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护理

2024-06-01

基本护理(通用8篇)

基本护理 篇1

护理群体是由护理个体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 这个群体结构合理了, 护士个体之间的智能、专长、心理素质才能互补, 护士个体在群体内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提高护理群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减少和避免内耗, 形成强劲的创造合力, 提高护理群体的整体效能。如何组合好护理群体结构, 应遵循以下3项基本原则。

1 互补原则

互补是指护理群体成员之间彼此在某些方面取长补短, 互相补充, 从而增进护理个体之间的感情, 增加凝聚力。因此, 护理群体组合也要注意护理个体各因素的相互作用, 即应考虑护理群体中个体的年龄、能力、资历、性格、气质、学历等因素。不考虑护理群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互补, 把不适合在这个护理群体内工作的个体强行安排在这个位置, 很容易造成护理群体内部相同要素间的相互消耗, 结果不但不能提高整体效能, 还会造成群体内不协调, 影响整体效能发挥。所以, 要求护理领导对护理人员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掌握各种信息。护理群体内在年龄结构上要老中青结合。护理群体内性格好强的人最好与气度大、胸怀广阔的人放在一起工作;业务能力强的护士最好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 使其独当一面;职称结构要有护理员、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护理群体的领导班子配备也要在能力、性格、气质、年龄等方面互补, 以各自的专长弥补对方不足, 为护理群体的正常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护理群体内既要求有创造型护理人才, 使护理工作走在科学前沿, 又要有稳重、善于思考、严格管理型护理人才, 使护理工作安全, 保证护理质量。

2 择优原则

择优就是选拔有知识超能的优秀护理人才组合到护理群体内。护理群体整体效能的高低在于护理群体素质能力的高低, 每位护理人员的能力是组合护理群体结构的重要因素。但是,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 各有所长, 护理群体结构组合也要择优任用, 用其所长, 各尽其能, 包括护理群体内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 或业务技能超群, 或善于交际善于组织管理等, 使每个人的能力可充分发挥, 使护理群体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益, 创造出一流的护理队伍。对护理部、护士长等领导的选任, 不能只依据个人业务能力, 更要考虑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凝聚力、号召力, 否则领导无权威, 会导致护理群体处于松散状态, 不但业务特长不能很好发挥, 而且影响整体效能发挥。选用护理领导是为了因岗择人, 是为了办事, 不是奖励业务能力强的人, 只有将事情办好的人才是最理想人选。所以, 应要充分考虑管理能力和领导魄力, 还有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 选择原则是能使群体的整体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3 协调原则

协调指护理群体内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理解, 使群体发挥最大效应。如果护理个体没有共同志向, 必然降低群体效益。护理群体经常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原来合理的群体结构因客观条件变化, 群体内某一要素可能发生与其他要素不协调的变化, 如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护理群体结构, 其暴露出的问题就不可能及时得到解决。如有2名护士起初协作很好, 后因某种原因产生矛盾, 彼此不能合作, 影响护理群体工作正常运转, 这就需要在做好思想教育的同时, 调换其中一方, 通过不断调整, 才可避免护理群体内的自我消耗, 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在进行调整不协调因素的同时, 还要防止护理人员周期性大变动, 否则会打破系统原有状态, 引起少数护理人员思想情绪不稳定, 就会产生新的不协调、不和谐因素, 使护理个体不能相互配合, 影响护理群体效用的发挥。

基本护理 篇2

护理教学查房基本流程

第一步:查房前准备

1.主查者准备:

1)选择评估病人,学生可在带教老师帮助下选择病例,准备病史,拟提问题,查阅文献。

2)制订查房方案(查房目标,重点分析内容,拟提问题)3)将病史和拟提问题提前发给参与者。

2、参与者准备:熟悉病情,翻阅资料。

第二步:现场评估

主查者和参与者到床边评估病人(带体检物品)

第三步:主查者汇报病史

汇报入院病史(包括生理、心理、社会)→ 病情的演变过程 → 主要治疗、护理 →提出目前护理诊断、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 带教老师补充病史 → 学生提出护理过程中困惑的问题。

第四步:讨论和分析

主查者按查房教案重点分析内容提出讨论与分析如:护理问题是否恰当;相关因素是否确切;护理措施是否得当;是否符合病人需求;是否落实到实处;是否有效果评价。

第五步:结合本病例介绍有关国内外治疗护理的新进展

第六步:小 结

1、评价病史汇报、评估方法是否完整、准确

2、评价护理程序的运用程度

3、提出该病人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基本护理 篇3

【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护理基本技术;应用

《护理基本技术》作为护理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然而,在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导致学生不具备实践知识,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开始逐渐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了好的教学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12级3年制护理专业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共18个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班,每班各50人,将两班级分为实验组(50人)和对照组(50人),均为女生。两组学生年龄均在18~20岁。在进行试验前首先确保两组学生的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均采用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教材进行授课。教学周期、教学内容均相同。其中对对照组学生采用原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实验部分由老师统一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由老师进行结果知道。对实验组学生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把理论、实践和技能测试结合在一起,老师对学生在模拟病房中进行理论和实际教学,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的理论所学去到实际场景中去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 评价方式

