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综合课程(共9篇)
临床综合课程 篇1
在对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过程中, 实验动物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虽已形成初步的教学体系, 但临床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 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实验动物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按照临床医学专业三年制大专教学大纲要求, 外科手术学和内外科临床课程同步开设。为减少动物资源浪费, 笔者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07、2008级专科层次分别选取4个班共800名学生, 随机分为实验组 (400名) 和对照组 (400名) 。在不改变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组增加综合实验内容, 对照组按原有教学计划教学。
1 实验教学过程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外科手术学动物教学计划为阑尾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胃穿孔修补术, 每次实验课为3学时, 课程结束后实验动物均被掩埋。为减少动物资源的浪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组教学顺序调整为胃穿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 并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增加相应实验内容。胃穿孔修补术结束后, 继续增加麻醉药物乌拉坦的剂量, 造成实验兔子麻醉过度, 并详细记录兔子在麻醉加深过程中的反应, 待兔子呼吸浅而快、瞳孔缩小、角膜反射完全消失、心跳速度加快时对兔子实施心肺复苏术, 并使用呼吸兴奋剂和强心剂抢救;阑尾切除术结束后, 每班8组学生配制不同浓度氯化钾溶液, 观察兔子在不同浓度下的死亡速度;肠切除吻合术结束后,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性或创新性小实验。外科手术学教学任务完成后, 采用同一试题对2组学生进行考核, 试题注重综合应用能力。
2 教学效果
2 组成绩比较见表1。
注:χ2=7.928, P<0.05
2 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外科手术学教学中, 对照组采用单一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动物利用率不高。实验组在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项目, 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1) 增加实验内容, 增强了教学效果。通过增加实验内容, 让学生有了应对异常情况的心理准备, 使其掌握了出现意外情况时的常规处理办法, 锻炼了综合应用临床知识的能力。
(2) 改进教学内容, 提高了实验动物利用率, 节省了教学资源, 降低了教学成本。
4 结论
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教学内容,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能力, 而且充分利用了动物资源,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综合实验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水平
临床综合课程 篇2
综合素质模块从现代企业管理对员工的要求出发,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和员工必备的管理知识,设计八个内容:
第一讲 公司概况及发展规划3课时;
第二讲 公司企业文化6课时;
第三讲 职工职业道德规范3课时;
第四讲 电力法律法规3课时;
第五讲 应用文写作3课时;
第六讲 团队与拓展3课时;
第七讲 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3课时;
第八讲 拓展训练6课时。
培训时间根据课表安排,3个课时的内容根据课表安排上午或下午3个小时,6个课时的内容上午4小时、下午2小时。
培训对象:
国家电网公司新进员工
培训目标:
了解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传递“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了解沟通、创新、团队建设、人际交往等职业技巧,快速进入职业化角色;感悟积极心态,培养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的精神面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学习电力行业基本管理知识,在管理和接受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
师资力量:
培训团队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体验、分享的培训目标,由15名具有一定的理论造诣、又有实战经验的专、兼职培训师组成。团队中双师型培训师9名;副高职称及以上的培训师7名;培训师拥有博士学位的2名、硕士学位的6名。
培训教学方法:
综合素质模块的学习是个接受、认同、行为转化、内化为价值观的过程,重在自我修炼和自我提高。培训师采用双向、互动式教学,注重发挥学员的个人能力,使学员通过课堂参与和体验,提高认识,转变行为方式。主要培训方法有:
1.体验式培训
在拓展训练、公司企业文化培训中,培训师将班级分为几个团队,学员为自己的团队设计队名、队呼、队标,并进行团队展示。设计和展示的过程就是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学员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统一团队的思想、行动和形象。结合企业案例及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学员讨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价值。
2.案例式培训
在电力法律法规、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培训中,将电力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环节,让懂法、守法、守规则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元素。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的培训,将两者融合,引导学员参与案例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学习经
典的解决方法,拓宽学员的思维模式,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效果。
3.任务导向式培训
在应用文写作培训中,围绕日常工作,将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常用的文书写作,如规章制度、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合同与协议、科技论文等贯穿其中,训练学员规范、流畅的书面表达。
4.情景模拟式培训
团队与拓展培训,借助大量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景,通过观察、寻因、理论技巧、模仿、提升、实践等活动,为学员将来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团队沟通提供预演的机会。
5.框架结构式培训
公司概况及发展规划的培训,用数据、图表、音视频等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公司的现状、五年规划、愿景,为学员提供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启发学员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能力、知识结构、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如何根据公司的发展及时增长、丰富、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其它的培训方式,我们在不同的课程中也加以恰当地使用。
培训师要求学员珍惜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发言,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学习载体,不断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伴随着态度改变和行为的整合行动,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电网的优秀员工。
考核评价方法及注意事项:
八个培训内容结束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个人总结,内容包括
1.八个学习内容的要点总结(字数控制在800字—1000字);
2.个人反思和感悟。
总结一般要求交电子版,允许交手写版。
总结提交方式,班长列一份清单注明全班多少份电子版、多少份手写版,请单发邮箱dm8912302@163.com。电子版由各班班长收齐后,以班为单位打包压缩,发送给邮箱dm8912302@163.com;个别学员的手写版总结,由班长收齐交教学楼532,联系电话82999480。个人总结考核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抄袭、复制的总结,评为差。
各专业班级班长提交全班总结的截止日期如下:
1.变电运行专业1—20班2011年10月17日
2.调度运行专业1—4班2012年1月3日3.变电检修1—6班2011年12月13日
4.变电检修7—10班2011年9月24日5.电气试验1—4班2011年11月18日
6.继电保护1—6班2011年11月10日
7.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1—4班2011年12月22日8.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5—6班2011年9月24日
9.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1—9班2011年9月24日10.电力通信1—2班2011年11月24日
