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课程

2024-06-11

综合探究课程(共12篇)

综合探究课程 篇1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综合英语”时仍然存在学习策略欠缺的问题。笔者以所任课班级为对象实施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英语”课程学习策略构建的尝试。以课堂为依托,帮助学生构建了其欠缺的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及社交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综合英语,学习策略,探究

0 引言

“综合英语”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旨在训练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与我国其它同类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类似,宁夏师范学院也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该课程。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他们在精读课(综合英语课)的学习上花的时间多,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纵观近几年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专业四级过级率不难发现,每年的过级率几乎都不超过30%。毋庸置疑,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但学生学习精读课的策略欠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笔者调查了解,多数学生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英语学习策略在学习综合英语,如:反复死记硬背单词及知识点;机械地完成课后习题;忽视文化背景的吸纳及听说练习。学者Oxford(1990)曾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两大类。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三小类;而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联系,又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只有将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宁夏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的学习中所采用的策略来看,他们擅长使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但对于直接策略中的补偿策略、间接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及社交策略使用较少。因此笔者试图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的学习中构建他们欠缺的这几类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的构建

1.1 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根据Oxford提出的补偿策略,语言学习要积极猜测,克服说和写方面的不足。综合英语课也是一门综合技能训练课,所以要充分发挥其技能课的优势,改变以往教师解释,学生被动听课做笔记的教学方法,要多方位、多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说、指导学生多写,使学生体验“熟能生巧”的道理。如:在学习某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讲故事比赛,并将每位学生的得分计入平时成绩;在学习说理性文章时,可以在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特色等,并将学生的发言计入平时成绩。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猜测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和创造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补偿策略。

1.2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确定学习重点,做好每一课的学习计划及评价各自学习效果的方式。Oxford(1990)提出的元认知策略的具体内容有确定学习重点、安排和计划学习及评价学习效果。要帮助学生构建这一策略,教师可设计具体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摸清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在学完每个单元后通过课堂测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效果方面的评价,以便给自己在学习中准确定位。教师可以占用刚上课时的3-5分钟让学生以口头的形式来汇报他们的预习情况,包括对具体预习任务的完成、某单元的重点、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计划等,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为了克服课时有限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以“微课”的方式将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做成“微课”,在上课时利用3-5分钟展示给学生,这一部分可以包含对学生预习任务的解答。此后,在学完某单元,教师可通过做测验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通过其他教师对学生近期学习情况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写互评报告(以小组为单位)或自评报告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也就逐渐形成了。

1.3 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情感

教师可通过口头表扬、鼓励及书面评语等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得到鼓励,控制情绪,形成学习时良好的状态,充满自信地学习综合英语课程。众所周知,小学生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后会非常高兴,喜形于色,其实大学生们也不例外,只是由于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这种心情不会轻易外露而已。试问有谁会受到了他人的表扬和肯定而感到沮丧呢?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受到表扬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加倍努力且十分认真。适时地鼓励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会使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倍增,学习状况有所改善。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书面评语,肯定他们作业上的优点,委婉的道出他们作业中的不足,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又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可积极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上述细节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策略。

1.4 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构建和谐交际

大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大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少,虽然外表沉稳,但内心活跃。他们有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的欲望,有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冲动。这正是大学生们的优势之一。教师可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予他们相互协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彼此发问,相互帮助,互相理解,各抒己见,培养起他们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建立起彼此间的和谐交际,默默地形成良好的社交策略。

2 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

笔者作为“综合英语”课程的一线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上述学习策略的构建和应用,最终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自评报告中获取了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这里总结如下。

笔者将所任课班级(2013级英语4班)一年中两学期的综合英语课成绩做了简要对比,主要对比了优秀人数、良好人数、中等人数、及格人数和不及格人数,班级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这一年中一直进行的是常规学习,在其它各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及策略上没有大的变动,只在“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上按照老师的要求有所变动,所以学生“综合英语”考试成绩的变化可以粗略地视为是他们学习策略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具体罗列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及格和不及格人数在第二学期有所减少,优秀人数仍然为0外,良好和中等的人数均有增加;班级总体平均分也在第二学期上升了3.53分,标准差缩小了1.28,说明班里个体学生成绩距离班级平均分的差距缩小了。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在帮助学生构建了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及社交策略后,学生学习“综合英语”课程的状况有所改善,整体成绩有所提高。

此外,在每一学期末,笔者要求学生写了课程自评报告。从第一学期末学生的自评报告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的改观不大;但在第二学期的学生自评报告中,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在“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明显有了进步,尤其是在听和说方面;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自信心也增强了;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在第二学期的“综合英语”考试中能取得比第一学期好很多的成绩,这一点在上文的表格统计中已经有所显现。

3 结语

“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基础课程需引起学生的重视。实践证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其欠缺的学习策略,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史晓燕.网络辅助自主学习与英语学习策略训练[J].外语研究,2006(03).

[2]王晓丽.西部地区大学生与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英语教师,2015(07).

[3]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M].2版.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2.

[4]张慧.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

[5]周桔.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的一项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2).

综合探究课程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四年级科学中天气单元内容,激活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出问题。

2)、使学生试图认识天气现象中的台风,通过引导,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有关台风知识的课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之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收看台风预报,了解台风,收集台风谚语,为活动顺利进行做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观点,在关心科学的同时关注生活质量。

2)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台风,正确地对待台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收集台风知识,辩证地看待台风。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符号所表示的台风现象。难点:辨证地认识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收看台风天气预报,收集台风谚语,收集因台风而造成的灾难,初步了解台风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课,引入台风课题。

1、课前准备,集中注意力,准备上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科学课本中学过一个单元,这个单元里我们观云测天,了解了风向风速,降水量等等,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是什么吗? 生:《天气》板书

2、接下来老师就考考同学们,来猜几则关于天气的谜语,好吗?(师出示谜面)大家一起猜,猜到请同学大声说出谜底,好吗? 开始:

学生猜谜: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雪)

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线上串,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在地上却不见。(雨)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教师板书:雪、雨、风。

黑板上的这些现象统称为:天气现象

2、除了黑板上的天气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

生:晴、阴天、霜、雾、虹、龙卷风、沙尘暴、台风、冰雹、„„ 师ppt出示几种天气现象图片

这么多天气现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台风,因为在我们的家乡温州每到夏季和秋季,台风天气总是接二连三呼啸而来。每次台风来临,顷刻间大雨倾盆,大树被连根拔起,河水漫过街道。(ppt出示台风灾害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台风吗?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台风么,看你对台风了解多少呢?

