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

2024-09-17

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精选12篇)

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 篇1

“素质”, 是指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培养而获得的由知识转化所形成的“内在、稳定的能力”。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当前我国教育形势下的一个新的讨论热点, 是和应试教育一起被作为一对相互对应的概念提出来的。就具体学科的素质教育来说, 因各学科的特点不同, 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不一样。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学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理解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005) 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授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 进行读、听、写、说、译等语言能力的训练, 把英语知识转化为英语技能, 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使学生由知识学习转向能力学习,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专业素养[1]。可见, 以上述内容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大学英语的素质教育。然而, 我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育结果却是“费时多, 收效低”。笔者认为, 大学英语素质教育除了受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法的影响外, 还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思维定势的影响

定势是心理学术语, 它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心理预备状态[2]。这种定势的产生往往H是人�们惯用某种方法解决一系列相似问题而造成的。也就是习惯用一种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一般来说处理熟悉的问题时, 定势往往起积极作用, 但在处理新问题时, 定势往往起消极作用, 大学生经过中学的性, 但中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 大 (学藕的�英语英语学习, 参加了众多的考试, 已经认识到0赽英�语学习的重要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更主要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要积极实践, 不断积累, 持之以恒。然而, 很多大学生没有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英语学习, 仍然把它视为一门考试的共同课, 不注重打基础, 忽视了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实践。这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 加强英语素质教育, 还得首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教育管理的影响

学校作为主体教育机构, 在从事素质教育方面起看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学校的行政决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甚至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动。目前, 许多高校规定, 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 研究生必须通过六级考试, 否则不授学位, 不给发毕业证。在此压力下, 大学生认为四、六级统考与自己的命运密切相关, 视通过四、六级考试为自己学习英语的奋斗目标。尽管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应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也不得不全力投入应试。现在的大学生一进校就打听有关四、六级考试的情况, 扔下课本, 不上英语课, 钻研试题集, 拿着各种版本的四、六级词汇书死记硬背, 进四、六级强化班, 通过各种途径提前参加考试, 希望碰运气通过统考。这些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放松了, 更不用说进行实践运用了。结果正如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在有关语言知识技能测试或实际应用中错误百出, 学生本人也感到能力在“退化”。

孰不知, 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水平的提高, 并不是通过短期的突击、强化训练得来的, 它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规律性, 那就是:打好基础, 循育渐进, 语言基础不扎实, 是学不好外语的。再就是不断实践, 不断积累, 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3]。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阶段, 作为学校的“成产品”——大学生最终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的实践“检验”。只有得到社会的肯定, 才能说明我们的“产品”是合格的, 教学是成功的。有人对一些用人单位进行过跟踪调查, 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生尽管他们已经拿到了四、六级证书, 但他们的英语水平与四、六级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这些人连一般的电传、证单、信函都看不懂、写不了;甚至不能进行日常的一般交流, 应付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 管理部门也应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放下包袱, 开动机器”, 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 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从思想上彻底解放学生生

社会的影响

素质教育也不应该忽视其客观的外围条件, 即社会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社会的要求会对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 许多用人单位把四、六级证书作为接纳大学生的必要条件, 这一要求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把四、六级统考作为学习英语的目的, 起了消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在此建议, 用人单位把四、六级证书仅仅作为参考, 对应聘大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适者用之, 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会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英语素质教育。

教师的素质

课堂是学校实施社会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最直接的阵地之一, 在课堂教育中, 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 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教师的素质对大学生自我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直接面对学生, 不仅把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 也将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教育着大学生, 要培养跨世纪的一流人才, 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善于将本学科中的素质教育内容挖掘出来, 并把它们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乐于内化;高素质的教师还善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去学[3]。因此, 要多途径多渠道提高大学英教师的学历水平, 同时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4]。教师的素质也在影响着英语素质的教学。

总之, 素质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今, 利在千秋”的大事, 克服当前英语素质教育中尚存在的某些消极因素, 关键在于整个教育界 (包括领导、教师、学生) 和社会都要切实转变观念, 同时切实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 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全面加强,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适应社会的要求, 同时也使我国的外语教育不断上新台阶, 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摘要: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学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英语素质教育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它受到思维定势、教育管理、社会需求、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正确认识这些因素, 并切实转变观念, 同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使外语教育不断上新台阶。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肖云枢.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考试改革[J].外语教学, 1999 (4) .

[3]余立平.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 2002 (4) .

[4]张宜.大学英语和教师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0) .

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 篇2

语文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几个评价误区

碧岭小学王作鹏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只有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推进语文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向纵深层次发展。目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

一、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仍然是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绊脚石。

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评价把考试分数看得很重,忽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学生考分的好坏成了优劣的惟一条件。“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轰轰烈烈,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扎扎实实”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评价观,势必造成师生共同追求分数的教学运行态势,从而使学生步入题海,加重负担,疲于奔命,学生语文能力和特长发展受到压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火花没有产生的余地。

二、片面追求标准答案,扼杀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痛斥当时考试的弊端:“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把有用的无用的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考试使我如比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的任何思考都感到伤心。”这也适用于以重复为重心、以统一答案为标准的“中国式”考试。如某道题“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用一个成语表达出来。”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凡是“同心协力”者皆对,皆得分,有学生答“齐心协力”判错,扣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长陈至立曾尖锐地批评这种考试是一种八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多少宝贵的创新思维被无情的朱笔所挞伐。

三、测试评价重记忆、轻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头语言在传递信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口头语言的训练和考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上对听说、朗读等重要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再加上口试操作方面的因素,语文考试重视了书面语言的读写,却忽略了口头语言的“听说”“朗读”等考查。即使书面考试中偶然考到朗读,也是拿出一句话让学生判断重音或停顿落在哪里,至于大纲上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无论如何也考查不出来的。由于不考口语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就忽视了口语的教学和训练,阻碍了学生这个创新主体的持续、全面发展。

四、没有把非智力因素纳入考查评估的范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对智力因素的作用,只有20%归结智力因素的作用。目前语文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一般只注重评价与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有关的内容,往往忽视与之相关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和评价,如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等。这些因素虽不是语文学习本身的内容,却与语文学习活动及其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评价,更能发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五、对学生课堂问答缺少创新性评价。

教师上课按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以自己的意志为惟一标准,学生的思维若与教师的意图不一致,那就判为“错误”,这种现象并不个别。如《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总结提问:“你们说小猴子怎么样啊?

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 篇3

误区之一:创新是天才的专利,并非人皆具备

至今,在许多教师头脑中还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学生就好比原料、坯胎,关键看教师怎样去塑造和加工;创新是天才的专利,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事。于是,教师倾向于把传授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能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忽视学生各方面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

现代心理學和神经生理学发展己证明: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这是因为人在大脑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并且这种可塑性具有终生的特征。而人脑的发育变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信息,另一方面又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由此可见,由于人脑的可塑性是人的创造力的源泉,因而表明了每个人都存在着可能开发的创造潜能。研究还证明:目前人类对大脑的利用率,一般人仅为10%,即使杰出的专家学者也不会超过30%。也就是说,人脑潜能资源还有70%--90%处于“库存”和“封冻”状态,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因此,广大教师应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创造潜能变成现实。

教师之所以必须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不仅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日益需要教育造就具备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而且也是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使命所决定的。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启迪人性、开发智慧、塑造灵魂始终是其终极目标。而正如后现代思潮所认为的那样,创造性己是人性的基本方面,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创造是人的天性。创造心理学也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不应该把创造看成是某些专家的特权。“第一流的菜肴比第二流的绘画更具有创造性”。既然创造性是人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教育就应当实现人的创造性价值。就学校领导来说,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的观念,把创造看成是受教育者的本性,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提高人的价值、完善并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一旦我们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必然会强化整个教育机制,使教育的一切活动围绕着发展人的创造潜能来操作运行。

误区之二:服从命令是学生的天职,创新有碍教学秩序

在一次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调查中,竟有78.1%的被调查者认为“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应讲究严格的步骤”,56.2%的被调查者“不愿提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表示怀疑的被调查者不足一半,而当某位同学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时,48.1%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表示沉默”, 更有16.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同学会予以非议”。可见,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已经习惯了服从教师的安排、执行教师的命令,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主体意识,缺乏求异思维,缺乏批判意识,究其根本,还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上。

首先,在目标观念上教师表现出很大的偏差。由于传统的影响,许多教师依然把培养传统的道德人才、政治人才和文学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而传统的道德和政治,旨在维系社会的稳定,文学艺术则成为消闲娱乐的工具,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商业文化本身就缺乏强劲的动力,那么,如今若再以此作为教育的目标取向,创新的科技、经济人才又如何才能产生?

