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解决

2024-12-02

事故解决(共11篇)

事故解决 篇1

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供电系统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如此, 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则尤为重要。然而, 伴随着近些年来, 供电需求的不断加剧, 输电线路所面临的负荷也逐渐增多, 输电线路事故也随之增加, 这不仅影响了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也给用电客户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与经济损失。因此, 如何落实输电线路维护工作, 确保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则早已成为供电企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 就输电线路线路运行事故进行粗浅地分析, 并提出解决对策, 以供参考。

1对输电线路运行事故的分析

1.1因维护不到位而造成的输电线路运行事故

由于我国的输电线路十分复杂且电力系统所能提供的人力、 物力与庞大的输电电路相比资源十分有限, 以至于无法开展全面的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 而造成输电线路因维护工作不到位而出现运行事故。此外, 还有部分电力企业对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至于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无法得以有效与顺利地开展。

1.2因输电线路负荷的不断增加而造成的输电线路运行事故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用电需求量的不断提高, 输电线路负荷也在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输电线路运行故障也屡屡发生。尤其是由于供电设备过热而导致的输电线路故障更是成为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分析, 可以得知, 电力设备过热故障主要分为内部故障与外部故障两种。其中, 内部过热故障普遍发生在绝缘材料或金属外壳之中;而外部过热故障则主要发生在电线接头的裸露之处。而无论是因内部过热还是外部过热造成的输电线路故障归其原因, 都是因为疏于对输电线路的检查而造成的。

1.3电力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尚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 目前仍有部分电力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输电线路维护工作知识与职业技能, 以至于在输电线路运行事故上无法做到准确、及时地解决故障, 再加上缺乏工作经验, 在一时之间也难以找到故障原因, 从而错失了最佳故障解决时机。同时, 在日常维修、检查工作中, 由于专业知识上的缺乏也很难对输电线路的运行故障做到事前控制与预防, 这不仅给供电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也给供电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解决输电线路运行事故的几点对策

2.1切实落实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

提高对输电线路维护工作的重视度, 切实落实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 是减少输电线路运行事故, 提高供电质量与供电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 提高电力企业对输电线路维护工作的重视度, 让所有的电力工作人员都能够切实认识到输电线路对确保安全供电的重要性, 进而提高个人责任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落实好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第二, 为输电线路维护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完善的输电线路维护工作制度能够使输电线路维护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从而向着规范化、秩序化方向而不断发展。因此, 电力企业应该结合输电线路的实际情况, 对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与责任落实。尤其是针对输电线路维护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责任追究到个人, 以此提高电力工作人员工作责任意识的同时, 对促进输电线路维护工作的开展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2加强输电线路的检查工作

输电线路所发生的运行事故很大程度都是由于电力工作人员疏于对输电线路的检查而造成的。因此, 加强输电线路的检查工作则对控制输电线路故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力设备过热而造成的故障问题上, 可以通过检查周围材料温度进行诊断与处理。因此, 在今后的供电系统中, 更要充分重视与落实输电线路的检查工作, 对全范围的输电线路进行分片管理, 并指派专门的电力工作人员进行检查与维修, 以此及时发现输电线路所存在的故障并进行合理地处理。

2.3进一步完善输电线路建设

近些年来, 随着供电需求的逐渐增加, 电力负荷也随之加重。 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输电线路供电、分配用电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完善输电电路的建设工作, 以此保障供电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一, 要加强对输电线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也就是说随着供电需求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完善输电线路建设, 更新输电线路电力设备, 进而达到提高供电效率以及输电线路负荷量的目的, 保障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第二, 为输电线路添加一些安全维护设备, 这样不仅能够保障供电工作及时有效进行, 也能够减少因设备出现问题而造成了电力故障, 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

2.4构建一支高技能的专业化电力工作人员队伍

构建一支高技能的专业化电力工作人员队伍, 对做好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控制与预防尤为重要。因此, 电力企业在日常工作中, 要充分重视对输电线路电力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尽可能提高输电线路电力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 使其能够掌握在输电线路维修工作中的专业技能知识, 并能够针对实际发生的运行故障及时、正确地做出处理, 避免事故更加严重。同时, 还要帮助每一名输电线路工作人员树立起对输电线路工作的正确认识, 认识到输电线路在供电工作中的重要性, 进而积极、自主地投入输电线路工作之中。

3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就输电线路运行事故及其解决对策进行粗浅地探讨, 也希望通过笔者的阐述, 能够让更多的人们清楚地认识到, 在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 做好输电线路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针对输电线路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总结经验教训, 以此确保供电质量与供电安全, 这也是势必会成为当前所有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小桐.输电线路运行事故与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 :132-133.

[2]白文礼, 曹甫弘.输电线路运行维护问题探讨[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0 (6) :115.

[3]程其礼, 张生权.高海拔、多凝冻区域解决输电线路覆冰问题的研究及应用[C]//2008年抗冰保电技术论坛论文集 (一) .2008.

[4]王荣.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与观冰点探讨[C]//2008年抗冰保电技术论坛论文集 (一) , 2008.

[5]徐青松, 劳建明, 侯炜, 等.输电线路覆冰的实时计算和监测[C]//2009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9.

[6]肖云东, 刘锦英.输电线路覆冰与局部气象因素的关系[C]//山东电机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7]张志生, 曹敏, 陈霍兴.云南输电线路覆冰与气象的关系分析[C]//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 (文摘部分) .2010.

事故解决 篇2

作为司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要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执勤民警,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也应予以协助。

2.怎样保护交通事故现场?

