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

2024-10-30

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 篇1

“语言”中的“语”就是说话, “文”就是写作。这恰恰也是素质教育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可历年来“作文”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一提作文, 教师费神, 学生生畏。如何使学生愉快地作文, 就成了教师关注的焦点。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心得, 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与大家探讨。

一、阅读教学注重积累, 明晰写作方向

教材中的课文语言典范、思想积极, 是供学生阅读、积累的优秀材料。这个过程如果教师能将以前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 让学生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感悟, 对词语、格言、警句、古诗主动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从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 他们就会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赞赏之情。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艺术、观察的方式, 此刻抽象的写作知识借助语言材料变得有血有肉, 学生就更乐于学习, 并渴望自己也能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优美地表达出来。他们也就会主动观察、体验周围的一切人和事, 自觉地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后, 教师再给学生提供练笔机会, 引导他们模仿语言文字材料的表达方式和写作艺术, 将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写出来。学生就养成了观察事物的习惯, 提高了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还为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二、习作教学注重互动, 激活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是否成功, 关键在于是否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孩子是否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学生学习了每组课文, 经历了多次练笔之后, 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因此, 习作课上教师只需根据练笔的情况对写作知识作简明扼要的归纳, 让学生审清本次作文的主题, 而重心则是在互动中扩展学生的视野, 激活写作思路, 培养积极的写作态度。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分小组形式, 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 互相欣赏练笔的小作文, 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中激活思维;或选出一至两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上共同评点, 学生用口头修改的方式, 对词句段进行修改, 再对照经多次修改后的成果, 他们就会明白遣词造句的功夫不会白费, 主动养成修改的习惯, 提高用词用句的能力;或先组织与此次作文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 他们就会产生将“玩”的情景说写出来的欲望;也可与学生一起欣赏美文, 感悟美词、美句、美境, 起到熏陶迁移的作用, 唤起学生动笔的冲动。正如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激活、唤醒、鼓舞。”所以, 只有多一些活跃的交流、活动和鉴赏, 学生才会真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三、评点习作, 注重亮点, 树立写作信心

“自信造就一个人, 自卑毁掉一个人。自信者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自卑者从希望中看到困难。”我们可以看出自信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 学生的自信从哪儿来呢?从教师的关注、鼓励、肯定和适当的表扬中来。所以, 老师点评作文时, 应该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哪怕只有一词一句, 甚至一个标点也要指出来, 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 就会盼望更大的成功, 就会对修改意见呈现出积极的态度, 主动思索修改的办法。而“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积极性也来于此。学生有好作文时, 应不吝惜地给予展示的空间。或装订成册在班上传看, 或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 或向报纸杂志投稿。学生就会得到更大的自信, 创作激情也会越来越高。

但是如果教师点评作文一味地追求如何帮学生修改作文的话, 学生就会形成马虎作文, 懒于修改的习惯。因为他们想反正会有老师改;其次还会产生自我否定意识或抵触情绪, 以为自己写不出好作文或老师不尊重他的劳动成果;另外, 压抑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和个性特色的发挥, 不能形成“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所以, 教师的点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

四、课外注重激励, 铸造长久兴趣

古语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 语文教师应将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读物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这样做不仅为写作铺垫了厚实的语言、方法基础, 同时也是塑造完美人格, 丰富人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内容, 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和兴趣的调动。如, 读书要边读边感受, 边联想, 不仅要与书中主人公共悲喜, 还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认识、分析, 不仅要选优秀的词、句、段摘抄, 还要写出读书心得体会, 做到口到、手到、心到;或者教师经常和他们一块儿看书, 互相切磋, 针对同一篇文章交流认识看法, 在交流中学生得到成就感, 从而增强读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开展“读书笔记展”“, 名言、警句、古诗背诵比赛”“我的读书方法介绍”“我最爱看的一部书”等活动来激励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并在写作中让学生体会“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总之, 对于习作来说, 观察是前提, 积累是基础, 材料加工是关键。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 就会感到生活中有作文, 学习中有作文, 从而走上一条快乐的写作之路!

参考文献

李增德.浅谈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育, 2013 (01) .

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 篇2

金堂县福兴镇小学

陈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一出重头戏。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无论如何也不令人乐观。“害怕、讨厌学作”已经成为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只要一上习作课学生就愁眉苦脸,视作文为“大敌”,但迫于老师的一脸威严下,只能抓耳挠腮,胡乱拼凑起来。结果使一篇篇文章里出现许多空话和套话,甚至成为笑话,编造成许多作文“同胞胎”,毫无个性特征。

习作原本应该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可如今这样瞎编乱造的文章又谈何感情色彩呢?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重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信心,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和套话。”为此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充满自信心,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经过近一年来的尝试、探讨,在理论上对学生的作文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学会积累习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

3、总结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达到自己能批改的地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实验对象:

我校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习作兴趣及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四、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2、能围绕习作要求,自主收集习作素材的研究

3、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4、培养学生主动修改作文的研究

五、研究的过程

研究本身是一个拓荒者,一个耕耘者。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基本按这样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3月)

(1)、这是起步探索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积极学习、搜集有关小学生习作研究方面的资料,分析作文教学的现状,确定研究主题,根据学生现状,讨论、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四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

(3)、选定研究人员,制定研究计划。

2、第一实施阶段(2012年4月—7月)

在这个阶段里,我听取学校有经验老师的的开题论证,紧接着,我对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习惯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确定近期的研究重点——调动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去观察、培养习作的积极兴趣。对如何指导习作,进行方法上的研讨;积累“有效作文教学”的案例;适时举行“小学生作文教学”论坛。7月对课题的研究反思,进行课题第一阶段小结,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多次研究反思活动,最后制定新的研究方向,调整方案再实施研究,力争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第二实施阶段(2012年8月—11月)

在这个阶段,我着力于培养学生作文的积累和书面表达能力、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交流经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调整方案,再实践,再总结。

4、结题升华阶段(2012年12月)

