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过程导向

2024-06-30

业务过程导向(精选10篇)

业务过程导向 篇1

旅游管理专业是我校经济管理系开设的专业之一, 随着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场需求不断提高, 专业建设与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我系于2008年成立旅游管理专家委员会, 2009年组建了《导游业务》课程改革团队, 通过召开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组织教师深入景区、旅行社及旅游局进行专业调研, 专职教师利用假期顶岗实践,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导游大赛, 对毕业生的回访与座谈, 来收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 并与企业专家一起对导游这一职业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导游业务》课程的改革和开发, 必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原则选择课程内容,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计学习情境,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1 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有:导游人员、旅行社计调、前台、外联和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景点服务与管理人员。而《导游业务》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导游人员这一岗位而设置的, 它对于培养导游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导游业务》课程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我们将导游业务课程定位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重在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能力、带团技能、讲解技能、应变能力及职业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意识, 熟悉导游服务程序和导游服务质量标准, 掌握导游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及问题与事故处理的基本方法。同时为报考导游资格证及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等相关职业奠定基础。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 其前导课程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社交礼仪、酒店管理等, 同时也为后续课程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改革的思路

《导游业务》课程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课程的改革思路如下:

2.1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

本课程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 将不同岗位导游服务工作流程,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计学习情境, 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立体学习平台, 将导游带团程序与技能及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引入课程内容, 打破以往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导游服务工作流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2.2 课证结合, 注重能力培养

全国导游资格证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考的证书, 也是未来从业必须的资格证, 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至关重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除了讲解导游操作技能以外, 还重点加大了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 专门建立了试题库, 上传至网络平台, 供学生课余练习使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还能够使学生达到导游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2.3 校企合作, 教学做合一

本课程注重校企合作, 与宁夏博物馆、镇北堡西部影城、中华回乡文化园、阅海宾馆、宁夏国际旅游行社和宁夏时尚国际旅行社建设合作关系,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导游业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的学习场所, 依托这些校外实训基地, 使同学们在教中做, 做中学, 达到教学做合一, 提高了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我们以“必需、够用”的前提条件, 对《导游业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计学习情境, 将导游服务规范、导游讲解能力、突发事故与个别要求处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基于导游员真实带团任务及其工作过程, 科学设计学习情景, 每一个项目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 通过完成各个任务, 掌握导游各个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各项技能, 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结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基于此, 我们将课程内容分解的三大情境, 六大项目:

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该团队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实地演练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以赛促学法。

4.1 项目教学法

将《导游业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整合为三大情境, 六大项目, 以项目引领任务进行课程的学习。

4.2 现场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课堂搬到银川市的主要旅游景区———宁夏博物馆、西夏王陵、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视城、森林公园等地, 将其作为实际讲解的教室。不仅使学生掌握银川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地点及概况, 同时在景区还挤邀请了校外实训指导教师进行示范指导, 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充分锻炼学生的讲解能力, 为作好导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情景教学法

我们将学校的校园、多媒体教室、校车作为模拟学习的情景。比如在进行沿途讲解实训时, 我们让学生在行进的校车上, 带上耳脉结合沿途风光来讲解。

4.4 小组讨论法

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教师上课将工作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小组, 给予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 再从每个小组中选取一名代表, 来讲授讨论结果。表述完后, 其它小组和教师人别给予点评, 这种方法充分发扬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5 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中, 我们选取导游带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实际性的问题, 比如客人走失了、游客生病了、亲友随团等,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的能力。

4.6 以赛促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全国、全区导游服务技能大赛, 我院还特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导游服务大赛。通过比赛, 使学生对于导游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认识更加清晰, 更为具体, 进一步提高了讲解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而对于学生, 备赛、参赛无疑是大家培养兴趣、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又一大途径。

5 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中, 我们打破原有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方式, 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 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 态度考核占20%, 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职业素、团队合作;其二, 注重学生技能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互评、小组考核、讲解能力、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共占40%;其三, 理论知识的考核, 采取期末试卷笔试的形式,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共占40%。此外, 我们还采取了以证代考的方式, 如果学生考取了全国导游资格证, 则视为本门课考试通过。

6 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不仅是学生获取导游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之一, 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紧紧把握这两点, 首先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在适当的时候请富有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同学们讲授团队的操作技能, 尤其是要探索如何更好的在开展现场实践教学;与此同时, 教学中要继续加大习题、案例的练习与辅导, 进一步完善习题集和案例集, 使同学们能达到考取导游资格证的基本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行业和企业的调研, 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导游业务》课程的地位及作用、课程改革的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今后教学改革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导游业务》,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姚雪莹.导游业务教学中职业技能培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

