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设计(共12篇)
教学流程设计 篇1
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体现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 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 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项目教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项目教学是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有效组织理论和实践知识, 师生共同实施并完成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通过项目实施过程, 学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 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 突出知识学习服务于职业能力建构。
教学内容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由于项目教学的教学项目是以行业企业生产和服务中的生产加工项目、培训项目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开发的, 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 通过教学项目负载理论知识, 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 有机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 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知识与技能“两张皮”的问题。
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 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教学, 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世界中,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项目教学过程以学生独立实施并完成项目为主线,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动态养成,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以职业实践为主线项目教学紧紧围绕完成项目、产品或者体验服务流程这个中心,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展开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项目实施到成果评价全过程的实践、体验和参与, 学生既要了解项目的总体要求, 又要注意到项目的每个环节和具体细节;通过有效和有序的教学组织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做中学、干中学和练中学, 培养学生在复杂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项目教学中项目选择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教学项目的选择与开发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课程教学目标三个因素。在此基础上, 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工艺规范与技术标准, 选择具有明确主题和活动内容的典型项目。笔者结合《数控铣床操作》的教学, 认为教学项目的选择与开发至少要体现以下四个原则:
典型性即所选的项目可以是虚拟的, 但最好是来源于行业、企业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项目, 而且是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也就是说, 项目应该是“真问题”和“真课题”, 具有直观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征。在数控铣床的专业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项目和课题全部以企业生产的真实项目为载体, 或者以典型项目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 而且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验收要求来评价学生完成的加工产品和作品。
综合性即以现实问题为项目内容, 一般不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 而是围绕某个专题涉及多学科知识, 通过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有机融合。在数控铣床的专业教学中, 所有教学项目均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 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既包括理论讲解, 还有具体加工工作流程、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指导, 涉及《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加工与制造基础》等多门学科领域的知识。
开放性即解决项目或任务的程序和方法不是唯一的, 能引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去解决问题, 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防止形成定向思维。在数控铣床的专业教学中, 对较为复杂的项目,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技术参数提供多个工艺流程和加工路线让学生选择和参考, 学生也可以自定加工方案并在动态仿真的基础上完成加工, 力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是多样化的, 以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
层级性即所设计的项目不仅要贴近学生, 使学生有兴趣, 而且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下学生能够进行探索和完成, 这就要求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前后项目之间可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性关系设计, 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在数控铣床的专业教学中, 教学项目的设计按照平面图形加工模块、孔加工模块、轮廓加工模块、凹槽加工模块和综合零件加工模块的顺序设计, 在每个模块中, 再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设计和开发教学项目。
项目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的蓝图。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项目为载体,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实践主线, 通过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项目教学的教学流程如下表所示。
按照上述项目教学的基本流程, 现以《数控铣床操作》中的键槽铣削加工为例来探讨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教学项目导入教师要呈现与项目相关的职业情境, 提出项目完成的有关加工要求、生产条件与主要参数。在本环节, 教师要提供键槽铣削加工的相关零件图。学生通过识读零件图, 对毛胚材质、项目任务、尺寸要求、工艺标准和具体参数有初步了解和把握。
相关知识铺垫教师给学生铺垫和引入与解决完成本项目有关的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在本环节, 要求通过教师的讲解, 学生建立局部坐标系概念, 了解坐标系偏移指令, 掌握键槽铣削的装夹与圆弧切向的进刀方法、刀具半径和长度尺寸等参数的设定以及操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便于实施下一步的方案制定。
项目方案制定让学生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手册, 收集信息, 制定计划, 完成任务书和实施方案, 明确小组分工, 教师要给予学生提供相关建议。在本环节, 要求学生结合项目实施的任务、铣削加工的特点, 在考虑到工件装夹、尺寸精度、加工材质以及加工面的大小来合理选择有关工具、夹具、量具和刃具的基础上, 进行加工工艺分析和加工方案制定, 包括加工工艺路线和切削用量的选择, 进行时间的大致分配, 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完成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实施学生根据拟定的加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完成任务,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建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 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或策略, 而且对于复杂的教学项目, 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在本环节, 要求学生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和任务书的基础上, 完成基点计算、程序编制、模拟仿真、实体加工四个步骤。具体来说, 包括建立工件坐标系, 进行基点坐标计算;编制加工的相关主程序和子程序;对编制的程序三维模拟加工仿真和空运行,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教师提供完善意见;学生修订程序并在机床完成该项目的实体加工。
项目评价总结项目教学不是追求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 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 而是“好”或“更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尤其是共性问题和重点难题要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环节, 要求学生在项目完成后, 对照评分标准, 选择和使用相关的量具进行项目产品质量的自查自评和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从项目的方案制定、程序编写、模拟仿真、项目实施、尺寸公差、操作规范和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并给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意见。
相关理论拓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 归纳总结出类似项目的一般实施过程, 并结合后续项目实施进行理论知识拓展、有关原理深化与技能拓展训练。在本环节, 要求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 就深度尺寸和较大凹槽的键槽铣削加工中涉及的诸如分层加工和循环指令编程等方法进行适时引入和拓展, 进一步对铣键槽这类典型项目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方案进行总结和拓展, 提出参数变量方式编制子程序和随时赋值调等实体加工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项目教学流程中的“知识铺垫”和“知识拓展”两个环节不是必备要求, 要视项目的层级关系、难易程度和后续学习的需要进行灵活处理。另外, 只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综合实践项目, 在项目实施时才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而对于培养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能力的教学项目, 学生必须一一过关和掌握, 最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实施和完成。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强调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要进行重新定位,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摘要: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实施为主线, 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 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点、项目开发与选择的基本原则以及项目教学设计与流程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专业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项目教学,教学设计,项目选择,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陈旭辉.浅议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5) .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 2007, (3下) .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朱明松, 王翔.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项目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5]陶宇红, 洪燕云.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 2006, (12) .
教学流程设计 篇2
秀教学设计(共1)
篇一:《船长》教学设计
船 长
一、导入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就是——(齐读)船长。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让我们再次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
二、初读课文
初读要求:
1、先让我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词语:
侧舷 舰桥 肇祸 斗殴 巍然屹立 调遣 呼号 薄雾 哈尔威船长 洛克机械师 奥克勒大副 见习水手克莱芒
南安普敦 格恩西岛 “玛丽”号 “诺曼底”号
3、我们可以利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时,哈尔威船长镇定自如地指挥60名乘客脱险,自己却以身殉职的事。
4.根据概括内容板书:
一、遇险
二、指挥
三、脱险 殉职
5.根据内容快速划分课文段落。在黑板上补上自然段。
一、遇险 1——2
二、指挥 3——28
三、脱险 殉职29——30
6.看着板书大家觉得,最值得研究 的是哪部分?
