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精选12篇)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1
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加入WTO, 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 我们农产品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 增强生产能力, 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 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农业部的统计资料显示,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9.9%降至2006年的5.26%, 农业科研机构中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不到6万人, 高素质科技人才在全部人员中的比重较低, 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比例仅为25.6%, 现有的高级人才还有流向企业或国外的倾向。从人均经费来看, 我国人均只有3.4万美元, 在有数据的3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4, 这直接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每百万科研人员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科学论文引证数来看, 我国在40个国家地区中均位列第39位。近年来, 我国农业基础性研究经费占全部科研经费的比重仅为2.2%, 农业科研投资结构不合理, 科研方向与经济建设需求方向偏离, 农业科研优先领域和重点课题、重大项目的设置与批准权, 自主选题立项得不到应有的价值重视, 使得农业科研主体忽视市场, 对市场需求缺乏灵敏的反应, 造成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此外, 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左右,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0%-80%。
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科研资金配置不合理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科研的投入。同这些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投入显示出投入基数小, 绝对值增长小的特点, 投入总额只是美国的1/16、日本的1/7。由于科研经费不足, 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 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在国际上, 科研、应用, 产业化三个环节的投入比一般为1:10:100, 而我国即使是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1.3:26。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放研究投入比为5.7%:27.2%:67.4%, 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偏低。农业科研资金配置的不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科研动力。
(二)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 增长速度快,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对科技人员的资金支持不高。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回报率较低, 相应的科技人员由此得到的直接回报更是微乎甚微, 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各行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发生了不同层次的变化, 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 差距越来越大, 严重影响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在工作条件和享受的公共福利待遇方面的劣势地位, 造成了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 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此外, 从科研人员自身现状来说, 我国一般农业科技人才相对剩余, 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提高。
(三)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中跨专业、综合性的项目比较少, 且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导致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脱节状况比较严重, 进而导致农业科研资源浪费和科研活动的低效率, 造成常规技术、知识形态技术多, 重点关键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 创新成果实用性不强。
(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目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仍以自主转化为主, 缺乏农业科技成果大协作共赢的转化格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 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 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 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 许多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 需求动力不足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农户作为市场主体, 对依靠科技更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认识不足, 对普遍适用技术缺乏足够的选择愿望。政府提倡什么, 农民就种什么, 致使农民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和对机遇的捕捉能力, 再加上现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直接影响了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应对策略
(一)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特性, 而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国家财政应加大资金投入, 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其中, 资金的投入在各地区不应该一视同仁, 应该有所侧重, 应以地方以往的科技转化率为依据, 转化率高的、科技成果确实为老百姓所用的地区应该加大直补, 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率较低的地区应采取激励措施, 提高其科技成果转化。各级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 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经费能满足本地农业发展的需要, 将经费用在重要的、易转化的科研成果上, 解决好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在项目上的合理配置。此外, 还要理顺不同层级行政部门的权责利关系, 防止财政截收, 降低财政资源的无效浪费, 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
(二) 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关键在于要有一批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要培养这支强有力的战斗团队, 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科技创新人才的所感、所思、所需, 切实解决其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 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论资排辈, 完善学术交流制度, 健全同行认可机制, 促进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广纳贤才, 尤其是要吸引各类农业院校的高学历人才, 使其所学有用武之地。此外, 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 要从农村经济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 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令其掌握致富本领, 改变农民固有的守旧思想、排新观念, 增强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三) 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方向。要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 必须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 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结合区位优势,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 瞄准市场, 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切实做到以当地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做到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四)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 扩大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切实生产力的瓶颈。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 我们要加强科技成果示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 借助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积极作用;重视试验示范作用, 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 示范基地, 供群众参观学习, 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 跟着做, 产生辐射效应;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利用该组织在农村社区中的经济优势和组织优势, 以组织为推广媒介, 克服农户顽固守旧的观念,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转化和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2
·1月:中国最大的品牌旗舰店——李宁牌旗舰店在上海南京路正式开业 ·2月:签约赞助美国国家乒乓球队
·3月:公布与米其林合作研发高性能运动鞋
·4月:“英雄会英雄-李宁08中国之旅”正式开启
·7月:完成收购红双喜的控股权
与lotto签订为期20年的特许协议
·8月:李宁作为中国运动员杰出代表,点燃奥运会主火炬
李宁品牌赞助的4支中国国家队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27枚金牌的佳
绩
·10月:北京新运营总部开园典礼
签约成为2009年香港东亚运动会最高级别合作伙伴
·11月:李宁科学运动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签约美国NBA球星巴朗·戴维斯
国际羽联超级系列赛-2008年李宁杯羽毛球公开赛
·12月:李宁(荆门)工业园开工建设
——李宁有限公司2008年度报告
二、自2008年以来李宁所面临的危机角度看待李宁的发展历程
李宁在发展过程中总体是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其中,“李宁”牌体育产品销量不尽如人意,销量在两年来第一次出现了缩水。而李宁选取的多品牌的道路也是步履艰辛,发展的状况令人堪忧。
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李宁公司在此期间采取了许多措施。尤其是2010年,李宁公司新闻不断,频繁的改革所带来的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有的甚至适得其反,仍然不能实质性地把李宁公司从近些年来发展所处的尴尬境地中拯救出来。
如今李宁公司面临的总体状况可归结为:销量下降、股票缩水、国际市场碰壁、品牌定位失利、多品牌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成功。
李宁已经陷入了品牌定位和销售两大危机。
三、李宁公司面对发展中的危机采取的措施
多品牌业务发展战略,李宁旗下现有:核心李宁品牌(LI-NING)、乐途(LOTTO)、艾高(AIGLE)、心动(Z-DO)、上海红双喜(DHS)、凯胜(KASON)。品牌转型战略,包括更换标识、产品提价、整合分销商。从2010年开始,李宁公司开始寻求转型,鞋类、服装产品多次提价,将“L”形的产品标识改为“人”形,并计划将500~600家低效益分销商整合。
四、分析李宁创新屡不成功反遭遇危机的背后原因
(一)品牌战略失误
第一,多品牌的发展道路让人怀疑,李宁旗下现有品牌已经达到6个,以李宁品牌为主,大卖场渠道分销的Z-DO品牌,于法国AIGLE合资经营的户外用品品牌艾高,20年独家特许协议的意大利时尚品牌乐途,以及乒乓球品牌红双喜,第一羽毛球品牌凯胜。有关数据表明,李宁在多品牌阵营中,乐途已经连续3年经营亏损,红双喜的利润也有所下滑,李宁品牌的销量也出现了缩水。在李宁发展过程中,李宁品牌旗下的所有品牌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便选择了多品牌的发展战略,显然是行不通的。而由多品牌发展过程中,整合传播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品牌定位的不清晰。
第二,品牌定位模棱两可,如评论者说:提到耐克,你就会想到篮球,提到阿迪达斯,你就会想到足球,提到李宁,你能想到什么?在调查中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认知是亲和的、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和李宁公司所要塑造的年轻时尚有着本质的出处,李宁公司内部员工对李宁核心价值的理解也很模糊。李宁公司在产品设计、宣传广告、形象代言人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信息传达不统一、不连续的问题,是消费者对李宁的印象模糊。由此可见,从李宁内部的品牌定位不清晰,导致宣传的上的模糊,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消费者对李宁品牌认知的模糊。
第三,国际化道路定位不明确,在品牌定位上,李宁希望成为耐克、阿迪达斯一样的国际品牌,这也能看出不断提价的举动,是李宁公司为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措施。对于更换标识,李宁说:“这是李宁公司品牌重塑战略的开始预示着李宁品牌走向国际化目标更近一步了。”李宁对品牌构架、目标人群、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品牌内涵以及开发体系、人员结构等都做了相应国际化调整。然而,要真正获得国际认可,远非更换标识这么简单。通常而言,海外市场对公司业务贡献度达到20%以上,才满足国际化标准,而目前李宁的海外贡献度还不到2%,因此距离国际化还有很大的一个差距。加之今年李宁国内市场不景气,对国际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牵扯。李宁在没有站稳国内市场的情况下,进军国际市场,遭受碰壁也是在预料之内的。