[2]袁银枝.“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

[3]王喜华, 周富广.对《导游来务》精品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内涵分析 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知识;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38-02

一、课程实施目标以

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为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革,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不仅要具有岗位适应能力,还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能力。然而,以往的职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逻辑,脱离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性欠缺。近年来,我国引介德国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设计课程体系。

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是工作过程职业教育主要指导思想。设计导向职业教育的核心理论认为在教育、工作和技术三者之间不存在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同时进行的;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的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促进职业教育对企业组织、工作内容和生产技术的积极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仅仅视为未来的劳动者,而应视为建构工作世界的参与者或潜在参与者,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要着眼于培养劳动者参与设计工作世界的能力,包括对“工作和技术的设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发展这两个方面,使劳动者在工作中实现从新手向专家的转变。[1]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将课程实施、工作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效融合,在实施目标中强调学生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训练。首先,谋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应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各个方面均得到发展,关注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人格品质。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未来的工作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工作格局,而是充满形形色色要求的岗位。这些均要求我们在确定课程实施目标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二、课程实施内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中,课程实施内容主要着眼于学问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模式化的专业技能,学生学完了课程仍然不会应对具体真实的工作情境,甚至不会操作,实际上工作过程知识没有或很少被考虑到。而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则是以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工作环节和工作成果等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因素的分析为基础,打破知识的学科系统化结构,以工作过程为主参照序化知识,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更加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而不是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

工作过程知识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学者克鲁斯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工作过程知识就是指在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方面的、劳动组织方面的、社会方面及系统相关的层面上对由相关人员参加的整体工作过程的理解”。[2]可见,工作过程知识涉及企业整个的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还包括有关生产的目的与生产进程方面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景中积累起来的,它不只是关于具体的操作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的劳动怎样与企业的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因此,工作过程知识不是通过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的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3]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框架,根据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来建构知识,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1)职业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即认识职业、明确职业工作内容;(2)职业关联性知识:工作过程中所需技术、材料、加工和流程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3)具体知识和功能性知识: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性的知识;(4)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如何专业系统化地解释事务和解决具体问题。[4]这些知识涉及的并不是那些抽象的、与实际工作无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着眼于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使学生可以实践性和反馈性地感知职业工作任务,并从个人、企业和社会的角度明确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劳动组织以及工作对象和劳动形式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工作世界紧密结合,以构建性的眼光来领会工作世界,促进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课程实施方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为典型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的行动和行动产生与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5]它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教学做合一,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通过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活动的过程来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将教学过程视为与职业工作流程同构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工作中所做一件件事情统合的过程。工作过程课程实施强调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联系,实施“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行动导向”教学作为工作过程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如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它通常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教学项目,然后以此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来建构课程实施内容,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并且“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参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每个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尝试与探索,并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养成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2]Kruse,W.:Von der Notwendigkeit des Arbeitsprozess-wissen

[A].In:Schweitzer,J.(Hrsg.):Bildung fuer eine menschliche Zukunft[M].Verlagsgruppe Beltz Werderstrae10,69469 Weinheim, Germany:Weinheim/Basel,1986.

[3]Fischer,M.Von der Arbeitserfahrung zum Arbeitsprozesswissen

[M].Opladen:Leske+Budrich,2000.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

[5]徐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责任编辑:张志刚)

Abstra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process oriente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re as follows: its objectiveness should be based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and construct the working world; its contents should take knowledge acquired during the working process as the core; its method should be action oriented.

业务过程导向 篇3

关键词:绩效评估,过程导向,结果导向,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作为公平合理的评价与报酬组织成员、提升管理者与成员技能、建立沟通与反馈平台的基础管理方式, 监测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寻找组织绩效改进点的直接工具, 传递组织价值观和文化的有效手段, 其重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类组织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因此, 对于组织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及侧重点选择自然是组织管理者、学术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 其关系到绩效管理对该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否有效达成。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与特定时期的战略导向, 在选择具体何种方式来进行绩效评估时, 长期以来面临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取舍问题。

