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血肿(共3篇)
多发血肿 篇1
摘要: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经验, 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脑损伤多发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不同类型血肿的个体化治疗、聚焦、手术策略及手术处理等问题。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3个月, 恢复良好17例 (28.3%) , 中残19例 (31.9%) , 重残17例 (28.3%) , 死亡7例 (11.6%) 。结论:颅脑损伤多发血肿者应采取个性化治疗措施, 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操作方法, 可提高治愈率, 改善预后。
关键词:多发血肿颅脑损伤,手术,个性化治疗
急性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 是指颅脑损伤后早期, 颅内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部位或不同类型的血肿。这类血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约占外伤后颅内血肿的13%~20%, 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1]。笔者分析总结了我科2006年1月—2009年l2月手术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多发血肿者, 并着重探讨其手术原则、手术策略及术中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多发血肿者中, 男42例, 女18例;年龄7~68岁, 平均 (33.6±11.6) 岁;致伤原因:车祸致伤者46例, 重物打击伤者4例, 高处坠落伤者4例, 跌伤者6例;l3例为多发伤, 包括肢体骨折8例, 闭合性胸部损伤4例, 脾破裂1例;瞳孔情况:双侧瞳孔散大6例, 单侧瞳孔散大47例, 瞳孔大小正常7例;GCS评分:3~5分21例, 6~8分33例, 9~12分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 检查时间为伤后的2.5~16.5h, 均在CT检查后6h內进行手术。
1.2 血肿的情况
55例2个部位血肿, 均位于幕上, 其中48例血肿分布在两侧, 7例血肿在同一侧, 5例3个部位血肿, 其中4例有后颅窝硬膜外血肿, l例有跨横窦的幕上下硬膜外血肿。着力侧硬膜外血肿+对侧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最为常见, 高达41例, 幕上双侧硬膜下血肿7例, 双侧硬膜外血肿3例, 着力侧硬膜外血肿+对侧脑内血肿1例, 同一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4例, 同一侧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3例, 一侧硬膜外血肿+对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l例, 后颅窝或横窦区硬膜外血肿+幕上双侧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患者多伴有明显脑挫裂伤。
1.3 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成血肿清除。清除血肿后均于同侧行去骨瓣减压术, 伴有明显脑挫裂伤者同时清除破碎脑组织或切除额叶前部、颞叶前部, 达到内外减压的目的。硬膜外血肿者, 脑内血肿清除后, 施行骨瓣减压术的时间视血肿位置、大小及脑挫伤严重程度而定。本组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共8例, 在血肿清除后于同侧行去骨瓣减压术清除。多发伤者, 应视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行常规治疗, 包括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降低颅内血压、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以防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4个月, 用GOS评分, 恢复良好17例 (28.3%) 、中残19例 (31.9%) 、重残17例 (28.3%) 、死亡7例 (11.6%) 。17例情况稳定者转入康复科或出院, 其中7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颅高压、中枢衰竭者4例, 多重耐药细菌肺部感染者3例, 其他2例有肺部感染者仍在神经科接受治疗。
3 讨论
颅脑损伤多发性血肿的病理生理显然要比单发性血肿复杂, 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治疗的原则、策略及术中处理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清除较大的血肿、解除占位, 手术侧得以减压而又不使对侧的血肿扩大以免手术侧发生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是颅脑创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 其部位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对侧硬膜外、对侧硬膜下、同侧脑内和对侧脑内血肿[2]。颅脑损伤手术中迟发性血肿的产生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有关, 也有人认为是颅内压减低后颅内容物的迅速移位使原已破损的血管进一步出血所致。此类血肿形成快, 脑组织疝出骨窗缘多, 可加重脑组织的嵌顿。
如果对侧为硬膜外血肿, 可在对侧硬膜外部位先钻孔置管引流, 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先清除硬膜外血肿, 可避免术中的急性脑膨出。笔者认为, 多发性颅内血肿处理术后应立即行头颅CT检查, 以判断对侧或同侧非连续性、迟发性的血肿的出现, 或判断术前已存在的血肿有无增大, 是否需要再次手术。颅脑损伤后, 颅内双侧多发性颅内血肿病情复杂多变, 采取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内外科综合治疗可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
同一部位不同类型血肿清除的常用方法:冲性脑挫裂伤、急性硬脑膜下伴脑内血肿等属混合性同一部位的血肿, 可在一次手术内清除;不同部位同一类型血肿的清除:较为常见的是双侧硬脑膜下血肿, 好发于额、颞前或额、顶凸面, 其次是双侧颞部硬膜外血肿, 较为少见。手术探查及清除这类血肿时, 患者头位宜仰卧垫高, 消毒铺巾需兼顾两侧施术的要求, 一般急性双侧血肿应先处理有脑疝的一侧, 血肿较大的一侧行骨窗开颅清除血肿, 另一侧行钻孔引流或扩大钻孔至适当的骨窗清除血肿[3]。
总之, 急性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要比单发性血肿复杂, 如何保持术后颅内各腔压力的平衡, 如何避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 如何及时发现未手术侧的血肿增大, 从而及时调整手术进程等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4]。
参考文献
[1]任光辉, 潘天鸿, 张曙光.急性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的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5, 4 (2) :174.
