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度假区(精选12篇)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1
一、引言
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简称, 包括理念识别 (Mind Identity即MI) 、行为识别 (Behariour Identity即BI) 和视觉识别 (Visual Identity即VI) 三个部分。以企业定位或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 对包括企业管理、广告宣传、对外活动等各个方面, 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统一化的综合设计, 力求使企业的各个方面以一种统一的形态展现于社会大众面前, 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 特别是建立起企业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 使企业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区别开来, 迅速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出品牌效应。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城市化也随之加快了脚步, 城市的经营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立足本土, 放眼全球, 墨尔本、香港、杭州……各个城市争相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在这个“城市竞争”的时代, 规划设计城市的CIS战略便应运而生。城市CIS, 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 是将CIS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 应用于城市发展之中。城市CIS涵盖面非常广, 除了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以外, 还包括听觉识别系统、嗅觉识别系统、环境识别系统、记忆识别系统共七大系统。
作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觉识别系统 (VI) 即城市标识系统, 是最外在、最直接、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它是以城市标识为基础, 通过统一视觉符号的设计来传达城市精神与城市理念, 有效地推广城市的知名度并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标识系统分为基本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两部分。基本要素系统主要包括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语等。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办公事务用品、建筑环境、广告媒体、旗帜、招牌、标识牌等。视觉识别系统 (VI) 在CI系统中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占据主导的地位。
虽然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并不是一座城市, 但作为西安这座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就如同城市的名片, 向世人展示着其特有的风采。因此度假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为今后城市标识系统的战略实施提供着有用的支持。
二、确立核心标志图形
城市标志的设计和产生, 是实施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战略的开始, 作为基础与核心, 城市标志将拓展到整个城市形象设计的各个方面, 承载着城市形象七大系统的元素与内涵。城市标识系统的设计规划与实施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城市标志的象征图形含义、色彩情感等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与理念, 前期的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来拟定城市的定位与其应有形象的基本概念, 作为城市标识系统的原则依据。
就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标识系统而言, 确立其核心标志方案的前提是大量的前期调研, 基本概况如下:
2009年6月25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 未来20年内, 西安将以国际大都市为目标, 建设享誉世界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2010年, 西安全面启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2009年10月23日, 西安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3月, 曲江新区管委会派出建设开发团队进驻临潼, 与临潼区政府联手, 开启了“打造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宏伟叙事。
根据《实施方案》, 临潼度假区位于西安市东北, 临潼区西南, 区域面积24.6平方公里。度假区将按照生态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相结合, 景区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成为陕西、西安旅游的国际新品牌。
度假区在空间形态上, 将形成“一山一带三湖五区”的基本格局。
一山:即以临潼骊山景区为依托, 构建山、林、水、城四位一体的大山水生态格局。
一带:即在南部山区规划非开发用地的浅山生态涵养带, 培育良好的生态涵养系统和生态屏障, 更替过熟林带, 培育新生林带, 健全绿地林网, 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湖:即在改造现有水库、水系的基础上, 在骊山西侧新建1600亩水面, 形成以凤凰池、芷阳湖、紫霞湖为核心水系的“三湖”优美景观。
五区:规划建设华清池——烽火台景区、温泉疗养教育区、半山养生度假区、国际旅游休闲区、商贸居住区等五个功能区。
根据以上项目的基本形象概念, 便可转变成具体可见的信息符号, 并将其整合提炼, 确定完整并符合度假区定位的标识系统。
度假区的空间形态特征是“一山一带三湖五区”的基本格局, 其标志的整体图形设计也凸显出山形水系, 以骊山延绵起伏为基本造型, 塑立山形, “仁者乐山”, 山代表了宽厚沉稳、坚实可靠、仁义诚信的文化内涵。临潼温泉天下闻名, 这成为了休闲度假区的一大亮点, 景区内开发形成“三湖”景观, 标志的造型酷似波浪, 气势磅礴, 又似山泉水, 晶莹剔透、自然清新, 体现出“智者乐水”, 智慧思想、轻松休闲、灵动活泼的文化内涵。标志整体的带状造型动感、时尚, 体现出规划中景区的“一带”, 建设和培育生态屏障。凤凰图形的现代演绎, 映衬“凤凰池”, 而凤凰涅槃的造型则代表了伟大事物的新生, 散发勃勃生机。每片单体的叶子造型寓意生命和生机, 映衬出环保低碳的健康理念, 体现超前的全球化思想。五片叶子整体构成了曲江新区标志的变形, 体现出与曲江的渊源关系, 同时又表明了“五区”的空间规划格局。标志整体呈现“W”造型, 代表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 二者兼备。两个“V”的造型, 代表“共建双赢”的寓意, 这是历史文化和旅游休闲产业的共赢, 地区经济提升和造福百姓的共赢,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赢, 是曲江和临潼的共赢。
标志整体充满了动感时尚和自然韵律, 在轻松洒脱的标志形式中又蕴含了许多潜在形式和寓意, 使得此标志具有更深远的延展空间。
三、构建统一的标识系统
构建城市标识系统除了核心图形——标志之外, 标准色彩、标语口号、其他应用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标准色彩是用来象征城市并应用在标识设计中的制定色彩, 可表现出城市的文化理念, 体现出城市的特征, 标准色在视觉识别体系中具有强烈的识别效应。
在度假村标志的设计上就充分地用色彩表达景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蓝绿色调代表了山青水秀及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环境, 暖色调代表了温泉和文化。在倡导文化先导、旅游先导、生态先行的开发建设原则下, 橙黄和玫红色寓意了在陕西历
产品人性化设计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解读
张玉萍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社会与物质因素, 使产品所传递的人文关怀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传达物理层次的关怀, 更传达心理层次、社会层次等方面的关怀。
关键词:产品;人性化设计;价值解读
(1) 四川省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P09240
(2) 西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重点学科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XZD0908-09-1
引言
跟随时代的脚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产品的另类价值所在:它能不能理解我要的东西, 能不能更好地帮助和完成我要做的事, 能不能和我“说话”, 能不能带给我新的震撼……对于这一类的要求, 情感间的交流和信息价值的传达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这就需要产品的人性化, 产品所传递的人文关怀受到更多的喜爱。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变化, 产品设计与人之间的“语言”交互越来越密切, 一方面达到价值正确的传递, 超越冷冰冰的机器与人之间隔阂达到交流的目的, 带给使用者安全、舒适的使用环境, 另一方面又通过产品本身的改变来“感动”更多的人群。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在关注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越来越多的附加无形价值开始主导社会进步中的产品以及产品系统。作为当代设计师, 要凭借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和观察力来提高人类这种对产品精神性的要求。
一、人性化的思想及本质特征
人性化设计并非现在才被人们重视, 早在中国古代, 哲人宣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对设计人性化的辩证认识。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 这是物的“人
史文化背景下, 创新曲江模式, 建立起集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
标语口号是对城市理念的提炼概括, 是城市根据自身的文化特征和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文字宣传语。城市标语口号要求文字简洁、朗朗上口, 能够对城市特征高度概括。准确而响亮的城市标语口号能够提高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 以达到使公众在瞬间的视听中了解城市的特点、文化和理念, 并留下对城市难以忘却的印象。
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结合自身文化历史特色制定了一系列的标语口号, 并将进一步应用在广告媒体宣传上。标语包括“中华文明源脉, 世界旅游胜地”“传承周秦汉唐历史文明, 建设山水低碳绿色新城”“典藏华夏文脉, 绽放山水生态”“山林水城四位一体, 文旅商养和谐共融”“融汇山林水城, 构筑和谐盛境”“穿越千年沧桑变, 徜徉山水梦幻城”“山·水·人·文·城”“千年中华源脉, 盛世养生之都”、“荷担秦岭龙脉, 问鼎华夏故都”等。这些标语口号用简明的语言准确而概括的反映出度假区独有的特色, 提升了景区的整体定位和形象。
当城市标识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被确定后, 就要将这些要素进行应用设计, 开发各个应用项目。各视觉设计要素的组合系统因不同区域、不同特色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形式, 最基本的是将城市名称的标准字与标志等组成不同的单元, 并严格地固定下来, 以期达到通过同一性、系统化来加强视化”, 造物的“人化”;而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 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质形式来表达, 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必然承担了一部分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设计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 两者相辅相成, 这是人性化的内在含义。
1. 什么是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人性化设计综合了产品设计的安全性与社会性, 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内环境的扩展和深化。人性化设计主导着众多的行业, 且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提及和实现着, 见图1。
图1“人性化“概念的展开
2. 人性化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 功能实现。产品设计的目的就是完成人们的需要, 正是有了这些需要才带来设计的诞生, 完成最基本的需求外, 才能谈得上更高层次的审美。低层需求的完成促使了高层心理要求的萌芽, 它要体现的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物理层次需求, 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以及情感的交流。
(2) 人机要素。产品设计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利用, 因而要符合人类各方面的构造, 更需要人机工程学的支持,
觉祈求力的作用, 以配合各种不同的应用项目。
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标识系统在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基本设计要素的应用, 例如把识别标志贯彻于景区的室内环境之中, 充分体现其形象的统一性。然而景区的外部建筑环境设计是度假区形象在公共场合的视觉再现, 是一种公开化、有特色的群体设计。
选择不同形式媒体的广告对外宣传, 是一种宣传性极强的传播方式, 可在短期内在最广泛的范围中以最快的速度将各种信息传达出去, 是现代企业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度假区从动土之初就大量运用各种媒介, 对这一宏伟的规划方案进行宣传, 对于在不同媒体上的宣传, 标识系统也对其形式做了相应的规定, 以体现出度假区统一、标准、专业、特有的形象
结论
为现代城市建设导入CI系统能够树立城市特有的良好形象, 打造符合城市战略发展的城市品牌, 它是良好城市形象的缩影, 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标志。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通过城市标识系统以及城市发展理念的确立和推广, 可以起到唤起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德作用。从经济建设的角度看, 通过重塑城市的整体形象, 更加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城市标识系统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 有助于营造更加和谐的城市空间、构建优美的文化形态以及合理的城市功能。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2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三亚市东南28公里处,是海南最南端的一个半月形海湾,全长约7.5公里,是海南名景之一,沙滩绵延7000米且平缓宽阔,浅海区宽达50-60米。沙料洁白细软,海水清澈澄莹,能见度7-9米。年平均气温25.5 ,海水温度 ,终年可游泳.海水谷场佳外,尚有奇石、怪滩 、田园风光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景,
资料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3
在2月3日举行的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5A景区工作推进会上,记者获悉,去年8月,苏州市吴中区确定了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含西山、光福景区)为主体,联合穹窿山、东山、旺山等景区,组成苏州(吴中)太湖旅游景区捆绑创建国家5A级景区,联手打响苏州“太湖”品牌,把苏州(吴中)太湖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苏州市吴中区委常委、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焦亚飞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度假区以创建国家5A景区为抓手,以建区20周年为契机,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让更多的游客不只是被秀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更要让他们了解这里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这里“深山藏古寺”的人文魅力,引发游客探幽访古的兴趣,留住游客匆匆的脚步,让他们慢下来、住下来。
功能项目相继建成产业载体构建完善
