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影响

2024-10-29

规律影响(精选12篇)

规律影响 篇1

随着锚喷支护技术的发展, 井巷锚喷支护率越来越高, 而喷射混凝土作为新奥法的三大要素之一, 是锚喷支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煤矿巷道工程中喷射混凝土工艺主要有干喷砼和湿喷砼两种。干喷砼即把水泥与砂石拌和均匀后运至喷射机处再添加速凝剂, 水则在喷口处加入。这种工艺虽然有机械结构简单、修理和清理容易等优点, 但是有粉尘污染严重, 回弹多和强度不稳定三大顽疾。湿喷砼的喷射物料与常规混凝土无异, 仅是在喷射口处添加速凝剂, 利用压缩空气的冲击成型。这种工艺对喷射机的构造要求较高, 成本也稍高, 推广率低。

1 工程现场实测

1.1 施工措施及问题

茂华白芦煤业选用干喷砼对巷道进行施工。喷浆材料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YX—SL1型速凝剂、中粗粒级河砂、3~10mm碎石;采用PZ—5B型喷浆机;设计喷浆厚度为100mm;水泥、砂子、石子的比例为1∶2∶2。在施工过程中, 对粉尘进行了较好的控制, 但是高回弹率是困扰施工者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措施, 取得一些进展, 但回弹物料仍然较多。

1.2 喷层层位分析

对已凝固喷层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1。发现在近围岩层以水泥和细砂为主, 说明大粒级的物料被回弹。中间层位的混凝土混合较均匀, 而最外层混凝土以回弹的相对大粒级物料和附着其上的水泥为主。

1.3 回弹物料分析

回弹物料凝固后, 结果如表2。分析可知, 开始喷射混凝土时, 粒度较大的首先回弹落下, 凝固成蜂窝状。而随着喷浆厚度的增加, 回弹物料的混合程度也趋于均匀。

1.4 回弹原理分析

从喷层和回弹物料的分析结果中不难发现:物料的回弹实质上是碰撞问题。开始喷射混凝土时, 在喷浆泵中混合均匀的三种物料同时喷到裸露的岩石上, 由于细砂和水泥有较强的黏附力, 不易回弹能够附着在岩石表面, 而石子等粒度较大物料则是碰撞在裸露的岩石上, 即石子等粒度较大物料与围岩碰撞。根据动量守恒, ∑P=0。因地球质量远远大于石子质量, 所以碰撞之后地球速度不变, 石子碰撞后弹回的速度大小也没发生变化, 只是方向不同, 即v前=v后。

当喷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之后, 此时的围岩由于附着上了混凝土, 对喷射出的石子产生了黏滞力。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到:

上式中:m—石子质量;v前—喷射速度;v后—回弹速度;f—附着混凝土产生的黏滞力;s—石子在附着的混凝土中移动的距离。

由式 (1) 可以得到:

如果石子不回弹即v后=0, 则有

喷浆厚度L≥s, 则根据式 (3) 可以知道, 初速度v前越大, 则需要喷得越厚才能使得回弹速度为0。因此控制石子喷出的速度, 即有一个适当的风压, 才能有效控制喷浆的回弹率。

2 影响喷射混凝土回弹的因素

2.1 输料管距离影响

喷射混凝土时, 干料在输料管里向喷头输送的过程中, 管内界面上的力都是相同的, 而水泥、砂子和石子的重量不同, 因而三种物料在输料管中的运动轨迹不同。即水泥在管道上部悬浮, 砂子在管道中部半悬浮, 而石子则在管道底部滚动, 这样原本混合均匀的物料又被重新分级。管路越长这种在管道中分层的现象就越明显。

2.2 工作风压影响

工作风压是喷射混凝土施工中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参数, 由式 (3) 可知风压过大会增加回弹率, 并且粉尘也会增大, 因此在施工中要把风压控制在最佳值。实践证明:当风压小于0.04MPa时, 不但干料在管路中容易分层, 而且在喷出后成平抛运动, 导致喷在围岩上的物料, 泥浆多, 砂石少, 且容易堵塞管路;当风压大于0.1MPa时, 物料喷出后, 虽成直线运动, 但是速度过快增加了回弹率;当风压在0.06~0.08MPa时, 喷头与围岩的距离为1m时, 物料的喷束直径一般为0.2m左右, 物料集中不分离, 喷到围岩上的速度适宜。

2.3 混凝土的配合比

根据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测试得到水泥、砂子和石子的比例为1∶2∶2.5的比例为最佳。速凝剂的比例对减少回弹, 提高早期强度, 缩短初凝时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速凝剂会降低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因此速凝剂掺入水泥的用量以5%为最佳。试验得出水灰比在0.4~0.45之间回弹率低且强度高。但水量的控制要靠喷射手的经验进行控制。

2.4 喷射手的操作

喷射手的操作水平是影响喷射混凝土质量、回弹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喷头要尽量垂直围岩, 与围岩的角度不宜小于70°。实践证明, 喷头与围岩近乎垂直时, 物料的回弹率一般为6%-9%。喷射混凝土时, 喷头的旋转移动也是降低回弹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喷头旋转移动可以有效降低干料在管道中的分层和喷出后平抛运动对喷浆施工质量的影响。

3 回弹物料的利用

(1) 浇筑水沟及盖板。在回弹物料掺入适量水泥和砂子, 可以用其浇筑水沟及盖板。这样不但对废料进行了利用, 又可以减少物料的搬入以及废料的运出工作。

(2) 打地坪或浇筑反底拱。

(3) 重新掺和喷射。对于服务年限较短的巷道, 回弹物料可以掺入水泥和砂子重新喷射。但混合回弹物料的比例要小于30%。

4 结语

(1) 造成回弹率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增加回弹率。因此, 综合治理, 提高操作手的素质十分重要。

(2) 利用回弹物料来浇筑水沟及盖板, 打地坪或浇筑反底拱, 以及将回弹物料重新掺和喷射等方法是对回弹物料进行重复利用的较好渠道。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场实测的喷层取样, 通过对回弹物的分析, 得到回弹的原理, 提出降低回弹率的方法。

关键词: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于向彬.谈混凝土的回弹规律[J].煤炭技术, 2006, 25 (7) :79-80.

[2]程从仁.井下喷浆回弹分析及回弹物利用[J].中州煤炭, 2005 (4) :13-14.

[3]张景成, 等.降低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的方法[J].煤矿机械, 2001 (8) :54-56.

规律影响 篇2

隧道埋深对爆破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

爆破施工在隧洞及地下工程的开挖中经常用到,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爆破振动对地面结构的影响问题.当爆破振动超过一定强度时,会对混凝土结构以及圉岩造成损伤甚至破坏.本论文阐述了ANSYS/LS-DYNA爆破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建立了不同埋深状态下的隧道爆破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提取位移数据来总结不同埋深对隧道爆破参数的影响规律.

