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研究

2024-09-30

补偿研究(精选12篇)

补偿研究 篇1

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由于受到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限制,以前依靠“以药养医”来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的格局不复存在,从而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良性运转带来了严重挑战。因此,政府与社会采取积极的补偿措施就成了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久稳定实施的关键。笔者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根据补偿模式的不同归纳总结,分析利弊,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求建立支持基本药物制度长期有效实施的补偿机制。同时,提出了多方制衡、动态监管的观点,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 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基本药物制度的实际补偿过程中,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布了相关文件,采取了相关措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我国关于基本药物制度主要有四类补偿模式,分别是政府全额补贴模式、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以奖代补模式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

1.1 政府全额补贴模式

在补偿方面,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差额部分由政府统筹财力予以足额安排。安徽省还在此基础上对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承担药品“零差率”销售,按户籍人口数每1 200人每年8 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1],建立起长效的补偿机制。

政府全额补贴模式体现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的公益性与政府主导性,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实施,但是政府全额补贴难免会造成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进而影响政府投入的连贯性。

1.2 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

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主要是以财政和医保基金为主,调整医疗服务费、药事补偿以及风险基金和社会捐助等为辅的多头补偿机制。天津、四川、山东、辽宁等地方是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的代表。天津市卫生局和财政部门共同开展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估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效率,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来消化掉原来的部分灰色收入;将不合法的黑色收入坚决剔除,保证基本医疗机构的阳光运行,保护广大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和使用基本药物的积极性[2]。天津市财政部门和卫生局建立了资金预算制、规范补助资金拨放流程,对于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减少的15%的药品收入,由财政和医保基金共同支付。辽宁省建立医疗保障资金补助、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报销比例和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相结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保障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多渠道、多头补偿模式拓宽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渠道,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共同补偿,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间接保证了政府财政投入的连贯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零差率”销售,药价大幅下降,节约了大量的医保基金,通过医保基金补偿方式的加入,使得补偿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通过医保基金来补偿的模式一直以来也备受争议,认为会加大筹资负担,而且医保基金的拨放应该按人头和服务质量来投入,直接拨给医疗机构会导致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降低。

1.3 收支两条线管理补偿模式

收支两条线管理是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部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其全部支出纳入政府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药品“零差率”销售的补偿均由财政予以保证。实施这种补偿方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切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之间的联系,避免趋利行为。实施这种补偿模式的代表主要有江苏、上海和北京等地区。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补偿模式的地区,政府的卫生投入明显增加,包括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卫生机构的运营效率也得以提高。不少地区还进行了制度创新,如上海市长宁区严格预算,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检验外包出去,并且与医院合作,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3]。

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了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联系,避免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和过度医疗服务。同时,通过收支两条线补偿办法之后,笔者发现政府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明显增加,包括人力和财力的增加,医疗服务的效率也有所提高[3]。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收入由人事、财政根据原有的工资水平进行增长,并要求保持逐年增长。但是这一实施方案对于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影响不稳定,主要表现在不同业务量的机构效率不同。原先业务量好的机构人员待遇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但是采取此种补偿方式后,人员待遇的年增长率跟不上业务量的增长率,导致人员消极,不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而业务量原本不太好、收入偏低的医疗机构,开始依靠财政兜底这一大树,“坐”、“等”、“靠”、“要”情绪滋生,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创新和创收的积极性。而且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中的政府投入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各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会造成投入标准的不一致,进而影响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平性。

1.4 以奖代补模式

以奖代补模式的奖补资金按照“突出改革、转变机制、注重实效、鼓励先进”的原则分配,要求统筹中央和地方财政奖补基金行收支差额。奖补资金按照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和综合改革情况、地方财力和服务人口等因素进行分配。云南省按照服务人口和区域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综合改革后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给予补助。湖南省某县市区奖补资金分配额=待分配奖补资金总额×[该县市区指标考核得分×该县市区工作难度系数/∑(各县市区指标考核得分×各县市区工作难度系数)][4],考核的标准按国务院医改办对于各地的考核评估结果确定。

以奖代补模式是一种奖惩分明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摈除基层医疗机构中原有的不合理的黑色和灰色收入,保护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和使用基本药物的积极性,但是也有明显的弊端,例如奖补资金的不足或不到位,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担忧待遇无法保证,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投入度。

2 国际先进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总结

国外大多数国家对基本药物的补偿主要是通过对药品的定价和对制药企业的补偿来实现的,而对基层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或免费提供基本药物的补偿一般包含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中[5]。日本政府根据实际的市场价格,实行动态政府定价的政策。医疗机构、零售商、第三方支付机构按政府制订的零售价执行药品销售,政府不考虑他们的采购价格,这样各个机构就会加大药品采购时的议价力度,尽可能压低采购价以获得利润空间。当然,政府会持续动态地调查各医疗机构的采购价格并动态调整政府定价,以使得政府定价和市场价格基本一致。香港地区由特区政府全额补贴转变为社会共同投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社会医疗保险、个人或商业保险共付来补偿[6,7]。国外先进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补偿机制较完善,对基本药物的补偿力度较大,资金到位快。我国其他地区尚有不足,需要借鉴这些地区在补偿机制方面的经验。

3 政策建议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机制上原则基本一致,即在“核定任务、核定收入、绩效考核”基础上对收支差额进行补助。笔者认为就是要通过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进行补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待遇,保护他们开拓业务、不断创新的工作积极性;补偿医药企业,使他们保持创新激情,不断研发出兼具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药物,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在群众中广泛应用,从而缓解群众的看病负担。如图1所示,基本药物制度里有一个多方协同的制衡机制,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医药企业、患者是其中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不同的责任主体。补偿机制与监管机制在它们之中发生作用,相互制衡,通过对各个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最终使消费者受益。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 无固定补偿模式

各种补偿模式在各个省市已实施一段时间,各有优缺点。所以,为了更好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不应囿于固定的单一模式。补偿模式可以是综合了的、修正了的上述模式。

3.2 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协同作用

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样,应该同时存在、协同作用,从而克服补偿过程中的不透明现象。

3.3 多方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包含多个利益相关者和责任主体。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说,应该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基本药物制度能够进一步的长效高效实施。从责任主体的角度,为了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长效高效实施,每一方都有必须承担的责任:政府要补偿到位、透明监管;企业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保证基本药物的提供和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的研发;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宣传,优先采用基本药物,避免诱导需求;患者应该克服过度需求,节约卫生资源等。

3.4 构建动态机制

基本药物制度中的各个参与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规模和结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其的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都应该是动态的,应该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后期努力的方向。

摘要:补偿机制是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稳步高效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难点环节之一。本文从分析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现状入手,对现有补偿机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及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总结出不同补偿模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模式,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许永建,任建萍,高启胜,等.基本药物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方式研究与实践进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1,6(3):10-12.

[2]王跃平,刘敬文,陈建,等.我国现阶段基本药物补偿模式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8):682-684.

[3]王芳,朱岩,张丽芳,等.东部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3):41-44.

[4]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2010-201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Z].2010.

[5]吴琢,钦嫣,卢建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机制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1,(3):23-24.

[6]唐圣春,常星,刘春生,等.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建议[J].中国药事,2011,25(12):1174-1178.

[7]刘亚军,许峻峰,李楠,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前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0.

补偿研究 篇2

摘要: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标准是流域保护、管理和生态补偿立法的关键环节,而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化评估,是目前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关键技术.本文根据金华江实地调查,从上游供给成本、下游需求费用、最大支付意愿、水资源的市场价格4个方面剖析了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的标准及定量估算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作 者:郑海霞    张陆彪  作者单位:郑海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所)

张陆彪(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中国法律补偿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法律补偿制度;等值补偿;低值补偿;超值补偿;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收益;多元化的补偿方式;补偿受益主体

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合法行为往往也会给其他主体造成损害后果,如在土地征收活动中,土地征收者往往给集体所有制成员造成一定的损害。在这类损害中,行为人本身无过错,因而无法适用赔偿责任,故补偿便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纠纷、弥补损失的较好方法。

补偿,与赔偿相对,是指针对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采用一定的法律手段,使受损权益得到弥补和恢复的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经济法律补偿制度以经济补偿值与补偿对象实际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等值经济补偿制度、低值经济补偿制度和超值经济补偿制度三种补偿类型。

一、等值经济补偿制度

等值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是经济补偿值等于补偿对象实际经济价值,简称等值补偿。等值补偿以城市私有房屋拆迁安置经济补偿为典型。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城市私有房屋拆迁安置经济补偿制度的构成内容如下:第一,补偿主体和被补偿主体。根据《条例》第4条的规定,补偿主体是拆迁人,被补偿主体是被拆迁人。第二,补偿范围。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范围为被拆迁人所有的全部合法房产。第三,适用对象。由《条例》第2条的规定可知,适用对象是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而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活动。第四,补偿方式。我国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的方式有货币方式和房屋产权调换方式两种。被补偿人对于补偿方式享有知情权和决定权。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规定。第五,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不同,补偿标准不同。对此,《条例》第24条做出了相关规定。第六,拆迁安置补偿协议。它是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用以明确双方在补偿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条例》第13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低值经济补偿制度

