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力资源

2024-10-31

体育人力资源(精选12篇)

体育人力资源 篇1

0 引言

由于传统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区域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在不同管理部门的直接监督、控制和干预下进行的。高校体育的发展空间相对闭塞, 鲜少与外界交流, 高校体育社会化程度始终达不到体育教学目标。而且截止到目前为止, 教育系统还未意识到体育社会化的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作为教育系统发展方向的指导者, 必须树立大局观念, 与时俱进, 尽量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教育决策, 以促进高效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1 高校体育对区域体育的作用

与区域体育相比, 高校体育不仅有固定的场地设施、良好的师资结构和足够的财政支持;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非常明确, 它在国民体育中的地位不可取代。 发展高校体育事业, 必须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和高层次的人力资源条件, 高校体育对于这两方面的准备相当充足。 区域体育如果能拥有这两方面的优势, 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 体育设施及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必将迎刃而解。此外, 高校体育教育能够为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打下一定的基础, 所以说, 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事业。 从区域体育的角度来讲, 区域体育要实现全民化, 首先要求区域内必须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其次, 区域内的全体居民不仅是教育对象, 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实施者, 这对于促进高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有积极意义。

2 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

在对部分地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访谈时, 体育教师普遍有这种看法: 在教学中不知道体育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感受不到教学的成果。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杂而不精, 对现实生活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也不明确, 教师教课无计划, 学生被动学习, 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无章无序, 因此有的学生才认为体育课对于能力提升及其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就目前来看, 虽然高校体育都倡导“ 终身体育”、体育社会化和体育生活化, 但是都没有认识到一个问题———其实区域体育不仅是体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表现形式, 而且是践行终身体育的绝佳路径。 如果没有社会大体育环境, 高校体育就只是教与学, 而对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来说毫无意义。

现代教育系统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体育应该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努力适应现代教育体制, 在体育教学中, 教育者应该结合高校的课堂环境创设一种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将社会化的要求融入体育教学进程中, 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实现体育社会化。

3 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区域体育发展的的可行性

3.1 高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充足

高校的不仅有力量雄厚的体育师资, 而且还有素质较高的学生体育团体, 但服务于社会的情况存在分化, 大部分人力资源集中去指导体育赛事, 很少有专业人力投身于普通民众的体育健身事业中。 从总体来看, 许多人都看好区域体育事业, 但是都不知道如何去组织, 并且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平台来运作这项事业。但是大学生的视野比较开放, 他们有想法, 也有执行力, 许多学生都愿意作为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为区域体育事业做贡献, 或者通过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来获取较低的报酬, 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点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尽量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3.2 区域体育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增加

体育是一个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加强个人体质的综合性标志。 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我们需要抓投入, 靠政府、靠企业、靠社会加大投入。发展区域体育, 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足够的人力资源。大中城市的高校体育教师都是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教练员担任, 他们经过体育理论知识, 并且都经历过专业化的训练。 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多重身份, 在体育教学中他们是教师, 在体育赛事上是经验丰富的教练员, 在区域中则担任组织者、指导员, 能够胜任区域体育发展的需要。

3.3 提高服务社会体育的能力

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是全民体育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 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如果体育教师仅仅将自身局限于校园环境中, 课堂教学一味的照本宣科, 就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想学什么, 并且课程教学也无法达到社会化的要求。 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要时刻学习, 与时俱进, 尽己所能服务于全面体育事业。只有这样, 高校体育才会有活力, 才能有力促进区域体育事业长远发展。 而对于体育教师来说, 参与区域体育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视野, 而且可以根据在活动中所总结的经验来调整教学思路, 这也将改善教学效果, 提高体育教学对社会的适应性。

3.4 调动体育教师的潜力

在高校中, 体育课程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课时进度总是为其他科目让步, 课程内容千篇一律, 体育教师缺少职业压力, 凭借几个动作和一些基本常识就可以敷衍了事, 他们并没有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事业来对待。对高校来说, 这些教师对职业的懈怠是极不负责的表现, 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鉴于此, 我们必须实施体育教学改革, 通过制定政策或制度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区域体育活动, 使其积极的潜力得以发挥和挖掘。 近些年出现的体育俱乐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一部分教师兼任体育俱乐部的教练员, 负责指导区域体育活动, 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随着全民体育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 会有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到区域体育事业中来, 这在一定程度能使现有体育教师产生紧迫感, 进而倒逼其坚持学习和创新, 这对于发展区域体育十分有利。

3.5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科研改革深化

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结合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科研更加明确了方向性, 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的需要,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同拓宽了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领域, 并使区域居民也能成为最终受益者。 相对而言,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运动的结合的实践活动, 不仅实现了高校各种体育资源与区域的资源共享, 促进了区域体育运动的发展。 同时以区域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的对象, 不仅拓展了高校体育研究的领域, 而且推动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所以加强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运动的的结合, 互动式发展, 对区域的和谐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4 建议

4.1 在高校建立体育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培训机构

要推动区域体育的发展, 政府和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构建各种体育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与区域体育局、教育局的交流与合作。 与此同时鼓励中小学体育教师都能加入, 形成一个网络, 使体育人力资源更为充实的同时, 使区域体育运动有更大的覆盖面。

4.2 利用科研项目进行体育实践推广, 促进产学研发展

高校内可以借助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推广。一方面有效合理地利用科研经费来补充体育活动经费的不足, 另一方面借助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实践环节, 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发展。 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实践指导能力, 更是明确了体育科研和教改的发展方向。在充实学校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同时, 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完成, 推动区域体育的积极发展。

4.3 通过体育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体育指导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 促进高校积极为区域提供体育人力资源服务。 加强协调与管理, 将喜欢体育运动, 并志愿服务于区域体育的教师与学生组织起来, 以签约的形式与参与区域体育指导服务的人员建立约定关系, 明确签约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区域在享有体育运动指导服务的同时为学校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协调、组织、宣传。 开阔广大体育教师研究领域和空间。

4.4 汇集社会力量, 共同促进本区域的体育发展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不仅仅单纯依靠体育教师来服务区域体育发展, 还需要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包括本区域的企事业单位, 工会组织, 社会体育协会, 体育健身俱乐部, 共同促进本区域的体育繁荣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 以及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 以区域体育发展为依托, 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参与为主线, 分析高校体育人力资源服务区域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基础上, 提出相关的建议, 推动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区域体育

参考文献

[1]林向阳.我国区域体育协调与共同发展的理论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4) .

[2]曹彧, 董新光.中国区域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2) .

[3]张斌.论我国的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J].成功 (教育) , 2011 (23) .

[4]吴长稳.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区域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3) .

[5]李顺英, 杨卫民.区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03) .