在这个阶段,我重点分析整理实验中收集的资料,对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能力及自信心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经验成文,形成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报告。

在实践操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情感,真情流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由衷的喜爱,自然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教学时,我让学生写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课前,我先安排学生观察自己将要写的那个人,包括外貌、性格、人品等特征。然后抓住这个人最具鲜明特征的一方面再次仔细观察,最后用笔将这个人的形象画出来或是面对面口头作文。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对此事特别感兴趣,纷纷找到自己的“对象”进行观察。

作文课上,学生在这种“用眼看,动笔画,用心想”的情况下,一件件作品脱颖而出。有的同学将自己的作文“对象”请上讲台,进行口头作文。其中有个同学的口头作文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他面对着那个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在我们班里我最喜欢的同学就是小帅哥——唐阳。你瞧!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成绩超好,长得十分机灵、他的胳膊和腿真像成熟了的玉米棒,头长得圆乎乎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只要他一笑,眼睛就变成两个弯弯的月牙儿。他还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工作起来很认真,老师总是放心的把许多事情让他去安排。记得有一次„„也有的同学绘成简笔画张贴在黑板上,自信满满地介绍道:大家请看我的妹妹!她长着一双小而亮的眼睛,小脸儿圆嘟嘟的,嘴像樱桃般小而可爱。她的耳朵长得很像数字“3”,是不是很可爱啊?一双小手紧握着拳头,不时地摆动着„„还有的同学描述的是自己的父母,当述说到感人至深处时,泪水止不住的流淌出来,这难道不是习作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吗?

学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抒发了对父母发自肺腑的爱与深深的感激之情。上台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台下的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教师此时只需稍加点拨,许多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学生至少也能理出点头绪,知道如何下笔。这样一来,枯燥、乏味的作文课不就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作文热身课了吗?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写作热情一旦被点燃,学生写作时自然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二)、开展活动,积累素材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社会阅历也不深,接触面比较狭窄,积累的生活素材自然比较缺乏。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经典名著,并适时开展如讲故事、报新闻说见闻、读精美文章的比赛,鼓励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等。每天晨读课我会鼓励学生轮流上台争当“小老师”,将自己积累的优美句、段、篇、章或古诗词与大家一同分享。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写作素材的积累自然变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也不会使学生感觉写作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并且我还利用每周的图书室开放日,带学生去阅览室博览群书,拓展课外阅读量。另外,我还充分抓住学校每次开展的班队会、艺术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进行即时作文。

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个个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王子”、“小公主”这一现状。一次作文课中,我特地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我第一次炒菜”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把作文内容渗透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积累,在积累中体会。

作文课上,我将简易厨房搬进了课堂,让学生亲自下厨,体会其中的乐趣。亲自上阵的学生纷纷讲述着自己的炒菜过程,与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谈论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中有个同学谈到:通过这次炒菜,我感觉做任何事开头都不容易,但无论怎样,最终我还是鼓足勇气尝试了第一次。我相信这一定是个好的开头,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希望我能突破更多个“第一次”。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常常为了配合作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像这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放风筝比赛、做手工比赛等等。更大限度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作自然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三)、丰富语言,拓展能力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就需要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多下功夫,然而语言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但是为了丰富语言,学生肯定得心中有“货”才行。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的做法,我认为依然值得提倡。当学生积累的材料越多,其写作思维越活跃,自然在写作时可以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进而可以“随用随取”。

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得准确、规范,感情色彩也得注意声情并茂,哪怕只是你表现出的一次无意的表情,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也能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每次写作前我都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因为学生口头表达几乎可以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在表达上有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将“心里面想的”顺畅地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听懂。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口头作文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再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构思后,用合乎规范的文字表述出来。同时在口语表达中,教师既要遵循儿童自己的语言和个性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得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口水话、记流水账的现象出现。

口语表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成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作文评改,树立自信

学生每次习作后,教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与鼓励。在作文评改课上,我充分调动全班学生争当“小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某一方面的写作特长,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会对作文评改提供捷径。

其实每一篇佳作都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后成文的。每次作文课,根据本班学情,我都会采用不同的评改方式:全班互评、小组互评、同桌互评、师生对评等形式。全班互评,我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并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台下的“小点评家”对此进行评改。小组或同桌评改,可以互相找出对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取长补短。师生对评,只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我都会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这样做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能直接及时反馈信息出来,并得到帮助,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相当显著。当然我也会采用书面的形式批改,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尽量做到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如:一个好词佳句旁的笑脸,一条波浪线上的五角星或是一句简单的评语:“你真棒!”、“继续努力!”等等,这些都能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还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

教师的评语可以变化多样,但必须仔细斟酌,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学生的每次作文批改,老师都得用心去下评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批阅作文时是带着一种欣赏的心情来阅读,看他们的作文是一种享受。长期以往,学生自然对写作会产生喜爱之情,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

现在的小学生几乎都倍受父母的百般宠爱,心灵比较脆弱,可能就是因为老师的一次无心的评语,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或许就会在一颗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一粒阴霾的种子。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自身对写作就会产生抵抗的情绪、畏惧的心理,很难才能拼凑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如果老师再不悉心关注他们,而是加以严厉批评指正,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学生会更加讨厌写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会用放大镜去看他们作文中的优点,用显微镜去看他们作文中的不足,只要发现作文中的一处闪光点,我便会给予鼓励与表扬,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要我写”逐渐转变为“我要写”的学习态度。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形式多样。只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根据本班学生特色,因材施教,我们都可以采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尽量不要过多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作文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这难道不是我们师生的共同愿望吗?

