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血肿

2024-12-01

术后血肿(共10篇)

术后血肿 篇1

从2000年1月开始, 我们对所收治的65例硬脑膜下血肿, 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以康复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护理, 收到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5例, 男56例, 女9例;年龄2岁~78岁, 平均年龄42.6岁, 其中50岁以下28例, 51岁以上者3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临床表现:头痛头昏27例, 肢体偏瘫或乏力26例, 意识障碍6例, 言语不清6例, 伴眩晕15例, 双侧耳鸣3例, 视野缺损1例, 轻微精神症状1例。

2 结果

65例中, 痊愈或达到出院标准61例, 去皮质状态生存1例, 死亡3例。其中, 肢体偏瘫或乏力26例, 肌力恢复正常;言语不清6例, 全部恢复语言沟通能力。

3 康复护理

硬脑膜下血肿为临床常见病, 患者大多出现记忆障碍等精神症状, 定向力、判断力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性格改变。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拔除引流管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训练, 主要以锻炼肢体的主、被运动疗法为主, 辅助认知障碍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

3.1 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训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持关节活动度, 特别对肢体偏瘫者, 以抑制痉挛的发生与发展。坚持对患者各个关节进行轻柔被动活动, 还应督促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主动活动。训练的程度及方法要因人而异, 要制订功能训练计划, 逐步使患者自理活动达到最佳水平。

3.2 认知障碍康复训练

认知障碍主要分言语障碍和思维能力、记忆力障碍。前者主要表现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 多见于脑损伤患者, 我们采用刺激促进法, 即由护理人员提供刺激疗法以激起患者的特殊反应;采用交流促进法, 即利用接近实用交流的对话框及信息在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双向交流传递, 并通过做游戏等使会话交流轻松愉快, 提出问题使每个患者回答或抢答, 此法既能训练记忆力, 又可促进理解和表达能力。后者主要由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讨论问题来提高思维能力、记忆力, 对患者的提问要耐心解释, 不厌其烦, 循序渐进。

3.3 心理障碍康复训练

硬脑膜下血肿术后因病程较长, 康复见效较慢, 多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表情淡漠、嗜睡等症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谈, 认真耐心地听其倾诉, 增进双方交流与沟通。对有自我贬低、失望等情绪低落、消沉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协助其密切与周围人群的关系, 逐渐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 同时指导其家属在精神上、生活上多给予安慰和支持, 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还要应用行为矫正疗法, 使患者学会放松自己, 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安排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逐步消除焦虑、抑郁与恐惧心理, 树立起生活的兴趣和信心。对症状较重者, 应酌用必要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疾病、交通事故、创伤等造成的硬脑膜下血肿患者有明显增多之趋势, 对其术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受压脑组织部位的侧支循环的轴突突触联系建立, 恢复神经传导, 使对侧大脑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代偿重组, 促进中枢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本病患者因病情较重, 病程较长, 打击较大, 所以多有抑郁悲观情绪, 及时调整其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增加抵抗力、免疫力, 促进术后尽快康复。研究表明, 抑郁情绪可引起躯体功能和心理障碍, 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因此, 对患者除及时治疗躯体疾病外, 术后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十分重要。而且患者出院后仍需在家庭或社区继续接受康复医疗, 患者心理健康同样影响生活质量。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护理人员应跟踪给予更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给予康复训练指导, 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各方面功能。

术后血肿 篇2

【关键词】 剖宫产;不同部位血肿;超声表现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51-02

近年来,剖宫产数量不断攀升,加大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产后出血属于最为普遍的剖宫产术后并发症,该并發症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剖宫产术后不同部位血肿。剖宫产患者一旦出现产后出血现象,相关医护人员必须尽快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我院超声检出的20例剖宫产术后不同部位血肿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孕妇年龄居于15至42周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29.4±2.8)岁,产妇分娩时胎儿孕周为33至42周,对全部产妇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

1.2 仪器与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超声诊断的仪器为美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GES6。将探头频率调整为3.5-5.0MHz,若患者血肿部位表浅,则使用高频探头,将探头频率调整为6.0-10.0MHz。完成剖宫产手术后第2天或者第3天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进行检查时患者膀胱应处于充盈状态并取患者仰卧位,进行包括斜切、横切以及纵切等多角度扫查,对患者腹腔、盆腔以及子宫内情况进行观察,同时明确患者盆腔、腹腔、子宫直肠陷窝以及双附件区是否存在积液或者包块。对患者进行子宫纵向扫查时,为了清晰显示患者子宫下段切口,需使探头在其切口处左右倾斜,同时观察患者宫腔内是否存在积血、切口边缘是否存在包块或者浆膜层是否存在中断现象。从患者脐部对其进行斜切、横切以及纵切等多角度检查,观察患者腹直肌深方、内部、前方以及皮下是否存在异常回声[1]

2 结 果

2例患者皮下血肿,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皮下脂肪层内部存在无回声血肿,能够探及细点状回声,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8例患者腹直肌周围血肿,超声检查显示患者腹直肌深方、内部以及浅方存在不均质中低回声包块,其形状为梭型或者长圆形,对其进行保守治疗。5例患者子宫切口处血肿,超声声像图像表现为有不均质中低回声包块存在于患者子宫下段切口区域,该包块向患者膀胱凸出,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5例患者阔韧带或者合并腹膜后血肿,超声声像图像表现为患者子宫一侧存在不均质中低回声包块,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3 讨 论