作 者:董杨 曹延平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4) 分类号: 关键词:爆破参数   数值模拟   隧道埋深   优化设计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篇3

【关键词】足球教学;迁移;规律

我们在足球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心得技术动作时总会用已有的技能来代替所要学习的新的技术动作的某一部分或全部,结果要么促进技能的掌握,要么抑制动作技能的学习,这是运动技能迁移的结果。为了使足球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有效的迁移而避免消极的迁移。

一、迁移的概述

迁移是足球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是影响足球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由知识、技能的学习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在足球教学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技能态度的形成,无一不受迁移规律的影响和支配,故而有人提出“为迁移而教学”。因此,研究迁移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迁移通常表现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影响,通常称为“迁移”。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称为“负迁移”,通常称为“干扰”。

具体到足球教学的实践中,正迁移主要表现如下:?.已经掌握的某些动作技能促进某些新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学习某些新动作有助于巩固和完善某些已经掌握的动作。?.同时学习某几种新动作时彼此相互促进。

负迁移主要表现如下:?.已经掌握的某些动作技能破坏某些新动作的学习和掌握。?.新学会的某些动作破坏了某些已经掌握的动作。?.同时学习某几种动作时彼此相互干扰。

2.正迁移和负迁移产生的条件。主要的条件有:?.新旧对象之间的沟通因素。?.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④.动作的熟练程度。

技能的迁移贯穿足球教学的全过程,技能的干扰与它相比较而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同样的教学方式对于不同的个体,表现也不尽相同,及时外界的条件相同,在不同的阶段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足球教学中因技能的干扰产生的错误也是普遍存在的。

常见的技能干扰情况:?.习惯的用力方法和身体姿势对于掌握正确技术的烦扰。足球的大部分动作几乎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动作技能相反。例如:脚内侧踢球等动作。?.在日常中形成的跑、跳的基本活动能力对足球项目中的跑、跳技术的干扰。特别是跑跳动作,对于初学足球动作的学生来说,表现得特别明显。

二、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体现

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迁移规律,了解到迁移规律可以加速掌握动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地编排教学进度。根据足球教学中的各项目动作之间的纵横关系作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将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基础性的内容为教材中心,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做安排,反映出了知识技能、技术的逻辑结构。这样的教学结构不仅可以简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并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应用,对以后学习其他的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

在足球教学中,要获得迁移还应重视各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对动作之间在技术、技能方面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他们之间的干扰,学生只有在把已掌握的知识得到强化,并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后,才能清晰、有效。

2.加强素质训练。强调身体素质训练,提高专项素质应与良好的身体素质相结合,尤其是专项身体素质。为此,教师和教练往往会在这一方面下功夫。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训练中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加速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是应与多种感觉、感知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的发展相结合。因为新动作的学习,高难度的动作的完成是依赖于各方面的能力的最佳的组合。

3.加强教学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重复练习,这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不断地刺激强化,才能使技能变得巩固和自动化,只有达到了这个阶段,才能在技能变得即使中断练习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下来,并运用到不同的情景中去。

合理运用比较对照的教学手段,是学生从视觉表现中识别引起干扰的几种不同技能之间的不同技术关键,这对限制干扰是很有益处的。

三、结论

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只要深入分析迁移发生的主、客观因素,认真专研各个动作的技术关键以及纵横关系,切实地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贯彻、利用迁移规律,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封飞虎,凌波等.运动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9-01

[2]王瑞元,苏全生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02-01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7-13

[4]弗兰克.足球训练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01

规律影响 篇4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名师起着领衔、示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名师成长的实质是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化高度发展过程,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过程。名师的成长,体现了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共生性与复杂性规律,也表现出“师承效应”与“转益多师”规律以及“马太效应”与“期望激励”等诸多规律。

影响名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很多,解读名师成功的人生轨迹,研究名师的成才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感悟名师的人生智慧,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Z2期

规律影响 篇5

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规律与对策

从文化层面考察,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迷茫与失落都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非主流文化呈现出:从无足轻重到息息相关;从线性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实物世界到虚拟空间;从平面单元到先锋多元的新变化.与之相对应,大学生价值观则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和不稳定性的.新特点.“新变化”与“新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表明,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形式上,直接、内在、自发;机理上,多维、随机、大众、不可控;特征上,社会性、伴生性、现实性;性质上则取决于非主流文化内容的属性和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选择.因此,在应对这种影响的策略上,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看待;以良好的机制消除负面效应;以大学精神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灵魂支持.

作 者:王萍涛 邓彦 WANG Ping-tao DENG Yan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200527(5)分类号:G05关键词:非主流文化 价值观 影响 规律 对策

规律影响 篇6

关键词:油茶;病虫害;气候;规律;影响;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2-1

1 油茶概述

1.1 油茶的分布

油茶分布区的北界在淮河-秦岭一线;南界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东界为东南海岸和台湾;西界是云南的怒江流域和青藏高原的东缘。垂直分布在东部地区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西部地区可达海拔2000米。

1.2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油茶的新梢可分为春梢、夏梢、秋梢和冬梢。通常油茶以夏梢为主。油茶花多着生于生长良好的当年生春梢上,少量发育健壮的夏梢也能分化花芽。花芽分化开始形成于新梢停止生长之后,一般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基本成型。油茶花大多于10月下旬开放,最盛时期为11月。油茶为虫媒两性花,当花朵授粉受精以后,到3月中旬子房逐渐膨大,形成幼果。3月下旬到8月下旬,果实以体积增长为主,至10月上旬或下旬,油茶果实成熟。此时正直花蕾大量开放,形成了花果并举的奇特现象,俗称“抱子怀胎”。

1.3 油茶种植的土壤要求

油茶林地应选择红壤、黄壤、红黄壤地,土层深度60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地下水位在1m以下,pH值4.5~6.5。海拔高度100~500m的低山丘陵地区,应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所选林地要开阔,无寒风,坡度25度以下的中下坡为宜。

2 袁州区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

2.1 地貌特征

袁州区地处江西省西部,东经113°54′~114°37′,北纬27°33′~28°05′。位于罗霄山脉北麓中段,武功山脉北麓。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峰峦层叠,地势较高;中部和东部广布丘陵,地势较低。袁河自西向东于区境中部流过,形成一块狭长的河谷平原。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全区可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区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区内山地红壤一般分布在丘陵地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0%左右。

2.2 气候特点

袁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72天,最低月平均气温5.5℃,最高月平均气温28.5℃。年降水量1545毫米。全年有效积温为4295℃~5340℃,保证率为80%,总日照时间为1532小时。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

综上所述,袁州区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种植油茶,在改造老油茶林地的基础上,广泛种植高产优质的油茶新品种,成为全区油茶种植者和油茶科研人员面临的严峻课题。这里就油茶常见的几种病虫害的气候规律,影响和如何防治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3 油茶病虫害种类与防治

3.1 油茶炭疽病

3.1.1 病害特征 油茶炭疽病主要危害叶、枝梢、花蕾和果等部位,常引起落叶、枯梢、落蕾和落果。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大成褐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联合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病果早落;叶部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为棕色至褐色,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枝干上病斑多呈长椭圆形或夌形,患部下陷,木质部变黑,边缘波状或不规则。大树嫁接換冠时也可在树干上见到溃疡病斑。

3.1.2 发病时间 通常发生时间是5~8月高温高湿季节,7~8月是发病高峰期,成林在8~9月会大量落果落叶。

3.1.3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配合营林措施减少病源,清除病叶、病枝、病果及历史病株;化学防治:在苗期时春夏季节定期喷施1%的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1:1:100)预防,发病早期可用50%的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防治。

3.2 油茶软腐病

3.2.1 病害特征 油茶软腐病又称落叶病,主要在果实、叶、芽和梢上发生,造成大量落叶落果,芽梢枯死。叶片感病后出现棕黄色或黄褐色水渍状斑,病叶在2~3天内脱落;芽梢受害后呈淡黄褐色,并很快枯死;果实感病后出现水溃状淡黄色斑点,病斑中心有隆起的小褐点,常在2~3周内脱落。

3.2.2 发病时间 通常于3~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在南方对于油茶苗期,则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造成苗木落叶后成片死亡。

3.2.3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主要采用营林管理措施,清除树上或地面的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菌;化学防治:1%波尔多液预防效果较好,其次为多菌灵和托布津。

3.3 油茶根腐病

3.3.1 病害特征 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病菌最先侵染地面附近苗木根颈部,起初患部组织褐色,上生白色绵毛状物,并迅速向上及土壤表面扩展。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萎脱落,最后枯死。

3.3.2 发病时间 通常4~5月和9~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8月是重病株死亡期。

3.3.3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从圃地选择开始,注意土壤质地、排水情况等;化学防治:发病后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盖,或50%退茵特、50%多菌灵等浇灌根茎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原有油茶林长期失管,品种退化严重,油茶林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减少,山茶油的生产已全面滑坡。山茶油市场已呈现货缺价扬之势。为此,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着手制订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一股发展油茶产业诱人的潜力股已经形成,并进入我国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项目。袁州区作为老牌的油茶种植基地,也正在为油茶事业的新辉煌而不断攻坚克难,迎头赶上。

