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方法例谈

2024-05-30

作文方法例谈(共12篇)

作文方法例谈 篇1

中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繁琐,真可谓千头万绪,于是作文复习这一本该是中考复习重头戏的环节便在这“千头万绪”中被忽视甚至被取代了,这可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学生怕写作,复习时不想写,在写考场作文时生搬硬套,假话连篇。语文老师应该怎么扭转局面,笔者认为,中考作文复习激发写作兴趣是前提,有序训练是关键,方法指导是保障。让学生始终坚持写作时抒真情写实感。笔者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一.最热点话题,激活兴趣———写实感

开学时,网上有一段视频在各社交网站引发热议,它就是柴静的《穹顶之下》。作为语文老师,怎么可能错过这么好的热点素材呢?我利用开学报名那天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视频。然后布置了写观后感。作文交上来一看,学生对《穹顶之下》有许多感慨,每位同学的作文都600字以上,有的写了几千字。我很感动,表扬了学生的写作态度,然后上了一节《观后感写作指导课》。

怎样写好观后感呢?

我让学生回顾读后感写作“四字诀”———引、议、联、结。这四字诀同样适用于观后感。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观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观看的内容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视频内容后,要对内容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一般按照“引一引”、“议一议”、“联一联”的顺序,但也完全可以“引一引”、“联一联”,再“议一议”。

考场作文中,要注意观后感的“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文章最好只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讲完观后感写作方法,让学生根据观后感写作“四字诀”互评本次作文,推选优秀作文。学生热情高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学生很快发现议论文和观后感的相似处。

二.最生活话题,引发共鸣———抒真情

临近毕业,特别是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他们将要提前离开学校时,同学们中间弥漫着浓浓的离情别绪。作为语文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的情绪怎能无动于衷呢?我决定让孩子们以“青春纪念册”为主题,记录我们最青春的三年。以“校园、老师、同学、自己”为写作对象,记录最美的青春,纪念难忘的三年。

为此,师生共同命题,设置了话题作文。如“最美校园”系列作文,孩子们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发现她的美。如校门口那丛三角梅,怒放了整个春天。作文讲评课时进行《写景作文写作指导》专题讲座。

师生还共同设置了命题作文“青春如花”、“我为我们点赞”等。半命题作文“最_________的瞬间”,让学生学会场面描写;“最_________的人 (他/她)”,让学生进行写人作文训练。讲评作文时孩子们收获很多感动,很多友谊,很多快乐。

三 . 最熟悉课 文回顾 , 温故知新———学写法

当我让这帮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们读七年级的课文时,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日子仿佛回到了旧时光。我们再一次从这些学过的经典课文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从《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多件事如何穿插照应;从《羚羊木雕》学习一件事如何写出波澜;从《荷叶母亲》学习如何借景抒情、巧用象征;从《贝壳》《蝉》学习如何把文章写深刻。在复习回顾中,孩子们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写作技法。

总之,中考作文复习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才能让学生乐写乐学,从而对中考作文有的放矢。

作文方法例谈 篇2

一、游戏法——用形象化的联想引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民间扎花的方法多种多样,材料程序繁简不一,其中,对幼儿来说,最基本和简单的扎花方法就是用捆扎的方法制作出丰富的图案来。通过前期的探索尝试,我们寻找出适合幼儿的材料和方法,即“包珠子”的方法,就是将幼儿游戏中用的小串珠、塑料雪花片等包裹在棉布里,用皮筋缠绕扎紧,染色后会出现深浅不

一、形状各异的环形花纹。但绕皮筋的技能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较好地掌握的,于是教师利用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引导幼儿想象:被包裹在白布里的小珠子看起来像什么?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像小蘑菇。教师趁势引导说:“好啊,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用雪花片变棒棒糖,用小珠子变小蘑菇,看谁变得又快又多。”这样,在游戏的气氛中,幼儿争先恐后参与扎花游戏,边操作边和同伴交流:“我包了一个大大的‘棒棒糖’”“我种了好多‘小蘑菇’”„„

二、验证法——用比较的方法提升幼儿的操作经验

幼儿的扎染经验在多次的操作过程中不断积累,但是零散的操作经验需要及时地提取和整理,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可迁移的新经验。如在扎染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用“包珠子”方法产生的环形花纹大小、形状会有不同,细心的幼儿还会发现,用皮筋缠绕捆扎的地方产生的花纹也是有变化的,有的环形很粗、有的环形花纹很细,一圈一圈的。另外,在卷折扎花时,幼儿发现自己只用了一根皮筋捆扎了一圈,但染色后却出现了好几道线形花纹。幼儿的这些发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扎染中需要提升的操作经验。于是,教师特意安排了一次比较实验,幼儿两人一组,用相同制作方法完成扎花、染色的程序,接着在拆解前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捆扎情况,尤其细致地观察皮筋捆扎时的疏密变化和布料的折叠方法,再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扎染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在布料的什么位置?然后再一圈一圈地拆解皮筋,观察所产生的纹理效果;同时,一层一层地展开布料,观察花纹的位置变化。最后,请幼儿一组一组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根据花纹的差异来分析两人在折叠、缠绕时的不同做法。这样一来,幼儿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如果扎花时皮筋一圈一圈缠绕得很紧密,就会出现一圈粗粗的环形花纹,而皮筋缠绕时每一圈都有空隙的话,就会出现许多圈细细的环形花纹;再有,如果把布料卷折了一次进行捆扎,就会出现两条线形花纹,而卷折两次捆扎,就会出现四条线形花纹,卷折的次数越多,出现的花纹就越密集。

三、添加法——用开放的过程丰富幼儿的创作思维

我们一般鼓励幼儿首先想象并确定中心花纹或主要扎花方法,当幼儿完成后,再引导幼儿利用剩余的布料继续创作。如有的幼儿想设计一个太阳的图案,太阳有一圈光芒,下面是大海,海上有一道道的波浪。在实际扎花的过程中,当他捆扎出太阳和波浪后,发现周围的布料还剩余很多,于是,他给太阳又增加了两圈光芒,在波浪的空隙中又添加了许多小泡泡,这样一来,作品图案变得丰富起来。还有的幼儿并不确定要扎什么样具体的图案,而是就用包珠子的方法来捆扎许多的圆形花纹,他先用大珠子,都捆扎满以后,又用小珠子在空隙中来捆扎,直到剩下的空隙再也包不下一个珠子了。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改变方式,用棉线将这件半成品随意地缠绕成团,染色后拆解开来,发现大珠子变成了一朵朵的花朵,小珠子变成了小花苞,而最后棉线的缠绕使得背景产生了深浅不

一、朦胧晕染的效果,整幅作品看起来就像是山野上盛开了一片烂漫的花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意外的收获是扎染活动中常有的惊喜,也是扎染活动吸引幼儿特别之处。

四、情境法——用事实的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创作

当幼儿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扎花方法后,就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尝试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制作了。我们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和游戏活动等,设计了一系列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真实的创作空间。