根据血肿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腹腔血肿、阔韧带血肿、膀胱翼血肿、膀胱后血肿、下腹壁筋膜下血肿、腹直肌血肿和表皮伤口学会总等。本次研究中按照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的不同对血肿进行如下分类:阔韧带血肿合并腹膜后血肿、子宫切口血肿、腹直肌及周围血肿以及皮下血肿四类。

皮下血肿超声声像图主要为患者皮下脂肪层内部或者腹直肌剑鞘浅方存在无回声血肿,血肿局部存在隆起现象,范围较小且血肿表浅,血肿所在处腹壁皮肤有瘀斑且色泽异常。皮下脂肪层内低并无回声且能够探及细点状回声为皮下血肿的超声表现,对患者进行加压包扎后血肿现象消失。

腹直肌周围血肿超声声像图为患者腹壁内腹直肌深方、内部以及浅方存在不均质中低回声包块,其形状为梭型或者长圆形,多位于患者腹壁或者肌层内,腹壁下血肿凸向患者腹腔,可能存在单个部位血肿也可能存在多个部位血肿[2]。临床上通常难以有效鉴别膀胱后血肿与筋膜下血肿,超声检查则以膀胱为定位标志,膀胱后血肿位于患者子宫下段前以及膀胱后,筋膜下血肿位于患者膀胱前方。本次研究中,患者膀胱后血肿全部向患者膀胱凸出,特征明显,容易辨别。

若剖宫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那么患者子宫切口浆膜层完整、清晰,表面有轻度隆起或者呈平滑状,肌层不存在中断现象,盆腔内部没有游离液体,或者液体较少不易发现,切口处有不均质中低回声。若患者没有取得理想的恢复效果,则子宫切口处血肿超声声像图像为切口处浆膜层模糊、隆起,有不均质中低回声包块存在于患者子宫下段切口区域,肌层回声不清晰,子宫切口处血肿超声声像图像多显示为向膀胱凸出,但是也存在位于切口的可能性,必须与妊娠残留物以及宫腔积血做好区别。

阔韧带或者合并腹膜后血肿超声声像图像表现为有边界模糊的不均质中等回声包块存在于患者子宫一侧,形状为类圆形,若患者合并腹膜后血肿,包块会呈现出较大体积,而且可以上延至患者肾脏或者肝脏间隙部位。本次研究中,5例患者阔韧带或者合并腹膜后血肿,对其中1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结果显示正常,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症状对其进行第二次检查发现异常。据推断,患者新形成的凝血块体积较大与肠管回声混淆,导致诊断错误。此案例说明为了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疗,在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血肿诊断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体征、具体症状同时结合超声动态检查以有效保证诊断效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2例患者皮下血肿,8例患者腹直肌周围血肿,5例患者子宫切口处血肿,5例患者阔韧带或者合并腹膜后血肿,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超声声像图像表现,方便医生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方法。以上统计数据表明,超声检查用于诊断剖宫产术后不同部位血肿,能够对患者血肿的内部回声、大小以及部位作出明确反映和提示,有利于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爱青.剖宫产术后不同部位血肿超声表现及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2,11(30):132-133.

术后血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128例患者发生早期血肿增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观察组, 另102例患者未发生血肿增大或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对照组, 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并履行患方知情同意程序。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及处理, 应用德国西门子全身CT扫描仪, 自颅底至顶部, 矩阵为512×512, 层厚5~10mm, 出血量计算按照多田氏公式计算, 详细记录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血肿扩大和血肿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参数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140/90mmHg、双侧血肿、术前凝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抗凝剂的使用、起病至入院时间>6h。本研究将是否有血肿扩大和术后血肿复发作为变应量, 参数作为自变量。

1.3 入选标准

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发病4h内首次行头颅检查, 发病48h内复查CT, 为活动中起病, 迅速达到症状学高峰[2], 排除48h后复查头颅CT或未复查CT者。

1.4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以EPI info6.04软件双人双重录入计算机, 做一致性检查,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以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180/100mmHg、双侧血肿、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抗凝剂的使用、起病至入院时间为自变量以血肿扩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为因变量,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1。

影响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有:高血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血肿中线移位>5mm、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双侧血肿、服用抗凝剂、起病至入院时间>6h。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与性别、年龄无关 (P>0.05) 。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 头颅CT动态观察成为确定血肿增大的有效方法, 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 本文依照Fuji等提出的标准为血肿体积超过原体积的50%且>2mL或血肿增加>20mL, 目前这一观点得到多数神经外科医生的接受, 脑出血加重导致脑疝形成, 是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3], 因此研究并了解血肿增大或血肿复发的影响因素, 对于早期发现、早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所选取病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脑出血发生后血肿扩大或持续性出血, 国内外有大量研究对血肿增大进行统计, 如Brot提出, 有30%~4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24h内复查CT见血肿扩大, 这也是脑出血最初3h内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在本组资料中, 128例患者发生早期血肿增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 发生率为55.7%, 服用抗凝剂是导致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是正常情况下的2.4倍, 本研究还显示入院时间与血肿扩大及复发呈正相关, 就诊时间越短, 短时间内行头颅CT检查, 可观察到血肿扩大。术后血肿复发的因素较复杂[4], 可能与血肿清除不干净、残留较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关, 这也是手术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就要求在手术过程中在内窥镜辅助下双孔钻颅顶引流术增大手术视野, 彻底清除死腔、死角的残留血肿、清除纤维束, 从而更大冲洗血肿腔内纤维蛋白降解物, 降低术后血肿的复发率。本研究发现血肿扩大与术后血肿复发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与Yamaoto等报道相符[5], 与患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血肿中线移位>5mm呈正相关, 这些因素均能增加手术钻孔引流术后血复发率。

