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2024-12-17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共12篇)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1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 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必然产物, 也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 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学型高校, 教学型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二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上, 应用型本科教育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学模式上, 应用型人才培养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工程实践;四是在实践教学上, 应用型人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课程设计为核心, 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 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 以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会计学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于会计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 因此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定位自身人才培养的层次, 体现培养的差异。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 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 但这种财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定位在中等层次上, 高层次的需求相对来说较少。另外, 目前现实中大量企业需要的是实务能力强, 有一定理论基础, 并且具有培养潜质的会计管理型人才。所以, 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中级应用型人才, 才是切合实际的选择。

二、进行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在人才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 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多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在办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要改变已有的“只管培养不愁分配”, “只顾招生不问需求”, 不考虑办学特色的陈旧观念和意识, 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其次, 需要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应该在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开展关于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主动服务于市场的办学理念,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再次,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具体来说,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要努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式, 切实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 开展“开放式”的师资建设。具体体现在, 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可以借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 采用学科交叉的手段实行校内开放;会计学专业教师可以是经常和定期来校作讲座的客座老师, 实现校外开放;会计专业可以与国外成功的高校合作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开放。第二, 引入新式教学方法, 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例如, 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 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 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第三, 加大职业培养的力度, 进行“全职式”的职业导航。在教学模式上,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

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各院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以会计学为例具体可以做出以下几方面调整:

第一, 调整课程比例和内容, 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倾向。会计专业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 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在社会中从事实际工作, 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都会比较高,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以这种需求而转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对不同专业应重新考虑“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下的课程设置, 努力培养不仅掌握较为宽广的理论学识, 更要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应该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的基础知识的比例, 在理论深度上也要适当降低;与此同时增加应用型知识的课程比例, 把应用能力培养要求适度提高, 突出专业性和应用型两个倾向。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包括大量的专业实务类课程, 还要加入一定量的与职业资格相关联的相关课程, 突出课程的应用价值取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使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有机结合, 处理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尽量考虑应用的需要。

第二,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倾向。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 必须考虑到目前市场中需要的是一种拥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并且在知识储备上呈现复合型趋向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打破割裂分离的学科专业状态, 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 并自觉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 以拓展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据此, 具有跨学科倾向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当今对于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性要求, 在课程设置中, 应该体现出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及前沿热点学科的复合。例如, 会计学是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 在课程上可以设置能够利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的会计相关选修课程。会计学专业中的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等都因其高度综合性而受到重视, 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比重, 找准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和可扩充领域, 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极其有效的一种手段。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 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 而是全面的教育, 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事实践教学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此前提下, 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当培养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学专门人才, 培养既懂会计, 又会管理, 既熟悉专业技能和技巧, 又动手能力强的完善人才, 其中实践能力强是对应用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为了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应建设一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 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管理型、创新型的会计人才, 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 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 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另外, 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 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 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 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 必须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 开设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 例如, 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针对会计专业, 应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 另外, 还可以开设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关的模拟对抗训练 (ERP沙盘模拟) , 通过这种模拟对抗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 培养学生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经营决策等管理技能。

第三, 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场所。校内外实习的结合, 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动手能力, 熟悉企业会计工作, 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能力基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 开展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实行“校企联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既解决企业用人的问题, 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一条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 2006, (18) .

[2]李万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0) .

[3]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8, (11) .

[4]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 2009, (1) .

[5]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 .

[6]张勇, 杨元贵.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1) .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2

一、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误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为绝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所采用,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推进人才培养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但从工学结合模式开展上看,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其一,过于强调实践,忽视了会计专业特点。很多院校认为,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有不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之势。没有对专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一哄而上,势必对技术要求较高,岗位实操相对容易的会计专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些专业还需要在学校多保留更多的时间,由教师进行授课,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其二,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内涵。很多院校认为,只要把企业引进学校来,与企业共同培养,就是工学结合,这其实是对工学结合的一种肤浅认识。与企业合作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能不能产生作用,关键还在于工学结合的形式是否有效,比如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我们也会知道,现有订单企业不可能永远为学校提供订单。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通过订单明确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毕业生,这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方向,包括“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这也只是人才培养的手段,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其三,还停留在学校是人才培养唯一主体这一认识。所以,很多院校认为,就学生培养来说,学校仍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大规模的建设校内实训室,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设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本网网 )而教职成(2011) 12号文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高职院校,还需要行业和企业。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专业服务产业意识有待加强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专业服务产业,尤其要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如果不把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很难真正服务产业,但目前很多学校服务产业意识淡薄,与企业的合作都只停留在表层,包括签订一些合作协议,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企业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

2.开展工学结合途径缺乏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各个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同,有些学校认为工学结合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所以大规模的进行实训室建设,大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甚至把教室全部改为会计模拟实训室,加大会计专业课程课内实践环节。应该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本身没有错误,但一味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注重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规划,不注重工学结合途径的创新就有问题了,毕竟从会计专业来讲,对业务处理的技术要求较高,人才培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开展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上,首先考虑的是利润,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尤其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成本、人身安全等方面,更使企业有所顾虑,而国家又缺乏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支持,所以参与的愿望并不强烈。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够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要有较大差异,对于会计专业,想让企业顺利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更是难上加难。

4.院校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还存在不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是工学结合人才模式落到实处,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就走进工作单位从教,缺少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很多院校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锻炼,但如何进行考核尚存在很多不足。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和院校两种不同的、互补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大主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以最终达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就会使教师真正的在教学中研究和实践这种模式,产生让教师自发的在教学中加以实施的原动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是主动的、快乐的、积极的。这样,才能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与会计专业教学完全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探索符合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新模式