低值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是经济补偿值低于补偿对象实际经济价值,简称低值补偿。低值补偿以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为典型。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强制取得其他民事主体土地所有权并对此进行补偿的行为。它有四个显著特点:(一)行为主体是国家。(二)行为客体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三)行为本身具有强制性和有偿性。所谓有偿性是指国家进行土地征收,必须以对被征收人进行补偿为前提。(四)行为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王兴运教授认为,公共利益是指各法律主体所共享的利益,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具有不可分割性。同其他利益相比较,公共利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我国应将公共利益的范围严格限制为:(1)国家机关和军事事业用地;(2)交通、水利、能源、供电、供暖、供水等公共事业或市政建设用地;(3)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绿化、慈善机构等社会公共事业用地;(4)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用地;(5)其他由政府兴办的且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用地。

三、超值经济补偿制度

超值经济补偿制度的特点是经济补偿值高于补偿对象实际经济价值,简称超值补偿。超值补偿以林木生态环境经济补偿为典型。

根据物的用途是否有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将物区分为特种用途之物和非特种用途之物。常见的特种用途之物有集体所有的土地、生态林等。我国《森林法》第27条规定:“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由此可见上述法律对林木的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做出了明确规定。王兴运教授认为,这三种所有权可以分为补偿型所有权和补交易型所有权两大类,其中,集体和个人所有权属补偿型所有权,而国家所有权属于交易型所有权。

我国《森林法》第8条第六项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王兴运教授认为,我国的林木生态环境经济补偿数额应当确定为林木的经济价值之上、环境价值之下的一个适当数额。

四、完善中国法律补偿制度的建议

1.合理界定补偿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各项法律行为界定合理的经济法律补偿范围是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2.科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合理分配补偿收益。任何时候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补偿方式,其补偿标准也有所不同,因而要有针对性的确定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确定有助于补偿收益的合理分配,而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是补偿制度的核心。

3.构建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方式的弊端正逐渐显露,为了克服这种弊端,要求构建直接补偿与间接补偿相结合、货币补偿与非货币补偿相结合以及从宽补偿与从高补偿相结合的多元化补偿方式。

4.明确补偿受益主体。补偿受益主体往往是国家进行补偿的对象,主体明确有助于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因而必须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补偿收益主体。

五、结语

经济法律责任制度作为经济法律保障制度的基本制度和核心制度,其划分标准多种多样。我们从权利的保障救济这一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经济法律赔偿制度和经济法律补偿制度。以经济补偿值与补偿对象实际价值的之间比例关系为标准,目前我国的经济法律补偿制度大致可以分为等值补偿、低值补偿和超值补偿,分别以城市私有房屋拆迁安置经济补偿、土地征收补偿和林木生态环境经济补偿为典型。只有合理界定补偿范围、科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合理分配补偿收益、构建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以及明确补偿收益主体,我国的法律补偿制度才能逐渐趋于完善。(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兴运.奖励与惩罚并举:双轨制经济法律保障制度研究[J].经济法研究,2008(7):第60页.

[2]张娟.农村征地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6):第107页.

[3]王兴运.中国土地征收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法研究,2005(4):第194页.

[4]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5-32.

[5]孙由体.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篇4

一、农业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农业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问题指的是谁补偿谁的问题, 第一个“谁”指的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 即给予补偿的一方;第二个“谁”指的是农业生态补偿的客体, 即接受补偿的一方。

根据“受益者补偿”的原则, 在理论上生态补偿的主体指的是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利益的获取者, 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按照可操作性原则, 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农业生产者自身。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都是国家所有, 政府又具有特殊的权利和职能, 因此, 政府补偿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除此之外, 我们要鼓励社会补偿, 倡导自我补偿。

生态补偿的客体又称为补偿对象, 是补偿给谁的问题。相对于补偿主体而言, 农业生态补偿的客体指的是因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或产品、使用生态农业技术、从事生态环境建设或保护而使收入受到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应当得到补偿的地区、社会组织和个人。补偿客体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生态环境建设者、实施生态农业生产的农户、水源区及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发展权受到限制的地区及农牧民等。总之, 凡是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和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广大农民及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都可以作为生态补偿的客体。

二、农业生态补偿的补偿范围

生态补偿的范围是主体和客体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说明为什么补偿。农业生态补偿的范围应该是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这种行为主要是以生态建设项目为平台或载体, 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破坏治理项目 (行为) , 也包括生态环境破坏预防项目 (行为) 。具体而言, 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应该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与恢复项目 (行为) 给予补偿, 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二是对面临破坏威胁的生态环境进行预防与保护项目 (行为) 给予补偿, 包括农业污染综合防治 (农业区域规划、替代农用化学品的研发使用等) 、保护性耕作及其他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生态农业、小流域综合治理 (四荒资源开发) 等。三是对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给予补偿, 包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沼气工程、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农业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期限

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运行良好的核心问题就是设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这同时也是补偿机制建设中的主要难点。理论上讲, 补偿标准是根据一定的生态建设和保护行为所带来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确定的。然而, 由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难以测定和衡量, 这一理论标准难以落实。在现实中, 大多数学者和专家以生态保护和建设者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减去原有成本作为补偿标准。

补偿期限的确定与补偿标准的确定一样重要。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民需要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 必然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额外的补偿。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 这种补偿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农业劳动力才能够转移, 农民就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收入水平才能够增加。只有这样, 农民才会持续地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期限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确定的补偿期限内, 补偿客体的生产能力、收益水平恢复到或超过补偿行为发生前的水平。补偿方式、补偿对象、补偿范围不同, 补偿的期限也不同。补偿期限的确定要因项目而异,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农业生态补偿的补偿方式和支付模式

根据补偿内容的不同, 将农业方式的补偿方式分为四大类:实物补偿、资金补偿、政策补偿、智力和技术补偿。其中, 实物补偿是:补偿的主体运用物力、劳力、土地等实物形式给予补偿客体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最直接、最常见的补偿方式是资金补偿, 资金补偿通常是指使用财政转移支付、赠款、专项拨款、生态补偿金等方式, 通过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的运转, 将资金转移到农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去。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对补偿客体的权力、机会的补偿是政策补偿。技术和智力补偿是指补偿主体提供智力服务, 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和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投入;为农村培养专业人才;给农民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 提高补偿客体的生产技能、管理组织水平和文化水平。此外, 智力补偿也包括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 而道德教育的优点是其具有的外溢效应, 由于某一问题产生的农民道德运动能对其他的问题产生积极影响。目前, 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是实物补偿和资金补偿。

根据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的主体和运行机制的差异, 生态补偿可以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政府补偿实际上是建立公共补偿体系;市场补偿有三种支付模式:市场贸易、一对一交易和生态产品认证 (生态标签) 。

五、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融资方式, 适合农业生态补偿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资金, 包括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中设置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支出预算科目;发行专项国债;二是培育发展生态资本市场, 利用股票市场支持具有优势的生态环保企业进行股份改造, 并推荐上市;利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建立生态保护、建设补偿基金, 号召环保大众和社会法人积极进行捐赠;利用国际信贷市场吸引国际信贷资金, 扶持环保产业;三是BOT项目融资;四是发行生态彩票。

六、农业生态补偿的运行框架

按照上文设计的农业生态补偿框架, 农业生态补偿是在政府主导下, 综合运用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技术和智力补偿等补偿手段, 通过直接支付和市场配置的方式补偿给参与生态补偿项目的客体的过程。图1以政府和农户作为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说明农业生态补偿的运行机理和运行过程。

在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实施过程中, 首先是作为补偿主体和客体的政府和农户签订相关合同,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农户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生态保护的职责, 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生产结构、改变生产方式等, 生态环境因此得到改善。政府则按照一定标准和方式支付补偿费, 补偿农户用于生态保护投入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收入。农户在补偿资金及其他补偿方式的支持下, 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此时, 农户对补偿的依赖性降低, 更多地依靠替代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因此, 适宜的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 可以在项目区形成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对于政府来说, 其补偿支付既有利于国家的生态安全, 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对农民来说, 既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 也增加了经济收入, 政府和农民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

参考文献

[1]毛显强, 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4) :38-41.

[2]张成谦.论可更新资源的有偿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7 (5) :22-24.

[3]李婷.浅析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的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 2006 (2) :10-11.