出了交通事故后,司机有责任主动保护现场,在民警没有到达现场前,遇移动事故受伤者送医院抢救时,要对伤者的躺卧位置和姿态设置标志。总之,凡有必要移动现场任何有关事故的物品,包括人、车、散落物品等,都应标明原始位置的标记。如遇下雨、刮风等天气,应就地取材,用塑料布、席子等物将痕迹盖起来保护好。切勿不作任何标记就擅自将事故车开动驶离事故现场,送伤者去医院。

3.肇事司机驾车逃跑怎么办?

交通事故受伤者或目击者,在发生事故后,首先应记下肇事车辆的车牌号码及肇事车辆的外部特征,立即报警。遇肇事司机驾车逃跑,应注意保护原始现场,保全物证,及时报警。对肇事逃逸者,一旦被公安机关抓获,将予以吊销驾驶证从严处罚。对举报肇事逃跑的有功人员,公安机关将给予表彰奖励。ww.peichang.cn

4.肇事当事人怎样自我保护?

事故解决 篇3

关键词:铁路安全;科学分析;对策;社会稳定

铁路运行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铁路的安全性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当前,我国的铁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新的站段管理体制应运而生,同时也提升了铁路的运行效率。新的站段式管理对列车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更大,这必然会导致铁路管理的难度上升。列车内的后勤设备复杂,线路不稳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具体的工作执行不够标准等等这些不利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到铁路的安全运行。针对这些铁路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科学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在日常运行中做好预防工作,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1 铁路行车常见的安全问题

1.1 铁路设备的突发故障

铁路运输设备是影响运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运输基础设备与运输安全技术设备是铁路运输设备的两个方面,有线路、车站、信号设备、机车、车辆、通信设备是运输基础设备,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自然灾害与防治设备等为运输安全技术设备。铁路设备的种类多,复杂,加上铁路基建的增多,时间紧,任务多,往往导致铁路干线上的停电次数增多,封锁频率增高,使得设备不能够正常运行,为列车的行车埋下隐患。铁路设备的复杂性同时也给技术人员巡查铁路故障带来一定的难度,系统化的铁路运输设备给应对突发故障带来一定的挑战。

1.2 人员的偶然性失误

运输过程中基本是靠人员在具体操作,维持正常的运行,且客运中乘客也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系统内部人员规范操作是保证运输安全性的关键,但由于人的主观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导致大祸的酿成。在2013年5月22日k601抱闸故障中,车辆乘务员发现异常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没有主动停车检查走行部,若不是代县站的助理值班员及时拦停列车,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乘务员的疏忽而酿成的大错屡有发生。而对于运输系统外部的人员来说,乘客携带危险品上车、货物中含有危险物品而不如实申报、机动车人员冒险通过铁路口和铁轨维修人员的拆卸设备等等都会威胁铁路行车的安全。

2 铁路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2.1 铁路设备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铁路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对铁路运输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现象,铁路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加上铁路的维修、基建的路段增多,在加重了作业任务的同时导致了铁路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面对新科技对铁路运输设备的渗透,技术工作人员的技术革新速度跟不上新科技的发展速度,这增加铁路运输的维修和巡检的难度,不能及时发现铁路设备的安全隐患并解决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2.2 铁路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

在对以往发生的铁路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铁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列车脱轨、冲撞、挤压的事故。2013年5月22日,太原局K601次(编组16辆),5:27分代县通过时,车站助理值班员发现机后9位车下冒烟,呼叫司机停车,原因是检修车间在对104制动阀检修过程中,在打砂除锈、分解、研磨等工序中存在细微颗粒物残留,残留的细微颗粒物隐藏在阀体内部孔路中未完全清除干净,并在制动阀工作时侵入滑阀与滑阀座间,造成滑阀与滑阀座的接触面破坏,导致列车管压力直接进入作用部,造成上下鞲鞴之间无压差,滑阀不移动,制动后不缓解。类似的案例说明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背离标准作业、业务水平低,这是具体操作人员普遍存在的现象,加上管理者不重视对作业的检查,缺乏责任意识,应急能力差,疏于对操作人员的管理,导致人为性的隐患频发。从领导到管理者再到操作人员,自上而下的思想意识不够强,在平时的工作中以经验代替规章制度来操作,种种原因的叠加,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3 安全意识不强

运输系统内部人员来说,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疏忽而发生的悲剧屡见不鲜。在上下车的过程中,滑落至铁轨而导致身体碾压致死的事故屡有发生。工作人员在维修铁轨中,因意外失足而被列车扎伤的事故同样也是存在。这些都说明,工作人员自身对安全意识的不重视,忽视。2010年11月19日上午,侯马北线路车间驼峰工区班长在准备利用推峰间隔时间更换滑床板作业时,未认真确认车辆溜放动态,盲目上道,被溜放车辆将其右小腿轧伤。如果连铁路工作人员都不重视安全,那么乘客的安全谁来保证?一个铁路工作人员因为自身的疏忽而导致事故发生,那么乘客如何信赖铁路运输?铁路工作人员以身作则,为乘客提供模范,倡导乘客树立安全意识才是正道。

2.4 铁路安全系统存在的漏洞

一个完善的安全系统是铁路正常运行的保障。而在事实中,忽略细节往往会导致意外的发生。随着铁路各项事宜的更新速度变快,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也需要及时梳理、修订和完善。制度的落后必将会导致不良问题的滋生。铁路通信设备越来越智能化,由于网络存在安全漏洞,很容易受到恶意软件、木马病毒的侵害,因此,加强对铁路通信设备“防火墙”的加固是必要的。