在“香香茶社”的扎染情境中,我们布置了多张小茶桌、小椅子,摆放了茶盘、茶壶、茶杯等,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悬挂的大大的“茶”字将幼儿带入了茶社游戏的情境中。而茶社里的桌布、坐垫、手巾、餐垫,以及服务员的围裙、头巾等都是未经装饰的白色。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能让茶社变得更漂亮?更能吸引客人?”、“茶社是人们休闲品茶的地方,用什么样的色彩更能让人觉得舒服、轻松?”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场景的提示,幼儿很快就进入创作情境之中,自由选择不同形状的桌布、餐垫、头巾等进行扎染制作。

五、图示法——用记录的方式建构幼儿的整体意识

我们的图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花纹的示意图,如圆形花纹、菱形花纹、线形花纹等,另一类是扎花方法和位置的示意图,如中心扎、四角扎、对边卷折扎、对角卷折扎等(图8)。它们的形成是跟随幼儿在扎染活动中的经验发展而来的。首先,在欣赏扎染作品时,教师引导幼儿整体欣赏作品的形与色,如“这幅作品的图案是什么样的?上面有哪些好看的花纹?”“这些好看的花纹在什么位置?是怎样组合的?”等,然后根据师生的讨论,画出整体图案的示意图;接下来,引导幼儿共同讨论“这些花纹可以用什么方法扎出来?”,于是就产生了扎花方法的示意图。

通过图示,幼儿能很清楚地了解扎花的基本方法与可能出现的花纹之间的关系,幼儿根据作品和图示的对照,自己总结出:中心扎能在布的中间出现花纹、四角扎能在布的四个角出现、对边卷折扎能出现直线花纹、对角卷折扎能出现斜线花纹等。利用图示帮助幼儿分析图案的特征和探讨扎花的方法,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到用简单的方法就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来,扎染真的很神奇。

中考作文复习方法例谈 篇3

一.最热点话题,激活兴趣——写实感

开学时,网上有一段视频在各社交网站引发热议,它就是柴静的《穹顶之下》。作为语文老师,怎么可能错过这么好的热点素材呢?我利用开学报名那天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视频。然后布置了写观后感。作文交上来一看,学生对《穹顶之下》有许多感慨,每位同学的作文都600字以上,有的写了几千字。我很感动,表扬了学生的写作态度,然后上了一节《观后感写作指导课》。

怎样写好观后感呢?

我让学生回顾读后感写作“四字诀”——引、议、联、结。这四字诀同样适用于观后感。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观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观看的内容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视频内容后,要对内容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一般按照“引一引”、“议一议”、“联一联”的顺序,但也完全可以“引一引”、“联一联”,再“议一议”。

考场作文中,要注意观后感的“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文章最好只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讲完观后感写作方法,让学生根据观后感写作“四字诀”互评本次作文,推选优秀作文。学生热情高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学生很快发现议论文和观后感的相似处。

二.最生活话题,引发共鸣——抒真情

临近毕业,特别是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他们将要提前离开学校时,同学们中间弥漫着浓浓的离情别绪。作为语文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的情绪怎能无动于衷呢?我决定让孩子们以“青春纪念册”为主题,记录我们最青春的三年。以“校园、老师、同学、自己”为写作对象,记录最美的青春,纪念难忘的三年。

为此,师生共同命题,设置了话题作文。如“最美校园”系列作文,孩子们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发现她的美。如校门口那丛三角梅,怒放了整个春天。作文讲评课时进行《写景作文写作指导》专题讲座。

师生还共同设置了命题作文“青春如花”、“我为我们点赞”等。半命题作文“最_________的瞬间”,让学生学会场面描写;“最_________的人(他/她)”,让学生进行写人作文训练。讲评作文时孩子们收获很多感动,很多友谊,很多快乐。

三.最熟悉课文回顾,温故知新——学写法

当我让这帮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们读七年级的课文时,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日子仿佛回到了旧时光。我们再一次从这些学过的经典课文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从《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多件事如何穿插照应;从《羚羊木雕》学习一件事如何写出波澜;从《荷叶母亲》学习如何借景抒情、巧用象征;从《贝壳》《蝉》学习如何把文章写深刻。在复习回顾中,孩子们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写作技法。

总之,中考作文复习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才能让学生乐写乐学,从而对中考作文有的放矢。

例谈个性化作文的方法 篇4

仿写是模仿典范例文再进行创新写作的练习。主要体现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表现手法等方面参考例文的写法, 重新写一篇文章。一种是依文仿写, 就如俗话说的“依样画葫芦”, 一种是按例文的句式、段式、结构、写法等进行仿写, 也就是“形似”。另一种是换题仿写, 就是取例文的某一特点, 如立意等, 仅仅是学习范文的精神, 也就是“神似”。

例如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四个排比句进行仿写。为《济南的冬天》描写雪景的比喻句进行仿写。又如《藤野先生》, 鲁迅只用了正面和侧面的简单几笔, 就使一个治学严谨但又不修边幅的老师形象犹如站立在读者面前。可要求学生采用此法仿写出自己尊敬的一位老师。茅盾的《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的典范作品, 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来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可让学生展开联想, 选择生活中与白杨有共同精神品质的某一物来写。有的学生写了“爬山虎赞”“竹子赞”, 先写它们努力向上攀登, 显露出坚强毅力和无限生机, 从而联想到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 由此点明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利用联想局部扩写

扩写是一种拓展性的写作形式。主要体现在利用联想对原文思维、情感与语言等方面的创新, 是对原作进行展开和生发。或扩充情节, 或进一步铺陈, 使之成为比原作内容更丰富的文章, 扩写的对象可以是一篇短文, 一段话、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个提纲或一首诗等。扩写时, 既要紧扣原文中心, 符合人物性格, 又要大胆发挥, 合理想象。

例如为《谈骨气》一文中的三个事例各补写一句名言或相应的事例。可以为记叙文补写合理的情节或者细致的描写。可以把概括性叙述补写成具体的描述。如在《小丑的眼泪》中扩写出小丑流泪后的心理活动或语言描写。有学生写道:爱丽卡, 以后我每年圣诞节都到你家来表演。爱丽卡兴奋地从沙发上跳下来说:“太好了, 我每年可以过一个世上最美的圣诞节!”还有学生写道“小丑心想以后我一定想尽各种办法给每个人带来欢笑和快乐!”。

三.发挥想象设题编写

编写是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 假设几个话题, 顺着这几个话题, 发挥想象去编写超越时空限制的传奇色彩的新故事, 或阐发自己的见解、看法。

如在学习文言文《东施效颦》时, 对东施的胡乱模仿, 启发学生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拟了几个题目。学生的题目可谓丰富多彩大家熟悉的一句话“爱美之心人皆有知”, 要注重内在美。什么是真正的美?自信本身就是美。我心中的东施, 可爱的东施等, 经过这次练笔, 学生懂得了如何发现美, 追求美。很多学生认为, 外表美固然令人赏心悦目, 但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消逝, 只有内在美最可贵, 提高了对美的认识。

四.发挥想像换体改写

改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是对原作从内容到形式发挥想像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作文形式, 方式多样, 可以改变内容、文体, 人称、表达方式, 叙述顺序等, 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或补充。

就某篇课文, 设计出不同的题目进行不同体裁的作文练习。例如, 在讲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 可以设计出几个作文题来写。《如何吃牡蛎》写成说明文;《求婚》将姐姐、姐夫求婚、结婚的内容扩写成记叙文, 《我的金钱观》写成议论文。通过改写, 不少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还对当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之风、公款吃喝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拓宽了写作思维角度。学生要完成不同的文体, 就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 或归纳, 或想像, 或发表见解, 尽可能地得到各方面训练。这种训练, 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激起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恨,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爱, 又能提高学生的推理、想象和写作能力。

例谈演讲稿的写作方法 篇5

在演讲活动中发现,不少学生几乎是背讲稿(或是在朗诵),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反应冷淡,没有共鸣。原因在哪里呢?