其次,教法观念上存在着过于强调统一而忽视创造个性培养的误区。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这种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的做法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

最后,在师生关系的观念上,教师们倾向于把自己认作权威,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教师的安排。于是,出于形式主义的需要,创新在某些教师的视野中,实际上成了执行外部意志、追求轰动效果的代名词,而完全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和途径。这种观念的过度膨胀,只能导致对学生创造力的践踏和滥用。比如,各中小学出现的一些小发明、“做秀”成分很浓的公开课、匠气十足的种种艺术训练等,实质上掺入了许多成人意志,添加了许多功利成分,而并非展现了学生自己的创造才能。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形成不了自由和谐氛围;没有自由、和谐的氛围,就不能给学生的智慧成长以自由和空间;而没有智慧思想的自由,也就没有创造和自由。

误区之三:只有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能有所创新

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 篇4

一、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

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中职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专门教育, 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其课程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必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同时, 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学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 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 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 广辟学生就业渠道, 确保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就业率高。

二、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人才, 应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研究制订中职教师任职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 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既要担当教师的角色, 更要充当技术工人的角色, 应尽可能多地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其他各项技能, 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提供指导。

三、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高低是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和反映。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能力为本位的意识, 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亲身实践,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完善教学评估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结果, 教学工作是由教学的基本环结构成的复杂过程, 每一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只有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达到质量要求, 教学质量才有可靠保证。所以说有必要加强教学评估, 根据教师工作的状况作出评估, 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每一教学环节的质量, 从而引导老师重视教学各环节的工作质量, 有力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实行“双证”毕业制度, 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规定学生在毕业前除了拿到毕业证外, 还必须针对所学专业考取一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中级) , 以适应社会、着眼未来, 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创业的能力, 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宏伟进程中, 中职教育正遇上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机, 只有不断建立健全教学过程与办学作用双重追求的目标, 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伍新春, 龚双江.中职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困扰高一新生的几个因素 篇5

一、环境的改变 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改变是很大的,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 的,并且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环境分为很多种,这里主要指高—新生的 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新生一进校,学校狠抓生活关,学生的自理能力确实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心理上并没有完全的适应。有一大半学生是住宿,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熟 悉的环境,离开过去舒服的生活,过上独立的生活,再也不能依偎在父母的身 边。再加上初来乍到,人生地疏,管理极严,学习又十分紧张,甚至单调,恋 家之情便油然而生。虽然性格中的自主意识有所加强,但又无法排遣情感失去 依赖后的失落感。他们内心渴望交流沟通,与同学建立友谊、信任感,而彼此 间陌生又难以打开心扉,造成心灵的闭锁,常常感到举目无亲、郁郁寡欢,影 响学习兴趣,造成成绩下降。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的内容和教师组织课堂的手段、形式、风格、教材的 编排、难易以及学校对学生学习常规的要求等构成。高中教学内容和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新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初中和高中的授课方式,在很多方面是不一样的。初中课堂重于讲解,把 知识磨得很细碎,再喂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存在重知

1

轻能的倾向。而高中则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育期望和学习要求,注重引导学生 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的、延伸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广泛的抽象能力。教师还 有意训练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教学内容更注重系统性、研究性、序列化和阶梯度,这样使得那些经验型和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非常的被动,短 期内不能适应。再加上外语课堂用语不用中文,这使得那些缺乏听力和口语训 练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高中的自习课也比初中多,这 使得相当一部分同学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无所事事。另外,初高中的教材跨度较大,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一个原因。开始不 能适应,再

加上课时紧,进度快,半学期下来,不少同学对一些功课望而生畏,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成绩自然下降。二,光环的消失 重点中学学生是从众多的考生选拔出来的,一般都是初中时各校的佼佼 者,是每个班级的前几名,绝大多数是班、团干部,有的甚至是省市三好生。我所带的高一(4)班,40 名在籍生中,在初中任过班长的就有 7 人,任过其他 班、团干部的有 31 人,占 80%。这些同学,都获过各类奖,有的甚至星省级、全国的奖。他们有着辉煌的过去,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层美丽的光环,有一种优 越感。但现在组成了新的班,班长也只有一个,其他班、团干部加起来也不过 10 人,大批的“老干部”成了老百姓,丢失了自己的“政治”舞台,失落便袭 上心头,心理就失去了平衡。有个同学在日记中写到: “以前,在老师眼里,我是得力助手,在同学心中,我是他们的好榜样,后面是许多羡慕的眼光,在 而现在,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个平凡的我,甚至被人看不起”,这些同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都不能较好地走出这种失落的阴影,使得学习和生活缺乏原 有的热情、活力,影响着学习的情绪,分散了学习的精力,使成绩悄然而落。

三、方法的失当 在初中,绝大部分同学是从“题海战”中杀出来的,教师为追求高升学率,

2

相互挤占时间,拼命地向学生灌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没有自觉的能力,一到高中,这些问题就完全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1、不预习,既不愿意预习,也不会预习。

2、不注重课堂。由于未能良好地预习,上课便不能把握轻重点,不能做 到心领神会,有时上课漫无目的,甚至有个别同学还打瞌睡。另外,在初中时,哪些要记,哪些不记,教师反复说明,而到了高中,教师一般不作这样的要求,这使得不少的同学不会作笔记。由于课堂效果不好,课后只得花相当的时间来 补,来磨,学习十分的被动。

3、不注重复习。有些同学从来不复习,不整理笔记,不作学习小结。只 是到了临考前,才把教材胡乱地翻一翻,以求抱佛脚,不复习,就使花很大气 力学的东西遗忘,不作小结,使知识零散,没有体系,便不能融汇贯通。

4、缺乏计划。初中阶段,学习基本上是教师安排好的,而高中不是。这 里的自习较多,特别是高一,每星期约有 10 节,并且整个晚自习是完全属于 学生的,由于没有计划,有些学生作业做完后便不知干什么。有位同学在周记 中写到: “至今都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整日稀里糊涂的,想到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自己也订过计划,但都不能实现,总被

被现实的种种的情况所摧毁,别人的 方法,借鉴过来,又不能适应……”这种烦恼,困扰着许多的学生。

四、过重的压力 学习是需要压力的,适当的压力就是动力,但如果压力过大,就会成成为 负担,影响着他的智力的开发,不利手他的成长。刚进重点中学,压力就四面 袭来,主要来自两方面:家庭和自己。部分家长在看待子女的成绩时,常常缺乏辩证的观点,过高地估计自己的 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提得过高。有位家长曾对我说: “我孩子在初中数学总在 95 分以上,这次期中只考了日 82 分,大大的退步了” ;另一位家长说: “我孩 子在初中,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三名,这次竟退到十多名,照这样下去,怎能

