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环境

2024-12-08

海域环境(精选12篇)

海域环境 篇1

普陀山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 地处北纬29°58′03″~30°02′03″, 东经122°21′06″~122°24′09″。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 km, 南距朱家尖岛2.5 km, 东濒瀚海, 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了了解普陀山海域环境现状, 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 12763-2007) 》[1]和《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2007) 》[2]等规定的要求, 于2013年5月对该海区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 以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室外采样方法

根据附近海域的潮流特征、海洋功能区的划分, 于2013年5月布设12个水质大面调查站位、6个沉积物质量大面调查站位和8个海洋生态质量大面调查站位, 进行水质、沉积物及生物大面采样, 另外设置2条潮间带断面, 具体位置见图1。

1.2 调查项目[3,4]

(1) 水质。温度、盐度、SS、p H值、DO值、COD值、无机氮 (包括NO3-N、NO2-N和NH3-N) 、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重金属Cu、Zn、Pb、Cd。

(2) 沉积物质量。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Pb、Zn、Cd。

(3)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

2 调查结果与评价

2.1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

普陀山海域水质调查结果如下:盐度26.0~26.7, p H值8.08~8.34, DO值9.26~9.60 mg/L, 悬浮物39.6~1 432.0 mg/L, COD值0.48~1.09 mg/L, 无机氮0.683~1.105 mg/L, 活性磷酸盐0.008~0.037 mg/L, 石油类0.001 4~0.020 0 mg/L, 铜0.000 96~0.002 20 mg/L, 铅0.000 16~0.002 50 mg/L, 锌0.006 4~0.074 0 mg/L, 镉0.000 034~0.000 100 mg/L。

根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年) 》, 普陀山龙湾登陆艇码头升级改造工程附近海域海洋功能区划为农渔业区, 按照海水水质保护要求, 海域水质现状评价按《海水水质标准 (GB 3097-1997) 》中的第2类要求执行。除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锌外, 其他监测项目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中第2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其中无机氮超标率为100%, 活性磷酸盐超标率为8.33%, 锌超标率为16.67%。

2.2 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结果

由表1、2可知, 评价海域沉积物中, 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铜、铅、锌、镉等监测项目均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 》第1类评价标准的要求。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和评价

2.3.1 种类组成和分布。

调查期间, 浮游植物有4门25属46种。其中, 硅藻门19属35种, 占76.1%;甲藻门4属9种, 占19.6%;金藻门1属1种, 占2.2%;金藻门1属1种, 占2.2%。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 出现频率分别为100%。

有大型浮游动物11类39种, 其中桡足类13种, 占33.3%;浮游幼体10种, 占25.6%;水母类6种, 占15.4%;毛颚动物3种, 分别占7.7%;糠虾类、磷虾类、十足类, 被囊类、介形类、多毛类和端足类各1种, 各占2.6%。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中华假磷虾、百陶箭虫等沿岸低盐类群种类。

大型底栖生物有三大类13种, 其中多毛类8种, 占61.5%;软体动物4种, 占30.8%。;甲壳类1种, 占7.7%。底栖生物种类为长吻沙蚕、小头虫、尾索沙蚕、彩虹明樱蛤等。

潮间带生物有二大类12种, 其中软体动物11属11种, 占91.7%, 甲壳类1属1种, 占8.3%。潮间带生物主要种类为短滨螺、齿纹蜒螺、单齿螺、锈凹螺和紫隆背蟹。

2.3.2 数量分布。

调查期间,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250~296 0ind/dm3, 平均细胞数量为1 326 ind/dm3。浮游植物细胞数量高值区位于S12, 细胞数量低值区位于S8。

浮游动物数量为20~152 ind/m3, 平均个体数量为111ind/m3。最高数量位于站位S4, 最低数量位于站位S7。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6.2~354.6 ind/m3, 平均生物量为117.3 mg/m3。最高数量分位于S12, 最低数量位于S6。

底栖生物总个体数量在40~140 ind/m2。平均个体数量为73 ind/m2, 最高数量分布在站位S6, 最低在站位S1。底栖生物量在0.26~8.51 g/m2, 平均底栖生物生物量为3.21 g/m2。最高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布在S9, 最低在站位S7和S8。

调查潮间带岩相平均栖息密度为104个/m2, 平均生物量为33.4 g/m2, 泥相平均栖息密度为80个/m2, 平均生物量为19.3 g/m2。

2.4 生物多样性指数

2.4.1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 也是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效指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见表3。可以看出,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422~1.417, 平均为0.889, 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774~2.202, 平均为1.521, 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为1.011~1.748, 平均为1.240。表明浮游植物种类较单一, 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

2.4.2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T1和T2断面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67和1.633, 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00, 潮间带生物种类较丰富。

3 结论

(1) 除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锌外, 其他监测项目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 》中第2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其中无机氮超标率为100%, 活性磷酸盐超标率为8.33%, 锌超标率为16.67%。沉积物的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铜、铅、锌、镉等监测项目均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 》第1类评价标准的要求。

(2) 调查期间浮游植物4门25属46种。其中, 硅藻门19属35种, 占76.1%;甲藻门4属9种, 占19.6%;金藻门1属1种, 占2.2%;金藻门1属1种, 占2.2%。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 出现频率分别为100%。

(3)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889, 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21, 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40, 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为1.500。浮游植物种类比较单一, 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种类较丰富。

摘要:2013年5月对普陀山附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 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水质、沉积物监测项目中的无机氮、磷酸盐和锌部分站位超标, 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较低, 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种类较丰富。

关键词:水质,沉积物质量,生态环境,普陀山海域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 12763-2007海洋调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20.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378.7-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103.

[3]孙军, 刘东艳.多样性指数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学报, 2004, 26 (1) :62-75.

[4]EL TON CS.The ecology of i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s[M].London:Chapman and Hall, 1958:143-153.

海域环境 篇2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54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本市海域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海域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科学研究、海岸工程建设等活动及向本市海域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除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守本办法。沿海拆船的环境保护管理,依照国务院《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和《天津市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执行。

第三条 沿海各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采取有利于海域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海域环境功能区,确定海域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中,应当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跨部门的协作,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六条 市和沿海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和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的工作。

天津港务监督部门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船舶排污的监督和调查处理,以及天津港港区水域的监视。

天津市港航监督部门对天津港以外的市属地方港口区域内的船舶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港区水域的监视。

天津渔政渔港监督部门对渔港水域内船舶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负责渔港水域的监视。

市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市城建、规划、土地、矿产、盐业、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海域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本市海域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域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对保护和改善海域环境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八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保护、改善海域环境的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组织拟定地方海域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控制指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九条 市和沿海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海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拟定海域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经计划和规划部门综合平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海域环境监测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开展海域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审核汇总环境监测数据,定期发布海域环境状况公报。市和沿海各区的水利、市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河道入海水量等环境监测数据。

沿海各区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及企业、事业单位的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负责对海域环境进行监测。

第十一条 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本市建设规划和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第十二条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区域开发工程建设项目;

(二)污染程度为一类的建设项目;

(三)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围海工程;

(四)浅海滩涂石油勘探开发项目;

(五)跨行政区界的建设项目;

(六)在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海滨风景游览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重要渔业水域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兴建的项目。前款规定之外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提前15日重新申报登记。第十五条 市及沿海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和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

(一)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计和施工情况;

(二)生产设备、工艺和资源利用情况;

(三)污染物排放情况;

(四)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转、操作和管理情况;

(五)限期治理执行情况;

(六)事故情况及有关记录;

(七)其他与环境污染防治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六条 因陆源排放、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及船舶、平台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肇事单位和个人必须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减轻和控制污染,并立即向有关海洋环境监督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污染源不明的污染事故,被污染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所在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 拥有防治污染设施的单位,必须加强对设施运行的管理,严格遵守国家和本市关于防治污染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规定。

需要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设施的,应当提前15日向所在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并说明理由和采取的补救措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接到申报之日起15日内予以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

防治污染设施因事故停止运转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

第三章 污染防治

第十八条 在海上自然保护区、海滨风景游览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沿海重要的渔业水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和排污口。在前款规定的区域内已建的污染环境的设施,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和地方排

放标准的要限期治理。在界区外建设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和排污口,不得危害区域内的环境质量。

第十九条 沿海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加强对有毒化学危险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管理。拥有岸边化学危险品仓库、油库和供受油码头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事故应急方案,配备应急设备和器材,进行业务培训和应急训练。第二十条 各级城建部门应当合理规划地下排水管网,提高城市污水综合处理能力,防止城市污水污染海域。

第二十一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激素的品种、数量采取限制措施。

沿海农田、林场、果园应当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海岸、滩涂堆放、弃置垃圾和其他固体废弃物。第二十三条 港口、码头应当设置与其吞吐能力和货物种类相适应的防污染接收处理设施,未达到规定要求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港口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设置。第二十四条 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应当推行清洁生产的方式,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粉尘、烟尘、废气、放射性物质等对海域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条 对造成海域环境严重污染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治理。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单位,应当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治理进度,并如期完成治理任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完成限期治理的项目应当及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被责令限期治理的单位方可进行生产。

第二十六条 滨海油田在勘探、开发、生产等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落地油渗漏和流失入海,防止发生油污染事故。残油、废油等应当予以回收处理。

各类废弃油井,应当及时消除周围的油污,恢复其自然景观。

第二十七条 从事海水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市、沿海各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养殖区域内进行养殖生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合理投饵、科学施肥等措施,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海洋环境监督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并可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一)拒报或者谎报排污申报登记事项的;

(二)拒绝、阻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海洋环境监督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中弄虚作假的;

(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不按规定报告的。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和第十八条规定的,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设施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补办申报手续,并可根据情节和危害程度,处以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纠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或者按管辖权限由市或者沿海各区人民政府责令停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并处1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海洋环境监督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视其危害和损失程度进行处罚。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据《行政复议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对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船舶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的,由有关海洋环境监督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因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海域造成渔业损失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第三十七条 造成海域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向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因排放陆源污染物和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造成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亚龙湾海域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保护 ;亚龙湾

中图分类号 F592 ;F205

Ecological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Yalong Bay

WU Rui

(Hainan Academy of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s, Haikou, Hainan 570206)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Yalong Bay, and analyzed status and forms of ecological tourism. Ecological tourism show the potential double wins both i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oastal natural resources. Though coral reef was one of the most highly productive and species rich types of ecosystem on the whole pianet, it was a fragile ecosystem,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on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Yalong Bay

1 亚龙湾概况

1.1 地理位置

亚龙湾又称牙龙湾,位于海南省三亚东南约30 km处,湾内海岸线东起牙龙半岛的牙龙西角(18°11′53″,109°42′00″),西到白虎岭南端的白虎岭东角(18°10′30″,109°37′21″);湾域南界以牙龙半岛的牙龙西角、东洲、西洲岛外缘和白虎角连线为界,是一个半封闭的天然海湾,东北西三面为陆地所环抱,仅东南面与南海相通。湾顶有宽40-50 m沙滩,长达7 km,海湾东西宽11.3 km,南北长7.2 km,海岸线长10.2 km,湾口偏东以东洲、西洲两岛为天然屏障,湾中部有东排、西排等大礁石散布[1]。亚龙湾集现代旅游五大要素:海洋、沙滩、空气、阳光和绿色于一体,有“东方夏威夷”美称,亦是我国冬泳、海上运动及海底潜水活动基地,1992年10月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2 水质及沉积物