演讲词具有说理性、鼓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说理性要求演讲词要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强调情理结合,以理服人;鼓动性要求演讲词声情并茂,具有一种打动听众、激励听众和征服听众的激情;针对性要求演讲词提出和回答听众迫切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听众、不同场合,设计和调整演讲的内容和风格等。学生演讲的缺陷,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上述特点并遵循其要求,他们要么通篇议论,滔滔不绝;要么罗列事例,没有说理;即使两者都具备了,也不能用自然的口语以及发自肺腑的感情去打动听众,吸引听众,没有和听众进行感情沟通和交流。

成功的演讲效果应该是情理兼备,水乳交融。具体地说是内容上要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见解精辟、内容丰富、说服力和感染力强;表达方式上要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灵活运用,寄情于理,寓理于事。

常见的演讲,以下面几种体式居多。一是以讲述个人经历为主,引出人生经验和体会。二是旁征博引,以名人名言或轶事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演绎人生道理。三是结合现实,归纳道理。

笔者认为初涉演讲,宜把第一、第二两种体式综合起来,把以叙为主,夹叙夹议的方法运用到演讲之中,比较容易达到情理兼备、水乳交融的效果。原因有四:一是学生社会阅历浅,不可能有太多的经验和体会,必须引用名人名言、轶事及现实事例。二是夹叙夹议的演讲,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方便记忆,避免心理紧张而忘词。三是夹叙夹议,以叙为主,精选的故事形象鲜活,生动感人而使人如临其境,演讲者容易进入忘我之境,达到仪态从容、声情并茂的境界。四是夹叙夹议,容易由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晓人,牢牢抓住听众的心,收到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效果。

一、演讲中的“叙”

夹叙夹议,以叙为主,并不是议不重要,而是说叙述的内容在文中篇幅较长,又是情、理、趣等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对所叙述内容的精选、加工和整理,尤其重要。

(一)叙什么?怎么叙?为世俗光景的奔忙,为家庭温馨的欢悦,为事业成败的苦乐,为美好明天的憧憬……都可以成为叙述内容,而对所叙内容则应根据演讲主题(即上述所说的“理”)精心挑选,合理裁剪,做到繁简得当,取舍得法:有的自始至终,娓娓道来;有的千锤百炼,概括提要;有的按需取材,切取片断,甚至片言片语或某个神态、动作。阅读《半月谈》2003年第9期中《用生命践约》,这篇文章虽不是演讲词,但它精选事迹的手法却很值得借鉴,这里举三个例子。

1.特写镜头式。文中介绍广东护士胡彩华的事迹时只简洁几笔,交代几句,就重笔落在对爱子的思念上,并用特写镜头的方法写道:“一次,实在太想孩子,她就打电话让家人把孩子领到楼下的花园里玩耍。年轻的母亲隔着窗玻璃,眼巴巴地望着自己一点点抱大的孩子,禁不住掉下眼泪。”非常的时期,特殊的见面,坚毅的母亲对职业的赤诚和对爱子的牵挂,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2.矛盾焦点式。一个儿子的父母同在一个被指定为“非典”治疗定点医院工作,按规定可以享受只去一个人的待遇,当家庭会议讨论谁去的时候,这对从未拌过嘴的恩爱夫妻发生了争执:“父亲说,他是一家之主,有责任承担这个危险。母亲说,如果只有一个人去的话,那就让她去。他们就在饭桌上平静地争执着,而我的心却像被刺破了一样,我不敢相信我的家庭竟会面临这种生死抉择。”对于年幼的儿子,父母无异于天和地,职责和亲情,事业和家庭的严重冲突,儿子的无助和伤心,怎不令人为之动容?!

3.同中求异。“非典”时期医护人员被公认为最可爱的人,面对“非典”,无数医务人员迎着困难上,朝着危险冲。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谁没有父母恩,没有儿女情,谁能面对死神无忧而笑?护士温炜却是个例外:“4月8日,是北京地坛医院护士温炜非常高兴的日子,这是她的结婚纪念日;另外,医院在当天通知她准备进入‘非典’病房工作,这样,她就可以和已在‘非典’病房工作的丈夫蒋荣猛并肩作战在抗病第一战线了。”把一生的幸福悬于万丈深渊的险地却能由衷高兴,这样求异的精选方法,极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平常之中见伟大的优秀品格。

上述三个例子均为按需取材,切取片断?穴这些片断中,或语言或神态动作?雪;当然,必要的话也可以自始至终,完完整整,娓娓道来。对材料的精选、加工,方法之多,不胜枚举。

这里要求演讲者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曲啸、张海迪等独特、坎坷甚至是悲壮的人生经历,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历程,当然是演讲内容中“叙”的绝佳材料,但众多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年轻的学生、演讲的初学者就没有可叙之事吗?芽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伟人之事可能惊天动地,英雄事迹固然意义重大,但平民百姓之事也有可能以小见大、蕴含哲理呀。这里所提的生活积累,只要具有积极意义,包含深刻哲理,并经过演讲者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那么,它可以是自身的经历,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的经历。

?穴二?雪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不断实践,发现和总结技巧。日积月累,我们就会才思敏捷,叙述起来灵活多变,左右逢源,增强演讲的形象性、可感性,增进同听众的感情交流。

叙述的灵活多样可使演讲生动、激情横溢,而且常常在灵活善变中收到妙趣横生或寓意深刻的效果。例如:

1.触景生情法。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演讲家,他的《最后的演讲》无人不知。在一次“五四”纪念活动大会上,他说:“我们的会很成功。朋友们,你们看?穴他指着从云中钻出来的月亮?雪,月亮升起来了,黑暗过去了,光明在望了。但是乌云还等在旁边,随时会把月亮盖住?选……”闻一多用月亮正好从云中出来的景色来比喻学生运动的光明前途,同时暗示反动势力会随时破坏。此时此景此情,演讲者与听众可谓情相通,心相连。这种借景抒情,借物说理的方法,比喻恰当,寓意深远,初学演讲的学生应该多多学习和揣摩。

2.巧用比喻法。某君在一次欢迎会上呼吁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有人当即发难:“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那香港呢?芽”此君环望四周,指着脚下的机场说:“……谁见过哪个国家只有一个机场吗?芽”——演讲中形象化的叙述,一样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功效。