六、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总结近一年来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自身教学理念有了明显的转变,改变了过去应试教学的思想。教学中能够切实的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对学生习作时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不再畏惧作文教学,且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2、科研意识有了一定提高,课题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科研的积极性,给自己的课题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3、学生的观察、思考、评价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多积累的习惯,表达真情实感的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等;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许多,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4、总结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批改方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

1、习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文启蒙老师应该长期地搞好习作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2、专业引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帮助教师少走弯路;实践后反思、反思后再实践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定期交流研究成果能帮助教师集思广益不断创新。

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篇3

一、习作命题的改进策略

采取适当的命题方式是习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通过习作命题的改进,将命题的限制性变成一种激励,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首先,教师命题时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些题目在成人眼里趣味良多,但在学生眼里却兴趣索然。同样,在命题内容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容易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尽量避免套用一些一成不变的老题目如《童年趣事》等等。

其次,在命题方式上,教师不能总是采取一成不变的命题方式,要避免因为命题的艰深和要求众多而限制学生的发挥。在命题时尽量做到提供选题的范围,提示所写的重点内容,而不多做硬性规定。教师在命题时还可以采用儿童的视角进行命题,如《我和小树交朋友》。或是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的类型如《大城堡里的小故事》之类。这样的文题可以放开学生的被束缚的手脚,让学生全心投入习作中。此外可以采用半命题的形式如《我最喜欢的×××》,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阔的习作空间。还可以不给学生命题而只提出写作范围:比如写一次春游的习作,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拟定题目,尽量不要限制习作题目为《记一次春游》。同时在学生还不会自己拟题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拟出几个相近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

二、习作指导的改进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不是代替学生的写,而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写。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让学生深处其中,如可以提供一些图片或事物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进行现场表演,给学生播放视频等等。学生在对这些教学情境进行感官体会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把体会表述出来。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小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到习作知识,进行习作练习。

一位老师在上仿写指导课时仿照娱乐节目《幸运52》的闯关模式,让学生兴致勃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选取了一个过渡句的写作范例,让学生进行仿写,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组织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仿写入手,通过模仿学会自己进行习作,这也符合学生习作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设计的三个关卡由句子到篇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解决了学生初学写作时找不到范例,无从下笔的困难。

三、习作修改的改进策略

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习作,培训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语句,在五、六年级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师要给学生做出习作修改的示范,可以采取师生共同修改习作的方式,交给学生要修改哪些方面,如何修改,使学生修改习作时知道从哪下手,如何下手。例如,在习作修改课上,教师可以先提供习作修改的几个步骤,简洁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鼓励学生进行作文自改。在学生修改完毕后,教师提出要求对学生自改的结果通过自己朗读的方式予以检验。学生在掌握修改方法后就能比较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交流修改后的文章,让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在互相学习中进一步完善。

四、习作讲评的改进策略

习作讲评是习作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习作修改的发展和延续。通过讲评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情况,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巩固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习作讲评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教师在阅读全班同学习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习作归纳总结全面概括。在讲评课上指出习作中存在的主要优缺点和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这种讲评可以反映出本次习作的整体状况,使学生们能够清楚自己的写作情况,可以照顾到各种程度的学。

教师在阅读全部习作的基础上选择一两篇比较优秀的作文进行讲评。这样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用以指导全班带动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讲评中要对所选取的作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自己习作中的优劣得失。

教师有选择地将两篇或几篇学生习作展示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可以明确得失,提高鉴别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识。如,我在一次习作讲评课上,选取了两篇题材相近但质量有高下之分的两位同学的习作,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对习作有整体的感知,做出了第一篇优于第二篇的初步评价。师生研究探讨得失,明确了第二篇的缺点在于典型事件不够具体。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对第二篇文章进行了修改。学生们在此过程中知道了习作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而缺点在什么地方,怎么修改。通过这样的同题对比讲评加深了学生对于写作评价的感受和进行习作修改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鼓励了较好的第一篇习作的优点,比如感情真挚和创造精神。同时对于作为差一点的第二篇学生的习作教师也鼓励学生找到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习作创新的教学策略 篇4

一.创新的前提

1、创设松宽氛围。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 使小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现自己, 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这样就为儿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创作氛围。

2、树立创新信心。

童真即具有自然、真实、自发而完美、璞玉天成的特性。我们应珍爱童真, 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允许出错, 保护学生敢创新的自信心。这样, 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创作欲会越来越强烈, 从而达到了发展与创新。

3、尊重学生的心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学生习作做出了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 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上, 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充满童趣, 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 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 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习作者主体的真实反映, 如果教师横加指责, 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 从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二.创新的来源

1、深入生活。

创新来源于生活, 而不是书本。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走近生活, 扩大视野, 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社会的丰富多彩, 从中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创作素材的积累, 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 有源之水”。

2、放飞想象。

让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 鼓励学生创造,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广征博采、丰富的表象和广阔的知识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

三.创新的方法

1、从不同的角度。

从不的角度, 不同的渠道来引导儿童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世界来, 在“无的放矢”中, 让天真得以流露, 让童趣充分展示和再现。让学生大胆尝试, 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尝试新的角度, 新的体裁,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2、从不同的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 在充分发挥课本上的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 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 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利于个性发挥、张扬的多种训练方法, 不断强化、巩固学生个性的形成。

3、从不同的类型。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 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通过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训练, 不仅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同时在表达中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挥。

4、从不同的方法。

⑴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法就是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 全体参加者畅所欲言, 既互相启发, 又互相修正, 集思广益, 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⑵定势打破法。即向学生提供某种“功能固着”和“习惯定向”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 提高学生克服定势消极影响的能力,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新的评价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篇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见习作是多么的重要。但经过我对4—5年级的学生进行关于习作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只有约18%的学生喜欢习作,40%的学生对习作感觉一般,42%的学生不喜欢习作。由于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习作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抱佛脚”或放任自流,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了“病根”:

(1)不细心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缺少基本的表达方法;

(3)习作内容、形式等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习作,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与崇高。然而传统的习作教学,始把学生放到被动的地位:不需要学生提出什么,只需要他们说明什么;不需要学生创造什么,只需要他们证明什么„„因此,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发学生创造性地学,才能促进学生乐于在习作中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策略一:要消除学生对习作“恐惧症”

