收益,关系到其生存能力及发展前景,而该指标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农民创业的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对改善其弱质性状况具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采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农民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提升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策略选择及政策理性制定提供参考建议,进而达到增强农民创业能力、推动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形成的目的。

二、变量选取、数据说明及模型设定

(一)变量选取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低、技术能力差、资金短缺等自身条件的影响,农民创业存在创业模式单一、创业技术含量低、创业规模小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特征,笔者构建以下农民创业技术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农民创业较多引进先进地区的技术,因此将技术引进成本纳入投入指标下的资金投入;由于返乡创业农民工具备相关行业的务工经历,为考察这种务工经历是否对创业技术效率具内在影响,笔者将其纳入非效率指标进行检验。

表1 农民创业技术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X 投入指标X2 劳动力投入C1 管理人员数

C2 从业人员数

X1 资金投入C3 原料成本投入

(生产过程耗费)

C4 技术引进成本

X3 土地投入C5 土地(厂房)

Y 产出指标Y 创业总产出C6 创业总产出

Z 非效率指标Z 其他变量C7 创业者性别

C8 创业者年龄

C9 创业者文化程度

C10参加技术培训

C11 外出务工经历

C12 交通便利情况

C13 贷款便利程度

1.农民创业产出变量(Y)

农民创业总产出表现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领域创业农民的总产出所得带来的收入,第三产业领域创业农民的总营业额,现金折算予以统计。

2.创业投入变量(X)

资本投入变量(X1):包括各类型创业农民的物质损耗,第一产业领域创业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费用,生产过程中的管护费用、及器具费用以及引进先进技术的成本等,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领域创业所需资金、设备、水电、技术(管理方法)引进成本等投入费用。劳动投入变量(X2):包括创业自身劳动力投入及雇工劳动的工作日总和。土地投入(X3):第一产业领域创业的土地投入为将创业农民的实际耕作土地面积(亩)折算的承包租金,第二、第三产业领域的土地投入为厂房、门面等的租金。

3.影响创业技术非效率的变量(Z)

基于相关研究文献并考虑数据可得性,为有效估计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并测算创业者个体特征、外出务工经历、参加创业培训经历、创业地交通便利程度、创业的贷款便利程度等变量对创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笔者将以下特征变量引入模型:创业农民性别变量(Z1)、创业农民年龄变量(Z2)、创业农民文化程度变量(Z3)、外出务工经历变量(Z4)、是否参加技术培训变量(Z5)、交通便利程度变量(Z6)、贷款便利程度变量(Z7)等,具体含义及赋值如下表所示:

nlc202309040929

表2 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函数变量含义

变量赋值预期影响方向

创业农民性别

创业农民年龄

创业农民文化程度

创业农民外出务工经历

创业农民是否参加技术培训

农民创业交通便利状况

农民创业贷款便利程度男1;女=0

20-35岁=1;36-4岁5=2;46-55岁=3;55岁以上=4

小学=1;初中=2;高中=3;

大专及以上=4

是=1;否=0

是=1;否=0

是=1;否=0

是=1;否=0+/-

+/-

-

+

+

-

-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参考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五种模式[7],笔者依据湖南省农民创业的总体行业特点将其分为“生态农业型创业”、“产业移植型创业”、“传统产业改良型创业”及“旅游服务型创业”等四种创业类型,在综合考虑湖南省农民创业的典型取证价值的基础上,采用课题组于2013年5-8月在湖南省、益阳安化县、岳阳岳阳县、永州蓝山县、郴州嘉禾县等农民创业活动活跃的县市实证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永州蓝山县农民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创业、以及绿色农产品种植创业等方面较为典型;益阳安化县农民创业在旅游服务、建材加工、特色种养以及商贸加工行业较为典型;郴州嘉禾县开展“百厂返乡计划”,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型创业较为典型;岳阳市岳阳县2009年建立“农民创业园”,代表着典型的“生态农业型”农民创业,因此上述取证地具典型取证意义。调研内容包括农民创业企业在2010-2012年的资金、土地、劳动力投入、产出以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培训参与状况、外出务工经历、交通便利状况、贷款便利程度等非效率指标等各方面。共发放问卷323份,回收问卷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88.3%,调查样本统计性描述如下表:

(三)模型设定

Aigner、Meeusen等(1977)提出随机前沿模型[8-9],经学者完善发展成生产率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随机前沿分析中较为常用的生产函数主要有科布-道格拉斯和超越对数两种,前者形式简单便于估计,但假定技术中性和产出弹性固定,后者放宽上述假设,可作为一般生产函数的二阶近似,避免模型误设。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模型一)

其中,表示创业农民在年的产出,为农民创业的第种要素投入,表示时间趋势,反映技术变化,表示观测误差和随机因素,假设其服从正态分布,即;表示由于创业的技术非效率引起的非负随机变量,假定独立于分布,并假定其服从截断的正态分布,即,为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效应。

对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效应的评估采用Battese and Coelli(1995)提出的模型[10]:

(模型二)

其中,表示影响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外生变量,为随机误差项,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阶段正态分布。为待估参数,其取值反映了变量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影响程度,负取值表示变量对技术效率存在正的影响,正取值表示变量对技术效率存在负的影响。

对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未知参数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算,令:

参数反映了复合扰动项中技术非效率项所占的比例,其取值在0到1之间。当趋近于0,值趋近于1,表明前沿生产函数的误差主要来源于随机变量,则农民创业实际产出与可能的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技术的非有效性。当趋近于0时,值趋近于0,则农民创业实际产出与可能的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统计误差。以下技术效率表达式表示创业农民在时期的产出导向的技术效率是可观测产出与随机前沿产出之比(Battese and Coelli,1995):

如,则农民创业不存在效率损失,,农民创业企业处于完全技术效率状态;则,此时,农民创业企业处于技术无效率状态。

三、模型估计与分析

(一)模型设定检验

笔者使用运用Frontier4.1软件,采用似然比检验法,构建似然比率检验统计量对上述模型进行以下假设检验:(1)技术非效率存在性检验;(2)技术变化存在性检验;(3)技术变化是否存在Hicks中性检验;(4)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的适用性检验。似然比率统计量为:,其中lnL0和Lu分别表示在零假设和备择假设下的对数似然函数值。若零假设成立,则检验统计量LR服从自由度为约束个数的渐进卡方分布或者混合卡方分布(Coelli,1995),即。若,则拒绝零假设;否则,接受零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使用Frontier4.1软件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参数估计结果如上表所示。第一,农民创业三种投入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能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能合理解释农民创业技术效率问题。第二,=0.274,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0.82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说明农民创业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的差距主要来自于创业中技术的非有效性,农民创业总体技术非效率中可控制的技术非效率占比为82.7%,而随机因素导致的技术非效率所占的比例为17.3%。上述统计指标说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构较好,可以用来进行技术效率分析。农民创业技术非效率的产生除了与生产前沿面有关外,与创业农民自身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贷等外生变量也具很大关系。

(三)计量结果分析

其一,时间对创业农民的技术效率具显著正效应,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农民的技术效率在逐步改善。创业农民在引进新技术后,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掌握,其所雇用的劳动力也需要逐渐进行技能的熟练,这些原因使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潜力,逐步提升创业技术效率。

nlc202309040929

其二,从农民创业的投入偏弹性估计结果来看,资金、劳动力以及土地投入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偏弹性系数均为正值,且都具有1%的显著水平,说明该两项投入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第一,就农民创业的劳动力投入方面而言,其偏弹性系数为0.376(1%显著水平),表明创业农民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创业的生产技术效率将提高37.1%。其可能解释在于,农民创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型,因此劳动投入对创业技术效率提高影响显著。第二,就农民创业的资金投入而言,其偏弹性系数(0.245)相较劳动力投入的偏弹性系数要低,这是由于农民创业产业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所能发挥效用要远远高于资金的投入。第三,就农民创业的土地投入而言,其偏弹性系数为0.198,具显著正影响,其可能解释在于,对于第一产业创业农民而言,农业技术进步条件下农业生产机械的应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极大改善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促进创业农民精耕细作优势的发挥;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创业而言,其厂房规模和营业面积的扩大与集中有效发挥了规模优势。