(一) 绩效的含义

绩效在英文 (performance) 中的原意是“履行、执行、表现、行为、完成”, 也可以引申为“作为、成就、成果、业绩”。绩效最早应用于投资项目管理方面, 后来被引入到企业管理中, 并逐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学术界对绩效的内涵理解存在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绩效即行为”的观点, 二是“绩效即结果”的观点。美国学者坎贝尔等人的绩效理论认为, 绩效是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本身, 是人们正在从事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可以被人们所体会的行为或行动, 而且这些行为完全能由个体自身控制。而英国学者伯纳丁等人将绩效定义为“在特定的时间内, 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活动或行为产生的产出记录, 工作绩效的总和相当于关键和必要工作职能中绩效的总和 (或平均值) ”。这种定义将绩效同产出、结果相等同。

从对绩效的概念界定上也可以看出, 绩效评估 (也称绩效考核) 存在着两种导向, 即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

(二) 过程导向的绩效评估与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关注过程或是关注结果, 则意味着考核的内容各有侧重, 体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文化。

1、过程导向的绩效评估

关注过程的绩效评估注重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能力, 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成员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工作态度。它营造的是一种比较感性、和谐的文化氛围。

过程导向的绩效评估采取的考核方法主要有:排序法, 即按照一个特定的绩效评价维度, 如销售额、客户投诉等, 通过被评价者的工作与其他成员工作相比较, 从而排序出所有被评价者的优劣顺序;关键事件法, 即通过对成员在工作中最好或最差的事件进行分析, 对造成这一事件的工作行为进行认定从而做出绩效评估的方法;以及行为锚定评价法、行为观察评价法等等。从这些方法可以看出, 过程导向的评估注重定性考核, 评估结果容易受到主观影响, 易引起成员间的不公平感。同时, 过程导向的绩效评估往往遵循一定的工作范围、流程和尺度对成员行为进行描述与评价, 这容易使成员刻板遵守制度程序而异化了组织的目标。

2、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

关注结果的绩效评估注重工作的最终业绩, 以工作结果为导向, 评估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作的实际产出和贡献, 而不关心成员的行为和过程。它营造的是一种比较理性、任务导向的文化氛围。

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容易诱使成员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并且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往往存在一个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 明确规定了成员做哪些事、做到什么程度能够获得较高的绩效评价结果, 而绩效指标体系所能涵盖的往往是较为显性的事项, 这就可能导致成员忽视其他无法量化评估的应尽事宜, 单纯追求政绩工程。这种情况下由于过于看重最终的结果, 可能忽略了过程, 导致过于注重短期利益, 而忽视了组织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 对于结果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员工。因为组织的客观条件, 如工作场所的物质条件、设施设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 以及外部的客观环境, 如竞争程度、对手力量等等都会对结果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另外, 制订绩效评估政策时, 过程指标比重过大, 就变成了“绝对计划”的管理模式, 使成员的灵活性与工作的弹性受到较大的限制, 不利于成员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适时适当的行为反应。但如果完全忽视过程, 只以结果成败论英雄, 放任成员各自为战, 组织就失去了整合与指导作用, 很难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三) 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绩效评估科学性、准确性、全面性、系统性要求的提出, 针对过程与结果导向这一相互矛盾的范畴, 学术界给与了更多的关注, 并逐渐倾向于赋予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绩效评估中同时注重两个方面, 以弥补单方面导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 绩效既包括工作过程, 也包括工作结果这样一个相对宽泛的界定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接受。

这样一种宽泛的解释看起来好像很好地解决了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关系。但其实尚未解决其实质问题, 因为过程导向或是结果导向并不是指绩效评估只包含其中的某一方面, 而是指在具体评估中有所侧重。对于组织, 尤其是私组织而言, 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定的环境及其他因素决定了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实施绩效评估时应有所侧重。

如在企业的创立及规模初步扩展阶段, 招入的新员工对企业的规章制度、核心价值、战略目标等的认识都比较模糊, 内心认同度较低, 无法有效地将自身能力与任务要求很好地衔接起来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 应注重过程导向的绩效评估, 注重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 并且以一些明确的办事流程、范式经验来规范评价员工的行为。而在企业的稳定发展阶段, 企业文化已比较成熟, 工作氛围较为融洽, 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逐渐形成, 对自身能力与任务要求的匹配程度有了较准确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 即可以注重绩效评估的结果导向, 为员工提供完成目标的各种资源条件与机会, 适当授权, 使其能够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一个好的企业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是促进企业内部文化沟通与融合的有效机制。除了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 也可以根据评估目的来具体选择评估导向。在鉴别员工发展潜力和发展需要、帮助员工进行生涯规划时, 最好使用过程导向的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评价法、记录考察法等;而在岗位选拔、激励员工时, 最好使用结果导向的目标管理法、评价量表法等。