现在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无从下手,面露愁色。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了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让他们能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因此,有利于消除学生习作“恐惧症”。策略二: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们要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孩子学前生活的优势。孩子们普遍没有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都是纯自然的自由空间,只有父母亲情的呵护,缺少人为束缚限制他们的思维。山川、野兽、百鸟、虫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习作素材。但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那些人、事、物只看了那么

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口交谈、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要打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时空界限、现实和幻想界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谓是“无拘无束”的。这样的习作,相信学生

都想张开自己理想的翅膀,在天空自由驰骋,遨游天际。

策略三: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城乡结合部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72-01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开渠导源印活水)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重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比如有一次习作,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不少学生都写了猫、狗、兔子等小动物,写了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我选了几篇写“猫”的习作草稿来查看,结果发现学生们对“猫”的印象不清,有的写猫嘴两边各有三根胡须,有的写猫嘴两边各有五根胡须;有的写猫的耳朵很大,有的写猫的耳朵很小……我把这些有歧义的语句读出来,让学生回家对猫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另外,我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猫的眼睛、爪子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与猫的捕鼠习性息息相关。第二天,我重新检查了习作草稿,发现习作内容准确多了,这就是“有意注意”的好处。原来“猫嘴两边各有十来根胡须;猫的耳朵不大,但很灵敏;猫的眼睛圆溜溜的,夜间,瞳孔可以放得很大,适于夜间捕鼠;猫的爪子下有一块厚厚的肉垫子,所以跑起来没有声音,不会惊动老鼠;猫爪子又尖又弯,很锋利,适于攀爬和捕鼠……”总之,通过这次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了认真观察的重要性,并自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阅读,夯实学生的习作基础(广泛阅读打基础)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些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农村的儿童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外书读得少。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我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引导他们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摘录下来,并熟读成语,融会贯通,以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储存。当然,这远远不够,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刊,让学生把自己仅有的几本课外书带到班上来,同学间互相借阅,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象能力,从而获得知识,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狠抓习作练笔,积累习作经验(开阔思路筑通道)

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意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光靠一学期七、八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辅以各种各样的小练笔,来积累习作经验。

首先,每周固定写一至两篇日记。原先,我要求学生每天一篇日记,结果发现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把它当作“负担”。后来,我改变策略,每周只写一至两篇,反而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日记内容不限,可以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可以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事、景、物,也可以发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

其次,要求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感受最深的内容有哪些?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假如把这本书传给你将来的孩子,会在扉页上题什么话等等,都可以写。每学期,我校都会放两部爱教影片,每次我都会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如果有好的电视节目,我也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谈自己的感受、评价电视中的人物等。

四、以成功的喜悦,激发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小荷才露展开台)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我要让学生从作文本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有一种“我会写作文”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段、篇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写作的尽头更足了,写出的文章也更具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探析 篇7

一、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边讲边写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每天所接触的大部分都是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时, 要多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寻找素材, 并引导学生边讲边写, 在与其他同学进行讲述的同时, 一篇习作也随之被写出来。

比如, 在讲完《黄果树瀑布》一文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以游记为主要内容的小文章, 首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相信大家暑假都出去玩了吧, 谁能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旅游经历?”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了自己暑假去九寨沟游玩的事情, 他先讲自己在火车上的趣事, 又讲到怎么找宾馆, 九寨沟的风景等内容。而在他讲的同时, 教师让他的同桌将他所表述的记录了下来, 这样当学生讲完后, 习作练习也就完成了。这样的练习既可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寻找写作灵感,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写作能力。

二、从漫画中寻找提示, 让学生边看边写

小学生对于一些具象的图像有着天生的喜爱情趣, 相对于那些文字内容来说, 他们更喜欢看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漫画作为自己休闲和娱乐时的阅读内容, 面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时,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找一些漫画, 让学生在寻找漫画中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 通过与其他同学讲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表述过的内容书面化, 从而形成一篇较为完整的习作。在选取漫画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找一些目前比较流行的漫画, 比如《阿衰系列漫画》《倒霉熊系列漫画》等, 这样会为学生增添更多的阅读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都发一张不同的漫画, 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寻找漫画中的乐趣, 随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漫画的内容叙述出来, 并努力把全班同学逗笑, 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比如, 在讲完课文《骑牛比赛》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习作练习:请描述一个小型的比赛项目, 描述方向可以是趣味性的, 也可以是抒情式的。这样的一个题目很多小学生都能写出抒情式的文章来, 但趣味性的文章却很难写出, 这时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观看阿衰系列漫画中的跳大绳的漫画, 阿衰在跳大绳时被绳子捆住了的情节把学生所吸引, 于是他给全班同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阿衰与同学跳大绳, 两边的同学光顾着摇绳, 连阿衰被绳子捆住了都没有发现, 只见阿衰被绳子缠住并飞在高空……”这样的口述让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联想空间, 于是每个学生都以此为素材进行想象, 写出更多稀奇古怪的体育趣事。

三、从对比中寻找不足, 让学生边比边写

当学生写好一篇习作作文时, 教师往往都要给学生批改, 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批改语录进行修改, 直到改到教师满意为止, 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常用的一种习作批改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适用, 新时期语文教学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主, 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练习中的问题, 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放弃过去的老办法, 让学生自己学会修改作文。当然这种方式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很多小学生写作文都比较困难, 如何让他们再修改,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作文的互评, 比如, 在做小学语文第五册《习作2》时, 教师可以先让全班学生自己进行写作, 随后将所有的作文放在一起, 全班学生共同选出几篇优秀作文, 然后由教师为大家朗读这些优秀作文, 让学生自己对比自己的作文与优秀作文之间的差距, 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作文改好, 然后再进行第二轮的优秀作文评比, 这样慢慢地全班学生的作文都最终变为了优秀作文, 而学生不断评比, 不断修改的过程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是需要不断修改的这一道理。

总之, 小学习作练习是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进行作文的写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练习, 这种写作的方式比较灵活, 可以以口头表述为主, 也可以以书面形式表达;可以以简单的片段式描写为题材, 也可以以完整的作文形式来展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写作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结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针,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从漫画中培养兴趣, 从比较中提高质量, 从而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 以达到小学写作教育的基本要求。

摘要:小学语文习作练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如何让学生喜欢习作、学会写作、写好文章成为整个教学中的一组系列化任务,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希望能对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俊竹.新课标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0) .