3

考上大学?”这些话,不仅在教师面前讲,还常在孩子面前唠叨,他们忘了重 点中学学生是从几万考生中选出来的,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些言论不仅无形中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恐考症’由此而来。压力还来源于自己。本班雷芳在日记中写到: “老师,我刚跨进这所学校 的大门,就感觉到了这里激烈的竞争,这次期中不好,我很害怕,象堕入了深 渊,以这样的成绩,怎么面对您,面对同学,面对父母?我觉得压力太大了,不敢正视现实……” 学生是非常看重名次的,虽然教师淡化他们的排名,不在班上报名次,但他们每次考完,自己给自己排。名次的滑落,极大的困扰着他们,在某种程 度上,打击着他们的自信心。芮雪同学在周记中说“曾经想飞,曾经对未来拥 有美好的憧憬,然而期中的收获却如此的微薄,失落的我,低着头,徘徊子街 头,秋风梳理我零乱的发,不知何处是归程”,有时,这两种压力交织在一起,压在他们头上,陈艳在作文中写道: “我觉得喘不过气来,爸爸妈妈对我的期 望很大,因为我的哥哥、姐姐都是从重点中学毕生的,个个是名牌大学生。爸 爸总对我说—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这里都是高手,我真不 知所措”很多同学,就是在这种过重的匝力下,不能轻装上阵,成绩反而落了 下来。

高一是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能否让学生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对其三年的学习至关重要。为帮助他们调适心理顺利地过好这一关,现提出几 点建议,以供参考,1、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抗挫能力、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有了远大的理想,才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前进 的动力,才能正确面对“光环的消失”和克服“恋家的情绪”。引导他们用科 学和人生观来武装自己,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有困难和挫折,但“天 生我

材必有用”,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要有勇气和毅力去战胜它。学校可以

4

开展各种活动,如体育锻炼、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 他们的特长,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再把劲头转到学习上来,由 点到面逐步走向成功。

2、注重情感交流,体味真情温暖、注重情感交流,高一新生在个性发展上存在着心理、生理上的不平衡,易违反纪律,易 与教师和家长发生冲突,特别是后进的同学,自制力比较弱,会出现各种不良 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热爱学生,体谅学生,实现师生之间 的情感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你当作朋友,你才能更好地进入学生的内 心世界,才能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班主任的亲切感可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 陌生感;班主任的信任和关心甚至可以造成一个的新的自我,实现师生之间的 交流是班级管理的第一法宝。另外,高一新生初来乍到,生活上确实有很多的困难,作为教师,首先 应帮助他们熟悉环境,其次帮助他们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其体味 到家的温暖,不被恋家情绪所困扰,安心于学习。3.注重思维训练,培养适应能力 .注重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其它能力的核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高中新生之所以 出现对学习的不适应,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被动、封闭、慢节奏等显而易见。教师要致力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训 练,注意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的概括能力和推理的条理性,大 胆激发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好初高中的衔接。培养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指通过积极的主观参与,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做到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排除对旧环境的恋念心理,有明朗 的心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环境中去,不要在新旧环境的交接的边边缘畏缩徘 徊,努力向前看,战胜眼前的困难。

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因素 篇6

自主学习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和学习。特别是面对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地学习。不学习,或消极被动,或主观盲目,会导致走更多弯路,甚至走向极端。为了避免走弯路,必须加强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的常态。向书本学习,沉浸到无垠的精神世界中,与教育大师们进行对话,聆听来自教育界最前沿的声音,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努力发现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浩如烟海,不断更新,教师更要有“活水”。若教师不读书,源头堵塞,何来活水呢?而学习过程就是吸取的过程、积淀的过程。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校本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促进教师多读书,学校要给教师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并要求教师认真阅读。对于教育教学理论,既要阅读、学习,更要多加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以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反复利用和研究。

同行互助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和互助互利,在共同体验成功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跨越年级和学科。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实现各年级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保证。可以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发挥团队合作、互补共生、群策群力、互动成长的巨大优势,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集体的力量,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弥补个人的局限与不足。

1.成立集体备课小组。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教师在这个小团体里,共同研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开展互听互评活动。每学期都安排一些互听课活动,互听互评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活动。实践研究表明,教师之间通过听课,再听其他教师对所听的课的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研讨机会,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实施“青蓝工程”。市级或中心校级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通过共同备课、互听互评、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等形式,总结教学得与失,提高教学能力,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与指导。

4.举办教师沙龙论坛。让青年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困惑、与学生相处的技巧、班级管理的方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育过程的心路历程等,通过交流思想,总结方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5.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研究平台、跟进式教学指导平台、教师备课平台等,积极提供集课程资源、教案撰写、集体交流、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于一体的教师备课网络服务。以教研员为召集人,以骨干教师参与为主要形式,引导教师人人建立教学博客,加强教研交流,促进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特别是增进与外校、外地教师的交流,做到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也是弥补教师专业水平欠缺,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措施。为此,年轻教师必须多与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接触,聆听他们的意见,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专题讲座的形式。它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专题讲座的内容要围绕学校实验课题或教师急需的有关方面的理论,可安排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教师观看有关专家所做的讲座录像,帮助教师了解教改的信息,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结对子的形式。为了让教师尽快成为教育教学能手,学校应采取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培养,选配业务精、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教学骨干与年轻教师结成青蓝对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与指导监督作用。要求徒弟每周必须听师傅两节课,师傅听徒弟一节课,一年见成效,两年见成果,并签订责任状。学校还应制定“青蓝工程”奖励方案,奖励业绩突出的师徒对子。这样既能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挑起大梁,也能促使老教师不断提高与发展。

邀请市进修校的教研员到校做现场指导,与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指导教学。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因为专业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指导)等,对年轻教师的帮助会很大。因此,邀请他们参与课改,不仅是讲座,还要深入课堂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指导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专题研讨

课题研究是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平时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它是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研究。

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以问题为中心,问题的发现与界定是行动研究的起点。选择课题应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中,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平台。(2)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以供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这种研究是有利于提

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是切实有效的。

自我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她揭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正如那条著名的公式所揭示的:成长=经验+反思。

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年轻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智慧、教学感悟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还可以促使教师有效地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为此,我们强调年轻教师多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一节课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一节课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失败在哪里;遇到了困惑,是怎么解决的;遭到了哪些挫折,有怎样的感受。若把这些及时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网络研讨

在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几种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早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教育的理念也比较陈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是学习,教育是交流”。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增长、更新的速度加快了。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网络中海量的信息,成为一线教师备课的资源库。第一线的教师在校本修研网上对网络中一些好的资源进行了利用,如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等,这样既省去了自己设计教案、做课件的时间,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如校本修研网站中有教师论坛、与名师互动、专题研讨等,如“教师对教材的话语权”“教师是职业,还是事业?”等问题的大讨论,直击教育现实,引发我们教师的深入思考。

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途径 篇7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新教育的前提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着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觉, 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前者是智慧过程, 后者是情感过程, 二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前者, 而忽略后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经常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同时, 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引导学生正视不足, 并在肯定中指出学生的不足, 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 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爱、信任学生, 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身心愉悦, 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放飞想象的翅膀, 创造性地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过程, 又是情感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积极参与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又是活跃、自主、和谐的课程理念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 笔者在教人教版初三年级的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看一组有关环境污染的短片, 征求学生们对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看法, 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做出回答。学生们积极动脑, 激烈地讨论, 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也可以将游戏引入英语课堂,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设疑布阵, 激发求知欲

教师要善于设疑,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组问题, 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 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如教学人教版初二年级的What’s the weather like?一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三组词:“sun—sunny”“wind—windy”“cloud—cloudy”, 并提问“Can you make a rule out of the three words?”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寻找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后, 教师展示新词“snowy”“foggy”“rainy”, 并提问“Can you guess their Chinese meanings of them?”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构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 以便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学生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 能根据读音规则拼读、拼写英语单词和朗读课文; (2) 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操练英语; (3) 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 (4) 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 (5) 能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使用电化教学设备; (6) 能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 (7) 具备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 并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 学生才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 不断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 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创新的几个因素 篇8