3 避免发生行车安全事故的措施

3.1 防止车辆脱轨事故的安全措施

在正常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规范进行操作,细致落实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安全措施。加强对车辆的出库和检修,提高线路轨道的养护质量。车辆和铁轨设备中,对外力受损和自然受损的零件及时更换,对达到寿命的设备坚决取缔。加强停留机车车辆的防溜措施。不管列车在中途停车还是在站区内停车,都应该将车辆挂在一起,拧紧两端车辆的手制动机,并将铁鞋牢靠固定。对车辆的防溜措施,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记录,对违规操作的车辆提出批评,对不规范操作的车辆提出整改意见。

3.2 提高对行车设备和维修保养的质量

加大对行车设备和维修保养的力度,杜绝行车设备失修,维修费用不到位的现象。落实新设备的修、管、用制度,建立设备的评价定性的保障措施。科学深入分析机车途停、线路涨轨、列车脱钩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其内在原因的关联性,及时解决设备投入、更新、改造的实际措施。对行车设备的维修做好登记制度,以便查看行车的整体状态,便于查找事故的原因。

3.3 规范摄像手电视频分析管理

动车科对各类作业视频分析进行调研,完善视频的检查分析办法;动车所数据分析人员要严格按照视频分析要求,对作业视频按规定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并加大考核力度,督促职工按标作业,落实岗位安全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加强对摄像手电视频的抽查,切实发现现场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出现人身安全事故。

3.4 提高铁路职工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质

铁路职工是铁路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整个铁路运行中都离不开铁路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每一环节上的铁路工作人员都应该高度重视铁路安全,将安全牢记心中,将安全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铁路部门应该及时对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技能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在铁路设备中的应用。定期开展职工座谈会,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将安全精神自上而下认真传达,提高班组的自控能力,创新意识。“严起来、落下去”的管理制度深化,基层管理人员尤其要重视安全问题,杜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强激励、硬约束”的控制机制落实到位。

4 结语

随着铁路运输的现代化发展,保证铁路的安全、高效、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铁路是人们重要的出行方式,如果没有把好铁路的安全关,铁路安全事故频发,势必会使人们减少对铁路的信赖值。因此,铁路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铁路的安全,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作业,避免悲剧的发生。安全在于管理,管理在于干部。一支训练有素的铁路工作队伍是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同时也要在管理上下“狠功夫”、“苦功夫”,真正做到抓安全生产“三个不变”,最大限度地杜绝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卫红.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1).

[2]李翌科.铁道运输与经济[J].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2006(6).

[3]陈彦波.6502电气集中联锁车站引导接车安全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6).

作者简介:

农机事故的隐患分析及解决办法 篇4

关键词:农机事故,隐患,分析,解决方法

一、农机事故隐患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型机械的引入使得农业快速发展, 但是随之而来的农机事故频发问题显现出来。从我国近几年出现的农机事故原因分析来看, 现阶段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驾驶员的问题

驾驶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安全意识上, 由于很多大型农机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驾驶员缺少一定的驾驶技巧, 有的驾驶员不按规章驾驶, 还有的驾驶员自身素质较低, 出现酒后驾驶的现象, 再加上农机作业的时间非常紧, 驾驶员为了抢农时, 就贪黑起早的工作, 疲劳驾驶对于驾驶员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农机事故。再有就是在夜间的时候, 驾驶员在田间作业完成之后, 为了看清道路, 农机具的灯光采用的是强光, 在会车的时候也没有对其进行变光处理, 这样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对方没有办法看清前面道路的情况而出现事故。

2. 农机设备自身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有一些农户为了提高农机的使用效果, 对农机设备进行改装, 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农机设备的损害, 使得农机设备的稳定性降低。还有就是我们的农户认为, 农业机械大部分都是在田间作业的, 认为在田间作业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 因此农户就在这样的一种心理依靠下对农机具进行违规改装。

二、农机事故隐患的解决方法

1. 提高农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提高农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农机作业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严格按照农机操作规程操作, 全面推动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要对驾驶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安全方面的教育, 常常让农机驾驶员学习一些新的安全操作技术, 不断加强操作水平, 逐渐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 要让驾驶员能够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规定, 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机安全生产环境, 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传, 从驾驶员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酒后驾驶、机车带病作业, 要及时予以处理。对无证驾驶的农机驾驶员要予以重罚, 要让农机驾驶员的心中有安全意识, 只有这样, 农机安全的秩序才能够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2. 做好执法与服务工作

我国对机车的管理还是比较严谨的, 而对农业机械的管理也是有着专门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的。目前对农机设备进行检查是提高机车使用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防止农机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做好农业机械检查的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以此来更好的纠正驾驶人员的违章问题。

3. 加强互检工作

这一点是要求执法人员要根据法律去执行相应的工作, 由于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 再加上监理人员的数量有限, 使得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管理都是较为混乱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加大农机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不断培养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并根据其工作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之间要实行互相检查, 总结出互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此外, 还要在农场交通的重要路口进行田查路检, 一般都是采取与交警配合的方式, 这样不仅发挥了交警具有上路执法权的优势, 而且还发挥了农机执法熟悉农机机车的优势, 最终使开展农机执法合法有效, 为农机顺利完成农业生产作业奠定了坚实有效的基础。