1.3.1理论考核

在对两组授课周期结束之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对两组学生采用统一试卷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后采取统一阅卷。

1.3.2实践技能考核

对两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对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两组学生的监考教师和考核标准完全相同。

1.3.3问卷调查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效果的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有50名,共发放问卷调查50份,后收回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比较其中对照组 50 人,基础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 85.31±7.12)分;实验组50人,基护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9.74±5.87) 分。两组学生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 1。

2.2两组学生实践操作成绩比较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两组采用同样的护理实践考核项目,采用相同的评分等级,采用同样的考核老师。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核成绩结果见表2。

2.3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实验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92%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有明显的优势效果,见表3

3讨论

3.1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表1中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相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对照组学生在理论考试考核中,成绩相对更高。其中对照组学生的基础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 85.31±7.12)分;实验组50人,而实验组学生的基护理论考试的平均成绩为(89.74±5.87) 分。由此可以发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把理论教学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把学生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践中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学生护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

3.3 学生更倾向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表3可以发现,96%的学生认为对教学一体化模式表示支持;94%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92%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2%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实际护理技能有帮助;94%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90%的学生认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其整体的护理观。

综上所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夏雅雄,方仕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7):622-624.

[2]张秀英.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4):117-118.

[3]李兰,严继贵,张小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2015,(3):131-132.

浅谈护理管理的基本点 篇4

1 抓好队伍建设, 夯实护理基础

护理部作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护理质量乃至全院整体工作的发展。因此, 护理部要从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入手, 夯实护理管理基础。

1.1 要抓好护士长队伍建设。

护士长是医院病区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抓护士长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强化培训, 增强管理能力。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邀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护理专家、护士长讲学, 进行现身说法, 解决护士长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派出去学习参观、参加学术交流, 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特别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如今年我们邀请管理专家及西安交大的护理专家来医院讲课, 派护士长到第四军医大学、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学习等; (2) 提高修养, 增强影响力。护士长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自身的模范表率行为说服、影响和带动科室护士。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 领导者的影响力由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构成。权力影响力来自于职务, 而非权力影响力则是由其个人的素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出色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条件所产生的, 两者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其中非权力影响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所粤要求护士长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 注重自己的道德、能力等方面的修养, 增强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 更好地带领护理人员开展工作; (3) 制定护士长目标管理责任书。由护理部制定护士长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及奖惩办法, 每月实施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护士长管理系数挂钩, 调动护士长主动管理的积极性。

1.2 要抓好护士队伍建设。

护士都在临床第一线工作, 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护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进而影响到我院的声誉和社会形象。因此, 抓护士队伍建设: (1) 提高护士技能, 加强岗位三基三严技术练兵。护理部要经常组织科室两级的理论考试和技术比武, 提高护士素质, 增强服务本领; (2) 提高服务意识, 增强护士责任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病人与医院的关系, 已由过去的“求医者”, 变为“择医者”, 为此, 我们应重视病人的感受, 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把护士工作与量化考核、动态考核、奖惩制度相结合, 强化护士责任心, 以更精湛技术、更良好的心态为患者服务; (3) 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管理, 教育护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要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 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医务人员素养, 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诚心诚意地为病人服务, 成为传播美的天使,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 强化“窗口”意识, 提升服务水平

护理工作是“窗口”工作, 病人通过护理人员的辛勤工作不仅直接了解医院的工作质量, 同时也能看到社会的文明, 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所以, 在护理人员中强化“窗口”意识很重要。近年来, 我们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搞好优质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组织部分护理人员利用双休日, 赴医院扶贫点为农民免费体检、在火车站广场为旅客提供义务咨询等, 让护理人员在活动中感受社会, 展示自我, 这些实践活动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促进了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在此基础上, 我们结合医院管理年建设, 开展了护理质控检查, 营造加强“窗口”建设的氛围, 进一步唤醒护理人员的“窗口”意识。同时, 通过弘扬典型、操作比赛、演讲活动等, 积极宣传“患者需求无小事”的观念, 把满足病人的需求作为我们的不懈追求。并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优服措施的基础上, 进一步抓好“窗口”建设, 创新服务流程, 在搞好全程服务上下功夫, 全面提高窗口的服务质量。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大家总说工作忙没有时间,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 见缝插针, 在打针的2~3min内, 问问病人晚上睡得好吗;告诉病人今天打的什么针, 有什么副作用, 要注意什么;速度不能打快了等等。这样护士既做了宣教, 又让病人感觉非常温暖。还有在病人住院期间我们留意一下他是否在这期间过生日, 在病人生日那天我们可以给病人一个亲切的祝贺或送一张小小生日卡片。总之, 要发挥护理人员在服务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让患者得到更周到的服务。由于护理工作者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群体, 许多优服措施都需要护士去完成, 护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病人的情绪, 甚至治疗效果。因此, 要求广大护理人员必须按照护理工作的要求, 强调在本职岗位上要有责任, 在平时生活中要有爱心, 在所从事的事业里要有奉献, 每个护理工作者都要有强烈的“窗口”意识, 把自己的工作与医院的形象、社会的形象及祖国的形象联系起来, 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 以实际行动赢得病人的信任, 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为祖国、为社会传播文明、传播美丽。