影响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复杂, 综合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避免损伤血肿包膜是防止血肿复发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2012年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230例, 所有病例均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 其中128例患者发生早期血肿增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观察组, 另102例患者未发生血肿增大或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对照组,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血肿扩大和血肿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影响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有:高血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血肿中线移位>5mm、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双侧血肿、服用抗凝剂、起病至入院时间>6h。结论 影响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复杂, 综合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避免损伤血肿包膜是防止血肿复发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复发,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庆良, 主译.王忠诚, 主审.幕上动脉.RHO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32-133.

[2]严畅, 陈伟强, 苏杰, 等.经颞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5) :303-304.

[3]周志强, 郑永玲, 赵立波.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多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 30 (l1) :1096-1098.

[4]Ji N, Lu JJ, Zhao YI, et a1.Imaging andclinical prognostic indicatorsfor early hematoma enlargement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orrhage[J].Neurol Res, 2009, 31 (4) :362-366.

术后血肿 篇4

【关键词】TBI;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7-02

颅内血肿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指颅内出血在某一部位积聚,达到一定体积,从而形成局限性的占位病变,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导致相应的颅内继发性的改变,如脑水肿、脑缺血、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病发生。然而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病情和预后结果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在临床上继发性颅脑损伤中,DTICH是常见的,它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预后一般比较差。随着CT,MRI等先进诊断措施的快速发展以及广泛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开始专注于DTICH。

一,年龄、性别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王怀贩等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年龄因素与迟发性颅内血肿有相关性,并认为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血管发生硬化,脆性较大,因而容易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殷林祥等报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万登峰等通过回顾性研究79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发现45例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其发病率为5.8%(45/790),并发现两组在年龄因素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年龄并不是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

二,不同受伤机制、首次CT时间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根据头皮、颅脑损伤的部位及暴力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和挤压性损伤三种形式。在本组研究中发现两组在不同受伤机制因素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提示不同受伤机制这一因素并不是DTICH发生的相关因素。牛光明等通过回顾性研究778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减速性损伤所致的对冲性颅脑损伤和硬膜下血肿,尤其是合并手术区域以外的脑挫裂伤和颅骨骨折等多发性颅脑损伤患者更容易发生DTICH。

三,低血压、低氧血症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Hlatky等通过研究认为外伤性迟发性损伤(DTI)患者大脑区域基本抽空的硬膜下血肿的演变和显着增加的死亡率具有相关性。术后脑组织的氧张力降低,透析液浓度增加的乳酸和丙酮酸在这方面可能会警告不断发展的脑损伤,并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措施。Meierhans等认为高血糖加重潜在的脑损伤,影响危重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诱导组织性酸中毒,氧化应力和细胞的免疫抑制,甚至促进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展。低血糖影响能量供应造成代谢失衡和诱导皮层扩散性的去极化。因此,在临床中须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防止颅脑损伤的恶化。Borthne等报告迟发性颅内血肿均发生在脑挫裂伤部位,主要是因为酸性物质蓄积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血液外渗形成迟发性脑内血肿。

四,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与DTICH发生率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统计结果显示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同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随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表明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并非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的危险因素。王怀等认为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越早,挫伤的脑血管越不稳定,从而就越容易出血形成迟发性颅内血肿。迟发性颅内血肿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是开颅清楚血肿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较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郑兆聪等认为去骨瓣减压术是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或血肿进展的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和压力填塞效应消失有关。出现延迟硬膜外血肿的“填塞”机制通常是颅压力增加和创伤后动脉低血压,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凝血功能障碍、脑脊液引流和动静脉分流。

五,DTICH的高危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脑损伤内皮细胞的活化程度显著高于彌漫性脑损伤。此外,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血清中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显著高于无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脑组织损伤常伴有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而这两种现象彼此加以区分。血清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CVWF)水平是脑血管内皮损伤和重型颅脑损伤的内皮细胞的活化的良好指标。DTICH的发生率与脑挫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有关系,颅脑损伤患者术前伴有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和颅骨骨折发生DTICH的比例较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脑挫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是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T为DTICH的危险因素,从而表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我们应该加强警惕,及时复查头颅CT,防止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颅脑损伤可以引起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40例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和颅脑损伤后未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DTICH的发生与重度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式、TT和APTT有显著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受伤机制、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首次CT时间、PT、低氧血症、低血压和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

参考文献:

[1]得钧.提高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06)

[2]潘仁高.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03)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男27例, 女19例, 年龄39岁~81岁。病起时患者均有头痛、呕吐, 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及失语等。均行微创清除术, 其中3例同时行脑室穿刺术, 术后存活44例, 放弃治疗1例, 死亡1例。1年后随访, 完全恢复生活能力21例, 部分恢复生活能力17例, 扶拐6例。

2 术后护理

2.1 微创引流的护理

2.1.1 术后患者回病房后, 头部穿刺针外口在无菌操作下

置引流管, 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袋宜低于头部15 cm~20 cm, 以防反流。妥善固定引流管, 头部制动, 因硬质引流管与头皮之间无缝合固定点, 故要时刻保持患者头部相对固定, 以防止引流管拔出脱落。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1.2 保持穿刺处敷料及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减少污染机会, 每日在穿刺皮肤口滴少许酒精, 预防感染。