11.电能计量1—2班2011年12月28日
临床综合课程 篇3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开设于第四学期, 以临床病例为主线, 在模拟病房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以及模块化训练的形式完成。
本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实践课, 在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上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 具有以下特点并体现了5方面的融合。
(1) 在设计临床典型病例时参照临床护理工作路径, 融入基础和专科技能, 突出病区管理、分级护理、人文沟通、护士岗位职责等内容, 实现了学习内容和岗位要求相融合。
(2) 本课程教学要求在模拟病房/手术室完成, 体现了学习情境和真实工作情景相融合。
(3)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病例设计模拟工作情景, 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岗位任务, 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和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
(4) 从设计病例到组织授课, 均由来自临床一线的护理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授课教师共同完成, 实现了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相融合。
(5) 在考核过程中, 学生分小组抽取临床病例进行综合技能考核, 评分标准包括护理程序实施、临床技能操作、医疗文件处理、健康宣教、护患沟通、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体现了学业评价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2 教学设计
2.1 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 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 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 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 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 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 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
“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 (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 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 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 (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 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本案例模块划分、岗位角色和主要工作任务详见表1。
2.2 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2.2.1 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
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 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 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 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 练习各种操作技能, 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 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2.2.2 教学过程
(1) 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 10人为一组, 共分5组, 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 (写脚本) 、导演 (安排角色和排练) 、剧务 (物品准备) 、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 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2) 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 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
(3) 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 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
(4) 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 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
(5) 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 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 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 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
(6) 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 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 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 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 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7) 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 学生上交实训报告, 教师进行教学总结, 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2.3 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 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 (5人) 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 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 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 单项操作技能, 医疗文件处理, 综合职业素质 (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 的权重进行计算。
3 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 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
(1) 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 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 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1], 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 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 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2], 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3)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3], 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 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 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 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本课程通过一个典型临床病例从诊断、治疗、护理, 再从病情变化到转归的模块化设计, 加入各种护理岗位所需要的全部基础护理以及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 帮助学生在实习前短时间内综合和强化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了职业能力, 同时也解决了高职院校因为学生多、课时紧、实训条件不完善等原因不能满足广泛开展综合实训的难题。另外, 考虑到临床各科疾病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每类教学模块可发挥自身特色、自成系列、单独使用, 这种设计理念使课程具有不断提升的空间, 不仅适合学校学生使用, 还适用于临床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和考核。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体现了教学与临床无缝对接, 符合职业教育的方向和要求。希望在今后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学案例, 满足护理高职教学实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頔.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5) :8-9.