一、小学创新教育中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发展原则

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发展看做一个生命体的整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一定的统一性和有序性。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中一定要坚持整体发展原则。不仅要在学生的成长每个阶段进行教育, 同时还要在各种多样性的活动中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二)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一切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主来进行设计。同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 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三) 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指的是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以一种平等、友爱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的心理能真正地接受教师, 并得到心灵上的舒展。教育中的民主性是提升小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环境因素。

(四) 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 交给学生一些探索性的任务, 例如课堂实验和小制作等, 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真正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使学生在未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从教育角度上说, 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但长久以来社会对“新”的定义比较高。使人们对小学生的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最终造成了教师的创新教育出现误区。首先, 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其次, 教师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靠培养而形成的, 而是天生的。对此只有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才能真正地推动创新教育发展。由于长久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将知识的传授看做是自己的任务, 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则不够重视, 学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 将知识性教学改变成为能力素质教育, 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会创新。

(二) 教师参与到课程创新全过程

教师是课程改革创新当中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创新教学的关键。教师应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课程编制中来, 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使教师能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所掌握, 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教育的实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总是游离在课程编制之外, 这种方式对教学效果来说有着不良影响, 很难真正地达到课程创新目的。因此, 在创新教育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去。

(三)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潜能发展离不开环境, 好的环境将直接给人带来正确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地, 好的学风和班级氛围等将在潜意识上给学生带来影响。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成长环境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给学生更多的色彩空间,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不同的理解, 产生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百花齐放的环境中, 学生将很容易产生新的思想。例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来营造轻松的环境氛围。运用词语接龙的游戏形式或者同音字等来接出其他的词语。教师给出一个词“北京”下面学生将给出京戏→戏曲→曲目→木头……在这种环境中不仅学生的身心能得到放松, 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能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各种其他同学的不同答案, 学生将逐渐地完善自我心中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总之, 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敏捷的, 同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发展特点, 让他们的思想能够自由的飞翔, 使课堂真正地绽放出光彩。小学生创新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真正地融入课程编制当中去, 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当前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目标, 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在各个阶段中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创新教育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工程,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真正得到提升。主要对小学创新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希望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影响译文质量的几个因素 篇9

翻译至少是双语间的转换活动。由于源语(source language,即原文语言)与译入语(target language即译文语言)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语言系统,因而其语言首先在结构上的表现就有所区别。忽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会造成对语义的严重干扰,同时,也会干扰译文读者的母语阅读习惯,进而产生语种上的混淆,使读者顿生恶感。

结构转换是出于对译文读者母语阅读习惯的考虑,将原文的语言结构适当转换成译入语言的规范结构,消除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带给读者的干扰,即对原文的语法结构、语序、修饰关系、修辞作相应的整合,以适应译入语表达的需要。

语言结构是建立在语法制约之下的语言框架,它承担了语言的组织功能。因此,结构转换是译者首先要面临的技术问题。如:

原文:A Sasakawa(1)Foundation donation of$1.6 million to Massey University in the New Zealand City of Palmerston North(2)was hardly enough to make a small hole in the Sasakawa Foundation petty(3)cash reserves.

从体式上看,上句属新闻报道中的一句,附合新闻体语言快捷、直观、紧凑、容量大的特点。从语法上分析,该句虽然有些长度,但属简单句,只有一个主谓关系。结构上,该句(1)处划线部分是一个较长的名词短语做主语。(3)处是一个兼带修饰语的动词不定式承担表语。整个句子在语法上属于简单的主系表结构。由于该句主语部分过长,如果不做相应的结构转换,将该句简单处理成汉语的判断句,即“…是…”,那么译文将干扰汉语读者的母语习惯。汉语组句时,主语不宜过长,过长的主语会使句子失衡,并导致歧义。试读译文(1)。

译文(1):“Saswakawa基金会给新西兰北部帕默斯顿地区的麦西大学所捐献的160万美元的捐款对于该基金会的小额现金支出储备而言仅仅是九牛一毛。”

上述译文从结构上来做相应转换,虽然意义尚算准确,但却违反了汉语的结构特点。汉语中短句居多,新闻体语言中尤甚。汉语短句往往更能准确地传达语义,并不产生歧义。而且,除口号,标语,广告辞之外,其它体式的汉语中绝少使用较长的主语。过多的修饰语会干扰主语的表义功能。译文(1)主语中插入了太多“…的”结构,“…的”结构连缀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译文(1)结构上的混乱,从而影响了语义的传达。

再分析原文结构,我们发现,(1)处的核心语“donation”实际承担了全句主语,而且具有动词意义。该词是连接上下文最重要的信息。译者可考虑将“donation”转译为动词,将(1)处的名词短语处理成一个平行的独立分句,再重复“donation”一词,将之译为下句的主语,达成上下句的自然过渡。即:

译文(2):“Saswakawa基金会捐赠了160万美元给新西兰北部帕默斯顿地区的麦西大学。而这笔捐款对其小额现金支出储备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注意译文(2)中加点词汇所起的结构功能)

再如:

原文:Today,there(1)are places where you still can feel the(2)presence of the Beatles,the world famous band(3)that broke up in the1970.

上句是英语中常见的存在句结构,即“there be”句型。其中“places”一词承担了句子的实际主语,但其后“where…1970”定语从句的出现,增加了该句的主语的长度。翻译时如果武断地将该部分处理成汉语中“有…的地方”结构,将产生主语过长,条理不清的矛盾。根据汉语的组句习惯,我们可将译文作适当的结构调整。译者可将原文(2)处的定语从句处理成一个平行分句。将(3)处补充说明“the Beatles”的部分转译成一分单句;而(1)处的主句可转换成译文的状语部分。再将全句作适当的语序调整即可。如:

译文a:“世界著名的甲壳虫乐队早在1970年就已解散,但在一些地方,(人们)至今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倘若从原文结构上不作相应转换,照搬原文,结果将与a处译文在阅读效果上大相径庭。即:

译文b:“今天在有些地方你仍能感受甲壳虫乐队的存在,那个世界著名的乐队早在1970年已经解散。”

虽然译文b很达意,但读来有拗口之嫌,较之译文a,不如其流畅,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另外,从句是英语语法中最为常见的语法现象。从句承担了大部分限定、描述、修饰、解释等语言功能,由于从句的存在,英语语言显得更为准确、紧凑、富于逻辑。而汉语语法中没有从句结构,句与句之间不存在从属、修饰、限定等语法关系。绝大多数汉语句子在文章中的排列都是平行关系,语义决定了汉语的语法关系。因此在英汉转换过程中,从句的处理最为棘手。事实上,根据汉语的特点,英语中的从句,无论种类,都可处理成平行分句,恰当的语序调整及增减语词可帮助梳理原文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如:

原文:A collective gasp of amazement rose from the passengers when the light of Phonenix,Arizona and its 20 surroundings came into view,stretching as far as the eyes could see.

