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重生

2024-08-19

精神重生(共5篇)

精神重生 篇1

今天, 市场有多大?机会有多少?这是所有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历过“美女经济”所带来的暴利, 也经历过“情感营销”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提升。那么, 谁将在未来竞争中制胜?

用创新思维参与奥运花样营销塑造优秀品牌

自从美国人尤布罗思首次将商业化运作模式引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并大获成功后, 企业市场运作与奥运赛事便如影随形。

三星是奥运行销高手, 它依靠体育营销手段很快成为了世界级品牌。三星赞助北京奥运会的资金超过1亿美元, 作为赞助北京奥运会的一部分, 公司在奥运期间将向贵宾客户提供几千部手机, 而其中一些手机, 还可以用于观看奥运电视转播节目。可以说, 无论对中国公司, 还是对于欧美企业, 三星都将是它们学习的范本。前者将从这家公司学习到, 如何从一个本土品牌跻身世界名牌之列;而后者, 则将从它身上学会如何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上生存、繁荣。

面对原材料成本暴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冲击, 过去以低成本取胜的中国电子制造企业,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体会到“品牌”二字的分量。然而, 对于被打上“价廉物美”烙印的“中国制造”而言, 树立品牌的动力不仅来自内部, 也来自外部的压力。三星20年来的崛起, 也正是源自一场内焦外困。

20年前, 三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亚洲OEM制造商, 它通过设计创新, 生产出挑起消费者渴望的产品, 树立起全新的品牌形象, 并且借助赞助奥运等体育营销手段, 将品牌知名度迅速向全世界推广。应该说, 三星的品牌成功走的是设计战略之路。

为什么三星选择体育领域展开营销攻势?据调查, 三星的主要使用人群在25岁—34岁之间, 同时三星也全力打造“活力、新颖、时尚”的品牌个性。三星把这样一个消费群体与体育联系了起来。自从1997年正式成为奥运TOP赞助商以来, 三星电子已经成功赞助了长野冬奥会、悉尼奥运会、盐湖城冬奥会和雅典奥运会。同时, 三星电子也是都灵冬奥会的赞助商。

在中国, 为了塑造“本土化”的数码领袖的形象, 三星一直支持中国奥运:长期赞助北京国际马拉松等奥运相关项目;支持北京奥运三大活动之一的“奥运培训计划”, 即从2002年至2007年起每年向北京奥组委捐赠100万元用于奥运青少年培训;作为雅典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赞助商, 三星支持并参与了奥运火炬北京传递活动。三星电子常务、无线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周晓阳说:“想要在中国赢得先机, 除了让产品从设计到销售都彻底本土化, 更要让企业形象得到公众的认可。这次三星赞助奥运会的火炬传递, 以及相关活动, 目的并不是为了迅速提高产品的销量, 而是让品牌得到公众在情感上的接纳。真正让三星贴近消费者的生活, 让公众理解三星的产品内涵。”

确实, 如同奥运经济, 长期投入才会有真正的收益。中国品牌研究院院长郑展威认为, 北京奥运会期间, 尽管众多企业交的“学费”很昂贵, 但是不论奥运营销成功与否, 对于长期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 能有一个和国际大牌同台竞技的机会, 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奥运会结束后, 这些都可作为企业营销新征程的良好开端。而包括奥运营销在内的体育营销必须长期坚持、长期投入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而对于有着多项世界顶尖赛事合作经验的大众汽车而言, 在中国市场上近三年的销售业绩可谓一路高歌猛进。大众汽车集团 (中国) 市场部总监胡波向外界坦言, 这一切应归功于他们在积极地参与北京奥运会。早在大众与奥运会合作之初, 大众就制订了三年的“奥林匹克重组计划”, 把品牌融入到圣火传递中去, 大众汽车要扮演一个真正的奥运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赞助商, 这也是所有大众人对奥运营销的解读。由于奥组委有明确的规定其不能在火炬现场做广告宣传, 所以大众选择成为火炬传递的组成部分, 当火炬手在前面传递的时候, 后面的车永远都是大众的汽车。

