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教育

2024-07-23

亲师教育(共6篇)

亲师教育 篇1

《学记》曰:“亲其师, 信其道。”这是中国教育的古训, 也是现代教育可资借鉴的标准。“亲师”是“信道”的前提。一个备受学生敬仰、深得学生喜爱的老师, 才能产出课堂的最大效益。教育教学中, 让学生由衷“亲师”是问题的根本, 是顺利施教的前提, 是一门永恒的学问。如何让学生由衷“亲师”呢?笔者不揣浅陋,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做学生心中的“素质星”

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打铁还需自身硬”, 身为教师, 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 才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只有教师登上理论的巅峰, 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只有教师培养丰盈的才思与灵气, 师生才能在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共鸣中高效完成知识的传承和人格的接力。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 我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普通话好、书法好、知识渊博、讲课引人入胜……那种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丝毫不能展示学科内在魅力的课堂引导者, 是很难吸引学生兴趣的;普通话、书法、表达能力等硬件不够也难免会让学生低看一眼。试想, 大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要求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写规范的书法、知识掌握要熟练、专业技能要过硬, 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 这样的老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其威信自然也成了“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一个教写作课的老师, 自己却没有作品能在学生面前露一手, 这是挺尴尬的。而实施“捆绑式作文”, 学生写自己也写, 甚至当堂再现创作过程给学生看的写作老师, 自然能不怒自威。所以, 身为课堂的主导, 教师必须苦练“内功”。普通话要好, 三笔字更要不赖, 要会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工具, 专业知识要过硬, 要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总之, 要有征服学生的“十八般武艺”, 学生由佩服老师过硬的素质自然而然对老师产生喜爱之情, 不仅听其言, 而且效其行, 把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自觉地运用到学习中去,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优秀的人。

二、做学生心中的“幽默星”

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每接手一个新班, 我都会在学生中展开调查。答案不一而足, 但有一个词语出现频率最高, 那就是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名优秀的教师, 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知识传承的场所, 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幽默是教师能力与人格的展示。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充满了“磁性”和魅力, 学生在开怀大笑中接受的知识, 往往能够铭记终生, 永志难忘。一个没有笑声的课堂, 犹如一潭死水, 荡不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一个没有丝毫幽默感的老师, 无异于课堂的灾难。有学生坦言特别喜欢某老师的缘由:“她上课总爱讲笑话, 被知识轰炸得昏昏沉沉的头脑在她主导的一场爆笑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听课又起劲了!” 青少年注意力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长时间地集中, 要求学生每天七节课的每个40分钟都保持高度的集中, 对教师确实是一个挑战。幽默便是教师应对这一挑战的有力武器。

教师适时的幽默是一剂醒脑良药, 为学生昏沉的头脑送去袭袭凉风;教师的幽默更是一块磁铁, 能吸回学生神游八极的心;面对课堂上的偶然“出轨”者, 一味批评只会赶跑学生轻松听课的心情, 关闭学生活跃思维的闸门。教师高屋建瓴式的幽默, 不仅能活跃全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 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能彰显教师的个性魅力, 显示教师游刃有余的教育机智, 让学生心悦诚服。所以, 为人师表, 一定要幽默!

三、做学生心中的“潮流星”

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紧跟时代的步伐, 以开明的思想和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 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 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 教师要想与学生融为一体, 就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并适当地“投其所好”。常见有老教师悲叹说:“唉,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年轻老师, 我们这些老古董……”其实, “老古董”并不体现在年龄上。影响传道与授业实施效果的, 并不是年龄, 而是代沟, 是教师与学生在审美认知上的差异人为地拉开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厚障壁, 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教师要想消除厚障壁, 必须主动出击, 迎合学生针对教师的审美心理, 加强学习。学无止境, 对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求知, 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 使自己的观念、思想和行为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信息储存和开明的思想行为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的学习不仅限于自己所教科目, 更要广泛涉及其他领域。教师甚至要会唱流行歌曲, 会跳现代舞, 能用最新“网词”跟学生沟通……为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师必须因时而动, 以学生为本, 变身为现代青年乐意接受的人。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和难题。在此基础上谆谆告诫, 就会事半功倍, 而不顾及学生心理游离于学生之外一味说教, 只会事倍功半, 甚至全无效果, 反而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做学生心中的“形象星”

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甚至要关注服饰, 做学生心中的“形象星”。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目中最美的人。这种美不应该只体现在心灵思想、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上, 教师的仪表也应该是美的。