确定学习重点内容——指挥部分
7.这部分内容,大家想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问题,归类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8.请大家细读3——28自然段,找找答案,做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指挥部分。
解决为什么要指挥?
1.交流句子,出示句子。
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当时的情形吗?
谁来试试读出这种危急?你来读。
你来读
2.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老师想为大家读读这个片段,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和想象当时的场面。读完,师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片段。
师:更乱的是,继续读:
为什么整个人群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了呢? 谁不想???
出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
怎样指挥?
就是在这样慌乱、急迫的情势下,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镇定地指挥呢?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
“动作再快点!”船长又叫道。
.师:我们来好好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这四句语言,读完,问:你体会到什么?
请你读出船长的镇定果断!的确是一个沉着冷静的船长!(板书:临危不乱)请你读!一个临危不乱的船长!
师:平时,女士优先是一种风度!但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让女人、孩子先走行的就是做人之道。来,男孩子来一起学习这种做人之道。
拓展想象:
大家试想,船长除了特别爱护女人和孩子这些弱势群体,还会考虑那些人?
师小结:是啊,船长把每一个需要照顾的人都考虑到了,唯独忘了自己。
2.大家先自由读读这组对话。
我们一起来配合读读,老师读船长的话,同学读回答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洛克机械师或奥克勒大副。准备好了吗?
师生合作读。
感受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用这样简短有力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对话呢?
大家还能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合作读读。
船长的话中关注到了火、机器等,当时的船像火车一样靠火靠蒸汽带动航行。“火灭了”意味着?“机器停了”意味着只有20分钟的救援时间,在这样急迫的形势下,船长最需要的是什么?
来,让我们一起读船长的话,把你的体会都融入到朗读中去。
《路灯设计》教学设计 篇3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照明建设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建设任务。路灯的建设有利于道路交通安全,有利于居民区的治安管理,更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路灯已经从单纯的照明功能向欣赏和实用相结合发展。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路灯的观察、欣赏,了解路灯的造型、色彩、功能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美妙多彩的世界来自人们的精心设计。同时通过对路灯设计的尝试,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
二、教材分析
《路灯设计》是第七册第1课《台灯设计》的一个延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它美化再应用到生活中。通过观察生活中造型各异的路灯,璀璨的灯光都会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了解路灯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路灯的结构(灯罩、灯体和灯杆),以便学生了解路灯的基本组成,为设计出符合环境的路灯提供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路灯的种类、造型和功能,了解设计路灯应该从外观、实用和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了解路灯造型的基本要素,能设计一组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与环境和谐的路灯。
2.过程和方法
在观察、对比、欣赏路灯作品的探究中,感受不同场所的路灯,设计出一组符合场景的路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观察不同地点的路灯,感受路灯的美感,提高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设计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路灯的造型设计。
难点:灯罩、灯体和灯杆的设计统一并与环境协调。
五、课前准备
生:观察生活中的路灯和绘画工具。
师:各种不同造型的路灯图片资料和范画。包括在黑板上贴好磁铁。
六、教学过程
1.看图分类
师出示不同地点造型不同的路灯图片若干,让学生进行分类。
师说:王老师在国庆七天出去采风了,看到了许多的路灯,有些老师还记得,但是有些老师已经分不清楚了,请同学帮我把这些路灯送回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动脑,激起他们的兴趣,及时地参与进来。)
老师先在黑板左边上贴四个地点,(围绕A.公路;B.儿童游乐园;C.休闲广场;D.社区庭院。事先在卡纸上写好这四个地点)。在黑板的右边贴范画。先由老师边让学生回答边做示范,把范画贴在相对应的地点旁。余下的范画让学生先思考,想好后再请同学贴到相应的地点后面。
(设计意图:把学生引导到路灯该属哪个地方,对路灯和环境的关系有个初步印象。)
2.分析讨论
(1)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分,谁能来说说理由。(灯杆有高中低,灯体的明亮度,或者环境的不同等)。再比较一下儿童乐园的路灯和公路路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这么多造型各异的路灯是怎么设计的呢?有没有兴趣做一回设计师呀?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路灯设计》。
(设计意图:让他们学会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尝试解决问题。)
再仔细观察图片,说说路灯由几个部分组成。(灯罩、灯体、灯杆)
师出示一张大的路灯图(也可以现场示范),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图上分别标出灯罩、灯体和灯杆。并让学生说这盏路灯可以放在哪里?每盏路灯的灯杆、灯罩有哪些造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了路灯要符合环境的意识,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明白路灯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再通过观察,知道路灯的灯罩、灯杆可以变换,有不同的形状。)
(2)尝试交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漫步在一个儿童乐园的草坪上,四周有小朋友的嬉笑声,这时你看见了一盏盏的路灯,你觉得,那个路灯应该是怎样的造型?请同学来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加明白了路灯的造型、色彩等等要紧扣环境和谐这个要素。)
(3)小结:要使路灯设计得漂亮应从路灯各部分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并且要和周围环境协调。(打个比方,我们在运动的时候穿西装总是怪怪的吧。)
3.学生练习
欣赏了那么多的路灯,我们也晓得了路灯的基本要素,那么老师来考考你们吧。现在有这么几个地方需要重新设计路灯:(1)迪斯尼乐园;(2)钱清街道;(3)居住的小区;(4)我们的校园。(这些先写在卡纸上,出题的时候再贴到黑板;并在设计小贴士上写明可以增加路灯的其他功能:如挂广告,打电话,看电视等等。)
(设计意图:推出这些学生熟悉,喜欢的地方,能让他们有亲切感,有一种迫切想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小贴士又可以引领学生拓展设计思路。)
小设计师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处进行一组路灯的设计,记得写上设计意图哦。
(设计意图:学生清楚自己的路灯是哪里的,有哪些特点,是否符合要求,有明确的设计目标。)
4.生设计,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典型问题,当场解决)
5.点评
把一些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先请其他同学猜这是哪里的路灯,再由作者说明:是怎么想的,优点有哪些,哪里需要改进。(是否符合环境、造型,是否有新意等。)
6.拓展
课后去留意一下身边的事物,身边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有了观察,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提倡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浅谈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用多种方式联旧引新, 精于开头、吸引学生铺垫搭桥, 自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通常要遵循: (1) 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 怎么学, 为什么要学。 (2) 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引人入胜, 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3) 有艺术性。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这是老师导入设计能力的综合体现。 (4) 有效益性。导入新课, 不能喧宾夺主, 而是要在短时间内起到知识连接作用, 要有实效。这些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 其作用却是非同小可, 关系到本堂课的成败, 关系到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态度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际条件采用了直观导入法、角色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对比导入、游戏歌曲导入、利用电教媒体导入等等。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新课的导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例句
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例句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决不可忽视。例如讲解词或词组之间的差别时, 不能一味地只从教参书上把例句照搬到课堂教学上。作为高中教师, 可以选择一些代表的例句, 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例句所包含的知识点。巧妙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例句。例如:
例句 (1) 是在讲解同音异形词时所用的例句, 该句巧妙的运用了同音异形词“threw”, “through”。“threw”在此处是一个动词, 作为句子的谓语。用“through”虽然在此处也是一个动词, 但表示的是通过中间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例句 (2) 通过结构简单的句子呈现了让学生辨识的词和词组———“look for”, “find”和“find out”。“look for”表示寻找的过程, “find”表示寻找的结果, “find out”表示寻找的最终结果。例句 (3) 用短短一句话呈现了不定式充当主语和表语的用法, 有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to see”呈现了不定时充当主语, “to belive”呈现了不定式充当表语。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且具有语用价值的媒介, 它联接教师信息源与学生信息接受库两个语言空间。但是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 更深入地研究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言交际技巧。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例句时, 还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 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He threw a ball through the window.
