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特征

2024-06-30

生产技术特征(共12篇)

生产技术特征 篇1

大黄是我国大宗中药材之一, 早在公元前270年就已开始使用。近几百年来,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黄的主要出口国。陇南市是大黄的主产区, 也是大黄的道地产区, 主产于礼县铨水乡的大黄商品称铨黄, 以其个大清香、纹理清晰、槎口鲜亮, 质坚体重而闻名, 是供应出口的最佳药材基地。近年来, 陇南市农民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和药材资源, 大力发展大黄产业, 生产区扩展至宕昌、武都等县。目前, 陇南市大黄种植区域达52个乡镇, 种植面积逾0.53万hm2, 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2005年礼县大黄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铨黄”年产量逾6 000 t, 名列全国大黄之冠, 受国内外客商青睐, 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自1965年出口大黄, 由上海医药进出口公司和甘肃医药进出口公司销售, 远销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国内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南、陕西、湖北、安徽、上海、广州等8个省、市的多家制药厂。目前, 在全球所用的大黄有近90%产自我国, 而礼县大黄就占据我国大黄总出口量的56%以上。随着国外对大黄进行深层的开发, 大黄除广泛入药外, 还可用于工业印染、食品辅料, 经过加工后还可配制成高级名酒及夏季饮料[1,2], 大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1 特征特性

1.1 生态特征

据调查, 掌叶大黄种植高度在海拔1 500~2 600 m, 在礼县、宕昌县交界处以1 800~2 100 m地带生产的品质最优。这一带的气候年均气温为7.7~9.0℃, ≥5℃积温2 884℃, 年降水量510~660 mm, 土壤是砂壤土、黄钙土等富含腐殖质的地区。大黄根茎迅速膨大期的温度为12~18℃, 此时日较差大, 十分有利于肉质根的生长发育和地上部分光合物质的输送转化积累, 有效促进光合作用进程, 形成结实的大黄根, 大黄质量最优[3]。在海拔1 500~1 800 m以下地带, 因大黄易抽薹, 大量消耗光合物质, 向主根输送转化积累相应减少, 大黄根疏松, 品质下降。在海拔2 500 m以上地带, 由于生长期气温和土温过低, 生长期短, 大黄产量较低, 品质差。

1.2 生长习性

大黄性喜冷凉气候, 耐寒, 忌高温, 气温过高就会抑制地上部植株生长和根茎的长粗[4]。土壤湿度过大会引起根部腐烂。大黄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在黏重酸性的土壤栽种, 根茎生长不良, 影响产量。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 不宜种植。大黄种子容易萌发, 在15~25℃的温度条件下, 发芽率可达85%以上, 种子寿命为l~2年[5]。据调查研究, 在礼县铨水一带移栽后的大黄一般在4月上旬气温稳定通过5℃后返青出苗, 5月气温8~14℃时叶片迅速生长, 6月上旬气温15~18℃时开花, 8月中旬种子成熟, 10月下旬气温稳定通过5℃时枯萎并进行休眠期。大黄忌连作, 需经4~5年后再种, 宜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 或以党参、黄连为前作。

2 大黄规范化生产技术

2.1 选地、整地

大黄是一种深根性植物, 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 cm, 选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山坡地为好, 前茬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收获后, 结合深耕施足基肥, 施厩肥60~75 t/hm2, 在贫瘠的土壤上还可增加施肥量[5]。

2.2 繁殖

2.2.1 种子繁殖。

包括2种繁殖方法。 (1) 采种。采种田应选择在土壤条件好、背风向阳、生长整齐的大黄田块。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具掌叶大黄典型特征的三年生优良株作留种母株, 于5—6月抽薹时在株旁立1支柱, 用塑料绳轻轻捆住, 避免折断[6]。当7月中下旬大部分种子呈黑褐色时, 剪取花梗, 置通风阴凉处使其后熟。数日后, 收集种子立即秋播。如用于翌年春季播种, 则应将种子阴干贮藏。在初秋或早春进行直播, 按行株距70 cm×60 cm穴播, 穴深3 cm左右, 每穴播种5~6粒, 覆土厚度2 cm左右。用种量30.0~37.5 kg/hm2。 (2) 育苗移栽。生产上常采用此方法。整地后做宽1.2 m的高畦, 四边开好排水沟。在畦上横向开沟条播, 沟距25 cm, 播幅约10 cm, 深3~5 cm, 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 覆土2~3 cm, 再覆1层草。发芽出土后揭去覆草, 注意拔草, 5—6月施稀人粪尿作追肥。10月下旬在大黄苗行上培土3~5 cm, 以防幼苗受损, 第2年移栽。育苗第2年的4月中旬 (谷雨) 或8月下旬 (处暑) 移栽。将苗挖出后把幼苗侧根剪去, 在整好的土地上, 及时栽植, 株行距60 cm×60 cm。挖深25~30 cm的穴, 每穴1株, 覆土, 埋住芦头, 压实土壤, 使根与土紧密结合。移栽时可采取“曲根定植”, 即定植时将种苗根尖端向上弯曲呈L形, 可大大降低植株的抽薹率[6]。

2.2.2 根芽繁殖。

在收获大黄时, 将母株根茎上萌生健壮而较大的子芽摘下种植。过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 第2年秋天再行定植。为防止伤口处腐烂, 栽种时可在伤口涂草木灰。

2.3 田间管理

2.3.1 施肥。

除施基肥外, 每年还需追肥2~3次。第1年6月追饼肥750 kg/hm2、过磷酸钙150~300 kg/hm2。第2年追肥2次, 分别于5、6月在行间开沟施入人粪尿, 或过磷酸钙300~450 kg/hm2、氯化钾150~300 kg/hm2。施后覆土, 浇水。

2.3.2 中耕除草。

大黄第1年的幼苗较小, 易生杂草, 结合松土要勤除草, 在行间种植大豆、玉米可抑制杂草生长。第2、3年的5月上旬、7月中旬除草松土, 并在根部多培土。

2.3.3 打薹。

大黄栽种后, 第2年开始抽薹开花, 除留种地外, 摘除其余植株的花薹, 打薹应在晴天进行。

2.4 病虫害防治

2.4.1 病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轮纹病、炭疽病和黑粉病, 多在7—9月发生, 在高温多湿时发病严重。需注意排水、松土。打薹后, 用土埋好打薹伤口, 或用生石灰水消毒[7]。发病后及早拔除病株, 秋季收集枯枝叶并烧毁, 减少病菌来源;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Fe SO4灌根或喷雾防治大黄根腐病;用农用链霉素、农抗120、Fe SO4喷雾或灌根, 50μg/m L井冈霉素喷雾防治轮纹病和炭疽病;用4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黑粉病。用药间隔7~10 d, 用药3~4次。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在安全间隔期内科学使用农药。

2.4.2 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蚜虫、甘蓝夜蛾和蛴螬。蚜虫选用1.8%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50%抗蚜威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蛴螬选用50%辛硫磷乳油、90%敌百虫晶体灌根防治;甘蓝夜蛾可选用1.8%爱福丁乳油3 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高效Bt杀虫剂在幼虫2~3龄时喷雾防治。

2.5 采收、加工

2.5.1 根茎采挖。

要注意采挖时间和采挖方法。在保证根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根的完整性。大黄多在9—10月采挖, 茎叶枯萎至地冻前为止。如果过早, 干物质积累少, 质量差;过迟则会使大黄受冻变质。因此, 适时采收可以保证大黄的质量。据测定, 10月15日前采挖的根茎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要选择采挖三年生的植株, 当地上茎叶还未完全枯萎时, 先割去地上部分, 然后再挖取根及根状茎。

2.5.2 初加工。

收获的新鲜大黄要进行初加工才能变成药材。若加工不善, 造成糠心, 会影响质量, 导致价格下降。 (1) 整形。把大黄的根挖出以后, 先在田地进行初步加工, 主要是把大黄的主根与水根分开, 并除去大黄根上的芽和一些块状物。可用镰刀或锋利的小刀进行此工作, 轻轻刮掉大黄根部的皮质表层, 这时大黄就会呈淡红色或黄棕色。如果采挖的大黄比较粗壮,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切成2~3段, 以便进一步加工。 (2) 熏干。把处理好的大黄根茎和块根分别放在用木椽、竹棍搭成的棚上。棚的高度和规模可根据加工场地的情况而定, 接着要在棚下火盆中点燃树根、树枝或麦秸等, 用微烟熏烤, 最好不要用明火, 熏烤1周后, 看到大黄体表面有油状物时, 再改用较大的烟熏。期间要每隔10~15 d翻动1次, 使大黄受热均匀。熏干的整个过程中, 温度都要保持在12~18℃以上, 昼夜不停地熏烤, 2个月后即可完成熏干。 (3) 去皮。熏干后的大黄并不是最终的初加工成品, 还要将干制的大黄放入创黄机中进行再次处理, 主要是除去大黄的粗皮, 露出里面明亮的鲜黄色。处理后即可进行包装。

参考文献

[1]周建方, 王方成.大黄、黄芪、当归高效栽培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6-61.

[2]武延安.中药材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策略[M].兰州:飞天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42-50.

[3]晋小军.掌叶大黄规范化栽培技术——甘肃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培训教材[M].兰州:飞天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135-144.

[4]陈震, 丁万隆.百种药用植物栽培答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73.

[5]金岳鹏.大黄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 2007 (12) :48-49.

[6]张三全.掌叶大黄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7) :55-56.

[7]潘水站, 张杰, 张鹏, 等, 陇南地区大黄无公害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 2004 (6) :54-55.