每一个优秀教师, 都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 并通过自身美的形象, 把审美情趣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学生。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优雅不俗的气质、饱满抖擞的精神状态,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使他们更加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所以, 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个人形象的塑造, 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吸引力。至今仍记得自己年少时的一段经历。初一刚接触英语时碰到了一位衣着得体、优雅时尚的英语老师,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爱上了英语。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背默英语单词, 因为不想在课堂上令老师失望;拼命把英语短文读得非常流畅, 不过是希望英语演讲赛上能为老师争光。油灯下一位女生埋头苦读的身影, 足以见证教师形象对学生学习的良性推动作用。当然, 教师的装扮要以整洁大方为基本原则, 切忌花枝招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损害课堂和谐, 分散学生注意力, 甚至引发学生的反感。

综上所述, 为了让自己的“传道”更加畅通无阻, 教师要力做学生心中的“星”。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高尚灵魂的塑造者, 其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等理应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必须用自身高大的形象为学生蓬勃向上的人生道路点燃一盏不灭的灯火。如此, 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亲其师, 信其道, 明其理, 导其行, 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下, 在“追星”的热情中实现知识获取的最大化, 成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

当然, 以身示范, 做学生心中的“星”, 只是让学生“亲师”的一大方法。工作中我们还要多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多进行感情投资,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和成长。否则, 一个高高在上的毫无“温度”的星, 难免让学生望而却步, 知识的传承自然也大打折扣。

亲师向学 以敬以乐 篇2

以体裁而论,《师门问学录》似属于“问答体”,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问一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论语》和《朱子语类》,以及清代书院山长和生徒之间.的。“问答”,如李兆洛在江阴暨阳书院的《暨阳答问》,朱一新在广东学海堂的《无邪堂答问》等等;与体裁相关联的,就是那种亲切的问学形式。《师门问学录》是年逾七十的周勋初教授和关门弟子之间一对一的答与问,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是如何被老师“领进门”以及如何“修行”的过程。这种问学记录因此也具有“个案”和“样本”意义,尤其是在研究生扩招的今天,它的意义不可忽略。

一直以来,我们似更注重讨论如何培养研究生的一些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案,对于如何将讨论的内容付诸实践,往往不太在意。对于研究生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循序渐进等问题,因为缺乏可资参考的具体例子,大多是走一步再看一步。此外,对于硕士生、博士生的求学经历,外人多少总有一种“神秘”的印象。虽然一些学位论文的“后记”中介绍了一点作者自己的学习过程,但大多都是寥寥数语的追述,轮廓简单,且多有雷同之处,似乎很难启发后来求学者的思想火花。《师门问学录》代表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生课程的一种情况,书中提供了许多生动的教学画面,大致能够如实地反应出导师与学生之间“答疑”与“问学”的过程,这对于当下研究生的培养,可以提供许多有意义的启发和参考。

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引入注目的现象;不能回避的是,在扩招过程中,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原来一个导师最多也就指导两到三个学生,现在,指导研究生的人数则成倍增长。学生人数的激增,使导师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与导师之间有了隔膜,难以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培养的研究生,极有可能变成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师门问学录》中所具体记录的“一对一”的教学样式,确实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它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了研究生阶段导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全面周到,而且细致人微。导师不仅给予学生学习上的指导、传授学生专业上的知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师范”意义亦很重要,学生会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之中受到人格上的感化。梅贻琦曾说,师生一道,就是要有“从游之乐”,即“大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大学一解》)。钱穆在《新亚遗铎》一书中谈到新亚书院旨趣时曾说:“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惟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可以药近来教育风气专门为谋个人职业而求智识,以及博士式、学究式的为智识而求智识之狭义的目标之流弊。……侧重训练学生以自学之精神与方法。于讲堂讲授基本共同课程外,采用导师制,使学者各自认定一位至两位导师,在生活上密切联系,在精神上互相契洽,即以导师之全人格及其平生学问之整个体系为学生作亲切之指导。务使学者在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以后,对于所习学业仍继续有研究上进之兴趣与习惯,以药近来大学教育专尚讲堂授课,口耳传习,师生隔膜,以致学者专以学分与文凭为主要目标之流弊。”(第15页)钱穆所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恰是当今大学教育中缺少的,《师门问学录》提供的个案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以前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就专业角度而言,《师门问学录》中,师生的“一问一答”,表现出周勋初教授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等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例如,在“问学录(一)”中,余历雄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掾’条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日:‘……至江左佛理尤胜,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余嘉锡笺疏曰:各本‘至过江,佛理尤胜’,又引《文选集注》卷六十二公孙罗注引檀道鸾《论文章》,作‘至江左李充尤胜’。程千帆《文论十笺》上辑《南北文学不同论》叙魏晋诗风时笺注曰:‘至过江,佛理尤胜’七字原误在‘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十五字之前,今据文义乙正。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一校勘学上的问题,历来争论已久,至今仍然看法不一。周勋初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主要是文献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有不相符合之处。《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掾’条刘孝标的注文和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的案语,两者都有说不通的地方。现在虽存有唐钞本《文选集注》,但檀道鸾的这段话还是很难理解。通过分析,周勋初教授指出,余嘉锡笺疏的说法虽有文献依据,但不能圆满解决问题;程千帆的观点虽然现在缺乏文献依据,但疏通文义一无障碍。这是在“理校”的方法校勘古书中所谓“上下两句误倒”的例子。虽然目前学界中大多数人仍然较倾向于余嘉锡的说法,不过他还是相信,以后情况是会有所变化的。所以,他赞成余历雄在论文中采用程千帆的观点。问题虽然很小,可是对于理解古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等却非常有意义。从这些记录当中,不仅可以看出余历雄在博士生学习过程中的刻苦、细心与悟性,更反映出了周勋初教授知识的全面性以及观察问题的深刻与独到。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周勋初教授对余历雄在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关心与指导。例如,余历雄就有关唐代小说研究的历史情况、中唐文学的课题研究情况、如何判断《宋稗类钞》与宋人笔记小说所载轶事的史料价值等重要问题提出了疑问,周勋初教授都一一介绍评说。对余历雄提交的各个论文,周勋初教授都作了认真的解读与批改,甚至对于引书格式的规范问题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由于《师门问学录》记录的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所以它不像课堂讲学那样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性、周密的体系性。谈话一般都是比较随意的,这样,它既有课堂讲学所难以达到的生动性、趣味性,又具有私人性,比较能够如实地反映出问题的本来面貌和导师对某一个学术问题的真正理解,其中后一点特别有意义。