体育人力资源 篇2

“人力”是一个人体力与智力的总和。社会学家将人力资源概述为: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1]。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高超的体育运动技能,获得过突出运动成绩,具有体育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的总称[2]。杨洪辉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就是指符合体育人力资源内涵及特征的农村人口,即自身拥有人力资本,能够为自己支配且能够服务于体育发展,为体育进步及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或贡献一定价值的农村人口 [3]。

2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促进村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分析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的通知中也指出: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活动。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组织到位、骨干到位、活动到位,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4]。所以,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有效促进村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增加农村体育人口,从而有效推进体育的社会化。结合《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主导思想,开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及社会基础的农民体育项目,比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根据乡俗部分乡镇有举行舞龙舞狮及旱船的比赛活动,为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村委会部分领导在农村时间就会带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同时也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集体精神。在这一活动的带领下,围绕着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以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方式对农民的行为和生活发挥着距大的作用,更是促使了部分群众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增强了对体育健身功能的了解和认识,有效的促进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促进村民文明行为的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余暇时间也相对增多,又结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普及和建造,农民健身的条件大大提高,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科学健身和合理运用器材有点迷惑,所以,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和培养农村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很有必要。在农村体育健身指导员的科学指导和农村体育组织或体育社团的带领下,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积极有效开展,不仅提高的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智力水平的发展,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文明行为的产生。而农村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养成积极向上、科学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乡村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业余时间如果利用不好,比如打麻将甚至用等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行时间消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家庭的不和谐,也会对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在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重视的前提下,尤其增加对农民体育人才的培养的基础上,对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下,大大促进了农民体育活动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现在农民在余暇时间多为“打篮球”、“散步”、“武术”等体育活动,大大减少了农民“打麻将”“ ”等不良习惯,有力促进村民的精神文明行为,排解社会不良习性,提升社会良好风气,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村民与社会和谐及经济发展的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健身性和娱乐性,它不同于现代竞技比赛,注重的是比赛的过程而不是比赛的结果,农村体育比赛或集体活动多是为了欢聚或庆祝丰收或祭天等而举行的活动,但这个活动不仅大大促进了人与人的交际,而且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但对每次类似活动的组织或训练需要有经验的体育人来完成,所以,对体育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农村社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体育教育一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相对短缺,因此,农民的体育文化和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相对较弱,故此,结合国家对农村体育的大力扶持,各乡镇政府组织对农村体育人才的培训和对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运行就显得非常迫切,农民经过体育知识等系列的培训之后,不但增加了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提高了健身行为,也对乡村体育活动的组织有了积极的促进,而乡村体育活动使得村民在运动中进行积极交流、沟通,在活动中团结、互助,消除隔阂和误解,激发乡村活力。所以,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加村民彼此间的交往、改善邻里关系,还能促进村民相互团结和谐,增强活力凝聚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培养村民的归属感和对家乡及乡亲们的认同感,另外,农民在接受体育教育和培训的剩余劳动力转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可以增加对农村自然体育资源产品需求的同时扩大体育与文化产品的商品性需求,就能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通过扩大自然体育资源产品的生产实现增收。同时,农民收入增加后,增强了对体育与文化产品的购买力,一方面能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进而吸纳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体育与文化产品的发展会促进农民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与产业化[1]。

5结语

体育人力资源 篇3

一、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诠释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校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学校、教师、家长、儿童等为参与对象,以包括两操、课间活动、活动课、小型竞赛、学校体育节、社会体育活动等为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原则上是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能够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和技能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体育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

长期以来,原有的课程追求共同、统一和均衡发展的原则,提供每位学生相同的体育学习内容,在体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必须拥有共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这种"千校一盘棋"的教育理念,不仅给体育教育很大的牵制性,而且给体育发展带来了误区。体育仅是狭隘地作为发展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手段。要改变这一些不利于体育活动开展与开发的现状,就要整合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使体育活动资源多样化、个性化,并以儿童主体价值的凸现和个性化有效发展为出发点,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借助丰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形式,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及他所需要的意志、情感、能力,乃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体育活动现状及学生对体育活动需求的分析

以下是对我校学生作的一个随机调查,虽有以点盖面之嫌疑,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反应出了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

图表一、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需要的调查

选取我校三~六年级各100名学生作随机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中看出学生对原有的体育活动的态度不是很支持,只有33%,对于改变现有的一些形式、内容持支持态度,说明现有的体育活动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如何整合有限的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需要结合学校与地区资源的具体现状,以下本人将结合我校和本地区的现状,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调查和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要整合体育课程资源首先要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民族体育文化、体育信息等各方面对学校已有的以及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如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学习、锻炼的方式等。同时,也要综合调查本校体育场地器材情况,体育经费的开支,师资力量情况等。

1.对我校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的分析。我校是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距杭州市中心不足10公里,周边有两个大的商品房住宅集结区,内有游泳馆、健身房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均对外开放。同时,学校现有教师共45人,年轻教师占90%左右。其中体育专职教师3人(1人为大学体育专科生),特长:田径项目、乒乓球、篮球、科技体育项目;另兼职体育教师4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有保证,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按国家一类配置,教室内均安装多媒体。我校为唯一一所一块牌两个项目的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与科技项目)。

2.校现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课、两操、活动课、每学期二次小型竞赛、每学年一次的校运动会。

(二)依据我校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我校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及形式进行重组与重设

1.基本框架。以学年为单位,将学生的体育活动组成分成为日常体育、体育节和假日体育三部分(如图表二)。再根据学校和本地区的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设置具体的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

图表二:体育活动组成

图表三:体育活动的安排表:

2.体育活动的具体体现

(1)日常体育

活动的目的:对体育活动有兴趣,个性、特长发展。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能够活动的全体时间,能够活动的所有场地。

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操、大课间活动、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等内容和组织形式。其中两操、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是常规体育活动,以正面引导学生自由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为主。大课间活动是课改以后新兴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场地、器材情况,设立了乒乓球活动小队、篮球活动小队、羽毛球活动小队、体操与舞蹈活动小队四个跨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小队和以班级为单位的、低段年级以游戏为主,中、高段以趣味竞赛、锻炼身体为主的自主性活动小队,如:X人Y足跳接力比赛、跳长绳、花样短绳、校内越野跑等。

(2)体育节

活动的目的:形成独特的节日气氛与自主锻炼的意识。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体育周或体育月。

活动的内容:趣味游戏、田径与象征性比赛、体育与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多媒体观看国内、国际体育比赛视频等。

体育节以体育周的形式开展,五月的第一周为为竞技体育节,以校田径运动会为主,其它开展一些如:中高年级的乒乓球比赛、花样跳长绳比赛,低年级的拍皮球比赛等小型竞赛。另每班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板报、校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窗、每天午自休时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视频、双休日和父母出去郊游一次等内容。十一月的第一周为科技体育节,以校科技体育活动为主,另组织一些如低、高段学生都可以参加的自制纸飞机掷远、留空、自制竹蜻蜒留空等小型比赛。