规律影响 篇7

关键词:轮胎花纹,喇叭效应,轮胎噪声,边界元计算方法,Acoustic

轮胎与路面噪声是交通噪声的一部分,在轮胎与路面接触的附近区域,轮胎表面与路面之间形成喇叭状的开口,这个开口会对轮胎接地处的噪声产生放大机制,这个现象被称之为喇叭效应。此现象由Klaus Schaaf和Dirk Ronneberger[1]首次提出并做出解释和命名。此后,很多学者对喇叭效应进行了相应的仿真与实验研究。目前对喇叭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Keijiro Iwao和Ichiro Yamazaki[2]对喇叭效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声源频率在300~2 000 Hz之间喇叭效应的最大放大系数高于10 d B的结论;并研究了不同声源位置对放大系数的影响。早期研究采用的试验方法是将声源放置于接地区域附近,Dowling和Graham[3—5]等人通过互易定理改变实验方法对喇叭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很多关于声源和接收点位置关系以及轮胎使用情况对于喇叭效应影响的结论。国内学者陈花[6]等也采用互易定理对喇叭效应中声源位置的偏置距离以及方位夹角进行了实验分析。

目前对喇叭效应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声源与接收点位置关系的研究,另一个是轮胎结构的影响研究。对于前一种影响因素研究者较多,而对于轮胎结构特别是花纹结构对喇叭效应的影响却少有见刊。

为研究花纹结构对喇叭效应影响的规律,通过使用软件LMS Virtual.Lab对轮胎花纹结构对喇叭效应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然后改变纵沟花纹轮胎结构参数,分析这些结构参数对喇叭效应的影响规律,为喇叭效应的研究和降噪轮胎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1 声学模型的建立

1.1 CAD模型建立及网格前处理

模拟计算中采用12.00R20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的1:1模型作为轮胎研究对象,在三维建模软件Pro/E中分别建立光胎及多个带有不同花纹沟结构的轮胎模型,将建立的模型导入网格划分软件Hypermesh中进行完整封闭的轮胎边界元网格划分,得到各种轮胎网格模型,其中纵沟花纹轮胎声学边界元网格模型如图1所示。

1.2 数值模拟方法

LMS Virtual.Lab软件是全球领先专门服务于振动和噪声分析领域的CAE软件,声学计算将使用其中的Acoustics模块。传统的边界元法在计算声场的时候,如果节点数量较多,计算时间和所需要的计算机内存会迅速增加,因此,用传统边界元来计算像轮胎这样的大模型的声场是很不经济的,即便是计算一个体积不大的模型,如果所需的计算频率很高,例如超声波,那么必须把网格画的很密,节点数量将非常多。为了计算网格数量非常多的边界元模型,选择使用快速多级边界元的方法[7]。多级边界元的计算时间和内存与边界元的网格数量呈线性关系,因此采用快速多级边界元的方法计算将会缩短计算时间。采用快速多级边界元法在计算之前应对网格进行处理,通过Mesh Modification命令将轮胎表面网格修改为三角形网格,这是快速多级边界元方法计算的基本要求。

1.3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是控制方程有解的前提,控制方程与相应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组合构成对一个物理过程完整的数学描述。声传递介质材料为常温状态下的空气,参考压强是0.101 3 MPa,空气的密度为1.225 kg/m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计算的原理为声散射,而不考虑声波对壁面的穿透。反射壁的作用边界是轮胎表面和路面反射板,计算时用一块全反射板来模拟路面,声波传导到反射壁时以原来的速度大小被散射。由于是利用边界元方法进行求解计算,在求解过程中,声散射界面为硬边界,即声波在遇到模型边界时会全部被散射,而不考虑吸声现象,所以在分析计算中也不需要考虑轮胎的具体材料。

理论上只要声源的特性不被附近的轮胎所影响,研究轮胎的喇叭放大效应可以采用将一个已知的声源放置在靠近轮胎与路面接触中心处的实验方式。但实际上喇叭区域是一个半封闭的狭小空间,要满足声源特性不被该空间影响很难实现[6]。因此,喇叭放大效应的研究参照文献[3]使用互易原理,即在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前提下互换声源和接收点的位置。

在计算中声源采用的是脉动球声源。脉动球声源是一种均匀涨缩振动的球面声源,即在球声源表面上各点沿着径向作同振幅、同相位的振动。脉动球半径为50 mm,网格同轮胎一样也采用声学网格,壁面为反射壁,平面振动速度幅值为0.02 m/s,辐射频率控制在300~2 500 Hz之间,脉动球声源处于轮胎的中性面上。接收点的位置通过在计算模型中以轮胎接地中心处为原点建立二维坐标,分别以如计算模型示意图2所示的d值和O值进行定位。最终建立的边界元计算模型俯视图如图3所示。

2 不同花纹类型轮胎分析

为了评估胎面花纹是否对喇叭效应产生影响,并验证仿真方法的正确性,首先进行没有轮胎的路面声场仿真得到参照值,然后对光胎,纵沟花纹轮胎以及混合沟花纹轮胎等三种轮胎在不同d值和O值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在进行计算结果后处理时,可以在软件中设置输出相应场点网格上的声场数据,如声压,声压级,振动速度等。为了和已有文献结论进行参照验证,这里选择输出频域声压数据。数据处理时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定义一个放大系数[6],即不同花纹结构轮胎与无轮胎时接收点处频域声压比值的对数值。定义放大系数的类声压级公式(1)可描述为:

式(1)中Lp为放大系数,Pn为相应花纹结构的声压,P0为无轮胎时的声压。

针对不同花纹类型的轮胎,取d为50 mm,100mm时对应O值为0 mm,66 mm,99 mm,132 mm等情况下的放大系数进行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中观察到距离轮胎的轴向位置不同,这些接收点却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周向距离d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轴向距离O的增大,噪声放大系数越小,说明在越远离轮胎轴线方向,喇叭效应的放大机制越弱。另一方面,对于相同的轴向距离O,随着距离d的增大,曲线第一次到达峰值的数值越小,曲线上相应数据点也均有减小,说明在距离轮胎中心周向距离越远的地方,喇叭效应的放大机制越弱。这与文献[3]得到的实验结论一致,证明本文仿真方法有效可靠。

对于不同花纹结构的轮胎,光胎表面最为光滑,没有花纹;纵沟花纹轮胎沟槽较浅,花纹槽较窄,花纹简单;而混合沟花纹轮胎表面最为复杂。这三组花纹轮胎在O=0 mm,d=50 mm时,光胎噪声放大系数峰值为18 d B,纵向沟花纹放大系数峰值为17d B,混合沟花纹放大系数峰值为15 d B,因此说明不同花纹结构对噪声放大作用不同。

3 纵沟花纹轮胎不同结构参数分析

3.1 不同花纹沟拔模斜度影响对比

为了分析花纹沟拔模斜度对喇叭效应的影响,对轮胎三维建模得到如图5所示三种不同拔模斜度纵沟的花纹轮胎。

分别对三种轮胎进行声学仿真,结果处理时三种情况均取场点d=20 mm,O=0 mm处的声压级值作为声场响应进行对比,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频率低于800 Hz时,三种不同拔模情况下噪声放大作用几乎没有区别,说明轮胎花纹沟的拔模在频率不大于800 Hz时对噪声放大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随着频率的增大,这种差异才反映出来,在频率大于800 Hz时,拔模6×15 mm的花纹轮胎在总体上对噪声的放大作用最强,其次是拔模为4×15 mm的花纹轮胎,没有拔模的花纹轮胎的喇叭效应放大作用最弱。说明拔模会增强喇叭效应的作用,且拔模越大,这种增强作用越明显。