4. 杜绝黑车作业

这一点在农户中其实是最难实行的, 由于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户, 执法人员在对农机设备进行监管的时候, 很多农户都是抵触的, 但是随着执法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做到方法得当, 使得农户也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不仅没有影响到农业生产, 而且还能不耽误农户获得最终的经济收益。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黑车要坚决予以取缔, 要让广大农户真正了解到黑车作业带来的危害, 以及黑车所能引发的安全事故。要对农机的安全生产进行专门的整治, 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驾驶员要及时的进行专业培训, 只有取得合格执照的驾驶员才能够进行农机作业。

工伤事故协商一次性解决协议书 篇5

甲方:木工班组长陈永福身份证号码:***234 乙方:木工向平身份证号码:***255今有向平同志在龙湾区瑶溪黄石农改房聚集工程一标项目的木工班组从事模板施工工作。该同志于2013年3月11日在模板加工过程中,因本人操作锯板机不当而将其左手中指锯伤。现木工班组长陈永福同志与木工向平同志协商,双方愿意达成如下协议:

此次工伤事故主要责任在乙方木工向平本人操作不当而造成,现甲方木工班组长陈永福同志本作人道主义的原则,且考虑乙方的农村家境,原一次性经济补助给乙方向平同志共计人民币元整(其中包括医药费合计元)。乙方自即日得到补助金之日时起,此后一切后果均由乙方向平同志自负。与甲方无任何事故、道义、经济责任。且与项目部更无连带责任。

甲方当事人签字:

日期:

乙方当事人签字:

日期:

见 证 人 签 字:

日期:

事故解决 篇6

广州南沙海港集装箱码头编号为QC01的岸桥小车拖链皮带跑偏,造成皮带严重撕边、磨损和变形,皮带侧边的挤压导致电缆压码变形拱起(见图1(a))。经现场查看,确定该事故是因皮带在导向盘上脱槽(见图1(b))并与张紧支架侧板刮磨引起。

2原因分析

2.1拖链皮带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拖链皮带的质量问题可能引发跑偏事故,比如,皮带内部张力不均造成两边张力不平衡,导致皮带跑偏。实际上,皮带作为柔性件,内部张力不可能绝对平衡,跑偏现象无法避免,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即可。QC01岸桥小车的拖链皮带通过内衬铝合金板承受拉力,与普通非金属皮带相比,更能确保内部张力平衡,由此确定跑偏事故并非因拖链皮带本身的质量问题引起。

2.2拖链皮带输送系统是否存在缺陷

皮带牵引点与皮带托架的对中性、皮带托架的直线度、皮带导向盘上皮带槽的高度以及皮带张紧装置的可靠性等均为确定跑偏事故原因需要考虑的因素。

皮带牵引点与皮带托架的对中性差可能导致皮带运行时发生跑偏。由于拖链皮带的牵引点位于小车和后副小车,因此,小车和后副小车在运行中的侧向走偏可能造成皮带牵引点与皮带托架不对中。QC01岸桥的小车轨道是焊接轨道,直线度较差,小车在运行中较易发生侧向走偏,这是造成拖链皮带跑偏的重要原因。

皮带托架的直线度偏差大同样可能导致皮带运行时发生跑偏。QC01岸桥由振华港机生产,安装质量有保证,而且经过严格检验,一般不会因皮带托架的直线度问题造成皮带跑偏。

皮带导向盘上皮带槽的高度决定皮带在跑偏情况下是否容易脱槽。QC01岸桥小车的皮带导向盘上皮带槽的高度偏小,容易造成拖链皮带跑偏。

皮带张紧装置的可靠性决定皮带在张力发生变化时能否保持张紧。检查中发现,QC01岸桥小车的皮带张紧装置可靠性不高。在静态情况下,张紧弹簧本应伸长,将皮带导向盘向后拉,从而使皮带保持张紧,但实际上张紧弹簧在静态情况下仍处于压缩状态。小车运行时(特别是过前后桥铰点时)产生的震动导致牵引头晃动,引起皮带跳动并且瞬时松弛。由于张紧装置无法及时使皮带张紧,加上皮带在牵引头传递的侧向力作用下脱槽,造成皮带两边张力不平衡,进而在持续运转的情况下越跑越偏,导致皮带与张紧支架侧板刮磨。由此可见,皮带张紧装置的可靠性差是拖链皮带跑偏的主要原因。

3解决方案

为了防止拖链皮带跑偏事故再次发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拖链系统进行整改:

(1)改造前皮带上下表面光滑(见图2),运行中容易跑偏、脱槽;改造后拖链皮带增加加强筋(见图3),确保运行中的直线度。

(2)改造前导向盘表面光滑,皮带容易脱槽;改造后导向盘带凹槽,从而配合皮带加强筋在导向盘上运行,防止皮带在导向盘上脱槽。

(3)改造前托辊为圆柱式,靠边缘突起部分确保皮带直线运行;改造后托辊带凹槽(见图4),从而配合皮带加强筋在托辊上运行,防止皮带跑偏。

4实施效果

对小车拖链皮带输送系统进行改造后,岸桥在运行过程中未发生拖链皮带跑偏事故。实践证明,解决方案切实有效。

事故解决 篇7

回采工作面作为煤矿井下生产的第一线, 其单产对整个矿井的原煤产量和成本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 在回采工作面推进的过程中, 有时候会发生渗水、瓦斯、煤尘爆炸和冒顶等灾害。顶板事故则是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之一, 由于引起顶板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的, 所以其显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我们必须搞清楚各种顶板事故产生的原因, 针对性的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才能避免顶板事故的发生, 这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矿井原煤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顶板事故的类型