其三,从表5中可看出技术非效率影响变量估计系数,该指标解释非效率指标对创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值。第一,就创业农民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个体特征看,农民创业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与创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负显著相关。就创业农民的性别而言,创业农民性别与创业技术效率相关系数为-3.489(5%显著性水平),说明农民创业者若为男性,则创业技术效率将呈上升趋势,这可能由于创业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繁重的脑力活,男性农民无论在身体状况还是思维相较女性农民都具备更加适合创业的条件。就创业农民的年龄而言,其系数为0.147(1%显著性水平),对创业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可能解释在于,在科技不断发展、信息媒介不断增多的当今时代,年轻农民接受各类信息的能力更强,尤其是具有外出务工经历的青年农民工,他们在务工过程中接受技术培训,回乡后将新技术、新方法引进应用,能有效提升创业技术效率。就创业者的文化程度而言,其偏弹性系数为-0.095(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创业农民文化程度越高将对创业技术效率产生正面影响。第二,就创业农民的外出务工经历看,其偏弹性系数为-0.485(1%显著水平),表明农民外出务工经历对其创业技术效率影响显著,外出务工经历估计系数每提高1%,则创业技术效率水平将提高48.5%。可见外出务工经历开拓了农民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提升其劳动力技能,对创业技术效率的促进影响显著。第三,就创业农民的创业培训指标看,其偏弹性系数为0.241(1%显著性水平),说明创业培训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原研究预期“创业培训对创业技术效率产生正影响”相悖,可能由于本文中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创业农民占比仅为18.7%,数据代表性不足,另一可能原因在于创业培训对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创业农民要在创业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方能熟练新技术的操作与新方法的应用。第四,就农民创业的交通变量状况及贷款便利程度而言,二者系数为显著负值(分别为-0.327和-0.297,1%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在当前农民创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之下,农民创业活动所处地交通便利程度每增加1%,农民创业的生产技术效率将平均提高32.7%;农民创业资金借贷便利程度每增加1%,其创业技术效率将平均提高29.7%。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湖南省四县农民创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农民创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在样本期内农民创业技术效率随时间变化逐步提升,可见农民创业技术效率处于逐渐提升过程中;其二,创业劳动力投入相较创业资金投入与土地投入而言,对创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可见创业农民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与制约,其对资本的运用及管理能力处相对较低水平,因此创业资本投入贡献率较低;其三,创业的技术非效率影响变量估计结果显示,创业者的性别创业技术效率是正显著相关关系,反映出男性农民在创业行为中具相对优势;创业者年龄与创业技术效率为显著负相关,可见年轻创业农民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能力更强,更加有利于创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农民创业者若具较高的文化程度以及丰富的外出务工经历则有助于其创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创业培训对创业技术效率的作用存在一定滞后性,未得到预期结果;创业的交通便利程度与贷款便利程度与创业技术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二者的改善将有助于农民创业技术效率的提升。

以上结论的政策意义可归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创业农民的人力资本培育,提升其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创办创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正规化学校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立体化、系统化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各层次创业农民实际需要,推动创业经济蓬勃发展。地方政府须从提高人力资本红利、发展地方经济的观点出发为进入农民创业企业的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第二,优化农民创业服务环境及融资环境。鉴于创业农民弱质性,应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政府、金融机构和创业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作用,推介可行创业项目,加强创业农民与政府及金融信贷机构间的沟通联系,在降低沟通成本同时增强信息成功对接概率。从融资环境培育上看,应通过创新政策性贷款机制,放宽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对象和地区范围;激活民间借贷,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创业农民之间的融资互助及大力发展保证贷款等方式加强对农民创业的资本扶持。第三,完善农民创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创业园区管理水平。政府须从完善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等角度着手,为农民创业提供土地、厂房、门面、基础设施等支持。创业园须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满足农民创业公用技术服务、电子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郭艳秋.产业结构对辽宁省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J].全国

商情(理论研究),2012(16):4-5.

nlc202309040929

[2]章立,余康,郭萍.农业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浙江省农户面板数据的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12

(3):71-76.

[3]田伟,柳思维.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

析——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J].农业经济问题,2012(12):11-18.

[4]徐建军,袁红清.中国乡镇企业技术效率增长的随机前沿模

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2):107-110.

[5]万伦来,马娇娇,朱湖根.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与

龙头企业技术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27-35.

[6]齐莉莉.我国微型企业的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

中农业大学,2012.

[7]魏凤,闫芃燕.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以西部五省998个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例[J].农

业技术经济,2012(09):68.

[8]Aiger J,Lovell K and Schmidt 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1977(6):21-37.

[9]Meeusen W,Vanden Broeck J.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Composed Error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18:435-444.

[10]Battese G E,Corra G S.Estimation of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storal

Zone of Eastern Australia[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7,21(3):169-179.

(责任编辑:陈 勇)

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篇7

“十二五”规划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创新绩效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为企业寻找影响自身创新能力的因素有所了解以更有效地来提高创新能力,也为政府在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较大,以更好地来制定政策,使政策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更有针对性,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从国家层面上看,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持续兴盛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学者研究分析了国家创新绩效的一些影响因素,认为国家的研发强度、人才投入、科技产出水平等对国家创新绩效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从企业层面上看,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则较多,分别从企业规模、研发强度、吸收能力、专利水平等等方面展开。本文综合考虑研究目的、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cassiman[1]的研究采用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企业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率进行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估。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创新在现今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不仅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世界,同时在企业层面上创新也使得企业维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为企业的生命之源。本文在微观层面上来研究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因素,且在对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企业规模、研发强度和企业的吸收能力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立足于此,并参阅其他相关研究又引进了研发人员投入、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以及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设:

H1: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2: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3:企业研发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4:研发人员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5:未来技术储备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6:专利储备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H7: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1.1 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理论方面,既有支持大规模企业的理论,认为大企业具有更大的经济性、更小的风险、更大的市场及更好独占的可能性。也有支持小规模企业的理论,认为小企业具有更大的弹性、更好的交流、更大专业化的可能及非正式化和战略控制。实证方面,Zhao等人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大[2],而Kam等人研究证实了大规模企业与创新之间有着积极的正向关系[3]。本文认为规模较大企业其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创新投入较大,故本文在此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创新绩效相对较高。

1.2 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研发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刘德胜[4]等人研究分析得出,企业的研发支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呈倒“U”型,即在某一临界点前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超过这一临界点则会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本文认为企业研发强度对其创新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故提出相应假设。

1.3 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近年来在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方面的研究,许多学者均强调了企业创新中外部知识的重要性。Cohen[5]认为吸收能力是指公司获取、消化、转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是公司创新能力的关键,吸收能力不足将阻碍技术能力的发展本文基于此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故提出相应假设。

1.4 研发人员投入,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和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毫无疑问,研发人员投入,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和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样会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鉴于现有许多学者很少考虑了这几点,本文在和实际企业的调研过程后将上述四个因素同样考虑进去,提出相应假设。