生产技术特征 篇2

攻击特征与反攻技术

。下面通过对 攻击方法的特征分析,来研究如何进行检测与防御。

一、反攻击技术

反攻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截获所有的网络信息。目前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取信息,一种是通过网络侦听的途径来获取所有的网络信息,这既是 进行攻击的必然途径,也是进行反攻击的必要途径;另一种是通过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系统日志进行分析,来发现入侵行为和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

二、 攻击的方式

对网络的攻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讲,攻击总是利用“系统配置的缺陷”,“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或“通信协议的安全漏洞”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攻击方式中绝大部分 攻击手段已经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攻击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类:

1.拒绝服务攻击:一般情况下,拒绝服务攻击是通过使被攻击对象(通常是工作站或重要服务器)的系统关键资源过载,从而使被攻击对象停止部分或全部服务。目前已知的拒绝服务攻击就有几百种,它是最基本的入侵攻击手段,也是最难对付的入侵攻击之一,典型示例有SYN Flood攻击、Ping Flood攻击、Land攻击、WinNuke攻击等。

2.非授权访问尝试:是攻击者对被保护文件进行读、写或执行的尝试,也包括为获得被保护访问权限所做的尝试。

3.预探测攻击:在连续的非授权访问尝试过程中,攻击者为了获得网络内部的信息及网络周围的信息,通常使用这种攻击尝试,典型示例包括SATAN扫描、端口扫描和IP半途扫描等。

4.可疑活动:是通常定义的“标准”网络通信范畴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指网络上不希望有的活动,如IP Unknown Protocol和Duplicate IP Address事件等。

5.协议解码:协议解码可用于以上任何一种非期望的方法中,网络或安全管理员需要进行解码工作,并获得相应的结果,解码后的协议信息可能表明期望的活动,如FTU User和Portmapper Proxy等解码方式。

6.系统代理攻击:这种攻击通常是针对单个主机发起的,而并非整个网络,通过RealSecure系统代理可以对它们进行监视。

1三、攻击行为的特征与反攻击技术

入侵检测的最基本手段是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来发现入侵攻击行为,要有效的进反攻击首先必须了解入侵的原理和工作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有效的防止入侵攻击行为的发生。下面我们针对几种典型的入侵攻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Land攻击

Land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用于Land攻击的数据包中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相同的,因为当操作系统接收到这类数据包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堆栈中通信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相同的这种情况,或者循环发送和接收该数据包,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系统崩溃或死机等现象。检测方法:判断网络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是否相同。反攻击方法:适当配置防火墙设备或过滤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就可以防止这种攻击行为(一般是丢弃该数据包),并对这种攻击进行审计(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源主机和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

2.TCP SYN攻击

TCP SYN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它是利用TCP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三次握手过程的缺陷来进行的。攻击者通过伪造源IP地址向被攻击者发送大量的SYN数据包,当被攻击主机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需要使用大量的缓存来处理这些连接,并将SYN ACK数据包发送回错误的IP地址,并一直等待ACK数据包的回应,最终导致缓存用完,不能再处理其它合法的SYN连接,即不能对外提供正常服务。检测方法:检查单位时间内收到的SYN连接否收超过系统设定的值。反攻击方法:当接收到大量的SYN数据包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或丢弃这些数据包,并进行系统审计。

3.Ping Of Death攻击

Ping Of Death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

该攻击数据包大于65535个字节。由于部分操作系统接收到长度大于65535字节的数据包时,就会造成内存溢出、系统崩溃、重启、内核失败等后果,从而达到攻击的目的。检测方法:判断数据包的大小是否大于65535个字节。反攻击方法:使用新的补丁程序,当收到大于65535个字节的数据包时,丢弃该数据包,并进行系统审计。

4.WinNuke攻击

WinNuke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WinNuke攻击又称带外传输攻击,它的特征是攻击目标端口,被攻击的目标端口通常是139、138、137、113、53,而且URG位设为“1”,即紧急模式。检测方法:判断数据包目标端口是否为139、138、137等,并判断URG位是否为“1”。反攻击方法:适当配置防火墙设备或过滤路由器就可以防止这种攻击手段(丢弃该数据包),并对这种攻击进行审计(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源主机和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MAC)。

5.Teardrop攻击

Teardrop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Teardrop是基于UDP的病态分片数据包的攻击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向被攻击者发送多个分片的IP包(IP分片数据包中包括该分片数据包属于哪个数据包以及在数据包中的位置等信息),某些操作系统收到含有重叠偏移的伪造分片数据包时将会出现系统崩溃、重启等现象。检测方法:对接收到的分片数据包进行分析,计算数据包的片偏移量(Offset)是否有误。反攻击方法:添加系统补丁程序,丢弃收到的病态分片数据包并对这种攻击进行审计。

6.TCP/UDP端口扫描

TCP/UDP端口扫描是一种预探测攻击。对被攻击主机的不同端口发送TCP或UDP连接请求,探测被攻击对象运行的服务类型。统计外界对系统端口的连接请求,特别是对21、23、25、53、80、8000、8080等以外的非常用端口的连接请求。 反攻击方法:当收到多个TCP/UDP数据包对异常端口的连接请求时,通知防火墙阻断连接请求,并对攻击者的IP地址和MAC地址进行审计。对于某些较复杂的入侵攻击行为(如分布式攻击、组合攻击)不但需要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还需要利用状态转移、网络拓扑结构等方法来进行入侵检测。

1 四、入侵检测系统的几点思考

从性能上讲,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一个矛盾就是系统性能与功能的折衷,即对数据进行全面复杂的检验构成了对系统实时性要求很大的挑战。从技术上讲,入侵检测系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识别“大规模的组合式、分布式的入侵攻击”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和成熟的解决方案。从Yahoo等著名ICP的攻击事件中,我们了解到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攻击者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日趋成熟多样的攻击工具,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攻击手法,使入侵检测系统必须不断跟踪最新的安全技术。

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匹配网络数据包发现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往往假设攻击信息是明文传输的,因此对信息的改变或重新编码就可能骗过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因此字符串匹配的方法对于加密过的数据包就显得无能为力。

3.网络设备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就要求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所定制,以适应更多的环境的要求。

4.对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价还没有客观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不易互联。入侵检测系统是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新攻击识别的增加,入侵检测系统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5.采用不恰当的自动反应同样会给入侵检测系统造成风险。入侵检测系统通常可以与防火墙结合在一起工作,当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攻击行为时,过滤掉所有来自攻击者的IP数据包,当一个攻击者假冒大量不同的IP进行模拟攻击时,入侵检测系统自动配置防火墙将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进行任何攻击的地址都过滤掉,于是造成新的拒绝服务访问。

6.对IDS自身的攻击。与其他系统一样,IDS本身也存在安全漏洞,若对IDS攻击成功,则导致报警失灵,入侵者在其后的行为将无法被记录,因此要求系统应该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手段。

7.随着网络的带宽的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基于高速网络的检测器(事件分析器)仍然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

后记: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网络安全关键性测防系统,具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为今后的网络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基本特征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邱远(1968- ),男,广东龙川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研究。(广东 河源 517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19-02

一、前言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界一直分歧很大。就目前情况看,研究高职教育特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高职教育特征做了探讨,一定程度上解释或解决了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从具体情况分析,有研究本质特征、基本特征者,也有研究典型特性、主要特征者。研究者的主观期望,大多是想对高职教育的本质有所认识、有所发现,但就其内容而言多以教学特征为主。总体而言,人们对高职教育本质的研究,还处在探索和初步形成一般共识的阶段,还有待于实践的深化和理论的升华。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什么特征?高职教育的现实状态是什么?需要实践努力的方向有哪些?等等,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期望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启发和参考。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即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针对性”人才类型的教育。其培养对象,是适合于应用性学习方法的人群;其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多层次、多规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普教模式,从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施行大幅度的改革创新,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术或管理人才。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般较强调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和管理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学校模式,主张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第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强调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性教学,提倡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种能力系指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教学工作等主要方面的特點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体现在:宏观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微观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理论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实践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或者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或专门教育。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体现

(一)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

经营学校要经营人,要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念,提高效率。目前,不少教师一专多能,一身能兼几门课,能够有意识地把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与专业实践、成人成材紧密结合,教学效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经营学校要经营财,要让现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运转率;经营学校要经营物,要充分发挥设施的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经营学校要经营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效益;经营学校要经营办学,要拓展为经济服务的领域,扩大教育功能。

经营学校的举措主要有:(1)合理、合法地创造更多的资金。目前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因此,怎样在有限的投入里合理合法地创造更多的资金,将决定学校是否能够稳步、快速发展。对此,高职院校要发挥有关专业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从事相关的业务,这样既培养了专业人才,又增加了学校收入,还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2)学校要利用有关专业的设备优势,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配合,进行岗前培训及在岗培训,实现“双赢”。(3)学校要积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各专业、各学科进行不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职业素质培养可实行模块式教学,模具专业可进行项目式教学,商务英语专业可进行情境式教学,旅游服务可引进BTAC方法等。理论课教师结合专业讲基础,专业课教师结合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促进办学模式的转变。(4)学校要将办学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筹划学校的发展,运作学校的资源。

(二)变由按部就班向按行业当下需求设置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按照社会的人才结构确定教育结构,必须按照企业的岗位(岗位群)要求确定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以往,学校是按照已有的教师和设备开设专业,往往使得教育培养与经济需求脱节,滞后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致岗位需要的人才无处寻找,岗位不需要的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就业困难。

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和影响下,高职院校坚持面向需求调整专业、调整结构,明确培养中、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办学目标,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而办学之路越走越宽,也使学校办学效益越来越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这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由过去的“以我为主”变为“以行业当下需求”设置的转变是分不开的。

(三)课程体系走横向综合结构变革之路

高职院校鼓励具有“双教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按照岗位标准,探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社会变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钻研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模式,从而有效地把专业、基础理论、职业质素培养融为一体,高效益地培养高质量的实用人才。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将以前纵向的学科体系变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综合结构体系,打破了普教模式下的组织课程的方式,从职业教育的教育效益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经济社会的岗位要求出发,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同时,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分解,按照职业应用的需要,与专业课、基础理论课重新组合成横向课程结构,使学校的教育内容与岗位实际结合,使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衔接,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评价标准走综合能力评价改革之路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始探索和建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使教学真正走出旧有的学科教学模式,走上以岗位能力为检验标准的教学之路,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的。