依据认知一实践一再认知一再实践的成长规律,对于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德技兼修“同时,采取“工学交替”方式进行。依据会计专业现状和社会需求,应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方面是对学生个人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树立行业风气,维系社会公德的有效手段。采用“工学交替”方式进行有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第一步,在入学后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或学校财务部门和“校中厂”参观实际的会计资料,了解会计业务处理的流程,对会计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二步,学期中,学习专业课程时采用一体化教学,在每个学期结束前集中利用一周或两周进行集中实践,对本学期所学课程的实践处理进行系统训练。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训练,使学生完全达到实际工作需要。

(三)制定全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当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会计专业采用“德技兼修、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和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四)完善政策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有适合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该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条例等方面来协调和支持。政府可以制定新的税收政策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这样,对于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大辅助作用,比如有利于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学校建立订单培养,鼓励企业走进学校,建立校中厂。还应加强在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以保障学生和学校的权益。

(五)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是重点,为了更好的进行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或改进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体制,这是有效推行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第一,应建立有效地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角色和职责,各负其责,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或其看重的广告效应,以及技术支持。而学校看中的是人才的培养,次之才是可能带来的利润。第二,应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对于可能带来的获利,双方要事先明确分配方法,还要对可能带来的收益建立预期分配模式,这样能保证双方不会因为利润分配产生摩擦,影响合作的有效进行。第三,应建立有效地的评价机制,能够准确的分析校企合作的成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有多大。

(六)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评体系

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设与传统教学计划完全不同,“工学交替”会使课程分阶段进行,还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考试内容有所衔接,教学场所和教学方法也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应建立由学校、社会、企业多方组成的突出实践能力、过程评价、多元性考核的开放性考评体系,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客观评价会起到积极作用。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 认识实习 单项实训 综合实训 毕业实习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现代会计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决定了独立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必须有一个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准确定位。目前独立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结合独立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会计执业能力为目的,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会计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特别将中小型企业主办会计、公司及个人投资理财作为独立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

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围绕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就成为会计学科教学不可缺甚至无法跳过去的重要环节。为此,独立院校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将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离开了实践,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无从谈起。

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边教边学边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多个职业、若干工作岗位所需的本领。根据社会实际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独立院校应整合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夯实会计职业能力。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发挥到最佳效果。以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为此,我们应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单项实训、分岗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四个循序渐进、相互依存的部分。

一、认识实习,重内涵

首先,由专业教师进行实习动员,激发同学们热爱会计这个职业。其次,外出参观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使同学们了解各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资金循环、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制度,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还可以聘请专家举办讲座,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会计的内涵,树立做会计职业人的目标。

二、单项实训,重基础

会计单项技能训练,可细分企业会计核算及投资理财等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其中核心的实践课程集中一周或两周专门训练,其余的可穿插在相关专业课程中。

1、初级财务会计手工实训

通过实训,学生能规范地书写阿拉伯数字、中文大写数字、汉字;熟悉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各种账页、报表的格式与用途;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传递程序、整理与装订;掌握账簿的启用、建立、登记、更正、结账、对账等方法;熟悉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熟悉并掌握会计流程;掌握简单会计业务的处理。为学习专业会计和综合实训打基础。

2、中级财务会计实训

通过模拟实践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熟悉各类会计业务,加强学生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及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进一步训练;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为综合实训及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成本会计实训

使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掌握制造业的成本费用账户设置原则,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计算技巧;熟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具体计算程序,结转方法、会计处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具备成本会计的能力要求,为综合实训打好基础。

4、税法实训

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各税种的具体应用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掌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税费的申报。将学生所学的税法知识转化为税收实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税法知识、为综合实训打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

5、财务管理实训

以案例贯穿整个环节,学习、运用典型案例。掌握资金筹集方式;杠杆原理的运用;投资的预测与决策,资金的营运;收入的管理和分配政策;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控制方法、考核方法、分析方法。具备财务管理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6、审计实训

选用中外资本市场上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案例中吸取精髓,掌握审计的程序、方法、技术;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与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具备审计的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实践课程如表1所示。

三、分岗综合实训,重岗位

1、分岗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分岗模拟综合实训是在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独立开设的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手工(计算机)操作手段,对模拟会计资料进行分岗位综合实训,增强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提高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树立分工协作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熟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各财务岗位责任制度,从而提高会计业务综合实践能力。

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过程中,以企业真实情况为背景,以典型经济业务为主线,通过从建账到日常会计核算、期末会计事项处理,再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全过程的模拟操作,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能够亲身体验会计主管、稽核、出纳、会计核算等各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及内部控制环节,更接近于财务的实际操作。以此补充理论教学上没有讲到的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2、分岗实岗综合实训

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财务技能。

四、毕业实习,重实践

通过毕业实习,全面了解我国或某地区会计行业的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制度和实习单位对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生产经营运行等情况。包括在实习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了解我国或本地区各会计行业的会计核算及会计监督制度情况;在实习单位了解生产经营状况,重点熟悉所实习单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业务。积极实践所实习单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会计工作,积累从业经验。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毕劲:关于独立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2]陶云龙:谈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华东经济管理,2007(2).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4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考量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主要由各个高等院校来承担。按照学科特点,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语言类、政法类、民族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军事类。会计学专业的设置以综合类、理工类和财经类高等院校居多。根据教育部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630所,其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本科财经类院校共有88所,综合院校共有177所,工科院校共有206所,占74.76%。综合类高等院校,指囊括多学门、跨学科学术知识领域的大学,一般辖有多所学院,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理工类高等院校是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天文、数学及其各种运用与组合的大学,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财经类高等院校,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要学科的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

根据科研规模和科研性质,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以及高等专科院校六种类型。研究型是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学,致力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研究教学型介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之间,一般是科研与教学工作并重且强调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学研究型也是教学与科研并举,只是教学和科研所占的比例不同,其研究创新环境低于研究教学型高等院校的平均水平;教学型是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应用型是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在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以上类型均有涉及。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学科特点及办学优势有很大不同,会计学专业在学校的专业地位决定了学校对其资金扶持、教学资源等倾斜的力度。而且,研究型、研究教学型以及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在制定本科培养方案时,会考虑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本科生课程体系设置时会有相关的衔接课程。