2 数据说明与指标测度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发放方式来收集数据,问卷于2008年末以电子邮件以及纸质问卷形式发出共计500份,并于2009年5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份,有效回收率为26.8%。样本企业主要分布在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其中轻工类行业所占比重最大,为25.37%,机械和电子所占比重分别为23.88%和15.67%,家电所占比例为8.96%,医药行业企业比重为6.72%。

2.2 变量测度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企业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研究探讨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变量的可操作性,本文最终选取企业规模、研发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吸收能力、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技术中心在海外及国内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为解释变量。各变量名称、符号及具体含义见下表1,同时下表1还给出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3 模型检验

本文以企业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企业规模、研发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吸收能力、未来技术储备、专利储备、技术中心在海外及国内建立开发设计机构数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ino=β0+β1*size+β2*rd+β3*rs+β4*ac+β5*fur+β6*pat+β7*coop+μi。

本文用的是134家企业的截面数据,选取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数较多,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此,首先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研发人员投入(rs)与企业规模(size)、吸收能力(ac)相关系数都比较大,可能与企业规模或吸收能力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此,本文对原模型去掉研发人员这一变量再进行回归,得出新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t值相对原模型都有所提高了,显著性进一步增强。且新模型的AIC值(0.187031)和SC值(0.316785)相对原模型都减小了,说明变量研发人员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弱,且其增加后使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都有所减弱,表明研发人员与模型其他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故解释变量不应该包含研发人员。

4 实证分析

第三部分对模型的经对多重共线性进行了检验,并剔除了影响多重共线性的因素。下表2是使用加权二乘法(消除横截面异方差的影响)对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

其中加权回归后R2=0.987911,把该表与未进行加权回归的结果相比较,加权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提高,且加权后模型中参数变量的t值明显提高,变量的显著性增强。由上表回归结果知,企业规模及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最为显著,都在1%水平上显著,但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呈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吸收能力积极促进着企业的创新绩效。同时,企业的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也呈较强的负向影响作用,显著水平为0.05。

注:***代表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代表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代表在0.1的水平上显著.

4.1 企业规模

本文中企业规模是以企业职工总数取对数来衡量,由上表知,企业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596,假设1不成立。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在获取较高创新绩效方面优势反而不显著,取得的成效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规模越大的企业创新投入也相对较高,但其关注的范围也相对较广,可能使资源未得以充分利用好,导致创新绩效成效并不显著。

4.2 研发强度

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本文分析得出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为负向作用,其相关系数为-0.11368,假设2也不成立。这与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差不多,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应保持适合度的问题。本文中得出的结论是即样本企业研发投入总体上偏高,使得大量的研发投入产生的平均投资回报相对偏低,呈现出对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作用。

4.3 吸收能力

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吸收能力的相关系数较高,值为0.156645,假设3成立。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可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中吸收能力的衡量指标为企业科技活动人数与企业职工总数之比。科技人员的投入可以带来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工艺流程改进、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改善,有力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广东省134家企业作为样本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检验,在排除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后,最后得出结论:企业规模和研发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且吸收能力的影响较大,显著度也较高。

由结论知,且企业规模是企业短期内不可控的,且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企业若想取得较高创新绩效应加大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累积企业的知识存量,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取得较高的创新绩效。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只来自广东省的2009年的企业数据,研究结果对于省级企业的决策和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然而若把结论推广到全国范围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检验。

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将结论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从而从更广的层面为国家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深更广的建议,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具意义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VeugelersR,Cassiman B.Make and Buy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Evidence from Belgian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1999,28:63-80.

[2]ZhaoH,TongX,WongPK,Zhu J.Types ofTechnology Sourcing andInnovative Capability: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ingapore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5(16):209-224.

[3]KamW P,KieseM,SinghA,WongF.The Pattern of Innovation inSingapore's Manufacturing Sector[J].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2003,25(1):1-34.

[4]刘德胜,张玉明.R&D支出驱动中小企业绩效有效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23):92-96.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篇8

一、文献综述

(一)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主要从研发投入、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家和组织等五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最重要的因素。张艳华(2006)发现企业的研发投入对其主营业务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且存在一定滞后期,约为3年。吴延兵(2006)以我国制造业537家企业2002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研发投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在控制了市场因素与产权因素的影响后,发现研发投入与生产率仍呈显著正相关。周亚虹、许玲丽(2007)发现民营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在第一年内对企业的净利润提升效果明显,但该效果呈倒U型,最大值出现在投入后第三个季度。周黎安、罗凯(2005)发现企业规模对专利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关系应结合一定的企业治理结构,单纯的规模化并不能保证企业拥有创新能力。张长征、李怀祖(2006)研究表明,经理自主权及企业规模和R&D经费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而企业规模与R&D人员投入呈微弱负相关。安同良、施浩(2006)指出小、中、大型企业的R&D强度存在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刘自新(2002)指出技术创新中组织文化管理的出发点,是防止伴随企业的成长而形成的组织文化上的惰性;从根本上建立起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引发创新流,技术创新过程提供持续稳定的推力。孙林杰(2004)分析研究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起着绝对的推动作用。孙爱英等(2004)研究了支撑型文化、官僚型文化、创新型文化等对于技术创新的两种不同方式的不同影响,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李垣教授等(2005)在Hofstede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四个社会文化维度对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的不同影响,期望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技术创新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安同良(2003)指出企业家的宏图大志及长远规划才是技术创新路线选择的关键变量之一。陈功玉等(200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不容小觑的内在动力。王帮俊、周敏(2007)对企业家的创新决策行为以及在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家是做出技术创新决策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家必须承担创新失败的成本,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企业家创新动力便成为企业创新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庆瑞(2002)认为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是技术创新发挥其全面效益的基础,单一的技术创新将使企业逐渐缺乏生命力和竞争优势,而组织因素对企业创新活动效率的促进和提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韩建立和胡凤培(2005)认为在组织支持因素和创新绩效的中间存在着认知过程,领导行为等技术创新的组织支持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和行为中介变量来影响创新绩效的,创新主体对组织支持因素的主观认知影响了最终的绩效。

(二)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主要从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外部影响因素。从政府作用来看,我国学者主要从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关优惠激励政策的实施来研究政府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朱平芳等(2003)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明显促进了企业自筹研发经费的支出。唐清泉、陆姗姗(2009)实证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助促进企业研发支出,且间接研发补助比直接补助更能刺激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赵金鹏(2005)认为健全的市场体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吴延兵(2006)研究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研发投入的关系,间接发现了市场因素和产权结构因素对我国企业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李志强、冀丽俊(2001)研究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刺激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则支配能力越强,越容易保持创新的持久性。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2006)实证研究发现FDI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最终控股人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同时披露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的公司较少,考虑的数据可取得性,本文最终搜集了在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上市的41家公司2008年至2010年的数据。