2015年8月,根据水质调查结果表明,亚龙湾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良好,海水中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总汞、铜、锌、铅、镉、砷、油类、悬浮物等测值均符合第一类海水质量标准;沉积物中铜、铅、锌、镉、总汞、砷、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

1.3 红树林

红树林海岸是热带海岸特有的珍奇类型,在亚龙湾西部,无名河出口处砂坝背侧,由于这里风平浪静,沉积物细小,以及盐淡水的混合作用,发育了红树林。红树林植物高度1-2 m,成片分布,主要红树树种为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筋(Acanthrs ilicifolius)、海榄雌(Aricennia marima)、假茉莉(Clerodendron inerme)、秋茄(Kandelia candel)等。

1.4 珊瑚礁

亚龙湾海域的东排、西排是2个出露面积不大的岩岛,岛的东南两侧水深、岩陡、浪大,因此极少有活珊瑚生长,而只有海藻及牡蛎附着在岩壁之上。岛的西侧及北侧水浅、浪小,生长了非常丰富的珊瑚,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珊瑚礁体。5-6 m浅水深为造礁石珊瑚茂盛集中生长区域,而6-10 m水深为软珊瑚生长区。亚龙湾海域造礁石珊瑚有12科21属45种,造礁石珊瑚主要优势种有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扁枝滨珊瑚(Porites andrewsi)、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和火焰滨珊瑚(Porites rus) [2]。

2 亚龙湾生态旅游现状

2.1 生态旅游形式

亚龙湾海域生态旅游活动用海位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东排、西排部分,用海总面积11.85 hm2,生态旅游活动项目有潜水、半潜船、透明底船、潜艇观光及水下照相摄像等(表1),均为海洋生态观光项目,海南亚龙湾海底世界旅游有限公司在其开展海洋旅游活动。

2.2 生态旅游成效

三亚保护区首先在亚龙湾区域建立了“亚龙湾保护与发展综合管理保护区。”引入企业合作适度开发旅游项目,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尝试实行“政府管理,企业参与”的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既达到保护区的工作目标,也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入区企业不但支持保护区建起管护站,配备协管员和巡护船只、海上通讯设备等,还积极配合参与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公众宣传教育以及清理海底垃圾、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等活动。据近5年统计,旅游公司全年经营天数261-336 d不等,半潜观光项目接待游客每年在8 000人次以上,潜水项目接待游客10 000人次以上。

3 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尽管珊瑚礁生态系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都很高,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损害严重[3]。从目前来看,亚龙湾海域水质、沉积物环境质量好,造礁石珊瑚覆种类多,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旅游公司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进一步规范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活动管理的若干意见》《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在三亚市政府和保护区管理处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区域、期限、规模和运营方式开展生态观光活动。

(3)公司应配合保护区加强对旅游活动内容、方式、范围和强度等要素对亚龙湾海域环境影响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4)旅游活动应注意对海底珊瑚的保护,游船禁止在珊瑚生长区内抛锚,对于海底潜水观光,潜水向导作珊瑚礁保护知识的培训,游客下水前应由专职训练有素的潜水向导进行珊瑚礁保护的教育,严禁损坏珊瑚和捕捉珊瑚礁生物的行为。

(5)根据亚龙湾片区实验区适度开发的要求,保护管理处应加强对水下旅游项目的控制和游客容量限制,最大不得超过1 000人/d,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湾志编撰委员会编. 中国海湾志(第十一分册)海南省海湾[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2] 王道儒,吴 瑞,李元超,等. 海南省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3] 王丽荣,赵焕庭. 珊瑚礁生态系的一般特点[J]. 生态学杂志,2001,20(6):41-45.

海域环境 篇4

1 概述

20世纪70年代前, 人们对海洋的使用及认识不及如今的频繁和深刻。70年代之后, 源于海洋资源巨大的利用价值和潜能被人们逐步发现, 世界各国开始对海洋进行区域性的开发战略研究。

步入21世纪后, 在综合和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的基础上, 海洋空间规划的应用得到了世界各个沿海国家的重视, 都已逐步建立并应用了海洋空间规划, 使海域使用得到了有效合理的规划。

比利时海洋空间规划中, 涵盖了海域利用现状空间分布的位置、类型与特征, 考虑了周边用海和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还利用Arcgis等技术化手段的空间分析方法来表达各种海域利用的地质、化学及生态等多方面环境影响[2];荷兰的海洋空间管理与比利时类似, 其建立的海域空间利用监测系统可提供最新的海域利用现状图, 并针对特定功能的海域进行空间研究等一系列的空间利用及潜在问题的监察手段, 加强海域空间的管理;而德国空间规划的目标是建立最适宜的海洋空间利用区, 为满足海洋空间的需求与为海洋空间生态功能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旨在鉴别和评估规划海域利用可能导致的显著环境影响[3,4]。

我国最早的具有规划意识和制订规划的概念是为了解决陆地上的规划工作, 并非运用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上。20世纪70年代之前, 我国对海洋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普遍存在的“无序、无度、无偿”等问题不够重视, 是导致我国海洋功能区划等基础性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5]。

直到80年代末, 我国才把海洋功能区划作为海洋规划体系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开始逐步建立其体系。将其体系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1∶20万———1∶300万的小比例尺区划编制阶段和以1∶50 000———1∶5 000的大比例尺区划编制阶段[3]。

从2002年第一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以来, 基本实现了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为适应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等综合管理能力, 基于对海域环境生态影响的考虑, 国家海洋局从2009年开始, 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本文将对厦门海域环境与厦门功能区划的符合性进行分析讨论。

2 厦门海洋功能分区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其东南濒临东海, 濒临台湾海峡, 面对金门诸岛, 与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西、北分别与漳州、泉州两市接壤。其属亚热带气候, 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全年温和多雨, 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在1 200 mm左右。

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是依照2002年1月l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要求, 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1] (GB/T 17108-2006) , 结合厦门市海洋和海岸带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划分各功能区, 确定各功能区域的主导功能和功能顺序, 在2007年的厦门海洋功能区划中将厦门海域分为四个综合功能区:西部海域功能综合区、东部海域综合功能区、同安湾海域综合功能区和大嶝海域综合功能区[6]。

3 厦门海域环境

3.1 厦门海域质量概况

根据2007-2012年厦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8年, 厦门全海域海水质量是属于轻度污染海域, 2007年、2009-2012年, 厦门全海域海水属于较清洁海域。6年来, 大嶝海域都属于清洁;东部海域2007年、2008年、2010年属于较清洁海域, 其余3年属于清洁海域;同安湾从2010年开始, 由较清洁海域开始逐渐变为轻度污染海域;南部海域在较清洁海域与轻度污染海域之间徘徊;西海域除了在2009年是较清洁海域外, 其余几年都是在轻度污染与中度污染间转换。九龙江河口区一直存在着污染, 最严重的是中度污染, 次之是轻度污染;马銮湾历年来污染最为严重, 属于严重污染海域[7]。

3.2 厦门海域主要污染物

厦门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 清洁及较清洁海域面积占厦门全海域面积的49.8%, 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占26.9%,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占21.3%, 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占2.0%[7]。各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仍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其他会影响到水质的因素还有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的含量和重金属及其他有机污染物。

从图2可以看出, 各海域无机氮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波动增长的。2007-2008年各海域无机氮含量上升明显, 2009年各海域无机氮含量下降明显, 2010年含量又有所上升, 2011年各海域除马銮湾、南部海域、同安湾和大嶝海域外, 其余含量下降, 2012年各海域除南部海域和同安湾海域外, 其余各海域含量增加。2012年年均值明显上升, 达到历年最高值。主要原因为河口区含量增加明显。东部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大嶝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马銮湾、西海域、南部海域、河口区和同安湾海域无机氮平均含量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从图3可以看出, 各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呈波动增长的。2007-2008年, 除同安湾活性磷酸盐含量下降, 其余各海域含量都呈现出持平或者上升的趋势;2009年, 各海域含量显著下降;2010年, 含量又大幅回升。2011年, 马銮湾活性磷酸盐的含量又大幅下降, 其余各海域含量呈持平或略有上升。2012年, 马銮湾含量又有所回升, 除西海域和南部海域含量略有下降外, 其余海域含量与往年持平或轻微上升。2012年活性磷酸盐年均值最高, 主要为河口区和马銮湾活性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东部海域的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符合二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大嶝海域的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马銮湾、西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南部海域、河口区与同安湾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超过二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4 分析讨论

根据以上现象, 得出厦门海水水质变化基本特征:各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从2007-2012年, 变化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的, 但2009年, 各海域无机氮含量与活性磷酸盐含量都大幅下降, 随后几年都有所回升。含量在各区域分布趋势大致为:九龙江河口区含量最大, 其次是厦门西港, 紧接着为同安湾, 东部海域次之, 大嶝海域的含量是最少的。此分布现象呈现出厦门海域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 即东边海域的水质比西边海域的水质质量高。

经调研, 2009年, 经过前两年的环东海域和西海域大规模整治之后, 通过对陆源入海排污口、九龙江污染物入海、同安东西溪污染物入海的监测, 得到2009年这7个地区的无机氮含量与活性磷酸盐含量明显小于2007年和2008年的值。

但在2010年, 无机氮含量与活性磷酸盐又有大幅的回升。随后2011-2012年, 除马銮湾与西海域出现了类似2009-2010的情况, 其余各海域含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 是否还会出现类似2009-2010的现象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截至2012年, 水质趋势性监测站位调整为16个, 其中马銮湾1个、西海域3个、南部海域2个、九龙江口1个、同安湾3个、东部海域3个、大嶝海域3个。监测期间, 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除大嶝海域和东部海域符合第一类至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 其他各海域基本符合或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仍是厦门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有: (1) 人口数量增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2005年开始厦门的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截至2011年达到2 539多亿, 平均每年以约10%左右的速度递增;人口也从304万快速增加到361万[8]。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是厦门近岸海域出现富营养化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水动力条件:厦门海域西海域、同安湾为半封闭海湾, 水体交换不畅, 自净能力相对较差, 也是多年来富营养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客观原因。同时, 围填海工程也进一步造成了海域水动力的下降; (3) 上游污染:九龙江河流的氮磷输入对厦门海域的污染贡献最大, 约占厦门海域总氮的74%, 总磷的77%[7]; (4) 陆源污染:陆源入海污染物也是造成厦门海域的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厦门陆源16个排污口监测结果表明, 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7]; (5) 城乡废水:厦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很低, 不超过5%, 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汇集到厦门的主要9条溪流入海[9]。

5 结论

(1) 2007-2012年间厦门市海域海水水质总体变化不大, 仍然是湾内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污染程度从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

(2) 厦门海域主要污染物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增长的, 在大规模整治后, 2009年都大幅下降, 但在2010年又有所增加。这一现象值得相关部门重视。

(3) 现有的功能区对水质的影响与区划要求功能区所处环境的标准虽然在个别区域存在差异, 但厦门海水水质情况与功能区划制定的环境标准基本一致。

6 展望

厦门依海而存、因海而兴。今后在海洋管理和制定或修编新的海洋功能区划时, 要以海洋生态保护为主线, 不断优化海洋环境和生态;以科学集约利用海域资源为举措, 确保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海洋科技为支撑, 不断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海洋执法为保障, 确保海洋管理各项法规要求落到实处;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为平台, 进一步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新水平。为构建和谐海洋, 推进厦门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GB17108-2006-T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曹可.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理论与实证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4.