近几年来,现代交通体系的快速构建,使苏州太湖在人们的感觉中越来越近,越来越亲切。每当双休日,在苏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不仅可以看到苏州本地的私家车,上海、无锡、杭州、南京、宁波等周边城市的自驾族也喜欢来这里领略秀美风光。作为国内最早的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着力提升旅游要素配置,使苏州环太湖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加快向休闲度假转型。苏州海洋馆、乡村牛仔俱乐部、绿光休闲农场、渔洋山景区、高尔夫酒店、香山国际大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已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苏州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落户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首届年会于去年成功举办。以文化论坛为龙头的一批文化项目迅速集聚,中国工艺文化城一期开业运营,蒯祥园、明月湾古村对外开放,苏州观音园、文化论坛五星级配套酒店正在加快建设,华侨城项目7.42平方公里红线范围基本确定,概念性策划方案优化工作已经启动。
据介绍,今年19个重大项目将在年内相继开工,至年底环境面貌将更加靓丽。年内将建成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入口的一级游客服务中心,太湖湖滨湿地公园整治工作将全面启动,同时展开长沙岛、叶山岛等周边景区的环境整治,蒯祥大道、孙武路、舟山路等主要道路两侧地块的综合环境建设、绿化和管理工作力争在8月底见成效,形成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景区相符的环境形象。
同时,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注重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已整合了舟山核雕、郁舍书画、外塘藤编等一批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规划,西山果品、郁舍书画市场、舟山核雕、光福花木等特色产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去年光福花木年交易额近6亿元。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承载173平方公里产业转型集聚的太湖科技产业园建设已经全面拉开,西山农业示范园、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实现了农业新技术孵化、转化和专业化。洞庭碧螺春茶、舟山雕刻、西山“太湖绿”成为知名商标。2011年,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服务业增加值2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2.5%,比“十五”期末上升了6个百分点。
规划引领作用显现多元业态增添后劲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两镇(金庭、光福)一街道(香山)总体规划先后获得江苏省政府批准,以中心区为主体,金庭、光福为两翼,特色各具、错位发展的“一体两翼”格局初步形成。去年,高标准高水平编制了覆盖环太湖252平方公里的概念规划,完成了度假区东人口、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启动了中心区总体规划修编,优化调整了一批涉及安置房、功能性项目及道路的规划方案。6公里长太湖生态景观带已建设成为全省太湖生态治理示范点,太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完成2800亩废弃宕口整治和8574亩环太湖生态林建设,拆除太湖围网7800亩,沿太湖杂船清理全面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整体形象全面提升。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坚持“大太湖、大旅游、大市场”开发理念,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开发,旅游业态得到完善。从度假区东人口至西山石公山景区一线成为太湖生态休闲的主打产品,沿线已有15个旅游景点、15家宾馆、5个专业俱乐部、近200个特色餐饮点,旅游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旅游节庆品牌是度假区吸引游客的重头戏。每年的太湖梅花节、太湖开捕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节庆品牌。太湖开捕节相继获得江苏省、苏州市最佳旅游节庆奖。国际摄影大赛、世界轮滑锦标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赛事的承办,吸引了世界和全国的目光关注太湖、关注苏州。
近20年发展的积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已构建起多元化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了以太湖山水、古吴文化、桥岛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游乐世界为特色,能满足国际、国内不同对象和文化层次游客不同需求的多功能、高起点、高标准的国家级度假、游乐、观光和富有现代气息的东方“人间天堂”。度假区先后推出了山水体验、康体养生、古村探幽等多条旅游线路,围绕国内重点城市和重要客源市场,组织参加各类旅游交易和推介活动,不断拓展旅游市场。2011年,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7亿元,占吴中区旅游的半壁江山。
总体而言,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集文化旅游、商贸金融、居住创业、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湖旅游目的地已基本形成。西山消夏湾、光福香雪海、金庭太湖元山西岸“一湾一海一湖岸”等旅游集聚区基本形成,打响了西山岛“国内内湖第一生态岛”品牌,光福名镇确立了“光天福地香雪海”的形象。度假区区域内现有宾馆酒店1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参照五星级标准建成运营的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1家,规范运营的农家乐渔家乐200家。
2012年,度假区全面、快速、高效推进5A级景区创建,全力打造精品景区、塑造旅游形象、提升旅游质态、放大品牌效应、优化旅游环境,阔步迈向太湖时代。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4
景观空间格局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形成的一系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景观镶嵌体在景观空间中的排列和配置, 它既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 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结果[3]。20世纪80年代, 北美的景观生态学逐渐兴起, 美国哈佛大学的Forman教授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空间格局模式, 从而奠定了现代景观空间格局研究的基础。1995年Forman教授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了景观空间格局的优化方法, 并指出景观空间格局的改变可维持景观功能、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安全[4]。这表明景观生态学研究已发生了从静态空间格局转为动态空间格局的变化。在研究方法上, 目前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正走向定量化, 研究更注重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同时, 以GIS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5,6,7], 使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得到改进。
空间耗费距离分析又被称为“成本距离分析”或“可达性分析”。完成耗费距离计算的前提是确定物质、能量在不同表面的耗费系数[8,9], 其值的高低代表通过不同表面的难易程度。目前空间耗费距离模型主要用于政治中心的影响范围划分[10]、土地利用优化[11]、空间可达性分析[12]、道路路径选择[13]、物种在栖息地斑块中迁徙的可达性分析[14]、模拟生态功能连通性在空间中的变化等。空间耗费距离能充分体现源像元的空间运动趋势。空间耗费距离的景观生态学意义在于:从格局和过程出发, 赋予常规意义上的景观以一定的过程含义, 通过景观流的空间运行分析来探讨构建科学的生态网络的途径和方法, 从而使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健康、稳定和安全[15]。
本文选择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作为研究区,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 明确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 运用景观流运行原理, 进行景观生态网络构建的实践探索, 以期为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坐落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的东部, 介于39°05'E、121°59'N, 距大连市区58km。金石滩陆地面积62km2、海域面积58km2, 海岸线长30km。研究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具有海洋性特点, 平均温度10℃、平均降雨量687mm、平均相对湿度64%—72%、平均风速3—6m/s、日照时数2600h、全年无霜期190日, 四季分明,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有“东北小江南”的美誉, 201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是中国北方理想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为了构建景区景观生态网络, 本文收集了1998年、2004年和2009年共3年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 (表1) 。运用ERDAS Imagine软件进行影像纠正、拼接后, 再使用Arc GIS软件建立统一的投影坐标系统, 完成3期影像的空间配置。
本研究根据金石滩土地利用现状, 结合研究区遥感影像特点, 并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 标准、城市旅游地景观分类方法[16]、乡村景观分类方法[17,18]将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划分为8类 (表2) 。
1.3 景观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源在景观过程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其促进作用同时体现在对生态功能的维持中, 源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空间拓展性。从景观生态功能角度考虑, 一般选择较大面积的林地核心斑块、水域等作为生态源地。为了使景观生态源运行的空间态势得到良好的体现, 结合GIS技术, 通过构建累积阻力模型来实现不同景观类型的各自空间跨越特点表达。耗费距离方程公式为:
式中, Di指从空间某一个景观单元i到源的实地距离;Fi指景观空间中某一景观单元j的阻力值;Ci指景观单元i到源的累积耗费距离值;m、n为基本景观单元总数;Ci为像元i的耗费值 (i=1, 2, 3) ;1为链, 其抗阻为 (C1+C2) /2;2为节点。
在具体应用耗费方程时, 景观空间格局的性质分析通常通过抽象的网格图解法来实现, 运用“节点/链”的像元表示法实现代价表面的呈现 (图1) 。其中, 节点指像元的中心, 每个节点与多条链连接, 链表示一定大小的阻抗, 其大小受到该代价表面上各个像元所代表的耗费值与运动方向的影响[19]。同样, 将源所在的像元赋值为1, 表示其对运动的阻抗最小。因此, 基于“节点/链”的像元表示法, 可实现通过某一代价表面到最近源的累积耗费距离的计算[9], 方程组为:
式中, Ci为像元i的耗费值;Ci+1为沿运动方向上像元 (i+1) 的耗费值;n为像元总数;A为通过某一代价表面到源的累积耗费距离值。式 (2) 适用于当通过某一代价表面沿着像元的垂直或水平方向运动的情况;式 (3) 适用于当通过某一代价表面沿着像元的对角线方向运动的情况[15]。
2 研究区空间耗费距离分析
研究区生态网络的构建需要基于空间耗费距离分析, 具体实现的技术路线见图2。
2.1 创建生态源地
生态源地是物质、能量甚至功能服务的源头或汇集处, 如森林、公园、开敞绿地、湖泊等。从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值的角度考虑, 生态功能良好的源的首选即为生态服务功能值高的景观类型。因此, 结合研究区景观特点, 选择较大空间规模的林地斑块, 作为生态源地。
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 这些源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高, 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存在较大影响力, 能控制和积极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 源地也面临着易遭到人为干扰的困境。近年来, 由于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表3) , 林地面积显著减小, 斑块破碎度增加,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所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尽量维持和增加源地斑块面积, 提高景观生态功能已成为当即所需。
2.2 建立耗费成本表面
不同生态源地之间, 景观流空间运行的实现是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本文通过耗费成本值来体现这种阻力的大小。目前, 国内外关于耗费成本值的确定还没有公认的方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区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依据Costanza等[20]、陈仲新等[21]的研究成果计算出各景观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进而确定其耗费成本值。研究区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高, 耗费成本最小, 将其值设为1;旅游用途建设用地、辅助性旅游用途建设用地、非旅游用途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低, 耗费成本最大, 将其值设为100, 其他景观类型的耗费成本值范围则分布在1—100之间 (表4) 。
比较1998年、2004年和2009年的耗费成本图 (图4, 见封四) 发现,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 耗费成本高的区域面积增加显著, 主要发生在研究区南部和东南部, 覆盖龙山村、满家滩村、陈家村和庙上村, 以上区域也是人口、交通、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较为密集发达的地区。
2.3 生成累积耗费成本栅格图
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 通过生态源数据以及耗费成本栅格数据, 计算每个栅格单元到最近生态源的最小累积耗费成本 (图5, 见封四) 。为了了解近年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为构建研究区景观生态网络奠定基础, 依据累积耗费成本值的大小, 将数据划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类别 (表5) , 将三个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①1998—2004年、2004—2009年, 最大累积耗费成本值呈上升趋势, 上升比率分别为38.501%和14.297%。②1998—2004年、2004—2009年的Ⅰ、Ⅱ类所包含的栅格比率呈下降趋势, 但Ⅰ、Ⅱ类仍然为研究区栅格数据的主要类型, Ⅲ、Ⅳ、Ⅴ类所包含的栅格比率呈上升趋势。③累积耗费成本值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和东南部, 覆盖龙山村、满家滩村、陈家村和庙上村。
3 研究区景观生态网络的构建
在复杂的城市景观中, 景观生态网络作为维持城市生活、生产空间与城市自然、社会属性间平衡与协调的一个重要机制存在[22]。生态网络的构建实质上是从区域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的一种空间规划形式, 其目的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网络体系, 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态网络的构建可很好地解决城市生境破碎化问题, 从而提高生境连接度。生态网络的实现需要与现实空间联系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两种基本元素 (图6) 。
3.1 生态廊道构建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23], 物种的扩散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都依靠廊道而得到实现[24], 廊道还具有增强景观组分之间的联系和防护功能的作用。生态廊道是指在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 能沟通和连接空间分布较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一种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廊道从空间结构上看, 主要是指由纵横交错的廊道和生态斑块有机构成的生态网络体系, 它可使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具有整体性, 系统内部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本文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 并借助GIS空间分析中的水文分析方法来实现生态廊道的构建。首先, 选取生态源地的栅格图层, 通过计算获得景观生态功能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其次, 结合研究区的景观特征, 确定景观功能流运行的最低阻力通道, 最终得到生态廊道的空间位置。根据生态廊道在研究区景观组分中的分布及其功能特点, 在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分别构造城区廊道和农业廊道两类廊道。