[4]蔡东丽, 谢加书.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7) :12059-12060.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研究 篇5

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研究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利用和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包括环境外部性理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生态资产理论和公共物品等.作为流域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流域生态补偿的分析框架包括:补偿范围的.确定性和系统诊断、补偿主体、客体及其责任的界定、流域生态服务补偿的基本原则、补偿标准与环境补偿协议、补偿方式及资金筹集方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政策框架和补偿体系的构建、补偿政策的实践和试点经验.目前中国流域生态补偿以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包括国家生态补偿项目、地方政府主导的补偿模式.同时,以自发组织的市场交易模式、开放的贸易体系为补充.基于中国生态补偿的问题,提出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构建全国层次的生态补偿框架,分层次实施生态补偿;增加生态资本投资的收益,构建多渠道融资机制;理顺体制机制,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并分初期补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补偿等3个阶段进行资金使用、区域发展规划和管理;构建基于直接损失、机会成本、发展权限制的损失的生态补偿标准.作 者:郑海霞    ZHENG Hai-xia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01 期 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Journal: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10, 42(5) 分类号:X32 关键词:水源区    生态补偿    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   

 

空气生态补偿风险控制研究 篇6

关键词:空气生态补偿;风险;控制

近年来,各地雾霾频发,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省在2014年2月26日颁布了《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实施1年多以来,取得的效果非常显著,给各地治理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生态补偿条例》草稿已经形成,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久将颁布实施。

而笔者从重庆市政府了解到,重庆目前正在酝酿实行空气生态补偿机制,因此,有必要借鉴山东省经验分析重庆市实行空气生态补偿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1资金筹集、管理与使用风险与控制

1.1可能存在风险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所需投资额巨大,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易出现风险导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建设任务不能得以落实和实施。在实际操作中,易出现资金筹集不到位、管理混乱、奖励资金被滥用等各种风险。

1.2风险控制措施

生态补偿资金是指依据各区县(自治县)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变化情况用于生态补偿的资金,实行市、区县分级筹集。市财政局设立专项资金。市财政局、环保局对专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强化资金预算、核算和审计工作。各区县应当制定资金使用方案,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绩效。资金使用方案报市财政局、环保局备案。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所需投资额巨大,必须认真贯彻“行政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政策,鼓励多方投资,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以效益吸引投资,多渠道增加对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投入,以确保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建设任务得以落实和实施。在实际操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资金的筹集:

(1)改进和调整现有的财政与金融措施。制定新的财政收入分配措施,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资金列入本级地方财政预算,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逐年增长。国有商业银行要增加用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项目的贷款、债券和专项生态环境基金,可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同时广泛寻求国际合作、国内合作和与周边合作,鼓勵和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投融资活动。

(2)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按照税费改革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税费改革,逐步完善税制,进一步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

2大气污染稀释扩散风险与控制

2.1可能存在风险

大气污染扩散是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湍流的混合作用下逐渐分散稀释的过程。主要受风向、风速、气流温度分布、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气稀释是利用清洁空气将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分散,使大气有害物质浓度逐渐降低的过程。重庆处于东亚季风区,又受东北西南向平行岭谷地形影响,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则偏南风明显增多。全市累年平均风速为1.12M/S,西部地区平均风速最大,达1.26 M/S,东南部最小为0.9 M/S,其季节变化是秋季9、10月份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

从上可知,如果不认真考虑重庆市各区县大气污染稀释扩散风险的话,将在考核打分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污染严重的区县由于风向、地形、对流等因素,导致污染物飘至其他区县,不用治理便可获得较高的分数;而在其周边区县,由于大气污染稀释扩散至本行政区域内导致即使花了大力气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但得分依然不会高。

2.2风险控制措施

考虑到各区县风向、地形、对流等因素对大气污染稀释扩散的影响,因此在季度考核打分中应加入稀释扩散调整系数进行调整。根据自然气象对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条件,将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分为两类进行考核。第一类为垫江县、长寿区、涪陵区、江津区、璧山区、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稀释扩散调整系数为1.5;第二类为合川区、永川区、綦江区、南川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武隆县、彭水县,稀释扩散调整系数为1。

3物理设备风险与控制

3.1可能存在风险

预定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的主要污染物有:PM2.5(细颗粒物) 、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四种污染物,利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以及空气质量监测仪对本地区进行定点空气环境监测以及多点城市流动环境监测,这是对影响空气质量的四种主要污染物的主要监测方式,虽然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效果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但是还是无法避免一些风险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效果的影响。

列出几点可能存在的风险,便于后面进行风险控制措施的研究:①停电造成设备无法正常监测风险;②设备不定期的故障造成无法正常监测风险;③设备本身数据存储容量局限性导致对于一些没来得及备案而又要进行季度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平均值计算的情况无法正常计算的风险。

3.2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物理设备造成的风险,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这关系到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报告,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相关政府环保部门应当重视起来,着力进行物理设备风险控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正常稳定的进行,主要有:

①采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和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交替工作,当停电时,采用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进行空气质量的应急监测(便携式空气质量检测仪可充电也可用锂电池供电);

②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和空气质量监测仪进行定期的维修与设备零件的更新,降低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检测的机率,确保设备正常稳定的进行监测;

③对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地面站和空气质量监测仪监测的数据及时进行备份处理,以备进行季度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值的计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李飞.大气环境领域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物价,2015,3.

产业生态补偿研究 篇7

人类破坏生态环境, 主要体现在产业活动上。因此, 产业是生态补偿的重要领域。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情况来看, 侧重领域在于自然资源的生态补偿和范围较窄的林业、矿业等部门。随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产业生态化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 急需产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推动。

1 产业生态补偿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产业生态化是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系统, 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减少废物的排放, 促使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传统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业生态化发展在世界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产业生态化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近年来, 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 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产业生态化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层面的体现。

产业生态化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业经济活动, 如果不提供补偿, 就难以调动产业生态化的积极性。众多的试点企业表示, 产业生态化的推进, 急需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配套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制度, 特别是产业生态化的补偿制度。而现有的补偿则呈现“少、浅、乱”的局面, 不成体系, 严重影响了产业生态化意愿和行为, 严重制约产业生态化的深入发展和广泛推广。

产业生态补偿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产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害付出赔偿, 更多是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产业活动的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国家通过提供技术改造资金、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 以鼓励企业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设备、高新技术和主动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起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自然资源高效合理、节制利用的目的。产业生态补偿更多的是事前的生态补偿, 是国家对积极采用生产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新产品、新能源, 节约型生产方式的产业因此而可能招致的损失或缺乏行业竞争力而承受的牺牲所给予的一定补偿, 对产业的发展方向起着指引作用, 是生态补偿的重要领域,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国外产业生态补偿的经验借鉴

产业生态补偿是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由之举。国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中, 以生态补偿制度为主体的市场保障体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对环境友好的产品采取补偿。美国、德国等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 如在美国市场每出售一台A++级的节能洗衣机, 政府就给予一定的补贴。以色列对“水”进行生态补偿, 采用水循环利用的“中水回用”模式, 即:产业出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同量给予反馈。通过这种方式, 以色列100%的生活污水和72%的城市污水得到了回用。

2) 对环境友好的产业过程给予补偿。对于产业过程中的环境改进, 无法像产品那样定量评价, 因而往往采取政府投资、无息 (低息) 贷款、减免税收等方式对产业生态化进行鼓励, 如丹麦对风力发电及其设备减免部分税, 同时给予可再生能源发的电0.27丹麦克朗/千瓦时的补偿, 此项措施使丹麦不但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而且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已占到总电量的35%, 预计到2030年可超过50%。

3) 对环境治理产业给予补偿。生态补偿不仅仅是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由政府承担部分的环境成本费用, 降低产业生态化的门槛。例如, 韩国为推进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品, 2002年韩国政府实施公共机关义务优先购买再利用产品制度, 并为进一步扩大再利用产品市场, 对优秀再利用产品认证并对这些产品跟踪监督。

3 产业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指导下, 我国产业生态化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处在模式的模仿和构建等浅层次的生态化上, 在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 急需产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推动。

3.1 产业生态“不补偿”

产业生态化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构造合理的产业生态系统, 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生态化可以保证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 但是“生态”必须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之上, 如果不经济, 理性行为个体就不会选择生态。在现有的条件下, 产业生态化成本极高, 难以做到“生态”且“经济”。

首先, 虽然从长远看,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环境技术创新的预防性和评价性费用在短期内增加了其成本, 产业竞争力受到影响;其次, 由于资源环境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 造成了资源环境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存在价格差, 因此原材料的价格显著偏低。而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 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却比较高, 所以对于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经济选择的产业来说, 进行产业生态化是不经济的;再次, 产业生态化需要规模经济和较高的技术条件, 进入门槛高, 因此广大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生态化不具有优势。

