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处理

2024-10-18

强化混凝处理(精选11篇)

强化混凝处理 篇1

民以食为天, 食以水为先。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源之一,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息息相关, 其质量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 特别是二战以来, 社会经济的急剧发展、环境保护措施的不力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 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向天然水体, 引起了天然水体中有机物的急剧增加, 水源污染日益严重[1]。

我国水体已经受到严重污染, 但水环境所要承受的污染物有增无减。在我国现有的660多个城市中, 仅有123个城市有307座不同处理等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其中污水二级处理率仅为10%左右。全国17000个建制镇、绝大多数没有排水和处理设施。在2006年, 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0.2亿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96.6亿吨) , 比上年增加2.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 (其中工业排放量为541.5万吨, 生活排放量为886.7万吨) , 比上年增加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上升, 工业用水的增加, 污废水的排放量将会不断增加, 由于污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 更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使饮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水质受到极大影响[2]。

1 混凝理论

胶体颗粒表面能很大, 可吸附溶液中离子或极性分子, 形成胶体双电层结构。胶体可在水中长期保持悬浮分散状态而不聚集下沉。按DLVO理论, 这是由于胶体颗粒具有聚集稳定性, 即带同性电荷胶体颗粒之间由于电斥力或水化膜的阻碍而不能相互聚集的现象。聚集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胶体ζ电位, ζ电位一旦降低或消失, 水化膜也随之消失, 胶体粒子失去聚集稳定性, 就可在布朗运动作用下碰撞聚集, 沉淀就会发生。

2 强化混凝处理有机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在水处理过程中,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混凝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混凝剂的性质和混凝设备的动力学条件两个因素。本文对混凝过程中混凝剂作用机理及混凝设备动力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试验以沉后水浊度和CODMn等指标对混凝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本试验混凝沉淀池装置安装于某电厂化学水处理间内, 设计处理水量2m3/h, 混凝池和沉淀池合建于一体。混凝池的进水管路上装有玻璃转子流量计, 并在流量计后投加PAC混凝剂。反应采用网格絮凝反应池, 有效反应时间为13分钟;沉淀采用斜板沉淀池, 斜板材质为聚丙烯, 沉淀池清水区的上升流速为2.5 mm/s。混凝沉淀池设备的外形尺寸为:长×宽×高=1.35m×0.70m×2.80m, 有效水深2.55m。

本次试验研究中, 采用管式微涡混合设备来实现混合的亚微观传质。这种混合设备可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和水流空间的尺度, 以及速度零区的范围来造成高比例高强度的微涡旋, 从而充分利用微小涡旋的离心惯性效应使混凝剂的水解产物瞬间进入水体细部, 使胶体颗粒快速脱稳, 避免了高浊时局部药剂浪费而局部药剂不足的现象发生。对于低浊水的混合, 该设备可迅速使其间胶体颗粒脱稳析出, 同时较强的剪切作用避免了微絮体的不合理长大, 从而保证单位体积内的颗粒数, 为微小矾花的凝并提供了物量的保障[3]。

依据浅池理论及对颗粒沉降中湍流扰动的抑制, 试验研究中应用了小间距斜板。传统沉淀理论认为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流处于层流状态。其实不然, 实际上在斜管沉淀池中水流是有脉动的。当斜板中大的矾花颗粒在沉淀中与水产生相对运动, 会在矾花颗粒后面产生一系列小涡旋, 这些涡旋的产生与运动造成了水流的脉动。这些脉动对于大的矾花颗粒的沉淀并无多大影响, 但对反应不完全小颗粒的沉淀却起到不可忽视的顶托作用, 故此也就影响了出水水质。

3 高效混凝沉淀技术在实际中应用的研究

电厂原水取自淮安里运河, 运河中水流速较小, 运河上游两侧为工业区, 主要有造纸、印染、钢铁、化工合成产业, 各工厂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该运河, 排放的污水多数不能达到废水排放标准, 所以河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实例设计规模为最高供水量为600 m3/h, 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本实例的运行水量为300~650m3/h, 针对一年四季不同水温水质的情况, 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沉淀池的出水浊度均小于3.0NTU, CODMn的去除率均能达到50%左右。本实例采用的高效混凝沉淀工艺技术, 净水处理系统先进方便而且实用, 使电厂的原水预处理实现自动化控制, 节省了人力。且系统自运行以来, 运行情况稳定, 处理效果好。即使在原水水质变化的情况下, 仍能保持较好的处理效果。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优异混凝效能, 达到降低药量和节能目的。

总之, 水体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 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对生产、生活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有机物污染的给水处理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高效混凝沉淀工艺, 在挖掘常规工艺潜力的同时, 充分发挥水处理工艺的整体净化作用, 不仅能有效去除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而且能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为新建水厂和改造现有水厂的工艺选择、设计和运行提供数据。因此,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淳良, 张硕, 王国华, 刘明明, 王逸贤.高铁酸盐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微污染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11 (17) .

[2]刘玉琛, 张金同, 李哲.水污染深度处理研究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03) .

[3]汪德生, 张洪林, 蒋林时, 邱峰.微生物絮凝剂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J].工业水处理, 2004 (09)

强化混凝处理 篇2

采用3种混凝剂(三氯化铁(FeCl3)、高效聚合氯化铝(HPAC)、聚合氯化铝(PAC))对滦河水进行强化混凝中试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混凝剂成本条件下,采用常规处理工艺时,PAC和HPAC对浊度的去除效果都很好,HPAC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效果最好.在滦河水正常水质期,不同的投加量均能使出水浊度和CODMn达到《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的要求.

作 者:刘强 韩宏大 李爱斌 王健 作者单位:刘强(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沈阳,110168)

韩宏大,李爱斌,王健(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040)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污水的作用分析 篇3

【关键词】生物强化技术;污水处理;作用

生物强化技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废水处理技术之一,这种废水处理方法可以通过特殊菌种的新陈代谢,将废水中的一些物质分解、吸收,以此来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与物理和化学处理手段相比,生物手段处理废水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而生物强化技术更是体现出了易操作、针对性强等独有的优点,因而在近年来成为了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通过向自然菌群中投加具有特殊作用的微生物来增强生物量,以强化生物量对某一特定环境或特殊污染物的反应。投入的菌种与底质之间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共代谢作用。

二、生物强化技术作用原理

生物强化技术中,投入的菌种与基质的作用方式主要是直接作用和共代谢作用两种:

1、直接作用

通过驯化、筛选、诱变、基因重组等技术得到一株以目标降解物质为主要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并向处理系统中投入一定量的该菌种,以达到去除的效果。目前,直接作用所使用的菌株大多是通过质粒育种以及基因工程构建得到的。

1.1质粒育种:将两种以上的微生物,以细胞融合的方式,使工体菌的质粒转移到受体菌内,从而培育出具有多种功能的新菌种。例如,将能够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的质粒,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转移到能够降解脂烃的菌体中,所得到的菌珠便能够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烃四种物质

1.2基因工程构建:基因工程构建法是通过人工手段把需要的供体 DNA 提取出来,进行切割、重组,然后将重组体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以便外来的遗传物质在其中进行复制扩增和表达,而后进行重组体克隆筛选和鉴定,最后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行分离提纯,從而获得新品种。

2、共代谢作用

对于废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微生物无法直接将其作为碳源及能源生长,但是能在一定条件下将其降解,使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而降低其有害性。共代谢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2.1菌株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二级基质共同氧化,其作用原理是微生物将一级介质作为能源或者碳源,进行新陈代谢,并产生特定的酶。进一步利用酶来实现对二级基质的降解。但是有时单一的碳源无法满足微生物的代谢需要,因而必要时可补充碳源。

2.2不同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有些污染物的降解要依靠两种甚至更多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来完成,因为有些微生物对一些污染物进行降解后,只是制造了一些氧化物,而自身并没有生长,而这些氧化物最终又被另一种微生物降解,从而彻底除去污染物

