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感染论文

2025-01-13

多发感染论文(精选4篇)

多发感染论文 篇1

多发伤不是各种创伤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种对全身状态影响更大, 病理生理变化极为显著的合并伤, 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的创伤[1]。 该研究就60 例多发伤并肺部感染的护理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特选择了该院收治的60 例多发伤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了常规护理和全面护理, 其中采取全面护理的30 例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 年5 月—2014 年7 月该院收治的60 例多发伤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 例。

实验组患者中, 共有男性患者23 例, 女性患者7例, 年龄在24~78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6.32±10.45) 岁。 其中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 例, 多发性肋骨骨折13 例及胸部外伤患者6 例。

对照组患者中, 共有男性患者22 例, 女性患者8例, 年龄在25~77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5.12±10.21) 岁。 其中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4 例, 多发性肋骨骨折11 例及胸部外伤患者5 例。 另,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和抢救, 在医生的指导下, 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和呼吸机抢救, 抢救过程中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监测, 如发生异常情况, 立即通知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

1.2.2实验组患者给予全面护理, 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 无菌吸痰:①吸痰的时机。 放弃“定时吸痰”, 选择“必要时”吸痰为指征, 不必要的频繁吸痰和常规的按时吸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 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 加重低氧血症, 增加感染和出血的危险[2]。

以听诊痰鸣音、气道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患者咳嗽、发绀作为吸痰指征。 掌握吸痰指征, 既可达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维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又可避免频繁吸痰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

②吸痰的方法。 选择的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二分之一, 也不能过细。 太粗易致缺氧以及产生吸引负压过大可造成肺内负压, 而使肺泡陷闭或肺不张, 若过细则吸痰不畅[3]。

③气道湿化。 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气管切开放置导管形成的呼吸通道。 人工气道导致气管过滤、加温和湿化气体的作用降低或消失。 干冷气体损伤气道黏膜上皮细胞, 气道自净功能下降或消失, 诱发支气管痉挛;人工气道使咳嗽功能受限, 气道失水增多, 造成痰栓阻塞气道;最终导致肺顺应性下降, 缺氧加重和肺部炎症。 因此, 适当的气道湿化能稀释痰液, 保持气道温湿度, 维持气道生理功能。

气道湿化的方法包括:主动加热湿化器;温湿交换器;雾化加湿;气道内滴注加湿等。 无论采用哪种气道湿化方法, 目的均以患者分泌物稀薄、痰液易于吸出为目标。 判断湿化程度:吸痰管从气管导管内抽出, 管壁上无粘稠痰黏着, 即痰液稀薄;若有稠痰黏着则为湿化不够, 需加大湿化量及次数;若患者频繁呛咳为湿化过度, 则需减少湿化次数和量[4]。

④胸部物理治疗。 是用物理的技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治疗方法, 包括体位引流、拍背、震颤、咳嗽、吸引、呼吸练习[5]。

(2) 评估: 通过望诊、 触诊、 听诊了解患者生命体征, 神志, 面色, 伤口位置, 呼吸情况, 各类导管情况, 配合程度, 呼吸音, 有无啰音、哮鸣音等, 痰液颜色、黏度及量, 咳嗽能力。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①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SPO2变化, SPO2在90 以%下立即停止治疗;②头低脚高等体位引流能使颅内升高, 影响患者的病情, 因此颅脑术后、颅内压高的患者应避免;③对易发生胸骨骨折的患者, 避免胸部叩打和震荡, 如果必须操作需特别慎重[6]。

(3) 步骤: 运用护理程序对胸肺情况评估- 雾化吸入-扣拍-振肺-咳嗽运动-体位引流-吸痰等物理措施维持机体正常肺通气和换气。 实施过程中关注患者主观感受精神状况、呼吸频率、节律、血流动力学状况及氧合情况, 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紫绀、SPO2下降至90%以下则须停止治疗。

(4) 体位引流: 根据胸片结果及听诊采取适当体位, 利于分泌物引流清除, 促进肺通气和灌注。 半坐卧位使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 俯卧式通气能改善通气灌注失调, 促进肺再扩张。 平卧臀高位引流双肺上叶前段、右肺中叶、左肺下叶前段分泌物;右侧臀高位引流左肺中叶、 左肺下叶分泌物; 左侧臀高位引流右肺中叶、右肺下叶侧面分泌物;膝胸卧位、俯卧臀高位引流引流左、右肺下叶后侧部分泌物。 2 例患者因长期卧床多采用俯卧式体位引流, 取得良好效果。