[2]周常青.论岗位导向型的综合课程模式[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8 (9) :22-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4
王庄镇中心小学 徐焕新
一、课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低碳生活”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低碳经济成为了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低碳生活延伸到了生活、工作、交通等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当前全球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理解低碳生活的相关知识,学会节能减排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学会利用处理的信息进行交流。
(2)学会合作、讨论、分析,科学决策,形成共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形成关注人类生活环境的情怀,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将这一现代理念进行大众传播。
三、教具准备:课件、题板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群有趣的动物朋友,想看吗?(播放课件、音乐)
师:它们可爱吗,它们做了什么,让你们觉得可爱?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了解天气变热的原因
师:现在天气为什么越来越热?教师板书现象:天气越来越热。教师指学生回答变热的原因。
师:(课件)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这些气体会使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像厚厚的玻璃,罩住了地球,地球被扣在里面,散不了热,就像被关在温室里面,透不了气,就像发烧一样,所以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教师板书:温室效应。
(三)了解温室效应的影响
师:温室效应有哪些影响?请看一段短片。(播放课件、音乐)
师:这样下去,我们将走向世界末日,那么我们要不要救一救我们的地球?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回答:
PPT显示低碳——
师:低碳生活的概念
师:我们小学生可以怎么做?
教师总结:我们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其实都在源源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排放着二氧化碳气体。
只要我们坚持节约,养成习惯,就能救地球。
(四)确定课题,分组研究
师:给我们的活动起个名字吧!教师板书课题-------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师:同学们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师:学生分组
课件出示要求:1,选出一名组长。2,共同填写题板。
3,小组汇报。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秀一秀。各小组展示
五、教师总结
临床综合课程 篇5
1 现状分析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 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2];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3]。能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 是评价医学生基本技能的标准, 也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1)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进入实习之前, 缺乏足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 学生很难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从而使临床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2) 传统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也就是床旁教学, 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4]受到了极大限制, 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 医患关系越发紧张, 患者依从性差, 学生多, 实践与操作机会少, 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下降[5]。
(3)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 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时, 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 在历年的实践技能考核中, 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执业医师, 这不仅与学生学历层次有关, 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 实习前加强临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 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既适应岗位需求, 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 改革实践
针对现状, 我校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技能强化, 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利用实习前最后3 周进行的强化训练。
(1) 制定教学大纲。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将适应岗位需求并符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实践技能部分) 要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梳理出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 与临床接诊患者流程相符, 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断 (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 、外科基本技能操作4 部分。
(2) 编写配套教材。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 故由学校资深教师及临床一线专家一起根据教学内容, 编写了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教材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编写病史采集部分的训练内容, 在体格检查中将技巧性强的如心脏叩诊、听诊, 肝、胆、脾触诊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把基本的典型的心电图 (如房室肥大、早搏、心肌梗死等) 与X线片 (如靴型心、梨形心、肺结核、肠梗阻、肱骨骨折等) 的判读纳入辅助检查部分教学内容中, 选取临床常用外科基本技能操作作为培训项目 (如心肺复苏术、穿脱手术衣、换药术等) , 将规范的操作步骤、明确的诊断标准等写入教材, 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不仅指导教学实践,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 优化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教学等方式实施, 利用临床实训中心, 以临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训初期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学生互为“医患”分组模拟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 使学生成为任务引领下的行动主体,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在教中学、学中做, 教师则为指导者、协调者;强化训练阶段采用反复训练、以考促练方式, 通过口试、操作、笔试等增加随机考核次数,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的综合培养。
(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 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 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1根据培训及考核项目, 组织相关教师研讨, 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 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 客观公正。同时, 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占总成绩的30% , 主要包括小组考核 (占10%) 、教师评价 (占10%) 、考勤 (占10%) ;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 包括病史采集 (占7%) , 体格检查 (占35%) , 外科基本技能操作 (占14%) , 心电图分析 (占7%) , X线片阅片 (占7%) 。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另一方面也避免一次性考核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3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方式, 进行多次客观考核, 以考代练, 以考促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6]。实践技能考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模拟其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接诊患者的顺序,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提前了解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步骤。各站技能考核项目均由学生随机抽取, 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评分。各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 按比例组成终结性评价成绩, 并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一起计算出总成绩。