2.I am looking for my lost bike, but I can't find it.Can you help me find out the thief?
3.To see is to belive.
三、课堂活动——灵活对话、提高效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主体意识和客观条件的不同, 在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实施的策略以及效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小组内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巩固新课——创编故事、歌曲、小幽默、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
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英语歌曲, 这样不但能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 还可以使教与学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游戏,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不是一件难事,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英语课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习课, 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要想出不同的方法, 丰富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让我们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永远保持在一个亢奋的状态。
摘要:英语课程改革不再强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英语教学中, 需要不但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训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那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0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三)德育目标:
1)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 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2)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
沙尘暴 干旱缺水 酸雨 温室效应 森林消失洪涝灾害
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
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象生铁铸就。
B、大树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凉的景象。
C、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D、大树的本性: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中,即便如此,大树仍然奉献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E、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总结文章的大意: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深重感慨。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与作者情感交流,探究写作目标
(一)情感交流
围绕下列问题作答,学生分组讨论作答:
(1)这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
(2)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忧虑的是……
(3)我感到最为震撼的是……
(4)我最为感动的是……
(5)我认为最为神奇的是……
(6)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
(7)我最为遗憾的是……
(8)我最为愤慨的是……
(二)目的探究:
本文作者讲述那树的故事的目的是:
学生讨论回答:
(1)我认为主旨是“爱护自然”。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大自然为人类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就应当善待它爱护它,与它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2)我认为本文意在“善待生命”。树是有生命,它有自己的人格。任何生命的死亡,都是令人痛心的 ,我们要尊重任何生命存在的形式,善待生命,善待它们,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3)我认为本文意在“反思文化”。“那树”的命运寓意深刻。“树”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最终被人无情地砍伐,这就象征着曾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文明的进程中,由于不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步淘汰的过程,作者借这棵可怜的大树让我们作出思考.该如何在快节奏的今天正确理性地对待我们文化的精髓呢?
(三)品味文章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
(2)拟人修辞格的运用
(3)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4)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四)延伸拓展
课后练习二第3小题、三
写一句话劝告或警醒那些不珍惜环境和大自然的人们
教学流程设计 篇6
1.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是让学校成为车间,将手工业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这正是我们今天说的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包豪斯理念的车间既不是真正工业意义的车间,也不是传统工艺作坊,而是提供工业产品前期实验的实验室。
目前我国大多工业设计专业面向实际的设计实践不足。学生缺乏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缺乏对工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产品开发中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我国设计教育的培养模式既不具备美国对进入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设计师岗位培训系统,又缺乏德国学生所具有的直接参与设计项目的足够训练。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也使学校难于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开设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课程,出现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
我们要借鉴包豪斯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性教学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科实验室建设方面,要依托学校和当地实验实践资源,建设重点艺术实验室及设计实验室。
2.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也暴露出其局限性。尽管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在现代设计艺术史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包豪斯的设计在长时间视觉内有过于理性化的弊病:忽视了产品的审美性,也就忽视了人在使用产品时的精神愉悦性;过于单调的设计给人以冷清、灰色的感觉,使人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这又与现代紧张生活之余人们的“放肆”心理相背离。这些无不表明对包豪斯功能主义进行改良成为趋势。
近代教育提出的 “人性化设计”综合了产品设计的安全性与社会性,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内环境的扩展和深化。其实,从根本上说人性化设计应该是功能主义的,它是在保障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的外形设计以达到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单一的追求功能与美的统一还远远不够,现代设计应该以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考虑高度舒适的功能性,设计要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产品不仅要结实耐用,方便组装、拆卸和维修,而且节省资源,有利于回收,不但对人是一种关怀,对环境也体现了深切的关注,以实现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在功能主义基础上的统一。
3.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包豪斯的教育模式是在基础课上,把平面、立体结合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独立起来,并牢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设计里采用了现代材料,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创立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包豪斯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相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现代设计师。实用的技艺训练、灵活的构图能力、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包豪斯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技术”的设计风格,其主要特点是: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美学性能;造型简洁,构图灵活多样。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设计教学模式大多存在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单一化趋势,大多数学校在培养模式上过于表面,结果就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良性發展,或者不具备真正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包豪斯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授与学的行为也将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单纯地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转变成为以参与实践较多的实战设计教学为主,结合宽松的专业自选课程,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4.包豪斯的师资队伍。格罗皮乌斯聘任了很多艺术家,同时还聘任了很多作坊大师。这些人极富原创性,同时也极擅长自我表达。他们全都有兴趣研究基本问题的理论。除开这些艺术家,格罗皮乌斯还聘请了许多作坊大师,他们在各自的工艺类别上,都是技艺精湛的人。艺术家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开发创造力,作坊大师教会学生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多年来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甚明了的状态下大量扩招,其中的盲目性也是相当严重的,大多院校本科每年招收2~3个标准班,而教师只有7-9人,当代工业设计的教师也是鱼龙混杂,很少有专业的带头人,很难形成专业的阶梯队伍,即使有专业带头人也不是科班出身,可能是转行过来的,这样的教育是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误导。经过20年来的调整和培养,现在部分大学的工业设计师资得到缓解,但是并不是拥有一批高职称的教师就可以把工业设计专业搞好。
设计教学应该提倡师资结构多样化,知识多面化,每一个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各有不同,这样对学生的知识获得有很大帮助,特别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知识面和经历对学生影响很大,不但带来先进的设计理念,也带来了不同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还需要进行教师资源及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横向作用,打破专业界限,提倡专业老师上基础课,走向互动式设计教学体系。
5.包豪斯的培养目标。包豪斯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既能认清20世纪工业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又能充分运用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创造一个具有高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新环境。