(二)浅析李宁销量下降原因
第一,销售渠道改革的负面影响,李宁面对不断下滑的增长幅度,2010年挑起了一场销售渠道上的革命,整合分销渠道,关闭效益不佳的门店。李宁公司计划从传统的增加新开门店的增量式增长道路向依靠挖掘现有门店效益增长的道路转型。对于李宁公司定位的消费者而言,李宁更多的还是一个国内品牌,在没有解决好品牌定位的情况下,李宁公司选择在销售渠道商的变革,显然不够理智,既丢掉了原有的部分消费者,也丧失了部分经销商,直接导致了销量的下降。
第二,李宁更换标识以及不断上涨的价格造成大量消费者流失,针对李宁的换标“90后李宁”,让一部分消费者感到失望:“新的商标看上去没有原先的好看。”这对李宁公司来说是令人不太满意的消费者反馈,也导致了原本李宁吸引的35~45岁的二、三线城市中产阶层消费者的逐步流失。李宁提高价格背后的原因在于其目标群体是以24~35岁为主,二级城市、中等收入、大众化而非专业运动员。另一方面是为了开展与耐克、阿迪达斯国际品牌的竞争。但是,价格上过于频繁,对于二三线消费水平有限的市场,导致了部分消费者对李宁品牌的印象贬值,高幅度超出原有水平的一个价格也让消费者对其性价比进行怀疑,这些都造成了李宁公司消费者的大量流失。
第三,缺乏核心竞争力,李宁公司曾经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推崇,但是由于早期产品功能研发、设计实力上不足导致了耐克、阿迪达斯对市场的抢占。基于自身产品品牌定位的模糊,导致了核心竞争力的模糊,多品牌的发展道路,李宁旗下其他品牌的发展也动摇了李宁品牌的核心地位。产品设计能力方面欠缺也使李宁公司的产品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因此丧失了一部分消费者。第四,多品牌的发展战略,以及李宁公司进军房地产业等举动导致企业的精力过于分散,作为一个运动产品为主的制造企业,随着李宁公司实力的不断提升,陆续将一些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的品牌归为旗下,并转移重心转移到多品牌的发展战略。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原有李宁品牌的精力,制约了主要业务的发展。李宁公司旗下,高端品牌乐途连续三年的经营亏损,亏损额累计已经超过2亿元,这部分资金的亏损,都要靠李宁公司的盈利来填补。在没有站稳国内市场脚跟的情况下,李宁公司的进军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也束缚了国内李宁公司的发展。
五、为李宁公司设计可行性发展战略
(一)整顿旗下品牌,实施有重心的品牌化发展战略
规划李宁公司旗下各个品牌的发展方向、发展重心。在保证以李宁品牌为主要经营核心的基础上,进行其他品牌各有重点的发展。对于连续亏损的乐途,一方面保持对乐途的研发投入,将乐途品牌的产品定位在一线产品高端需求,另一方面对乐途的品牌战略进行调整,重心放在店铺的经营以及销售能力上,合理规划销售渠道与店铺网点的分布,选择重点市场进行突破。对于旗下的其他5个品牌,简化其产品种类,并加大对简化后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各品牌生产产品所包含的技术水平。
(二)重塑企业形象,审视李宁品牌的消费群体。
就短期发展而言,李宁公司要做的是在二三四线城市站住脚跟,扩大此部分市场的份额,并通过一系列的宣传,维持住现有的顾客,用真诚挽回因先前战略调整失误所流失的顾客。长期发展而言,在站稳二三四线城市市场之后,进军一线市场,以国产品牌的优势与耐克、阿迪达斯进行竞争。在国内加强对体育活动的赞助,扩大知名度,吸取失去奥运会合作伙伴机会的教训。
(三)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
第一,实行李宁公司生产产品的差异化,针对不同的市场和消费群体,简化产品的种类,保证每一款运动产品都堪称经典,转而将生产的重心转移到产品的研发与设计能力上,突出产品的性能。在价格方面也实行,实行企业产品的价格差异化,根据产品的科技含量、设计水平不同将产品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一线高端产品,面向大中型城市,此类产品必须能够保证很高的专业水平,用于和耐克、阿迪达斯竞争;第二类是普通类产品,主要面向二三四线中小城市的消费群体,以高水平的质量和设计能力以及较高的性价比和此类市场的其他竞争者进行竞争。
第二,突出李宁公司与其他公司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这就要求李宁公司建立一个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市场调查中消费者所表现出对李宁的认知为基础,打造亲和的、民族的品牌形象,以运动休闲产品类型为支撑发展运动时
尚型产品,以运动休闲型产品留住原有25~45岁的消费群体,继而通过运动时尚型产品发展年轻时尚的消费者群体。充分发挥品牌知名度的优势,巩固自身在中国品牌霸主的地位,以压倒性优势占领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四)整合分销渠道
统一定价,实行严格的价格制度,规范化经销商的经营销售,从根本上杜绝经销商各自为战的现象,减少因内部分销商的竞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取缔一部分经营效益差,规模比较小的门店,将盈利的方式从传统的增加门店数量的方式,转化为提高店铺的管理经营水平。慎重规划新店面选址,做好选址前的市场调查,保证开一店,成一店。
(五)提升产品的设计能力,加强企业创新
扩大企业的宣传力度,保证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宣传的一致性、连续性,以确保顾客对李宁品牌有一个比较深刻统一的认知。提升一线产品的设计能力,保证产品在该领域质量和设计水品的优势,增强竞争力。
(六)发展网上交易
现如今网络遍布生活中各个角落,网上交易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李宁公司应加快网络商店的建设,并采取相应的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从网上购买。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因扩大分销商以及伴随的硬件设施构建、职工的雇佣等产生的成本。
(七)进军国际市场
细分国际市场,现如今的国际市场已经被耐克、阿迪达斯、彪马等瓜分殆尽,李宁公司要维持自身在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方面的优势,在进军国际市场时突出自身特点,强调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产品,并加强对国际一些体育活动的赞助,以达到扩大企业知名度的目的。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这次会议指出,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综合来说,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工商企业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教育,受教育者不再是岗位的寻求者,而是岗位创造者。
创新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性活动的素质,增强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性活动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实践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可以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解释,即创新创业教育。它体现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人才发展,调整供需平衡,倾向于将受教育者培养为具有事业心、创新创业的素质与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二、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地方高校积极践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对高校学生、高校自身和地方经济,乃至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利于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向学生传播创新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造就大学生日后踏入社会立足于世的素质和能力。地
方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地方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从根本上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院校自身的成长。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学生必定投桃报李,为母校日后发展做贡献。同时,最重要的是,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学习先进经验和创新新的教育模式和研究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自身也获得极大的成长与进步。
第三,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为地方经济做贡献,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近年来又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地方经济,关键是要在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创新创业的努力,为地方经济服务,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政策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生个体层面仍存在些许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明确,定位不清晰,责权利划分不明确。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不能明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和开展力度不够,责任、权利、利益的分工和划分不明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不理想。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凌乱,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未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当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多分属就业指导部门、团委或学生管理部门来授课或开展活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未理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紊乱或不及时。
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资金投入少、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材。资金的短缺导致一些创新创业活动被迫停滞。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还要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但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依据,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选取随意化,没有考虑地方适用性,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
三、改进策略
1. 地方高校管理者应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针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清晰、定位不明确、责权利划分不均的情况,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当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合理定位,大力发展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与本校实际为出发点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创新创业者,使学生从求职者转变为岗位的创造者。
2. 地方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有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不顺畅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制定明确可行的创新创业实施准则,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行合理分工,协调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明确职责划分,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设置专门的部门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如创新创业办公室、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开展、评價等环节环环相扣,有序进行。
3. 地方高校应增加对创新创业教育投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条件
首先,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加大投入,为之提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给于资金支持,运用奖励机制、鼓励政策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年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即具备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再次,考虑地方适应性,选取系统科学的参考书,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教材。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对高校学生、地方高校本身和地方经济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需审视自身,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第一,地方高校领导和管理者更应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根据当地特色、本校实际,合理定位,明确划分部门角色与权责利的分配,更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第二,设置专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理顺关系,形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第三,高校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加强对教师队伍、教材选择的管理,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竹筠.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 科研管理. 2005(1)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刘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 教育科学. 2011(05)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4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及其关系把握不够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主次, 比如把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忽视或者淡化了, 抑或是没有作为重点突出来。而在上课伊始就直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位老师执教《一个也不能少》, 课堂的很多活动时间都突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教学本领尤其是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强, 学生情感体验深入, 很多学生为“一个也不能少”而寻找孩子的事情所感动。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工作做的不够。