?穴三?雪演讲要达到情真意切,情理交融,作者首先要明事理,倾真情。所叙之事要先自己动情,才能情动听众;所议之理,要先坚信不移,才能理服听众。精选、加工和整理所叙之事,就是以此为原则的,所议之理则是由事引起,因循规律,自然生发,最终达到情也动人,理也服人。

?穴四?雪演讲词撰写训练阶段的情,到台上演讲时一般都打了一定的折扣,这是由于临场经验和心理因素影响的原因。正是如此,我们力求讲稿撰写时要倾注真情,训练阶段要酿足感情,演讲的时候要力求忘情。这里要求演讲者注意情感积累。著名电视主持人倪萍被誉为“煽情高手”。她那感时花落泪的情感,不是装得出来的,而是发自肺腑的情感体验、情感积累。采访中,她经常被采访对象感动。有一次,她在采访中被坚守在冰天雪地中的戍边战士感动了,过后还一直牵挂着,当春节晚会上提及此事,特别是当大屏幕上闪过战士们凝重肃穆的神情时,倪萍又一次激动了,话语含情,双眼盈泪,激情喷发,此时此刻,现场及电视机前的千千万万父母为之动容,掌声雷鸣。这就是情感积累所发挥的神奇作用。

二、演讲中的“议”

在演讲中,“议”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议可揭示主题,可激发情感,可表现人物品格等等。

议有多种多样,有作者直议、借言代议等,还以《用生命践约》为例。

面临危险,四川医院感染科全体医护人员,没有一个在《困难调查表》上填写“困难”,作者叙述之后,紧接议论:“明知凶险却达观,这是一种坚忍的力量,一种无畏的美丽。”——作者直议式。

“眼看一批护士倒下,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院士被感动得热泪纵横:这就像在战场上炸碉堡啊,前赴后继?选”——借言代议,借用与护士并肩作战的钟南山院士的话语,揭示出护士的无畏精神和高尚人格。

按艺术手法,有诗化的议,有对比的议等。

诗化的议,如“——轻轻地,您走了,留下的,是沉甸甸的悲痛;慢慢地,您倒下了,树立起来的,是人们对您的敬重。”这是人们对“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的哀思。这如歌如诗的赞美,牵动了多少思念,又带着多少对英雄的敬爱。

对比的议:“一听‘非典’,普通人避之惟恐不及,医护人员却迎头而上。”——这样的议,不事渲染,不多解释,英雄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深入人心,变成榜样,化作力量。

由上述例子明显看出,夹叙夹议的长处是,叙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议能画龙点睛,升华情感,促使演讲者和听众的情感由感性之情升为理性之情,使演讲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

作文方法例谈 篇6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请以“唤醒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学生例文一】

唤醒自己

王晓龙

下了一夜的雪,醒来已是白茫茫的一片。我早早地起身,到家乡的小树林里赏雪。好久没有下这样大的雪了,内心有些欢喜有些激动。

风轻轻地吹落枝头的雪花,雪花漱漱地下落。静极了。我紧闭着双眼去感受。忽然一声凄凉的叫声传入我的耳朵,前面一个黑色的物体在蠕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在挣扎。这是一只很小的黑猫,估计是才出生不久的。忍受过寒冷的一夜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尽管天生就讨厌猫,我还是走近了。

它的身上沾满了泥水,污秽不堪,全身的毛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它看到我时叫得更加凄惨了,拼命地往我腿边靠。泥渍沾在我洁白的衣服上。我厌恶极了,迅速用脚将它拨开。一次一次,它终于不再过来,无助地躺在雪坑里,绝望地看着我。它的身体慢慢颤抖起来,隔着鞋子,我依然能感到它身上硬梆梆的,对,它的身上结冰了。

我转身离开了它和那凄惨的叫声。那令人揪心的声音渐渐地远去,直到再也听不见。雪还是那样地飘着,却再也不是以前那样生动可爱。天空像是骤然变冷了。我不禁缩了缩身子。我没有去救它,我没有去救它。它很快就会被冻死,那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呀,与我们一样。

慢慢地走着,内心似乎愈感压抑,像犯罪般的慌张。终于在我快离开树林时掉回了头。我是跑着回去的,内心不断地有一个声音在喊:它真的会冻死,它真的会冻死。当我赶到的时候,它蜷缩在那儿,看见了我,依然拼命地靠过来。这一次我没躲,轻轻地将它抱起,心痛的感觉悄然袭来。它似乎是一个冰球。我把它抱在怀里,紧紧的。它伸出那颗小脑袋看着我,眼里亮晶晶的,是眼泪吗?也许是雪水吧!不一会我听到了呼噜呼噜的声音,它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是那样亲切安谧。

它活过来了,但也许它本来就不会死。它总是跟着我,趴在我的书桌上,常常将我的书桌上印上几朵黑色的小梅花。

冬天再一次来了,而我即将面临高考,每当我挑灯苦读时,它都会趴在我的脚上睡觉,它真的很讨人喜欢,而我感觉到的是一种温暖。

点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当我们真正面对别人的苦难时,我们有时会选择退缩,我们的内心会进行一场道德的斗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反正别人也不知道,这些想法或许我们都会有。但是另一面,我们的良心又会不断受到拷问,我们会感到不安,我们会在内心贬低自己的行为。现在作者就面临这样的矛盾。难得的一场大雪,乘兴赏雪,却被一只可怜的快要冻死的小猫给搅和了。想逃避,可最终还是被良心、爱心唤了回来。文章的主旨不难理解,作者表现了自己的爱心。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唤醒的过程写了出来,通篇把笔墨放在冰天雪地里小生命的无助和可怜,写救与不救的矛盾斗争,没有多余的议论抒情而主题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记叙文的审题来讲,作者抓住了“唤醒”二字,写了事情的过程。从立意的角度来说,作者表现了自己的爱心,而且是对动物的爱心,这一点更加难能可贵。从构思上来讲,作者注意运用了前后对比,开始是愉悦地赏雪,后来是兴致全无只想逃离,开始写小猫的可怜,自己的厌恶,后来写小猫的可爱,文章富于变化。

【学生例文二】

唤醒自己

窦静

开学了,我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返校。爸爸妈妈为我准备了好多零食,还为我买了一套新衣服。进校门时照例又碰上了几个乞丐。

我们学校的门口经常有一些乞丐“出没”,他们或老或少,或病或瘫,在自己身前置一个饭盒,便大模大样做起“生意”来。有些小孩甚至挡在出入的师生面前,一副“不给钱别想走”的无赖嘴脸。

今天挡在我面前的老乞丐,穿着看起来并不怎么暖和的蓝色中山装,身上挂着几只灰白的袋子。一只手拿着杯装的粥,也许是在卖粥的小摊上讨来的,另一只手握着饭盒向前伸着,似乎只要他伸长一点,路人就会多给他一毛钱。这样的乞丐我见得多了,我几乎可以确定,他身底穿着保暖衣,口袋里藏着手机,是个比我阔许多的“大爷”。一位“大爷”向我这个尚“寄生”在父母身上的学生讨钱,真是滑稽!