城区廊道主要集中在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地带, 分布在龙山村、满家滩村和庙上村。市区廊道位于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社会活动较密集的区域, 此类区域同时存在生态系统较脆弱、生态流运行最易受阻的问题。城区廊道用于连接主城区与生态源。廊道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 首先要保持生态廊道的规模, 必要时建立一定的缓冲带, 保障其功能的稳定;其次, 廊道内部应加强植被绿化;第三, 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对廊道的破坏。农业廊道主要集中在什字街村和陈家村, 将耕地、其他农用地景观斑块和源地相连接, 用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结构的经脉系统由农业廊道与城区廊道构成。
3.2 生态节点选择
生态节点是指分布在生态空间中, 连接相邻生态源, 并对景观流起关键作用的景观组分[25]。生态节点的分布区一般为生态廊道上生态功能最薄弱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增强景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同时对物种的扩散和流通起到重要的作用。
基于累积耗费距离表面, 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首先进行各源地之间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路径和最大累积耗费距离路径栅格表面图的提取;其次, 在栅格计算的基础上完成最大和最小累积耗费距离路径栅格表面交集的提取;第三, 结合研究区景观特征, 确定景观生态节点的空间位置。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景观格局体系中共建有生态节点12个, 根据生态节点所在位置不同分为两类。研究区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旅游用途建设用地、辅助性旅游用途建设用地、非旅游用途建设用地和耕地景观中。其中, Ⅰ类节点8个:龙山村2个, 分别位于辅助性旅游用途建设用地和非旅游用途建设用地景观中;满家滩村5个, 分别位于旅游用途建设用地、辅助性旅游用途建设用地和非旅游用途建设用地景观中;庙上村1个, 位于旅游用途建设用地景观中。此类节点主要用于构建城区生态功能维护的次级源地, 易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 应加强建设以及保护。Ⅱ类节点4个:什字街村、陈家村各2个, 均位于耕地景观中, 此类节点较易发生景观类型的变化, 应尽可能地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
3.3 生态网络构建方案
通过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构建与选择, 利用生态廊道实现各个生态源地之间的紧密连接, 构成点、线、面相互交织、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 可最终确定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网络的具体方案 (图6) 。基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现状, 利用空间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生态网络的主要优点为:可实现生态网络在空间上的具体构建;尊重现状, 基于空间耗费距离的原则在区域现状的基础上建设生态网络, 其建设成本低、见效快。缺点在于:受研究区现状的制约, 生态节点分布不均;生态阻力大的地方得不到修复, 部分地区存在生态连接度不高的情况。因此, 有待进一步对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评价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生态网络规划实质上是从区域生态系统角度出发的一种空间规划形式, 其目的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生态网络体系, 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生态网络的构建可很好地解决城市生境破碎化问题, 从而提高生境连接度。生态网络的实现需要与现实空间联系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两种基本元素。主要是:①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 结合研究区景观特点, 选择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大规模、具有良好连续性的林地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西南部, 为区域人口和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支持, 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存在较大影响力, 能控制和积极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 源地也面临着易遭到人为干扰的困境, 所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尽量维持和增加源地斑块面积, 提高景观生态功能迫在眉睫。②将景观空间理论与空间耗费距离模型相结合, 完成研究区城区廊道与农业廊道的构建, 实现各景观类型与源地的有机连接。③选择在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关键区域进行生态节点的构建, 建设对增强景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以及物种的扩散与流通起到重要的作用。④通过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构建与选择, 利用生态廊道实现各个生态源地之间的紧密连接, 构成点、线、面相互交织、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 最终确定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网络的具体方案。
在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的过程中发现, 基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现状, 利用空间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生态网络的缺点在于:受研究区现状的制约, 生态节点分布不均;生态阻力大的地方得不到修复, 部分地区生态连接度不高, 因此有待进一步对构建的生态网络进行评价分析。
摘要:以多时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 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 利用RS与GIS技术, 获得1998年、2004年、2009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分布图。在此基础上, 运用空间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网络。以加强研究区生态网络空间联系为目的, 结合各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空间作用, 确定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在内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案, 完善生态功能。
海南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导游词 篇5
亚龙湾三面青山相拥,一面呈月牙形向大海敞开,沙滩平缓宽阔,绵延7公里,浅海区宽大50—60米。沙滩洁白细软,海水清澈分层,能见度7—9米。终年可进行海水浴、日光浴、沙滩活动、潜水活动和多种水上活动。目前在亚龙湾除了享受阳光、海水、沙滩和各种水上活动和沙滩活动外,还可以去畅游被称为陆地上的海底世界的贝壳馆、景致蝴蝶谷和亚龙湾中心广场。
贝壳馆设在亚龙湾中心广场的内部,面积不大,但却被设计得像热带海底贝壳一样精美,是我国第一家以贝类为主的,集观赏、科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展馆,1997年8月向游客开放。整个贝壳馆分为一个放映厅和4个展厅,4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贝壳和珊瑚。
苏州太湖度假区旅游投资再掀高潮 篇6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于1992年10月,是国务院首批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总面积共160平方公里,下辖中心景区和西山、光福两个风景区。今年是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二十周年,当地围绕“苏州太湖新时代、东方度假新天堂”主题,通过大规模的土地综合环境建设及景观布置,以优化度假区环境,并将碧螺春茶文化节、苏州太湖开捕节等系列重点活动贯穿于各个季节之中,参与国家5A级景区创建,着力提升苏州吴中环太湖旅游品牌、品质和整体竞争力。
3月25日开工的15个工程均属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重点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三大板块之中:一是中心区的太湖景区一级游客集散中心、舟山核雕村提升工程(一期)、涵碧晓筑太湖水上运动中心、太湖生态湿地提升改造、长沙岛和叶山岛综合环境提升项目。二是光福片区的光福景区二级游客服务中心、中国工艺文化城二期、光福景区创5A综合环境整治、香雪海、司徒庙景点改造等项目。三是金庭片区的西山二级游客服务中心、西山景区综合环境建设、林屋洞、石公景点改造升级、西山明月湾古村景点升级项目。
倍受关注的太湖景区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将是长三角地区现有的游客中心中规模最大、服务最全的,它位于胥香路西侧、孙武路南侧,占地119.5亩,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据苏州太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菊坤介绍,建成后,该游客中心将为游客提供换乘、休憩、购物、救助等各项功能,同时还将配置五星级酒店、写字楼、产权式酒店等商业设施,届时,它将成为太湖旅游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具有太湖旅游个性化的商业综合体。该游客中心将于明年3月底建成运营。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15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推进,不仅是太湖度假区成立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还将对太湖度假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7
因斯科普 (Inskeep) 、吴必虎、魏小安、廖慧娟等分别提出过“城镇型旅游度假区” (Town Resorts) 、“环城游憩带 (Re BAM) ”、“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和“环城旅游度假区”的概念[1,2,3,4]。综合学者们的观点, 可以把“城郊旅游度假区”定义为“位于城市郊区并依托城市发展, 主要为周边城市居民光顾的旅游度假区”。“郊”表明区位;“城”表示其依附对象是城市, 其主要目标市场是城市居民;“旅游度假”指其提供的旅游产品。根据离城市的远近, 城郊旅游度假区分为近郊度假区和远郊度假区。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5]。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是指具有城郊度假区特点的旅游产品系统, 包括度假区自身的旅游吸引物、设施、服务、旅游环境, 以及度假区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
耗散结构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中的自组织运动规律的一种具有强烈方法论功能的新兴理论, 它解释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耗散结构理论已经成功应用于旅游学研究, 如王迪云提出了“旅游耗散结构系统 (TDSS) ”概念[6], 徐菁等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利用熵值来度量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的自组织程度[7], 而陆林等则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 探讨了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8]。目前, 这类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地的实证研究方面, 对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的研究较少, 缺乏系统的理论探索。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 探讨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的演进机制, 为旅游产品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也符合旅游业调整发展方式, 进行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
二、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是一个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系统。[8]旅游产品系统的建立是适应旅游市场需要, 并基于旅游地自身资源禀赋, 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 相互适应的结果, 系统随着内、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也是一个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系统的演化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生成过程。回顾我国城郊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其旅游产品体系正在经历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变。由于时间、费用、交通、精力等方面的限制,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外出度假旅游主要表现为短时、短途的特征。城郊旅游度假区具有适当的距离、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等优势, 往往一经开发就成为周边城市居民节假日出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郊区的度假区发展红火, 主要是满足了城市居民双休日旅游的需求。在城郊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早期的旅游产品多为观光游览, 由于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增强, 娱乐休闲产品比重逐步增加, 旅游产品数量由少到多, 内容由单一到丰富, 逐渐形成具有城郊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系, 并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 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正是一个耗散结构 (图1) 。在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系统中, 自然景观是吸引物子系统的主要因素, 设施子系统主要表现为基础和接待设施。
三、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演进阶段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是江苏省首批开发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也是南京市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地处南京市浦口区定山西南麓, 距主城区仅10公里。区内山青、水秀、泉奇、石美, 自然风光独具一格, 佛教等人文遗迹丰富。明清时, 珍珠泉被誉为“江北第一游观之所”。清末战乱, 珍珠泉的人文景观毁坏殆尽。改革开放后, 珍珠泉旅游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时, 类似于其他度假区, 也出现了“碳素燃料文明时代”通病, 环境和生态超载, 不利于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演进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以下实证研究中的统计资料由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办公室提供。珍珠泉经过初创形成期、快速发展期和品质优化期。
(一) 初创形成期。
1984年至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期间, 是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产品系统的初创形成期。期间, 吸引物子系统得到开发。1984年, 南京市政府开始规划建设珍珠泉公园。1988年市政府批准成立“南京市珍珠泉风景区”, 珍珠泉的开发建设真正拉开帷幕, 先后修建了标志性建筑珍珠泉大门牌坊, 整修、兴建了包括珍珠泉源头、媚泽亭、春风亭、梅海凝云、扬子鳄养殖园、竹筏等一系列观光景点及娱乐项目。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支持子系统不断发展, 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开始积极发展旅游业。当时外部环境是我国旅游业刚刚起步, 发展重点是入境旅游。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 国内旅游需求逐步呈现, 外出观光成为时尚。从总体上看, 珍珠泉本阶段发展规模尚小, 其旅游产品开发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区域内赋存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是促使当地政府进行旅游开发和生产旅游产品的前提条件。但由于环保意识不足, 有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在开发中遭到严重破坏, 呈现无序化状态。
(二) 快速发展期。