[3]王权民, 苗丰民, 李淑媛.国外海洋空间规划概况及我国海洋功能区划的借鉴[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9) :5-8.

[4]苗丰民.功能区划研究进展与相关问题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6) :9-12.

[5]栾维新, 阿东.中国海洋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案[J].人文地理, 2002 (3) :93-95.

[6]杨顺良, 郭允谋, 郑承忠.厦门市海域功能区划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学视野, 2005 (11) :81-85.

[7]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2008-2013.

[8]厦门市统计局.厦门经济特区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海域环境 篇5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作 者:孙金龙 徐辉龙 吴鹏 吴业彪 丘学林 詹文欢 SUN Jin-long XU Hui-long WU Peng WU Ye-biao QIU Xue-lin ZHAN Wen-huan  作者单位:孙金龙,SUN Jin-long(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徐辉龙,丘学林,詹文欢,XU Hui-long,QIU Xue-lin,ZHAN Wen-huan(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海域环境 篇6

关键词 亚龙湾 ;海洋环境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P76

Abstact We monitored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Yalong Bay in August , 2015. And use the single factor index method, organic pollution index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water quality eutrophication to research the environment of Yalong Bay coastal wa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 of Yalong Bay is good in 2015. The content of DO, COD, DIN, DIP and heavy metal is low in the seawater of Yalong Bay, it meets the first kind of se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Although the measurement values of sediments of heavy metal, petroleum material, organic carbon and sulfide's content are different, they change very little. And they all meet the first kind of sea water quality standard. The values of single factor evaluation index are less than 1 , and they are not more than the standard. The organic pollution index is low. The organism pollution factor index of 65% monitoring stations is less than zero in monitoring area. A-value of 35% monitoring stations changes from zero to one. The assessment level of organic pollution is always good.The degree of water quality eutrophication level is weak. Except that individual monitoring stations are at the medium level of eutrophication, the vast majority of monitoring sites are at the very low level of eutrophication. Through comparing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s, each chemical factor's measured value of marine environment changes little in Yalong bay inshore coastal waters these years.These results attest that the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Yalong Bay don't cause obvious adverse effect to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Yalong Bay ; marine environment ;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亚龙湾位于三亚市东南28 km处,是海南最南端的一个半月形状的月牙湾,古称琅琊湾,覆盖长度为7.5 km,是海南著名景观之一,不仅呈现明显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充分体现了海洋、沙滩、阳光、绿色、新鲜空气融为一体,且适宜四季游泳和开展各类海上运动。基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的特殊性,近年来亚龙湾海域开发的海底世界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众多的游客来亚龙湾观赏海底珊瑚景观,促进了三亚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中国沿海海洋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1-4],结合近年来中国著名的丽江古城[5]、宁夏沙湖[6]、福州国家森林公园[7]、重琴金府山水房泉[8]等景区附近水体质量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而有所下降。本试验关注如何保护亚龙湾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等问题及其关注,主要分析亚龙湾滨海旅游活动发展对附近海域水质、沉积物环境带来的影响,这对三亚市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11]。

nlc202309031453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分析

调查海域为亚龙湾近岸海域,在该海域布设14个水质调查站位、4个沉积物站位,并于2015年8月采集样品,调查范围为109°36′55.36″E-109°39′18.85″E,18°12′57.49″N-18°13′52.28″N,调查站位见图1。

本调查主要分析水质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盐度、铜(Cu)、铅(Pb)、锌(Zn)、镉(Cd)共12项指标含量,及沉积物油类、锌、镉、铅、铜、有机碳、硫化物共7项指标。

海水样品使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取,样品的采集、保存、分析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监测规范》和《海洋调查规范》[12-13]有关规定执行,并使用孔径0.45 μm的混合滤膜对样品进行过滤预处理,用碘量瓶单独装DO样品及时固定,其余样品用洗净5 L聚乙烯桶装,采样过程中注意各个细节以免污染样品。表层海洋沉积物样品用抓斗式采泥器采集,样品经自然风干、研磨和过筛(80目)后进行分析。

1.2 评价方法

为了了解旅游业对亚龙湾近岸水质、沉积物等海洋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主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14]、有机污染指数法[15]和富营养化指数法[16]对亚龙湾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进行分析及评价。

1.2.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计算公式某一项水质要素参数i在j中占的标准指数(即所占的百分数)。

Sij=Cij/Csj

式中:Sij表示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Cij表示污染物i在监测点j的浓度(mg/L或者μg/L),Csj表示水质参数i的海水水质标准(mg/L或者μg/L)。海水评价标准及海洋沉积物评价标准见表1和表2。

1.2.2 有机体污染指数法[17-19]

式中:ICOD、IDIN、IDIP、IDO分别代表监测海域海水COD、DIN、DIP、DO含量;SCOD、SDIN、SDIP、SDO分别表示海洋功能区划所要求水质COD、DIN、DIP、DO的标准值;A表示水质中有机体污染指数,是评价水质中COD、DIN、DIP、DO综合含量的指标;当A<0时表明水质良好,当A在0-1间变化时说明调查海域水质较好,当A>1时表示水质受污染,A值越大水质受有机体污染程度就越严重,有机体污染水平评价等级见表3。

1.2.3 水质富营养化标准指数法[17-19]

式中:CCOD、CDIN、CDIP分别表示监测海域海水COD、DIN、DIP含量的测定值;CCOD、CDIN、CDIP计量单位均为mg/L,E表示监测海域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其水质营养化水平等级见表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环境要素平面分布特征

2.1.1 水质分析

(1)盐度和水温:于2015年8月对监测海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海水盐度约为33 ‰,变化范围不超过1 ‰,各监测站位盐度测值变化幅度较小,测值较稳定。世界海洋盐度的平均值为35 ‰,此次盐度测值较世界海洋盐度值偏低,可能因为是近岸海域。由于本次调查正处于夏季,海水水温较高,表层水温测值范围为29.90-31.20 ℃,均值为30.37 ℃,属该季节正常变化范围。

(2)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是生物在水中生存需要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受水温、气压、盐度等因素影响,主要来源于大气中氧的供给,海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

本次监测溶解氧含量较高,测值均在8 mg/L以上,含量变化范围为8.05-8.80 mg/L,平均值为8.51 mg/L,11号站位出现最大值,最小值出现在3号站位,优于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化学需氧量含量较低,最小测值为0.31 mg/L,最大测值为0.44 mg/L,均值为0.37 mg/L;各调查站位COD测值含量变化较小,分布十分均匀,符合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

(3)无机氮和磷酸盐:水质无机营养盐主要由氮磷元素组成,无机营养盐不仅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所必须的元素,也是海洋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和赖以生存所需要的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含有大量氮磷元素的陆源污染物排入是造成水体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分析水质中氮、磷含量分布特征对评价亚龙湾水质营养化水平十分重要。

监测海域硝酸盐含量为0.011-0.030 mg/L,均值为0.017 mg/L;水质中硝酸盐含量分布均匀,较为稳定。铵盐含量为0.002-0.020 mg/L,均值为0.008 mg/L。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变化范围为0.001-0.003 mg/L,均值为0.002 mg/L。通常水质无机氮由硝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组成;监测海区无机氮均值为0.027 mg/L,测值变化范围控制在0.019-0.038 mg/L,较为稳定,各调查站位海水无机氮含量无明显变化,均满足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0.2 mg/L);而且硝酸盐、铵盐、亚硝酸盐在无机氮中所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64.5 %、29.3 %、6.2 %。因此,海水无机氮的形态构成主要以硝酸盐为主,其次为铵盐,最后为亚硝酸盐。

磷酸盐含量分布过程复杂,受海洋水质、沉积物运作等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无机磷最大测值为0.005 mg/L,出现在12-14号站位;最小值为0.002 mg/L,均值为0.003 mg/L;各监测站位之间DIP测值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

(4)水质铜、铅、锌、镉:重金属具有毒性较大、易富集、不易被代谢的特征,一旦被生物体吸入腹中,容易造成重金属中毒现象,输入海中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监测海域铜含量变化范围为0.70-1.72 μg/L,均值为1.46 μg/L;在6号站位和8号站位分别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均优于第1类水质标准要求。铅的监测范围为0.50-0.83 μg/L,均值为0.66 μg/L;镉含量极低且分布均匀,测值在0.05-0.08 μg/L间变化,均值为0.07 μg/L;锌的测定范围为6.70-13.31 μg/L,均值为10.49 μg/L;最大值出现在13号站位,最小值出现在11号站位;各调查站位间锌含量变化幅度不大。

nlc202309031453

2.1.2 沉积物特征分析

进入水体的各类物质最终都会沉降到水底,被海底的沉积物保存下来,而当遇到沉积环境变化时,这些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物质,又会被释放出来。因此,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沉积海区的环境变化,同时也是污染物再次释放的一个潜在来源[20]。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高浓度的重金属等要素均对海洋生物具有毒害作用[21-22],且沉积物中这些元素含量能侧面反映出水体状态。

分析亚龙湾近岸海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等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亚龙湾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石油类含量变化范围为2.87×10-6-18.26×10-6,均值为7.25×10-6,符合第1类海洋沉积物标准;Zn含量变化不大,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20.12×10-6、18.14×10-6,均值为19.16×10-6,均小于第1类沉积物标准要求(150×10-6);Cd的最大值出现在1号站位,测值为0.24×10-6,最小值出现在9号站位,测值为0.09×10-6,优于第1类海洋沉积物标准;Pb和Cu的测值范围分别为8.08×10-6-11.34×10-6、1.28×10-6-2.03×10-6;有机碳含量较低,且分布十分均匀,测值范围为0.27×10-2-0.36×10-2,满足第1类海洋沉积物要求;硫化物最大测值为19.10×10-6,出现在5号站位。

2.2 评价结果

2.2.1 单因子指数评价

根据《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和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及GB 18668-2002《海洋沉积物标准》等相关要求[8],以单因子指数1.0作为判定该监测要素是否超标,进而了解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次水质单因子指数变化范围为0.05-0.85;沉积物指数变化范围为0.01-0.48,各要素指数值均小于1,未出现超标站位,表明亚龙湾近岸海域水质、沉积物良好,水质、沉积物单因子评价指数分别见表5和表6。