各个高等院校都设定了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涵盖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以及从业领域范围,除了以应用型或复合型培养目标为主体之外,还强调国际化以及创新性。从不同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尽管对课程的归类有所不同,但是核心课程的基本架构比较清晰,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或称基础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和管理会计。除了核心课程之外,各高等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设置一些差异化的课程,如财经类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往往下设多个方向,不同方向会有体现该方向培养特色的专门课程;而综合类高等院校在管理方面的课程会相对较多。

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各高等院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与此同时,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实习环节虽有一定的比重,但大多流于形式;教学注重纯粹的会计理论与技术培训,没有在探究性纬度上加以拓展,使得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为此,高等院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应该进一步调整和改进,从而为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输送合格、优秀的会计学专业人才。

1. 突出差异化、个性化人才培养。

会计学专业具有办学层次多样化以及办学范围宽泛性的特点,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地方经济相融合,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培养方案,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不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偏好不同,高等院校应当据此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并在总体范围内,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将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融合其中,除了体现专业特征,还应该涵盖科学的价值观导向。

2.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高等院校现有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当重点对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双语课程进行调整。按照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通识教育应当包括八个模块,即了解历史事件或思想、当今世界的文化差异,培育国际视野;关于人类行为的基础知识;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定量数据的调查与分析;调查、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欣赏能力;对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价值判断的经验。为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应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实践性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计学相关竞赛。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中,还需要突出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学术思想,利用国外原版教材加大相关双语教学课程的力度。

3. 改革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模式,增加师生互动,以学生的课堂讨论为切入点,让学生为教师及其他同学讲解,更深地体会课程的本质。二是将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的部分与信息软件结合,将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相结合。三是借助反转课堂、情景模拟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论文研讨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4. 加强校企合作。

基于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它相关企业的合作,以拓展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校企合作可以采取如下途径:一是与企业合作开设合作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教育课程,与企业财务人员一同工作,全面参与会计业务,观摩会计业务流程,见证、分析具有一定复杂度的会计业务,从而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二是与长期合作企业共同建设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参访及结合某些特定的会计课程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实习课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便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查。三是定期邀请注册会计师或者企业财务负责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和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会计实务处理方法和经验介绍。

摘要:会计学专业人才是推动会计事业跨越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这一背景,文章在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进行考量的基础上,从差异化、个性化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校企合作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方法,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罗希亮.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6)

[2]张新民,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2015(8)

[3]张巧良,周丽丽,陈荣.给予国际教育准则的会计学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5

[摘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可行模式。以岗定课,课程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课证融合,课程内容以职业要求定位,证书反映课程成绩和职业水平;证赛互补,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课赛互促,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证赛共同帮助获取岗位。实践证明,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艾(1980-),女,陕西汉中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会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和会计教育。(浙江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15-02

一、岗课证赛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考评手段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具体包括四层含义:(1)人才培养目标;(2)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过程;(3)保证这一过程得到执行的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4)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证赛四项内容恰恰是以上四层含义的内在要求和恰当选择。

(一)岗就是岗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客观上要求我们对经济环境、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进行调研分析,在广泛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十二五”时期,企业会计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现代电脑记账,再到网络会计的出现,会计行业岗位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家型人才,转向在处理和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的管理型人才,具备投资意识、融资能力。所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大致定位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培养学生现代企业会计以及相关经济金融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会计必备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成为适应现代企业基层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就是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主要教育过程就是授课,授课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主要传授途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整合教学内容,以保证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落在实处。在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模块化、综合化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可以在充分分析这三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上进行合理安排,按公共课程、专业大类课程、专业深化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层层深入。其中公共课程主要在大一完成,突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德理学会做人。专业大类课程体现会计及相关专业的职业要求,专业深化课程体现会计专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这两类课程主要在大二完成,体现育人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在大三完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证就是证书,包括专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证书是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估标准在我国,会计行业和相关就业岗位群行业都有相应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且形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证书的考试制度,会计专业学生取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其顺利就业和将来提升的重要条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文简称16号文件)规定:“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 80%以上。”①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会计专业在制定专业考核标准时应该依据以上要求,不仅考虑学历标准,同时兼顾行业标准和要求,建立统筹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财会技能类证书、经济管理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

(四)赛就是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专家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了。”

会计专业需要充分发挥竞赛的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功能,以赛促训,以赛强技,在各学期根据学习内容和进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积极参加一系列大规模专业赛事,以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确立企业会计岗位群和金融机构岗位群及相应的能力目标。把会计人员和银行从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管理和金融机构基础业务为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并以赛促训、以赛强技,多维度地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以岗定课,课程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16号文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平台,以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依据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教学内容。会计专业在会计岗位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大类定位下,可以分别设定出纳岗、会计核算岗、办税岗、财务管理岗、审计岗、销售业务岗、信贷业务岗等工作岗位。在公共课程和专业大类课程上,体现上述所有工作岗位对个人素质、职业礼仪、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普适性需求。会计专业要坚持校企合作育人,由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兼合作共建课程,坚持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到50%以上,以确保以岗位定课程、由岗位指导课程、在课程中体现岗位的现实需求。

(二)课证融合,课程内容以职业要求定位,证书反映课程成绩和职业水平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会计师证书;第二类是财会技能类证书,包括反假币证书、中文输入合格证书、电脑传票输入合格证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包括财务管理师证书、ERP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可以分别为这些证书的取得设置相应的课程。其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必须取得的证书,其他属于鼓励取得的证书。各级职业资格考试机构都对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定了考核大纲,有明确的考核内容和知识能力要求,一些职业资格考试还有指定教材。对必须取得的证书,可以采用课程与考试对接的政策,教材以职业考证教材为主,课程内容体现职业考证要求,同时辅以操作技能性练习和实训。在课程考核上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考核可以采用以证代考的形式。而初级会计师证书并不是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采用在学分计算和奖学金评比中加分奖励的形式。这样,部分课程实现了证书指导课程,课程与证书考核的完全融合。

