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本构成

2024-09-25

社会成本构成(精选10篇)

社会成本构成 篇1

一个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要发生相应的付出,对此发生的付出就是企业社会成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有限的。企业应该合理地剥离超限度的社会成本负担,承担起应该承担的部分。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始终存在着易于被经济人“搭便车”的公共领域,隐含着使成本被推卸和逃脱以至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可能。笔者认为,研究企业社会成本和企业的社会效益对于社会转型和加强成本核算十分重要。

企业社会成本的定义和特征

企业社会成本是指企业用于承担社会职能的非经济功能所耗费的成本或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企业用于应由社会承担的职工医疗、住房、就业、养老、保险和福利等社会事业的支出。这种成本是一种企业非自愿付出的弹性成本,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成本,即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联的支出,比如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恶化,产品质量不合格对消费者的伤害等,这部分成本是对企业不利的支出,二是无关成本,即与企业经营无关的成本,如税收,它是一种强制性的支出,企业必须支出的成本。

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发生的成本,它与生产产品成本、社会成本相比有共性,同时也有不同的特征。

1.生产成本的特征。一般来说,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弃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资源,还包括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特定目的”是指需要对成本进行单独测量的任何活动,也就是成本对象,例如,一件产品、一项设计、一项服务等。

2.企业社会成本的特征。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发生的成本,它与生产成本具有不同的特征。

①非经济功能性。企业社会成本不应列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之内,因为企业社会成本来源于剩余价值,不是企业经济功能性支出的成本。

②微观性。企业社会成本不是从国民经济出发来描述的,而是微观上的一种企业成本。现阶段企业社会成本还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让企业合理负担企业社会成本,使其良性发展。

③外部经济性。企业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成本相比较,具有相反的含义,它具有“外部效应”的特征,能为外部(社会)带来效益。企业社会成本是企业承担社会职能给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带来效益的“外部经济”行为的成本。

④难以计量性。企业社会成本内容特殊,包含很多比较主观的东西,产品质量、顾客的满意度等内容不好用准确的方法加以计量,这也是研究企业社会成本的难点所在。

⑤非自愿性。也许这种看法会引起质疑,但我们认为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说,企业承担的社会成本大多是非自愿性的,是强制性的。这种观点一直贯穿于文章始终。但不可否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思想意识的改变,人们可能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其实企业社会成本内涵更广泛,企业社会成本不仅仅指传统企业社会成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发生相应的社会成本,这时的企业社会成本一部分可以资本化,一部分费用化。这样,一部分形成了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另一部分变成了损益。

3.企业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成本的区别。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一个公司或企业从事谋利经营活动而消耗的并未计人自身成本费用中的社会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即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消极外部效应,其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成本,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

从社会责任成本和企业社会成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首先,概念不同,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企业对社会的损害,是外部不经济;企业社会成本核算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外部经济。其次,内容不同,社会责任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人力资源成本、资源耗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成本和其他社会责任成本;企业社会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税务成本、职工责任成本、环境成本、产品质量效益成本、公益福利成本。

企业社会成本的构成

1.税务成本。企业在持续经营中,必须向国家上交各项税收,由于税收是由国家强制征收的,这部分费用企业是无法控制的,因此税收的存在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效益,企业只能通过合理的纳税筹划来减少这部分支出。

2.职工责任成本。职工责任成本是指企业为职工的各项福利事业所发生的支出,包括职工的教育成本,安置伤残人员工作岗位,为保护妇女职工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为职工交的社会保险等支出。

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保护环境的目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恶化采取措施所发生的成本。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对环境恶化的防治。目前,保护环境更是一项义务。企业在环境成本上的支出主要包括购买环保设备和维护设备运行方面的支出、为了减少污染而进行产品质量优化所发生的支出和污染物质回收所发生的支出。虽然这是一种非经济性的成本,但由于环境的改善,会增加社会效益。

4.产品质量成本。产品的质量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安全和产品的品质。为产品质量所发生的支出对企业来说,增加了消费者的认可,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了消费者安全,给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也增加了社会效益,因此,产品质量成本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公共福利成本。公共福利成本是企业为了公共事业、公共福利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和耗费。公共福利成本主要包括对教育和科研部门的资助、对公共医疗项目的资助、对社区福利组织的现金捐助和劳务付出,还包括对灾区进行的捐赠和赞助支出等。公共福利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一种对社会做出无偿贡献的社会成本。

企业纯社会成本

企业纯社会成本,是指从企业社会成本中扣除内部职工受益的成本支出后的一种纯成本支出,主要表现为社会从企业(主要指国有企业)社会职能活动中所获得的净收益。企业在社会职能活动中发生社会成本所带来的效益,一部分为企业职工享有,另一部分则为社会享有。所谓“社会”可以指国家,也可以指一般社会大众,还可以指另外一个企业(或一群企业)。这种社会受益并不承担相应的成本支出,对社会而言纯粹是一种净收益,而对于企业来说,则是与社会所做的非平等性交易的成本支出,是一种纯粹的社会成本支出。企业往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让利于社区居民,从而造成社会净收益的发生,而其中未能实现的需要补偿的纯社会成本则由企业来负担。企业纯社会成本支出表现为四种类型的社会净收益:

1.社会与企业发生经济交换时的净收益。一部分是在互惠交换中社会获得的净收益,更多的则是非互惠交换中社会所获得的净收益。当然,企业(尤其是为特大企业而建立的企业城)完全可以实施较高的垄断价格以收回纯社会成本,甚至可以以高于纯社会成本的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使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如我国电信收取高额初装费和使用费那样,不但可以补偿企业纯社会成本支出,而且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2.企业与社会不发生经济交换时的净收益。由企业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为社会无偿使用,而不发生任何经济交换由社会获得净收益的情况是企业纯社会成本存在的一种类型。如企业兴建的公园、马路、草坪、治保部门提供的安全防卫等等,都可以被社区居民免费使用,作为使用者的社会大众并不通过经济交换的形式支付任何费用,他们可以免费进入公园游览等。企业提供这处公共产品的耗费是一种不能获得补偿的净支出,而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具有排他性,社会可以从这种不具排他性的公共产品的消费中获得净收益。

3.社会自企业无偿支出中获得的净收益。在现实中,社会可以从企业兴办的多种福利事业中得到好处,而这些福利性支出纯属无偿支出,社会从中获得的净收益构成企业纯社会成本的一种类型,比如,企业兴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职工大学等,为社会提供了免费人才,企业培养这些人力所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本,待学生毕业后因溢出企业为社会或其他团体无偿接纳而无法收回,而获得使用人力资源的社会则免费收益。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企业兴办教育投资与国家兴办的公共物品没有什么区别,在其义务培养的毕业生不在本企业工作时,便形成一种纯社会成本。又如福利住房,本应属于职工居住的,但享惠者除了职工之外,还包括其父母、子女等亲属,在低房租或无房租的情况下,这些非企业人员都无偿享用了福利住房,使社会净收益得以增加,这也是企业纯社会成本的一种类型。