(5) 振动排痰法:使用振动排痰机叩击头振动胸肺部进一步促进痰液排除。 患者于餐前1~2 h或餐后2 h进行治疗。 取半坐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 选择适当的叩击头, 调节治疗频率25~45 Hz, 单侧治疗时间5~10min;在患者背部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进行治疗, q6h或q8h, 20 min/次。 应注意:皮肤及皮下感染、肺部肿瘤、肺结核、气胸、肺脓肿、肺部血栓、肺出血、咯血、凝血机制异常、不能耐受振动的患者禁忌使用[7]。

1.3 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肺部分泌物及痰液积聚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肺复张、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天数、生存质量评分及ICU救治水平评分进行观察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95%作为可信区, 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使用率 (%) 表示计数资料, 用 χ2检验进行对比和分析, P<0.05 的前提下, 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研究对比可以得知,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和护理后, 其肺部分泌物及痰液积聚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肺复张、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天数、生存质量评分及ICU救治水平评分均处于较好的状态, 且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表2 所示。

3 讨论

多发伤是临床危害性极大的疾病之一, 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将导致患者直接死亡。

无菌吸痰护理是维持呼吸道通畅的主要手段, 有效减少了呼吸道的黏膜损伤; 吸痰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肺部分泌物及痰液的积聚; 适当的气道湿化是稀释痰液、保持气道温度和湿度处于最佳状态的重要方法, 对气道的生理功能也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肺部物理治疗和护理, 通过呼吸练习、体位引流、拍背等手段有效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少了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和缩短了患者ICU病房的住院时间; 体位引流法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状态, 较好地清除了分泌物, 促进了患者疾病的康复, 该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1) 肺部分泌物及痰液积聚:实验组患者的肺部均不存在分泌物及痰液积聚的情况, 而对照组患者中, 有4 例患者的肺部存在分泌物, 1 例患者的肺部存在痰液积聚情况, 即发生率为13.22%。

(2) 并发症情况: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 未出现感染、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低血压、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并发症事件, 对照组患者中, 共有2 例患者发生呼吸困难现象, 恶心、呕吐、低血压患者各1 例, 即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 共5 例。

(3) 肺复张: 经治疗后, 实验组中所有患者的双肺下叶有恢复到原先的状态, 出现肺复张情况, 对照组中有25 例患者出现肺复张情况。

(4) 呼吸机使用时间:经护理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回到正常范围, 呼吸机使用时间仅为 (2.03±0.95) d, 而对照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 (12.45±1.07) d。

(5) ICU住院天数:实验组患者为 (4.02±1.32) d; 对照组患者为 (13.89±1.28) d。

(6) 生存质量评分及ICU救治水平评分:实验组患者分别为 (76.32±10.32) 分、 (87.21±10.79) 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 (60.89±10.16) 分、 (72.43±10.16) 分。

综上所述, 多发伤患者因病情导致长期卧床, 有效的胸部物理治疗能降低肺部分泌物及痰液积聚, 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 促进肺复张, 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 降低ICU住院天数,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体现ICU救治水平, 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徐丽华等[8]学者在《重症护理学》一文中也明确表示, 给予多发伤并肺部感染患者全面有效的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 与该研究的观点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刘瑞云.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9) :29-30.

[2]刘瑞云.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9) :29-30.

[3]庄一渝, 周艳, 陈香萍, 等.灯塔奖标准对我国重症护理专业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2) :105-108.

[4]胡其秀.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6) :39-40, 46.

[5]孙晓红, 朱振男.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重症呼吸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 2012, 26 (2) :105-106.

[6]戴宁军, 邓素红, 王维红, 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2) :1146-1147.

[7]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7) :336-337.

[8]徐丽华, 钱培芬.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3-474.