3 取得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 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 学生对在校期间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就是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他们认为这门课对其帮助最大, 当然, 这也与前期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我们对2007 级之后参加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往届未参加该课程训练的学生, 毕业一年后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人数与通过率进行了比较, 2005 级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考试312 人, 通过考核203 人, 通过率为65%;2006 级参加考试304 人, 通过考核203 人, 通过率为67%;2007 级参加考试368 人, 通过考核276 人, 通过率为75%;2008 级参加考试382 人, 通过302 人, 通过率为79%;2009 级参加考试359 人, 通过295 人, 通过率为82%。通过比较发现, 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明显提高。
4 改进优化
实践表明, 在学生实习前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十分必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 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 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转变, 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 尚需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1)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各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还需要扩充培训内容, 如将妇产科、儿科等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 在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部分增加CT、MRI阅片等。
(2) 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 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技能训练, 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
(3) 利用校园网, 将培训相关内容的教案、课件、录像等上传到网站,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业余时间自学和训练。网络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 是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终身学习的园地与良师益友[8]。
摘要: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 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实习前3周, 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通过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 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工作, 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的转变, 顺利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训练,岗位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茹金泉, 唐继志, 谢军军, 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评价[J].健康研究, 2011, 31 (4) :317-319.
[2]蒲永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医学, 2011, 40 (21) :2114-2116.
[3]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 (2) :165-166.
[4]张剑, 葛颂, 杨德琴, 等.新形势下口腔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口腔医学教育, 2010, 20 (10) :604-606.
[5]蔡雪黎.实行诊断学全程教学, 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9) :17.
[6]孟红旗, 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11) :1807-1808.
[7]李淑文.专科医学生实施技能过站考核综合训练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5) :138-139.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辩证关系 篇6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史乃至整个历史的一次伟大进步, 而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 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又是课程近代化的一个标志。分科课程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分科课程注重学科的分门别类, 强调知识发展的纵向逻辑结构, 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渗透, 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只注重与本学科有关的部分, 而忽视那些用来解决综合问题的交叉性知识。而对学生来讲, 就认为不同学科之间有严格的界限。由此看出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点在教与学中都被忽略, 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面都受到传统分科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还有, 当今与未来世界都面临越来越多错综复杂的问题, 而趋于僵化的现有学科体系又难以纳入人类研究的最新成果, 与更新课程的需要之间也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 人们纷纷献计献策, 向综合课程探求出路, 试图走出分科课程的困境。
而综合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早期时候的课程就是以综合为特征。只是综合程度比较低, 仅仅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个模糊、朦胧、不精确的认识, 例如中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人类的文化知识也初步显现出综合化趋势, 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因此, 对学校中的课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课程理论也开始走出“泰勒原理”框架的束缚, 从多维视角来审视课程, 积极倡导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建”。“‘概念重建主义者’对分科课程的深层反思和批判为综合课程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这是继杜威之后, 综合课程理论的又一次历史性进步, 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综合课程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那两者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两者不是对立关系
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 知识的迅速膨胀以及更新速度的加快, 使得分科课程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愈发显现出弊端和局限。因此就有人认为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类型, 是作为分科课程的对立面出现的, 因而极力推崇综合课程。其实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在课程发展过程中都是由来已久的, 古代或者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 但“古代的综合是低水平的, 是人类认识初级阶段的表现, 是以人类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模糊、朦胧、不精确认识为基础的, 并不是一种自觉的选择”。到了近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探究视野的开阔, 分科课程开始占据主流地位。但这种人为地划分学科门类的方法, 割裂了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性, 开始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而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人类研究自然的行为手段与方式的不断更新, 又使得综合课程的出现成为必然。但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分科课程, 而是作为分科课程的一种改进形态而出现在学校课程当中。两者的演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两者的联系是绝对的, 而独立只是相对的, 分科是综合的基础, 没有深入的分化就没有较高层次的综合。因此, 综合课程并不否认分科的设置, 而是在学科之间试图建立联系, 使学科之间的界限富有“弹性”。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 现行的学科课程已包含有综合课程的特征。提到中学物理课程我们都把它当作是一门课程, 但实际上里面已经包含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原子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有中学的数学课程也不再分代数和几何, 而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因而它们都已包含综合的思想在里面。但由于受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历来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本位, 因此徒有综合的形式, 而起不到培养综合能力的教育功效。这实际上是停留在学科水平上的一种综合课程, 它强调的还是学科内部知识的重组和改造, 而且由于自身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不变的体系而独立于其他的学科, 其实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也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综合课程有很大不同。
