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企业

2024-05-20

粮食加工企业(通用12篇)

粮食加工企业 篇1

一、粮食加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框架

(一)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 就是以价值链为对象, 分析价值链的构成以及每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成本、成本动因等情况, 进而提出价值链优化的途径, 从而提高竞争能力。价值链分析一般包含产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1. 产业价值链分析。

我国粮食产业价值链包括产能建设、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存、粮食运输、粮食加工、粮食销售等环节。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但是在整个价值链上的增值程度不同。目前, 我国粮食产业价值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生产环节, 由于土地资源与资金不足, 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粮食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低, 生产效率低, 粮食生产成本高;在流通环节, 由于粮食市场服务效率低, 粮食信息缺乏, 粮食配送、零售、连锁经营缺乏规模、系统性, 粮食物流购销环节的交易成本较高;在加工环节, 粮食加工率偏低。我国粮食产业在产业链各环节存在较大的成本压缩空间,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有效降低各环节成本, 提高价值增值能力。

2.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粮食加工企业内部价值链一

般包括粮食采购、运输、装卸、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及售后等作业环节。粮食加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就是要运用作业成本的思路, 对资源在公司内部每一生产环节的消耗进行具体分析和控制, 划分作业中心 (比如采购运输中心、装卸中心、储存中心、加工中心、销售中心等) , 优化作业流程、价值链以及各类产品的生产组合。在运用作业成本法优化价值链的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业务单元的特点, 确定价值链优化的重点。比如, 对成本较高且较为复杂的作业, 要进一步细化作业;对粮食损耗较为严重的环节, 重点要加强操作人员之间的对标, 通过提高操作水平降低损耗。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可以发现饱和作业和过剩作业, 起到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的作用。

(二) 战略定位分析

粮食加工行业技术水平简单, 资金门槛低, 竞争激烈, 要想在粮食加工行业中生存和发展, 必须降低成本, 采取低成本战略。在大中城市, 特别是发达城市, 居民收入差异化增大, 高收入群体不断增加, 这部分人更加关注粮食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这也为品牌化、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事实上, 具有一定实力的粮食加工企业, 一般都会采取几种战略相结合的模式。企业的竞争战略一般分为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一般情况下, 企业可通过SWOT分析方法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确定采取的竞争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 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 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 在与竞争对手同质、同价的基础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差异化战略, 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 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企业要突出自己产品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

目标集聚战略, 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 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

(三) 粮食加工企业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成本发生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管理, 最终达到降低战略成本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影响企业成本的战略因素主要来自企业经济结构和执行作业程序, 因此也将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

1.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 对于某一产品, 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下降 (上升) , 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 (或不经济) 。一般认为, 规模经济来自于专业化、熟练程度、采购的经济性和谈判能力的增强。规模是否经济主要是通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成本, 或不同规模企业同一时期的成本、利润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投资规模的选择并不仅仅是规模经济的问题, 还要考虑市场容量、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等。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渠道控制顾客关系, 渠道控制价格。所以在确定投资规模时, 不一定能够达到理想化的规模经济, 在充分考虑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 投资规模达到次优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够使单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具有相对竞争优势。

2. 业务范围。

粮食加工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 一定要关注粮食的生产环节。这方面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公司、农户和农科所一体化的战略合作关系, 实施订单农业, 由农科所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和技术服务, 保证粮食产量和品质最优。由于这种方式相应减少了农户的投入, 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单位成本不一定比传统经营条件下成本高, 关键是这样保证了粮食品质, 维护了企业品牌, 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经济性。在运输环节, 在保证运输质量的前提下, 外包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外包是对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的权衡。对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运输市场 (垄断行业除外) , 外包是降低运输成本的有效方式, 也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措施。在产品进厂加工的各个环节, 要在分析内部价值链的基础上, 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法, 制定优化资源配置的措施, 减少不增值作业, 降低资源浪费, 改善瓶颈作业, 准确衡量作业中心的成本绩效, 达到整体降低企业内部各项成本的目的。在仓储环节, 要建立自己的低温仓库, 确保粮食食品品质稳定。如有食品过期或者因保管不善变质, 要做处理, 这种措施虽然造成了短期的损失, 但从长远来看, 却是维护企业品牌的战略性措施。在销售环节, 要建立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响应机制。针对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客户群体, 进行客户价值分析, 建立长期信任的顾客关系。建立网上订货系统, 必要时提供市区送货服务, 降低客户成本, 提高客户便利程度。

3. 产品多样化。粮食加工业有副产品, 为实现效益最大

化, 部分加工企业投资副产品深加工生产线。比如利用大米加工的米糠来生产米糠油, 米糠油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又具有较好的医疗效果, 保健功能明显, 所以大米加工厂投资米糠油加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投资规模受到原料供应的限制, 不一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 而且还要进行一整套的品牌建设、营销活动, 是否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的范围经济 (如果联合生产几种产出的支出比分别生产它们的支出要少, 那么就称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 , 需要在生产中验证。

4. 生产能力利用率。

生产能力利用率主要是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尽量维持生产力的均衡, 减少产量的波动。因为产量的均衡意味着采购、运输等企业各个内部作业链的均衡运作, 可以降低作业不足导致的浪费和作业过度导致的成本增加, 降低了企业整体的成本水平。

二、粮食加工企业的全价值链成本管理

为了实现战略协同效应, 集团企业都有多元化经营的冲动, 但多元化要适度, 否则可能侵蚀企业原有的业务。粮食加工企业也是如此, 为了占据粮食行业的战略控制点, 控制战略资源, 粮食加工企业也需要多元化, 需要适度整合粮食上下游企业, 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协同效应。为此, 粮食加工企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进行粮食产业全价值链优化。当然, 全价值链管理并不是说产业链上的所有业务都做, 而是要选择关键的、战略性的业务, 对于一些存在自由竞争的业务环节, 可采取外包方式, 充分利用第三方的专业化优势, 降低这些环节的成本。

一是要从粮食的初加工向粮食产品的深加工发展。初加工要为深加工提供基础支持, 实现初加工的规模经济。粮食深加工需要良好的技术、专业化、一流的人力资本和一流的管理能力。通过深加工, 实现粮食产业的价值增值, 能真正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是要充分发挥各业务单元的协同效应。比如共享粮食贸易和加工业务的采购渠道, 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物流设施的接运能力, 在自有业务不饱和的情况下, 提供对外服务。这就要求在投资时, 要利用实物期权管理理念, 进行投资的柔性化设计, 降低投资风险。

三是要控制粮食产业战略资源。比如, 粮食种子、稀缺的粮食物流设施等。在粮食产业链逐步整合的过程中, 如果企业不能掌握这些关键资源, 就很容易受制于人, 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粮食加工企业 篇2

随着计划经济和粮食“双轨制”的逐步取消,国营和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逐渐走入衰退期,而个体经营的小加工厂,尤其是在粮产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茁壮成长。就当时的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活跃来说,确实有其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深化,品牌经济时代来临,许多个体粮食加工企业又蜕变成了落后的生产力,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没有预料到的矛盾和无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加强监督管理和引导,逐步提高粮食加工门槛,对小型的粮食加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逐步培养出具有龙头作用的产业化粮食加工企业,有条件甚至可以组建产、学、研联合体,逐步向日本、泰国和欧美粮食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学习,最终确保食品安全和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

一、据相关部门统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能相对过剩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矛盾显现。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给产区经济带来一系列新气象,同时也衍生出不少问题。在市场利益驱动下,加工企业纷纷上马导致产能相对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显现。记得十年前的一篇报道:据统计,我市的粮食加工企业过千家„„。

2、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据调查,近两年也有不少小型加工企业已经纷纷破产,主要原因一是有的地方粮食加工业盲目发展,齐头并进大帮哄;二是自国家对主要粮食实行托市收购后,中间环节增多,原料价格提升,导致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体制的因素,他们几乎把持或经手过绝大部分的粮源,实际上他们既是粮食加工者,又是粮食经纪人——这是当地政府给予他们的美称,由于这种双重身份,让他们容易规避市场风险,助长了追涨杀跌,反而扰乱了正常的收购秩序,曾经在产粮区实行的收储证制度根本无效,工商、粮食、农业等部门几乎无法联合执法。监管确实有很大难度。国库的90%以上的粮源,实际上由他们“中转”供应。两种体制的差异化,无疑是惟利是图占了上风,结果呢,一是助长了国库的“老鼠仓”,挤鼓了粮食经纪人的腰包;二是增大了粮油市场调控难度。如年前年后的粮油食品疯狂涨价,就凸现了政府调控职能部门的无能为力,纠其原因,一般都是说农业成本推动,国际供给需求拉动。其实,在基层工作的同志都知道,粮食实行保护价,有多少实惠落到了农户的手中呢?反而是小型加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左右逢源,赚得钵满盆满。农民的售粮价和粮库实际收购价相差3-4分/市斤以上,还有粮库返还的各种科目的佣金、辛劳费呢?这些自不必赘述。总之,流转的成本上升,厂家的助涨杀跌,商贩的囤积居奇,都乘机在这次浪潮中推波助澜,好好表现了一番。这也应该引起我们决策者的反思。

3、食品安全无保障。这体现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两部分,大米国标(1354-86)早以失效,新国标迟迟不能出台。产量小,关注1个行业,培育龙头企业,先做大,后作强。特殊商品,公众企业,公益企业,不能以利益为重。把粮食装在各种化肥、饲料袋中,堆在屋中存放,种方法,粮食容易受潮、招受鼠害、每年粮食要翻晒2—3次,损失不少粮食,占用劳动量,此外,粮食袋不安全