当然, 具体应注重过程导向, 还是结果导向, 亦或是两者并重, 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中国学者杨杰、方俐洛、凌文铨等人《关于绩效评价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绩效是一个多义的概念, 对它的解释是因具体环境而异的。无论组织还是个人, 都必须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绩效。如果只是静止地理解和评判绩效, 就可能会犯一叶障目的错误。因此, 这就对组织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其充分认识并定位组织性质及组织战略目标、明确想要营造的组织氛围、清晰组织的发展阶段、认清组织的外部环境与机会条件, 适时地合理调整绩效评估的内容与方式方法, 以激励成员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四) 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

政府机器自人类集合体形成以来就已产生, 其存在相对稳定, 不像企业等私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变化。而且, 行政人员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其价值目标具有多元性, 对于行政人员的绩效评估明显不同与其他组织人员。

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在20世纪初被引入政府部门的管理中。然而传统行政模式是以对规则负责为特征的, 主要依靠办事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刚性规范作为促进机制, 它给成员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使其循规蹈矩, 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 重过程胜于结果。从而导致其组织结构僵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严重, 效率低下, 对社会诉求反应迟钝, 公共服务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随后,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使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了新的发展, 形成了以结果导向的新视角。而个别地区只是追求GDP的短暂增长, 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绩效结果, 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指标。同时, 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办事效率, 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还纷纷建起了政府办公大厅、部分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等。但由于对办事人员的绩效评估以结果为导向, 没有注意到对其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考核, 目前普遍存在公共部门人员尚未树立服务意识, 官本思想明显, 在与公众的交流过程中显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服务态度较差。公共部门人员更新机制作用发挥的缺失, 长期以来几乎不会因为绩效不佳而淘汰或惩罚内部人员, 导致内部人员缺乏应环境变化或工作要求而更新与提高工作能力的动力, 跟不上电子办公的要求, 无法有效及时地提供公共服务。

因此, 对于行政人员而言, 应该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绩效评估。在考核中不仅应对工作业绩 (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成效等) 做出量化分析, 还应包括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考核, 如出勤率、公众满意度、问题解决是否及时、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资源管理、团队合作、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基本要素, 更重要的还应针对行政人员绩效的特殊性, 考察其思想政治素质、责任感、工作上的人际关系、与公众的关系、社会公德、廉洁自律情况等。

参考文献

[1]卓越.政府绩效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

[2]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

[3]赵国军.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8

[4]王蕴, 孙静.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3

[5]王黎萤.新编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1

[6]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绩效革命.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刘彦.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4) :27一30

业务过程导向 篇4

市场如此庞大,自会招引各路英豪。2008年联想集团停止使用IBM品牌标识,开始主推Think品牌,让Think品牌打上联想的烙印。除了从ThinkPad到ThinkStation的桌面级产品以外,联想在2012年6月5发布了全新服务器品牌ThinkServer,将Think品牌正式引入企业级市场,并且誓言三年内进入服务器全球三甲之内。在近日召开的GITC大会上,我们采访到了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童夫尧,谈一谈目前联想在企业级市场有何斩获。

全球PC已进入寒冬期,而且正值联想从传统PC到PC+业务的转型期,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联想PC销量却逆市增长,前端IT设备表现不错;同样有着良好表现的后端IT基础架构,如存储、数据中心、服务器,尤其是X86架构的服务器,在市场中已进入前三名,特别是在互联网企业,而且潜在的需求量还很大。据童夫尧透露,“IT供应商都非常看重这块市场,当然包括联想,但这一行业有着不同于通用机型的特殊需求,需求个性化定制,比如高密度、低能耗、快速部署等方面,为此联想建立了一个多达上百人的专属的团队,覆盖销售、售前、研发、产品规划、服务等全部环节,随时响应互联网企业的需求。”

在采访中童夫尧认为,联想ThinkServer在大企业中能有较好的市场份额,是因为联想结合自身的产品优势和广阔的渠道,能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前端IT设备,如笔记本、工作站、平板电脑等;到后端服务器、存储等平台的搭建;再到与第三方软件厂商为大客户开发优秀的管理软件,这种一站式的整体方案帮助联想获得了竞争优势,而且在后期维护、投入、拓展升级等方面,只要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一个团队来为您服务。