3.2 不同花纹沟深度影响对比

为了分析花纹沟深度对喇叭效应的影响,对轮胎三维建模得到如图7所示三种不同深度纵沟花纹的轮胎。

分别对三种轮胎进行声学仿真,结果处理时三种情况均取场点d=20 mm,O=0 mm处的声压级值作为声场响应进行对比,结果如图8所示。

从上面的数据结果图中可以看出,在频率比较小时,三种不同深度花纹槽的轮胎对噪声放大作用影响不大。而在频率大于800 Hz的频率范围内,对比非常明显,三个不同测量点的共同趋势是花纹槽深度越小的花纹轮胎,放大作用越强,花纹槽深度越大的花纹轮胎,放大作用越弱。其中,花纹槽深度为10 mm和花纹槽深度为20 mm的两种花纹轮胎的声场响应最大能够相差8 d B,由此可见,在噪声频率较高的部分,花纹槽深度对噪声放大作用的影响比较明显。

3.3 不同轮胎胎冠曲率影响对比

为了分析不同轮胎截面半径对喇叭效应的影响,对轮胎三维建模得到如图9所示两种不同胎冠曲率截面半径的纵沟花纹轮胎。

分别对两种轮胎进行声学仿真,结果处理时两种情况均取场点d=20 mm,O=0 mm处的声压级值作为声场响应进行对比,结果如图10所示。

从以上两种计算情况得到的结果数据中可以看出:轮胎胎冠的曲率为无穷大时的声场响应会大于轮胎胎冠的曲率半径为956 mm时的情况,这种差异最大能达到7 d B。说明轮胎胎冠在有圆弧存在时,会增强轮胎喇叭效应的作用。

4 结论

(1)只要有轮胎与地面的相互作用的时候,由于声散射的存在,轮胎和路面之间的喇叭口就会产生噪声增强机制;声源位置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大,轮胎噪声的放大作用越弱,同时而随着周向距离越远,轮胎噪声的放大作用也越弱。

(2)在低频噪声的时候,无论是花纹的拔模斜度还是花纹槽的深度,对噪声的声场分布无明显的影响。但是在噪声频率较大的情况下,随着拔模斜度的增加,噪声的放大作用越为强烈。随着轮胎花纹槽的深度的增加,轮胎噪声放大作用越弱;轮胎胎冠呈圆弧状时,轮胎噪声的放大作用会有所减小。

参考文献

[1] Schaaf K,Rooneberger D.Noise radiation from rolling tires-sound amplification by the“horn-effect”.in Proceedings of Internoise1982,San Francisco,1982

[2] Iwao K,Yamazaki I.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ire/road noise.Jsae Review,1996;17(2):139—144

[3] Graf R A G,Kuo C Y,Dowling A P.On the horn effect of a tyre/road interface,part I:experiment and computation.Journal of Sound&Vibration,2002;256(3):417—431

[4] Kuo C Y,Graf R A G,Dowling A P.On the horn effect of a tyre/road interface,part II:asymptotic theories.Journal of Sound&Vibration,2002;256(3):433—445

[5] Graham W R.Influence of tire geometry on the horn effect,INTERNOISE and NOISE-CON Congress 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2

[6] 陈花,毕传兴,张永斌.轮胎/路面喇叭效应的实验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6—01—06.http://www.paper.edu.cn/html/releasepaper/2016/01/90/Chen Hua,Bi Chuanxing,Zhang Yongbin.Experimental study of horn effect.Science Paper Online,2016—01—06.http://www.paper.edu.cn/html/releasepaper/2016/01/90/

断裂影响下的巷道变形规律研究 篇8

1 断裂对巷道稳定性影响规律

一般而言,巷道掘进的不同阶段,应力场发生不同的变化:巷道掘进时,原岩应力场中处于平衡状态的静压力被破坏,应力开始重新分布;巷道挖掘完成后,经过应力的重新分布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巷道围岩才能重新达到稳定状态;工作面回采时,巷道又要经受工作面回采形成的超前压力,此时巷道围岩的平衡状态再次被打破,应力突然增大,导致巷道围岩应力的再次分布,围岩发生剧烈变形[7]。此过程中,巷道的支护体系如果不能适应由应力变化带来的影响,巷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围岩失稳。

如果巷道围岩存在断层,围岩的应力分布将会急剧恶化。尤其是在巷道的拱顶、拱肩以及底板拐角处有断层存在时,会使得主应力更加集中;断层附近的松弛范围也会显著增大;围岩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开挖岩体和断层面之间。当侧方压力较大时,如果围岩内部还存在沿着巷道走向的直立断层,就将会产生更大的变形;断层并不能够使围岩所有部位的变形量都增大,只是在某些特定部位变形量才增大,而在那些非影响部位,受到的力会有所减小。

2 数值分析

2.1 工作面概况

任家庄煤矿11503工作面长度1 500 m,净断面面积11.6 m2,采用的支护方式为锚网带支护。煤层厚度3.6~5.9 m,平均厚度5.08 m。煤层分布稳定,结构单一。煤层倾向为109°~203°,倾角4°~11°。

该工作面煤层直接顶为泥质砂岩,厚度0.8~1.7 m;老顶为粉砂岩,平均厚度22 m。在距风巷F1点约576 m处,受三道沟背斜的影响,煤层倾角发生变化,西翼较陡,东翼较缓,背斜轴部为瓦斯聚积带。在距风巷F1点约496 m处,由于DF1断裂带的影响,煤层遭到破坏,煤体较破碎。

2.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及赋值

基于任家庄煤矿11503工作面地质条件、巷道布置以及断层发育特征,考虑到老顶、直接顶、5煤层、直接底及老底的岩性、空间关系和结构等,建立了该工作面的空间几何模型,见图1。

图1 5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空间结构模型

在岩体变形的模拟计算中,其体积模量K、切变模量G、弹性模量E与泊松比μ的关系如下:

采用摩尔—库仑(Mohr-Coulomb)屈服准则来判断岩体是否破坏,其判别式为:

式中:σ1、σ3分别为最大和最小主应力;C、φ分别为岩石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2.3 数值模拟分析

为了研究采区整体竖向位移和竖向应力的变化趋势,选取工作面中距巷道2 m的剖面为对象,得到回采40、60 m时剖面上的竖向位移和垂向应力云图,见图2~3。

图2 不同回采距离条件下的剖面竖向位移云图

图3 不同回采距离条件下的剖面垂向应力云图

由图2可以看出,回采40、60 m时,工作面后方顶板下沉量约1.25 m,底板上升量为0.75~1.00 m;工作面前方顶板下沉量为0.50~0.75 m,底板上升量为0.50~0.75 m。回采30、35 m时,工作面在断层附近,由于受断层影响,顶板下沉和底板上升都出现加剧的现象,顶板下沉量1.0~1.5 m,底板上升量1.0 m。并且在断层的上盘和下盘交界处明显出现了位移不连续现象,上盘底板非但不上升,反而下沉约0.50 m。表明由于回采的影响,导致了断层“活化”,上盘的底部出现了下滑。

由图3可以看出,因该剖面与巷道平行,间隔仅2 m,在远离工作面区域,受风巷开挖的影响,巷道煤岩层卸压,与巷道在同一水平上的应力偏小,约2.0 MPa,且在该平面的上下应力增加,底部竖向应力的变化明显大于上部。回采工作面前方40 m左右的区域应力开始变小,即煤层遭到破坏,承载能力减弱,应力得到释放[8-9]。断层两侧的竖向应力出现突变,其中下盘的压力要明显大于上盘的压力。

3 现场矿压显现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回采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10-14],在11503工作面风巷与F25断层交汇处附近,断层的上盘和下盘各布置2个测站,其中测站1和测站2布置在断层的上盘,测站3和测站4布置在断层的下盘。

3.1 受断层影响的巷道变形规律

11503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异常区及其附近的风巷两帮距离、收敛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4。