(三)证赛互补,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 为了弥补证书考试侧重理论性的缺陷,学校可以在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穿插各级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手工做账比赛、会计知识大赛可以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备考相结合,初级会计师证书的备考可以由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来促进,可以展开多项技能竞赛来提升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

(四)课赛互促,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由于竞赛具有趣味性和激励作用,在课程中融入竞赛项目,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学习效果。相应的,选拔竞赛选手,竞赛培训过程又对常规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以“金蝶杯”省财会信息化竞赛为例,由于竞赛内容以中级会计师考试教材为依据,那么知识培训阶段的素材就可以采用中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程的讲义习题。到学生进行常规中级会计实务课程学习时,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在小组学习或以学习小组完成讨论作业过程中指导其他同学,达到更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五)证赛成绩成为取得岗位的“敲门砖”

某些与所求岗位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上岗的必备条件,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等,如果不具备,将是获得相应职位的最大障碍。而实践证明,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证书和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竞赛成绩,在会计专业学生求职时,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是学生能力的可靠证明。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参考文献]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6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职业教育的新政策和新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产物。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结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

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会计专业。以河北省为例,全省93个招收三年制高职生的院校共开设会计、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137个。然而由于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僵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创新与创业教育缺位、师资配备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变化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提法的改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 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区别于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适于区域经济需求的满足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从事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应在掌握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管理岗位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

4 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紧跟职业教育的新政策和新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建“一个中心,两线并重,四大模块、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融合、课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也要防止过分注重实践忽视理论教学的做法。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工学结合的理念,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双线并重、深度融合,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和层次性,以提高实训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打破会计专业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新目标出发,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

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成四大模块: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课证融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与岗位综合训练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调整课程课时结构比重,压缩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增加专业技能课程、课证融合课程和岗位综合训练课程,突出会计业务的实践,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控制在25%左右,课证融合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在40%左右,岗位综合训练课程比重在35%左右。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强化实训、实验和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形成基本的会计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4.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能力的梯度推进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很难实现在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锻炼。而当今社会日趋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分工的细化,要求学生不仅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了解部分营销、理财、人力资源管理等经管类其他专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因而,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认知实习——岗位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梯度推进。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制为3学年。可将3学年六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划分为五个层次:

第1学期,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认识会计凭证、账簿与报表。第2学期,围绕会计从业资格的取得进行电算化与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4学期,岗位单项实训,将课程理论知识按岗位分解重构,利用手工实训和校内实训软件平台,实现分岗位单项训练,熟练进行具体会计核算和业务操作。第5学期,综合模拟实训,通过对多门会计专业课的综合应用,完成手工业务处理与电算化业务处理的双流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6学期,跨专业仿真商业环境实训与顶岗实习。本阶段的实践可分为两个部分:实施跨专业仿真商业环境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在完全仿真的商业环境里体验市场竞争、企业创建与经营、岗位关联、会计处理、报税与审计,培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实习做好准备;通过顶岗实习,实现真实岗位的锻炼,培养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完成工作的能力,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懂理论,又懂技术,还会操作;既具备教师资质,又要具备会计师资格与能力,即具有“双师型”素质。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而外聘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又稍显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秉持“以培养专业教师为主,以外聘为辅”的原则,从两方面入手:①学校方面,应定期为校内专业教师提供出外锻炼的机会与时间,鼓励教师参加实践;聘请有经验的职业会计人员,最好能够达成长期合作,使其不断积累教学经验。②专业教师自身,不仅应取得会计师资格,更应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直接经验;多与行业教师交流,获取间接经验;关注会计准则变化与财税改革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从理论与实践上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4 做到课赛结合 近年来,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风靡一时,涵盖了:从会计手工实务、珠算、点钞到基于网络平台的ERP会计技能、财务决策、企业经营沙盘等方面。各种专业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能够折射出各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将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汲取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提升会计专业建设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杨淑媛,周航,刘胜达.会计人才培养视域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3]李平.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2010(3).

[4]刘岳兰,许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新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JXH2013-178。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7

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世界一流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 经过四年的探索与研究所构建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模式。其关键内容是:第一, 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生命周期作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 将本科工科教育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第二, 设计预期的教学效果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专业背景环境相适应。第三, 进行教学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第四,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第五, 选择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适当方式。

CDIO最初的设计理念是用于工程教育, 但自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后, 社会和高校纷纷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各专业不同的需求进行CDIO本土化的探索。因为在其他非工程教育的专业方面, CDIO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就会计学专业来说, 完全可以借鉴CDIO的教育模式完善传统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

二、CDIO培养模式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借鉴意义

(一) 国内现行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模糊, 可以通过借鉴CDIO理念进一步梳理和明晰。

笔者通过大量查找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现, 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晰, 并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作出明确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在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时, 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 满足其所服务地区的市场需求;第二, 结合自身及一定区域内其他高等院校的人才供给能力。综上,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确定的过程中, 需根据自身的供给条件, 结合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的调研结果, 选择某一特定的需求群体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的过程。由于在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市场上存在多样性的供求关系, 因此不同高校对于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必然存在差异性。千人一面的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表述, 正是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欠清晰、欠准确的表现, 这一状况有待借鉴CDIO理念予以改变。

CDIO的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 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从CDIO课程大纲来看包含三层次, 即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和人际交往技能体系。其培养体系实现了三种能力结构的有机结合。一是理论层面的知识体系, 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掌握的基础科学、核心工程基础和高级工程基础等知识体系;二是实践层面的能力体系, 包括未来工程师个体必须具备的工程推理与问题解决技能、实验与知识发现技能、能够系统思维能力等;三是人际交往技能体系, 包括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以及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中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工程产品/系统的能力。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专业性体现在对于各种专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 如会计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理论、经济法规知识等等, 这些专业知识都是会计实践中必备的基础。会计的实践性体现在现代各个层次的财务活动中, 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企业的生产、销售、采购等经营活动, 都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这条主线加以反映和控制。这就决定了企业进行财务活动, 必然要和其他不同的部门 (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部门) 进行沟通和协调, 协调和沟通能力就尤为重要。