2.3休眠细胞对污染物的降解。当一级介质不存在时,微生物往往会处于休眠状态,而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在含有不同有机物的污水中所产生的酶是不同的,而这些污水中的酶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往往会使废水中的不同有机物得到降解。

三、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

1、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

焦化废水往往成分及其复杂,无机物和有机物地种类较多,其中不乏难以降解的物质,因而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难降解工业废水。目前主要通过投放高效菌种,固定化高效降解微生物法等微生物强化技术来实现焦化废水的处理。

2、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

有机染料被广泛应用,因而印染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往往很大,以往,主要采用好氧生物膜法来处理印染废水,很难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近年来,有实验表明高效脱氧色菌和 PVA 降解菌接踵厌氧 - 好氧处理系统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时,生物膜形成速度加快,作用效率高、稳定性好。可见生物强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也应当得到广泛的应用。

3、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制药废水

近年来,以混合菌种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逐渐得到了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与单一菌种相比,混合菌体现出了更强的降解能力,特别是降解速度、降解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稳定性和抑制其他杂菌入侵的性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些特性是任何单一菌种所无法替代的。

总而言之,由于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效率较高,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逐渐的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对生物强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化,很多污水处理技术难题得到了解决,一些新型的菌株逐渐在污水处理中体现出良好的性能。我们应注意吸取最新的生物强化技术信息,勤于创新和实践,才能更好地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手段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立伟, 赵兴龙, 林李娟, 陈福霞. 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0(4):1.

[2] 信欣, 王焰新, 叶芝祥, 氧依金, 张雪乔.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高盐有机废水 [J]. 水处理技术 .2011(34):66.

[3] 解宏端, 马溪平. 生物强化技术提高焦化废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J]. 中国给谁排水 .2011(15):90.

强化混凝处理 篇4

关键词:低温低浊水,强化混凝,混凝剂,助凝剂

当前, 普遍接受的低温低浊水的定义为:温度低于10℃、浊度低于30 NTU的地表水[1]。

低温低浊水的混凝效果差, 因而提高其混凝效果成为了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低温低浊水混凝效果差是与混凝的机理相关的。温度低时, 无机混凝剂的水解困难;水中杂质颗粒的布朗运动强度减弱, 颗粒之间碰撞的机会减少, 不利于胶体脱稳凝聚;水流的剪力增大, 不利于絮凝体成长;胶体的水化作用增强, 不利于胶体凝聚。浊度低时, 胶体颗粒碰撞的速率大大减少, 混凝效果降低[2]。

目前, 提高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有:强化混凝和絮体分离 (包括浮沉池、浮滤池、超滤膜深层净化分离技术、粉末活性炭-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微絮凝接触过滤法和增效澄清池) [3]。强化混凝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处理技术一直被专家学者们探究分析。强化混凝包括:混凝剂选择和助凝剂的使用。

1 混凝剂

1.1 聚合氯化铝 (PAC)

聚合氯化铝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郭伟峰等[4]在处理滦河低温低浊水的试验中, 对混凝剂聚合氯化铝和Fe Cl3混凝效果进行研究, 试验时原水的平均温度为2.73℃, 平均浊度为8.28 NTU, 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对浊度和COD的去除效果均优于Fe Cl3。

1.2 聚合氯化铁 (PFC)

聚合氯化铁也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由于水处理中铝盐混凝剂的使用而引起的饮用水中铝含量超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铁盐类混凝剂使用开始受到重视[5]。王红宇等[6]对聚合氯化铁絮凝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研究, 其采用模拟水样, 水温为4℃, 浊度为5 NTU。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温度的降低, 聚合氯化铝多羟基络合物中间体的水解程度减小, 因而其可以长时间保持原来形态, 所以混凝剂聚合氯化铁比Fe Cl3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果更好。

1.3 聚硅酸硫酸铝

聚硅酸硫酸铝是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是聚硅酸和铝盐的复合产物, 去浊除色效果好, 絮凝沉降性能好[7]。王德英等人对聚硅酸硫酸铝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试验, 试验水样温度为 (2±0.5) ℃, 浊度为9.5 mg/L, 研究结果表明:聚硅酸硫酸铝对低温低浊水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 且混凝剂的使用量少;聚硅酸硫酸铝有较宽的p H使用范围, 混凝最佳p H为7~10[8]。

1.4 聚硅酸铁 (PSF)

聚硅酸铁是在聚硅酸中引入铁离子, 或在铁离子中引入低聚合度的聚硅酸而形成的无机复合高分子混凝剂[9]。胡翔等[10]对聚硅酸铁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实验研究, 原水水样取自哈尔滨第三自来水厂原水, 水温<8℃, 浊度为7.1 NTU, 实验结果表明:聚硅酸铁能有效处理低温低浊水, 且处理前后p H值基本不变;与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聚硅酸相比较, 加药量减少, 矾花形成迅速, 且矾花粗大。

1.5 纳米复合絮凝剂

张承飞等[11]对纳米复合混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研究, 其采用了纳米材料Si O2和聚合硫酸铁制成的复合混凝剂 (纳米Si O2-PFS) , 所取水样的温度为0~5℃, 浊度为4.5~9.6 NTU, 实验结果表明, 该纳米复合混凝剂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较好, 在相同的条件下, 与Fe Cl3混凝剂相比, 其对原水浊度和COD的去除效果更好;该纳米复合材料对p H的适应范围更宽, 形成的矾花大且易沉降。

1.6 复合型生物混凝剂

李立欣等[12]对复合型生物混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研究, 该种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是一种绿色净水剂, 其主要成分是多聚糖, 原水取自松花江, 平均温度为1.4℃, 平均浊度为16.32 NTU, 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絮凝条件下, 浊度的去除率为88.34%, 残余率去除率为92.43%, 其远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2 助凝剂

2.1 活化硅酸 (水玻璃)

活化硅酸是一种粒状高分子物质, 其作为助凝剂用于水处理时, 需要现场制备, 否则容易形成冻胶而失去助凝作用。梅丹对助凝剂活化硅酸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试验研究, 该试验使用聚合氯化铝 (PAC) 为混凝剂, 水样取自长江, 水温为2~7℃, 浊度为30~40 NTU, 结果表明:对低温低浊长江水的处理中, 活化硅酸能有效地帮助降低出水浊度;在优水平投加组合的条件下, 矾花大而密实, 出水浊度比不添加助凝剂时低1 NTU左右[13]。

2.2 改性活化硅酸

改性活化硅酸是一种新型助凝剂, 其在活化硅酸的基础之上添加了阻聚剂, 因而其具有保存时间长等优点[14]。王银涛等[15]对助凝剂改性活化硅酸处理低温低浊水进行了试验研究, 该试验采用聚合氯化铝为混凝剂 (PAC) , 分别对PAC+改性活化硅酸、PAC和PAC+活化硅酸的混凝效果进行探究, 原水浊度20~30 NTU, 温度2.5~3℃, 结果表明:PAC+改性活化硅酸混凝效果最好, 处理费用最低, 改性活化硅酸可以有效帮助混凝剂提高混凝效果。徐静等[16]也对改性活化硅酸的助凝效果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使用PAC+改性活化硅酸处理低温低浊水时, 矾花大, 易沉淀, p H值稳定, 出水浊度低, 净水效果显著提高。

2.3 骨胶

骨胶是一种动物胶, 属于高分子物质, 易溶于水, 无腐蚀性, 无毒, 是一种较为经济的助凝剂。胡万里等[17]对骨胶在低温低浊水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水样取自冬季松花江, 浊度在20 NTU左右, 水温在0~2℃, 混凝剂选用硫酸铝, 实验结果表明:当骨胶与硫酸铝联合使用时, 絮凝效果好, 矾花大而密实, 出水浊度在5 NTU以下, 可以有效解决低温低浊水处理问题。

2.4 纳米Si O2

施周等[18]纳米Si O2对低温低浊水的强化混凝作用进行了研究, 首先纳米Si O2和双蒸水在超声波的作用下, 形成纳米Si O2分散液, 其次纳米分散液与硫酸铝配合使用, 研究其对高岭土配制成的低温低浊的混凝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纳米Si O2可以显著降低出水浊度, 提高矾花的沉降性能。