4.企业被动创造的社会净收益。企业被动创造的社会净收益,表现为不得不为之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子女就业问题。往往是在社会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以增加企业人工成本为代价而被迫吸纳“就业”人员,从而增加企业的社会成本。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为解决子女就业问题,创办的“大集体”,就是以牺牲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为条件而产生的。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企业社会成本,而且直接侵蚀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本应由社会解决的就业问题,转由企业操办,这为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和可观的纯社会成本,成了社会从中获得净收益的一个来源。

从上述企业社会成本所体现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净收益中可以看出,企业福利支出的成本越大,社会从中获得的净收益也越多。而“企业职工福利最大化”的理念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的外部经济。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社会服务(住房、科教文卫、商业等)、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优抚、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安全(经济警察、治安保卫、保卫、防火、防止环境污染等)越多,产生的社会净收益越大,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严重。

社会成本构成 篇2

一、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

二、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

三、制造费用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它们的耗用一部分是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等方式计入成本。制造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以外的其余一切生产成本,主要包括:

1、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是指生产车间管理人员、辅助后勤人员等非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工资;一线直接生产人员非生产期间的工资也计入本项目,非一线生产员工提供直接生产时,其相应的工资应从本项目转入生产成本中的直接工资项目。

2、职工福利费:按第一项所定义的生产管理人员工资的14%提取。

3、交通费:是指企业为车间职工上下班而发生的交通车辆费用,主要指汽油费、养路费等。

4、劳动保护费:指按照规定标准和范围支付给车间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保健饮食品(含外购矿泉水)的费用和劳动保护宣传费用。

5、折旧费:是指车间所使用固定资产按规定计提的折旧费。

6、修理费:指生产车间所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包括大修理费用支出。

7、租赁费:是指车间使用的从外部租入的各种固定资产和用具等按规定列支的租金。

8、物料消耗:指车间管理部门耗用的一般消耗材料,不包括固定资产修理和劳动保护用材料。

9、低值易耗品摊销:是指车间所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10、生产用工具费:是指车间生产耗用的生产用工具费用。

11、试验检验费:是指车间发生的对材料、半成品、成品、仪器仪表等试验、检验费。

12、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是指因生产的季节性需要而必须停工,生产车间停工期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13、取暖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所支付的取暖费,包括取暖用燃料、蒸汽、热水、炉具等支出。

14、水电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由于消耗水、电和照明用材料等而支付的非直接生产费用。

15、办公费:是指车间生产管理部门的通讯费用以及文具、印刷、办公用品等办公费用;政府部门的宣传经费,包括学习资料、照相洗印费以及按规定开支的报刊订阅费等。

16、差旅费:是指按照规定报销生产车间职工因公外出的各种差旅费、住宿费、助勤费;市内交通费和误餐补贴;按规定支付职工及其家属的调转、搬家费;按规定支付患职业病的职工去外地就医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等。

17、运输费:是指生产应负担的厂内运输部门和厂外运输机构所提供的运输费用,包括其办公用车辆的养路费、管理费、耗用燃料及其他材料等费用。

18、保险费:是指应由车间负担的财产保险费用。

19、技术组织措施费:是指生产工艺布局调整等原因发生的费用。

试论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和管理 篇3

[关键词]物流成本;核算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69.8 文献标识码:A

一、 物流成本的构成

要改善现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首先要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物流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或者说是产品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现代物流成本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物流成本有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构成。显性成本存在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具体的基础设施、设备资源和运作过程中。隐形成本则存在于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和市场反应慢的损失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和损坏的成本。

二、 制约物流成本管理的不利因素

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已经引起我国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物流成本管理起步较晚,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对物流成本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

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不到位。我国企业界普遍认为所谓物流成本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发生的相关成本或是一般企业发生的运输费用。其实,物流成本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一般来说物流成本所包括的内容取决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为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物流成本一般可以从物流过程、支付形式、物流功能等三个方面来分类。按物流过程可以把物流成本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以及废弃物流成本等;按支付形式可以把物流成本分为企业内部物流费、委托物流费和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按物流功能可以把物流成本划分为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情报流通费和流通管理费等。

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不一致。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将物流成本描述为“物流冰山”,也就是所说的物流成本隐含性特征。但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界定,也没有相应的核算规章制度体系,被广大企业普遍所接受的物流成本只包括有“外付运费”和部分营业费用,而这只不过冰上的一角。企业所发生的其他物流成本费用如采购环节的运杂费被计入商品的采购成本并最终计入产品成本中,制造过程中的物流费用被计入制造费用并最终也计入产品成本中等,而且这些费用在最后又不能或很少能以物流成本费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给企业进行物流成本因素分类、物流成本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

缺乏相应的方法体系。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指导,大多数企业把采用计算机和网络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物流情况看作物流成本管理的全部。其实这只是物流成本管理的一个方面,还算不上真正的方法体系。真正的物流成本管理是指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运用相关知识制定一套科学、适用的方法体系。这套方法体系的基本目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让混入到其他费用科目的物流成本浮出水面,使企业能够清晰地看到潜藏在海平面下的物流成本的巨大部分,以便挖掘降低成本的宝库和开拓“第三利润源泉”,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物流成本最小化。

三、物流成本的控制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成本。

1、物流成本控制的目标和途径

从物流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分析,实施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应从六个途径入手:一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物流成本管理规范;二是通过效率化的配送来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利用物流外包降低物流成本;四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五是加强企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六是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

2、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包括三种比较方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和计划与实际比较法。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指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等各部分物流费用分别计算出来,然后进行横向比较,查缺补漏,弥补控制方法上的不足,改进管理方法,以便降低物流成本。纵向比较是指把企业历年的各项物流费用与当年的对应物流费用加以比较,查找增加或降低的原因。计划与实际比较是指把计划成本支出与实际成本支出的费用进行比较,来发现和掌握企业物流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只有结合使用三种比较法,才能更好地发现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综合评价法。在物流管理中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尤为重要。比如采用集装箱运输可以简化包装,节约包装费;可以防雨、防晒,减少运输途中货物的损坏率;可以起仓库作用,防盗、防火;还可以利于使用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但是,如果由于简化包装而降低了包装强度,货物不能在仓库保管时往高堆码,浪费库房空间,降低仓库保管能力;简化包装,还会影响货物的装卸搬运效率等。所以评价使用集装箱运输的好坏只有使用一种综合评价标准来分析物流成本,才能对物流各环节费用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有效的结论。

成本优化法。所谓成本优化法是指在物流成本控制中剔除一些非附加价值活动的影响,而重点考虑具有附加价值活动,从而节约物流费用,达到物流管理的目的。例如,出入库、包装、装卸等与物流作业直接相关的活动是有附加价值的活动。

责利统一法。清晰划分各部门的责任,以此分清各物流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由此也明确了各种物流活动成本之间的影响,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开销,在物流系统这一层面上达到物流总成本最优。若该企业过于强调销售的重要性,则可能决定当天订货,次日送达。销售物流计划制定的科学合理,订货批量大时,物流部门的送货成本就少,根据节约成本贡献的大小对销售部门进行奖励;销售物流计划质地年的不严密细致,订货批量小时,送货成本就增大,造成的物流费用增加,大大超过了扩大销售产生的价值,这种浪费和损失,应由销售部门负责,扣除部分奖金以示惩罚。

综合以上方法可以看出,这些方法大多抓住影响物流成本主要因素这一主题,企业需要进一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管理,达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优化的目的。

作者单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2:45-46.