穿刺部位每天更换1次无菌敷料, 每日更换引流袋, 并注意无菌操作。

2.1.3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和引流速度;

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倾向, 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 是否脱落。术后引流袋内血液颜色一般呈淡红色, 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继续出血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引流出脑脊液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引流不畅, 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受压或血凝块阻塞, 并定期振荡引流管。如为血凝块阻塞,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尿激酶2万U加入生理盐水2 m L冲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冲洗后夹闭引流管1 h~4 h.开放引流管期间, 手由下而上轻轻挤压引流管, 1~2次/d.为防止管腔阻塞, 可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 切记冲洗出入量要均等。患者外出检查时, 先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反流入颅内, 减少感染机会。

2.1.4 注意观察硬质引流管对穿刺点周围头皮的压迫情

况,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1例引起头皮局部少许坏死, 穿刺点周围头皮颜色发灰发暗, 经采取及时、少许拔除引流管的方法短期内得到了改善。

2.1.5 视病情遵医嘱拔管。

引流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颅内感染, 如引流液不多, 引流物为清亮的脑脊液,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情况好转, CT复查后颅内无血肿或血肿基本清除, 4 d~6 d后可拔除穿刺针。拔管时注意无菌操作, 拔除后应加压包扎伤口, 必要时创面缝合。一般每2 d换药1次, 如敷料不干燥则须寻找原因并随时换药。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床边心电监护仪每30 m in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 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每4 h测体温1次。严密检测血压变化, 防止血压突然增高而发生再出血。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窒息。体温超过38.5℃者, 常规头部置冰枕, 减轻脑水肿。

2.2.2 意识和瞳孔的监测每1 h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

活动变化状况并记录, 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的改变、血压升高、脉缓等改变, 提示颅内压升高, 应及早报告医生做降颅压处理。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 是脑疝的典型改变, 应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确保抢救

成功的关键之一, 对于可能昏迷时间较长或者短时间不能清醒的患者, 要早期行气管切开以便于排痰, 利于呼吸道的管理。 (2) 定时做痰液培养。 (3) 气道湿化、吸痰与翻身相结合, 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3次/d, 口鼻或气管切开处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盖, 病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 每天紫外线消毒, 减少感染机会。

2.3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1) 早期鼻饲十分重要, 有利于加强营养支持, 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并且也有利于防止电解质紊乱。 (2)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频繁呃逆、呕吐等应激性溃疡先兆症状及大便、呕吐物颜色。遵医嘱应用西米替丁等药物[2]。

除上述专科护理外, 我们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瘫痪肢体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等, 以确保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 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硬质引流管及呼吸道通畅, 尤其注意引流液性状的变化, 预防感染, 重视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有效遏制并发症。结果 严密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对策,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都有明显降低,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有效、及时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引流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艳华, 张国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34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111.

术后血肿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216例患者中男83例, 女133例, 年龄36岁~79岁。自发性颅内血肿160例, 创伤性颅内血肿56例;治愈83例, 好转100例, 死亡33例;有轻微后遗症103例, 有严重后遗症80例。

2 护理措施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 意识状态的变化。意识状态可反映大脑皮质的功能情况, 因大多数患者术前伴有昏迷, 如术后仍有嗜睡、烦躁、情绪激动、性格改变、意识障碍以及昏迷抽搐等, 常提示仍有颅内压增高的可能;仅之出现烦躁, 可能由于体位不适或尿潴留及各种插管刺激所致, 正确处理后患者便会安静。 (2) 头痛, 呕吐。常提示有颅内压及血压升高的表现, 应严密观察。头偏向一侧, 及时快速静脉注射脱水剂, 如20%甘露醇125~250 m L, 根据病情, 可6 h~8 h 1次, 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3) 瞳孔。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的变化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如一侧瞳孔散大, 常表示有脑疝形成;如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应消失, 眼球固定伴深昏迷, 多为脑干受压, 提示病情危重, 应及时通知医生全力抢救。 (4)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自发性的颅内血肿大多数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血压升高常伴颅内压升高;如伴有呼吸、脉搏减慢、提示有脑干受压现象;如血压下降, 提示脑干受压未好转反而恶化, 则可能是延髓功能衰竭, 因此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十分重要。

2.2 保持呼吸道畅通和合适的体位

术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其他血污。对于硬膜外血肿的患者, 麻醉未清醒时, 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可抬高床头15°~30°, 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患者, 钻孔引流术后, 为了利于脑组织复位和血肿腔闭合, 常采用头低脚高卧位[2]。

2.3 气管切开的护理

因治疗需气管切开者, 应观察呼吸变化, 套管是否通畅, 及时更换无菌敷料, 防止切口感染, 固定牢固, 松紧适宜。每日定时雾化, 及时吸痰, 吸痰动作要轻稳、准快, 时间每次不超过15 s。套管每12 h更换清洗、消毒1次, 并覆盖生理盐水浸湿的单层无菌纱布。定时空气消毒, 防止肺部感染。

2.4 对引流袋的观察及护理

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和颜色, 术后引流液多为暗红色陈旧性积血, 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引出, 应考虑有无出血, 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时做好开颅止血的准备。

一般拔管时间不超过48 h, 引流管、引流袋要严格无菌处理。术后要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

