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四点体会

2024-05-28

班主任工作的四点体会(精选9篇)

班主任工作的四点体会 篇1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几十个孩子的成长。要把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班集体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 班主任需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

一、只有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才能担当起培养学生重任

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把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工作做得更好;如何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使班级管理更有成效更有特色, 这便是时代赋予班主任光荣而紧迫的任务。因此, 班主任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班主任简明教程》《班队会设计》《班主任100 个怎么办》等作为班主任课后的精神食粮。在处理班级各项矛盾与教学上疑难问题时这些书中的道理也会指明方向。一名班主任的理论修养提高了, 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策略会更好。

二、建立和完善班集体机构, 从组织上把学生密切联系起来

工作中要经常注重对学生干部的指导和培养, 不仅从思想上和方法上引导, 还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锻炼的面更大一些。如, 班级的班委会建设采取干部轮换与分散的制度。即开学时由学生竞聘上岗, 不仅写出书面材料, 还要当众做简短的发言。另外, 各学科要评出学习代表, 用来督促学生学习。全班30 多名同学中, 每人都有一份工作。如, 背诵课文组长、物品保管员、图书管理员、读书活动组长等。这样, 学生既过了当官的瘾, 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三、密切联系各科任课教师, 以管理好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保证, 班主任除了上好数学语文课之外, 还要密切联系各科任教师管理好课堂纪律, 除了寻问专科教师之外, 有的教师又采取了一种新的方法———听课法。与学生一起听音乐课, 我认真地听着, 唱着, 不但了解了乐理, 还会唱那首歌, 让课时那几名纪律不好的学生用余光扫视我, 纪律好多了。下课后我当着学生的面唱起那首《种南瓜》, 虽然唱得不好但这是我认真学习的结果。在班会课上我又讲了时间的珍贵性, 尊重人的重要性。让学生们自己体会, 并改正自己不好的行为。

四、组织开展有益的课内外活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开展读书报活动

有的班主任从二年级起每周三、五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读报活动。那时读书突出趣味性。如, 《小学生学习报》《少年报》等, 学生读时把时间控制在10 分钟以内。从三年级起, 读书内容突出知识性。如, 精彩句段、哲人睿言、大事纪要、名人轶事等优秀作品。采取边听边记读书笔记的方式, 使学生读有所获。有时结合课文更能令学生兴趣倍增, 如, 语文课学习了李白的诗, 再收集一些李白的诗。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读书活动促使学生编小报、办剪报、搞摘抄、组织订阅, 总之能让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

2.有效地组织课外活动, 开阔学生的视野

组织学生开展到公园或郊外找春夏秋冬活动。活动前先读有关的语言素材, 这样让学生在找之前有准备, 找中有方向, 找后有感觉。每次活动之后, 一些游记, 体会之类的作文, 都会写得真切感人。再如带领学生来到热闹的大市场、新改观的林业局广场参观、新建的旱冰城, 体会一下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精神生活的充实。

3.不忽视班队活动, 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

在课程表中每周安排了一节班会课, 不能说每周都开很正规的班队会。但班主任千万不能忽视班队会活动。如, 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的条件下, 学生开始逐渐开始花零花钱了, 班级的垃圾桶中装满了小食品袋, 书桌洞中多起各种新奇的玩具等。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小储蓄所”活动, 并强调少吃零嘴, 少花钱, 从一分钱存起, 积少成多, 并鼓励学生比比看谁存的多, 多者奖励。活动开始由我当“信贷员”, 后来由专任学生管理。“小储蓄”活动有效制止了孩子乱花零花钱的不良现象, 培养了他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与否, 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点滴做起, 让班级管理中的常规工作做实并做新,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受益, 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应从学生的角度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班级组织机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样的班集体才有生机, 管理上才有实效。

班主任工作的四点体会 篇2

凡是领导用于讲话的文字材料就是领导讲话稿。初学者如何写作领导讲话稿?我有四点体会。

第一,学会模仿“三步走”