2. 对依据课标依靠教材和知识的迁移拓展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的实践性与工具性, 要加强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内在联系, 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自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能够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 但课堂上迁移拓展的度把握不住, 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有的老师对教材的扩展过度, 范围过大, 甚至于做成了专题性讲座。然而却忽略了教材内容和新课标最基本的要求, 忽视了对文本的精读详解对语文素养的作用, 过早过多过广地补充拓展了教材内容, 特别是扩充的内容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不大, 这样过度的创新也不利于语文学习。
3.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到位。
(1) 是没有合理地选择小组合作讨论的教材内容, 讨论时间不合理, 没有明确分工小组成员职责和任务, 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乏味。 (2) 是把学生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式的读。没有具体的要求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提示就让学生看书, 对看的过程没有监管, 过后也对看的效果没有检查, 没有反馈在以后的教学中, 纯粹是满堂看。 (3) 课堂体验活动无目的无价值。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 而是滑稽的丑态表演。内容上偏离了学科教材的目标。
4. 不能有效地监督控制课堂教学。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控制, 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没有, 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没有, 教学效果如何, 都不得而知。 (1) 课堂师生的交流只限定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的提问, 缺少问题生成性, 没有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按着教案的设计问题连续提问, 学生没有时间思考只是习惯性举手, 仓促回答, 或者是照参考资料念答案。 (2) 课堂对学生问题探讨交流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和激励是新课改最能出彩的地方, 也是最能显示教师控制课堂教学智慧的一种的方式。如果老师语言空洞滥用表扬, 评价不够准确不切合实际,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点没有指出没有肯定, 对模糊性的回答也不能明确指出和评判, 也就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3)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多而不精, 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并不多。
5. 不能科学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
用一个课件演示去涵盖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课堂教学还处于低技术的被动学习当中。学科教学不是因图像而形象, 而是因语言而形象。
二、应对策略
我们从课堂教学行为中使用教材的创新角度探讨, 从教材使用的有效性入手, 梳理实际教学中使用教材的思路和线索, 寻找探索解决课堂教学中不能对教材创新使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1. 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创新点, 明确教材要“教什么”。
教师首先要有教材的整体观, 要对所教教材的内容系统梳理, 要自觉形成教材创新意识, 要对自己的课堂在教什么耳熟能详,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从语言出发, 从文本出发, 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堂读出语文味来。
2. 教材内容的选择要适合自己师生的教学实际情况, 教学内容要少而精, 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
要善于取舍, 抓住主要的内容, 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3. 要依据课标取舍教学内容。
从教材内容的教什么的角度看, 教师教学的风格或个性也就是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创新上、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地开发上, 这要对准教材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上。
4. 教师要帮促学生的学习。
(1)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首先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 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心理上对教师的教学感到信任, 学生的思想自由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 课堂教学效率才会达到最高。因此, 创造性使用教材就要给学生自由。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完全解放, 允许学生说错话鼓励他们说真话的民主课堂上才可能实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2) 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切实地转变学习方式, 关键在于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也就能够创新地使用教材。
5.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新理念, 武装教师自己的头脑, 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准点和出发点。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广大教师更要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挑战新课改中的巨大困难。 (1) 要钻研挖掘教材, 要创造性地整合教材, 要对教材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地把握和驾驭。对教材钻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质疑, 就会显得从容自信。教学资源极其丰富, 特别是教参以及网上资源, 使许多老师滋生严重的依赖性, 不再去独立思考和研究文本。 (2) 要研究教学法, 从根本上解决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方法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普遍地运用启发式诱导式问题式等方法教学,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方法的成功运用就要设计好问题, 问题的科学与否来源于创造性使用教材。创新设计及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所以问题的设计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问题的设计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覆盖全文, 要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多维的思考与探究。否则难以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 也难以形成老师敏锐的教学机智。 (3) 研究学情。商家说顾客是上帝。不研究顾客的商家必定是失败的商家。新课改中的师生是同样的关系。
6. 创造一个创新性的教学环境。
如语文阅读教学要创建班级阅读区, 开放时空, 与同伴交流分享阅读经验、分享阅读乐趣。久而久之, 在不经意间逐渐养成了自觉的阅读习惯。营造宽松、愉悦、互动的阅读氛围。设计丰富的分享阅读活动, 充分挖掘读本的价值。活动体验式、故事展开式、图书分析式、小主题式四类, 问题, 兴趣, 再问题。相互生发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妙趣横生, 趣味浓浓。
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篇5
我们这个群体,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大部分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的学生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二是有的学生乍一看是在认真听讲,但仔细看发现他们两眼发直,面无表情;三是有的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玩东西或者捅惹别人、与同桌讲话。
二是书写不规范。字迹越不端正,学生涂改随意,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学生用笔随意,同一本作业本用了三种笔(钢笔、铅笔、圆珠笔),不能做到规范用笔;学生做作业粗心、不专心,漏题、看错题意、边玩边做作业等;
三是积极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理解内容,并能及时准确地举手发言。
四是课外阅读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一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阅读,还有学生反映不喜欢读书,大部分时间被电视和网络占据;部分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不能在在阅读中写批注、圈点勾画,还有的学生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部分学生阅读内容单一,喜欢阅读浅显易懂的卡通小说、童话寓言类书籍,欣赏不了思想艺术性较高的中外名著,不喜欢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为落实我校“自成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制定“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让学习管理无为而治。策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的柯维说:“成功其实是习惯使然。”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①预习的目的性
着重预习,指导自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我们教师就应开始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的针对性。训练可从布置一些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 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题目,再过渡到学生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②听课的针对性
专心听讲,乐于思考。课堂学习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参与讨论、深入探究我们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③作业的强化性
规范作业,强化训练。就书面练习来看,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为此,必须强化以下几点:
第一,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三,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④总结的反思性
及时小结,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
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
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便于复习。学完每一章,要做个小结;学完一本书,要做个总结,总结很重要,不同的学科总结方法不同,常做总结可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及时复习是高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材料,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懂”到“会”。
5、课外阅读的拓展性
课外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等)是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学习兴趣,很希望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需要。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课程标准;创新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师生关系上仍然秉持着师道尊严,令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而且,随着新教材中知识点的增加,使得教学难度增大,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吃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并未被教师完全实践,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仍较为普遍。
