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教育管理

2024-10-13

汉语文教育管理(共9篇)

汉语文教育管理 篇1

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研讨会上初次提出的。2001年在大陆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议”上, 费孝通先生做了“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的主旨发言, 并且又重申了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观点是费孝通先生在将人类学运用到中国具体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和总结自己毕生研究经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乃至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性意义。 其基本内 容 :一、“一体”是指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二、“多元”是指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三、统一的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像一条河流的主流与支流的关系相互融会贯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听和说的能力, 兼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语文教材则是实现这种功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所以语文教材建设也需要从这两方面考虑。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双语教育中通用的汉语教材是人教版汉语文教材。该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循序渐进、探究性学习等方面一般被认为是较好的教材;另外该教材还体现了语文教材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教材选用了较多的古典诗词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的要求。据统计该套语文教材里古典诗词63首 , 在全部课 文中所占 比例为20%。对于广大内地的小学该教材可能是最好的教材之一。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在新疆少数民族小学推行双语教育的时候, 该教材不太适合学生实际的汉语水平和其它条件。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新疆民族小学双语学生的汉语基础薄弱, 难以适应人教版教材的难度和课程进度。

今年来新疆各地区的幼儿园已经开始注重为学前儿童在汉语方面打基础, 为他们以后上小学做铺垫。但是作为学习的工具语言, 学生汉语水平还没有完全达标, 还不具备接受纯汉语授课的客观条件。教材里20%的古典诗词本身对汉族学生来说也是具有难度的, 更何况对新疆地区民族小学生来说, 更是超出了儿童能够学习掌握内容的难度范围。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汉语学习失去信心, 损伤其积极向上的童心。笔者认为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决这一问题。

2.该教材引进了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 但比例偏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相对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而这种区别统一于中华民族历史上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里。单体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属于该单体民族又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融合形成当今的多元统一的整体。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为共同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做出了贡献。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民族间的理解、相互尊重与睦相处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这样的内容已在人教版教材里有所体现, 但是数量不足。不足以反映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情况。

3.教材中所选的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类的题材不是很理想。

教材所选课文里有关少数民族主题的, 有些是描述自然风景的, 不是叙述民族文化的;有些是关于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像“拉萨古城”一类相对承载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的课文非常罕见。笔者认为许多课文不能正确反映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当今习俗。如果不加以改善, 我们的教材可能会给下一代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汉民族做出的贡献, 其他少数民族的作用无足轻重。这可能会导致汉族儿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对其他民族产生民族歧视心理, 而其他民族学生可能从小就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对汉族学生来说, 有些儿童可能从小就形成大汉族主义思想。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大隐患。必须对此加以关注。

因此教材不仅仅是体现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一些表面内容, 而是要传递各民族的文化中最优秀的成分。只要这一代儿童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那么未来一代肯定会是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生活, 并且积极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笔者认为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育汉语文教材建设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且这一工作必须在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学家和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综

浅析如何学好高中汉语文 篇2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学习;读与写

一、学习好高中汉语文的前提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让同学们做到学好汉语文,首先就要培养同学们对汉语文的兴趣。比如,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古诗,杜甫就曾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句子。但是如果同学们对汉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就无法深入理解诗人的心境。所以,教师就一定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养成学习汉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汉语文的方式

1.学会有效阅读

阅读,是感受文学的最直观的一种方式。当同学们阅读文章时,就可以增加感性的认识,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作者的意思。所以在汉语文的学习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少数民族的同学们应该加强对汉语文的阅读量,广泛地进行阅读,对于各个方面的书籍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够增加其对汉语的语感,积累更多的词汇。

2.培养先思考再写作的好习惯

在汉语文的写作过程中,最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文章浮于辞藻,却缺少真正的内涵。对于少数民族的同学们而言,在写作的过程中,其缺乏深入的思考,那么就会缺乏观点和见地,甚至会缺乏感情。缺乏感情的文章是很难打动读者的。所以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加强思考,并且明确自己的观点。