多发感染论文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2011年在我院血液科确诊并化疗的1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依据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110例MM患者男66例,女44例,年龄30~85岁,中位年龄57岁;其中57例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2,3,4,5]。VMP方案组41例、感染15例(女17例、感染6例,男24例、感染9例);VAD方案组69例、感染42例(女27例、感染16例,男42例、感染26例)。

1.2 分析方法

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VMP方案组和VAD方案组,对两组患者化疗后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继发疾病进行比较,统计感染部位与病原菌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不同化疗方案与化疗后感染的关系

11 0例M M患者中位年龄5 7岁,化疗后感染5 7例,感染率为51.82%;44例女性患者中位年龄59岁,化疗后感染23例,感染率52.27%;66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56岁,化疗后感染34例,感染率51.52%;男女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110例MM患者中:VMP方案组41例,化疗后感染15例,感染率36.58%,平均感染时间为5.9d;VAD方案组69例、感染42例,感染率60.80%,平均感染时间为11.8d;VMP方案组与VAD方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MP方案组41例、感染15例;其中女17例、感染6例、感染率35.29%,男24例、感染9例、感染率37.30%;VMP方案组中男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VAD方案组69例、感染42例;其中女27例、感染16例、感染率59.25%,男42例、感染26例、感染率61.90%;VAD方案组中男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10例MM患者,年龄≥60岁59例,化疗后感染32例,感染率54.23%;年龄<60岁51例,化疗后感染25例,感染率49.02%;中青年组略低于老年组。VMP方案组41例,年龄≥60岁20例、感染8例、感染率为44.44%,年龄<60岁21例、感染7例、感染率为33.33%;该方案中两组比较,中青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VAD方案组69例,年龄≥60岁39例、感染24例、感染率为61.54%,年龄<60岁30例、感染18例、感染率为60.00%;该方案中两组比较,中青年组略低于老年组。

2.2 不同方案化疗后感染部位和致病病原体的关系

41例VMP方案化疗后感染15例:呼吸系统感染11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肺炎3例),泌尿系感染2例,胆囊炎1例,口腔、舌体溃疡1例;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其中1例因肺部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合并真菌感染,出现心力衰竭死亡;感染病死率为2.44%。69例VAD方案化疗后感染42例,呼吸系统感染26例(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肺炎11例),胃肠道感染2,带状疱疹2例,胆囊炎2例,泌尿系感染7例,肺结核3例;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其中12例患者死亡:7例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混合感染和(或)合并败血症,4例革兰阴性杆菌合并霉菌,1例革兰阳性球菌合并霉菌感染;12例死亡患者中合并心功能衰竭2例、肾功能衰竭1例、消化道出血1例、呼吸衰竭1例;感染病死率为17.39%。两组方案比较,感染部位及病原菌无明显差异,感染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同方案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与感染关系

41例VMP方案化疗后粒细胞缺乏1例(死亡),粒缺持续时间3d,感染持续时间为9.5d;69例VAD方案化疗后粒细胞缺乏5例(其中3例死亡),粒缺持续时间平均6.5d,感染持续时间平均为18.7d;两种方案比较,化疗后出现粒缺例数均较少,VMP方案组粒细胞缺乏例数少于VAD方案组。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肿瘤性浆细胞在骨髓中多灶性恶性增生所致的疾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不全的老年人,M蛋白的分泌使正常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尿中出现本周蛋白,肾功能受损,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大剂量化疗药物的使用,化疗药物的选择、化疗强度、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粒细胞缺乏均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本组MM病例化疗后感染率高达51.82%;感染是降低MM患者生存质量、影响MM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6]。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本组110例MM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VMP方案、VAD方案两组中老年患者化疗后感染均略高于中青年组;可能与老年人多合并贫血、肾功能不全相关;VMP方案组、VAD方案组两组化疗后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组资料表明粒细胞缺乏组的感染平均天数、感染病死率均高于非粒缺组;41例VMP方案化疗后仅出现粒细胞缺乏1例,69例VAD方案化疗后粒细胞缺乏5例,两组方案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例数均较少,VMP方案对骨髓抑制低于VAD方案;这与VMP方案中硼替佐米应用相关,硼替佐米是以蛋白酶体为靶点的第1代药物,属可逆性蛋白酶体抑制剂,选择性地与蛋白酶体活性位点结合,阻断蛋白酶对其目标蛋白的降解;主要抑制巨核系而对粒系影响较小;VMP方案组与VAD方案组比较,感染部位无明显差异:主要为呼吸系统,其次为泌尿系统;VMP方案组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VAD方案组以肺炎为主,VMP方案组感染轻于VAD方案组,感染持续时间短;两组病例致病病原体无明显差异,均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大剂量化疗、联合抗菌治疗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应用、中性粒细胞缺乏可导致霉菌感染,病死率高;VAD方案组12例死亡病例中5例合并霉菌感染,预防及抢先治疗霉菌感染可有降低病死率。