2.2.2 有机体污染指数评价

水体污染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体污染,有机体在水中分布具有含量低且种类多的特点;采用水质有机体污染因子对水质有机物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调查海域水质有机体含量较低,个别站位(1、2、3、10号站位)的有机体污染因子A值在0-1间变化,其余站位A值均小于0,说明亚龙湾近岸海域水质有机体污染较小,水质较好。

2.2.3 水质富营养化评价

营养化水平是一项评价水质污染的综合指标,主要与水质中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因素有关;监测海域大部分站位水质营养化水平指数E值在0-0.5间变化,属于贫营养水平;有个别站位在0.5-1.0范围内,说明监测海域有部分站位出现中营养化现象;但总体而言,亚龙湾水质营养化程度较低,水质较好,水质营养化水平等级评价见表8。

3 讨论与结论

近年来,随着亚龙湾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对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根据郑洋等[23]对海南省三亚湾珊瑚礁区水体环境特征研究,亚龙湾水体中无机氮的最大值含量为0.13 μmol/L,且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硅酸盐的含量在0.78-8.86 μmol/L之间变化,总体分布较为均为,各年测值无明显变化;总氮的含量变化范围为0.98-49.6 μmol/L,而总磷的含量在0.11-0.43 μmol/L间变化,并伴有逐年上升趋势。均符合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李巧香等于2004-2008年对三亚湾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范围为0.080-1.380 mg/L,平均水平为0.1-0.4 mg/L,而溶解氧分布较为均匀,各年测值均无太大变化,营养盐年际水平变化不大,三亚湾水质良好[24]。周永召等于2005-2009年对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浴场1月水温最低,平均测值为22.5 ℃,5-10月水温较高,平均为28.0 ℃[25];同时,浴场pH、DO含量测值保持在第1类海水水质范围内,亚龙湾海水浴场全年水质良好。2012年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亚龙湾周边海域环境进行调查研究,pH测值保持在8.00以上,COD含量范围为0.06-0.67 mg/L,无机氮含量变化范围为0.036-0.044 mg/L,无机磷含量较低且分布均匀,测值在0.001 mg/L左右变化,石油类最大值为0.017 mg/L,均符合第1类海水水质对应的标准要求[26]。

本研究结果为监测海域水质盐度值约为33 ‰,稍比世界海洋盐度值低;水温较高,均值为30.37 ℃,由于调查正处于夏季,海南气候较为炎热;DO、COD、DIN、DIP及水质重金属具有含量低、分布均匀、稳定性高等特点,因此符合第1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重金属、石油类、有机碳、硫化物含量测值存在一定差异,但变化较小,均在第1类海洋沉积物标准要求范围内;有机体污染指数较低,监测海区有65 %的站点有机体污染因子指数小于0,有35 %的站位A值在0-1间变化;有机体污染水平评价多为良好;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较弱,除了个别站位出现中等营养化水平,其余监测站点属于贫营养化,2015年亚龙湾近海海域海洋环境良好。结合历史分析,近年来亚龙湾近岸海域海洋环境各化学要素测值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大;说明亚龙湾开展旅游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晓青. 海域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1-179.

[2] 车志伟. 三亚湾海域关键水质因子的监测与评价[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3):297-300.

[3] 车志伟,车志胜,李 刚. 三亚湾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3):70-82.

nlc202309031453

[4] 车志伟,周永刚,车志胜. 三亚河入海口和外海水体悬浮物分布特征的比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134-138.

[5] 宁宝英,何元庆. 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与水污染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123-127.

[6] 璩向宁. 宁夏沙湖旅游开发对水体环境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3):105-107.

[7] 张少青. 旅游活动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水质的影响[J]. 林业勘察设计,2008(1):96-99.

[8] 李营刚,蒋勇军,张 典. 旅游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的影响—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为例[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12):14-17.

[9] 全 华,陈 田,杨竹莘. 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关系[J]. 地理学报,2002,57(5):619-624.

[10] 卢云廷,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339.

[11] 杨桂华,文传浩,王跃华. 生态旅游的大气及水环境效应—以滇西北碧塔海自然保护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02,20(6):752-756.

[12]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17378-2007 海洋监测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3]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12763-2007 海洋监测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4] English S,Wilkinson C,Baker V. Survey manual for tropical marine resources[J]. Townsville: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1997(5):52-67.

[15] 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技术规范规程[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16] 贾晓平,林 钦,甘居利,等. 红梅湾水产养殖示范区水质综合评价[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2(4):37-43.

[17] 杨新梅,陈志宏,焦亦平,等. 大连湾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2001,20(4):18-20.

[18] 邹景忠,董丽萍,秦保平. 渤海湾富营养化与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J]. 海洋环境科学,1983,2(2):41-54.

[19] 于子江,崔文林,杨建强. 青岛奥运帆船赛区及邻近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7(3):25-26.

[20] 姚旭莹,林钟扬,章伟艳,等. 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珊瑚礁区环境特征[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11):98-103.

[21] 黄玲英,余克服,施 祺,等. 锌胁迫下两种鹿角珊瑚虫黄藻荧光值得变化[J]. 热带地理,2010,30(4):357-362.

[22] 周 洁,余克服,李 淑,等. 重金属铜铜污染对石珊瑚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2011,30(2):57-66.

[23] 郑 洋,倪建宇,林钟扬,等. 海南省三亚市亚龙湾珊瑚区水体环境特征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9):103-106.

[24] 李巧香,周永召,李鹏山,等. 夏季三亚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J]. 海洋湖沼通报,2010,33(10):100-106.

[25] 周永召,车志伟,车志胜,等. 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1):74-77.

[26] 国家海洋局海口中心站. 亚龙湾报告[R].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

凉潭岛海域海洋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篇7

为了解凉潭岛附近海域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及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按照《海洋调查规范》 (GB 12763-2007) [1]和《海洋监测规范》 (GB 17378-2007) [2]等规定的要求, 于2010年8对该海区进行水质、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 为该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

1 室外采样方法

1.1 站位布设

2010年8月31日小潮期间在评价海域范围内布设12个调查站位, 分别进行水质、沉积物及生物采样, 另设2条潮间带断面, 具体位置见图1。样品的采集、贮存、运输按《海洋监测规范》[2]中的相关要求进行。

1.2 调查项目

(1) 调查项目

水质:温度、盐度、SS、p H、DO、COD、无机氮 (包括NO3-N、NO2-N和NH3-N) 、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重金属Cu、Zn、Pb、Cd。

沉积物质量: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Pb、Zn、Cd。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

(2) 评价项目

水质:p H、DO、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Zn、Pb、Cd。

沉积物: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以及重金属Cu、Pb、Zn、Cd。

海域生态环境: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的多样性指数。

2 调查结果与评价

2.1 水质现状调查结果与评价

水质调查结果见表1, 温度:25.5~26.6℃, 盐度为27.4~29.9, 悬浮物为41.5~150.0 mg/L, p H为8.1~8.4, 溶解氧为6.2~7.1 mg/L, 化学需氧量为0.14~0.74 mg/L, 无机氮为0.482~1.549 mg/L, 活性磷酸盐为0.0064~0.064 mg/L, 石油类为0.0035~0.052 mg/L, 铜为0.0015~0.0052 mg/L, 铅为0.00078~0.0084 mg/L, 锌为0.0050~0.041 mg/L, 镉为0.00001~0.00023 mg/L。

根据《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 凉潭岛为港口区, 因此, 海域水质现状评价按《海水水质标准》 (GB 3097-1997) 中的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执行。调查站位中无机氮和磷酸盐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97.2%, 磷酸盐的超标率为11.1%, 调查海域水质严重富营养化。

近年来近海水域水质富营养化日益加剧, 赤潮频繁发生,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些污染物可危害人体健康, 降低水体经济收益。这主要是由于含有氮、磷工业废水以及生物污水的大量注入[3]。

2.2 沉积物质量现状调查结果

调查海域沉积物质量调查结果具体见表2, 石油类:22.00~48.00 mg/kg, 有机碳0.41%~0.68%, 硫化物23.00~60.00 mg/kg, 铜27.00~32.00 mg/kg, 铅34.00~38.00 mg/kg, 锌95.00~103.00 mg/kg, 镉0.08~0.11 mg/kg。

沉积物质量各评价因子的标准指数值见3, 由表可知, 评价海域沉积物中, 所有站位的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三类评价标准的要求。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和评价

2.3.1 种类组成和分布

浮游植物2门23属47种。其中, 硅藻门21属41种, 占87.23%;甲藻门2属6种, 占12.76%。中肋骨条藻为唯一优势种, 出现频率为100%。

浮游动物9类36种, 其中水母类15种, 占41.67%;桡足类和浮游幼体8种, 各占22.22%;磷虾类、樱虾类和十足类各1种, 各占16.67%。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双生水母、球型侧腕水母、针刺拟哲水蚤、肥胖箭虫、长尾类幼虫等。

获大型底栖生物2大类7种, 其中多毛类5种, 占71.43%;软体动物2种, 占28.57%。底栖生物主要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小头虫和江户明樱蛤等。

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22属28种, 其中多毛类8属11种, 占全部的39.29%软体动物12属14种, 占50.00%;甲壳类2属3种, 占10.71%;潮间带主要种类为纵肋织纹螺、绯拟沼螺、彩虹明樱蛤、寡鳃齿吻沙蚕等。

2.3.2 数量分布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65~3.21×106ind/m3, 平均细胞密度为2.32×106ind/m3。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值区位于S12, 细胞密度低值区位于S08。

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26~321 ind/m3, 平均个体数量为151 ind/m3。最高位于S01, 最低丰度位于S12。

底栖生物生物量在0.00~43.38 g/m2, 平均底栖生物生物量为27.87 g/m2。最高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布在S06, 最低生物量位于S08。

T1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149个/m2, 平均生物量为68.22 g/m2。T2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88个/m2, 平均生物量为30.94 g/m2。两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119个/m2, 平均生物量约49.58 g/m2。

2.4 生物多样性指数

(1)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 也是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效指标[4,5]。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见表4。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在1.51~1.86, 平均为1.51, 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92~2.29, 平均为1.52, 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为0.00~1.73, 平均为1.25。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

(2)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T1和T2断面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和2.78, 潮间带生物种类较丰富。

3 结论

通过对凉潭岛附近海域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发现:

3.1 调查海域水质、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质量

水质监测项目的无机氮和磷酸盐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其余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其中, 无机氮的超标率为97.2%, 磷酸盐的超标率为11.1%, 调查海域水质严重富营养化。

3.2 调查海域生态环境现状

(1) 浮游植物47种。以硅藻门为主, 占87.23%, 中肋骨条藻为唯一优势种, 出现频率为100%。浮游动物36种, 以水母类、类桡足类和浮游幼体为主15种, 其中水母占41.67%;桡足类和浮游幼体各8种, 各占22.22%;浮游动物主要种类为双生水母、球型侧腕水母、针刺拟哲水蚤、肥胖箭虫、长尾类幼虫等。大型底栖生物2大类7种, 以多毛类为主共5种, 占71.43%。底栖生物主要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小头虫和江户明樱蛤等。潮间带生物28种, 以软体动物为主, 占50.00%, 其次为多毛类占39.29%;潮间带主要种类为纵肋织纹螺、绯拟沼螺、彩虹明樱蛤、寡鳃齿吻沙蚕等。

(2) 数量分布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0.65~3.21×106ind/m3, 平均细胞密度为2.32×106ind/m3。浮游动物的个体数量在26~321 ind/m3, 平均个体数量为151 ind/m3。底栖生物生物量在0.00~43.38 g/m2, 平均底栖生物生物量为27.87 g/m2。两潮间带断面平均栖息密度为119个/m2, 平均生物量约49.58 g/m2。

参考文献

[1]国质量技术监督局.GB 12763-2007海洋调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20.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378.7-2007海洋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1-103.