台风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台风对我们来说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让我们走进台风》(板书)

二、看视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探究台风之前我们先来一起来看一段有关秋季台风的视频 带着问题:刚才的视频让你对台风知识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

师:的确台风是这样子的,但是有关于台风的知识还有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最想了解关于台风的什么内容,比如台风是怎么形成的,还比如刚刚有位同学提出的„„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根据自己课前收集材料,提出有关台风的问题,并汇报。关于台风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请你写在纸上。看谁提的问题越多,越好。学生幻灯展示,老师评价鼓励。

三、师生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台风的问题,很好,但是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接下来,就请跟随老师是了解台风知识,看看这些知识会不会给你带来启发

获知台风途径,提问有关台风谚语

1、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知道台风要来的?

(看天气预报、看手机信息、看报纸、听广播、上网、观察生活„„)学生说完,老师ppt出示。

2、现代人获知台风的途径有很多。那你知道古代的中国人是怎样知道台风要来的吗?(观察生活现象,总结谚语)

3、那么老师今天也收集了些关于台风的气象谚语,现在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谚语的意思,看看古人是如何了解天气的。

5、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原来那么聪明,没有现代化的工具,照样可以用气象谚语来判断台风的信息。

这些台风谚语,对你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看台风天气预报,提问台风气象数据

1、师:前人的优秀经验我们要继承,但是当代的科学技术我们更要利用。谁知道我们最常 用的了解天气变化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收看天气预报。

2、看一段台风莫拉克的气象预报,你发现台风气象预报中会有哪些关于台风的气象数据呢?

学生看完汇报。(如台风路径,台风级别。。)师出示路径、级别图片,师:不看不知道,原来台风有如此多的气象数据。那么可不可以提出问题研究它呢?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探究台风与人类的关系、台风的命名

1、我们要及时地收看天气预报,了解台风资讯。下面我们来看看刚刚的台风莫拉克给我们带来什么? ——台风莫拉克受灾新闻视频。台风莫拉克给哪里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

3、台风带来的利与弊。

台风当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灾害,但是台风带来的是都是坏处呢? 台风有没有给我们带来好处呢? 生:降水,降温。。

3、课下,你也收集了一些因台风而造成的灾难。

你还知道哪些台风呢?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一会儿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2008年6号台风“风神,7号台风“海鸥、8号强台风“凤凰”,13号超强台风“森拉克”、等)

老师罗列了近几年影响我们温州的台风。Ppt出示

同学们有没有察觉。台风的名字很有意思,有„„可这些命名你们知道是怎么来的呢? 师:是不是同样从刚刚的对话中找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呢?

四、学生提问,布置任务

1、刚才通过了解台风的知识,同学们又获得了很多有关台风知识,肯定对你的问题有一些启发,同学们是不是有了新的研究方向呢?给同学们时间,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再次把自己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讨论汇报,上台幻灯展示,师对问题进行表扬和引导。

2、但是有关台风的知识内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来研究台风,可以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有关台风的知识,及时和同学们分享。

五、小结:

1、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更多更完善的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台风的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提出自己感兴趣更多更好的题目。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后拓展:

综合性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篇3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表明了语文与历史的密切关系,文学可以虚构、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我们总是按照人的样子去描绘上帝”,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特定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历史强调秉笔直书,但史实同样是鲜活生动的,要依靠文学去记载。在分科教学的环境下,大部分的语文课文是文学性的,大部分的历史课文是写实性的,两者都过于偏重于某一面。华师版历史教材最后一章的内容通常是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部分教材列举了大量的著名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尽管这部分内容相对于整本书而言分量轻、比例小,但通过文学作品学史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作品及作者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

术业有专攻,如何上好这类综合性、渗透性强的课文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而且要把握好度,要體现出本学科的特点。七年级下册第19课《文学艺术》讲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尝试着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真正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的目的。

二、案例事件

片段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意思一目了然,学生都理解,为了体现出诗中学史的特点,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同学们讨论:1.结合这首诗以及大家已学过的杜甫的其他作品,你能发现他的写作对象一般是什么?2.他的作品的感情基调通常是什么?3.根据前两个问题,回忆我们在评价杜甫时,说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4.从这个称呼以及作品的写作对象,想想杜甫生活的时代面貌。5.出现这种面貌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与什么事件有关?前两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直接通过作品的表面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第三个问题语文老师讲过,又有前两个问题的铺垫,也比较容易。第四个问题同学们在回答时总是跳不出课本上这首词本身,提出第五个问题水到渠成,很容易与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史实联系。接着我举出杜甫的《石壕吏》,语文课上没有学习过,我也不对字词做解释,让大家读一遍后说说喜欢的字及原因,同学们根据社会面貌、时代背景回答得十分精彩。诗中学史、史中学诗的目的就达到了。

片段二:在词中学史部分,为了使课堂更生动,内容更形象,我特地从网上精挑细选了一段柳永的《雨霖铃》视频,多么柔美伤感的一首词,同学们竟嘻嘻哈哈地看着视频,议论着动画本身制作的好坏,没有仔细体味诗,没有一点感动,学生的反应沉重地打击了走进教室前我所具有的自信心,没想到使用多媒体反而起了坏作用。我说道:“这个视频大家如果觉得不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但课堂上我们还是应言归正传。”话音刚落,有个学生说:“老师,不是视频不好,而是我们根本没学过这首词,对作者也不熟悉,看视频只是觉得好玩。”我明白了,举例时选取的课本上的某位名家的某篇代表作,只是我所喜欢的风格,我认为最能体现他们的特点,我没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是否乐意接受。我顺势问道:“那大家建议我们以哪首词为例呢?”经过协商,大部分同学都同意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语言直白,字面上就包含着许多历史知识,我让学生自己分析,他们首先准确地说出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再将这些内容与苏轼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加深了对作者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综合性极强,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再由历史知识深化对某个作家或同类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整体而言,我对这次尝试基本上满意。