于是我大步流星地从他身前走过,忽略了他向前伸的脏兮兮的手,忽略了他明显浮肿的脸,忽略了那渴求的双眼。可是,走在校园的路上,老乞丐的手和浮肿的脸却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一种莫名的罪恶感包围着我。我哪里做错了?我讨厌这种感觉,它让我心慌,像是做错了什么事。

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事。一个老乞丐讨到了我家门口。我看他老态龙钟,着实可怜,就把家里的小半袋米拿给了他。乞丐笑了:“你妈妈回家会打你的哦。”他执意不肯收,我拼命地要给他。最后他叹了叹气:“好孩子,好人有好报。”然后拿着那小半袋米蹒跚着走了。

妈妈回家做饭,一看米没有了。我说拿去喂鱼了,妈妈一怒之下给了一顿揍。但是我没有哭,一种自豪感和正义感充满了我的小胸膛,我有些激动,像是当了一回英雄。

可如今,这位小英雄哪里去了?我兜里有4块钱零钱,它可能会在某家超市里轻易地变成零食,但那个老头儿可能需要4块钱买药。

我毅然回头,返回了校门口,那个老人还在。我轻轻地走到他的面前,弯下身轻轻地把4元钱放在他的饭盒里,没有“咣当”一声的轻蔑与傲慢。那一刻我想微笑,眼睛却不争气地湿润了。

点评:每个人可能都会担心自己付出爱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至少我们付出了爱不会被欺骗。作者遇到乞丐时起初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她最终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与爱心,特别是她想到了小时候的一次“英雄壮举”,让她对今天的自己产生了不满。她重新走回校门口,投下自己的爱心,也完成了一次唤醒自己的历程。

写记叙文,我们有时总感觉到生活中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不值一写。其实不然,小事中也有闪光点,也有美,也有真情,也有真爱。把这样一些细节抓住,然后把它放在特定的背景下,那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当然要把这些生活中的点滴之美突显出来,就必须要想办法去烘托,去设置铺垫,去制造故事。

【教师尝试】

唤醒自己

王中海

2010年2月21日,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

当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中国小将,年仅19岁的周洋,在8名参加决赛的选手中脱颖而出,以绝对的优势获得冠军,赛场顿时沸腾了。闪光灯闪烁不停,周洋和主教练激情相拥,身披中国国旗的周洋绕场答谢现场的观众。

赛后,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周洋。问及夺冠后的想法,周洋难掩心中的激动。她断断续续地说,我感到我更加自信了,还有我要让我的父母过得好一些,父亲一直有病。

多么朴实的话语!且不说周洋是个多么孝顺父母的孩子,始终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只想在这里讨论周洋在这一场比赛中唤醒自己收获的自信。

在半决赛中,周洋和另外两名队友一起冲击决赛,王蒙更是被寄予厚望。可是最终只有周洋成功晋级。由于种种原因,决赛共有8名选手参加,作为传统的优势项目,韩国队独占3席,其他选手也都有问鼎的实力,周洋要想夺魁可谓势单力孤,难上加难。

狭路相逢勇者胜,孤军奋战的周洋赛前一遍遍地呼唤自己:周洋,你一定可以的!大赛在即,她没有去想自己是初出茅庐,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她没有去想自己乳臭未干,今年只有19岁,标准的90后;她没有去想和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世界强手,特别是韩国队的三名选手。动人心弦的发令枪响了,周洋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超越、反超越、碰撞,风驰电掣,险象环生。当比赛还剩三圈时,周洋再次突出重围,而且越滑越快,把所有的选手甩在了身后。此时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扬已经在祈祷周洋保持状态,因为冠军不出意外,就要花落中国队了。果不其然,周洋以绝对的优势冲过终点线,夺得了这枚宝贵的金牌,打破了冬奥会的记录,改写了中国速滑队的历史。

周洋创造了奇迹!评论员这样说。因为周洋还如此的年轻,因为这不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因为韩国队太强大了,曾经在上届都灵冬奥会包揽金银牌,这次又有3名选手晋级决赛,还因为中国队一号人物王蒙犯规出局,全队的希望都压在了周洋的身上。

但也许正是这些原因,给了周洋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或者说周洋在这种环境下唤醒了自己的自信: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最终周洋成功了,她给了所有人一份感动,一种启迪:努力地唤醒自己吧,人的潜能只有在自信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点评:这是一篇带有时事评论性质的文章,通篇都是以周洋夺冠这件事作为材料,揭示唤醒自己的自信就可以发挥自己潜能的道理。文章中两次提到周洋在关键时候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地唤醒自己的自信,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战胜了强手,取得了成功。时事评论带有叙议结合的特点,周洋夺冠的过程在文章有完整的交代,但始终是为了突出周洋成功给人们的启迪——周洋唤醒自己的自信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一中心。第1至3段是全文的一个引子,第4、5段着重突出周洋夺冠之难,与后文的观点是紧扣在一起的。

作文方法例谈 篇7

立意新颖, 就是立意要独特, 闪耀着自我的个性色彩。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还是考场作文, 学生们的立意还是令人担忧, 即使是优秀作文, 立意的空间也还太小, 视野还不够开阔, 甚至出现雷同的立意。事实上, 要想考场作文得高分, 就要在立意上进行创新。

立意的独创性, 指的是文章中心要有时代气息, 站在时代的高度, 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真知灼见。或在某一点上超过别人的见识;或在某一方面有新的独特的发现。写作时, 特别是考场作文时, 立意要新颖, 往往需要利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即同样一个话题, 避开一般的构思和立意方式, 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 或借旧事物翻出新意, 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 这样的文章是最受阅卷老师青睐的。

那么, 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脱俗, 能够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 能够跳出习惯性的思路呢?我在一次口头作文训练课上得了启示。

课上, 我在黑板上写了“出乎意料”四个大字, 然后对学生解释:“出乎意料”是这次口头作文的基本要求, 不是标题。即要求这次口头作文的内容必须是人们意料之外的, 必须是与通常的情况、正常的情况截然不同的, 而且既要出乎意料, 又要合情合理。至于标题则根据口头作文的具体内容自行拟写。

思考过后, 一个平时写作较好的学生首先发言:

“我的题目——我看‘飞蛾扑火’。”

“人们常用‘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话来嘲讽那些不自量力,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铤而走险的人。然而我却认为:扑火恰恰是飞蛾扑火的可贵之处。”

“飞蛾在茫茫的黑夜中奋飞。此时, 即使是发现了一星半点的光亮, 它也要全力扑上去, 扑向那光明的所在, 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飞蛾的这种追求光明的精神, 不正如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勇于献身的革命烈士吗?在那黑暗的年代里, 他们为了寻求光明, 为了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 不顾个人安危, 就算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飞蛾扑火, 不惜献身和这些革命志士是多么相似啊!”