3.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当同学们具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表达,那么其语言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汉语文毕竟是一门语言,所以同学们需要做到经常练习,这样才能做到“能想到,也能够表达”。如果没有勤于动笔的好习惯,那么就非常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即能够想到,但是表达不出来,那么对于汉语言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这是一个锻炼同学们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务必培养同学们勤动笔的好习惯。

汉语文基础辅导漫谈 篇3

1 信心鼓励, 方法指导

我校藏族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 有的甚至连汉语都说不流利, 对学校的汉语文教学不能很好适应, 但他们想提高汉语文水平, 对辅导抱有很大期望。这使教师既感到了压力, 也看到了希望。

教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汉语文基础较差主要与中小学学习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关, 而在良好的汉语文学习、使用环境中, 依靠他们对语言很强的敏感性, 只要用心学习, 就定能将语文学好, 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另外, 还得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与同学、老师、家人谈话时, 多说或者全部说汉语;上街、走亲串友要用汉语;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也要学汉语等。总之, 凡是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汉语文, 都要处处留心, 时时学习。另外, 要告诉学生学习汉语文不能像小学生那样, 完全依靠课本、教师的讲授, 按部就班、生搬硬套, 而要把汉语文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前几届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充分利用了周围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投入汉语文学习中, 其汉语文水平提高很大。

2 紧扣听、说、读、写, 以朗读促听、说、写

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听、说、读、写。要让学生明白听、说非常重要, 应随时随地自觉学习。虽然写作能力往往代表一个人的语文水平, 但汉语文基础辅导时, 却不能把主要精力花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 因为写是以听、说、读为前堤的, 没有一定的听、说、读, 就谈不上写。要提高听、说水平, 还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基础。读得多了, 积累多了, 写起来自然就有话可说, 比较顺畅。读有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 默读侧重于理解, 速度比较快;朗读的速度虽然慢一些, 但有利于仔细体味语言运用的特点和优点[1]。汉语文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朗读, 因为朗读比默读更能锻炼其汉语表达能力。

3 以易学为原则, 选取学习材料

除专门对汉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汉语文辅导外, 我校还开设了汉语文课程。通用的中专语文教材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太难了, 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如果辅导材料不是太难, 对学生来说易学、易懂, 并且符合这个年龄段藏族学生的心理特点, 那么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自编教材中选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故事》《格萨尔王的故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情节引人,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我们也只要求学生基本理解、大体读懂即可[3]。古诗词:《春晓》《咏鹅》《敕勒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浅显易懂;现代诗歌及快板:《回延安》《十诫诗》《人有两件宝》《中华经典诵读颂》等, 朗朗上口;经典文献:《三字经》《老子》《论语》《孟子》等的精典语段选读, 令学生受益匪浅。正如王财贵教授所说:“你只要教五分就影响他一辈子, 你只要教几句话就让他一辈子受用。”4通盘策划, 前后衔接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辅导之初, 就要对整个辅导过程有一个整体安排, 对重点辅导内容、辅导方法作出具体计划, 计划越详细越好, 尽可能细化到每月、每节课。我校将辅导内容分文选、应用文写作、语文常识3部分。具体实施过程为每次授课先进行30分钟的语文常识学习, 主要有汉语拼音、汉字书写笔顺规则、汉字结构 (突出常见形旁举例) 、词性划分、近义词、反义词、单句、复句、常见的修辞方法、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然后用20分钟时间学短诗文, 先对以前学过的短诗文进行复习背诵, 再学习新内容;用30分钟时间学文选或应用文写作, 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他们在“做中学”;最后20分钟进行语文常识经典故事选读, 如《盘古开天辟地》《孟母三迁》《拔苗助长》《烽火戏诸侯》《三打白骨精》《桃园结义》《武松打虎》等, 开始时教师先讲故事, 以后可由教师出题目, 指定学生讲故事, 教师适当补充。整个辅导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前后相连, 学习、朗读、背诵并重, 注重积累的特点, 既不给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过大压力, 又能遵循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是语文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动力规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根据我校大部分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现状, 对其进行汉语文基础辅导。

关键词:汉语文,辅导,补课

参考文献

[1]郭常安.语文[M].3版.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1997.