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将职业素质课程、专业课、基础理论课三个支点熔铸为一根能力支柱,进而探讨学校与企业共同出题,以技能考核为核心,融技术、知识、职业道德为一体的能力评价方式。基础知识课与专业课统一于岗位能力,但目前,有些相关政策与课程改革相冲突,仍然把学校引向“老三段”的学科式教学,影响课程体系的改革走向深入。

(五)办学体制向多元市场办学嬗变

面对高中毕业生总量逐年减少的事实和不很有利的招生政策,很多人认为这会引发高职的生源危机;认为办学资金的短缺,会引发高职办学危机。其实,近几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倾力支持和扶持下,此现象已经得到较为彻底的改观。就高职办学规律而言,只要有经济存在、有行业存在,就有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有教育服务存在、有企业需求存在,就有资金的支持存在。

当然,高职院校也必须顺应形势转变观念,一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机进行分层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改革实验,向社会输送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才能切实满足行业的现实需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二是要广泛进行校企合作,坚持以项目为切入点,推广实用技术,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这样,高职院校就会产生磁吸效应,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并能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一些企业就会争相向学校提供设备、注入资金,有力地支持学校发展。学校可以引入民办机制,尝试多元化办学,巩固办学效益。

(六)办学方向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并举之路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高等职业院校不能也不应该死守单纯的学历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针。因此,高职办学要把职业培训、岗位培训、入职培训等作为积极开发的大市场。一要面向当地或区域社会,培养行业与企事业所需并紧缺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二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三要与当地职业学校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订单式”“2+1”或“1+2”等形式开展联合办学和短期培训,拓展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开发培训的大市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作用,也会使学校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高职院校应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特征的策略

高职院校在新时期走内涵式发展是必由之路,必须也应该开始指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办学模式,指向理念建设、质量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办学目标导向“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所谓引领社会,就是高职院校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来引领社會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科学技术摇篮、文化基地。所谓服务社会,就是用我们自己所创造的成果和技术,所培养的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观念上,要勤“四讲”,即讲理念、讲质量、讲效益、讲文化。在内容上,要搞好“五个建设”,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和教师专业发展、树立强烈的校本意识)、教学环境建设(一切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教学精品建设(打造亮点)、深度融合建设和执行保障建设(一切有利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情、理、法、利”四结合)。在过程中,要促进“四个转变”,即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单纯最求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从一味追求速度向均衡、协调转变,从秩序建设向文化建设转变。在绩效上,要实现“五个精品”,即精品“教学团队”、精品“专业、课程和改革”、精品“服务项目”、精品“校园文化”和精品“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建明.把握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工技术学院学报,2006(2):1-4.

[3]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17-20.

[4]申金龙.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15-18.

[5]王前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6]张秋玲,王霞俊.对高职教育本质的反思与追问[J].教育与职业,2007(12):25-26.

[7]韩庭根.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4).

直扩信号特征提取技术 篇4

直接序列扩频(DSSS)信号被认为是一种低截获概率信号(LPI),由于具有低功率谱密度发射的隐蔽性、伪随机编码的保密性以及信号相关处理的抗干扰性等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天测控、导航等多个领域。因此对直扩信号检测和截获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方向,而对于未知扩频码的情况下直扩信号的检测和截获技术一直是一个难题。

从直扩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信号特征入手,详细分析了信号的相关性、循环平稳特性、频域正交性和准周期性等。根据特征提取的原理分析归纳出其可检测性和可识别性特征,选择出那些能够集中表征DSSS信号波形和频域显著个体特征的参数,研究了噪声对信号特征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时域相关、循环谱、倒谱和高阶累积量等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对DSSS信号特征参数的提取。分析总结了在低信噪比下直扩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1 直扩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1.1 时域相关检测法

由于信号和噪声在时域相关域有明显的特征差异,所以可以在相关域完成信号特征的提取。自相关检测是将信号与自身延迟一个时延后的信号做相关处理,或用双通道接收机的输出进行相关,得到扩频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一般来说,相关域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背景噪声变化的敏感程度,甚至在多频单音干扰下也有良好的稳健性。

接收信号r(t)=s(t)+n(t)的自相关函数为:

Rr(τ)=E{r(t)r(t+τ)}=

E{[s(t)+n(t)]·[s(t+τ)+n(t+τ)]}=

Rss(τ)+Rsn(τ)+Rns(τ)+Rnn(τ)。 (1)

τnNTpn时,由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自相关特性可知,Rss(τ)值很小,即不会出现明显的相关峰;当τ=nNTpn时,Rss(τ)出现明显的相关峰;而噪声在τ≠0时,Rnn(τ)≈0。因而,通过检测输出自相关函数的峰值可检测到扩频信号的存在,检测相邻相关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实现对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码周期的估计。

1.2 循环谱检测法

循环谱在信号特征提取方面的突出优点是谱分辨能力强,即使在频率轴上的功率谱是连续的,信号特征也以循环谱的形式离散的分布在周期频率轴上,而且,不同调制方式的信号其周期谱分布也不

同。这样,即使信号在时域或频谱域中混叠在一起的特征可能会在循环谱中显现出来,从而更充分的提取信号特征。直扩信号循环谱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直扩信号的循环谱在循环频率α为零和不为零时均有峰值出现,其在循环频率α不为零时出现的非零值,是直扩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的依据。要得到信号的循环谱需要大量的运算量,计算结果的数据量也很大。为了尽可能集中地反映信号的特征,缩小选取的数据量,选取DSSS信号循环谱f=0循环频率切面观察发现:其切面集中反应了信号的载频和伪码速率信息。所以,利用谱相关函数可提取调制信号的特征参数;另外,循环谱为谱分析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号分析域,将通常的功率谱定义域从频率轴推广到频率—周期频率双频平面,更明显地表现出了信号的特征。

1.3 倒谱检测法

由于DSSS信号中伪随机序列的周期重复,使信号的频谱具有了准周期性,而噪声则没有准周期性,因此通过提取信号频域的准周期性可以检测到信号的存在,并估计其参数。

倒谱是一种同态信号处理技术,利用信号中某些分量在频率域上的准周期性,对信号的对数功率谱再求功率谱,在伪时域或倒频率域上将这种周期性显现出来,用来分离和提取密集泛频信号中的周期成分。倒谱是从时域到频域、频域到频域、频域到伪时域的3次映射。即

C(τ)=|FFΤ(ln|FFΤ{s(t)}|2)|2。 (2)

倒谱的对数变换可将乘性噪声变为加性噪声,有助于消除乘性干扰。该技术充分利用信号频域上的准周期特性,检测淹没在噪声之中的信号分量,实现信号的检测和参数估计。直扩信号倒谱如图2所示。

DSSS信号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即对直扩信号频谱求对数功率谱得到DSSS信号的倒谱为:

C(τ)=|FΤ(ln|FΤ{s(t)}|2)|2=|FΤ(a+bGs(w)+cGs2(w)+dGs3(w)+)|2=|a2πδ(τ)+b2πRs(-τ)+c2πRs(-τ)+|2(3)

式(3)第1项为信号的直流分量,以后各项为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及多个自相关函数的卷积,由于在第2次傅里叶变换之后取模的平方所以丢失了相位信息,相关结果在其伪码周期的整数倍处出现峰值,而在其他位置相关值较小,因此,倒谱的处理结果中峰值也是出现在伪码周期的整数倍处,通过检测峰值有无判断信号的存在,通过计算峰值间隔可以估计出伪码周期大小。

1.4 高阶累计量检测法

直扩信号的4阶统计量包含扩频码周期和载频信息,而且理论上可以完全抑制任何形式的高斯噪声,因此可以解决二阶统计量不能解决的问题。加噪信号的4阶累积量为:

c4x(τ1,τ2,τ3)=12Ρ2E[c(t)c(t+τ1)c(t+τ2)c(t+τ3)][cos2πf0(τ2+τ3-τ1)+cos2πf0(τ1+τ2-τ3)+cos2πf0(τ1+τ3-τ2)]-Ρ2Rc(τ1)cos(2πf0τ1)Rc(τ2-τ3)cos(2πf0(τ2-τ3))-Ρ2Rc(τ2)cos(2πf0τ2)Rc(τ3-τ1)cos(2πf0(τ3-τ1))-Ρ2Rc(τ3)cos(2πf0τ3)Rc(τ1-τ2)cos(2πf0(τ1-τ2))(4)

由式(4)可以看出利用接收信号的4阶累积量可以检测到直扩信号的周期信息;理论上可以完全抑制高斯噪声(包括有色和白色),所以有更好的检测性能。由于4阶累积量的计算量很大,为了实现工程应用,取其切片。

c4x(0,τ,τ)=12Ρ2[cos4πf0τ]-Ρ2Rc2(τ)(1+cos4πf0τ)(5)

c4x(0,0,τ)=c4x(τ,τ,τ)=-32Ρ2Rc(τ)cos(2πf0τ)(6)

由式(5)和式(6)可以看出,接收信号的4阶累积量切片均包含扩频码周期自相关信息,并且在理论上都可以完全抑制高斯噪声,因此检测和参数估计性能较好。直扩信号4阶累积量切片如图3所示。

2 仿真验证

仿真假设条件如下:① 待检测信号为DSSS/BPSK扩频信号;② 扩频码采用小m序列,扩频码长为1 023。

各种检测方法的性能如表1所示。由以上分析表明,运用时域相关检测法算法简单、检测时间最短,但是其检测性能较差,在带内信噪比为-8 dB时检测概率大于90%;循环谱检测法性能比时域相关检测略好;倒谱检测法在带内信噪比-14 dB时检测概率91%,计算复杂度居中;高阶累积量检测法在带内信噪比-15 dB时检测概率接近90%,但是由于高阶累积量计算的复杂性使得其检测时间较长。

3 结束语

从理论分析还可得出直扩信号的检测不仅和信噪比有关,而且有赖于伪码长度和检测数据长度等因素,在伪码长度不可控的情况下,增加检测的数据长度,能够改善各种方法的检测性能。由于直扩信号的隐蔽性,导致难以检测到长码扩频信号,如何在扩频码很长,接收信号不足一个伪码周期情况下侦察信号是未来直扩信号检测和特征分析的难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天骐,周正中,邝育军,等.低信噪比长伪码直扩信号伪码周期的估计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7,29(1):12-16.