3 坚持依法施护, 严格遵守制度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护士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以及患者法制意识的提高, 护理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规范。患者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 这对医疗服务行业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因此, 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牢固树立依法施护的观念, 使全院护理人员思想上重视, 行为上落实;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按时巡视病房, 作好查房记录。记得有一次我们护士在值夜班时, 发现有一位病人由于病情多次反复, 家属也开始嫌弃他, 不来医院看他, 病人情绪很烦躁, 突然跑到窗台准备跳楼, 就在这时被我们的护士及时发现, 一面做病人的思想工作, 稳定他的情绪, 一面密切观察病情, 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 还要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超越自我, 以精湛的技术, 过硬的本领服务于病人;要规范护理记录标准, 完善护理记录, 做到书写准确、及时、客观, 用法律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保护医院的正当权利;不断加强护士的安全管理, 科室建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加大安全管理及奖惩力度, 把差错事故降到最低限度;继续推行护理部、护士长安全监督与自我检查相结合的措施, 倡导“检查就是服务”的理念, 加强检查督促, 规范护理人员行为, 提高护士的“慎独”修养, 增加“自律”意识, 用我们的热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赢得患者的放心。

4 深化整体护理, 激发争先创优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士角色也由单纯的实施者转变为计划者、健康教育者、沟通协调者、代言人、保护者等多元化角色, 这就赋予护士更加艰巨的使命, 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操作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美学、伦理学、营养学、人际关系学等知识, 不断拓宽服务范围, 挖掘服务内涵, 推动护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进程, 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个性化护理。因此, 要深化医院的整体护理工作, 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为她们切磋技艺、交流心得搭建平台, 展示才能、发挥作用提供舞台, 使她们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 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进一步提高, 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服务。要把正在倡导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引入到护理管理工作中, 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考核标准, 通过护理部、科室月考评、季考核,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对护士实行动态考评, 严格兑现奖罚。并通过考核、考评等, 增强护理人员的荣誉感, 激发广大护理人员的争先创优意识, 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深化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红.护士长的自身素质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疗养医学, 2005;17 (6) :56-57.

[2]葛玉萍.加强护士长自身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 2005;23 (7) :96-97.

[3]曹荣桂,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 (护理管理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3-126.

体温单护理记录基本要求1 篇5

血压栏

新入院患者常规测量,记录一次,或按医嘱要求执行,每周应记录一次血压。

一日两次的,应在血压栏内。频次多的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归入病历内)。

呼吸栏

相邻两次呼吸次数应上下错开,先上后下。

身高体重栏

只写阿拉伯数字。

危重或卧床不能测量的患者,应填写“卧床”。

过敏药物栏

记录患者过敏药物的名称,用红笔逐项填写。

体温、脉搏、呼吸、记录频次

1.重症患者,新生儿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2.体温超过37.5℃以上者,每日侧体温、脉搏、呼吸4次,直至体温持续正常三天后按常规执行。

3.新入院患者当日常规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次日按住院患者常规执行。

4.I级护理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5.手术患者在术前一日晚加测一次。

体温不升

体温不升时,在35℃线处画蓝色“×”,并与相邻体温连线。在其蓝色“×”下方画“↓”,长度不超过两个小格

体温突然上升或下降与病情不符时应复测、核实无误后再原体温上方用蓝笔写—“√ ”。

皮试 治疗单

皮试应双签名。治疗单应双签名。

基本护理 篇6

1 备课

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它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全体教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备课, 做到全面细致, 既符合学生的实际, 又具有较强的使用性。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学期课时教学计划及编写教案。现将其基本要求介绍如下。

1.1 备大纲

备课首先要明确护理专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任务, 使课程教学符合护理职业岗位 (群) 的就业要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既要领会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要掌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 同时还要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是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

1.2 备教材

备教材首先要通览教材, 把握重点和难点, 但要注意《内科护理学》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蓝本, 不能照本宣科, 要知道教材总是滞后于护理临床实践的, 并且教材多数是学科性教育的压缩, 与职业教育的要求存在距离。因此, 护理专业岗位要求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对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补充一些新知识、新技术, 丰富教学内容, 和护理工作实际接轨。