[2]董吉荣, 蔡学见, 陈铮立, 等.颅脑创伤后颅内双侧多发血肿的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7) :480-481.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46-447.
[4]方陆雄, 邱炳辉, 黄广龙, 等.急性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J].广东医学, 2006, 27 (9) :1372-1374.
也论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 篇2
1 关于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分析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临床特征不明显, 其需要根据影像学的检查进行确诊。按照其病情可以将其分为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多发血肿及不同部位不同类型多发血肿两种, 其各自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血肿的不同治疗方式与方案。同时在诊疗过程中还要针对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特点注重患者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头偏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等。通过细致的检查与诊断为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
2.1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以往的经验与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现状,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且发部分患者的病情也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及时清除血肿。在进行治疗方式的选择中, 对于昏迷或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必须实施手术治疗。而对于每个部分血肿量都不大的、中线结构位移较小的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临床治疗中存在诸多的争议。在实际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与体质作为重要因素考虑是否进行手术。对意识清醒或浅昏迷的患者则应考虑保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另外, 随着现代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微创治疗的应用也不断增多。以下就这几种治疗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论述。
2.2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保守治疗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保守治疗仅适用于意识清醒或浅昏迷的患者。通过动态CT检查、生命体征监测及颅内压的监测以观察患者颅内血肿的进展情况。轻度颅内多发血肿能够在3~7d开始液化和吸收, 在30d左右接近完全吸收。其与患者年龄、血量与血肿部位有关。在对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治疗时应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素质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判断, 避免以单一指标进行衡量造成的病情延误。
2.3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
对于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血量大、昏迷并盘有意识障碍性加重的、中线位移明显的患者必须采用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血肿的清楚。开颅血肿清除术作为常规手术方式本文不进行赘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在局麻或全麻状态下, 依据CT标记物定位法采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清除的方式。根据临床中对微创血肿清除及开颅血肿清除的统计可以看出, 两种手术方式的救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都能够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 其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治疗方式, 以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2.4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合并症的治疗
在临床治疗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时, 常会遇到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患者由于外伤所致, 伴有合并症的情况出现。如创伤性失血休克、四肢骨折等。其单一的损伤与症状并不会危及患者生命, 但是合并症的出现对增加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患者的抢救难度。因此, 在进行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其合并症的救治, 在保障患者体征的前提下优先进行危及生命的损伤救治, 通过患者体征的保持为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抢救与治疗提供基础保障, 促进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抢救的成功率。
3 关于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治疗的讨论
在进行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除需注意一般性护理及相关注意事项外, 还要针对其治疗方式各自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注重。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对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其中微创颅内多发血肿手术时仅适用于出血量在30~50m L的单纯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 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应采用紧急开颅清除术的方式抢救患者生命。另外对于颅骨骨折或头皮存在严重挫伤的患者则不宜采用微创术进行治疗。对于适用于微创的患者在手术中应避免抽吸过于激烈, 应采取缓抽的方式是颅内血肿得到清除。通过科学的手术方式使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能够在快捷方便的、快恢复的、费用低廉的治疗方式下进行治疗。
4 结语
综上所述, 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临床治疗需要通过CT诊断以及对患者伤情的综合分析进行方案的确定, 以此挽救患者生命。针对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患者多伴有其他创伤的情况, 临床医师还应会同外科、骨科医师对其进行综合的病情分析, 在对其进行基础治疗后及时进行相关的手术, 以减少颅内血肿对患者的影响, 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摘要:在进行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过程中, 其能够通过CT检查得到明确的诊断。但是如何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资料做出正确的病情评估并进行治疗是诊疗的关键。本文就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治疗,微创,手术
参考文献
[1]马宏亮.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手术治疗经验体会[J].医疗资讯2009 (7) .