(3)假日体育

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所提高、满足需要。

体育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主体需要的学生,双休日与寒暑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

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根据我校离主城区近、周边社区体育设施完备等特点,假日体育除了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体育作业外,主要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加一些球类、棋类、游泳、轮滑等以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项目。

(三)对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的评价

1.评价方式

评价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一个搜集、交流信息和资料(包括成果)以及判断和描述活动过程价值的过程。学校要根据体育活动的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体育活动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时反馈。

2.评价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方面,不是统一的。例如,有些活动成绩可以实地测查(各种竞赛);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效果(参与面);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表演;有的活动成绩则要看经常性的表现(参与的持久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能力的相应提高,以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淡化活动的结果。

激励性原则。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不同程度的进步。评价不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只要学生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目的、价值有所认识、有所体现,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肯定其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

3.评价指标的制定

体育活动学生评价指标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的评价项目,根据评价原则,采用优、合、待合三个等级赋值。各种活动要求有记载,有评价,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随时总结活动情况与成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图表四:体育活动实施评价表

(四)管理

由教导主任任组长、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各体育教师和全体教师为组员,共同管理和督促学校体育活动的总体实施情况。

五、问题与建议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和突出组织纪律性教育。

2.体育活动情境的创设与创新要与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相结合。

3.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不能忘,教学内容要具有健身和健心功效。但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尽量做到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突出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动作技能的教学,注重选编有利于发展动作技能的内容。

4.教学必须有意义,注重人文教育方面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团结。

体育系统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篇4

体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反映的是体育系统投入到体育事业中去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来说,人力资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效应比较强,而数量对质量的替代效应则较弱,甚至常常无法替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人力资源投入状况不仅要用数量来计算,更要用质量来衡量。体育人力资源可以投入到体育事业中去为社会提供体育劳务和服务,就必须和物质资源一样,进行合理的配置。因此体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可以通过体育人力资源数量、体育人力资源质量和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三个方面予以具体反映。

1 体育人力资源数量

体育人力资源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体育系统从业人员的数量,反映了体育系统从业人员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规模和水平。体育人力资源数量包括体育系统从业人员绝对量(体育系统从业人员总数)与体育系统从业人员相对量(体育系统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百分比)两个指标。

2008年,我国体育事业从业人员总量为150575人,比2007年增长1.8%,从业人员总量稳中有升。

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体育系统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0.02%,从纵向比较来看,2002年至2008年,我国体育系统从业人员相对量基本上维持稳定,但随奥运周期呈上下波动趋势。

2 体育人力资源质量

体育人力资源质量是指体育人力资源在质上的规定性,具体反映在构成体育人力资源总量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上,即体育人力资源所拥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因劳动态度而决定的劳动者对劳动的投入程度。体育人力资源质量主要从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两个指标来考量。2005年全国体育人才资源普查数据显示:“除优秀运动员外,在其他所有人才中:博士学历者435人,占比不足0.4%;硕士学历者2417人,占比为2%;本科学历者33588人,占比28%;专科学历者46650人,占比38.7%;高中及以下学历者37291人,占比30.9%。”2008年,优秀运动员人数22798人,国际级754人,占3.3%;国家级5556人,占24.4%;一级7319人,占32.1%;二级及以下9169人,占40.2%。按文化程度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5519人,占24.2%;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10805人,占47.4%;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6474人,占28.4%。高、精、尖人才不足,是目前我国体育从业人员状况的最主要问题,从目前数据分析结果看,学历过低、文化教育缺失现象尚未得到明显改观。

3 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是指体育人力资源经过配置而形成的再不同的地区、部门、不同项目间的分布状况和格局,反映了在体育事业活动中,体育人力资源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职业之间进行的流动和配置。主要包括:体育人力资源部门配置结构、体育人力资源职业配置结构、体育人力资源行政级别配置结构和体育人力资源地区配置结构等。

体育人力资源部门配置结构,即体育人力资源在体育事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布比例以及由此决定的部门及内部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组合关系。人力资源的部门配置要以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主要目标,根据体育事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予以确定。如体育行政机关和运动项目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要有合理的配置,否则就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部门之间的人员出现协调及资源浪费问题。

表1显示:2008年,运动项目管理部门(优秀运动队)37327人,占24.79%;体育行政机关有31973人,占21.23%;少儿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22551人,占14.98%;体育场馆16520人,占10.97%;体育运动学校16239人,占10.78%;其他事业单位有11872人,占7.88%;本科院校3979人,占2.64%;职业、运动技术学院3475人,占24.79%;训练基地3367人,占2.24%;科研所1258人,占0.84%;其他1247人,占0.83%;单项运动学校396人,占0.26%;竞技体校371人,占0.25%。这表明,运动项目管理部门、体育行政机关和少儿体育运动学校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体育人力资源行政级别配置结构是指体育人力资源在中央、省、地市以及区县之间分配比例及由此所决定的体育系统内部劳动力和资源的组合情况。2008年体育系统从业人员中,国家级5976人,占3.97%,所占比重较小;省级55265人,占36.70%;地级50731人,占33.69%;县级38603人,占25.64%。从中央、省级、地市、县级四个层次来看,我国体育系统从业人员呈现出头轻底薄的结构,基层从业人员数量显得薄弱(见图2)。

体育人力资源职业配置结构是指不同人员类别的人力资源的分布比例,反映的是不同职业岗位需求分别投入适合该职业类别的体育人力资源的状况。2008年,公务员18424人,占12.2%;教练员22434人,占14.9%;运动员22798人,占15.1%;科研人员1673人,占1.1%;医务人员1623人,占1.1%;文化教师12774人,占8.5%;管理人员34175人,占22.7%;工勤人员20582人,占13.7;其他16092人,占10.7%。管理人员、公务员等职能性职务从业人员数量相对突出,教练员、运动员等竞技体育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占相当比重,但教师、医务、科研等人才数量比例则显得偏小。随着体教结合进程的加快,预计未来体育系统教师数量将会出现逐步缩减的态势。

体育人力资源地区配置结构是指体育人力资源在各个地区的分配及由此决定的区域内部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的组合关系。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根本要素和能动性因素的人力资源,在一个地区的分布状况是该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体育系统从业人员总数2000人以下有重庆、宁夏、青海、海南、西藏;2000-4000人有甘肃、内蒙古、云南以及天津;4000-6000人有陕西、北京、山西、湖南、吉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6000-8000人有辽宁、湖北、河南、上海、四川、浙江、黑龙江以及河北;8000-10000人有广东、山东和江苏。见表2显示。