长壁工作面顶板事故总体上可以分为:老顶推垮型冒落、直接顶推垮型冒落和直接顶局部冒落三类。

1、老顶推垮型冒落

这类冒落是老顶初次或周期来压时, 引起顶板沿煤壁压垮或推倒支架导致的。若采用是木支架, 则会大部分折损;若为金属支架, 则会直接压入底板。当顶板为坚硬顶板时, 这种破坏则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甚至会导致支架爆裂。

2、直接顶推垮型冒落

这类冒落多发生在顶板构造切断或初次垮落、周期性垮落的时候, 是顶板水平滑移或转动引起部分支架倾倒所致的。当顶板不稳定时, 支柱倾倒方向一般为采空区方向;当顶板较硬时, 支柱倾倒方向则一般为煤壁方向。

三、顶板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顶板事故产生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地质构造不清楚

地层的运动、挤压等形成了断层、褶曲, 是能量在地层运动过程中聚集和释放的结果。岩层在地层中浮动能量的释放过程中会发生断裂、错动、挤压、破碎等, 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裂隙, 使得工作面的正常压力状况发生了改变。当对这些地质构造认识不清时, 采取的防范措施就会不合理。这样就可能发生顶板事故。

2、支护质量低劣

支架的规格及支护质量对顶板事故有直接的影响。支架规格型号不统一, 造成受力不均, 容易产生冒顶事故。此外支架支护质量不达标, 如支架迎山角度不够, 顶板留煤底, 底板松软支柱下没穿鞋, 支架漏液卸载或顶刹不实等, 当顶板来压时, 支柱就不能起到支撑作用, 发生支柱倾倒、穿顶或穿底, 造成顶板离层, 出现冒顶事故。

3、金属网假顶下

分层开采金属网假顶下工作面中, 容易产生冒顶的情况: (1) 铺设质量差, 比如对、搭接处联的质量不达标; (2) 金属网强度不够, 易断裂; (3) 回采周期短, 顶板没压实, 而且开采结束后没灌浆注水, 导致网上岩石松散, 没再生顶板; (4) 工作面仰斜开采时, 容易造成采场支架倾斜, 发生推垮型冒顶; (5) 工作面伪斜开采时, 容易造成放顶矸石推倒支架。

四、顶板事故的解决途径

近年来, 采煤工作面的支护方式越来越先进, 如单体液压支柱与π钢配套、滑移支架和综采支架等, 顶板大面积冒顶事故取得了有效的控制。但还会时常发生直接顶局部冒落, 给人生安全带来隐患, 影响正常的生产。预防是解决顶板事故发生的最重要的途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摸清顶板性质, 做好破碎顶板的预报预测工作。

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防范的意识, 对顶板的变形情况应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 不留隐患。

2、选用合理的支护方式。

实践证明, 回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 破碎顶板条件下的支护必须首先将刚裸露的顶板支护好。所以对采煤后裸露的顶板的支护要及时, 尽量选用垂直裂隙挂梁的支护方法。而且需保证支护密度与裂隙间距相适应。

3、提升支柱的支护质量。

如果支柱支护质量较差, 当顶板受力不均时, 容易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 使顶板的完整性发生破坏。或者是架设支柱时, 初撑力不够, 导致顶板暴漏初期出现了过大的离层或断裂过早, 顶板自身的完整性发生破坏, 引起局部冒顶。因此, 必须在真顶和实底架设支架, 不能在浮杆上架设支架, 确保支架的整体工作特性。

4、采用正确的的回柱方法, 这是预防冒顶的重要环节。

严格遵守工作面的作业规程, 回采过程中, 必须采用正确的回柱方法, 保证支柱承载均匀, 避免顶板压力集中到局部支架, 引起局部冒顶, 造成回柱困难。

5、做好顶板情况的预测预报。

首先, 依据煤壁片帮、顶板下沉量以及支柱载荷变化情况, 判断顶板下滑的时间和地点, 及时的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 增强顶板下滑性的预测, 判断煤顶板下滑的煤层条件是否存在, 在倾斜方向上顶板是否被切断, 失去牵制上部的作用。

6、注意支架支护的效果。

必须保证回采工作面支架支护与矿压显现情况相适应。进行支护时, 支柱必须有一定的迎山角。

7、进行正确的支护控制设计。

首先依据相关的理论和公式对下滑力的大小进行估算, 确定倾斜抬棚的增加数量, 使顶板下滑的能力得到提高。提升支柱的初撑力, 确保足够的支护阻力, 避免直接顶离层。此外还可顺着切顶线, 架设排柱或者丛柱, 防止顶板下沉。实践证明, 采用金属摩擦支柱或单体液压支柱架设倾斜抬棚控制顶板效果显著。

五、结语

要想有效的控制顶板事故的发生, 就必须认真研究顶板的性质及其活动的动态规律, 加强顶板管理。选用合理的支护方式, 提升支柱的支护质量, 采用正确的的回柱方法, 做好顶板情况的预测预报, 注意支架支护的效果, 进行正确的支护控制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确保煤矿开采工作安全可靠的进行。

摘要:顶板事故是煤矿回采工作面生产的重大隐患, 不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 而且对煤矿矿的安全生产有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顶板管理, 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顶板事故的类型, 并分析了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 最后给出了解决顶板事故的途径, 对预防顶板事故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顶板事故,回采工作面,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家元、张捍成:《回采工作面大型冒顶的原因及防治》,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7, 2:50-52。