提高学生习作乐趣教学策略初探 篇8

提提供情境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高为生活主体参的生活背景中, 与的强烈欲望以激发学生作, 学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进而将教学的目的要。因此求转化, 教为生师要努力创设与○的情境或氛围, 吸引学生广泛作文训练相关习福建参与省与学, 生互动起来真正使学生, 以引出与老师、学生学生作春达的欲望, 永的情感体验, 触发学生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兴、味表乐县桂盎然地完成作文训练任洋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那务, 么从, 趣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呢中如何创设有效互动的?情境, 拨教学小一、活动展现情境, 丰富学学徐生写作素材我们应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策志伟他们的感官去的来创造活动、含英咀华展现情境, , 捕捉调动略写作素材活动, 这是, 学生的天性和触发写作灵感。共性喜欢, 初容活, 加动之中学蕴生含是着活动的参与者丰富的作文内, 探章自然会将“活动”“言之有物与写作结合, 言之起来, 有文

情”。因此, 我们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 贴

近社会, 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田园风光、工业园区, 访问市场商厦、旧城新村、科技台站, 进行歌咏比赛、智力竞赛、田径运动会, 举行升旗仪式、演讲会、颁奖会等, 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 更多地增强感性, 丰富写作素材。运用“角色表演法”让学生扮演写作题材中的人物, 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 栩栩如生地创演或重演事情经过, 让扮演者亲自体验事件中的人和事, 让观看者亲眼目睹事件的全过程, 从而大家都能在写作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所见所闻所感, 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来。如上海浦东师范附小贾校长在全国情境作文教学研讨课中, 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让学生据词造句, 据句构段, 据段扩篇。在处理据段扩篇这一教学重难点时, 让学生创造性地设计情节, 登台表演。表演者和欣赏者都入情入境, 体察细微, 表演者的创造性反映出文章的新颖性, 表演者的多样性反映出情节内容的丰富性。

二、运用画面再现情境, 激发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多媒体以画面的形式再现情境, 更具有表现力。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立体地感知内容, 易于接受和理解, 涵养美感。当然, 在运用画面再现情境时, 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 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 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进入情境。比如, 指导学生写《我爱家乡的橘子》这篇作文时, 课前我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橘子来上课。上课时, 首先播放欢快的轻音乐, 用大屏幕展示橘子园的景色。声画同步, 把学生引入迷人的境界, 让学生领略橘子园的美景。在乐曲声中学生观形:出示图片———橘子的成长过程:幼果 (黄豆大小) ———成果 (拳头大小) ;察色:学生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橘子, 四人一组观察、品味:教师引导, 学生随着欢快的音乐品尝着、议论着。最后谈橘子的作用, 抒发赞美之情。和着音乐, 同学们进行口述作文。下面是一位孩子的习作片段:”……我扒开橘皮, 看到橘瓣像一群小伙伴低着头围坐在一起。它们是橘红色的, 一牙儿一牙儿的, 排得很紧密。我用手一捏, 发现它们软软的, 还有汁水跑来跑去的。我掰开一瓣儿仔细一瞧, 它像个小月牙儿, 放到嘴里一尝, 呀, 又酸又甜, 味道好极了。听着音乐, 尝着美味, 好惬意啊!音画同步, 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美的情感, 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观察的兴趣, 培养了孩子们多思、善思的观察习惯, 学会了全面细致地看待问题, 捕捉事物的特点, 发现事物的本质, 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

三、充分运用阅读材料创设互动情境, 引导学生感悟、作文

有许多文章生动感人、富有哲理, 阅读它们可以让心灵受到洗礼, 触发写作的灵感。在作文教学中, 可以提供这些文章的书面材料,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想象、感悟, 而后交流讨论, 进而当场作文。如:母爱、父爱、亲情类的作文是老生常谈了, 学生经常写, 就是写不出新意, 不能从平凡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体会其可贵。因此, 课堂上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 如《爱与身体一起生长》、《母爱给了我力量》等,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感受、联想, 敲开学生记忆的闸门, 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再进行交流、作文。有些文章能激发想象, 可以进行再创造。提供给学生, 引导他们认真阅读、思考、揣摩, 而后进行想象, 大胆地重编。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了, 通过由读到感、由读到仿、由读到创, 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增加了间接的生活积累, 提高了作文能力。

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 篇9

1. 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

目前的作文教学, 严重缺少过程性的指导, 更缺乏写作前习作素材的积累。重形势轻内容, 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 无异于“闭门造车”。学生要么围着《优秀作文选》转, 要么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 依样画葫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定势。

2. 学生得不到及时的鼓励

对于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来说, 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一旦产生兴趣, 他们就会愉快地学习, 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 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求全责备, 或用命令式禁止, 学生尝不到那份成功的喜乐, 便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更认为作文是高不可攀的, 从而丧失自信心, 失去写作的兴趣, 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慢慢消退。特别是一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 他们本来就对作文存在畏惧心理, 如果教师再不给他们信心, 他们更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甚至是反抗的心理。

3. 学生积极心被不恰当的评价方式挫伤

在作文批改中, 有些教师习惯于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都精批细改, 从字、词、句的修改, 到眉批、尾批都细致周到, 看起来“满堂红”, 但教师辛苦批阅出来的作文, 很多学生连看都不看, 又开始了新一次的作文写作。更有一些孩子, 等教师发还作文时, 早忘了自己写的是什么作文了, 也不在乎分数、评语, 当然提不起写作的兴趣。