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每万人拥有体育从业人员数,1人以下有江西、广西、河北、湖南、云南、四川、海南、重庆、河南、安徽、贵州;1-2人有西藏、辽宁、吉林、宁夏、青海、山西、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福建、新疆、浙江、江苏、湖北、广东、山东;2人以上有上海、北京、天津。(见表3)

4 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优势

体育人力资源具有一定总量规模,各类别职能分工完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育系统人事架构和工作体系。专业技术人员系列总体结构比较完整,专业体系设置比较全面,对于全面促进体育发展,完整的专业结构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体育教练员资源,在传统优势项目和一部分潜优势项目上,教练员队伍的质量比较出色。拥有一支能力与水平比较出色的优秀竞技运动员队伍,尤其在一些传统优势项目上实力较强,从整体上看,我国竞技体育具有比较强的基础和实力。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导,以体育社会团体人员和乡镇、街道体育干部为主线,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群众体育工作队伍。

5 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劣势

5.1 人力资源地域差距明显

体育人才资源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够均衡。竞技体育方面,同一项目的人才在不同地区间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中西部地区普遍严重缺乏优秀训练管理人才、教练员人才和科研人才,其竞技实力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5.2 基层体育人才相对薄弱

从总局系统、省级、市级、县级人才资源状况的对比来看,层级间的差距比较明显。以教练员为例:在省区市优秀运动队,高级、中级职称教练员所占比例较高,二者之和为59.7%;在全国各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竞技体校,中级和初级教练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级别教练员,分别为38.9%和38.0%;而在全国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仅初级职称教练员一项的比重就高达47%。

5.3 体育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体育人才资源总体虽然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但一些重点人才资源,包括竞技管理人才、科研人才、高水平教练员、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在数量上均无法满足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

5.4 人才队伍能力水平不高

各类别体育人才资源中都存在一定的能级层次和学历等级偏低的现象,部分类别,例如优秀运动员队伍,表现得尤为突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5519人,占24.2%;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10805人,占47.4%;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6474人,占28.4%。;专职教练员中国家级353人,占1.6%;高级4145人,占18.5%,裁判员中国际级548人,占26.7%;国家级139人,占6.8%。

5.5 核心体育人力资源存在较明显的缺口

竞技体育人才队伍中缺乏高、精、尖竞技人才,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数量充足的拔尖人才群体,人才梯队的建设有待完善;高水平体育科研、体育产业、法律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卓有实效的科研人才链;体育经济系列人才素质有明显欠缺;法律专业人才均趋于空白。上述状况,与现代社会的知识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发展方向存在差距。

从目前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来看,能将体育经济、体育市场开发、体育公关、体育组织策划和较高外语水平等素质与能力集于一身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举办国际型大赛所需的具有出色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赛事组织人员、管理人员、外事人员、谈判专家、市场开发人员等人才资源有相当大的不足。

摘要:人力资源状况一般从“从业人员的数量、从业人员的质量和从业人员的结构”三个方面来考察。本文通过《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体育系统的人力资源状况。研究表明体育人力资源具有一定总量规模,各类别职能分工完备,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育系统人事架构和工作体系。但是人力资源地域差距明显,基层体育人才相对薄弱,体育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队伍能力水平不高,核心体育人力资源存在较明显的缺口等问题仍然存在。

关键词:体育系统,人力资源,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晶.我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运行绩效剖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2]左琼.全国体育系统教练员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9.

[3]张大超.全国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和途径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06.

[4]马红.陕西省体育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5]周建新.我国各省、市、区体育系统人力资源与竞技水平的实证性评价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06.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论文 篇5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在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指导运动队同时,应为普通学生、社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指导、组织并引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带领他们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体育 教师资源 体育指导员

80年代末,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群众体育回归社区,这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群众体育回归社会的变迁,必然带来社会内部结构的调整,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正是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社会职责是: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

1 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

近年来,群众体育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我运动,我健康”为宗旨,紧扣“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目标,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的锻炼意识、健身条件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完善,健身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已从小康水平向富裕型过渡,双休日、节假期日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生活质量,对良好人文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追求,对社区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区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体育锻炼的指导者,在发展社区体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在指导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活动者的身心健康、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和巩固社区感情,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稳定社区的生活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2 体育教师充当体育指导员的主要优势

高等院校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场地、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学校体育的优势,建设好高校这个文明社区,进而辐射其所在社区,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发展,真正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更好创建科学、文明、健康的活动场所。因为大学体育教师运动经历较长,技术水平较高;文化科学知识较丰富;接触的东西是比较前沿的,更新能力更强;其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所以,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行列,必然增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1 利用体育教师专业优势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指导能力

2.1.1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经过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业等方面进行调查(以广西为例)1,调查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48.5%,41~60岁的占39.1%,60岁以上的占12.4%。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中青年为主。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调查显示,在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当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仅占36.5%,中学学历的占52.0%,中学以下学历的占11.5%。表明了当前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结构不甚合理,低学历层次的比重太大,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技术等级偏低。从事体育工作5年以下的占74.4%,从事体育工作5-的占21.3%,10年以上的占4.3%。工作资历浅、工作年限较短,缺乏组织与管理。总之,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年龄偏高,工作年限短,经历不足,缺乏组织与管理能力。学历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针对性地提供体育保健和运动处方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真正能够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作用的非常少。

2.1.2 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业,它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理论与方法的体系。社会体育的发展,既需要对社会体育客观规律概括而成的科学理论,也离不开社会体育目标和任务实现的各种有效方法。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比赛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体育比赛的原理、赛制、计划与编排、综合性运动会的组织以及比赛各环节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等、必须掌握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为体育活动者进行科学的指导,让活动者得以进行科学的锻炼。

2.1.3 高校体育教师的独特优势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体育教师在这个教学机构中学习体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各个体育项目等,努力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基本上是体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而且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因此,高等学校聚集了大量体育专业人才,其人才不论专业种类及理论知识、人文素质等方面都会起到组织、引导功能以解决社区无人组织,人们余暇时间无事可作的问题。如果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中,这无疑弥补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低下的不足,提高整体的指导能力。

2.2发挥体育教师的教育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属当务之急。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具备了培训的能力和条件,且利用高校资源搞培训完全符合“社会体育社会办”的新思路。

2.2.1 加强大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极其重要的。在校期间,体育教师除了指导训练,更要深入到学生社团、协会,培养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组织他们深入到其它专业,负责指导其它专业体育活动的开展,以便使他们在个人能力和指导技巧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在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开拓就业道路。 2.2.2 加强大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谓体育综合能力,就是体育的理论知识、技能、智力、组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运用能力。体育老师在教学改革过程除了注重对大学生自身锻炼方法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外,更加强了体育理论知识和组织指导及管理能力的培养,而且,现今大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知识,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下基本能满足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如能对大学生加以培养,势必能够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但能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而且还具备指导社会体育的能力。