今天我们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培养具有专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工业设计师,通俗地说,培养有职业本事的能干人。他们应当熟悉大量工业产品,具有较丰富的设计经验,具有创新意识和超前的设计思想,能够群体合作,能够给企业设计大量新产品。而现在的环境下,在各院所工业设计专业要能针对区域人才需求做出响应调整,根据自己培养的学生就业流向和发展远景,把学生就业作为课程调整依据,相应地对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也要作出反应和调整。
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教学体系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理智地分析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肩负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重任。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学体制,为了寻求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解决目前工业设计教育系统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借鉴包豪斯的成败经验,完善适应我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我设计”:设计教学设计自我 篇7
1.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的无设计意识与无设计教学。
许多教师尽管从事语文教学许多年, 可是在每一轮六年的教学过程中, 多数时候是拿着教参备课, 照抄教案, 根本没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师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发现哪里有不足, 今天就去补救, 明天发现哪里还该改进, 明天就去落实。学生六年以后, 应该有什么收获, 达到一个什么目标状态, 心里没有底;而对这六年中, 每一个阶段该达到什么目标, 每个阶段该做什么, 为下一个目标该做什么铺垫工作, 心里是模糊的。
2.课程设计的“他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没有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设计”, 这只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出针对“我”和“我班学生”的设计, 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没有连续性的工作措施, 这种带有随意性、自然性的工作, 不是“真实我设计”;教师没有对学生发展的远景规划实施自己的构想, 最多只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标准, 这也还是“他设计”, 而非“真实我设计”。
3.教学设计的“小设计”。
许多教师虽然也进行教学设计, 但只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 是一种“小设计”, 在教学实施中临时遇到问题, 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补救。比如, 低年级写话练习, 该进行多少次练习, 每次练习什么内容, 每次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 每次练习之间有没有能力递增等, 教师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没有完整的“大设计”, 这样教学就只会事倍功半。
教学实施“我设计”的缺失必将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真实并自我化的目标预设, 没有目标达成度的控制评价, 使实施随意而低效。
2.语文教学、教育的自然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乃至生命发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期待的程度。
3.没有个性化的设计与没有思考的教学, 不能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我设计”的内涵
1.“我设计”以“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指导思想, 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关注, 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 是对其发展现实状况和发展可能的关注。
2.“我设计”遵循小学生发展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的全部运作, 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展示学生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 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要求, 是“我设计”的目标定位, 其各领域、各年段的要求是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遵循并不囿于,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适当“弹离”, 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与个性。
3.“我设计”的个性化。教学是艺术, 艺术就要有个性。育人目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个人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因而, 隐藏在操作背后的理念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自己的教育理念”从整个育人的意义上讲是十分宽泛而丰富的, 各自的信奉点与表述方式也允许丰富多样, 只是根本点与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是一致的;而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 自己的理念必须要把学科教学基本理念作为自己的思想内核。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要有强烈的“确立自己的理念”意识, 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归纳、提炼, 形成科学的观念, 甚至观念系统;同时, “自己的理念”不要只是一些书语, 一些概念, 而应是一种思想体系, 要有具体的理论要义, 用方式、方法甚至模式来支撑。
4.“我设计”是“大设计”, 是系统设计。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教学设计是一种策划, 它要求教师跳出传统的“做教学计划”和“备课”的思维和视野。
5.“我设计”的教学实施是有指导有预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反思,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做“行动的研究”, 注重教学过程性经验材料的搜集、整理, 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 注重写作和发表 (行动研究说的“公开”) , 要求累积成果, 用成果积淀自身生命的“厚度”。
三、怎样进行“我设计”教学
按照小学语文“我设计”教学的观点, 一个经过了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 他的教学设计, 不应该只是随意的一个学期计划, 他也不只会盯着某一篇课文、某一个知识点去预设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师的“我设计”教学, 落实到课程实施的预设上是三级预设。
(一) 战略性构想:六年预设
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 应该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以“我设计”教学为载体, 提高自己的成长速度。这样的教师, 要将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将教学预设融入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设计之中。
教学预设的第一级是较为宏大的战略性构想。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级, 特别是接手一年级教学工作, 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把学生未来几年 (或整个小学六年) 的学习与发展都预设在自己的规划里, 来一个大的教学设计。这样, 他心中时刻有一个学生发展目标的预测、设想, 每一个阶段班集体建设该达到什么目标, 学生发展该达到怎样的状态, 教师心中昭然而行动的目的性强、自觉化程度高。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工匠类的教师与智慧类的教师的差别即在于此。
[案例一]
四川的吴晓兰老师在新一轮六年教学前, 首先进行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设计。这个系统包含:
总的特色主题 (教学品牌) :“学生自主成长”。
(一) 教育教学的理念:1.基本理念;2.学科教育理念。
(二) 班级自主化管理: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 学科学习自主化:1.教学方法的选择;2.学习方法的选择;3.评价方式的变革。
(四) 六年级与一年级学生发展状态勾勒。
下面, 我们来“点击”其中的一点“学科教育理念”看看:
1.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 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采取多种游戏活动, 培养竞争意识,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多种读的方式, 促进理解和感悟, 避免枯燥乏味的分析说教。
4.以情感育人, 以情换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7.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样的“蓝图”勾勒, 导引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施行为, 使语文课程实施达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刘诗珍老师的“六年教育理想远景”是这样描述的:
六年后的这批孩子, 身体健康, 他们面色红润, 目光清澈, 挺直着脊梁;他们情感丰富, 心地善良, 乐观向上;他们写得一手好字, 行款整齐, 字体漂亮;他们会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 与人交往言语得体, 不失文明与大方;他们热爱语文, 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美文佳句能自觉地积累与欣赏, 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知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去听, 去想, 去问, 去讨论, 去上网;他们为人随和却不压抑个性的张扬, 表达出自己鲜明的主张;他们思维灵活, 常有奇思妙想, 每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特长。
这样诗化般的远景描述, 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憧憬, 贯注着对学生的殷殷期盼, 它将导引着教师有理想、有激情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 战役性构想:学期预设
有了大的教学构想, 还应该对每一年每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和班级工作做一个预设, 这是阶段性的预设。新一学期的规划, 是在前一段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的, 是对六年预设中相关阶段设计的修正、补充、完善。因为事物总在变化, 大的教学构想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全面、仔细地反思, 从而做出下一学年、下一学期的预设。接下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按照“预设”有序实施, 同时又不被“预设”捆住手脚, 这样, 学生每一个阶段的生命发展才会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语文课程实施的学期预设, 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但也有些基本的内容应该写清楚。我们将学期预设设计成了一种表格模式,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做好学期课程实施计划。
(三) 战斗性构想:单元与课的预设
有了六年预设和学期预设, 当我们面对一本语文书, 心中是居高临下和豁然开朗的。现行教材, 内容都是分组、分单元呈现, 是不是就只管照此备课教学呢?怎样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得到最大收获?这些问题的答案便会因宏观、中观的教学设计已成竹在胸而心中昭然。
单元预设实际上是对教材单元学习的补充、拓展, 同时又是对六年预设、学期预设鸟瞰的回馈、照应和实施。
至于课的预设, 那是对学期教学预设和单元预设的兑现、生成。有了以上各个层次的预设, 进入到课的预设的层面, 在上述教学预设理论、方法的指导下, 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 “‘我设计’教学”, 承载着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 是教师在充分学习基础上的规划和再学习, 探索创新和反思研究, 是将学习、实践与研究融会于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教师“有规划地教学”, 教师在发觉自己已有一定的学识积淀和经验累积后, 就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教学, 而是精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品牌、理念、教学 (教育) 远景、操作模式与方法, 甚至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参与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趋向 篇8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兴起