[2]爱因斯坦文集:3卷[M].许良英, 李宝恒, 赵中立, 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汉语文 篇4

【关键词】汉语文;初中汉语文

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将汉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课堂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题海战术,适当减轻学生负担。下面就如初中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课堂效率方法分析:

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文过程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认读能力不强。由于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加之基础知识学得不牢固,自学能力不能得到有序的提高。二是表达能力不强,学习语言,“听”是很重要的,只有“听”明白了,表达的准确才有基础。在汉语文学习中由于缺少学习第二语言的极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读及表达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造成了课堂上理解、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做不到得心应手。三是写作能力不强,由于教师在施教中,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写作能力在低水平徘徊。如观察能力不强,没有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写作时不知从何下手。作文错别字多、语病多、中心思想不明确、结构安排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汉语文素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抓。

一、训练语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人们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按教学上传统的讲法,“说”是教师说学生听。如果是学生说,则是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现在,我们理解的学生的“说”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课前五分钟的即兴口头表达,诸如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讲一则有趣的新闻或对某种事情或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等等。其次是开展课堂内“说”的训练。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想“说”的环境和空间。可介绍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人物或事件等:可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内容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从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第三是进行课堂外的“说”的实践。可在各学科老师的配合下,经常举行小型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介绍学习经验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现在的课堂过于强调朗读,而忽视了默读。朗读偏重于表现和交流,是外指的行为。潜心默读可以思考、品味、揣摩、推敲,更有利于感悟与联想,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取消默读过程的课堂,缺少了一分思考的力量。其次,应警惕对朗读技巧彻底排斥的行为。强调情感的感悟,但并不是说所有都要感悟或者除了感悟以外别的什么也不能做,感悟与指导这两者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有人说:“要多读来感悟,读不出怎么办,师范读,生范读。”我认为朗读作为一种技能,它的处理手法有普遍意义,可以触类旁通。技巧上必要的指导可以缩短无谓的摸索。技巧者,巧妙的技能也,是智慧的结晶。语速的快慢徐疾,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不采用“纯技术”的手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大大方方地教一教,又怎么了。这对学生朗读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审视读的理念的失衡,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必然。其一,“读”本身在汉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文章内容、神韵、风格、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而且非常好操作。其二,课改前的课堂存在着朗读的缺席和弱化倾向,过多的讲析、练习充斥课堂,课堂琐碎、机械、乏味,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三,传统的汉语文教育中古人有重朗读的习惯,它是读经时代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部分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借新课程的东风,便迅速蔓延。其四,改革的特点使然。既是改革,其立意就不像改良主义般温和,面对积弊深重的旧课堂,要在短时间内将错误引向正确的轨道,矫枉必然过正。这一点从近代历史来看,也有许多佐证,凡是想做一点改革的,往往采取激烈的态度和手段以扭转传统的巨大惯性,白话文运动中有人甚至提出要废除汉字便是范例。或许批判就是要过激一点才有效,所以对课堂朗读“过正”的倡导,其目的可能就在于要强烈冲击旧有的课堂形态。

二、积累词汇,提高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多读、多观察、多练习。多读一些好文章,可以训练写作的思路:多观察生活,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多写多练,可以提高写作的水平。写的基础是读,语文的特点就是要大量的阅读。只有熟读课本上的文章,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才能不断积累大量的素材,加上熟练运用,就会在写作时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这个道理。要把藏族学生的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必须使学生养成经常练习有效写作的习惯。要养成写随笔的习惯。生活随笔可以成为积累教材的仓库,磨砺思想和捶炼语言的铅锤;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写一篇日记都要有一个中心;养成修改文章和写评语的习惯,以上这三点,必须是在学习汉语知识的不同阶段,由语文教师加以积极认真的引导才能逐步实现的目标。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本,尤其是讲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把分析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仿写,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仿照范文立意、构架、选材的方法去进行写作。例如,在学《桥之美》这篇范文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家乡身边自己熟悉的桥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发表看法来仿写,效果很好,有好些同学的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尤其对家乡雅安廊桥的精彩评述更是让我拍手叫好。