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改变了高中课程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等,随着教学装备的升级和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及态度。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式仍较为陈旧,少数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方式十分有效,倦怠于尝试先进的教学方式,虽有部分教师愿意尝新,由于担心掌握不好新的教学方式,或无所适从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新环境,使得思想政治课堂缺失活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1.充实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教学不能单纯教会学生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参加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育,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过程和师生互动探究知识的历程。基于此,教学中仅仅依靠有限的教材资源是不够的,会造成教育过程的枯燥和单一。由于政治课程是十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有必要把政治课程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政治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能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丰富教育内容,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焦点,强化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针对性。
与时俱进、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是高中政治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新课改指出,高中政治教学要“与社会、生活更贴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变以往固守课本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应用时事案例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感。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又决定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有可能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因此,除了政治类的时事外,教师在实际授课中还应该积极引用近一阶段发生的热点道德事件,如“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路人”等较好地诠释社会正能量的事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近期的热门事件加深理解,并确定个人的思想道德取向,使学生在现实感强烈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鼓励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对师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好的授课开端能够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新导课方式,以灵活、趣味性的导课方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情景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有效的导课方法之一,情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首流行歌曲、一个热门的话题、一部热门的电影等。
教师在采用各种方法导课时,还应当注意导课不仅要“求新”,更应当“求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疑问可以很好地唤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在导课阶段让学生思考一个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实例,或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电视片段等,并鼓励学生据此发表意见,进而引出教学的新知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摆脱思维定势,这样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教师可以就当前热点的道德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讨论:“我国公众道德建设的改进方向是什么?”“如果是我们遇到同样的状况,会怎么做?”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讨论的过程中参与了教学活动,而且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还能激发学生对相关事件的思考和自我反思,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觀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还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学形式,实施体验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的性格。由于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偏重理论,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难免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疲劳心理。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教学形式,运用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法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和消化新学到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再现教学内容。如笔者讲授“民主集中制”内容时,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结合班级制度的制订,为学生创设“班委起草班级制度后全班举手表决”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什么是民主集中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实施体验教学时,应当注意情境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在其中体会和领悟到部分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的层面。在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地学习知识,还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对生活和学习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4.加强实践操作,拓展教育时空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一般停留在教室和书本知识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学空间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学流于说教,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热情不高。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政治教学应更多地让学生参加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操作,采用“内外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定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思想政治天空”,学生可以冲破传统的束缚,在“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等多种活动中实现空间拓展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探访敬老院等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将政治教育课堂设置在社会中。如笔者在开展关于人生目标的教育活动时,提前几周给学生布置“了解当地经济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谈一谈如何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性课题,将社会现状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实现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于高中政治课程的特殊性,即理论性较强,因此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基础较差等问题,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舒清.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
[2]林碧鸿.浅谈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7
1 现代林业科学技术需要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是处于知识经济的社会, 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林业技术在这种竞争意识下, 对林业技术进行创新已经是当前非常关键的任务。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也进入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时代, 信息交流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增加, 林业的技术创新在某一区域或者是短期内是有效的, 但是想要长期的发展, 单一的林业技术还是很难做到长久提升林业经济。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林业产业需要做的就是及时更新技术手段, 而在完善林业知识产权的同时, 林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也是需要维护的, 这样一来就会使我国林业技术在引进先进技术上变得非常困难。所以林业产业想要得到真正的发展, 还是需要从林业产业的技术手段上做文章, 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手段, 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 对消费质量注重的同时, 对生活的品质也有了较高的追求, 林业产业也逐渐向着林业经济产品方向发展。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林地的不断衰退现象严重等原因, 使得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林业的稳定发展。
2 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技术的创新体系不完善
我们所说的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一般的技术创新不同, 林业技术创新包含了技术、知识以及结构和传播上的创新。如此繁杂的联系也说明, 创新体系与我国政府部门、教育培训部门等都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对知识进行传播、生产, 而科学技术的出现能够通过这一创新体系将创新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 林业创新体系不管是从知识的生产还是政府部门的分歧上都是存在一定的分歧, 这与处理事情的方式有关系, 而这一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林业创新技术的发展。
2.2 林业人员创新意识不强
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林业人员的观念。由于林业工作人员的观念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对于这类经验来说, 想要一下全部转变过来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对林业区域内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调换, 这样虽然可以马上改变林业发展观念, 但是这样做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非常大的潜在危害。因此, 提出这一方法是片面考虑了林业的发展。要从中找到一个综合的方法, 在淘汰掉传统观念的基础上, 用鼓励的方法来转变大部分人的林业发展观念。
3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3.1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3.1.1 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
此次以政府的投入为主要引导投入体系, 林业产业自身的投入占主体地位, 在主体地位确定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直接融资的支持, 从而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研发投入, 以此来进一步化解林业产业技术创新资金制约的矛盾。
3.1.2 注重外资的引进
林业产业想要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可以从技术更新以及设备的升级为主要的突破口, 由政府部门来对其进行引导, 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来强化自己的资金链, 以此来进一步拓宽融资的渠道。现如今在林业产业方面, 一般发展项目体系的多数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的, 再由科研机构和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组成支持团队。林业企业才是最终的项目实施者, 也就是说林业贷款的资金最终会被用在林业企业的设备以及生产线设备的供给上。除此之外, 这些林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还能够极大的提升林业领域的整体技术含量, 这对于提升林业领域中其他管理经营水平都非常有帮助。
3.2 现代林业装备技术创新
现代林业技术的创新对林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因此要对科技力量进行重新的分配, 创建一个流动的开发创新体系, 进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进一步转化, 更好地带动了林业装备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当前林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技术创新组织, 以创造知识产权为主要的发展目标, 通过相互之间的优缺互补来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集体, 也可以叫利益共同体, 在利益共同体上着重突出林业产业的关键技术, 进而创建一个林业技术的共享平台。在平台上, 林业技术人员可以各抒己见, 将自己的技术手段、经验都分享在平台上, 这样就能够极大的提升整个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这对于促进林业的生产也非常有帮助。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对比较快, 与之相匹配的林业装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林业技术发展中, 林业的可持续性利用, 林业的副产品产量及林产品质量都要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而且这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体现。因此, 要不断提升林业的机械化水平, 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的降低资源成本, 以推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科学技术创新模式