(二) 使能力培养体系满足实际需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实施指导, 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 如波音公司的素质要求, 以及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权威组织ABET的标准。它将这种要求反推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 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 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

同样, 作为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会计学专业, 也可以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 将社会及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与本科教育目标结合。从实际需求出发, 反推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

三、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特色核心课程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目标, 构建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 构建思路。

第一, 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详细地、动态地跟踪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以便制定明晰的教育目标与精准的人才定位。第二, 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 根据就业环境 (就业渠道、就业行业及企业特征等) , 进行广泛的调研, 其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能力的要求。第三, 根据调研, 形成具体框架。在调研结构的基础上, 将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分解成为可以操作的、能通过课程或项目培养的各种能力, 形成一个能力结构框架。第四, 结合框架, 建立起课程体系。整个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调研和能力分解, 因为这两个步骤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育之间对接的桥梁。

(二) 在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明确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背景环境。

如前所述, CDIO工程教育以由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阶段所构成的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生命周期为专业教育的背景环境。那么, 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又以何为自身的专业教育背景环境呢?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 在于理清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会计活动与财务管理活动的关系。一是在两者服务的范围上, 无论是资金管理工作, 还是会计核算工作, 都被称为“会计”工作。二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会计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会计核算是手段, 财务管理是目的, 会计核算服务于财务管理。依托财务管理的目的, 会计工作价值才能被深刻地认识;基于财务管理的要求, 会计工作的类型与流程才能被系统地把握;也只有在对财务管理中相关利益者关系的认识, 会计工作的原则与规范才能被更好地践行。三是在现实生活中, 财务活动和会计活动分工不分家, 尤其是小企业, 财务活动与会计活动通常都是在同一主管人员组织下进行。鉴于此, 笔者认为, 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无疑可将财务管理活动周期作为自身的背景环境。换言之, 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背景环境由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评估四个环节所构成。

(三) 基于市场调研的会计学专业能力进行定位与分解。

在CDIO教学理念下, 笔者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市场调研, 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都将良好的基本素质放在了第一位, 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是基本素质的关键, 其次被重点关注的便是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 用人单位对支撑职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比较重视, 但是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广度, 而专业知识的深度相对看轻,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有学习能力, 深度会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加强。除此之外, 企业也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将专业知识与实际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会计与财务管理同根同源, 会计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懂会计核算的同时掌握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

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中, 财务管理不仅需要会计知识, 更需要掌握各种背景知识、熟悉行业发展情况、对市场状况有一定的敏感度等, 财务预算和控制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需要了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 在知识结构上适当增设财务管理、数据分析方法等课程, 从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调研结果,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背景环境, 对会计学人才能力结构进行分解, 构建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应具有的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与职业素质体系, 如图1。

(四) 根据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科学设置课程。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会计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 科学设置课程, 明确课程的功能定位, 合理分配学时, 构建“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即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 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于一体,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目标。

(五) 构建三级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项目体系。

对应会计教育的背景环境, 构建一个人才培养实践项目体系。依据实践项目与财务管理活动周期背景环境的关系, 可将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实践项目分为三级:一级实践项目, 反映系统的总体运行情况;二级实践项目, 反映运行系统中某一环节的情况;三级实践项目, 反映某一环节中要素的进展情况。

(六)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考评标准。

悉心设计教学方法, 精心选择教学手段,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严密组织教学活动, 科学安排考核制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现“三个结合”, 即“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高度有机整合, 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群教学目标乃至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真正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将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陶勇芳, 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李春玲.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置设[J].职业技术, 2011

[3] .朱张青, 赵佳宝.以学科渗透思想建设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验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8

1 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研

在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研过程中, 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为实践教学情况, 比如: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接下来, 就以调研10所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为例, 做如下分析。

从实践教学内容角度, 主要从设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角度开展调查问卷调研。可得知, 基本所有民办高校都分别设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 但是比例却各不相同, 整体上看都是理论课时占的比重较大, 实践课时占比例较小, 基本都控制在20%~40%之间。实践课时控制在20%以内的民办高校占了31.17%, 实践课时控制在20%~30%范围内的民办高校占了58.98%, 实践课时控制在30%~40%范围内的民办高校占了9.88%。

再从实践教学方式角度分析, 主要从是否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三方面通过调查实践教学方式, 可得知,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配置了以上所提及的实验实训室。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训室”的民办高校各占了91.31%和88.79%。而调研的10所院校有数量不等的校外实习基地, 占被调查院校的76.43%, 基地共计27个, 平均每个院校有2.7个。其中最多的有4个, 最少的有0个。按照校外实习基地的规模考察, 其中:规模大的有17.19%, 中等规模的有68.31%, 规模小的有14.5%。

2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 可发现,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 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与社会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相比, 目前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会计教育观念不够先进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教育观念还是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 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但是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2 会计专业缺乏特色

大多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结构布局方面都存在照搬照抄“一本”“二本”的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的设置上和知识体系的传承上基本都是“一本”“二本”的翻版。这整个过程中根本没有结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不能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忽略了会计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 完全的“拿来主义”。

2.3 会计课程设置上忽略实践课程的比重

大多民办高校沿袭传统的方式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的“三段式”模式, 会计技能训练不能贯穿其中。即使有的民办高校设置了会计技能训练的课程, 也常常是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集中进行, 那么如果学生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 到了会计技能训练环节就会出现无法延续知识体系, 理论和实践脱钩的现象。

2.4 考核评价制度落后

大多数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评定是以期末一次成绩作依据, 理论笔试考试成绩为主要的参照标准。会计实务操作水平基本不进入学生成绩的评定范围, 这样不能满足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致使考核评价不准或失实。