首先,能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在思想上重视这种专业性弱、分量轻的课文。如果按照原来的方法从类别、代表人物及作品、地位等几个方面设计表格或提问,省时省力,但培养学生从文学艺术作品中认识社会的能力就成为空谈,感受古代文人爱国爱民的深挚情怀就欠缺深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就成为口号。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简单地体现在让学生从课本上直接找出答案,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始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围绕着教学目标给学生设立思考、讨论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再次,面对突发事件,不是简单地跳过,而是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使课程能顺利进行。及时采纳同学们的意见,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启示

首先,面对综合性强的课文,教师要改变教学以书本、以教参为中心的局面,对学科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备课时可以咨询相关学科的老师,主动寻求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可以上网下载资源;可以对课文本身进行整合。总之,一切以目标为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

其次,备课只是预设,但教育对象本身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围绕教学目标,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主题探究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 篇4

一、什么是主题学习

主题探究学习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而展开的一系列探索和学习。主题探究强调在一定主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主题教学怎么做

笔者在多年的综合与实践课程中,采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制定计划—体验实践、撰写报告—交流展示、评价补充”四个环节。即教师是“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题探究体现为: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过程的综合三个方面。主题探究的实施种类可以长线、中线、短线实施。

1. 长线: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各地争先创建特色学校。有的是以学科教学见长,有的是以拓展活动见长,也有的以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创出特色。把它做大做强,凸显学校特色,形成品牌。比如成都的双流小学,通过拓展活动形成校园文化;而成都双流镇江中学则是全校各个学科都根据自身学科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全校的主题活动丰富多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研究报告。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见长。整个学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像。厦门的一些学校开展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比如有的是海洋文化,有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的是科技文化,有的是闽南文化,有的是国防教育特色,每个学校努力营造校园文化。但是这样单一的大主题文化活动必须建立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否则就容易落入单一状况,学生的选择性也受到局限。

2.中线(纵式结构):即将一个探究单元主题所包含的若干小课题进行线型组织,使其纵贯几个活动周期,从而使探究内容得以较大程度的延伸与深化。如东北师大附属小学,开展了10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去年获得全国科学成果一等奖。他们特别重视顶层设计,每个年级有一个主题,开发资源,形成了一套模式和课程资源。

东北师大附属第二小学在1—6年级根据学校整体部署,从学校上层整体设计了综合实践的各年级探究单元主题,划分了单元主题统领下的小组探究子课题,在一学年集中进行探究活动。

3.短线(横式结构):学校在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中,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每个月至少有一个主题活动。这个主题可以是课本里提供的主题,也可以是老师个人特长开发的主题,也可以是依学生兴趣而开发的主题。有的班级甚至可以在一个月中将这三种形式开发的主题一起研究。这是短线的综合实践主题。这几种主题在内容上体现螺旋上升式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通过这种必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横式结构:即将一个探究单元主题分解为若干小课题,在同一活动周期内通过小组探究,小组通过各个不同的小课题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实现对单元主题的整合。

主题教学讲明白一些,就是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做课题。不过孩子们做的课题可不能像成人和科学家要求那么高深,而应该以学习方法和提升能力为目的,感受科研过程。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奥秘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研究性学习刚好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基于问题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2)梳理问题,制定计划。(3)体验实践,调查访谈。(4)展示结果,交流评价。也有的学者研究了QRDC模式。

三、主题探究特征

1. 学习活动被置于特定的情境中。从实际需要出发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参与”是情景学习的关键元素。

2.没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解决方案,也不控制学生得出结论。帮助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可能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

3.学习发生在社会交往中,凭借外部资源,个体延伸自己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能存在差异。为了跨越最近发展区,促使新信息的个人或媒体互动,产生新观点。借助图书、网络、社区等资源深化理解,发展新观点。

4. 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共同承担任务、分享技能、相互约定解决问题能力,共同承担任务以解决问题。

5. 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他们决定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什么,以便完成特定的任务。

四、主题探究学习策略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整理了7种主题探究的主要学习策略。(1)问题解决法。(2)信息收集法。(3)深度访谈法。(4)调查分析法。(5)实验对比法。(6)反思评价法。(7)展示分享法。学生的潜能无限,但是要有平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主旨是:每个人都有渴望成功的愿望。渴望被赏识是人的最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渴望被赏识的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赏识需要得到满足,能激起人们前进的欲望。便会激发其内驱力,通过展示平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主题探究搭建学生展示平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探究网络综合布线测试秘籍 篇5

在这个世界上十拿九稳的事情不多,但每个网络和布线工程完工后必须经过测试是确定无疑的。没有测试,就无从知晓网络线缆实际的数据传输能力和今后网络设备投入运行后的工作状况。而且,每一个网络维护和管理人员都不愿意对自己的网络系统一无所知。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因为用户的需求,网络综合布线测试的方法和能力已经随着新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某些方面,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网络综合布线测试人员和最终用户很难分辨和了解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在不同层面上定义和描述当前网络的测试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有哪些进步。

识别

为了测试网络线缆或端口,首先是要识别网络系统的类型和它所提供的服务;简单的网络测试仪一般可以识别网线另一端的设备类型,是10兆、100兆或是1000兆的网络设备,以及双工状态等等。识别网络类型能够让用户了解网络系统能够支持的服务类型和在数据传输能力和容量方面的潜在问题。

早期的局域网是按照不同的网络标准建设,例如令牌环、DEC Thinnet、IBM716等等;最终IEEE提议的以太网系统标准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当前99%网络系统的绝对标准。这个IEEE802.3标准,定义了网络速度的三个级别:10Mb/s,100Mb/s和1000Mb/s。

这个标准使得网络识别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和清楚。现在,网络维护和管理者能够方便地了解所使用网络设备的类型和性能参数等信息;还有,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网络中所有的组件都能够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测试,那就是:网络传输速率。

尽管网络识别是网络测试中最低的一个层面,但它却是一个重要和快速的方式使用户了解网络系统的目前状况。

验证

网络测试的更高层次是验证。在这个层面上,网络维护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网络系统。在这个阶段,跳线、插座、模块等网络系统中各个连接部件的实际物理特性都可以被了解。验证测试可以显示网络中每个连接部件和线缆敷设的具体路由,这样网络安装人员和维护者可以清楚地了解每根线缆是怎样被安装以及它们是否被正确端接。