3.2 产业生态补偿惩罚性不严

产业生态化需要具体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来保障其实施。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固定废物污染防治法》等关于鼓励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 并已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研究报告, 但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并且缺乏高效、严格的执法措施。收取资源税、环境税和排污费、罚款等约束性生态补偿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对粗放型生产和污染末端治理生产方式的处理力度不够, 没有起到应有的生态化作用, 有的企业甚至宁愿象征性的交一些费用来换取随意排放污染物的权利。现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 缺乏系统、综合性和操作性强的生态补偿惩罚机制。

3.3 产业生态补偿激励性不够

目前, 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健全完善与明确, 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支持资金太少, 践行产业生态化的企业实际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更小, 激励力度显得很不够。许多产业生态化试点企业且不知道从哪些部门获取优惠, 非试点企业更是无头申请补偿, 致使仅有的一些产业生态补偿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于此同时, 由于目前我国产业生态化评价体系还没有成型, 政府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无本之木”, 加之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不同地区的政府对产业生态化有着不同的态度, 导致国家对产业生态化给予的补贴、提供贷款、减免税费或是政府优先购买其产品等激励政策在大多数地区都不能完全兑现, 产业生态化短期投入较高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4 产业生态补偿协调性不足

在产业生态化过程中, 价值的创造是由多个价值活动环节组成的产业生态链, 因此, 需要不同的生产环节和生产主体共同努力。在保证产业生态链整体具有较大的价值增值的情况下, 在产业链内部合理分配增值, 使每一个环节的生产主体都得到合理的价值补偿, 这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环节。然而, 在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中, 并不是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足够的价值补偿, 因此我国的产业生态化济多是企业“体内循环”, 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体外循环”的不多。产业生态化企业间能流、物流循环利用补偿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

3.5 产业生态补偿操作性不强

产业生态化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资源回收、科技、教育等部门, 以及产品包装、垃圾处理、建筑、食品、化学品、家电、服务行业等领域, 需要制定的补偿手段和措施在不同行业各有不同, 已有产业生态补偿的手段和措施有待提高, 操作性不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关于产业生态补偿的思路并不清晰, 一些规定也比较笼统, 条文过于原则和抽象, 缺少量化指标, 相关的措施之间还存在着不够协调的问题, 有关机制措施的修改跟不上实践需要。

4 建立产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议

4.1 加强产业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产业生态补偿实践的基础上, 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产业生态补偿法规, 对约束和促进产业生态化的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 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 通过法规加以规范, 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层面的实施, 要实现产业生态化, 仅依靠传统的环保观念和环保立法, 不足以满足现实产业生态化的需要, 必须采取符合时代潮流的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 与国际接轨, 建立健全产业生态补偿制度。

4.2 深入探讨产业生态补偿标准

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产业生态补偿的标准都会有较大差异。深入探讨各种产业生态化试点领域和地区的产业生态补偿标准问题是十分重要又紧迫的任务。H.T.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 以太阳能值作为能值研究的标准尺度, 通过能值转换率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中的诸要素转换为同一的太阳能值, 实现了不同质量的能量统一评价, 架起了区域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桥梁, 为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工具。因此,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可以定量评价产业生态系统生产经营某种产品时, 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详细的能值流向图, 执行机构可以清楚地发现产业违规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等, 并且可以将产业对环境的污染量化。能值分析基础上的生态补偿更具有可信度和操作性。

同时, 也可以根据市场、企业和消费者承受能力确定补偿标准;还可根据产业生态链各产业活动主体的补偿意愿商定补偿标准。

4.3 完善产业生态补偿的税收手段

税收作为一种分配行为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是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生态补偿手段, 对促进产业生态化具有独特的作用。要科学规划, 建全合理利用资源的税制与税收调节体系, 形成促进产业生态化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发达国家的产业生态补偿主要集中在回收利用产业, 即所谓静脉产业上。我国产业生态补偿必须考虑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两个方面, 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削减等方面构建税收体系。如对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技术低劣、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和产品实行重税政策;用零税率甚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行业和产品, 如对生产无污染环保产品的产业减免税率, 对利用“三废”的生产行业和产品进行减免税, 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 对不易回收的大宗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实行收费或押金制度, 绿色外贸导向型产品给予税收优惠等。

4.4 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生态补偿模式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篇8

一、基本概念介绍

(一)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被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 并称为全球陆地三大生态系统。由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面积的差异性、水文状况的不稳定性、边界的多变性, 从科学研究、保护管理等不同视角出发, 湿地的定义各有差异。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率先于1956年对湿地进行了定义, 即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一般包括草本沼泽、灌丛沼泽、苔藓泥炭沼泽、湿草甸、泡沼、浅水沼泽、滨河泛滥地, 以及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泊或浅水水体。1979年, 该协会在《美国的湿地和深水生境分类》的研究报告中, 对湿地再次进行了定义: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 湿地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以上的特征: (1) 至少是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生长为主; (2) 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3) 土层为非土质化土, 并且在每年生长季节的部分时间被水覆盖。当前, 该定义被广大湿地科学家普遍接受。

我国学者对湿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佟凤勤、刘兴土等学者于1998年提出的定义:湿地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 (水深2m以内、积水期达4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 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湿地作为特殊生态功能区, 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自然过渡体, 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特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使湿地具有丰富的价值功能, 除此之外, 湿地还有调节气候、防洪蓄水、纳垢净污、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保护物种、丰富物产、娱乐旅游、科技教育等功能。近年来, 由于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挖沟排水等原因造成了我国湿地逐年减少, 功能逐渐退化。

(二) 生态补偿及其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理论, 特别是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位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

1.生态环境价值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生态系统除了为人类提供直接产品以外, 它所提供的其他各种效益, 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等可能更为巨大。因此, 人类在制定与生态系统管理有关的决策时, 既要考虑人类福祉, 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 对于生态环境特征与价值的科学界定, 则是实施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是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环境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所形成的外部成本;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外部效益。由于这些成本或效益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从而导致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效益被他人无偿享用, 使得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3.公共物品理论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法律手段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 让生态产品的消费者支付相应费用, 生态产品的生产、提供者获得相应报酬;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 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 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生态补偿就是生态效益的补偿, 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对生态产品 (服务) 提供者所付成本、丧失的机会予以补偿。由于生态产品 (服务) 的公共性、生产该产品具有外部性, 因而其补偿途径为国家补偿与受益者付费两种途径。

4.生态资本理论

“生态资本”是指一种生态服务或者说价值的载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能直接进入当前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 即自然资源总量和环境消耗并转化废物的能力; (2) 自然资源及环境的质量变化和再生量变化, 即生态潜力; (3) 生态环境质量, 这里是指生态系统的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等各种生态因子为人类生命和社会生产消费所必需的环境资源。而整个生态系统就是通过各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生存及发展的效用总和体现它的整体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就越高,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就越重要, 而生态资本存量的增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随着生态产品稀缺性的日益突现, 人们意识到, 不能只向自然索取, 而要投资于自然。但是, 如果随着生态资本的增值, 而生态投资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最后就会没人愿意从事这种“公益事业”。所以,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给生态投资者建立一种回报机制, 激励更多的人为生态投资。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受益区的发展是依托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而存在的, 生态功能作为一种资源被利用并因此产生了效益, 但同时给生态保护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它的经济学基础在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

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为了保护天然湿地实行退田还湿工程。工程实施以来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 (1) 耕地不足, 农民出现严重的生计问题; (2) 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大量的滩涂被围垦, 苇田天然更新和随演替过程向滩涂扩展的趋势遭到人为限制而减少。目前, 大规模农业开发占用的苇田面积将远远超过自然增加的苇田面积, 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人为手段, 扩展苇田面积, 补偿其损失。滩涂苇田开发一方面涉及建坝、灌溉等工程投资问题, 另一方面也会占用鸥类等滩涂鸟类的生境及水产所需潮间带滩涂, 对此需控制适度的规模, 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湿地调查策略 (钟瑜, 张胜, 毛显强, 2002;李恩菊, 2005) 。

(一) 补偿的客体与主体—补偿的利益相关方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观点:谁收益, 谁负担。市场经济呼唤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有偿使用原则, 根据受生产破坏的范围和程度, 进行经济损益分析, 决定补偿办法, 征收生态资源利用补偿费和环境生态税, 使地上和地下资源开发更为合理合法, 并利于和国际相应组织接轨。

(二) 如何确定补偿额度

1.国外研究

19世纪70年代, 美国麻省马塞诸塞大学的Larson和Mazzarse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1972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理事会首先提出了“污染者付费”, 提出由污染者承担治理的费用, 很多国家把其确定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在环境法上的具体化、制度化是生态补偿在法律上的重要表现。2002年8月,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业部发表《全球挑战, 全球机遇》的报告, 呼吁各国领导人为子孙后代着想, 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巴西实施生态增殖费、建立永久性的私有自然遗产保护区和储藏量的可贸易权等措施, 来遵循“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哥斯达黎加通过立法手段保证生态效益的内部化, 采用市场手段对私人生产者所提供的生态效益进行补贴或为政府保护生态效益提供支持。

