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自改方法(通用6篇)
小学生习作自改方法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的要求。这一个提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自能”的新的学习要求。
自改习作意义何在?“文章不厌百回改”, 修改习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使思维合乎逻辑的过程, 也是自我加深认识事物, 确切表达事物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习作, 可以提高语感水平, 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 同时也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那么自改习作路在何方?
一、激发兴趣, 培养自改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自改习作, 必须有正确的、积极的动机作为内部推动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自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所以培训学生自改习作, 必须从激发自改动机, 培养自改意识做起, 并贯穿习作教学的始终。
教学中, 可通过讲古今中外文学家改自己文章的故事, 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都是从反复修改中得来的, 在事例中受到熏陶。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开始时用“到”字, 他觉得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 缺乏诗意, 就改为“过”, 后来又觉得“过”也字不妥, 虽比“到”字生动一些, 写出春风一掠而过的动态, 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 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后来站在船头, 眺望江南, 春风拂过, 青草摇舞, 麦浪起伏, 他顿时恍然大悟, 这个“绿”字不正是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让全诗大为生色。
二、授之以渔, 掌握自改要领
(1) 片段入手:小学生自改习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片段入手。修改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读一读的习惯。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 有没有错别字, 词语搭配是否恰当, 句子表达是否准确等。
(2) 下水尝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批改全文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习作情况, 找出共性问题, 选择富有代表性的习作, 利用多媒体, 在课堂上修改, 根据习作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如:中心是什么?合乎题意吗?所写材料能否表现中心?主体部分是否写得具体?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进行激烈争论, 在修改实例中自主获得修改习作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3) 读读改改:学生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 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的, 习作完成后, 让学生多读几遍, 借助声音的刺激, 一路念下去, 疏忽的地方就会发现。以有声语言支持思考活动, 有利于找出错漏的字词或标点, 改正拗口的词句, 删除重复的词语, 补充合理的内容, 使习作达到文通字顺。最后再让学生轻声朗读, 边读边思如何对文章进行修饰、润色。
(4) 合作修改:学生作文后, 不要急于下笔批改, 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交换读习作, 看看有哪些地方还需修改。如学校举行了一次广播操比赛, 班里的学生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团结向上, 最终获得了第四名。就这件事写的《记一次有益的活动》, 不少学生以“这次进入四甲真是太幸运了, 太令人高兴了”作结尾。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开展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加强锻炼身体;二是让学生明白团结向上, 有共同目标才能取得成功) 这样的结尾对文章所要体现的精神是否有作用?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文章的结尾存在问题, 主动进行了修改。学生既当“听众”又当“老师”, 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 既提高鉴赏能力又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坚持训练, 形成自改习惯
习惯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 使他们逐步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道理。平常习作, 我们可以这样来训练学生:一是凭语感修改。在习作初稿完成后, 要求把作文念给父母听, 请父母帮忙提意见。二是常吃“回头草”。写完文章后, 学生常常陷于当时的思路与情境中, 修改时无从下手, 这时可将文章收起, 等几天后再拿出来修改。文章在搁置的过程中, 学生认识水平会不断更新积累, 会有新的感悟, 在这时才对文章动动“手术”, 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样, 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训练, 让学生不断掌握修改习作的知识和本领, 提高自改习作能力, 形成自改习作习惯, 当学生的自改习作的习惯一旦形成, 便会在落笔前思考, 成文后推敲, 从而在内心自发萌生一种想改的需要, 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待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自改,让习作走向精彩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修改的训练也提出明确要求: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因此,高年级段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便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我们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对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旁征博引,欣赏赞美,激发自改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此”,方能“不疲”。为了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大家共同搜集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逸闻趣事进行交流:苦吟诗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的反复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细细斟酌,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益求精……在故事中,学生不仅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的深刻启迪,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激起自改习作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我还帮助他们树立自改作文的信心。我专门在习作课上找了一篇班上同学的例文,用多媒体投影出来,并以“我最欣赏……”和“我认为……更精彩”为内容,进行集体评改。学生来了兴致:“我最欣赏‘拱桥像一条腰带似的系在池塘上’,这个比喻句把拱桥写得特别的美。”“我最欣赏‘它们时而在水面上吐泡泡,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在水中追逐嬉戏’,三个‘时而’连用,句式整齐有气势。”“我认为‘水面静得像镜子似的’这一句的比喻太普通了,没有新意。可以把湖面的动态美展现出来”……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已兴致盎然——“原来,我也可以当老师来批改作文!”