3.3.1 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模式是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在运用的模式之一, 这一模式不仅在林业企业中有作用, 在其他的企业发展中, 其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再加上人们对知识产权印象的不断加深, 使得知识产权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完善,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模仿模式受限制的程度越来越大, 所以在林业企业中运用模仿创新这一模式还是出现了非常大的阻力。
3.3.2 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模式的开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的主导, 由于林业科技创新的效益周期相对较长, 而且创新技术的风险也比较大, 所以林业产业比较适合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
3.4 促进现代林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资金流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底气是否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那就是企业的人才资源, 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个要素, 在整个林业企业中非常重要, 而且它在林业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最为急切。因为在整个林业企业发展中, 对人力资源的发展,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国的林业产业人才状况却非常缺乏。再加上传统的劳动技术始终占据着林业资源开发的主要位置, 导致林业资源整体效率过低。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提高劳动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最需要处理的问题。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切入点, 全面推进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4 结语
虽然从现在来看, 素质教育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不管是从课程体系还是专业结构上, 都没有真正的适应林业创新的要求。所以, 还要将林业教育放在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位置上, 为实现现代林业创造相应的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1]迟玉珍, 张冬梅.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C]//现代农业装备与新农村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8
(一) 乡镇财政支出多, 收入少, 财政压力很大
乡镇作为行政事业单位, 需要承担大量的公共服务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立的费用, 例如建设城乡道路、电力设施等, 所以乡镇财政一直以来都承担着较大的压力。然而自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实施以来逐渐取代了农业税, 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成为了共享税, 使得乡镇的税收收入在不断减少, 而剩下的一些小税种很难满足乡镇的财政支出, 所以导致乡镇财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从而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 收支矛盾日益加深, 难以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在我国, 除了个别案例外, 大部分乡镇的经济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 所发展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 商业化规模也较小。而自分税制取代农业税之后, 分税制只留下了一些小税种, 乡镇失去了农业税的收入, 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 再加上事权的不断下放, 乡镇的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 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多,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 使得乡镇财政无法保证正常的运营, 员工的工资也无法按期发出。
(三) 乡镇财政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 财政相关工作不规范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之后, 乡镇会依照国家的要求建立一些零户统管的试点, 并编制综合性较强的预算, 但是由于乡镇自身受传统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思想的影响过深, 所以无法较为灵活的转变一些观念, 从而导致在开展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时, 很难取得有效的进展。再加上没有明确建立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配套的一些改革措施, 监督机构的不作为, 导致乡镇在开展工作时很难进行规范, 而面对社会各方面开支都在一直上涨的局面, 必定会给乡镇的财政带来很重社会压力。
(四) 没有完善的财政制度, 无法约束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
乡镇财政的支出主要是在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方面, 例如义务教育、民生社保以及一些公共产品, 同时乡镇还需支持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涉及的面较广却没有完善的财政制度, 使得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参照的标准, 也没有约束, 导致乡镇财政出现很多的问题, 再加上中央和地方转移支付的方式与分税制财政体制无法配套, 所以没有科学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很难保证, 转移支付与乡镇财政的运转的需求不符, 最终给乡镇财政带来问题。
(五) 上级审计部门和乡镇人大没有进行严格的债务管理, 使得乡镇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 乡镇为了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升自己的政绩, 大量的发展形象工程, 所以乡镇会大力的进行招商或者是开展一些没有底线的优化, 虽然这样的做法对乡镇政绩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但是这些行为会给乡镇带来很多的债务, 从而给乡镇财政带来很大的负担。除此之外, 一些乡镇会在无法完成上级所下达的命令时通过举债交税的拉税和买税行为虚增收入, 从而获得足够的税款, 达到考核的标准, 这样的行为大大的扩大了乡镇的债务规模, 而这些行为是由于上级审计部门和乡镇人大的监督和管理不严格, 从而乡镇才有胆量, 有机会进行大量的借款缴税, 最终导致乡镇财政背负巨大的债务, 当乡镇无法偿还这些债务, 却又在不断的举借新债时, 必定使得乡镇财政不堪重负。
(六) 乡镇职能结构不合理, 财政管理出现越位现象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 乡镇在精简了一些机构, 但是实际上却没有精简人员, 使得乡镇的精简只是一种形式化的精简, 造成一些监督机构和管理部门的缺失, 最终不但没有真正的优化乡镇自身的职能结构, 还给乡镇财政管理带来了问题, 再加上一些乡镇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去参与经济的竞争, 在经济市场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可是乡镇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是不应该干涉市场经济的, 而是关注公共服务的提供, 这样的行为导致乡镇财政遭受损失, 同时也对乡镇税收的管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最终使得乡镇很难实现职能的转变。
二、乡镇财政税创新策略
(一) 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 保证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
1. 合理分配事权和财权, 减轻乡镇财政压力
国家需要平衡乡镇的收入入支出, 这一点可以通过事权和财政的平衡来实现, 国家不仅要下放事权, 还要下放一定的财权, 让乡镇可以获得足够的收入来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开销, 同时保证乡镇能有足够的资金来运转, 保障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 制定完善的、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转移支付相关工作
在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之后, 转移支付作为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支付方法必须要有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来规范它的进行, 所以国家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 保障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 最终使得转移支付逐渐适应乡镇的运营需求。
3. 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制, 规范化税种征管等相关工作
由于乡镇的财政支出很大, 所以乡镇必须要有主体税种的税收来保障乡镇有足够的资金支出, 所以国家必须逐渐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 从而建立完善的地方税收政府, 让乡镇拥有一些税种的征收权和管理权, 在乡镇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地方税权, 不断的完善乡镇财政税的结构, 保证财政税相关工作能够规范化开展, 最终在我国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体制。
(二) 优化乡镇职能结构, 推进乡镇职能转变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之后, 乡镇应该将农业税取消, 为乡镇的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打下基础。乡镇一旦精简机构和人员就会省下一大笔的开销, 从而为乡镇财政的支出减轻压力, 让乡镇财政能够更好的运转, 乡镇也能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开展工作, 精简机构和人员还能避免一些人员的违法行为的出现, 保障乡镇财政的安全, 乡镇需要将人员分流开来, 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最终实现乡镇职能转变的目标。除此之外, 乡镇需要优化自身管理组织机制, 合理配置乡镇所拥有的财政资源, 让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将小税种培养成为主体税种, 减轻财政负担
乡镇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一些小税种培养成为主体税种, 增加乡镇财政收入。要想将小税种培养成为主体税种, 乡镇必须加强税种征收管理,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 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税收管理手段, 加强区域较广的小税种的征收, 如果乡镇能够更好的管理小税种, 必定会给乡镇财政减轻很大的负担。
(四) 加快经济发展, 培养出更多的税源
为了增大乡镇的财政收入, 保证乡镇能够足够的资金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必须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乡镇可以扩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交易, 提高更加完善的产品服务平台, 不断扩大服务平台, 为乡镇培植出更多的税源。
(五) 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 加强对乡镇财政的监管
乡镇必须建立独立的监督部门, 对乡镇财政相关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 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上级审计部门和乡镇人大需要加强对乡镇债务的管理, 降低乡镇财政的风险。
三、结语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革, 自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 乡镇的财政税传统模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为了减轻乡镇财政的压力, 保证乡镇能够足够的资金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可以进行以下改革:国家需合理分配下放给乡镇的事权和财权, 使得事权和财权达到平衡, 保证乡镇财政在大量的支出下能够有足够的收入来保障;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化转移支付工作, 保障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 并不断适应乡镇财政的需求;乡镇需要优化自身财政税结构, 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制, 规范化税款征管相关工作;乡镇需要优化自身职能结构, 加强职能转变的进程, 同时精简机构和人员, 减轻乡镇财政的支出负担;乡镇可以将一些小税种培养成为主体税种, 为乡镇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乡镇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为自身培育一些税源, 增加乡镇的财政收入, 减轻乡镇财政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玉芝.加强乡镇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当代经济, 2015, 24:94-95.