总之, 目前各国一般采取两大类政策手段: (1) 包含补偿内容的直接管理措施, 如建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2) 利用市场手段调节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 以促进生态功能的保护。另外, 大部分发达国家设有森林林业基金,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受益团体及个人。

2.国内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 在自然资源有价、有偿使用及定价问题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征收水资源税, 目前已有27个省市开征水资源税。在1992年年末, 原林业部邀请10个部委用40天时间到13个省的林区考察调研, 提出面对濒危林业的严峻现实, 必须尽快建立中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1998年7月1日重新修改的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 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2000年, 国家发布《森林法实施条例》。宋晓华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探索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与补偿标准, 明确了补偿范围与补偿对象;宗臻玲运用生长曲线模型和恩格尔系数相结合进行分析, 建立了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模型, 提出了有关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方法, 构建了区域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方案。张春玲等提出了水源林效益补偿的原则, 并指出水库水源林社会公益性效益补偿由国家承担, 经济效益由以水库为用水水源的城市居民、工矿企业、机关事业等部门来承担;廖浪涛等运用环境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 对密云水库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补偿费税的归宿进行了经济分析。

许多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欧阳志云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做了初步研究;陈仲新等参考Robert Costanza等的分类方法与经济参数对中国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价值估算;钟瑜, 张胜, 毛显强, 李恩菊采用机会成本法, 直接市场价值法, 防护费用法, 支付意愿调查法根据受益方的不同开展评价;更多的学者选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替代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 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某一类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开展评价, 如对森林、草地、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的评价。潘少兵指出社区参与生态补偿模式是一种创新体制。

(三) 生态补偿的方式

1.政府补偿机制

政府补偿机制是以国家或上级政府为实施和补偿主体, 以区域、下级政府或农牧民为补偿对象, 以国家生态安全、社会稳定、区域协调发展等位目标, 以财政补贴、政策倾斜、项目实施、税费改革和人才技术投入等为手段的补偿方式。

(1)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财力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1994年与分配制度一起实施的, 其目的是解决地方性收支不均衡、使落后地区也普及公共服务, 其主要内容有三项, 即“税收返还”、“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转移支付”。

利用财政转移支付进行生态补偿重点依托两种方式:一是在财力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保护的影响影子权重, 目前决定财力转移支付力度的因子中, 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还很小, 不属于最重要的15个因素之一;二是整合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 增加生态补偿项目, 或者在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专项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补偿”的支出科目。

(2) 差异性的区域政策

对于提供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 可供政府使用的调节手段很多, 政府可以试行增加当地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财政, 实施税收减免优惠的税收政策, 优先安排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投资政策, 实施生态优先的政绩考核政策。

(3) 生态保护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除了直接促进实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外, 还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与建设中, 具有“种子资金”的作用, 是政府实施生态补偿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家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项目有比较明确的生态保护政策目标和比较充裕的资金支持, 可以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生态建设项目普遍存在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地方存在重复立项等问题。

扎龙湿地生态保护区实施移民工程, 退耕还湿, 保护生态资源的赔偿金。鼓励和资助核心区内的村屯有计划的分期迁出, 缓冲区内处于生态敏感地域的村屯也要异地重建。在人口迁出的同时逐步退出生产活动, 使核心区内的耕地全部退耕还草、还沼, 增加了湿地的游乐和科教资源。对此, 旅游部门应因增加了经济收益而作出补偿;增加了湿地的环境容量, 向湿地排污的企业应因减少排污成本而作出补偿;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给全世界增添了一份珍贵财产, 国家乃至世界应为此作出补偿。此行为除向农民提供资金补偿外, 政府还应对其实物补偿, 如:粮食补偿等 (杜富华等, 2008) 。

(4) 环境税费制度

环境税收政策市调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包括环境税、与生态保护有关的税收和优惠政策、消除不利环境影响的补贴政策以及生态环境的收费制度。

从环境税费制度改革难度和实施效果分析, 首先应该消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是综合考虑环境税和环境收费政策, 最后考虑建立独立的环境税方案 (王金南等, 2006) 。

2.市场补偿机制

交易的对象可以是生态环境要素的权属, 也可以是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绩效或配额。通过市场交易或支付兑现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典型的市场补偿包括公共支付、一对一交易、市场贸易和生态标记等。针对于湿地生态补偿主要可以采取公共支付, 市场贸易等。

比如, 鄱阳湖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和栖息地, 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4月, 大量的越冬候鸟来此越冬, 繁殖栖息, 景象蔚为壮观, 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 因此, 可以通过建立景观游憩效益的交易市场, 来为保护鄱阳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当地社区和居民提供生态补偿资金。

三、我国湿地生态补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定性研究多, 重复研究多, 创新研究少

国内对湿地资源生态补偿分散研究多, 系统研究少。缺乏各个理论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衔接, 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未达到系统论中“总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二) 生态补偿理论的实践性较差

没有根本解决湿地资源生态补偿中“谁补偿谁, 补偿多少, 以及如何补偿”的问题。对湿地资源统一管理理论的具体运作方式、管理组织结构及运作缺乏研究与实践。对湿地资源生态补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三) 对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本身的认识广度、深度不够

不能准确把握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内涵及它的影响因素对具体城市湿地资源生态补偿的标准规定、补偿形式及补偿资金的来源等专门研究较少, 对湿地生态补偿的区域特殊性研究不够。

(四) 缺乏系统、有效的定性指标量化方法

对量化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研究不够充分, 缺乏系统、有效的定性指标量化方法。在实际研究工作中, 以湿地资源生态补偿为基础, 合理配置湿地资源, 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效地进行湿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应用研究不足。

四、结语

湿地生态补偿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有一系列的难题尚待解决。首先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需要克服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 人们不需为之付费的观念障碍;其次是生态补偿的三个基本问题即谁补偿谁, 补偿多少和怎样补偿难以确定。任何一种生态保护行为所产生效果总是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多个地区共同协调的结果, 因此很难确定补偿给谁;而生态环境效益的受益者也是很难在地理区域和行业范围上划清的, 故谁来补偿也难以确定;生态服务功能能否度量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前提之一, 但由于生态效益与自然资源更新补偿机制的价格体系尚不健全, 补偿标准无法准确定量化;最后在选择补偿途径时, 实施补偿的具体制度环境、人们的意识状况、操作成本、公平性等都为生态补偿的操作增加难度, 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湿地生态补偿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晓华, 杜志鹏.公益林经济补偿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 .

[2]钟瑜, 张胜.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2) .

[3]廖浪涛, 丁胜.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评价与补偿[J].林业建设, 2000.

[4]潘少兵.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经济学原理及补偿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杜富华, 张雪萍, 王姗姗.扎龙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08, (11) .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篇9

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 逐步认识到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应当与物质社会前行相同步。湿地生态作为自然生态中的构成元素,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亦成为其重要环节, 而进行湿地生态补偿亦正是现阶段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湿地生态系统归属全球6大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补偿理论也定离不开生态补偿的理论范围。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 特别是生态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囊括于生态补偿这一笼统概念之中而未单一清明出来, 不仅仅体现在定义湿地生态, 制定湿地保护法律法规, 合理规划湿地保护恢复等方面, 在湿地生态补偿的实践中也存在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模式单一、资金来源缺乏等问题。

1.1 湿地生态补偿主客体

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确认同生态补偿主体的明确方式基本一致, 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也基本囊括国家和受益者, 是根据利益相关者在特定生态保护或者破坏事件中的责任和地位进行确定的。国家作为对相关利益、权力的评判者和执行者在湿地生态补偿乃至生态补偿的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当相关的补偿数量无法由受益者以及生态保护带来的公众经济利益满足或者补偿主体不明确的时候, 当由国家来承担相应的补偿。受益者包括对湿地生态资源占用, 自身发展对湿地生态保护造成有害影响从而导致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行为主体。为湿地生态保护牺牲自身利益的个、群体构成的保护者和致力于湿地生态保护恢复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国际组织共同构成湿地生态补偿的客体。简单来说, 湿地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确立按照破坏者付费, 使用者付费, 受益者付费和保护者得到补偿等原则共同确立;湿地生态补偿的内涵即是生态补偿的主体向生态补偿的客体进行数量补偿。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偿主体, 即湿地生态系统本身, 诸如湿地公园一类, 通过对某些湿地区域的可持续开发以及合理利用, 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本身在保护与建设的平衡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种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使得该区域的受偿方间接的从中获益获利。促进了该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平衡发展, 也使得湿地公园本身成为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