对于互联网企业,客户较为看重稳定性、安全性。因为互联网企业是论秒挣钱的,机器不稳定对他们来说就是灾难性的。联想以最新推出的DC5000为例,它是一款高密度、低能耗数据中心运算优化服务器的产品,高密度、高能效、模块化设计三大优势,能够充分保障互联网企业看重的稳定性、安全性。同时通过周期化软件管理,在功耗上能做到30%的节省,这样的产品即能赚钱还能省钱,客户愿意购买。

以产品为导向发展业务,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已经捉襟见肘了。只有应变才有更好的发展,联想已从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过渡。简单地说,原先那种有什么产品买什么产品的路子,不好走了。客户需要什么产品提供什么,做到定制化,关注行业趋势变化和最终用户的体验,才能向着市场前三甲冲击。

高校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分析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分析

学生作为教师授课的对象,与教师接触和交流的时间最多,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及教学效果感受最深[1]。“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对于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提供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只有学生最有发言权。对学生评教持肯定态度的专家认为,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够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成为评价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方法[2],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学改进[3]。 因此,学生评教活动自20世纪初从美国兴起后[4],迅速席卷全球教育界[5],受到学界的普遍热捧[6]。20世纪80年代学生评教活动陆续在我国高校开展起来,并在我国评教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外国学者研究学生评教价值的文献并不多。美国学者瑞彦对学生评教反应研究发现,学生评价导致教师道德和职业满足降低,也使教师降低了课程标准和课业负担并使考试变得简单[7]; 马琳调查发现,学生抱怨教师和管理者几乎不关注学生的意见,教师也并不是根据学生评价中提出的意见来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8]。罗伯特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运用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数据的可靠性,未经加工的学生评教数据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有效性, 极易受到教师的质疑与挑战[9]。托尼的研究表明,将学生评教用于职称晋升和终身教授评选,将会降低学术标准[10]。陈皮宁认为学生评教的最大作用主要是改进教学,其次是通过学生评教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后才是作为教师评定终身教授、晋升和涨工资的依据[11]。

我国学者有关学生评教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日渐增多[12]。缪园研究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教学评估系统后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评价课程教学的价值导向是课程教学的改善和提高,并不是单纯地选优评估,随着教学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不断地调整评估系统的内容设置,非常关注对评估效果的研究与评估[13]。王明宾认为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的认识态度,限制了学生评教积极作用和价值的发挥,提出改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评教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14]。陈绪赣认为学生评教的价值依归, 应当是对教师的“认可与激励”,合理使用学生评教结果,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15]。丁永为从“学生评教”的拿来主义和管理———技术主义价值取向,分析学生评教的本土化以及与其他大学制度的关系,强调学生评教的灵活性问题[16]。董泽芳以学生评教的“虚假困境、结果应用的惩治困境、最终效果的漠然困境”为视角,定位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地位能力和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17]。

学生评教活动是指学校管理部门采用问卷调查、网上评教、访谈、特别群体或内容的调查等方式,搜集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基本看法,了解教学信息,掌握各部门的教学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的基本过程。学界普遍认为,学生评教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其他学生选课时提供参考信息,还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人事决策时提供依据,对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论上学生评教价值可以分为学生评教过程价值和学生评教结果价值,但学界研究学生评教的价值意义时, 多数文献都集中在学生评教的结果价值上,将学生评教结果具体化到教师聘任、考核、晋升、加薪等关涉教师利益的具体问题[18],努力发挥学生评教结果的威慑作用,并放大评教结果的价值作用。鲜有文章论述学生评教过程对教学产生的导向价值,我国学生评教活动明显存在“重结果、 轻过程”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学生评教过程本身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的价值作用,研究学生评教自身活动引导学生评教按照预设的发展目标,将学生评教活动涉及的所有主体都纳入到引导范围之内,彻底改变学生评教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学生评教过程的时空延展性

过程导向价值是学生评教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评教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评教过程价值产生于学生评教过程本身的时空延展性,它为学生评教参与主体提供掌控未来发展方向或实现预期目标导向的机会,形成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学生评教活动中评教各方参与主体,通过调整评教过程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自身行动,以获取未来更佳的教学效果。学生评教过程以通过树立教学标竿、奖励教学绩优为手段,明确鼓励评教优秀的行为,传递评教倡导的价值导向,确定激励价值,充分发挥学生评教过程本身的作用。