“所以我认为, 飞蛾扑火并非不自量力、铤而走险, 而是向往自由、追求光明。”

学生发言之后, 我让其他学生点评, 然后再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飞蛾扑火’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成语, ‘自取灭亡’是它的含义, 把它的含义说成是‘追求光明’, 这确是出人意料, 而且解说也合情合理。这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一个人们熟知的老问题重新去分析、研究, 得出一个人们尚不知晓的全新的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是可喜的。”

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发言道:

“我的题目是——‘我很幸运’。”

“我是一个差生, 因为上课喜欢开小差, 搞小动作, 所以总是被安排坐在那被人遗忘的角落。一次上数学课, 受罚在讲台上抄题目。奇怪的是, 那一刻, 我不仅不难过, 反而在心头涌上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运和满足感——因为‘我’从没有如此受到大家的关注啊……”

话音刚落, 掌声便响了起来。随后我总结说:“人物或事物发展变化的结局, 与一般的人物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全然不同, 这也是一种出人意料, 像《我很幸运》就属于这一类。那么, 在这堂口头作文训练中, 你们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们纷纷发言。

学生甲:思考问题时, 必须打开思路, 要想得广阔, 要想得长远……

学生乙:要注意把思维引向人们尚未涉足的领域……

学生丙: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条条框框……

……

课堂总结:“同学们, 克服惯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见人之所未见, 言人之所未言, 你的文章就能创新出奇。这也是这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的东西。”

此后, 诸如此类的训练课, 我始终让这种创新思维贯穿在作文教学中, 特别是教师拟定同一题材或同一题目的训练, 更能让学生解放思想, 放飞心灵, 张扬个性。在批阅作文时, 我能看到大家可喜的进步, 对同一个题目学生们常常能写出五彩纷呈的内容。如以《我喜欢的颜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们能改换立意或另选角度, 力求别出心裁, 能结合各自对生活的体会和感受, 对自己喜欢的颜色发表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又如以“竞争”为话题, 有的学生改写寓言“狐假虎威”, 指出只有拥有狐狸一样聪明的智慧,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单靠蛮干、苦干是不行的;还有学生把视角定格在关注小生命上, 从它们的竞争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 如“蜜蜂争着奉献, 蚂蚁争着干活……立意可谓独辟蹊径, 文章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独特的个性。有一个学生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课堂教学方法例谈 篇8

一、让诗词在课堂教学中飞扬

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既需要老师深厚的知识功底, 更需要老师精心巧妙的安排。语文课堂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知识, 又要向学生传播文学和文化。那么我们不妨尝试着将古典诗词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这样, 既可以强化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同时又可以了解作家、赏析作品, 可谓一举多得。

首先, 在课堂导语的设计上, 可以运用诗词。比如《兰亭集序》, 可引用这样一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以上诗句, 都在谈一个话题:自然永恒, 而人生短暂。我们今天学的《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也在抒发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学习课文, 探究一下他的人生态度。

又如在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目《祝福》的讲授中, 可引入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是一年中充满希望的季节, 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新一年的开始, 于是就有了春节的习俗。但爆竹声中, 春暖花开之时, 心似冰雪的人也有, 祥林嫂, 便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在导语中安排诗词,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探究。而在讲课过程中间也可以穿插相关的诗词作品, 以作扩展和深化理解。

比如《阿房宫赋》, 在第一段讲解之后, 可介绍诗作《途经秦王墓》: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秦始皇陵龙盘虎踞, 气势雄伟, 他想死后也享荣华, 更何况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呢?大兴宫室及陵寝, 也许是每代帝王的共同之处, 因为他们想在拥有了丰功伟绩之后“不朽”, 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想到, 不朽的可能是这样的豪华建筑, 是他们曾经的功业, 而他们的形象和名声也恰恰在这种大兴土木中崩塌了。

而在第二段之后, 可介绍诗作《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自古就有帝王后宫三千的说法, 但即使是再多情的皇帝也难以宠幸三千佳丽, 无数带着希望入宫的女子甚至终生难见皇上一面, 以至成为白头宫女终老宫中。如果说大兴土木耗费难以数计的资材, 搜刮了太多的民脂民膏是一种“物”的奢侈的话, 那么, 这种搜罗天下美女的做法, 无疑是对“人”的摧残, 无数女子的青春乃至生命被埋葬在这里了。

以上两例是在讲课过程中的穿插, 而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运用诗词, 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鸿门宴》, 在课文分析完之后, 可引入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楚汉战争, 项羽兵败, 他自己认为是天意:此乃天亡我也!而王安石则认为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失去了军心。而我们从课文中可以看到另外一点, 项羽败在了他性格上: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他和刘邦, 有着大致相同的志向, 为何一个成为开国之君, 而另一个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呢?一个结论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也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又如, 在《石钟山记》课堂的结尾处, 可以引入苏轼的《题西临壁》, 引导学生认识:此诗中的苏轼头脑冷静、思维缜密,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对同一个问题, 角度不同, 结论迥异;而身处其中, 可以看到细微处, 却不能总观全貌。而他在探访石钟山时, 却犯了一个错误——单一角度地观察事物, 以致只闻其声, 未见其形;身临其境可贵, 但整体把握欠缺。如此对比, 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石钟山记》的思想内涵。

总之, 古典诗词的巧妙运用,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又可以增加知识储备, 为诗歌鉴赏做好铺垫, 同时还为课堂教学增加了亮色。既然教学是一门艺术, 那么我们不妨让诗词在课堂上绽放光彩。

二、让“小结”在课堂教学中闪光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思想内涵, 而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关注语言文字知识的话, 也就背离了文章作者和课本编者的初衷, 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学习文化、熏陶思想, 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特别注意的。而在一节课的结尾处作精当的“小结”则可以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下面略谈几例:

如《过秦论》可做“小结”如下:

战国的烽烟中, 站起了一位伟人———秦始皇, 随之站起的还有那边关冷月下的万里长城。红旗猎猎, 血流成河, 秦始皇征服了中原大地, 但他却没有征服一个女人———孟姜女。万里长城挡住了千军万马, 却挡不住孟姜女的一捧眼泪。秦王的功绩就在孟姜女的哭声中慢慢泯灭了。孟姜女是一介草民, 孟姜女的眼泪却是民心。秦王的强暴、残忍, 又如何抵得过百万民心呢?苛捐杂税、大兴土木、穷兵黩武, 仁义不施又怎能万寿无疆?秦王朝走向灭亡乃是历史的必然。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看待历史。

又如《灯下漫笔》小结:

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能在黑暗中看透世界、又看清历史的, 非鲁迅莫属;能够在入木三分的批判之后点起灯来引领出一条道路的, 也只有这一代文豪。灯下看世界, 黑暗中几多思索;漫笔评古今, 呐喊中几多希望。好一双眼睛, 好一支笔, 好一个将民族唤醒的鲁迅!

特定的历史背景衍生出特定的文化, 像《灯下漫笔》这样一篇文章、像鲁迅这样一个人, 要跨越半个多世纪让年轻人读懂, 固然需要老师对课文精细的分析, 而最后的“课堂小结”则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一篇文章, 如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观点的话, 则需要老师做最后的点拨归纳。另外有些文章, 虽历经数年, 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话, 老师也可以在“小结”中作教育迁移。比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1、“满招损, 谦得益”

一个人有了自满之心, 便会傲视别人, 而进取心会慢慢的消尽, 又怎能进步成功呢?而心怀谦虚, 始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只有知不足, 方可思进取, 于是奋起直追, 进步会在不知不觉之中。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贪图安逸, 得一时之快, 而梦醒之后往往发现两手空空。所以, 不要埋怨生活的辛苦与枯燥, 不要因不得自在而耿耿于怀。记住那句话吧:在你成功之前是无权享受的!