1.2 湿地生态补偿方式研究

湿地生态补偿方式是湿地生态补偿研究中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湿地生态补偿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依据生态补偿的途径、补偿物的性质、补偿的效果又将生态补偿的方式类型进行了相应的划分。补偿物最为常见、最为普遍易行的即是资金补偿, 在实践中具有高效、直接、实用等特点。补偿客体被给予当前阶段在生活、生产资料上所匮乏的实体物资即是实物补偿。在区域性、地方性政策上进行优化改良, 制定多方面的优先权以及优惠待遇以及对相关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政策管理等则是政策补偿的内容。对被补偿者进行免费的智力服务, 如培训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则是智力补偿的内容。根据生态补偿的途径又可以将之分为直接补偿以及间接补偿, 亦有学者将其划归为输血性补偿以及造血性补偿2类。

输血性补偿主要是指政府或者其他补偿主体将筹集的补偿资金定期转移给被补偿方, 这种补偿方式对于受偿者来说具有支出上极大地灵活性, 受偿方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这部分受偿资金。当然这种补偿方式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一旦受偿方将受偿资金进行消费性支出, 而不是从长久长远来支配这部分收入, 那么这部分资金也不能从根本上使得受偿方因保护生态资源而富有起来。造血性补偿同输血性补偿最本质的区别即是补偿主体不单一或者不以资本转移为唯一形式对首场客体进行补偿, 通常以发展生态项目、生态环保产业的形式拉动落后生态保护区域内的群众生产就业积极性, 通过自身劳动再创造实现不依赖不依托的自主发展方式, 使得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其优点是实现受偿方的可持续发展。

王青瑶, 马永双等人还在不同湿地保护方式下对以上2种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 对于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小区等应更偏向于输血性补偿。采用湿地保护区进行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通常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湿地区域, 以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为目标, 其生态价值要远远高于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保护程度高, 无法进行经济开发, 而造血性补偿的内容本身即是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达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同样湿地保护小区内只能开展科学实验和保护监测等必须的湿地生态保护活动。而其他的诸如湿地公园形式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方式自身偏向于公众游览、参观、休闲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教育以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采取造血性补偿也就更为恰当。

1.3 湿地生态补偿量化标准

生态补偿量化标准的确定是指导湿地生态补偿总进程合理推进的平衡木, 关系到湿地生态补偿实施的可行性和补偿效果, 补偿标准的过高或者过低分别对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只有合理量化补偿才能平衡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更好的发挥湿地生态补偿对于湿地区域保护以及受影响补偿受体的发展生存的积极作用。

目前, 主要存在2种生态补偿标准的量化研究思路, 一类是对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评估, 利用Robert Costanza等人提出的对重要生态系统进行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定方式确定生态系统总价值, 将生态系统总价值作为生态补偿的参考数据, 利用差别计算来确立补偿的量化标准。但是这种方式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之中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生态功能服务本身即是非市场化商品, 其价值量化主要应用市场替代法以及非市场评估技术, 但是不同的评价研究方法对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定存在差异;生态功能服务中的非使用价值诸如遗产价值、存在价值的量化根本无法客观定量;采用这种方法评定生态功能服务价值过于巨大, 在制定补偿标准时也会使得补偿数量过大, 降低补偿主体的补偿能动性。

第2种方法即是广泛应用于国内现行补偿实践即最小数据方法。Antle等开发的最小数据法, 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生态系统供给的机会成本推导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曲线, 用土地利用来代替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来进行分析。

1.4 湿地生态补偿的法律及相关制度研究

确立标准规范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劳动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平衡关系, 对劳动价值的追求, 对生态价值的忽视使得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的狭隘暴露无遗。

现阶段我国湿地生态补偿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相关湿地补偿的法律制度上国家和各地区已经通过并开始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诸如:国家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均以明文形式对概属湿地领域的相关应用、开发、保护行为进行规范要求;地区立法中各省份制定的《湿地保护条例》对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内容进行确定;国家性政策中2000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一五”实施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都在各个层面体现了湿地生态保护及补偿的相关内容。但是有关湿地生态补偿的完整法律制度建设依然没有详尽, 无法满足湿地生态建设的相关要求。从立法以及制度的完整性来看, 没有明确湿地定义, 我国通行的湿地概念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定义;湿地生态补偿量化标准没有明确统一的实行办法, 补偿物类型, 补偿对象不具备法律刚性;湿地生态补偿义务关系没有理清, 湿地生态补偿的行政主体囊括林业、土地、水利、农业部门, 没有专一有效的行政主体执性补偿内容。湿地生态补偿的主体主要以政府财政资金转移来进行, 湿地损害者为主体能够体现市场化补偿的面积补偿形式尚未采用。

2 结语

湿地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构建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推进中的重要一环, 湿地生态补偿的内容主要包括:湿地生态补偿法制建设;湿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确立;湿地生态补偿实践应用4大内容。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应当从湿地生态的涵盖范围出发, 明确湿地补偿的主体、补偿的客体, 使得单一湿地生态补偿方式多元化, 更好的把握资金、政策、实物、智力在湿地生态补偿中的应用, 体现破坏者付费原则、使用者付费原则、受益者付费原则、保护者手补偿原则, 应用科学合理的补偿量化标准, 根据不同的湿地生态补偿条件制定不同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和湿地生态补偿方式, 才能提高湿地生态补偿可行性, 从根本解决湿地生态补偿主体与生态补偿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

现代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篇10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角度分析,生态补偿的正式提出源自产业发展、“人口爆炸”等产生的人地矛盾尖锐化。因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心声,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念已成为我国21世纪的时代需要。为了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1.1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前人类的需要,又不危害其子孙后代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进行发展的能力”[1]。这就要求我们当代人既要达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目的,又要保护好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气、淡水、海洋、矿产等资源,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因此,迅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2 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不断认识、改造、尊重和服从的辩证统一过程。但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成为经济发展如影随行的“魅影”。对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而言同样如此,生态环境形势紧迫而严峻,环境资源的粗放型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又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如要缓解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必须改革环境资源的无偿和廉价使用体制,立意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市场化道路。

1.3 科学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总体方向,同时为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存在着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态势。从全国来看,几十年来资源富集但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牺牲眼前的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将煤炭资源、水资源等输往资源稀少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处于下游的东部地区在获得巨额生态效益却没有给予西部足够的补偿。这就使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分担了过多的环境负担而更加贫困,难以从全国的经济增长中获取相应的收益。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资源赋存区不可能无限制地奉献,他们不但应从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中获取自己应得的价值,而且有权利要求受益方共同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补偿是在现实中对资源环境利益不公平的有效纠正。

2 生态补偿的内涵与类型

2.1 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内涵

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生态补偿的定义和内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初的生态补偿指自然生态补偿[2,3,4]。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文献中,生态补偿通常是生态环境加害者付出赔偿的代名词;而90年代后期以来,生态补偿则更多地指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建设者的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5,6,7,8,9,10]。今天,生态补偿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对环境负面影响的一种补偿,它应包括对环境正面效益的补偿;涉及的范围也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还包括政策、规划、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尽管定义没有统一,但其基本理论来源是一致的,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目的就是解决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外部性问题,使资源和环境被适度、持续地开发利用和建设,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此外,生态补偿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它既是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或破坏行为产生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的一种环境政策手段,又是对生态环境功能丧失的补偿。生态补偿主体具有二元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机制因素,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向调节和双重补偿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维持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应有法定性,要依法有序和可持续地补偿,防止“人存政兴,人亡政息”。

2.2 生态补偿的类型

①从补偿对象角度,可划分为:对生态保护贡献者给予补偿,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对生态破坏中的受损者进行补偿,目的是维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对减少生态破坏者给以补偿,目的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基础,促使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②从条块角度可划分为“上游与下游之间的补偿”。一是指流域上游的生态保护直接影响到下游地区的生态质量,对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努力和机会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该补偿体现了生态资源的福利共享和责任共担。二是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补偿”。即“直接受益者付费”补偿,如林水部门耗资提升生态环境,对旅游部门、水利部门、航运部门等都产生了直接或者间接效益,可在这些集团中间进行利益的再调配。③从政府介入程度可分为:“强干预”补偿机制,是指对生态效益评估困难、交易成本较高的公共物品,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弱干预”补偿机制,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生态保护者与生态受益者之间自愿协商的补偿。④从补偿的效果可分为“输血型”补偿和“造血型”补偿。“输血型”补偿是指政府或补偿者将补偿资金定期转移给被补偿方。该方式的优点是被补偿方拥有极大的灵活性,缺点是补偿资金可能转化为其他支出,难以体现生态补偿的真正涵义。“造血型”补偿是指政府或补偿者运用项目支持的形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安排到被补偿方,通过生态产业发展等形式增加落后地区的发展能力,形成造血机能与自我发展机制,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3.1 生态补偿的原则