三、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出现并不是简单地由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特点决定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由人的认识发展阶段决定的。因而在教学中, 两者以不同的认识水平为基础, 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有两种方式: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 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重视事物自身的特点, 了解事物的个性和特殊规律。在客观世界中, 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本来都是相互联结的, 人类为了认识的方便, 先把需要研究的事物孤立起来再讨论。然而, 这样做并不是分析的最终目的, 而只是一种手段, 是为了更好地深入细节, 从而为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而积累资料。“综合, 就是在思想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 追求事物的共性与普遍规律。比如在自然界中各种金属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同时又有着深刻的统一性。当我们单独研究各种金属时, 暂时把他们隔离开来。当把握了金属各自的特性之后, 再用综合的方法, 把这些联系恢复起来。这时金属之间的辩证发展图景就展现给了我们。分析由于着眼于局部的研究, 容易使人片面地看待问题。而综合能克服分析的不足, 展示出事物的整体特性。因此, 这两种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所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任何一种都将造成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因此, 对于两种课程形态, 不能简单地评判谁好谁坏。在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他们都各有其优越性, 分科课程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而综合课程更强调发展学生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独立性, 而综合课程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联系性;分科课程注重学生的认知功能, 而综合课程更注重教育的心理、社会和整体功能。因此, 两者在功能上市互补的, 分科的彻底取消与不加节制的综合都是有害与不恰当的。
结构型的综合课程注重知识结构的重组, 虽然试图打破学科界限, 但对分科持一种尊重态度。而功能型的综合课程则完全打破分科结构,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从而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整合、智力与情感的整合, 以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生活体验。因此, 功能型的综合课程才是综合课程发展的综合趋势。
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通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因而结构型的综合课程必须向功能型的综合课程转变, 与分科课程结合在一起培养知识全面、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从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临床综合课程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及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训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
(一)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涵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模块: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即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当今最先进的技术,理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信息技术教育是连接其它三个模块的“桥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砝码。
(三)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使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的学习方式。
1. 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 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协作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协作性,使学生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教师就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教师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一)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前提。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仅要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与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伟大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8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首先,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 让学生能自由、创新地展开学习活动, 是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时代的要求,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 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通过活动, 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 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和创新精神, 并促进个性生长。它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映了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首先, 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而还应当重视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体验性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从这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出发, 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他人、社会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而发展学生完满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均衡发展。
其次,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课程, 让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 融入自然, 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开辟了大量空间。它反对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倡导自主探究和实践, 在自主探究中, 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 它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关照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经验, 以开放性的内容框架, 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表现的过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性课程, 指导教师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就学生的发展而言, 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 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 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1.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
2. 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核心就是过程的实施。教师的指导要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 引导学生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以任务为取向, 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
3. 教师要改变学生观
教师是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积极的引导, 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4.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
教师必须以启发式的引导性的教学取代知识灌输, 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这样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5. 教师要转变评价观
评价功能在于提供反馈以改进学习,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注重过程,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展现个性化的存在, 展现多元的思维能力和发展的潜力。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它的推行必将对学校课程带来新的生机和改观,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让我们用行动让新课程中的亮点亮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临床综合课程 篇9
