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

2024-05-25

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精选9篇)

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 篇1

摘要:2010年起, 日本语能力考试进行新的改革, 改革涉及面较广, 改革后的能力考试变化较多, 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 而应用型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文章针对这一状况, 对日本语能力考试N2的变化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并且以N2文字词汇为例提出了学习及应对考试的对策。

关键词: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变化,N2文字词汇的应试对策

日本语能力考试 (JLPT) 是检定母语非日本语者的日本语能力考试, 从1984年到2008年每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在全球各地实施考试。2010年7月, 日本语能力考试开始全新的变革。级别设置、题型与考查重点、合格标准的设定, 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考试时间增加为每年的7月和12月两次;同时, 日本语能力考试的级别也由原来的4个级别增加为了5个级别 (N1~N5) ) , 满分为180分。考试不仅要求试卷总分合格, 同时, 各个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达到合格分数。改革后的考试内容主要分为语言知识、听解和读解。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考试更注重测定语言交流能力, 加强其实际应用性。这表示日本语能力考试将由以往的专业性逐渐转变成了实用性的考试。那么日本语能力考试N2改革后的具体变化有哪些?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在N2文字词汇考试中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1 日本语能力考试改革的变化

改革前的日本语能力测试二级的重难点是听力和读解, 对中国学生来说文字词汇部分是大家得分的强项, 是缩短与总分差距的必要手段。改革后的文字词汇部分变化不太大, 语法部分从原来的单纯语法选择延伸出了排序题和完形填空题, 要求考生能够完全吃透语法, 并将语法运用到实际的文章理解中去, 更强调了实际应用能力。阅读部分则增加了综合理解题和情报检索题, 对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快速检索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实用性增加, 同时在对速度和阅读效率上的要求也更提高了一步。听力部分将原有的有图题无图题简单分类细化成5个小项, 前四项的模式和传统题型一致, 课题理解题主要侧重于听取解决具体课题所必须的情报, 理解接下来该做什么;要点理解题考察在事先所提示的应该听取的内容的前提上考生是否能集中要点听题;概要理解题要求考生从听力题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主张;综合理解题多为听较长的听力题, 比较多项情报, 综合理解。新增加的即时问答题可能考生会不太适应, 与之前的听力题型有很大的变化, 注重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 能够在信息量少的情况下对对方的发话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及应对。由此可以看出, 改革后日本语能力考试N2将从原来的死记硬背发展成为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加强了语言的实用性。

2 N2文字词汇的应试对策

N2文字词汇是日本语能力考试N2其他部分的基础, 文字词汇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其他各部分的得分乃至总分。众所周知, 日本语是由汉字演变发展而来的, 日本语能力考试N2中常用汉字的部分还保有汉字的原形原意, 这对中国学生来说, 是非常大的优势。对母语非日本语的学生来说, 由于缺少必需的学习环境, 缺少开口说日本语的条件, 导致众多考生听力成绩普遍不高。在基础知识部分, 特别是文字词汇部分拿到高分, 是总分合格的保障。文字词汇部分我们的难点是什么, 我们该如何去记忆单词, 我们又将如何应对改革后的日本语能力考试N2的文字词汇呢?

1) 日文汉字读音题, 日文汉字发音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种, 这导致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单词中其发音有所不同。以“雨”为例, 在“大雨”中读作“”あめ;在“小雨”中读作“さめ”;在“雨具”中读作“あま”。日本语中类似的汉字很多, 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 要学会举一反三, 形成一条记忆链, 从而扩大词汇量。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发音的词汇, 像“台詞”“為替”等, 对这类词汇, 除了反复背诵以外没有更好的方法。

2) 固定词组搭配的选择题。日本语中有很多的固定搭配, 以“気”为例, 常用的有気になる、気がする、気をつける等, 这些词组都有其固定的搭配和意义, 面对这样的问题, 更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细心积累, 学会总结概括, 在记忆词组意义的同时通过背诵例句掌握其具体用法。

3) 同义词的选择题。日本语能力考试N2文字词汇部分的难点就是同义词的选择。我们针对日本语能力考试N2做过专项的问卷调查, 大部分学生反映由于平时使用的词典并没有所查单词的日文解释, 学生只能通过汉语解释去理解记忆某一单词, 这必将导致在试题中学生无法辩解同义词的具体用法。日本语能力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同义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接续词和副词。2002年的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词汇有这样一题:この国にも日本と () の問題がある。1、共通2、共同3、通用4、同格。“共通”和“共同”在汉语中都可以翻译成共同, 但是“共通”主要是用来修饰“问题、立场、利害”等, 不了解其深层含义, 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 选择错误的选项。名词、副词等词类本身就是日本语学习的重难点, 从历年考题的选项来看, 这类词汇的四个选项都是同一词性的词, 因此, 一开始就按照词性来记忆单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 在日常的学习中碰到同义词汇, 及时查阅词典, 弄清其意义区别, 注重知识积累也是解决的途径之一。