学写讲话稿要经过一个模仿过程:一是模仿写作方法。模仿本单位“自己前任”、互联网上“各地同行”写作和表现手法,弄清领导偏爱的写作手法是点面结合、叙议结合,还是事实论述、开门见山,在叙述、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侧重。二是模仿文章结构。“前任”写作的讲话稿都是多次修改而来,文章结构得到领导认可,形成多种固定大结构。还要弄清每一小段采取的是并列式、总分式,还是对照式、递进式,自己 “依葫芦画瓢”模仿出来。三是模仿语言风格。就是去“适应领导”,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学习“前任”写作的文章,掌握现任领导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

模仿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 “不怕敢写”。为领导写讲话稿挑战与机遇并存,要相信自己“不笨”,敢于走出第一步。要以正确心态对待写稿工作,很少有人天生愿意写材料,但往往是工作选择你,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充满信心,以快乐的心情尽全力学着做好,定会找到另一番乐趣。二是不怕 “丢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正确对待领导和同事修改自己写作的文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实际经验来说,往往就在这个反复修改、自己烦燥的时候就是写作能力提高最快的时候。要放下“面子”,将自己初稿和领导修改稿反复对比反思,不断总结提高,对于一些集体推稿的机会,更不能放过。三是不能“照抄”。模仿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借用,一是仿拟。借用不能只是照搬他人作品的语言形式,而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赋以新意;仿拟尤其要把他人的作品融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前段时间,某市两个县政府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竟然基本相同,市政府对其中一个县政府进行通报批评,并处理相关责任人。因此,模仿绝不能抄袭,如今网络发达,如果完全抄袭而不为人所察,实在很难

第二,建立“四大”素材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有自己写作的素材仓库。素材库分为文字、电子两类,要采取各种方法收集掌握众多的文本材料、独特见解的观点群和各种有价值的资料。

一是建立上级精神素材库。一方面要了解本级以上各种最新精神,明确上级精神,总体上讲什么,重点是什么,当前做什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等,做到贯彻上级精神全面不变形,体现上级政策规定具体不走样。另一方面要储备观点,积累一些当前各级战略性的思想、观点、固定的表达、精华表述,做到有备无患,需则用之。

二是建立本级情况素材库。一般来说,领导很重视思考研究如何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提出创造性的工作思路、措施办法,体现本地特色。领导讲话稿也必须反映基层的问题、关注的热点,听者才能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掌握本级情况:一方面要掌握本级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及思考的重大问题等。另一方面要掌握基层热点数据库,不用电话调查找基层要数据和材料,而是沉下去摸实情,对调查材料一一核实,特别是重要事实和数字,做到准确无误;要有意识多收集基层报送的或本级大会各类最新计划、总结、工作报告等材料,包括一些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要将凡与工作有关的文件、信息、简报等材料等,都分门别类收集下来、积累起来。

三是建立外地工作经验素材库。从大方面来说,全国各地开展的工作都是按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进行的,特别是全国性的统一教育活动,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可以说,工作方法、工作经验都是“大同小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报纸、老秘网,从政治、经济、社会、党建等方面收集与本级区位、区情相同地方的一般做法、特色做法,从而拓展自己的思路。

四是建立机关写作素材库。多从网上下载、积累与写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名家名言、典型例子、数据数字、古今中外精辟议论、思想观点。一些词语成语要常读、常看,对一些重要文件、讲话的关键段落要能够背诵,作为形成文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要努力做到离开办公室、现有文字材料和网络,还能随心所欲存取素材。

第三,“四方面”认真研究领导

“定位不准,累死三军”、“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能否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讲话稿写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注意“秉承领导旨意、忘记自我”,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另起炉灶,更不能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将自我风格融入到领导的讲话中去.一是多收集领导想法和关心的问题。领导想法更多是从平时即兴讲话、脱稿讲话、文件批示、各种接待、批评表扬、近期工作中关注的“兴奋点”中收集,特别是对一些工作和问题的新思路、新看法,要不失时机用笔记本记下来。要主动参加领导可能讲话的会议,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了解领导思考的热点问题,掌握领导的活动意向和动态。