图4 不同测点的两帮收敛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距离地质构造较近的测站两帮距离变化和收敛速度较大,且随工作面的推进,收敛速度呈增大趋势,收敛量约为0.25 m,收敛速度平均为40 mm/d,最高达140 mm/d。说明回采工作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影响比较显著,表现为:随着回采工作的进行,围岩强度下降,承压能力降低,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下易发生帮鼓、底鼓及顶板下沉。相邻巷道的邻近位置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断层的存在,阻隔了巷道塑性区的扩展和应力传递,在断层附近形成应力集中,加之断层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局部产生附加应力,对煤层顶、底板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为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现场监测了巷道中各测站的两帮收敛量的变化情况,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见图5。

图5 模拟结果与监测站实测结果对比图

由图5可以看出,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值大小不一致,其中差别最大的为测站3,距工作面45~20 m内数值模拟结果比真实值大100%左右。随着距回采工作面距离的增加,收敛量呈现增大的趋势。但相比而言,数值模拟结果的趋势性更为明显,原因在于数值模拟计算中,简化了地质条件,以及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1)随着距回采工作面距离的减小,巷道两帮的收敛速度逐渐增大,且在断裂的影响下有增大的趋势,尤其在工作面前方50 m范围内收敛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建议在地质构造异常区采取超前支护措施的范围为50 m。

2)受回采作业的影响,工作面附近断层“活化”,上盘底向下滑动,下盘压力增大,在断层上盘和下盘都存在一个最大塑性区范围,且在断层附近塑性达到最大。

3)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值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得到的巷道两帮收敛量变化趋势相同,即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真实的巷道收敛量变化趋势和规律,表明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摘要:为了研究断裂构造对巷道变形的影响规律,以任家庄煤矿为例,根据该矿11503回采工作面前方的断裂构造特征,监测采动过程中断层两侧煤层顶底板移近量、巷道两帮收敛量等相关参数变化,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利用FLAC3D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工作面前方不同距离段的应力、位移变化规律,探讨了断裂构造对采区的应力场、位移场的影响规律。

规律影响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新鲜桑叶采自河南省洛阳市邙山。无水乙醇、硝酸铝、Na OH、亚硝酸钠等试剂都为分析纯。

1.2仪器与设备

GHRH-20型热泵干燥机,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JY92-‖DN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A-B/N型电子分析天平、UV754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上海佑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SY3200-T型超声清洗机, 上海声源超声波仪器有限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原料预处理及干燥。本试验采用热泵干燥机干燥桑叶[8, 9]。将一定量的新鲜桑叶切除叶柄并清洗干净, 放入蒸锅的沸水中进行烫漂护色5s捞出, 迅速吸干桑叶表面的水分后送入热泵干燥机, 按照试验方案表设置相应的温度和风速进行干燥。每隔一段时间取出样品称重, 直至达到干燥终点 (含水率6%以下, 农业部2012年2月21日发布、2012年5月1日实施的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代用茶》 (NY/T2140—2012) 中规定) 时的质量取出, 进行品质分析。1.3.2黄酮损失率的测定。本研究以桑叶在干燥过程中的黄酮损失率为指标。测定方法如下[10]。1.3.2.1芦丁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120℃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20.00mg, 加85%乙醇溶解, 定容至100m L的容量瓶中, 摇匀, 制成0.20mg/m L的芦丁对照品溶液。1.3.2.2样品中黄酮的提取。将桑叶研碎并过40目筛, 精密称取桑叶粉末5g, 置于100m L锥形瓶中, 加85%乙醇100m L, 超声提取3次, 每次40min。过滤, 并用少量85%乙醇多次洗涤滤渣, 合并提取液, 并转入50m L容量瓶中, 以85%乙醇定容, 即得到待测桑叶中总黄酮的供试品液。1.3.2.3芦丁标准曲线制作。分别取芦丁对照品溶液0、0.2、0.5、1.0、2.0、3.0、4.0m L于10m L容量瓶中, 加5%亚硝酸钠0.4m L, 摇匀, 放置6min。加10%硝酸铝0.4m L, 摇匀, 放置6min。再加入4%氢氧化钠4m L, 加水至刻度, 摇匀, 放置15min。在510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 以吸光度值为横坐标, 样品浓度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19]。计算得标准回归方程Y=8.2585X-0.0157, R2=0.9996, 在0.02~0.08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可用于黄酮的测定。1.3.2.4黄酮损失率测定。精密吸取黄酮供试品液1.0m L, 置于25m L容量瓶中, 用85%乙醇定容, 再取2.0m L, 置于10m L容量中, 加入5%的亚硝酸钠0.4m L, 摇匀, 放置6min;加入10%硝酸铝0.4m L, 摇匀, 放置6min;加入4%氢氧化钠4m L, 加水至刻度, 摇匀, 放置15min。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值 (以未加氢氧化钠的待测液为空白, 样品吸光度值就等于加入了氢氧化钠测定的吸光度值减去空白吸光度值) , 然后代入回归方程中算出桑叶中黄酮的含量, 再由下式计算黄酮损失率y。

1.4试验方案的设计

先进行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根据影响规律, 确定各因素研究的水平范围, 再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2因素的回归试验, 得到回归方程和最佳参数组合等。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干燥参数的单因素试验

选择干燥温度、风速为试验因素, 以黄酮损失率为指标。根据参考文献, 本研究中将干燥温度选定在40℃~60℃的范围内, 风速选定在0.5m/s~2.5m/s的范围内。具体的方案如下。

干燥温度的单因素试验:在风速为1.5m/s的条件下, 将干燥温度分为5个水平进行试验, 40℃、45℃、50℃、55℃、60℃。即有5个试验点, 每个试验点重复试验3次。

干燥风速的单因素试验:在干燥温度为45℃的条件下, 将风速分为5个水平进行试验, 0.5m/s、1.0m/s、1.5m/s、2.0m/s、2.5m/s。即有5个试验点, 每个试验点重复试验3次。

将各因素调至相应的水平, 干燥至终点, 记录黄酮损失率, 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随着干燥温度和风速的增加, 黄酮损失率都是先下降然后再上升。干燥温度在40℃~50℃之间、风速在1.0m/s~2.5m/s之间时, 黄酮损失率小于40%。所以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做回归试验时, 干燥温度的范围可定为40℃~50℃, 风速的范围可定为1.0m/s~2.5m/s。

2.2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回归试验

2.2.1因素水平编码表。由单因素试验结果知:干燥温度Z1和风速Z2的水平选取范围为, 40℃≤Z1≤50℃, 1.0m/s≤Z2≤2.0m/s。根据P=2, 查得r=1.414和m0=5。因素水平编码见表1。

2.2.2试验方案及结果。总试验次数N=2p+2p+m0=22+2×2+5=13。试验方案及结果见表2。

2.2.3统计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到黄酮损失率与各因素间的回归方程为:Y=499.555574-23.39194161Z1+12.62575516Z2-1.206561134Z1Z2+0.2992771417Z12+11.26692144Z22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可知, 回归方程不失拟且高度显著, 可用于指标的预测和参数的控制。利用回归方程, 通过参数优化得到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干燥温度Z1=42.55℃, 风速Z2=1.72m/s, 相应的黄酮损失率Ymin=12.81%。对最佳参数组合进行了验证试验, 结果与分析的接近。

利用回归方程进行响应面分析, 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干燥温度在40℃~43℃, 风速在1.38m/s~1.80m/s的范围内时, 黄酮的损失率小于15%, 桑叶干制品的品质良好。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桑叶干燥的各因素水平可控制在这个范围中。

3.结论

3.1各参数对黄酮损失率的影响规律为:各参数都有一个最佳值, 过低或过高都会使黄酮损失率增大。3.2使黄酮损失率最小的桑叶干燥最佳参数组合为:干燥温度Z1=42.55℃, 风速Z2=1.72m/s。在最佳参数组合下黄酮损失率的最小值Ymin=12.81%。3.3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各参数的控制范围为:干燥温度Z1取40℃~43℃, 风速Z2取1.38m/s~1.80m/s。各因素水平在此范围内时, 黄酮损失率都可控制在15%以下, 从而使桑叶干制品具有良好品质。

摘要:为了提高中药材桑叶的干燥品质, 本文用热泵干燥机研究了桑叶干燥的工艺参数对品质的影响规律。选择干燥温度Z1和风速Z2为试验因素, 桑叶中的有效成分黄酮的损失率Y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各参数的影响规律为:每个参数都有一个最佳值, 过大过小都不好。通过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回归试验得到了回归方程, 通过优化得到使黄酮损失率最小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干燥温度Z1=42.55℃, 风速Z2=1.72m/s。在最佳参数组合下黄酮损失率的最小值Ymin=12.81%。

关键词:桑叶,干燥,工艺参数,黄酮,影响规律

参考文献

[1]周林.桑枝黄酮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04:45.