在学《端午的鸭蛋》这篇范文时,我让学生与课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为什么会编排这篇课文?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的引导,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其中有一点就是:我们生活中平凡朴实的风土人情 ,看似没有写的,却也可以被作者写一篇美文,别具韵味,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接着我问同学们:如果让大家来写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情,你们又该如何来写呢?很自然就引导同学们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找答案了。课后让大家再来仿写一篇有关家乡分土人情的文章,同学们果然就能把平凡的事写得意趣横生了。

有一位同学在发表写作感言的时候说:“原以为只有写不平凡的事才能写出好作文,没想到生活中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常小事也能写出彩,那今后可写的内容就多了,写作原来并不是那么难啊!”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仿写带给同学们的那份快乐和自信。

总之,要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不仅要解决好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好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只要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目标上有一个端正的教育思想,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就一定会不断取得汉语文教学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汉语文教育管理 篇5

1. 明确并分析教材的单元编排情况

高中阶段目前一共有六册汉语文教材, 前五册每一册均是按照文体特征编成六个单元。单元内容一般涉及散文、议论文、诗歌、说明文、简单的文言文等。其中的一些课文或片段要求背诵, 在备课前教师应通读教材, 将要求背诵的课文提前讲解, 随时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以温习, 反复诵读, 做到熟能生巧, 最终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背诵课文的效果。其他知识性的文章则可以安排在一个学期的后半段时间完成, 同样也能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让老师教得轻松。

2. 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是否扎实

高一学生进校时, 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个摸底考试, 如果成绩不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多花点心思, 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的汉语功底。比如, 在对课文进行分析之前,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先学习课文中出现要求掌握的生字及词语, 使学生尽可能的感知其所表达的意思, 一些名词可以用实物或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加以了解, 动词则可以比划动作等。课文内容的学习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完成, 多角度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如散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听朗诵 (录音带或老师范读均可) , 之后让学生自己朗诵, 老师根据学生对课文朗诵后的感受进行启发性提问,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待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再引入课文的教学, 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的沉闷和知识讲解的枯燥了。说明文的教学可以请学生先说一说家中经常吃的糌粑、喝的酥油茶或青稞酒是怎么做出来的, 即先从感性认知然后上升到理性的概念认识, 最后进入教材的分析, 自然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渠道较多, 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先发言, 阐述他们的观点和意思, 教师作为一个“掌舵”者予以点拨指正即可。笔者曾经听过两位老师讲解同一道练习题, 题目要求学生课下查成语词典讲解成语的具体内涵及其寓意, 第一位教师讲到这道题时滔滔不绝, 不允许学生插话, 笔者坐在讲台下发现, 有很多学生显然是做好了准备的, 非常想发言, 可是看老师讲得那么起劲, 只好忍着失望的表情, 硬生生地把要说的话噎了回去。课下问学生是否喜欢老师这样上课, 学生只是笑而不语, 笔者心中已明白问题所在。第二位教师恰恰相反, 这道题完全是交给学生来回答, 自己只在必要的时候指正或者点头、微笑, 这堂课该教师说的话不太多, 可是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争着举手回答问题, 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 送别老师时声音也格外响亮。不用问学生, 笔者已经知道该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及受欢迎程度了。因此, 我们不妨根据课文设置一些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试想, 两位老师同样让学生课下去准备资料, 可是前者的做法是准备了就放在那里, 不让学生表述;后者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知而所示。以后再布置类似的题目时, 哪一个班的学生更积极?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4. 多与学生接触、沟通

汉语文教育管理 篇6

今年, 我有幸担任内初班的班主任, 并承担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些内初班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 从小生活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 由于地理、历史、科学、文化及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对汉民族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了解不够, 甚至完全不了解, 这就给汉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 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健康人格, 就要采用更多、更优、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从而弥补民族学生后天的不足,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 照亮其稚嫩的心扉, 产生“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汉语文实用能力培养总结的体会。