二是不断完善领导想法和思路。一方面要准确无误明确领导意图。有时领导只出大题目,交代主要意图,说几个重点,至于材料中的具体问题说的不多。碰到这种情况,要主动找领导请示,当面征询领导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看法和有关解决措施,特别对于领导强调的写作方式、结构、重点等问题,要记在本上,切忌惟惟诺诺、不懂装懂,放弃深入了解领导意图良机,搞错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完善领导的意图。要结合工作实际对领导思路进行扩散,全面把领导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整表达出来,结合平时收集的领导观点,将主要观点进行提炼概括升华。

三是牢牢把握不同领导风格。“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讲话稿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要研究不同领导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有的喜欢从上到下讲形势、面面俱到,有的喜欢分析实在的问题、提要求;有的喜欢引用领袖名言、古诗词、数据、例子,有的喜爱长句、讲对称、语言生动,有的喜欢朴实无华;有的喜欢“今天会议到此结束”,有的喜欢“关于贯彻今天会议,我再强调几点”。因此,平时要从网上大量学习收集储备与本级领导风格相似讲话稿,要多听不同领导讲话,明确特点,使讲话稿尽量贴近领导风格,做到“同频共振”。

四是时时牢记领导身份角色。要与领导的身份相适应,哪一级、哪一个岗位的领导,就讲哪个级别、哪个岗位的话,不能“有失身份”;同一个会议、同一个工作,党委和政府领导、正职与副职角度和用语要不一样。要与领导的角色相适应,如一位“一把手”局长,在本系统是最高领导,讲话要体现权威,就可以分析国内外形势,引经据典去论述观点的正确性。但如果是在上级部门召开会议的会上发言,或者是向上级来本系统视察的领导汇报工作,就不能搞这一套,而要多讲本单位发展状况、工作特色、工作体会和存在的问题。这时再讲形势、意义和理论,就有给领导上课之嫌。

第四,养成“三个”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成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尤其重要。

一是养成持之以恒学习积累习惯。“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平时学习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学习积累关键在于坚持,坚持学习要有个正确的心态,要化被动忍耐式坚持为积极主动式坚持心态;要掌握正确学习积累方法,特别要学会熟练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要将学习积累落到实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

二是养成定期反思的写作习惯。“知之尚需用之,思之犹应为之”。要通过反思,及时总结、记录自己的成功之处,把写作中的独到、创新、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加以充实、改进和总结,作为指导下次写作的经验,使以后的工作更趋于完善;要通过反思,从每次写作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通过客观分析事由,并在下次的写作工作中加以调整和改进,不至于再犯同样的错误;要勇于再次实践,善于将反省的思考、收获付诸再次写作的实践,实现“为写作而反思,在写作中反思,用反思指导写作”。

生物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3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创设情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下面就生物教学的幾点体会与大家沟通交流。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

三、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四点体会 篇4

关键词:欣赏,均衡发展,转化工作,家长作用

一、赏识之心、期望之心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 同时, 面临着毕业、升学等实际问题, 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 容易产生两极分化, 有的学生甚至会感到迷惘, 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 在学生高中阶段的思想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重要。人生常常跟着自我认定走, 说你行结果真的就行, 说不行结果就会真的不行。如果连班主任都认为这个学生不行了, 那么学生也会很敏感地察觉到这种意识, 从而容易丧失信心, 真的变得不思进取了。因此, 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高期望, 是高中班主任的重要素质。

“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 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语) , 学生都有一种希望自身努力与价值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积极认可的成就心理。班主任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 就能使之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 也都有其短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我总是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用欣赏的眼光去“仰视”, 为学生才华的涌露和锋芒的显现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 从而营造出班级中人与人相互欣赏的社会环境。

二、重视班级学科的均衡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当然希望我的班级语文成绩能够比较拔尖, 但我深深知道, 光靠一门成绩拔尖是不行的, 高考看的是各门成绩的总和, 因此, 我非常重视和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 积极主动地和各科教师联系, 协调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发挥好纽带作用。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 我尊重他们的意见, 同时又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动地同任课教师协商, 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能够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 在处理师生矛盾时, 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 在这方面, 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 让学生懂礼貌, 尊重老师的劳动, 树立树立各科老师的威信, 增进师生情谊。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 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自然而有效。同时我非常重视班级薄弱学科的学习, 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我经常找他们谈心, 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 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了, 最终一定会提高的。