[2]班文健:《浅谈回采工作面冒顶事故的防治措施》, 《企业技术开发》, 2009, 1:220-221。

[3]杨洪兴:《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的力学原理及防治》, 《矿业快报》, 2009, 8:12-14。

事故解决 篇8

1 原因分析

1) 尾煤秤下煤不足

由于尾煤仓仓位不足 (低于5t) , 再加上尾煤仓底部环吹气动阀门故障, 维修人员没有及时更换, 使煤粉仓底部助流失去作用, 尾煤秤下煤不足, 从而引起分解炉内温度降低, 生料在分解炉内分解率低。

2) 中控操作人员操作不当

该次事故的窑操作员单独顶岗还不到一个月, 经验不足, 对窑的非正常参数判断不够准确, 在尾煤下煤量不足引起分解炉温度和窑电流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说明有一大股没有分解的生料已进入到窑中, 中控操作员应立即止料, 同时快速降低窑速, 以免发生冲料, 而不应该通过小幅度减料和降窑速来应对。

3) C4翻板阀配重调整不合理

大修后新安装的C4翻板阀在投料时由工程师调整到位, 投料后随着窑投料量的增加, 调整好的翻板阀配重明显不足, 上下摆动幅度较大, 通过C4翻板阀入炉的生料成股下料。当大股生料瞬间进入分解炉后, 在炉内难以形成悬浮喷腾, 而是直接进入窑中。

4) 燃烧器外风道和旋流风道窜风

本次事故临停期间更换了窑头燃烧器外套筒, 发现燃烧器的旋流风道已经磨穿, 外风道和旋流风道之间相互窜风, 导致燃烧器的旋流风强度降低, 煤粉与空气混合不充分, 燃烧器喷煤距离短, 煤粉燃烧慢, 在窑内形成的火焰短、强度低, 火焰顶不住生料而发生冲料。

2 解决措施及效果

1) 修复煤粉仓底部助流系统, 检查尾煤燃烧器通道及罗茨风机的完好性, 同时将头煤仓和尾煤仓最低仓位定为15t, 低于15t必须立即开启煤磨, 以保证煤粉仓仓位, 避免由于煤粉仓仓位太低, 发生断煤现象。

2) 邀请集团公司外聘专家对中控操作员进行集中培训, 尤其对窑出现不正常现象后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安排以下几个方面的专题讲座:如何处理窑点火升温投料期间容易发生的预热器堵塞现象, 在正常操作过程中怎样分析窑电流波动、窑尾NOx波动及窑头摄像头火焰清晰度。以提高中控操作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及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同时公司对中控操作员实行轮岗制度, 要求每位中控操作员必须熟练掌握中控煤立磨、生料立磨和窑的操作,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够共同解决。

3) 正常生产后在投料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要求工程师及时重新调整翻板阀配重, 保证翻板阀闪动灵活、下料均匀, 并且要求工程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针对预热器漏风和各级预热器翻板阀状态的全面检查, 确保预热器的安全稳定运行。

4) 由于窑头燃烧器的外风道和旋流风道发生了窜风, 更换了备用燃烧器, 将原来的燃烧器在有资质的机械加工企业进行了维修。

事故解决 篇9

1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1) 施工环境的影响, 建筑施工场所一般多发生于露天环境, 环境复杂、高空作业、特种设备作业等高危险因素多。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安全事故发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因素, 高温、大风、严寒、降雨等恶劣自然气候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工程现场环境如光线不明, 视线不畅, 通风效果差, 物料及器材工具摆放杂乱, 道路不通畅等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 施工人员操作行为不当引发安全事故。在施工过程中, 大量的劳动力聚集,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观念不一;各工种交叉作业, 互为干扰, 不遵守安全操作守则, 任意而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 更缺乏有效管理, 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分工不明, 缺乏责任心, 对待事故发生抱有侥幸心理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 缺乏有效管理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又一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 多数的安全事故发生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理责任, 缺乏管理也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完善有序的管理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有力武器之一, 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制度管理等。

4) 机械设备维护不当, 处于不安全状态。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当, 缺乏责任意识, 设备只用不管, 防护装置形同虚设, 机件老化不换等等, 工地现场防护设施搭建不规范, 甚至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防护网破损严重等, 都将对人员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5) 安全防护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虽然在工程预算时都有一定的安全文明施工费, 但是实际上这些费用往往被消减, 或者克扣, 造成安全保护用品质量差, 数量少, 起不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6) 工地现场水电管理不到位, 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用电发生的事故也在逐年增加, 电箱及线路缺少防护装置, 电器设备安装不到位, 有的未接地接零或缺漏电保护, 电线老化、破皮、随意牵扯等都将导致事故的发生。

7) 消防设施缺少, 不熟悉正确的消防设施使用方法, 未经过严格的消防安全培训或达到合格消防安全人员的要求, 一旦发生火灾, 只能是望火兴叹, 束手无策, 导致事故发生延续。

8) 政府监管、惩罚力度不够, 部门责任不清, 造成了能管的部门无处罚权, 而有处罚权的却无法监管。

9) 赶抢工期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原因, 有的项目往往只顾赶工期抢进度, 最终导致了基层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降低, 导致事故发生。

2 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安全法规教育,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相关法规实施工程施工, 总体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编制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对特殊作业 (如深基坑、涵洞作业、起重吊装、模板支撑、人工挖孔桩、临时用电等) 还需要编制各单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防御方案, 并按程序经审核批准。