2.3 运用体育教师的组织优势传播文化、引导健身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课外进入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意识。随着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社区,他们既成为体育的实践者也是体育的宣传员。通过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引导其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并通过他们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投身社区体育活动中,使学校里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得到有效传播。文化知识的熏陶,可以刺激人的意识形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人的行为。学校内的“人文精神”在社区的广泛传播,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员除了职业体育指导员之外,应该有更多的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仅要走出课堂,进入学生社团,还要走出校区,进入群众社区当中。高校体育人才济济,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高校体育部门与当地社区管理部门相互联系,派出优秀教师担任体育指导员,帮助他们策划、组织各种俱乐部或活动中心,开展适合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并帮助培养社区体育骨干,使大多数人从盲目锻炼走向科学锻炼。

3 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和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推进作用,巩固和提升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鼓励给社会体育指导员适当的报酬,提高其待遇。

(2)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渠道。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体育高等院校的师资优势,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培养在校体育专业学生,使其加入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来,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3)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把科学的锻炼方法、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技能理论传播给社区居民,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健康、文明、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和交流、培训活动,积极引导更多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

(4)利用高等院校人才、场地、教育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高等体育教师应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训练的同时,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在完成对学校体育课程俱乐部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办各种培训中心、体育辅导站,引导社区体育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实行有偿服务、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向社区体育延伸。

4 结论

由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既有利于造就一支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适应全民健身事业的需要;又有利于高等院校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的潜在优势,使之迅速转化为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实优势,使现有的人力、物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造就一支大规模和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芳,温织琳,黄东等.广西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技.2005(4).

体育人力资源 篇6

关键词:体育资源;教学实效;社区;家庭

体育教学资源是体育教学的“能源”保障,是实施一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目前,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整合社区、家庭体育教学资源和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整合社区体育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

1.利用社区场地开展教学训练

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很多,但运动场地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历史的形成和对学校体育的忽视,政府、学校对其投入相对较少,造成学生运动无场地。有的学校几千名学生,仅仅二、三百米的田径场,没有教学所需的篮球场、排球场等,学生活动区域受限、练习内容单一、枯燥,造成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均反映出较大的局限性、随意性和单调性。

如今,社区体育正蓬勃发展,社区体育场地日益增多,但因多种原因,学校与社区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相互筑起的门槛较高,不能达到资源共享,以致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为了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降低甚至“推倒”设施的“围墙”,做到学校与周围的社区接轨,使学校和社区能面向普通居民(含学生)开放准入,开展体育教学训练及自我锻炼,我们按照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思路,一方面与社区相互沟通,加强联谊,另一方面大力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含学生)”的要求,让社区领导认识和理解体育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当然,在整合社区体育资源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充当主要角色,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主要采用借用、租用等方式,积极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创造更好的场地条件。如,借用社区田径场进行学校田径队的教学训练、利用社区游泳馆进行游泳训练,借用健身馆进行专项训练等等。当然,不是每个社区都有如此完备的体育教学设施,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资源,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就可以缓解。

2.加强竞赛交流,提高运动能力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外,课余运动训练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体育运动队的训练中,比赛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法。以赛促练,通过实战演练,队员可以学到很多平时训练不能学到的东西。在社区,爱好体育运动的人不少,有的是专业退役运动员,有的热爱体育运动,并且还有特长,他们在工作之余,常常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有的社区还组建了各项目的运动队,根据这些现象,我们特意与社区有关人员进行交流、研讨,并坚持半月举行一次竞赛活动,如此,既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也提高了大家的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

3.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实施有效教学

社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如,河流、山川、公园、石梯等,这些都是我们体育课要利用的资源。实践证明,学生在校外上体育课有其独特的效果。校外体育课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根据自然地理等环境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环保知识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家乡历史知识教育等。必须注意的是:在校外上体育课,千万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体育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到安全教学,有效教学。

4.挖掘民间体育,丰富体育教学

社区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气势磅礴的广场舞蹈、赏心悦目的秧歌、扣人心弦的拔河赛、轻松欢快的跳竹竿等。如果将这些民间体育运动项目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无疑对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我校对民间体育运动十分重视,我们收集、整理了40余项民间体育游戏作为校本体育教材内容之一,有效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整合家庭体育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

所谓家庭体育资源主要是指学生家庭的现行体育资源和隐形的体育财富,其核心就是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的态度和行为。

1.争取家长支持,解决突出问题

体育器材及设施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地方财政紧缺、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校积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1)对家长予以体育教育宣传,增强家长的体育意识,让他们做好体育锻炼的表率,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2)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自制体育器材,进行体育锻炼;(3)希望家长给孩子购买体育器材,并根据经济情况给学校捐赠体育器材等。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也大大缓解了学校体育器材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体育管理

大家知道,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和沟通交流,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体育管理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工作。在众多学生家长中,有的是体育专业人才,有的是体育爱好者,有的是教育、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有的社会阅历广博……他们参与学校体育管理,无疑会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我校成立了学校体育家长协会,每期都要特邀一些学生家长参与教学总结、教学观摩、教学评价和教学研讨等活动,有的家长平时也深入体育课堂,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之,体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不是降低体育教学要求的借口,我们要善于激发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索和挖掘社区、家庭体育资源,竭力让有效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

体育人力资源 篇7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一、体育校本课程与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实施到位,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资源是国家顺利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顺利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条件之一。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体育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 其中体育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 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与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是在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 能够发挥创造性劳动的群体。

人力资源是课程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 是其它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媒介和载体, 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优化配置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它关系到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层次、质量和效果等根本性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展开的, 教师、校长是具体的操作者和实施者, 因而教师、校长就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中人力资源的核心要素;没有了学生也就没有了教育, 学生是基础性的课程资源。因此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 以校长为核心, 以教师为关键, 以学生为基础, 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体育校本课程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 学校的管理层是决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

由于本次课程改革是由上至下、由国家再到一线教师, 改革在学校、课堂的顺利推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及其学校的管理层对改革的理解、认同, 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因此,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人力资源开发中, 学校的管理层成为第一要素。同时, 学校管理层良好的统筹兼顾和综合协调的能力, 能够为顺利推进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适宜的内外部条件和氛围。

(二) 体育教师是推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核心

首先, 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而且是课程的主人, 即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 教师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以及效益水平, 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课程资源, 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文化积淀、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宝贵资源, 都可以经过体育教师升华后进入课堂转化为课程要素, 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其次, 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课程要有人文关怀”。体育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 充分利用校外各种体育资源, 如山林、湖泊等, 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使体育教学变得非常多彩, 通过改善教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用鼓励教育方式, 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器材、设施和教学方案等;通过科学地布置体育场地和器材, 并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 使学生优质高效地达成体育课程目标。体育原本就来源于生活, 随着我们生活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 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出具有时代性,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例如, 健美、野外生存训练等, 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再次, 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与专长, 挖掘自身的潜能, 通过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并注意发挥群体合力, 有效地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合理的开发, 使其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