4) 词语的用法辨析, 这也是日本语能力考试N2的重难点该题多考查某一词汇的具体用法。2004年日本语能力考试二级词汇试题:1、先日ここで大した事故が起きました。2、この県の中央には大した湖があります。3、大したけがじゃなくてよっかたですね。4、後ろから大した声で呼ばれて、びっくりしました。该题的测试点为连体词大した的词义及用法。大した主要有两个意思:“很、非常、了不起”, 是指作为叙述对象的事物的程度远远超过一般内含“平常见不到的、特别的”之意, 多用于对事物的正面评价, 比如これは大したもだ;“接否定, 没什么了不起、不值一提”, 选项3的大した这是这种用法。这类试题, 除了要知道词汇的意思以外, 还需了解其用法, 要求学生吃透单词, 真正掌握词汇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句子里的实际运用。

3 结束语

总之, 在N2文字词汇应试上考生最好制定一个计划不断巩固文字词汇:第一遍, 背诵单词, 在记忆的同时, 顺带对易错、重难点的文字词汇做下标记, 要看一下该词汇的例句及具体用法, 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文字词汇专项训练;第二遍, 再次对背诵过的词汇进行翻阅整理, 对依然模糊不清的文字词汇做重点标记, 同时可以通过历年的考试真题检测自己对文字词汇的掌握情况;第三遍, 重点记忆做了标记的文字词汇, 多做一些模拟及考前冲刺试卷, 对文字词汇进行全面地考核从而有助于更好的记忆词汇。

日本语能力考试N2对日本语专业的学生来说, 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检验, 更是今后走上日语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考试, 努力提升日本语能力考试N2的通过率,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自信, 坚定学好日语的信心。当然随着日本语能力考试的不断发展, 其应试方式也将会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我们广大的日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 及时探讨出更好的更有效地应试对策来推动日本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崟.2002-2008年日本语能力测试真题解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4-91.

[2]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145-153.

[3]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第二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第三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 篇2

【关键词】日语能力考试 听力教学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06-02

1.日语能力考试之改革

日语能力考试(简称JLPT)于1984年开始实施,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及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建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用以检测母语为非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随着考生逐年增加,这项考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项大规模的外语考试。因此,2010年开始实施的“新日语能力考试”从测试时间、内容、等级、评分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加大了测试难度,提升了考核的科学性,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日语的能力。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加大了听力的难度。听力部分在题型和所占全部考题的分值上都有较大的变化。

1.1听力改革的内容

新日语能力考试中,提高了听力的比重。“听解”成为新日语能力考试中的重中之重。主要改革内容为:

(1)听力的分值也提高了近三分之一,总分的比例由25%提高到33.33%。

(2)听力考试题型更加多元化,由原来的两种(有图题和无图题)变为了五种。重点考查学生能否理解各种场景、各个领域中的常用日语表达方法。对话内容涉及的场景十分广泛,有日常的衣食住行、校园生活和社会文化现象等。

1.2听力改革的原因

日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的背单词和语法,不是应试题海战术,而应该将学会的知识应用于交流,运用到实际。以前为了考级学生只顾死记硬背规定范围内的单词、语法,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和拓展。即便是拿到一级或二级证书的学生,实际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也非常欠缺。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新改版的日语能力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日语的能力,测试学生怎样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题型基础上,要求考生除了学会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外还需要学会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是否能读懂产品的使用说明并进行正确操作,是否能听懂天气预报并做出计划安排,是否能看懂地图找到目的地等等,这一类问题除了词汇和语法知识还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相关知识才能顺利解决。

2.日语能力考试改革后高校听力教学的应对策略

日语能力考试是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之一。通过统计发现许多与日语相关的招聘信息的任职要求都会明确要求或优先考虑持有日语二级或一级考试证书的学生。一般而言,大多数的考生在文字、词汇、阅读、语法方面的能力相差不大,但听力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听力改革之时,学校也应该随之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2.1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中听力课堂一般是周2学时,一个学期共32学时。想仅仅凭借这每周两节课的课堂授课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难度可想而知。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们对听力不够重视,课余时间积极性不高,或者是对于听力学习不得法,所以总有一种恐惧感。掌握的词汇能力量少,语法掌握不够熟练,听力基础的薄弱使得课堂听不懂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往往会跟不上教学内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听力渐渐就成了日语学习的“瓶颈”。

从教师方面来看,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能力不均衡。个别教师对于听力理解的背景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导入不充分,对听力素材的选择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有的教师受传统讲授方法的束缚,不注重听力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从语言环境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缺乏日语氛围,有相当一部分日语教师课堂上不是以日语为主而是以汉语为主。课余时间学生接触日本人或者日本留学生的机会很少,跟日本人开口说日语和听日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听力教学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整体不容乐观,在教学中改革势在必行。

2.2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的应对策略

(1)听、说、读、写、思考同步进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正确的发音有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日语学习的基础阶段一定要打好发音基础,在各个阶段都要强化发音和辨音的训练。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这几种基本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可更好的掌握语言。因此,在练习听力时,也要多说多讲,反复朗读,可采取“跟读”“复述”的方法,通过模仿从而达到改善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这样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可牢固记住并能提高听力水平。另外在教材或是能力测试的考题中出现的单词、语法都要积累起来,丰富词汇量和语法量,培养日语思维。强化基本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听的兴趣。

在目前的听力课堂上,比较传统的授课都是“听录音—对答案—讲语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形式单一,提不起兴趣。提问又造成学生精神高度紧张,为了回答问题,无法真正集中精力听听力而参考听力答案等。因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听的兴趣就提到日程上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也是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的方法。