引流管在脑室时, 一般引流管最高到侧脑室额角的距离10 cm~15 cm, 以维持正常脑脊液的压力, 早期应控制引流量, 流速太快可引起头痛 (为颅内压降低所致) 。术后早期抬高引流袋的位置, 以减低流速, 待颅内压平衡后再降低引流袋, 每日引流量不超过400 m L为宜。脑室引流管不超过5 d~7 d, 过长会发生颅内感染。拔管前, 应夹管观察1 d~2 d, 观察病情变化, 病情平稳、无颅内压增高情况, 方可拔管[3]。

2.5 留置尿管的观察护理

观察尿液性质和量, 每日会阴护理早晚各1次。尿管不高于患者尿道及膀胱, 以防尿液反流, 及时排空尿袋, 并记录24 h尿量。每日膀胱冲洗2次, 既有利于引流, 又可以预防尿路感染。妥善固定尿管, 保持通畅。

3 健康教育

3.1 当病情平稳后, 应对患者翻身叩背, 按摩受压部位及四肢, 观察皮肤, 预防压疮。

3.2 做好口腔护理, 有吞咽障碍的患者, 喂水喂饭时应均

匀, 少食多餐, 防止呛入气管, 食物温度适宜, 营养均衡。对昏迷等不能进食患者应给予鼻饲饮食, 并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3.3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 及时清理排泄物, 并用温水清洗会阴部。

3.4 创造安静的休养环境, 病房温度适宜, 避免过多探视

及情绪激动, 保持血压平稳, 促进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 解除患者疑虑, 取得配合, 早日康复。

4 出院指导

本病病程长, 恢复慢, 许多患者出现多种后遗症, 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肢体偏瘫等, 医护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向患者及家属细致回访, 做好健康教育, 使其尽早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5-386.

[2]丁淑贞.临床神经外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0-122.

术后血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切口血肿患者,年龄22岁~36岁,孕周34周~41+5周,孕次1~4次。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4例,第二产程停滞2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1例,宫颈坚韧1例,前置胎盘2例,子痫前期(重度)2例,胎儿宫内窘迫(羊水Ⅲ度粪染)3例,社会因素3例,胎膜早破2例。8例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瘢痕子宫妊娠再次手术3例,宫颈坚韧1例,社会因素2例,前置胎盘2例。20例患者中有7例体温≥38℃持续3 d以上,3例体温最高达39℃,5例患者切口或宫旁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15.0×109/L,中性粒细胞(N)≥0.80 5例,血红蛋白(HB)<9 g/L 8例,其中1例患者HB为4 g/L.20例均表现为血性恶露时间延长,其中有5例出现阴道反复出血,量多少不等,2例阴道大量出血致休克。

1.2 方法

剖宫产术后1周~2周左右B超检查发现子宫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处血肿。20例混合性团状回声范围最小2.1 cm×2.0 cm×1.8 cm,最大为6.3 cm×5.4 cm×3.2 cm,其中2例分别为术后20,28 d由外院转入后B超确诊。20例患者确诊为子宫切口血肿后首先给予保守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治疗及肌注缩宫素,口服桂枝茯苓胶囊。16例保守治疗成功,复查B超血肿消失,时间为9 d~45 d,平均13.6 d.20例中有3例因在血肿基础上合并感染发生晚期产后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其中1例我院剖宫产指征为第二产程停滞,2例外院剖宫产指征为瘢痕子宫1例,胎膜早破1例。我院行剖宫产者术后体温升高至37.6~38.5℃,WBC 20.3×109/L,N 0.90,术后4 d B超提示子宫切口处回声不均,包块大小为2.3 cm×3.2 cm×1.8 cm,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血象趋于正常。术后1周B超提示子宫切口周围血肿未见扩大,患者出院口服消炎药物治疗。术后14 d因阴道大出血再次入院,抗感染、缩宫、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5 d,阴道无出血,患者出院。术后25 d患者再次因阴道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入院,HB为4 g/L,再予以补液纠正贫血、抗休克、对症支持等治疗,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苍白,切口污浊,组织糟脆,且血肿处可见外露的小血管,行子宫切除术。另2例为术后18,25 d,因反复阴道大量出血由外院转入,均在保守治疗后效果差,予子宫切除术。3例术中及术后病检均证实子宫切口裂开,血肿并发感染。另有1例因术后20 d反复阴道大量出血由外院转入,B超示子宫切口血肿1.8 cm×1.6 cm×1.0 cm,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尚平稳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随诊3个月,子宫切口血肿消失,未再发生阴道反复出血。

2 结果

16例患者经抗感染、促宫缩并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1例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

3 讨论

3.1 子宫切口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

(1)切口位置选择不当与血液循环障碍:本组病例中有4例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接近原瘢痕,位置较高,切口上下缘对合不良或血供不足,影响切口愈合并继发血肿。(2)感染:本组病例中有1例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2例为胎膜早破行剖宫产,均存在感染因素,若抗生素使用不当可造成子宫切口感染并发血肿。(3)缝合方式:本组病例中有4例因切口撕裂,2例因前置胎盘为前壁胎盘靠近子宫切口出血,故而反复缝扎、过密缝合增加局部的缝线异物反应,导致切口缺血、坏死。(4)血管:子痫前期患者血管脆性大,子宫水肿,由于麻醉因素使术中血压过低,术后血压升高均可增加切口血肿的发生。(5)手术粗暴: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第二产程停滞行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拉长,下推膀胱腹膜返折时,动作粗暴且小血管出血未及时发现而形成血肿。(6)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均影响子宫切口的愈合。本组病例中HB<9 g/L有8例。