大众汽车为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和表现优异的15位运动员颁发大众汽车品牌及斯柯达品牌汽车。大众汽车集团 (中国) 总裁兼CEO范安德博士表示:“奥运英雄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智慧、拼搏和奉献的精神与大众汽车核心价值高度契合。”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汽车合作伙伴, 大众汽车集团 (中国) 与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齐心协力, 秉承“两个奥运, 一样精彩”的原则, 在顺利完成了对奥运会的服务后, 积极支持了残奥会火炬接力和官方用车服务, 从而全力保障残疾人运动员的乘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为残奥会运动员送上了最切实的关爱。通过服务奥运, 大众汽车的产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品牌美誉度得到了提升。这些成果也证明,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 最终也将实现社会价值与企业回报的双赢。

危机中更显创新重要性中国企业面临“软重生”

离开奥运会经济的热反应, 其实中国企业还在面临奥运后的巨大思考。“天花板越来越低, 地板越来越高, 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热闹空间内压力越来越大”。这是当前企业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形象描述。

在中国商业环境出现30年未有的大变局的背景下, 此次企业转型与以往历次转型有很大不同。因此, 中国企业需要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彻底转型, 实现战略价值转型, 只有这样, 中国企业才能成功跨越生死门。日本管理大师河田信先生对30年前日本企业所面临的调整和20年前美国企业所面临的调整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中国公司应该将“转型”看作一次“重生”的机会, 通过对商业模式、策略、人才、资本、技术、领导力、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全面的开放创新, 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价值迁移, 从而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彻底转型。对此,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也提醒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三十年, 随着经济进入转型时期, 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专业化管理需要提升。怎样摆脱传统体制、传统思想的桎梏, 跟随国家经济转型灵活运转, 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 不断迈向国际, 这将成为CEO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08年, 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变数众多的一年。在这样的逆境中, 仍然有些企业实现了50%以上甚至更高的成长率。其中的一些最优秀者, 出现在2008“中国最具创新企业”名单中。

这些在逆境中的强势前进者, 无一例外是赢在创新。通过创新, 他们在恶劣的经营环境和行业洗牌过程中呈现出强大的竞争能力, 获得了优势的市场地位。在创新文化的浸润下, 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它们的DNA, 奠定了企业优良的成长性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而那些已经关门歇业者, 99%以上恰恰缺乏对创新的投资,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能力, 也就没有自己过冬的“棉袄”, 在巨大的冲击面前无力转型, 结果就只有死路一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 创新对中国企业而言, 具有了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内涵, 更加深厚的意义。

精神重生 篇2

中年艺术家原弓一直把自己称为“戏子”和“商人”。尽管近几年他频繁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柏林双年展这样的国际顶级艺术大展里,却少有针对其作品和个人的市场化炒作。在杭州的天仁合艺·艺术中心,原弓有了一次向中国公众集中展示自己艺术理念的机会,由策展人沈其斌力推。

美术评论圈认为,2008年开始,原弓的艺术脉络有了现实意义的转折和延续。那一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四川发生大地震,北京举办奥运会,中国突然站在了世界舆论的焦点位置。这引发了原弓对中国社会的重新定义和思考。在那年的北京798艺术节,一辆来自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灾区受损变形的东风牌货车,被原弓改装成为一件装置艺术品,这堆垃圾原本在灾区显得普遍而渺小,进入大城市后却突然备受关怀。之后,他又创作了名为《红帘—5·12》的装置作品,用红底黄字的醒目标语横幅装点一个花轿子,以此追忆几十年前标语时代动员全民的能量,并对现实社会这种标语能量流失殆尽进行反思。