3、祸患常积于忽微

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小的错误视而不见, 往往会失去很多东西, 所谓“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4、智勇多困于所溺

生活中有很多的聪明人, 但他们的结局并非都圆满, 而“玩”则是阻挠他们成功的魔障。玩人者身败名裂, 玩权者身陷囹圄, 玩钱者倾家荡产, 玩时间者呢?必然断送青春和前途。此所谓“玩物丧志”。

以上几例, 只是对“课堂小结”的浅浅的尝试, 但我们不妨从中感觉到, “课堂小结”就如同画龙点睛, 总结内容, 深化理解, 渗透思想, 迁移教育, 可谓一举多得。

新课导入方法例谈 篇9

一、描绘景物法

就是用精美的语言来描述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景物, 营造美的氛围, 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听潮》一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亲眼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的?大海是蓝色宽广的, 大海是愤怒倔强的, 大海是精深博大的。同时, 大海又是美丽温柔的。现在我们就跟鲁彦一起去聆听潮声、领略海景。”学生们在这样的描绘中很快进入了海的世界;再如教《从宜宾到重庆》, 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头语: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水道, 她以秀丽的身姿装扮着华夏大地, 她以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 在她的身边矗立着一座座美丽的城市。今天我们就去游览其中的两个地方: (板书) 《从宜宾到重庆》。”接着学生们便能以美好的心境去听课文录音了。此法操作简单, 凡是写景状物的课文均可借用。

二、点缀常识法

“点缀常识法”, 就是对文学知识不作生硬的介绍, 而是用文学性的语言来传授文学常识, 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如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便可这样导入:“我国文学之河源源流长, 各朝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景。明清时的小说更是欣欣向荣, 产生了四大古典名著, 即罗贯中编织的帝王将相的智谋世界, 施耐庵营造的绿林好汉的传奇世界, 吴承恩描绘的仙狐鬼怪的神魔世界, 曹雪芹抒写的才子佳人的言情世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水浒传》的节选 (板书)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段导入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对古典名著心驰神往, 接着他们便会极有兴趣地去阅读课文。当然, 在导入新课时, 还可以通过对写作常识的简介来引入课文。如《海燕》:“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 比较比喻, 它具有暗示性、多意性和难确定性。因而更具美感弹性。如‘春’, 她既可象征美好的生活, 纯洁的爱情, 真挚的友谊, 战争的胜利和新局面的出现。同时, 春光易逝, 人生无常, 它又象征着感伤。学习时要注意联系背景和写作动机, 确定象征意义。现在我们就学习一篇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散文诗 (板书) 《海燕》。”

三、评论人物法

评论人物多半是指作者, 一般是用肯定语调, 用赞美的语言来推荐作者, 引起学生注意, 用作者的魅力把学生引入课文。

在讲《岳阳楼记》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宋朝是我国群星闪烁, 人才辈出的朝代, 范仲淹就是其中一颗分外耀眼的明星, 他文韬武略, 堪称一代英才。然而他幼年丧父, 家境贫寒, 但他胸怀大志, 发奋勤学, 终于一举成名, 成为宋朝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并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撰写的优美散文《岳阳楼记》。”这段文字就很快地把学生带到了范仲淹身边。

四、联系背景法

我们知道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背景, 文学作品的创造也离不开背景。因此在讲课时, 可联系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导入新课。如讲《孔乙己》一课时, 我曾这样导入:“自从隋炀帝开科取士以后, 特别在唐宋时期, 科举的确为封建社会择录了不少优秀人才。然而到了清朝, 科举制度已蜕变成了造就奴才、培养庸人、扼杀人才的社会肌体上的一颗肿瘤。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板书) 就是科举制度的殉葬品。”这种导入方法, 许多课文都可以运用。

五、谈话激情法

古来多少事, 尽在谈笑中。谈话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 加深师生感情, 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轻松愉快起来。如教《变色龙》, 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这样的谈话———

师:“现有一个案子, 狗咬了人, 假如你是一个警官, 你怎么断这个案子。”

生:“公正执法, 弄死狗, 教育人们要管好自己的狗, 不要随便把狗放到大街上去。” (教师肯定, 同学们击掌鼓励)

导入:我们看看 (板书) 《变色龙》中的警官是怎样断案的?

六、情境导入法

这是目前最流行的导入方法。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电脑的普及, 音乐、光盘、银屏、投影等现代教学工具已步入课堂, 它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条件好的学校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手段进行教学。如教刘禹锡的《陋室铭》, 便可在大屏幕上徐徐展示日出韶山的壮景, 然后将远景切换成近景———毛泽东的故居, 加上音乐和旁白:“三间小土屋, 却聚焦着世界的目光, 谁能说它简陋呢?”接着便导人新课, 效果极佳。

写作教学方法例谈 篇10

一、教给方法, 引导积累

教学, 老师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保证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能够自学, 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终生。写作教学中, 学生在观察东西时, 经常见大不见小, 更不会小中见大。好像只有发生火灾、地震, 只有开运动会、看电影才有的写, 而往往忽略一些细微的, 但却很深刻的东西。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 要注意运用各种感官,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抓住问题的关键, 只有做到观其形、辨其色, 闻其声, 触其体, 嗅其味才能更好地完成习作。只有这样的观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刻性。

为了帮助学生扩大视野, 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观察奇妙的自然现象, 让学生在观察中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告诉学生在选择观察对象时要切合实际, 同时要根据习作训练要求, 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还要特别注意在学生进行观察后, 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以多种形式联系说话, 如小组讨论, 整体练说等,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和及时的评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素材和方法的积累,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 观察方法更加到位, 习作思路更加开阔。

二、作好记录, 储存积累

写作的素材来源方式广,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可能成为学生习作的对象。但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闪光的素材可能一闪而过, 要注意要捕捉、积累, 否则可能失之交臂。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学到的观察方法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 做到每日观察, 并记入观察笔记。只要勤观察并记下日常身边发生的事物, 日积月累, 不断坚持, 学生的观察才能成为习惯, 才能积累足够的素材, 习作时联想才能丰富, 思路才能宽阔。

三、鉴赏名作, 提高品味

写作的取材、写法并不孤立, 好的素材、词句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写作教学时, 应鼓励学生平时多读范文, 多读名作, 学习名家如何写景写物, 如何表达感情。通过阅读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等, 学习如何写人, 通过阅读《桂林山水》《颐和园》等, 学习景物的写法、感情的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久而久之, 学生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下, 就会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表达手法, 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审美品位, 把一些优美的词句很自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四、提倡仿写, 实践中学

仿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例文的格式、写法等进行自我写作的方式。教师应注意有效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首先对例文的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进行详细讲解, 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例文样式进行写作。例如, 学习了描写风景的《桂林山水》, 知道了该文采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结构, 而且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景物的描写全面新颖。根据以上内容, 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个自己家乡的景色, 并相应运用到以上知识。再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 可以让学生根据例文的格式, 关于杨梅的介绍步骤等仿写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等。学习了《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文章, 可以要求同学按文章中空间位置的介绍过程等来写一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仿写中, 充分理解例文的精髓, 从而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熟练加以运用。