本句划线部分是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从句中“stretching as…”是现在分词短语,对上文“light”作进一步描述。如将“when…”从句译成“当…的时候”,由于从句内容庞杂,造成表达上的条理不清。译者可适度将原文语序稍作调整,将从句处理成汉语的平行句(即并列句),效果更好。如:

译文:“眼前的亚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与其周边20多个卫星城可谓万家灯火,灯火绵延,极目可见。这突入眼帘的奇丽景象,惊得旅客们都屏住了呼吸”。

其次,语序调整也是结构转换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语序调整会使译文表达更显连贯,通畅,且能准确达意。

2 歧义现象

翻译转换中,由于译者对原文(Source Language)分析不周或选词不当,造成译文中某些词句的歧义现象。歧义即指多重意义或意义的不确定。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伊塞尔(Wolfgang Iser)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写性语言”。这种语言不能象学术论文中那种“解释性语言”一样精确,因而意义往往不固定。伊塞尔称之为意义的不确定性”(Sinnunbestimmtheit)。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读者的接受带来了困难。同样,在文字转换过程中,如果译者使用一些摸棱两可的语汇,或忽视上下文(Context)暗示选择不当造成了语义的干扰,译文中则会出现过多的“意义的不确定”现象,从而给读者造成理解上、欣赏角度上的障碍或错觉,进而产生理解上的分歧。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歧义现象主要由语言的模糊性(fuzzy)所致。当然,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模糊性,而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波兰语义学家沙夫(Adam Schaff)在他的《语义学引论》中指出:“在客观实在中,在语词所代指的各类事物(和各类现象)之间存在着过渡状态,这些过渡状态即“交界的状态”。这一现象说明了语词模糊性的根源”。语义的模糊性与概念的模糊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词语表达的概念外延涉及空间、时间、度量、程度等范畴时,词语的模糊性较为明显。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模糊性是描写性语汇(descriptive terms)的一种特征。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及一些特殊名词,都可导致语言上的模糊性。另外,有些语汇自身具有多种含义,如多义词、歧义结构等。

当然,翻译中的歧义现象与语言学所定义的模糊性不是同一概念。语言学上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翻译中的歧义则是译者人为的。两者在根源上是不一致的,但在发生和语言效果上却是一致的。由于译者对于原文把握不够准确而导致的语义分歧即是翻译中歧义现象存在的根源。这种歧义现象是以译文读者的反应为识别,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译者对原文的传达意图之间出现了分歧。例如:

原文:Oriol,our Spanish expert,has been a colleague of mine for five years.He and his Chinese wife have a very lovely daughter.(‘Our Foreign Expert’《新编实用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

上述原文,有人译作:“奥瑞尔是我们的(1)西班牙专家,与我同事五年之久了。他和他的(2)中国妻子有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儿。”

分析原文,上下两句都属简单句。用词亦很单一,语义明确,不存在语言上的歧义。再读译文,(1)(2)两处的用词则有歧义,甚至可笑。“西班牙专家”这种说法过于模糊。如果不对照原文,对之可作至少4种理解:

a.住在西班牙的专家;

b.研究西班牙语的专家;

c.教授西班牙语的专家;

d.西班牙籍某领域的专家;

而对“中国妻子”这种说法,读者可能会产生近似荒唐的理解:“奥瑞尔妻妾成群,其中一位太太是中国人。”

上述译文之所以产生歧义,是由于译者在(1)(2)两处使用了语义非常模糊的偏正词组。“中国”和“西班牙”两词分别在限定“妻子”和“专家”时,扩大了原词的外延意义,产生了歧义。事实上,原文中的“Chinese”和“Spanish”只是对“wife”和“expert”国籍的限定。因此,准确的译文应该是:

“我们的外籍专家奥瑞尔是西班牙人,与我同事已五年之久。其妻是中国人,夫妇俩生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有时候,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与源语(Source Language)在某一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譬如,原文中某一语词在语义上非常模糊,如果照搬,会给译文读者造成误解,产生歧义;或原文中某一准确概念,由于在汉语中有多个对应词汇,照搬亦会产生歧义。如:

原文:For their first date,they(1)agreed to meet at the entrance to the gymnasium at the Asian Games Village---a midway(2)point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homes(3).

有人译作:“他们第一次约会时,都(1)同意在亚运村体育馆门口见面,见面地点处在两个(3)家的(2)中点。”

原文(1)(2)(3)处所使用的词汇单一,都不会导致歧义。对应词在译文(1)(2)(3)处均产生了歧义。“同意”一词外延部分有“经过商讨,会议,劝说,争论后”同意的味道;可对照原文,一次约会地点的选择,不至于搞得如此复杂曲折;译文(2)处“中点”一词过于精确,不符合汉语用词习惯,概数在汉语流通中比较常见;“中点”会让译文读者做出如下反应:哇塞!老外可真较真儿,连个约会地点都得量好了,选中点。译文(3)处“家”一词,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两个拖家带口的人,搞什么约会?老外可真开放。这种情况下,歧义不但歪曲原文,可能会误传文化习俗。究其原因,之所以有上述歧义,是因为译者不顾上下文暗示,用词不准确所致。事实上,译者完全可以从词汇的外延意义入手,选取符合原文,又不悖译文语言文化的词义对应原文(1)(2)(3)处三词,即可避免歧义。如:

“第一次约会,他们(1)相约在亚运村体育馆门口见面。见面地点距两人(2)住处均不远。”

“agre·e·”一词的外延意义中有“不反对”之意,根据上文“date”一词的暗示,此处自然是“相约”“约定”之意了。而这两种意义中都含有“不反对”之意。原文(2)处的“midway point”(中点),暗示约会地点距两个端点均不远。(3)处的“home”,外延意义中有“住处”之意,避免了译文中的文化分歧。

3 超越或不足

译者有时候由于对原文理解不够透彻或用词轻率,或不顾上下文暗示胡乱猜测,造成了译文在语义外延上大于或小于原文语义范围。笔者称这种现象为翻译中的超越或不足。超越或不足在翻译实践中屡见不鲜,实质上只不过是一个表达上的“度”的问题。译者在选词时应注意译文用语与原文用语在程度和范围上保持一致或尽量贴近。当然,鉴于译入语与源语在语言各层次上存在差异,而且语言本身亦存在模糊性(fuzzy),与原文用语在程度与范围上完全保持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尽量去贴近。但是,如果从读者阅读效果上来分析,不同语种意义相近的语汇在近似的语用环境中,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当是大致相当的。

形容词和副词语义模糊,程度和范围难以把握,在翻译实践中容易引起翻译不足或超越于原文的现象。如:

原文:“Apparently,Portuguese men have an appetite for small women,as well as for small sardines.”

上述原文是英国人对葡萄牙人的嘲弄,尖刻却不留痕迹,属典型的英式幽默。从原文表面文字来看,语法和用词似乎都很平常,但文字以外却透露着冷静而不动声色的讽刺之意。译者如不反复推敲,很难挖掘出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文字韵味,试比较以下两种译文:

译文a:显然,葡萄牙人喜欢小女人象喜欢小沙丁鱼一样。

译文b:看样子,葡萄牙人的胃口是这样的:女人要娇小样儿,沙丁鱼要细小个儿的。

对比a.b.两种译文,译文b显然更为传神,准确地传达了英国绅士们尖酸刻薄而不失风度的用语风格。另外,“small appetite”在修辞上都是双关语。由于修辞手段的介入,原本意义较为明晰的语汇变得十分模糊且难以捉摸。如不采用添加虚词和副词的方法,原文神韵难以表达。另外,“apparently”,“small women,”和“small sardines”在意象上都属于“表情词语”。具有某种感情色彩的词语,称作“表情词语”。“表情词语反应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与情感”。(见《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P285,“表情词语”条。鲍昌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既然是“表情词语”,自然蕴含了作者的主观态度及感情色彩。所以,译者推敲该句文字的同时,应力求发掘原文“表情词语”所影射的感情与态度。译文a将apparently译作“显然”,忽视了上下文赋予该词的表情功能。女人和沙丁鱼在本句中是一组类比的意向,英国绅士们抓住了两者之间形象上的共性,既调侃葡萄牙女人象沙丁鱼一样细小,食之无味,又讽刺了葡萄牙人的贪婪卑劣,出售给英国人的沙丁鱼同样小而无味。因此,“apparently”一词,不但担负着英国绅士的轻蔑语气,又很绅士而不折不扣地道出了对比的结果。“小女人”在汉语中有特殊含义,既褒又贬,既可指女人的娇小玲珑,小鸟依人,又可指小肚鸡肠,见识短浅。用在译文中实属不当。

4 语体与语言背景

语体是指由于交际场合、目的、内容,对象等不同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综合。(语出《文学艺术心术语词典》鲍昌主编,P283,“语体”条。)语体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语言材料在功能上的分化。语体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语体对语言的使用具有约束力,所以,人们遣词造句时应考虑到语体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否则会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当然,个别作家出于修辞需要,故意将不同语体色彩的语汇加以组合,以达到某种特殊效果。这种情况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畴。