3 结语

强化混凝处理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我国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而要解决城市水污染的根本措施就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于我国经济尚不发达,为了缓解资金不足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在目前正兴建或拟建的污水处理厂中,往往采用先建一级处理,以后再逐步完善二级处理的策略。但以沉淀为主的一级处理有机物去除率较低(BOD5去除率仅为20-30%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水环境污染,为了提高其去除率,必须加以强化处理厂来看,由于第二级生物处理单元能耗大,运行费用高,在目前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污水处理厂经常单元能耗大,运行费用高,在目前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污水处理厂经常处于停止运转或半运转状态,实际处理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使已投入的大量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因此在二级生物污水处理厂中,也可以通过强化一级处理的方法来减轻二级处理的负荷。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技术已逐渐引起国内外水处理工程界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在本项研究中,主要对混凝法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技术进行了试验探讨。混凝法目前主要应用于给水处理和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由于需要向废水中投加大量的混凝剂,导致污水处理成本较高;另外污水水质常常急剧变化,致使混凝剂的投加量难以控制,从而限制了混凝法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一般仅应用于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中。近年来,随着化工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高效、廉价的絮凝剂;并且工业自动化技术在给排水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可以按水质指标自动投加混凝剂,因而混凝法与污水生物处理法相比越来越具有竞争能力。笔者采用目前常用的混凝剂聚合铝强化城市污水厂的一级处理,并对该工艺与活性污泥法工艺运行费用进行了经济分析比较。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主要材料

本试验研究为实验室规模。试验污水取自武汉市水质净化厂初沉进水口:混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

2、主要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

COD:重铬酸钾法

BOD5:稀释倍数法

二、反应时间对污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向5个烧杯中加入0.8升污水,并加入聚合铝(其投加量为15mg/l),反应时间分别为5min、10min、15min、20min;静止沉淀30分钟后取其上清液测定COD值,并按式(1)计算废水COD的去除率。废水COD去除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见图1。

去除率 Y=(CO-C)/CO×100% (1)

式中:CO--处理前废水的COD值(mg/l)

C-处理后废水的COD值(mg/l):

在试验过程中可观察到:向污水中投加聚合铝后,生成絮体较快,大约在5分钟左右大部分絮体已生成。从图1可知,在反应时间为5min-30min范围内,废水COD去除率在63-74%之间,有机物去除率相差不大。在15min左右反应已基本达到完全,最佳反应时间宜取为15min,故在以下试验中反应时间均取15min。

三、污水浓度及混凝剂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1、试验方法同上,只不过反应时间均为15min,原水COD值不同且聚合铝的投加量不同。

2、试验结果

采用以上试验方法,对不同浓度污水进行混凝沉淀试验,改变混凝剂投加量。所得试验结果见图2。(在图2中,以聚合铝的投加量为横坐标,COD去除率为纵坐标,绘出在不同污水浓度下,聚合铝的投加量与COD去除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3、试验结果分析

(1)从图2中可知,随着聚合铝投加量的增大,COD去除率也随之增加。并且在投加量低于15mg/l时,COD去除率增长较快。同时从图中也可看出,在达到同样去除率的情况下,对于不同浓度的

混凝土结构裂缝处理措施 篇6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068-02

商品混凝土的诞生后,由于其施下方便快捷、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同时又可减少噪音、保护环境等综合优点,把混凝土推向了一个顶峰。人们对建筑外形和外观的需求。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以及对建筑丁期的要求,使得建筑结构师采取了各种手段以达到目的。由于存在条件、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建筑物在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特别是多层和高层住宅楼板的裂缝。

1常见裂缝的成因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尤其工业建筑改扩建项目,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当发生温度、湿度变化,轧机震动、地基不均匀沉降时,极容易产生裂缝。混凝土由骨料、水泥、砂子、石子以及存留其中的气体和水分组成,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体积变化,使其内部产生变形。由于混凝土中各种材料某些性能的不同,这种变化是不均匀的,同时各种材料之间变形不是自由的相互之间产生约束,从而在混凝土内部产生粘着微细裂缝和水泥微裂缝。

1.1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混凝土构件由于受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即临界应力)时,必然引起混凝土构件开裂。

1.2温度裂缝

高标号早强型水泥具有快硬、高强、水化热大的特点,如果施工发生是在夏季,水泥水化迅速。早期水化热释放量较大,且混凝土浇捣后又不能及时浇水养护,在较高温度下会导致失水收缩,加上室外温差较大和晚上气温下降产生温度收缩,这些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就会产生裂缝。

1.3 施工裂缝

主要是混凝土构件在施丁中由于制作、折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施工方法不妥引起的裂缝。如模板施丁不当引起的漏水、漏浆、刚度不足、支撑底部下沉、过早折模;大体积混凝土浇注时事先没有有效的降温措施及养护方法;在浇注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柱、墙、梁或楼板时采用一次浇注混凝土沉降收缩;混凝土浇注后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养护、养护方法不当或不进行养护;混凝土构件不当的堆放、运输、吊装等都会使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

1.4 沉降裂缝

地基不均匀或荷载不均匀造成不同部位构件沉降的差异,从而在结构内部引起拉应力而巾现裂缝,且这种由于地基变形产生的应力相对比较大,因而这种裂缝一般是贯通的。

1.5 构造裂缝

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主要是构件设计时长度过长,而中间又未设置伸缩,当构件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会引起裂缝的产生。此外,构件平面布局凹凸较多或某些局部处理不妥造成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很容易产生裂缝。

2 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2.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1)对水泥品种、用量和配合比的选择为了避免混凝土中的水泥在硬化过程中放㈩大量的水热化,提高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导致因水泥水化热的聚积引起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要选择水热化低、干燥收缩小的水泥品种。选用中水化热普通水泥或低水化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最好不用早强型水泥或早强剂。同时因用水量大的水泥水灰比大,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也越大。而不同水泥配置的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也不同。从减少水化热和干燥收缩的角度出发,应该采用中低水化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2)加入掺合料和外加剂,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节约水泥用量,而且还具有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流动度和可泵性;改善混凝土的泌水性等优点。同时掺加具有减水、增塑、缓凝、引气的泵送剂,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度、粘聚性和保水性。由于其减水作用和分散作用,在降低用水量和提高强度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水化热,推迟放热峰㈩现的时间,因而减少温度裂缝。

(3)细骨料的质量控制。细骨料宜用级配好的中沙或中粗沙,最好为中粗沙,其空隙率小,总表面积小,这样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用水泥量就可以减少,水化热就低,温度裂缝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要控制沙子的泥含量。含泥量越大,收缩变形就越大,裂缝就越严重。因此细骨料尽量用干净的中粗沙。

(4)粗骨料的质量控制,粗骨料粒径越大。级配越好,空隙率越小,总表面积越小,混凝土用水泥沙桨量和水泥量就越小,水化热随之降低,混凝土收缩裂缝也就减少。同时要控制粗骨料的针片状含量,针片状含量大会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及水泥量增加,应予控制。同时还要根据结构最小断面尺寸和泵送管道内径,尽可能采用高强度的粗骨料。

2.2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做好施工前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准备工作。根据同批原材料要做好试配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采用试配单,对原材料顺序、搅拌时间、浇注地点、坍落度、人模温度进行规划。对留茬部位、留茬和接茬的处理进行规划。对可能引起的裂缝进行风险分析、计算及制定相应对策。严格遵守施工规范,控制好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注温度。为了降低在高温季节施工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注温度,应在沙石场搭设简易遮阳棚,防止太阳直接照射,以降低沙石的温度,同时尽可能选择太阳落山后进行混凝土搅拌和浇注施丁。