从总体上看,生态补偿有以下几个原则:①“谁保护,谁收益”原则。由于生态保护行为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如果不对包括流域在内的生态保护区以及保护者给予一定的补偿,那么就会导致社会上“搭便车”行为的普遍存在[11,12]。付出努力的生态环境保护者应当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政策优惠或税费减免的激励,将正的外部效应内部化。②“谁污染,谁付费”原则。这是OECD理事会于1972年决定采用的环境政策基本规则,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的控制。③“谁受益,谁付费”原则。这是针对生态环境改善受益群体所采取的原则。但由于在一些情况下生态保护的受益主体的模糊性和泛化,地方政府应当成为补偿的主体,并从其财政中支付或转移支付该部分费用。④公平补偿原则。平等是作为生态正义的形式,公平才是生态正义的内容所在。⑤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公平性原则的延伸,即生态补偿税(费)的征收要注意把握“度”,协调好补偿者和被补偿者之间的平衡,既要争取补偿与损失之间相持平,做到等量补偿,又要考虑到补偿者的实际情况。⑥灵活性原则。能包容生态补偿的各种情形。⑦协调性原则。生态补偿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生态功能的恢复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与持续发展,实现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⑧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广泛参与原则。生态保护建设作为公共事业,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生态问题作为事关大众的社会性问题,需要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监督。

3.2 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

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主体是指依照生态补偿法律规定有补偿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职责或义务,且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应当向他人提供生态补偿费用、技术、物资甚至劳动服务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一般而言,由于国家是资源开发的最大收益者,政府首先应成为实施生态补偿的经常主体。各级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经营者进行补偿,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等,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其次是市场补偿主体。这是在政府制定的各类生态环境标准、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利用经济或非经济手段,通过市场行为改善生态环境活动的总称。第三是社会补偿。主要是指由国内外的组织机构或者社会民间团体、个人作为补偿主体来实施的补偿,如一些民间组织设立的基金会等,这一补偿主体尽管比例很小,但却是对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生态补偿对象:生态补偿的对象是指因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从事生态环境建设、使用绿色环保技术或因生活地、工作地或财产位于特定生态功能区或经济开发区域而使正常的生活工作条件或者财产利用、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依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应当得到物质、技术、资金补偿或税收优惠等的社会组织、地区和个人。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生态环境建设者。如我国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②生态功能区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由于特殊的区域功能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严重影响到地方教育、医疗、交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居民就业择业也因此受到影响,生活水平降低。因此,有关政府应给予该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相应的资金、优惠政策、技术等补偿,使他们因此丧失的发展机会得到弥补。③特殊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如某些新开发工业园区内的原住民和单位,因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而导致周边生产和生活环境变差、生活质量下降等情况应该得到补偿。④为提高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利用水平而进行相关研究、教育培训的单位和个人。⑤积极主动采用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企业应该给予补偿,如给予税收减免,鼓励企业主动减少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生态补偿途径和方式

生态补偿的途径主要包括:①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如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②向受益部门收缴一定的生态补偿费和生态补偿税,将其纳入国家预算,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国家每年将一部分资金补贴给生态建设者。③政府补贴,如将税收的剩余部分作为生态建设区替代产业发展基金,或减免农业税、特产税等。④强化对资源占用和环境污染的收费,增加资源占用和环境污染成本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增加对受害地区的生态补偿。⑤推广优惠信贷,既可刺激借贷人有效使用贷款,又可提高借贷行为的生态效率。⑥借助国内外基金,如世界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项目,用于受破坏地区的生态建设项目。⑦发行生态彩票,筹集生态建设资金。⑧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区经济发展的投资,提高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自我补偿的能力。补偿方式是指补偿主体采用何种途径来实施补偿,是补偿活动的具体形式和补偿制度的载体和运行环境,一般采用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基金、押金、执行保证金等经济补偿,也可以采取实物、技术、政策等非经济补偿。

3.4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效益补偿的核心,关系到补偿的效果和补偿者的承受能力。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标准,如按补偿标准是否为法定,可分为法定补偿标准和协定标准。法定标准是法律明确规定不容许单方或双方拔高或降低的补偿标准,而后者则可由双方协商确定。按补偿标准的性质可分为恢复和保护价值型标准、出让型标准、激励(约束)型标准。恢复和保护价值型标准是补偿受偿者实际受到的损失或为保护生态环境(要素)实际付出的代价,如复垦费、养护费、污染治理费,目的在于让受偿者恢复到先前的状态;出让型标准往往是指以生态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为交换对价,如土地出让金、矿山采矿权的拍卖价金,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产权出让出租;激励(约束)型标准,一般是针对行为对生态环境是否友好为前提结合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生态环境状况而制定的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补偿标准,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政策和税收优惠。目前生态补偿标准一般以恢复和保护价值型为主,出让出租、激励(约束)型为辅;以补偿经济价值为主,生态价值为辅。当然,也要考虑区域及流域标准、行业标准、时段标准,等等。

目前,国内外主要依据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作为补偿标准的依据,采取机会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炭税法、造林成本法等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据此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移民等行为确定补偿的额度。从我国现实发展看,补偿标准的上下限、补偿等级划分、等级幅度选择等,取决于损失量、补偿期限以及道德习惯等因素。在现有的条件下生态补偿只能体现相对的公平,而无法做到绝对公平。补偿标准低了不能有效调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高了则政府难以负担。因此,补偿标准应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对生态效益的需求间寻求平衡点,应定在双方均能接受的水平上。

4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实践借鉴

4.1 国外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利用经济手段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19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马塞诸塞大学的Larson和Mazzarse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13],美国、英国、德国建立了矿区的补偿保证金制度[14,15,16,17,18];Cuperus R等对因高速公路的修建而产生的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19,20,21]。较为超前的研究成果支持了相关实践,如哥斯达黎加1995年开始的环境服务支付项目成为全球环境服务支付项目的先导。英国伦敦的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美国的森林趋势组织分别就环境服务市场及其补偿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对自发或政府组织推动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和诊断,作为理论的探讨和市场开发的依据。

世界各国在生态补偿模式上,政府购买仍是支付生态环境服务的主要方式,但是市场竞争机制依然可以在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美国)[22,23]。巴西和哥斯达黎加的成功经验还说明由政府提供补偿并不是提高生态效益的唯一途径,政府还可以利用经济激励手段和市场手段来促进生态效益的提高。同时,人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支付生态环境服务的模式,如公共支付(主要形式)、一对一交易、市场支付、市场贸易、生态标记等。

4.2 国内实践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篇11

编号:xzxyxtkt2014036)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点流域,一直以来,政府是流域管理者,但由于国家经济补偿能力有限,近期市场导向成为主要形式,目前流域补偿机制日益成熟,出现多种形式的流域补偿模式.丹东流域众多,在资源逐渐价格化的情形下,急需探讨流域补偿机制,特别以鸭绿江为体系的流域,流域水文、水资源等服务成本、损失与价值评估困难,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难以确定.因此,通过对我国已经实施的流域补偿区域进行分析,为丹东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成功经验,明确丹东流域补偿标准、模式等。 【关键词】生态补偿;流域;丹东

一、丹东流域生态补偿提出背景

丹东流域牛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基本上与国家宏观背景相符合,是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法律基础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发展,并引起重视进而实施的。主要表现为建立牛态补偿机制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0年国务院颁布《牛态环境保护纲要》和2003年颁布的促进西部开发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的牛态保护补偿机制。《牛态环境保护纲要》指出:“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牛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于段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补偿费,为牛态建设和牛态保护筹集到充足的资金,以促进我国牛态保护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国务院2007年T作要点》都明确提…了积极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并在财政、价格、税收、信贷、贸易等领域提出相应的环境积极政策。在此基础上,2007年3月15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关丁进一步加强牛态保护T作的意见》,要求“研究探索牛态补偿政策,拓宽生态保护资金渠道。总局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流域上下游之间、资源开发与牛态保护之间、自然保护区内外的生态补偿途径,研究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机制。”这个文件对牛态补偿的氛围做出了明确的划分,对丁流域牛态补偿的政策文件从6月份开始下发,《国务院关丁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开展跨流域牛态补偿试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讲话和一系列文件关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充分反映了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盒要求尽快建立牛态补偿机制的政治意愿。