4. 学生缺乏生活感知, 积累较少

根据作文网的网上调查: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 55%以上的人认为是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学生一天的生活, 早上一起床就背着书包上学去, 上午四节课, 下午四节课, 四点半回到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剩下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 算上两天的假期, 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时间比起在学校的时间仅占10%左右。另外, 这种和社会的接触, 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以及相关的认知和心理准备, 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缺乏目的, 没有系统, 把握不了重点, 深入不到细节, 感知的时间不能持久, 而感知的信息进入大脑后不能作必要的分析、处理等, 导致感知的信息模糊、作物, 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储存一定量的客观事物的真实表象, 形成不了知识经验或者作文的材料。

二、习作教学中的针对性策略

1. 创设教学情境, 唤起写作热情

习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现实情况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总有表达的需要, 或者睹物思人, 或者有感而发, 教师应善于抓住某一情境进行引导,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得去年冬天, 北风呼呼, 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在南方是很少见到这样的大雪的。在上课时, 我发现学生有的望着窗外出神, 有的甚至将脑袋探出窗外用手接雪花, 许多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当机立断, 带着他们去看雪。学生高兴极了, 在雪地上尽情地玩耍, 诉说着自己的心情:“下吧, 下吧, 我要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啦!”“我要滑雪喽!”“再下得大些, ‘瑞雪兆丰年’啊!”“雪呀, 不要下太大, 路滑会摔跤的!”……课后, 学生意犹未尽, 我让他们写出自己此时的感受, 他们都飞快地在纸上写起来, 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 不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也让他们的语言得以自由放飞, 个性得到张扬。

2. 丰富生活体验, 激发写作热情

如何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 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呢?我认为, 解放思想, 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让他们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最为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如语文专题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以及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 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增长见识与才干。另外, 我还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去郊外踏青, 到乡间游玩, 参观游览, 真正带领学生走进自然, 观赏自然风光, 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状态……这样, 学生对经常见到却又没有留心的事物, 在教师的用心点拔下, 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生活处处是作文”, 在生活中, 在学生的周围, 有很多的写作素材。如早读课上, 一名学生突然呕吐了, 让学生写写当时同学们的表现和感想;学校开运动会了, 天气突变时, 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所思、所想……这些都是习作的好材料。因此, 只要教师善于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启迪, 去引导学生捕捉, 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使之产生表现的渴望, 就能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这样的生活积淀, 学生写作时还会有无米之炊的感觉吗?

3. 加强阅读积累, 激发写作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6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读书不仅能开阔视野, 而且学生从读中还能悟出技巧。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并且教师还要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其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比如, 我在教学时, 课内每周四下午安排一节阅读课, 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阅读十五分钟左右, 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童话寓言故事等, 既可使学生从中学到写作技术, 丰富语言积累, 还可以陶冶情操;阅读报纸杂志, 里面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资源;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好读书笔记, 不仅记好词好句, 重要的是写上自己的心得。这样就使得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 产生了语感, 激发了灵感, 有了自己的感悟, 写起作文也就轻轻松松了。

4. 倡导自主写作, 顺应写作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增强灵活性, 让他们能自由发挥、多样表达, 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 鼓励和欣赏学生用自己真实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真情。因此, 在写话教学中, 我总是让学生自己出作文题目。学生交上来的题目常会令人耳目一新, 有“善意的谎言”“当_____已成往事”“咱班的_____”“我与自己的对话”……这些题目是我平时枯坐半日也想不出来的, 很有创意。然后, 我再把这些题目进行整理, 编成目录发给每一个学生。每次练笔, 让学生自选一题, 没有了太多的写作限制, 学生的写作兴趣空前高涨。这种灵活的写作教学设计, 使学生把作文当成了一种享受, 学生习作中的语言世界也必会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一文中说过:“假如有所感兴, 这当时不吐不畅快的, 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 发乎情性的自然, 这种要求可称为求成。”对于同一题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情感。在写话教学中,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来写, 做到有感而发。同时, 不必强调完整规划的作文体式, 应该让自由的形式来反映鲜活的内容,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不一定成熟的形式喊出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如在我校举行的“六一文艺汇演”活动时, 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题材进行写作, 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可写这次活动中某某同学如何获得了冠军的过程, 联想到她平时苦练基本功的情境;也可以表达自己比赛时的紧张而兴奋的心情, 联想到站在舞台上为班级争光的情境;还可以写写自己失败的经历……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感受, 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来写,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千姿百态、内容丰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能将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评价手段的创新巧妙结合, 就能切实帮助学生战胜习作恐惧, 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摘要:长期以来, 学生对作文总是怀着一种惧怕心理, 认为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 少数学生更是望而生畏。要让学生消除惧怕,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在激发写作热情、丰富生活体验、加强阅读积累等方面狠下工夫。

关键词:习作教学,恐惧心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10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 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 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 疲于应付, 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 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 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 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 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 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 小到作文的语言, 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 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 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 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 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 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 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 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 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 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 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 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 文体不限,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 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 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 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 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 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 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 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 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 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 (1) 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 (2) 用词是否准确? (3) 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 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 以此激励孩子, 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 生活即作文, 作文即生活, 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 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 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 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 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 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 (2) 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 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 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 (3) 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 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 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 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 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 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 (片段) :

开始买书了, 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 大声吆喝:“卖书了, 卖书了, 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 先到先得, 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 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 忽然, 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 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 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 她说要作文书, 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 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 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 许多时候是随机的, 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 让学生自己去参与, 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 从而获得真情实感, 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 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 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 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 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 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 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 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 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 (片段)

呵呵, 这可是个好主人, 她马上抱起我, 坐在书桌上, 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 一会儿大声朗读, 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 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 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 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 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 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 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 出来吃饭!”“再不出来, 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 我瑟瑟发抖, 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 主人, 快出去吃吧, 我可是最怕扔的, 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 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 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 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启迪了思想, 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 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 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 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 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 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 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 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 兴趣就会更浓厚, 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 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 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 讲得津津有味, 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 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 (片段) :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 刚盖好油瓶盖子, 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 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 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 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 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 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 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 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 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 可刚看一眼, 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 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说不定呀, 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 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 通过激发观察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 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 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 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 在习作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 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 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 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 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 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 则这样写道:

顿时, 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 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 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 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 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 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 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 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 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 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 或许是豪放的, 或许是率真的, 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 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 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 主张个性言语, 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 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 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 天没见, 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 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 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 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 老师说:“时间不早了, 回班!”天哪, 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 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 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 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 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 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 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 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 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 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 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 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11

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言之无物。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没有可以写作的材料,或材料太少。这与当前的“大环境”有关,许多孩子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事物,也不善于捕捉和利用素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不够充实。

言之无味。学生常常禁锢在老师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中,把自己看成是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每次写作都是按照审题、构思、选材、修改格式化的程序进行,致使大家的习作千篇一律。

言无特色。大到作文的框架,小到作文的语言,刻意模仿或照搬他人的痕迹太多,没有自己的创造和个性。只要写“做好事”,必然和“让座”挂钩;只要写“天气”,一定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

如何颠覆按部就班的写作训练方式,改变当前学生谈“文”色变的现状?近两年,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究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搭一个平台——班级作文报是习作的舞台

近几年,作文教学也涌现出一些流派,像情境作文、绘本作文、活动作文、童化作文等。我也萌发了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并能将这些感受发表在报上的念头。于是,由班级为单位的“作文革命”开始了。

(一)稿子从何而来

1.每日一记:捕捉精彩瞬间

每日一记题材不限,文体不限,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只要是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入选刊登。

2.教材作文:记录学习足迹

除了“每日一记”,我们的班级作文报上也要刊登当册学习的八个单元的大作文。

3.片言只语:彰显人文关怀

对于部分写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要想在报上发表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不定期地开辟了一个“片言只语”栏目,刊登学困生写得精彩的一两句话。

(二)批注从何入手

在一段时间的前期努力之下,我们班的班级作文报《小小太阳花》终于“问世”了。看到学生拿到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那种喜悦的神色后,我又开始引导孩子去认真阅读,并给予旁批。批注要点:①所选材料是否新颖?是否紧扣中心?②用词是否准确?③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你有更好的修改方法吗?……

(三)评价从何出发

我又设计了按字数获得积分、评选最佳小作者等奖励措施,以此激励孩子,让初尝甜头的孩子保持写作的兴趣。

二、创一个空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这一切经历都是让学生习作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可以说习作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一)身临其境拓视野

“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素材。

(1)在家庭中体验。以家庭服务作为工作岗位,把“我是小当家”作为扮演的角色,学生可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事务。(2)在学校中体验。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跳蚤书市”“游园活动”等,使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校园生活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关爱。(3)在社会中体验。把当一天环卫工人、肯德基服务员、车站售票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苦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懂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我校读书节中举行了“跳蚤”书市活动,学生就在作文中这样写(片段):

开始买书了,有些同学挥着自己做的海报,大声吆喝:“卖书了,卖书了,大家请注意!买一送一,先到先得,送完为止!”有的同学手里拿着书叫道:“大家快来买呀,最新出版的书!”我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买书的人,忽然,我看见一位同学正在选书,我立刻把她叫了过来,问她想要买什么样的书,她说要作文书,我听了心里暗自窃喜:我不正带了两本优秀作文选吗,看来找到买家啦!在她的一番讨价还价之下终于以10元钱两本书成交!我的第一笔“生意”大功告成!

体验学习,许多时候是随机的,要善于抓住和借助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自己去参与,让学生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乐趣、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品读名著出灵感

阅读名著,重视阅读体验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思想、情感、语言的必有路径。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深刻感受到读和写密不可分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阅读教学目标时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故事,受这部童话故事的影响,班上一位同学在“我的读书故事”作文比赛中,也将自己“童话”了一番,写出了这样一篇佳作:

《木偶奇遇记》笑了(片段)

呵呵,这可是个好主人,她马上抱起我,坐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看着我。你瞧她,一会儿大声朗读,一会儿圈圈画画。看到有趣的地方笑了,看到有感想的地方就在旁边写几句。不知过了多久,只听见一个女声温柔地叫道:“孩子,吃饭了!”可她好像没听见一样。等了一会儿,一个男高音叫:“难道看书比吃饭还要重要吗?”这可真是门外话了,所谓“读书是精神食粮”嘛,所谓“书中自有千钟黍”嘛!可催促声一直不停歇:“快点,出来吃饭!”“再不出来,我可要扔书了!”……一听到这些,我瑟瑟发抖,只好向主人求饶:“主人,主人,快出去吃吧,我可是最怕扔的,那可是要痛死我的呀!”她没办法,只好恋恋不舍地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

文字阅读,不仅让学生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还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迸发了写作的灵感。

三、送一把钥匙——交流感悟是习作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体验交流、回忆得到了逐步深化,教师应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具体描述当时的场面和感受。

(一)侃侃而谈忆亲历

儿童习作的真正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意,不断练习将所见、所闻、所想或亲身经历用恰当的语言或生动的文字表述出来。起步阶段,一个小故事、一则小笑话、一桩小趣闻皆可,不要苛求精彩纷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就提高了,兴趣就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

在一次课前5分钟交流趣闻的时间里,我班一位同学谈了周末爸爸边看球赛边指导自己煎蛋的事情,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也听得哈哈大笑。第二天,他的这篇作文《煎蛋》就出炉了(片段):

我准备好了蛋和油。爸爸在客厅里喊道:“往锅里加油。”我照他说的加了点油,刚盖好油瓶盖子,爸爸又中了邪似的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我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老爸!油不是刚加过吗?”“哦!对了,加蛋。”老爸应道。

我往锅中打了个蛋后问:“蛋打好了,下一步该做什么?”爸爸又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加油!哎呀,大笨蛋。”我生气地冲他嚷着:“老爸!我看妈妈平时不是这样做的。”他也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不?快加油!”