(二)变量选取本文选取了如下变量:(1)因变量。当前学者并没有对如何衡量技术创新形成统一意见。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要通过企业创新产出来实现,企业创新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学者们普遍采用专利申请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实证研究需要,鉴于数据收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又能反映出技术创新产出,本文借鉴吴玉鸣(2006)的分析方法,将企业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因变量。(2)自变量。企业创新财力投入。相当多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企业R&D经费投入与技术创新活动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文选取企业实际投入的R&D经费作为研发投入指标。人力投入。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本积累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与源泉。过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将企业本科以上学历员工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指标,但笔者认为这一比例代表企业人力资本并不十分准确,故本文采用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作为人力资本的指标。企业资本结构。有学者研究认为,R&D经费支出同企业财务杠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过多的债务给企业管理层带来巨大压力,考虑到公司的平稳运营他们会放弃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减少R&D经费的支出,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将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资本结构的指标,用这个指标描述企业资本结构情况最有代表性。企业盈利能力。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要使企业进行注重技术创新,必须让其意识到技术创新能够带来的潜在利益,这才是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最强动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同时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盈利能力越强,企业获取的利润越多,可支配资金越宽裕,用于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也自然更多,也就越有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由此看出,企业盈利能力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所以,本文将企业利润率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大企业财力雄厚、技术扎实、管理水平高、员工综合素质高相比小企业拥有更多资源来支持有风险的创新活动;大企业能够从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获得巨额的规模利益。也有学者对规模与技术创新关系存在不同看法,指出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更有灵活性。虽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规模对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不能被忽视。本文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企业规模的指标。政府支持力度。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项高风险行为,其回报具有不确定性,一旦获得成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创新投入是包涵了一定外部性的经济行为,政府政策倾向和资本支持对激活某一地区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高投入、高收益的技术创新活动大都获得了政府的支持。政策支持本身是一个较难衡量和获取的数据,因此本文将政府资助给企业的专项研发经费与企业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作为政府支持指标。行业集中度指标。行业集中度体现了市场竞争程度,某一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其市场竞争越激烈,行业集中度越高说明该行业越趋向于垄断。当前大多数学者采用四厂商集中度(CR4)、八厂商集中度(CR8)、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来衡量行业集中度。四厂商集中度(CR4)和八厂商集中度(CR8)是指在某个行业中销售收入前四名或前八名企业的收入总和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该指数越大反映行业集中度越高,市场越趋向于垄断。本文对国有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有碍于数据的获取,借鉴了四厂商集中度(CR4),对国有上市公司所涉行业的集中度进行了计算。本文变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模型建立本文的模型借鉴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Y=A(t)LαKβμ。

其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并对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双对数线性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再对该模型加入指标,得到最终估计模型如下:ln Y=鄣+β1ln(rdtr)+β2jsry+β3zbij+β4ylnl+β5ln(gm)+β6zfzc+β7hy+μ。

其中Y代表的是技术创新产出,rdtr代表的是企业R&D经费投入,jsry代表的是企业技术人员占全部员工比例,zbjg代表企业的资本结构,ylnl代表的是盈利能力,gm代表的企业规模,zfzc代表政府支持力度,hy代表的是行业集中度。

三、实证检验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本文采用的工具是eviews6.0,将41家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0年的技术创新数据录入平衡面板,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二)相关性分析为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着多重共线性,本文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出结果表(3)所示。可以看出,各数据相关性都在0.7以下,说明没有多重共线性,数据选取比较准确。

(三)回归分析实证检验时,在不确定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时,先建立随机影响模型,再检验该模型是否满足个体影响和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设。下面对该随机影响模型进行Hausman Test,Hausman提出的检验方法(Hausman Test)用于验证面板数据模型应该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前提是如果模型包含随机效应,它应与解释变量相关。本文运用Hausman Test对实证中选择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模型设定检验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由检验结果可知Hausman Test统计量是17.688737,p值是0.00135,因此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相关,可以将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确定后,采用稳健估计中的怀特截面加权法(White Cross-section)进行估计。这种系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对同期异方差和同期相关能进行修正。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表格数据显示,除了企业研发投入和行业集中度之外,其他影响因素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从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来看,企业人力资本、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政府支持力度五个变量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企业R&D投入和行业集中度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样本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回归系数来看,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2.633421,说明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比例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2.633421个单位;企业资本结构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1.440161,说明企业负债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1.440161个单位;企业盈利能力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2.656074,说明企业净利润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2.656074个单位;企业规模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817477,说明企业规模的扩大将相应的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政府支持力度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503962,说明政府专项支助每提高1%,企业创新产出将提高0.503962个单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行业集中度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分别为0.028974,3.488901,说明研发经费投入和行业集中度与企业创新产出呈正相关,提高研发经费的投入和行业集中度的加强都能提高企业创新产出。

从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规模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规模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817477,说明增加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以前学者的研究中关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回归结果并不足以说明小规模企业就不利于技术创新。本文选用的数据来自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可以说这些上市公司的规模都比较大,同时由于我国国情,这些企业在行业内综合竞争力都比较强,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有意愿也有资本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2)行业集中度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正相关。本研究中行业集中度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3.488901,可以说行业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检验结果系数偏大一方面可能由于样本数据比较少,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利用其自身的垄断资源,承担了一些国家课题,所以对技术创新有更强烈的追求。总的来说,行业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3)政府支持力度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有许多种方式,本文研究的是政府专项研发经费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力度在1%水平上正相关,系数为0.503962,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这说明政府资金投入强度在企业研发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探讨其原因可能是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可以相对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故而能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带来正面的刺激。(4)企业盈利能力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利润率作为盈利能力的代表指标在1%的水平上正相关,系数为2.656074,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利益最大化的宗旨,加上技术创新存在的风险性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开展。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可利用的资金越多,企业也就越愿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5)企业资本结构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本文选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指标,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创新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一定额度的负债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也可以反映出,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变革能为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利润。一方面,企业负债而来的一部分资金会用于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压力就是动力,为了增加企业剩余利润,为了摆脱负债带来的风险,只有技术创新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最优选择。(6)企业R&D经费投入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正相关。本研究中企业R&D经费投入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0.028974,说明增加企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这和我们的基本认知保持一致。根据这一结果,国有上市公司应继续提高创新意识,增加R&D经费投入。(7)企业人力投入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代表企业人力资本指标的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2.633421,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明显。企业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归结果表明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重视研发人才的培养的引进,同时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匹配,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以求更有效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为内、外两部分回顾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搜集国务院国资委控股的41家上市公司三年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处于一个规模经济增长的阶段,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也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推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前文实证研究数据显示,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现阶段,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行业集中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处于某一行业的国有企业,如果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就应该进一步扩张加强技术创新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对某些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挣扎生存的国有企业,该改制就改制,该并购就并购,这样更有利于行业内优势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对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决不允许搞特殊化,保证其独立参加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2)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前文实证研究数据显示,政府支持力度对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增加政府专项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政府专项资助可以减少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企业才更愿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政府直接资助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积极作用。在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同时加强监管。除此之外,调整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也是政府支持的方式之一,对技术含量高、市场预期好的创新项目降低贷款门槛、加大贷款力度、实行利息优惠。(3)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毫无疑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技术创新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前许多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不足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创新成果商业化,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在我国国有企业还处在规模经济的上升阶段时,加大研发投入必然推动规模的扩张,最终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国有企业乃至其他类型企业都要加大技术创新活动的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数量,创新虽然具有不确定性,而压力也能转化为动力,自有资金投入的增长必然会吸引企业高管更多注意力,从而在企业内部优化资源配置,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4)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前文实证数据显示,企业技术开发人员比例与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从业人员众多,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明显。首先加强企业成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挖掘自身创新潜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必要时可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进行合作培养,建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鼓励国际交流合作,向国外引进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带动自身技术水平提升,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在培养技术人才同时,要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激励政策能够充分调动研发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企业可以将多种激励方式结合起来,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融入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对为企业创新做出贡献者进行灵活奖励,鼓励研发人员进行创新。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国资委控股的41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企业创新财力投入、人力投入、资本结构、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政府支持力度、市场集中度等因素与国有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就此提出了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建议。

影响车辆技术状况变化的因素 篇9

1 车辆设计制造质量的影响

车辆设计制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指车辆在设计过程中, 其结构、制造和装配的不合理性等, 这些对汽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影响很大[1]。