[2]陈海生.浅论降低物流成本的策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26-27.

[3]徐杰.现代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J].经济管理,2000,9:32-35.

On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Logistic Costs

Han Yimin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Abstract: Regarded as the last tache of an enterprise, logistics are most expected to reduce their costs and increase their benefits. It is important enterprises’ problem to calculate, analyzeand control logistics costs

煤炭企业开发成本构成 篇4

1. 枯竭性理论。

1931年, 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侯太龄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 发表的题为《耗竭性资源经济学》的开创性论文中首次提出耗竭性理论。1954年, 加拿大经济学家肯尼迪·斯特勒瑞教授等又以镍矿为例首次提出了资源耗竭模型。而后众多著名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发展和完善了矿产资源耗竭理论。

矿产资源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具有可耗竭性。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 矿产资源的耗竭是矿产连续不断被消耗的动态过程, 既有质量上的绝对性, 又有数量上的相对性。质量上的绝对性, 是指由于对矿产资源过度、过速的耗费和开采, 矿产资源的质量逐渐变差。而数量上的相对性, 是指由于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频繁, 某些矿产资源会逐渐减少, 甚至耗竭。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不反对经济增长, 因为经济的增长体现的是国家和地区的实力和社会财富。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 更要追求经济质量的改善, 提高效率, 节能减排, 改变粗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

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 实现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设立成本补偿机制,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建立一种自然动态平衡,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统一, 这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包括较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使发展不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 约束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既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 也要实现后代人与当代人之间的公平。矿产资源的耗竭性也导致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 当代人在利用矿产资源时, 应当承担因超额消耗自然资源而向后代人补偿损失的责任。任何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每一代人都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因此, 实行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是因当代人的不合理开采而对后代人造成损失的价值补偿。

二、煤炭企业开发成本的构成及分类

传统的企业成本往往限于“产品成本”范围, 即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固定成本、原材料及人力资本等而没有考虑到各种自然成本, 未将环境成本、安全成本等计入企业的成本核算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常常会以牺牲企业生产所在地环境质量为代价来获取本企业利益而忽视企业的社会环境效益。长期以来高速的经济发展导致资源开发企业单一注重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 而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下, 能源产品自身的资源成本和矿产地周遭生态被破坏的代价并未涵盖在现行的成本核算项目中, 导致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常常显示出畸形的超额利润。能源产品核算成本的范围过小, 涵盖项目的缺失, 使得资源产品在流通中的价格未能反映其资源自身的稀缺价值, 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

为了真正实现能源资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企业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同时, 注重扩大再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能源资源企业要细致分析企业的成本, 认真考虑资源成本、安全成本和环境成本, 进一步完善能源资源企业成本补偿体系。

现阶段, 我国能源资源企业依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 没有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预防成本和矿产资源开发地的生态环境恢复要求包括在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内, 由此使得能源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核算与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客观成本耗费不相匹配。能源资源开采企业的成本不仅应当包括能源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的各项物资耗费, 还应当考虑能源资源开采地的环境恢复成本, 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我们要坚持“完全成本理论”。

能源资源企业“完全成本”指的是科学的开发、合理的使用能源资源所付出的各种成本的总和, 也可以理解为全社会为能源资源利用所付出的真实成本。依据科学采矿的要求, 就是将采矿的社会成本企业化、外部成本内部化。因此, 完全成本应包括能源资源形成过程中的资源成本、资源开发企业取得资源开采权的取得成本、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直接生产成本、对能源资源开采地环境恢复的生态成本、为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安全成本以及当能源资源开采进入枯竭期后的能源资源开发企业转型成本。

1. 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

能源资源产品资源成本包括能源资源企业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以及在申办过程中所支出的全部费用。具体包括:能源资源使用权的购买价格, 能源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 企业要取得能源资源的使用权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国家可以用资源费的形式来征收。

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开采的不断进行, 它们的储量不断减少。因此,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 能源资源价格与资源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源资源价格应包括使用资源所引起的机会成本, 即由于对能源资源的开发而失去了以后对该资源开发的机会。

2. 煤炭企业的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开采成本”是维持企业日常运转而发生的必须开支, 由期间费用和制造成本两部分组成。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制造成本包括生产材料、电力消耗、工资、设备和设施修理费用、大型材料和工具 (单价未达到设备标准、不计提折旧的工件) 、维持简单再生产而进行的投入以及生产所必需的其他投入等。能源资源企业的基本生产成本指实际采矿过程中直接物资消耗支出, 它包括以下内容: (1) 原材料:各种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 例如木材、木材替代品, 大型材料、炸药、雷管、配件、特殊工具等。 (2) 生产工人薪酬:指以各种形式的报酬为能源资源企业生产工人提供服务和其他相关费用, 主要包括:直接参与开采的工人工资、奖金、补贴以及各类津贴等项目, 员工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以及工人教育和工会经费, 住房公积金;由于解除劳动关系而进行的补偿;非货币福利;为员工提供的其他服务相关支出。 (3) 生产应计提的折旧和固定资产折旧。

3. 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为了保护能源资源开发地的生态环境, 管理能源资源企业行为对矿区以及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而主动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能源资源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些成本主要用于水资源保护、能源资源保护、地表沉陷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例如企业节能环保的相关投入, 企业交给地方的排污费和各类环保费用, 以及地方政府投入的环境治理费用等。能源资源开发具有双重性, 其生产过程既创造了能源资源产品, 但也造成了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这就使得能源资源开发企业在能源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 既要支付能源资源产品生产本身的成本, 又要支付由此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方面的费用, 即能源资源生产的“附加成本”。

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不仅要包括能源企业发展过程对资源本身消耗所造成的损失, 还应当包括因为资源开发给周围环境带来的环境污染损失。因此,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包括资源耗减成本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两部分。环境污染损失包括水污染损失、大气污染损失、噪声污染损失、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ODS排放影响损失和CO2排放影响损失。

4. 煤炭企业的安全成本。

能源资源企业安全成本是指企业为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而花费的一切支出和由于安全问题而导致的一切损失。安全成本分为两部分, 将为达到一定的安全目标而花费的一切支出称之为预防性安全成本;把由于安全问题而导致的一切损失称之为损失性安全成本。其中, 预防性安全成本是事先主动的投入, 目的是为了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而损失性安全成本是被动的投入, 是在事故发生后能源资源企业必须承担的成本。