[2]钟志,赵雅琴,杨刚,等.一种简单的长码周期估计方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1(4):75-78.

[3]资晓军,谢丹,易克初.基于四阶累积量的二次谱法检测DSSS伪码周期[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06,21(1):18-2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特征 篇5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应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思想。一堂成功的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而这堂课中教师设计的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概念性与技巧性极强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无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一些传统课程相类比,一般说来集体讲授式(包括多媒体大屏幕演示)、任务驱动式、小组协作式、自主交互式、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及启发式、欣赏式等应用的比较多,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课堂教学进程,往往又是互相穿插、配合运用,由此而派生出各种各样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媒体则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用于承载、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常常与信息技术相关,不同的技术往往提供不同的学习媒体。而信息技术学科又不同于其他学科,他更多的依赖于网络媒体,传播获取的信息量更大。

对于学生,教学媒体有助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教学媒体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更多的信息巩固加强所学内容;对于教师,教学媒体有助于教师的“教”,教师节主教学媒体能够获得丰富充实的教学资源;对于师生,借助教学媒体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传递教学内容,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

(1)依据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知识内容适合何种技术媒体来呈现、传输,主要考查教学媒体支持信息表征的全面性、信息表征的准确性、信息传输的及时性与信息应用的交互性方面的功能。(2)依据师生特征。

(3)依据媒体本身特征与功能:了解各种教学媒体本身的特征和功能是教师进行教学媒体选择和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二、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文字表达直观、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和掌握

信息技术学科部分教学内容的文字表达枯燥晦涩,难以理解。教师选择文字材料呈现教学内容时要关注所选文字材料是否具有通俗性,并且注意知识呈现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教学案例直接、形象化、贴近学习者生活

信息技术学科中一些抽象程度较高的内容仅仅使用概念性的文字描述并不足以使学习者深入理解,此时需要利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做以说明。

(三)教学内容实时性强

学科内容更新快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是保证其较好教学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

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所有教学内容并非占有同等地位,重难点突出的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有较强的教学性。

(五)教学内容系统性强

一方面,课堂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与系统中其他元素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制定教学目标设计

(一)制定教学目标要有所依据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需要有所依据,清楚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也是教师设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学活动中由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课时教学目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主要依据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习者特征。

1.依据课程标准。

2.依据使用教材。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时使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是教材,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各章节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3.依据学习者特征。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储备状态、心智发展水平、情感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等特征都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的。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设计

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材呈现的学科知识、由经验获得的意会知识、多渠道获得的信息知识。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技能目标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技能目标多体现在动作技能方面。《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动作技能目标的表述为:“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情感领域目标的培养要求是:“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四、制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设计的灵活性由以下四方面主要因素决定。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

第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水平、起点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等特征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学习者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同一套教学内容效果必然有很大差异。

第三,信息技术学科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来说并不面临应考问题,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灵活掌控空间更大,对同年段的不同水平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不同教学内容是可行的。

五、制定教学环节设计

(一)信息技术学科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导入环节起着引课的作用,因此不宜过长。导课的方式,应遵从启发性、趣味性原则。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来灵活运用。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兴趣。

2.巧设悬疑法

提问法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问题也会产生悬念,使学生不断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学习的主题。

3.温故知新法 这是常用的传统的导入法,它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

(二)信息技术学科新授教学环节的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新授教学环节设计应有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做到学以致用。此环节的设计应注意与导入环节的连贯性。

1.演示讲解,实践操作。

此种方法通常用在学生无前期知识储备学习新知时,在教师演示讲解后,组织学生实践操作,以获取新知。

2.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这种方法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根据教师的提示或提供的资源,自主完成任务。课前,教师要做好任务设计,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监控课堂、答疑解惑、评价活动、注重反馈。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法要求学生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3.插入复习,自学新知。

该方法是利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来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找到知识的共同点,进而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知。主要用于自主学习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4.小组讨论,探究新知。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教师依据目标,围绕新课内容,抛出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或现象,学生根据这些现象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启发学生,将讨论引导至教学内容上,并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好记录,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最终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巩固训练环节设计

巩固训练环节是对新课教学目标的必要强化和训练,对新课知识内容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学生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基本巩固和消化所学新教材,为继续学习和进行独立作业做准备。

1.基础训练。

这种设计方法是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再抛任务,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及时性训练。

2.综合训练。

主要用于进一步巩固新知,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用于巩固训练环节之后。

3.拓展训练。

当学生经历了对新知的基础训练及对新旧知识的综合训练后,教师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设计,学生运用新授知识内容,结合已有的知识,通过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训练,实现巩固新知,复习旧知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总结强化环节设计

教学总结环节是新课知识内容的梳理,它包括课中小结强化和课尾总结提升,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清知识脉络,深化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整合。

1.学习新知后师生小结。这种设计方法是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归纳,起到落实目标,突出重点的作用。

2.巩固训练后教师小结。这种设计方法是在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后,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3.课程结束前师生总结。这种设计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整节课知识学习的梳理、总结、归纳过程。

(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作业拓展环节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检测学习状况、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常用的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课后作业。

即以某一任务为线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一研究。2.专题作业法。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所以对学生应该实施个性化教学,向学生布置一些专题作业是一项好措施。专题作业是依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而设计。

3.课外计划。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分工活动的过程中,完成课业项目、学习技能、提高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和短期的实践,对各个工作进行评价。

六、教学方法设计

(一)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并借助形体姿态,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因此在教学中广泛被应用。

2、演示法

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还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重点,因此一些示范性的操作演示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通过操作、观察、研究,获得知识或形成技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操作实践性强的学科。

4、自主学习法

是指学生通过个人自学、交流讨论、互助合作、操作实验等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和小组及集体的优势,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5、计算机游戏引导法

这种方法是指教师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进行教学,也可以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编写一些简单的游戏程序,是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6、小组讨论法

为了提高学生互助协作和研究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的成员围绕着指定的问题展开议论,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

7、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其感兴趣的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诸如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寻师访友等种种途径最终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

8、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不同的信息素养水平层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层次且不断递进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其可持续性学习。

9、基于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习时空、依据学生特征、依据教学规模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优化教学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教学评价对于优化教学效果可以起到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导向的作用。

(一)有效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

1.全面性: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是指要全面地评价学习者学习态度与意识、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应用与创新的能力、个人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等。

2.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是指要注重评价学习者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比较或甄别,要基于对每一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的了解关注其在自己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可以尽可能地鼓励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并为自己规划阶段性发展目标。

3.方法多样性:为了全面地、发展性地评价学习者学业情况,要注意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1.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

任何教学评价都涉及到评价主体(谁来评价?)、评价取向(是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评价客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针对评价对象要评价哪些方面?)、评价标准(有哪些标准?是否可靠?)、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分析具体的评价情境,依据上述因素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2.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流程

教学评价的基本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六个环节:一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尤其是核心内容;二是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三是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四是设计完整的评价实施方案;五是评价的具体实施;六是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利用。

(二)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设计教学评价需要关注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诊断、评定、激励、导向(学习导向与教学导向)的功能,使教学评价切实为提升学习者学习绩效、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是要以课程整体教学目标为基准,既面向全体学习者,又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整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全面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内容的确定

一是分析课程整体目标,在评价内容中体现对课程核心目标的评价,可以借助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确定评价维度。

二是分析课程内容,基于对课程内容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把握,确定教学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与技能内容。

三是从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出发,确定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内容。

生产技术特征 篇6

关键词:建筑生成设计;理性特征;技术方法

近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体现在建筑方面,不仅基本的实用功能得到满足,功能、外形及结构形式也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在施工中,工程的结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目前较为常用的是框架结构。在实际施工中,该模式有一定的难度,但应用范围极广,所以要做好其设计工作。

1 建筑生成设计

建筑生成的设计面向建筑及其它新兴的学科领域,这一类复杂的系统来源于建筑的环境景观特征、建筑技术的构建方式、建筑功能的空间布局等诸多的因素它们的共同特点:

1.1 动态研究的特性

建筑生成设计中,需要有一定的动态研究思路进行动态特征的研究。因为系统自身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也就保证现代多个智能体系统算法、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也是相对应的。建筑自身生成的设计系统以及所生成系统中设计外的环境素偶存在的信息经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进而就导致了生成系统内部的一些元素会受到系统自身状态的影响,进而出现了随机的现象。而其主要的特征和既定的因素控制下的建筑设计成果的多样性是相对应的。

1.2 多个元素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特征

多个元素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就直接导致了工具以多元素生成的特征,而由于是多元素生成的,这也就导致相互之间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特征,例如非线性特征,而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并不能够简单的进行线性叠加。而相对来说,建筑自身的功能布局则不能仅仅通过空间中随机的对所需功能空间的加入而获得,而是通过各个元素的相互作用获得的,例如平面的面积指标、空间拓扑的关系、周围文脉的关联等。通过上述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就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建筑。

1.3 生成系统内构成元素具有层次的结构特征

在实际的建筑生成设计过程中,各个元素之间具有不同的属性,同时各个元素之间还具有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建筑系统总体的设计随着烟花定义元素关系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生成系统内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对其模型进行一定的体现,而不同的模型就有效的反映出了同一原型不同侧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建筑生成设计的技术方法

2.1 生成设计技术方法的特征与结构

生成设计法的特征与结构在于能把基因编码改变成开放的形象体系,设计过程就像是在操控意识一样,能够把任何特征突出的形象作为最终定夺的结果。而生成设计技术方法最终所形成的建筑形象并不是相同的,各个形象之间具有独立的个性,相应的,虽然各个形象之间具有各自独特的特性,但同时各个形象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最终的形象是互不相同的,表现出了独一无二的个性;但是,最终的形象又是互有联系的。生成设计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进行操作以及发展,亦不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它更是具有强烈的人文特征的设计方法。