本阶段可以2002年新浦口区成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发展前期。
发展前期大致从1994年至2002年。旅游产品系统外部环境大大改善。从外部人文社会环境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们的收入日益提高, 加上双休日、“黄金周”制度的实行, 使观光旅游趋于成熟, 度假旅游开始蓬勃发展。经过前一阶段十年的开发, 珍珠泉的旅游发展己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道路基本畅通, 供电供水、通讯设施已基本解决, 餐饮住宿、游览娱乐等设施也初步形成体系。珍珠泉被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后, 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范式, 确立了构建以度假旅游为主导的产品结构体系的目标, 规划建设了珍珠泉、镜山湖、野营区、登山区、高尔夫球场等十大景区, 吸引物子系统得到了增强。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出现了追求高档次消费的倾向, 受到客源市场的冷遇。
2、发展后期。
发展后期大致从2002年至2009年。2002年, 南京江北行政区划调整, 成立新的浦口区, 系统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求子系统内部结构逐渐改变, 国内旅游需求规模急遽扩大, 需求的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 旅游需求旺盛, 这些为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吸引物子系统: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深度挖掘, 40余个新进项目和原有产品二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其中代表性项目有珍珠泉景区、新入口景区、佛手湖景区、野生动物生态园、晋苏鑫游乐场、天立旅游观光索道滑道、南京万米长城、名石艺术馆、定山寺、四方国际建筑艺术展、温泉公园等。设施子系统:相继建设了沿山大道、近山大道, 度假区内交通管网已经形成, 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给排水、供电、互联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已覆盖整个度假区。服务子系统:建成准五星级明发珍珠泉大酒店, 在建的大型项目有苏宁环球佛手湖度假村和青花瓷体验酒店等旅游度假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在快速发展期, 珍珠泉度假区的旅游产品建设进入高潮, 产品数量增加十分显著, 走向综合发展、高速发展阶段。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提升。支持子系统水平进一步上升。与此对应的是, 度假区能源消耗急剧增加, 生态环境恶化, 植被遭践踏, 水面垃圾浮现, 核心景观珍珠泉源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景区空气质量下降, 旅游房地产占据大量珍贵的土地资源, 社区居民利益受损。度假区系统的熵值增长, 无序化程度增加。
(三) 品质优化期。
在快速发展后期, 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增长速度变缓并趋于停止,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2009年起, 在倡导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背景下, 度假区开始着手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修复生态环境, 逐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进行社区建设, 逐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快企业改制步伐, 寻求系统、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及服务设施, 满足现代都市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休闲体验的需求, 构建舒适和谐的旅游休闲地。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品质优化的核心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降低对碳素燃料的依赖, 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
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低碳化演进策略
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可以通过更新管理理念、提升旅游品质、优化旅游环境等多种方式。对城郊度假区而言, 好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 南京市民偏爱环境优良的湖泊水滨、森林山地类旅游资源[9]。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客源为南京城市居民, 回头客较多。因此, 坚持低碳旅游理念导向, 培育低碳化的优良环境是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产品体系演进的主要方向。
(一) 策略。
依托珍珠泉、琥珀泉等核心旅游资源, 以观光娱乐为基础, 以休闲度假为主导, “坚持节能环保, 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10], 大力推进低碳旅游产品建设,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实行游览低碳化、设施低碳化和环境低碳化。
1、游览低碳化。
打造“文化生态”、“康体养生”、“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四大低碳旅游产品。文化生态旅游产品:依托佛教文化, 重建定山寺, 恢复部分人文胜迹, 提供深山古寺等文化体验;依托泉文化, 融合历史文化, 提供奇泉游赏体验;依托乡村文化, 展示乡村地理风貌和乡村生活, 提供乡村文化体验。康体养生旅游产品:开展高尔夫运动, 发展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提升旅游形象;开展温泉疗养, 提供水疗、美容、保健等旅游服务, 提高服务品质;开展自行车、野营、登山等山地休闲活动;适度开展独木舟、皮划艇、帆板、漂流等水上活动。观光娱乐旅游产品:建设以“静”为主的湖滨观景、休闲设施, 为游客提供湖泊观光服务;开发以“动”为主的湖滨游乐设施, 为家庭、儿童游客创造游憩、娱乐环境。休闲度假 (商务会议) 旅游产品:发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优势, 开发与疗养度假相结合的商务旅游项目, 提供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会议设施, 为商务客人提供优质的商务会议服务和旅游产品;利用独特的资源条件, 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休闲度假产品, 如马术、滑草、垂钓、狩猎、射箭、赛艇等。
2、设施低碳化。
基础设施: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设施, 建设生态停车场, 使用电瓶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 建设低碳旅游道路;发展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 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 建设生态厕所, 使用生态垃圾桶等;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 利用太阳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接待设施:使用低碳建筑, 建设低碳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设施;使用新能源观光游览车、发展运动健身等低碳旅游休闲设施、观光设施、娱乐体验设施, 建设低碳游憩观光设施。
3、环境低碳化。
建立景区自然碳汇机制, 最大程度降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 实现碳中和或碳平衡, 营造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为此, 市、区两级政府要推行旅游碳汇机制, 制定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评估指标和监督机构;度假区所属旅游企业要引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培育理念, 注重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尽快实施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 打造低碳旅游企业;顶山社区要积极参与旅游环境的建设与维护, 构建低碳旅游社区环境;旅游者要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 树立“碳中和”的旅游消费理念, 践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11]。
五、结语
耗散结构理论对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演进的阐释, 在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而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 城郊旅游度假区产品向低碳化方向演进, 并依托有效的旅游产品体系, 发展低碳旅游, 是度假区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战略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Inskeep.E.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M].New York:Van NostrandReinhold, 1991.
[2]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 (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1, 21 (4) :354-359.
[3]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廖慧娟.环城旅游度假区开发研究:兼对广州案例研析[D].广州:暨南大学, 2006.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6]王迪云.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7]徐菁, 靳诚, 沙润.基于熵的区域旅游系统的自组织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1 (2) :130-134.
[8]陆林,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J].地理学报, 2010, 65 (6) :755-768.
[9]黄燕玲, 黄震方.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 2007 (3) :60-64.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2009-12-03) [2010-9-21]http://www.gov.cn/zwgk/2009-12/03/content_1479523.htm.
旅游度假区创建的“三观八法” 篇8
(一)新时代的大旅游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大背景
1. 我国旅游时代的变化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我国旅游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30年(1949—1979)是萌芽期,旅游定位是民间外交事业,以入境接待为主,多数省市没有开展国内旅游。
第二个30年(1980—2009)是发展期,旅游定位是经济产业,入境接待、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展开,中国发展成为旅游大国。
从2010年开始,旅游进入转型升级期,成为复合型产业和事业,其标志是2009年12月国发41号文件定位旅游为战略性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此后,国家2013年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4年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一系列促进旅游的政策措施;加上国家经济发展、民众收入水平提升和市场消费时尚变化,中国旅游进入大众旅游的新时代。
2. 新时代旅游的表现形式:大旅游
大旅游表现为新状态、新形态、新业态。
旅游新状态:旅游成为经济产业、民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成为包括企业和经济部门、政府、党委的全社会追求。
旅游新形态:旅游从主要依靠传统旅游行业、以接待服务为主的短环节,纵向往上游、下游延伸形成较长的产业链。
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链横向拓展,连接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同其他产业对接和融合而产生新业态。
3. 大旅游的三个特征
大旅游对消费者是必须的生活方式。因此,游客数量刚性增长有其必然性,需要关注的是实际中“国际游客”概念的狭义到广义,打造何种“生活方式”关系到吸引何种游客。
大旅游对政府和部门是重要的生产方式。休闲度假成为国家战略,旅游成为民生提升和扶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任务,采用何种“生产方式”关系到发展的可持续。
大旅游对开发企业是生态型的开发形式,旅游开发要注重绿色的自然生态、协调的产业生态、包容的文化生态、和谐的社会生态。
新时代的“大旅游”的发展和消费都对全社会的共建共享提出了需求和提供了条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大背景。
(二)全域旅游为旅游度假区创建提供了大背景
1. 国家旅游局对全域旅游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描述全域旅游主要有五个特征,明确了四项标准,总结了九大转变,提出若干具体考核指标。李金早局长对全域旅游的解读为:“全域旅游是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2. 我们对全域旅游的理解
根据海南多年的实践,结合李局长的解读,我们理解的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优势产业,通过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旅游等资源有机整合,对旅游与相关产业、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共设施与服务、公众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的优化与提升,实现统筹规划,社会共建、产业融合,以“大旅游”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居民与游客共享幸福家园的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对接多项国家战略:是贯彻十八大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和综合载体;是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呼应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旅游转型升级、适应大众旅游的有效途径和旅游区域实现跨越发展平台。
3. 全域旅游演变路径的启示
其一:旅游景区(观光)——旅游社区(小镇休闲)——旅游境区(度假)。
其二:小旅游(单环节,接待服务业)——中旅游(产业链)——大旅游(产业集群+新业态)。
其三:旅游地的房地产——旅游房地产——旅游综合体。
以上三个演变路径最后都指向全域旅游。
4. 全域旅游对旅游度假区创建的要求
发展理念:整体、统筹、协调、包容。
发展导向:从景点、接待服务到目的地、多方面的体验;从景区内景观到目的地环境;从接待服务到旅游产业链和新业态;从行政区域到主题区域、产业领域、文化领域。
发展模式:主要以休闲度假为内容,以新型生活方式为核心,打造百姓和游客共享的幸福家园。
发展方式:从旅游部门、行业的“旅游+”到各部门和全社会的“+旅游”,关注跨行政区域、跨管理部门、跨行业领域的协作。
以上两大背景对旅游度假区的创建,既是不可忽视的挑战,更是必须重视的机遇。
二、“三观八法”
面对新的背景,旅游度假区创建要有别于景区对“三奇”(奇山异水、奇风异俗、奇巧异技)的追求,更加注重开发“三亲”型(亲近自然、亲和社会、亲自体验)休闲度假产品。要正视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中普遍的忽视市场、过度开发、产业单一、盲目国际化等问题,借助“三观”“八法”创建具有独特性卖点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域型、主题性的新型旅游度假载体。
(一)“三观”:新的资源观、新的市场观和新的产品观
1. 新的资源观:从景观资源到全要素旅游资源
景观资源在2003年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被确定8个主类、31个亚类、135个基本类型,注重的是资源的观赏性,是观光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在新的旅游时代,尤其是创建旅游度假区,以上旅游资源评价标准远远不够用。新时代发展旅游还要关注各类要素资源(旅游设施、公共设施、内部设施),将原来作为观光配套的各要素开发成为要素型旅游产品;更要关注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产业发展环境的各类环境资源。
2. 新的产品观:从接待服务的“小旅游”到全环节的“大旅游”
全环节旅游产品包括接待型产品(对观光、休闲、度假客人的接待服务)、功能型产品(组织修学、康疗、会展)和多环节产品(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装备制造、旅游商品加工与包装、旅游演艺和技艺、旅游物流和配送、旅游管理与品牌输出等)。
观光依赖景观资源,休闲凭借设施资源,度假注重环境资源,新业态融合产业资源。旅游度假区要变生存、生活、生产要素为旅游要素,利用不同资源打造不同产品,形成复合型的大旅游产业,打造旅游主导、多业集聚、产业融合的包括空间全地域和进入产业、文化全领域的全域旅游境区(拥有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环境、优雅文化环境和优质服务环境四个环境支撑),实现旅游度假区的“蝶变”。