最后, 体育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育课外实践活动。体育教师借助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体育资源, 可避免学生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体育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 学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教育的根本是学生, 学生还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担当着其特有的角色。实践证明,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其在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深刻。因此, 校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等自主选择合适的内容, 自主调用各种学习资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建构的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编排工作、裁判工作、场地的布置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 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且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 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 家长与社会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补充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家长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果得到家长的配合, 把学校体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有效整合课外活动, 如一些“亲子体育活动”或是“社区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效果, 而且可以使学生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潜质, 提高他们培养孩子成才的信心。与此同时, 家长可以连接学校与一些社会机构, 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接触社会;学校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也能通过家长与社会得到锻炼与解决。因此, 学校要大力发挥家长及社会的人力资源, 使之为推动体育校本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振丰.论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开发利用[J].教育与职业, 2005, (15) .

体育人力资源 篇8

1 我国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及管理对象分析

本文具体分析一下我国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管理对象。

首先, 就我国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来讲, 它作为体育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二者的有机结合, 以1986年邱宜均对《体育管理心理学》 (阐述了体育员工以及运动员的各种行为、态度的管理方法) 一书的出版作为生成之源, 并与1988年贵阳召开亚洲人力资源、中国人力资源二者的学术研讨会之后, 获得了自身形成的理论性标志和又一源泉。而后, 从2000~2004年间, 网络期刊数据库上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工作的几篇研究文章为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先进的见解, 而2005年韩春利出版《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初步构建了体育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绩效、激励、培训、保留等理论体系) 之后, 我国体育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便实现了第一个转折, 同时标志着我国此项管理工作正式形成了雏形。

其次, 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的对象来讲, 它当前主要是侧重于教育组织、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等组织层面的管理, 以及教练员、运动员、公共事业员工等个体层面的研究。

组织层面管理:就教育组织管理来讲, 它关注对某些教育组织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构建, 目前主要有韩春利、申丽琼等人进行研究, 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开发及运作、聘任工作的开展、人员数量以及具体配置的进行、整体性规划的实施、针对性培训的落实、个性化关怀以及领导管理魅力等方面的问题。就竞技体育组织层面的管理而言, 这种管理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竞技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等建设的, 如国家集训队、竞技学校以及俱乐部等, 当前研究者主要有张洪振、贾珍荣、崔德刚等, 他们主要提出了绩效管理、劳资关系、用人制度、薪酬制度、竞争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方式[2]。就休闲体育组织层面来讲, 它作为晚于上面两种研究的新研究话题, 是2 1世纪的体育人力管理工作焦点所在, 主要用于帮助人们通过在体育组织中进行各项锻炼以实现身心愉悦的目的, 而设立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心, 比如商业俱乐部。目前邱诗咏是主要研究者, 他主要研究这方面管理中的绩效规划、实施、评估、反馈等方面的管理[3]。

个体层面管理, 从教练员与运动员方面的管理来讲, 王晓楠、张淑芬等人员纷纷加强了对于薪酬制度以及绩效考核的管理研究, 主张借助有效的薪酬激烈及绩效考核来推动对于教练员以及运动员的管理。从公共事业人员方面管理而言, 它主要对公务员、体育教师等公共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实施管理, 张世国、葛幸幸、常德盛、陈咏梅、周宏等都就人才聘任、福利待遇、内部培训等方面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

2 我国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展望

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理应得到国家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本文下面主要分析一下组织层面以及个体层面两种研究目前存在的缺陷以及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未来的发展措施。

2.1 组织及个人两种层面管理研究的缺陷

2.1.1 组织层面管理

当前我国组织层面管理研究人员对教育、竞技、休闲等层面都实施了必要的研究, 而且从培训、绩效、激励方面具体地阐发了相关的管理理论, 还开始转向学术型、商品行、管理型等组织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为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确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其目前的管理大多是照搬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关的普遍性理论, 且并未对这些原理进行必要的创造性加工, 使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了必要的特性。而未来在组织层面的管理就应该着重向特色方面发展。比如, 在休闲方面发展顾客导向型的管理。

2.1.2 个体层面管理

体育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开展个体管理研究时, 普遍存在着对于教练、运动员、裁判等研究对象个体特征的忽视, 使得管理工作无法真正地发挥应有作用。所以, 未来管理人员应着重在人员群体特征基础上展开个性化的管理研究, 从而使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并且, 其具体的研究工作还应该借助实验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方法的应用, 确保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方法支撑。

2.2 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措施

2.2.1 完善管理内部结构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复杂的管理要求, 其具体的理论体系必须实现成熟化、系统化。因此, 体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从具体的管理规划、招聘安置、开发培训以及绩效管理、薪酬待遇等各个方面, 全面推动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协调实施, 避免管理工作中单就某一方面的独立性开展, 全面综合各个模块研究从而使管理工作在应用中实现各种应有的功能[4]。

2.2.2 推动管理工作的实践性

体育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属性, 研究人员不应当仅仅将其管理研究局限于理论方面, 还应该改着力推动实用性价值理论在研究工作中的贯彻, 并将研究结论及时付诸实践。而且, 研究人员在将其付诸实践之前, 还要就具体的实践应用价值来规划其付诸实践的具体方法及步骤, 并做出对于每种结论应用的使用价值的预先评判, 以保证各种结论的应用得到有效的反馈及调整, 推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3 结语

人才作为社会发展中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其在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后愈发重要, 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水涨船高。尤其是对于体育人才的管理工作来讲, 管理型、竞技型以及教育型等各种体育活动对于人的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相关人员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实施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 且必须着力推动其在未来的良好发展[5]。

参考文献

[1]张兴梅, 向良平.浅谈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家, 2011 (2) .

[2]刘炼, 邱宜均.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 2011 (4) .

[3]李英达, 魏琳洁.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与评价[J].科技信息, 2011 (11) .

[4]张世威, 彭迋飚, 陈涌, 等.新时期我国体育人力资源需求预期与建设着眼点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6) .