2.2 运用“灰空间”的手法设计

“灰空间”是指建筑物的封闭空间和室外的敞亮空间,也就是不同功能或内容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这类空间有效地消除了内外空间的界限,抹去了内外部的隔阂,给人一种有机自然的整体感觉。现代的建筑不再是仅仅為了实用的简单物体,它更注重美观、生态和文化,凝结着建筑师的智慧和思想感情,是建筑师精神信仰的客观表现。现代建筑多承载传达着当地的地域形貌、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例如西藏的建筑,大多都是藏传佛教的外在体现,因为曼陀罗曾被藏传佛教视为观想对象,而曼陀罗外圆内方,因此西藏大多藏传佛教寺院的外形都与其相似。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人文特色,融合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因素,加强建筑的艺术性。

2.3 现代性设计

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为容纳已接近饱和的人数,高层建筑兴起并迅速发展,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该小区即是如此,高层建筑扩大了立体面积,有效缓解了人口紧张的局面。此外,高层建筑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密不可分,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新材料层出不穷,施工工艺也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建筑的结构形式广泛,对各种技术、材料的综合应用,体现出了很明显的现代化。

2.4 生成设计的未来假想

现如今全球人口数量剧增,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地球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设计出既受人们欢迎,又受自然欢迎的建筑是当下人们十分关注的,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必然选择。在欧美一些国家,房子外墙都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降低了取暖用电的开支,煤炭的减少,也符合绿色生活。我国现阶段所能做到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其次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第三,重复利用废旧材料。

2.5 融合自然,建筑与环境共生

把大自然引入到建筑中来,会相应地提升空间品味,许多建筑大师也都强调设计建筑物时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每个建筑物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基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建筑应与之相适应并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生成设计是具有科学性以及艺术性的创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可以对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进行充分的设计,其建筑生成设计的技术方法需要具有一定的未来发展意义,能够具有较为强烈的人文特征。对于现代的设计师及建筑师来说,生成设计的技术方法具有更深层次的技术方法。生成设计技术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效的对传统的设计特征及方法进行了改进。

参考文献

[1]肖燕武.浅谈建筑生成设计的安全度[J].科技创新导报,2007,18(35):186~188.

[2]江欢城.优化设计的探索和实践[J].建筑结构,2006,36(6):1~24.

[3]陈秀花.对于建筑结构的生成设计优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2(12):69~71.

[4]张利民.房屋建筑过程中生成设计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32):210~212.

桩基检测技术特征分析 篇7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大型建筑的桩基技术也在日臻完善。为了保证桩基检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不同构造形式的桩基灵活运用不同的桩基检测技术, 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条件, 也能为日后建筑设计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虽然基桩检测技术不能一概而论, 但在检测中总体上都应遵循安全稳定、实事求是、严谨精确、客观评估等原则。基桩检测工作是一项相对隐形的操作, 所以对技术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基桩检测应依据客观的地质条件, 综合考虑检测技术的要求和范围, 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的检测方式。

一、桩基检测技术中的钻芯法

1. 目的设备要求

钻芯法一般用于检测混凝土制作桩体的长度、桩体硬度、桩底堆积物的深度和桩体的完整性等。此法主要是为了判断或辨别桩体两端的受力层的状态。钻芯法主要采用的设备是液压控制的钻机, 钻机应满足以下具体条件才能采用:最高转速至少达到790 r/min;速度的设定范围至少要有4档;最小液压至少达到1.5 MPa。钻机应附带孔口管、卡簧、扩孔器等零件, 钻杆要平直, 直径一般为50 mm。钻头宜根据混凝土的强度选取相应硬度的钻头, 为保证韧性和硬度, 钻头一般为金刚石构成, 且必须完好无损。锯切机应配有一定规范的降温设备, 并且保证配备的金刚石圆锯片足够的硬度。补平机以及磨平机都要根据芯样配备。

2. 操作方法

(1) 所需检测的桩体条件:若桩体直径在1.2 m以内, 仅钻1孔;若桩径在1.2~1.6 m之间, 可钻2孔;桩径超过1.6 m则钻3孔。在只有一个钻芯的情况下, 应在离桩体10~15 cm处钻孔。若有多个钻芯, 则钻孔方位可选在离桩体0.15~0.25 D的范围内等距离分布。对桩体受力层的钻测, 应使所有桩体的钻孔不少于一个, 而且钻测深度要符合相关标准。

(2) 操作步骤:首先保证钻机的摆放平稳端正, 从而使其在操作过程中不易发生滑动或移动。钻机底和桩头相隔太远时, 可将空口管垂直安放于两者之间。其次, 在钻芯时, 保证孔里水流的充足供应, 并根据水的颜色和浊度调节钻孔速度。在卸载钻机装置的过程中, 对钻芯应尽量小心轻放。钻孔时每次钻进深度可在1.5 m之内, 深入到底部时, 就可运用合适的钻芯设备和技术获取桩底沉积物并检测沉积物的深度, 以便对桩体受力层的土壤承受力进行判定。然后再将钻取的样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搜集摆放, 并将每个芯样以及相应的钻取情况都做详细的记录, 以便识别芯样。此外, 在钻取过程中要一边深入一边暂停取芯, 确保层层剖析层层记录。最后完成钻芯工作后, 可用水泥对钻孔完全封堵或者只封孔口以待处理。

(3) 钻芯法的实际运用:钻芯法常常用来检测混凝土基桩的强度, 比如在我国大型建筑“鸟巢”的建造期间, 就频繁运用了钻芯法来对混凝土基桩进行检测, 从而保证了整个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二、桩基检测技术中的低应变法

1. 目的和设备要求

有些基桩埋藏较深, 在地面难以测定其质量和状况, 此时需要采取特殊方法检测隐藏的基桩部分。低应变法主要是用于检测混凝土桩的完整性, 判断桩体缺损情况和部位。检测的仪器设备一般是采用瞬态激振设备和稳态激振设备。其中瞬态激振设备包括可引起款脉冲以及窄脉冲的锤和锤垫, 能装有力传感器的力锤。稳态激振设备则配备可调激振力、扫频范围在10~2 000 hz之间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且检测仪器的参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具有收发信号、存储和分析信号的基本能力。

2. 操作方法

(1) 受桩体要求:桩体的硬度应符合国家建筑的相关标准;整个桩基的材料、承受力和横截面积都应保持前后上下一致;桩面保持光滑、平整、紧密, 且和地面保持垂直。

(2) 检测参数设定:信号分析的频率不低于2 000 hz;设定桩长为操作长度, 将桩体面积作为操作区域;桩体的波速根据具体的桩型进行设定;搜集信号的频率应根据桩身、桩长的具体情况而设定;传感器的参数要根据测试结果设置。

(3) 操作要求:仪器与桩体成90度, 装备仪器时使用的耦合剂需要要足够的粘性。实心桩和空心桩的激振点位置要有所区别, 激振点与传感器的位置要避开钢筋分布地带。瞬态激振器的仪器选定要根据实地测验后选取合适的零件;而稳态激振则要在既定的频率下收取信号, 并根据桩体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激振力。此外, 在低应变检测资料中应记录下桩体完整性检测的信号曲线。

(4) 低应变法的实际运用:低应变法具有显示和搜集曲线信号的功能, 所以经常被运用于山体或者岩洞的爆破作业。比如在2006年开始运营的青藏铁路的修建过程中, 途经无数层峦叠嶂, 在爆破作业中就充分运用了低应变法来进行桩基检测并通过曲线信号确立爆破范围和程度。

三、桩基检测技术中的高应变法

1. 目的和设备要求

高应变法主要是为了检测基桩的竖向受压力, 也可用于检测桩身的完整度。在检测时, 观察预制桩钻入时的桩体反映, 为实际桩体的打入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对直径较大或者形状不规则的桩体, 不适合用这种方法检测。仪器总体上应具备传导和处理信号的作用, 高应变检测仪器应选用密度一致、外形规则、底部平滑的重锤, 且锤击设施要配有导航设施, 打桩机也可作为锤击装置。在实施检测时, 锤重的受压力不能低于单桩的最大承受力的1%~1.5%。桩基的钻入深度要经精准仪器测试后设定。

2. 操作方法

(1) 桩体要求:预制桩的承受力要经过多次敲击后才能确定。桩体的长度要与锤击装置相一致, 方便操作。若桩体承受不了锤击, 就应该更换或者加固到规定强度。桩体受击面要安装耐击的垫子, 一般用15~25 mm的木材或复合材料做成。

(2) 参数设置:尽可能多点获取信号, 不低于1 024个采集点。传感器的设定根据具体测定情况设置。锤击地点和锤击力度根据传感器的参数和重锤重量设定。测试点的面积、波速、频率等都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桩体的波速能根据同一地区的其他同型桩体推算出来, 只需验证即可。

(3) 操作要点:采用比较稳定的交流电, 并保证整个系统的连贯性。实行锤击测试时, 应遵循重锤低击, 锤击距离控制在2 m以内。检测时在有效时间采集信息并记录相关数据, 每次锤击结果都要按照桩身的最大受压力来确定。如果测试过程中波速出现混乱或中断现象, 应暂停操作并及时进行调整。

(4) 高应变法的实际应用:本法广泛运用于各种中小型桩基, 桩基直径一般小于400 mm。最适合用于打入桩, 并且操作简便, 效果良好。可在打桩时就开展测试, 随机抽取桩样进行检测, 就可大致了解单桩的承受力。也可以及时发现破损的桩体并进行有效的加固措施。比如在随岳高速公路的兴建过程中, 途径许多崎岖不平的丘陵地带, 并且软土分布广泛, 所以很多工程都运用到了高应变法的检测方法, 确保了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四、结语

当然, 在基桩检测中, 所运用到的技术远不止以上几种。

除了以上提到的钻芯法、低应变发、高应变法等几种常用的检测手段以外, 还有同样用于检测桩体完整性和受损面积以及受损程度的声波透射法, 它比高、低应变法更为精确也更为实用。此外还涉及到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等用来检测桩体水平承受力的桩基检测方式。但在实际工程中的检测中, 检测桩基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科技发展和建筑业的不断进步, 未来还会出现很多前所未有的桩基分布模式, 因而也会诞生相应的桩基检测技术。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以期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冀.桩基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D].中南大学, 2011.