参与式教学设计是随设计领域参与式设计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方式。参与式设计 (Participatory design, 简称PD) 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端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参与式设计所基于的假设是, “用户最有资格来决定如何改进他们的工作和工作环境”[2]。参与式设计欣赏所有的参与者, 他们被视为影响产品质量、价值等所有指标的相关专家。正如Flemin所指出, “通过这种方法, 用户走出诸如旁观者、审核批准者、‘知识库’等角色……成为设计伙伴、设计主人、专长贡献者和自主决策者”[2]。参与式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不同在于, 它是一个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的过程, 它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就把用户的参与考虑进来。在传统设计中, 用户闲坐在一边, 等待设计专家提供答案;而在参与式设计中, 用户加入到设计组中, 参与提炼需求, 参与问题分析, 参与产品设计等。可见, 参与式设计鼓励、倡导用户积极地参与设计, 使他们成为设计者的合作伙伴, 使设计过程成为设计者和用户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式设计自产生以来, “迅速跨过大西洋影响到北美地区, 成为人机互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一种重要手段”[1]。而从1990年开始, 世界性的参与式设计大会 (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简称PDC) 每隔一年就召开一次。进入21世纪以来, 参与式设计在国际上更是方兴未艾, 目前参与式设计已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网络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 参与式设计深入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 教学设计也越来越强调面向学习者, 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设计。目前, 教学设计领域正经历着设计范式的转换与重构, 正日益走出行为主义、技术理性的窠臼, 正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一元决定走向多元协商。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这一新发展,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巴纳锡 (Bela H.Banathy) 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他从设计未来的假设出发, 区分出四代设计方式:第一代是“按指令设计” (design by dictate) ;第二代是“为决策者等的设计” (designing for) ;第三代是设计者与决策者“一起进行的设计” (designing with) 或者“设计者指引的设计” (designer guided) ;第四代是“置身于其中的设计” (designing within) [3]。第四代设计理念要求活动系统必须由那些处于其中的人、利用这些系统的人以及这些系统所服务的人共同来设计, 即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 共同分享设计的权利, 共同承担设计的责任。Charles M.Reigeluth在《一种教学设计的新范式?》一文中则更为明确地指出, “教学系统设计的‘健康’依赖于执行者们开发出一种将用户设计的方法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设计方式, 这一设计方式应将所有相关群体都纳入到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之中”[4]。受参与式设计理论的促发以及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的推动, 到20世纪末期, 参与式教学设计逐渐兴起, 并日益得到关注, 正成为一种日益崛起的教学设计方式。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其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面的价值;其三为改善师生间交流与协作方面的价值。可将其分别略称为学习价值、教学价值和交流价值。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学习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或者是未被允许或者是被认为没有能力参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完全由教师负责, 学生则成了教师意图的被动接受者和猜测者。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之后, 学习目标由学生参与制定, 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有利于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释放出来。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传统的教学设计完全由教师完成, 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设计得好与不好, 与学生毫无关系。教学设计得好, 是教师的功劳;设计得不好, 是教师的责任。而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 师生共享设计的权利, 相应地师生也共担设计的责任, 教学设计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一项活动, 设计质量的高与低、好与不好, 与每一位参与者都密切相关, 所设计的教学未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学生也有相应的责任。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 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更负责的态度, 而不是掉以轻心、心不在焉。
最后,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与教师、同学等交流合作, 相互探讨, 共同学习, 不断建构和重构自己的学习, 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也必将随之不断增强。比如, Diana L.Johnson于2006年在大二学生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的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就发现, “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分析能力, 发展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 促进了他们的学习”[5]。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教学适切性的提高。在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意见和想法得以充分表达, 这有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完全显现出来, 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学生。同时, 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必须对学生的意见、想法、建议、决定等加以吸纳, 这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设计的师本主义倾向, 促使教学设计由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走向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 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有效生成嵌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以及通过教学将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等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学习的方向性显著增强,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积极配合, 同时教学中因沟通不畅引起的障碍也必然大幅度减少, 从而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高效开展。
最后,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为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设性意见, 有利于群策群力, 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是各方都比较满意的, 其质量水准必然高于由教师单独进行的教学设计。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以及师生之间的高度协作, 必然有助于教学设计的直接目标———教学效果的提高。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交流价值
首先, 参与式教学设计为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完全由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只是接受和享用教师的成果, 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活动。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部分做法不了解, 甚至误解教师的设计构想。另外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也无法有效地为教师所认识, 这会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对教师的构想和意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也为教师所吸纳, 这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 有助于相互体谅。同时, 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学生会感到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差异性得到了关照, 意见得到了重视,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有利于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教师也会从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中获得鼓舞。
其次, 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协商的氛围。这是传统的那种完全由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无法企及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教学设计成果成为师生共同的成果, 若获得成功, 师生共享成功的喜悦;若失败, 则师生各有其责。学生与教师成为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者, 这有利于交流合作氛围的形成,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三、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1.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与传统教学设计相似,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也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条件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但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包揽一切、排斥学生参与的现象, 在参与式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参与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实施环节。为有效概览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可将其分为分析阶段、方案形成阶段、方案执行监控阶段、方案评价反馈阶段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是, 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每一个实施阶段都多了一个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环节。这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设计的时间, 却能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及效益, 其所得远远大于其所失。同时, 由图1还可以发现,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参与是一种整体性的参与, 包含参与教学目标、教学条件等的分析, 参与方案的形成、执行监控、评价反馈等。学生依次参与每一个阶段, 方案评价反馈阶段获得的信息又输入到分析阶段, 作为下一次参与的参考信息, 即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 是一个循环推进的系统。