看多了原弓作品,会发现其实他是在做不同角度的人类史,拿2010年作品《摇钱树》来说,他购买了近一千件农民使用过的农具,它们被堆砌在一潭池水的上空,池水倒映着农具,如一张巨型天网。这些农具被集中艺术化展示,诉说着现实社会的耕种模式发生巨变,而人力工具却被大量闲置,由此抛出问题—习惯和传统在缓慢更新的同时,是否还留有信念和勇气。

近年来,原弓开始尝试全感官艺术。例如201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作品《空香6000立方米》,烟雾配上檀香和古琴,所引发的反响是成功的,评论家理查德·怀恩甚至发文指“这种弥漫性显示了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吸收了众多自称为它的征服者”。之后,烟雾又蔓延到布拉格、卢森堡、汉诺威、柏林、卡塞尔、米兰和哥本哈根,甚至引发了某地反恐小组的骚动。这是他最为哗众取宠的一次艺术经历,其目的也许是呼唤人们要更多关注极其不受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有无”、“色空”。

此次杭州个展,展示的是一系列结合装置、绘画、丝网版与印刷术等综合媒介跨界而成的作品,以及与绘画相关的创作过程、行为影像。原弓一直对那些存在于记忆中的濒临消失的物件所延伸的问题充满兴趣。而这些作品正是用现成品加上原弓从小至今收集的马口铁饼干箱上面印制的波普图式结合而成。“这些三四十年前的饼干箱,总让我回忆起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以及人们期待幸福的感受。”原弓发现当代人缺失单纯幸福感的常态,遂启发了他的这个创作。“图像在当代已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它不再单纯,不再纯粹,它的复杂语义和视觉外衣,只能成为‘变形记’中无力的呻吟。”

精神重生 篇3

一、坚守中体现忍耐

忍耐是基督徒的美德。一个人若没有忍耐的心志, 就很容易自我放弃, 没有力量在恶劣的处境之中坚持下去, 这样的人可能不断寻找目标, 却没有力量坚持下去, 这样的人永远无法在任何一件事上有成就。

迪尔西的形象在第四部分被比喻成雨中的母牛。母牛性情敦厚、隐忍、有韧性, 这正是迪尔西性格中忍耐特质的写照。迪尔西服务康普生家族几十年, 直到年老体弱, 行动迟缓, 还拖着蹒跚的步子照顾康普生一家老小。康普生夫人把这种坚持理解成下人对主子供养的回报而将迪尔西用到极致。她没有看到的是迪尔西身上的耐力。小说附录对于迪尔西和像她一样的黑人的唯一注解就是他们通过忍受而活下来。

迪尔西的忍耐不仅体现在她对工作、对主人的不离不弃上, 而且体现在她面对苦难泰然处之的心态上[5]P89。她支撑整个家庭的力量是作为家长的康普生夫妇都无法做到的。康普生先生不事生产却牢骚满腹、借酒消愁, 他这样消极厌世的心态还影响到了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拘于旧礼, 整日只会无病呻吟、自怜自怨, 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看着康普生家庭的衰落, 只有迪尔西敢于直面现实、积极应对。例如在发生小昆丁卷款逃跑的闹剧时, 杰生气急败坏地顶撞母亲, 康普生太太气得呼天抢地, 这时迪尔西果断地作出安排, 遏制杰生的暴力, 安抚康普生太太的情绪, 这些原本应该是由一家之长做的事情却是由地位卑微的黑人老仆拿出家长的气度一一摆平, 迪尔西对于苦难的耐受能力可见一斑。

二、辛苦中饱含仁爱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核心。博爱尤其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崇敬, 对弱者的冷漠就是对神的损伤。可见, 爱不仅仅一种情感, 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的伦理价值。爱是对分离者重新结合的推动, 借着这爱, 存在者能够摒弃各种表象上的疏离, 而达致与其本质的结合。