二、选取个例,示范总结,引导精心自改作文
学生的修改意识形成后,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自改的方法。当然,这个过程不是轻而易举的,是需要付出智慧和汗水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批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在学生完成初稿后,我要求学生通过“三读”,精心自改。首先审题,通读全文,判断习作内容是否符合题意;再读全文,判断文章是否有条理不清,层次不明,分段不恰当,情节不完整等毛病,认真修改;最后认真细读,揣摩句、词、字、标点符号用得是否准确,仔细修改。开始阶段需要扶着学生走一阵,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仍有多数学生在自改时,无从下手。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评改的起始阶段,教师的引领示范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通常我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共性问题的习作,进行仔细讲评。
例如,在快速浏览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4的作文草稿时,我发现学生作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缺少明确的中心,景物的描写没有扣住一个中心词;二是描写一处景物时,面面俱到,没有抓住特点。为此,我抓住作文中的共性问题,选择学生作文,由点及面,讲评修改。例如:
教师出示《美丽的校园》选段,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评一评,写得怎么样。以下是一段师生对话。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具体,把自己走进校园,看到的景物都写进去了。
生2:我认为作者写得有点啰唆,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经过自己的筛选,有点像“流水账”。(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
师:那么,谁能来具体说一说,我们该怎么筛选景物呢?
生3:我们应该向范文学习,龟山汉墓有许多景物,但是作者只详写了非常有特色的甬道、歌舞厅、排水沟,并且这三处景物,都是围绕一个“绝”字展开的。
师:你能联系范文,学以致用,真会读书。那我们来看一下例文,中心词应该是哪个词呢?
生4:我觉得应该是美丽,要把校园最美的地方,美在哪里,写出来。
师:看来,你已经掌握本次习作的要领了。那让我们一起动手,帮他修改,找出这些景物的美丽之处。
这类习作的讲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改正缺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修改作文没有好的窍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体会,但是在开始之初,还是和学生总结了三点要领。
1.精心“自改”。学生完成初稿后,我要求他们用朗读的方法,一句句反复朗读,仔细推敲,找出不通顺、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改后教师阅览,充分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进步,指出不足,并选择修改较好的范文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
2.不断“反思”。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读读自己的作文,再对照读读评讲的例文,通过对照,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的不足。
3.坚持“历练”。修改作文的能力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提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需要结合习作训练,结合课堂教学反复练习,才能养成习惯,提高能力。
三、博采众长,互相启发,提倡互评互改作文
在学生自改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互助合作开展习作互评、互改活动,让学生借助同伴的力量,发现自己在自改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者,习作互改中,学生必然有一个思维过程,分析这个词使用是否得当,思考那个句子表述是否正确,还有没有更合适、更精彩的表达等,学生反复琢磨的过程,其实就是领悟该“怎么写”的提高过程。我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同题异构”法,即写相同题材的同学交换批改习作。几个人围成一圈,先集体讨论,再交换批改。互改过程中,通过开展夸夸我、给我的习作挑挑刺、寻找亮点等活动,使水平相当的学生在习作上相互启发,变“孤芳自赏”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以习作《美丽的校园》为例,多数同学在写到小池塘的水时,都喜欢用这样的一句比喻句——河面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镜子。但是有一个学生却写出了小池塘的另一种美:池塘里还有几个人工喷泉,每当喷泉喷洒而出时,交织的水花像跳动的音符,在水面上荡起了一层层涟漪,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就好像在水面上撒了一层碎金子似的。学生一致好评,深受启发,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于是,小池塘千姿百态的美,在他们的笔下,缓缓流淌。在互改中,同学们不断地有惊喜发现:你、我、他,原来大家都创造了这么多引以为豪的字词句段。于是,我建议大家把习作互改中最具特色、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只言片语搜集起来,供大家阅读鉴赏,再次激发学生互改的积极性。
总之,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作文的海洋中徜徉。我们决心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深入探索自改作文之规律,坚持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叶圣陶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生习作自改方法 篇3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 通过量化表感知同学和自己的习作在内容、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分析, 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 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提出评价意见后进行修改, 最终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作品。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1.主要研究内容。习作“互评自改”的实验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 通过习作评改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 发挥主体性,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研究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目标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修改自己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让学生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目前小学习作存在严重的高能低效现象, 因此我们从课题研究方向出发, 培养学生的互改自评能力, 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规范的章法, 学习评改习作的“着眼点”和评价标准, 如修改符号的规范、评价角度的确定、评价语言的使用、评价程序的指导、学生在评改时的心理研究、评改能力的促进和形成等来进行研究。难点在于, 教会学生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习作, 以及通过“习作互改”过程及其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综述