绝大多数符合ANSI/TIA/EIA-568 A/B互连标准的验证测试仪都带有识别开路、短路、错对和分叉等线对故障的功能,这些常见故障很可能是在压接模块和打线过程中就出现了。通过显示每个独立线对状态可以容易地了解每根线缆端接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除了判别布线错误,验证测试仪一般也具有测试线缆长度和配合远端识别器显示线缆路由的功能。这个线路图功能对于改变和重新配置现有网络结构是非常有用的,

好的验证测试仪还应该具有电池节电、音频发生和测试其他传输介质如:电话线、同轴电缆、普通单对线缆的功能。这些功能和特点可以使用户增加了解决和维护多种多样线缆的综合能力。

验证测试仪是每一个布线安装者和网络技术人员都应该配备的测试工具。验证测试仪可以解决基本的网络综合布线测试故障,及早发现布线安装中的问题和排除今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认证

认证是网络综合布线测试的最高层次技术,它具有认证线缆传输数据效率的能力。以前,认证过程通常是根据预先设置的标准如TIA/EIA 568 A/B进行;然而,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认证也可以测试线缆实际的性能指标,如线缆可实现的最高数据传输速度等。认证测试将确保网络的性能并保证网络可以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以往,带有实际性能测试的认证只是应用于一些大型的网络系统,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它已经成为保障包括所有网络系统,无论规模大小正常使用和运行所必需的测试手段。

认证不仅是最高级的测试方法,同时也是最全面和最复杂的。然而,因为传统认证测试仪昂贵的价格,使很多布线安装人员对其望而却步,因此造成他们不能够完成这项重要的测试工作。 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千兆网络设备的日趋成熟,现在,这个现状正在逐渐改变,应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新型认证测试已经出现,与传统认证产品只能进行类似示波器的频率测试不同,这类新产品的设计理念更加符合现场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它能够更快速地评估线缆的实际性能指标,它除了包括TIA/EIA 568标准中所指定的电气参数外,还增加了网线性能和速度测试能力。

通过使用最新的千兆收发器,这类速度和性能认证测试仪不仅可以完成传统测试仪中近端串扰、衰减、回波损耗、延迟偏移等测试项目。还可以进行诸如误码率、信噪比、千兆网速认证等面向实际应用的测试功能。误码率测试(BERT)是通过在特定时间内在被测网线中所有四个线对上,同时发送高达数千兆的数据流量,并在接收端检测错误数据包的数目和每个线对数据传输时间的差异。通过这些高级的测试功能,可以确定是否被测线缆能够以高达1000Mb/s或100Mb/s的速率传输数据,由于这些测试速率与目前所有以太网网络设备如交换机、集线器的端口速率吻合,因此如果线缆可以通过这项测试,那也就说明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也能够正常使用。可以说,这种新的认证产品改变了 的方法,使用户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自己的网络和布线系统的实际性能,同时,它也将认证测试产品的价位降低到一个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水平。

因此,现在网络安装和技术人员已经可以拥有一个既可以认证网络线缆质量和性能,又可以测量网线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真正实用工具。将认证测试的成本降低有利于网络性能认证的普及和发展,并能够更专业和更有效地进行网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

结论

综合探究课程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实践 情感

在穿越岁月的时空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时代需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的幽默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关心、帮助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自我和他人情感交流能力。而我们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所受的家庭教育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 他们重在智力的培养,重在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往往忽略了个人能力及其它素質的培养。而在学生中间也会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口角,关键在于他们大多数还不知道怎样很好的与人相处,既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又不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缺点。因此对于老师、同学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并不能以好的态度去接受,毕竟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针对上述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感悟。

1.首先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很有必要,大有益处。

作为一代的传承者,受祖辈们思想的影响,一些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传承发扬光大。特别是青少年一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束缚着家长们的思想,子女的学习成了家长们心里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压力”,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情商,也很少考虑孩子的自身感受及精神所需。如今我市各校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在不同程度的提升了我们家长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同时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后,相信很多孩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会有所改变。

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素质教育理念追求“三个适应”即: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并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化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授知、育德、育能、益生”的教学观。授知:即授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育能:即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与动手能力,做到学、思、用结合。育德: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益身: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益心:即让学生的心理负担适度,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3.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

课堂给学生创造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使教师把鼓励带入课堂,把尊重带入课堂,把信任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尊重和信任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在理解和宽容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在学生阶段就有一种能主宰自己与社会的人生体验,为将来走向社会积累经验,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通过增强集体意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学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缓解紧张与失败情绪,以成功经验增强成就感、自信心,相信自己会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帮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责任心,学会自我引导及与别人有效沟通方法,从而提高情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4.把学生培养成丰富情感的人

“学会感恩,与爱同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国泰民安,国强民富”,“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根植于祖国的土壤里”;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亲情情感:它是人间一种最真诚、最无私、最质朴、最厚重、最温馨的情感,“母爱无私,父爱如山”教育学生爱父母;培养学生的友情情感:友情是人间永恒的话题,友情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情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爱是幸福的港湾”。只有心中有爱才会生活的精彩,有了爱才会心存感恩。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充电,提高自我素质,才能走在教育的前沿,才能让时代的宠儿紧跟时代步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品味生活、真诚做人,坦诚做事,用宽容的心理解和关心他人,“以德为本,以爱为魂”。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54

[3]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42

综合探究课程 篇7

1综合布线系统相关行业对中职人才的要求

现在大家随处可见遍布各行各业的综合信息系统, 如交通、小区等监控系统等。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21世纪实际上是网络综合布线的世纪。在此背景下, 市场经济的流动性特点决定, 目前市场需要较多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人员, 同时, 也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开展创新研究, 以推动技术快速发展。技术需要落到实处, 所以对生产制造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很大, 以便实施项目设计、施工、监理与维护。 基于此, 企业提供给中职毕业生的岗位大致分为两类, 即网络布线项目管理岗和网络工程实施技术岗。其中, 生产规模比较大的网络公司通常会招录具有一般工作经验或者学历较高的人才从事网络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而招用的中职生一般是进行具体的实施管理工作。相对应的是, 经营规模比较小的网络公司通常招聘既具有网络设计技能, 又具备网络实施管理能力的人员。考虑到这一实际需求, 笔者对所在中专学校13级网络技术专业22名毕业生实施调研, 结果显示, 实习学生表现不佳, 主要体现在工作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创新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要严格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按企业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2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