三、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 却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至关重要的一环。每带一届学生我都迅速摸清学生的情况, 比如在两天内叫出全班学生的名字, 在军训期间尽量多接触学生, 了解他们的过去, 了解他们过去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 以便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做到因材施教。后进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发展的可能性很大, 究其成因大致有:玩物丧志, 师生对立, 兴趣全无, 学习不得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首先急需补态度, 补心理。作为班主任, 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 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座位的安排上, 我采用全班大循环的方法, 让全班同学感到公平, 尤其是让后进生感到公平, 尽可能把他们安排在优秀学生的周围, 希望他们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其次是补知识, 补方法。一定要有耐心,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重在每天点滴的积累, 切不可急躁。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量变导致质变。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不会引起质变, 但是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引起量变。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上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欲速则不达。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 我一方面选一些明是非、有能力又与其比较相熟的班干部对其进行指点和帮助, 另一方面, 也是主要的方面, 我经常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想后进生的心解冻不是不可能的事, 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惟有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真心、真诚的温暖, 才可能消解冰冻。我坚信, 老师的关心、关怀和关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老师主动与后进生沟通, 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 用真诚的心去关怀、去帮助他们, 他们是知道的、懂得的, 最终也会被感动。凭着我对工作充满自信和热情, 我感到学生的心和我贴近了许多, 08届李某同学, 刚到班级时, 就是一个非常让家长和我头疼的学生,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他在在学习和纪律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而且, 在2011年高考中他进入重点线, 被上海海事大学录取。

四、充分发挥家长的协助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中学生的情绪同其智力活动呈正相关。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人, 智力发挥处于最佳状态, 积极地情绪会激发人们学习办事的动机和热情, 提高效率;情绪低沉, 心情忧郁, 对思维加工过程会产生破坏作用, 使知觉范围狭窄, 思维活动呆板, 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如考试焦虑影响成绩发挥;不喜欢某教师或某学科影响听课效果;心情抑郁不愿吃饭易失眠等。

高中生的家长有时也非常地焦虑, 在备考过程中, 学生经常要参加各种类型的考试, 在考试中也常出现不理想的成绩, 如果处理不好, 家长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因此, 我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 希望家长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每次成绩, 请家长不要过于看重, 以后的路还很长, 请给孩子多一份关心, 多一份理解, 鼓励他们力争下一次取得理想的成绩, 争取为考生营造一个安静、祥和的学习环境, 当好考生的“配角”, 会同学校、老师一起,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对于问题学生, 我经常主动地、经常地利用家长会和通电话的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 与家长交换意见, 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妥当方法, 在我的协助下, 很多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极大多数的家长也能配合学校的工作, 逐步形成了家校合一, 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班主任工作的四点体会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74-01

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是需要我们认真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我选择了《数学分层测试卡》的实验,用“关注差异,分层评价”的理念,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和自信。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是怎样利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来转化学困生的。

一、“爱”字当头。信任学困生

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中对学困生表现出来的信任感,是激励学困生上进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困生克服缺点,进行自我教育。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个叫兰××的男生,数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就连20以内的加减乘除法运算都比较困难。课外我也多次单独辅导,但是今天教会他一点,明天他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课堂上他拥有极多的“休闲”时光,于是他就把同桌和周边的同学当成了他眼中的“猎物”,一会儿拉拉这个学生的头发,一会儿捅捅那个同学说说小话,严重干扰了课堂纪律。

直到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才打破了这种僵局。在初次使用分层测试卡时,全班学生都被这种新奇的练习方式吸引了,兰××也获得了他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100分!此时他的那个兴奋劲无法形容,眼里终于流露出渴盼知识的目光。抓住这机会,我在全班交流评价时,拿起了他的测试卡展示给大家看,说:“大家好好看一看,他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相当不简单啊。老师相信他通过努力,也能成为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学生。同学们,你们相信他能做到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能!”老师和同学信任的使他逐渐走上了学习的正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师生的帮助以及他个人的努力下,他的课堂纪律有了极大的改观,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创设良好氛围,吸引学困生