譬如,余历雄想了解有关前辈史学家治唐史的著述与治学情况,周勋初教授向他介绍了除王国维、陈寅恪之外较著名的“第一代”史学家:吕思勉、邓之诚、岑仲勉、向达、范文澜等等,并向弟子一一介绍:吕思勉写了好几部通史和惭代史,还有一些政治史、专题史方面的专著,著作量非常丰富。其中写得最好的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部分。他的几部中国史著作,一般都分为两部分,上部用纪事本末体,讲政治上的大事;下部为新式的“九通”、“书。”、“志”之学,讲社会结构、典章制度与文化学术等。他用的材料都经过考核,还注明出处,便于参照与引用。邓之诚著有《中华二千年史》《清诗纪事初编》《骨董琐记》等,他记性很好,对文献也非常熟悉。《中华二千年史》的思路与吕思勉有些相近,他自云采纪事本末体,而又纲目清晰,似更接近清代史学札记的传统。吕、邓二人都是兼通文学、史学的大学者,能对中国学术作总体的考虑,既能独立完成史学著作,又能独立撰写文学著作。岑仲勉、向达二人接受欧美学术研究方法的影响,他们对近代东西方的汉学研究成果都有相当广泛的涉猎,虽然其研究范圃不及上二人广阔,但研究成果却很有深度,可称专门之学。如岑仲勉的《唐史馀渖》《隋唐史》,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隋唐史》融人了岑仲勉长期研究文史的许多心得,见解每与他人不同,如对武后与牛李党争的评价等,他对唐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甚为重视,也很关注宗教、民俗和社会风气。此外,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隋唐史,较好的还有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和台湾政治大学王寿南教授的《隋唐史》。《隋唐五代史》篇幅很大,吸收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材料丰富,分析细致、立论持平。《隋唐史》叙事条理明晰,遇到复杂的问题则以图表显示,所制图表达数十种之多,读时一目了然,也有其特点。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编写的历史著作。相对于王、陈、吕、邓等传统文史学家,他被称为“新史学家”。他观点明确,看法每与他人不同,评价前人时,每持儒家的观点。他对文学艺术都很内行,常有一些对人有启发的精辟见解。英国人崔瑞德编著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的史学观点很有新意,可提供我们借鉴参考。但其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掌握与处理上有些问题。郭沫若被人称为中国新史学(即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祖师。他的主要贡献在先秦史方面。顾颉刚编《古史辨》,影响不可小视。他培养了许多学生,但其成果大都在先秦领域。谭其骧在他影响下专治历史地理,贡献尤大。前些年出版的全22册的《中国通史》,大概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中国历史著作,因编撰人员太多,又分散编写,体例较难统一,水平参差不齐。总主编也是顾颉刚的学生,但与国内同行专家相比,他的研究成果不能算是最高的。周勋初教授的这些介绍,很难一下从书本上获知,可帮助余历雄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如此评说众书,其功用近似于专题书目,有利于对某一问题研究状况的总体把握。