2)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用工单位必须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对特殊工种进行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认证, 实行持证上岗, 没有取得合格的操作许可证, 不得从事相关技术操作。开展以安全检查标准, 增强安全技术规范为内容的考核制度, 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从源头上解决安全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施工人员要努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 对不属于或不熟悉的工作不可以擅自操作。

3) 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 对项目负责人及相关执行人员, 分清管理责任, 落实到人, 实行层层监管, 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从施工人员进场自防开始, 严格安全帽、防护服、防护靴、安全带等防护装置的佩戴, 从小组安全监管到工地安全人员巡查, 层层管理, 坚决将安全事故的发生消灭于萌芽状态。

4) 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从政府各监管部门到施工企业内部安全监管部门, 实施强有力的安全检查措施, 具体到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机械、消防等领域检查, 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督察员共同不定期自检, 防患未然。

5) 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 设备充分保养, 强化防护装置, 对于设备的管理实行专人专护, 对操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 杜绝违章操作。

6) 切实保障安全防护经费的执行情况, 必要时增加安全防护经费, 以确保防护用具的更新、到位, 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对于克扣经费的单位及个人要从严处罚, 对于施工人员防护用具的佩戴要严格要求。

7) 规范工程现场用电, 实行专人专护管理。水电工持证上岗, 重视“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和落实“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规范使用各种电力设施, 注重防外电保护。

8) 落实消防设施的配备及安装情况, 不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实施安全防护预案, 施工前根据现场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护预案, 随时做好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准备。在工地现场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牌等设施。

9) 加大各部门监管力度, 施工企业不定期实行自我监管, 防患于未然。对于检查出的问题要现场解决, 对于责任人要做出严肃处理, 并及时加以改进。

3结语

安全事故的发生虽然有着其偶然性, 不可以完全避免, 但是通过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完全有能力去预防去控制它的发生,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最大限度的消除其对人身安全的伤害, 降低事故发生造成的各种损失。加强各部门安全监管, 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增强其安全意识, 通过全方位的共同努力, 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 使施工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高效服务。

摘要:针对我国建筑业强劲发展,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现状, 着重分析了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阐述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力求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使建筑企业健康发展, 增加企业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事故解决 篇10

1 建筑施工企业伤亡事故法律关系及两种救济方式

1.1 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包工头及工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如图1所示, 建筑施工企业与劳务公司之间是“承揽关系”, 劳务公司和包工头之间亦是承揽关系。包工头和工人之间乃是雇佣关系。伤亡事故发生后, 建筑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都有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 是否将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 是该企业是否承担事故责任的关键。

1.2 工人的两种救济方式

伤亡事故发生后, 伤亡工人及其家属有两种救济方式:工伤保险赔偿和人身损害赔偿。寻求工伤保险赔偿的前提是, 伤亡工人及其家属需要证明工人与用工主体之间 (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公司) 存在“劳动关系”。这里的劳动关系是指,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 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 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下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仅仅包括“提供劳动”、“支付报酬”, 还包括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 (1) 寻求人身损害赔偿时, 需要证明工人与包工头、劳务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之间存在雇佣关系。这里的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乃同一概念 (2) , 是指雇员向雇主提供劳务, 而雇主向雇员支付报酬的民事法律关系。这两种救济方式的对比如下:

主张与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工伤保险赔偿

主张与用工主体存在“雇佣关系 (劳务关系) ”———人身损害赔偿

2 伤亡工人要求工伤保险赔偿

伤亡事故发生后, 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可以请求确认伤亡工人与建筑企业、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并申请工伤保险赔偿。若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 受伤工人只能主张与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而不能主张与建筑企业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其法律依据是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 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 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根据该通知的相关规定, 通常情况下伤亡工人只能要求确认和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 (3) 在建筑施工企业将劳务合法分包给劳务公司的情况下, 用工主体乃是劳务公司。此时, 只能主张伤亡工人和用工主体———劳务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该通知第四条属于例外规定, 若建筑施工企业非法分包, 应当承担用工主体责任。也即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非法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 那么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可以根据该条主张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除此之外, 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也有可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第94条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 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这一条的规定, 如果建筑施工企业, 将工程劳务发包给个人承包经营者 (通常情况下是包工头) , 当工人在从事劳动活动过程中遭到损害, 建筑施工企业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劳务合法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公司, 而劳务公司将将工程劳务转包给个人承包经营者。此时, 当工人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到损害, 劳务公司应当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当伤亡工人寻求人身损害赔偿救济时的法律关系分析

工伤保险并非伤亡工人的唯一救济途径。伤亡工人及其家属还可以依照民法中的雇佣关系的相关规定, 向雇主主张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 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 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 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 可以向第三人追偿。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 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 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根据该条规定, 若雇员在安全生产事故中受到人身损害, 通常情况下应当由雇主承担责任。在建筑施工领域, 若建筑施工企业已进行合法劳务分包, 则雇主应为劳务公司,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招募员工从事相关工作的是劳务公司而非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在建筑施工企业知道或应当知道劳务公司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的情况下, 建筑施工企业才有可能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建筑施工企业违反相关规定, 将工程劳务分包给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情况下, 建筑施工企业才会和劳务分公司就伤亡工人的人身损害赔偿承担连带责任。

尽管雇员在上下班途中遇到的人身伤害, 并非该解释第十一条所说的“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的人身损害, 但从保护雇员利益的角度来看若雇员所受伤害,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第14条第6款的“工伤”, (4) 则应当参照该款规定, 认定雇员所受到的伤害属于“从事雇佣活动中受到的人身损害”。此时, 受伤工人可以主张雇主 (劳务公司) 承担赔偿责任, 也可以要求交通肇事者承担赔偿责任。雇主 (劳务公司) 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交通肇事者追偿。 (5)