选择合理的化疗方案,迅速缓解病情、减少骨髓损害,降低骨髓瘤细胞数量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因素;低菌饮食,加强病员口腔、肛周、皮肤的护理以及层流无菌病房的应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处理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及糖尿病等合并症或并发症,可有效预防及控制化疗后感染;感染发生时,早期、经验性、联合性应用广谱抗生素,病原菌确定后根据药敏试验更换选择抗生素。

有效的化疗后骨髓瘤细胞减少,正常中性粒细胞受抑制减弱,再次化疗时感染率下降。化疗后及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促进骨髓恢复及缩短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效减轻感染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感染临床特点。方法 对110例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患者不同方案化疗后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MM患者发生化疗后感染57例,感染率51.82%,VMP方案组(TM+Melphalan+Dex)化疗后感染率低于VAD方案组(VCR+EPI+DEX)(P<0.05)。VMP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5.9d)与VAD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11.8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系为主,致病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MM化疗后感染率高,不同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为MM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更新和优化,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较少,出现后感染均较严重。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感染率高,为预防和控制化疗后感染,应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效治疗并发症或(和)继发疾病。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感染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2-233.

[2]王枢群.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446.

[3]Goranov S.Clinical problem of infections complicat ions inpatients w ith mult ipl myeloma[J].Folia M ed Plovdiv,1994,36(4):13-22.

[4]Ada TWM,Regina CLL,Yue Cheng,et al.Multiple MyelomaPresenting as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J Clin Oncol,2011,29(7):e143-e144.

[5]Ryszard MP,Cassio L,Richard MG.Multiple Myeloma[J].JAMA,2010,304(21):2430.

多发感染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患儿占16例, 女患儿占26例, 患儿的年龄在3~11岁之间, 患儿的病程都是3~30d。合并运动障碍的患儿占18例, 吞咽困难的患儿占16例, 呼吸困难的患儿占12例, 感觉出现障碍的患儿占8例, 便秘的患儿占4例, 进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儿占6例, 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患儿占4例。对小儿进行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进行综合护理, 探讨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护理对策。

1.2 方法

给予患儿抗炎治疗, 应用甲泼尼龙或者丙种球蛋白进行持续性的冲击治疗, 疗程为5~7d, 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B族维生素、辅酶Q10和胞二磷胆碱等营养神经对循环进行改善治疗, 观察患儿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的全过程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给予患儿基础治疗

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严密的监测, 由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病情相对较复杂, 病情进展较迅速, 因此应该对患儿的呼吸、消化、循环和神经等系统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 发现患儿出现神态异常、血压波动、心律失常、血压的饱和度下降的情况时, 护理人员要及时汇报给医师, 协助进行抢救治疗。

1.2.2 给予患儿膳食护理

根据患儿自身能量的消耗和代谢速度, 护理人员应该在膳食上给予患儿适量的调整, 饮食主要以高热量、维生素丰富、高蛋白和微量元素容易被消化吸收为主, 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尿潴留或者腹胀等症状。患儿在由于面神经的瘫痪而导致吞咽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受累时, 可以给予患儿半流质的饮食治疗或者让患儿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 对患儿进行鼻饲饮食操作时动作操作要细致规范, 尽量的避免一些常见的吸入性肺炎和电解质出现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1.2.3 做好呼吸道护理措施

患儿患病期间免疫力会明显下降, 呼吸肌和颅神经受累时会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 患儿出现咳痰无力时要给予及时的吸痰护理, 协助患者经常进行翻身并拍打患儿的背部预防发生呛咳。鼓励和指导患儿用正确的方式咳嗽。患儿如果出现呼吸衰竭或者自主呼吸停止时, 护理人员要立刻吸住医师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或者切开治疗。采用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设定一个正确的呼吸参数, 根据患儿血气的变化进行调整。对于气管切开治疗的患儿要按照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进行规范性护理, 注意患儿的体位, 前屈或者头后仰的幅度不应该过大, 每天都要改变纱布的厚度, 更换敷料, 避免套管的内口在气管内壁某部位不断地进行摩擦而造成穿孔现象, 进行吸痰操作时护理人员的动作要轻柔, 防止由于幅度过大而造成损伤, 预防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