5. 煤炭企业的转型成本。

转型成本,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 必须考虑生产的接续性和资源型企业的转型而发生的费用, 这些费用形成了能源资源行业的转型成本, 它包括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矿产枯竭期转产项目的建设等。为保证能源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 能源资源企业应当更加注重新矿产建设、投产、报废这一周而复始的工作。然而, 新井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 建设资金的筹集一直是妨碍能源资源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大难题。而且煤炭属于一次性能源, 储量有限、不可再生。当能源资源企业拥有的能源资源可采储量将要枯竭时, 该企业就必须转型, 这时转型资金的筹集成为能源资源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所以, 为了使企业顺利转型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企业在兴旺发展的时期, 应积极寻找其它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培养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对能源资源终将枯竭的现实, 能源资源企业应提前准备, 以此缓解转产压力。

6. 煤炭企业的退出成本。

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构成 篇5

内容介绍>>

施工企业成本包括直接工程费和间接费两部分。

一、直接工程费

由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组成。

1.直接费。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

人工费。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包括基本工资、工资性津贴、生产工人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材料费。指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费用和周转使用材料的摊销(或租赁)费用。

施工机械使用费。指使用施工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及机械安、拆和进出场费用。

2.其他直接费。指直接费以外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冬、雨期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工程点交、场地清理费用等。

3.现场经费。指为施工准备、组织施工生产和管理所需的费用,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管理费。

(1).临时设施费。指施工企业为进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所必须的生活和生产用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临时设施费用等.(2)现场管理费。指现场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资性津贴、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等,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保险费,工程保修费,工程排污费,其他费用等。

二、间接费

由企业管理费和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组成。

企业管理费。指施工企业为组织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资性津贴及按规定标准计提的职工福利费,差旅交通费,办公费,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职工养老保险费及待业保险费,财产、车辆保险费,各种税金,其他费用等。

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短期贷款

运营成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篇6

最早关于飞机成本经济性的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不管是Miller和Sawers(1970)[1]、Bailey(1985)[2]还是Douglas和Miller(1974)[3]都发现了成本会随着飞机座级的提高而降低。其他有关成本估计的研究遗漏了飞机座级的影响,却找到了航班密度(通过在固定的网络中启用更多架次的航班来减少单位成本)的经济性。他们把这种现象部分归因于启用了更大型的飞机。后来对于航空公司成本的分析研究主要关注了内在变量的角色以及运营网络的特征对于航空公司成本的影响,但并没有把飞机座级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

二、航班直接运营成本的定义及其构成

航班直接运营成本(Direct Operating Cost,DOC)是指与航班运输生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其构成主要包括:机场服务成本、航路成本、折旧/租赁成本、餐食成本、飞机维修成本。燃油/滑油成本和保险成本等,一般以单位轮档小时成本,或每客公里成本的形式给出。航班直接运营成本在航空公司运行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准确评估航班直接运营成本是分析航空公司运行管理工作质量,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三、影响直接运营成本(DOC)的因素

如前文所述,航空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航空公司的直接运营成本更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分微观(航空公司运营控制层面)和宏观(航线网络和机队规划)两个层面对DOC的影响进行讨论。

1.航空公司的运营控制对DOC的影响

航空公司运营控制的实质在于通过周密的组织和精确的规划,实现各生产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它的质量高低关系到航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正常和效益。航空公司运营控制对DOC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飞行计划的制定。飞行计划(Flight Plan):用于计划飞行、飞行管制及导航目的的书面文件或电子数据文件。该计划是根据飞机性能、运行限制、计划航路及预计着陆机场条件,为安全组织及实施飞行而制定,其中包括:航班号、航段、飞机类型、注册号、计划航路、计划高度、备降机场及航程所需燃油。因为飞机类型将在3.3机队规划中进行讨论,故这里重点讨论计划航路对DOC的影响。

作为飞行成本的一部分,航路的选择,首先关系到飞机的航行距离和飞行高度。由于飞机油耗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起飞落地,故和洲际航线相比,区域性航线的平均轮档小时油耗相对较高(在航距短于1000km时,这种情况特别突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飞行高度越高,油耗越低。与此同时,国内的航路费又是按照飞机的最大起飞全重和实际航线的飞行距离为基础来收取的。因此,合理控制飞机的重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航路选择也关系到机场使用费和航路导航费等相关费用。对于世界上大部分航空公司而言,飞行成本占到了DOC的一半以上,因此,合理的制定飞行计划,成为了航空公司的首要任务。

(2)机队维护计划。机队维护计划是关于航空公司所执管的机队中每架飞机接受维护工作的日常安排,编制飞机维护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能够确保每架飞机在适航条例的规定期限内完成检查排故工作,确保航空器满足中国民航总局的适航管理法规要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公司可用运力的稳定,满足航班计划对运力的要求。

目前我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的主体模式是合资与自主维修共存,三大航空集团都成立了合资维修公司,加上航空公司的联合重组,使得我国航空公司的维修系统较为复杂。这也直接导致了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等情况的出现。因此,科学合理的安排维护计划,从而确保维修资源的合理分配,降低DOC,提高维修工作效率成为当前国内航空公司的重中之重。对此,航空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①最小化飞机的非服务时间;②使用飞机及部件维修周期的最大值;③优化维修人力资源及其工作量;④最大化工具设备及机库的利用率。另外,航空公司飞机维修基地的位置也是影响维修成本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维修基地的位置要与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结构相适应,主要维修基地应该位于航线网络的主要枢纽机场,并且要考虑到供货方因素.

(3)机组排班计划。作为仅次于燃料费用的DOC第二大组成部分,机组成本的控制成为了航空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机组排班问题由两个相对独立的任务组成:首先是将所有待分配的机组航班按照机组成本最小的原则编成任务串编组问题,其次是为生成的任务串分配机组人员即机组分配问题。对于任务串的编组问题,除了要满足相关法规对飞行、休息时间的具体限制外,最重要的是如何降低机组成本。国内机组成本主要有固定工资和飞行小时费构成,其中飞行小时费取决于所飞机型等级和飞行员技术等级以及飞行小时数。因此,机组成本构成相对简单,控制机组成本的余地也较小。

2.航线网络对DOC的影响

航空公司往往在多条航线上同时运营着若干架飞机。这就要求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对单条航线上的客货源水平进行分析,还要对整个航线网络做全盘考虑,从而寻求总体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有两种形式,即城市对结构和中枢轮辐式结构,但不管航空公司采用哪种结构,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机队的利用率水平。航线网络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航空公司飞机的航距,而航距是影响航空公司运行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航距越长其单位成本就越低,并且单位成本将随着航距的增加将急剧下降。

3.机队规划对DOC的影响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机队规划是航空公司为了满足未来各个时期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为了实现企业资产最大化而购置和管理适当飞机运力的过程。对于全球大多数航空公司来说,获得利润才是机队规划决策最根本的出发点。无论那个地区的航空公司,均将飞机的经济性放在了决策的首要位置。机队规划的过程就是航空公司飞机选型的过程,故本文就飞机选型过程中对飞机的经济性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讨论。

(1)机型对成本的影响。大飞机的小时运营成本一般高于小飞机,但单位运营成本(即座千米成本)却未必。因为在其他运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飞机的总运营成本不会随着机型大小或业载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

(2)起飞性能和航程性能对直接运营成本的影响。每种机型都是针对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航程要求设计的,其起飞性能和航程性能必然有所不同,而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飞机的直接运营成本。在某些高温、高原机场,飞机发动机的功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滑跑距离延长。在这种情况下,飞机需要减少业载以降低起飞重量才能保证正常起飞,这时其运营成本必然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机型大小、飞行速度和航程三者共同决定了飞机小时生产率的曲线形态,进而决定了飞机的单位运营成本。

四、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明确了航空公司直接运营成本(DOC)的定义和构成,并进一步从航空公司运营控制、航线网络和机队规划三个层面对DOC有直接影响的因素进行讨论,对从业人员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获得航空公司实际运营数据进行相关定量分析。笔者未来的工作包含将在数据条件允许的时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对本文做出完善。

参考文献

[1]Miller,Ronald E.,and David Sawers.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Aviation[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2]Bailey,Elizabeth E.,David R.Graham,Daniel P.Kaplan.Deregulating the Airlines[M].The MIT Press,1985.