2.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等的差异, 学生的参与程度应有一定的差异性。与之相应,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对低段低年级的学生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 对高段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 可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大致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 (参见表1) 。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层次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 层次与层次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宜将参与式教学设计看作一个随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等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小学阶段宜逐步采用咨询式, 中学阶段宜从咨询式逐渐过渡到协商式, 大学阶段宜从协商式逐渐过渡到参谋式。各阶段的学生以相应的参与层次为主, 但也不排除对于特定的设计内容、设计环节等适当尝试较高层次的参与, 最终形成参与由弱逐渐变强, 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体系。
3.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
在国外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实践中, 已经逐渐形成了诸如调查问卷、学生日记、师生谈话、讨论会、意见或建议书、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教学等参与方法。 (1) 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需要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通过回答问卷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将学生的意见汇总, 并根据学生意见改进教学设计。 (2) 学生日记。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学习的收获、学习的困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 并定期交给教师, 以便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对教学设计加以改进、优化。 (3) 师生谈话。教师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个别和小组交谈, 以获得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意见与建议。 (4) 讨论会。定期组织教学设计讨论会,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行民主协商,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5) 意见或建议书。学生通过系统地撰写意见或建议书的方式为教学设计出谋献策, 从而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 (6) 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设计教学。在教学、学习开始之前, 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完成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再将自己或所在小组的设计与他人或其他小组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加以优化, 最后在全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生成最终的教学方案。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方法并不是统一不变的, 而是根据学生年龄、层次、水平等的不同而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的参与方法, 并综合运用多种参与方法, 使所选择的参与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在实施过程中应牢记, 每一次实施都是独特的, 实施方法应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而“量体裁衣”。
当前, 参与式教学设计已在欧美多个国家加以倡导, 并已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参与式教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注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助于扭转我国现实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缺失以及学习主动性低下等弊病。然而,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开展也面临着教师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以及具体环境下参与模式与方法的构建等问题, 对这两类问题进行纵深研究是参与式教学设计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lay Spinuzzi.The Methodology of Participatory Design[J].Technical Communication, 2005, 52 (2) .
[2]Andrew Large, Jamshid Beheshti, Valerie Nesset, Leanne Bowler.Designing Web portals in intergenerational teams:Two prototype portal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55 (13) .
[3]高文.试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定位——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之二) .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 .
[4]Charles M.Reigeluth.A new paradigm of ISD-[EB/OL].[2010-03-20].http://eric.ed.gov/ERICWebPortal/recordDetail-accno=EJ524802.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流程设计 篇9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下册) 第28~29页。
设计思路
数学不应简单地被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 不应被看作无可怀疑的真理的集合, 而应该被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 是一个思想实验和“准实验”, 需要研究者、学习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同时, 这些经验常常要经过人们的交流、揭示、批驳等合作性劳动。通过开放性探讨, 使数学的可靠性建立在“数学共同体”的公共信念之上, 取得共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了从不合理到合理、不清晰到清晰、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 是一个包含有猜测、错误和尝试、证明与反驳、检验与改进的复杂过程。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理念。尽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 但是学生并不是直接去接受前人的知识, 而是经过自己的探索实践重新发现, 并被自己的实践所验证。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真正参与新知的探究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在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 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能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 锻炼动手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视频展示台。
学具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量角器、白纸、小剪刀和一副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三个三角形:
师:根据三角形中角的不同, 你能说出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吗?
学生回答三角形的名称后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判断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只要看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直角, 而判断锐角三角形, 要看三个内角是否都是锐角, 这是为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出:这与三角形的内角有关的问题, 让我们似乎感觉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定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说明:新课引入, 紧承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既是复习, 又在问题的探究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形成“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学习状态。“让我们似乎感觉到……”这是师生直觉思维的外显, 教师敏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直觉思维的火花, 把学生带到新知学习的门坎边。]
二、展开
1. 猜想
师:大家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可能作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猜想, 也可能作出其他不同答案的回答。
2. 验证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大家先独立思考, 再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并参与小组讨论, 及时指导,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
3. 交流
各小组推选代表交流方案, 学生边口述边用视频展示操作过程。
学生交流的实验方案可能有:
(1) 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量出3个角的度数, 并算出这3个角的度数和。学生汇报时可能出现相加后是178°、179°、181°等情况, 教师指出:这是测量时因为工具、技术等原因引起的误差。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 发现数据都在180°左右。
(2) 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再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正好拼成一个平角。
(3) 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使三个内角正好折在一起。
(4) 把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内角和是360°, 一分为二, 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在学生交流时,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考虑实验对象:既要有锐角三角形, 又要有直角三角形, 还要有钝角三角形。并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评议。
4. 小结
师:通过猜想, 再实验验证, 我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对学生来说, 并不是全然不知的, 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往往有意或无意触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 但又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心理, 设计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的教学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样, 变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对已有认识的验证, 学生思考着、讨论着、交流着、感悟着……把枯燥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教学演绎得生动而有灵气。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获得的发展是教师单纯讲授、学生指令性操作、被动接受所难以企及的。]
5. 应用
(1) 出示试一试:在三角形中, ∠1=75°, ∠2=39°, 求∠3的度数。
学生试做, 指名板演。
评点板演, 说说是怎样想的。
(2)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已知一个锐角是65°, 能求出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吗?