为此教师们就要在课下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进入正式听力题目之前,可以适当的导入跟听力素材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跟学生就此话题进行日语交流。还可选用一些难度适宜、语速适中的音像通过视听结合、听说结合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当学生克服了消极、紧张的心理才能在听力课堂上逐步的提高听力水平。

(3)教给学生听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养成多听会听的习惯。

听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必须经过不断地练习和日积月累的训练。听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高效率听力,持之以恒,养成多听的习惯,听力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学生除了多听还要会听。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多总结经验,多教给学生听的技巧和方法。

3.结语

听力是日语能力考试通过的关键。听力水平的提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它不可一蹴而就,没有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的捷径,需要我们在平时一点一滴积累。在增加词汇量和语法量的基础上,反复练习,熟练运用。掌握了一定的听力技巧后,一步一个脚印的打好坚实的基础。日语教师也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只要教法得当,学法正确,听力肯定会由弱项变成强项,而听力教学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学生在日语能力测试中,也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测试。

参考文献:

[1]桓瑞.从新旧日语能力测试的对比来看日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0年第54期.

[2]周广瑜.浅谈新日语能力测试下日语听力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57-58.

[3]范云霞.从日语能力测试谈提高日语听力教学效果的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3-16.

作者简介:

探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教学改革 篇3

1 英语教学定位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语言学家Arthur Hughes将二者关系客观的定义为“伙伴关系” (partnership) 1。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试题的设计与特点的分析, 这项考试重点放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上, 对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简称《基本要求》) ,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语言业务资料, 在涉外业务和日常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所以, 英语教学的定位应当是把“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英语实用能力”作为目标, 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加强英语技能运用的训练,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各专业后续的专业英语课程奠定基础, 同时又为今后胜任职业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2 英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设施

根据《基本要求》规定高职英语教学总课时数为180~220, 可是我院一些专业设置英语课程的总课时数不足180, 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 少而精;在教材的选用上, 我们考虑到教材的实用性、常用性和代表性, 并且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从我院2007级的新生开始, 我们改用新教材《走出牛津》第二册及练习册, 这套教材遵循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 把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以学生为本位,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 在互动中学习英语, 在学习中强调功能。配套的练习册是按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题型编排的, 习题内容紧扣课本所学的知识, 促进学生熟悉考试的题型以及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 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和使用, 获得独立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此外, 由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为机考, 我们研制了一张全真模拟考试系统光盘, 要求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上机操作训练, 让学生熟练电脑考试的流程和做题技巧。

2.2 教学方法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改进高职英语的教学方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要达到考试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掌握英语的实际运用, 自觉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教师不仅教授语言知识, 还应当让学生了解各种跨文化的交际策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教师需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活泼而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游戏、辩论、表演等,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改善英语教学条件, 加大课堂的容量,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辅导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全面的复习需要分阶段地有计划地进行, 在课堂上提倡精讲多练, 及时反馈。我们把考试复习集中安排在考前两、三个月, 其中我院一些专业的学生在这段复习期间有实训或实习, 则由授课教师适当地调整复习时间和内容。考前辅导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法专项练习, 落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为考试题型 (即听力理解、词汇和语法、阅读理解、英译汉、写作或汉译英) 分项训练, 给学生提炼解题方法和思维套路, 总结知识点;第三阶段模拟考试, 包括上机模拟考试, 熟悉卷面分布和掌握恰当的答题时间。

2.3 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我院轨道交通系学生会学习部对本系2008级学生做了一项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以物流专业的学生为例, 将近70%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比较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95%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临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90%以上的学生表示会利用一切的资源, 努力争取一次性地通过考试。2009年6月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成绩显示我院的英语教学改革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8级物流专业95位学生参加B级考试, 82人考试合格, 通过率达到86.32%。

从2006级学生开始, 教师们就实施了考前辅导计划, 学生的考级通过率比2005级高出17.56%, 同时高于广东省12.88%;2007级学生改用新教材, 而且考前辅导更加系统和完善, 2007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明显提高了, 他们的考级通过率达到70.43%, 高出广东省23.53%;我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008级学生通过率更是上一个台阶。此外, 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外英语活动, 我们选派的学生在市级、省级甚至全国英语口语大赛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总之, 科学的测试能为教学改革和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反馈,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我们要利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导向作用,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uthur Hughes.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教育部编写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M], 2001.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Authur Hughes.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J].Cambridge University, 1989.

日本:“幼升小”的考试题 篇4

本以为像“幼升小”这么紧张兮兮的事,只发生在身边,没想到日本人民对“幼升小”的重视程度与我们不相上下。从日剧《冷暖人间》和《爆炸妈妈》里,我们嗅到了硝烟的味道。

看《冷暖人间》才明白,在日本,好的小学都是私立学校,要想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那就得削尖脑袋往私立学校考。但他们的“幼升小”考试不像我们这里只是让孩子认字、做算术或者脑筋急转弯,更多的是想考察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是否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父母也要同时进考场——怪不得《爆炸妈妈》里,莲仔妈在儿子考试失败后,气急败坏地对老公吼:“我让你穿灰色西服,你干吗要穿藏青色?这是孩子没考上的惟一原因!”

孩子们考了什么呢?

“收伞”——小朋友能不能把打开的折叠伞收好?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看看家长是否培养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考察孩子的合作精神,重视友情程度;你喜欢你爸爸妈妈的哪些地方——如果整天吵架、打麻将的家庭,孩子会给出什么答案呢?