[2]游江.桩基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4) .

杉木特征特性与育苗技术 篇8

1 杉木特征特性与应用价值

1.1 特征特性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裸子植物, 杉科 (Taxodiaceae) 杉木属 (Cunninghamia) , 别名杉、杉树、正杉、刺杉、天蜈蚣、千把刀, 是我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 生长快, 材质好。杉科乔木高度可达30 m, 其生长特点是树干笔直, 树叶与树形整齐。杉木由于其纹理清晰直顺而被广泛运用在建筑、桥梁、制造家具和其他工艺品等方面, 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有资料显示, 我国有1/4的建材是杉木。同时也因为杉木生长迅速, 一般10年左右就可以当作建材使用。因此,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建材树种之一[1]。

1.2 应用价值

杉木除了具有可作为建筑材料这一经济价值以外, 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主要表现在其树根具有辛、温的特点, 广泛运用于淋症、疝气、腹痛、关节痛等方面的治疗。而杉木的树皮也可以用于祛风止痛、止血等, 还可以治疗脚气、烫伤等。杉木枝干等也可用于治疗脚气和骨节疼痛等。另外, 杉木沥出的油脂还可以用于治疗尿闭。

2 杉木育苗技术

2.1 种子采集

杉木育苗与其他树种相比也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杉木一般在3—4月开花,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种球由青绿色转化为黄褐色, 此时即可采收。最好在母树林或者种子园采收, 也可选择在生长年限较长的杉木上采种。

2.2 圃地选择与整理

圃地选择在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 中性至微酸性 (p H值5.5~7.0) 的砂壤土上为佳。黏重的土壤不利于幼苗生长, 一般不作为圃地。同时, 杉木生长的最佳位置为避风、背阴的山下坡或者山洼处, 因其具有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湿润的特点。杉木具有怕风、怕旱的特点, 因此在一些干旱地带无法生长。

秋冬翻耕, 深度25 cm以上。耕后可不耙, 翌春早春耙地。春季翻耕深度20 cm以上, 随耕随耙, 入足量饼肥作底肥。要求做到深耕细整, 清除草根、石块, 地平土碎。在不适合杉木生长的地块上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土壤整理。一般对结构不良、肥力低的土壤, 需先在全面深挖整地的基础上, 先种植地瓜或其他农作物以疏松土壤, 改善其物理性能, 然后再种植杉木, 效果较好。

苗床的床面宽1.0~1.2 m, 沟宽25~30 cm, 床面比排水沟高15~20 cm。床长以圃地长度确定, 但一般不超过20 m。要求做到土粒细碎, 床面中部略高于两边, 即呈龟背形。苗床不得积水。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湿润的阳坡或半阳坡中下部作造林地。整地前要清除灌木和杂草。20°以下的坡面, 可采用全垦挖穴整地, 20°以上的坡地可进行带垦挖穴或块状挖穴整地[2,3]。要求穴深50 cm, 穴宽70 cm, 穴距1.7 m×2.0 m。回填细碎表土, 并高出地面20 cm。土壤较瘠薄的造林地, 还应混栽1/3的马尾松苗, 以形成杉松混交林, 促进成林成材。

2.3 播种

播种时间为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一般早播的产量相对高于晚播, 苗木质量也较好。播种量根据种子质量好坏情况而定, 平均为150~375 kg/hm2, 如果优良种子的比例为60%以上可播150 kg/hm2, 40%~60%则播225 kg/hm2, 20%~30%则需播375 kg/hm2。正常情况下可产苗90万~120万株/hm2。播种方法:选择无风天气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到床面上。覆土用孔径8~10 mm的筛子筛土覆盖。覆土厚度以3~5 mm为宜。覆土后用稻草4 500 kg/hm2盖上保墒。

2.4 苗期管理

早春播种, 一般30~45 d出苗。出苗率达到60%时, 可分2次于阴天或傍晚揭去盖草, 若一次揭最好, 并喷施灭菌剂, 防治病害。杉木幼苗一般虫害较少而病较重, 但只要把握住防治时期、农药品种及配制浓度一般不至成灾。需要注意的是前3次喷药不论有病无病均须喷施以达预防的目的。以后可根据苗木生长及天气情况不定期防治[4]。前3次喷药在晴天露水干后或下午喷药, 每次间隔时间7~10 d。之后即可在苗木感病时及连阴雨晴后防治。必须注意同一种药连续使用不得超过3次。为避免产生抗药性, 最好每次换一种农药, 不同种农药交替施用以提高药效, 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常用的防治农药有50%多菌灵、25%代森锰锌、50%退菌特等。可按上述杀菌剂药袋上建议的方法使用, 但一般最好不超过800倍液。除草应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根据杂草生长情况不定期除草。一般一年生杉木苗, 需除草6~8次。追肥可采取根外追肥和土壤施肥。根外追肥可在揭草后45 d左右喷施0.2%的尿素溶液。一般每隔10 d左右施1次, 根据情况可连喷3次, 浓度可增加到0.4%~0.5%。土壤施肥可在揭草后70~75 d追施尿素60~75 kg/hm2, 30 d后再补施1次尿素112.5~150.0 kg/hm2。追施应在幼苗叶面上无水时进行, 撒下尿素后还应用细竹条扫去粘在叶片上的尿素颗粒, 防止肥料烧伤幼苗[5], 促使苗床能产出符合国标的一、二级合格苗木。

3 结语

杉木作为一种重要的树种, 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掌握杉木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是适应竹溪县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6,7,8,9]。

摘要:介绍了杉木的特征特性与应用价值, 并总结其育苗技术, 包括种子采集、圃地选择与整理、播种、苗期管理等内容, 以期为杉木播种育苗提供参考。

关键词:杉木,特征特性,应用价值,播种,育苗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章秀.不同坡位杉木樟树混交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布[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8) :43-45.

[2]植毓永, 杨秀淦, 蔡维就, 等.怀集县杉木速生丰产林营建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1) :184-187.

[3]黄建超.杉木种植管理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3 (5) :77-78.

[4]吴传达, 严振奎, 陈武松, 等.杉木速生丰产林营建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6) :103-104.

[5]吴树林.杉木种植技术初探[J].云南林业, 2012 (1) :70-71.

[6]陈进华.山地杉木萌芽条扦插造林成效研究[J].园艺与种苗, 2011 (3) :56-58.

[7]惠刚盈, 童书振, 刘景芳, 等.杉木造林密度试验研究Ⅰ.密度对幼林生物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 1988 (4) :413-417.

[8]张全仁.杉木无性系选育与无性系造林[J].中南林学院学报, 1989 (2) :167-174.

生产技术特征 篇9

关键词:4G系统,技术要求,移转升级

现下快节奏的生活对各行业的要求都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而作为衣食住行外的最重要的几项民生项问题而言通讯的进化步伐是不能太过缓慢的。因此现有的3G网络向4G网络改革换代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步伐。本文就现阶段网络通讯的技术改造和转移方向进行简单的整理介绍, 希望相关人员可以批评指正。

1 4G系统的定义及技术要求

4G集3G, WLAN和一个能够传输高品质的视频图像传输速度是相当快的, 比拨号将近要快2000倍上传速度也期望以满足对无线服务的几乎所有用户的要求。用户最关心的是现在还是资费和价格, 4G和固定宽带网络媲美的价格, 也更灵活的结算方式,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预订。4G技术关注的是无线接入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和宽带技术的融合。4G无线的主要特征将是开放的结构, 而不是高速无线传输技术, 开放无线结构来实现多播, 其应用并不局限于电信行业, 还将广泛应用于汽车, 广播, 教育, 国防, 政府, 医疗, 金融等领域。在4G移动, 宽带, 基于IP的。释放对地域的限制的人, 以实现信息传递无处不在。4G将是三维图像的第一个高品质的传输, 他包括宽带固定无线接入, 广带无线局域网, 移动宽带系统和广播网络的互操作性 (地面和卫星系统) 。

2 4G系统的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

4G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 应用网络层的中间环境。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功能;中间链路层的功能是网络的Qo S映射, 地址转换, 以及完整的管理。物理网络层和中间层和应用程序环境, 环境之间的接口是打开的, 以便开发和提供新的服务更容易提供无缝服务从事无线数据速率, 能自适应于多个无线的标准和多模终端, 跨多个运营商和服务供应商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3现有技术向4G系统的移转

3.1物理层技术的移转。4G移动通信系统传送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物理层技术, 尽管目前的2.5G和3G技术的高达384kbps和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发展, 但最忙时每用户平均信息传递量也没有更多的比171kbps的带宽语音, 数据通信和无线上网接入普通, 虽然足够, 但新的交互式多媒体服务, 例如多方视频会议, 虚拟现实和移动个人区域网络速度需要满足80-100Mbps要求, 4G技术的重点是提高频谱效率的物理层, 增加和扩大每个蜂窝用户密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蜂窝覆盖:

3.1.1频谱分配:4G系统需要大量的带宽, 所以需要两免执照频段的优势, 在5GHz的范围, 很多在这个频率无线LAN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已经建立, 另一种是在60GHz的范围, 在该频带可提供的5GHz的至少可用带宽, 5GHz频带是由于各种无线LAN系统 (如IEEES02.11a, 的Hiper LAN/2) 被使用, 并且在不断增加的60GHz系统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种无线系统, 这对于上述频段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做的事情。3.1.2 MIMO/智能天线系统:对于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优越的性能, 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技术热点的发展过程中, 传统的无线通信理论已被视为多径传播一引起的无线信号的衰落, 和MIMO天线系统中的干扰的恰恰是环境的多径传播特性的优点, 大大增强了前向和反向链路的容量, 它可以提供14.4MB/s或21.6Mb/数据传输率的第智能天线的干扰抑制, 自动跟踪信号处理算法, 以及利用空间、时间的数字波束成形和其他智能特征,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根据自适应信号波型的方向调整, 跟踪强信号, 减少或消除干扰信号。智能天线可以提高信噪比, 提高通信质量的体系, 缓解频谱资源和无线通信的日益短缺的矛盾, 降低整体系统成本, 所以它势必将成为一项关键技术的4G系统。核智能天线是一种智能算法, 算法决定的复杂性和瞬态响应速度的电路, 所以需要选择一个好的算法来实现智能控制光束, 研究结果表明, 需要在60GHz频段无线接入点增加工作数, 但但配置允许无线终端以低的成本, 另一方面, 在5GHz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替代方案中, 可以有足够的作为在该天线元件间的非相关的时间间隔 (一个波长50mm) 的使用用户的双天线阵列的天线的频带是合适的, 在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这方面是更范围中覆盖与网络结构和终端成本之间的Qo S能力的关系。3.1.3自适应调制/编码率:对于带宽效率, 性能, 功率和信号传输, 在新的4G系统的优化可以自适应地根据一个动态的, BPSK, QPSK, 具体的开销信道条件和信道质量估计为16QAM选调制和编码速率, 64QAM调制, 和2, 1三分之二, 四分之三的纠错方案的成本是可选的。此外, 在使用正交频分复用 (OFDM) 技术, 以避免载波间干扰, 在4G系统中, 一个大的突发错误60GHz的系统, 以提高在恶劣的信道条件下的传输性能。新的语音编码技术, 诸如未连接到发射 (DTX) 可以节省带宽, 无声音发射过程中, 一个可变比特率 (VBR) 编码可以增加网络容量和改进涵盖了这两种技术的小区边缘区域可为约50%降低的语音带宽需求。3.1.4软件无线电:在4G系统中, 由于手机用户不同的系统, 系统和内部系统之间的漫游需要无缝切换, 并与4G系统的发展, 将不断有新的业务, 新的需求出现, 这些都需要进行终端和网络节点的重新配置软件无线电控制的数字元件CPE和自动加载和初始化相应的软件模块, 以适应网络条件和调制电流的区域。使用该移动终端与网络的软件无线电技术重新配置可以保证4G系统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可扩展性, 并且可以使用一个单一的终端在不同的接入系统中漫游。

3.2全IP网络结构移转。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基于全IP的网络, 与现有的移动网络有根本的优势相比, 可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互连。芯是独立于各特定的无线接入方式的, 在IP业务可以提供端到端的, 与现有的核心网络和公共兼容交换电话网络。它有一个开放的结构, 它允许多个空中接口接入核心网络, 因此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核心网络的设计。从第二代到第三代, 从电路交换核心网络传送的移动通信进行变更的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 无需进一步的要求是使核心网络接入技术无关。从目前趋势看, IP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层技术, 统一的IP核心网将允许不同的无线和有线接入技术来实现互连和集成。

结束语

在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但是我国对于信息网络的需求量却是居于世界首位的, 因此我国网络通讯建设的更新换代就从未停止过, 现阶段经过10年的无线移动网络经营建设3G网络的成熟已经为改革成为4G网络通讯做好了铺垫, 相信不久之后4G网络就可以得以普及方便更多的大众。

参考文献

[1]无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瑞玉.4G移动通信系统的热点技术及其发展动态[J].山西电子技术, 2008.

[3]刘洪雷, 王瑛玉.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J].网络与信息, 2010.

[4][吴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板料成形回弹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篇10

1前言

回弹是板材冲压成形过程的主要缺陷之一, 严重影响着成形件的成形质量和尺寸精度, 是实际工艺中很难有效克服的成形缺陷之一, 它不仅降低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还制约了自动化装配生产线的实施, 是我国汽车制造工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从理论上说, 板材冲压成形过程可以被看作是板材经过塑性变形变为想要获得的形状的过程。然而实际上, 板料尺寸、材料特性和环境条件使冲压成形过程的预测性和可重复性变得困难。以韧性金属板材为主的冲压成形件从模具上取出后, 必然产生一定量的回弹。回弹是板材冲压成形的3种主要缺陷 (起皱、破裂和回弹) 中最难控制的一种, 因为它涉及到对回弹量的准确预示, 不同的材料和尺寸的零件其回弹规律大不相同, 单凭经验和工艺过程类比是很难进行准确的回弹补偿的, 这就使得一个模具设计的周期变长, 因此在板材冲压成形中回弹变形是使模具设计明显变复杂的一个基本参数。在大多数板材冲压成形中, 强烈的非线性变形过程致使板料产生很大的弹性应变能, 在模具与板料动态接触过程中存在于板料中的这种弹性应变能会随着接触压力的消除而自动释放掉, 回弹的驱动力一般是朝着板料原始形状变形。因此, 冲压成形中的最终产品形状不但依赖于凹模形状, 而且依赖于成形后存储在板料中的弹性应变能。弹性应变能与许多诸如材料特性、接触载荷等参数有关, 因此在成形过程中预测回弹变得很复杂, 这也就给那些必须精确评估回弹量的设计者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

近40年来, 有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对回弹行为进行着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和计算机仿真算法, 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就有限元仿真方法而言, 在众多仿真算法模拟应用中, 采用显式算法模拟成形过程, 用隐式算法模拟回弹过程的方法最多;其次是冲压成形和卸载回弹过程都采用隐式算法。而G.Y.Li等学者提出一种新算法, 冲压成形和回弹过程全部采用显式算法。U.Abdelsalam等学者还提出了采用一步成形算法模拟冲压成形过程, 再用隐式算法计算卸载回弹过程, 并应用该算法模拟了3个复杂冲压件的卸载回弹过程, 这种算法的模拟精度虽然不高, 但计算速度很快, 可以为模具在设计阶段提供一个定性的参考方案。T.C.Hsu等学者采用隐式TL (Total Lagrangian) 算法, 引入Hill二次方屈服函数模拟了轴对称问题的冲压成形和回弹过程。M.Kawka等学者采用静态显式有限元 (实际上也是隐式算法) 算法软件ITAS3D模拟了轿车顶盖和轮毂的多阶段成形过程, 以及卸载回弹和切边回弹过程,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以上这些对于回弹的研究只限于理论方面, 其与实际试验的对比验证还鲜有涉及。对于如何补偿所产生的回弹及所谓的回弹控制在试验方面的验证尤其对于新型的高强度材料研究甚少。本文将从这方面着手进行回弹控制的研究。

事实上, 克服回弹缺陷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在工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设法将回弹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二是如果实在回弹量很大且难以控制 (如轻量化的高强钢板成形回弹问题) , 就必须借助于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回弹补偿技术重新构造加工型面, 以确保加工精度。此外, 温控成形技术也是有效抑制甚至消除回弹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减小回弹的控制技术。

2回弹控制技术

为了避免回弹补偿带来的冲压模面设计的困难, 对于许多成形问题, 首先希望利用回弹的控制技术来尽可能地消除回弹。在本文中, 首先分门别类地介绍回弹特性和控制方法。

所有由弯曲产生变形的金属板材成形过程的表征是, 由弹塑性材料特性引起的板材厚度方向不均匀的位移分布而导致回弹现象的产生。当某一冲压件成形完毕, 即在成形步骤的结尾, 板材体积内存在着残余应力, 这些残余应力与工具的接触力相平衡。当工具被释放, 就是把成形件从模具上卸下时, 板材将寻找新的平衡位置, 局部残余应力被释放, 导致成形件的最终尺寸与预期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即回弹现象的产生。也就是说, 回弹主要是由于弯曲部位外侧 (拉伸) 和内侧 (收缩) 的应力差而引起的。因此, 为了减少弯曲变形的回弹, 可以考虑给弯曲部位施加外力以消除应力差。但是, 因产品形状和模具结构等而采取的方法有所不同。图1a给出板材拉伸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1b给出板材弯曲后的卸载回弹特征。

为了减小弯曲变形产生的回弹, 应该在工艺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选择屈服应力小的材料。高强度钢板的屈服应力明显高于普通金属板材, 这类材料的回弹量往往很大。成形板材的厚度对弯曲回弹影响也很大, 通常, 板越厚, 回弹量越小。此外, 工具角部的弯曲半径对回弹影响也不可忽视, 弯曲半径越小, 成形卸载后的回弹量越小。因此, 在板材可成形性允许条件下, 应尽可能减小模角半径。

下面针对不同的回弹机制, 介绍几种抑制回弹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2.1局部压缩减小回弹方法

如图2, 利用压缩工艺在弯曲部位压缩板料外侧 (将板料在该部位压缩到大约使厚度减小5%~3 0%) , 且不让弯曲内侧变化。这种“局部压缩”的工艺策略是利用了弯曲部位压缩板料外侧减薄导致板料局部强度降低的有利因素。

a部分 (外侧弯曲R) 不可与弯曲内侧的弯曲R同心, 由于外侧与内侧的弯曲半径不同心且有所稍稍偏移, 有利于外侧部分压缩板料减薄。如果偏移过大, 会发生不该产生的变形 (如图2c) 。

2.2一道工序分2段弯曲方法

如图3, 将一次拉延弯曲成形分成2段弯曲成形, 以此消除回弹。第一段弯曲采用大间隙 (板厚1.15~1.3倍) 加工。由于间隙大, 板料倾斜, 模具的弯曲半径也大, 使板料大致弯曲。第二阶段的弯曲是将第一段弯曲的大弯曲半径R整形到小弯曲半径r。第一阶段变形的间隙要从最初的小间隙开始调整, 根据控制回弹的效果而逐步放大。

预测在第二阶段弯曲变形时, 由于采用小间隙容易产生“拉毛现象” (模具磨损而导致制件拉毛) , 为了消除“制件拉毛”, 模具的凹模有时需要采用表面硬化处理。

2.3内侧圆角R硬化方法

如图4, 从弯曲部位的内侧进行压缩, 以消除回弹。在板材U形弯曲时, 由于有两侧对称弯曲, 采用这种方法效果比较好。L形弯曲时, 一般面部分的材料压料力变弱, 有时会产生尺寸变差。从形状判断, 弯曲部位压力弱。对于既要保证强度又要具有弹性的成形件产品不适用。

另外, 还可以变化S (圆角R处的厚度变化量) 的尺寸来调整回弹量。往往由于压缩圆角R使得翼面长度而稍微变化, 对于翼面高度容差小的产品, 有时需要展开长度的补偿。