周勋初教授在向弟子荐书时表达的对这些学者治学的一些评价和看法,已经具有学术评论的性质和学术史的意味。譬如,余历雄就该如何看黄永年先生所著的《唐史史料学》一书向周勋初教授请教,周勋初教授指出:这是一部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黄先生对现存的唐代史料与相关的著作,都作了很好的考辨。特别是对《旧唐书》与《新唐书》的分析评判,最见功力。但书中也有些小疵,如对《刘宾客嘉话录》的版本介绍就有不足之处。当然,像《唐史史料学》这一类的书,牵涉到的典籍和材料太多,学界不能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一个人也不可能一一看到,黄先生年纪已大,对新材料和新书的成果不能充分吸收,也可理解,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些中肯的评介都会给余历雄的学习很大帮助。

浅谈“亲师之道” 篇3

一、树立威信, 用知识和技能去触动学生

同样一句话, 不同的人说出来, 产生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对于有威信的人说的话, 支持的人就多。对于没有威信的人说的话, 支持率会大大降低。具备渊博学识和高超技能, 不仅是老师从业的资本, 也是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最佳途径之一。无论什么样的学生, 不管他年龄的大小, 在他心中都有一个对老师的评判标准, 都能区分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当学生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超技能所折服时, 学生对你是信服的、尊敬的, 甚至是崇拜的。在学生对你持有这样的态度下, 你对他实施教育, 学生会很容易接受。相反, 如果教师的水平让学生嗤之以鼻, 那教育的效果不得而知。

二、勤于关心, 用真情去感动学生

人是感情的动物, 是特别重视情感的。当学生有了哪怕是丝毫的困难时, 你能对他伸出真诚的热情的援助之手, 学生会因此而倍受感动, 并对你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感恩的状态下, 你对他进行教育, 学生会欣然接受。另外在你的关爱下, 学生的内心世界会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 自己是被重视的, 自己是有价值的。当人有了自我价值感就会尊重自己, 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进而产生积极上进的想法和动力。所以说有爱才有教育。

三、善于发现, 用言行去肯定学生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讲, 由于成绩不是很好, 往往是被忽视的角色。时间长了, 学生在自我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个“差”学生。于是, 他们就会自我放弃, 对任何事情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于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 很难奏效。所以, 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每个学生都有优点长处,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以表扬、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尊重的,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 让学生有了能取得更好成绩的信心。

四、尊重理解, 用心胸去包容学生

尊重学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尊, 有了自尊的人就有了廉耻之心。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 就会往好的方向努力。对于学生的尊重, 首先最突出的表现, 是对待学生犯错误的态度上。对学生的错误, 老师往往是声色俱厉, 严加指责。但我认为批评学生一定要讲求方式和方法, 尽量不要用那种伤自尊的打击破坏性的批评。尊重学生不等于不批评学生, 但教师批评学生不是批斗会, 不要把学生批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教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 进而改正错误。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人是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只要学生改正了, 为何不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呢?对学生的尊重其次要平等相待。这里的平等指人格上的平等。学生只有水平的高低, 人格绝对要一致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要公正公平, 不应有偏颇, 老师一定要一碗水端平。

五、严格要求, 用责任去管理学生

关心、肯定、理解、尊重学生, 不等于放纵学生。在农村长大的都知道, 耽误庄稼是一季子, 但误了孩子可是一辈子的事。一个学生的好坏对于学校来说只是千分之一, 而对于他们父母来说可是百分之百。从而看出我们老师责任重大,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对学生来说, 既是对学生现实的尊重, 也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老师来说, 既是行使我们的权利, 也是在尽老师的义务。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后, 在学生的心目中你就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 值得感恩的人, 值得信赖的人, 值得尊重的人。有了这样的形象基础, 足以让学生“亲其师”了, 接下来我们老师就可以行使教育职责, 让学生“信其道”了。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教师付出爱心, 付出耐心, 付出辛勤, 付出汗水。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成为学生能“亲其师, 信其道”的老师而努力。

参考文献

亲师教育 篇4

走进高继昌校长的办公室时,刚好碰见两名男学生因课间打闹纠纷在他这里“讨说法”。高校长示意我们坐下后,继续倾听两名同学叙述各自的“委屈”,在搞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先分别安慰了两名同学,对他们各自所受的“委屈”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和理解,在两名学生情绪和缓之后用似乎是好朋友又好像是父亲般的语气告诉他们,同学间应该相互体谅友爱。我以为最后他会要求两名学生当着他的面“相互道歉”“握手言好”,但他没有,而是跟学生商量道:“先去玩吧,要是到了明天心里还有疙瘩,再来找我好不好?”送走两名学生,高校长回头对我们笑道:“你看吧,明天这俩小鬼又会勾肩搭背如胶似漆得分不开了!”我好奇地问道:“校长怎么这么肯定?”高校长笑道:“他俩平时好得不得了,天天穿一条裤子似的,像这样闹翻,已经好几回了。”“学生闹别扭不是先找班主任吗?怎么直接跑校长办公室了?”“他们有什么事喜欢跟我讲,我也乐意听,一天好几拨呢!”