课堂上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课堂上,我充分运用了《数学分层测试卡》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对优等生“锦上添花”的同时,没有忽视对学困生的“雪中送炭”。

班里有个男生叫李××,他是六年级时从外地转来的。该生沉默寡言,在数学课上基本听不到他的半句言语。经过观察发现,这个男孩在课堂上不爱发言有两个原因:一是之前没把数学科学好,基础差;二是害羞,怕回答问题错了被同学取笑。据此情况,合作学习时,我把他安排在有中等生和优等生的一个小组内学习,让优等生和中等生一起来帮助他,让他在小组内先有发言的机会,使他能体会到被关注的滋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全班交流提问时,我让他回答适合他知识层次的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从此这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学习成绩逐步有了提高。

三、抓住良好契机。赏识学困生

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老师的一次赏识,也许就能引发出他创造的源泉;老师的一句鼓励,足可以唤起他“抬起头来走路”的自尊;老师的一句赞扬,说不定就点燃了他内心要求上进的火花。善于把赏识作为教学艺术的教师,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因为这样做,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课堂上,每次学生完成《数学分层测试卡》,我都会及时地进行评价。当孩子们特别是学困生有一点好的表现,哪怕只是一丁点,我都要给予他们鼓励的话语,诸如:你真勇敢,能大胆地到台上来演示;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你做得不错;你不但做得对,字还写得很整洁等等。倾注欣赏的话语像一阵阵及时的春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雨后春笋越“长”越高,从精神上给学困生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为学困生提供学习时间和探索空间

在《数学分层测试卡》中,综合类的题目对于学困生来说,仅凭课上的一些时间是很难完成的。于是,我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做《数学分层测试卡》。这种宽容让学困生有了足够的学习时间和探索空间。如果经过认真地独立思考后还是做不出来,我则鼓励他们共同讨论,或者向中等生和优等生及老师请教。久而久之,学困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不再觉得比登天还难了,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将近一年的实践证明,《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转化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它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强。而学困生的转变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越来越能体会到,是《数学分层测试卡》让课堂变成了师生向往的地方。

高中作文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6

现在的高中生, 大多数不喜欢也不太愿意动笔写些东西, 他们认为写文章太浪费时间, 特别是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 因为他们的时间大多耗费在数理化上, 所以, 对占高考语文总分五分之二的作文根本无瑕顾及。到了总复习阶段, 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其实, 当代的高中生, 他们有丰富的思想, 有独到的见解, 但就是因为不能找到倾吐的对象和机会, 而压抑了自己的真挚情感, 浇灭了自己的思想火花, 冷却了自己的写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提供给他们倾吐的一席之地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给学生提供作文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之上, 也不一定给学生划定多少框框, 提出多少要求, 只是给予他们充分的写作空间和充分的写作自由就行。可以让他们写日记、写周记、写信札、写随笔, 给他们留下一块随时可以吐露真情的“自留地”, 让他们在这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 自由地奔放, 让自己的真情自由地倾泻, 少一点限制, 多一点轻松, 真正体验说真话得酣畅淋漓。一句话, 让学生在自由而广阔的空间里抒写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思想、抒写自己的灵魂。

二、把学生的生活激情引向写作激情

轻松自在的自主写作无疑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 自主写作是有前提的, 这个前提就是———有激情、爱作文。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 自主就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 导致作文教学一无所为。那么, 作为教师又如何点燃、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对作文的热爱呢?

我认为, 学生的写作激情首先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作文, 告诉他们写作不是为了考试, 而是现代生活的需要。作为未来的公民,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是每个人所必备的, 没有写作技能, 就不可能很好地生存。还要明确告诉学生, 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 不是为了培养极为少数的几个作家, 而是让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不是为了让他们具备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 而是为了让他们具备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 一种装饰, 而是生活本身。”由此可见, 一般人要认识文字, 练习写作, 决不是给自己冠以一个“读书人”抑或“文学家”的头衔, 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教师就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 激发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诚然, 高中生对生活的激情, 可以说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如果能将这激情激活, 那么, 他们轻松自在的自主写作就一定会快乐的。