这跟《爆炸妈妈》里的题有一拼:面试官会问家长孩子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孩子是不是喜欢吃妈妈做的饭;休息日,爸爸会带孩子去哪里玩;什么时候,感受到孩子长大了⋯⋯

这些题出得真好,深谙教育之道的校长一定懂得:只有家庭氛围好,孩子的成长才会顺利,区区学习成绩何足挂齿?而参加完考试的家庭一定也会重新思考自家的亲子关系,这无疑对整个家庭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考试结束,老师们纳闷:一向认真努力的莲仔怎么会落榜呢?幼儿园园长一语道破天机:“这孩子太听话,老师说啥他干啥。开朗、有发展潜力的孩子才会被选中!”下一所学校的面试就要开始了,老师们紧张得胃疼,园长也在历任园长的照片前祈祷,因为“升学率”直接关乎幼儿园的声誉啊。园长严厉警告老师:“请诸位铭记,让孩子们在复习期间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是你们的责任!”

孩子们的情况又如何?莲仔强打精神配合妈妈在家里演习另一所学校的面试,这时,爸爸因为与发小闹矛盾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敏感的孩子立马问道:“爸爸是因为我没考上才这样吗?”争吵中,莲仔妈给了倒霉催的莲爸一耳刮子,孩子受不了了,哭着跑了出去。5、6岁的小屁孩啊,受得了这么大压力吗?

尽管有好朋友佑树一家在校门口大喊加油并且跳舞助威,但莲仔还是没考上。一向低眉顺眼的大辉妈因为儿子金榜题名变得趾高气昂,别的家长见了她也是点头哈腰,还邀请她开班为妈妈们传授考试秘诀,整个是一副翻身咸鱼把歌唱的状态⋯⋯

权高位重的莲仔妈因为孩子落榜被折磨得像日本林黛玉似的,不吃不喝甚至连妆都不化了。莲仔想吃妈妈做的烤蛋糕,但妈妈根本不理他,所以,当佑树问他圣诞有什么愿望时,他哀伤地说:“圣诞老人不会来我家了,因为我没考上好学校。我不要圣诞礼物,我只希望妈妈开心起来。”孩子的懂事远远超过了我们想像,夫复何求?!

圣诞茶话会上,莲仔妈受尽了以大辉妈为首的一帮老娘们的冷嘲热讽。你以为她会愤怒地跑开,回家挥舞皮鞭逼儿子苦读考上私立小学为她争气吗?没有!大人们在吵架,孩子们却毫无芥蒂地玩作一团,莲仔妈被感动了,出人意料地淡定:“我的孩子虽然失败了,但他没有沮丧,反而为我担心,我很内疚,觉得自己从前做错了。”

妈妈终于笑了,莲仔得到了他最想要的圣诞礼物。这个似乎从不知道“笑”是什么的孩子,终于也笑了。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们都得到了成长。只是这成长的代价,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会烙下什么印记呢?恐怕只有孩子们自己知道吧。

浅析日语能力考试改革 篇5

日本语能力考试以母语不是日语的人士为对象, 测试其日语能力。改革之前的考试分一、二、三、四共四个级别, 一级约相当于我国大学本科专业日语3~4年级的水平。每个级别的考试又分文字和词汇、听力、阅读和语法三部分。所有试题均为选择题, 满分400分, 一级考试答对70% (即280分) 以上为合格;二级、三级和四级考试答对60% (即240分) 以上为合格。随着考试人数的增加, 要求日语能力考试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0年起日语能力考试 (JLPT) 的内容、形式将全面改革。但具体题型尚未确定。具体改革的方面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级别调整:由现有的4个级别增加为5个级别

新制定的5个级别如下:

N1与现行的1级水平及评价合格标准大体相同, 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略微提高能测定运用能力的难度范围。N2与现行的2级水平大体相同。N3在现行的2级与3级之间的水平。 (新增级别) N4与现行的3级水平大体相同。N5与现行的4级水平大体相同。

3级与2级的差别的确存在, 但是并没有大到如官方所说的允许插入一个级别的程度。简单地说, 就是如果仅仅保持2级3级的难度不变而在其间插入一个级别, 那么这个级别的难度定位非常困难, 因此, 很有可能新日语能力考试的N2级别将会难于现在的2级, 同时新日语能力考试的N1级别也将难于现行的1级。将2级提高到接近1级的N2级, 然后插入一个N3级使之难度高于3级, 但是不到2级。原因是由于现行的社会认知系统认为3级与2级的差别过大, 使得很多企业或者机构基本只承认2级以上, 使3级以下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为了弥补级别的断层, 让每个级别都能够具有其一定的作用, 必须插入一个级别。

(二) 难度调整:日语能力测试考试难度将做调整

改革后的新一二级与现行的一二级考试难度基本持平, 难度灵活性上略有上扬, 因此在复习当中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 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 而且参加相应级别考试的同学应该注意与所参加级别高一个级别所要求的语言点。因为往往增加的难度系数都是出自上一个级别逐渐淘汰下来的语言点。