眼见高校长和学生这亲密无间的一幕,不由得使我好奇心大发,迫不及待地询问他的教育经历。

“我1983年初中毕业,开始当代课老师,87年考上师范,90年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说起来当老师也30多年了。”

说起跟学生亲近的原因,高继昌讲述了他初为人师的一段经历。1983年高继昌初中毕业,报考师范落榜。经历了短暂的苦闷后,他便到沾益县大坡乡石人小学做了一名代课老师。石人小学地处偏远农村,交通闭塞,条件极其艰苦。高继昌到校后既是代理“校长”,又是语文、数学、音体美一肩挑的全科老师。因为交通落后,很多孩子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走读非常不方便,高继昌便腾出一间教室,组织全校30多名学生全部住校。除了正常上课,还照顾学生的起居生活,和学生同吃同住。“那几年,除了寒暑假几乎时时刻刻都和学生在一起。课间一起游戏,晚饭后围着地炉烤土豆聊天,师生之间没有距离,什么都可以讲。我很喜欢孩子们,也为自己能跳出农门当一名教师感到自豪,虽然辛苦,但感觉非常充实、快乐。住校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这使我的干劲更足了。”

亲近孩子,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对许多老师来说可能需要好好下一番功夫,但对高继昌来说,这是他从教伊始融入血液的东西,言行之间自然流露,不必“用心”去做。

高继昌就这样一边代课,一边继续学习参加考试,1987年时考入师范。1989年师范毕业后再次进入石人小学,直到1993年调入沾益县西平小学。此后20多年,高继昌一直在西平小学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历任学校工会主席、副校长、党支部书记,2014年1月正式挑起西平小学校长的担子。

谈及由代课教师到校长的经历,高继昌坦言,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1998年担任学校工会主席后,除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学校安排的管理工作。不过即便是2006年通过竞聘考试被任命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也主要是完成领导交代下来的任务,担负的是教学工作这一方面的责任。但是当了校长后,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要去谋划、决策,还要抓落实,负的责任是全方位的,一点马虎不得。当校长后,我的个人时间被压缩得几乎没有了,每天第一个到学校,各个角落走走,都没问题了才放心去吃早点;每天放学后,要去各个教室看看,一切正常了才敢安心回家吃晚饭。”

“要说辛苦,的确辛苦。但是我们一线上课的老师辛苦不辛苦?其他学校的校长辛苦不辛苦?各行各业讨生活的人辛苦不辛苦?我想我们都是一样的。只要孩子们安安全全,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在学校里学有所得,我们的辛苦就是值得的。”

继承创新德育为先

沾益县西平小学创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百年沧桑薪火不断,从早先的沾益州立高等小学堂发展成为今天的云南省一级示范小学,是沾益县唯一一所百年老校。

面对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如何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发展出符合新的时代精神的办学之路,是每一任西平小学管理者面临的共同问题,高继昌也不例外。面对学校百年沉淀,结合自己从教30余年的心得感受,在全校师生中进行调研后,高继昌和学校管理团队决定继承和发扬学校“明德笃行”的核心价值追求,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弘扬正气,展示形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并确立了“德育为首、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办学理念。

德育工作千头万绪,从何做起?德育工作内容繁杂,如何做才能不脱离学校实际,不流于口号形式,使学校师生真正有所收获?高继昌提出两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立校之本,非常重要,但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内容推行,而是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通过渗透的方法融入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让学生“知道”,而是要在各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

在这两点意见的指导下,西平小学的德育工作以一种“内紧外松”的形式展开。所谓内紧是指学校为此专门建立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系统,明确了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社会热心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个人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并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德育内容,依照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统筹安排,拟出了具体的施行方案,落实到位。此外,有意识地开发德育资源,整理本校德育教材,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家乡新貌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德育工作铺路搭桥,进行奠基。所谓外松,是尽量将德育工作的各项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常规、学科教学、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等教学、生活的各环节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在介绍德育工作的落实部分时,高继昌特别强调了“感受”与“知道”的不同。“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心真正有所感受,他才会由内心的认同外化成言行的遵循,否则就落空了。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几年因为校园安全问题,很多学校将清明节祭奠革命烈士的活动改在校园内进行,形式简化为升旗的时候献个花圈,做个国旗下的演讲。从校园安全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总不如让学生走入烈士陵园,亲眼看到一座座烈士墓碑,在墓碑前聆听革命先烈慷慨悲壮的故事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因为烈士陵园那种庄严肃穆悲壮的氛围在校园国旗下是感受不到的。西平小学坚持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进行祭奠活动,就是强调让他感受到,而不仅仅是知道。而且我们相信,只要在各个环节做好组织工作,学生的安全是能够保障的,这点信心我们还是有的。”