(2)混凝土浇注过程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浇注过程中要进行振捣方可密实,如果振捣时间短、不均匀会造成漏振或不密实;振捣时间过长会造成离析、分层、漏浆,石子在下,砂浆在上,混凝土结构不均匀,强度不一致,因而引起收缩裂缝。因此振捣时间应均匀一致,以表面泛浆为宜,间距要均匀,以振捣力波及范围重叠1/2为宜。浇注完毕后,表面要压实、压平,以防表面裂缝,振捣时要防止钢筋位移,确保钢筋位置正确,否则将改变钢筋受力状态而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浇注时要注意堆料不能过多,且要随时检查模板和支柱的变形,以防浇注过程中跑模、跑浆。

3混凝土裂缝处理措施

3.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补贴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人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丁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3.2 灌浆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人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3.3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其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 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

3.4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的裂缝、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的裂缝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其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或压气试验等。

4 结束语

强化混凝处理 篇7

由由于于常常规规给给水水处处理理工工艺艺不不能能有有效效的的去去除除有有机机物物和和NNHH33--NN, , , 而且液氯消毒时易与原水中的腐殖质结合产生消毒副产物和三卤甲烷等致癌物质, 直接威胁饮水健康[1]。生物法是目前水中除氮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在常规工艺前进行生物处理, 主要应用有生物过滤、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等。因此, 对受污染的水源水采用生物预处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不仅可以去除部分有机污染、氨氮、嗅味, 而且还可去除水的浊度、藻类等, 从而降低后续常规处理的药剂消耗, 明显地提高出厂水水质[2]。

1 试验用原水

试验原水来自某高职院校内小河, 河内放养了少量的鱼, 试验期间所取河水水质如表1所示。

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该实验装置的额定处理量为100L/h-1。

调节池里的原水, 经提升水泵进入混合池, 通过计量泵投加混凝剂, 混合后的水进入混凝反应池。反应池出水进入气浮池进行悬浮物的气浮分离。依靠加压水泵将气浮池的一部分出水加压, 并与压缩空气一起压入密封的溶气罐, 使气体溶入水中。容器罐里的加压溶气水送入气浮池的接触室, 通过释放器的突然降压, 使溶于水中的空气以微气泡的形式释放出来, 与絮凝后的水接触进行气浮分离。气浮池浮渣通过刮渣管去除。出水一部分回流溶气罐, 一部分从出水管送入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的出水进入沉淀池沉淀, 沉淀池上清液即为出水。定期从沉淀池底部排放污泥。

3 水质检测项目及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及方法如表2所示。

4 试验方法

4.1 采用PAC和PFS两种混凝剂, 配制成1%的溶液, 然后用蠕动泵定量投加至混合池。回流比0.5, 溶气罐表压0.3MPa。投加不同的混凝剂的量, 分别对进水进行混凝气浮处理, 并测定气浮进出水的浊度和CODMn。

4.2 采用上述试验得到的最佳混凝剂和投加量, 容器罐表压不变, 采用不同的回流比, 分别对进水进行混凝气浮处理, 并测定进出水的浊度和CODMn。

4.3 采用上述试验得到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回流比, 采用不同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容积有机负荷, 采用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处理装置处理, 并测定进出水的浊度、CODMn、NH3-N。

5 结果与讨论

5.1 混凝剂的种类和投加量对混凝气浮效果的影响

PAC和PFS在混凝过程中各有优点, 铝盐水解速度慢, 但絮体大而疏松;铁盐水解速度快, 形成的絮体小而密实[3]。试验采用回流比0.5, 溶气罐表压0.3MPa, 通过改变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 分别测定出水水质参数。试验结果如图2。

由图2可知, 当PAC投加量为15mg/L时, 出现了浊度最低点, 在1NTU左右。投加35mg/L的PFS, 出水浊度仍然在2NTU。在投加量为10mg/L和15mg/L时, PAC的去除率为97.15%和97.86%;而PFS的为87.34%和93.67%, PAC显示出了对于浊度去除的优势。因此, 选择PAC作为后续试验的混凝剂。由于在投加量为10mg/L和15mg/L时, PAC的去除率差别不大, 考虑到经济性, 选择投加量10mg/L。

5.2 回流比对混凝气浮效果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回流比, 出水的浊度和CODMn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 改变回流比对于浊度的去除率几乎没有影响, 但是CODMn的去除率先有所增加, 后又降低。当回流比为0.6时, 出水的CODMn为6.5mg/L。此时, CODMn去除率最大, 为53.58%, 浊度的去除率为97.73%。因此, 0.6为最佳的回流比, 作为后续试验的回流比。

5.3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容积负荷对于处理效果的影响

回流比采用0.6, 溶气罐表压0.3MPa, PAC投加量10mg/L, 生物接触氧化池不同容积负荷下出水的水质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 当容积负荷为1.8 kg COD/ (m3.d) 时, CODM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58%和27%, NH3—N的去除率为最大值。当容积负荷为1.9 kg COD/ (m3.d) 时, CODM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61%和24%, CODMn的去除率为最大值。出水的CODMn和NH3—N的最小值分别为8.4mg/L和1.0mg/L。

6 总结

采用强化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最佳运行参数为:回流比0.6, 溶气罐表压0.3MPa, PAC投加量10mg/L, 生物接触氧化池容积负荷1.8kg COD/ (m3.d) ~1.9 kg COD/ (m3.d) 。在最佳运行工况下, 污染物的最高去除率可达到:浊度, 97.86%;CODMn, 61%;NH3—N, 27%。

强化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水, 特别是藻类较多的微污染水, 效果较好。采用最佳运行参数, 出水水质可达到:浊度低于1NTU, CODMn低于8.4mg/L, NH3—N低于1mg/L。

出水继续采用传统给水处理工艺, 可达到饮用水标准。因此, 利用强化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作为微污染水源水常规给水处理的预处理方法技术上是可行的。

摘要:试验以某高职院内小河水为原水, 采用强化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改变混凝剂种类、投加量、回流比和有机负荷等参数, 分别测定出水的浊度、CODMn、NH3-N。结果表明, 采用强化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处理微污染水中的最佳运行参数为:回流比0.6, 溶气罐表压0.3MPa, PAC投加量10mg/L, 生物接触氧化池容积负荷1.8kgCOD/ (m3.d) ~1.9kgCOD/ (m3.d) 。在最佳运行工况下, 污染物的最高去除率可达到:浊度, 97.86%;CODMn, 61%;NH3—N, 27%。利用强化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作为微污染水源水常规给水处理的预处理方法技术上是可行的。

关键词:微污染水,组合工艺,生物接触氧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军, 徐智炜, 杨丽芳, 等.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脱氮除磷效果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 2009, 35 (1) :11-14.

[2]刘海燕.生物预处理微污染水[J].工业安全与防尘, 2001, 27 (4) :32-34.

强化混凝处理 篇8

在水处理中强化混凝是一种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常用方法[5,6,7]。而采用硅藻土与传统混凝剂组成复配剂处理污水或原水是有效强化混凝技术应用之一。硅藻土具有体轻、多孔、比表面积大、化学性质稳定和吸附能力强等特点[8,9,10]。

投加硅藻土一方面可提供絮凝的晶核, 另一方面可利用硅藻土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悬浮颗粒, 加快同向凝聚与差降沉降, 缩短沉淀时间, 提高去除率。

本工作从混凝机理出发, 将硅藻土与聚合氯化铝 (PAC) 和聚合硫酸铁 (PFS) 进行复配, 采用强化混凝技术对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进行处理, 旨在开发一种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高效混凝处理工艺。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试剂和仪器

实验水样取自广州市黄埔区某线路板厂的含络合铜废水, 水质情况如下:pH为4.1, 铜质量浓度为182.4 mg/L, COD为700~800 mg/L。

硅藻土:分析纯;PAC:氧化铝质量分数不小于27.0%;PFS:硫酸亚铁质量分数不小于97.0%;国家标准铜溶液:质量浓度1 000μg/m L;蒸馏水。

ZR4-6型混凝实验搅拌机:深圳市中润水工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AA-7000型光学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PHS-3C型精密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