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深刻又精辟地道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生活与写作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告诉我们:“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传授写作技巧和基本功之后, 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投入生活, 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了解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并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 注意将自己在生活中演绎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加以提炼, 进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挚, 再加上厚实的写作基础, 扎实的写作功底, 过硬的写作技能, 才能使写出的文章结构严谨、章法到位、情真意切。由此可见,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写作一旦脱离了生活, 应付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知道, 作文不是技巧的组合, 而是心态的自然流露, 学写作文首先要学做人, 作文即做人, 古往今来许多先贤圣哲都如是说。当代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为样说过:“要写严肃认真的文, 得做严肃认真的人;要写正直无私的文, 得做正直无私的人。”语文教师, 只有自己襟怀宽阔, 理想远大, 诚实善良, 乐于助人, 教出的学生才能襟怀宽阔, 理想远大, 诚实善良, 乐于助人。所以, 在中学阶段, 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塑造学生的人格, 让他们每个都具备宽容、大气、自信、谦虚、坦诚、勤奋、顽强、好学的优良品格。因为学生的大气, 他的作品应付呈现大气, 学生的宽容, 他的笔下就会呈现宽容。

四、让阅教学为写作指导产生积极意义

1. 强调阅读的目的性。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 积累大量的思想素材, 为学生思维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体上的独创性提供范本, 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可示范性”认知。通过对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强有力的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解决学生不明白“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

2. 强化文本意识, 强化表达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的特点, 这有助于在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 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3. 强化文本的可示范性。

我们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让文本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 这样就能大大改善学生写作语言平板、文章结构单一的现状, 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闭门造车, 写出的文章既无章法, 又无文采的现象。

4. 强调阅读的广泛性。

关于中考历史复习的四点体会 篇7

认真地对待每一节历史复习课。在上课前,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对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必须加以认真的预习。哪些内容是自己熟悉的, 哪些内容自己的印象不深刻, 哪些内容还比较陌生;课文中哪些问题是已经解决了的, 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尤其是那些疑难的问题, 在预习时, 千万要用笔划出记号, 等到教师讲解时集中听讲。这种带着问题听课的方式, 效果很好, 效率也挺高。过去上历史复习课, 教师的语言少得可怜, 上课了一句“复习吧!”到下课了, 一句“下课!”便完事。学生整整用一个课堂的时间, 或默读、或朗读、或一问一答进行着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复习课, 无论是教师的做法, 还是学生的做法, 都是不足取的。对于教师来说, 在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要仔细准备教材, 做到精讲, 而不是不讲, 必要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点拨;对于学生来说, 其实也没必要死记硬背, 只要带着心去认真听、专心记, 对于那些比较大的而且在中考中容易出现的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一定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做到细致的了解和清晰的记忆, 并在此基础上, 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 解决现实问题, 这就是理解记忆。实践证明, 理解记忆胜过机械记忆。

二、学会梳理、联系比较, 强化记忆

从近三年的中考历史与社会的考查来看, 它比较注重和强调的是基础, 因此, 在初中历史复习备考中, 考生必须对各单元以及每课的知识点, 进行有机地梳理, 将那些较为重大的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深远的影响及其因果关系, 按照历史先后顺序制成表格, 以加深印象。在做训练题的时候, 尤其是主观题, 一定要认真审题, 仔细阅读, 要能够从中获取有效的解题信息, 并注重将题目和相关的历史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会联系和比较。这样的联系和比较, 要贯穿于在平时整个的复习过程中, 要注意对其进行有意识的留心和总结。比如古今的联系、中外的联系等, 可以将世界史和中国史进行整理、比较复习。例如,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辛亥革命与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进行对比;也可以同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方法, 能够对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深远影响、因果关系等加深印象, 使其在我们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以闭卷当作开卷考, 扭转学生的复习误区