[3]谢友奎, 愈栋, 高殿森, 等.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成因及防治[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 2004 (3) :27-29, 37.

[4]孙军, 刘东艳.多样性指数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学报, 2004, 26 (1) :62-75.

海域环境 篇8

关键词:金塘水道,冬季,水质因子,指示意义

金塘水道位于杭州湾南部, 呈EW走向, 南依浙东大陆, 北濒金塘岛, 水下地形陡峭, 是典型的潮汐通道。海域水深条件优良, 岸线资源丰富, 人口稠密, 海洋经济活跃, 近岸地区临港石化、港口物流业十分发达, 同时金塘水道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的洄游通道。因此水域环境变化探讨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海域是从源到汇的理论的终端, 其环境状况受地表径流等陆源物质和外部海水交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 其是潮流场大背景下的多因子相互叠加消减的集合。论文拟根据2011年冬季于水道的最为狭窄水域采集的大小两个潮期, 涨落潮两个时段的水样, 得到了其营养盐和重金属以及沉积物的数据, 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并结合前人在该区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到了控制金塘水道冬季水环境的影响因素。

1 海域物源与水动力背景

金塘水道属于不规则半日混合潮, 多年平均潮差1.81 m, 最大潮差3.36 m, 属于弱潮海区。潮流的运动形式为往复流, 垂线平均流速大多为0.3~1.0 m/s, 且流向基本与岸线走向平行[1]。但受舟山南部众多岛屿的掩护, 外海波浪不易传入, 且当地风浪的平均波高仅为0.2 m[2]。因此水道主要受潮动力的控制。

据黄世昌等2002年3月14日-3月15日的水文测量, 潮流流向与海域边界及地形相辅相成。金塘水道西出口以北海域受金塘水道及其本身的喇叭形边界的制约, 潮流运动形式仍具往复流的性质, 流向呈放射状, 但涨落流路不完全一致。涨潮急流方向与岸线基本平行, 与水下深槽的方向也较为一致;但甬江口两侧岸线附近落潮流向南偏, 与岸线有交角, 利于边滩的发育。大潮测点落急流速大于涨急流速, 绝大多数垂线平均流速也是落急大于涨急。从大潮至小潮, 潮流以落潮占优势向以涨潮占优势转变。小潮期, 绝大多数垂线平均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从净的进潮量来看, 尽管海域大潮的落急流速大于涨急, 但海域的涨潮总水量大于落潮总量, 自金塘水道至灰鳖洋存在净进潮量, 这也说明该海域的潮波是前进潮波。大潮涨潮进潮量可达3816亿方, 净进潮量可达313亿方。小潮净进潮量还要大, 可达910亿方, 中潮净进潮量则在两者之间[3,4,5,6]。

2 材料与方法

2010年冬季, 分别选取12月29-30日小潮汛和2011年1月5-6日大潮汛期间, 在金塘水道最狭窄处内共布设20个调查站位采集水体样本 (图1) 。水体样本在小潮、大潮的涨、落潮时分别进行。根据《海洋调查规范》 (GB12763-2007) 和《海洋监测规范》 (GB17378-2007) 的要求, 水深小于10 m的站位仅采表层水样, 水深大于10 m的站位采表、底层水样, 石油类仅采表层水样, 此外, 还分析检测了水体温度、盐度、p H、DO、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Cu、Zn、Pb、Cd等。分析方法见表1。

3 讨论

小潮期无机氮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超标率为45%, 最大值出现在S3, 极值为表层0.6173, 底层0.5084 mg/L。p H、DO、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Cu、Zn、Pb、Cd等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大潮期无机氮部分站位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超标率为25%, 其最大值出现在S3的落潮时段, 其极值为表层0.6913 mg/L, 底层0.6513 mg/L。而p H、DO、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Cu、Zn、Pb、Cd等监测项目均能满足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从所获数据出发, 选取了营养盐中变化较大的无机氮, 重金属中的铜以及主要特征污染物石油类和反映水质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进行的大小潮的涨落潮时表底数据的纵向比较 (图2) 。

无机氮的时间分布上看, 大潮期略高于小潮期。从涨落潮的角度分析, 涨落潮的差别不大, 显示无机氮受水动力条件的响应不十分敏感。有趣的是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出现在3号站位, 最大值为大潮的落潮时段, 最小值则是小潮的涨潮时段, 这符合一般的规律, 但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同样的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极值也是在这个站位出现。

化学需氧量的极值也位于3号站位。从总体看, 大潮期间1~10号站位大于11~20号站位, 而小潮期则却出现相反的结果。这与该区流场的变化有关, 显示出污染源的来向。

本文重金属选择了变化较大的铜作为分析对象, 从图2C可见, 其值变化不大, 交互性较强, 这种紊乱的状态可能与重金属的活性有关。

石油类是表面污染物, 在没有持续污染源的情况下, 其受偶发因素的更为明显。从结果来看该区域石油类均满足三类海水水质, 其值变化很小, 显示石油类不是本区的主要污染物。

4 结论

对金塘水道冬季大、小潮期涨落潮时的表底层水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除无机氮超过国家三类海水标准外, 其余海水指标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海水水质要求;

(2) 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的极值均出现在3号站位;

(3) 无机氮的变化, 显示营养盐受涨落潮的影响较大;

(4) 化学需氧量则与大小潮的相关性明显, 其可能是潮流方向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薛彬, 郭远明, 李铁军, 等.SED型单波束测深仪在人工渔礁选择的应用[J].河北渔业, 2012 (10) :12-14.

[2]戴贤凯, 田海勇, 刘家驹.北仑港区潮流数值计算和冲淤分析[J].海洋工程, 1987, 5 (4) :51-62.

[3]杨昭庆, 许卫忆, 王康鳝.金塘水道及其邻近海域潮波的数值研究[J].海洋通报, 1989, 8 (4) :20-26.

[4]倪云林, 李伯根, 詹明旭.金塘水道冲淤变化分析[J].海洋通报, 2012, 31 (2) :146-152.

[5]逢自安.浙江北仑深水港区岸滩冲淤规律与岸线规划利用[J].海洋通报, 1992, 11 (1) :4l-48.

海域环境 篇9

海洋为浙江省提供巨大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港、渔、景、油、涂”等资源, “十五”时期浙江省海洋经济以年均19.3%的高增长率快速发展。2007年, 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达4 508亿元, 增加值1 554亿元, 占全省GDP的比重上升到8.4%, 海洋经济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 已经对浙江省的海洋经济造成较大的威胁, 并逐渐成为制约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1 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1.1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

2008年浙江省近岸海域共设立各类监测站位659个, 监测项目覆盖水文、气象、化学、微生物、生物、生态和地质等7大领域共108项, 监测面积30 900 km2。2008年监测评价结果表明, 近岸海域劣四类海水占33%, 四类海水占14%, 三类海水占18%, 二类海水占32%, 一类海水占3%[1]3-4, 9;海水中首要污染指标是无机氮, 其次为活性磷酸盐, 部分海域存在石油类、重金属铅、铜、汞、溶解氧和pH等指标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劣四类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甬江口、象山港、椒江口、瓯江口和鳌江口等港湾和河口海域;与2007年相比, 全省近岸海域无机氮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石油类污染情况明显好转;贝类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有所下降, 近岸海域综合污染程度较2007年有所好转。

2008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27.7%。实施监测的2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 89.7%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监测的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的排放废水中, 持久性和剧毒类物质普遍检出, 具有明显生物毒性风险。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本趋于稳定但未见好转, 乐清湾和杭州湾等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

海洋赤潮发生次数仍居高不下。浙江海域是全国赤潮的高发海域, 2008年全省海域共发生赤潮29次, 累计面积约10 725 km2;有害赤潮4次, 累计面积约347 km2;超过1 000 km2的大面积赤潮有3次。

1.2 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受长江、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入海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和沿海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影响, “十五”期间浙江近岸海域基本无一类海水, 是我国氮和磷含量最高的海域之一, 2001年和2002年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尤其是长江口北支向东南至嵊泗的绿华岛—泗礁岛—川湖列岛一带海域。

近年来, 国家加强长江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浙江省实施“百亿生态环境保护”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等工程, 提高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加强了对陆源直排污染源的监管, 陆源性输入污染物有所减少。监测结果显示, 2008年长江和钱塘江污染物入海量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9.2%和55.0%[2,3]。

近几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006年以来浙江省近岸海域氮和磷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水质优良率上升 (一类、二类海水) , 富营养化程度有所缓和, 海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 至2008年浙江省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比例达到35.5% (表1) 。

2 浙江省近岸海域主要环境问题

2.1 氮磷超标严重, 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2008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 浙江省近岸海域一类海水、二类海水、三类海水、四类海水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分别为930 km2、10 040 km2、5 460 km2、4 390 km2和10 080 km2[1]3。四类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占全省近岸海域面积的47%, 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超标率分别为77.9%和67.9%;大部分海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严重富营养区主要分布在杭州湾、甬江口、象山港、椒江口、瓯江口和鳌江口等港湾和河口海域。就氮和磷污染程度而言, 浙江在全国沿海的11个省 (直辖市) 中排名仅次于上海, 仍居全国前列, 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2.2 绝大部分海洋功能区未达到水质保护目标

根据《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 (2006年) , 浙江省近岸海域分为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利用区、海洋能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以及保留区等10个一级类和31个二级类, 共计272个功能区。2006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统计评价, 共有166个海洋功能区参与评价, 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21.2%、23.0%和27.7%[1]1[4]1[5], 绝大部分海洋功能区不能满足功能区水质环境保护要求, 氮和磷等营养盐含量超标是影响功能区水质达标的主要因素。

2.3 生物多样性较差, 海洋生态系统受损明显

2008年实施监测的2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 89.7%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 主要超标污染物 (或指标) 为化学需氧量 (CODCr) 、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 83%的排污口设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监测的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的排放废水中, 持久性和剧毒类物质普遍检出, 具有明显生物毒性风险, 排污口邻近海域全部不符合所在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半数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或极差状态;底质沙漠化现象严重,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退化, 耐污种增多, 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底栖经济贝类难以生存, 1/3海域出现无底栖生物区[1]25-28。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未见好转。连续5年监测结果表明, 乐清湾和杭州湾等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1]22-24。陆源污染和滩涂围垦等人为活动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受损, 海域生物生息和繁殖场所减少, 生物完整性、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 生态系统呈明显的脆性化趋势。沿岸湿地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生物种类少, 尤其是经济性种类大幅减少, 现存生物大都为耐污性强的种类且生物量低。