1.2 强化混凝除铜原理

PCB含络合铜废水中的铜主要以Cu2+和络合铜的形态存在, 其中Cu2+在pH为6.4时可形成氢氧化铜沉淀。而络合铜由于络合剂的缘故, 结构相当稳定, 普通的中和沉淀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 如EDTA-Cu[2]。因此本实验在混凝之前先投加硅藻土, 利用硅藻土的吸附能力强化PAC、PFS对络合铜的混凝效果。硅藻土强化PAC、PFS处理络合铜的机理是二次吸附作用:硅藻土表面及孔内分布大量的硅羟基, 在水中解离出H+, 使硅藻土呈现负电性, 这种特性使其对水溶液中络合铜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11,12,13];另外, PAC、PFS在水中能够迅速水解, 形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絮体, 在絮体变大之前, 其表面的吸附位能够很好地吸附络合铜, 同时硅藻土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 增强了混凝沉淀效果。

1.3 实验方法

取500 mL含络合铜废水, 加入硅藻土, 以一定的转速快速搅拌2 min, 在快速搅拌进行到0.5min时投加混凝剂PAC或PFS, 再分别以搅拌速率为150 r/min和60 r/min各搅拌4 min, 然后静置一段时间, 取上清液测定铜质量浓度[14]。

2 结果与讨论

2.1 硅藻土加入量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

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中含有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络合剂 (如EDTA、氨水、酒石酸盐、氰化物及柠檬酸盐等) , 结构相当稳定。投加适量硅藻土, 可使水中凝聚的凝结核浓度增加, 形成密度更大的絮凝体, 增强混凝沉淀效果, 有助于提高铜的去除率。当混凝剂加入量为50 mg/L、初始废水pH为9.0、快速搅拌速率为280 r/min时, 硅藻土加入量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见图1。

混凝剂:●PFS;■PAC

由图1可见:当硅藻土的加入量为0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在4 mg/L以上, 去除效果较差, 这主要是因为仅仅依靠PAC或PFS的水解产物 (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 的吸附作用来去除废水中的铜时, 这些水解产物对络合态的铜的吸附能力较低;随着硅藻土加入量的增加, 出水铜质量浓度减小, 当硅藻土的加入量达到120 mg/L时, 以PAC作混凝剂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达到0.7 mg/L以下, 以PFS作混凝剂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达到0.5 mg/L以下, 铜的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继续增大硅藻土的加入量, 出水铜质量浓度变化不大,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硅藻土表面被大量硅羟基所覆盖且有氢键存在[8], 这些硅羟基和氢键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 从而使硅藻土表面表现出负电性, 对废水中带正电的Cu2+和络合铜有较强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采用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线路板络合铜废水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投加混凝剂的处理效果, 因此在后续实验中硅藻土的最佳加入量选为120 mg/L。

2.2 混凝剂加入量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

当初始废水p H为9.0、硅藻土加入量为120 mg/L、快速搅拌速率为280 r/min时, 混凝剂加入量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见图2。由图2可见:随着PAC或PFS加入量的增加, 出水铜质量浓度均呈现先快速减小后缓慢增加的趋势;当混凝剂的加入量大于40 mg/L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均低于1 mg/L, 且PFS要比PAC的除铜效果好;当PAC加入量为50mg/L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最小;当PFS加入量为60mg/L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最小, 絮凝效果最佳。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加入量的增加, PAC和PFS水解产生的酸度使溶液pH降低, 超出了混凝的最佳p H范围。因此PAC的加入量宜控制在50 mg/L, PFS的加入量宜控制在60 mg/L。

混凝剂:●PFS;■PAC

2.3 初始废水pH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

pH不仅影响铜在水中的形态分布, 而且影响复配剂的吸附效果和强化混凝效果。因为PAC或PFS投入水中后, 水解过程中不断产生H+, 提高了水的酸度, 以至使pH下降到最佳混凝条件以下。因此溶液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碱度。当PAC和PFS的加入量分别为50 mg/L和60 mg/L、硅藻土加入量为120 mg/L、快速搅拌速率为280 r/min时, 初始废水pH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见图3。由图3可见:随着初始废水pH的变化, 投加PAC与PFS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变化趋势相似, 且投加PFS时的出水铜质量浓度小于投加PAC, 对铜去除效果更好;当初始废水pH为5.0~8.0时, 随初始废水pH增大, 出水铜质量浓度明显减小;当初始废水pH为9.0~11.0时, 随初始废水pH增大, 出水铜质量浓度增加趋缓;当初始废水pH为8.0~9.0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最小, 铜的去除率稳定在99.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pH较低或较高时, 不利于PAC和PFS的水解产物氢氧化铝及氢氧化铁的生成, 影响混凝效果;且当p H偏高时, PAC水解易产生偏铝酸根, 影响PAC的混凝效果。实验选择初始废水p H为9.0。

混凝剂:●PFS;■PAC

2.4 快速搅拌速率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

混凝剂投入水中后, 必须创造适宜的水力条件使混凝作用顺利进行, 特别是在混合阶段, 要求对水样进行强烈搅拌, 使混凝剂迅速、均匀地与水样进行水解和缩聚反应, 因此一定的快速搅拌是很有必要的。当PAC和PFS的加入量分别为50 mg/L和60 mg/L、初始废水pH为9.0、硅藻土加入量为120mg/L时, 快速搅拌速率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见图4。

混凝剂:●PFS;■PAC

由图4可见, 当快速搅拌速率为250 r/min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均最小。这是因为搅拌加快了废水中铜的运动速率, 有利于铜向硅藻土界面扩散, 进而促进了硅藻土对铜的吸附;另外, 搅拌使得硅藻土的分散性提高, 从而增大了比表面积, 间接增强了硅藻土总体上的吸附能力。

2.5 沉淀时间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

当PAC和PFS的加入量分别为50 mg/L和60 mg/L、初始废水pH为9.0、硅藻土加入量为120 mg/L、快速搅拌速率为250 r/min时, 沉淀时间对出水铜质量浓度的影响见图5。

混凝剂:●PFS;■PAC

由图5可见, 使用不同的混凝复配剂处理时, 出水铜质量浓度均呈现先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PFS作为絮凝剂时, 形成的矾花大、密实、沉淀快, 而PAC的混凝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搅拌初期复配剂对铜的去除作用主要在硅藻土的外表面和部分微孔内进行, 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随着铜去除率的增加, 金属离子产生的斥力增强, 游离金属离子进一步深入微孔内部的阻力增大, 因此去除率变化很小。从现象上看, 在沉淀时间为0~40 min时, PFS-硅藻土复配剂处理后的絮体沉淀速率很快, 在40 min后, 上清液中铜质量浓度基本趋于稳定, 出水铜质量浓度在0.30 mg/L左右;而PAC-硅藻土复配剂处理后絮体沉淀速率相对较慢, 上清液中铜质量浓度在70 min后基本趋于稳定, 出水铜质量浓度在0.40 mg/L左右。

2.6 与Na2S方法的成本对比

目前去除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中铜的方法仍然以破坏络合物结构为主。以Na2S破络工艺为例, 操作过程中要加入过量Na2S, 使破络更完全, 一般n (Na2S) ∶n (铜) 为1.5。但这会引入大量的S2-, 造成二次污染, 且成本较高。采用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 不仅能较好地去除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中的络合铜, 而且成本相对较低。根据每处理1 L含络合铜废水所需药品计算各处理方法成本, 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与传统Na2S破络方法相比, PFS-硅藻土处理出水铜质量浓度最低, 最低可达0.30 mg/L, 处理成本为2.68元/t;而PAC-硅藻土的处理成本最低, 每吨废水仅需2.51元。