由于车辆结构比较复杂, 各总成、组合件、零件的工作状况也不相同, 具有较大差异, 不能适应各种行驶条件的需要。在使用中会暴露出某些薄弱环节, 这就属于设计制造质量的影响。例如, 原东风EQl40型戴货汽车发动机初始点火提前角前期设计为12°, 由于过大而经常发生活塞断顶故障;又如卡玛兹系列汽车装用的740型柴油机, 由于活塞环数目设计不合理, 烧机油的现象非常普遍。

为了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汽车制造企业一直努力改进汽车的结构和工艺。沃尔沃豪华客车的一级维护周期为5000km, 二级维护周期为20000km, 故障率为0.2次/1000km。

2 配件质量的影响

零件在制造或修理加工过程中, 由于制造或修理加工的工艺不符合规定或满足不了零件的技术要求。如零件制造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 没有达到设计的技术要求。在维修过程中勉强凑合使用, 这样就破坏了零件表面应有的几何形状和机械性能。使装配零件间相互关系和位置发生变化, 因而造成零件的技术使用性能变差, 容易使零件产生早期磨损。

零件在装配过程中, 由于没有按照工艺规程操作, 或受客观条件限制, 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 使得零件选用不当;在装配时, 使得零件间的相互间隙调整不当或无法调整, 不能满足必要的技术条件, 使零件的装配质量下降。破坏零件装配的相互位置, 使零件早期损伤, 造成车辆技术状况变化。

3 油料质量的影响

在使用中为了保证车辆正常工作, 必须选用适用的燃油、润滑油及润滑脂, 否则将加剧车辆各总成和零件的磨损, 降低车辆的使用性能, 使车辆的技术状况变坏。

3.1 燃料质量的影响

3.1.1 汽油

汽油质量对发动机零件磨损有直接影响。如:压缩比高的发动机配用的汽油辛烷值偏低, 容易引起爆燃, 不仅使发动机动力性能和经济性下降, 面且发动机零件的平均磨损量比正常工作增加50%以上, 最严重时达2倍以上.燃油中重馏分成分较多时, 燃油不易发挥, 雾化, 且冲洗润滑油脂。使润滑条件变坏, 加剧零件的磨损;燃油的馏分温度从200℃提高到250℃时, 发动机磨损量将增加4倍, 燃料中含硫量越多对发动机的化学腐蚀就越大, 磨损量就越大, 一般含硫量不得超过0.15%。

3.1.2 柴油

柴油质量对发动机零件磨损的影响也很大。如:重分馏过多, 会造成燃烧不完全形成碳粒面使气缸磨损量增加, 喷油器喷孔堵塞, 破坏发动机正常工作, 柴油的粘度过大也会增加机件运动阻力;反之粘度过小失去润滑作用而加速机件的磨损。十六辛烷值选择不当, 会使发动机工作粗爆, 加速机件磨损, 柴油中含硫量超过0.10%时, 将使发动机零件磨损量增加。

综上所述, 燃油的质量将影响发动机技术状况变化, 因此, 在燃油的选用上必须选用适当的燃油。

3.2 润滑油料质量的影响

3.2.1 润滑油

润滑油质量对润滑质量有直接影响。如:粘度影响润滑油的流动性, 粘度大则流动困难, 反之粘度小则不能形成油膜, 都使润滑条件变坏, 加剧零件磨损, 选用性能较好的润滑油, 可以降低零件磨损。

3.2.2 润滑脂

润滑脂应根据品质合理选用。如:水泵中应选用耐水性较好的润滑脂。润滑脂应保持清洁, 不能混入灰土、沙石或金属等杂质, 以防增加零件的磨损。

4 行驶条件的影响

4.1 环境温度因素

环境温度影响零件强度、润滑条件、零件间的相互配合。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车辆的正常工作, 环境温度过高易造成发动机过热, 使润滑油粘度下降, 润滑效果变差, 发动机易爆燃或早燃, 加剧零件的磨损。环境温度过低发动机热效率低, 经济性变差, 润滑油粘度增大, 使润滑条件变差, 加速零件磨损[2]。低温磨损是正常磨损的几倍, 发动机低温起动困难。

4.2 道路条件因素

道路条件对车辆的行驶阻力、行驶速度、燃科消耗及磨损均有很大的影响, 车辆在良好道路上行驶, 行驶速度能得到发挥, 燃料经济性较好, 零件磨损小, 使用寿命就长;反之, 在坏路上行驶, 车辆制动次数增多, 换档频繁, 加剧离合器摩擦片、制动鼓与制动蹄片的磨损, 弹簧易疲劳, 这些将缩短零件或总成的使用寿命。

5 管理与使用状况的影响

5.1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多项内容, 如车辆的选配和使用的前期管理, 车辆的基础管理等。

5.1.1 车辆的选配和使用的前期管理

在车辆使用时管理人员要对道路环境进行考察, 根据阶梯使用均衡送修的原则派出车辆, 对于新车必须严格按走合期的各项规定执行, 必要时在车辆投入使用前进行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 以便尽快掌握车辆的各项性能指标、使用和维修方法, 以免影响车辆的技术状况。

5.1.2 车辆的基础管理

驾驶员是车辆的直接操作者, 必须加强驾驶员队伍的管理, 提高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 如提倡驾驶员爱惜车辆, 做到三勤“勤检查、勤维护、勤修理”, 严格遵守驾驶操作规程, 不断提高驾驶操作技术, 才能使车辆的技术状况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5.2 使用状况因素

使用状况因素包括多方面内容, 如驾驶操作方法, 装载是否均匀合理以及行驶速度等。

5.2.1 驾驶操作

养成正确的驾驶操作习惯对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如采用冷摇慢转、预热升温、轻踏缓抬、平稳行驶、及时换挡、爬坡自如、掌握温度、避免灰尘等一整套合理的操作方法, 在使用制动时应多采用预见性制动而少采用紧急制动, 不换挡时脚不放在离台器踏板上, 防止造成半联动状态损坏离合器, 换挡时应坚持采用两脚离合器等。

5.2.2 装载质量

车辆的最大装载质量, 必须严格控制在车辆制造厂规定的范围内。如果超载发动机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况下工作, 造成发动机过热, 使发动机磨损量增加, 如图1所示。

5.2.3 行驶速度

车辆的行驶速度对发动机磨损量的影响比装载质量影响更为明显, 发动机转速与磨损量的关系, 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发动机处于高速运转时, 活塞平均速度高, 压力大, 故磨损量也相应加大;发动机处于低速运转时, 机件润滑条件相对较差, 磨损量同样加剧, 有些驾驶员习惯使用加速滑行, 这种方法比稳定中速行驶给发动机造成的磨损量要增加25~30%, 发动机起动次数越多, 加速终了的速度越高, 速度变化范围越大, 发动机的磨损量亦大, 因此, 必须控制行车速度, 选择合适的挡位, 经常保持中速行驶, 能减轻发动机磨损, 延长使用寿命, 还能提高经济性和安全性。

6 维修质量的影响

维修实际上是维护作业和修理作业的统称, 在作业过程中有不同的作业原则。如维护作业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而修理作业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

6.1 维护质量

车辆通过维护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 防止早期磨损。为保证维护质量。就必须认真执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维护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零件的磨损程度和车辆使用寿命, 例如, 燃料系统维护质量差, 就会造成混合气浓度过浓或过稀, 燃烧不完全, 排气污染严重, 发动机动力不足、过热等故障。