1.3 备学生

备学生即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认知能力及兴趣爱好等备课, 如: (1) 向学生提一些问题, 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了要学习新课的必备知识; (2) 向上一学期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4 备教法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教学内容丰富, 涉及诊断学、药理学及基础学科多方面的学科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 是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课程。由于内容多、知识抽象, 死记硬背成为许多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只应用某一种教学方法, 而应该在充分备课、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和章节内容, 灵活选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直观教学法、仿真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5 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思路、灵魂。教师上课必须用新教案, 不可照搬旧教案。教龄不满5年和任新课的教师要有详细的教案, 其他教师的教案则要详略得当。编写教案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时间分配等周密考虑、合理安排, 做到通俗易懂、逻辑性强;对板书布局、媒体与教具选择、提问内容、作业布置等精心构思, 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编写应做到: (1) 内容科学、准确、全面, 结构完整; (2) 详略得当, 切实可用; (3) 具有创新意识, 不照搬旧教案。

2 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现将上课的基本要求介绍如下。

2.1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课的第一个步骤是对上一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提问, 了解学生对上一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所提问题忌偏、忌深、忌浅, 并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反馈, 若大多数学生未达标, 则应及时进行弥补性教学;若个别学生未达标, 则应及时布置学生复习和安排晚自习辅导。

2.2 讲授新课

新课讲授前应首先展示或清晰地告诉学生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 接着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 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法。例如:为完成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护理教学,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们采用了仿真情景模拟法:教师首先按病因、主要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护理评估要点、护理措施等编写病例, 并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接着设计了以下情景: (1) 为使学生熟悉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表现, 训练学生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 设计情景1:患者一年来出现餐后2~3小时上腹部疼痛, 伴嗳气、反酸, 进食后腹痛可缓解。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已安置在普通病房, 要求护士采集病史及进行入院宣教。 (2) 为使学生熟悉十二指肠溃疡常见并发症表现, 训练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设计情景2:入院第2天, 患者突然出现头晕, 呕吐咖啡样内容物, 意识渐不清, 测血压:70/50 mm Hg, 护士协助抢救。 (3) 为使学生熟悉十二指肠溃疡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设计情景3:患者住院12天, 生命体征正常, 腹痛、嗳气、反酸消失, 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要求出院。课前教师把病例、情景布置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角色分工, 设置护理场景, 分析、讨论。课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将预先设计的病例情景在学生扮演的患者身上逐步模拟实施, 将整体的护理过程演示出来。在演练过程中, 教师可不断提出问题, 如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课前教师进行总结, 指出每组学生演练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并向学生介绍专科护理新进展, 以便学生查阅资料, 改进方法[2]。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内容合理、条理清楚、形式灵活、美观实用的板书。科学研究证明:在进入人脑的各种信息中, 视觉信息约占75%。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 一能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 二能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三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助于学生记忆, 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

2.3 写好课后记, 便于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备课工作的反馈信息, 教师应当在上完课之后趁感受、记忆最深刻的时候, 及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写在课后记里, 为改进下一轮教学提供依据[3]。

3 布置和批改作业

布置和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做作业可使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自学能力。布置作业要难易适度, 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 作业量也要适度。作业批改有利于教学效果信息的及时反馈, 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

4 课外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是教师在掌握了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辅导内容应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 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 因材施教。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 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辅导要及时, 在一定阶段教学结束后, 或作业、实验报告批改完后, 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 注意辅导时间要短, 内容要精。

5 重视测评及成绩分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测评是指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 取得反馈信息, 促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测评的内容要科学、全面, 试题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就业岗位要求, 围绕教学目标, 要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 难易适中, 题量适宜, 要有梯度。其一般比例是基础题70%, 综合应用题20%, 较难题10%。要及时总结测评的结果。测评结束后要进行质量分析, 及时改进教学。

教学的基本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认真对待, 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跃.浅谈教学管理中的五个基本环节[J].南方论刊, 2003 (8) :55.

[2]汪芝碧, 黄雪玲, 郭绘.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19) :102-103.

基本护理 篇7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较高的国家。为应对严峻的老年长期护理问题,日本率先采用保险机制建立了国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对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与日本一样都较为重视家庭养老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深入研究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为我国老年护理保障政策设计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一、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创设的背景和成因

(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是日本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根本原因。由于较低的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日本的老龄化速度较为迅猛,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17%跃升到2010年的23%。据日本国家统计局推测,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2%(Japan Statistics,2010)。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日本每3人中都将有一名老年人。此外,从老年人口结构看,75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增长最快,而这一群体需要长期护理的可能性最大。据估计,卧床不起、患有痴呆症的老年人口数量将从2000年的280万增加到2025年的520万(Ministry of Health,Labour and Welfare,2002)。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如患有中风、心脏病等疾患的老年人存活率大大提升,但他们通常有日常护理之需。日本卫生部一项研究表明,45%的国民在一生当中都需要长期护理[1]。总之,日本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引发与日俱增的长期护理需求。因而,日本迫切需要老年护理保险政策的出台,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二)传统家庭护理功能弱化