4、无序竞争拼设备,生产效率低下,出品率低下,利用率低,工人劳动环境差,工人的身心健康无保障,影响劳动法的有效执行。

5、打游击战,使得国有企业举步维艰,闲置和浪费无数的国有资产,使得悬帐、坏账无数。

6、粮食没得到综合利用,浪费了无法复制的资源。国家关心了小煤矿问题,却忽略了粮食加工问题。国家强调了“农民增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却忘记了粮食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需要引导和扶植。如稻壳的利用,稻壳板,生物质发电,硅胶的提取,连钢硅,糠油的榨取,用于食品添加谷蛋白等。

7、许多深度开发搁浅,研究成果无法转换成生产。十一五规划怎么完成。每年的研讨会,其实科技已经退步了。靠私营企业开发目前也不现实。

二、粮食工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培育品牌,做大做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避免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转变增长方式。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打造食品知名商标。对拥有区域性和全国性知名商标的企业要给予必要支持和保护,帮助企业牢固树立商标意识,做好商标宣传,提高产品竞争力。鼓励和推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拓展经营规模,做大做强,提高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扩大开放,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和到国外设厂,争创世界食品知名品牌。

二是标准先行,保障安全。参照国际标准,结合国情,建立国家食品标准和统一、规范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控系统体系。在加强部门协调的基础上,强化食品工业的市场准入管理,确保食品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食用等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三是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食物出品率,尽可能做到“吃干榨净”,降低资源消耗,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大力发展资源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拓宽食品工业发展的空间。

三、有识之士的相关建议

我是粮食企业的职工,经历了企业从兴旺到挣扎、到沉寂、到衰败的全过程,心中总不是滋味,顿生无限感慨。说实话,自认为我不是思想僵化、依循守旧的人,更不是改革的阻挠者,但我对这个现状表示深深的遗憾,也深知国有企业的诸多弊端。

我觉得到了重新审视现状的时候了,应采取多种形式扶植政策,出台优惠条件,极大投入,提高门槛,采取承包、租赁,合资、合作、加盟、贴牌等多种形式,盘活国有资产,而不是简单地贱卖和变相流失。经过了十几年的奋斗,也有不少个体经济早已把它的第一桶金洒在粮食中发芽、开花、结果,脱颖而出成了佼佼者,完成了原始积累。有能力参与重新洗牌。

粮食企业沦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粮食加工,个体米厂抢了地盘 ;粮食收购,经纪人抢了地盘;粮食转化,化工企业抢了地盘;粮食提取营养素,医药行业抢了地盘;粮食深加工,食品抢了地盘。粮食加工饲料,几个品牌民企抢了地盘。可以说是无立锥之地啊。

现在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注重食品安全了,注重膳食结构了,它更加促使我们粮食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环境条件,我敢说,如果普通市民参观了大多数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的作坊式、仓房式的恶劣的加工条件(门、水泥地坪都没有,老鼠肆掠,鸡、鸭随便吞食„„),会对香喷喷的米饭皱眉头的。

由于工作关系,我和许多有识之士了这个话题较多,总结他们的观点,具体建议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产业的整体规模。目前,我国稻谷加工达到日生产能力400吨及以上合理规模的企业不足1%;大部分油菜籽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不足10万吨;企业规模偏小,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粮食加工生产政策;同时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努力发展具有市场前瞻性的高科技产品,淘汰亏损严重的小企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

2、产区应着重培养这样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按照“大规模、高水平、长链节、外向型”的目标,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集团性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所以对于产区的一些有竞争力的大项目,建议国家继续给予支持,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不仅符合产区开展粮食加工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推动产区粮食加工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

3、进一步提高食品工业转化增值能力整体水平。我国食物资源丰富,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转化增值程度偏低,加大粮食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提高糠麸、胚芽、稻壳、豆渣、薯渣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

4、优化品种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例如,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新开发的综合利用产品不多,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市场需求看好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大豆加工基本上以油脂和饼粕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卵磷脂、异黄酮等深加工品少。

5、确保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与消费者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对食品卫生仍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中占较大比例。二是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源头污染(种植、养殖过程)和环境污染给食品卫生带来较大影响。

四、对国家“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目标的担忧

网上查资料后得知,国家“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规模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食品工业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公众营养状况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食品工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

有人说是想了生产许可证制度。但实际执行的状况不容乐观,无多大意义,反而成了某职能部门的金箍咒。

前几年关注“吊白块”、“工业油米“、“红心蛋“、“颜料卤菜“,“地沟油“,现在关注“集中地点屠宰”,“豆制品租赁加工“,有的大城市还实行“米粉定点生产“,唯独遗漏了我们吃得最多的主食原料--大米的加工了。粮食加工的质量和环境问题,是该关心的时候了。

对于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应该充分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加工企业的优胜劣汰,同时仍然需要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未来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着加强环保治污和减少资源消耗的双重压力和约束,提高了食品企业的行业准入门槛。

希望有识之士出来呼吁。

铜价上涨对加工企业的影响 篇3

随着铜价不断攀升,企业维持正常库存量所需要的资金量也在同步增加,铜加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同时,铜材加工费却在下降,更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加工企业的生存甚至受到巨大的威胁。

同时,铜价居高于下对铜需求量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下游行业开始采用替代材料,导致许多铜加工企业订单明显减少,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订单量甚至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左右。

此外,铜价上涨还诱发了劣质铜产品的制造。有些铜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用含铜量低的黄铜、废杂铜替代未锻造的铜,少数加工企业甚至选用成本较低的“黑杆”(铜含量较低的次品)替代光亮杆进行生产,导致加工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铜价上涨导致铜消费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铜消费型企业包括家电、建材、电子、机械、轻工等行业的企业。对那些钢材占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讲,铜价大幅上升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是铜价上涨大幅提高产品生产成本。5月份裸铜线、漆包铜线、导电板、空调专用配件、电力电缆、通讯电缆等产品的出厂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110.7%、83.9%、41.9%、39.8%、44,2%、19.5%,环比分别上涨461%、26.5%、48.1%、21.7%、12.9%、15.5%。

另一方面是下游终端产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难以通过提价来转移铜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在竞争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从而导致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纷纷减产,甚至被迫停产,退出市场。

特别针对浙江地区部分中小铜铝加工企业因受到生产经营规模、行业竞争等因素影响,浙江冶金有色行业协会秘书长黄苗荣介绍,浙江省铜加工行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1/3,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但浙江是资源小省,原材料价格变化对企业经营有很大影响。

据浙江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1~4月份,浙江铜材、紫铜材、黄铜材出厂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46.5%、45.7%、37.6%;5月份铜材、紫铜材、黄铜材出厂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76.4%、97%、87.8%,环比分别上涨22 6%、33.8%、34%。

浙江省上虞市作为中国江南铜管之乡镇2005年全镇加工铜达到了12万吨,可由于2006年铜价上涨,不少资金实力不强的小企业不敢轻易进货生产,全镇的产量至少会减少三成。据了解,目前上虞镇部分大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比较强,虽然开工比较正常,但为规避风险,操作上也十分谨慎。“减少原料库存,按订单生产”成为大企业的主流策略。这也使得产能减少了一半。

而由于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承受铜价飙升的压力,导致关闭的可能有十几家,半开工状态有二三十家。一位铜厂的厂长表示:“现在因为铜价忽然上涨没办法做,今天把那个单子定下来,第二天进铜就有可能亏,一天要上涨五千多,铜的利润只有一千块钱左右,第二天定,相对来说亏一两千、三四千没办法定,所以没办法做。”这也是大多中小型企业的一致想法。

就目前国内市场经济形式来看,铜价上涨,确实使众多铜加工企业处境艰难,但铜的需求量却并没有减少。对于铜资源贫乏的中国来说,如果铜价继续保持高位,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套期保值优势

面对铜价的激烈波动,企业可以借助期货市场,采用合理的套期保值策略来规避风险,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但据《财务总监》杂志上年的调查,在期货公司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以大型铜加工企业、铜生产企业和贸易商为主,而下游消费型企业很少有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实力有限,二是缺乏人才。

因无法在期货市场上实行套期保值,面对高企的铜价,国内铜加工和消费企业多采用降低库存和“随用随买”的方式采购铜以及铜产品。企业在收到下游企业的订单后,再确定自己的采购数量。即使如此,由于铜价变动很快,企业根据当日铜价格签订合同,再去采购铜的时候,铜价的上涨已经超过了企业的预期利润。

中国对铜的需求预计今后数年内都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铜长期稳定的供应。

(一)建立铜价波动预警机制

此次铜价大幅上涨再次表明建立包括钢材、铜等重要原材料预警机制的迫切性。应逐步建立一个及时、高效、完备的重要原材料价格预警机制,从全球范围内对其实施动态跟踪与观察,针对问题,随时发出报警信号,并及时作出政策调整,将损失减至最小。

(二)大力推进企业到海外开办铜矿,增加原料供应

加强实施海外开办铜矿是缓解中国铜矿资源匮乏的关键。中国企业在寻求海外资源方面目前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到海外开办铜矿:一是设立海外资源勘探风险基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勘探铜矿;二是在信贷、外汇和税收上对项目给予支持;三是对重大项目和大型铜矿开发,应纳入国家经贸关系范围之内,最好政府出面与项目所在国政府商讨,争取优惠政策。

(三)加强国内矿山开发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国内新矿山,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缓解国内铜精矿供给不足的局面。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铜产业发展的“瓶颈”矿山开发建设上。由于矿山投资大,风险大,回收周期长,国家应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铜产业开发。

(四)严控产能过度扩张,积极推进兼并重组

继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铜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做好“有保有压”工作。“保”要做到坚决,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铜加工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压”要做到有力,从审批、土地和信贷方面严格限制以扩大生产能力为目的、无原料来源的新建、扩建铜冶炼和电解铜项目,防止行业产能过剩继续恶化。