1.2.4 做好皮肤护理措施

患儿的植物神经功能出现紊乱, 过多的分泌汗液, 所以要注意保持室内有新鲜的空气, 室内的温湿度要适宜, 指导患儿勤换衣服勤洗澡。肌力减退或者肢体瘫痪的患儿洗完澡后再古隆的突起处使用50%的酒精进行环形按摩。保持患儿病床的清洁、平整和干燥, 让患儿勤翻身并给予按摩, 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度, 避免出现压疮。

1.2.5 做好心理护理措施

患儿一般处于心智发育不够成熟阶段, 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差, 通畅会伴有运动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出现感觉功能方面的障碍, 进入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家长焦虑的情绪影响, 患儿往往会产生恐惧甚至不积极配合治疗的不良心理, 护理人员要做到全面细致的心理指导,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发音困难的患儿, 护理人员要增加沟通的力度, 对患儿表达的各种感受和不适能够正确的理解, 并给以及时有效地处理。应用呼吸机来辅助呼吸的患儿常常会对呼吸机产生依赖,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适时的撤机, 很患儿进行有效地沟通, 保证撤机的顺利进行。

1.2.6 小儿进行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出现四肢

瘫痪的症状, 让急性期的患儿尽量的保持肢体功能的位置, 能够防止肢体出现挛缩畸形, 有利于患儿在康复期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护理人员要指导家长能够定时的让患儿进行翻身来更换体位, 对受压的部位进行按摩, 积极地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护具, 每天进行3次, 每次持续20min左右, 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等, 患儿进行瘫痪肢体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训练的强度适中,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持之以恒。鼓励引导恢复期的患儿主动地活动, 配合理疗和针灸更好的促进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 定期进行随访工作。

2 结果

通过对42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综合护理, 治愈的患儿占36例, 病情好转的患儿占4例, 死亡的患儿占2例, 患儿的治愈率为85.7%, 总有效率为95.2%。

3 讨论

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出现的各种功能性的损害具有可逆性[4,5], 因此对患儿进行早期基础的护理操作时要规范, 根据患儿和家属的心理状况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人性化心理疏导, 消除患儿急躁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积极宣传有关的护理常识, 让患儿能够为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做好准备。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对42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综合护理, 治愈的患儿占36例, 病情好转的患儿占4例, 死亡的患儿占2例, 患儿的治愈率为85.7%, 总有效率为95.2%。说明了对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儿来说, 通过基础规范性的护理操作和人性化的心理引导以及出院后的相关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 能够有效地提高患儿的治愈率[6], 从而减少了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薛阳阳, 张一丹, 钱晓明, 等.高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1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3 (11) :82-83.

[2]杨方政, 田鹏, 刘娟.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 2011, 9 (6) :79-80.

[3]许晓林.1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8 (6) :86-87.

[4]刘香臣.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3 (20) :119-120.

[5]孙秀玲.小儿气管插管的呼吸道管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5 (3) :64-65.

多发感染论文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8月入住本院中心ICU及创伤外科的多发伤患者。病例纳入标准为患者伤前健康,无恶性肿瘤、结核、糖尿病、肝炎、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病史;创伤类型为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标本收集出现溶血和凝血或因其他原因在治疗过程中离开医院的患者除外。本研究根据感染发生与否把患者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组,感染诊断参照我国2001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符合条件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共72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15~68岁,平均(36.8±15.3)岁;钝器伤55例,锐器伤17例。其中34例并发感染,感染部位和感染发生时相见表1。3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37.2±13.6)岁,在年龄、性别等方面与多发伤组均无差异。