迪尔西一天的工作平凡而琐碎, 无外乎生火做饭、端茶倒水。可她辛勤的汗水却也折射出宽阔胸襟和仁爱之心。迪尔西时时关心着她的主人康普生太太。尽管康普生太太时不时用诸如灌热水袋、捡《圣经》等各种理由打断迪尔西干活以引起她的注意, 迪尔西仍然毫无怨言地作出回应。这倒不是出于对主人的畏惧心理, 因为面对性格暴躁的杰生时迪尔西都能做到仗义执言, 这主要是出于对家道中落又卧病在床的女人的体贴。于是迪尔西不但要料理好家务, 而且要代替康普生太太起到母亲的作用。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是个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孩子, 只有迪尔西给予她怜悯和呵护。在杰生发现自己房间窗玻璃被打破, 要进小昆丁的屋搜查时, 康普生太太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愤中, 是迪尔西像个保护者一样说:“他 (杰生) 不会把她 (小昆丁) 怎么样的, 我不会让他这样的。”迪尔西在天生痴呆的班吉身上更是倾注了常人少有的耐心和疼爱, 凯蒂也曾经充当母亲的角色照料班吉, 可是在她堕落之后, 连自己的女儿小昆丁都没有办法照顾, 更不用说自己的弟弟了。迪尔西就成为了唯一关心班吉的人。而且她对班吉的照顾不仅仅体现在照料他的饮食起居上, 更体现在对班吉心理的关注上。例如, 她会很敏感地发现班吉没有安全感, 于是抚摩他的头说:“不哭了, 咱们不哭了。”让他平静下来。也只有在迪尔西疼爱的目光中, 班吉空洞的眼睛才会那么的纯净美丽。

迪尔西对于康普生一家人的爱护超越了狭隘的自身利益。她愿意付出爱心也仅仅因为康普生一家需要她。基督死前留下“你们要彼此相爱”的教导, 康普生一家却违背了这一点[5]P89,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杰生。对于眼中只有钞票的杰生来说, 任何阻碍他发财的人都是他仇恨的对象。所以他恨害他丢掉工作的凯蒂, 恨用了家里一大笔钱上大学的昆丁, 恨偷了他的不义之财的小昆丁。像他这样心里装满仇恨的人显然融不进家里的其他人。迪尔西却不一样。不名一钱的她会在杰生生日的时候自费给他烤个蛋糕庆祝。虽然能力有限, 她却愿意用爱心维系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迪尔西的仁爱之心还脱离了世俗的偏见。小昆丁缺少母亲的照料, 还时常受到舅舅杰生的虐待, 其遭遇令人同情, 却因为私生女的身份原因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只有迪尔西清楚地知道在私生女屈辱的标记下是一个渴望却得不到爱的孩子。迪尔西看待班吉的态度也与常人不一般。在带班吉去黑人教堂做复活节礼拜时, 迪尔西的女儿还在顾虑带一个傻子去教堂是否合适, 但迪尔西很果断地说, 只有“白人垃圾”才会嫌弃傻子, 黑人教堂不会这样, 不管他傻不傻, 上帝一样爱他。迪尔西的话一方面抨击了白人表面高高在上, 内心却狭隘腐朽, 另一方面表达了基督博爱的精神对她的影响。

三、牺牲中实现救赎

迪尔西在参加完黑人教堂复活节特殊礼拜后深有感慨地说道:“我看见了初, 也看见了终。”她目睹了康普生家庭由兴到衰的过程, 但她对于康普生家庭的意义, 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目击者。她愿意像受难耶稣一样, 用鲜血为人间洗涤罪恶而得以复活拯救人类。所以在她参加复活节礼拜时, 听到羔羊的受难, 看到羔羊的鲜血, 她“呆呆地安静地哭泣着”, 一直到回去的路上, 她还在哭泣。迪尔西不是耶稣, 不能起到拯救人类的作用, 就连拯救康普生家族都做不到。她能做到的只是忍受苦难, 延缓康普生家族的瓦解。尽管康普生太太习惯于使唤迪尔西, 但她对于迪尔西能在日益衰败的康普生家呆那么久也深感不解。她对迪尔西说:“受罪的并不是你。”“这不是你的责任, 你可以离开。”康普生太太也时时阅读《圣经》, 但是宗教只是其消极遁世的工具。迪尔西和她不一样, 迪尔西从信仰中汲取坚强地活下去的力量, 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她在物质上帮不康普生一家, 但她用自己的行为呼唤了基督精神的重生。