1.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1) 行动研究法。采用的模式是“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2) 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 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 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3) 经验总结法。因团队部分成员之前已进行了时间操作, 在部分成员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 形成新的研究高度。
(4) 个案研究法。每个实验班跟踪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 在课题研究中记录习作和修改能力的提升度。
2.作文互评自改的操作细则。
(1) 鼓动激情, 对比发现, 典型引路。向学生阐明学生互评习作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观念, 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解除学生的顾虑, 激起他们对互评自改的热情。在习作互评自改时, 教师首先会给全体学生进行批改方法的指导, 告诉学生, 每一个人的习作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特点,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欣赏, 就可以学习到不同的习作方法。
(2) 优势互补, 集思广益, 分组修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批改小组, 小组人数以4人为宜。依据自愿原则和互补原则, 前者以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心理保证, 后者为写作水平高低互补以合理的人员配备作为互评的能力保证。
(3) 深化理解, 自我修改, 完成写作。这一环节是成品习作的最终实现, 即变“他人改自己的”为“自己改自己的”。当大部分学生明确了修改重点, 掌握了修改方法后, 逐步放手自改。
作文批改, 实际上包含两层次:教师的“批”与学生的“改”。教师批阅, 提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启发学生探究。教师批阅后, 再将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其主动去修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也应由其自己修改出来。教师只是学生作文中的“被咨询者”, 作文本身还是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修改。
三、结语
小学生习作互评自改, 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互改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作文互评自改中, 学生学会了用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同学的作文, 读写能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 说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浅谈小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修改 作文 方法
修改文章,就是要向标准靠拢,遵循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把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完善,把文章中间多余的东西删除,把不足的地方补上,把颠倒的语句调整好顺序,这样才能使文章文通字顺、形象鲜明、内容充实。
一般来说,文章修改,必须以思想内容为主,并兼顾表达形式,达到观点与材料、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一、修改范围在内容方面的表现
1.深化主题。即通过修改,使文章主题进一步深化,剔除不深、主不及义、肤浅模糊、有形无神等毛病。
2.增删材料。即根据主题表现和人物刻画的要求,增加并充实足以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典型材料、必要材料;删除并剔除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无关或关系不大,甚至损害人物和主题的材料,做到主题统帅材料,材料支撑主题。
3.订正观点。文章主题方面的毛病易于发觉,观点方面问题却常被疏忽。文中表现主题的各种观点往往隐蔽在某种提法、某个句子、某个字中,修改时必须审视局部、反复研究,对片面的、不妥的、错误的观点逐一加以订正。
二、修改范围在形式上的表现
1.结构调整。即对表现文章内容不适应、不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调换和梳理,包括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文脉、线索等方面,使文章符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作者的思路,有力地表现主题,充分地显示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
(1)主题上的修改。修改时要检查作文是否切题,如果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地方就要进行部分或大部分的修改。
(2)选材上的修改。材料是为表现主题、说明观点服务的。材料上的修改要看材料是否合理,即材料的运用是不是表现了主题思想。凡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就是合理的,应该加以补充;凡不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加以删除。对于那些不真实、不准确、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材料,就必须割舍。
(3)结构上的修改。修改作文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检查结构是否完整。文章的结构是用段落层次显示的,所以在修改时要依段进行检查,那些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中心残缺的情况,都要设法补上。
其次,检查结构是否清楚。一般先检查文章的层次是否清楚,凡是不合理的都要进行修改。
再次,检查结构是否得当,要从文章的过渡和照应两方面入手。文章的过渡是否得当,要看文章从合到分、由分到合的分合处,其表达方式的转变处是否得当;文章照应主要检查文章是否做到前呼后应,首尾是否相顾,对于结构松散的要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
2.语言润色。即对文章语言进行加工锤炼,注意修辞,讲求文采,对字、词、句反复琢磨,精挑细改,合乎语法,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文章内容。一般语句上的毛病修改主要用增、删、调、换四种方法。
(1)增:指文章需要增补的材料,或补段落,或补句子,或补词语,以使要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
(2)删:删除就是删去作文中多余的字、词、句,把啰嗦的句子改得简洁明了。尤其是文章中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材料、重复累赘的语句、多余的字词,必须全部清除。
(3)调、换:凡是表达不贴切、顺序混乱的字、词、句段、材料,选择和运用不恰当的地方,都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重新安排,该调顺序调顺序,该换内容换内容。
3.检查方面。即对文面所要求的书写、标点、行款等主要方面加以修饰订正,使其书写工整美观、标点准确无误、行款合乎规范,以增强文章的美感。
三、常用的修改方法
修改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别,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读改法。即修改的时候要注意诵读,一边读一边思索,遇到气势不接、语意不畅的地方,随手就改。
2.冷却法。写完之后,如果一时改不动,改不好,先放一段时间,回头再去看。这样,有些毛病不用别人指出,自己就能够很快地发现了。
3.求助法。如果自己改不下去时,不妨请别人帮忙,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
4.断续法。指初稿写就后稍放时日,暂不修改,后潜心研读,反复多次,以求得文章形式表达的周密和完善。
总之,修改作文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修改作文的水平,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学勤.浅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6).