[2]郑丽华.微创手术在多发性血肿中的应用[J].医师资讯, 2009 (8) .
[3]王萍.颅内血肿的临床护理与诊断[J].医疗与护理, 2009 (12) .
多发血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42 例重型颅内脑损伤并发急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62 例分为保守内科治疗组和手术组。 保守内科治疗组26 例, 其中男18 例, 女8 例; 年龄12~73 (41.3±2.7) 岁; 受伤原因:6 例高处坠落, 15 例车祸, 1 例击打伤, 4 例摔倒伤;头颅CT检查示脑内多处血肿7 例、双侧硬脑膜外血肿8 例, 双侧硬脑膜下血肿11 例。 手术组36 例, 其中男23 例, 女13 例;年龄14~78 (42.5±3.2) 岁;受伤原因:8 例高处坠落, 18 例车祸, 2 例击打伤, 8 例摔倒伤;头颅CT检查示脑内多处血肿10 例、双侧硬脑膜外血肿11 例, 双侧硬脑膜下血肿15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保守内科治疗组:给予患者降低颅内压,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营养支持治疗。 一期双侧颅脑手术治疗:行单侧去骨瓣减压14 例, 双侧去骨瓣减压2 例。 分期双侧颅脑手术治疗:对血肿增大或者占位明显的行对侧开颅手术, 双侧或者单侧两次去骨瓣减压20 例。 对伴有明显脑挫裂伤者, 清除碎化、坏死的脑组织。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及观察组中分期手术的疗效, 进行统计分析。
1.4 GOS评分标准[2]死亡为1分, 植物生存状为2分, 患者清醒及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顾为3分, 患者在保护下可独立的生活及工作为4分, 患者存少量缺陷但能正常生活为5分。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选择 (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手术组治愈率显著高于保守内科治疗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观察组中分期手术GOS评分一期双侧开颅组手术后GOS评分显著升高, 同时也高于分期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及多发的急性危重性疾病之一, 而颅内多发血肿是指两个及以上的血肿, 血肿存在部位、类型及个数的差异。 随着交通车辆的增多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血肿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4], 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颅脑挫裂伤, 其具有病情危急、预后差及病死率高的缺点, 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治疗该疾病, 手术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 解除占位, 同时解除因对侧血肿扩大而出现的脑膨出。 急性脑膨出是术中、术中迟发性血肿的主要原因[5]。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压迫原本可能出血灶, 当颅内压下降后, 原出血点可迅速出血, 进而增加再次手术机会及增加治疗费用。
本研究探讨重型颅内脑损伤并发急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手术组治愈率显著高于保守内科治疗组 (P<0.05) , 一期双侧开颅组手术后GOS评分显著升高, 同时也高于同期对照组 (P<0.05) , 说明了手术治疗较保守内科治疗对重型颅内脑损伤并发急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疗效更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 一期双侧开颅较分期双侧开颅具有更高的GOS评分, 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资料相一致[6,7]。
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较保守内科治疗对重型颅内脑损伤并发急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疗效更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 一期双侧开颅较分期双侧开颅具有较高的GOS评分, 进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学慧, 涂博, 秦振宇, 等.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8) :117-118, 119.
[2]黄远飞.急性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58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0) :103-104.
[3]陈德, 黎亮, 杨俊, 等.手术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128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8) :1021-1022.
[4]Nterberg A, Kiening K, Schmiedek P, et al.Longterm observations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the phenomenon of secondary rise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J].Neurosurgery, 1993, 32 (6) :17-24.
[5]Sawauchi S, Yuhki K, Abe 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layed 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atoma and coagulopathy i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 tra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o Shinkei Geka, 2001, 29 (2) :131-137.
[6]张雷, 于福建, 孙传正, 等.双侧开颅治疗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方法对比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大会暨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 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