福克纳在为这部小说写的引言中说:“迪尔西代表未来。”[1]P107作者之所以选择迪尔西作为重塑南方精神堡垒的希望, 是因为康普生家族的其他人都不愿意作出牺牲。象征着旧南方传统价值的康普生太太不愿意对孩子付出一点爱, 班吉对她来说只是耻辱, 而不是需要更多呵护的孩子。蕴含着作者对旧南方美好情感的凯蒂也像康普生家族的辉煌一样逐渐陷入堕落的泥潭, 连她本人都需要拯救, 何谈牺牲自己拯救世人。而象征着南方新势力的杰生是一个典型的唯利是图的人, 他只会牺牲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 要他作出牺牲是没有可能的。

有学者认为昆丁或是班吉体现了救赎的主题。在他们看来, 昆丁想用自杀的方式来洗刷整个家族的罪孽[2]P152, 而班吉的痛苦代表了基督所受的折磨[3]P111。但联系耶稣受难复活的故事来看, 前两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对昆丁来说, 活着就必须忍受家庭的耻辱, 面对家庭衰落的悲剧, 自杀对他人来说是最后的反抗、最终的解脱, 而没有救赎的意义[4]P94。班吉因为他人的轻蔑和不解而痛苦地活着, 但他痛苦却不自知, 更不可能像耶稣一样, 牺牲自己赢得救世主的荣光[5]P88。只有迪尔西明知是痛苦还默默忍受。面对痛苦不轻言放弃更显示出她的牺牲精神, 她也更有可能实现人性的复活。迪尔西活着意味着痛苦的折磨, 无尽的家务, 康普生太太的呻吟和辱骂, 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或提前结束生命。面对杰生对小昆丁的暴行, 她用自己衰老的身体抵挡住杰生挥动的鞭子, 愤怒地说:“你要打就打我好了……要是你不打人出不了气, 那你打我好了。”这时的迪尔西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 她牺牲自己保护他人的行为使她摆脱了暮气沉沉的老年人形象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结语

福克纳作为一位南方作家, 不仅仅留恋就旧南方的辉煌, 更看到了它的罪恶与衰败。面对不定的将来, 作者否定了昆丁式的逃避现实, 也否定了杰生式的急功近利。通过对于迪尔西形象的刻画, 作者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康普生家庭的没落是伴随着信仰的缺失产生的, 这也是当时南方的普遍情况, 作者因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身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迪尔西的忍耐、仁爱和牺牲的精神延续了基督教的教义, 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康普生家族。她的存在不仅对康普生一家意义重大, 而且她预示着基督精神的重生, 也为南方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带来了启迪。

摘要: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塑造了南方破落家庭康普生一家的诸多悲剧角色, 只留下年迈的黑人女仆迪尔西给人带来一丝希望。本文通过分析迪尔西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 挖掘作者对于基督精神重生的呼唤。

关键词:小说《喧哗与骚动》,迪尔西,基督精神重生

参考文献

[1]邹秀荣.浅谈《喧哗与骚动》中的三个女性人物形象.江西社会科学, 2003, 12.

[2]云天英.《喧哗与骚动》中的救赎母题.社会科学战线, 2008, 12.

[3]田平, 洪增流.《喧哗与骚动》:现代基督的救赎之路.山东外语教学, 2008, 3.

[4]唐璇.《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刻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5]王倩.《喧哗与骚动》的宗教视野解读.外国文学研究, 2006, 6.

温尼伍德重生记 篇4

We are neighborhood revitalizers. We go into neighborhoods very early on. We went into 2)SoHo in New York City in the 1970s. We went into 3)South Beach in the 1980s, 4)Center City, Philadelphia, in the 90s. We came here into 5)Wynwood in 2006.