“从这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教师风貌焕然一新,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最可喜的是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甚至带动了学生家长更积极地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连接得更加密切。这对我们后续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使我们对这项工作的继续开展充满了信心。”高继昌最后总结道。

亲师教育 篇5

一、发乎情取其信

后进生的形成, 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本身等因素有关, 但最重要的是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老师要取得后进生的信任, 首先要消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作为老师, 对后进生要爱得真, 爱得深, 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 并以实际行动来体现。

有一位H同学, 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 考试成绩也令人满意。但每次坏事总有他的份。自修课带头起哄、早操缺席等, 致使班级纪律常被扣分, 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很大。我尝试了许多的做法:与家长取得联系, 控制他的零花钱;叫班长三餐吃饭都和他一起, 监督他吃饭;甚至叫同学们把他孤立起来等等, 始终不见效果。到底如何办呢?机会来了, 学校举行运动会, 班里的800米项目没有人报名。我找来H同学, 他耷拉着脑袋, 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了, 着急地说:“我没有犯错误呀!”我高兴地对他说:“你确实是没有犯错误。这次, 老师是想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学校举行运动会, 同学们推荐你报名参加我们班的800米项目。老师觉得你能行!”接下来的日子, 每天下午放学后, 他都在运动场上刻苦训练, 在校运会上, 800米跑开始了, 他使出全身力气跑完最后一圈, 我高兴地走过去, 递给他一瓶矿泉水, 并强有力地对他竖起了我的大拇指。结果出来了, 他得了第三名。他沮丧地走到我身边, 我笑呵呵地说:“你已经很努力了, 任何事只要你去努力, 老师相信你会做得很好的!”他认真而坚定地说:“老师, 我会努力做好的, 请你相信我!”

从那以后, 我发现H同学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修课上不起哄了, 作业也从不拖欠了, 零食也不吃了。我表扬他的时候, 他总是笑眯眯地、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在周记中, 他写道:“老师, 谢谢你一直这么相信我, 鼓励我。你放心, 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的确, 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 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 他们就会变得“信其道”。

二、晓于理融其情

后进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学习上暂时的失败。这时, 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采、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 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 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知已, 畅谈思想;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 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 促使他们进步。只有尊重和理解后进生, 才能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及自卑心理, 唤起他们的自尊心;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2008年, 我班的Z同学, 由于他父亲赌“六合彩”, 欠下一大笔债, 离家出走, 由他母亲带着他和弟弟艰难生活。从此他自暴自弃, 无心向学, 甚至逃学, 致使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由一位好学生变成后进生。针对此情况, 我找准切入点跟他谈心:“你妈辛苦挣钱给你兄弟俩读书, 希望你能学好文化知识, 学有所成, 长大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你却无心上学, 你妈心里有多难过你知道吗?……以你的聪明头脑, 如能努力学习, 成绩肯定会相当不错的……”讲到此, 他流下了眼泪, 后悔地说:“老师, 我知错了, 从今以后我一定认真学习。”经过他的刻苦努力和同学们的帮助及老师的辅导, 终于在2009年考取了本科院校。

三、给成功扬其长

作为一个后进生, 成功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 我们老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后进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拥有成功的感觉。对后进生要求要适度, 要求过高, 他们会认为高不可攀, 望而却步;要求过低, 不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比如说背书, 对后进生来说, 只要求他们能把重点段落背下来就行了, 不必强求他们背全篇, 以便让后进生经常能获得成功。课前, 我会和他们共同预习、找出疑难, 让他们独立思考;上课时, 我会有意识地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通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课后, 会和他们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布置作业、练习时, 对他们实行分层次操作, 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时, 能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快乐!每次考试前专门和后进生一起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 给他们讲答题的技巧。另外, 我还坚持“跟踪辅导”, 使后进生慢慢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让后进生充分发挥其特长, 教师也可以让他们担任一定职务, 在集体中发挥作用。

四、持以恒养其性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每一个后进生的形成都是长期受不良影响、接受不正确的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不良影响和教育, 有的来自家庭, 有的来自学校, 有的来自社会, 形成其较为顽固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我班有个独生子C同学,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 父母倍加宠爱, 自理能力极差, 养成了懒惰、贪玩、不完成作业等许多不良习惯。当家长发现孩子不良习惯后, 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常常是父亲管, 母亲反对;母亲管, 父亲不依。孩子长期处于这种不正确的教育环境中, 各方面能力越来越差, 由生活能力差导致学习习惯差, 最后发展为道德品质差。对于这样的学生, 转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先做家长工作, 再坚持不懈地对他进行指导和辅导, 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他考上了第三批专科院校。

亲师教育 篇6

当你在为当教师做准备时, 你可能还没有仔细想过与你未来学生的父母建立联系的问题, 你可能更重视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或班级管理的观念。实际上, 与学生父母建立良好关系, 对你自身、学生、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职前教师的你, 该如何为正确处理好亲师关系做准备呢?