学生试做时可能出现下面两种算法:
(1) 180°-90°-65°=25°
(2) 90°-65°=25°
组织讨论、比较两种算法,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算法。
[设计说明:如何根据三角形中已知角的度数去求未知角的度数,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放手让学生试做, 继而组织学生评议, 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巩固
1. 基本练习
(1) 在三角形中, 已知∠1=110°, ∠3=55°, 求∠2。
(2)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已知一个锐角是60°, 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如果一个锐角是45°呢?
在解答第2题之后, 教师让学生想象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什么样?再拿出一副三角尺看一看, 想象中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它们一样吗?
2. 操作练习
同桌两人合作, 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 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回答问题。
3. 开放练习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组织学生相互批改。批改前讨论批改时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首先要看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180°, 其次看每个内角的度数是否符合这类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 避免机械的计算操练, 力求扎实而质朴, 平淡中透新意。基本练习, 在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形状,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有好处的。想象之后的实物观察, 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教师设计了操作练习, 破解学生学习中的误点, 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理解。开放题的设计, 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 让课堂教学既有“深度”, 又有“温度”。]
四、反思
1. 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解释: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或几个钝角?为什么?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 篇10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交通土建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的教学安排上有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这俩主要教学环节。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后集中时间做。学生在学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进行课程设计,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的能力。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内容, 掌握道路线形设计的思路、要点、难点和方法。为后续的道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通过做这个课程设计,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路线设计的程序、内容、方法, 进一步掌握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以及横断面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悉了解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熟悉资料, 查阅相关参考书、标准图, 认真计算, 有创见地独立完成规定设计内容。
(1) 在给定设计任务书资料上, 根据各自的起点交点终点进行该段公路的线形设计;
(2) 理解和掌握与道路勘测设计相关的《标准》、《规范》、《手册》的内容及运用方法;
(3)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要独立地系统地完成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设计内容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公路平面设计、公路纵断面设计、公路横断面设计。
并具体内容如下:
2.1 公路平面设计
在所给的数据资料基础上根据起点、交点、终点进行路线的确定;确定公路等级和公路技术标准;确定公路平面线形的各个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算各平曲线要素;按公路工程图的要求, 手绘公路平面设计图纸。
2.2 公路纵断面设计
根据任务书给的地面高程的数据, 按照横向比例1:200, 纵向比例1:2000的比例绘制纵断面的地面线;根据地面线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及路线所经地区的情况确定公路纵断面的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 同时考虑路线平曲线与竖曲线的配合;计算各竖曲线要素;按照公路工程制图要求手绘公路纵断面图。
2.3 公路横断面设计
根据所给任务书上的资料, 任意选六个进行设计根据填挖高度、路幅宽度、路拱超高、路肩横坡度、边坡坡度计算和绘制各横断面图 (1:200) 。
2.4 计算土石方量
3 设计步骤
3.1 绘制“路线平面设计图”
本次平面设计主要是把野外敷设的中线资料点绘在图纸上, 重点在曲线要素的计算和曲线的敷设, 并熟悉道路平面设计图的内容及绘制要求。步骤如下:
(1) 按规定的比例与格式打好图标。
(2) 根据指导教师所给定的起始点的坐标、起始边的方位角, 计算你所设计路段的各交点坐标及各导线边的计算方位角。用坐标法把各交点展绘在图纸上。 (比例1:2000)
3.2 纵断面设计
重点是要搞清楚路基设计标高位置的确定;纵坡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设计要领;纵坡设计有哪些技术标准规定, 如何掌握;如何进行平纵组合设计;如何避免一些不良设计;纵断面设计时如何考虑横断面设计、路基稳定及经济性问题;纵断面设计图绘制的内容及规范要求。
设计步骤如下:
(1) 纵坡设计的准备工作。按规定的比例与格式打好图标和图中各栏。将所设计路段的各中桩桩号、地面高程抄在纵断面图上的相应位置, 点绘中桩地面高程点, 用折线连接各高程点形成中桩纵断面地面线。
(2) 拉坡。注意各纵断面标准的掌握, 总体原则是纵坡宜尽可能平缓, 避免突变, 连接平顺, 平纵应配合协调。注意满足控制点 (路线起讫点, 控制性控制点, 经济性控制点) 。注意平纵横三者要结合考虑, 在优化纵断面线形应兼顾工程经济性等。
(3) 竖曲线半径选择及竖曲线要素计算。竖曲线半径尽量选择大半径, 注意指标的均衡性和协调性。
(4) 设计高程和填挖的计算。注意曲线凹凸、纵坡方向对设计标高计算的影响。填挖值=设计标高-地面标高, “+”为填, “-”为挖。设计标高, 填挖值要求取到0.01米的精度。
(5) 绘制纵断面设计线, 抄写各中桩设计标高、填挖值, 绘出坡度/坡长示意线, 竖曲线标注。一定要注意制图的规范化。
3.3 横断面设计
重点是要搞清楚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 要有路幅形式、路面宽度、路基宽度等部分尺寸的确定, 路基断面形式的选取;超高加宽值计算。设计步骤如下:
(1) 道路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尺寸的确定。根据道路等级条件, 依据标准、规范, 参考路基设计手册或根据当地使用经验确定。
(2) 超高、加宽设计计算。
加宽设计计算:确定加宽类别;确定所设计路段各曲线处的最大加宽值;确定加宽过渡方式;确定加宽过渡段长度;计算曲线上各中桩处的加宽值。
(3) 绘制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逐桩横断面设计图) 。
作路基横断面设计线, 即“戴帽子”工作:注意检查设计的合理性, 路基边坡形式不要变化的太频繁。
4 设计成果
公路平面设计图纸一张 (手绘) ;公路纵断面图纸一张 (手绘) ;横断面设计图纸一张 (手绘) ;课程设计计算书一份。
5 小结
通过以上课程设计的练习, 学生对道路勘测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 基本掌握了做一段道路的过程, 能够对一段道路简单的进行平纵横的设计, 由于课程设计有限, 不可能完整的做一大段道路, 因此学生在课后还需要多看相关的道路设计实例以增加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翟京, 罗丽君.“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15:065.