3 结论

a) 采用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线路板络合铜废水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投加混凝剂的处理效果, 且PFS-硅藻土复配剂除铜效果好于PAC-硅藻土复配剂。

b) 强化混凝的除铜效果与初始废水pH、混凝剂的加入量、快速搅拌速率、沉淀时间有关。当采用PFS-硅藻土复配剂去除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中铜时, 当初始铜质量浓度为182.4 mg/L、硅藻土加入量为120 mg/L、PFS加入量为60 mg/L, 初始废水pH为8.0~9.0、快速搅拌速率为250 r/min时, 沉淀40 min后出水铜质量浓度在0.30 mg/L左右, 可稳定达标。

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化措施研究 篇9

将建筑及工业废料作为骨料制备混凝土并且对其高强化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也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是目前混凝土配制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换句话说, 绿色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化就是参考现行的混凝土材料科学的配合比和制备技术, 通过将建筑废料转变为可以利用的再生骨料, 并且对骨料进行正确的处理, 来实现再生混凝土的高强化。

“绿色再生”概念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课题, 全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界定。首先,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制备与当前流行的商品混凝土相比, 原材料、配合比以及施工工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现行规范和标准都不适用。其次, 因为我国制备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与国外使用的配料有比较大的差别, 制备出的常规混凝土性能差别都很大, 所以, 不能直接使用国外的相关标准。最后,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不同地区环境差别大, 导致再生骨料具有地域性导致的变异程度不同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再生骨料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 在我国要想应用再生混凝土技术, 对再生骨料进行特殊的处理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绿色再生骨料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制备技术, 是在大量加入绿色骨料的基础上, 参考商品混凝土的技术, 在严格的质量监管下制成的。除了粗骨料、细骨料、水、水泥以外, 再加入足够的填充物和碱水外加剂。再生骨料混凝土高性能化以后应该具有比较好的耐久性, 优良的工作性能以及经济性, 代表着未来的混凝土发展趋势。因此, 要使再生混凝土得到广泛应用, 一开始就必须走高强化的技术路线。用再生骨料配制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混凝土, 因为使用了废料, 所以保护了环境, 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的结合起来, 走自然与人和谐发展道路, 代表着混凝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再生混凝土中骨料对强度的影响

绿色再生骨料混凝土中骨料对人造石材抗压强度的影响不仅来自绿色骨料自身的抗压强度, 而且还有粘结层强度的影响。常规的混凝土中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层次不齐, 热胀冷缩、水泥水化反应、各种荷载作用会导致各种材料的变形不能同步, 所以会在粘结层产生裂缝, 成为受力薄弱部位。绿色再生骨料混凝土中, 新骨料与新的水泥石之间的线膨胀系数接近, 因为新骨料表层附着有强度较高的水泥石, 所以粘结层的抗压强度得到加强。再者, 绿色新骨料表面的很多裂缝会吸入新的水泥浆体, 加之其吸水性强, 可以很快被水浸湿, 并发生水化反应, 形成非常密实的粘结层。这样, 因为粘结层的强度得到提高, 因而较低强度的再生骨料通过与水泥砂浆的拌合, 反而可以配制出较高强度的再生混凝土。

另外, 由于表面附着抹灰层, 使再生骨料的表面凹凸程度比天然骨料有较大的提高。再加上在二次加工的过程中, 一部分粗骨料因为受到震动而沿产生裂缝, 既增加了新的粗糙表面, 又增加了摩擦力和机械咬合力。同时, 通过多次的破碎、筛分过程, 原有骨料中的低强度颗粒、形状不良颗粒被淘汰。这些加大粗糙程度、增加摩擦力和机械咬合力、粒形的改善和坚固性的选优排劣特点都使再生骨料的抗压性能被优化, 从而筛选出满足配制再生混凝土需要的骨料。

3 再生骨料高强化措施

建筑废料需要经过破碎才能再次利用, 那么在加工的过程中破碎机器会施加较大的荷载, 这样就会在混凝土块内部出现新的空隙, 切割面的多样性导致再生粗骨料形状不规则, 表面粗糙程度也千差万别。利用再生粗骨料调制出拌合物用水量远远高于常规骨料配制的混凝土, 发生水化反应后经标准条件养护的混凝土强度也比传统的混凝土低。另外,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棱柱体劈裂强度、抗融冻能力、耐久性等均低于传统的混凝土。所以, 只有对初步处理得到的质量较差的再生骨料进行特殊处理, 才有可能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

特殊处理的结果应该是获得强度比较高的骨料, 经过实验研究得知: 将粗骨料中强度较低的块体去掉, 并将骨料表面的有害物质也处理掉, 可以有效的筛选出强度较高的再生骨料。绿色再生骨料提高强度的有效的处理方法如下。

( l) 机械处理。利用机械的处理方式可以剔除强度比较低的废料或者去掉再生粗骨料表面强度达不到要求的水泥石。经球磨机处理过的再生粗骨料在强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甚至可以用来生产钢筋混凝土现浇构件。这种机械处理骨料的方式非常有前景。经过再次破碎, 应用各种研磨方法可以进一步优化再生粗骨料, 改变骨料的外部形状, 并改善了再生骨料的质量。国外研究表明, 在搅拌再生骨料混凝土拌合物时, 先把再生骨料进行干拌处理, 然后再加入其他成分, 也能去除粗骨料上残留的强度弱的砂浆, 使再生骨料的强度得到提高。机械研磨过的再生粗骨料, 应该尽快掺入拌合物中搅拌, 要缩短放置时间, 这样的再生混凝土强度才会提高。

( 2) 化学反应。利用C - 3 超塑化剂 ( 萘系产品) 、5% 浓度的冰醋酸、3% 浓度的盐酸溶液对再生骨料改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冰醋酸与含硅酸盐的骨料表面相互反应, 能够形成碳氢键结构的分子,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再生骨料表面活性, 而盐酸与再生骨料中的水泥水化产物Ca ( OH) 2 反应, 起到破坏和改善骨料颗粒表面的作用。处理1kg再生骨料, 需要C - 3 超塑化剂2g或冰醋酸8m L或盐酸70m L。利用化学反应的处理方法获得的粗骨料掺入拌合物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坍落度及和易性, 用其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甚至超过常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经过盐酸处理过的粗骨料, 表面得到强化, 抵抗变形的能力得到增强, 所以减少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干缩和徐变现象的发生。

( 3) 水泥浆液处理。先配制出常规的水泥砂浆, 为了保证强度能够达到要求, 在制备时应该加入强度较高的水泥, 并向其中加入适量的超细骨料 ( 粉煤灰) 、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 来优化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由于再生骨料中含有大量的空隙, 将改良的水泥砂浆与其拌合, 并留有足够时间使浆体能完全填充裂缝, 这样就可以提高绿色骨料的抗压强度。工业废料矿渣和粉煤灰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耐久性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粘结力加强, 工业废料粉煤灰和矿渣掺和使用,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超细粉煤灰中含有的钾和钠能很好的提升矿渣粉的活性, 致使水泥胶体中的空隙急剧下降, 提升了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性能。二是密实度提高, 粉煤灰和矿渣粉的直径比水泥小很多, 他们的加入填充了水泥石间的空隙, 又优化了水泥骨料的级配, 使混凝土形成更加密实的石材, 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使达到龄期的混凝土具备了比较好的耐久性。

( 4) 硅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处理。绿色再生骨料本身含有很多裂缝, 为了削弱空隙对强度的影响, 可以将再生骨料置入硅酸钠与氯化钙溶液中进行处理, 因为, 硅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发生反应时生成的产物方解石可以填充骨料空隙, 所以裂缝得以减少。再生骨料中未充分发生反应的水泥也会同硅酸钠发生化学反应, 这部分产物也可以填充骨料空隙, 骨料密实度得到提高, 强度自然就得到相应的提高。氯化钙和硅酸钠溶液进入再生骨料孔洞中发生化学反应不仅能生成方解石, 还可以加速水泥化学反应中硅酸二钙的水化速度, 从而减少了水泥的龄期, 因此,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得到加强。