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特征明显。过程导向价值体现为学生评教活动自身形成的教学督促作用,是动态的、 变化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学生评教对教师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通过学生评教反馈教学的薄弱环节,推动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及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形成对授课教师的压力,并进一步促使教师将学生评教转化为未来精心授课的动力。与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对应的是学生评教结果定性价值,则体现为学生评教结果对教师教学优劣的评价作用,是静态的、不变的,具有直观可视性,是对教师的授课优劣的直接定性,不管评价结果好坏,教师在这个结果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的。 评教结果是恒定的,不能改变的,评教主体和受评主体都只能被动接受。而学生评教的程序具有过程性,从启动学生评教到学生评教完成,具有较强的动态导向性,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完成的。在动态的过程发展控制中, 因影响过程的因素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形成的动力,完全取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三个主体因素以及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博弈因素。首先,对于学校而言,按照预先设定的评教目标和计划,进行周密安排和部署,进行广泛评教宣传,要求全体教师知悉将要启动的学生评教活动以及评教结果可能给授课教师带来的损益,事先储存到任课教师的记忆里。尽管最终评教结果并不影响教师利益,仍能使任课教师潜意识形成一种无法预知结果的忧虑心理,从而提高了授课教师的责任心。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有了比较教师水平优劣的心理,从而在内心形成一种对教师授课优劣的预设。该预设不但能强化学生对社会知识的整体认识,而且对教师能够形成一种心理威慑,迫使教师出于照顾自己的“面子”,尽力把所授的课程讲好。由于评教过程的时间延展性,整个过程存在教师自我纠错、尽力做好的时间机会。最后,教师会尽力借助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自我纠错主动性,掌控学生评教的最后结果。尽管结果可能没有按照教师预计的方向发展,但至少给教师留下掌控评教结果的机会,间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生评教不应当被作为一项任务草草完成了事,而应当适当地延长学生评教的时间,使学校、学生和教师就评教问题,进行最大化博弈,充分运用评教过程的纠错功能, 促进学生评教朝着预设的方向前进。评教过程的时间延展性越短,三者之间博弈的时间就越短,相互之间追求的目标就越无法实现。学校如果不占用任何时间进行动员, 就迅速进行并迅速结束评教活动,评教活动的过程价值将完全丧失。学校通过学生评教对教师的警示作用,学生通过评教活动对教师利益的威慑作用,教师通过学生评教产生的自我纠正作用,将不会得到任何发挥,学生评教活动虽有似无。

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主要体现在授课教师对评教结果预期的过程掌控上,使得学生评教的过程价值远远大于结果价值。学校、教师和学生预测评教结果的相互博弈,是以教师能力发挥相互生成的,学校和学生是评教结果优劣的外因,教师是评教结果的内因,通过调动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外两种因素,使教师成为学生评教的主角,令其充分利用过程时序的延展性,适时调整自身情绪和知识条件,努力掌控评教预设结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由于教师急于获取优秀的评价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评教过程导向价值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消极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评教过程的积极导向价值

由于所有授课教师都有把握过程控制结果的原始冲动,使得学生评教的过程导向价值对所有任课教师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并助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育人理念,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更为教学管理者积淀下最优的学生评教管理模式。

1. 强化教师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及教师的中心任务,都是以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学生评教的直接目的是以敦促教师认真授课为导向,从而强化教师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尽管晋升职称、申报课题十分重要,可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课题申报和科学研究方面,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更不能对课堂授课敷衍了事。近年来,我国教育模式发生变化,高校急剧扩招,使得高校办学理念发生变化。 师资队伍建设不相配套,造成高校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各高校纷纷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以过程价值为导向,强化教师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2. 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以育人为先导的,脱离教书育人的基本理念, 教育即失去本来的意义。通过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使学生中心地位得到彰显,有利于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而非一味地充当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各种因素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积极探索学生自身特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进行因材施教,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促进教与学良性互动。

3. 激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学生评教等于让学生掌握对教师授课优劣的评价权,也就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监督的鞭子拿在了学生的手里,不管鞭子打不打下去,也不管鞭子落不落在教师身上,都会对授课教师造成一种压力。个人面子、 学界声望都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促进教师对教学的自我反思,努力从学生评教过程或结果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查找成败的因果关系,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过程更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4. 引导和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作用, 而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评教为师生沟通与交流搭建平台,学生用优美的赞誉激起教师心里愉快的浪花,感受到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增强教学效能感。而发自肺腑的建议,也能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学生的善意,充分调动师生之间深厚情感,引导和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授课智力,努力掌控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将师生之间相互关心和体谅、尊重和信任、感情和理解,融进创新的教学模式之中,将尊重和爱戴构成教师教学的强大驱动力,引导教师创新优秀的教学模式。