[2]夏斯阳.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5).
[3]丛苏利.如何提高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J].小作文教学研究,2012(11).
[4]王海蓉.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小学时代:教师,2011(11).
[5]涂大庆.文章不厌百回改,千锤百炼始得金——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J].新教师,2013(12).
小学生习作自改方法 篇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修改的训练提出明确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根据表达需要, 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改习作的能力, 是语文老师不容忽视的职责。近几年来, 我校开展了“提高学生习作自改能力”的专题研究, 笔者积极参与其中, 略有体会, 写下来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读与改结合, 以读促改
1.朗读促改。学生完成习作后, 要求他们高声朗读自已的习作, 至少朗读两遍以上。在高声朗读中, 让自己的耳朵当“老师”, 边读边改, 以读促改。
初读———修改内容和结构。通过朗读, 分析判别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符合文章的中心,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是否恰当, 习作的行文结构是否合适, 从整体对文章的框架进行甄别、裁剪, 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细读———修改字词句。说来奇怪, 文章一朗读, 什么地方丢字落字, 什么地方不流畅, 什么地方有毛病, 都听出来了。凡是读起来绕口, 听起来别扭的地方, 就仔细查找问题, 进行修改。
“朗读促改”对于习作中的丢字落词、用词不当、文句不通等错误, 是最为快捷有效的修改方法。通过朗读, 认真推敲, 揣摩修改习作中的字、词、句、标点、方言土语等, 使习作达到文通字顺, 条理清楚。
2.互读促改。俗语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因为自己写的作文, 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 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只能凭文字来理解。这样, 往往会出现自己写的不清不楚, 可是自己却不甚明白, 别人一读, 对其中毛病却清楚明了。正因如此, 同学之间互读习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番, 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难逃“法眼”了。
如, 一位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其习作好词佳句丰富, 比喻、拟人交错使用, 到“小老师”那就通不过了:“你一会儿写花, 一会儿写蓝天, 一会儿又写树, 一会儿又写小草, 按着你这样的顺序, 读完作文害得我像吃了‘点头丸’似的, 忽上忽下”。小作者也不服气, 辩解自己就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两人争执不下, 找老师理论。老师因势利导, 讲解了观察顺序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 两位同学点头称是。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 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 写作水平就会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得到提高。
3.赏读促改。作文评改与其一味指责存在的问题, 不如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赏读评点。我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实物投影, 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精彩片断”或其中一些微不足道的“闪光之处”, 让他们“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赏读时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 再请作者简介写作时的想法, 然后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精妙之处, 评点欠缺的地方, 再共同修改。这样的赏读, 让学生共同分享习作成功的喜悦, 既激励了作者, 又启发了大家, 既学到了别人习作的可取之处, 又明白自己作文劣势所在, 学生必定兴趣盎然, 收获甚丰。
二、批与改结合, 以批促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作文批改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作文教师改, 天经地义, 历来如此。语文界曾一度推崇“精批细改”, 其结果, 一是教师无时间精批细改, 二是即使精批细改了学生未必能理解, 对教师的批改意见, 总是“敬而远之”。其实, 批是改的基础, 批为改服务, 改是批的目的, 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1.师批生改。“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习作的过程中, 发现需要修改之处, 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点评, 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点赞。“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 所加的眉批, 根据教师的“批注评点”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 批、改分离, 以批促改,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互批互改。把班里学生以前后四人为单位, 分成若干个习作批改小组。修改时, 交叉阅读彼此的习作, 互相写上批注, 然后相互讨论, 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 同学之间互相影响, 促进自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导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 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 它沟通直接, 突出反馈的作用, 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 为自己修改习作提供依据。从实效看, 应提倡“多批略改”与“面批导改”相结合。即批改优秀生习作时, 应多作针对性、引导性强的眉批点评, 使之按“批”修改。而批改后进生习作时, 宜采用“面批导改”, 通过亲切交谈, 当面指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听取学生意见, 师生讨论, 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主修改。