车辆经过及时润滑、清洁、检查、紧固、补给、调整等, 能减少机件的磨损, 避免工作中发出异响, 也能使得操作轻便、灵活保证安全行车。

6.2 修理质量

车辆通过修理能及时恢复车辆的完好技术状况。为保证修理质量和降低修理成本, 必须根据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来确定修理作业范围。这样既能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辆技术状况恶化, 又防止因提前修理而造成的浪费。例如, 发动机最大功率和气缸压力较标准降低25%以上时, 燃料和润滑油消耗量显著增加, 车辆的其它总成、车架的技术状况良好, 这时只需要进行总成大修, 就能恢复其完好技术状况;如进行车辆大修,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反之如除了发动机技术状况明显变差, 同时车架或其它总成的技术状况也显著变差, 这时就应该进行车辆大修, 才能完全和接近完全恢复车辆的完好技术状况;如只进行总成大修, 则无法恢复车辆技术状况。

修理作业必须加强过程检验, 才能保证修理质量, 修理质量不高, 影响车辆的操纵使用性能, 增加故障率, 甚至影响安全。

车辆维修作业, 应用新型检测诊断技术, 不仅能查找车辆故障, 而且还能进行技术预测。这项技术在车辆维修作业中的运用, 将会使车辆维修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大大提高车辆维修质量。

参考文献

[1]董国平.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固相萃取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篇10

固相萃取技术由于其溶剂使用量少、操作简单、选择性高、重现性好, 已发展成为分离和浓缩各种样品中痕量分析物质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4]。1978年商用固相萃取柱问世以后, 固相萃取技术更被广泛应用于复杂基质的前处理[5], 目前已成为兽药残留分析前处理的主流技术。

1 固相萃取技术基本原理

固相萃取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技术基于液相色谱原理, 可近似看作一个简单的色谱过程[6]。原理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 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 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 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7]。固相萃取可分为在线萃取和离线萃取。前者萃取与色谱分析同步完成, 而后者萃取与色谱分析分步完成, 两者在原理上是一致的。

2 基本操作过程

2.1 柱预处理 (柱活化)

用适当的溶剂淋洗SPE柱, 以使吸附剂保持湿润, 可以吸附目标化合物或干扰化合物。不同模式固相萃取小柱活化用的溶剂不同, 其目的有2个:一是除去填料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二是使填料溶剂化, 提高固相萃取的重现性。

2.2 上样

将液态或溶解后的固态样品倒入预处理后的SPE柱, 然后利用抽真空、加压或离心的方法使样品通过SPE柱, 在该步骤中, 分析物被保留在吸附剂上。

2.3 淋洗和洗脱

样品进入SPE柱、目标化合物被吸附后, 视分离模式和样品性质而定, 可采用适当的洗脱剂将目标化合物直接淋洗下来;也可先将干扰化合物淋洗掉, 再用适当的洗脱剂将目标化合物洗脱, 通常采用后一种方法更有利于样品的净化。淋洗和洗脱同上所述, 可采用抽真空、加压或离心的方法使淋洗液或洗脱液流过吸附剂。

3 影响因素

3.1 吸附剂

目前常用的吸附剂有正、反相吸附剂、离子交换吸附剂和抗体键合吸附剂等, 试验时尽量选择与目标化合物极性相似的吸附剂, 其用量大小与目标物性质 (极性、挥发性) 及其在水样中的浓度直接相关。

3.2 洗脱溶剂

在SPE中, 洗脱溶剂的选择与目标物性质及使用的吸附剂有关, 楼蔓藤等[8]给出了常见有机溶剂的极性和洗脱强度, 试验过程中可根剧被测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用。洗脱剂体积应以淋洗完全为前提, 体积最小的为最佳[9], 可通过多次洗脱法 (小体积) , 根据回收率的变化曲线找到最佳的洗脱液体积, 显然, 洗脱体积越小富集倍数越高。

3.3 保留体积

在加样过程中, 保留体积是SPE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代表了进行痕量富集时能有效处理的水样体积。根据色谱分析仪的最小检出量和水样中有机物的浓度, 可以估算出欲富集的最小水样体积[10]。另外, 样液的p H值也影响样品的吸附效率[11]。

3.4 流速

流速的控制对SPE至关重要, 流速过大将引起SPE柱的穿漏, 流速太小则处理速度太慢[12]。柱预处理过程中流速适中, 保证溶液充分湿润吸附剂即可, 上样和洗脱过程则要求流速尽量慢些, 以使分析物尽量保留在柱内或达到完全洗脱, 否则会导致分析物流失, 影响回收率的大小。尤其离子交换过程, 进行比较缓慢, 应采用较低的流速 (0.5~2.0 m L/min) 。

4 结语

固相萃取技术以其既可用于复杂样品中微量或痕量目标化合物的提取, 又可用于净化、浓缩或富集的优势, 不仅在兽药残留分析领域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而且在农药残留中也成为主要的前处理工具。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固相萃取技术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 多样化、标准化、仪器化和自动化的SPE样品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 将会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前处理中, 成为目前样品前处理的主流技术。

摘要:固相萃取技术由于其溶剂使用量少、操作简单、选择性高、重现性好, 已发展成为分离和浓缩各种样品中痕量分析物质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的原理, 讨论了其基本操作过程及影响因素, 以更好地了解固相萃取技术。

关键词:固相萃取,技术,原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KEITH L K, CRUMMENL W, DEEGAN J, et al.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J].Anal.Chem, 1983, 55 (14) :2210-2218.

[2]唐英章.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4.

[3]祝伟霞, 杨冀州, 张书胜, 等.固相萃取在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仪器, 2007 (5) :4-6.

[4]THURMAN E M, MILLS M S.Solid-Phase extrac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NewYork, 1997.

[5]YOLANDA P, MONICA F.Current trends in solid-based extraction tec-hniqu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in food and envionment[J].JBiochem Biophys Methods, 2007 (70) :117-131.

[6]朱彭龄.现代液相色谱[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19-20.

[7]宋迎春, 谭洪涛, 胡国良.固相萃取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江西医学检验, 2005, 23 (6) :583-584.

[8]楼蔓藤, 商振华.固相萃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分析仪器, 1998 (1) :1-6.

[9]鲁杰, 杨大进, 王竹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维生素B12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 16 (4) :324-328.

[10]马娜, 陈玲, 熊飞.固相萃取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 2002, 21 (3) :181-185.

[11]康莉, 仲岳桐, 陈春晓, 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中盐酸克伦特罗[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3, 13 (1) :53-54.

篮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影响因素综述 篇11

【关键词】传球技术; 接球技术 ;传接球配合 ;攻击性接球1前言

传接球是篮球比赛中进攻队员之间有目的的支配球转移球的方法。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战术的主要保障,也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1〕。据统计,一个队在一场比赛中传球次数多达450-500次之多,进攻次数达到85-90次甚至更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传接球技术的质量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2〕。由此可见,传接球在比赛中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在进攻时,传接球技术是整个比赛得以开展的主要因素,传接球的失误直接影响整个队伍的进攻质量和比赛的胜负,所以对传接球技术影响因素有必要作系统的研究。

2传接球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研究者都把传接球技术视为制约整个球队的生命线,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传球技术及各种接球方法来提高球队的整体竞技水平。而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与美国及西欧国家相比较,在速度上发展较慢,技术上滞后,与世界高水平篮球队在实力上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传接球技术上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传球技术缺乏隐蔽性,被对方抢断的次数往往多于本方的抢断次数,尤其是在世界大赛中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运动员传接球存在的问题表现较为明显。在接球技术上主要是队员的判断能力和与自己队友的配合能力不足,接球失误率较高,且一些威胁性接球技术不能达到有效的进攻效果。