语体的把握与语言背景有关。不同背景下语体的表现有所不同。译者在转换文字的同时,应当选拔与原文语体一致的语体风格。语体风格与作品的用词、组句、用语角度不无关系,但与文体关系最为密切。公文、科技文献、政论,在语体的表现上与文艺作品不尽相同。前者更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书面色彩浓厚;后者则多有变幻。因此,文体的把握是翻译活动中语体把握的关键。

语体差异还表现在人物身份与交际对象的不同上。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即指这一点。文学作品中,人物由于场合不同会采用不同身份的语体去进行交际,译者不可以一贯之。请看下列一段美国电影对白(节选):“Growing up,all I wanted to was to play ball.That’s all I could think about when I was a child-one day,starting in the majors.Crazy think,I was actually making it happen.I was playing really well in the minors,and…in one game,everything changed.The whole day,this pitcher’s trying to shut me down,throwing me inside,throwing me inside and bottom of the eighth…He finally catches me,right in the head.So I figure.I’m gonna put one in his head now。And before I could even get to the wound,all of the men on the benches rush at me and I’m caught in a pileup,shattered my wrist.Baseball was over….”

这段文字是主人公对少年时期梦想的追忆,属典型的口语体。文字中不乏用语不严谨的地方,甚至语法有误,用词也很俚俗化。再看中文字幕,却与原文在语体上驴唇不对马嘴。字幕内容如下:

“自孩提时代,我痴迷于打球。挤进职业圈是我一贯的梦想。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如愿以偿了。当时,我是少年队里的佼佼者。然而,仅一场比赛就使梦想化为乌有,沧海桑田。那场球赛对方的投手,伺机将我置于死地,三振出局。他屡次投内旋球,直到第三局两军对峙时,他终于得逞了,球正中我的头颅。我暗忖:我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料,我尚未清理完毕伤口之时,候在板凳上的队员蜂拥而上,撞我在地。于是我的手腕骨折,棒球生涯终成黄粱美梦罢了…”

如果不参照原文,忽略语境,忽略交际场合,上述译文可谓才情并茂。但将其置于已设的电影对白中,味同嚼蜡。这种译文可能给观众一种映像(如果不参照电影情节):一位风烛残年的中国夫子,正对一帮后生小子遥想当年呢。无疑,字幕与情节产生了时空差。稍加分析,译文中加点处使用了太多的书面语汇,大量成语的堆积,混淆了电影对白应有的语体。

事实上,如能细心体会,译者完全可将原文处理如下:

“从小到大,我总想去打球。小时候我满脑子就是打球打球,梦想有一天能打进职业圈。谁知道,我还真做到了。当时的少年队里,我打的很棒。可是,一场比赛将一切都泡汤了。整场比赛中,对方投手总想将我三振出局。他不断地投内旋球,内旋球,一直到第三局平局,他终于打中了我。球正中我的脑袋。我当时想,我得照那哥们儿头上也来一下。谁知道没等我包好伤口,那帮坐在冷板凳的替补队员全冲了上来,撞倒了我,将我压在了下面。手腕骨折,棒球梦也告吹了…”

以上例子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语体不当,犹如东施效颦,虽达意,却脱不了荒唐可笑。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倘想提高译文质量,译者须从语言各个层面上下功夫。不仅如此,语言之外,别有一方洞天,忽视或佯装不见,译文质量完全会大打折扣。翻译既然定位于艺术之列,翻译家首先须是艺术家。只有用艺术的眼光,佐以适度的技巧,翻译作品才会历练出大师的品质。信息时代造就的快捷产物不至于汇集成翻译大旗下的一股逆流。

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转换活动,其外延涉及到语言学、语义学、修辞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各学科及领域。高品质的翻译作品,应该能够准确,晓畅地传达原文作者赋予文字间的精神意图,并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风格。因此语言转化过程中,如何驾驭文字,充分表达原文作者精神意图,再现原文风貌,既是译者首先必须面临的问题,亦是翻译活动中译者所担负的道义与责任。遗憾的是在网络统领一切活动的今天,翻译实践中人力的倾注愈见稀薄,各种非人力的翻译工具的介入,虽从某种程度上将译者从繁杂的文字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但同时也影响了翻译作品应具备的质量,粗制滥造的翻译作品使读者的阅读冲动亦随之渐行渐远,本文旨在探讨翻译活动中影响译文质量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语言结构,语言转换,结构转换,修辞,语体

参考文献

[1]“A Concise Dictionary of Foreign Literature”(余亦尘,莫菲编译,警官教育出版社).

[2]《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鲍昌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企业参展应考虑的几个因素 篇10

参展企业想要成功参加展会, 首先要了解展会特性。展览会有别于其他营销方式, 它是唯一充分利用人体所感官的营销活动, 人们通过展览会对产品的认知是最全面、最深刻的。同时, 展览会又是一个中立场所, 不属于买卖任何一方私有。从心理学角度看, 这种环境易使人产生独立感, 从而以积极、平等的态度进行谈判。如果对展览会的这些特性了解不够, 即使展出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后要明确目标。说起参展目标, 经常听到的几种典型错误有:“老板让来的!”“因为我们每年都参加这个展览会。”“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来了。”“这是全行业最大展览会。”实际上, 这些都不是参展目标。企业的参展目标通常有以下几种:树立、维护公司形象;开发市场和寻找新客户;介绍新产品或服务;物色代理商、批发商或合资伙伴;销售成效;研究当地市场、开发新产品等。企业可能会同时有几种目的, 但在参展之前务必确定主要目标, 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方案, 区分工作重点。

最后要谨慎选择。一般来说, 企业在选择展览会时, 应结合参展目的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展会性质。

每个展览会都有不同的性质, 从展览目的可分为形象展和商业展;从行业设置可分为行业展和综合展;按观众构成可分为公众展与专业展;按贸易方式可分为零售展与订货展;以展出者划分, 又有综合展、贸易展、消费展等。在发达国家, 不同性质的展览会界限分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展览业水平的限制, 往往难有准确的划分。参展商应结合自身需要, 谨慎选择。

2. 知名度。

现代展览业发展到今天, 每个行业的展览都形成了自己的“龙头老大”, 成为买家不可不去的地方, 如芝加哥工具展、米兰时装展、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广州全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通常来讲, 展览会的知名度越高, 吸引的参展商和买家就越多, 成交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参加的是一个新的展览会, 则要看主办者是谁, 在行业中的号召力如何。名气大的展览会往往收费较高。为节省费用, 可与人合租展位, 即使如此, 效果也会好于参加那些不知名的小展览会。

3. 展览内容。

现代展览业的一大特点是日趋专业化, 同一主题的展览会可细分为许多小的专业展。例如, 同样是有关啤酒的展览会, 其具体的展出内容可能是麦芽和啤酒花, 可能是酿造工艺, 可能是生产设备, 可能是包将材料工技术, 也可能是一场品牌大战。参展商事先一定要了解清楚, 以免“误入歧途”。

4.时间。任何产品都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即新生、发育、成熟、饱和、衰退五个阶段。展出效率与产品周期之间有一定的规律, 对于普通产品而言, 在新生和发育阶段, 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成熟和饱和阶段, 展出的效果可能事倍功半;到了衰退阶段, 展出往往会劳而无功。

5.地点。参加展览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该地区推销产品, 所以一定要研究展览会的主办地及周边辐射地区是否是自己的目标市场, 是否有潜在购买力, 必要时可先进行一番市场调查。曾经有一个生产拖鞋的厂家, 想当然地认为非洲天气热则非洲人一定会购买其产品。到了那边才发现, 非洲天气热不假, 但那里一些地区的老百姓平时根本就不穿鞋。

展览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千头万绪, 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怎样才能合理使用人力、财力和精神呢?有人对展览会上的参观者作了调查, 发现影响他们记忆的因素主要有六条, 建议展出者不妨从这里入手:

1.展品选择。展品是展出者能给参观者留下印象的最重要因素。选择展品有三条原则, 即针对性、代表性和独特性。针对性是指展品要符合展出的目的、方针、性质和内容;代表性是指展品要能体现展出者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及行业特点;独特性则是指展品要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以便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

2.展示方式。展品本身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能说明全部情况, 显示全部特征, 需要使用图表、资料、照片、模型、道具、模特或讲解员等真人实物, 以及借助装饰、布景、照明、视听设备等手段, 加以说明、强调和渲染。展品如果是机械或仪器要考虑安排现场示范, 甚至让参观者亲自动手;如果是食品饮料, 要考虑让参观者现场品尝, 并准备小包装免费派发;如果是服装或背包, 则要使用模特展示, 或安排专场表演。这些都是为了引起参观者的兴趣, 增加他们的购买欲望。

3. 展台设计。

展台设计的表面任务是要好看, 根本任务则要帮助展出者达到展览目的。展台要能反映出展出者的形象, 能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能提供工作的功能环境。因此, 展台设计在注重视觉冲击力的同时,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展览会不是设计大赛, 展台设计要与整体的贸易气氛相协调;展台设计是为了衬托展品, 不可喧宾夺主, 让绿叶淹没了红花;展台设计要考虑参展者的公众形象, 不可过于标新立异;展台设计时不要忽略展示、会谈、咨询、休息等展台的基本功能。

4. 人员配备。

人是展览工作的第一要素, 也是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展台的人员配备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 根据展览性质选派合适类型或相关部门的人员;第二, 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决定人员数量;第三, 注重人员的基本素质, 如相貌、声音、性格、自觉性, 能动性等;第四, 加强现场培训, 如专业知识、产品性能、演示方法等等。

5. 客户邀请。

影响建筑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 篇11

摘要:质量是生命。对于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建筑产品”,它的质量如何,就越发重要。为此,认真探讨一下“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就很有必要了。

关键词:建筑 质量 影响因素

0 引言

质量是生命。这句话已为世人所共识,并且被引用在有产品存在的方方面面。“100-1=0”、“细节决定成败”无非都是说明质量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建筑产品”,它的质量如何,就越发重要。为此,认真探讨一下“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就很有必要了。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这里仅就几个重要因素加以分析。

1 从设计因素看

设计方案,可以说是对建筑物的一个整体定位,事关大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实用,是关系到该建筑物从本质上能否保证质量的大问题。如果设计存在不科学、不实用,甚至存有缺陷,其他方面,例如材料、施工等再精细,该工程也不能保证质量问题,甚至还会出现破坏和坍塌。不管何种建筑物,或者由于设计可靠度偏低,有明显承载力薄弱部位,或者由于基础墙、关键横梁等用料质量低劣等情况,出现破坏或坍塌都是必然的,自不待言。这里想就中国部分设计存在的滞后、不实用等问题结合实例谈一谈,以窥一斑。追忆历史,中国由于解放初期几十年,基本奉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闭关自守政策,设计人员见识有限,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设计工作,致使设计落后保守;另外由于对设计工作研究不够,人才匮乏,有些不太合格的人员从事了设计工作,而由于中国的经济条件所限,客户对工程设计也要求不高等原因,留下了一些历史遗憾,成为我国设计史上的长远回顾!就说普通的居民楼吧,一会说客厅大、卧室小科学,理由是客人来的时间短,主人在卧室休息的时间长;一会又说客厅应该大,卧室应该小,理由是客厅是主人和客人共同活动的地方,很多活动都要在客厅里进行,而卧室只是睡觉的地方,放开一张床就行了云云。于是我们的设计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客厅小卧室大的住房,也留下了一批客厅大而卧室小的住房。又如三室一厅的住房,是两间向阳好,还是三间向阳好,洗手间是放在隐蔽处,还是放在和客厅餐桌很近的地方?诸如此类问题,我们的设计人员只要翻阅一下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有关资料,甚至亲自到那里走一走,或者到现场设身处地想一想,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根本不会出现主人和客人因客厅小而只好一部分人站着、就餐时清楚地听见厕所里大小便声音的现象!这样的设计让主人和客人深受其害,而且不是三年两载就能解脱的。所以说,最大的质量问题应该是设计上的问题,认为一说建筑质量就是指材料、施工,漏水落土等是片面的。

2 从材料因素看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物的重要成分,甚至是建筑物的全部。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关乎着建筑物的质量和生命。因此,为长远计,一定要采用好的材料,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因建筑材料劣质而影响质量,甚至破坏、坍塌的事例却时有发生,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①设计者有意或无意的确定了劣质材料;②有权对使用何种材料做出决定者;③有人利用各种手段,以次充好,获得使用;④厂家质检部门做了手脚等。例如,1997年,浙江某职工宿舍楼整体倒塌,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使用砖的匀质性差,质量低劣造成的。所以,严把质量关,采取包括惩治腐败现象在内的强有力措施是保证建筑质量的重要一环。

3 从施工因素看

建筑施工的过程,是将设计理念和意图,通过各种相对零散的建筑材料物化为一个实物整体的过程。实际上是按照一定的设计思路、反映一定风格的有机组合工作。如果违背设计要求,或者擅自使用不合格的材料,都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另外,施工队伍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责任心的强弱以及为了自身利益违犯操作规程,任意改变工期,都会给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八十年代反映到房屋建筑上的“豆腐渣工程”和反映到道路建设上的“牛皮癣”,既和建筑材料有关,又和施工水平和责任心有关。因此,不仅应当对施工过程时时处处严加监理,而且还要对完工的工程推行分期验收制,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瑕疵,以确保工程建筑质量。

4 从建筑单位因素看

建设单位的实际资质、技术水平、诚信程度、服务理念,以及领导层的廉洁状况等因素,对建筑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干年来,揭露出的、发生在建筑行业中的腐败现象,很大程度上和某些建设单位有关。例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即层层分包,以包代管。合同上的乙方单位是甲级资质,实际到真正施工的单位甚至连丙级也不到。有的就是从未干过建筑活的一批农民。另外,为了中标,拼命送礼和大辐度压下的价格,只有到用料和偷工减料中去找回,于是片面压低造价,提高低质量建材价格,以包代管等现象就发生了。这就势必埋下建筑隐患!任何一个不合格的工程背后,都有可能藏着一批行贿受贿的腐败分子,就是这个道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伴演着重要角色。山东泰山脚下的一个外地开发商,把房屋出售后,购房者很快发现了偷工减料的严重情况,上百户人联合向省市领导反映,就是上述分析的有力证明。因此,在确定建设单位时,公开招标,严格资质,考察队伍,调查信誉,警惕腐败等都直接关乎着未来工程的质量,是决不能掉以轻心的。否则,有可能铸成千古大错!