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冶炼和加工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并购、重组、联合战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铜回收率

在国内的废金属集散地,选择适当地区,设立废铜分选、收集场地,使之逐步成为废铜的供应基地。在税收政策上对从事废铜回收、利用的企业予以支持。鼓励开发废铜利用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废铜利用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中国是世界铜最大的消费国,成为国际市场的战略买家。随着经济崛起,原材料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价格也必然会持续上涨。应对价格上涨,从企业内部来说,主要还是依靠相关产业提升自我消化的能力,通过销售、管理实现价格转移,节约成本。通过直接投资、参股收购等方式获得国外资源企业或者采矿权,这样尽管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能够保障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持续供应,也可以有效规避价格风险。

面对全球采购市场上的国际巨头,单个企业显得势单力薄,可在行业组织的协调下,由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建立一个战略联盟,由这个联盟负责海外集体采购原材料,增强中国企业的集体谈判能力,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

粮食加工企业 篇4

关键词: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许多粮食加工企业在生产设备、工艺、设计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而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致使粮食加工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粮食企业的成本管理几乎还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 而没有拓展到管理领域、流通领域和技术领域, 缺乏对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成本核算与分析, 降低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阻碍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

一、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 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许多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 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的内部, 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 而忽视了粮食供应、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发生的流通性费用的节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粮食产品成本结构中生产性费用的比重将越来越小, 而流通性费用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这种重视生产性费用节约、忽视流通性费用节约的成本管理方法, 将无法有效地控制成本。若是粮食加工企业只控制成本费用的报账数, 而对已经发生的成本费用不够重视, 甚至不入账, 只计算财务成本, 不计算管理成本, 不注重成本管理方法的更新, 粮食加工企业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

粮食加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据调查, 大部分粮食加工企业管理者只有大中专以下学历, 从事管理工作的年限也大多较短, 严重缺乏管理经验, 更多的粮食加工企业管理者还缺乏财务会计专业方面的知识。因此, 在成本控制方面, 这些管理者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成本全方位控制的要求;在员工素质方面, 有些粮食加工企业经营者受短期经营行为或获取廉价劳动力利益的驱使, 往往不注重员工素质的后期培训, 致使员工素质得不到提高。由于员工知识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 致使粮食加工企业不能及时地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提高工业生产技术, 也无法贯彻执行先进的管理方法, 造成粮食加工企业管理落后的生产经营局面, 严重制约了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

(三) 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其中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企业一方面把员工定义为“工具”, 想方设法利用员工创造利润, 另一方面又把员工视为“成本”, 千方百计地通过节约人工成本来降低成本, 极力压低员工工资。对职工的劳动安全保障投入非常少, 对职工的技能培训也大多敷衍了事, 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还是固定工资, 没有贯彻国家的五险一金政策, 对员工也没有合理的奖惩制度, 致使员工在工作中没有压力, 缺乏上进心和创新意识, 粮食加工企业人员, 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 并且这种人员流动可能带走企业的部分客户, 无形中增加了粮食加工企业的用人成本。

(四) 对产品的无形损失不够重视。

粮食产品的有形损失是可以定量计算或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损失, 无形损失是由于粮食产品供过于求等原因造成的隐形贬值, 以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对企业形象的损害。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对产品的有形损失把关比较严格, 但是对无形损失缺少评估标准, 只注重产品数量, 忽略了市场的需求以及产品的质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 对市场需求以及潜在的竞争预期将采取行动的有效预测, 往往造成产品的档次不高、产大于销, 甚至大量滞销积压, 造成严重的无形损失, 导致粮食加工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

(五) 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产品。

粮食加工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 资金运转速度缓慢, 这是它相比于大型企业的劣势。目前,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 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大多数管理者不能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问题, 不愿在产品的创新上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财力, 并且在技术和管理方法上也缺乏创新, 大多都还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 不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新产品的开发, 不重视彼此间的合作和相互交流, 这种管理模式使得粮食加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 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

二、加强我国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 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市场经济要求粮食加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是成本管理的执行者,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应该重视知识和人才, 关注人的工作。首先应特别重视管理人员素质及知识, 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决策者, 对粮食加工企业至关重要, 因此, 粮食加工企业在人才的聘用方面, 应唯才任用, 加强对经营管理层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 提高他们的经营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其次还应重视生产技术人员的素质, 增加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的费用支出, 通过相应的企业制度, 约束员工行为, 提高员工的素质, 使生产技术人员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另外, 还要重视销售人员的素质, 定期相互交流经验, 并给员工提供免费培训的机会。粮食加工企业还应支付给员工合理的薪酬, 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加大劳动安全保障投入,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 最终为粮食加工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

(二) 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成本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成本管理良性有序的发展, 粮食加工企业应当完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建立各种程序和规范, 包括业务处理、业绩评价、奖惩措施以及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 这些措施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发生过程本身, 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按照成本管理的需要加以倡导或约束, 使粮食加工企业的各项活动按照更有利于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只有加强完善成本约束机制, 建立合理的企业制度, 奖惩分明, 才能促使员工不断的学习进步, 凝聚企业的竞争力, 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留住优秀的管理人才, 保证企业良性有序地发展。

(三) 拓宽成本管理范围。

首先, 成本管理要实行全面管理, 成本管理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成本, 还要包括产品的信息源成本、技术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售后成本等。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应当包括产品的无形成本, 主要有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另外, 对成本的管理还要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使粮食加工企业每一岗位每一员工都成为成本的管理者。只有对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都加以严格的控制, 以细致、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 才能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粮食加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其次, 重视非物质产品的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 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在市场上都具有经营价值, 粮食加工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也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的生产, 而在成本管理上, 企业也必须在对物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 加强对非物质的成本管理。与此同时, 粮食加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因此, 粮食加工企业在实行成本管理时, 应在重点关注物质成本管理的同时, 对非物质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特别是在信息和科技成本上, 如果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粮食加工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

(四) 加大创新成本的投入。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应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以满足消费者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 并保持成本领先的战略。从短期来看, 技术改造需要投入创新成本, 新产品开发也需要投入创新成本, 但是从长期来看, 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 而且有利于粮食加工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确立竞争优势。并且, 新产品可以增加销售量, 提高市场占有率,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显然, 技术创新带来的增利因素要大于其投入成本因素, 技术创新是无止境的,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是无止境的, 粮食加工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也是无穷尽的, 这也正是现代成本管理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粮食加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费阳.企业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中国外资, 2012 (02) .

[2]周生花.浅谈民营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方法与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3) .

[3]张钊琳.日本成本企划对我国企业的借鉴[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5) .

粮食加工企业 篇5

2016年粮食收储管理考核办法

为规范仓储工作,健全仓储管理制度,巩固和发展“一符四无”成果,充分调动全体保防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储粮安全,特制定本考核管理办法:

一、考核内容

粮食收购保管质量、储粮管理、“一符四无”、仓储基础工作、粮食出库管理。

二、考核办法(总分100分)

以所(库)为单位,由县局和公司根据国家省市储粮检查、县局(公司)组织的季度储粮普查以及平时工作汇总情况为依据进行综合考核。

(一)粮食收购保管质量(20分)

1、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质量标准记10分,出糙率、水份、杂质、黄变每个指标每超过0.5%扣2分(分仓廒),国家政策性粮食(包括专储粮代储粮、临储粮、托市粮),如出现验收不合格,扣除5分,并扣除当年风险金,以入库质量和平时抽查为准。

2、粮食保管质量记10分。粮食储存期间,由于保管不善,出现粮食水份脂肪酸值增加,影响安全储存和粮食品质严重下降,出现黄变、霉变、虫蚀严重等情况,视损失及危害程度每次每项扣2-4分,扣完为止。

(二)储粮管理(20分)

1、有储粮管理领导小组和领导分管,并设立专职或兼职防化员一名。成立了以所长(主任)为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储粮工作领导小组记3分。无领导分管的扣1分,未成立领导小组的扣2分。

2、消防措施到位。有消防安全制度,消防设施有专人管理,消防器材按规定时间更换药剂的记3分。无消防制度扣1分,无专人管理的扣1分,管理不善、丢失的每台扣2分,不按规定更换的扣0.5分。

3、做到了专仓专人保管。粮所与保管员全部签订安全保粮责任状记3分。无专人保管每仓(廒)扣

1分,未与保管员签订责任状每仓(廒)扣1分,看现场、查责任状。

4、健全了领导进仓制度。所长、分管所长按规定进仓检查记3分,主要领导每月进仓不少于一次,少一次扣0.5分(分仓廒),分管领导每月进仓不少于二次,每少一次1分(分仓廒),扣完为止,查记录。

5、坚持边收购边保管,及时通风降温达到粮温均衡,记2分,凡出现黄变超标的一次扣1分,出现高温点扣0.5分。坚持科学储粮,按县局(公司)安排通风作业,低温储粮,确保储粮春季粮温在15℃,夏季

25℃,冬季10℃以下。

6、坚持每月按时参加防化员例会记3分。每迟到一次扣1分,缺席一次扣2分(以储运科记录为准)。

7、及时上报仓储业务报表记2分。做到报表数字准确、真实、齐全,并有领导签字、单位盖章。每缺报或漏报一次扣1分,迟报一次扣0.5分,错报一次扣1分。

(三)“一符四无”(30分)

1、无虫害记6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严格按国家粮食局制定的磷化铝熏蒸作业有关规程进行虫害防治,未按规定(裸药或用纸包药)该项不得分,并扣除仓储风险金500元。