一、职前教师建构良好的亲师关系的时代意蕴

1.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提高

当今时代, 家长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2], 北京青年联合会委托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 子女教育已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 家长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将成为一个趋势。因而, 对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准教师来说, 与各式各样的家长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往, 是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家庭的学生家长, 不仅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 甚至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提供的意见也有分歧。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与所有的学生家长和谐相处呢?这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作为职前教师, 只有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在今后处理亲师关系的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2. 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教师一方面要教书育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行为、道德情操, 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 接受家长的监督。有许多教师注重教学方面的纵向提升, 教学工作颇有成就, 但由于忽略了与学生家长的横向联系, 家长工作做得不到位, 教师工作往往还是得不偿失。教育工作者很早就肯定了职前教师在处理家长关系方面做好准备的价值[3], Mc Bride进一步肯定了职前教师做好与家长良好交往准备的重要性, 他指出,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很好地为“怎样更好地与家长处理好关系”做准备, 那么他在家长工作中就会感到沮丧, 并持有消极的态度, 这种消极态度加重了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贬低了家长教育职能, 更为严重的是不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看来, 职前教师为构建和谐的亲师关系做准备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二、影响职前教师对亲师关系认知的因素

1. 个体经历

相关研究发现, 职前教师学生时代, 他们父母与教师的关系会影响其对处理好亲师关系的职前认知。“我的父母过去定期接触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总是阅读有关学校的信息传单或时事通讯”“我的父母曾经几乎每天都问我关于学校发生的事”[4]……这类“父母曾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的职前教师会对职后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充满自信———“我知道怎样恰当地与学生家长谈论学生的学业情况”“如果学生家长向我倾诉他们的困难的话, 我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为了更好地和学生相处, 我会向学生家长咨询一些良好的意见”……反之, 那些“学生时期其父母不曾关注学校、老师”的职前教师则对未来如何与家长打好交道持冷淡、消极的态度, 在他们的眼中, 教师与家长似乎是没有交集的两条线, 或者“不要号召我们, 我们来号召你们”是其将来对待学生家长的一贯态度。

2. 个人能力

在实践中,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 尽管教师和家长双方有着良好的交流意图, 但双方由于各种原因, 经常会出现交流障碍。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能力是影响教师与家长很好合作的最重要因素[5], 在亲师交往过程中, 教师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那些具备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的“准教师”, 有主动积极地与家长交流的意识, “我会定期制订与家长的交流计划”“我懂得何时要去等待、沉默和倾听家长的语言”“我知道怎样解除家长与教师沟通中的紧张心理, 从而保持开放的心”……而那些沟通能力欠佳的“准教师”, 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甚至对其产生恐惧心理。

3. 职前教师培训

职前教师培训是教师在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培训, 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即将走上讲台的在校学生。其在端正准教师教书育人的正确观念, 提升准教师的整体修养, 提高准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善教学质量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教师职前教育对提高准教师处理亲师关系有无作用呢?[6]Eddie通过对荷兰三家教师培训机构 (他们已重视教师如何与家长相处的职前培训) 的调查, 发现有许多不认为自己在工作初期能够处理好与家长关系的职前教师, 通过接受职前培训, 他们对“亲师关系”的认知、情感、策略均有所改善, 即认知上由之前否定与家长互动的价值到肯定与家长交流的益处, 情感上从抵触与家长联系到愿意主动与家长打交道, 策略上能够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的家长并为之准备好不同的沟通技巧。总的来说, 参加教师入职培训对改变准教师对“亲师关系”的认知, 提高其处理亲师交流的能力起着显著的作用。

三、培养职前教师建构和谐亲师关系能力的路径

如何提高职前教师在入职后处理好与各种家长关系的能力呢?职前教师提高自身发展与教师培训机构、完善教师培训内容就是两个很好的途径, 以下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 职前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方面

(1) 肯定良好亲师关系的价值, 树立现代教师—家长关系观。良好的亲师关系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成长, 对家长和教师来说, 也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家长来说, 提升了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 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提高教育水平、获得教育知识经验的学习机会, 同时提高了家长对教师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对于教师来说, 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选择合适的子女教育方式, 并做到与家长在教育上达成一致, 这样, 教师在了解和指导家长的同时,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对教师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 准教师要想处理好亲师关系, 必须肯定良好亲师关系的价值, 抛弃旧的教师—家长观, 即家长是学校、教师工作的无条件的支持者, 树立新的教师—家长关系观, 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与家长关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这就要求准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即教师必须先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与他人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 尤其清楚自己的价值观, 这样才能保持客观的交流立场。 (2) 同理心, 就是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和情感, 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分析处理问题。 (3) 特别的尊重, 即对家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和文化的尊重, 寻找适合家长个别需要的教育方式, 平等地对待每位家长。