3. 新的市场观
新的市场观:跳出传统的“圈层结构”,以多维的“三间距离”结构法(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心间距离)确定关键性市场,选择高价值客源。
多年来,对市场的定位和选择都是以目的地或旅游区为中心划三个距离圈,分别以近程、中程、远程市场或者其他相应的名称来命名。“圈层结构”法以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距离的近和远来确定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基本不适应当前的旅游新时代。问题是,在旅游规划和营销中还普遍用此方法,其结果当然是规划和营销方案看起来正确,用起来无效。
新的市场观是,围绕拉近和消弭游客心间与目的地或旅游度假区的距离,培养具有忠诚性的粉丝型游客,围绕游客需求改善交通形式来缩短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距离,那么地理空间距离就不算什么了。我们多年来在海南旅游实践中总结的“三间距离”法,是实行新的市场观的特色方法。
(二)“八法”:从实践中探索的一套旅游规划与开发方法
海南是我国旅游发展的试验田,国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第一定位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结合海南旅游实践,我们总结出旅游规划、开发的“八法”(接三气、理三脉、达三域、抓三点、融三产、建三区、谋三精、图三留),供大家在创建旅游度假区中参考。
1. 接三气
一是天气,指国家战略;二是地气,指地方文化传统;三是人气,指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创建旅游度假区,天气是注意到了,争取国家级、省级以及其他称号就是接天气的一种表现:地气有所关注;人气关注得不够和不准,在缺乏对市场准确定位、选择的情况下开发资源和打造产品。
2. 理三脉
地脉、文脉和业脉是不可或缺的开发旅游资源。地脉包括自然景观资源,更包括自然形态的基本构成和延伸趋向。文脉是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及其延续,由物体载体和非物质形态体现。实际中,物质、非物质文化形态往往交织一起。业脉是一个区域的产业缘起、发展所构成的产业基础、历史轨迹与发展趋向。在旅游度假区创建中,往往对地脉、文脉有所关注而对业脉忽视。理三脉的关键是找到可以形成竞争力的有效性资源。
3. 达三域
创建旅游度假区在空间地域上,既要注重行政区域的统筹管理,又要注重通过打造主题区域来形成吸引力,还要注重进入产业领域形成各类旅游产品价值,进入文化领域提升旅游产品价值。
4. 抓三点
分析问题找痛点,开发产品重卖点,宣传促销谋爆点。
5. 融三产
开发中注重旅游同一产、二产、三产的对接和融合,开发多环节、长链条的产品,争取在此基础上通过第四产业(信息传播和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突破和提升,打造多链条交织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
6. 建三区
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方向是建设观光景区、休闲社区、度假境区三区合一的旅游目的地,观光景区注重服务的标准化,休闲社区注重各类要素设施的配套功能和休闲活动的安排,度假境区推动度假、旅居产品同目的地打造相结合。
7. 谋三精
指精心策划、精致开发和精细服务。强调对旅游度假区精心策划基础上的规划,力求对旅游设施、产品的精致开发,通过精细服务体现旅游度假区的档次。
8. 图三留
“三留”指留人、留钱、留心,这是旅游度假区的目标。通过努力规划、开发、营销吸引来的客人,如果只是“水过地皮湿”的观光一下就走,走了以后不再来,这种旅游度假区就失败了。留人是要争取游客停留更长的时间,留钱是要吸引游客更多的消费,留心是培养出粉丝型游客,吸引他们再来、常来、长留,成为忠诚型的度假客和旅居客。
(三)旅游度假区跨越发展的思考
1. 研究和思考
创建旅游度假区的重点,是以资源导向开发资源性产品,还是以市场导向开发客源型产品?这涉及到发展导向。
如果开发客源型产品,主要追求知名度还是指名度,让游客指定要到你这里来?这涉及到市场的精准定位。
一个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是要争取客流量,还是特定客群、适量基础上的客留量?这涉及到发展方式和赢利模式。
我们认为,忠诚游客来自于对特定市场客群的科学定位、精准选择、多方争取和精心培育。
2. 旅游度假区的跨越
旅游度假区要从同质化中突围。对旅游度假区有国家和省的标准,那些只是对范围、设施、服务规范的衡量,如果仅仅达标,即使取得相应称号,游客也不一定买账。因为达各种标准的旅游度假区今后在全国会成百上千,为什么非得到你这里来。旅游度假区要在标准化基础上,追求主题化、特色化、个性化,给游客非来不可、非留不可的理由。
旅游度假区高端市场开发研究 篇9
所谓度假区,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如海滩、湖泊、山林等),通过提供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多种服务项目,为旅游者创造愉快、宁静、轻松的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康体娱乐等需求。我国度假旅游历史很早,早期的度假较典型的为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式的度假区,而现代休闲度假则集中于海滨、山地和温泉疗养地等,以避暑和疗养为主。
鉴于度假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199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国务院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随后,我国批准建立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而后,各省(区)都根据自身条件,在省级度假区的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到了1997年,批准在建的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开发区)已超过130个,加上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营的1000多个省级以下的旅游度假区,总面积已超过2000平方公里,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个新领域,另外,以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及其他球类训练营地等专业性体育运动为主题的度假区以及城市近郊强劲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势头,可以看作是旅游度假产品发展的又一生力军。而近年来,“黄金周”的启动极大地推动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加之国家旅游局着手推动“三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扶贫区)建设,旅游度假区的立项和建设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热潮。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度假区也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旅游度假区类型增多,覆盖区域广大。早期的度假区以滨海、滨湖、山地避暑型为主,时至今日,温泉、草原、滑雪等多种类型的旅游度假区不断涌现,但总体看来,目前仍是海滨休闲度假区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二、我国度假客源市场旅游消费特征
(一)停留时间比较长
观光客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更多的景点,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度假者更愿意在舒适的环境中调节与放松自己疲惫的心智,释放日常生活积淀的心理紧张。可以看出,观光旅游的理念是追求体验,而度假旅游的理念则是追求健康。与观光性旅游相比,度假旅游是耗时更长的深度旅游。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许多人不再喜欢一日辗转多地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更加青睐能在一地停留多日,从而能够彻底放松身心的度假旅游。
(二)组织形式以家庭及散客为主
观光旅游者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信息收集和整理处理上,所以团队旅游往往是观光旅游的主要形式,度假旅游者则不喜欢旅行社压缩饼干式的旅游方式,他们的目的在于减缓生活节奏,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散客旅游的方式。
现代旅游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自主化,组团旅游难免有碍个性发挥和自主选择,作为群体的人来说,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群体单位是人们表现个性、实现自主选择的最好单位。所以家庭出游已成游客普遍选择的方式,而度假旅游所追求的享受就是一份家庭式的温馨。
(三)重游率高
旅游产品是一种体验性产品,人们只有购买了才能了解真实的感受,如果是观光旅游产品,它很容易满足观光者的好奇心,旅游者也就失去了重复购买的动力;如果购买的是度假产品,在度假过程中获得满足时,就已经为下一次购买奠定了基础。
度假旅游客人对度假地的选择已有一定的习惯性和稳定性,对度假地来说,只要客人觉得进出方便,一般以坐汽车、火车或乘飞机两个小时以内的时间能顺利到达为限,在那里能享受到一份温馨和高水平的服务,他们是很愿意“故地重游”的。也就是说度假地一旦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后,旅游者在一生中可能多次去此地,成为该地的回头客。
三、旅游度假区——高端市场引领者
(一)准确定义高端市场
高端市场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高端”二字。最近在欧盟整体对华开放旅游的背景下,国内关于高端旅游的讨论非常热烈。有些学者认为高端旅游产品具有消费比较高、品质要求比较高、个性化要求突出的特点,高端旅游对应的应是大众旅游;高端旅游产品可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向很多方面延伸。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际上就已经出现了与大众旅游相对应的“新时期旅游”,当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时,规模经济和标准化被系列结构和个性化所取代,一部分拥有较高收入、更加注重精神享受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低期望值和期望相似的大众旅游模式和产品,他们有着更为个性化的要求,并且愿意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只是这部分游客的出现比国内要早得多。
可见,对于高端旅游市场的解释与高消费的旅游市场还是有所差别,高端旅游市场是具有高收入、高消费、高素质,重视精神享受和体验的这样一个消费者群体,它代表了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何谓“引领”
旅游度假区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度假旅游对于旅游者行为的引导作用,度假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受到高端旅游市场的青睐;二是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很多旅游目的地把发展建设旅游度假区作为提升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契机。
度假旅游在我国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受到了高收入群体的青睐。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得休闲度假这种自主性很大的旅游方式倍受关注。在三大客源产出地,比较成熟的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一揽子包价的购买方式以及赶鸭子式的旅行方式,度假游正日益成为时尚。白领阶层、知识阶层的消费者视度假为充电。都市里国际化程度和消费层次较高的消费群体,正作为国内旅游市场的弄潮儿,其消费趋势和消费特点也在不断接近国际市场。
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度假旅游主要针对中、高端市场,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旅游时间安排更合理,带动功能更强。发展度假旅游能促进和带动旅游地会议及培训、购物、游览、运动、康体等方面的发展,促使旅游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达到更好的平衡。因此发展度假旅游不仅是市场定位从大众市场向高端消费市场提升,产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提升,更是旅游地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从趋同化向个性化的提升。所以很多旅游目的地将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作为当地旅游业升级换代的重中之重,如安徽的黄山现正大力打造商务度假旅游区,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充实和完善;长三角地区的杭州、无锡等地,也正将发展休闲度假游作为带动旅游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怎样“引领”
1. 旅游度假区品牌的构建
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旅游品牌则是指旅游商品的名称、标记、符号或它们的综合运用。旅游品牌可以是旅游企业的名称,也可是旅游企业标识性的产品。因此,创造旅游品牌可以通过创造旅游产品品牌和旅游企业品牌来实现。
构建旅游度假区的品牌形象,首先应注重度假区品牌形象的差异性制造。形象的差异性是实施旅游度假区品牌建设的首要选择。所谓差异性是指旅游度假区资源的独特性,即那些最能体现度假区资源文化特色及服务个性的东西。唯有独特的东西才能被旅游者从众多相似的信息中注意和感知,差异性反映了旅游者所要追求的核心价值。
旅游度假区品牌的塑造还需要注意机会,而创造机会的重要途径是寻求两种参与,一是游客参与,因为游客是塑造度假区品牌的重要资源,他们拥有最有效的营销工具及外部信息流,因而度假区应与游客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以及合作。二是度假区所在社区的参与,社区的良好环境及当地居民的友好支持对度假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往往成为游客评价旅游度假区形象的隐藏指标,因此度假区应通过为居民提供游览的优惠待遇,获得居民的认同,让其成为度假区的“内部人”,自觉支持旅游度假区形象塑造。
2. 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创新
(1)分时度假模式。分时度假是一种将房地产业、酒店住宿业、休假旅游业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商业新概念。它引入时空经济学的原理,对度假村/酒店业、旅游休闲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利用,达到时空共享和资源共享,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时度假这种全新的运作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旅游经营者带来了福音,对度假产品的经营者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分时度假要在中国形成一定的规模,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国的分时度假交换还处在发展初期,一个基础广泛的交换网络还没有建立。现在以“分时”为名的产品很多,但真正涉及分时交换的产品却很少。另外,涉及分时的产品很多,涉及度假的产品却很少,由于众多商务酒店的加入,分时度假甚至演变为分时饭店。因而,我国目前需要做的并不是盲目照搬国外开展分时度假的经验,而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和体系,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健全法律体系,使得分时度假获得制度上有力的保障。应进行我国本土的分时度假交换体系的创建,由点及面逐步深入的发展分时度假。
(2)“联盟+俱乐部”模式。作为一个度假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其提供的度假产品必定是有限的,通过联盟的形式,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联盟内部互相开放,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度假需求。度假旅游的产品规模要求在产品的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更富有层次感,使度假者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而度假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度假旅游的规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源的规模,二是产品的规模。要同时实现这两种规模,“联盟+俱乐部”模式也许是一种较好的思路。联盟是一种市场型网络形式,企业通过协作和长期交易获得外部经济。通过交换,企业可以有效地获得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加快知识及技术的积累,关键是企业间可以互相输送客源,而且可以适应动态化的特点,成员企业可以以自愿和互利为原则选择进入和退出。另外,在客源的规模方面,与观光旅游不同的是,度假旅游的客源规模并不仅仅指人数,更重要的是保证客源的稳定,尤其是重复消费的度假者。由于度假旅游者的转换成本比较低,当其感到转换新的度假地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时,转换就发生了。俱乐部这种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度假者的转换成本,使其在转换时不再随心所欲。因而“联盟+俱乐部”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网的优势,又解决了转换壁垒的问题,是一种形式简单又比较科学的模式,能很好地促进旅游度假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亮,朱海森.旅行社针对高端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2]田里.旅游度假区的市场定位与开发方向[J].思想战线,1998(6).