(三) 内容调整:内容将增加日语交际能力考核内容, 增加试题灵活型

纵观历年考试题目设置, 其中虽然也有大量的注重实用性的考试题目出现, 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一种中规中矩的考试模式。2010年考试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针就是增加题型题目的灵活程度, 更加注重考试的实用性, 选拔学而能用的人才。现行考试内容与分数结构为:文字单词 (100分) 、听力 (100分) 、语法阅读 (200分) 这三个部分, 而新的日语能力考试的内容为:文字语法 (60分) 、听力 (60分) 、阅读 (60分) 。由此可见, 除了语法从阅读中分离出来放入到文字单词部分以外, 变化最大的, 也是对于日本以外的应试者来说最具挑战的, 就是听力的比例由原来的1/4上升到了1/3。增加听力的比例, 恐怕就是官方所说的“增加含金量”的关键所在。同时, 听力中还增加了一种问答形式的体型, 由于日语能力考试没有面试或者写作, 因此官方试图通过增加问答形式的选择题来模拟面试。这对应试者的要求不再停留于“读懂一段话”, 而是能够“交流”。

二、考试改革的原因

日语能力考试的频繁调整, 同样是为配合政府30万留学生计划。以国际通用的英语考试雅思为例, 雅思考试成绩采用9分制, 而在院校申请中往往以半分为分界线, 5.5分是一个标准, 6分又是一个标准。日语能力考试等级的细分也会带来显著改变, 对于语言培训机构来说, 可以更方便地制定学习课时与考试成绩之间的标准。同时等级细分为国际学生学习日语, 申请留学提供了更加宽泛的选择。最关键的还是可以帮助留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和留学规划。留学专家指出, 日本要大幅增加留学生数量, 还需在签证和语言考试方面进行更加激进的改革。纵观世界主要留学国家, 从政策上吸引更多留学生的方法无非两点:一是不从签证上限制留学生的申请,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赖斯法案对留学签证的开放式管理;二是许可语言预科教育, 帮助有留学意愿的优秀学生, 可以直接在目的国接受语言培训, 近几年来,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正是依靠预科教育从其他英语国家抢夺了大批优秀生源。

三、今后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现在很多考生通过语法阅读或者单词的高分来弥补听力较差的方法, 将行不通了。即使阅读和文字拿满分, 只要听力差基准分哪怕一分, 都不能合格。但是这未必是坏事, 哑巴日语的现象近年越来越严重, 很多有着1级2级证书的考生, 其实并不具备高级的交流能力, 甚至简单的对话都不能完成, 这对整个日语教学来说是个缺陷。英语已经开始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但是日语却还是停留在四项选择之上, 这样不能培养出优秀的日语人才。

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公布的最新考试二级阅读样题中就出现了一篇在日本留学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场景———图书馆借阅说明。读懂了内容、了解日本留学生活规律才能正确作答, 而在实践当中更是只有读懂了内容才能正确借书, 正常生活。这种题型将在2010年开始的新日语能力考试中大量出现。这种题型其出题宗旨显然是选拔知识面广、实际日语运用能力强的人才。因此, 平时学习日语不死板, 课外积累量大的同学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多积累、多总结实际场景中出现的日语和日本人实际生活相关的场景日语, 多看原版报刊书籍, 多看信息量大的影视剧目。

四、结论

以上是新日语能力考试的最大的变化, 关于考核内容的变化和关于形式上的变革, 体现了官方的一个暗示, 即今后的日语能力考试将有可能进一步进行改革, 而且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体现学习者的各方面的能力, 不做哑巴日语考核, 成为日语能力考试官方的当务之急。

摘要: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举办的“日本语能力测试”, 从1984年实施以来已经历二十多年。作为日本在全球举行的权威日语考试, 2008年全世界的考生数量大约在56万人左右, 由此不难看出其影响力之大。尽管日语能力考已实施多年, 但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却一直未作改变。有关该项考试改革的呼声日渐强烈。因此,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宣布自2010年起日语能力考的内容、形式等都将进行全新改革。

关键词:日语能力考试,改革,变化

参考文献

[1]佐佐木仁子, 松本纪子.新出题基准-日语能力考试考前对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改革考试机制提高动手能力 篇6

按照以往的惯例, 在期末, 学生对一个科目的学习结束时, 要进行相关内容的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 以检验他们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考试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的标尺, 又可以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 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高。如果按照传统的考试模式, 到期末再进行测试, 那么许多学生没有理解也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堆积在一起, 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来说, 面对如此多的知识和技能操作他们会无从下手, 不能很好地进行复习和操练, 也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及时改革了相关专业科目的考试制度, 使学生的考试合格率大大提升。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 将牙体雕刻技术设置为实训课, 并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方案

牙体雕刻技术是制作修复体的基础, 从对牙体形态的基本认识到再现每颗牙齿的细微结构都来源于熟练的牙体雕刻技术。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要完成1 000颗左右的牙体雕刻 (每天2颗) , 为以后的工作练就扎实、过硬的基本功。牙体雕刻技术从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一直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

(1) 先雕刻3倍大的石膏牙, 目的是把每一颗牙齿的细节都体现出来, 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牙体的细微结构。既能看得见, 又能摸得着, 使学生对牙体有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对于具体的雕刻方法, 我们分别采用了现有教材中的方法、日进公司教授的方法及德国技师教授的方法等。