传统家庭护理功能弱化是日本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重要原因。在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之前,日本女性,尤其是家庭中的儿媳一直承担照料父母的责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妇女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且劳动参与率呈上升之势,加上家庭规模逐渐萎缩,这直接导致传统家庭的护理供给能力日渐式微。与此同时,人们对待由谁来照料老年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日本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之外的护理援助和支持,尤其是那些应当承担护理之责而又因经济能力、身体条件等原因无法提供相应护理服务的家庭,寻求社会护理援助的诉求更加强烈。

(三)医疗费用高企

医疗费用高企是日本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必要条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之前,日本主要是通过老年医疗保障制度来应对与日俱增的老年护理需求的。由于社会护理设施的匮乏和居家护理服务的欠缺,许多老年患者结束治疗后不得不长期滞留医院接受护理服务。据报道,43%的老年患者在医院的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30%的老年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长达一年以上[2]。这一久居医院的现象被称为“社会性住院”(social hospitalization)。医院成为多数老年人接受长期护理的场所,这给医疗保险系统带来沉重的压力,也致使医疗费用飙升。Ozawa(2005)的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住院接受长期护理的费用占所有卫生保健支出的1/3,平均卫生支出是年轻人的5倍[3]。显然,为了控制卫生费用支出,日本亟需建立护理制度来提供合理的长期护理设施和居家护理服务。

鉴于上述多方面紧迫的因素,为应对老年长期护理问题,日本政府最终认为必须建立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并于1997年通过了《长期护理保险法》,2000年4月开始实施[4]。

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设计

为确保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和完备性,日本卫生部和劳工福利部首要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基本目标,其具体表现在:第一,旨在减轻家庭护理负担,政府承担部分老年护理责任,以实现护理风险社会共济。第二,确立长期护理的费用分摊机制,实现受益者和缴费者关系透明化。第三,实现医疗护理和社会服务的有机整合。第四,扭转老年人因长期护理设施和服务匮乏引起的长期滞留医院的现状。第五,取消家计调查(means-tested),规避福利污名(stigmatization),保证老年人无限制条件地获取护理服务。第六,赋予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自主选择权,并允许和鼓励私有企业进入老年护理市场,引入服务供给者的竞争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围绕以上六项基本目标,日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且又精细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一)覆盖范围与给付条件

《长期护理保险法》(以下简称“法案”)明确规定了被保险人的覆盖范围和给付条件。年龄是确定制度覆盖范围的重要标准,法案规定,凡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保险。其中,参保对象主要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参保人和第二类参保人,且每类参保者的获取保险给付的条件大相径庭,详见表1。而40岁以下因身体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公民则由其它福利计划提供。

(二)服务项目与保险给付

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居家护理服务(home-based services)和机构护理服务(institution-based facilities and services)两大项,其中,每一大项又包含若干个子服务项。居家护理主要涵盖的项目和服务内容具体见表2。

机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项目:一是照护老人福利设施。主要针对那些没有严重的身体和心理疾病人群,但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需要照护,但在居家照护有困难时,可以进驻设施以接受该服务;二是照护老人保健设施。主要适合病情稳定的群体,在设施内接受医疗与照护以便早日康复回家。三是照护老人疗养型医疗设施。主要针对那些患有老年痴呆症和其他慢性疾病人群,在设施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疗养与照护。

护理保险机构通常根据被保险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将护理需求分成需要支援(in need of support)和需要护理(in need of care)两大类,其中需要护理依照护理需求程度分成5个等级。参保者的保险给付水平通常依据被保险人的护理层级而定。每一护理层级对应的保险给付详见表3。由表3可知,护理对象的护理层级越高,所对应的护理服务项目的给付越多。如“需要支援”的居家护理服务给付水平上限仅为61 500日元/月,而“护理五级”的给付水平上限则高达358 300日元/月,几乎是“需要支援”给付水平上限的6倍。

注:不同地区或服务项目在金额上会略有差异。数据来源:Ministry of Health,Labour and Welfare,2002。

(三)护理需求评估与护理方案制定

为获取长期护理保险计划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被保险人必须经受一系列审慎、详细的需求评估,以确定所需的护理级别,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护理需求评估和级别核定的流程见图1。

制定护理方案是护理需求评估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方案主要由护理经理(care manager)和申请者及其家属共同协商制定。法案虽赋予被保险人自主选择服务项目的权利,但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他们往往难以确定最优的护理服务方案。为此,市町村规定护理保险机构必须委派一名专业的、具备一定资质的护理经理协助和指导申请人制定和选取适合的护理服务方案,并协助护理方案的实施、检测与评估。护理经理大多是护理机构的成员,被保险人及其家属有权自由选择护理经理,当他们对护理经理不满意时,可申请更换。为保障护理服务效率,市町村要求护理机构必须保证每50个病人至少要配备1个护理经理[5]。