1.2 标本收集

患者入院后7 d内每天用促凝管采血6 m L,1 000 g离心15 min分离血清,吸取至少4 m L血清于新的促凝管中于-70℃冰箱保存待测。

1.3 检测方法

(1)血清s TREM-1和PCT的含量检测:试剂均为美国CUSABIO公司生产的酶联免疫(ELISA)试剂,批号分别为:L22073115(s TREM-1)和L22073118(PCT),均在有效期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载体,往包被抗s TREM-1抗体(或PCT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或标准品、生物素化的抗s TREM-1抗体(或PCT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s TREM-1(或PCT)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底(OD值),计算样品浓度。(2)血清CRP的含量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运用BECKMAN COULTER DXC-800全自动生化仪和仪器原装配套试剂进行检测,CRP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生成不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在340 nm处读取吸光率的变化,吸光率变化与CRP浓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表示,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ROC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血清CRP、P CT和s TREM-1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感染组患者血清CRP、PCT伤后1~7 d,s TREM-1伤后1~6 d均呈不同程度升高,最高值均出现在伤后第2天,然后逐步下降。而感染组患者伤后1~7 d所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血清CRP伤后5~7 d,PCT伤后3~7 d,s TREM-1伤后2~7d均出现明显升高,见表2、3和4。

2.2 CRP、P CT和s TREM-1的综合ROC曲线分析

s TREM-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ROC曲线越靠近左上角,则是错误最少的最佳阈值,s TREM-1的最佳阀值为8.96 ng/m L,此时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875。PCT最佳阀值为8.29 ng/m L,此时灵敏度为0.710,特异度为0.875。CRP最佳阀值为67.95 mg/L,此时灵敏度为0.968,特异度为0.531。见附图。

注:1)与对照组相比,P<0.01;2)与非感染组相比,P<0.05;3)与非感染组相比,P<0.01

注:1)与对照组相比,P<0.01;2)与非感染组相比,P<0.05;3)与非感染组相比P<0.01

注:1)与对照组相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与非感染组相比,P<0.05;4)与非感染组相比,P<0.01

3 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脓毒症发生率高达57.7%[4],70.0%的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是由脓毒症引起的[5],医院感染是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原因。创伤感染的早期诊断是及时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也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但严重创伤患者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常常难以区分,感染和脓毒症的传统诊断指标如体温、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难以满足临床需要。CRP是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但在严重多发伤早期有许多其他因素可影响血CRP水平(如组织损伤、非感染性炎性反应、应激反应等)。因此,对创伤后感染的诊断特异性较差。PCT在细菌感染辅助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6]。但PCT的水平除受内毒素的影响外,也受其它炎症介质的影响。如在脓毒症患者中,一些血管活性药物也显示了与PCT的相关性[7];而可溶性TNF受体可抑制PCT的升高程度[8]。TANG等[1]认为PCT在重症患者中用于鉴别脓毒症与非感染因素所致的SIRS并不可靠。故临床上需要一种理想的生物学指标对创伤后感染进行早期诊断、预测病程。

TREM-1是BOUCHON等在2000年首次发现的细胞膜受体,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其选择性地表达于中性粒细胞、成熟单核-巨噬细胞等髓样细胞表面,通过特殊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促进促炎介质的产生、抑制抗炎介质的表达,在炎症反应的级联放大和脓毒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9]。它的发现被认为是近年来炎症发生机制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s TREM-1是TREM-1的可溶性形式,是一种缺乏跨膜结构域的分泌亚型,在感染过程中特异地释放于血液或体液[10]。在细胞的培养液及动物模型或病人完全的血浆、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腹水、羊水、关节腔滑液及尿液中均检测到了s TREM-1的表达。目前s TREM-1的作用还不清楚,由于其和TREM-1有相同的细胞外结构域,而且临床研究显示,在脓毒症死亡患者中,血浆s TREM-1明显高于幸存者;IL-10与s TREM-1有相似的血流动力学,因此认为它可能是抗炎调节因子,可能在血液中与未知的配体结合,抑制了配体与细胞膜上TREM-1的结合,从而削弱TREM-1介导的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s TREM-1对多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显示出较大的价值。GIBOT等对76例可疑脓毒症患者的回顾性研究,s TREM-1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96.0%,特异度89.0%;分别优于降钙素原的84.0%和70.0%,CRP的76.0%和67.0%[11]。2009年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认为以BALF中s TREM-1浓度250ng/L作为临界值,其对肺部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为65.8%,特异性为91.9%[12]。由于s TREM-1检测方法快速、便宜。因此,可以作为感染性疾病早期的新的生物标记物。