[2]郭竞.乡镇财政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 2015, 06:108+110.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9
关键词: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存在问题,策略
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低位震荡, 国内外竞争空前激烈, 石油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严峻。加之受我国法规与市场需求的影响, 石油企业的利润被进一步压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石油企业只有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实现管理机制、体制创新, 才是新时期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现状
1.1 缺乏创新意识和手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的石油产业都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 作为行业中的“龙头老大”, 石油企业中很多管理人员都缺少相应的创新意识, 对于市场变化波动敏感度较低。现阶段很多石油企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与方法上的创新, 对创新经营活动只是简单的进行局部的创新, 而因长期缺少创新实践, 创新经验与手段较为匮乏, 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与创新。
1.2 创新方式简单
与国外的石油企业相比, 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参与的主体较为狭窄, 因此大面积的创新很难真正开展起来。同时, 从创新方式上来看, 我国石油企业的创新还仅仅停留于从其他领域借鉴知识与技能, 实用性较差, 创新程度较低, 没有立足于行业本身, 因此难以取得大突破、大革新。
2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客观来看,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受到的局限一方面是因为石油与其他行业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加上风险较大, 成本较高, 石油企业的创新条件相较于其他行业要更为苛刻;另一方面, 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管理思想观念陈旧也是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1 思想观念老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石油企业需要掌握市场的动向, 及时调整经营生产战略, 防范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但是就石油企业管理的现状看来, “等, 靠, 要”的思想依然十分普遍, 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对市场, 对企业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 改革思想, 忧患意识较弱。加上一部分员工虽然对薪酬水平有着较高的期待, 但缺少改革的意愿, 认为任何事情都应该企业包办, 安于现状的思想十分普遍。
2.2 管理体制问题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 我国的石油产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对于市场波动反应速度较慢。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石油企业也开始了转型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 其改革大多不够彻底。在管理时依然存在管理机构冗杂, 管理幅度较大, 管理制度繁琐, 责权未实现完全统一。管理体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反映于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去, 石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受到了进一步制约。
2.3 管理机制问题
管理机制较为刻板, 没有形成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 依照传统的管理机制对新时期的石油企业进行管理, 部门间、员工间就缺少相应的沟通联系桥梁。很多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大多十分被动, 很多创新措施很难真正落实下来。
3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策略
3.1 转变思想观念
石油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 造成企业的员工甚至领导都缺乏创新的意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企业要想发展生存就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只有不断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的改变,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同时,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 还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感染力向心力, 并且企业还要敢于摒弃求稳怕变的思想观念, 要勇于创新、敢于变革, 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 管理体制创新
管理体制创新是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点及难点, 这需要企业在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 结合企业实际运营的现状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加上很多石油企业都存在着部门间的相互排斥, 工作脱节现象, 因此企业内部难以有很高的凝聚力, 且人员之间很少合作和交流, 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员工思维的僵化, 创新很难真正实现。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改变管理机构冗杂, 管理幅度较大, 权责不统一的现状, 精简机构, 强化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 进而促进员工间思想的碰撞, 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3.3 管理营销机制创新
石油价格市场波动极大且走势难料, 石油销售企业需要将强化销售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效益基础上来, 不断的挖掘市场中的潜力, 让潜在市场为企业增加活力。这就需要企业在管理营销机制上进行创新, 一方面要构建零售增量的新体系, 另一方面要及时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销售营销策略, 注重销售节奏的把握, 及时降低甚至规避市场中的潜在风险。在新的时期, 石油企业需要抓住机遇, 实现自身管理营销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制定出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营销机制。
4 结语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全球石油价格持续走低, 这就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石油销售项目上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作为石油企业管理者需要正确地认清形势, 正确对待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 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实现管理机制, 管理体制的创新, 转变传统观念,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石俊.石油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 2014.