(四)筹资机制

目前,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机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税收、保险费和服务使用收费,其中,政府税收和保险费各占资金总收入的一半,二者内部的筹资结构具体见图2。同时,两类参保者的保险缴费差别较大,第二类参保者缴费比例为所得收入的0.9%,第一类参保者所缴费用将参照不同个体的收入直接从他们的养老金中扣除,大约缴纳的金额为每月3 000日元,各市町村的金额还有所差别。鉴于低收入群体不能支付保险费用、服务使用费和其他额外支出,为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低收入群体可以向市町村申请减免服务使用费,同时,也可获得公共救助计划的援助。

三、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府主导。政府主导是推动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展的关键所在。日本政府在制度确立和运行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司其职,责任明晰。中央政府主要负责统一推行全面的保险计划,集中制订护理需求评估与认定标准,设定不同护理级别服务的价格,规定筹资主体分担比例等;而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计划最重要的保险人,日本的市町村则负责公正地落实本地区的护理认定工作,制定或监督辖区内护理服务供给者。目前,日本共有3 560个市町村,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状况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各市町村还被赋予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收取保费和改变服务供给者的运营标准等权限。因而,各级政府的有机协调有力地保障了制度的顺利开展。

2.立法先行。立法先行是维系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日本是市场经济国家,国民的法制观念比较强,日本所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都以相应的法律条文为基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不例外。1997年通过的《长期护理保险法》确立了政策的目标,规定了政策适用范围,设定了政策的项目内容、缴费比例等,这种严密的法律条文,有效地保障了制度的稳定性和严肃性,为护理保险制度的有序推进提供强有力法律依据和保障。

3.项目多样。护理服务项目多样是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典型特征。虽然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提供的服务项目仅有两类: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但是每一类所包括的服务内容却丰富多彩。以居家护理为例,它主要包括家访照护、家访康复、日间照护、辅助用具租用、短期入院疗养、老人住宅修缮等13类子项目。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囊括了老年护理所需的康复、日常护理、送餐、沐浴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日本护理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和人性化。同时,多样的服务项目既迎合了老年人不同层次的护理需求,又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的提供了必要条件。

4.公平性。公平性是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灵魂。所有有护理需求的被保险人只要能通过护理审核,都无条件地享有服务资格,获得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尽管被保险人需要支付一定的保险费,承担部分服务使用费用,但是享受制度供给的长期护理服务成为参保者的权利,不会因被保险人职业、性别、民族、地位、收入等方面因素受到限制。同时,考虑到低收入群体的缴费压力,日本政府通过公共救助计划等手段对其提供一定的援助,以确保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所覆盖。此外,周密的护理服务资格认定在某种程度上规避服务使用存在的“道德风险”,保证了制度的公平和公正。

5.权利与义务对等。权利与义务对等是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不承担义务的权利,也没有享受权利的义务,其在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位参保人必须担负缴费的义务,才能获取享受护理服务的权利,即便是低收入老年人享受护理服务也是以缴费为前提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有利于强化人们自我保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原则,保证了制度的可持续。

四、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走向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之后,深受国民青睐,但却面临着项目给付不均衡和财务压力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为确保制度的健康发展,日本于2005年修改了《护理保险法》,并最终于2006年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在改革的背景下,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未来发展走向呈现出地区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总趋势[6]。

(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护理责任的地区化

政府护理责任的地区化意指政府行政管理方式从中央集权开始转向地方分权,逐渐减少国家干预,减缩中央政府的权限,逐步提高地方政府的权限、责任与财政收支自由度,其目的是增强护理保险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法案规定,日本的市町村是最重要的保险人,由于各地区需要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老年人比例、居民对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的态度、家庭居住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如设定不同的保险费费率)。政府护理责任地区化无疑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财务负担和较重的工作负担,但是它却有利于护理保险的顺利开展,因为各地方政府拥有适当的权利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内容。

(二)从政府到市场: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的市场化

护理服务供给的市场化的本质是护理服务供给方式从“行政干预”型护理服务转向“市场契约”型护理服务,其旨在运用市场的力量为老年人提高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为实现这一目的,日本逐渐放开管制,扩大护理服务供给主体,实现经营运作的民营化。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之前,政府严禁一般营利团体自营或委托非营利团体运营老年人和残障群体护理服务,只有地方政府才有资格经营;而护理保险制度开始转向“契约”型护理服务,规定护理服务提供者既包括公营的地方自治团体、公设民营的社会福利法人、民间非营利阻止(NP0)等,还包括民间营利组织法人。民间企业获准进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主体数量大大增加。2000—2008年,各种居家服务供给者数量从165 665家增加到345990家,与此同时,机构护理设施稳步增加,从9143家增加到12 320家[7]。