In a neighborhood like where we are today, in Wynwood, there’s not anything really historic about the neighborhood, but what was here was street art. And there was some great street art, there was not such great street art, and it wasn’t really 6)curated.

Street artists around the world were invited to paint the walls of Wynwood.

So we have artists from…from France, from South Africa, from China, from Poland, from Brazil, from the United States, of course. When we do a new mural, we commit to having that mural for at least a year, usually two, and then we change, and just like in a museum, you know you have to continue to change and keep giving people the reason to come visit.

Jessica’s father, Tony Goldman, was the leading force behind the revitalization projects. He died in December 2012, at the age of 68.

I was ready to take the job as CEO. I was not ready to lose my Dad. You know, he was a…an extraordinary human being.

The 7)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awarded Tony Goldman its highest honor in 2010.

First we buy a lot of real estate, and it’s in…and it’s inexpensive because nobody wants it, and we always know that we’re on the right track when people think, you know, “You’re crazy”, like, “What are you doing? Why would you wanna be here? ”

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properties. This is called the Wynwood Building. A n d s o b e h i n d the walls, behind t h e s e g l o r i o u s murals, you know, are people doing really innovative, interesting things, a n d a s t h e s e 8)incubators grow, they want to stay here so that they take more space in the neighborhood, and little by little, you know, you feed the neighborhood, it feeds you.

So we have…we have the restaurants, we have, you know, the art and the culture experience and the galleries. We have the people working in the neighborhood now. Now it’s a function of having people live in the neighborhood, and that’ll be the next thing that you’ll se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ext few years.

人们希望参与到创新的事物中,而我们想为有创新精神的人打造一个创意中心。我们想要打造一个为创意群体服务的区域。

我们是区域重建者。我们很早就开始走进不同的地区。上世纪70年代,我们去了美国纽约市的苏豪区;80年代,我们去了迈阿密的南滩;90年代,去了费城的中心城市。在2006年,我们来到了这里,迈阿密温尼伍德。

在温尼伍德,在我们今天所在的地区,没有什么历史性的东西,但却有街头艺术。这里有一些很好的街头艺术,也有不那么好的街头艺术,这些并不是为了展览。

世界各地的街头艺术家应邀到温尼伍德,在这里的墙上画壁画。

我们有来自……法国、非洲、中国、波兰、巴西,当然还有美国的艺术家。当我们在墙上创作新的壁画时,我们的目标是至少让壁画保留一年,通常是两年,然后我们就会进行更换,就像在博物馆里,你知道,你要不断地做点改变,让人们有再次来参观的理由。

杰西卡的父亲托尼·戈德曼曾是这个重建项目的领导人。他于2012年12月去世,享年68岁。

我准备好了成为这项工作的CEO,但我没有预料到我会失去我的父亲。你知道,他是一……一个杰出的人物。

美国国家历史保护基金会于2010年为托尼·戈德曼颁发了最高荣誉奖。

首先,我们买了很多地产,都是很便宜的,因为没人想要。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而其他人会想,“你们是疯子。”他们会说,“你们在干嘛?你们怎么会想在这里?”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幢大楼,名为温尼伍德大楼。在这些墙的后面,在这些漂亮的画后面,一些人在做着有创意的、有趣的事物,当这些“孵化地”成熟起来后,他们会想留在这里,这样他们就会在这个区域占有更多的空间,渐渐地,你知道,你为这里做出贡献,这里会给你回报的。

柯达重生路 篇5

家道中落

自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以来,柯达公司一直是全球影像产品创新的引领者。胶卷诞生后,柯达迅速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是毫无疑问的绝对王者。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6年,柯达公司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1975年,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2002年,柯达的全球营业额增至128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约7万人。

能够长期占据全球影像领域的龙头地位,柯达自然有其绝招——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进入数码相机时代,柯达也是当仁不让的先驱。1975年,柯达实验室研发出全球首台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了基于尼康技术的首款数码单反DCS 100专,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Point and Shot)数码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可以说,柯达是数码影像的发明者。数据显示,柯达曾参与了数码相机崛起的每一个细节,在其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