[2]张玉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石油石化上游企业并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 篇10
成本管理, 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 是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重要前提, 是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劳动成果的综合性指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企业参与竞争的成败, 煤炭企业探讨研究成本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因为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要想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就要抓住成本管理这个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 便抓住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问题。企业只有在成本管理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才能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煤炭企业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 生产方式与其它行业不同, 煤炭企业相互之间的差异很大, 这主要是因为煤炭企业受地质条件、外围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所以生产成本也不相等。在一些外部因素无法消除的情况下, 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加竞争力, 就必须改革旧的成本管理模式, 创新发展国内外同行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 把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管理中心环节, 加大成本管理思想宣传, 增加企业全体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灵活、适当地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 找出一条适合企业自己的成本管理成功之路。
笔者在煤炭企业工作多年, 比较了解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目前, 一些大中型煤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许多企业亏损严重, 资产负债率高, 资金周转困难, 产品成本高, 生产水平低, 技术装备落后, 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一些小型煤矿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 机电设备老化落后;由于对安全生产重视的不够, 导致事故频发。事故发生后, 企业又要赔偿伤亡者家属抚恤金与医药费, 这些又需要一大笔资金。还有导致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状态的转变比较慢。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煤炭系统每个企业都是以相同的平等身份参加竞争的, 政府和行政部门并没有进行指导和干预。在竞争中, 每一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哪一家企业创新能力强, 改革发展快, 哪一家企业就会跑在煤炭系统的前列, 这种竞争完全是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在竞争中, 生产成本和成本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很多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成本管理改革和创新, 没有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 没有很快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 所以造成了企业亏损、倒闭的局面。
一、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原煤生产成本费用偏高。据笔者调查走访得知:煤炭企业70%
~80%的材料主要用于原煤生产。引起原煤生产成本费用高的原因是: (1) 材料费用高。由于煤矿的地质结构造、储存条件、储存数量等条件限制了矿井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开采方式,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木材、皮带、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材料物质的投入和利用效益。为了避免水、火、瓦斯、断层、煤尘、冒顶等事故的发生, 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还必须支付一些辅助生产和安全保护材料的支出。这些材料的费用在煤炭企业全部生产成本中需占一大部分比例;而因一些企业的粗放型管理, 井下材料浪费严重, 机电设备老化、落后, 返修率高, 电缆、皮带等可循环使用材料回收复用不到位等问题, 这些现象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原煤成本。 (2) 人工费用高。众所周知, 煤炭开采属于密集型产业, 矿工大多数在井下工作。生产环节多, 工作地点分散, 并且经常移动, 形成了多工种、多工序的联合作业。因工作环境恶劣导致矿工的各种津贴补助比其它行业高。这样, 矿工的福利、待遇、薪酬、在原煤生产中也占据较大比例。再加上企业为安全生产提供的防潮、防护药品在原煤生产中又占一定的比例, 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影响着原煤生产成本。 (3) 井下电费、折旧费、修理费用高。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综采、挖掘机及大型设备的投入运转, 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也增加了吨煤的电力支出。由于矿井开采范围是由近而远的, 电力运输、通风的距离越来越长, 导致修理费用提高, 一些大型基地设备年久失修, 废旧淘汰也需要折旧计提, 这些费用在生产成本中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2.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手段陈旧。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煤炭企业一直是高投入, 低效益, 资金和劳动呈密集型形式。由于观念落后, 思想陈旧, 管理方法粗放, 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全面进行成本控制, 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 煤炭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和成本分析所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 但与国外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方法仍不能接轨。目前、煤炭企业基本仍停留在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上, 而对其它方法运用很少。在成本管理手段上, 好些企业的会计部门配备了计算机。但这些计算机主要用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等财务会计方面的核算工作, 且利用率较低。而真正用计算机进行成本预测、决算、核算的企业很少。还有一些煤炭企业成本信息失真, 原始记录不真实, 定额资料僵化, 出现假账真算, 费用分配混乱的现象。如此落后的成本管理方法, 陈旧的管理手段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使成本管理很难迈上新的台阶。
3. 部分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制约了成本管理发展。
笔者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经常感到:我国煤炭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成本管理知识低下, 高层管理者失误现象严重, 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远利益不一致。有的生产成本管理人员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进行成本管理, 或明知成本管理能帮助煤炭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但为了短期利益, 却不重视成本管理的策略。比如, 一些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然在财务会计上, 对成本管理不重视。大多数企业仍把会计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投向财务会计上, 而管理会计只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状况导致成本管理受到限制, 再加上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也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发展。企业决策人和会计人员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 缺乏远见卓识, 对成本管理没有进行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其实, 成本管理是一门知识面非常广泛、深奥的学科, 需要成本管理人员认真地学习和掌握其内涵与精华。笔者希望业内同行深钻业务, 敬职、敬业, 做一名称职的成本管理人员。
二、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它同企业的每个部门, 每个单位, 每个职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经常与业内同行一起探讨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策略, 并外出学习、考察同类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不断地学习国外煤炭企业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深深感到: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进行开拓、发展、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使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才能使煤炭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完善其体系。
成本控制是成本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成本管理体系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 煤炭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并完善其体系。煤炭企业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定额, 并以各项定额为指标进行预算控制。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定额体系。要求预算部门按照预算管理项目分工, 对预算指标进行连续全面的监控, 企业决策人根据分工情况授予各层成本管理人员以相应的管理权限, 并制定严格的制度, 不经授权, 任何人不能越权操作;每一项经营业务在执行之前, 必须按照该项业务的授权程序, 报经授权人员或部门审批, 未经审批不得办理;同时, 建立有效成本预算管理考评制度, 严格落实成本预算管理责任制, 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各单位负责人、专职预算员的经济利益挂钩, 奖惩分明, 使单位负责人、预算员、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共同体。只有这样, 煤炭企业才能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2. 树立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 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素质。
笔者认为, 首先, 煤炭企业决策人与高层管理者要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内涵, 学习并运用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成本管理。要清楚地认识到, 在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中, 生产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还包括作业面设计、物资采购、技术改造、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等环节。因此, 要想强化成本管理, 必须在加强原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的基础上, 加强工作面设计、物资采购、销售管理、技术改造等环节的成本管理。其次, 提高成本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的素质。要想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必须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 因为成本意识能使管理人员养成自觉地将经营活动与成本、收益进行挂钩考虑的习惯, 能有准确判断成本效率的能力和提高成本效益的意识,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还要搞好成本管理人员与全体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加强生产人员的成本意识, 通过工艺设计来降低生产成本, 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在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同时, 鼓励全体职工改革工艺,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并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生产成本升降结合起来, 实行自主管理, 这才是降低生产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3. 完善成本责任制, 加强材料、电费、修理费、采购资金、可控成本的管理。
随着我国进入WTO后, 一系列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体系已在我国煤炭企业应用, 并产生了良好效果。煤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完善成本责任制, 加强材料、电费、修理费、采购、资金可控成本的管理。煤炭企业要实行预算控制制度, 强化目标成本管理, 生产成本严格按照消耗定额或目标成本进行制定, 并根据企业各项成本测定的开支严格限制和监督, 力求使预算在目标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做到准确无误。因为, 作为成本管理人员, 其职责就是搞好生产材料、电费、修理费等可控成本的管理, 发挥好监督部门的作用, 严格控制生产成本, 力求降低生产成本。并且还要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搞好回收、复用、修旧、利废的工作, 做到物尽其用。对耗电量较大的机电设备要根据生产特点和时间确定开机时间, 以杜绝设备空转, 节约电力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采购人员在采购时要坚持优质、价廉、实用的原则, 把采购成本降到最低点;管理人员要严格按计划发料、领料, 以降低材料成本。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合理高效地调动企业资金, 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使企业资金合理快速地运转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管理工作, 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热切希望战斗在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岗位上的同行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成本管理经验, 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 力求发展, 勇于创新, 闯出一条适合自己企业成本管理的成功之路。
摘要: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 又是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重要前提。文章在剖析了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后, 从建立成本控制制度, 完善其体系;树立现代成本管理理念, 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 加强材料、电费、修理费可控成本管理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煤炭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创新
参考文献
[1].陈良栋.企业可持续发展要创新成本管理.中国煤炭, 2009
[2].史海涛.浅议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煤炭, 2010
[3].魏小云.煤炭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大同煤矿科技, 2008
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金融业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性产业,占据着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金融业的鼎力配合和大力支持,而进行金融的创新正是其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是促进金融发展的助力剂,是我国经济飞跃的推动剂。
金融创新的主要特点