(三)从家庭到社会:护理服务责任主体的社会化

护理服务责任主体社会化指的是老年护理服务供给责任从以往仅由家庭负责转向护理责任社会共担,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尤其是女性的护理重担。伴随家庭核心化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日本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难以为继,结果引发了所谓的“护理地狱”式的社会性老年长期护理问题,还一度导致了“社会性住院”式的医疗保险费用猛增的财务问题[8]。因而,护理社会化分散了老年护理风险,有效地解除了家庭的护理负担。因而,护理保险的实施受到多数民众的好评。日本卫生部联合劳工福利部对11 181名长期护理保险使用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86%)使用者对保险计划提供护理服务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另一项调查显示,42%和5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设定的护理服务收费和保险费用水平适当,护理服务使用者的家属也对该计划的评估持肯定态度,37%的受访家属认为长期护理保险计划减轻了他们的护理负担[9]。

五、日本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受人口老龄化、家庭护理功能式微等影响,老年人长期护理支出逐步攀升,家庭老年护理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为应对长期护理风险,日本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当前,我国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需要汲取日本长期护理政策的有益经验,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一)创设长期护理保险,秉持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的创制理念

从日本政策实践中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是从老年人医疗保障中脱离出来的,因而,我国未来的长期护理保障政策的设计既不能放在医疗保险中,更不能纳入到社会救助中,因为庞大的长期护理支出无疑会拖累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借鉴日本政策实践,考虑到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方向,可直接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以弥补制度漏洞。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险种共同构架起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为促使长期护理保险政策顺利建设,需要秉持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的价值理念。顶层设计是要摒弃以往社会保障改革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改革观。我国创建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在白纸上写字,更应坚持顶层设计的理念,既要规避制度设计上的“碎片化”,又要保证长期护理保险项目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项目的协调统一。循序渐进是我国城乡、区域、群体差距偏大下的必然选择,它要求在设计护理保障制度时,需要根据不同群体对护理服务的需求程度,分类别、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制度建设。例如,应优先满足失独家庭、独生子女户、低收入老人等的护理需求。

(二)构建多层次的护理保障体系,实现护理服务的社会化

在我国,家庭仍是提供护理服务的主体。然而,在家庭结构核心化和老年人抚养比不断上升的制约下,家庭的护理功能逐渐蜕化,实现护理服务的社会化成为大势所趋。结合我国国情和日本经验,我国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护理保障体系。该模式的内容设计具体表现为: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以缴费型基本护理保险制度。我国护理保险体系的目标模式应当是基于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的缴费型的护理保险制度,而非福利性护理保障。这是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保障宏观框架所决定的。缴费型护理保险制度既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参保人,又能实现权责分担,有利于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对于缴费能力不足的社会成员,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保证应保尽保。第二,以市场为依托,发展商业护理保险。商业护理保险完全由个人从市场购买,这一方面赋予社会成员选择权,另一方面也扩充了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的渠道。发展商业护理保险的关键是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维护商业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强化商业保险中的福利色彩。第三,以家庭为基础,维系家庭护理功能。尽管家庭护理功能在持续弱化,但我国具有深厚的家庭传统,家庭仍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护理仍然是我国老年人更受青睐的形式,国家应通过相应的家庭政策加以扶持,加强家庭成员在老年护理上互助与参与,实现自给自足。

(三)加快长期护理保险立法进程,填补我国长期护理法律的漏缺

立法先行是维系任何社会政策顺利推行的必要保障。日本先后出台的《老年福利法》、《老年保健法》、《护理保险法》不仅为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而且也从法律的高度保障了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目前,我国虽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等一些涉及老年权益保障的法律,但它们尚无法完全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日益复杂的老年问题。在新形势下,为满足老年人愈来愈多的护理需求,仍亟需专门为老年护理立法,如制定《老年护理法》、《长期护理保险法》等,填补老年护理法规的漏缺。老年护理法规与养老、医疗等法规共同为老年人搭建一个较为健全的老年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实现“老有所护、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切实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和谐社会的理念。

(四)设置多样化和人性化的老年护理项目,确保老年人健康老化

健康老化不仅是每一位老年人的渴求,更是老年产期护理制度的追求。设置多样化和人性化老年长期护理项目是老年人体面地健康老化的前提。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内容单一且层级比较低,往往仅限于服务接受者穿暖、吃饱、住好等较低的层面,忽略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缺乏老年人临终关怀等项目。事实上,健全的长期护理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它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服务促使服务接受者的身心功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这些服务内容相当丰富,主要包括治疗、康复、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护理项目,力争实现护理项目的多样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简言之,现代长期护理是一套帮助老年人自立的援助体系,它包括着丰富护理项目,进而使得所有老人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五)培育专业的护理人才,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水平

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缺口比较大,且护理专业素质比较低,远无法满足老年护理需求。当前,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育,制定人才培养和培训中长期规划,确保护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专业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在高等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开设老年学、护理学等相关课程,建立和培养一支包括老年医疗保健、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等方面的具备综合素质的老年护理人才。同时要加强现有护理从业人员在岗职业培训。由于护理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人们对疾病谱的认识愈来愈深入,对现有岗位上的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非常必要,如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举行老年护理相关的职业技能考核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实现护理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值得强调的是,老年护理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式,这部分就业群体的利益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予以保护,社会也更应支持、认可他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Health,Labour and Welfare.Long-term careinsurance in Japan[R].Tokyo,2002.