现在的历史中考都是开卷的。于是, 有的同学就认为, 既然是开卷考试, 只要到时拿出书来翻抄就是, 何必要采取什么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来熟记课本的内容?这明明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攻克几道数、理、化的难题。其实, 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都知道, 中考升学, 看的是总成绩, 文综的分数要比理综的分数好拿得多, 哪一科得到的分也是分。但是要在历史上拿到好的成绩也绝非易事, 目前历史和政治是一张试卷 (通常称作“文综”) , 要是按分数比例分配时间的话, 历史科目的答题时间也还不足一个小时,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如果对课本的知识做不到十分熟悉, 要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肯定是不可能的, 历次的中考, 都能够有力地证明这一点。另外, 有一部分学生, 在解答题目时, 对自己答案的准确性总是缺乏自信, 即使写上了答案, 也还要再翻开课本看看, 再来一次确定。凡是送过初三毕业班的历史学科老师都懂得, 填空题和部分的选择题, 也许翻翻课本就能搞定, 但有些主观题就不行了, 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思考, 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组织语言作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像这样花费大量时间来翻课本、找答案, 很显然, 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允许。所以, 我们无论在平时的训练, 还是中考的模拟, 都须采用闭卷的形式, 以“闭”代“开”。在考试时, 对一些有把握的、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的题目, 也须闭卷作答, 尤其是选择题, 更是必须的。所以, 要熟悉、理解并很好地掌握课本内容, 只有这样在中考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才能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从容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四、教给学生解题技巧, 做好政史结合题

在中考中, 一般说来, 政史结合题才是真正压轴的东西。要让这样的试题在中考中独占鳌头, 就必须学会:

1. 审题。

这种类型的题, 通常有几个分问题, 对这些问题要仔细审量, 看它们是偏重政治呢还是偏重历史?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果偏重历史, 就用历史学科的有关术语进行解答, 诸如“民族英雄、历史影响、历史作用、历史发展潮流、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历史术语;如果偏重政治, 就用政治学科的术语进行解答, 诸如“责任感、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等政治术语;还有一些术语是二者融合体, 答题时一定要运用恰当才能锦上添花, 如“国家观念、爱国意识、革命传统、团结统一、党的宗旨、优良作风”等。

2. 解题。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四点体会 篇8

大凡教师都知道:每一堂就应该有每一堂课的重点。也就是说, 在设计每堂课之前, 都要给这堂课确立一个重点, 以便在教学时能紧紧围绕这个重点而展开;而且要将这个重点公之于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这个重点可以在上课开始时, 以口述的方式告诉学生, 也可以占用黑板的一角把这些重点用极简短的形式列出来, 以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按常理说, 整堂课的教学高潮应该就是讲授重点内容的时段。在这个时段, 教师一定要多种手段:或通过声音, 或借助手势, 或利用板书, 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或应用自制教具, 来尽量让课堂生动活泼, 让讲解直观形象,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大脑,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感官, 使他们兴奋起来, 使他们对所讲的重点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对新知的接受能力。

例如, 在讲授《椭圆》第一课时, 我把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作为其教学的重点, 把椭圆方程的化简作为教学的难点。在突出这个重点时, 我就从身边的实例入手, 给同学们娓娓道来:从同学们小学就知道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到圆的直观图, 到火腿肠的切片, 到圆盘在阳光下的影子。运用这些身边的能看得见的形象, 让学生有对椭圆有了直观的了解。

在教学中,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 我还让学生动手, 让两名学生上讲台, 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具体作法是:先拿出上课前准备好的一根细线和两个钉子, 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 要注意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一定要小于线的长度, 再让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 老师再让那两个同学按照同样的要求作图, 并且要求学生作图过程中作认真仔细的观察, 特别是观察作图的过程。通过观察, 教师和学生一道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因势利导下得出椭圆的严格定义。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记忆得深刻, 掌握得牢固。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 同学们往往在化简时就容易出现问题。这时, 作为教师, 你就不妨运用点拨的方式, 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 比如说:“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 我们通常运用什么方法?”这时同学们一定会回答:“两边平方。”接着老师再进一步提示: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哪个更省力?同学们通过实践, 一定会发现这个椭圆的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 而通过整理后再平方, 圆满的结果就出现了。如此, 这一难点迎刃而解了, 同时对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化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实践证明, 在一节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 那就是, 只要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 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要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要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而且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大胆革新, 科学分组,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 鼓励教师要把教学课堂变为分组合作式的。为了促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大胆革新, 改变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 进而转向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主宰者, 而是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还可以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评价时, 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分组时, 一定要首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即小组的人数、学生的性别、学生的个人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背景等。一定要遵循一个这样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以确保每个小组在相近的知识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要明确小组的合作目标。小组的合作学习虽然由教师发起, 但是教师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目标是“外部发起式”的, 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就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十分重要。而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真正意义, 才能使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地提出合作的目标和意义, 一定要提出合作的要求。