2.5 教材建设滞后于会计专业需要

民办高校在教材选用方面, 主要有几种形式:比如直接沿用“一本”“二本”教材, 临时组织编写教材或是无教材授课, 表现出会计教学上的随意性。

2.6 民办高校会计教育师资队伍群体结构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很多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严重短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这就使民办高校会计教育难以有效落实。

3 构建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3.1 树立正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基础, 以提高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导向, 以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通过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两个结合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3.2 制定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特色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在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加大校企联合办学的力度,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3 强化实践环节

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 也就是专业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通用适应性强的人才。因此, 民办高校要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拓展职业适应能力, 是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具体做法比如: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建立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

3.4 建设与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极大帮助, 对于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种新兴形式, 虽然规模发展较为迅速, 但从发展阶段上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中还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但是我们深信, 在完善民办高校办学机制和办学目标的基础上, 会计学专业一定可以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 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财会[2010]19号[Z].

[2]朱开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 27 (4) :63-68.

[3]刘欣.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9

1.1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会计人才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是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会计行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会计行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国家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内容。2010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 明确把财会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财政部会计司前司长司长刘玉廷教授指出:“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部分, 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会计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学术型会计人才 (从事会计科学研究) 和应用型会计人才 (从事会计实务) 两类。诚然, 系统进行会计基本理论和创新研究以及前瞻性会计研究, 引领我国财务、会计学科发展方向, 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实质性趋同, 离不开学术型会计人才;但是,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需数量充足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会计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会计人才类型, 是熟练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在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一线, 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 参与决策, 对发生的纷繁复杂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提供真实、公允、相关会计信息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 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对会计基础知识扎实、会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据有关统计资料, 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大中小型企业有4240万家之多, 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数量亦非常可观, 众多的会计主体需要数量充足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2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战略部署, 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年7月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 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要求。因此, 高校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依据, 勿容置疑,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必然是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依据。

1.3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独立学院与其母体高校“错位发展”的现实选择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历史背景下, 由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和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近十年的办学实践得出的经验是, 独立学院的教育培养模式既要依附于其母体高校, 实现“高位嫁接”, 以充分利用其母体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 传承其母体高校的优秀教育品牌和成熟的教学管理经验;又要相对“独立”, 要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而以“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与其母体高校“错位发展”, 力求办出特色。诚然, 母体高校也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 但我们认为, 独立学院在师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办学条件等方面与母体高校相比的差距是无需讳言的, 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独立学院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就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来说, 紧密结合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和会计服务市场的变化走向, 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培养中等应用型会计工作者, 是独立学院“错位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 也是体现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2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路

2.1 调整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加强会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是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进程的最重要的教学管理文件。目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多是“克隆”母体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上不十分突出, 必须加以调整和优化。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定位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在层次上要明确定位于“中级会计人才”, 并以此为导向, 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进程。基础知识要宽厚, 会计专业知识要扎实;会计理论知识要系统, 会计实践能力培养要强化;既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又使学生具有未来持续发展的潜力。在课程设置方面,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应体现“宽”, 适当增加与会计专业相近或相关专业的课程, 如经济学、管理学等, 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但课时不宜太多, 有些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形式或提供学习书目, 指导学生自学;专业课程模块应体现“厚”, 使学生扎实掌握会计专业有关知识, 并应该设置专业方向子模块, 如企业会计方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方向、涉外会计方向等, 使学生在会计行业既有广泛的适应性, 又有特长;会计实践课程模块应体现“实”,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突出会计应用能力培养

2.2.1 强化和扩展会计实验室的功能。

要逐步建立会计单元模拟实验、课程模拟实验、综合模拟试验和ERP沙盘模拟实验等完整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体系。 (1) 单元模拟实验, 是紧密结合会计课堂教学, 对《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进行单元模拟实验, 例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等主要环节的实验, “讲练结合”, 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2) 课程模拟实验, 是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学习结束前, 安排一定的课时, 进行课程的一体化综合实验, 培养学生的会计系统化操作能力; (3) 综合模拟实验, 在学生学完会计主要专业课程后, 本科一般可以安排在第7学期, 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 模拟全部会计业务流程, 分为手工会计模拟和会计电算化模拟两部分, 实现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现代会计处理能力。同时, 在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内容上应逐步实现“会计核算+信贷+报税+审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实训模式, 把与会计学和会计实务工作紧密关联的银行信贷与结算、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 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 (4) ERP沙盘模拟实验。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习和实验的基础上, 进行ERP软件操作和ERP沙盘综合实验, 将实验内容由会计进一步拓展到供应链管理等领域, 以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 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

2.2.2 扩建和切实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 走出去、请进来, 促进学生增强会计实践能力。

近些年来, 独立学院一般都建立了一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但数量不足, 利用效率也不高。应充分借助母体高校的资源优势和独立学院自身资源, 与更多企事业单位签署实习基地协议, 并通过“产学研”结合将实习基地与学院的合作提升到新的层次, 达到与企业单位互动共赢。 (1) 独立学院可以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为实习单位提供会计、税收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 这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素质的不断提高; (2) 学生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会计顶岗实习锻炼或到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审计、咨询等业务, 培养与锻炼学生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聘请具有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担任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客座讲师、客座教授, 他们可采取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承担部分或一门课程等形式为在校生授课, 把生动活泼的会计实践带进学校、带进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会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2.3 加强会计课堂教学改革, 采用有利于培养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的舞台。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 课堂仍应作为会计知识教学、会计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加强会计课堂教学改革, 摒弃“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我讲你听你记”、“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教学法”, 在讲授会计知识的同时, 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 敢于质疑。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会计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 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理解会计规范设计的原理, 加深对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的理解, 具备一定的会计制度设计能力。要积极开展会计案例教学, 课堂教学以会计案例引导,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 (下转第55页) (上接第31页) 得出结论, 并提出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应用能力。