一、尊重发展个性, 不断提高素质, 塑造健康人格

内初班期间是学生身体、心理、思想初步成长的重要阶段。教书先育人, 语文教师在倾心施教之时, 更要以爱关注他们的成长, 铸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 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 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同样, 课文中许许多多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 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在教学中, 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自会肃然起敬, 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倾心倾力, 感同身受地教, 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 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火花点燃后, 就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 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丰富多彩的世界塑造了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 而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学生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他们的特长, 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 通过不同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二、抓好基础知识学习, 丰富语言积累, 增加文化储备

民族学生在生活环境中使用的语言, 从词汇到语法, 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模式, 且运用自如, 一旦进入使用汉语言教学的学校, 每天要接受许多汉语文新信息, 首先只能囫囵吞枣地接收, 然后慢慢咀嚼, 最后才从比较中悟出一点含义。语文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 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 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在词语教学上, 采取“以词带句, 以句带文”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巩固知识, 可以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 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围绕课后新学的词语, 写一段话, 可以是任何形式, 只要用词准确即可。这样逐步激发学生由字到词、连词成段的兴趣。

三、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培养说话技巧, 丰富口语储备

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是内初班语文教学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 口头语言相比书面语言, 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要求学生无论课上课下学校宿舍, 都要说普通话, 进行说话训练, 力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 运用恰当的语调, 注意句子停顿, 控制说话速度, 使口头表达的语调、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

说话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是朗读训练, 安排早读课晚自习进行朗读指导, 讲授朗读常识, 要求学生准确、流畅、传情;内容上, 课文内和课外优美的文学作品;形式上, 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 等等, 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 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句式, 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 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 也可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二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训练,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 过渡到创造性训练。三是复述训练, 把别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不管哪种复述, 都要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 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是口头作文, 教师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 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 列出提纲, 打好腹稿, 然后当众口头作文接着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 丰富想象力, 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有个学生在口头描绘家乡冬天的雪的时候, 用较为流利的汉语描述道:“雪花纷纷扬扬, 飘飘洒洒, 像天使在跳着一曲轻盈优美的舞蹈, 它们似乎毫无目的, 无拘无束, 可又像是在寻找着各自的朋友, 东瞧瞧西望望, 过一会儿, 雪花好像玩累了, 悄无声息地投向大地妈妈的怀抱。”比喻拟人如此形象贴切, 赢得学生一片掌声。五是组织各种比赛, 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书评, 等等, 要求学生感情充沛, 吐字清楚, 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 抑扬顿挫, 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 以增强说话感染力。

四、激发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来看, 重点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特别是在农牧民地区, 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在教学中, 我发现一些民族学生写出的文章, 语句不通, 颠三倒四。如:把“我家门前有一朵红色凤仙花”说成“家门前我有朵花凤仙红色”, “羞得很我”, 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把话写得通顺明白呢? 我遵循“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的旧训, 以句为起点、段为基础、表达为纲, 建立以基本语段为主的训练方式, 把字词句篇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文学积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课堂教学, 我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哲理。我还注重写法指导, 书写生活、书写人生就要有真情实感, 而生活语言最能体现这一点。根据生活语言的简洁、细致、平易、情感等特点, 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发展的写作方法, 进行层递式作文练习。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生活, 体验到了生活真切的酸甜苦辣, 从激发兴趣入手, 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体验, 加强课内写作和课外练笔, 就能将学生从“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总之, 语文教师只有对学生负有高度的职业道德感, 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 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才能激发学生对汉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多读、多写、多说。通过一定的锻炼, 必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文实用能力方面获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楚延主编.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汉语文教育管理 篇7

一、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 当地社会环境制约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西藏自治区的人口中大部分是藏族,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最常用到的是藏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使用汉语的环境。一方面, 使得一部分学校对汉语教学不够重视, 对学生的汉语水平没有系统的考核体系, 影响高中汉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一定程度上阻碍藏区汉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 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阻碍了学生形成使用汉语的思维习惯, 造成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上的困难,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为藏区汉语言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 在选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水平上存在不足