[3]陈怡宁,赵瑜.世界分时度假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4]崔凤军,刘家明.我国度假旅游市场开发与定位研究[J].泰安师专学报,1999(3).
[5]车震宇,唐雪琼.我国中小型湖泊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分析[J].旅游学刊,2004(2).
[6]王国新.国内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管理分析[J].旅游学刊,1998(4).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10
本文将就城市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进行分析研究, 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 研究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 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1 景观设计导则的界定及作用
参考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2], 可以认为景观设计导则是一套规范城市景观设计的指引性文件, 旨在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设计引导, 同时为政府部门或经营管理部门提供一套管理操作的技术依据。导则以条文、表格和必要的说明性图件构成, 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景观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原则, 确定主要的设计原则与控制指引, 对重要开放空间提出必要的设计指导与控制引导的原则、措施。
在各省市已发布的设计导则中, 均有针对于城市景观及开放空间的专门章节和内容, 作为针对建筑体块以外的开放空间及相关界面的控制性规定。而对于旅游度假区这一类以景观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依赖于景观特色和意向、对景观风貌与环境品质要求高的地区, 景观设计也需要更为专项的城市设计策略, 来进行引导和控制。
2 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关于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与内容, 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实践中, 可以参考各省市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关于公共开放空间控制要素的内容。
例如,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 (试行) 》中将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分为片区、地段、地块3个层面, 控制要素涵盖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景观设计、开敞空间及环境设计6个主要方面[3]。
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则将城市设计中需考量的要素分为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与建筑设计要素两大类, 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包括基本类、交通类、环境类和设施类4个类别的24个要素[4]。
此外,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发布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就对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模拟化景观、高视点景观、照明景观9个方面, 进行了细化的景观设计指引与控制。
综合以上规范的要求及各类专项研究, 我们可以将景观设计导则划分为片区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场地层面的要素控制两个层面。其中, 片区层面强调整体空间构架与形象特色的控制与塑造, 需要明确区块内开放空间的结构体系、分类, 提出主要的景观轴线、节点与空间属性;而场地层面则需要对包括街道景观、绿地、广场、水体等要素进行类型化的标准控制 (即“通则”) 与细化的设计要求与引导 (即“细则”) , 如表1所示。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规范和标准, 可以实现对景观及开放空间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品质的基本控制。
3 案例———固城湖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导则[7]
3.1 项目概况
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市高淳区, 毗邻固城湖, 总占地面积约为600hm2。现状为连片的蟹塘, 生态基底良好。规划依托“堤、水、林、田”资源, 以现代滨水田园文化为开发理念, 打造运动康体、休闲度假为主题, 以滨湖湿地休闲、水上体育赛事体验、人居和谐的田园风光为载体的水上体验度假旅游综合体。
由于整个度假区的建设实施与市场密切相关, 其中的项目可能按地块由不同投资与实施主体分期建设, 因此制定一套依托于控规层面的设计导则, 对于保证度假区统一的环境品质和实施的灵活性很有必要。最终的设计导则分为建筑设计导则和景观设计导则两个部分, 其中景观设计导则对于固城湖旅游度假区的开放空间制定了多层次的引导与控制内容。
3.2 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框架
首先,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 对景观空间的结构体系进行界定与分类。
其次, 将地块层面的景观设计导则分8个方面进行编制: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植栽、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导则 (由奥雅纳灯光照明团队负责编制) 。其中, 街道景观、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4个章节, 对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进行控制。而栽植、铺装、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设计则涵盖了所有的公共地界空间与非公共地界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内容。 (如图1所示)
对于8个方面的景观导则内容, 分为总则、细则与图则3个层次。针对特定的景观系统, 总则部分在旅游度假区总体层面进行结构控制, 并提出通用性的要求。之后, 对于每类景观进行分类, 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内容与要素。最后, 将控制内容叠加于空间, 从而得出具体的景观设计图则。
3.3 具体控制内容
从规划度假区总体层面, 整个度假区的景观开放空间以永圣湖与滨湖公园为核心, 生态湿地与水系河道形成生态骨架, 街道景观构建绿色廊道网络。 (如图2所示)
对于8个控制类别, 具体内容如下:
3.3.1 街道景观。
首先, 确定旅游度假区街道景观设计的通则。主要内容包括:创造连续的景观意象, 提供舒适、安全、多样体验的步行环境。结合建筑退后范围作整体景观设计, 保证公共与半公共及私人空间的连贯。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管理维护的植物和材料, 有利于保育自然环境。街道铺面应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材料, 增加雨水渗透, 减少雨水径流,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使铺面略高于植栽区。设置生态边沟、雨水花园与雨水滞留池, 促进雨水自然下渗, 净化水质。
其次, 将街道按照功能与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街道、门户街道、环湖慢道、堤旁路、支路景观5类, 制定相应的设计导则, 创造街道景观个性。具体要素包括:a.控制性要素:包括道路红线宽度、人行道宽度、道路两侧生态边沟宽度、道路公共绿地宽度及建筑后退红线宽度;b.引导性要素:植栽布局、树种建议、铺地建议等。 (如图3所示)
3.3.2 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中的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空间架构体系和周边用地功能开展设计, 创造具有层次、多样化、可以反映地区特征的公共绿地空间。满足各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 提供完备的户外设施。鼓励连续步道与自行车道贯穿公共绿地系统, 提供安全、舒适、多样的游赏体验。尽可能采用本土、易于维护的植物和材料, 维护和保育生态环境。
公共绿地空间按功能可分为:滨湖公园、堤花园、生态净化湿地、滨河绿带四类。
对公共绿地景观的控制规范一般包括:功能、特征、重要景观元素、游径设置、植栽、铺地等方面内容。此外, 针对各类公共绿地空间的特征, 对于座椅和休憩场所的设置间距, 湿地和生态敏感区域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均有特别的规范与指引。
3.3.3 广场。
广场空间按功能分为:旅游游憩广场、停车场与交通集散广场、入口转盘广场。
广场景观设计通则包括:结合旅游区交通组织、人流集散功能设置广场, 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风格宜现代、简洁, 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铺装尽可能采用可渗透性材料, 如透水混凝土、石料板材、彩色混凝土、预制砌块等。
栽植方面, 选择集中成片绿地占广场总面积的比例与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来控制广场中的绿化。街道家具方面, 设置喷泉、水池、座椅、花坛、雕塑等可供娱乐、观赏、休憩的设施, 提倡可体验的雕塑, 让游人参与互动。
3.3.4 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分为湖体及河道两部分。总体来看, 面状的湖体和线性公共游船河道均为塑造景区特色的重要元素。河道水体设计需满足基本的水利要求。结合开放空间和河岸两侧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控制, 创造符合不同活动分区特征的多样化亲水感受。建议采用湿地植物净化和设置河岸植物过滤带等措施, 保证进入湖体及河道的水质。
驳岸处理是水体景观的另一个关键要素。结合永圣湖以及河道所经地区的环境特征与功能要求, 将规划区的驳岸划分为5种类型:滨水广场和码头驳岸、游船河道驳岸、生活运动休闲驳岸、沙滩驳岸和湿地驳岸。分别对驳岸的空间结构、材料、入水坡度、水滨绿带宽度进行引导性控制。
3.3.5 栽植。
旅游度假区的植栽总体原则包括:营造与度假区景观配合的自然环境, 选择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种类, 适当配置芳香植物。植林率原则上控制在70%以上, 而其中60%用于种植乔木, 常绿与落叶乔木比1:1~1:2, 乔、灌、草和湿地植物多层次的丰富搭配, 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 增强生态性。乡土物种比例达85%以上, 提高生态稳定性, 减少维护成本。增加物种多样性, 布置多种类型栽植群落, 吸引昆虫和鸟类, 维护生物链体系。避免种植产生过敏源较高的物种。
3.3.6 铺装。
旅游度假区铺地总体原则包括:铺地的材质与质量应满足所有人群安全使用的要求;铺装材料宜选用可渗透性材料, 注重节能与环境可循环利用;地面铺装的材料、质地、色彩和拼装图等应有助于体现地块的完整性和个性, 与空间中其他服务设施要素综合考虑。
铺地按照材料分为6类。石材建议用于入口广场或环湖景区次要道路铺地等区域。砖石宜采用可透水的彩砖、砌块材料, 可用于主要广场节点、转盘广场、景点内次要道路等景观节点。木质栈道、木桩等木制材料可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 用于湿地相关的道路和场地铺装。嵌草主要用于生态停车场地面, 与生态透水砖石配合使用。砂石可用于主要场地局部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推荐景区内道路以及场地使用可透水的面状材料。
3.3.7 城市家具。
旅游度假区城市家具设置的总体原则包括:设施种类齐全, 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要。尝试采用当地可回收性材料。家具风格统一, 并体现度假区特色与高淳当地文化。
城市家具可分为4类。公共休闲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交通通行家具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公共卫生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 (烟灰皿) 和公共厕所。信息系统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艺术美化家具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对于城市家具的控制性要求为:公厕间距不大于500m, 垃圾箱间距不大于150m。
3.3.8 城市家具及灯光照明。
景观照明导则包含了5方面原则:创造一个印象深刻的舒适环境与参观者体验, 促进对设施的使用。协助路线寻找并帮助游客在度假区中辨识方向。创造不同区域间的连续性与协调性。控制来自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对邻近区域以及夜晚天空的光污染及光逸散。节约能源。
根据人的活动强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程度, 将规划区划分为4个照明分区, 包括:活跃的公共区域、服务与居住区、开敞空间和环境保护区。对于分区内的道路、地标、建筑与景观照明分别进行了亮度、色温与灯具选择方面的指导。通过恰当的照明, 保证道路与人行道照度, 保障公共空间夜间使用安全, 同时突出滨湖景致。生态湿地采用低照度照明, 避免对自然系统的干扰。在邻近自然保护区域的界面设置过渡区域, 避免光溢散到保护区域。
4 结语
景观设计导则作为针对公共开放空间的专类城市设计, 控制内容涉及景观结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等多类要素。对于核心开放空间以及对于空间品质要求特别高的地区, 如:城市公园、广场、旅游度假区等, 需要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则和管理策略, 以实现对景观品质的引导。