企业环境成本构成与控制 篇7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基本构成

(一)原材料方面

原材料选择是企业环境成本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行业之间所需原材料千差万别,即使相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也需要不同的原材料,本文以造纸企业为例,图1展示了造纸的工艺流程。

通过图1可知,造纸过程会产生污染的流程环节有两种:一是制浆时排出的废水含有大量难以降解的木质纤维和有害无机物;二是造纸时产生的白水含有大量胶质和化合物,难以降解。可见,企业选择何种原材料以及生产哪些产品直接决定着其最终的成本水平。近年来,很多造纸企业都纷纷使用环保木浆作为基本的生产原材料,这无疑会影响到原材料的购买与物流成本。另外,随着消费者对纸类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造纸企业要在传统的造纸工艺中加入消毒、灭菌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对最终排出废水中的残留物有很大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环境成本。

(二)工艺与设备方面

企业生产工艺与制造设备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生产工艺的改进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降低环境成本。以造纸行业为例,纸机抄造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清水,如果直接用自来水的话,那么将大幅提升造纸成本,但如果可以将排出的白水进行净化处理循环使用的话,不但能节约用水,还能减少企业的排污总量,从而降低环境成本。生产设备同样也影响着产品的环境成本。通常,越先进的设备消耗的能源越少、产生的污染越小;越落后的设备消耗的能源越多,产生的污染越大。因此,使用落后设备的企业就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治理环境,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成本水平。

(三)生产与管理控制方面

制造业生产环境离不开水和电的支持。很多制造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水平都建造了自己的电厂,但发电过程中则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等资源,因此本文将制造业企业的能源消耗分为了三类:水、煤炭、电。应用自动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控制精度,从而降低各类能源的消耗。管理控制主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想要提升生产效率,就必须做好人员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不但要制定规范的生产流程要求,还要做好员工的环保教育培训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控制环境成本对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污染物处理方面

不同的制造业产生的污染物有很大差异,以造纸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为例,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废水。废水主要是制浆过程产生的,绝大部分废水中都含有大量COD,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就有可能会影响中段废水的处理,提升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二是废气。造纸企业排放的废气和一般工业企业一样,基本上都是CO以及一些硫化气体;三是固体废弃物。基本上就是锅炉炉渣,也有一部分造纸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污染物发生的成本也是企业的环境成本之一,其反映了企业在获得经济收益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损害,为了弥补这种损害而开展相应的污染物处理工作。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一)以内部管理为切入点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1)准确把握环境成本的驱动要素。如果单从表面分析,企业的环境成本是从经营收益中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部分企业的负责人不愿意投入环境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负责人并未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也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的只有短期利益。企业负责人必须改变这种经营的短视行为,深刻认识到环境成本对企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增强他们的环境成本控制意识。企业想要在市场中长期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投入环境成本,因为其与经济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2)制定完善的内部环境成本控制机制。一是选择污染性更小的原辅料。原辅料是制造业生产的最基本物质基础,也是控制环境成本的源头,企业应选择污染性更小的原辅料作为生产材料,虽然这类材料的价格较之一般原料要高,但其产生的污染要比一般原料少很多,可以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从长远角度分析,污染性更小的原辅料性价比更高。基于此,企业应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各个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实时在线交流最新的原辅料信息,这样不但有助于增强企业在购买原辅料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还能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二是选择环保节能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实际上,不同的工艺有时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果,环保节能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品质,还能降低生产制造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优化企业的社会形象。三是选择最合理的生产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与环境治理能力,选择最合理的生产方式。不同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与产生的污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应衡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保证预期的生产效率,又将污染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机制,不但要做好生产硬件设备的升级维护工作,还应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参与环境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四是最优化污染物治理系统。企业虽然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控制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但仍然会有部分污染物直到生产结束也无法处理。对这些污染物的处理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终点,因此,企业必须最优化污染物治理系统,不但要做好“三废”污染物的处理工作,还应做好污染物全过程的管理工作,提升对各类污染物的检测与监测水平,必要时可以向主管环境部门申请一定的协助。

(3)降低治污费用的比率。高污染的制造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与市场中的其它产品具有严重的同质性,且品质不高,因此,主要都是在本地销售。全球持续变暖以及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使得世界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我国政府也不例外。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提升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为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提供了不少专项补贴。基于此,企业应积极寻求经营转型,应用新技术与新设备来降低能源消耗与对环境的污染,探索绿色制造模式,这样不但能够降低企业的环境成本,还能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4)提升人力资本效用。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本的增值,除了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之外,还要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控制环境成本并不只是企业的事情,它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着子孙后代的福祉。为了提升员工参与环境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企业应建立环境成本控制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员工的环境成本控制绩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奖赏,以加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以产业链为切入点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1)提升整合产业链的力度。想要提升环境成本的控制效率,就必须从产业布局的角度加大对这两个环节的整合力度。实际上,在产业链中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每个环节对最终环境成本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整合产业链时,应充分考虑各环节在纸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污染程度,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产业链整合方案,从而既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并将环境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

(2)加速产业链的生态化进程。生态化是当今世界所有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基于此,加速高污染行业产业链的生态化进程,构建绿色制造模式刻不容缓。首先,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生态化空间,在不降低森林覆盖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用环保材料作为生产原料;其次,创新生产工艺,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科学性,减少“三废”的排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却并未做好可持续开发管理工作。

(3)积极创新产业链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企业以控制环境成本为出发点,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提升整个行业的环保节能效率。当前,治理污染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从宏观层面分析,将整个产业链看作是成本控制主体,通过绿色生产审计来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与污染排放情况,并衡量两者之间关系,以此为基础调整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具体生产与运营方案;从微观层面分析,产业链中的成员企业应积极推广绿色生产工艺,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不但要做好基本生产环节的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工作,还要做好后续运营环节的环境成本控制工作,这样就能够逐渐建立起整个产业链的绿色生产体系,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环境成本控制效率。