2、无霉变记6分。发现储粮隐患和危险储粮及时整改和处理,发生储粮霉变、生芽、造成损失在5公斤以内每次扣4分,5公斤-10公斤每次扣5分,10公斤以上每次扣6分。

3、无鼠雀记6分。仓库所有设施保持完好,能够正常使用,凡发现仓内有活鼠雀,每只扣1分,凡发现仓房内有死鼠雀或鼠洞的每个(只)扣0.5分,通风设施破损扣1分,屋顶漏雨(有明晰水渍)扣0.5 分(分仓廒),看现场。

4、无事故记6分。每月根据“四无”标准和有关要求开展一次粮情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储粮安全无事故,有粮情分析、资料记录,并将材料书面上报业务主管部门,没有进行自查每次扣1分,没有上报材料扣0.5分。

5、帐实相符记6分。分仓(廒)建立仓库保管实物帐,每月与会计、统计对帐一次,并相互签名,做到帐帐、帐实相符,并保证出库粮食的正常溢余,未建立实物帐扣2分,每月不及时对帐的每次扣1分。粮食库存损溢按国家规定超标准2‰执行,每超过

1‰扣0.2分,扣完为止。

6、切实加强粮食保管费监督使用。各储粮单位必须确保每吨不低于7元的直接保管费用(器材、通风费、蒸熏药费等),确保不出现高温粮,严重虫粮等不安全隐患,如不按规定及时通风杀虫的且造成粮食损失的单位,年终视情节扣除保管费每吨1-2元。

(四)仓储基础工作(15分)

1、制度健全记3分。坚持常规测检制度,记录规范、完整、真实,防化员每月进仓不少于三次,保管员做到“三·六”测检,防化员每月进仓(廒)少一次扣1.5分,“三·六”测检每少一次扣1.5分,记录不健全扣1分,不真实扣1分。

2、科学保粮记3分。因地制宜开展科学保粮,不断提高科学保粮的技术水平,机械通风、“三低”、防护剂等科学保粮手段的应用率未达到90%的扣1分,粮食温度超过季节粮温要求标准1-2℃扣1分。

3、“五线”明晰记3分。所有储粮仓库都必须有明晰有效的“五线”标志(刷白线、防潮线、装粮线、防虫线和虫情观察线),每缺一线或不明晰(仓廒)扣0.5分,防虫线无效扣1分,所有仓库、门、窗及地槽门、玻璃、风钩要保证齐全、完好无损。仓门、窗户、地槽口门每少一片扣1分,每少一块(只)玻璃、封勾扣0.5分,看现场。

4、库区卫生整洁记3分。坚持经常性保持库区、仓内整洁卫生,做到环境优美、整洁、仓内粮堆规则、粮面平整、疏松、不板结,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仓内有灰尘、蜘蛛网扣0.5分,环境脏、乱、差、仓外有杂草、污水、垃圾等扣1分,粮堆不规则,粮面不平整、板结的扣1分(分仓廒)。

5、仓储器材及药剂专人保管记3分。有专用药剂库,有专帐并两人监管,有管理制度,手续健全、领用记录完整、药剂出库有领导签字,残渣按规定处理记满分。仓储器材管理规范,库存准确,报表及时。药剂无专人管理扣1分,手续不齐全、记录不完整扣1分,未按规定处理药渣的扣1分,看现场、查记录。

(五)粮食出库管理(15分)

1、严格执行县局(公司)调运规定,按时完成销调任务记3分,未按时完成的每次扣2分。

2、严格调运管理,做到监装监卸,计量准确记3分,无监装监卸,客户投诉短斤少两的每次扣2分。

3、及时准确上报调运报表记2分,迟报、错报,每次扣0.5分。

4、加强粮食出库管理,防止粮食污染记3分,特别要注重粮食包装物和运输工具的清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粮食污染,如因工作不细造成的污染事故每次扣1分。

5、粮食出库安全记2分,一要加强粮食装卸的管理,并负责请调装卸工人,指导散售粮装车相关工作。二要加强对出库现场的管理,特别是对有围包、堆包的仓房要派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确保安全,凡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事故的除追究责任外,每次扣1.5分,扣完为止。

6、切实加强粮食出库设备设施管理和保养记2分,做到设备有登记,有专人管理和保养,少一项扣0.5分,同时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确保在使用中安全无事故。

四、奖惩办法

1、考核与风险金挂钩。各储粮单位缴交风险金500元,县局和公司每季(次)储粮普查、按各单位得分高低考评。得分90分(含90分以上)全额返还风险金,并给予风险金额等额奖励。得80-89分的返还风险金,并给风险金额50%的奖励。得79分以下的扣除风险金。

2、考核与评先评模挂钩。凡经国家、省、市组织的储粮检查达到三个100%的“一符四无”单位每次加2分,受到上级书面通报表彰的每次加3分,未达到“一符四无”的单位,取消年终评先评模资格,扣除单位风险金,扣除单位主管所长、防化员各100元,责任人员50元。

3、本考核方案与县局全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挂钩,列作全年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中国大豆市场及加工企业之现状 篇6

中国的大豆年产量平均在1600万吨左右,国内大豆产量不能满足中国百姓的正常需求,而由于大豆产业链的加深,国内对大豆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只能加大进口量以满足国内的需要。1996年前,中国还是大豆出口国,1996年以后,中国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进口量与日俱增,现已达到3200万吨左右。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在国际市场上却不拥有话语权。世界大豆的产销贸易被国际四大粮商所控制,他们通过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控制大豆的期货价格,而大豆期货价格是国际贸易的基准价。在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两国四大粮商通过控制港口和公路铁路运输以控制两国的大豆国际贸易,同时输出转基因大豆种子来控制大豆的源头。而期货价格传导给现货价格后直接导致了世界大豆加工企业的利润波动。自2008年7月至11月,期货大豆降幅达到50%,使通过加工进口大豆的企业损失惨重。

目前国内有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近65%被四大粮商所控外资控股或隐形持有,仅存的剩余份额被国内一些国营及民营加工企业所控,外资近10年以来,逐步的涉足蚕食国内的油脂加工行业,其中以2004年为最,2004年国际市场暴涨至1064美分/蒲式耳。2004年4月价格迅速暴跌,同年11月份跌到530美分左右,造成国内压榨企业巨额亏损,不堪重负,国内油脂加工行业被迫出让股份给四大粮商,失去进口主动权及国内的市场份额,2004年大连华农油脂加工厂就在这次风暴中忍痛卖给了外资企业。历史的一幕在今天或又将上演。以富虹集团为例,2008年7月份进口大豆20万吨,平均单价5200元/吨,亏损9800万元。豆油从17000元/吨降至6300元/吨,豆粕从4700元/吨降至3050元/吨,分别降幅63%和35%。截至目前已销售10万吨,现有库存10万吨,按现市场价格还将亏损20000万元。

美国金融危机向实体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衰退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受需求不旺等诸多因素影响,大豆价格在未来一个时期也不会大幅反弹。企业为偿还贷款,只能忍痛卖掉工厂,被外资收购,使国有或民营油脂加工企业在中国大豆加工市场中所占份额迅速再度缩小。食用油关系到国计民生,我国大豆油脂加工行业正面临一场严峻的倒闭浪潮,政府、企业、银行应该携手共度难关。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国家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并将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其中,中储公司将在东北地区以1.85元/市斤的最低价格挂牌收购150万吨大豆。这项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国家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的决心,传递了国家鼓励和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信息。这项政策出台及时,如雪中送炭,必将会在解决今年豆农增产增收和稳定明年油籽油料作物生产问题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严格审查和控制外资或有外资背景的资金进入国内期货市场,防止其凭借国际背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利用当前内、外,期、现价差较大来操控期货行情,进而操纵大豆现货价格以其控制油脂加工企业。

为了协助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在此次危机中顺利过渡,建议国家应对大豆加工企业亏损金额进行行业部分补贴,银行应该对国有或民营油脂加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扩大企业授信额度,降低融资成本,给予一定的缓冲区,让国有或民营大豆加工企业在危机中顺利度过,甚至于有能力去收购外资油脂加工企业,改变外资控制大豆市场的不利格局。

企业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危机中寻找突破口,利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和资金,引进战略合作者,首先确保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树立民营企业的榜样。在保证企业能够在危机中存续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从而实现做大做强,让中国的油脂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更大的话语权,从而保住了我们的民族工业。

粮食加工企业 篇7

2004年, 为稳定粮食生产, 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政府实施了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实施十年以来, 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政策目标, 粮食生产成功实现“十一连增”, 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1]然而, 伴随着政策背景和环境的变化, 已有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效果呈现出一定的递减趋势, 未来政策调整的空间约束凸显。[2]此外, 政策对市场的强烈介入导致市场价格信号被人为扭曲, 粮食流通过程中的价格配置发挥空间非常有限。[3]

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是以托市收购价格为基础, 主要包括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针对价格支持政策实施以来的政策效果, 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评估。尽管从理论上能够得出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增产, 实际效果能否达到理论预期却一直存在争议。

从已有的研究看, 多数学者认为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达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4,5]而且, 相比于粮食直补和农机补贴等粮食补贴政策, 价格支持政策的增产增收效果更为明显。[6,7]此外, 也有学者对现有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提出质疑, 质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策实施的时空效应差异上。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一直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且不同区域特征也不同, 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价格支持政策的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8~10]此外, 也有学者从增产目标与增收目标耦合的有效性角度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提出质疑。[11,12]

尽管国内学者围绕托市政策的主要目标效应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 然而, 根据政策评估的时效性原则, 不仅要考虑到政策效力递减, 更要兼顾政策本身副作用的发展变化。因此, 在考虑托市收购政策主要目标效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其非合意副作用———市场扭曲进行分析, 才能更全面的对该项政策做出准确评估。[13]

针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导致的市场扭曲问题, 少数学者在衡量政策效果的过程中也有所涉及。贺伟等 (2011) 分析了粮食供求形势新变化下现行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消极影响。朱满德等 (2011) 在承认价格支持政策有效性的同时也点明了该政策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作用。徐汉柱 (2014) 在WTO框架下比较了直接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 也提及了价格支持政策的市场扭曲问题。[14]