但是技术创新上的领先,并不代表着市场上的领先。在全球影像业快速切入数字时代后,由于发展战略尚未厘清导致产业重心偏差,柯达公司的产品发展重点长期围绕着已有的胶卷、印像和冲洗业务打转,压制了数码相机的进步。即使在摄影技术从胶片化向数码化转型的趋势十分明显时,柯达依然沉溺于传统胶片,无法扭转全球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萎缩的颓势,直到不得不关闭生产了74年的胶卷工厂。

自此柯达迈上了缓慢的战略转型之路,其家道中落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消息显示,柯达对业务结构进行了重组,将其业务部门从三个减少至两个,重组后的两个部门分别是商业部和消费者部。他们将吸收公司胶卷部门的部分业务,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新的打印技术。

时至今日,柯达的负债高达68亿美元,而其资产总额仅为51亿美元,其市值也从历史峰值的310亿美元,降至今年年初的1.75亿美元。十余年间,柯达总市值蒸发超过99%。

一个技术偏执狂,并未开拓出乔布斯式的创新神话,反而陷入了市场衰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柯达创新神话也随之破灭。

龟速中兴?

在漫长的转型中,柯达迟缓的反应速度一直被业内所诟病,最典型的就是其与日本胶片业鼻祖的富士迥乎不同的发展之路。

富士早在1980年代就预见到数码时代的崛起,并制定了三管齐下的战略:尽可能多地从胶片业务中抽离资金,为数码时代的转型做好准备,并开发新的业务。也许这两家公司都能感受到,数码摄像本身无法给企业带来太大的利润,因为彼时数码业务的利润率的确比胶片低得多,所以产业转型似乎并非必要,但无论如何,在这场新的竞赛中,柯达显然慢人一步。

富士的成功转型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借鉴。化妆品公司一直在推广这样一种理念:可以通过抗氧化成分来保护皮肤,而由于胶片与皮肤的共同性,富士共计开发了20万种化合物,其中约有4000种与抗氧化剂有关。同时,富士还努力为胶片领域的专长寻找新的用途。例如,该公司为液晶平板显示器开发了光学薄膜,成功在全球面板产业版图上谋得一席之地,目前在一种可以扩大液晶显示屏视角的薄膜领域,富士占据100%的市场份额。

但从本质上看,柯达神话的陨落不仅仅是发展战略转型缓慢所致,因为其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全球个人影像进入数字时代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其落后的企业基因。在柯达们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是全球产业链的中心,企业生产出什么产品消费者就必须被动接受什么产品,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兴起,产品的相对过剩使消费者在产业链中的主导权不断增强,如果企业不能根据消费者要求去创新,最终只能落入没有市场的空头革新。

所以说,柯达要想中兴,首要的就是颠覆原有的产业组织架构,真正形成对过剩时代消费需求敏感的组织结构。同时,柯达采取的战略转型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加快转型步伐,寻求新兴替代性产业。当然,柯达必须加大在数码影像业务上的投入,在当前资本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售部分下端专利来维持业务现金流。据媒体报道,去年8月,柯达已开始兜售其1100项数字图像专利,这些专利估值超过20亿美元,而这些专利吸引了包括苹果、RIM等公司在内的全球领先企业的注意,足见这一路径的可实施性。

二是利用其8000家冲洗打印店优势,将之作为开放性产品流通平台,打造成为业内终端产品及后续服务供应的最大平台。当然,柯达必须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网络优化,不断提升整个网络体系的运营有效性,最终将自己打造成游离于消费电子专卖渠道之外的专业化的个人影响产品及服务供应商,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柯达仍将上下而求索。不难想象,柯达的中兴之路必将像一场龟兔赛跑,先跑的或者跑得快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真正走到终点才能最终笑到最后。

上一篇:染色体结构下一篇:人类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