2.1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不高

通常来讲, 由于诸多原因, 我国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来源于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 表现为不想继续上学, 而是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被迫来到学校。这些学生由于以前知识基础差, 知识技能训练不够, 长期缺少成功的情感体验, 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 致使学习效果较差。例如:有些学生很努力地学习, 但由于基础比较差, 造成了学习难度增加。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学习信心和兴趣。

2.2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都是十五六岁, 他们没有任何社会经历, 不知道自己怎样选择专业, 更不知道毕业后如何就业。甚至有些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不想早就业, 还有的在家里没人管或管不住, 希望学校来管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脑子比较灵活、动手能力较强, 在操作中, 对操作内容掌握比较快。然而, 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 主要表现为兴趣不高, 学习随意性较高, 完全依靠兴趣学习, 自己感兴趣的就学点, 反之, 比较枯燥的内容则不学, 最终出现厌学等相关不良情绪。

2.3学习方面的自制能力不强

有些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 平时管不住自己, 上课睡觉、 做小动作或者玩手机,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不听课, 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主动完成, 在学习过程中, 很少可以做到专心致志, 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此外, 现在的学生经济条件普遍较好, 生活压力小,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3理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所谓一体化教学, 简单来讲, 就是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 教学中, 将有关专业设备与教学设备同置在一室, 将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一定原则进行重新分解、整合, 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 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在《网络综合布线》教学安排中, 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理论教学转换到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教学, 从而实现真正的理式一体化教学, 具体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 使教学内容编排得更为合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内容的重复, 并相应缩短了教学时间, 极大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实现了良性互动。

4项目教学在网络综合布线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 通常是指师生共同为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综合布线系统设备, 按照企业运作要求, 实施综合布线工程项目教学, 完成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一般来讲, 企业要求工程项目完全按网络工程公司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 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成立材料组、监理组和多个项目经理部, 经理、工地主任、安全员等职位在学生中竞聘产生, 在工程中实现项目管理、材料管理和监理等管理方法, 学生从设计、施工、管理、测试和验收等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各环节得到了锻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实地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实训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实际工程中的系统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 使每一位学生在工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掌握小型布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教学要求, 同时也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职场岗位的短距离对接。

在备课过程中, 将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结合教材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采用以任务驱动教学为核心, 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做到重难点突出、主体分明、 结构合理, 让学生对课程有深刻理解, 然后把具体的知识技能应用在每一个任务上, 使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简单容易,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掌握相应知识。这种知识技能分布并不是简单的分割, 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 是从简到繁的过程, 是各个任务衔接合理紧凑、环环相扣的过程。

5重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

一般来讲, 《网络综合布线》这门课最突出的特点是操作性强, 中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薄弱, 但是他们的脑子灵活, 反映快, 动手操作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将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配, 主要是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重点培养实践技能。为此, 笔者创新教学方法, 通常把课堂90分钟按照五个阶段展开教学, 具体如下:15分钟用来分析理论内容; 60分钟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确保有实践机会;10分钟实施测评, 最后的5分钟对本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实践证明, 此种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心信和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在长期学习中, 逐步熟练使用所需工具, 可以独立完成部分简单的操作技能。

6及时填写实训报告

通过课堂学习, 学生已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及相应操作方法, 如果及时组织学生按照实训报告的要求, 独立完成实训报告, 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回顾和总结,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找出自己的收获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为下一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也为自己树立学习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结语

总之, 在中职学校教学中, 《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设计相应教学模式, 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现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 提供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人才, 其意义可谓是深远而重大。

摘要:《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学好这门课程意义重大, 其可以满足各种通信系统与计算机系统传输的要求, 是为满足具体综合业务需求, 而开发的计算机数据网络系统。网络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对中职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技术人员, 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构企业需求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 使学生能更好掌握《网络综合布线》这门专业技术。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中职,教学模式,项目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华.浅谈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与实施[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9) .

[2]郭惠忠.关于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研究[J].科技风, 2012 (12) .

[3]张云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教学与研究——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 2012 (32) .

[4]刘亚娟.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研究[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3) .

[5]刘贺.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浅析[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1) .

[6]李爽, 邢文凯, 蒋江河.浅析现代网络综合布线系统[J].福建电脑, 2010 (11) .

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究 篇8

一、高职院校英语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Dubin&Olshtain在其Course Design (1986) 认为:一个课程是由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教育观所组成。课程标准是对教学内容的详细和具备可操作性的陈述, 它将课程的宗旨转化为一系列的计划和步骤, 使其成为各个层次上更为明确的目标, 针对某一课程要求可以有不同的课程标准, 将该课程提出的目标转化为符合不同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指出:“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人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统一要求, 采取分级指导的原则。”同时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上, 还提出了宏观上的教学目标, 即“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二、构建以学生的主体的教学模式

语言知识是指对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结构等的认知和掌握;语言能力是指能够正确、自然、流畅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活动;而要达到最终的交际, 是能运用习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在不同场合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流。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因此, 我们可以从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可以积极探索和尝试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

多年以来,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呈现的是一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以最后考试为最终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手段单一, 学生变成了被动的语言接受者, 对英语学习丝毫没有兴趣, 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 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和主导者, 而还是应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要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 围绕不同的话题进行讨论,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后要多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 英语周, 通过排练英语话剧、小品等方式,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收获。此外,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们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和网上资源进行查询和搜索, 从不同的侧面去获取知识, 最后教师对学习效果给予评价。这些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不正确语言学习观, 从正面提升他们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并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教学评估以目标多元、形式多样、注重过程为原则, 以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查。目前, 综合英语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单一, 都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而轻综合能力的考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学生在某一或某几个智能领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多元评价, 才能发掘学生学习方面的优势智能, 以此有效带动弱项的发展。评价的方式要体现形成过程的评价, 体现全面性。形成性评价不仅限于对学生个人, 教师要把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成就评价和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客观的评价相结合。认知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运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 (ElaineT&GeorgeY, 2000)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通过积极思考与课堂交际来构建新的知识系统, 使其综合能力不断的提高。教师应起到组织、监督课堂教学,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评估教学活动的作用。只有正确的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能使教学双边的活动向着更加圆满的方向发展。