由经济学基本理论可知, 价格管制具有利益再分配效应, 会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15,16]作为价格管制方式之一的价格支持政策, 其实施势必会影响福利的再分配和资源配置。然而, 目前的研究而言, 对于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导致的福利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依然空白, 即便是理论层次, 也缺乏相应的研究。李秉龙等针对价格扭曲下可能的经济利益转移评估与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17]周慧秋等利用一般竞争性供求模型比较了价格支持政策和直接补贴政策下各主体的福利差异;[18]李光泗等利用供求模型从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了粮食价格稳定政策和目标价格政策下生产者、消费者及社会整体的福利转移及变化情况。[19]以上研究能够从理论上间接说明价格支持政策下扭曲导致的福利变动情况, 也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跟一般农产品的运销渠道不同, 原粮不适合消费者直接消费, 加工则成为粮食流通过程的主要环节。此外,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 政府对食品价格上涨也存在较为严格的管理。[20,21]因此, 从根本上说, 粮食支持政策直接作用对象不在最终消费端, 而在粮食流通过程。以粮食流通重要环节的粮食加工业在市场扭曲下的福利变化与经营选择进行分析, 有助于更清晰的对粮食支持价格的扭曲效应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同时为粮食托市收购政策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本文以粮食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 分析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市场扭曲问题。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上下游市场定价问题进行探讨, 构建理论框架;第三部分利用简单竞争性市场供需模型, 分别考察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变动和产量选择;第四部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粮食加工企业经营行为的原因;第五部分以粮食加工企业行为动机为基础得到相应的政策启示。

二、研究框架

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其实质是一种价格支持政策, 其基本原理是首先规定一个政策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这个政策价格, 政府对市场活动不干预;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水平, 则政府出面以最终消费者的身份按保证价格实行敞开收购, 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不会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因此, 从原粮收购市场看, 原粮价格包含更多的政策因素, 该领域的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 而是在国家托市收购政策下的结果。因此, 作为原粮市场直接消费者的粮食加工企业, 其面临的上游原料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 其形成机制为政策定价, 包含计划性。托市收购政策的存在会导致流通环节的福利向粮食生产过程转移。

从粮食加工企业的下游主体看, 目前与粮食加工企业对接的主要有批发商和零售商。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这一类流通主体,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下游主体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1)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 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上游价格是由国家最低收购价支持而形成的“计划价”, 下游价格则是批发商或零售商在竞争市场中形成的“市场价”。因此, 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存在特殊性, 这种市场环境可以近似看作一种纵向价格双轨制市场。纵向价格双轨制由于立 (1994) 年提出, 指同一产品存在两种价格机制, 一种是计划内国家定价, 一种是计划外市场定价。[22]从目前的政府价格干预方面看, 原有意义上的价格双轨制现象逐渐减少, 但流通中某环节进行控制的纵向价格双轨制现象却较为普遍。[23,24]

根据于立 (2008) 的分析, 纵向价格双轨制也有两类, 第一类是上游计划价而下游市场价;第二类是上游市场价而下游计划价。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上下游定价类型属于前者。假定下游的市场价是一种有效定价, 上游政策价的变动将改变粮食加工企业的产量选择和福利情况。

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最低限价性质决定了其存在会使得最终价格不低于市场价格, 在封闭条件下, 粮食加工企业在原粮市场上福利减少, 对原粮的需求降低;成品粮市场上, 粮食加工企业供给减少, 相应的福利也减少。考虑开放条件时, 当国外粮食价格高于国内粮食价格时, 不存在低价粮冲击, 国内加工企业的福利变动与封闭条件类似。当国外粮食价格低于国内粮食价格时, 低价进口粮的冲击会进一步恶化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

因此, 与完全市场条件不同, 粮食流通过程中定价机制的差异性会影响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状况, 恶化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生存环境。

三、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变动与产量选择

完全市场条件下, 粮食加工企业无论是在要素 (原粮) 市场还是产品 (成品粮) 市场都能实现均衡, 达到一种高效率的配置状态, 实现市场出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往往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市场损失。然而, 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 其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 如果粮食供给不足, 则会转变成“生命资源”, 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冲击。[25]因此, 对粮食问题的政策目标, 不仅仅考虑经济效率, 更要兼顾其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国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因此, 国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更具有惠农性, 目的在于在粮食生产方面吸引更多资源。粮食加工企业作为粮食生产的下游产业, 其福利及生产选择会间接受到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影响。

此外, 从上节的研究框架可知, 粮食加工业下游的产品 (成品粮) 市场可近似看作完全竞争市场, 其竞争是完全的, 配置是有效的。面对迥然不同的上下游市场定价机制, 粮食加工企业福利及产量选择则会更为复杂。此外, 粮食对外贸易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下文将以封闭条件下的粮食加工企业福利分析为基础, 进一步加入国际贸易因素, 探索目前“国内外粮价倒挂”现象对粮食加工企业福利及产量选择的影响。

1. 封闭条件下

封闭条件下, 不存在粮食对外贸易, 粮食加工企业在上下游两个市场的福利变动及产量选择见图1和图2。图1是存在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下原粮市场的供求情况, 其中D和S分别为国内原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原粮市场上, 粮食加工企业属于消费者, 其福利效应表示为消费者剩余的变动。当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状态时, 供需均衡点为E, 此时供求相等为Qe, 市场均衡价格为Pe, 消费者剩余对应三角形APeE的面积。假定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下, 政策指导价高于均衡价格水平, 设为P1。此时, 粮食供求出现缺口, 缺口量为Q2-Q1, 缺口部分由国家以最终消费者的身份敞开收购。对作为另一类最终消费者的粮食加工企业, 其福利则变为三角形AP1B的面积, 比均衡状态减少了梯形P1PeEB的面积, 加工企业的原粮需求量则由原来Qe的下降到Q1。

在成品粮市场, 粮食加工企业担任生产者角色, 其福利水平由生产者剩余衡量。具体分析见图2。其中, D和S分别为国内成品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其市场出清点对应产量为Qe, 价格为Pe。此时的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PeEF的面积。考虑到在原粮市场上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需求量下降, 反映在成品粮市场则是粮食供给曲线的左移, 由S左移到S1位置。此时, 完全市场下的供求均衡点由E点移动到B点, 均衡点处的产量为Q1, 价格为P1。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后,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取决于新剩余三角形P1BC面积与原剩余三角形面积的大小。显然, 新三角形的面积小于原三角形PeEF的面积。因此, 在成品粮市场上, 粮食加工企业同样存在福利的损失。

2. 开放条件下

开放条件下, 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调节粮食供求。在国外粮食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时, 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变化与封闭条件下类似, 这里不做累述。当国外粮食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时, 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呈现新的特征。由于国家粮食进口结构中包含原粮与成品粮, 故粮食进口能够同时影响到粮食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两个市场。与封闭条件下的分析类似, 这里也首先从原粮市场入手对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分析。由于在低价进口粮的冲击下, 加工企业的福利分析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采用三阶段分析法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分析原粮市场, 与图1类似, 图3中D和S分别为国内原粮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但该处的成品粮供给是净出口条件下的国内净供给量, 需求依然是来自国内粮食加工企业, 原粮市场出清点对应产量为Qe, 价格为Pe。引入政策效应后, 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抬高了原粮价格, 由Pe上升至P1。作为消费者的粮食加工企业其消费者剩余由原来的三角形APeM的面积下降到三角形AP1F, 净福利损失为梯形P1PeMF。此外, 粮食加工企业对原粮需求量下降, 由原来均衡点Qe的下降至Q2。

第二阶段分析成品粮市场, 由于低价进口成品粮的存在, 进口粮拉低了国内成品粮市场价格, (2) 国内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成品粮价格比封闭条件下要更低。尽管截止目前为止我国进口粮占粮食总产量相比依然较低, 2013年三大谷物进口不到总产的3%。然而, 粮食进口的杠杆效应明显, 粮食加工企业福利被不断压缩, 具体分析见图4。

根据图4中分析粮食加工业商的福利变动情况。在封闭条件下, 自由市场条件下成品粮市场的均衡点为 (Pe, Qe) , 如果考虑到低价进口粮, 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价格会下降, 由Pe下降至P1, 此时, 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者剩余下降, 成品粮供给量下降。为弥补需求缺口, 将会有更多的低价进口成品粮进入国内市场, 国内成品粮价格被进一步拉低, 由P1进一步下降至P2, 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进一步下降, 成品粮供给也进一步萎缩, 这回继续拉大需求缺口, 进一步导致成品粮进口需求的增加。因此, 粮食进口的杠杆效应就体现在这样一种循环机制中, 表现为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福利不断挤压、产量不断减少和低价进口成品粮不断增加的循环过程。 (3)

第三阶段回过来继续分析原粮市场 (见图3) , 由于粮食加工企业成品粮供给量下降, 因此对作为原材料的原粮需求也会相应降低, 表现为原粮市场上需求曲线的左移, 粮食加工企业在原粮市场上的福利情况进一步减少。原粮市场上需求曲线由原来的D左移到D1位置。在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下, 作为消费者的粮食加工企业福利被进一步挤压, 最终的剩余部分仅为小三角形BP1E的面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和国内外粮价倒挂的背景下, 粮食加工企业福利和生产都受到巨大冲击。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市场扭曲作用, 给作为流通环节的加工企业影响更为明显, 成为福利再分配的利益流失方。尽管部分学者提出这种扭曲可能会倒逼粮食加工企业调整结构, 促使其做大做强。[26]然而, 在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下, 粮食加工企业面对的市场本身是扭曲市场, 其行为选择跟一般自由市场相比也自然存在异质性。