2.4 加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多一位优秀的教师, 就会多一批优秀的学生。独立学院应充分依托母体高校优秀的教师资源, 合理安排母体高校教师来独立学院任教。同时, 发挥独立学院机制灵活的优势, 通过向社会招聘等方式, 加强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加快自有青年教师培养, 建立导师制度和到企业单位顶岗实习制度, 培养青年教师的会计实践能力,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会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标兵、科研标兵评比表彰活动, 设立青年教师专项科研、教研基金, 促进青年教师科研、教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力支持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 积极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理财规划师”等专业资格考试, 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积极聘请有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刚刚退休或退居二线的会计学教授、副教授、高级会计师以及其他有会计专业特长的人员作为相对固定的兼职会计教师, 利用他们丰富的会计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经验及优势, 弥补独立学院设立较晚, 自有教师相对年轻, 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不足, 实现优势互补, 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10

一、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1. 专业技术能力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 随着全球经济呈现知识信息化, 会计改革也不断深入, 会计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 对会计学专业学生从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 使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理性的运用专业知识势在必行, 从而为就业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2. 交往协调能力

交往协调能力强调的是人们在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条件不协调的情况下, 作为生产过程的中心枢纽, 协调人、财、物、产、供、销的合理配置以及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竞争对手及消费者等利益群体有广泛的联系、交流合作的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 要积极适应不同环境, 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 主动培养提取和吸收有用信息的能力, 实现信息共享, 资源的充分利用, 既拓宽了就业渠道, 又为未来就业单位节约了大量入职培训成本。

3. 职业判断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 是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表现。在校大学生由于实践经验匮乏, 职业判断能力自然减弱。为充实职业经验, 会计学专业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打好理论基础, 结合课堂案例教学,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案例分析中, 学会举一反三的积累经验;另外还可以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

4. 参与经营管理能力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市场环境中, 不仅领导者要有果断决策, 紧握发展机遇的经营规划决策能力, 而且, 各岗位、部门也要应本职工作、部门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经营规划和战备决策。作为会计人员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 也应该树立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 主动向领导反映目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必要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主动的献计献策, 转变单纯进行账务与财务信息处理工作, 成为向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领导者助手的重要角色, 以充分发挥自主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力。

此外, 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还要不断地进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以增强学生的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意识, 能够让学生客观公正的做出职业判断, 并不断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领先意识、竞争意识和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

黑龙江科技学院会计学专业本着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备现代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具有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审计监督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领域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教学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有针对性的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1. 课程体系定位

课程体系的定位依托于黑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就业市场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以掌握会计、审计、信息系统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 培养学生处理会计事务、获取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方面的能力。

2. 课程体系内容

基于课程体系的定位, 体现就业导向, 对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初级会计学、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报表分析等。

首先, 课程体系构建依据的第一条主线是专业基础系列课程, 从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到会计制度设计与会计报表综合分析等, 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会计学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第二条主线是信息技术类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会计学专业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信息技术类课程在全过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系列课程在安排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就业形势, 与就业目标相挂钩, 从计算机基础、语言到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 教学过程中采用“用友”财务软件, 结合会计基础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一般财务处理原理及过程。第三条主线是实践环节的各种技能训练, 实训包括手工做账和用友ERP综合模拟实验两部分, 各部分的实训内容以企业单位所发生的实际业务为载体, 通过仿真模拟使学生具备了本专业必需的会计核算与控制技能, 能独立收集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 三条课程主线相互交织, 并辅助学生可自选的学科、专业方向选修课, 形成了完整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最后, 在基础理论教学完成的基础这上, 第四学年将联合企业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 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到企业单位进行实际工作, 强化会计基本技能训练, 并完成毕业论文与设计任务。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会计学专业是技能性极强的学科, 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岗位作业与管理工作, 实现就业技能运用“零距离”, 就必须让学生参加岗位作业能力的模拟仿真训练。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的综合模拟实训提高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 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单位, 真正进行相关岗位业务的处理, 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能力。

黑龙江科技学院会计学专业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按照严格的程序选择建立了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用友公司哈尔滨分公司、七台河精煤集团、 (香港) 哈尔滨松江铜业公司、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等十几个实践教学基地, 与各实习基地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人才。在操作上采取“3+1”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利用大学三年时间完成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等教学工作, 大学最后一年就按企业的要求和学生自身情况安排到不同的企业和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3+1”培养模式可以改善原教学过程中, 学生到企业只是表面层次上的认识、调研性实习, 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 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当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时, 及时请教现场老师,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企业单位安排岗位时考虑到会计行业各岗位职责的不同, 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岗位间的异同, 掌握各岗位的工作技能, 将学生组成工作团队, 不同岗位各司其职, 分阶段进行岗位轮流, 形成了多岗位交替实践的技能训练团队, 这样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会计工作不同岗位的技能。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 学校和企业单位深度合作, 为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创建了良好的信息与工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实事求是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工作作风的高技能会计学专业人才,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构建“一体两翼双师三赢”的“3+1”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以学生就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体, 以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技能培训为两翼, 在校内理论教学指导老师与企业实践技能指导老师的双重教育与培养下, 开展“3+1”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与导向, 提高了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既达到了岗位需要, 又满足了社会需求, 实现了学生就业零距离, 进一步完善了黑龙江科技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新跨越, 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参考文献

[1]戴颖达.基于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4) :108-111

[2]曾繁森.高职院校就业导向型会计教学法探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74、86

[3]何荣华.高等职业会计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6 (5) :124-126

[4]左家奇.试论校企合作意蕴下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57-59

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会计职业意识会计职业道德高职会计

0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增加,这些人才大都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分,这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许多人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有的人由于抵制不了诱惑。违反法律法规。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成为阶下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意识。下面就会计专业职业意识谈几点看法。