[2]周亦唐.道路勘测设计[M].四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再造教学流程 改进教学实践 篇11
1、“三讲”、“三不讲”,明确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我们反复向教师强调三个观点:学生的现有基础,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是课程设计的生长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提出,要构建“三讲”、“三不讲”的有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三讲”指讲重点、难点、盲点;“三不讲”指: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2、开发学案,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内容整合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高考的实际,必须让三者融合。要让三者融合,教师就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完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材整合。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特别强调课程设计意识、问题设计意识,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情境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与主体精神。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案的开发是实现课程开发与教材整合的有效途径。学案是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高考要求进行整合研究而开发的一种引导学生提前学习与主动学习的资料。学案的开发重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探究问题的习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重要的基础。教师将学案提前一至两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学教材与思考学案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教学生学会学习。
3、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再造教学流程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因此课前备课的关键是进行课堂教学流程的科学设计,我们采取4个步骤来推动此项工作。
第一步是以备课组为单位,观察以前的教学研究公开录像课,大家讨论分析课中的无效环节、低效环节有哪些,哪些环节可以合并与整合,哪些环节是高效的,通过汇聚集体智慧,形成集体共识,寻找共同规律,来达到对课堂流程的再设计。
第二步是让每位教师观察分析自己的录像课,反思教学流程中的问题,寻找教学流程设计的技巧,进行教学流程的再设计,然后进行备课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教学流程。
第三步是各教研组上教研公开课,然后进行集体诊断与反思,形成各教研组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特色。
第四步是各教研组长在学校层面进行教学设计成果交流展示,互相启迪智慧,固化已有成果,为全面推动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
4、细节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角
我们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获取同样的成绩,要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是由教师灌输。对于学生而言,老师讲的东西,他听明白了,顺利完成了作业,他是快乐的;老师没讲的东西,他自己琢磨出来了,他会感到更大的快乐;学生自己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自己建立了一个解决模型,则会获得最大的快乐。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反馈、落实的环节,我们采用问题板、课内五分钟检测条、课内小组讨论题、向邻居请教等形式抓落实,效果较好。学校规定,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必须少于留给学生思考、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把课堂逐步还给学生。
5、师生关系是建设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流程设计 篇12
一、目标优化, 唤醒思维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节课的整体思路, 而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 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深刻理解相应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今后发展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例如初一“合并同类项”教学时, 可以用“同类归并”的朴素思想导入。教学目标主要是两个: (1) 理解怎样的两个单项式叫做同类项, 在一个多项式中会辨认, 并做记号; (2) 学会合并同类项, 合并时, 不要把系数1或-1当做0, 不要忽视系数的符号。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教学时, 应先指导学生根据对各单项式特点的观察, 概括出同类项的特征, 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 后根据概念进行辨认, 在具体操作时督促学生规范书写, 为以后形成概括和运算能力打好基础。只有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思路清晰, 教学才能明确方向, 有的放矢。
二、活动优化, 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源泉。数学课堂中通过精心设计一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展开讨论, 从中提炼思想方法,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一套递进的课内练习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而有效的学习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能帮助学生揭示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而内化成经验。
下面以一节初三复习课“回味不等式”的教学为例谈谈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 比“大”比“小”
问题:在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的权力大小如何用不等式表示?用生活中的不等式引入, 体味不等式无处不在。
(二) 对“号”入“座”
让学生写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请四名学生上台写四个方程, 让学生用不等号自由改号将方程改成不等式, 并求出解。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解不等式求解易犯的错误。学生兴致勃勃地经历了从“等”到“不等”的变化过程, 体验方程与不等式解法上的不同, 品味符号的意义。
(三) 我“形”我“数”
让学生在四个不等式中选择两个合成不等式组, 并求解。让学生自己编题, 给予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数轴完成解答, 记住老师归纳的我“形”我“数”, 体验“眼中有形, 心中有数”, 品味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四) 特别的你特别对待
已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反求不等式组中字母系数的范围, 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后, 教师总结:“在解决不等式 (组) 的特殊解时, 就好比家里来了客人, 一定要特殊对待, 把我们所学得的转化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能用上的都用上, 可不能亏待了客人哟!”这样, 以幽默又概括性的语言总结解题要领, 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这节课的特点是教师用生活的语言“品”数学, 让数学好玩又有味, 学生的参与水平也很高。
三、情感优化, 放飞思维
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教学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十分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尝试更多地关注他们, 激励他们认真地学、主动地问、积极地思考。
下面以初一“认识事件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
整节课一直在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中有序进行的, 在选择性完成课本练习后, 离下课还有20分钟左右, 教师讲述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小女孩珍妮在圣诞节夜晚紧握最后的4美分想给妈妈请个医生, 可钱实在是太少了, 这时候, 圣诞老人拿着两个转盘过来让珍妮用爱心赢取圣诞礼物, 到底让珍妮选哪个转盘呢, 请你来帮帮珍妮。这是源自《读者》的一个真实故事, 而转盘是上课的教师为这课精心设计的。在精致优美的Flash画面和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声中把小女孩珍妮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个爱的转盘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学生,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活动一:猜想
很多学生一看左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罚, 而右边转盘四格有三格都是奖, 似乎右边转盘赢的机会较大, 就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右边转盘。
学生活动二:实验
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结果, 而是选两个学生上台当场试玩。两位学生在其他同学的提醒下才意识到刚才没注意游戏规则 (转盘停止后, 找到指针所指数字, 从这一格开始计数, 顺时针数到与该数相同个数的位置, 按照外圈标示是否获奖, 若指针停在线上则重玩) 。试玩之后学生发现, 是否有游戏规则, 结果居然是截然不同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此时教师发给每4人学习小组一个转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记录并作出判断应选哪个转盘。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活动三:归纳
5分钟后, 大多数组得出了结论:选择左边转盘每次都是奖5美分, 而右边转盘每次都是罚1美分。此时大家都为揭开了两个转盘的巧妙伪装而得意, 同时也对这个结果感到诧异。
学生活动四:探究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常转盘游戏的结果应该是不确定事件, 为什么这两个转盘实验结果只有一个, 即这个事件成为了必然事件?”学生就很想知道原因, 就四人一小组研究起来。在一段时间后, 一学生在小组推荐下站起来发言:“转盘有4格, 而每个转盘上的数除以4的余数正好是0, 1, 2, 3。根据游戏规则和排列规律, 左边指针无论停在那一格, 左边最终结果均为奖5美分, 而右边最终结果均为罚1美分。”转盘的所有秘密被她言简意赅地揭开了。
学生活动五:体验
教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 珍妮在转盘游戏中赢取了足够多的给妈妈治病的钱, 其实转盘还藏有更大的秘密呢。”多媒体演示左边转盘的四个数字5, 12, 15, 22刚好对应编好号码的26个英文字母中的E, L, O, V, 并组成LOVE (爱) 这个字母。珍妮在圣诞老人的帮助下用“爱” (love) 赢取了一切。此时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数学的奇、巧、美也悄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