(2) 努力提高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家长眼中的好老师”的调查发现[7], 家长认为“好老师”在知识方面的特征是又专又博, 具体表现为应该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宽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家长喜欢的教师的个性心理素质有开朗、自信、幽默、宽容、热情、坚韧、积极进取等。另外, 教师业务素质是家长心目中“好老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尤其是教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领悟、知识讲解透彻明白、善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效地管理课堂、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素质特点。

如果能够达到家长的“如上需要”, 成为家长眼中的好老师, 那么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就轻而易举了。作为一个准教师应该怎样为此努力呢?首先应该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 这是从事一个行业所必须具备的, 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而且更能够体现出一个教师的魅力, 成为令学生佩服、家长欢迎的教师。同时, 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作为一个职前教师并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 但充分利用每一次实践机会也是十分重要的, 师范院校为师范生提供的见习, 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另外, 职前教师也应该积极地为自己争取实践机会, 比如大学期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教室, 多见、多听、多问、多思, 积累经验。总之, 在教师的职前准备阶段, 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机会的锻炼, 能够为准教师入职后顺利地进行教育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家长最为关心的焦点, 家长的要求得到了满足,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自然就容易向良性方向发展。

2. 职前培训机构方面

虽然亲师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早就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 但信念与实践之间总存在着一条鸿沟, 怎样与家长搞好关系在教师培训机构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而研究证明其在“如何指导职前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那么教师培训机构应从哪几个方面对职前教师加以指导呢?本文拟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

(1) 设置相关课程, 帮助职前教师了解家长知识, 掌握沟通技巧。有学者称学生知识为学生在兴趣、身心发展特征、认知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9], 那么相应的家长知识就是指有关家长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培训机构需要设置相关的课程, 帮助职前教师掌握家长知识, 了解不同的家长, 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沟通技巧。

同时, 培训机构需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尽管倾听和教师培训项目所强调的演讲一样重要, 但倾听不仅在教师资格认证中不被要求, 而且在国内任何一所学院和大学里几乎没有开设过这种训练课程。换句话说, 尽管人们都重视家校交流, 但在教师培训中, 教师被教的是说话而不是倾听学生和他们父母的话。[10]因此培训者需要积极关注家长对教师有怎样的需求, 并参考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需求, 自下而上地制定培训内容, 这不仅能够使培训内容来源于“需求”、服务于“现实”, 也能够为指引教师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唤起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 使得教师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不断的交流学习活动过程、不断的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目的。

(2) 提供实践机会, 在实践中培养、提高职前教师的沟通能力。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发展是不能脱离其教育实践来实现的, 因此, 从逻辑上讲, 教师的教育实践是其实现发展的最为基本的途径。”[11]也就是说, 职前教师处理好与各式家长之间关系的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提升。鉴于职前教师只是“准教师”, 并没有“教师”那么多的实践机会的特点, 培训者应为职前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模拟实践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即在一定的情境中让职前教师分别扮演教师和家长的角色, 模拟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性质的亲师关系, 或和谐或冲突, 那么怎样运用适当的策略去维持和谐的关系或协调他们之间的冲突, 这就需要职前教师从角色的扮演中体现和领悟。对模拟实践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应肯定扮演角色所采取的正确措施, 同时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如果能够从真实情境中让职前教师与家长互动, 那么这对于提高职前教师处理亲师关系的能力来讲, 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机构可以帮助职前教师安排教学实习 (当然职前教师自己也要积极争取实习机会) , 这样他们与学生家长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实习时间最好能在3~6个月之间, 这时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应该能够有较充分的了解, 在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措施。班主任是与家长互动最多的人, 职前教师可以在实习过程中担任代理班主任的角色, 这就提供了与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的机会, 更能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真实的互动情境, 职前教师不仅能够切实体会到与家长交往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而且能够为正确处理好亲师关系积累经验, 也能为避免不必要的亲师冲突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平.社会变迁背景下幼儿园亲师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5]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Angela C, Baum, Paula McMurray-Schwarz.Preser-vice Teachers'Beliefs about Family Involvement:Implications for Teacher[J].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004.

[4][6][8]Eddie Denessen, Joep Bakker.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s:Preservice Teacher Competences and Attitudes during Teacher Training in the Netherlan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about Parents in Education, 2009.

[7]李影.“好教师”:基于家长视角的调查与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 2011.

[9]黄清.论教师知识的内涵、类型及其建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 (3) .

[10][美]Lynda Fielstein, 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中枢神经损伤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