参考文献

[1]曾尚梅、王婵娟、刘文丽:《试析企业环境成本》,《财会月刊》2013年第32期。

[2]殷晓霞:《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探讨》,《中国外资》2012年第2期。

[3]胡颖森:《刍议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财会月刊》2012年第8期。

酒店业顾客转移成本构成探析 篇8

酒店业服务不同于有形产品, 具有不可触知性、不可分性、差异性、易逝性。鉴于服务过程的这些特性, 服务行业消费者的行为不同于一般有形消费品行业的消费者。酒店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 同样具备服务业的一般特征。一般而言, 服务的转移成本要高于产品的转移成本。考虑到酒店业的特性, 整合Bunrhma的模型中所包含的成本构成因素, 认为酒店顾客转移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成本构成。

1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顾客所感知的由转移行为带来的利益或者特权的损失, 包括实际的金钱收益, 以及获得的心理满足。例如酒店推出的会员VIP服务, 顾客可以凭借以往消费积累的积分来获得例如折扣等直接的好处, 如果更换酒店, 这种利益将成为顾客的直接损失。会员服务在服务行业很常见, 是企业用来维护老客户的主要方式。

机会成本不仅包含了直接的货币成本, 还包含了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是指由于企业和顾客之间存在的社会纽带、个人亲善和消费习惯而形成的心理依赖。服务不同于有形产品, 是顾客和服务提供商持续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 顾客所形成的对供应商的心理依赖会更明显, 存在更高的心理成本。实际中, 顾客经常由于已经习惯某个酒店的服务而不愿意更换酒店。

2 风险成本

风险成本是指由新产品或服务的不确定性而感知到的转移行为风险。酒店服务具备不可触知性和差异性特点, 即使再次光顾同一酒店, 都无法保证获得一样的服务, 无法保证和上一次一样满意。因此, 服务过程的不确定性会带来更高的风险成本。

不可触知性是酒店服务最基本的特征。顾客在购买服务前, 无法通过五感实际的感知服务, 接受服务之后顾客所获得的是一段体验或经历。但这种不可触知性不是绝对, 酒店服务在传递过程中, 仍然需要借助有形载体, 向顾客提供核心价值。在这一过程中, 顾客接受不可触知的显性服务, 并获得精神层面的隐性服务。顾客在光顾酒店之前, 无法实际的感知酒店服务, 在接受酒店服务后, 获得一段在酒店居住的体验, 满足了顾客的实际需求, 并获得了心理感受。

此外, 酒店服务具有不可分性。服务的不可分性是指提供服务的过程和消费服务的过程不可分离, 同时发生。酒店服务的提供以顾客到达酒店作为开始, 顾客离开酒店作为结束, 整个酒店服务的提供过程顾客都实际的参与。酒店服务是一个顾客实际参与的过程, 涉及到酒店服务人员、服务设施以及顾客自己。这一过程由于依赖于人的行为, 尤其是依赖于酒店服务人员和顾客间的互动, 因此难以标准化, 会因为顾客感知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具备差异性的特点。即使是同一顾客前后两次光顾同一酒店, 顾客的评价也会不同。酒店服务的不可触知性和差异性特点, 都将由于服务过程的不确定性, 导致顾客感知的高风险。

3 转换前的搜索与评估成本

人们在选择新酒店时, 需要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酒店, 并评估最终选出最优的酒店。由于人们不仅要考虑到酒店的地理位置, 还需要酒店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以及商务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 因此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酒店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存在转换前的搜索和评估成本。酒店服务的不可触知性和差异性使得酒店服务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增加顾客搜索和评估酒店的难度。

由于顾客接受的酒店服务内容相对固定, 更换酒店后, 顾客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熟悉和掌握新酒店提供的服务, 因此本文认为酒店业顾客转移成本构成不包括转换后的行为和认知成本。同样的道理, 消费者更换酒店的行为也不存在明显的组织成本。消费者在接受酒店服务过程中, 不需要为了建立和维持同酒店的关系而投入金钱, 因此也就不存在沉没成本。

4 转移成本的影响因素

转移成本的形成受到市场特性消费者投入行业经验三类因素的影响。基于Bunrhma针对顾客转移成本的研究模型, 本文结合考虑酒店服务的特点, 认为顾客转移成本实质上来源于市场环境、服务特征、顾客特征三个方面。

行业不同, 产品的复杂程度、差异化程度、市场竞争程度均不同, 从而导致转移成本构成的不同。分析转移成本不仅需要关注行业背景的影响, 还需要从消费者感知角度来分析, 本文认为除了市场竞争程度, 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感知。消费者不同, 则应对产品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同, 过往的相关经验不同, 定制化偏好不同, 对于产品复杂性、差异化、定制化等的实际感知将不同。

市场竞争程度越高, 市场上提供服务的酒店越多, 顾客的选择就越多。这种情况下, 顾客转移的搜索成本比较低。同时竞争激烈会使酒店服务的价格降低, 那么转换酒店所带来的机会成本的损失将减小。因此, 市场竞争程度会影响转移成本的构成。

服务差异化描述的是服务的标准化程度, 差异化越明显, 标准化程度就越低。具有这一类特征的产品或服务其具体功能特点会因提供商不同而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提供商的依赖程度高, 转移的风险成本、评估成本高。酒店主要由人提供具体的服务过程, 并且涉及到顾客和服务人员之间的互动, 因此除了酒店的硬件设施外, 服务人员表现、顾客感知都对顾客的服务评价产生影响, 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高。

服务可定制化程度是指酒店提供的服务内容能够根据用户偏好定制的程度。酒店顾客在接受服务时, 如果能够提出自己的要求, 会让顾客感觉到有特权, 构成转移成本。定制化服务还能让顾客提高对酒店服务水平的评价, 让顾客感知酒店友好的态度, 由此提高了转移行为的搜索成本、风险成本以及机会成本。

顾客经常住酒店或经常更换酒店对于转移成本存在负面的影响。顾客对酒店服务越了解, 越习惯于更换酒店, 感知的转移前搜索成本就会因为能够熟练的寻找酒店而降低, 风险感知也会降低。

Bunrhma模型所提出的产品或服务的复杂性描述的是产品或服务涉及的技术水平、掌握的难易程度。产品复杂性越高, 顾客更换供应商后面临的学习成本将更高。酒店服务内容简单, 不需要顾客具备较高的能力, 因此本文认为复杂性不是酒店顾客转移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 Bunrhma所提出的另外一个因素, 使用的深度和广度是指产品或服务的应用过程涉及到的顾客介入程度, 以及涉及到的和社会环境的关联程度。顾客投入的专用资产、专业知识学习时间越多, 使用的深度就越大, 相应的机会成本就越大。顾客光顾酒店不需要投入前期费用, 也不需要学习特定的知识, 因此使用的深度不是酒店顾客转移成本的影响因素。使用的广度是指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时涉及到的社会联结, 例如和朋友一起加入某个健身中心锻炼身体, 由于朋友的原因, 顾客会一直选择不更换健身中心。顾客光顾酒店主要是个人行为, 因此不涉及过多的社会联结, 本文研究模型中也不包括这一因素。

摘要: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竞争激烈, 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寻求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途径。忠诚顾客是任何企业最需要的一类顾客, 如何获得忠诚顾客是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学术界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做了诸多探讨, 重点在讨论顾客满意的影响, 而对于转移成本的研究则较少。以酒店业作为研究对象, 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更为全面的分析了酒店业顾客转移成本的构成。

关键词:酒店,顾客转移成本,顾客忠诚

参考文献

[1]蒋帅.基于客户转移成本的客户锁定与客户忠诚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 2009, (08) .