[2]Vanessa Yong&Yasu hiko Saito.National Long-TermCare Insurance Policy in Japan a Decade afterImplementation:Some Lessons for Ag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Aging International,2011,37(3),271-284.

[3]Ozawa,M.,Nakayama,S.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Japan[J].Journal of Aging&Social Policy,2005,17(3),61-84.

[4]Campbell,J.C.How policies change:The Japanesegovernment and the aging society[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5]Ogura,T.Tachibanaki,&D.Wise(Eds.),Aging issues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M].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2002.

[6]Campbell,J.C.,Ikegami,N.Japan's Radical Reform ofLong-term Care[J].Social Policy&Administration,2003,37(1),21-34.

[7]Ministry of Health,Labour and Welfare.Annual report onthe status of th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R].Tokyo,2009.

[8]闻武刚.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成效分析与启示[J].日本研究,2010,(4):22-26.

基本护理 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技能

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我国《执业医师法》的颁布与实施, 对临床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及实习大纲要求, 明确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临床基本技能, 包括静脉输液法、静脉采血、各种注射法、无菌技术操作、吸痰术、导尿术、放置胃管、穿脱隔离衣、吸氧法等项目。但目前尚未有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开设的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必修课程及相关教材。本文就我校第二临床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近3届实习生实施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进行总结分析, 以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最佳途径。

1 培训及调查对象

1.1 培训对象

我校第二临床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2001、2002、2003级学生, 共542人。实习基地人数分配原则为保证4/5的学生均能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实习, 时间为半年, 全部参加广州医学院本部统一举行的临床技能多站化毕业考试[1]。

1.2 调查对象

随机对3届部分毕业生进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教学质量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62份, 收回有效问卷262份, 有效回收率100.0%。

2 培训方案及管理

护理基本操作指导教师由护理部组织有丰富授课经验、长期从事临床带教的教师及部分护士长担任, 必要时选拔优秀的护理本科实习生作为指导教师的协助者。教学科负责教学准备工作。

2.1 培训内容

严格按照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大纲及毕业考试大纲要求, 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从临床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 结合医学生的特点, 讲解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护理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静脉输液法、静脉采血、各种注射法、无菌技术操作、吸痰术、导尿术、放置胃管、穿脱隔离衣、吸氧法等项目。

2.2 培训方法

首先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国家执业医师考核操作项目的光盘 (卫生部视听教材) 。每组学生10~12人, 采用提问、演示、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操作项目进行模拟教学, 静脉穿刺、皮试操作, 由学生充当病人。要求每次培训时学生能至少练习一次该项操作。

2.3 培训时机

(1) 对在各专科实习的学生均组织1次相应的操作培训小讲课。

(2) 毕业考试前总辅导2次。第一次在实习结束前1~2个月, 到各实习基地进行培训;第二次在毕业考试前1~2个月内进行。

(3) 全院实习生集中培训1次。2003级学生在来我院实习的第3~4个月增加一次培训。

(4) 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质量监控管理。要求在各专科护士长及护理教学组长的指导下, 学生每轮至少操作2次。出科时抽查, 对实习生的操作水平进行恰当评价, 及时纠正不足并记录, 作为下一轮教学质量检查的重点。在毕业考试中按比例抽考护理基本操作技能项目。

3 统计方法

采用2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均数的t检验, 将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与内、外科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4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 95.5%的学生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表示满意。

注:t1为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内科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t2为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外科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5 讨论

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 其培训的好坏与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紧密相关。为此, 近3年, 我们专门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进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近3届学生毕业考试中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分别与内、外科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来看, 除2002级学生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与内科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显著。2002级内科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较好, 可能与该年度兼职班主任有关, 该班主任具有丰富的带教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

95.5%的学生对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表示满意, 认为该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增强了自信心,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医患关系。在近几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 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成绩较好, 2006、2007、2008年度通过率分别为86.1%、77.8%、84.5% (相应年度全国考生通过率为67.3%、62.6%和62.3%) , 在全国近百所医学高等院校中排名分别为第19、23、13位。

虽然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对医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 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并未开设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课程, 也没有规范的教材, 而且没有进行定期培训, 有的实习基地甚至没有规范的示教室。因此, 虽然在临床实习中学生动手机会较多, 并且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带教教师队伍, 却未能充分利用。这就要求教学医院要有严格的培训制度。我院在2004级学生的实习岗前培训中增加了该项目, 并开放示教室。2011年拟设立护理兼职班主任, 对学生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实习量化及专项考核, 同时增加相关操作理论知识的考核, 这些措施必将对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名颂, 刘世明, 郑国权, 等.临床技能多站化毕业考试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5 (1) :100~102.

上一篇:中外外语教学下一篇:产权交易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