总之, 习作修改要把“改”的权利还给学生, 多方激发学生参与“改”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
摘要:自改习作在习作教学中极为重要, 也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新课标下已明显指导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相互修改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修改习作, 培养他们的自改习作能力是当前教师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改习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自改习作,写作,自主
参考文献
[1]梁玉清.浅谈如何教会学生自改习作[J].海峡科学, 2014.No.8905:94-95
[2]张洪河.讲究方法提高习作自改能力[J].黑河教育, 2015.No.36002:29-30
小学生习作自改方法 篇6
1. 修改中进步
以前除了为数极少的几篇佳作经常登台,学生对其余作文一无所知,现在才真正做到了与其他同学作文零距离,可以评优说劣。当然,绝不是“不腰疼”的“站着说话”,这种评说过程实际是对作文优劣的一次认知。
2. 修改中揣摩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原来作文相对较好的学生,看到了作文还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避免了盲目乐观;原来作文较差的学生会发现原来自己的作文经过修改也可以变成很不错的文章,避免了无由悲观。这样,作文时才能争取主动,不干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3. 修改中发现
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认识其严重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修改中培养
营造积极的写作氛围,避免消极应付。想到自己的作文会面对几十个同学,学生的第一感觉不再是分数,更重要的是面子,好胜心驱使学生作文时格外卖力,格外认真。
5.修改中成长
师生换位,学生倍感新鲜。当惯了学生,一直是教师说了算,至于为什么,学生心中不一定了然,现在自己来过把当老师的瘾,也来个自己说了算,那种惬意自不必说,至于质量就更不必担心,因为最终不是他一人说了算,还要面对其他学生,如果失手,岂不比作文作不好更失面子?再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长期的被动地位,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懒散作风,这样一换位,激活了学生的创作神经。
当然,这种学生修改决不是放羊式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它须在教师的一定要求下进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学生批改后,教师决不能撂担子,一定要再批一遍。具体步骤如下:
1.每人任选一篇作文(非自己的),按要求修改后打分,篇末署上:得分1:××,批改人1:××。以免不负责任,也避免人情分。
2.提供尺度标准,明确要求,划定给分范围:
(1)基本符合题意
(2)文体符合要求
(3)结构完整
(4)内容通顺,有一定的层次
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先选好一篇,定好调)给65—70分,然后每一点有特色的增加5—10分,最高分90分,在每一点上有问题的相对减分,最低45分。
3. 一篇习作批改后,以一组为单位,循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交换批改。尽管交代得比较清楚,但还有学生弄不懂自己的作文本给谁,不过这并非坏事,经这样一折腾,学生的情绪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兴奋点,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这样恰好让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保证课堂效率最高。重新批改后再署上:得分2:××,批改人2:××。和第一个分数比较,若悬殊较大(在10分以上),批改人1和批改人2须重新讨论,讨论结果交由教师评判,无论属于何种情况,双方均须提出自己的理由。每篇文章由两人批改后,交给作者本人,由作者本人再按刚才给别人打分的标准为自己的作文打分,篇末仍须署上:得分3:××,批改人3:××。若有异议,须与前两位批改人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交由教师定夺。
4. 教师批改。
当然,任何事物本身都可能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使它们趋于合理。学生批改作文尽管有它的种种好处,但它永远只能是一道辅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身份、心理、写作水平等特点而制定的一种辅助性的调节手段,只能适可而止,它应有数量限制和层级要求。具体地说:
1.数量限制:每学期学生批改的次数不宜超过三次,每次不超过三篇。
2.层级要求:学生批改作文的层级要求应该是倒金字塔形。开始时数量宜少,要求宜低,批改宜细,重在寻找感觉。以后逐渐增加数量,把准感觉,直至如老师一样大量批阅。学生批改作文后的能力层级则呈正金字塔形,由遣词造句到章法结构,由微观到宏观,由具体文章到抽象理论。
【小学生习作自改方法】推荐阅读:
小学习作指导方法06-08
小学习作讲评方法初探07-23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10-23
小学生自改作文05-21
小学生习作10-18
小学生习作修改05-28
小学生习作教学07-22
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08-30
小学生如何写习作07-01
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