三、找准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

分组合作探究式的数学课堂, 就是要考虑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怎样让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好一定的知识准备, 只有将知识准备好了, 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东西”交流, 让学生先预习、先做题, 先实践体会, 在预习时, 用双色笔作好标记, 对知识进行整理, 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首先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敢于挑战教材, 挑战教师, 对所学的知识要多几个为什么, 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大胆质疑, 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 才会有新的思想涌现, 交流起来才能更加使大家得到启发, 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这样的分组合作式的教学课堂, 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才行, 这个课前的准备就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只要找准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就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否则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课堂上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现状。如果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优化教学结构,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为直观、生动、形象。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9

《新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正地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并能够在这块天地里展现自我, 大有作为。比如, 在教学《雨点》一课时, 为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充分感悟课文的情境, 亲身地体验一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场景, 我就给学生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其自读, 并引导学生有重点地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具有动态的词语进行感悟, 组织他们以亲身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体会;要求他们在表演中, 要合乎人物的身份, 动作自然、到位, 表情丰富, 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参与表演的学生的演技进行评议, 最后选出表演动作到位、演出技巧高超的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互评互议, 再次体会动态描写词语的惟妙惟肖。一节课下来, 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是课堂的配角,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然顺畅地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感悟, 既让学生对重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 又以此为契入口, 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并积极参与了课堂互动,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进而一改课堂沉闷的局面, 学生学习的兴味更加浓烈。

二、利用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好奇”是所有学生的心理特点, 而且学生们的“好奇心”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真地琢磨并充分地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特点, 将其引用到口语交际训练课上, 就一定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和表现的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有时我们为了使得一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常常会创设一些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 在进行《介绍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 在课前, 我就布置了如下作业:让每一个学生, 在父母帮助下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或头套。在口语交际开始时, 我让学生分别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头饰或头套, 投入角色, 进行自我介绍;也可以交换头饰或头套再改变角色进行自我介绍, 这样的效果特别好。又如, 在进行《接待》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 我们不妨给学生营造一个“家”的场面:在讲桌上分别摆上一个保暖瓶、一个茶壶、数只茶杯, 在桌子的周围摆放几张凳子, 让每个学习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一人扮演主人, 其余扮演客人。在这样的场景中, 学生“接待客人”的交际, 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 在《学做小导游》的口语交际训练时, 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喇叭、一面小红旗、一顶导游帽。这样, 就能将一个小导游完全装扮出来。在训练时, 学生积极踊跃地、争先恐后地想做这个小导游, 如此, 便能让学生充分地保持角色, 发挥潜力, 在双向互动中, 让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这些情景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 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运用丰富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动力, 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方法。一个人的想象丰富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能体现这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常常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 拓展、创造适当的空间, 这也就像一粒种子要发芽成长, 就必须具备适宜的气候和水分等条件一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 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壁虎借不到尾巴, 很难过。如果你是小壁虎的好朋友, 你决定替小壁虎继续借, 你会怎么做?”小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回答:“向小马借、向小蝌蚪借、向大公鸡借……”“假如我们不向动物借, 还能有其他的办法吗?”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思考, 这时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当今世界有最先进的克隆技术, 可以克隆羊、克隆牛、克隆小白鼠……我们何不也让科学院的叔叔阿姨们运用这项技术给小壁虎克隆一条原汁原味的尾巴?”这样, 就能引发学生的想象, 激活其创新意识。因此, 教学中教师不应囿于教材, 而应把握契机, 创设悬念, 鼓励小学生开动智慧的大脑, 大胆想象, 想出各种答案, 哪怕学生的答案是无法实现的, 或许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我们也要积极地予以肯定。这样的教学,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使用幽默语言, 增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上一篇:中小型服务行业下一篇:微型消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