[2]吕群智.试论提高顾客忠诚度的途径[J].北方经济, 2006, (04) .

[3]金敏力, 王元华.转移成本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6, (02) .

[4]马锁生.从顾客满意到顾客忠诚——浅析中国服务业顾客忠诚度培养策略[J].社科纵横, 2007, (11) .

[5]罗时望.提高顾客忠诚度的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8, (21) .

高校教学成本构成及核算意义分析 篇9

一、教学成本的内涵

“教育成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维泽在《教育成本》一书中提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我国学者王善迈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价值, 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所支付的全部费用。[1]高校教学成本主要是指高校在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耗费的资源。因此, 教学成本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高校直接教学成本和高校间接教学成本。直接教学成本是指学校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的费用。包括工资性支出、业务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修缮费支出、助学金和奖学金支出。间接教学成本指高校以货币形式支付或为从事教学活动而放弃的收益。包括用于教学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在职教职工的住宅成本、离退休教职员工的人员成本及住宅成本、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给高校的贷款利息额、固定资产潜在租金损失 (机会成本) 。

笔者认为, 从经济学角度讲, 教育成本即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所消耗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总和。人才培养目标一旦确定了, 学校就要确定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教育要素。学校为落实教育要素的有效构成和运转所付出的资源实际上就是教育成本。

二、教学成本构成

1. 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发成本构成

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发成本对于一个生产企业来说, 相当于产品的研发成本。而对于学校来说, 它是指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反复论证和修订过程所涉及到的成本, 包括教学改革成本、课程建设成本、专业建设成本、实践教学活动开发成本等。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 它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目前, 我国的课程开发人员主要是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及资深的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求联系学科前沿, 立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 关注就业市场需求, 适时调整, 做到切实可行。同时要求学科带头人了解行业动态, 深入地方相关企业调研, 深入实际构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此同时所涉及的教学改革成本、课程建设成本、专业建设成本、实践教学活动开发成本等都加入其中, 成为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发成本。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成本计量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该项成本支出将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 课程与教学活动实施成本构成

课程与教学活动实施成本包括教师成本和教学条件成本。第一, 教师成本构成。教师成本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外聘教师的工资和课时费。因为外聘教师的课时费计算有相应的标准, 所以较容易计算。另一部分是专任青年教师的各项工资, 课时费, 福利费及五险一金的费用。因为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依赖于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有效运作,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 而今大学又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加以权重划分, 以确定每学时中的教师资源费的高低问题, 通过权重系数进行调整。当然鉴于课程性质的不同, 课程性质的权重系数可以由相关专业人员和教育学研究人员共同确定。基于公平性客观性等因素考虑, 权重系数的上限不应高于1.5, 测算的具体过程如下:A1, A2, A3, ……An表示教师在核算周期内教授的课程总数, a1, a2, a3……an表示每门课程相应的学时数, b1, b2, b3……bn表示课程类型系数, m1, m2, m3, ……mn表示每门课程对应的学生数。当然也需要界定标准学生数, 标准学生数之上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ci, ci上限不应超过1.2, 标准学时报酬为M, 则每门课程的教师成本Ei=∑aibiciM, ∑Ei则汇总为整个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活动实施成本支出。需要说明的是, 高校教师都兼具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因此, 这里提及到的科研量的计算, 不同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科研层次及构成分类, 由教育研究人员协商解决本专业的教师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的转化关系。笔者认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 这部分比重将越来越大。第二, 教学条件成本构成。教学条件成本一般包括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公务费、设备折旧费、业务费等。公务费一般指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水电费、采暖费等, 设备折旧费一般指教学和实验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业务费一般指教学及实验过程中所需的消耗性费用开支和购置的低值易耗品开支, 包括教学试验费、生产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的开支。当然对于折旧费中的折旧年限的计算, 笔者认为, 采用直线折旧法较合适, 受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 折旧年限不宜过长, 房屋40年较合适。

3. 课程与教学辅助成本构成

教辅成本包括为教学服务的行政、后勤人员的工资、各种补贴、各种福利性费用及五险一金的费用, 教辅成本应全部计入该项中。此外, 行政管理成本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成本也应一并计入其中。在此说明各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辅助成本大致相同, 以学年度为时间单位进行计量, 将三者汇总得出的是每个学年度的教学成本。

三、教学成本核算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规模和效益的最优组合

在教育成本核算中, 我们假定非教学成本差别不大, 那么教学成本与教学质量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认为核算教学成本不是要压缩开支, 而是通过教学成本核算如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甚至细化到专业, 即如何实现专业整体教学规模和效益的最优组合, 对于最优状态下的成本, 我们称之为最优教学成本, 而此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最大的, 这是我们所期待的愿景, 当然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更深层次课题。这里所提到的经济效益是从投入产出角度讲给学校带来的收益, 即办学效益是从就业市场角度讲既要达到供需平衡, 也要等于或优于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使毕业生找到自身定位, 实现自身价值, 进而给学校带来声望, 展现出特色。

2. 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教学成本的投入作为前提, 贯穿始终。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推动科学技术文化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等一系列目标要求。[2]然而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要求, 就必须从人才培养定位入手, 将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始终, 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教学成本的投入为前提, 必然涉及到人、财、物等直接教学成本和间接教学成本的核算。同时也为国家制定高校拨款标准和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 有利于衡量并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 在这公益饱受质疑的今天, 我们更要建立健全教学成本体系的核算, 一方面可以完善高等教学成本理论,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公众、学者、决策者对我国高等教学成本的了解, 以利于衡量并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康玉超.高校开展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8) .

社会成本构成 篇10

A公司项目采购概况

A公司是一家生产50MW以下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压力容器和通用机械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 公司的大部分项目的采购物料主要为铸件、锻件、钢板、紧固件与密封件、型材、配套件、电气元件、外协加工件、油漆防腐件、杂件等十大类。

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变, A公司逐渐由生产加工型企业向技术集约型企业转型, 加大了非核心零部件外协和非主营业务外包的力度。部分原来由A公司生产制造的零部件转为外协定制或外购。

项目采购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

1. 正常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众所周知,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来说, 在项目采购中, 正常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是项目采购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2.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执行成本

在项目采购过程中, 为了降低采购风险, 采购人员在必要时需要先对供应商进行资格评审和现场考察。在重要的外购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采购人员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于一些合同金额大、非常重要的标准设备的采购, 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供应商。这些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执行成本, 如考察费、监造费、差旅费、招标费等也是项目采购成本的组成部分。