2.4硬化加工法

如图5, 使弯曲工具的侧壁翘曲, 在钢板上留下硬化筋 (TYPE-A~C) 的痕迹。

硬化筋要用在非变薄面上, 注意打痕。由于硬化筋会划伤产品, 因此要根据产品注意选择。这种回弹抑制方法对于越厚的板材效果越好。

2.5变整体拉延成形为部分弯曲成形的回弹控制方法

如图6, 把整体拉延成形 (设整体拉延深度为90 mm) 的A部 (设为60 mm) 采用弯曲成形, 消除板外侧和内侧的应力差, 剩余30 mm凹模的B部, 再通过拉延成形以减少回弹。

这种方法对于二维形状简单的产品有效, 对于三维形状的复杂产品有时会产生不合格的效果, 要注意选择产品。

2.6消除残余应力方法

如图7, 拉延成形时在工具的表面增加局部的凸包形状 (圆形凸包) , 在后道工序时再消除增加的形状, 使材

料内的残留应力平衡发生变化, 以消除回弹。

2.7加强筋冻结形状方法

如图8, 不改变原产品功能的前提下, 改变产品形状, 增加加强筋, 可以控制和改善回弹。

2.8负回弹方法

如图9, 在加工工具表面时, 设法使板料产生负向回弹。上模返回后, 制件回弹, 通过负回弹和回弹而达到要求的产品形状。

2.9淬火、回火抑制回弹方法

如图0, 对板料的弯曲部位进行局部的淬火和回火处理, 降低屈服点, 进而达到消除回弹之目的。

2.0冻结形状技术

如图a, 板料弯曲变形没有达到正确的曲率, 外侧产生拉应力

变平回弹, 在边缘里面部位产生皱纹, 这是由于弧长a和弧长b (如图

b) 之间的长度差而造成的。

如图b, 由于弧长b比弧长a更短, 进而产生堆料 (边缘部) 产生皱纹;弧长a产生拉应力而变平。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 可以考虑设法消除弧长a和弧长b的长度差, 如图c, 追加使弧长一致的形状筋是比较有效的。

2.11焊接工序配合消除回弹技术

如图2, 利用焊接工序消除回弹影响, 首先要求焊接工序指定出点焊顺序, 目的是保证有回弹或者回弹量大的部位先焊。此外, 在焊接工序中要追加强制夹紧及克服回弹的强制加强板。

榆树的形态特征及繁殖育苗技术 篇11

关键词:榆树;形态特征;繁殖育苗

中图分类号:S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02-1

1 榆树的形态特征

榆树一般比较高大,树干可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叶开放,在去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朝鲜、前苏联、蒙古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000~2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岗等处。长江下游各省有栽培。也为华北及淮北平原农村绿化常用的树木。栽在房前屋后,庭园内,也用于工厂绿化,近几年在绿化造林很少用榆树,自然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数量锐减。花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

2 榆树的分布

榆树一般分布在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该区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由于榆树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落叶树种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子,叶子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的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丫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结构。

3 榆树的用途

3.1 提供优质木材

中国树种很多,因此各地区的木材树种亦各异。在木材分类上,榆树属于阔叶树材。具有种植广泛,材质坚硬,纹理通直,花纹美观的特点。通常木段径级较大,适于刨印和旋切加工。常见的包括柞木、水曲柳、香樟、檫木及各种桦木、楠木和杨木等。

3.2 用于园林绿化

在园林造景中的植物应用是园林绿化的基础材料和主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树木是三维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限定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并赋于某种含义,同时也美化了建筑的自身,利用不同树型,采取孤植,小规模丛植或大量带状种植等不同方式限定各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景观景点,可消除建筑物硬线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榆树在园林绿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作行道树、庭阴树、观叶、观花、观果树及工礦企业绿化树种等。由于榆树具有明显的季相特点。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树木外型、结构和色彩的丰富多变将植物作有意识的配置;另一方面,落叶树种的叶色常因季节的不同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在园林造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常见榆树种类及其繁殖技本

榆树抗性强、特别是其抗旱、抗寒、耐瘠薄的特性,使之能在河滩生长成材。为适地植树造林,增加树种的多样性,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常见的榆树主要有四种:倒榆,又名垂枝榆,是白榆的一个栽培变种;龙爪榆,是白榆的一个栽培变种;圆冠榆,原产苏联中亚的绿州中,新疆最早引种;榔榆,又名豺皮榆,这几种榆树多用于城市绿化,除榔榆可于秋采种育苗外其他采用高干嫁接繁殖为性。

4.1 砧木选择

选择生长旺盛,茎十端直的2~3年生白榆幼树做砧木为最佳。

4.2 接穗选择

接穗最好是在嫁接时,选择树冠中上部发育充实,直径0.2~0.3厘米的一年生幼枝作接穗成活率最高。

4.3 嫁接技术

于3月中旬芽萌动时,在砧木2米左右的光滑处剪断,接穗长5厘米左右,每穗保留2~3个饱满芽,穗下端削一马耳形,面长2.5厘米,面深不起穗粗的二分之一,在削面背下一偏契形即成。将削好的接穗垂直插入皮层和木质部之间,随即用塑料布带包扎严紧即妥。

4.4 抚育管理

TDMA技术以及应用特征分析 篇12

关键词:TDMA,技术,应用,特征

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直接推动着数据传输需求的增大, 以往简单的数据传输已经不能够继续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在的数据传输出现了更多流媒体数据, 在数据内容格式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对于实时通信的要求也在逐步升级。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之下, 原本使用的传统TCP/IP协议就呈现出某些并不适用的特征, 因为这种并没有考虑到流媒体数据传输的协议在流媒体数据量增大的时候会产生严重的时延等问题。有鉴于此, 目前提出了IPv6数据包以及MPEG-4书品质量自适应等多个解决方案, 其主要目标在于解决流媒体数据传输问题, 但是技术完善本身需要时间, 因此目前这些解决方案都没有提供较好的效果。而与此同时TDMA技术则呈现出有所不同的生命力。

1 TDMA技术分析

时分多址技术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是在指定带宽的通信线路上, 将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互不重叠帧, 再将每一个帧分割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时隙进行数据传输。对于每一个用户而言, 得到的只是一个时隙, 但是由于每一个帧都处于一个周期内, 在下一个周期又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帧, 因此对于一个用户而言, 在每一个周期内都能够得到一个时隙进行数据的传输。这种数据传输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多用户同时发起的数据请求相互干扰, 同时又能过确保每个用户在每个数据传输周期内都得到一个数据传输的机会。TDMA技术在等待时延方面相对于以往数据传输技术有所改进, 在多用户同时发起数据传输请求的时候, 不必过多纠结于服务先后次序的算法, 而只是分配相应的传输时隙即可。

TDMA技术使用突发脉冲序列进行数据传输, 即每一个用户的移动台都采用不同的发射功率, 且呈现出非连续特征。随着系统中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 其分割出的时隙数量也会不断增多, 对于这种时分系统而言, 用户请求服务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时周期分割的精细程度, 分割的数量越多, 时间周期越长, 传输速率也必然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 TDMA技术采用的脉冲式数据传输方式, 对于时间上的同步要求较高, 也正因为如此, 对于系统资源而言, TDMA系统会有着更大的开销。

TDMA技术有着很好的自适应性, 这种自适应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帧结构。特殊的帧结构能够和不同的传输速率很好的适应, 随着传输速率的改变, 帧的结构会有细微变化, 其典型帧结构参见图1。

图1为一个有着4个通信展的TDMA帧结构。R用于标示一个帧的开始, 其结构包括用于检测同步的载波恢复CR以及比特定时恢复序列BTR, 用于标志数据部分开始的独特码UW, 用于标志站地址的识别信号SIC, 以及用于传送网络信息的指令信号OW。对于传输信息的数据突发而言, 其中除了与R结构相似的内容以外, 还包括了需要传输的数据内容MES, 以及用于传输各站之间勤务联络信息的勤务联络比特码SC。

2 TDMA技术应用特征

在对TDMA帧结构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还应当针对其时隙分配特征进行分析, 才能够对其应用领域有所掌握。

2.1 TDMA时隙分配特征

对于TDMA实习分配方式而言, 其采用了动态时隙分配方式, 通常将2M带宽用作多个64K组合, 即CE1工作方式, 一共能够构建32个时隙, 0时隙为同步时隙, 其他的时隙可以动态组合为若干个逻辑数据通道。通常而言, 对于通信信道资源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主要根据系统在不同的工作状态时对信道的需求为输入函数, 实时计算信道分配数据;其二则是以系统工作模式为基础, 以优先级为约束条件, 固定分配信道时隙。

2.2 TDMA应用领域讨论

针对于TDMA传输技术的特征, 以及目前对于数据传输需求的总体发展趋势不难看出, 流媒体的传输将成为TDMA的主要应用领域。首先, TDMA将有助于在单一平台上有效实现综合性业务, 基于跳频的时分多址技术能够支持各种流媒体以及普通的数据传输请求, 其中包括语音、视频、数据、传真、以及电视会议等数据服务, 其具体方向从普通的用户之间的传输请求, 到监控等方面的应用都能够进行有效支持;其次, TDMA技术有着极好的适应能力。这不仅仅体现在对于通信资源的自动分配方面, 更多还体现在其优越的扩展性。在TDMA系统中, 站点的增加也只是需要增加一个调制解调器而已, 增加的调制解调器可以讲多个信道整合在一个TDMA比特数据流上, 这种方式对于网络的扩容而言十分便利。

3 结论

TDMA技术现在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 并未完全成熟。就目前而言, 其生命力随着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逐渐显现出来。作为一种无线的数字传输技术, 必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趋于成熟, 并占据一定市场。

参考文献

[1]沙萍, 黄佩伟.TDMA系统中语音和数据多路复用的最优化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39 (25) .

[2]周杰华.浅谈第四代移动无线通信网络[J].通信技术, 2003 (10) .

上一篇:成熟科学下一篇:业务过程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