[2]王珂.桑叶黄酮提取纯化及其降血脂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52.

[3]仝义超.桑叶降血糖降血脂研究及其产品开发[D].浙江工商大学, 2010:58.

[4]桑迎迎, 周国燕等.中药材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中成药, 2010, 32 (12) :86-88.

[5]闫泽华, 张仲欣.中药材干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产品加工, 2008 (2) :63.

[6]夏飞, 周广.CO2热泵技术在中药材干燥加工中的应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10, 31 (6) :42-44.

[7]张家春, 林绍霞, 罗文敏等.中药材干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科学, 2013, 31 (2) :91-93.

[8]张海红, 刘贵珊.苹果片热泵干燥工艺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 2009, 37 (31) :15414-15416.

[9]刘贵珊.热泵干燥技术在脱水果蔬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 2006, 05, 01:68.

规律影响 篇10

一、高价值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政府产业政策导向对高价值企业成长的影响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高价值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很多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 都离不开政府的补贴。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将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诞生了一批高科技高价值企业。这些高价值企业能凭借多年积累的优势, 充分利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 抓住某一产业或行业发展的机会, 企业的发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产业环境变化对高价值企业成长的影响

根据战略管理理论中环境学派的观点, 环境体现为一种经济力量群, 代表行业、竞争、技术和市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不可避免地受到两个外部因素的影响, 即产业技术变革和产业市场竞争,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现有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从产业层面而言,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市场饱和程度的增大以及国外同类竞争者竞争冲击程度的加大, 我国多数制造业企业一直处于利润率较低的生产环节中, 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中属于附加值较低, 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 高价值企业、品牌企业不多,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土地、能源、资源瓶颈制约依然突出, 劳动力成本加快上升, 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对高价值企业而言, 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沿着全球价值链两端攀升与跳跃, 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产业价值链是指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处于不同的企业中, 形成一个连续追加的价值创造过程。产业价值链升级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侧重于研发设计, 致力于技术创新, 从OEM演进成ODM甚至DMS (Design Manufacture Service, 设计制造服务) , 最后发展到OBM。

3. 城市营商环境对高价值企业成长的影响

营商软环境数据来自世界银行集团的营商项目 (Doing Business Project) , 该项目每年发布《营商环境报告》对所涉及的经济体进行营商环境的排名, 该项目评价体系包括10项指标, 分别包括开办企业、申请建筑许可、雇佣员工、登记物权、获取信贷、保护投资人、缴付税负、出入境贸易、合同强制执行、关闭企业、获得电力供应的便利程度。

良好的城市营商软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一是促进生产性私人投资。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私人投资, 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增加创业活动。良好的营商软环境有利于降低创业成本, 并为各种商业创意提供更多的实现机会和激励机制;更频繁的创业活动促进市场的竞争, 优胜劣汰的过程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会推动高价值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三是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个“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环境是有助于扶持高价值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促进高价值企业的健康成长, 才能培育出极具特色的高价值企业群体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 深圳拥有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 培育出了华为、中信、中国平安等明星企业。

4. 企业家精神对高价值企业成长的影响

众多学者和行业相关人士认为:高价值企业必须对行业发展具有超前的准确性判断和凸显公司管理团队领先业内的卓越管理能力。优秀的企业家应具备的企业家精神和战略执行力, 尤其是在特殊的环境下, 这种精神更加重要。具体来说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 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具体表现在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终身学习精神、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企业家能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 敢为人先, 带领企业快速发展和达到成功。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联想、格兰仕、东软和美的。创业家的决心、商业洞察力和个人魅力造就了这些企业的成功。

5. 企业资源和核心能力对高价值企业成长的影响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 同一产业内某些企业的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或能力的异质性, 而不是由外在条件决定的市场结构特征及其产业吸引力, 因此出现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高于产业之间现象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能力的差异。

基于资源或核心能力的视角,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资源管理能力与环境适应力, 而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专利申请量、员工总数、技术人员人数、生产人员人数、固定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等因素。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结合外部环境而选择的一个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空间, 并通过努力经营, 不断强化这一优势, 成为核心竞争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必定具备独特、不易被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从而赢取市场份额和客户忠诚, 即使环境改变也不停止发展。三星的崛起再次证明, 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跻身于世界一流。

二、高价值企业的成长规律分析

1. 高价值企业的成长与产业生命周期的关联性

行业周期性和行业生命周期现状, 这两个角度是我们在考察行业时必须研究的两个重要的因素。行业的生命周期是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它包括了行业的形成、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关于我国行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增长率的变化、厂商竞争结构的变化、技术更新速度、毛利率等指标条件, 分析并描述了我国各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处于导入期的行业有:新能源、医药生物、传媒、社会服务和电子。电子行业我国尽管是制造大国, 但一直未掌握最前沿的技术, 因此也在导入期之列。此外,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 发展潜力巨大, 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属于朝阳产业。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来分析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在一个产业的形成初期, 市场规模较小, 企业在行业选择时主要考虑的因素:第一, 行业吸引力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根本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 每个行业都会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演变过程, 相应地影响着该行业内企业收益率的高低和生产环境的变化。并非所有的行业都提供均等的盈利机会, 因此, 行业选择是企业经营的起点, 是决定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第二, 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影响着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行业背景是重要的考量指标, 对所处行业的企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包括对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的技术趋势和消费趋势、市场需求的方向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因此, 顺应产业生命周期发展逻辑, 在某一时期内, 伴随着行业的快速成长, 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和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 高价值企业也不断涌现出来。

2. 高价值企业的成长与行业景气度的关联性

行业景气度是指受经济周期波动所导致的行业发展趋势变动指数, 会经历谷底、复苏、成长、高峰、衰退和萧条等多个阶段。行业景气度受全球经济状况、出口需求变化和汇率波动等外部因素影响。当行业景气度不高时, 行业整体增长放缓或处于下降, 市场的萎缩或行业利润的下降, 例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等宏观经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3. 高价值企业的成长与消费需求趋势的关联性

消费需求趋势体现在消费者需求不断更新、消费升级步伐加快两个方面。在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更新方面, 今天的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更加复杂, 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也在加快。同时, 新商品的不断涌现、商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极大地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在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方面, 中国市场购买力的不断增长, 消费升级步伐加快, 对更成熟、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新需求也必将快速增长。精神消费行业, 化妆美容行业, 健康行业, 娱乐行业, 旅游, 汽车等行业表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 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比如,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市场, 奢侈品销售额占世界总额的12%, 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9%。

关注消费需求趋势, 符合消费需求趋势的行业会比传统消费行业更多机会, 也有利于培育出更多的高价值企业。因此, 企业需要在市场需求趋势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好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产品, 以保证企业经营的持续盈利, 以至于取得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成长为高价值企业。

4. 高价值企业的成长与新兴产业崛起的关联性

世界范围内许多新兴行业从无到有 (如绿色能源、新型建筑材料、太阳能等) , 技术和市场并非非常成熟, 许多重点新兴技术还处于产业化初期, 因此, 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有可能在全球产业发展和布局中抢得先机, 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这是因为, 新兴行业或全新产品在刚刚出现时, 市场没有竞争, 这使得企业与生俱来获得良性垄断模式。这是因为新型产品 (或服务) 解决了消费者或购买者从未被解决的需求。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也早已证明, 那些最早进入某一新兴行业的企业可以长期主导业界同行, 而依靠后来居上的企业几乎寥寥无几, 例如, 软件行业的微软、汽车行业的宝马、GM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后长盛不衰。同样, 我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是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结论及启示