本研究发现,所有多发伤患者伤后早期血清s TREM-l、PCT和CRP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在非感染组中,创伤介导的血清s TREM-l、PCT和CRP水平升高随着创伤过程平稳而逐步下降,但在伴有感染的患者中,s TREM-l、PCT和CRP水平随着感染的发生而逐步升高,感染组血清s TREM-l在伤后第2天,PCT伤后第3天,CRP伤后第5天明显高于非感染组。以上结果说明,不论是严重感染,还是由严重创伤引起的SIRS均可使血s TREM-l、PCT和CRP水平升高,而且在严重创伤早期s TREM-l、PCT和CRP的持续升高可以预示在创伤过程的后期会发生全身性感染;感染组血清s TREM-l在观察期间出现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时间比PCT和CRP更早,而且是在出现明显临床感染征象前即有s TREM-l升高,提示s TREM-l预测感染可能比PCT和CRP更敏感。另外,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s TREM-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明显高于PCT(0.872)和CRP(0.792);s TREM-1的最佳阀值为8.96 ng/m L,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875;PCT最佳阀值为8.29 ng/m L,灵敏度为0.710,特异度为0.875;CRP最佳阀值为67.95 mg/L,灵敏度为0.968,特异度为0.531,提示s TREM-1对严重创伤并感染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而言,CRP的辅助诊断价值较差,而s TREM-1具有最好的预测和辅助诊断价值。

总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进行连续的血清s TREM-1监测对感染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一些临床上难以早期发现的深部感染很有临床价值,同反映炎症的其他指标相比其具有自身的优越性。当然,关于s TREM-l的基础研究还不够成熟,例如其配体还不完全清,其调节炎症反应的具体路径还有待研究;如何规范s TREM-1的检测方法,如何确立s TREM-1的阈值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T ANG BM,ESLICK GD,CRAIG JC,et al.Accuracy ofprocalcitonin for sepsis diagno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Infect Dis,2007,7(3):210-217.

[2]唐朝霞,曾勉.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9,40(5):346-347.[2]TANG ZX,ZENG M.Study progress on changes of soluble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 in infectiousdiseases[J].New Medicine,2009,40(5):346-347.Chinese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3]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Diagnosis standard of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J].NatlMed J China,2001,81(5):314-320.Chinese

[4]LAZARUS HM,FOX J,LLOYD JF,et al.A six-year descriptivestudy of hospital-associated infection in trauma patients:demographics,injury features,and infection patterns[J].SurgInfect(Larchmt),2007,8(4):463-473.

[5]LAUSEVIC Z,LAUSEVIC M,TRBOJEVIC-STANKOVIC J,etal.Predicting 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trauma[J].Can J Surg,2008,51(2):97-102.

[6]RUIZ-ALVAREZ MJ,GARCIA-VALDECASAS S,DE PABLOR,et al.Diagnostic efficacy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sepsis[J].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9,24(1):63-71.

[7]CASADO-FLORES J,BLANCO-QUIROS A.Procalcitonin:a newmarker for bacterial infection[J].An Esp Pediatr,2001,54(1):69-73.

[8]PREAS HL,NYLEN ES,SNIDER RH,et al.Effects ofanti-inflammatory agents on serum levels of calcitonin precursorsduring human experimental endotoxemia[J].J Infect Dis,2001,184(3):373-376.

[9]BOUCHON A,DIETRICH J,COLONNA M.Cutting edge:inflammatory responses can be triggered by TREM-1,a novelreceptor expressed on neutrophils and monocytes[J].J Immunol,2000,164(10):4991-4995.

[10]MAHDY AM,LOWES D A,GALLEYH F,et al.Production of 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myeloid cells by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human neutrophils involves de novo protein synthesis[J].Clin Vaccine Immunol,2006,13(4):492-495.

[11]GIBOT S,CRAVOISY A,KOLOPP-SARDA MN,et al.Time-course of sTREM(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procalcitonin,and C-reactive protein plas-ma concentrations during sepsis[J].Crit Care Med,2005,33(4):792-796.

上一篇:事中事后监管下一篇:中国资源形势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