(2) 在每个牙单位雕刻2个3倍的石膏牙后, 再进行2倍、1.5倍及1倍石膏牙的雕刻。1倍石膏牙的雕刻量最大, 能使学生对一颗牙齿的认识逐渐过渡到牙体的真实状态。在训练中, 我们重点强化上颌1、3、4、6, 下颌6等牙体形态的雕刻。

(3) 在牙列中雕刻、滴塑牙体。牙列具有复杂的形态, 牙体雕刻不仅要做到形态与参照物相似, 更要符合牙列的生理结构, 在牙列中雕刻的牙体不仅要有正常的牙合曲线, 还要与对颌牙有良好的咬合关系。这种在牙列中进行的牙体雕刻和滴塑, 更接近真实牙的情况。

(4) 制订技能考核大纲和评价标准。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将每个牙位独立作为一项成绩, 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每4周进行一次技能考核, 即每个牙位要按不同的比例分别进行考核, 由教务科安排具体时间和监考人员, 由非任课教师进行评分, 最后将4次成绩的总和作为期末成绩。

2 制订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2门专业课的理论考试大纲和技能考核大纲

我们针对市场需求制订了8项技能考核项目、技能考核标准及评价标准, 即可卸工作模型技术、固定修复蜡型技术、支架蜡型技术、筑瓷技术、包埋及铸造技术、打磨抛光技术、排牙技术、冷弯技术。我们本着学完一种修复体就实做考核的要求, 根据教学进度一般2~4周组织一次技能考核。由教务科安排具体时间和监考人员, 由非任课教师进行评分。每个项目独立计算成绩。

3 改革后的体会

3.1 知识分割, 减轻心理压力

我们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合理分割, 把整体知识分成了一个个小的专项部分, 学生在心理上减轻了负担, 在学习上便于树立短时目标, 各个击破, 学生学得轻松, 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3.2 短时、周期考试, 利于专项训练

我们每2周组织一次技能考试,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集中时间进行专项训练, 与以往学习松散、不到考试不着急的状况相比, 学生积极学习, 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3.3 及时发现不足, 便于改进

通过考试, 教师能及时发现某个阶段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时存在的问题, 随时调整, 反复强调, 及时改正错误, 使学生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得到纠正。

3.4 考试成绩累计, 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实习动向

我们将每个专项技能考试成绩累计作为最终技能考核成绩, 并与毕业实习选派实习点挂钩, 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在意自己每一项技能的成绩, 并会及时努力去提高下一个考核项目的成绩, 呈现了“你追我赶争上游”的局面。

我校已连续几年对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由用人单位及实习单位到学校亲自选拔学生, 现场进行技能考核并择优录用。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和认可。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深感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也认识到必须进行技能考核改革, 才能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强生.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技能实训与考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马莉.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2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林雪峰.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 (第2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李长义.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 (第2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 篇7

关键词:考试改革,创新人才,高等学校

近年来, 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 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表现出不适应, 空有理论,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 不被企业认同。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通过前期教学及教学管理经验的积累和调查研究, 我们认为高校现行考试制度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

考试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 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教师教学质量, 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质量、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但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1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笔试方式多, 口试答辩考试少;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 因材施考少;一次考试定论多, 分阶段考试综合评价少。一次性闭卷笔试仍是大部分课程所采用的主要考试方式, 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做法难以正确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这样的考试制度忽略了教育的应用化, 综合化和创新性,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评分标准僵化

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内容片面, 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 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和教师划定的重点, 忽视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使学生认为对课程的掌握、知识的学习就是机械记忆, 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行为观念。并且大多数考试需要有标准答案,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 不利于学生“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同时, 学生也无法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逃课、不听课, 考前临时抱佛脚, 突击记忆, 应付考试,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考试结束后分析反馈不够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学, 并不能以评分作为终点。考试结束后, 要对考试进行分析, 要对试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 要掌握学生在各试题的得分或失分的详细情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考试往往把重点放在考试的组织、试卷的印刷、监考人员的排定、考场管理、考场巡视、考风考纪和评分等环节上, 而忽视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这样, 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就发挥不出来, 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2 关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加强考试管理, 改革考试制度, 使课程考试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充分发挥考试的评定、区分、预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 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方法、命题形式、课程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革。

2.1 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应试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提倡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创新能力, 形成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加强基础课教学、增设方法类课程目前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精简课程教学课时, 但教学课时的精简使得课程内容很难全部讲完, 这就会出现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差, 需要我们转变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 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 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教师要重新研究教材, 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解, 增加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自己查文献、找资料, 自主学习,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文献、资料拿到在课堂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 推动考试内容丰富化、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管理制度化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考试考什么内容、采取什么形式, 学生就会对考试的内容进行重点的复习, 对考试的形式做相应的准备, 因此推动考试内容丰富化、考试形式多样化是考试改革的重点。

在考试内容改革上, 要注重基础性、原理性、创新性的考核。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 应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考核, 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 把考核的侧重点从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 转变到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掌握吸收新知识。

在考试形式的改革上, 应该突破一次性闭卷笔试定成败的形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及其考核内容, 设计出符合该课程学习特点的考试形式, 灵活运用闭卷、开卷、口试、笔试、答辩、论文、实操、分阶段多次考试、教考分离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 形成固定的考试模式和方案。经学术机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大纲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对其进行论证, 使该课程考试模式和方案制度化。

2.3 加强对考试的分析、反馈

目前, 对考试的分析、反馈并未受到我国高校的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上报考试成绩后就表示该门课程已经结束, 其实考试分析是整个考试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试分析分为试卷质量分析和学生成绩分析两个方面。全面的试卷质量分析包括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覆盖度、题型、题量、试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是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做好试卷质量分析工作不仅可以为修改试题和遴选试题提供依据, 为试卷编制积累经验, 而且可以为学生成绩分析提供指导。只有在试卷质量分析的前提下, 考试成绩分析的结果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 结束语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成功的考试改革能够有效的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能培养出与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虽然我国高校考试改革还处在摸索的过程中, 但是我们相信, 随着众多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 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会再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兆, 沈燕.对高校教考分离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1) :18-21.