2.4 海洋赤潮频发

陆源入海污染带来的大量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使浙江省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显著, 由于长期受高营养盐影响, 该海域已成为全国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之一。2001—2008年, 浙江海域共发生赤潮263起, 累计总面积约为76 325 km2, 超过1 000 km2以上的大面积赤潮高达25次;引发过赤潮的赤潮生物有36种, 其中硅藻20种, 甲藻13种, 定鞭藻、针胞藻和原生动物各1种;有毒赤潮生物有塔玛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和米氏凯伦藻, 2002—2008年共发生有毒赤潮46次;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是近年来浙江海域的主要赤潮生物, 由这3种藻引发或协同引发的赤潮占赤潮总次数的47%以上。赤潮灾害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加、爆发规模扩大、持续时间长、赤潮种类增多、有毒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和危害程度加重的发展趋势, 已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 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3.1 陆源污染

陆源污染入海途径包括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和临海无组织面源等, 其中以入海河流的排放最大。浙江省7大水系和北侧的长江流域所携带的内陆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海洋, 成为海域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据研究, 海洋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 其中由入海河流排入的超过80%[6,7]。有关资料显示, 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渔场地区大范围河口海域内88%的无机氮和94%的总磷均来自长江[8]。2007年监测结果表明, 浙江省沿海地区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为COD 150.7万t、营养盐78 480 t、石油类4 970 t、重金属1 532 t和砷110 t, 而通过长江入海的污染物入海量为COD 491.3万t、营养盐142.7万t、石油类3.6万t、重金属近20 928 t和砷2 162 t[4]24。浙江沿岸海域是长江和钱塘江等入海河水与高盐外洋水的混合区, 长江冲淡水大多经过南汇嘴和大小洋山附近海域向南汇集在杭州湾附近, 并通过潮汐和海流等相互作用由舟山海域向外扩展, 其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和陆源性污染物积聚在杭州湾和舟山海域并向东南方向输移, 其影响可达福建的沙埕港。

入海排污口污染源是造成海域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2006年环保部门对浙江省直接排海的162家工业污染源、19家污水处理厂和36个市政生活排污口的监测结果显示, 入海的污水排放量为6.4亿t, 污染物排放量为COD 12.6万t、氨氮1.74万t、总磷8 428 t和总氮2.06万t。

浙江海域的陆源污染物还来自沿海7个城市排入小河小溪的水污染源, 主要有工业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和农村面污染源, 农村面污染源主要来自农村生活、农田化肥农药流失、畜禽养殖和水土流失等, 其污染物质的数量也甚为可观。

3.2 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

近几十年来浙江省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围海造地 (田) 和围塘养殖等不合理不科学的海洋开发活动时有发生, 致使海域纳潮面积因此大大缩小、水动力条件改变和海域物理特性发生变化。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其过滤有机物和污染物、减轻海洋污染以及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和气候的功能逐渐丧失和退化, 海洋环境质量下降, 海洋灾害加重。泥沙淤积使航道变窄变浅, 渔业生产功能降低, 生物多样性下降, 海洋景观价值丧失。

浙江省面积在百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沿岸湿地总面积达57.43万hm2, 其中海岸湿地占近一半。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浙江省对沿海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围海造地由于成本低和操作方便成为首选。近40年来, 浙江省因围海造地和发展滩涂养殖业为目标的大规模围垦使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海滨滩涂湿地约18.8万hm2, 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1/3。优良的沿海滩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将会彻底改变其自然生态结构, 一些在生态学、遗传基因及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珍贵物种将会消失, 自然的沿岸生态景观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3 养殖业污染

一方面, 海水养殖的生产和发展需要清洁和未污染的水质;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来养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养殖方式由半集约化向高度集约化发展, 养殖自身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养殖区残存的饵料、排泄的废物和施用的化肥等直接影响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是诱发局部海域赤潮的原因之一。此外, 在养殖的过程中为预防养殖疾病、清除敌害生物、消毒和抑制有毒有害生物而大量使用化学药品, 这些含有不同程度毒性的治疗药物、消毒剂和防腐剂已成为直接影响海洋环境的重要因子。

与陆源污水的氮和磷排放总量相比较, 海水养殖排污影响总体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 因海水养殖排入环境的污染物集中于局部养殖海域, 而养殖区多为海湾和河口等浅海水体, 水体交换速度慢, 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容易积累并导致局部海域出现富营养化甚至引发赤潮。因此, 海水养殖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很大。

3.4 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

3.4.1 人口、环境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 而浙江是一个多山少地的省份, 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因此, 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

3.4.2 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淡薄

用生活垃圾填海和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行为使许多鱼类和贝类的产卵场和栖息地被破坏, 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损害。

3.4.3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海洋环境污染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加剧, 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企业、近岸养殖业、船舶、海洋开发活动和港口建设等方面对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

3.4.4 海洋监测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

浙江省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由于起步时间晚, 基础薄弱以及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省、市、县三级监测体系虽已初具规模, 但在监测站点、监测项目和监测手段等方面存在布局欠缺或不尽合理的问题, 现有的监测站网缺乏重要岸段的水文气象要素观测设施和敏感海域水质要素监测手段;海洋功能区监测类型少, 仅开展增养殖区、滨海旅游度假区 (海水浴场) 、海洋保护区和排污区等少数几类海洋功能区的监测;监测覆盖面积有限, 长期连续监测手段缺乏, 综合一体化监测水平不高;高新技术监测设备的应用和应急监测机制的建立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进展缓慢, 缺少对重大海洋污染事件和海洋灾害快速监测的技术能力。到目前为止, 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楚, 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3.4.5 涉海行政部门协调不够

根据《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海洋、环境保护、交通、农业和海事等部门组织实施, 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治理。尽管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已有明确规定, 但各部门职能交叉和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 机构间和部门间缺少协作;各部门共同参与海洋污染治理, 互相推诿的现象随之产生, 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4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4.1 加强部门合作, 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加大执法力度

协调构建涉海部门联动和合作的有效工作机制, 明确各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职责, 加强部门间交流合作, 实行资源共享, 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开展不定期的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检查, 督促沿海地方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依法保护海洋环境。

4.2 加强区域合作, 开展流域 (尤其是长江流域) 综合整治

影响浙江省海域环境质量的入海污染物不仅源于本省, 更主要的是来自长江流域和上海市, 因此必须对本省、上海市和长江流域的入海污染物同时实施总量控制, 才能改善浙江海域的环境质量。开展长江流域的综合整治, 由国家牵头进行长江三角洲近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国家协调和地方政府组织的长三角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动机构, 建立切实有效的区域性共同防治污染的合作机制。

4.3 成立碧海行动领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碧海行动计划是浙江省近20年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行动纲领, 其实施涉及众多部门和沿海7个城市。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而对于影响海域生态环境的陆域污染源的治理和海岸带生态保护等工作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更多, 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浙江省碧海行动领导小组,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由各相关部门和沿海各市定期通报落实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在碧海行动领导小组的主持下协调解决。

4.4 加强海洋监测能力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在现有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 完善和健全海洋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赤潮灾害预警系统, 建立重大海洋污损事故应急处理体系, 提高海洋污染重大事故和灾害应急处理能力。研究并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系统与海洋资源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加大重点入海污染源、重点港湾和生态脆弱区的在线监测力度, 实施重大涉海工程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跟踪监测, 合理配置相应的监测仪器和装备, 同时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增强对宏观与微观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 加强应急调处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整体水平,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要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 为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5 积极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 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为公众和民间团体提供参与和监督沿海环境保护的信息渠道与反馈机制;认真开展经常性的海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以提高全民的海洋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以及对环保工作的参与意识, 树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思想;组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科技咨询活动和碧海行动的志愿者活动。

摘要:随着国家对长江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浙江省“百亿生态环境保护”及“811环境污染整治”等工程的实施, 陆源性污染物入海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近几年浙江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现好转态势;但浙江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仍高居全国前列,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 海洋生态系统受损明显, 赤潮频发。海洋污染不仅是多种污染和不合理开发等原因造成的, 而且与社会、经济及人们的观念有关。通过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加强区域合作, 开展流域综合整治, 实施碧海行动计划, 建立现代化监测预警体系, 开展海洋环保宣传教育等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近岸海域,环境现状,浙江省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008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R].2009.

[2]国家海洋局.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2008.

[3]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2009.

[4]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007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R].2008.

[5]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006年浙江省海洋环境公报[R].2007.

[6]王淼, 胡本强, 辛万光, 等.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成因与治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6.

[7]张玉珍, 张丽玉, 曾悦, 等.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山东环境, 2003 (114) :32-34.

海域环境 篇10

1网箱的分类

浅海海域风浪条件较好,流速较小,是网箱养殖的集中区域。由于网箱的结构型式不同,浅海所用网箱主要包括浮式网箱、固定式网箱和沉式网箱。

1.1浮式网箱

浮式网箱一般是由网箱框架、箱体、浮子、沉子和锚泊构成(图1),这类网箱主要是借助于浮子和网箱框架自身的浮力漂浮于水面开展养殖, 其特点是网箱的成本低,移动较为方便,箱体浮于水面上,箱内水体的体积不因涨落潮而变化, 框架还可以作为日常管理操作平台。

1.2固定式网箱

固定式网箱是将竹、木或水泥桩固定于浅水区底部后,再围上网衣,形成较封闭的养殖水体。 网箱被固定在一定的水层(图2)。其特点是箱内水的体积随潮流的涨落而变化,这种方式对网箱的固定要求比较高,主要在潮差变化不大或水流平缓的湾内较为适用。固定式网箱通常使用较少,大多养殖户选用在浅水区设置围栏进行虾、 蟹类的养殖。

1.3沉式网箱

沉式网箱是借助于浮子、沉子的作用,将网箱整体沉于水面以下的方式开展养殖(图3)。其特点是网箱内水体体积不变,水温相对稳定,附着生物不易在网身上附着,适用于风浪大或天气较冷时采用。但这种方式由于低于水面,箱内养殖产品不易观察,投饵也需要设通道,网箱管理较不便。

以上3种不同方式的网箱,在养殖过程中都需要多个单元结构紧密组合到一起,养殖产业较多的近岸海域,这种网箱会占据大量的空间,对海流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大量的营养元素不能被很好地利用,将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的富集污染,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

2影响

2.1对海流的影响

海流指由于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作用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这种水团在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及引潮力的作用下形成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海水的流动形式。 近年来,为了提高养殖生物的产量及质量,养殖户大都选用网箱养殖的方式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养殖种类较多,受条件的制约较少。大量的网箱集中地布设在近岸海域养殖区域内,对海水造成了很大的阻碍,降低了海流的流速,而且也可能对局部区域内海流流向产生影响。网箱的存在改变了养殖区和毗邻海域的流场,流场的变化将导致多种海水环境要素的变化。