体育人力资源 篇9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需要地方、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体育课程资源阐释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 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 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 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重点集中在竞技体育上, 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 高竞技、复杂规则限制的项目很难使之积极参与其中。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等, 又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 难以在学生中间展开,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教材是体育课程基本的而又特殊的课程资源,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志, 反映了国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是学校落实《纲要》的参照性标杆和尺度, 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 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教材。”而传统的教材多以竞技项目为主, 以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规则为主要内容, 缺少具体帮助学生参与锻炼、指导练习的手段与方法, 学生参考和利用的价值较低, 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走入“教教材”的误区。因此, 全面、科学、优质、利用率高并具有特色的教材是体育课程急需开发的教材。

2. 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特有的教育功能和锻炼价值,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适应”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以往学校体育只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拓展体育课程空间, 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 (如家庭、社区、校外俱乐部等) 、自然环境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 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同时对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 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

长期以来, 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 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而服务。而许多身体条件较为普通的学生特别是女生, 难以体验到体育设施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上难以突破, 以及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设施作为体育课程实施中的条件性资源, 既要服务于运动基础好的学生, 更要服务于大多数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应有的功能。因此, 开发和利用适合大众型的体育设施资源将有效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4. 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被动地被评价, 缺少参与意识, 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 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 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 如何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凝结教师集体的教育智慧,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 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身体健康为主线, 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以此为基点, 教学内容根据地域特征、学生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 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1. 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 一切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但事实上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 而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 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 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过高, 学生很难完成的内容, 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 体育教师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 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 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课改的进程中, 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 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 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 积极思考, 参与教学研究, 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 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3. 挖掘潜在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 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 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 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赋予, 方能进入显形课程资源领域, 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氛围, 开展学校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讲座等, 建立学校体育传统节日、体育传统项目,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培养一批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 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通过体育设施的便捷使用吸引学生, 这将大大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4. 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 使评价指标具体化, 能够给开发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加以改正。同时, 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 互相学习和借鉴, 取长补短, 为更好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 更好地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5. 共享校内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 还应向校外 (社会、自然环境)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 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 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互相借鉴, 互相学习, 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 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总之,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程的地位要进一步得到提高, 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有效地开发本课程的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筛选, 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 2004 (3)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体育人力资源 篇1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烟台市7个城区的16所中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具体地了解体育课程,就需要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询大量的关于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研究和解释了影响体育课程的重要方面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烟台市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调查问卷》(学生/教师卷),对烟台市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邀请多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效度,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问卷都符合要求。之后依次使用重测法、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对调查结果的信度进行多次检验,根据0.86相关系数这个结果可以充分显示问卷的可信度。

1.2.3 采访专家法

走访烟台市体育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是为了确定该课题是否具体可行,调查人员先依次走访调查了烟台体育教育界的各个名人,接着对调查的结果和发现的体育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问卷的数理分析来研究,一般通过两个软件,即在SPSS和Excel。

1.2.5 逻辑分析法

先对课程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统计分类的结果,然后对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和比较研究,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总结。

2 对于烟台市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目前状况的研究

2.1 体育教师

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是课程实践的中心人物。同样,体育教师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中心人物,具有双重身份[1]。一方面他们是主要实施课程的人员;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开发体育课程和作为素材资源的载体的人员[1]。体育教师将要要负责指导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重任,并且主导课程资源。因此,他们要通过有意识地开发各种资源以及发现各种已有资源的独创性的价值,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来自体育课程的吸引力。所以,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核心环节是对体育教师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掘,同时,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2.1.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得出,烟台市中学体育老师的性别失调,其中女性和男性分别为10.5%和89.5%。而中学比较合理的女教师比例应该为25%~30%[2]。女性体育老师所占比例太低非常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因为健美操以及舞蹈形体之类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无法正常开展。由此可以看出,烟台市中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不合理,女性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过低,不利于中学体育教育的正常发展,因为像中学生比较喜欢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现形体美的项目无法正常开展。(见表1)

因此,烟台市各级中学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岗位的地位[3]。同时,对青年教师应给予关心,提高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

2.1.2 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研究发现,体育教师参加过培训的占到90%,认为不重要的12人占10%。绝大多数的体育课程标准指导是在目标层次,并没有统一规定具体的内容和细节,而是要自行对教学的计划和内容进行设置,这样的情况占到83%的比例。其中,60%的体育教师能够发挥自主性充分把握教材,20%比较有把握,由此可见,烟台市对于新课程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展比较完善。

体育教师在真正参与到课程开发之前要充分领会新课程传达的核心价值,这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4]。优化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热爱体育的积极性。

2.1.3 教学及相关活动

从体育课程班级组织形式可以看出:班级人数在40人以下的占17.54%,人数在41~60人的占55.26%,人数在61~80人的占25.44%,人数在80人以上的占4.39%,人数太多导致体育教师在上课时无法兼顾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同学的要求,这对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学习效果的取得带来不利影响。(见表2)

2.1.4 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

调查显示,烟台市中学有34%的体育教师独自备课,26%的体育教师与个别教师合作,21%的体育教师集体备课,29%的体育教师不备课。好的备课是上一节好的体育课的基础,要求体育教师多参加一些培训,自身认识到好的备课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上好体育课。(见图2)

2.2 其它人力资源

表3可以看出,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体育锻炼不多,大部分家长不能带领孩子进行体育活动,更不能组织孩子活动,这些是由于家庭体育观念缺乏造成的,更不能很好的促进家庭关系融洽和谐。

2.3 校外人力资源

表4显示,校外教师、校外教练、社区人士和学生家长的利用率从低到高依次为12.66%、18.54%、20.23%和14.05%,这些来自校外的人力资源使用的并不充分。分析这一状况,可以得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引起校方的注意。

3 烟台市中学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3.1“援教顶岗”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

高等师范院校实习的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援教顶岗”,是指让本科所学内容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到教师的岗位去实习,从而发展成正式的体育教育人员[5]。“援教顶岗”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内体育教育师资短缺、不合理的状况,并吸引实习学生的新理念,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相关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争取顶岗实习的机会,发展自己的自身素质。

3.2 大力加强体育教师教育培训工作

新课标很好实施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素质,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想要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完整实现,就要培训出更加符合要求的体育教师。在培训体育教师的过程中,既要拥有各种讲授的基本方法,还要通过实地教育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同时,体育教师还要进行自评,积极的评价体系是促进体育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核心生产力。

3.3 形成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和用人机制

要对人才给予好的平台,使他们受到尊重,感受到个人存在感,激发他们发展自身潜能的内力,给他们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要提高体育人力资源的待遇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完善其工作环境。同时,加强体育课程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与发挥。

3.4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对于体育特长生这个群体要基于他们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积极地鼓励与支持,给他们安排相应的体育任务,组织体育活动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对于体育特长生所取得的成就要给予肯定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把一些基本的任务交给他们来做,如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等。

3.5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正确看待体育教学中所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状况,体育教师更不要只看教学效果的一面性,从而在体育教学方面过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3.6 结合校内外人力资源力量,形成合力

体育课程资源要做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需要多个部门,校内外人力资源的集体力量,我们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还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例如,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同体育老师相协作,共同为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作出努力,从而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邀请社会指导员和有体育特长的社会人士到校指导,充分体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校内外体育的学习起到合力作用。

摘要:根据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现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学的男女体育老师的比例严重失衡,并且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组织活动效果不佳,体育特长生的价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充分利用本市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生“援教顶岗”,加强体育教师能力的培训,形成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和用人机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到体育课程资源的发展过程中,全面调动学校内外更多人力资源的团结合作。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常瑞宏.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4):22-23.