在传接球技术上,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如欧洲的高大凶猛,亚洲的灵活多变,美洲的胆大细腻等。我国在传接球技术上尽管通过保持“稳”字来保障进攻的流畅,但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针对篮球运动传接球技术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在很多专著中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传接球技术的影响因素大都从传接球技术的结构上分为持球手法、传球力度、飞行路线、球的落点及接球动作。

现代世界篮球强国都积极从实际出发,围绕智博谋高、身高体壮、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和全面准确的发展方向,在保持不同流派风格和多种多样打法的同时,努力追求探索,以使篮球运动进入更高更新的发展时期,加快推动世界篮球运动当代化的发展进程〔3〕。世界篮球强国在提高自己的传接球技术水平基础上更注重于全队的整体配合,突出篮球运动的集体性,“个人主义”的进攻方式在大赛中很少再出现。传接球技术的革新方式逐渐演化为攻击性技术,技术动作的构成因素更突显比赛进攻意识的成分。

3传接球技术动作分析

在篮球技术传授过程中,始终重视传接球技术基本功的掌握,包括持球手法、传球力度、飞行路线、球的落点及接球动作。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运动员)对传接球技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传接球在比赛中的应用,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则从传球技术、接球技术和传接球配合三个技术动作方面给予系统的分析。

3?郾1传球技术分析

传球质量的高低是进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是队员在教学中对传球技术理解掌握程度在比赛中的表现。与教学过程不同的是,场上情况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队员根据场上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及相应的反应,对传球队员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及观察能力要求更高。具体包括:传球的目的性、观察和判断的准确性、传球落点的规律性、合理运用的假动作、传球时机的适宜性及传球的多变性〔4〕。尽管以上每项都影响传球质量,每项都要加以注意,但在比赛中的常常顾此失彼,往往做不到传球的攻击性。

对传球技术动作的分析,国内学者多注重以下几点:

(1)传球经常是在严密防守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接球的时机又往往是短暂的,因此,传球队员必须捕捉战机,设法摆脱防守队员的封阻,及时把球传到处于有利位置上的同伴手里,而接球队员不可原地站着等球,要观察、了解场上情况,积极移动,迎前接球或领前接球。

(2)传球前要敢于接近自己的对手,这样对手难于做出反应。传球要争取时间及时传出,尽量减少在手中的停留。接球后切勿盲目停球,要及时、快速地转移球,以便在人、球不停顿的移动中创造更好的战机。

(3)传球是篮球比赛中队员之间有目的地转移

球的方法、是组织进攻的纽带。传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术的质量。成功的传球,既能发挥集体力量,创造更多、更好的投篮机会,又可起到声东击西的作用,打乱对方的防御部置,达到本队进攻的目的。传接球不是一个人的行动就能完成的,它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组合技术动作,把球传出并不难,但若同伴不积极移动,不设法摆脱防守、抢占有利接球位置,那么传球者就很难把球传到接球者的手中。巧妙、及时、准确的传球是构成全队战术配合的基础和纽带,而接应者有目的、有攻击性的移动,抢占有利、有威协的接应位置更为重要,更有价值,难度更大,也更能体现积极主动的风格。

(4)在篮球运动中具体的位置上,后卫是球队中处理传球最多的队员,常常被称为球队进攻的发动机,是传球次数较多的队员。球队进攻的组织和安排都由后卫的传接球形式来实现。我们常常惊叹NBA中优秀后卫眼花缭乱的传球技术,他们的技术就很好地结合了个人特点与传球技术特点,在比赛中能收到声东击西、掩人耳目的效果,完成高质量的传球。我国的后卫无论在技术水平、场上意识及组织能力,还是得分能力上,与他们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其结果大大削弱了整个球队战术组织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了球队整体水平的发挥。这是我国篮球运动现存的最大问题之一,已经引起许多学者和教练员的注意。

3?郾2接球技术分析

比赛中队员的接球是否成功是决定命中率高低的关键,同时也会影响进攻的节奏。它是一项在对抗中或跑动中难度较高的进攻技术。因此接球技术随着篮球比赛激烈程度增强的发展趋势而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当防守队员已经形成“贴人防守”,就对接球队员接球增加了难度,对接球的要求更加全面具体,不再是单一的互相传接球,而是一种更有效的攻击性接球。从结构上分析,攻击性接球主要有接球时机、抢位与摆脱、接球动作和接球攻击组成。它要求接球时积极主动,抢占有利地位,摆脱防守,接球后要注意保护与进攻。每个队员身体条件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处理接球和进攻方式的不同。

nlc202309022321

接球时机的把握和接球动作的完成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郾2?郾1提高对接球技术的认识

接球是无球队员获得球的一种方法。能否采用合理的动作牢稳地接获同伴传来的球、对于减少传球失误、顺利完成攻击任务都是非常重要的。接球的目的不只是牢稳地抓住球,而是要在接住球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下一个攻击任务。因此,接球动作的结束,应是下一个攻击动作的开始。

3?郾2?郾2主动创造接球的机会

无球队员要按战术配合的要求,结合攻守双方队员的位置分布情况,积极主动地寻找战机,创造有利攻击位置,及时插向有威胁的攻击区域,随时做好接球的准备。但要避免盲目的跑动,处理好动与静、快与慢、主攻与助攻的关系,做到行动有目的,动作要果断,方法要得当,时机要合理。

3?郾2?郾3采取合理的接球动作

正确的接球动作,应是迎前抢接球,而不是原地等球。一般情况下,外线队员多采用下压外拉,或下压横切的方法;若对手去接球,内线队员则多采用横跨步、前上步和转身的方法摆脱对手去接球。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都要摆脱对手的逼防,利用身体和脚步动作抢占有利位置,把对手卡挡在身后,或挡住对手可能断球的路线,以顺利地接获球。

3?郾2?郾4及时确定接球后的行动

接球后如有直接投篮的机会或出现助攻的机会,应迅速果断地抢占有利位置。同时把接球动作直接转化为进攻动作;如暂时没有攻击机会,则应立即形成远投、能突、能传的三威胁姿势,使身体处于机动状态,同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合理的攻击点。尽量减少球在手中停留的时间,更不要养成拍一下球的习惯。

综上所述,传球和接球虽属两种技术,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传球和接球必须在行动上要协调一致,在时机上要配合默契,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攻击威力。接球前应事先观察判断好传球的时机,要有预见性。传球时,眼睛不要直盯着接球人,要用余光观察,以免被对方识破传球意图,导致传球困难和出现失误。接球时,要利用身体和脚步移动挡住对手可能断球的路线以保证接球的安全。

3?郾3传接球的配合技术

(1)队员之间的传接球配合是各种进攻战术的

得以实施的纽带。传球是配合的开始,而接球是进攻动作的开始,传球要符合接球队员的意图,要为接球队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7〕。队员间的配合一般包括后卫与前锋,前锋与中锋,后卫与中锋,后卫与后卫四种主要的配合形式。

(2)默契是传接球配合的基础,是提高传接球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队员之间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彼此能了解对方传球的时机和跑动的最佳位置,在比赛中能熟练精确地完成传接球。这种默契要多年磨合才能实现,在队员之间形成一定的暗示语言、手势或习惯性动作等,有利于在比赛中根据队员的暗示作出反映,提高进攻的效率。

(3)比赛中,传球应力求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多变、便于同伴完成下一个动作。因此,应根据同伴和防守队员的位置,移动速度决定传球用力的大小,选择合理的传球路线和方式,把球传到远离防守队员的一侧的位置上,既要避免对方的抢断,又要便于同伴接球。