网箱对海流的阻碍作用相对较大,国外学者经研究发现,养殖设施可使海流速率降低28%~ 40%[1,2,3],蒋增杰等[4]根据桑沟湾贝类养殖对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通过对养殖区内外的流速测定,得到养殖设施对养殖区内外的海流流速产生了一定的衰减,这种衰减的程度与不同的养殖设施有关。网孔较小的要比网孔较大的产生的阻碍大,而养殖户为防止养殖生物的逃离,大多采用网眼密度大的网,这种网的使用会大大降低流速。张学雷等[5]对桑沟湾贝类养殖环境开 展的多参数同步连续监测表明,养殖笼的存在是表层和底层间流速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流速的降低引起养殖区内与外部的水体交换速率, 引起水环境要素的变化。韩庆喜等[6]研究近海双壳类筏式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中发 现,养殖设施(如网箱、绳子、浮筏等)会直接影响所在海域的水文,使海流速度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污染物的富集和溶解氧的降低,引起海水基本环境要素的改变。此外,网箱也是污损生物的附着地,大量的污损生物屏蔽了网箱的空隙,造成网箱内溶解氧含量的降低,对养殖生物本身也存在不利条件。

2.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营养物质大量积累, 藻类吸收后大量 繁殖,水中的溶 解氧被大 量消耗,引起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现象。近年来,海洋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性事件频发,人们对海水富营养化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养殖污染作为海上污染源之一,由于养殖区域一般都集中在近岸海域,网箱的存在造成海流交换相对较弱。此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投放大量的饵料,饵料中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多余的饵料和排泄物进入水体后,以有机或无机态形式存在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这种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当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水体由富营养化状态,随时可以转变成赤潮等灾害性状态。

近年来,人们对养殖区内水体富营养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如何有效评价海水水质富营养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无论哪种养殖方式,都对海水富营养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对黄渤海海域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评估工作研究中,崔毅等[7]重点针对投饵和非投饵两种养殖方式所产生的自身污染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业产量与养殖区内营养盐含量的增加及赤潮发生频率均呈正相关。杨宇峰等[8]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状况与生态防治分析开展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了随着海水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赤潮的频发等海洋环境问题存在着必然关系,这种关系也为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提供依据。林钦等[9]针对赤潮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却意外发现我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规律与水产品的养殖产量成正比,而与养殖废水的排放量没有相关关系。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可以看出,海水养殖业对近岸海域水质产生的影响,随着养殖业的增多不断加深,对养殖海域的富营养化开展有效控制及合理的评价工作,将成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造成富集污染

富集污染是指由于养殖过程中过量的饵料及养殖生物的代谢物等固体颗粒物沉积于养殖区域的沉积物中,经过长时间的富集,超出了其自净能力,将对底质带来污染。这种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底栖环境,影响了底栖生物的生存条件。沉积物作为养殖过程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最终汇集处,由于网箱的存在,降低了海流速度, 各种有机颗粒物不能很好地分散,而被阻挡在一定区域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富集。此外由于底栖生物在海洋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分解碎屑、物质循环等,底栖环境的富集污染必将对其产生影响。

对于网箱养殖区域内的沉积环境,造成富集污染的主要来 源是残饵、排泄物等 颗粒态有 机物。这些颗粒态有机物在沉积物中富集,加剧了微生物活动,使得水和沉积物界面中氮、磷等元素不断迁移,加速了水质富营养化状态。此外, 部分有机物在底 质缺氧的 状态下,发生厌氧 反应,还会释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对养殖生物产生危害。李娟等[10]在沉积环境对鱼类网箱养殖的影响研究中指出,网箱养殖会使底泥沉积物中氮、磷、硫化物、有机质等大量富集,其中富集现象最明显的是氮、磷、硫化物。当网箱养殖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时,底栖生物尤其是多毛类数量将增加;当严重污染时,会造成底栖生物缺失,破坏生物多样性。黄小平等[11]对大亚湾典型养殖区开展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特征研究中发现,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化学性质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氮、磷、硫化物和有机碳的含量的增加。宋娴丽等[12]对桑沟湾开展了沉积物中有机质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大规模的养殖活动增加了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对沉积环境产生了影响。王文强等[13]在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域开展了监测,对沉积物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养殖网箱下沉积物的各项指标均超标,养殖年限越长超标现象越严重,养殖区内的站点超标也较严重,但对照点和非养殖区的站点除总氮外,其余指标均未超标。

2.4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物种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 的复杂性的总称。为提高养殖产量,往往养殖的生物非本近岸海域内原有的生物,盲目的从幼苗开始投放大量养殖生物,改变了局部海域原有的生物群落,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弱势生物被强势生物所危害,引起物种相对单一性,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

网箱养殖需要投放大量的幼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潜在的对物种基因的破坏,从而影响了物种的多样性。养殖生物一般选用产量较高、人工培养的幼苗,幼苗逃窜后会与原有的鱼类杂交, 影响野生鱼的基因,造成物种的破坏。海水养殖本身带来的污染,造成水体及沉积环境要素的变化,改变了海洋生物原有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物种多 样性。 此外,为防止养 殖生物的 病害、消毒等,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化学药物,如抗生素类、福尔马林等,这些药物通过与饵料混合后投入网箱内,供养殖生物食用,最直接地影响到养殖生物质量。吴隆杰等[14]通过对海水养殖场的建设、海水养殖过程、海水养殖残饵及代谢物、养殖逃逸4个方面进行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提出了应全面宣传和推广健康养殖 的理念,减少对物 种多样性 的影响。李雪松等[15]对泉州湾养殖虾池中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进行研究,对水温、营养盐、浮游植物种群密度及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了 分析研究,发现所引起的富营养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造成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

3建议

网箱养殖作为带动沿海经济发展的途径,海水养殖区域一般选取湾内,但大规模的网箱覆盖了近岸局部海域,海水循环相对较弱,即便在开阔海域,大量的网箱养殖也降低了海流强度,长时间的积累对水质、生物体、沉积物等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针对网箱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特提出以下建议。

3.1合理规划、科学养殖

网箱养殖的布局应结合所在海域水文条件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由于网箱 本身的阻 碍作用,应避免网箱数量过多,建议结合养殖区域的水文数模资料,政府部门应合理规划养殖区域, 合理布局网箱位置。应充分考虑养殖海域环境的承载能力对网箱养殖的容量是有限的,合理利用海洋资料,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开展科学养殖是很有必要的。

3.2强化监督、定期评价

随着人们对养殖生物质量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建议渔业监管部分加强监督管理,杜绝化学药物的滥用。养殖业作为经济发展途径之一,养殖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养殖区内海洋环境监测,定期评价,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产量。

3.3生物修复、提高水质

中国海域百年“被争议” 篇11

蒋介石失去一次“收回”机会

琉球群岛、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当数中国“被争议”历史最悠久的海上领土。明清时期,琉球国一直作为中国的附属国而存在。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国,占领了琉球群岛。甲午战争后,根据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内容,中国割让台湾及东经119度—120度,北纬23度—24度的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列屿主权和治权随台湾一起被日本割占。

此后,中国曾有机会收回这些岛屿的所有权。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开由美、英、中、苏四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以加强反法西斯联盟,协同对日作战。

11月23日晚,蒋介石带着国防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时,提出了日本攫取中国之土地应归还中国的要求,罗斯福表示同意。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岛。他对蒋介石说:“琉球群岛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对罗斯福突然提到的这个问题,蒋介石没有料到,也不知如何回答好。过了一会儿,他才对罗斯福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11月25日,蒋介石与罗斯福再次会谈时,又谈到了琉球群岛。罗斯福说:“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

蒋介石想到原拟定的让日本归还所占领土的提案中不含琉球问题,就有些犹豫。罗斯福见蒋介石不作声,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补充了一句:“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介石这才又照先前的答复回应说:“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

由于蒋介石坚持不要琉球群岛,故《开罗宣言》在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只提到“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没有提及琉球群岛。

事后,蒋介石私下询问王宠惠。王宠惠说:“琉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从军事的角度讲,我们应该要。”蒋介石说:“那日本将来要与我们扯皮怎么办?”王宠惠分析说:“我认为,从某种角度讲,琉球历史上是我们的附属国,交给我们比较合情理,日本扯皮没有道理。”

蒋介石听王宠惠这么一说,似乎有些后悔。他问王宠惠:“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不及时提醒我呢?”王宠惠说:“我见罗斯福第一次提到要把琉球交给我们时,你说要中美共占共管,我作为委员长的部下,自然要与委员长保持一致。”

蒋介石觉得这件事是个遗憾。他叮嘱王宠惠:“罗斯福要把琉球交给我们的事,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再不要向外说了。如果有人问及此事,就说我们没有条约、根据,提不出理由。”

此后,国民党的文件、档案、报刊、图书一提到琉球问题时,都说因无根据,故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没有提琉球群岛的问题。

“美国托管”留下后遗症

真正为琉球群岛和钓鱼岛列屿等埋下祸根的,是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及其实际执行的“误差”问题。《旧金山和约·领域》一章,对中日疆界和美国托管做出了规定。规定要求:“日本对于美国向联合国所作任何将北纬29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含琉球群岛与大东群岛,孀妇岩以南之南方诸岛,含小笠原群岛、西之岛、琉璜列岛,以及冲之鸟岛和南鸟岛置于托管制度之下,同意美国为该区域唯一管理当局……美国有权对此等岛屿之领土、水域、岛屿所附水域,以及岛上居民行使行政、立法、司法及管辖权。”

次年,美军“按指令托管琉球”。诡异的是,美军的实际托管范围却大大超过了《旧金山和约》所明确规定的范围。美军实际托管范围扩大到了北纬24度—28度,东经122度—133度,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钓鱼岛列屿均纳入托管管辖的范围。

1969年,日本开始伺机侵夺钓鱼岛主权。1970年,美国结束托管,将琉球群岛并钓鱼岛一起移交给日本。从此,中日钓鱼岛列屿主权争议遂拉开序幕。

中国所辖海上领土和海域“被争议”范围最大、涉及国家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是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

南海诸岛及其海域“被争议”与西方殖民势力对东亚的侵略有直接关系,也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独立后对海洋利益的争夺有密切联系。

1932年,法国操控的越南政府基于地缘战略安全的考虑,派人占领了南沙9个小岛,并试图通过正式的外交途径宣布占领这些岛礁。法国的侵略行为遭到了中国政府和国内民众的一致抵制。法国最后只好放弃了公开宣布这些岛屿主权的计划。为维护国家主权,此后不久,中国以官方名义颁布了南海主权所属诸岛礁的名称。然而,越南政府并没有撤出在这些岛屿的占领军。此行为也成为日后越南宣称从宗主国手中继承南海岛屿主权的借口。

二战后,中国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南海诸岛,并经由国民政府颁布了南海各岛名,以及著名的南海断续国界线(即“九段线”)。然而,试图重返印度支那的法国政府,于1956年至1971年间,怂恿越南南越政府多次派船入侵南沙群岛部分岛屿,并发表了对南沙拥有主权的声明。1974年,南越以《洪德版图》为据提出“长沙”、“黄沙”(即西沙、南沙)的主权主张,宣称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主权”。1977年南越又发表了《关于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声明》。1979年越南统一。统一后的越南政府全盘继承了南越政权对南海问题的主张。越南先后发表了《越南对于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主权》、《关于确定领海宽度基线的声明》等,以“黄沙”、“长沙”的名义宣布对整个西沙、南沙拥有“主权”。