5 从质量监督因素看

影响钢琴学习动机的几个因素 篇12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要有效的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 动机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已经把学习定义为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 获得经验、行为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动机实际上就是研究个体行为的激活或唤起, 以及他的强度与方向的问题。当我们谈到动机或动机状态时, 通常含有下面两层一般的意义:第一, 活动性。有动机的个体较之无动机的个体具有较高的活动水平, 因此根据个体的活动水平可以测量其动机的强度。第二, 选择性。有动机的个体总是指向一定的事物, 相应的忽视其他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凭借个体选择什么而推断其动机的方向。由此可见, 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知道, 需要是动机形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主体首先要有需要, 然后产生动机, 最后产生行为。但在我国当前的钢琴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尴尬的现象:一方面, 儿童学钢琴的热潮久盛不衰, 但很多孩子并未真正喜欢音乐;另一方面, 学习钢琴的需要来自家长, 钢琴学习活动的主体却是孩子。从行为的角度分析来看, 一个行为的需要者和执行者不是同一个人, 必然会产生动机方面的问题。很多孩子往往是在没有对学习钢琴产生任何需要时就被迫开始了痛苦的学琴生涯。虽然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要听话”的教育, 很多孩子在钢琴学习中也表现的足够听

为了保证学生能看清演示物, 要注意演示材料的大小。过小的材料应进行分组演示或用投影器放大;过大的不能在课上演示, 只能课下组织学生观察。

2.演示物应放在一定的高度

上为了使全班学生坐在原位置就能看清演示材料上, 一般以前面的学生不遮挡后排学生的视线为宜。一定高度。支垫物要稳固。

3.演示物要有适宜的亮度

演示物应放在一定高度讲台桌太矮时, 应支垫到除幻灯、投影、电视外, 其他直观材料都应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演示。如果教室太暗, 则应用灯光照明。

4.对演示物的指示要确切

为了使学生看清讲解的位置, 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在讲解的同时一般都用教鞭指示。指示位置要确切, 把点、线、面充分显示出来, 才能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 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操作要规范, 具有示范性

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应是规范的, 这不仅有教育意义, 也有教学意义。它除了培养学生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优秀品质外, 还应把学生易出现错误或有疑问的地方, 有预见性地交待清楚, 消除疑问, 防止错误的发生。

此外, 作为音乐教学中的演示还要注意其学科特殊性:音话, “听话”虽然也是儿童的一种原始需要, 但这一需要不是指向钢琴学习活动本身的, 当然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

另外, 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家长的教养方式, 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特点如自信心、焦虑特点等都会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学习动机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以上各因素对钢琴学习动机的影响, 本人对正在学习钢琴的儿童和成人进行调查并得出如下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钢琴学习动机的确受到学琴者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比较而言,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对于儿童来说, 在钢琴课之外, 其学琴活动大多是在父母的组织、管理、诱导、启发下进行的。父母对学习者的态度和评价自然会不知不觉地通过他们自身的言行传递给孩子, 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成人的学琴活动虽然大多数是离开父母在集体生活中进行的, 但在学琴者漫长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的教养方式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各种学习活动, 以致形成了成人后的性格、气质及心理特质, 从而影响钢琴学习活动。

本研究发现,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及成人学琴者的成就动机、回课焦虑、成败归因及抱负水平均有很大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 被父母给予情感温暖、理解以及被父母偏爱的被试, 其成就动机较高。在“情感温暖、理解”这一因子中包含有“父母对我很信任且允许我独自完成某些事”的条目, 因此我们认为父母鼓励孩子独立的进行学琴活动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这一结果与麦克里兰关于“早期

乐毕竟是声音艺术,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 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操。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 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 音质过尖, 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 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 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盈出的口琴…等。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设应富有新意, 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它教学手段 (幻灯、录相) 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3]。

参考文献

[1]199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试行) 的通知.

[2]有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1995 (3) .

作者简介

边凤梅, 1958.8, 山东省东营市职业学院艺体系, 声乐副教授

独立性训练与成就动机的发展正相关”的理论是吻合的;而在家庭生活中被父亲给予情感温暖、理解以及被父母亲偏爱和过度保护的被试, 其焦虑程度较高。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适度的焦虑具有促进学习的倾向, 过度的焦虑则具有阻碍学习的倾向。因此本研究表明:对孩子过分偏爱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将会使孩子在定期上钢琴课时感到不安和过度紧张, 从而影响课堂上演奏水平的发挥。也就是说, 学生预想到回课的结果会失败而引起的不安强度达到了企图回避的程度, 从而产生想逃避学习的消极情绪;在成败归因方面, 对孩子理解、偏爱并给予温暖的教养方式同样会导致学生将学琴中的成功和失败归之于内在原因, 而不归因于外在原因。他们在经验过成功和失败后, 总是把原因归之于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练琴努力程度, 而不归之于乐曲的难度和自己的运气。这一结果与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学业成绩的归因方式密切联系, 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的理论是吻合的。上一结果表明:被父母给予情感温暖、理解以及被父母偏爱的被试, 其成就动机较高。受到这种教养方式的学琴者, 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水平, 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对这类学生来说, 失败并不能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将来成功的期望, 反而回促使他们加倍努力练琴取得好成绩。同时, 这样的学生又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 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抱负水平较低的被试具有较强的演奏信心, 并更多的将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学习者的抱负水平总是跟他所设立的学习目标与过去的成败经验密切联系在一起。一个曾经多次失败的学生其抱负水平低, 则设立的学习目标低。不论是儿童还是大学生,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回课这一活动, 由于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每一堂钢琴课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演奏的机会。当然, 很多学生并不盼望这样的机会, 他们总是怀着无奈的心情, 将钢琴课的到来当作一种心理压力。儿童的压力绝大多数来自父母, 大学生的压力则来自考试成绩、择业等外在因素,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演奏自然不会有多少信心。抱负水平低的学生对演奏结果的期望值较低, 在演奏中没有一种取得成就的主观愿望, 故演奏之前身心放松, 这样的状态非常利于演奏的效果, 也导致较强的演奏信心;在成败归因方面, 将演奏的成败归因于乐曲的难易程度及运气的学生往往不会追究自身的原因, 也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而是集中在运气这样不稳定也不可控的因素上, 最终导致松弛的演奏状态和较强的演奏信心。

从动机各分量表与被试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钢琴学习动机的确和学琴者的家庭及个人背景有关。如学琴者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学琴者个人的学业成绩、智力自评等。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情境中, 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大多交给了母亲, 不论是对孩子生活起居的照顾, 还是学习和课余兴趣的培养, 很多钢琴教师对此深有体会, 带着孩子来上钢琴课的绝大多数是母亲, 平时监督、陪伴孩子练琴, 甚至因为孩子不愿意练琴而惩罚孩子的也是母亲。因此, 母亲在学生的学琴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会对孩子提出较高的要求, 期望孩子像自己或超过自己, 倾向于让孩子独立的教育方式并且会以身作则, 引导孩子对自己严格要求, 独立完成某些事情, 例如读谱、练琴, 形成高的成就动机。

学业综合成绩优秀以及对自己智力的评价高的学生通常有较高的志向水平。志向水平理论与研究指出, 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学业目标的实现与学业成就要受其志向水平的影响, 高而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是学生成功完成学业任务的重要激励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 志向水平与成功期望是一致的, 成功期望越高, 志向水平越高。有关志向水平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往往与成就动机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研究者认为, 学生的志向水平是指学生自己设立的学习目标, 是对可能能够取得的学业成就的一种主观愿望。志向水平不同, 对学习的要求与反应不同。

当然, 教学中要着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心理学原理, 好奇心来源于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矛盾或不一致。追求认知的和谐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要求, 所以新旧知识的不一致性就自然地促使学生去寻求新知识或新观点来解决这不一致性。好奇心是内在动机天然的源泉之一。教师的职责在于寻找新旧知识的榫合点, 并使学生能意识到榫合点的所在。同时, 利用赏罚等外部因素引起动机时必须慎重对待, 因为由某种外部影响而引起的动机一般是依赖于外部影响而存在的, 例如通过赏罚引起的动机是与赏罚的消失同时消失的。

钢琴学习动机和学琴者父母的教养方式、学琴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琴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琴者父母的教养方式、学琴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琴者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直接或间接影响钢琴学习者的动机。在教学和家庭教育情境中, 要鼓励和培养学琴者独立和创新的精神, 使他在钢琴学习中形成高的成就动机, 从而保证持久的、稳定的学习活动以及对音乐由衷的热爱。

摘要:本文根据本人硕士学位论文《钢琴学习动机研究》的研究成果改编而成。论文以西方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进行了成人与儿童钢琴学习动机之比较研究以及影响钢琴学习动机的几个因素, 包括学琴者父母的教养方式, 焦虑水平, 演奏心理特点等, 将这几个因素与学琴者的动机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各种年龄钢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上一篇: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下一篇: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