二、丹东生态流域自然环境特征

丹东市地处黄海之滨及鸭绿江北岸,境内地势由南至北依次呈平原、丘陵、山地分布,水汽来源及地形抬升条件相对优越,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径流深居全省首位。全境按流域分为浑江、蒲石河、爱河、鸭十、鸭~大、大洋河、大~碧及太子河8个五级区;按行政划分为宽甸、凤城、东港、振安、元宝及振兴6个三级区(按2010年行政区划统计)。由于丹东流域众多,而浑江、蒲石河、爱河、大沙河、安平河属丁鸭绿江支流,因此,主要探索鸭绿江流域的牛态补偿机制。鸭绿江是中朝两国共有、由两国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的界河。鸭绿江古代秦、汉时期称马訾水,隋、唐、辽、金称鸭渌江,白元代起改名鸭绿江一直至今。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南麓,距天池20公里的三奇峰。暧江将按“河源唯远”观点,此为源头。从源头白东北流向西南,经我国吉林集安市下游与支流浑江汇合后进人辽宁省宽甸县,经丹东市区在东港市注入黄海。鸭绿江十流长795公里,其中吉林境内长569公里,辽宁境内长226公里。流域位丁北纬390 51'~ 42030',东经124030’~ 129000’之间。流域面积64,471平方公里,其中中国侧流域面积32,466平方公里。鸭绿江两侧,中方为占林、辽宁两省;朝方为两江道、慈江道和平安北道。鸭绿江流域主要支流有中国侧浑江、蒲石河、爱河、大沙河;朝鲜侧虚川江、长津江、秃鲁江、忠满江。

三、丹东流域生态补偿对象与范围

由于水资源属丁公共产品,流域牛态补偿具有明确的外部性,受益的对象和范围难以精确确定,常常造成流域牛态补偿与水资源免费使用、受益者不补偿、保护者不受益的现状。因此,这里界定的牛态服务的需求是客观、事实上的需求或牛态服务功能的获得。

1.支付补偿的对象

不考虑跨省的问题,就鸭绿江水系而言,丹东属丁流域生态补偿的受益区,从浑江、鸭绿江上游入境水质看,辽宁省应对丹东进行补偿,同时,大连对丹东进行调水,也应该对丹东进行牛态补偿。因此,从流域上下游的补偿关系看,应支付补偿金额的范围应该包括辽宁省、大连市。

2.支付者的需求

从牛态补偿支付者的需求考虑,牛态补偿要考虑水质的进一步改善和水量的稳定或增加。即:补偿量=水质标准+水量标准

2012生丹东市入境水量87.5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3.5%。其中,浑江入境51.87亿立方米,比常年均值多1.4%;爱河入境3.136亿立方米;大洋河入境32.28亿立方米,大碧入境0.2968亿立方米。同时,全市出境水量187.2亿立方米,比常年平均值多24.2%。虽然数值增加,但出境水量非常大,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协调,将造成整个丹东流域水质和牛态的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曹建洲鴨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问题和对策U]国中国环境管理2001(10)

海洋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篇12

我国海域资源使用逐步进行市场化配置, 但海洋生态补偿仍处于初级阶段, 单纯市场机制不足以实现海洋生态补偿。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收费标准不一, 并且整体上补偿资金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公共物品特性, 尤其是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破坏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者的收益被共享却得不到经济补偿, 海洋生态破坏者的损害共摊而受害者却得不到经济赔偿。并且, 海洋生态系统不同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 具有流动性、连通性、整体性等特点。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不完全市场、外部性与公共物品性、产权不明确都造成市场失灵。因此, 急需政府干预, 利用财政工具对相关主体进行利益调节, 促进海洋生态补偿的实现。

一、国外关于海洋生态补偿文献研究

Geenier (2000) 在分析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激励手段时提出了生态修复补偿手段。Cowell (2003) 在探讨南威尔士加的夫海港的资源替代性问题时分析了海洋生态补偿问题。Elliott等 (2004) 对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海洋资源的生态补偿可以分为三种:经济补偿、资源补偿和生境补偿。目前在海洋生态补偿领域, 对海洋溢油事故的生态损害补偿的研究比较多, 主要包括损害评估方法、索赔与赔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Joshua Farley等 (2010) 认为生态系统退化是因为市场失灵, 并且分析了市场机制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存在的缺陷。Robin J.Kemkes等 (2010) 则认为应当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即进行服务的生态补偿, 国家财政应当保障收费的进行、资金的运用, 并且设计了一个框架来决定何时进行收费制度为最优。Gert Van Hecken (2010) 认为存在市场失灵的环境保护领域, 应当从政府角度出发, 实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 (PES) 。

Matthew Cranford等 (2011) 研究了区域间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并且提出了生态系统保护的两种手段。Robert Fletcher (2012) 研究了哥斯达黎加的政府付费进行生态补偿, 认为通过财政补贴是必要的, 也应当尊重市场规律。Robert Fletcher和Jan Breitling (2012) 研究了哥斯达黎加的政府付费进行生态补偿, 认为通过财政补贴是必要的, 也应当尊重市场规律。

二、国内关于海洋生态补偿文献研究

王森 (2004) 对海洋生态资源进行解析, 提出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包括现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三部分, 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是其正价值和负价值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曹明德 (2004) 指出对于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通过财政支出、转移支付、民间协议等体系进行。刑丽 (2005) 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既要改革生态补偿性质的资源税费, 又要拓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杜振华、焦玉良 (2006) 首次提出了生态补偿资金区间转移支付的想法。孔志峰 (2007) 提出了生态保护成本和生态损失外部性两个方面的生态补偿政策建议。丘君等 (2008) 在“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中, 提出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根据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来界定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补偿途径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环境资源税费、智力型投入、项目实施等;参考理论计算值结合实践制定补偿标准。此外, 作者还针对渤海海域提出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设想。于霖等 (2008) 在“建立渤海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研究”中认为, 要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税制度, 海洋生态税的纳税人应包括三类:受益于海洋生态资源的纳税人、消耗生态资源的纳税人和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纳税人。王晓云 (2008) 分析纠正了贴现率计算方法在生态资本问题上的应用, 确定了合理利用贴现率计算方法确定海洋生态补偿额度。张继伟等 (2009) 在“基于环境风险分析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一文中, 以海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 将生态补偿的概念引入海洋环境风险管理中, 基于环境风险分析研究了海洋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戈华清 (2010) 指出, 海洋生态补偿在海洋环境保护的某些特殊领域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应结合我国海洋资源利用状况、海域使用权制度、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洋环境保护制度等进行全面论证, 进行海洋生态补偿设计。郑伟等人 (2011) 则在梳理了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下, 从生态补偿的原则、分类、标准和方式等方面初步探讨适合海洋自身特点的生态补偿技术体系。王金坑等 (2011) 针对我国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隶属问题、资金来源问题、海洋生态补偿的评估标准与现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衔接性以及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王昱、丁四保 (2012) 从财政转移支付角度, 对区域间的责任机制、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三个维度探讨了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 给海洋生态补偿中的区域间协调机制产生了启发。

三、结论与展望

国际生态补偿的研究对于中国海洋生态补偿的开展, 有一定的启示。在海洋生态补偿领域, 西方国家比较通用的做法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以及制定限额交易等, 对海洋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投入对海洋生态的建设者进行补贴, 通过排污许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者进行惩罚;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欠缺和空白,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国内关于海洋生态补偿的理论体系不够全面、完整, 尤其是海洋生态补偿财政实现机制的研究非常缺乏。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特殊的公共物品属性, 需要公共财政进行保障, 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现有的研究中部分涉及某方面研究, 例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直接投资制度、财政投入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等, 但缺乏系统性, 没有形成完整的海洋生态补偿财政实现机制的研究;第二, 已有的关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价值评估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对于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技术进行海洋生态破坏损失价值评估的研究为数甚少, 具有明显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第三, 缺乏对海洋生态补偿量计量技术的研究。海洋生态补偿涉及到海洋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变化量的计量, 而相关计量方法的研究还存在空白;第四, 缺乏对实施海洋生态补偿的典型案例的研究。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于海洋溢油事件的生态损失赔偿进行了研究, 但鲜见对于围填海造地等海洋开发工程的生态损害的价值评估及补偿的研究。因此, 在海洋生态补偿研究工作方面, 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洋生态损失的计量方法, 进而建立海洋生态损失的计量模型, 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洋生态补偿量的模型;此外, 通过对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各构成要素的研究来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总的来看, 国外在海洋生态补偿的内涵上、实践上, 都与国内有着一定的差别。这些研究和差别, 对于制定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建设机制方面都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补偿财政政策的文献进行综述。目前, 我国对于海洋生态补偿财政机制构建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并且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文献综述, 提出对我国生态补偿进行政策建构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海洋生态补偿,建设机制,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崔凤, 崔姣.海洋生态补偿:我国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J].鄱阳湖学刊, 2010.海洋生态补偿的财政实现机制研究, 6.

[2]宫小伟.海洋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6.

上一篇:长输石油管道下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