“菲律宾狂人”开疆拓土

中菲关于南海权益的“争议”,源于菲律宾对南海利益的长期觊觎。根据菲律宾领土范围的主要法律依据——《美西条约》、菲律宾1955年向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领海范围的声明、1961年第一次公布的《菲律宾领海基线法案》和1968年修订的《菲律宾领海基线法案》等,菲律宾与南海诸岛主权是毫无关系的。

菲律宾之所以极力想占有南海主权,按其自己的说法,“主要来自于它对国家安全的要求”。菲官方说,《旧金山和约》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占领,南海诸岛处于“无主荒地”状态。“菲律宾根据国家安全需要,可单方面将南沙有关群岛列入‘国防范围’”。

1956年,“菲律宾狂人”克洛马声称他“发现”了南沙群岛。克洛马是个生意人,拥有一个海上渔船队和一所私立海事学校。当年5月11日,克洛马宣称他和他的海事学校的40余名学生,在南海领域分别“占领”了南沙11个岛。他们还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名为“自由邦”,“定都”黄岩岛,克洛马自任“总统”。5月15日,克洛马发表了一份“告世界宣言”,声称对南沙地区6.4976万平方海里领域内的全部33个岛、屿、沙、礁、洲、滩及渔区享有主权。

其后,克洛马将这些岛屿“转让”给菲律宾政府。菲律宾遂以此为由,于1978年颁布总统令,将有关南沙岛屿重新命名为“卡拉延群岛”并宣布拥有主权。1979年,菲律宾以本土和所占南沙岛礁为基础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009年,菲律宾颁布新的《领海基线法案》将南海权益范围的主张扩大到黄岩岛等岛屿,并加大了对礼乐滩等区域的油气开发力度。

马来西亚对中国南海诸岛权益的“争议”,始于其1966年颁布的《大陆架法案》和《石油开采法案》,以及其1979年公布的《领海和大陆架海疆域图》。通过这些国内法令,马来西亚把中国南海“九段线”内的南乐暗沙、校尉暗沙、司令礁、破浪礁、南海礁、安波沙洲一线以南,包括弹丸礁和南通礁等12个礁岩和环礁在内的南沙群岛地区划入马来西亚版图。1984年,马来西亚通过《专属经济区法》,以岛礁为基础进一步向外扩张海域管辖权。1999年,马来西亚派兵占领榆亚暗沙和簸箕礁等5个岛礁,并对弹丸礁等3个岛礁进行了防御工事和经济建设。随着马来西亚对有关岛礁占领的长期化和经营效益的外溢,相关岛礁及附近海域权属便成为“争议”问题。

中韩关于苏岩礁、日向礁主权的“争议”,是新世纪以来才发生的问题。苏岩礁位于东经125度,北纬32度。地质学上属长江三角洲海底丘陵。苏岩礁附近海域是我国鲁、苏、浙、闽、台渔民的传统渔场。

韩国对苏岩礁的侵犯始于2000年前后。其时,韩国不仅给苏岩礁取名“离於岛”,还投资21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在苏岩礁最高峰的南侧兴建了一个占地1320平方米,建有直升机停机坪、卫星雷达、灯塔和码头的“韩国离於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2003年,这个基地建成后,韩国又往这里派去常驻“研究人员”,迫使岛屿主权成为“争议”状态。

占据苏岩礁后,韩国又将“开疆拓土”的目标指向中国黄海的日向礁。日向礁地质上属海底暗礁,位于中国领海基点麻菜珩和外磕脚(江苏省盐城外海的沙洲岛)起算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是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省渔民世代赖以为生的传统渔场。2006年10月19日,韩国海洋地名委员会将日向礁更名为“可居礁”,并在岛礁上建立了所谓的“第二海洋科学基地”,将中国固有海上领土宣布为韩国“领土”。

……

海域环境 篇12

1 海水源热泵工艺原理

海水泵将海水送往蒸发器, 海水的热量在此交换给工质, 海水的温度下降, 排出温降海水, 与此同时蒸发器中的低压气液混合工质获得热量变为低压的气体, 低压气体进入压缩机, 升压为高压、高温过热气体后再进入冷凝器;工质的热量在此交换给用户端来水, 工质冷凝成高压高温液体, 经过节流机构后, 成为低压气液混合体, 回到蒸发器。与此同时, 用户端来水获得热量, 温度升高, 回到用户端。在夏季运行时, 用一些阀门就改变流向, 就可以将冬季的运行模式转换为夏季运行模式, 海水冷量交换给用户, 排放出温升海水。

2 项目排水情况

冬季运行模式下, 排水量6 840 m3/h, 海水温降2.5℃。夏季运行时, 排水量为4 096 m3/h, 海水温升10℃。该项目海水电解氯加药系统设计采用连续加药和冲击加药2种方式, 连续加药, 设定有效氯浓度1.0 mg/L;为防止海生物对次氯酸钠的抗药性, 每月冲击加药1次, 冲击加药量为3 mg/L, 冲击投加时间为0.5 h。根据相关研究[2], 正常连续加药浓度为1.0 mg/L时, 排放海水的余氯浓度为0.15~0.20 mg/L, 选定为0.2 mg/L作为排水余氯源强进行预测。冲击加药时选定0.45 mg/L作为排放源强。

3 海水排放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3.1 预测模型

温排水 (冷排水) 的温升 (温降) 影响采用二维热量对流扩散方程:

余氯排放的二维深度平均对流扩散方程:

3.2 预测结果

研究表明, 各种海洋生物都有一定的正常生长温度范围和最佳温度范围。海洋生物的一些生长功能受海水温度影响, 如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代谢速率、生长和繁殖等。在海洋生物生长的适温范围内, 当环境水温下降或升高时, 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当环境水温变化超过海洋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时, 将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损害。

为保护海洋生物免受热污染的损害, 我国海水水质标准规定一类、二类海水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夏季不超过1.0℃, 其他季节不超过2.0℃, 但海水水质标准中没有冷海水排放造成的温降标准。

对温排水排放和冷排水排放海洋环境影响进行数值预测。温排水排放和冷海水排放的海洋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在表述形式上是一样的[3]。主要预测温排水或冷排水排入海洋水体之后, 温升场或温降场的空间分布和时变过程, 分析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3.2.1 温排水引起的温升场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表明, 温升值的分布呈现明显的随潮变化特征。落潮流期, 高温升值区域成舌状向东北方向伸展, 温升0.1℃的等值线向东北最远可抵达七仙岭沿岸海域 (图1) 。涨潮流期, 高温升值区域呈扁平状顺着围堤向西南伸展。在涨潮中间时前后, 温升值高于0.1℃的海水团可能进入保护区 (图2) 。整个潮周期内, 温升值普遍很低, 没有形成明显的超标区。温升值很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本海区水深流急, 温排水很快被稀释冷却, 不易形成大面积的高温升区。排水口近区应有很小的区域持续保持高温升, 但范围相当小, 该模型尺度不能分辨。从整个温升场的分布变化过程看, 养殖区和保护区界线内的温升值可达0.1℃, 远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限值 (夏季温升) 。

3.2.2 冷排水所引起的温降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冷排水连续排放的时间段内, 分析在1个潮周期内12 h整点时刻的冷排水温降分布情况和变化过程。冷排水的温降值很小。温降为0.05℃的等值线所包围的面积很小, 大部分时段呈扁平状顺堤分布, 涨潮流期间向西南偏移, 落潮流期间向东北偏移。涨潮中间时前后, 温降值高于0.05℃的舌形水团可能进入养殖区 (图3) , 其温降值介于0.05~0.10℃, 持续时间为1 h左右。其余的时间段内, 养殖区内的温降值低于0.05℃。保护区界内的温降值始终低于0.05℃。分析结果显示, 在冷排水连续排放的时期内, 温降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是极其轻微的。

3.2.3 排水中余氯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目前, 我国尚未制订海水中余氯的浓度标准。有关研究资料表明[4], 淡水生物慢性中毒的余氯剂量为0.015 mg/L, 海水生物为0.02mg/L, 超过上述浓度时, 能引起生物死亡。因此, 该评价暂以海水中余氯浓度0.02 mg/L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温排水和冷排水中的残存余氯对许多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对被卷吸入管道系统的生物, 氯化海水就是要达到防止其中的附着生物等在取排水管道系统内附着生长的目的;二是在温排水和冷排水中排入周围海域后对周围水体中生物的影响, 这是氯化处理的负面作用。

余氯随温排水或冷排水排入海域后对生物产生慢性毒害作用, 其作用对象主要是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微生物, 鱼类由于其趋避功能而离开余氯羽流影响的海域。余氯羽流的范围及其浓度取决于排水口余氯浓度及排水设计方式, 同时还与潮汐和气象条件有关[5,6,7]。根据数值模拟结果, 该项目在各种工况下所形成的余氯浓度均远低于0.02 mg/L。在最不利情况下, 即冷排水冲击加氯的工况条件, 所形成的≥0.01 mg/L的面积也仅有0.002 km2, 没有形成明显的≥0.02mg/L影响区。在各种工况条件下, 养殖区和保护区区内的余氯浓度均低于0.0 015 mg/L。综合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 热泵项目的余氯排放对附近海域影响极其微弱, 对养殖区和保护区不会构成污染损害。

4 结论

建立工程海域二维潮流数值模型, 对工程海域潮流场实施了数值模拟, 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 表明工程海域属强流区, 水深流急, 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在温排水排放过程中, 养殖区和保护区界线内的温升值可达0.1℃, 远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限值。在冷排水连续排放期间, 温降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极其轻微。热泵项目的余氯排放对附近海域影响极其轻微, 对养殖区和保护区不会构成污染损害。

摘要:海水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海水这一可再生能源作为冷热源, 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系统。海水源热泵在运行中, 其排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 以及排水中含有的余氯会对排水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以大连某热泵项目为例, 对海水源热泵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温排水排放过程中, 养殖区和保护区界线内的温升值可达0.1℃, 远低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限值。在冷排水连续排放期间, 温降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极其轻微。热泵项目的余氯排放对附近海域影响极其轻微, 对养殖区和保护区不会构成污染损害。

关键词:海水,热泵,排水,生态环境,海域

参考文献

[1]周修茹, 谢继红, 陈东, 等.海水热泵的冬季运行特性分析[J].能源工程, 2007 (2) :58-61.

[2]刘兰芬, 谭红武, 张士杰.电厂余氯排放对水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 2004 (6) :98-103.

[3]李桂中.电力建设与环境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4]刘慧.海水热泵对海水温度影响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 (1) :53-56.

[5]乔凤杰, 徐砚.热泵技术的发展及存在问题[J].信息技术, 2011 (2) :119-121.

[6]蒋爽.基于热泵系统的海水热扩散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6.

上一篇:充满生机下一篇:澳门如何行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