总之,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的模式应朝着双边教学的方向发展。以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构建形成性、阶段性、活动性评价体系和终结性评价体系。把知识传授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通过现代化科学的手段,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2]、刘爱萍.LIU Ai-ping综合英语课程基础阶段的教与学[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22 (2)

[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反思与探索[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8 (5)

[4]、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 2005,

[5]、兰冬秀对综合英语课程教与学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 (20)

[6]、许晏玮如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8 (50)

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特点探究 篇9

一、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特点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科学》课程内容主题与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主题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一) 化学物质知识。

1. 常见无机元素化合物。

(1) 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两课程有着共同点, 都要求对“金属的主要性质”有所了解, 不同点是高中部分还要求了解“各种金属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从教学要求来看, 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都不高, 仅限于“知道”、“认识”、“了解”的程度。对于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 初中《科学》对这部分内容的整体要求都不高, 只要求能“区别金属和非金属”, 对于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未作要求。而高中段要求了解的“非金属”却很多, 不仅如此, 还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这些非金属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因此, 初中学习《科学》的学生具备的有关“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 不利于对高中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两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有待加强。

(2) 酸碱盐知识。在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酸碱盐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合物, 初中《科学》要求学生在认识某些具体的盐的过程中, 能够对于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酸和碱的知识, 则要求学生对于酸和碱的性质能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 但是特别强调了对酸与碱性质的应用,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高中化学对关于酸碱盐性质及应用的内容并没有单独提出, 而是都渗透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中。综上, 学生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 能够接受高中化学中关于酸碱盐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2. 常见有机化合物。

中学化学课程对于有机化合物知识处理的特点是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有机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总体了解, 而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则在高中阶段学习。初中《科学》通过日常生活中吃、穿、用都需要的一些有机物, 让学生对有机物有个初步的理解, 对于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并没有涉及。而高中化学则采取分层构建、螺旋发展的组织形式, 在必修阶段要求介绍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和简单应用, 一些关于官能团体系、反应类型及其规律以及官能团的结构、相互转化等的知识则安排在选修阶段进行学习。

(二) 物质结构知识。

初中阶段并不要求学生认识很多元素, 但要求学生对元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提出了要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 并“初步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 并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的物质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未作较高要求, 没有强调让学生树立微粒的观点、结构的观点。从教学要求来看, 初中《科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不高, 仅限于“知道”、“初步学会”这类的低目标水平。而高中化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较高, 包括“认识”、“理解”、“说明”、“运用”等程度的要求。

在初中的基础上, 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扩展了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化学键、元素周期律等内容, 并且在化学1中的“认识化学科学”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还渗透了“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体”等内容。高中阶段对这部分内容突出强调核心观念的建立, 要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原子与元素的关系;原子的内部结构特点与原始性质的关系;化学键与物质结构、化学反应中物质种类变化的关系。

物质结构知识本身较为抽象, 限于初中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水平, 并不要求学生对微观结构与变化的认识一步到位, 但是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 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而《科学》课程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未作较高要求。因此, 两课程在物质结构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还有待加强。

(三) 化学反应知识。

初中《科学》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物质之间的转化等, 并对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应用方面, 如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燃烧、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也设置了相应的内容。这其中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中之重, 课程内容标准中不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的实验, 知道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的实验事实, 而且还要求学生能从微观的组成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教学要求来看, 初中《科学》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较高, 设置了“了解”、“认识”、“理解”、“说明”等程度的要求。

高中化学在初中《科学》的基础上, 在化学1中的“认识化学科学”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渗透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盐的电离”等内容, 同时拓展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相关内容。高中化学 (必修模块) 对这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力图做到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内因与外因、化学反应的外部条件和发生环境、内部动因与外部控制、化学反应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等方面, 多角度、多层面丰富和发展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阶段的化学理论通常是以各种物质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载体展开的。而《科学》课程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质量守恒定律、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常见的化学反应等内容, 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较高, 有利于对高中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两课程在这部分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保持了很好的衔接。

(四) 过程方法内容。

“过程方法内容”靠讲授和灌输是难以实现的, 它只有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才能实现。《科学》中的“科学探究”内容是以“从科学家的探究和作为公民所需要的探究中, 提炼出的一些共同的过程的基本特征”为依据的, 它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并处理信息、解释、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几个方面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而高中化学课程在《科学》课程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探究活动要素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方法的学习要求, 更加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因此, 高中化学课程与《科学》课程对有关“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 具有STS涵义的内容。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STS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 例如能源、环境、材料、工农业生产、健康等问题, 因此在这里具有STS涵义的内容是指“能够体现和反映化学科学与个人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 以及能够反映从历史的角度、个人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化学科学的课程内容”。

无论是《科学》还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具有STS涵义的课程内容都从环境保护、能源与资源、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等方面, 对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给与更多的关注, 具有其它课程内容所不能替代的价值。两课程在这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二、思考

(一) 加强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间的互动。

一个课程从设计走到实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良好的课程方案是否真正切实而行, 只有对实施情况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 找出需要改建和完善的地方。这点对《科学》课程更为重要。因为在初中开设《科学》课程, 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课程编制者应该加强与课程实施者———教师间的互动联系, 深入到教学一线, 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 交换彼此间的想法, 获得统一观点。如通过与学习《科学》课程的高中学生、高中化学教师的交流, 课程编制者可以对《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结构知识方面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 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力争能够使初中综合科学课程与高中分科课程进行顺利的衔接,

(二) 重视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中还有很多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当地运用, 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跳跃, 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 高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能够帮助高一学生顺利度过这段时期。

总之, 综合科学课程的顺利衔接需要课程设计者、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摘要:在初中阶段实行综合科学课程的地区, 《科学》与高中必修化学课程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凸显了出来。通过对二者课程内容之间衔接特点的分析, 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综合科学课程,高中必修化学,课程内容,衔接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综合探究课程 篇10