4 高强化骨料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将再生粗骨料经过特殊处理后替代天然骨料制备出的混凝土, 强度值比常规混凝土高, 而用经过处理的细骨料替代天然细骨料配制混凝土, 强度增长幅度更大。当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超过80MPa后, 与再生骨料的强度接近时, 利用再生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比常规混凝土强度值地, 利用再生细骨料制备的混凝土强度则与常规混凝土强度差别不大。结果表明, 再生骨料高强化以后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有好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复合配制而成的人工石材。当粗细骨料抗压强度远远高于水泥石抗压强度时, 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主要由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支撑, 当粗骨料和细骨料的强度不足或者与水泥石的强度相当时, 则会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有所偏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骨料与水泥胶凝材料的粘结强度好。再生粗骨料因为其表面粗糙不平容易与水泥胶凝材料形成较大的物理摩擦力、化学胶结力和机械咬合力。再者, 绿色再生骨料与水泥石有接近的线膨胀系数, 因而在受到外荷载作用以及较大的温差变化时, 再生骨料与水泥材料之间只会产生比较小的应力差值, 在粘结层产生的微裂缝也会大大缩减, 这就是高强化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强度有贡献的原因。

此外, 再生骨料吸水率高, 在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吸收水泥胶凝材料里的水, 所以会使水泥石的强度增加。因为做实验时, 在混凝土中加入了大量的超细骨料粉煤灰, 所以试件破型后再生骨料与再生水泥石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破坏面非常整齐, 几乎没有从粘结层开裂的, 这是对再生骨料与水泥胶凝材料粘结较好的实证。

5 结语

建筑废料再生骨料表面存在着抹灰层, 在破碎过程中又会在骨料中产生新的裂缝, 掺入不利于混凝土强度的有害物质, 这些因素限制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特殊处理, 能够获得符合常规混凝土需要的骨料或者更高质量的绿色再生骨料。将建筑废料变为宝作为再生骨料, 经过特殊处理后得到高强化的混凝土证明再生混凝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能够将大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 很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摘要:对绿色再生骨料进行特殊处理以后, 可以提高再生骨料的抗压强度, 进一步提升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及耐久性。处理的目的是优化骨料的形状, 将骨料表面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剔除, 提高拌合物的和易性, 进而提高混凝土各方面的性能。建筑及工业废料经过机械处理、化学反应、水泥浆液处理、硅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处理等方法加工后, 能够成为质量较高的骨料, 因此, 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自然可以获得较大提高。

关键词:再生骨料,混凝土,措施,高强化

参考文献

[1]孙凯, 陶丽, 李莉, 等.用于喷射混凝土的低碱性速凝剂研究[J].混凝土, 2005 (2) .

[2]邓寿昌, 张学兵, 罗迎社.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现状分析与研究展望[J].混凝土, 2006 (11) :20-24.

[3]肖建庄.再生混凝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剃光头版社, 2008.

[4]余晓峰, 姚谦峰, 王国良, 等.再生混凝土密肋复合墙体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41) :827-833.

强化混凝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篇10

地球人口数已经超过60亿, 水体污染也成为越来越严峻问题, 我国已修改了水质标准, 常规混凝技术将不能保证人类的水质安全, 国家在加大经济发展, 对环境保护却不没有提到重视日程, 我们的水质越来越得不到保证, 要想有可靠的水质, 提高保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强化混凝技术可以使污水得到更好处理, 而其不需要改变目前的水处理工艺设施, 所以使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不足现状,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带动水工业的前进。

1 强化混凝技术分类

强化混凝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混凝剂的筛选优化; (2) 混凝剂剂量与混凝反应过程; (3) 投加助凝剂; (4) 预氧化强化混凝 (5) 泥渣回流改善沉淀和澄清效果等几种工艺, 从而达到强化混凝的目的。

1.1 混凝剂的筛选优化

这几年, 我们也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 对处理污水提出了新要求, 也开始对复合型絮凝剂研究有了一些进展, 聚合铝铁、铝硅、硅铝、硅铁以及聚合铝/铁与活性致浊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等复合型絮凝剂陆续研究出炉, 而且通过聚合铝/铁复配工艺, 得出了聚合铝硅和聚合铝铁等多品种复合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混凝剂的起效原因在不断摸索清楚, 特别是在既定水系和水质条件 (包括如预氧化、预加酸碱等前处理过程所引起的水质变化) 添加混凝剂后研究形态其转化规律, 通过添加不同形态、粒度大小、荷电特性的混凝剂后特性摸索清楚后, 选择和优化混凝剂就有了新线索, 根据水体颗粒物, 有机污染物等不同的水质目标, 优化筛选高效混凝剂, 确立最佳工艺去除目标。比如於斯, 程晓如等研究表明在处理富磷污水时, 除了氯化铝的除磷效果不大理想外, 硫酸铝、硫酸铁和碱式硫酸铁都能达到出水总磷5mg/L左右的要求, 除磷效果达到水质要求。

1.2 混凝剂剂量与混凝反应过程

混凝过程是一集众多复杂物理化学乃至生物反应于一体的综合过程, 在既定条件下, 包括诸如水溶液化学、水力学、不断形成与转化的絮体之间或碰撞或黏附或剪切等物理作用及其微界面物理化学过程等。混凝技术的高效性取决于高效混凝剂、与之相匹配的高效反应器、高效经济的自动投药技术与原水水质化学性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某个水域中, 研究水质特征及变化特性后, 在来就混凝过程来下功夫, 及优化集成各单元技术之间系统性, 形成优化混凝集成技术系统, 这是个目前研究较热的课题。优化混凝集成技术的基本点是在原水水质变化特征基础上, 进行混凝剂的优化选择、混凝过程与反应器的高效适配以及自动监控技术的最优系统集成, 也既FRD系统。这里的额奥妙是混凝剂要达到高效得有高效反应器, 还得有与反应过程相对应的自动监控及添加药物是控制的自动化, 从而可以尽力处理废物, 费用也可达到最省。

1.3 投加助凝剂

投加预氧化剂或助凝剂, 增强吸附架桥作用, 提高絮体沉降性能, 从而改善混凝效果。如投加高锰酸钾进行预氧化、投加助凝剂粘土等。Jun Ma等人在混凝前投加氧化剂高铁酸钾, 减少了混凝剂铝盐的投加量并提高了混凝除污染物的效率。

1.4 预氧化强化混凝

对原水进行预氧化方法很多, 可用KMn O4、H2O2、Cl O2和O3对原水进行预氧化。在适量的投加量下各种预氧化方法对水中污染物去除都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 但使用KMn O4预氧化会导致出水中呈现红色, 还将导致用户水龙头出水呈黄褐色, 衣料着色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Cl O2在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等对人体有害的副产物, 对原水产生二次污染;H2O2和O3不会对原水产生二次污染, 并且氧化性较强, 适宜在工程中应用。

预氧化强化混凝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及色度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混凝处理工艺;同时预氧化强化混凝对二级出水的浊度、TP等指标的去除率也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提高。预氧化强化对混凝处理工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可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效率, 达到了提高污水深度处理效率的目的, 为污水深度处理提供新思路。

2.5 泥渣回流改善沉淀和澄清效果

孙力平和姜春杰等人在研究泥渣回流强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污水厂二级出水结构表明, 对于污水厂二级出水这样的低浊度水而言, 泥渣回流显著提高了水中的颗粒物浓度, 有利于碰撞絮凝的进行, 同时回流的泥渣为己经长成的密实絮体,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非常强的吸附性能, 可以充分发挥吸附架桥作用进行接触絮凝, 使生成的絮体更加密实, 易于沉降, 同时具有网捕卷扫作用。还有就是在回流泥渣中含有大量絮凝剂, 这个对清除废物很有效果。这种利用泥渣回流强化混凝的方法可以大幅度优化水源, 用了这种方法也可以不再用大量混凝剂。