四、加工企业行为及评价

1. 粮食加工企业的产能过剩

国际上, 产能利用率是考察产能过剩的重要指标。美联储公布数据显示, 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 为正常的“产能过剩”, 低于81%时, 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27]2008年以来我国主要品种粮食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变动情况见表1。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存在较大差异。2008年以来, 大米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处于45%左右, 油料处理产能利用率位于50%~60%之间, 小麦粉加工业产能利用率2010年达到70.3%, 整体高于油料处理, 油脂精炼方面的产能利用率波动更大, 位于2010年最低的48.5%至2009年最高的71%之间。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粮食年鉴》及相关政府报告, 笔者自行整理得到。

如果以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最为衡量标准, 能够发现我国主要品种粮食加工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这与目前国内学者及理论界的观点相一致。然而, 与完全市场下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不同, 我国的产能过剩具有“中国特色”。根据已有研究, 信息不对称与政府干预是导致“中国特色”产能过剩的根源。[28~30]此外, 陈建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国际视角, 进一步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粮食加工企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也可以归结为以上三点。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潮涌现象”。按企业规模分, 小型企业 (日加工规模在200吨以下) 占企业总数比重较高 (2010年与2011年分别为73.5%和71.7%) 。由于小企业信息获取能力有限,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度竞争问题严重, 粮食加工企业产能过剩与新企业新产能不断增加并存。其次是政府干预导致的体制扭曲, 在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下, 政策扭曲了资源配置, 粮食加工企业的原粮需求量和成品粮供给量低于完全市场状态, 短期内部分产能无法退出市场, 加重了产能过剩。第三是从国际视角的分析, 在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背景下, 即便国内消费者对成品粮有足够的消费需求, 但该部分需求被国外低价进口粮取代, 同样带来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问题。

2. 粮食企业进口粮勾兑与走私粮猖獗

由于上游面对政策扭曲, 下游面临进口挤压, 粮食加工企业生存艰难。如此背景下, 为尽可能与国外粮食加工企业进行竞争, 近年来国内粮食加工企业成品粮非法勾兑现象频现。国内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将一定比例的自产成品粮和低价进口粮进行勾兑后出售, 降低自身成品。

此外, 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资格获得国外进口成品粮并进行勾兑。按照WTO协议, 我国粮食进口配额有限, 且配额分配有明确规定。在我国, 粮食配额分配实行申请制。然而, 由于申请门槛较高,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粮食加工业很难具备获取配额资格。为实现在国外企业和国内配额企业的夹缝中生存, 粮食走私日益猖獗。据报道, 仅2014年上半年, 昆明海关就已办理走私粮食案件140余起, 查获涉案粮食3100余吨。走私来的粮食同样会被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勾兑后直接出售或作为食品加工原料, 这进一步恶化了目前成品粮市场的竞争秩序,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剧。

3. 粮食纵向一体化动机改变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将生产与原料供应或者生产与产品销售联合在一起的战略形势。一般意义认为, 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和外部性, 其收益低于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粮食加工业属于工业企业, 其收益相比于农业更高。实现粮食生产和流通加工的纵向合作可以使农民进入产业链并分享粮食加工和流通的利益。[31,32]因此, 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经营, 努力打造“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农场) ”的合作机制, 试图以此带动农民收入。然而, 从目前粮食加工业的后向一体化行为看, 其动机却有了新的含义。陈志成在针对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的建议中, 提出争取原料储备以获取国家补贴政策支持的建议。[33]可见, 国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带来的政策红利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经济资源分配结构, 加工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行为并不能带给农民太多收益, 仅仅是从国家政策红利中分一杯羹。

五、基本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粮食加工业为研究主体, 利用简单竞争性供需模型, 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市场扭曲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粮食加工业角度看, 由于上下游定价机制的差异性, 其不论在原粮市场还是在成品粮市场都存在福利损失, 开放条件下由于进口的杠杆效应, 粮食加工业福利会受到进一步损失。

尽管有部分学者提出, “稻强米弱”、“粮价倒挂”等现象会倒逼粮食加工企业改革重组, 提升粮食加工企业的竞争力。然而, 相比于国外进口企业甚至国内有配额权限的企业, 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本身就存在不公。非完全市场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自然会做出适合自身企业生存的经营选择, 由此进一步影响了粮食领域较为敏感的产能过剩问题、粮食勾兑与走私问题、纵向一体化发展动机等问题。

粮食加工企业 篇8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流通市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历了由兴旺走向衰落,又从衰落逐步走向发展壮大的过程,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发展参差不齐,在粮食损耗的会计处理上也存在不同的方法,下面就此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存放中央储备粮损耗的会计处理

中储粮各直属库是存放中央储备粮主体单位,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中央储备粮代储企业,近几年,不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据政府调控和市场需求,增收了托市粮(一般收购品种为小麦,也有的省份收购稻谷),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规定,对中央储备粮及托市粮损耗的处理方法为:中央储备粮不管是定额内损耗还是超定额损耗,都由承储企业承担,在会计科目“待处理财产损溢”内核算,增设“储备粮油损失”明细科目;发生损耗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储备粮油中央储备粮油——某品种”科目,处理时,区分核减储备规模和不核减储备规模两种情况:

(一)核减中央储备粮规模时,借记“商品粮油”、“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属于一般经营损失部分计入“营业费用——商品损耗”科目。

(二)不核减中央储备粮规模时,先要购入粮食补库,然后再作相应账务处理。

中央储备粮在保管上也有严格规定,入库粮食必须符合国家粮食标准,入库粮食水分必须在国家规定的安全水分以内,不符合入库标准的粮食不得入库,这就意味着高水分粮必须在入库前进行整晒或烘干,降水除杂后,再过磅以确定粮食的整理损耗数量,并按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即减少粮食数量,不减少粮食金额,会计科目为借方“轮换粮油——中央储备粮油——某品种”,贷方科目亦为“轮换粮油——中央储备粮油——某品种”,在明细核算时进行数量调整,需要说明的是,中央储备粮库存金额是按核定的原始成本价进行核算的,每一批次粮食轮换结束,验收入库后,要进行价格调整,恢复为原始成本价。另根据中央储备粮保管规定,中央储备粮的保管期限一般在2至3年,保管期内发生的损耗按规定的损耗率计算,一年以上保管期的损耗率为2‰,中央储备粮保管期都超过一年,考虑中央储备粮入库要求高,在粮食轮换发生损耗时,不需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可以直接计入“轮换粮油——中央储备粮——某品种”,同时减少“库存粮油——中央储备粮——某品种”。

二、存放地方储备粮损耗的会计处理

地方储备粮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由省级储备粮和市级储备粮组成,也有部分地区,为加强粮食市场的调控,增加了县、区级储备,这部分粮食存放时间大多在一年以内,因此,不少购销企业虽然能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购,但水分控制一般达不到安全水分标准,甚至有高水分粮,特别是稻谷,往往不能过夏,对这类粮食损耗的处理,分两种情况处理:

(一)入库前整理损耗与国储粮处理方法同,科目也与国储粮相一致,明细科目为地方储备粮;

(二)入库后,粮食发出发生损耗,应先计算水分自然损耗,然后再计算保管损耗。

三、存放自营粮损耗的会计处理

自营粮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粮食经营组成部分,但数量上比国储粮大得多,尤其是基层粮管所,基本上都是自营粮,每年都必须根据国家规定大量收购(没有托市粮收购地区例外)。这部分粮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水分高,除国家规定的托市粮收购要求必须达到国家中等以上质量标准之外,其余粮食的收购,一般都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南方新收的稻谷水分有时会达到18%以上,北方新收的玉米水分则可能超28%以上,经过粮管所整晒,水、杂有所降低,但总体还是水分偏高。二是周转期短:1.对基层粮管所来讲,受前一项的影响,粮食极易发热或变质,一旦变质,带来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2.资金使用成本,考虑粮管所的资金大多由农发行提供,时间越长,支付的利息越多,因此,粮管所会千方百计的尽快将粮食卖出,从而大大缩短了粮食的存储期限;3.资金结零,粮管所收购粮食,根据农发行的相关规定,当年收购的粮食必须在第二年同期归还,从而促使粮管所抓紧对所购粮食的处理。通常情况下,对自营粮的损耗处理原则上是整理一次,报耗一次,即使粮食整理入库后,水分仍偏高,还应采取同样的报耗方法,否则,集中在一起报损,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会很大。

粮食加工企业 篇9

(一) 企业生产规模及产品市场

1.企业生产规模。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山东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在1999年通过青冈县招商引资, 收购其原制糖公司组建的以玉米淀粉为主导产品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厂区占地面积154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 下设8个生产车间, 2个辅助生产车间, 9个办公科室, 职工人数1600人, 拥有总资产8.20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4.5亿元。据调查, 玉米公司实际加工能力100万吨, 有两条生产线。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淀粉市场不景气, 出口产品销量直线下降, 2009年3月份以来, 企业只开一条生产线, 员工由2200人, 减到1600人, 日加工量、日收购量都在1000吨左右。目前公司积极开发深加工产品, 已形成了年产5万吨麦芽糊精及麦芽糖浆和年产5000吨总溶剂的生产能力, 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市场开拓潜力巨大。

2.企业产品市场。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涵盖玉米淀粉、蛋白粉、玉米油、胚芽饼、粗纤维、颗粒饲料、植酸钙 (菲叮) 等十几个品种。生产规模大, 生产成本低, 产品质量稳定, 其玉米淀粉和蛋白粉产品主要出口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危地马拉、俄罗斯、等国家等15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市场分布东北三省、广东、福建两省及京津唐内蒙等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形成销售网络, 销售市场多元化。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6%,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 东北地区市场占有率为15%, 黑龙江省市场占有率为80%, 公司产品销售无季节性。