第一, 顺着产业逻辑选择高价值企业, 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角度选择企业, 是高价值企业选择的关键之一。观察产业结构的变动, 主要从产业的观点和产业政策的倾斜, 以及产业内部的垂直整合产业价值链的变动, 分析社会的转型会引起那些消费发生新的变化。再者, 观察和分析国内外消费市场的主要产品。

第二, 密切监视和跟踪行业和产品寿命周期的变化是高价值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之一。每一个企业都归属于一定的行业。行业的发展, 在不同的周期有不同的特点。企业应该掌握行业的发展规律, 并且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变化。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行业和产品的寿命周期都在不断缩短, 企业必须随时监测和研究。要抓住新兴产业出现的机会, 在新兴产业初创期尽早进入, 那些拥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可能会与众不同。

第三是行业景气指数。通过分析各行业的景气指数, 把握行业运行周期, 选择那些未来处于上升周期的行业, 作为选择高价值企业的目标企业。

第四是从企业能力和经营业绩角度出发, 选择高价值企业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企业的企业家精神、核心能力和主业经营利润的稳定性, 这些因素越好, 成长性越大。通过分析公司成长性指标分析, 如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指标, 寻找未来几年进入高增长的公司。

参考文献

[1] .蒋键.高价值企业评定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市场论坛, 2013 (06) .

[2] .董志强.制度软环境与经济发展——基于30个大城市营商环境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 2012 (04) .

[3] .杨鹏.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憾.中国企业家, 2008 (5) .

[4] .刘旭东, 顾力刚, 高元平, 陈斯琴.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科技管理研究, 2010 (04) .

[5] .曲家文.三星:中国企业可触摸的标杆.新财经, 2013 (1) .

[6] .杨帆.行业特征与估值方法——A股价值方法行业适用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2 (9) .

[7] .余娟, 丁建龙.金融危机下中国房地产企业战略调整能力——基于万科的案例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2 (12) .

规律影响 篇11

摘要:对明水县1971年~2010年日照时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近40年来,明水县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年代际变化及季节变化均呈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在变缓。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春季和夏季减少最明显,秋季、冬季变化不明显,80年代日照时数出现突变,日照时数下降达180小时。日照时数的减少对玉米、大豆、马铃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日照时数;明水县;变化规律;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6.063

气候变化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日照作为太阳活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既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它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之一。任国玉[2]等分析1956年~2002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发现全国年平均日照时数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贾金明等[3]、谭友邦等[4]从不同区域尺度对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也有不同。郭军[5]对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变化特征的分析也发现其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明水县近40年日照时数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明水县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及合理安排明水县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利用1971年~2010年明水县逐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 采用线性方法对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季日照资料分别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日照时数变化

明水县年日照时数变化曲线及其线性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1可知,近40年来明水县年日照时数变化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日照时数变化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率为-6.276h/a,2010年比1971年减少232.6小时,平均每年约减少5.8小时,峰值为2874.8小时,出现在1973年;谷值为2211.3小时,出现在2005年,峰值与谷值相差663.5小时。

2.2 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

由表1可知,明水县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61.2小时,70年代日照时数偏多,较多年平均值高,其他年代均比多年平均值低,80年代呈明显减少趋势,比70年代减少180.5小时,90年代与80年代相当,进入21世纪较80 、90年代明显减少。

2.3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明水县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图2给出了明水县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月~2月)四季日照时数逐年变化曲线。从图2可知,1971年~2010年明水县春、夏、秋、冬各季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同,呈减少趋势,但各季变化情况不尽相同,春季和夏季减少强烈些,秋季和冬季减少比较缓和些,春、夏、秋、冬各季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23.69、-25.35、-4.0、-4.3小时

2.4 不同季节的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

表2是明水县四季不同年代的日照时数平均值,可以看出明水县四季日照时数平均值最高值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下降趋势各不相同。春季日照时数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变化不大,进入21世纪(2001年~2010年)较90年代明显减少,70年代夏季的日照时数平均值较高,之后日照时数明显下降,并且近30年来变化不大;秋季、冬季日照时数平均值近40年来变化不明显,最高值都出现在70年代,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近30年来变化不明显。

2.5近五年日照时数变化分析

明水县2011年~2015年年日照时数依次是:2718.0小时、2415.6小时、2232.5小时、2281.7小时、2235.6小时,2011年日照时数最多,2012年较2011年少303小时,较近三年多近200小时,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春季日照时数依次是:786.1小时、736.6小时、707.1小时、682.0小时、674.6小时,2011年至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依次是:725.7小时、661.3小时、495.5小时、558.7小时、565.1小时。2011年最多,2013年最少,近两年略有增多。秋季日照时数依次是:619.2小时、454.6小时、514小时、558小时、584.7小时,2011年最多,2012年最少,近三年略有增多。冬季日照时数依次是:587小时、563.1小时、515.9小时、483小时、411.2小时,与春季变化相同呈逐年减少趋势。

3 日照时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明水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气候要素四季变化突出。明水县是农业大县,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及马铃薯等,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明水县日照时数近40年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的减少对这三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是,日照时数减少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减少,从而碳水化合物积累减少,最终产量下降。

3.1 日照时数的减少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玉米是喜光作物,由于喜光作物光饱和点较高,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较高,生产潜力较大,强光有利于果实和籽粒的生长,产品中的蛋白质、含糖量等都比较高。而明水县玉米生长期主要集中在夏季,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明水县夏季日照时数减少十分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5.35h/10a, 20世纪70年代夏季日照时数为804.6小时减少至703小时,减少了101.6小时,日照时间过短必然影响玉米地正常发育和成熟,光合速率降低,最终产量下降。

3.2 日照时数的减少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大豆是喜光作物,对光照条件好坏反应较敏感,由于大豆花荚分布在植株上部,因此上部各位置叶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阳光,以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以便将有机养分输送到各部位花荚,才能提高产量。反之光照不足会导致产量下降。

3.3 日照时数的减少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马铃薯属喜光作物,对光照的要求敏感。光照充足,特别是在强光下,光合作用增强,制造的有机物质较多,块茎形成较早,产量较高。但生育期间光照不足会使茎叶徒长,植株抗病力削弱。受阴雨天气影响最为严重,马铃薯晚疫病见病时间早、发病普遍,整体产量将大大降低。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近40年明水县日照时数变化有以下特点: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减少幅度最大,较70年代明显减少,之后日照时数减少变得缓和;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冬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相同,呈减少趋势,但各季变化情况不一样,春季和夏季减少强烈些,秋季和冬季减少比较要小些;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附近的突变现象显著,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从70年代的气候多日照时段转变为少日照时段。而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日照时数的减少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要获得作物优质、稳产、高产,除选育良种和加强病虫害防治外,还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农气技术和措施,才能趋利避害,夺得高产稳产和丰收;近五年日照时数冬、春季变化相同,呈逐年减少趋势,这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这两个季节正值北方取暖季,烟幕天气较多,但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伍红玉,等.近48年华南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2011.79(06):120-125.

[2]任国玉,郭军,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06):942-952.

[3]贾金明,吴建河,等.多时间尺度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4]谭友邦,谢利娟.内江市近40年日照变化的统计特征[J].气象,1996,22(10):27-30.

[5]郭军,任国玉.天津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06,34(04):415-420.