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有其特殊的关键控制要素, 设计导则也需要有所侧重。如高密度的城市建成环境中需要特别注重对于道路交通组织、人行及过街通道、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控制与引导。此外, 随着生态与可持续设计趋于普遍化, 多个与景观空间相关的生态控制要素, 包括可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方面的控制原则、设计策略和指标, 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以旅游度假区为例, 对景观设计导则的分类控制进行了探索。对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开展更为精细化的导控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摘要: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旅游度假区为例, 探索在景观环境与开放空间为设计主体的项目中, 如何通过制定景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景观环境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实施。以期在保证实施主体与分期灵活性的基础上, 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统一、高质量的景观环境效果。
关键词: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等.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要素研究及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2008, z (1)
[2] 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 陈振羽等.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J].城市规, 2000 (4)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11
【关键词】桂林世界旅游城;万福休闲度假区;休闲旅游;发展布局
一、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桂林是中国首批24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桂林的旅游服务业多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2009年1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使桂林成为首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随后,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也获准通过,两个“国家试验区”也在桂林掀起一股改革发展的新浪潮。这股新浪潮的弄潮儿就是“桂林世界旅游城”的规划与建设。
正在规划中的桂林世界旅游城位于桂林老城西部地区,空间范围包括临桂县临桂镇、会仙镇、四塘乡、中庸乡、五通镇、两江镇和永福县苏桥镇的行政辖区范围。建成后整体上形成“主城+旅游功能区+产业组团”的空间发展结构,具体而形象的表述即“一点、三星、三区”。一点即临桂新区的行政-旅游服务中心区;三星即凤凰体育运动休闲旅游区、会仙湿地旅游区、万福休闲度假区等三个不同主题的环境控制型旅游区;三区即苏桥经济开发区、两江空港物流区、五通先进装备制造区。万福休闲旅游区以万福路为中轴线,处于连接雁山大学文化新城、桂林世界旅游城和桂林市老城区的枢纽地带。可以这么说,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试验区未来的城市组团中,万福休闲度假区刚好就在市区的中心部位,而这中心的中心,就是今天的桂林国家树林公园。城市的中心是一片拥有几千亩原生态半原始状态的森林公园,这在全国是罕见的。以这个中心为半径,我们可以简洁的描绘出万福休闲区的区位优势来:抵达桂林旅游新城的核心区域——桂林市新政府办公大楼仅需10分钟车程,抵达桂林象鼻山需要25分钟车程,抵达两江机场需要25分钟,万福东路通车后,抵达竹江码头需要半个小时,桂雁路通车后抵达雁山区政府需要20分。万福休闲旅游区建成后将变成桂林“城市的绿肺”,市民的天然氧吧,生态观光旅游,历史文化观光区,对话千年古人类,探索人类古文明。
万福休闲旅游区面积约17.35平方公里,其中拥有历史遗址、原山温泉、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根据不同功能,园区被细分为生态旅游休闲区、娱乐休闲度假区、田园观光区、历史文化观光区和商贸旅游区等5个功能分区。万福休闲旅游区是桂林世界旅游新城的“三星”之一,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是广西旅游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也是桂林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重要载体。万福休闲旅游度假区由于跨越桂林老城区与桂林世界旅游新城,而且是试验区改革的先行试点区域,因此搞好万福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示范场所。随着山水景观大道万福路绿化工程的完满收官,万福旅游休闲度假区已然出现端倪。“树成林、花成片、点成园”是现在万福路整个景观给人的直观感受。预计5年内,万福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投入建设资金将达到50个亿,将吸引更多海内外的游客前来体验探索旅游、养生旅游、低碳旅游。可以预见的是,万福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成为桂林休闲新势力闪耀桂林世界旅游城。
二、休闲旅游的新势力及其高标准设计
休闲和旅游,是人类发展文明的一定体现。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卖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文化、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按照全球休闲消费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就将进入休闲消费爆发性增长时期,“十一五”期末我国人均GDP达到4230美元左右,已具备休闲消费快速发展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中产和小资阶层不断扩大,喜欢休闲游、自助游、探险游的人也随之逐年递增,乐此不疲。休闲旅游成为继观光游之后迅速发展的旅游项目,被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所推崇旅游特性就是喜欢探险和追求新鲜刺激。休闲游、自助游、探险游之所以会成为继观光游之后迅速发展的旅游项目,就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
因此推进桂林万福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是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的重要举措。前面我们提到了万福休闲度假区位于城市中心的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非常吻合休闲游的时尚。当前的旅游趋向不再热衷于大巴加导游的“到此一游”模式,而是喜爱个性化、人性化的消费方式,享受天伦之乐,要从旅游中体会到轻松,真正从繁重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感受休闲带来的完美体验。旅游者更愿意在农家院落式、田园农庄式旅游景点里度假,抛开城市烦嚣,放松心情,休闲几天。“在家门口休闲、享受身边生活”更是成为旅游的新时尚。在未来5年内,作为经济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的“休闲”大潮势将风起云涌。休闲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将迈向大众化消费的时代。
国外四大主流度假产品之一的乡村度假应该是未来万福休闲度假区的主流发展方向。与司空见惯的传统农家乐有着明显不同的是,乡村度假的内涵更丰富,业态更高端。包括狩猎、钓鱼、摄影、观鸟等形态的自然旅游;漂流、潜水、山地自行车等探险活动;野营、宿营、自行车运动、文化历史旅游以及节庆活动、园林种植等。
万福休闲旅游度假区应该以高端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胸襟,融合国际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大师的核心精髓,高标准打造国际化的乡村度假区,推进农村改造的新型城市化理念,打造田园乡村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时代风貌与人文底蕴水乳交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低碳、生态田园化度假区区,塑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新格局,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有效带动房地产、金融、通讯、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腾飞,为更多追求自然生态和时尚生活的人们带来更丰富的度假产品体验。万福旅游休闲度假区引入“科学养生,健康休闲”的理念,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会展商务旅游产品,利用目前景区内的总工会疗养院,夕阳红养老中心,广州军区桂林医院(疗养院)以及将来建造的养生场所会馆,形成桂林最大的休息养生,养老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集休闲、餐饮、温泉水疗、医学按摩、游乐于一体,功能丰富,使人体味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同时感受全新概念的休闲旅游文化。以龙泉森林公园的休闲旅游地产开发为例,可以选择利用这里独特资源的土地,充分发挥土地的时空价值与外延价值,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的综合价值,进行空间与休闲氛围的创新,使酒店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引领旅游度假新潮流。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享受生活的态度越来越个性化,现阶段的房地产开发将越来越细分,旅游地产正成为一种潮流。万福休闲区内的地产开发,就不应该是低档次的大路货,应该以星级酒店的服务精神为总纲,开发人性化的精品高尚住宅,注重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以国际化休闲生活配套为主导,关怀生活细节,贴近现代居住心理,创造现代都市居住新空间与新潮流。
三、寻找万福休闲度假区的旅游文化支点
桂林旅游文化意象多而不精,旅游文化符号繁杂却无代表,山水洞石、历史名城、抗战文化、本地小吃、少数民族歌舞等等旅游符号,皆没有能够发挥确立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没有形成代表性的旅游文化支点。没有一个文化力的支点,是桂林旅游发展的软肋,桂林旅游的对外宣传也缺少简洁高效、形象凝炼的城市广告语。今天我们使用的最经典的依然还是千年前宋人留给我们的那句经典传唱“桂林山水甲天下”,实际上,这没有能够体现桂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没有一个文化支点的旅游业,只能让游客走马观花,享受了旅游的眼福而没有获得旅游的精神归属。
很多外国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一是想看长城,二是想看兵马俑,第三想看的就是桂林山水。对于桂林。他们喜欢的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把桂林当做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这就是一幅美轮美奂古香古色的中国山水画。他们在桂林旅游时更多是为了体验一些独特的东西,发现桂林独特的东方韵味。
规划中的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建设将突出“旅游、生态、创新、低碳”四大理念,形成以“大旅游”为统领,以“新产业”和“大物流”为支撑的新城发展动力体系,通过打造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旅游新城区,建设世界级的旅游产业集群区,使桂林成长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新增长极,成为带动广西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以阳朔为中心的城乡互动的生态休闲旅游和度假示范区,是属于老城区历史发展范畴里面的一个成熟的典范,而万福休闲度假区则是世界旅游新城的的一个试点。两个度假区,一北一南,遥相呼应。
结合万福休闲区所在的区域,我们认为,万福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文化支点就是——古香古色,低碳绿色。首先是古香古色。走进万福路,首先扑入我们眼帘的就是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华夏艺术大观园。桂林甑皮岩被誉为“史前明珠”以它年代跨越之长、出土文物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中外史前考古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桂林具有国际性学术影响的文化遗产。这里是桂林历史与文化的起点,所谓的古香古色,就是由此得来。桂林华夏艺术大观园位于甑皮岩古人类遗址景区西北部,占地四百多亩,内有两山一泉一湖。大观园汇集中国艺术收藏大家和精粹,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将建成桂林国中国最大艺术品收藏主题文化产业园。桂林华夏艺术大观园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旅游经济的元气、优化旅游人文环境、丰富景观项目和观光接待功能区域,今后可以考虑在桂林华夏艺术大观园设立国家级中国书画创造展览基地。时下,书画古玩收藏方兴未艾,提起古玩收场市场,我们大家都会想起北京的潘家园,荣宝斋,上海的卢工邮市,这里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收藏家熙熙攘攘,络绎不绝,非常具有旅游人气。反观我们桂林的花鸟市场,规模小,人气不旺,不能够成为吸引游客的地方。如果把花鸟市场搬迁到万福休闲区的华夏大观园附近,那情形就可能大为改观。最近我们到长沙的古玩市场走访了一次,发现原先一直不太景气的长沙古玩收藏品市场,最近就搬迁到了天心阁城墙脚下的简牍博物馆广场与地下车场,生意立马红火了很多。把大观园与桂林文化收藏品市场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桂林的书画古玩钱币奇石交易走上规模,并力求成为广西乃至西南一个管理完善,市场秩序良好的艺术品交易集散中心市场。这需要万福休闲区管委会的引导以扶持,营造舒适便利的经营环境。