[2]高新芝.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2(5):64-69.

[3]展更豪,工庆伟.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及其对首都体育学院学生素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74-76.

[4]曹可强.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研,2005,26(5).

体育人力资源 篇11

【关键词】体育课程 改革 课程资源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從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具体化,能够给学校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或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更好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更好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6.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 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J]浙江体育科学,2004 26(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4.

[3]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作者简介:

体育人力资源 篇12

1 民间体育资源保护及开发现状

在体育学和民俗学当中, 我国自古至今都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或者民俗娱乐活动, 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同于我国诸多民间传统文化形式, 有力证明着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形式。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 社会转型导致出现了文化土壤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 西方现代体育强调以竞技为特点, 大力冲击了我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发展, 造成了民间体育边缘化现象严重。最近几年, 虽然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大力重视,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间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民间体育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风筝和龙舟等项目, 得到了国家和世界的瞩目,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纵观我国民间体育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 中间存在的差别还很大, 表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则更为突出。

2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2.1 具有民族性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同, 经济文化发展也不一致,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是在改造的基础上发展的, 与地方经济、文化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现一定的风土人情, 学生对此常常充满着兴趣, 将那些能够表现学生生活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 办学条件也不相同, 体育教学条件更急待提高, 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可以随时随地找到, 与当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2.2 具有地域性

每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地理特色, 与当地地理环境相协调, 同时对环境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就与当地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云南少数民族众多,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体育项目, 可以发现:如果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艰苦、自然条件较差, 那么此地的传统体育项目则带有明显的竞技性, 而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民族, 其民族传统体育则娱乐性、游戏性较强。

2.3 具有民俗性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在民族的传统节日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影。善于歌舞与骑射, 善于攀登与游泳, 这都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的体育项目, 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二者间逐步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不但有利于锻炼人的身体而且也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在民俗中引进入体育项目, 传统体育也有力促进了民俗的发展, 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传统节日当中, 一些传统节日也包含着一定的体育项目;有的体育项目中存在着民俗风情, 正确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的关系, 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扬。

3 民间体育资源与初中体育教学融合对策

3 . 1 加强师资培训, 重视学生自主性, 发挥合力作用

3.1.1 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

教师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有效开发应用体育课程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教师就代表着课程资源, 所以, 要寻求建立教师的培训教育制度, 加大对当前教师的培训力度, 让教师掌握更多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策略, 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主要可以就下面内容进行培训:课程资源理论、开发民间体育的意义、途径、手段、原则等。可以依据教师的工作特点选择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短期培训班、课堂观摩、专家报告讲座、教学教研等。

一般情况下, 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来自于体育院校, 分析当前的情况可以发现, 我国很多体育院校还没有开设完善的民间体育课内容, 设置的科目过少, 体系也不完整, 影响着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所以, 要针对以上现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转变, 如有的民间体育科目可以转变为必修课, 自体育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必须掌握丰富的民间体育知识和民间体育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这一需求, 体育院校可以迅速调整专业课程, 以开设民间体育项目课为重点, 重视开展民间体育项目课程, 保证为中小学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3.1.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发挥各方的合力作用

不同学生对民间体育的兴趣不同, 对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利用,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 认真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不同身体条件、心理特点开设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 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 不选择那些趣味性差、成人化、碰撞性强的体育项目, 优先选择那些充满乐趣、简单、提倡合作的项目。

自教学方面来看, 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主体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 但要想真正做好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还需聘请民间艺人、家长到学校来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开发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要求投入较大资金,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资金支持。所以全面应用各方面资源, 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 在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才能高效完成这一使命。

3 . 2 加大投入, 重视体育设施资源的建设

当前, 因为还没有形成课程资源意识, 没有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一是严重缺少条件性课程资源。二很多素材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大量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得不到利用。所以, 在新课程开发中,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主要内容有课程资源开发政策、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费用等。再有, 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引入课程改革计划, 设置专人负责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场地器材对民间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 在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一定要具备合理的场地器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间体育器材严重短缺, 因此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引进民间体育场地器材, 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主要做法有:根据当地特点选择当地器材, ;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 可以有力改善教学条件;积极改造当前的体育场地;可以利用学校四周的自然场地等。

3 . 3 发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规范性文件与激励性文件, 鼓励基层学校积极引进民间体育项目, 使体育课程资源彰显应有的作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必须要得到充足的财力支持, 因此国家课程项目经费应该对此给予关注;地方政府也可以自教育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开发当中;可以鼓励有关团体和企业单位对此投资。

3 . 4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开发民间体育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要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真正需求为出发点, 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倡开发课程的安全性、教育性、发展性, 不选择具有消极成分的民间体育项目。

3 . 5 选择有趣味易开展的项目

中学生年龄较小, 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 所以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引进那些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为了让每一位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体育教师应该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民间体育项目, 如摸石头过河、板凳龙、踢毽子等。

3 . 6 选择有健身价值的项目

总体来说, 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存在大量的体育项目可供选择, 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项目当中。不包括客观限制, 体育教师要选择那些与人的身体机能相符的、有利于锻炼学生合作意识的、弘扬民族知识的、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体育项目。如“抢花炮”这一项目由于对身体碰撞较多, 因此不易选择这一项目。

3 . 7 要因地制宜选择项目

在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 如场地要求、器材要求、人力情况、物力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假如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场地和器材, 那么就不能顺利开展。再有,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 假如选择的项目过难,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也达不到目标, 那么就不应选择。如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只可以观赏, 所以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总之, 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性格,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 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认识到完成一个任务要得到队友的大力帮助,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可以尽快适应社会;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达到“身、心、社”整体健康, 才是设置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要将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提到高度重视的角度, 使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我国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 而民族民间体系项目更是丰富多样, 有着明显的民族性、传统性与地域性。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适当引入民族民间体系项目, 不但可以使当前的体育课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 保证我国中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 重点研究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与特点, 以及如何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关键词:民间体育资源,初中教育,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璐.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娱乐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 :72-73.

[2]刘继练.驼球民间体育的发展[J].科学中国人, 2014 (4) :73.

[3]王保华.刍议农村民间体育课程开发[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0) :91-92.

[4]付宏山.浅析民间体育项目进入高中体育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0 (20) :265.

上一篇:小学生习作教学策略下一篇:新型注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