规律影响 篇12

周文生等[1]在充分收集矿区勘探资料、生产矿井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江西武山铜矿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骆荣、郑小战、张凡等[2]据现场综合岩溶地质调查结果,研究了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岩溶发育规律;王艳美、陈植华和王宁涛[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福建马坑铁矿岩溶发育规律;金新峰[4]依托新建铁路宜万线岩溶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研究宜万铁路沿线岩溶发育与分布规律;唐杰、韩爱果、陈强[5]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及地质勘探资料,论述坝址区岩溶发育形态与规模;罗小杰[6]通过研究武汉地区碳酸盐岩条带的分布规律,着重研究了碳酸盐岩线岩溶率随基岩面以下埋深的变化规律;Zargham Mohammad、Ezzatollah Raeisi、Mohammad Zare[7]通过染料示踪试验方法研究岩溶发育规律。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岩溶发育特征所进行的分析,基本以宏观总结性的研究为主,针对性不强,因此,从微观上研究岩溶发育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对隧道开挖及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1 隧道岩溶区水文地质概况

1.1 地层

乌池坝隧道区内地层由志留系-第四系(其中缺失志留系上统和泥盆系下统)碎屑岩及碳酸盐类岩组成,本区出露面积最大为三叠系碳酸盐岩组。其出口端硐身围岩大部分为大冶组,厚度约400m,以灰色薄-厚层微晶灰岩为主,局部夹泥灰岩,下部薄层灰岩夹黄绿色泥页岩,底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夹砂屑灰岩。

1.2 地质构造

乌池坝隧道地质构造详见表1。

1.3 水文条件

乌池坝隧道区内地下水主要分类详见表2。

2 岩溶发育规律

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构造方向、地质地貌等相关。钻孔见溶洞、溶蚀裂隙、溶孔和溶蚀破碎带,溶洞主要集中在-80.000m标高以上。

2.1 岩溶发育与岩性的关系

2.1.1 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

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并进行统计可知,岩溶的发育程度与岩性密切相关。质纯的灰岩比泥灰岩岩溶发育;厚层、巨厚层灰岩比薄层灰岩岩溶发育。

2.1.2 碳酸岩和非可溶岩接触带与岩溶发育

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的岩溶发育突出,因其线状构造的特性,使地下暗河沿接触带普遍发育,如泥盆系中上统,此处为一处暗河,为相对隔水层,岩体完整性好,其洞口处在泥盆系砂岩与三叠系灰岩接触带处,灰岩溶蚀,岩溶发育特别明显。

2.2 岩溶发育与构造的关系

2.2.1 岩溶发育与褶皱

岩溶在褶皱核部较翼部发育更强烈。统计资料表明,岩溶在褶皱轴部及其附近见洞率高,溶洞规模大,岩溶基本斜向发育,且核部发育较集中、强烈。

2.2.2 岩溶发育与节理裂隙

乌池坝隧道区可分为北东向和东西向2组节理。其中北东向节理多分布于背斜核部,尤其是背斜倾伏端,一般具有张性。东西向节理一般表现为剪性节理。张性节理存在一定宽度,因节理面粗糙而利于岩溶发育。

2.3 岩溶发育与地形地貌

2.3.1 岩溶发育与地形

岩溶发育与地形坡度大小存在联系。地形平缓地区易发育溶蚀洼地、落水洞、岩溶漏斗、溶洞、地下河等大型岩溶。而区内发现的溶蚀洼地基本发育于平缓地形地区,地形陡峻地区基本不发育大型岩溶,仅地表可见溶蚀裂隙、溶槽、溶沟、石芽等小型岩溶。

2.3.2 岩溶发育与深度

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控制着本区岩溶垂向上的发育规律。由图1可知,靠近地表时岩溶率越高。所有钻孔线岩溶率随深度增加,钻孔线岩溶率由6%降至0.4%,一般在-80.000m标高以下未见或少见溶洞发育。

3 岩溶发育影响因素研究

3.1 物质条件

岩溶发育是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条件,其决定岩溶是否发育。隧道区自志留系沉积的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地层单位的岩性与化学成分变化较大,相对溶解度各不相同,岩溶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岩层中的氧化钙含量越高岩溶越发育。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及可溶性岩层发生化学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在足够力量的水的流动作用下,被带出岩层,日积月累,可溶性岩层就会产生各种裂隙溶孔等,这种化学-物理作用在岁月的剥蚀下,慢慢蠕变成现在能看到的大型岩溶地质构造,如溶洞、裂隙、管道和暗河等,有的还夹杂着不同的填充物。下渗是指水通过地面渗入到土壤的过程,水在重力、毛细管引力和分子力的共同作用下,在土壤中所进行的物理过程,是形成径流的重要环节。其对地面径流量的形成及其大小有直接决定作用,对潜水和土壤水的增长也有影响,进而影响地下径流、表层流的形成及其大小。

乌池坝速隧道石炭系岩层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在弱酸性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岩溶发育活跃。

3.2 岩溶发育的构造条件

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强度及发育方向相关。区域内地层的空间展布、产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方向和充填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影响着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从而影响岩溶发育的强度、方向、规模大小及岩溶形态。

隧道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层间断裂和西北斜向平移断裂2组。区内形成了次级褶皱、断裂,加剧了岩溶发育,改变了古岩溶的正常分布,使区内岩溶向空间发展和扩大。沿断裂带及两侧岩层,岩体严重破碎,形成了良好的水流通道且主要岩溶发育带方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

3.3 水化学特征

隧道近硫化矿体的硫酸盐型水硫化矿中硫含量较高,与水作用后可产生硫酸,对可溶围岩存在强烈的溶蚀作用。另外大气降雨补给将促使碳酸盐岩分解出侵蚀性,催化区内岩溶发育

因岩溶谷地较封闭,地下水径流及排泄条件相对较差,其可溶性介质含量相对较高,导致岩溶更易发育。

如YK256+580—YK258+000段岩溶谷地中,钻孔见洞率达37.5%~66.67%,平均55.56%;单孔最大岩溶率达到66.90%,平均达到44.65%;单孔揭露最大溶洞(8.80m)、最多溶洞层数(19层)及最多土洞(3个)均位于这3个岩溶谷地之中。小马滩处所有钻孔揭露到的200个溶洞或溶蚀裂隙中,这3个岩溶谷地钻孔揭露的溶洞或溶蚀裂隙达到108个,占全镇所揭露溶洞或溶蚀裂隙总数的54%。

3.4 地下水的循环交替作用

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是岩溶发育的条件之一。区内地下水受西南山岭的侧向补给,在区域构造的控制影响下沿岩层产状作循环运动,通过对钻孔和隧道开挖的资料分析,因深部地下水循环运动较慢,不利于岩溶发育。箐口处的中心地段与小马滩处同因地下水向深部循环运动较慢,不利于岩溶发育;而箐口处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与区域地下水连通性较好,岩溶发育较强。

3.5 岩溶与气候的关系

在大气降水较为丰富、气候比较潮湿的地区,地下水常能得到充分的补给,水源十分充沛,岩溶容易发育。反之,在大气降水少、气候较为干燥的地区岩溶发育较困难。但并非绝对,有些地方地势较低,地下水比较丰富,但是降水相对较少,也容易出现岩溶发育。

4 结束语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出易发岩溶地段为:(1)岩性单一,岩层较厚处;(2)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3)陡倾角可溶岩地段;(4)地层中发育的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岩体破碎地段;(5)地层中发育有大型背斜、向斜的核部等岩体较碎的地段;(6)地面塌陷、地表水消失的地下相应地段;(7)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地段。当以上因素叠加时会更加利于岩溶发育。

参考文献

[1]周文生,汪玉松,陈国栋,等.江西省武山铜矿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2):124-127.

[2]骆荣,郑小战,张凡,等.广花盆地西北部赤坭镇岩溶发育规律『J].热带地理,2011,31(2):565-569.

[3]涂婧,杨涛,刘长宪,等.基于GIS武汉岩溶塌陷区岩溶发育规律研究[J].资源与环境,2014,28(1):49-53.

[4]金新峰.宜万铁路沿线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D].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5J唐杰,韩爱果,陈强.某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岩体的透水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25(1):71-75.

[6]罗小杰.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垂向发育特征及其工程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14,22(1):137-143.

[7]Zargham Mohammad,Ezzatollah Raeis,Mohammad Zare.A dyetracing test as an aid to studying karst development at an artesian limestone sub—aquifer:Zagros Zone,Iran[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7,52(3):587-594.

上一篇:煤矿通风安全技术分析下一篇:仿射非线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