由于西藏地区本身的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对于汉语教材的要求与内陆地区存在差异。新课程改革后选用的教材, 存在着一定问题, 阻碍藏区汉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方面, 教材内容与藏区实际存在一定差距, 没有很好地与西藏地区的文化进行融合, 来适应藏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 在内容编排上来看, 教材缺乏系统性, 教学内容无法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师水平上, 藏区高中语文教师的水平无法对应新课改的发展。一方面, 教师本身的汉语能力水平存在不足, 无法满足高中汉语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 部分教师教学中汉藏语混用, 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汉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善和提高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 了解每个学生语文水平, 因材施教

藏区各校之间汉语教学水平各不相同, 学生在高中入学之前的汉语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 要求藏区各个高中学校在新生入学时, 首先要测试学生的汉语能力, 对新生汉语的总体能力和水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 这有助于加深学校及教师对学生汉语能力的了解, 使学校和老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这样也有助于学校与教师更准确地制定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 提高汉语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最大程度上提高汉语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在日常的汉语教学中,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汉语文章、格言警句等重点讲解, 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入。另外, 汉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汉语口语教学, 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氛围。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及地位越来越重视, 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参与到汉语言教学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对藏族学生汉语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 比较汉语和藏语在口语上的差异, 进行对比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汉语的习惯, 提高汉语口语水平。

(三) 运用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一方面, 在口语学习上, 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营造口语学习氛围上, 充分调动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多运用对话教学,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发现并纠正其语法错误, 通过对比藏语与汉语的差异, 从而正确使用和表达汉语, 提高学生汉语的能力与水平。

另一方面,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例如进行写作比赛, 让学生自己动笔进行汉语写作,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书面表达水平。另外, 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汉语教学并设置小组目标, 这样能够有效地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汉语言教学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与困难。西藏地区的汉语言发展水平, 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人们的就业及教育水平, 也影响着西藏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交流。因此, 藏区汉语教师要最大程度上结合汉语教材与藏区实际情况, 寻找新思路、运用新方法, 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更好地推动汉语言在西藏地区的发展。

摘要:受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直以来, 西藏地区的汉语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西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分析西藏地区的高中语文汉语言教学现状, 充分发挥高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提出了相应措施, 期望能够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水平, 提高西藏地区高中生的汉语素质与能力, 使汉语言在西藏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西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应峋娥.强化西藏地区高中汉语语言表达训练教学探讨[J].新课程·中学, 2014 (12) .

[2]德吉措姆.西藏地区民族高中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3 (10) .

汉语文教育管理 篇8

一、净化汉语文课堂

汉语文课程融汇了美育、德育、思维教育及创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 应尽量将不属于汉语文的内容清除出去, 使其回归“汉语文味”。

想要实现汉语文课堂的净化, 就需要先清楚地认知何为汉语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其把汉语文界定在书面语与口头语两方面。然而, 语文自身具备较丰富的概念性。不管是由心理科学方面看, 抑或是现代语文科学方面看, 都不容忽略语言同言语的联系与区别。因此, 在对汉语文课堂进行净化期间, 应从言语及语言两处入手。依据二者的理论, 汉语文的教学, 指的就是通过对学生们语言的训练, 提高学生们的言语水平。因此, 汉语文指的是言语, 净化汉语文也就需要净化言语。

常言道: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 并且也为内容提供服务。汉语文亦是如此。言语的内容决定了汉语文的形式, 同时也为其提供服务, 二者密切关联在一起。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讲解一篇文章不但需要掌握该文章的基础内容, 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利用朗读等形式获取语感, 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进而提高学生们的文学水平。