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工作为驱动, 按实际工作步骤来组织, 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的课程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会计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主要途径。因此, 对《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现状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发展历史悠久, 学科体系相对成熟稳定的文科课程。高职教育历经了多年的改革探索, 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历程中, 教育的理念不断变化, 但是由于《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实践课程, 因此改造前表面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似乎满足了高职教育的需求。但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实践中, 却存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传统的《会计综合实训》后, 在实际工作岗位无法胜任工作的现象。因此对《会计综合实训》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使得该课程融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通过仿真的实训情境,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实施工作过程, 达到会计综合实训目的。

2 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容

2.1 设定课程内容

理论上, 企业的不同工作任务设置了不同的岗位, 不同的岗位由不同部门人员来完成。比如会计核算的工作任务由会计岗位的人员完成, 改造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就是针对会计核算的工作任务进行实训。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很多工作任务可能都由会计人员来完成, 实际上就是单义岗位渗透到了广义的岗位群。比如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除了完成会计核算的工作任务, 还要完成其他工作任务。

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考虑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不仅让他们能够胜任会计岗位的工作, 还要让他们能够把握企业会计工作全局, 能够担任会计主管甚至更高的职业岗位的工作, 在课程中不仅针对会计岗位, 而且还针对会计岗位渗透的其他工作任务, 将各岗位的工作融会贯通。

根据会计人员将来岗位群的能力需求, 课程仿真一个小企业, 假设该企业拟经营的范围, 从企业的工商设立注册开始, 到企业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到企业办理税务登记, 到企业办理银行开户, 最后到企业开始正常生产经营, 以该新办企业从筹备到开始经营一年的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改造后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与改造前相比, 除了达到会计岗位能力的训练目的, 而且达到了会计岗位渗透的岗位群的能力训练的目的。

2.2 课程内容的序化

2.2.1 序化多个会计期间的会计核算工作

选择设定的实训课程内容中, 企业经营范围的拟定, 工商设立注册、办理组织机构代码、办理税务登记、办理银行开户都是一次性的工作任务。企业生产经营的会计核算按照会计核算的程序是按月周而复始循环的, 改造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在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的设定上, 采取只练习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但是这种内容的序化不能满足岗位能力的需求, 在实践工作中, 虽然企业的账务处理是每月循环重复, 但是从会计期间来看, 每个学生应该处理一个会计年度的经济业务:编制12个月的记账凭证;登记一个会计年度的账簿;编制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 (至少应该完成2个月的会计核算)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凭证与账簿的关系, 账簿与账簿的关系, 账簿与报表的关系, 当年度账簿与下一个年度账簿的关系, 会计档案的归档等问题。从目前我国高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内容的序化来看, 都是完成一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任务。改造后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至少涉及2个月的会计核算工作任务。

2.2.2 突破传统的序化内容, 设计模拟仿真工作任务

改造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虽然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实训内容, 但只涉及到了核算的工作任务, 其他一些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在实操中很重要, 但课程并没有设计到, 比如企业销售货物时给购买方出具的货物销售发票的购买, 该工作任务在课程内容序化时没有涉及到。

改造后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课程, 会计工作岗位除了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外, 还按照业务的规律序化会计核算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任务。

3 课程实施效果

3.1 课程总体设计建设及实施效果

3.1.1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在建设时明确了学生在本课程实训时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 从实施过程及结果来看知识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必需、够用”原则, 突出知识为项目服务的宗旨。

3.1.2 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目标。

该目标在设定时遵循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教、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进行了实训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 经济业务的数量偏多, 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训练比较多, 由于时间的原因, 纳税申报的实训时间少了, 通过实训完成后学生填写的实训报告来看, 学生普遍反映纳税申报是他们的工作弱点。在今后的课程设置时, 可以减少经济业务的实训, 加强纳税申报的实训。

3.1.3 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该目标的设定旨在培养学生用会计法的知识熟练会计工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 强化财经法规的运用, 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不断强化职业素养的提升。在课程结束, 企业专家对学生的答辩中也证实了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高要求, 答辩结束后, 银川大地国泰印刷有限公司的会计主管赵萍对我们个别学生的沟通能力很赞赏, 已经有了初步意向要招聘该学生为他们企业员工。

3.2 课程单元设计及实施效果

在课程建设中, 设计了明确的教学单元, 基本符合教学整体设计的要求, 通过实训过程来看, 通过能力目标的实施, 实现了培养学生相应技能目标的目的。实施效果较好。

3.3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及实施效果

根据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特点,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下几项适用的教学方法。

3.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基础教学方法之一, 可以说会计综合实训的实训项目都是在大量提炼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案件教学法的使用增强了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直观教学法

本课程作为实训课程, 对于操作性强的实训内容, 我们教学课件和教师课堂直观演示的方法使学生直接掌握岗位技能, 目前, 我们放置了往届学生的实训作业, 这些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直观演示的道具。教学事实证明, 直观演示法生动形象, 寓教于乐, 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 对规范实训操作、提高实训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

3.3.3 情景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离不开情景教学, 为此,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一定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

3.3.4角色扮演法

会计综合实训的分岗实训与混岗实训教离不开角色的分工,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很快进入实训角色, 产生职业共鸣。

3.3.5仿真会计资料直观教学

为了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大量采用了仿真会计资料, 通过直观教学法达到实训的目的。比如仿真的会计资料, 真实的记账凭证、真实的各种类型与格式的账簿, 与真实票据完全相同的仿真发票, 仿真的银行进账单, 仿真的完税凭证, 真实的凭证装订封面、仿真的现金帐支票、转账支票等。

综合探究课程 篇11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但是,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方面,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加以改进。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职大学语文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学科体系,教学目标模糊。2.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较为混乱。3.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缺乏良好的教材。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并不少,但缺乏优秀教材。4.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实施方法陈旧和评价方式呆板。5.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倾向较为明显。人们对它的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赶不上专业课,而作为母语培育的基础课,它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面对此种情况,我们更要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加强其课程研究与教学教改。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必须花大力气,从调查研究入手,立足于教学实际,认真考察研究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明确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构建完整的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体系,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编写出适合培养目标、满足学生需要的教材。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