3.2 诊断

单纯子宫切口血肿可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也可表现为恶露时间延长、低热,重者出现下腹痛、腰痛等。本组20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子宫体下段切口结构不清,隆起形成局限规则或不规则的低或无回声团块,透声差。部分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切口附近有丰富血流信号,建议对存在影响子宫切口愈合高危因素的病例在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行B超检查了解子宫切口情况,以便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3.3 治疗

首先采取保守治疗方案,即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及缩宫剂基础上辅以中药活血化瘀,纠正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有效抗感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如果反复阴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或多次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行子宫动脉栓塞或剖腹探查,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我院收治的20例患者16例保守治疗成功,1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3例行子宫切除术。

3.4 预防

(1)恰当选择子宫切口,避免撕裂。a)子宫切口不宜过小,以免造成切口的撕裂,但切口也不宜过大,尤其切口不宜超过两侧圆韧带根部垂直线处[1],以免损伤子宫动脉分支影响血供,故切口大小以取出儿头为宜;b)子宫切口高低适宜,胎头高浮者切口宜高,但最高不要超过下段与宫体交界处下2 cm,切口不要在交界处切开,以免因宫壁厚薄相距甚远,缝合困难,影响愈合[2]。(2)提高手术技巧:术中操作应以子宫解剖结构缝合切口,缝线疏密恰当,操作要稳、准、轻,以减少组织创伤及缝线反应,要充分止血,特别是膀胱腹膜返折剥离面的出血,要仔细止血。(3)预防及抗感染治疗:a)对已存在宫腔感染或合并有胎膜早破的患者,术中在关闭子宫切口前可应用0.02%碘伏溶液擦拭宫腔和切口部位[3];b)正确选择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c)加强宫缩治疗,保证良好的子宫复旧;d)支持治疗不容忽视,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酸碱失衡并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和治疗子宫切口血肿的重要措施之一;e)密切观察,早期诊断,对术后患者有发热,腹部胀痛、刺痛,尿频,血性恶露量多、时间长者并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要及时行B超检查。

剖宫产子宫切口血肿的发生重在预防,作为一名产科医生尤其要提高防范意识和手术技巧,尽量避免出现临床不良结局。对于已发生的“灾难性”问题还要敢于面对,积极挽救,尤其是患者生殖器官的保留与否要慎之又慎[3]。

参考文献

[1]黎静,钟梅.剖宫产引起后腹膜血肿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2):126.

[2]傅才英,等.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61.

术后血肿 篇8

1临床资料

1.1 患者年龄

15~40岁, 平均32.2岁。

1.2 血肿分类及特点

根据血肿的大小分为三类:①巨大血肿 (5例) 为精索静脉血管 (4例) 和输精管动脉 (1例) 出血所致, 在术后3 h内发生, 阴囊张力高, 阴囊、下腹及同侧大腿内侧皮下瘀血, 血肿重量为200~500 g (平均210 g) ;②大血肿 (7例) :于术后1~3 d内发生, 阴囊皮肤青紫, 血肿大小为正常睾丸体积的两倍以上;③小血肿 (9例) :于术后1~3 d内发生, 指头或睾丸大小。

2治疗方法与结果

巨大血肿5例, 全部手术行出血点结扎与血肿清除, 伤口一期愈合, 住院13~30 d (平均16.8 d) 痊愈出院。大血肿7例其中2例行血肿 (分别重50 g与60 g) 清除, 分别住院9 d与14 d痊愈出院;另5例采取保守治疗 (均行物理疗法与抗炎, 其中2例穿刺抽血) , 住院18~45 d, 疼痛、阴囊坠胀等症状清除, 血肿大部分吸收出院。小血肿9例给予物理疗法及抗炎治疗, 住院12~34 d, 症状基本消除, 血肿大部分吸收出院。术后9~24月随访, 21例中接受血肿清除的7例中发生痛性结节1例 (14.3%) , 附睾瘀积症1例 (14.3%) ;另保守治疗的14例中发生痛性结节6例 (42.9%) , 神经官能症状4例 (28.6%) , 附睾瘀积症3例 (21.4%) 。

3讨论

3.1 血肿的治疗

阴囊血肿表浅, 形成后易于触及和影响活动, 而阴囊区软组织少, 血肿吸收慢, 或难以完全吸收,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进行处理极为重要。本组资料显示, 手术清除血肿的患者恢复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而血肿虽小, 采取保守疗法的患者恢复期长, 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 如血肿较大, 应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阴囊皮肤素紫, 遍及下腹, 会阴与大腿内侧, 应果断进行急诊手术止血和清除血肿, 大血肿患者如血肿体积达睾丸的3倍以上, 阴囊皮肤青紫明显或张力较高, 受术者感阴囊部胀痛厉害, 也应手术清除血肿和止血。如血肿不大, 自觉症状轻, 则可行保守疗法, 包括卧床休息, 托高阴囊, 预防感染及物理疗法, 必要时可行血肿穿刺。小血肿则一般采用保守疗法。

3.2 血肿的预防

术后血肿 篇9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术后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80-01

脑出血为脑实质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脑出血最常见病因。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其中一部分需要手术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简单方便。疗效确切。改善预后。