五、指导修改, 取长补短

习作的成功, 写只是一方面, 修改对于促进形成优秀习作也至关重要。修改应包括以下三种方式:1.学生自改。自改主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认真通读写作, 发现习作中的错别字、漏字、错误的标点、笔误等情况并加以改正。通过不断自改, 可以纠正日常习作练习中经常出现的小问题。2.同学互改。互改是同学间相互批改习作。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要求别的同学帮助自己修改写作, 可能会由于角度不同, 提出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同时, 通过批改别人的写作, 也可以促进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 避免出现别人已经犯过的错误。3.老师批改。老师最后根据要求对学生习作做出批改, 提出修改意见, 或做出总体评价。好的地方要予以肯定, 大的方向性的问题要做好把握。一篇基础习作只有经过认真批改才能成为佳作。

总而言之,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和实践中, 不断引导学生, 拓展素材积累渠道, 加强仿写, 指导批改,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的优劣直接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

家庭育子方法例谈 篇11

是什么原因致使现代家庭迷失了育子的方向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家长平时对家庭教育关注甚少,没有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对孩子普遍采用传统的“唠叨式”、“训斥式”的教育,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家庭教育质量偏低。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好家庭教育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当其冲应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调整家庭教育策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身教式教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良好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是真正的权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垂范为先,成为孩子的楷模,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健康形象。例如要求孩子热爱学习,自己首先就不能沉迷于麻将、舞蹈、应酬中,而要勤于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就不能和长辈吵闹,视长辈为空气,而要尊重长辈,孝敬长辈;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自己首先就不能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而要“言必信,行必果”。总之,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谨记:我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做事态度,我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避众式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的过错而感到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下时常会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打骂孩子。家长这种一时的训斥行为可能当时会震住孩子叛逆的心,但是孩子觉得父母没给自己留面子,口服心不服;更有可能会导致有些孩子当众抵触,不顾一切地和父母顶撞。

为什么要当面训子呢?这些家长可能会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啊!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认为这句话只对了一半,“背后教妻是正确的,妻子是成年人,有独立的人格,倘有过失,避众教之,效果更好。但是同时不要忘记,十几岁的孩子已处于小大人的阶段,维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已经很强了。孩子在众人面前遭到训斥会觉得没自尊,没面子,哀莫大于心死,当然就会不顾一切地顶嘴了。”

魏书生先生的分析深刻透彻、合乎情理。其实正如他所言,背后教妻的道理同样适合于背后教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应首先考虑场所,不要当着同学或亲戚朋友的面批评训斥,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背后谈心,给予孩子解释和申辩的机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多采取委婉的方式,话语中饱含感情,做到钢中显柔;家长在指正孩子的一个缺点时,应先表扬他的一两个优点,做到直话曲说。这样的批评教育,孩子容易心悦诚服地接受,能够真正冷静下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

三、协议式教育

在现代生活中,经常听见有家长抱怨孩子不求上进,虽然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们,但效果不理想,孩子要么听不进去,要么记不住,旧毛病容易复发。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关键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外在“要求”没有转化为孩子的内在“需求”。笔者认为,家长通过和孩子签订“亲子合约”,采取协议式教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说来,家长通过与孩子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以合约的形式规定自己和孩子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孩子达到要求后的奖励。这种“协议式教育”模式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能把家长对孩子的外在“要求”有效地转化为孩子的内在“需求”,进而转化为孩子自觉的行为,同时也能很好地提高家长的素质,实现家庭教育的双赢。

“亲子合约”要做到“四个保证”:一是平等交流。家长与孩子之间应互相尊重,充分沟通,变父母说、孩子听的“单向教育”为父母与孩子互相承诺的“互动教育”。二是目标明确。例如“亲子合约”中约定父母不许打人,要以理服人,彻底与不良行为决裂,多看健康书籍,多参加健康的体育活动等;孩子不许到游戏机室玩游戏,不许上不健康的网站,不许撒谎打架,晚上九点前完成家庭作业,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等。三是循序渐进。协议中制定的目标不可过高,应该由易到难,每次的协议应集中精力让孩子改掉一两个缺点,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要求孩子在短时期内就改掉所有的缺点,那么孩子就会因为协议内容过多,做起来困难大而失去信心。四是注重引导。在制定协议时,家长要注意引导,不但要让孩子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果孩子不知道改掉缺点背后的真正意义,只是受达到协议要求后的奖励诱惑而机械性地照做,那么一旦离开协议约束他们就容易“旧病复发”。

四、激励式教育

记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最浪费生命的一件事就是太早放弃。人们经常在做了90%的工作后,放弃了最后可以让他们成功的10%。这不但输掉了开始的投资,更丧失了经过最后努力而发现宝藏的喜悦。”所以作为家长,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希望。面对孩子,家长首先要相信“我的孩子能行”,然后通过言行把这个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具体来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管是微小的进步,还是可喜的创意、点滴的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真心的赞美,使之成为孩子实现新目标的起点;对孩子的失败切不可挖苦、埋怨,而要积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迎头赶上,使之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动力。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是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发展、道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大潮中,家长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育子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育子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作者单位:韶关市武江区向阳小学

广东韶关 512026)

文言文句读方法例谈 篇12

一、抓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和连词。虚词主要起联词组句的作用。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连词多用在两个句子之间,连接两个句子或词组,它们的位置往往是断句的标志。例如:《吕氏春秋·察今》中的一段: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二、抓两个相同词的连用。文言文中两个相同的词连用,如果不是形容词重叠,就往往从中断开。例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三、抓人物对话的起止。文言文中表示人物对话开始的标志多有“曰”字,掌握这个特点,往往可以一目了然把对话部分和叙述语句断开。例如《孟子见梁惠王》的一段: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四、抓句式的对比和对偶。古人作文讲究行文整齐,特别喜欢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例如《滕王阁序》的一段: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五、抓选项断点不一致的地方。上面所说的四种办法只能断出整个篇段的基本轮廓,对于不容易断开的句子,还要细心推敲每个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及句式特点,既要瞻前又要顾后,才能确定出合适的断句位置。例如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II卷: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本题断点很多,但其中大部分断点是一致的,考生先要排除这些断点相同之处,再对比点不一致的地方。本题断点不一致的地方有三处:一处是“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此处关键要注意对“且”这个连词的理解。“且”是“而且”的意思,表明有进一步的意思。连词多用在两个句子之间,连接两个句子或词组,它的位置往往需要断句。这样,就排除了A、D两个选项。二处是“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此处关键是对“冒籍”的理解。“冒籍”本意是“冒名顶替”,是动词。在这里动词用作名词,指“冒名顶替的人”,显然要置于上句,而不能置于下句。如是,也就排除了A、D两个选项。三处是“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此处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对“发”的理解,“发”是“揭发”,其主语是“事”,在“事”前必须断开;二是“用”“以”均是目的连词,同义复用,在其前应该断开。这样就排除了B选项。故C项正确。

上一篇:电极调节器下一篇:互动交流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