3. 缺乏技术支持而导致的额外采购成本

在项目采购中, 由于对外购材料的技术要求不同, 材料的价格会随着交货条件、交货状态的不同而升降。过高的技术要求必然要求供应商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生产, 材料价格也会相应地上升, 从而引起采购成本的增加。过低的技术要求必然导致最终产品的性能较低甚至达不到客户的要求, 增加了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因此, 在项目采购过程中, 来自项目团队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让采购人员准确地向供应商提出适宜的、充分的技术要求, 并以合理的价格签订采购合同, 避免许多因技术问题而引起的采购风险。

以A公司2004年的4台D11D磨煤机筒体制造项目为例, 由于项目采购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因此在签订采购合同时, 并未在合同中明确注明端盖铸件在交货前必须进行正火加回火热处理的技术要求。在供应商将第一件端盖铸件运送到A公司时, 质检人员才发现铸件只经过了退火热处理, 铸件的机械性能无法达到合同技术要求, 必须重新入炉进行正火加回火热处理。经过协商, 供应商虽然同意对铸件进行正火加回火热处理, 但要求A公司支付5000元/件的热处理费。因此, 只因在项目采购过程中缺乏技术支持和必要的沟通, A公司就增加了4万元的热处理费和第一件端盖的往返运输费成本6000元, 增加了额外的采购成本。

4. 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返修或二次采购的额外成本

外购材料的质量是项目产品质量的基础, 对生产优质的最终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采购中, 外购的材料或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项目组织就不得不耗费人力物力进行返修或重新外购该物资。虽然供应商应该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或及时地更换有质量缺陷的产品, 但现实中不少供应商会采用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产品的质量问题。无论是供应商负责还是协助处理外购件的质量问题, 项目的采购成本都会因此而增加。

A公司2011年从湖北一家铸造厂订购了5台1200KW小型背压式汽轮机的汽缸铸件, 合同价格为9.8万元。由于供应商私自修改冒口的尺寸, 造成这5套汽缸铸件的质量低下。经过A公司反反复复的补焊、加工和热处理, 最终还是报废了2套汽缸。A公司为修补5套汽缸直接经济损失达24.2万元。后经双方谈判, 铸造厂家最终向A公司赔偿了15万元。虽然供应商支付了赔款, 但却无法弥补A公司因汽缸的质量问题造成了时间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巨大的商誉损失。

5. 设计人员指定供应商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

在项目采购中, 采购人员经常会遭遇到“品牌采购”的情况。技术人员在设计产品时, 明确地在产品图纸的零件明细表或物料清单中注明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 采购人员无法通过“货比三家”的比价或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 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此外, 指定品牌一方面使设计人员陷入了自己与供应商的利益漩涡, 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采购人员通过指定品牌采购进行暗箱操作, 背地里与供应商建立不良的利益关系, 不在“阳光下”交易, 从而滋生腐败。

在A公司的汽轮机项目中, 设计人员经常指定品牌产品。据调查统计, A公司采购的指定品牌的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 造成项目采购成本上升。

6. 非标准化零部件的采购造成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在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中, 产品大多为单件或多件生产, 未能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将产品系列化或标准化设计, 项目采购成本将因采购数量少而增加。在设计汽轮机产品时, 设计人员由于个人喜好和设计风格不同, 加上A公司未能实施系列化与标准化设计, 以致很多本来可以通用的零部件因为规格尺寸略有不同而无法批量采购, 造成采购成本上升。

7. 产品价格虚高引起的额外采购成本

理论上,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此种商品的价值。但是在实际中, 由于经常会出现供购双方信息不对称、市场垄断、关联交易等诸多问题, 外购件的采购价格总是在一个范围之内波动。

(1) 供应商转嫁给采购方的“灰色成本”。现代市场竞争激烈, 不少供应商为了承接项目, 除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之外, 也在千方百计地与采购方建立灰色关系。以A公司为例, 由于公司目前实行固定的岗位工资制度且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项目采购人员的工资普通较低。在利益诱惑面前, 部分项目采购人员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收取供应商提供的佣金、红包等, 但对于金额较小的购物券、餐饮招待、娱乐招待、节日礼品券、烟酒礼品等, 往往是来之不拒。项目采购人员的“灰色收入”来源于供应商, 最终必然作为“灰色成本”转嫁到项目组织头上, 成为额外的项目采购成本。

(2) 关联企业和关系供应商的“关系成本”。A公司拥有几家关联企业, 这些关联企业主要供应钢板、铸件等机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 这类关联企业的产品价格比非关联企业供应的同类产品价格高5%-20%。此外, 一些与A公司关系密切的关系企业也存在产品价格偏高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这类关系企业的产品价格比非关系企业供应的同类产品价格高5%~10%。

(3) 部分垄断企业或强势供应商的“垄断成本”。市场经济下行业垄断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多了, 但少数企业在某些产品上还具有垄断优势。这些行业的巨头存在着独自垄断或联合垄断的可能性。例如, 国内拥有万吨级锻压设备的企业屈指可数, 如果考虑到运输成本的问题, 这些拥有超大型锻压设备的供应商均具有区域性单独定价的能力, 拥有垄断定价权。部分垄断企业或强势供应商的垄断价格是造成某些项目的采购成本上升的潜在原因之一。

8. 供应商不履约、违约或诈骗而造成的额外采购成本

由于项目采购人员缺乏对供应商资质的了解或供应商内部出现了问题, 少数供应商在签订合同后无能力履约或因达不到采购方的要求而违约, 以致采购方不得不重新进行采购, 极大地增加了项目的采购成本。此外, 个别诈骗分子以诈取合同预付款为目的, 假扮供应商, 利用项目采购人员的失误进行诈骗。一旦发生诈骗事件, 不管采购方是否能够追回合同预付款, 项目的采购成本都会因此而增加。

9. 合同变更而引起的额外采购成本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尽量要避免出现项目采购合同变更情况。一般来说, 采购合同的变更是以增加采购成本为代价的。在A公司2006年的贫甲醇冷却器制造项目中, 客户在签订合同4个月后突然提出因增加换热面积而不得不将换热管的尺寸由Ф25×2×9015mm改为Ф25×2×9665mm的技术要求。因为A公司在订购换热管时指定了规格尺寸, 所以为A公司供货的两家不锈钢钢管厂在收到合同变更通知后均要求增加合同价格。虽然客户因合同变更而给A公司追加了36万元的合同金额, 但还是无法完全弥补A公司的经济损失。此案例证明了采购合同变更也是增加采购成本的原因之一。

1 0. 公司自身违约或合同纠纷而引起的额外采购成本

A公司因债务负担过重, 现金流有时会发生不顺畅的情况。A公司曾经发生过几起由于采购人员对供应商的不及时支付货款或因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矛盾而拒绝支付货款的事件。出现合同纠纷事件时, 部分供应商本着友好合作的意愿而和A公司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 但也有部分供应商诉诸法律, 按照合同条款向A公司提出高额的索赔, 造成A公司的经济损失。因此, 公司自身违约或合同纠纷也是引起采购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

构成项目采购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也有外部因素。我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项目采购成本的十大构成主要因素, 借助A公司多年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研究造成项目采购成本增加的原因, 值得重型装备制造业同行和其他行业采购人员参考与借鉴。■

(作者单位:广州广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异构数据库下一篇: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