我科自2007年1月——2011年9月对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给予手术后仔细的合理护理,治疗护理效果满意,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其中男43例,女19例,年龄31-72岁,年龄平均51.3岁。有高血压病史,51例病程1-15年,34例患者遵医嘱长期服用降压药,17例不规律服药。手术前有脑出血病史2例,脑梗死史5例。本组患者头痛、偏瘫、失语、意识障碍最常见,发病到入院时间1-72小时,平均23小时。头部CT检查:基底节区出血42例,脑叶出血16例,小脑5例。出血量8-96ml,平均34.1ml。手术方式: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后。依据头部CT或MRI片,血肿距离皮层最近处不是主要功能区做头皮切口4厘米,开骨窗约2.8厘米×3.1厘米。血肿穿刺后,在手术显微镜下穿刺点扩大,清除血肿,止血。

1.2 护理方法 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病情观察,加强对各种管道护理,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

2 结 果

血肿清除术手术后:1例患者术后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立即复查头部CT,新鲜出血,再次行血肿清除术。手术后2天内复查头部CT示,血肿完全清除48例,少量残留7例,大部清除5例。6个月后,62例患者存活59例,死亡3例,根据GCS评分,良好30例,中度残疾生活能自理23例,重残、意识清醒,生活不能自理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

3 护 理

皮肤护理: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护士在工作中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待。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协助病人经常更换体位,减少组织受压,至少每2小时翻身1次,必要时1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切忌推、拉、拖等动作,避免擦破皮肤,用软枕或软垫置于骨隆突部位。用气垫床可使支持体重的面积加大受力均匀,降低在隆突部位皮肤上受的压力。定期对气垫床进行消毒,定时晾晒。

呼吸系统的护理:病室温度22-25度,湿度适当,经常通风,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次,每次30分钟。制定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床位,气管切开的患者安排单人房间。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口腔护理:昏迷患者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有障碍,口腔内分泌物不能排出。口腔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可引起口腔溃疡,糜烂,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诱发霉菌感染。口腔內分泌物消除不干净可并发吸入性肺炎,肺内感染,危及患者生命。昏迷患者做好口腔护理非常重要。

护士要严密注意患者,神志、血压、瞳孔、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手术结束后,由于麻醉药作用,不容易判断意识情况,应该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血压变化,血压增高是引发再出血的原因。注意控制过高血压,手术后有大患者血压波动较大,血压不稳定,应该定时,用固定血压计测量。固定一台血压计测量健侧血压。以保血压测量准确性。

护士注意观察瞳孔变化,预防再出血。发病3天后脑水肿逐渐进入高峰期。防止脑疝。如果患者清醒后又出现昏迷。血肿侧瞳孔变化、反应迟钝严重消失。肢体瘫痪加重,病情加重,出现水肿加重、再出血,应该及时通知医生,行头部CT检查。本组患者4例手术后24-48小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通知医生立即行头部CT检查。证实有再出血。

监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患者体型肥胖,有吸烟史气管内分泌物多,舌后坠影响通气功能。呕吐物,进入气管、支气管肺内、阻塞气道、易患吸入性肺炎。手术后气管插管,麻醉插管保留不超过24-48小时。以免压迫气道粘膜坏死。高血压。用药后降压效果不好,和带管有一定关系,本组患者2例手术后拔出插管,血压降到正常,呼吸平稳。

护理各种管道:患者手术后带着条管道,头部引流管、吸氧管、胃管、气管插管、气管套管、尿管、常规输液管。按护理规则常规护理。

患者出院后指导:向患者和家属讲述高血压病服药规律,使血压控制在比平时略高水平,测量血压,预防梗死和再出血。脑出血手术后遗留语言、肢体活动障碍,家属配合护士早期进行肌力练习,康复锻炼。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树立坚强信心,安排好生活作息,饮食合理,劳逸结合。清淡饮食。少盐低脂,戒烟戒酒,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快。减少不良刺激。一定遵循科学合理练习,和医生保持联系。做好指导。随访本组患者,坚持功能练习,康复效果好。定时定期随访,出现高血压、头晕、头痛、恶心症状,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杨金玲,吴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19).

[2] 胡春红.颅内血肿微创术治疗3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1).

[3] 刘青云,白雅林,刘带林,杜东平.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08,(12).

[4] 张换梅.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方法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08).

术后血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2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疗的50例颅内血肿微创术后再出血患者, 出血量按公式进行计算。选取标准:基底节血肿>30 mL, 皮质>30 mL, 丘脑及小脑>15mL;保守治疗无效, 病情加重, 且危害到患者生命;患者家属同意签字手术治疗;治疗时间在5天内;术中或是术后有新鲜可凝固血液滴出或是流出复查时, 脑CT出现血肿量大于术前血肿量。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9例, 糖尿病患者18例、高血压患者20例,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1例, 长期大量饮酒4例, 慢性肝病患者2例。