1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内容

离职会计职业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职业资质,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被社会认同的证明,是进入会计领域的通行证,如一般会计人员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事务所最好有注册会计师证、注册审计师证等。这方面学校都做得很好,如我校就要求在校生都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甚至要求80%的学生要在毕业前拿到初级会计资格证。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所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涉及会计职业,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即在校的学习阶段,学生应熟悉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体道德。

三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帮助和引导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指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只有这种情感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才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情感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会计人员不熟悉准则、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再好的道德品行,如何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

2离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经济事项时,都面临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虑,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经法规的执行。中国会计学会课题组就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曾对一千多名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赍人意见办,同时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此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揭示了我国当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在校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是会计职业意识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学校教育是会计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没有把会计职业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摆在应有的位置,导致整个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根源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那么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3.1重视会计专业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

第一时间将会计职业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正确认识会计专业,热爱会计专业,敬重会计职业。短暂的三年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个如何尽快拿到会计职业资质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意识培养作好铺垫。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本领。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单位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院大力开展实训实验,仿真单位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流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在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过程中,不仅使其提高技能,还能体验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3.3开设专门的会计職业道德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学院应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应纳入会计专业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坚定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念,此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证书。

3.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关法规、道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枯燥,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案例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学院可以组织老师系统编写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寻违法人员人生蜕变的实质,警示学生在会计岗位要抵御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实践”的方式,且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意识,外显为诚信的道德行为。

3.5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职业意识教育与专业传授的结合点。

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篇12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员, 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 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尽相同。目前, 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 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差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有其特殊性, 即要区别于高职类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也要有别于学术研究型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区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

学术研究型高校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好, 学生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即使在本科教育层次, 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 希望将来成为该行业的精英。故该类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 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教育任务倾向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对本专业前沿成果的了解, 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在认真学习会计理论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实践能力。

2.区别于高职类院校。

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技能的运用, 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或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应用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就业目标主要定位于一线会计岗位,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职业技能为本位, 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要符合用人单位的专业岗位要求, 熟悉相关会计法规与会计制度, 能很好地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3.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要根据自身的特点, 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介于前两类院校之间, 即介于理论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之间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要同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 在强调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 特别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与高职院校类技术型人才相比要更加具有 “宽”且“专”的知识结构, 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要有更强的实践应用能力, 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即要求系统掌握会计学的专业知识, 精通会计业务, 又要求精通与会计相关的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能从多视角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

二、对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

关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 并于1999年发布了胜任能力框架。相继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 (ACCA)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 (CGA)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均进行了相应研究, 并提出了能力标准或能力框架。考虑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具体情况的差异, 我国学者刘玉廷 (2000) 、邓传洲、赵春光和郑德渊 (2004) 、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 (2004) 、陈检生 (2005) 等也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按层次划分, 可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低层、中层和高层三个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职业定位与能力要求;按功能分析, 将我国职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范围分为五个方面, 即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税务服务、业绩评价、信息和信息技术服务, 按其功能导出能力需求图;按能力内涵分析, 我国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职业价值能力等。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 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能轻易被竞争者效仿或替代, 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与素质:

(一) 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全的人格是对一个人整体个性的综合评价, 是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等多种能力的组合, 表现为极强的适应能力、钢铁般的意志力, 以及矢志不移的执着心态等。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健全的人格所产生的魅力是吸引其他人的重要因素, 具体展现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问题解决、人际交往以及应对挫折等多方面的能力。而拥有强健的体魄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 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结合会计行业的职业要求, 则可具体体现为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成熟的价值观。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 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诚信、真实、公正、可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抵制金钱的诱惑, 要有较强的法制意识, 正确对待名利, 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

(二) 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认识的积累, 可包含科学文化知识、相邻专业知识、本专业知识等。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具备记账、算账和报账核算能力的基础上, 还要具备对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 即具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即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进行全面、透彻、综合地分析, 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 利用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料, 结合企业管理中的落后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职业判断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环境复杂多变, 不确定经济事项日益增多, 而会计准则日趋简略, 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 如实地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 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能力, 参与企业投资、融资决策, 帮助企业理财, 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 并协助企业建立具有实质竞争力的服务;内部控制能力, 承担起企业内部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工作;熟练掌握会计法规及国内国际会计标准的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等经济交往越来越多, 会计人员除应熟悉掌握国内的会计法规外, 还应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三) 全面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途径。所谓实践能力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实践能力包括技术能力、操作能力;广义的会计实践能力还包括社会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能够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会计学专业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 应当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 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学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则是应对当今时代所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题的能力, 即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则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也是价值观养成的一部分。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大学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自主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己主宰学习生活, 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个过程, 探求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养成自主、自觉、自律、自强的习惯。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做出选择、控制或调节。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会计学专业人才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断吸收、更新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正如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所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是每一所高校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 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 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同质化, 要充分考虑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 不能偏离现实, 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 会计学专业学生尤其要注意和市场需求接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让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此,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精通会计业务, 熟悉国际会计惯例, 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 富有创新意识, 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 能在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 调整和改革现有会计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组成, 课程性质又分为任选课和必选课。公共课, 如英语、计算机、数学、管理学等课程的设置要与会计专业结合, 使学生能系统地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分析会计问题。会计专业基础课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拓宽会计专业课的范围,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 教学实践环节必须突出, 实践课时安排必须充足, 则课程体系主要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 在增加核心专业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 注重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如构建会计学认知实习、专业模拟实习、跨专业综合实习和实践基地实习等课程, 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区域内行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 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三) 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应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策略。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广纳贤才, 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并且在政策、经费、时间上保证和鼓励专任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同时可加强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青年教师, 鼓励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会计实践经验, 定期研究、分析企业会计实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间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其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因材施教, 在解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案例教学比例,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不断探索新的知识, 提高教学水平,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晔.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 2011 (8) :29-30.

[2]阳秋林, 唐洋.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113-115.

[3]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 2010 (3) :115-118.

上一篇:子宫内膜息肉与不孕下一篇:IPSec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