针对金融危机以来的市场变化, 从2009年开始大力拓展北方产品市场。内销市场重点放在东北三主省、西北地区、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两省等区域, 增加销售范围, 扩大销售领域, 力争规避南方市场风险, 增强市场生存能力。目前, 已与客户建立了牢固的供求关系, 完善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 产品销售市场情况良好。

(二) 生产设备与工艺

1.青冈县龙凤玉米加工企业是采用传统工艺及自制设备和国内先进设备相结合的配置方式, 其主要设备包括自行发明的“淀粉加工过程中废水循环再利用工艺”、“无水沼气发电”等系统流程设备和国内引进的先进设备如“淀粉厂脱水机”、“玉米浆分离机”、“玉米浆浓缩机”、“干燥机”、“压力机”、“淀粉12级洗涤器”等设备。

2.龙凤玉米公司其玉米淀粉生产线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湿磨法工艺。科技含量较高, 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其主打产品“玉米淀粉”采用清洗、浸泡、破碎、胚芽分离、细磨、蛋白质分离、淀粉脱水、淀粉干燥等工艺流程制成成品淀粉。

(三) 产品档次及品牌

公司继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后, 2002年又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九部委确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且在2003年9月份正式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在全公司范围内建立起了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深受广大用户的信赖。公司的“尽美”牌系列产品被评为“黑龙江名牌”产品和“黑龙江省免检产品”, 同时, 经过企业不断努力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识。公司“兴贸”牌系列产品也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被国家名牌推进委员命名为国家名牌产品, 黑龙江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定为质量免检产品, 黑龙江者协会评定为质量服务双优推荐产品, 并在日本和韩国市场被确定为产口质量免检产品。

(四) 产业链条发展

企业发展目标是将产品向纵深发展, 延长产业链条, 从玉米优良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研究到玉米深加工一条龙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产品玉米淀粉的用途从原始的食品、医药, 发展到石油勘探 (固井剂) 、新能源开发 (工业酒精) 、造纸、食品、生物工程、医药、建筑、选矿等领域, 涉及产品200多个品种, 并且随着生产领域的进一步拓宽, 产品的链条不断延长。更重要的是玉米淀粉经深加工后可生产出2000多种变性淀粉, 变性淀粉每吨价值可达3000元左右。另外,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药用氨基酸、抗生素原料、麦芽糖浆药口原料、高科技淀粉发酵产品和可降解材料及粘合剂等对淀粉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淀粉产业链条发展空间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

(五) 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 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年增产值12.4亿元, 创利税1.31亿元。可带动农户30万户, 带动基地种植面积218万亩, 增加农民收入1.6亿元。安置下岗职工及其他人员就业2000余人, 使农户直接收入达4.2亿元, 同时, 增加当地运输量110万吨, 增加收入3300万元。在2006、2007、2008三年期间玉米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76400、96189、112569万元, 利润总额分别为3200、3312、3301万元, 为自身赢得了经济效益。龙凤玉米公司强大的产业支撑, 不但使本县财政和群众受益, 更拉动了周边十多个县市 (区) 的经济发展。

二、粮食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方面

青冈县龙凤玉米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 累计贷款16.9亿元。应该说, 企业得到了金融机构长时期的大力支持, 否则没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同时, 企业还很注重及时还贷, 到目前为止, 企业从没有不良贷款记录和欠息行为。目前, 原料收购资金紧张。其原因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 销售款回笼放缓。企业计划今年自己收购新粮15万吨, 粮库代收15万吨 (企业要向粮库交纳20%的抵押金) , 资金需求1.8亿元, 预计资金缺口近1亿元。

(二) 运输方面

交通不便, 铁路运力不足, 制约企业发展。黑龙江省铁路运输系统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青冈县及周边邻县都没有铁路运输系统, 公路运输的成本相对较高, 增加了企业原料购进的成本支出, 增加了产品外销费用, 增加了各企业间交流生产原料的成本, 降低了产品销售效率, 从而制约了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 其他方面

由于粮食价格变动和季节收购等综合因素, 企业在需要大量收购玉米等原材料时经常会遇到原材料上涨和短缺的现象, 也成为制约企业生产发展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第一, 政府部门要协调商业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增加对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贷款规模, 积极扶持玉米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能力, 解决扩大生产资金不足问题。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增加优惠政策, 帮助企业找市场, 想方设法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

第二, 政府部门尽量协调重点支持交通不便引起省内粮食加工企业运输问题, 改善公路运输环境, 加大冬季对黑龙江铁路运输力度增加车皮数量。

第三, 恢复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有产品退税政策, 加大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如贷款全额贴息、项目补助资金等;提高原材料进项税率和产品销项税率不一的问题, 建议原材料税率由现行的13%提高到17%。

第四, 粮食加工企业自身积极要找出路。一是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 加快产品销售, 减少产品库存, 规避产品降价风险, 加速资金周转, 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二是要关注国外市场和国家的出口政策。密切关注国外市场的变化, 并寻找新市场。在当前形势下, 国家将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扶持企业出口, 企业要准确评估市场形势, 抓住机遇, 重新打开国际市场。三是要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延长产品链条。打造自己的科技队伍, 投入更多的科技力量,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规避行业风险。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研究探索附加值高的产品, 拓展生产领域, 扩大生存空间。

摘要: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生产规模大, 生产成本低, 产品质量稳定, 所产玉米淀粉及副产品均为中国名牌产品。但是, 在粮食加工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资金、运输方面等问题。政府部门要协调商业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增加对玉米深加工项目的贷款规模, 改善公路运输环境, 恢复农产品加工企业所有产品退税政策, 加大财政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屠宰加工企业的消毒 篇10

1 消毒方法及其原理

根据环境对微生物作用的方式和消毒手段不同, 消毒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性消毒、化学性消毒及生物消毒三大类。

物理消毒法是较常用、简便且较经济的方法, 包括机械清扫、洗刷及通风换气;日光 (紫外线) 照射、干燥;烘箱内干热消毒;煮沸、流通蒸汽和高压蒸汽湿热消毒;火焰焚烧等。

化学消毒法采用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毒性作用这一原理, 对消毒物品用消毒剂进行清洗、浸泡、喷洒、熏蒸, 以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生物消毒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在氧化分解污物 (如垫草、粪便等) 中的有机物时产生的大量热能来杀死病原体。

2 屠宰加工企业的消毒

2.1 生产车间的消毒屠宰加工企业各生产车间的消毒, 有经常性消毒和临时性消毒两种。

经常性消毒是在日常清洁扫除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定期大消毒, 每日工作完毕, 必须将全部生产地面、墙裙、通道、排污沟、台桌、设备用具、工作服、手套、围裙、胶靴等彻底洗刷干净, 并用83℃热水或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每周进行一次大消毒。在彻底扫除、洗刷的基础上, 对生产地面、墙裙和主要设备用1%~2%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 保持1~4h后, 用水冲洗。工作人员的手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或用0.0025%的碘溶液洗手消毒。胶鞋、围裙等橡胶制品, 用2%~5%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擦洗消毒。工作服、手套等应煮沸消毒。

临时性消毒是在生产车间发现炭疽等恶性传染病进行的以消灭特定传染病源为目的地消毒方法。具体做法可根据传染病的性质分别采取有效的消毒药剂。

2.2 圈舍场地的消毒先进行清扫, 将粪便、表土和垃

圾集中后按规定进行处理。对地面、墙壁、门窗, 用1%~4%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 圈舍墙壁还可以定期用石灰乳粉刷, 以达到美化环境和消毒的目的。

2.3 运输工具的消毒

对装运健康动物及其产品的车辆, 清扫后用60~70℃的热水冲洗消毒;装运过由不形成芽孢的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畜及其产品的车辆用碘溶液洗涤消毒, 清除的粪污应进行生物热消毒;装运过由形成芽孢的病原菌感染引起的恶性传染病畜及其产品的车辆, 先用4%的福尔马林溶液喷洒, 然后清扫, 再用4%的福尔马林溶液喷洒消毒, 保持0.5h后再用热水仔细冲洗, 最后再用上述药液喷洒消毒。清除的粪便焚烧销毁。

2.4 冷库的消毒

冷库的消毒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发生疫情时的临时消毒;二是在业务淡季所进行的定期消毒。每年1~2次。临时消毒一般是在库内肉品搬空后, 采用不升温, 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消毒。可用过氧乙酸加33%的甲醛熏蒸消毒, 也可用福尔马林 (一二级浓度) 熏蒸消毒。

定期消毒应事先做好计划, 做好准备工作。消毒前先将库房内的食品全部搬空, 升高温度, 用机械方法清除地面、墙壁、顶板上的污物和排管上的冰霜, 在霉菌生长的地方应用刮刀或刷子仔细清除。还要准备好足够的消毒药物、工具、容器以及消毒人员的防护用品。

冷库消毒所用的消毒药物不能使用剧毒、有气味的药物。可用5%~10%的过氧乙酸水溶液电热熏蒸或喷雾器喷雾。

2.5 废弃品的消毒

废弃品大多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 必须经高温高压化制处理消灭病原体后才可作为他用。根据设备条件的不同, 废弃品的化制方法有土灶炼制法、焚化法、干化法、湿化法等几种方法。废弃物品及病死畜禽的尸体化制处理必须在兽医的监督下进行。

2.6 粪便的消毒

浅论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管理 篇11

关键词:粮食企业;储粮;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粮食仓储管理工作是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粮食仓储工作在粮食流通领域始终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是重要的“无形粮田”,无论从国家粮食安全宏观考虑,还是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它在整个粮食工作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强化粮食仓储管理,是做好粮食工作的关键所在,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效益发展的加速器,尤其我国正在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府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稳步实施,使粮食储备量不断增加,但许多地方面临的是储备条件较差和技术力量满足不了安全储粮要求的现状,加之从世界性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强化粮食仓储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但能更好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而且可以保障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一、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事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投入不足、设施陈旧