1.2 方法

50例患者在术前经过CT检查, 壳核出血10例, 壳核-丘脑出血18例, 丘脑出血11例, 皮质出血5例, 小脑出血6例[1]。

根据术前CT显示血肿的不同情况对颅内的定位方案以及穿刺方案进行手术方案决定:壳核出血、皮质出血以及壳核-丘脑出血选择距血肿中心最近层面进行穿刺;小脑出血选择颅脑枕叶粗隆下3 cm与耳根连线的1/3为穿刺处, 两种方案均避开颅内血管走向[2];术前准备, 根据血肿情况设置穿刺深度, 并锥透颅骨, 用脑穿针刺入血肿腔或是侧脑室进行第一次试抽;在脑外置入4 mm前段带着数个测孔的引流管进行抽吸, 每一次的抽吸量不低于计算的30%, 不超过总量的50%;医务人员在进行抽吸时, 应当放松动作, 缓慢抽吸, 并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在脑外固定引流管, 而后根据出血凝固和抽吸的情况注入尿激酶1~2万U;在颅腔内连接引流管, 闭管4 h后再开管引流, 并对其压力进行控制;在手术结束后, 采用头颅CT复查, 了解血肿清除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与术后出血

在发病后6 h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 再出血患者11例;在发病后24 h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 再出血患者8例, 在发病后72 h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 再出血患者3例, 在发病后72 h后进行治疗的患者3例, 无再出血患者[3]。

2.2 血压与再出血

在术前血压220/120 mmHg以上, 在术后持续180/110mmHg以上的患者给予平稳降压, 并观察再出血情况, 15例高血压患者在出血前的舒张压变化与再出血无关联性[4]。

2.3 血肿量与再出血

50例患者中壳核出血10例, 出血量在30~40 mL8例, 再出血7例;壳核-丘脑出血18例, 出血量50~60 mL12例, 再出血7例;丘脑出血11例, 出血量在70~80 mL9例, 再出血5例;皮质出血5例, 出血量在50 mL3例, 再出血3例, 小脑出血6例, 出血量在60 mL以内4例, 再出血3例。证明患者在手术中再出血的例数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2.4 血肿形态与再出血

50例患者不规则出血23例, 再出血10例;规则出血27例, 再出血8例, 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5。

2.5 病史与再出血

50例患者中有46例患者有病史, 分别是糖尿病患者18例、高血压患者15例,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1例, 慢性肝病患者2例。高血压患者在第一次出血停止后, 由于血压不平稳, 导致血管再次破裂出血, 会造成颅内再出血;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分过高, 造成血液黏稠不易流通, 拥堵造成血管破裂, 造成颅内再出血[5]。

2.6 饮酒与再出血

长期饮酒的患者容易患上酒精肝, 长期饮酒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 导致患者在术后由于体内机制无法自我痊愈, 导致颅内再出血[6]。

3 讨论

3.1 颅内出血对社会的危害

颅脑出血又称为脑血肿、脑出血、脑溢血。颅脑出血的后遗症, 一方面是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 主要是对患者肢体造成严重的下身偏瘫, 语言功能的上市, 听力功能的衰减以及智力的下降, 对患者的自理生活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 颅脑出血不仅为患者的身体与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 也为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患者在进行治疗时, 要承受巨大的治疗花销, 致使许多患者因治疗而被迫将殷实的家底耗空的情况。我国目前, 针对颅内出血患者的后遗症的直接经济支出达到了百亿左右, 这是对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影响。

3.2 颅内微创技术的优点

目前, 我国颅内血肿微创技术采用的是YL-1型工具, 其主要的特点是由于穿刺的损伤小, 为患者不会带来二次损伤以及后遗症, 并且采取的血肿液化的原理, 将血肿进行液化排除, 而并不是进行颅内血肿挤压, 可完全保证患者颅内压强的平稳,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7]。

3.3 颅内再出血的原因

引起术后患者颅内再出血的原因主要有: (1) 术前准备不够充分, 导致血压过高; (2) 在进行血肿抽吸时, 负压过大, 速度过快; (3) 患者有严重的肝功能障碍, 生活习惯造成的颅内再出血; (4) 者有严重的血管畸形, 以及其他脑部并发症患者。

3.4 颅脑血肿再出血时应采取的措施

(1) 针对于患者的病因进行相应的预防性处理措施, 并在术前进行严格的器具检查; (2) 在进行手术前, 应当为患者做好足够的心理工作; (3) 发现患者有小规模出血时, 应当对患者进行肾上腺素的冲洗, 并边冲洗, 边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时刻进行紧急处理。

颅内再出血是急性脑血肿中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采用手术创伤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程度, 也可有效阻断脑损害, 病死率或是致残率。颅内血肿微创技术是治疗颅内血肿目前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医务人员要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做好对再出血的充分对策, 并能够在最大程度减少对颅内血肿微创术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摘要:目的 对采用微创技术治疗颅内血肿再出血等相关病因进行探讨。方法 对2008-2012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疗, 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脑内再出血患者50例, 并对其微创术后再出血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结果 6 h内手术组再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大量饮酒、慢性肝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是有阿司匹林史与颅内血肿微创术后再出血明显相关。结论 患者在6 h内手术、收缩压明显增高, 且与患者的自身习惯和病史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术,再出血,病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廖善祥, 邓思荣.Kallman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

[2]Miao Gao, Lu Yang.Tie rehears material-11, such as hypertensioncerebral hemorrhage happen again follow-up analysis[J].Chinese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0, 7:44-45.

[3]李晓雪, 李治华, 郭爱玲, 等.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5) :56-57.

[4]谬国专, 陈宇, 卢英杰, 等.高血压脑出血再发生的随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10, (11) :186-187.

[5]梁国政, 伊克方, 张奎芳, 等.血液透析治疗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130例 (摘要) [A].全国首届急诊医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 (10) :45-46.

[6]王静.室息新生儿血浆中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1水平与脑损伤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 2009, (4) :55-56.

上一篇: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下一篇:人工综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