没办法,我在锅中又加油又加蛋,忙得不可开交。几分钟后,爸爸闻着香味跑进厨房,可刚看一眼,就惊呆了——半锅的油和蛋,叫人哭笑不得。

这“杰作”真可以去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说不定呀,还能得第一呢!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主动地去关注他们的变化,通过激发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将观察体验的过程人为地适度放大,如影片的慢镜头似的在学生眼前逐一显现。因为获取了大量鲜活的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行云流水涌真情

学生亲历了或悲伤、或欢喜、或感动、或同情的情感洗礼,在习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伤痛的语言、会欢欣的语言、会哭泣的语言来写作。在一次写《雨》的习作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心像放在冰箱速冻了一天似的,拔凉拔凉的。温度急速下降,我的情绪却急速上升!我真想用河东狮子吼让这些雨快滚!听着这些枯乏无味的雨声,它们就好像一个疯子在弹琴,烦得我神经快打结了!

另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内心欢喜的心情时,则这样写道:

顿时,我的心里像开了一朵花,而且这朵花非常鲜艳,并散发出一种令人陶醉的香味!

因此,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最深层、最情感化的语言,促使他们独特的体验在自己的笔下衍生与凝固。

(三)匠心独运显特色

现今,有些学生说着空话、大话,这些语言掩盖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使个体的劳动体验在“群性语言”中得不到表达。作为教师,就应不断鼓励学生写出能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话语。学生的体验是丰富的,他们的语言或许是严谨的,或许是豪放的,或许是率真的,或许是细致入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文本中纵情地流泻。同时,主张个性言语,积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挑战教师的语言权威,展示独具匠心的个性语言。在学生的“每日一记”中,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些句子:

★30天没见,他还是那么“二”。

★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我的小命差点没保住。感谢老师啊,是她“英雄救美”!

★我的心里就好像有无数个活火山,小宇宙顿时爆发了!这样谁受得了!

★玩了两局,老师说:“时间不早了,回班!”天哪,偶还没玩够呢!这么快就结束游戏了?老师赖皮!

像“‘二、英雄救美、活火山、小宇宙、偶”等,这些流行时尚语的出现,既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又使文章别出心裁。

“文章千古事”,习作教学是个值得好好探究的大问题。实践证明,习作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并创设一定的舞台让其施展,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和唤醒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着实有效地破译“谈文色变”的习作解码,学生的习作激情一定会不断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自然流泻,作文教学也会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常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 篇12

一、注重积累,丰富素材内涵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得心应手。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我在作文教学中将积累放在了首位,我的学生每人都有一本笔记本专门记录、捕捉身边的点点滴滴,很多学生还给自己的笔记本起了很烂漫的“名字”,如“荷叶香香”“流金岁月”“金色童年”“小小诗人”等。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利用这种优势,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二、写真表实,培养诚实品质

在习作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准写“假”,一经发现,即重做。学生被老师“逼”着写“真”,慢慢地自觉写“真”。同时改进命题,在命题前注意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所作所为及所见所闻所感。如此,命题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并实行灵活的命题方法。此外,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地为牢、闭门造车是难以“写真表实”的。为此,我注意在丰富学生生活上下功夫:1开展课内外班队活动,开展文体游戏竞赛活动。2指导学生观察,教给观察方法,通过有意识地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三、辨事析理,提高认识能力

(1)观察时辨析。一次,我布置写《菜市场一角》,让学生回去观察。一学生正好看到一卖主短斤缺两被顾客训斥,于是他断言:这些个体户都是黑心肠。这样我就向他提出:回去后你去看看这些卖主的脸色、衣着,了解他们几点起床?每天工作多长时间?通过进一步观察、了解,学生认识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个体户,他们起早贪黑,也在为社会作贡献,应受到尊重。认识统一了,偏见也消除了。

(2)指导时辨析。能否让学生写生活中的“黑暗面”?我认为,硬性禁止是不明智的,关键在于要对学生阐明正确道理。一次,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件令人……的事》时,注意到学生习作时可能涉及反面材料,便组织一组材料(一位阿姨虐待老人;爸爸粗暴对待自己不做作业的孩子),使学生辨析、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写。对于第一件事,应表现对那位阿姨虐待老人的愤慨;第二件事应着重认识孩子不做作业的错误,同时也应指出爸爸教育方法的粗暴专制。

(3)讲评时辨析。小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容易产生一些偏颇的看法。一次,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扶了一位被他人撞倒的老大妈,老大妈反而骂小伙子撞倒她。文章最后小作者写道:好心没好报。讲评时,我没有先摆自己的观点,而是组织学生讨论。经过争辩,大家认识到,这只是一个特例,做好事总会得到赞扬,以恶报善的人毕竟很少。

四、陶情冶性,升华精神境界

在观察中体验。认识是情感的起点。如让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同学们看到高耸的邮电大楼、平坦的柏油马路、丰富的闭路电视节目、热闹的新市场,家乡巨变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在这种情感下所写出的作文,再也不是干巴巴的几根筋。同学们融入感情,文章自然增添了光彩。

在交流中感受。学生习作内容十分丰富,有写父母亲孝敬老人的,有写一人有难,众人相助的,有写同学情、师生情的……这些习作都是对学生陶情冶性的好材料。我在作文评讲时让习作者诵读,学生听了,怎能不受感染?

五、借文促行,形成良好习惯

写先进,学先进。作文育人是容易使儿童接受的方法之一,是利用身边活生生的榜样,让他们写榜样、学榜样。书婷同学对班队工作十分热心,乐于为同学排忧解难,学习勤奋。我让同学写她的事迹,收到良好效果。

写自己,进行自我反思。我让学生写作文《我错了》,习作中,同学们各自写了一些缺点:有写欺负小同学的,有写说谎骗人的,有写贪玩不做家务、不做作业的……我借此进行了“错了怎么办”的讨论。同学们纷纷表态,决心改正缺点,效果显著。

上一篇:犹太人的育人观下一篇:体育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