4 结语

由于建筑施工领域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伤亡事故出现后, 责任主体认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 劳务分包是否合法是其是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关键。在劳务分包的情况下, 伤亡工人与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既不存在雇佣关系也不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劳务分包合法, 建筑施工企业也无需根据例外条款与劳务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对于伤亡工人及其家属而言, 其既可以主张和用工主体存在劳动关系, 主张工伤保险赔偿;也可以要求雇主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在劳务分包的情况下, 这里的用工主体和雇主乃是劳务公司, 而非建筑施工企业。但对于劳务分包是否合法, 伤亡工人及其家属并不知晓, 所以在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时, 会同时要求确认与劳务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劳动关系;在请求人身损害赔偿时, 会将包工头、劳务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列为共同被告。此时,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全面分析法律关系,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Z].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Z].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Z].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Z].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Z].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6]工伤保险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5号.

[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

[8]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R].劳社部发[2005]12号.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Z].法释[2010]12号.

事故解决 篇11

关键词:液化,丙烯卸车,压缩机爆缸,汽化器

前言

2011年综合装车场安装投产两具2000m3丙烯球罐, 负责给聚丙烯装置储备原料, 球罐进料为外购丙烯, 通过两台卸车压缩机抽取球罐顶部的气相丙烯, 经压缩机加压后给外购丙烯车辆加压, 将外购丙烯液相压入球罐。球罐收满后, 通过丙烯外送泵将丙烯罐内的丙烯送至原1000方丙烯罐区, 从而作为聚丙烯装置的原料使用。

1. 事故经过

由于生产需要, 2011年11月6日开始停止卸丙烯, 12月9日开始重新卸丙烯, 14:20分左右, 压缩机启动后声音异常, 振动较大, 14:21分停压缩机。对压缩机进行检查没发现问题, 14:45分重新开启压缩机, 入口阀缓慢开启过程中, 压缩机发生爆缸现象, 约十多厘米不规则缸盖被炸飞到高度4米多的棚顶后坠落到地面, 大量丙烯液体喷出, 操作人员迅速停止压缩机, 同时远程从操作室和卸车场将压缩机出入口阀切断。

此次事故除造成机体缸盖爆裂外, 未造成其他伤害。

2.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 及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

2.1 观察缸盖碎片裂口铸铁件结构纹密、均匀, 没有夹渣、气孔等原始缺陷。同时金属光泽十分清晰, 并没有任何旧痕现象, 表明该断口为新断的, 不是早期裂纹所致。

2.2 调取了压缩机排气压力趋势图, 此次开机过程中机组排气压力最高点为0.83MPa, 而压缩机设计排气压力为1.48MPa, 报警停机值为1.7MPa, 因此压缩机没有超压。

2.3 查看现场监视器, 可以清晰地看到压缩机启动后在操作人员打开入口阀过程中突然发生爆缸, 大量液体喷出, 该液体洒落地面后立刻汽化, 这表明此次开机压缩机入口为液态烃;同时事故后现场发现, 入口缓冲罐外表面结了一层霜, 这表明压缩机入口液态烃汽化。

此次事故启机是进入冬季气温下降后的首次启机, 从丙烯物性表可以看出, 0℃、0.5856MPa压力即可造成丙烯液化, 因此在当时入口压力0.83MPa下、环境温度0℃左右的条件下, 入口管线内应该大部分是液相丙烯, 由于液体不可压缩, 因此在入口阀稍开的瞬间造成了缸盖爆裂。虽然此次启机前投用了汽化器, 投用的是自倒丙烯泵入口来液相流程为球罐充压, 详见丙烯卸车流程图, 虽然自罐顶来气相 (即压缩机入口) 流程未投 (设计原意是将压缩机入口液相丙烯通过汽化器进行汽化) , 但由于汽化器与卸车压缩机之间的距离过长, 并且期间有2处∏型弯, 即使流程投用了, 也不能保证流程A点以后的液相丙烯能够回流入约500米距离外的汽化器中, 因此形成了管线内丙烯液化。

综合以上分析, 此次事故的根本原因开机前未识别出, 压缩机入口管线内气相丙烯在低温下发生了液化, 夹带大量液体造成液击从而导致压缩机爆缸。

3. 解决措施

鉴于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所在, 经过认真考虑, 无论是增加热水伴热还是电伴热对于丙烯是否液化都不好判断, 因此决定冬季暂时停用该压缩机的使用, 而通过改造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卸车。

3.1 改造方案依据

主要是利用压力差将丙烯槽车内丙烯压送至低压储罐, 这样由于卸车压缩机不启动, 即使压缩机入口携带液相丙烯, 安全卸车也可以保证。

3.2 改造方案

将现有丙烯卸车压缩机出入口增加跨线, 卸车压缩机出、入口隔断、打盲板, 停止压缩机的使用, 改造后流程如图6所示, 利用汽化器给丙烯球罐增压0.4-0.5MPa (两个丙烯球罐单罐单用) , 利用该压力差将丙烯罐车内液相丙烯压送至另一个丙烯储罐。

3.3 总结

由于该方案的提出主要是利用丙烯汽化器产生的两罐之间的压力差, 该方案安全、可靠, 操作简单, 同时节省了启用压缩机的电力消耗及维护保养费用, 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卸车方法的成功尝试。

上一篇:生态环境与动物医学下一篇:海外的土地产权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