5. 创新教学监督管理方式。学生评教自诞生伊始就深受学界争议,学生评价教师在争议中存在了近一个世纪,并使学生评教在争议中加以完善。或许还有好的评教方式有待开启,或许这正是充满争议的学生评教的价值魅力。摸索中的学生评教,并没有将某位教师放进禁闭室, 似乎证明学生评教并没有发挥理论分析中的价值意义,正在考验教学管理者的智商。但在学生评教过程中,过程导向为教学监督管理部门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教学监督管理方式,以此创新教学监督的基础管理方式。

三、学生评教过程的消极导向价值

据有关研究表明,学生评教过程的消极导向价值,仅对那些在教学中自我认为无法提高的教师才会发生作用。现实中自我认知欠佳的教师,为了曲线获得学生评教高分,通常会放松课堂纪律和考试内容的要求,降低授课深度,甚至会在课堂讲一些华而不实的内容。但严格教学要求的教师,受到学生的低分评价,也会引起教师的内心不满,导致损害师生情感关系的事情时有发生。

1. 放松课堂教学管理纪律。认真的教师对学生到课, 听课认真程度,作业完成,课堂笔记,课后认真复习等都会严格要求。或许由于方式不当或欠妥,或许是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些要求很容易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低分评价。因此,部分为获取学生高分评教的教师,往往会放松课堂教学要求,既不观察学生的到课情况,任由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或旷课,也不检查督促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关心学生听课情况,任由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或者交头接耳地说话,常常借口搞好师生关系,与学生不分场合地搞“和谐”,严重影响教学管理制度。

2. 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和作业负担。现在大学对学生毕业要求压力较大,毕业前往往要考多种职业证书,开通就业的大门,教学内容和作业成为学生的主要负担。对课程难度和课后作业要求严格的教师,被学生认为是“找麻烦”,并不能取得学生的高分评价,这一现象在公共课表现得最为明显。相反,那些讲课内容相对容易、作业要求较低的教师,尽管授课内容不够理想,反而能获得高分评价, 这一现象在我国一些高等学校表现得最为严重。专家论证“课程难度和学业负担与学生评价成正相关”,学生给那些要求严格的教师更高的评价,而不是那些放松要求的教师[19],而这一结论主要适合我国一些重点高校的现状,主要与学生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

3. 降低期末考试内容难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期末考试试题难度影响学生的高分评价。教师考试严格或考试题目较难,常会出现低分评教情况。许多教师为获得学生高分评价,常会在考试阶段为学生开绿灯。常常通过划重点、考前复习等降低考试难度的办法,将考试试题透漏给学生,甚至在批改试卷阶段,放松改卷要求,让学生获取考试高分而换取学生高分评价。严重损害了教学考试的目的,甚至存在个别教师和学生做交易的现象,值得研究学生评教的专家认真分析。

4. 授课迎合学生需求,授课内容华而不实。进行实际讲台授课的教师都有体会,认真讲解书本知识,并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顺着学生的思维,云山雾罩地讲解一些花边新闻,逸闻趣事,反倒引得学生瞪大眼睛认真听讲[20]。不认真授课的教师为博取学生的高分评价,常常放弃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给学生讲解与教学大纲无关的东西,美其名曰“拓展知识”,实则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成为学生评教过程的最大弊端。但现实中这一弊端似乎无法克服,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到将要讲授的知识融进优美动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个别教师为追求高分评教,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形式也就不足为怪。

5. 损害师生情感关系。不管是学生的真实评价,还是学生的故意为之,低分评价教师,会让教师产生一种失落感。事实上,现实中真正敷衍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真正能力不强、知识有限却又认真授课的教师可能多之又多。 但在人性自我认识上很少有人自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即使有这样的教师,他们也会倍加努力地备课和授课。当付出的努力换回学生低分评价时,较少有教师能把这个问题归因于自身能力问题,多数归咎于学生对任课教师的不友好,潜意识或下意识在内心深处埋下怨恨学生的种子,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日常感情关系恶化,甚至有些教师会在期末考试评卷中潜意识地表现出来,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制图教学探索 篇6