[2]张金标, 邵露.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12) :39-40.

[3]许亚岚, 罗雄麟.考试改革促进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0) :40-41.

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 篇8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职业能力?我国职教专家徐国庆在《解读职业能力》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能力是指工作任务的胜任力, 职业能力的内容是由工作任务确定的, 因此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是相互对应的, 这就要求彻底打破以知识为主线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的传统而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他还提出, 只有工作任务才可能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集中和相互联系的纽带。陈庆合、侯金柱、李忠也撰文指出,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而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由此可见,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必须建立在亲自参与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 通过类化迁移所学知识、技能、态度并最终完成特定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因此, 采取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1998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级课题《国家技能振兴战略》首次按职业分类将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面为职业特定能力;第二层面为行业通用能力;第三层面为所有行业都需要的关键技能——核心能力。其中, 职业特定能力是指特定岗位所应具备的技能, 历来为我们所重视, 而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 , 指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广泛迁移性的技能, 它能够为劳动者提供更广泛的终身从业和终生发展的能力基础, 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市场营销》考核内容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营销日益成为关系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既懂市场营销理论, 又具备职业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 这就要求《市场营销》课程必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以市场营销人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点, 分析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再按照“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接, 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的原则, 同时结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级课题《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成果, 确定《市场营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营销核心能力和营销特定能力这两个方面,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

(一) 营销核心能力的内容及考核项目设计

营销核心能力是指营销人员所应具备的非专业的、普遍适用的、现代人的核心性能力。核心能力是一种不受行业和岗位限制的通用能力, 是人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营销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项。

1. 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在心理范畴所应具备的自信、勇气、意志、容忍、调节、乐观等心理品质与能力。

2. 创新与应变能力

创新与应变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以及快速适应环境, 沉着冷静地处理紧急或突发事件的能力。

3. 沟通与交流能力

沟通与交流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具备文明礼仪、人际交往、信息传播、语言表达、感情融通、交涉诉求等能力。

4. 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在团队的基础之上, 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

5.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具备观察事物、分析环境、科学思维、筹划对策、解决难题、谋求成功的能力。

6. 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运用、数据运算等能力。

学生的营销核心能力的训练和考核分项目进行, 教师和学生可自由选择以下项目 (见表) , 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项目更新。

(二) 营销特定能力的内容及考核项目设计

营销特定能力是指营销人员在职场上从事营销活动、谋取营销成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专业技术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专业技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 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的本质, 树立现代科学的市场营销观念, 加强营销素养, 实施营销道德建设。

其次, 能够有效了解市场需求。即能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实施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以及对消费者进行购买行为分析。

另外, 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满足市场需求。即能独立或协同他人运用营销“4PS”的原理和方法, 完成产品策划、价格策划、渠道策划、促销策划等方案的撰写, 并有效组织实施。

具体而言, 可以采用以下项目来训练和考核学生的营销特定能力:

(1) 搜集相关案例, 探讨市场营销本质和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2) 实施营销调研:各模拟公司确定市场调研方案, 设计有效调研问卷, 实施调研, 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撰写完整的调研报告。

(3) 确定目标市场:各模拟公司对其所选择企业的产品进行市场细分, 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及营销策略, 并对该产品进行恰当的市场定位。

(4) 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各模拟公司深入其所选择的企业, 观察并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

(5) 营销组合策略:各模拟公司熟练运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及定价策略制定营销组合策略。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市场营销》考核方式设计

要把上述各项项目、任务落实到位, 就必须发挥课程考试的作用, 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评判学生的职业能力, 其根本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使其成长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营销人才。据此, 本课程可以采取以下考核方式。

(一) “一页开卷”考试

《市场营销》要考核学生是否会理解、运用相关理论知识, 可采取这种开卷考试方法。具体做法是:允许学生带一张A4大小的纸张进入考场, 每个人可在纸的正反两面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实际上, 当学生在准备这些知识点时, 就必须将平时所学通读总结。由此, 他们总结、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 真实项目考核

要求学生能完成真实项目, 并根据工作态度、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工作效果予以评分。如自我介绍和团队介绍;搜集市场信息、分析一家真实企业的营销环境;开展市场调研, 撰写调研报告;深入企业并观察和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为某一真实产品制定营销组合策略;撰写营销活动策划书等。这些项目的成果不仅要形成WORD文档, 还需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通过对学生完成情况的考核, 促使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了解真正的市场, 体会真实的营销, 从而领悟营销真谛, 掌握营销技能, 培养营销情感, 成为能将知识、技能灵活应用的营销专门人才。