一、两类课程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 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 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 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错觉。其实,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两种课程体系,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 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 也就是说, 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 (3) 两者开设的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 可以分散安排, 也可以集中安排。”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权限上,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 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 (2) 从设计上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 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 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 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 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 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 是必修课, 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二、两类课程的设计
当前, 在学校课程实践中, 许多学校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 也有的学校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 从而降低了新课程的整体效能。因此, 我们认为在两类课程的开发中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课程设计须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
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是校本课程, 其目标总是指向学生的需要, 因此在开发课程时, 应针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需要,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的,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进而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 课程设计须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中
植根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所开发的课程,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 主题的来源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世界, 增强生活责任感;第二, 主题富有趣味性,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主动地参与实践, 克服活动中的一些不可预见的困难, 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第三, 主题具有开放性特征, 选题在结论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它充分体现了作为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特征。在实践中, 可以尝试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提升为校本课程, 选取他们自己关心的身边的话题为主题, 这必然能激起同学们的足够兴趣, 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
(三) 课程设计需整合学校内各学科、各部门资源
为了克服课程设计时教师单枪匹马的行为, 应充分挖掘学校整体的师资力量, 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指导, 互相借鉴。“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成为行动指南, 这不仅可以拓展课程的视野, 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课程推进时来自教师的抵制心态, 还可缓解该课程专业教师奇缺的矛盾。
此外, 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团支部、少先队等各部门的活动, 把它们纳入统一的校本课程的规划之中, 努力使设计操作流程充分发挥“整合完善”的功能, 体现出“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 可大大减轻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压力, 减少对学生正常学习的干扰, 确保学校教学的稳定。
三、两类课程的整合
现阶段, 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整合是推动学校课改的必由之路。两者的整合开发意在寻找一个切入口, 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突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实施, 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资源, 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开发一些课程资源, 并将学生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资源充实到校本课程中。
(一) 着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 而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求助于学生活动、体验过程, 在活动中、体验中获得发展, 必须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式。
1.“校本课程”综合化:
校本课程不单是以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 它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 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 可以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以及开展综合活动。
2.“校本课程”实践化: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让他们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 或特定的活动场所 (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 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3.“校本课程”活动化: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依托校本课程所开发的项目开展活动, 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深度探究, 得出自己的结论。校本课程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
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应源于学校, 只有充分选择、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借鉴校本课程教师集体研究开发、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理念和原则, 集中教师的智慧, 最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同时, 利用校本教研作为动力,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实践。
3.“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像校本课程一样深入社区, 活动主题应更多的取自社区, 以社区为课堂, 服务社区, 研究社会。
四、两类课程的发展
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的管理, 提高课程的质量, 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1.求特色。把课程的发展作为展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 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雕细琢, 规范每一个流程。精心培育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 逐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求亮点。要善于抓住课程中的亮点, 并将它逐渐放大, 使课程建设向着规范有序、富有内涵品质、充满生机活力的方向稳步持续发展。
3.求成果。要加强学习, 勇于创新, 做好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 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提高实施质量, 并注重成果的形成和积累。
4.求影响。通过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使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增强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临床综合课程】推荐阅读:
临床综合素质06-28
临床综合干预08-04
综合临床护理干预08-21
胃癌综合治疗临床分析07-03
临床犬中毒综合诊治07-08
综合院校临床医学07-25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07-06
脑心综合征临床分析07-29
儿童常见的临床综合征08-17
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治疗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