金融业在我国的发展和起步都比较的晚,金融结构不健全,各项管理体系也不完善,面对国际上许多新兴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都还不能接纳,正处于发展的最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吸收新经验,不断的补充自己,才能发展和壮大,为经济的飞跃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
具有很强的吸纳性。我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在金融方面的理念也比较的守旧,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与补充才能更加的强大,所以金融界在创新的过程中比较的谦虚和好学,勇于引进新技术,接纳新经验,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是我国金融家们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的典范,然后再把它变成自己的形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这样就可以为金融创新节约大量的时间,降低创新过程中的研究成本,达到快速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当然,金融创新的吸纳过程并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将不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部分加以剔除或进行修改后再利用,因为我国进行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做到适应自身的实际,只有自己的独特创新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具有广阔的未来。我国的金融业虽然发展的较晚,还处于水平低、进步慢的雏形,也还不具备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势力和能力,但从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金融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无限广阔的,因为从我国的改革开发到世界世贸组织的加入,国民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其竞争性也非常的强烈,只要在金融业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革,让其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源动力,就定会具有一个辉煌的未来,位于世界的前列。
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传统理念的束缚。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银行等等部门来说,进行金融的创新必须要从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市场的发展变化,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提高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但从当下的现状来看,各大企、事业单位都没有主动性,不接受各种创新活动的融入和渗透,使金融创新工作陷入了比较被动的境地,再加上我国的银行大多都属于国有的商业银行,其谨慎性较强,对于金融的创新不予以重视,使金融的创新工作更是举步维艰1([1]孟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商业经济,2009,(23):58-60.)。
人才资源的匮乏。要进行金融的创新就必须配备专业的、高尖端的科技人才,因为人才是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而且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如果要进行金融的创新,更需要多层次、多元化、全能型金融人才的紧密配合,也就是说这些人才专业知识必须扎实,还要懂得管理和经营,只有这样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才能为我国金融创新工作做出贡献,但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正处于转型期,再加上传统观念的约束,这种金融“全才通”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金融创新工作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制约。金融的创新需要由金融工具的大力支持,而我国诸如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一类的金融工具虽然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足以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而且各大金融机构之间也没有融洽的关系,大多数都是各自为政,这就不能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金融体系,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管理制度,这也给金融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和影响。
进行金融创新的发展策略
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金融市场,要想达到稳定发展、健康成长的目的,就必须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从根源上去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从根本上进行根治和清除,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达到金融创新工作的平稳发展。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21世纪是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世纪,也是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所以在进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并学会运用现代的电子网络高科技手段来与金融的創新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保证金融创新的质量,完成金融创新的目标。
用竞争性来推动创新进程。有竞争就会有淘汰,有淘汰必然就有创新,这是自然规律,所以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能脱颖而出,各金融机构就会绞尽脑汁的想出各种策略和办法,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以此来满足各层次不同的需求,所以这种竞争性也是对金融创新的一个推动。
努力扩大业务范围。要进行创新就要把领域扩大,只有覆盖面大了,才能更有效的推动创新与发展,不能目光短浅,把创新的范围限制在几种金融产品或工具上,要有更远大的目标和市场,彻底改变传统的金融模式,并对其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革,以此来衍生出更多的业务,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大的成长,取得创新的更好成绩2。([2]易云英,刘畅,郭敏.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金融,2010,(4):33~35.)而且还应该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让其混合式的经营模式健康发展,打破各种垄断,共同协作进步。
加强人员素质。对于金融业的人才培养一定要跟上,因为人才是进行所有创新活动的首要因素,是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金融界发展的希望,只有专业化的综合型、全能型、复合型的人才,才能让金融业更强大,更具有与国际竞争的势力。
总而言之,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脚步,我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想要站在世界之巅,就必须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而金融业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只有加强管理,提高人员综合水平,才能让其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创新 篇12
1 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过少且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空洞
众所周知, 高职的学生成分比较复杂。他们不单单是高考中成绩较差的高中学生, 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三校 (职高、中专、技校) 的学生。这就在学生上课时的教材选择上有很大的要求。而原有的高职教材只适应三校的学生, 对于高中为起点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由于三校生在其高中期间已经学过一部分的专业课程, 因此, 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往往也会造成“一头重”的现象发生, 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另外, 在原有的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上, 许多专业的教学计划难免过于教条, 且重复课程很多, 有时候甚至出现不同的专业上同一门专业课的情况, 或者是一个专业的学生, 只可以学本专业的知识, 对于外专业的知识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 这样也就给许多有天赋的学生减少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1.2 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理论教学“本本主义”比较严重
由于被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 许多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 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 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 也不管它是否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 并且不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 就更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在。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 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 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1.3 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授课方式过于俗套
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还很少, 什么样的教师适合高职教学, 还在探讨之中。就过去而言, 大多数的高职教育教师都是本科老师在兼职教学, 上课的时候也是用要求本科学生的一切来要求高职的学生。许多的教师采取的都是讲学的形式来讲授高职的课程, 其教学工作还在遵循过去传统的模式, 永远不会离开自己所拥有的“三尺讲台”。很少与学生互动的教学, 只是一味的“我说你听, 我问你答, 我写你记”的方法;再有, 上课的时候, 学生听到的都是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的书本上的东西, 看到的都是老师写在黑板上面的字迹, 完全没有新意, 这也就造成了“你说我睡, 你问我忘, 你写我抄”的课堂现象。
2 当今高职教学的创新之处
2.1 强了专业教材的建设且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
高职教学对于书本的要求很高, 它要求要有包含高新技术的高水准的教材和讲义。鉴于原有教材的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的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 并把它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催化剂, 不断的注入到教材和讲义中去, 确保教学的内容对过去具有诊断性, 对现实具有指导性, 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这样才能真正的带领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另外, 在教学计划上要做必要的调整, 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要本着“宽基础、活模块、精专业”的思想, 冲破专业的限制, 以社会需求为主, 在基础课的基础上, 加入专业课、选修课以及跨专业选修课, 保证在学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加强围绕市场需要的课程的编排。并且可以有选择性的开设计算机、实用语言等特色课程, 充分的满足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需要。
2.2 强了实践课程的设置, 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单纯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 加上许多以三校为起点的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已经详尽的掌握, 在课堂上过多的进行宣讲, 他们是难以接受的。他们的强项是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就要在实践方面有所加强, 多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 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且在学校中要开展合适的校园文化活动, 诸如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社会调查等, 以此来培养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 特长突出的社会需求型人才。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把他自己更有用的信息发布, 共大家学习, 促使一道进步;再有, 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 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绝对的不能放松, 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使他们成为技术过硬、品质优良的复合型人才。
2.3 施“双师工程”,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高职院校中, 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 还要担当起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 这就要求在我们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不失时机的推出政策, 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 且理解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自己通过留学和转岗的方式把自己培养成“双师型”。学校还可以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政策, 对于“双师型”教师进行必要的奖励, 来提高学校的教学档次。另一方面, 在教师的教学中, 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例如多媒体教学或到实训基地开展演示性教学, 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的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 使自己掌握至少两门以上的语言, 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双语教学,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也可以适应国际人才的需求。
总之,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与实践, 一定会把高职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崭新的高度, 使我们的高职学生走上社会就可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摘要:由于现今社会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学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原有的基础上, 高职教学的创新就成了近期高校教育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教学,教育创新,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比较[J].职教论坛, 2001, (1) .
[2]杨进.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应当实现的十个转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 .
[3]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语模式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
[4]罗登红.加强教改实践, 实现高职教学创新[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
【存在问题及创新策略】推荐阅读:
改制企业的人才管理存在问题及策略范文12-04
初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09-29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2-03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策略的研究08-02
浅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09-03
淮安市农村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7-05
经验及存在问题06-22
存在问题及改善对策06-08
人才现状及存在问题07-07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