二、增强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

想要让汉语文教学回归“汉语文味”, 教职人员就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 自身的语言就十分缺乏, 照本宣科、墨守成规, 不愿进行深入探究, 那么, 无论怎样, 教师也无法使课堂变得富有趣味性, 严重的甚至降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相反, 假如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收放自如, 则教学氛围及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富有趣味性,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想要让汉语文教学回归“汉语文味”, 就需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 提高高中汉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想要让学生形成汉语文的综合素养, 就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一种熏陶, 那么, 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就十分重要。高中汉语文教师脑海中应存有大量的古文、诗词、中外世界名著等, 并且有自身所喜爱的作品、崇拜的作家, 唯有如此, 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其二, 开展高中汉语文教师个性化教学。常言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 教师因为自身学历、年龄等差异, 个性也各不相同。同时, 教学期间还应结合学生们的特长、才情等设置教学的方法, 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三、实现情感共鸣

对于汉语文教学来讲, 其具备激动人心的魅力, 是因为其本身汇集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感情。感情是人们内心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 同样, 教学情感也是如此。教学情感指的是学生与教师共同伴随着教学内容的认知所形成的一种复杂心理现象。在教学期间, 假如教师无法开启学生们的情感, 让学生同课本、作者等产生共鸣, 则教学氛围会显得枯燥、乏味, 教学内容空洞、干瘪。相反, 假如教师可以同学生实现情感共鸣, 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高中汉语文教师应多同学生进行沟通, 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 并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从而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情感, 并且可以精确把握教材的主要情感与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与提高。当学生们处于情绪高涨阶段, 则学习更加容易, 记忆更加扎实, 进而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注意的是, 当学生产生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时, 教师不应急于否定, 而需要认真聆听, 之后同学生一起探讨, 获取正确结论,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记忆相关内容, 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现今教学改革速度的逐步加快, 教职人员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深入研究汉语文内容, 使其回归“汉语文味”,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因此, 对高中汉语文教学中“汉语文味”的回归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职人员深入研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傅春光.固其根本, 浚其泉源——在与新教材对话中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11 (43) .

汉语文教育管理 篇9

一、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 适合性

孔子曾经说过, 应该“因材施教”。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而不应该采用千篇一律的设计方案, 特别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 要求我们在汉语文阅读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适合性”。例如, 对于藏族学生来说, 教师在进行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地考虑西藏地区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 并结合学生对汉语文阅读的学习程度。如果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 就会使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例如, 困难失望或者骄傲自满等。因此, 适合性的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能让他们充分地了解汉语文的博大精深, 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 服务性

任何教学都应该遵循育人的原则, 汉语文阅读教学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服务性宗旨。教学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培育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汉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出自己的生活能力。21世纪的我们肩负着更大的使命, 这个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新一代, 这对我们的西部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创新性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在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该不断开拓思维, 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语言环境, 设计出不同的语言情境、思想模式, 通过设置问题和思考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动力。对于一些传统的教学科目, 我们也应该采用一种新的角度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断创新思维的环境, 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四) 整体性

汉语文阅读的教学应该具有层次性和条理性, 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有效组合, 使得多种教学模式协调配合。同时, 教学设计也应该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例如,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 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其次, 浏览文章, 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再次, 要精读文章, 了解文章的结构;最后, 掌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文学语言特点。层次并调理地展开汉语文阅读教学, 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更轻松地了解汉语的博大精深。

二、汉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突破

(一) 我们应该突破原有的基本性质观

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 已经形成了许多操作性阅读模式, 但是始终都只是单纯地进行工具性训练以及文章的分析。阅读教学必须将词汇、语音、修辞以及写作能力有效地结合, 而不能将它们孤立。阅读的教学应该在与作文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保持联系的基础之上, 还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地分配好精读和粗读部分, 这样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 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基本性质, 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突破教学中的目标观

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 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阅读能力并没有提高, 反而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变少, 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现在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理念, 可是许多教师也不清楚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转换为能力, 更谈不上如何转变了。因此, 在进行中学汉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训练能力, 指导做法以及习惯培养有效地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 突破传统的课堂结构观

目前, 中学的汉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在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因此, 我们必须突破现有的课堂结构观。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护理论文下一篇:商业地产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