粮食仓储企业对安全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消防设施不仅配备不足,而且现有设施中不少因陈旧而不能使用。绝大部分粮食仓储企业按规定应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器具,因资金缺乏未配备。已配备的又因资金不够而缺少维护,致使其功能丧失,一些粮食仓储企业因供水压力不足而造成消防管道形同虚设。粮食机械(粮食输送、通风、除尘、熏蒸等)配备不足,且维修保养不及时,存在带病作业现象,粮食仓储企业中也有忽视粮仓机械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的现象;仓储设施维修改造滞后,不能满足安全储粮技术对仓房条件的要求;缺少必要的熏蒸气体浓度检测仪器,熏蒸仓房及周边环境的毒气浓度不能准确检测,进而不能科学安全指导熏蒸作业。

(二)安全体制不顺、责任不明

粮食仓储企业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一般仍是由分管仓储工作的副主任分管安全保卫及安全管理工作,职能部门是保卫科或综合科。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没有落实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要求,难以建立对整个企业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管理的领导体制;加之粮食仓储企业安全保卫部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往往成了治安管理,很难实现对粮食仓储企业进行完全的安全管理与指导;没有落实粮食仓储企业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各岗位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的安全职责。因此,导致粮食仓储企业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基层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安全保卫、轻全面安全的思想。同时,仓储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对粮食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安全技术不精通,不能很好地准确判别和预测安全隐患,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三)安全制度不严、督查不力

目前粮食仓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也存在一个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粮食仓储企业对外开展购销业务逐步增多,外来人员到粮食仓储企业联系业务工作的很多,但相应的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粮食仓储企业普遍缺乏安全质量标准、岗位作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贯彻培训,不能有效地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员工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能力,更谈不上精细化管理。

二、粮食仓储企业储粮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培训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重要文件,新职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制度,定期进行培训、检查和考核。一是使每一名职工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掌握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处理措施,同时使每一名职工明确岗位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排除;二是利用安全心理的优先效应,抓好对新员工进单位后的安全教育,以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新员工打下安全生产烙印;三是利用安全心理的近因效应,以典型案例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用活生生的事实影响员工、教育员工;四是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应,运用含蓄的、间接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常规教育。通过培训教育使职工的思想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不断强化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二)健全制度,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一项工作,两项方案”制度,按照管生产管安全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并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一是制定完善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防火、防汛、储粮事故处理、安全保卫等安全生产制度;二是制定各项工作安全操作及作业规程和守则,明确操作前准备工作、操作管理控制、操作要求等事项,避免盲目操作;三是建立储粮药剂的采购、管理、使用、报废、包装回收、残渣处理等制度,实行科长、分管主任、主任层层监管、审批制度,确保储粮药剂安全;四是对各种仓储设施设备、消防泵、强排泵、发电机、消防设施等定期检查、保养与维护,确保实用性符合要求;五是建立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考核制度,由安全生产办公室采取定期组织和重大工作现场监督等形式,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考核,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提出整改意见,并责成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经复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作业,并定期考核。

参考文献:

[1]张会民.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粮食流通技术,2006(01).

[2]李林轩.储备粮承储企业储粮安全之我见[J].中国粮食经济,2006(09):28-30.

[3]吕宏伟.合理运行粮食仓储流程确保粮食储运安全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09).

[4]吴英.浅议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J].新农民,2012(07).

[5]农业部课题组,田国强,王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8).

粮食加工企业 篇12

1.1 建筑物耐火等级低, 布局不合理

一般国有粮库成立早, 建筑耐火等级低, 厂房、仓库耐火等级都是三级, 并且建筑布局不合理。粮库内日常存储的粮食主要集中在砖仓、钢板仓内, 可一旦粮食储存量大, 就大量使用席茓囤临时储粮。大米加工企业厂房耐火等级普遍为三级, 大部分都是由旧厂房、平房改建而成, 而且私营加工厂占地面积小, 部分加工厂使用席茓囤临储储粮, 囤与囤之间、囤与厂房之间防火间距不足, 如发生火灾后, 蔓延速度快, 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1.2 可燃物多, 有发生火灾可能性, 火势易蔓延

1.2.1 粮食本身就是可燃物, 且具有自燃

性, 加工量大,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加工过程中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粮食加工过程中一旦起火, 火势容易沿着粮食的升运管道和通风管道蔓延扩大。

1.2.2 小麦杂质、稻米尘、糠尘、小麦粉尘

具有易燃、自燃性。小麦中的杂质分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两大类。无机杂质, 如尘土、石块、煤块、碎砖块、玻璃屑及金属块等;有机杂质, 如植物的根、茎、叶、壳、鼠雀牲畜粪便、虫尸、麻绳、布屑及发芽或腐烂的麦粒等。石块、金属块等坚硬杂质, 一旦混入机械里, 就会与机械的内表面发生强烈的撞击和摩擦, 容易产生火花引起火灾爆炸事故。草杆、麻绳、布屑等杂质一旦混入机械里, 容易使机器堵塞, 导致负载增大, 从而烧坏电机, 引起火灾。

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米尘、糠尘具有可燃性, 产生的稻壳具有可燃性。稻糠含油量约为15%-20%, 在储存过程中易自燃起火。

1.3 粮食加工过程中有发生粉尘爆炸的可能性

1.3.1 在筛选、砻谷和磨粉时, 杂质粉尘

或粮食粉尘达到一定浓度, 还可能发生爆炸。粮食筒仓一旦发生粉尘爆炸, 就可能造成连续式的粉尘爆炸, 而使灾害扩大, 造成扑救困难。

1.3.2 小麦在清理过程中易形成各种粉

尘, 其粒度为1-150微米, 在空气中的浓度如果达到40克/立方米时, 遇点火源就会爆炸。

1.3.3 小麦中混杂的石块、铁屑, 除杂时

没除净, 这些杂质进入磨辊摩擦便会发生机械火花, 引起粉尘爆炸。

1.3.4 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稻米尘、糠尘具有爆炸性。

1.4 着火源多

1.4.1 非防爆型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或电弧。

1.4.2 平皮带传动时摩擦, 或物料在风运管道内摩擦产生静电火花。

1.4.3 违章动火 (电焊) 、用火 (吸烟) 等明火。

1.5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消防设施配置不齐, 自防自救能力较差

粮库及大米加工企业在粮食加工、烘干、储存过程中管理不严、人为疏忽用火用电易造成火灾。粮库及大米加工厂烘干设备主要是烘干塔, 采用燃煤锅炉生成热风通过烘干塔对粮食进行烘干。在烘干期间, 如未严格控制烘烤温度、烘烤时间, 容易积热引起火灾。

企业对消防投入资金少, 人员装备、消防设施简陋匮乏。目前全国大部分粮库企业都陆续改制完毕, 在改制以前都建有自己的专职消防队, 但是由于企业改制之后, 企业效益每况愈下, 人员减编, 对企业专职消防队投入资金减少, 企业专职消防队已名存实亡, 粮库一般都配备一台水罐消防车, 大部分消防车都是粮库改制以前遗留下来的车辆, 车辆陈旧老化现象严重, 器材装备严重匮乏。消防队员一般都为粮库职工 (保安) 兼职, 达不到企业专职消防队标准。私企粮食加企业为经济利益最大化, 消防投入更是微不足道, 大部分企业只是配备灭火器, 从事专门消防人员更是无法保证。

2 粮食储存加工企业消防安全工作防范措施

2.1 加强对新建粮食仓库、厂房的消防备案设计审核、验收, 合理规划布局

消防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储存加工企业新建粮仓、厂房消防备案设计审核、验收, 从源头保证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建筑消防设施、消防水源、消防车道等等符合有关消防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厂房选在靠近城镇的边缘, 且位于该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或侧风向, 严禁靠近靠近易燃、易爆仓库和工厂的附近。根据使用性质、功能不同严格划分储粮区、烘干区、加工区、器材区和办公生活区等, 确保厂房、仓库与周围建筑的防火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防止了火灾时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2 健全消防组织, 落实责任, 规范操作规程

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形成消防安全管理网络, 消除管理过程中脱节和漏洞, 完善并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积极开展防火巡查检查, 将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严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库区, 杜绝外来火源、火种。定期检测工作环境的粉尘浓度, 对粉尘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 要及时采取治理措施。进入粮食加工车间、立筒仓作业区等有粉尘爆炸危险性区域, 应着工作装, 不准穿带有铁钉、铁掌的鞋, 严禁带入火柴、打火机等火种。规范粮食加工、烘干等具有火灾危险性工艺流程的操作规程, 定岗定责, 保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2.3 加大消防投入, 配齐消防装备

督促企业保证消防经费投入, 加大对人员、车辆、器材装备投入, 建立专职消防组织, 同时消防部门要定期对企业消防队进行业务指导, 确保发生火灾后, 企业能及时有效扑灭火灾, 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3.4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员工消防安全素质

粮食储存加工企业要定期对所有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是消防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 对于增强员工的消防法制观念和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员工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自我宣传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定期组织单位员工进行扑救初起火灾和疏散逃生的演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日趋繁忙, 用电量增多, 火灾隐患增大, 加强粮食生产、加工、储存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十分重要。拿笔者所在地区为例, 辖区土地面积933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为33.3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 是名副其实的产粮大县。辖区内共有粮库十家, 大米加工企业100多家, 企业规模大小不一, 大部分都是小型大米加工企业。

关键词:粮食储存,加工企业,火灾隐患,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卷帘下一篇:基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