(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必须考虑学科的基本特点

大学语文除了具有普遍的工具意义之外,还有不容忽视的人文教育功能。语言文字、文学作品,除了具有识记功能外,还有情感培育功能。大学语文的教学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形成和个人能力的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教材建设中,必须考虑学科的这些基本特点:1.不同体裁的特点。《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编写时,既要考虑文体的多样性,又要考虑每一种文体不同篇目的个性特征。2.不同时代的特点。不同时代的作品会打上那个特定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取历史的、现当代的文化精华,去其糟粕。3.不同个体的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作为人,其个体和个体之间有着不同的风格。个性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对后人的影响也不同。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文人,又有其不一样的个性风采。

总体而言,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个体的文学作品,都在追求着“真”“善”“美”,抨击着“假”“ 丑”“ 恶”,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人精神。所以,在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使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我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精华,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修身养性,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并能走向世界。

(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材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同时又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实际。根据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和这一层次教育的特点,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在教材编写时,应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兼顾它的工具功能。

1.遵循学科基本规律。教材建设要考虑学科的内在规律,既要考虑不同体裁作品的联系与区别,又要考虑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作者作品的比例。

2.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在教材编写时,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现有基础和水平,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学语文教材模式,也不能按照本科教育的要求盲目拔高。总之,要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为原则。

3.侧重人文教育功能。教材的编写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情商缺失、理想信念淡漠和功利主义至上的现象,通过选编思想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的名作名篇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染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新编排体例。前些年,我院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一年一个版本,其缺陷是,让学生永远想象不到世间的美文到底有多少。心中茫然一片。有鉴于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就注意了以历史流线为经,以各个时代的美文为纬,给学生一个历史的整体感。当然,我们的教材永远需要改进,尽管有了一个方向。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有相当一部分篇目需要学生课余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让学生养成看书留下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的习惯,让学生养成不自我解决问题不罢休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综合探究课程 篇12

自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开展以来,关于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涵盖机电专业课程,要把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我的学习意识,并推广于全校的师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技能大赛的要求,对专业型人才进行分析、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让更多的机电专业学生融入此氛围,掌握更多的技能技术,也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通过所学专业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现代制造业需求的技术融入进工学结合的实践项目中,通过对现代制造业的技术技能需要,根据其特有的属性,组织实现具有针对性和高度仿真性的实训项目,其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的操作、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考核等。通过技能模拟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首先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操作理论知识和安全知识的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进行考核,检验学生的技能实践操作水平;再者是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成效进行考核,检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效,找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与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和纠正;最后使教学实现“过程—结果—过程”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看到结果,在结果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技能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企业实践和教学改革、工学结合相辅相成,促进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我校实际,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和特色,结合其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企业6S管理和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使学生认识现代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融入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合理安排上课,制定机电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保证每个机电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提升职业素质。同时设置一本校本教材与企业实践项目模拟相匹配,保证学生在五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综合实训技能的学习,不断奋发前进,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形成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机电专业学生必须获得钳工、车工、数控、维修电工四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根据学生的特色制定不同工种的课程内容,每一个工种安排一学年的技能培训课程,让学生在五年学习生涯中,充分提高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做真正的技能型人才。针对维修电工高级工项目,PLC应用在本台设备中完成操作,并达到一定的技术技能水平。

在学习综合实训课程时,拓展专业技能培训,在企业生产实践模拟的项目上,根据技能竞赛的要求,适当加入培训内容中,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校内技能学习平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保证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相吻合,组织学生上好每一节实训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掌握自己所学的技术技能,所以需要教师安排实训项目的时候必须与企业实践项目接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使自己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安排好自己下企业实践的过程,到企业学习现代制造业所需求的技术技能,跟上当代企业生产的步伐,掌握好一系列的生产流程和工艺后,然后结合学校实际安排学生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其次是安排校内和校外的技能拓展,在校内先把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训练扎实,然后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际操作,向企业实践项目靠拢,实现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这能充分体现学生专业的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展与企业实践相对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保证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项目相结合。

健全训练机制,必须选择一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技术指导顾问,在专业组里面选取有经验的老师加入这一队伍,通过老教师的出谋划策,不断提高专业平台的技能水平,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通过项目辅导和专项训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不断的竞争和竞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保证学生训练的质量和难度,就需要老师的外援,与兄弟学校项目负责人共同钻研、探讨,争取更多的实现项目。

建设“全开放”实训室,由专门的技能实训小组成员轮流到岗,保证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有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每天下午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时可以进入实训室练习,全部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大胆尝试,利用教师的资源,熟练过后让学生自己出题,只要符合该机器的动作范畴,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能力选择自己的生产项目,保障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技能训练试题的选择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结合企业生产实践项目,进行分析、分解,将项目内容层层推进,通过企业生产实践项目融入教学,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项目中加以应用和巩固。

为学生建立技能平台,我校每年五月份为校技能节,由项目负责人命题,结合省市技能大赛、企业生产实践技能,充分融入校园技能平台,考验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可以安排一些社区义务维修等,进入社区进行一些小家电的维修,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三、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在两年实践中,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机电专业电子教研组中得到很好的成效。从大班的教学到小班的教学,从学生掌握程度的角度,再到个别的专项训练,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在过程中寻求不足,经过专业技能训练小组的讨论,落实于下一步的技能实训过程中,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经过企业简单的训练后,很快就胜任企业生产实际,得到企业领导的好评,这给我们一些信息,这个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有成效的,供老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提供很好的道路。

使学校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社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此模式,让老师更觉得自己能力的欠缺,必须下企业好好学习现代制造业生产实践技术技能,同时彻底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深入行业企业,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在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心理原动力,营造勤学苦练的学风,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强化技能训练效果,丰富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促进机电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率看,得到明显的提高,2014年就业率为88%,2015年就业率为95%,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被企业录用为技术员,受到企业的好评。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我们职业院校是有的放肆的,通过努力,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氛围,彰显了我们职业院校的特色———提高专业水平,丰富专业内涵,完善专业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3.7.

[2]王硕.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策略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8).

上一篇:石油机械企业利润中心下一篇:维护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