(三) 虚拟项目考核

《市场营销》课程考核不仅可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中进行, 也可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开展, 如组建模拟公司、头脑风暴练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等。教师根据学生在各项虚拟项目中的表现随时记录并打分。虚拟项目考核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也能弥补真实项目因时间、场地受限开展难度较大的不足。

(四) 企业营销实习

作为课程主讲教师, 一方面, 需要大胆拓宽思路,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寻求让学生进行企业营销实习的机会, 将优秀学生送到营销一线实习或者提供一些真实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 可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社会资源, 积极参加营销实践。学生将所学营销知识、技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 在实践中提高营销能力和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学生这一阶段的考核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

(五) 自主创业

针对一些较为活跃, 头脑灵活又勇于承担风险的学生, 可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业。在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可对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察。而且, 不管创业成功与否, 就创业者的职业生涯而言, 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述五种形式可采取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记分方法, 成绩评定可采取教师打分、小组讨论打分、师生综合评定等方法。

另外, 为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和达到考核目的, 还需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 由于本课程在设计实践项目时, 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 各项任务基本上都是以模拟公司 (团队) 的方式进行, 因此, 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结合个人平时课堂表现、团队项目的个人考核和团队项目业绩考核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这种评价模式尽量避免了“搭便车”现象, 也使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另外, 考核要以行为目标为依据。在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中, 我们强调的就是会做, 所以对技能的考核本来只要应会就行。学生会做了就过关, 不会做要通过训练达到会做为止, 如此, 才能达到课程的考核目标。

实践表明, 参加基于职业能力的《市场营销》课程的各项考核后, 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更加关注自主学习和平时积累, 也更加关注各项营销职业能力的提升, 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大大增强, 且更加重视实践、勤于思考、善于自学、勇于创新, 而这些也将帮助他们以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就业, 甚至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因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 2005 (32) .

[2]陈庆合, 侯金柱, 李忠.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J].职教论坛, 2003 (16) .

[3]崔玉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7) .

[4]肖凭.市场营销[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3.

日本语能力考试的改革 篇9

关键词:经济法,考试,改革,创新能力

一、《经济法》考试的功能和作用

(一) 考核功能

即通过考试检验和评估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从而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状况。

(二) 促进功能

即通过经济法课程的考试促进学生对经济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 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独立思考, 运用所学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 导向功能

考试是指挥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杠杆。实践证明, 教师对学生怎么考, 学生就怎么学, 教师所出试卷如果考一些死知识, 考学生的背功, 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 在平时的学习中, 就会把重点放到死记硬背上。如果教师所出试卷重点是考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把重心放到提高自己运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上。

二、大学《经济法》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 考试的形式单一

目前, 大学《经济法》课程的考试一般都是笔试, 并且是闭卷考试, 开卷考试、面试等形式较少。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认为闭卷考试严格一些, 对学生的压力和学习的促进作用大一些, 而开卷考试、面试等考试形式不够严格, 对学生的压力和学习促进作用小一些;二是课时不够, 如果《经济法》课程的考试采取面试形式, 老师必须分别一对一面对学生进行面试, 与笔试相比这需要更多的时间;三是老师怕麻烦, 不愿采取面试等形式, 如果《经济法》课程的考试采取开卷考试形式, 对试卷的要求更高, 如果《经济法》课程的考试采取面试考试形式, 与笔试相比老师需化更多的时间, 而对于多花费的时间学校又不承认其工作量, 因而教师还是愿意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二) 考试的重心偏离, 考试的作用发挥不够

目前, 大学《经济法》课程的考核重心主要是测试学生的背功, 考学生对经济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记忆能力, 而不是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这样考试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考试的导向发生错误, 把学生的主要学习精力引导到对经济法的死记硬背上, 而没有把学生的主要学习精力引导到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教师的能力和整体素质还不够高, 部分教师不能拟出既能考核学生对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 又能考核学生运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二是教师怕麻烦, 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出考核学生运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

(三) 考试成绩“一锤定音”

考试只注重学生考试的卷面成绩,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的平时成绩。

(四) 教师判卷死扣标准答案

教师判卷时死扣标准答案, 对于学生的某些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但又和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给予全盘否定。

三、《经济法》考试改革方向

(一) 考试的形式必须多样化

学校应从制度上保证考试形式的多样性。有时采取笔试, 有时采取面试;有时采取闭卷考试, 有时采取开卷考试。在注重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同时, 也须将学生的平时成绩提高到同等重视的高度, 将期终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

(二) 考试的重点必须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考试的重点不是测评学生的背功, 而是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有人认为, 应试教育才有考试, 素质教育无需考试。我们认为,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素质教育不是不需要考试, 而是如何考试, 考学生的什么, 是考学生的背功?还是考学生的素质?为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所出的试题应为“活”题。我校的《经济法》教学实践证明, 《经济法》课程的考试重心由考核学生的背功转变到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上来, 既全面考核了学生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运用的能力和水平, 考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促进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对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 又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 考试成绩必须具有综合性

《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成绩不是期末试卷成绩的“一锤定音”, 而是结合平时成绩来确定。对于在平时课堂学习中独立思考、课堂讨论积极发言、敢于表达个人观点的同学, 应增加其平时成绩的分值。

(四) 判卷不能死扣标准答案

上一篇:厉行勤俭节约下一篇:英语学习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