(4)传球队员扩大视野,全面观察场上情况,一般来说,应先远后近,先内后外,准确判断,不失时机地将球传给处于有利进攻位置的同伴。

(5)传球时要善于运用假动作迷惑对方,摆脱防守的干扰,及时捕捉传球时机,准确地把球传给同伴,做到人到球到,要尽量避免横传球和轻易跳起传球,以减少传球的失误。

(6)接球时要观察了解场上情况,不要原地站着等球,要积极移动迎前接球,摆脱接球时,要利用身体、上肢和脚步移动抢占空间位置,挡住对手,保证接球的安全。

(7)接球为了进攻,要为下一个动作作好准备,并和下一个进攻衔接好,球不要长时间停在手中,要及时转入传球、突破和投篮等进攻动作。

4趋势预测和结论

通过以上对传接球技术因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在今后的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特别是抓好以下环节。

(1)随着篮球比赛的激烈程度日益提高,对队员素质的要求会更高,而攻守更趋向平衡,队与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个人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各种技战术的创新会使防守和进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把传接球基础训练的位置提高,因此,安排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严格督促强化训练,可以帮助打好传接球这个基础。

(2)传接球技术趋向成熟化、精确化。传球的突然性、易变性、多样性会使比赛更具有观赏价值。而接球的攻击性成功率上升,队员的得分能力也会提高。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会有针对性的安排,传接球的次数会减少,而进攻的效率会提高,队员间的配合也会有革新。以往传统的战术配合形式会被打破,球场位置模糊化的趋势逐渐明朗,场上各个位置的球员传接球技术的掌握更加熟练,而内线传接球的配合仍然是重中之重。

(3)针对传球队员在比赛中的失误,研究者大都认为队员应该正确理解把握传球的准确性。在场下队员应该加强基本功练习,学习各种传球手法,比赛中利用假动作迷惑对方捕捉最佳传球时机。此外,还应增加视野练习等,以加强场上意识。

(4)接球无论单手或双手,接球队员应该积极摆脱对方的防守,首先要保证接球到位,其次保护好球的同时了解传球队员的传球特点和主要方式,掌握传球规律,判断来球的方向和力量。

(5)中锋地位固定接球进攻和大前锋卡位接球固定战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后卫队员传接球技术的提高。

(6)传接球配合是传球队员与接球队员共同完成的。长时间的磨合训练是熟练配合的一个必要条件。队员在训练中不应该局限某种固定的配合,传接球的练习应在激烈程度高的环境中训练,在比赛中加深相互了解。

(7)加强心理因素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心理因素的培养就是要运动员在比赛中有信心,坚信自己不怯场、不服输,不仅要敢打敢拼,还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传接球战术意识的培养,就是让每个队员都懂得传接球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且是一种战术配合。

(8)加强行进间传接球能力训练,特别是无球队员之间有意识的移动配合训练。动着打、传着打,才能以快制大,以巧制大,以多攻少。无球队员之间有意识的移动配合才能在场上创造两点以上的接球点或攻击点。如果我国篮球运动员能全面提高传接球技术,快、准、巧的特长和足智多谋的才华将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民治?郾球类运动-篮球〔M〕?郾第三版?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12-114?郾

〔2〕陈上越?郾论篮球运动员场上意识的培养〔J〕?郾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1):66-68?郾

〔3〕孙民治?郾球类运动-篮球〔M〕?郾第三版?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9-20?郾

〔4〕胡本东?郾如何提高传接球技术的攻击性〔J〕?郾济宁师专学报,1999,20(3):48-50?郾

(责任编辑:陈 祎)

企业创新管理关键影响因素探究 篇12

1. 1 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体,但是统计得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五年,它们大多数都抱着 “要赚钱不如赚现钱、落袋为安”和 “吃现成” “小富即安”的心态,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创新压力( 动力) 不足,创新意识( 观念) 不强,创新欲望( 需求) 不大。

1. 2 社会创新体系不全

特别是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科研体制对企业创新管理支撑不够,企业急需开发的项目往往很难寻觅到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成果持有人,即便寻觅到,他们也会开出咋舌天价,使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受,而这些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又受到高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管理能力不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因此,企业开展创新管理缺乏动力和活力。

2 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因素

2. 1 企业管理文化方面的创新

创新管理文化不仅是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核心因素,也是开展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方向,建立一种符合企业发展的全员创新的思想价值观念,并正确引导企业基层职工认真学习和理解这种价值理念,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进而培养全体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2. 2 构建学习型企业组织

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重心,构建学习型组织不仅有助于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对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同时还要针对中小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和信息交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并采用丰富多样的能力手段来全面激发员工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而为构建学习型组织奠定良好基础。[1]

2. 3 企业战略机制

在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因素中,战略机制因素在其中有着统领全局的积极作用。创新管理作为一项漫长的工作,如果中小企业领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鼓励与支持,那么创新管理不仅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中小企业管理层领导应坚持长期开展企业创新管理工作,并在战略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管理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决策机制,并且还要在信息与资金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从而使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相应措施也能够得到科学全面的贯彻落实。[2]

2. 4 企业的政策环境

作为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外部支撑,其中良好政策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与鼓励,同时也是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和前景,积极为其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科研技术培训,以及法律、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进而确保中小企业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并充分满足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在创新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

2. 5 企业员工的培训

作为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该因素能够为促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企业创新管理中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参考员工提出的创新管理意见和建议,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同时,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不仅要紧紧围绕企业共同目标和发展前景,还要积极引导基层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创新管理活动中,并结合企业实际管理和发展现状,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激励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与价值理念,不断提升企业员工对自身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增强其工作热情和自身对工作的成就感、使命感,并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意识。[3]

2. 6 顾客关系的梳理

顾客关系管理因素是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方向,应重点围绕顾客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经营与管理手段。在中小企业内部不管是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或是创新管理文化建设,从制定创新管理总体规范一直到具体的贯彻落实,都应该以顾客为中心。企业创新管理的相关策略也要紧紧围绕鼓励实际需求来制定,进而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良好的竞争优势,赢得更长久的发展。[4]

3 加强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

3. 1 要制定弹性创新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具有现代技术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虽然难以与大企业相提并论,但是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或是信息、生产和销售渠道等企业创新管理的关键因素方面,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计划、实施和修订等各个管理环节,同样都需要给予科学的管理组织与合理的运作。随着企业经营模式的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应着重从以企业家管理为主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方向转变; 从传统单一的企业管理模式向集团管理模式方向转变,特别是对于实行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同时,中小企业还应该通过精简而快速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并根据经营发展需要建立整体性的流程组织、质量控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进而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其实行的创新管理措施能够全面、灵活的适应市场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5]

3.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战略

中小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其重点应盯紧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地进行科学的转型与升级,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成功的战略创新者不会选择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策略与经营目标。不断加强地域企业的联合,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退的目的; 依附战略,通过依附于大企业来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并为大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产品与服务; 创新技术,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企业应充分利用新颖先进的技术积极地开发新产品,进而不断扩大市场。[6]

4 结论

中小企业创新管理这项工作是复杂的、长期的和艰巨的,其管理者需要明确创新战略和机制导向,制定出相应的科学激励机制。还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中小企业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更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全面落实企业培训与教育活动。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职业管理人才,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昆.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关键因素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3):23.

[2]王晓辉,林琳.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关键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1):104-108.

[3]于淑艳.中小企业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0.

[4]章仁俊.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基本思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2-23.

[5]李晓方.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模式与路径[J].人民论坛,2013(35):105-107.

上一篇: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下一篇:公共标识语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