万福休闲区的古香古色还体现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古道,古村,古城,古墓,与宝藏的资源与传说。这里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当年桂林府通往西路四塘的古官道,被称为西官道。特别是,今天奶牛场到四塘太平村,与奶牛场到王家,青岩,马面的青石板古道,是非常典型与地道的具有桂林特色的古道。古道两边有很多参天大树与古墓群。最著名的有桃花岛墓群。桃花岛按规划是万福休闲区的影视基地,山背就是很有名的古文化村—田心村。田心村在清朝期间有9人考中进士,其中考取翰林院有4名,考中举人有18名,当七品官以上有16名,所以田心村又叫翰林村,有“一门九进士,父子三翰林”的美誉(15代明靖江王后裔朱亨衍康熙年间考取举人,其儿子朱若东、孙子朱依鲁、朱依炅均为翰林,许受之、许晓峦、徐步云、徐登云等9个进士)。这些当年的风流人物死后都落叶归根,墓葬都在桃花岛与黄村附近的进士与县令墓群,另外还有水岩洞的将军墓群,这些墓葬尽管大多因为过去没有妥善保护而被盗严重,但是外观与规模还是基本具备。这些古墓,加上传说的土匪传奇,以及各种宝藏的传说,使得这个区域,与桂林的其他地方相比,有着神秘与魔幻的色彩。在桂林的户外旅游圈子里面,这里被视为“桂林的加勒比”。由于这种带有异域色彩的成分,使得这里容易得到喜欢户外休闲又喜欢加勒比海盗电影与游戏的80后,90后的宠爱与厚爱。关于宝藏的传说,其一是位于下銮塘与马面那里的关于石达开防御工事与藏宝的传说,还有就是位于龙泉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关于省城桂林沦陷时期一笔巨额军款藏于龙泉山(森林公园核心区)的传说。这里在明朝末年,还是靖江王后裔长期隐匿与流亡的场所,在王家,田心村,今天还保留着他们后来为了缅怀这段流亡生涯所留下的牌坊与石刻,记录这他们在这里的过着既提心吊胆又一掷千金的生活。这些传说与谈资,就好比湖北神龙架的野人传说,对于休闲游而言,对于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有这与这里具有相似的本土桂林特色的古香古色的另外一个旅游富矿就是雁山区的“五一家”,但是那里不具备这里的区位优势,也不具备万福休闲区的交通便利,也就是说,这里的资源可以支持休闲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产业。
其次是低碳绿色的生态文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多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在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万福休闲群的旅游方式更多的是采取徒步游,采用电瓶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目前,万福路虽然花枝招展,但是,这条路上行驶的公交车少得出奇,还居然没有人行道,而且只有不到3公里的自行车道,并且还是行人与自行车混流。显然就硬件标准而言,这里是我们道路设计与规划的巨大失误。以上这些我认为还只是形式上的,要做到实质上的低碳绿色,需要探索以生态理念为先导、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文化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发展模式,必须在这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业”正是这样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种养加工为基础,融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乃至教学实践于一体。让游客在农场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发展休闲农业,我们可以参照与推广我国台湾省的经验。以台湾宜兰县一个夫妻休闲农场为例:30年前,夫妻俩买下青山环抱的110公顷土地,种粮、种果、种菜,还养殖多种畜禽。城里人从三五成群前来摘果开始,到摘菜烧烤喂动物,再到小住一两天,种养农场慢慢就变成了休闲农场。现在,头城休闲农场拥有60多名员工、100多个客房,每天少则数十人百把人,多则数百人上千人来休闲。这里所有的种和养,已经不是为了外销,而主要供游人观赏、体验、教学和消费。农业从传统的种养、其后的加工,进一步发展到了“休闲”;也就是说,从第一产业提升到第二产业,进而又提升到第三产业。在大大小小的休闲农场,游、食、住、购等“休闲”收入,已经超过种养、加工的收入。衍生出来的新兴产业,后来居上变成农村经济支柱。借鉴台湾的成功模式,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园区建设在最短时间内见成效,而且,也便于两岸休闲游的对接。这种以第一产业的种养为出发点,向第二产业的加工对接,与第三产业的服务相连。这种“接二连三”的低碳绿色模式,应该成为万福休闲度假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城”将全面推进.2011年8月22日,桂林晚报,03版
[2]《桂林世界旅游城概念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11年8月21日,桂林日报,01版
国家旅游度假区 篇12
一、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经营优势
(一)资源优势
东北煤田地质局有关专家介绍,阜新市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涉及面积大、质量高、全国罕见。宝地斯帕温泉度假区采用的正是享有美誉的阜新东梁泉水。自2001年7月以来先后由阜新市投资、省财政投资在东梁区施工了7口钻井,经抽水试验,深度约在1 550~2 000米,单井日产水量在1 000~3 600立方米,累计日产水量5 000~6 000立方米,水温达7l℃和63℃左右。据地矿部泉水水质检测中心检测结果与国GBI 1615-89医疗热矿水水质标准对照表明,地热井水偏硅酸含量达65~97.94毫克/升,偏硼酸含量达116~130.72毫克/升,锂含量达3.036~2.451毫/克升,已达到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水浓度。东梁镇一带经我国温泉水专家鉴定,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村采用的是温泉中的极品碳酸氢钠泉,也叫小苏打泉。
(二)产品优势
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独家引进蒙医按摩。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与辽宁蒙医院合作成立“宝地蒙医养生堂”,将古老的蒙医文化引入度假区,发展特色养生、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健康养生旅游,致力打造一个属于辽宁乃至属于全国的“养生宝地”。
(三)交通优势
宝地斯帕温泉度假区位于东梁镇温泉规划区,距离锦阜高速阜新南出口3.5公里,毗邻锦州、朝阳、辽阳、沈阳等城市,交通十分便利。阜新北站高铁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9年京沈高铁通车之际投入使用。阜新北站是京沈高速铁路的中途停靠车站,承接京哈高速铁路。阜新北站建成后预计到达沈阳只需40多分钟,预计到达北京只需要2个小时30分钟左右。在阜新市内,宝地斯帕温泉度假区还拥有4条定时定点接送市内游客的大巴车,免费提供给市内游客乘坐。
(四)经营模式优势
温泉旅游的经营模式大多是“温泉+菖”模式。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在基础模式的前提下,增加许多活动项目:暑假寒假期间在“乡梦庄园”体验“温泉+摘果”项目,同时每到节假日都会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活动:重阳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验温泉;圣诞节期间男士约女士,女士免单活动。男生约女生,女生免单活动;春节期间推出998元/桌的年夜盛宴(斯帕泉水火锅宴、金猴报春宴、鸿运当头宴、多财多福宴、蒙古全羊宴);元宵节消费赠元宵活动;“3·15”特价温泉体验活动。
二、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市场不明确,广告宣传度低
阜新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还仅限于阜新市内,目标市场仍不明确,没有细分目标市场。市内广告市场虽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一直没有把广告做到阜新市外甚至是省外。据调查,宝地斯帕温泉度假区85%是本地游客,9%是本地游客介绍的外地亲友,5.1%是出差而至阜新的商务人士,只有0.9%是慕名而来外地游客。
(二)接待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差
从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的接待设施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室外停车场非常小,且不规范;进入更衣室后,提供的浴巾数量跟不上客人的需求,很多客人在进入温泉区前要花3~5分钟等待一条浴巾。沐浴后,浴巾仍然供不应求;汗蒸房和火龙浴的浴室内装修过于简单,没有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设施设备,且晚上8点左右就停止开放蒸汽,温度不高,这让很多选择夜场的游客难以享受到汗蒸房和火龙浴的功效;电梯容量小且少,从温泉区通往休息区的电梯只有两部直梯,每部电梯的载客容量不超过10人;营业初期客房数量有限,难以承受大批游客的光临。
(三)管理方法不得当,管理经验不足
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法、缺少良好的管理经验,也是宝地斯帕温泉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停车场的保安的安排到前台的接待人员的管理,温泉区服务员的合理分配,再到客房部服务人员的监督,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念,各部门衔接不到位,导致交接班经常出错。
(四)服务质量待提高,服务不完善
服务质量重在细节,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区偌大的大厅里,只有两名前台接待人员,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较差。很多客人都要在前台登记处浪费很多时间,后面排队的游客更是心急如焚,消耗了太多愉快的心情,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评判;休息大厅服务人员打扫卫生不及时,当客人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及时打扫躺椅,影响了下一位游客的正常休息,给游客一种脏、乱、差的感觉;在客流量大的时候对饮用水的需求量大,休息大厅内饮用水更换不及时,经常出现“空档”的情况。
(五)产品特色不突出、产品多雷同
宝地斯帕温泉主要经营温泉洗浴等项目,尽管设计了水上乐园等娱乐项目,但是主题单一且与大部分温泉产品差别不大,没有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缺少特点,难以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
三、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明确目标市场,加强网络营销
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应该结合温泉旅游现状,根据各目标市场对温泉旅游的不同需要,把目标市场分类为大众观光市场、休闲度假市场、商务会议市场、女性市场、银发(老年人)市场。
(二)完善设施设备,提升服务能力
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应完善其接待设施。首先,拥有大面积土地的斯帕温泉小镇应充分扩建停车场:设地下多层停车场,露天宽阔停车场以便接待旅游大巴,坚决杜绝车位难求的情况。其次,浴巾在温泉及沐浴后皆是必备品,对于如此重要的必备品应充足地供应,清洗消毒工作也要做到最好,让游客看着舒心、用着放心,不可在这方面削减开支。再次,在汗蒸房、火龙浴浴室内增加电视等大屏幕设备,且应增加饮水机为汗蒸的客人提供免费热水服务。休息大厅应多增加按摩椅,给旅游者以更舒适的体验。除此之外,休息大厅更应增加服务人员数量,及时打扫每位离开的客人所躺的床位,为下一位客人带来干净舒适的休息环境,等等。
(三)采用科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宝地斯帕温泉度假区在管理员工方面还需要把握科学管理员工,制造员工满意策略的方法。在管理员工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造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氛围,管理人员以身作则;二是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引导员工良性竞争;三是积极了解员工、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优点,充分激发员工潜能,因人而异、适才而用;四是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多关心员工、及时给予帮助和照顾;五是处理好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其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企业美好的未来。把握正确的科学管理员工的方法,不仅可以长久地留住优秀人才,而且能够有效地刺激员工,提高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综合培训,提高员工上岗素质
招聘专业知识过硬相应专业大专或本科毕业生,并进行岗前培训,实战模拟服务流程,加强员工实践操作技能。上岗后的定期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可以带领领员考察学习省内外知名温泉度假区,如南京汤山温泉、大连香洲温泉旅游度假村这样高品质温泉度假区等,通过学习,提高员工上岗素质,保证服务质量。
(五)多元化发展,加强产品创新
宝地斯帕温泉旅游度假区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儿童项目,以增强体质、开发智力为主题,吸引更多的儿童和家庭消费者。同时,要把市场目标锁定在老龄消费群,使经营走向无障碍化。近年来,温泉养生带动了老年旅游群体的发展。这样,度假区的经营就会丰富且多元,使得各种层次的消费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另外,宝地斯帕温泉度假区地处东梁镇,有很多经典的农家大院与之相邻,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将温泉项目和农家院、登山项目结合,实施“温泉+菖”模式,开展多元化经营,加强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李莹莹,史峻宁.阜新市地热资源前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221.
[2]张苗,陶颖.近五年国内外温泉企业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3,(8):72-73.
[3]顾敏艳,刘枭.中国温泉旅游研究现状与趋势[J].旅游论坛,2013,(2):17-23.
【国家旅游度假区】推荐阅读: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10-07
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05-08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导游词07-12
关于南江县建设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的思考05-30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09-14
国家旅游形象10-09
国家级旅游景区论文07-01
国家出境旅游合同范本07-25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介绍11-22
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须知常识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