3 强化混凝的影响因素

影响强化混凝的因素比较多, 其中主要包括:混凝剂的种类及投加量、p H值、混凝水力条件、水源水水质、水温等因素。

3.1 混凝剂种类的影响

要挑选得到对应的混凝剂得看水质状况, 有一条原则就是对付TOC用无机 (铁盐及铝盐) 混凝剂而不用有机絮凝剂。其原因是有自然水混凝过程中加入有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 只能产生电中和作用并参与腐殖酸和富里酸的沉淀, 不能吸附有机物。而铝盐和铁盐不但可以起电中和作用使胶粒脱稳形成腐殖酸和富里酸的铝、铁聚合物以利于沉淀去除, 而且还能在形成的金属氢氧化物的表面提供强烈的吸附作用, 同时还有网捕作用。高分子絮凝剂有很好的助凝效果,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聚丙烯酞胺类絮凝剂, 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微生物絮凝剂以其无毒、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独特的性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Singer P C等开发具有强化混凝作用的磁性树脂。对于低TOC和低NOM浓度的原水, 与常用铝混凝剂作用相比, 该树脂的添加可显著减少混凝剂的用量, 对浊度的去除更加有效, 并使三氯甲烷的去除率提高到60%-90%, 乙酸的去除率也有提高, NOM的去除率大于90%, 而且对有机物的去除没有选择性。

3.2 混凝剂投加量的影响

混凝剂投加量的多少也会影响TOC的处理效果, 投加的越多, 去除效果越好。黄晓东等做了2个试验, 分别为提高聚合氯化铝 (PAC) 投量的强化混凝和常规混凝, 最后清楚结果拿来比对。最后证明了多加了PAC的强化混凝情况明显去除TOC增加了将近四分之一, 消灭藻类也要增加近20%。然而添加过多则会产生胶体重新稳定, 处理成本增加和污泥处理问题。具体添加多少混凝剂这要视水源水质特点和处理后水质要求来判断。

3.3 p H值的影响

学者中部分赞成PH值的作用在混凝过程中处理有机物反应比起混凝剂投加量而言更加强烈, 在处理有机物起关键角色。相比较铝混凝剂来说, 消灭有机物是PH值控制在5.4~6.7范围内较好, 通常情况下, PH值越小对消灭有机物更有帮助,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 混凝剂的类型、投加量、p H值要在同等情况下兼顾到。

摘要:研究强化混凝这一技术可有效地缓解供水压力, 并进一步促进完善我国的水处理工艺技术, 推动我国水工业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几种强化混凝技术工艺和影响因素。

强化混凝处理 篇11

1 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制约因素和现状

1.1 科技转化应用慢,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少

当前建筑业整体低迷,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生存现状堪忧,直接导致预拌混凝土市场发展受到限制,缺乏足够的技术、资金支持。因此,目前预拌混凝土市场整体质量偏低,预拌混凝土强度不足,仍以C30强度为主,国外普遍应用的C80-C100在我国的应用微乎其微。虽然已经研制成功,但此类高性能混凝土却并未能广泛投入市场,只有少量重点工程有部分应用。加之我国预拌混凝土相关技术的研发本就起步晚,对于混凝土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深度不足,而新的科技,如高质量混凝土的研制成果等,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落后于科研进度。综合作用之下,给该类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许多阻碍,也使得预拌混凝土的整体质量相对国外偏低。

1.2 材料落后,工艺亟待完善

混凝土本身的质量固然对于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但一些关键性的材料在质量上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外加剂、掺合料,我国预拌混凝土的外加剂减水率为15%-25%,这样的水平使得高级混凝土的配置显得困难重重,需要耗费的成本大大提升。许多建筑施工者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压低造价,不愿多投入资金在混凝土之上,使得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始终无法提升。生产工艺方面则更加令人忧心,相关领域本就不发达,技术相对落后,工艺的研发进程缓慢,投入少、效果差。而除了少量预拌混凝土生产搅拌引进了外国工艺外,大多是国内自行配套或者组装,对人工的依赖性大,与国外的智能化无法相比。在搅拌程度以及精细度、配比的精确度等方面,往往无法达到预想效果,预拌混凝土质量自然不尽如人意。

1.3 质量管理未能做到一体化

预拌混凝土的质量与建筑质量直接挂钩,一旦出现质量事故的损失亦是不可估量。但是实际生活中,混凝土的生产到使用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程,其间的质量风险也相对较大。混凝土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是各环节互相推诿,造成损失无法追责,赔付艰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预拌混凝土的各环节分散开来,给质量管理带来难度,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泵送以及施工实际都与混凝土的质量息息相关。这整个过程的完美运作才能保证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而这些工序分开,使得每个环节之间追逐利益、逃避责任,这种恶性运作,必定导致预拌混凝土质量低下。而只有形成一体化的工序,才能实现质量一体化管理,也才能真正实现追责,最重要的是,便于控制每个环节的质量,保证预拌混凝土的性能与质量合格。

2 加强质量监管的有效对策

2.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混凝土的生产原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决定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生产原材料的质量。具体措施有:(1)原材料进场时应具有供应方提供的资质证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相关质量证明文件,企业必须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混凝土用水标准》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原材料的复检;(2)企业应对进场的水泥、掺合料材料进行取样封存,封存样品数量满足检测需要,封条注明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的说明,如生产日期等,封存存放在相应的环境里;(3)预拌商品混凝土原材料存储和使用按照先进先出,合理安排材料存放和仓位,及时使用材料,防止材料长时间堆放而质量下降。不同产家、不同品种的水泥和掺合料严禁混仓,材料筒仓严加管理;(4)筒仓外应有醒目的指示铭牌,标识内容应有:材料名称、品种规格等相关信息;(5)原材料堆场采用全封闭管理,场地要硬化处理,混凝土用砂、石料严格按照不同品种、规格分仓堆放并设永久性隔离墙,隔离墙高度和强度必须确保不发生原材料混料现象;(6)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预拌商品混凝土专项实验室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预拌商品混凝土专项实验室主要负责企业内部专门负责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等相关检测工作。要健全企业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2 严格把控混凝土搅拌过程

凝土的集中生产搅拌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为了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结合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预拌混凝土生产已经逐步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混凝土的机械化生产正逐步取代过去传统的手工生产,这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混凝土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搅拌过程严格把控,做到如下几点:(1)搅拌楼计量衡器必须按规定经法定计量单位检定,使用期间应定期进行校核,计量器具经过维修或搬迁后应重新检定;(2)第一工作班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并做好记录;(3)原材料称量计量允许偏差应在《预拌混凝土》的规定范围内。每台班应抽检原材料称量计量偏差一次,同时做好记录,当原材料称量计量偏差有超过规定要求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4)每台班检测砂、石的含水率至少一次,当含水率有明显变化时,增加检测次数,从而及时调整配合比用水量和砂、石用量。由此,提高混凝土性能的稳定性,实现混凝土最大限度上的高品质。

2.3 强化企业资质管理

要想更好的保证预拌混凝土的产品质量一方面从观念上就要进行根本性的改观。纠正对预拌混凝土的错误认识,重视混凝土生产的技术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厂商自主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主动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管理中去。从事建设工程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销售活动的企业,应取得省级住建部门颁发的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企业资质,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各级建设相关部门应将本辖区内预拌商品混凝土产品质量和使用管理纳入日常监管范畴。应定期和不定期的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及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情况的进行核查,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状态满足资质要求的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预拌混凝土也加快了科学化、机械化的步伐。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生产链条中也不乏问题的出现,影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改善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才能让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占据市场,并赢得客户信赖,最终取得优秀的经济效益。

摘要:经济的繁荣态势驱动着各个产业的发展,建筑行业也不例外。随着建筑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建筑市场对预拌混凝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对于预拌混凝土的质量要求也就有所提高。要想完成好一项建筑工程,对预拌混凝土在质量方面有一定的高要求。文章探讨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中显露出的荆棘与弊病,并有针对性探究路径策略,望对日后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有所增益。

关键词:管控,质量,工程,举措,因素

参考文献

[1]左云,杨艳华.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30):278.

[2]王定才,粉磨-搅拌一体化:中国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策略[J],混凝土,2013.

上一篇:盐酸格拉司琼下一篇:身份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