一、机械制图专业工作过程分析

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运用到机械制图专业, 首先需要了解机械类行业的工作过程。在机械行业的工作过程一般是先由客户提出需求, 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提出相关的设计构想, 并将外观设计初稿给客户进行选择。客户对设计稿同意后进行2D的设计草稿, 并进行CAE强度分析, 客户同意后再绘制3D设计图, 最终客户确定签字然后投入产品的制作。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不难发现, 作为机械制图专业的学生, 满足工作过程所具备的技能需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绘制和看懂中等程度的物体构型, 并熟练掌握国家标准规定的表达零件的方法, 并能进行独立的方案设计。另一方面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二维设计软件和一种三维设计软件。因此, 在机械制图专业教学中应侧重对以上方面进行培养。

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专业中的探索

(一) 有效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应用在机械制图专业, 首先要有效整合专业课程的内容。以机械制图专业为例, 该专业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平行结构, 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是相对独立的, 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这种教材的编排方式不利于将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和传授的知识相融合, 也不利于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合二为一。因此, 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中, 可以通过有效整合专业课程内容, 围绕机械制图、识图、读图、绘图等工作过程,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整合, 通过自行编纂教材的方式, 让机械制图教学更具工作过程导向性。例如, 在自行编纂教材的过程中, 可以将机械制图专业的理论与计算机辅助绘图进行交叉学习, 并在编纂过程中侧重于学生的具体实践, 并依据与时俱进的原则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也融会贯通到教学内容中, 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根据其特点与其他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更加强学生的行动, 也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职业教育中, 要注重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地位, 并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专业的提升。为了满足工作过程导向的需求, 在机械制图专业教学中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效地参与进来,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以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开展教学, 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在教学内容中以创设情境、多媒体、项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主展开教学。例如,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创建情景激发学生, 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 还可以用UG、Pro-E等软件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分析和构建能力。除此之外, 在开展具体实践活动时可以采用项目教法,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 完善专业考核标准

在传统的职业教学中, 考核标准常常以试卷的方式来衡量。但是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 应该更注重突出“工作过程”, 因此对于机械制图专业应该完善专业的考核标准。对于机械制图专业的考核, 不应该以试卷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是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平时表现、项目完成情况以及试卷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量化评分, 同时对勇于实践、积极参与专业实习和专业考证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加分, 鼓励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专业的学习。

综上所述, 本文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对机械制图专业工作过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充分结合机械制图专业的工作需求, 对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在教学中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有效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完善专业考核标准这三点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机械制图专业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进而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培养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型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述秀.机械制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 (18) .

[2]刘晓宁.机械制图教学如何根据学生基础制定具体教学措施[J].科技视界, 2014 (1) .

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开发的研究 篇7

对于工程机械行业领域内不同的工作任务而言, 其工作过程结构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 是相对固定、大体相同的, 而其工作要素 (工作的内容、对象、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可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设计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工作页时, 我们以相对固定的工作过程结构为工作页内容的基本结构框架。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分别作为工作页基本结构框架的六个“结构元”, 而后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工作任务, 在各结构元中设计吸纳各种工作要素以及突出“课程”特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从而形成工作过程理论下的工作页基本结构。

一、“资讯”元结构及其内容

所谓“资讯”, 就是明确工作任务、工作目标、问题情境、工作条件要求等 (工作要素) 并获取与工作任务相关联的信息。当然, 对于经过职业教育学改造而来的“工学任务”而言, 除工作任务、目标等之外, 还要糅合学习的任务和目标等, 也就是工学一体。

设计“资讯”阶段的工作页, 重点是确定以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呈现, 确定内容是否充分且必要, 确定问题情境描述的是否清晰全面且有相应来源依据等。一般包括两部分设计:一是项目 (或工学任务) 背景, 二是项目 (或工学) 任务书。

(一) 项目背景的结构内容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为例)

对项目背景的描述, 应主要包括工学任务与内容的来源及其对应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背景、简要的岗位能力分析, 项目任务的特点和意义等。在这个描述中, 尽量使用真实的工程机械应用领域实际案例素材, 避免臆想编造。

(二) 项目任务书的结构内容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为例)

项目任务书是传达工学任务及其要求、工学目标等信息最简便可行的方式。一般要求任务书所传达的信息有项目名称、项目涵盖的具体工作任务、完成形式、基本要求、主要工学过程及工学内容简述、工学目标以及完成工学任务的时间、手段条件等等。

二、“计划”元结构及其内容

所谓“计划”, 就是在明确了任务并获取一定量的信息基础上, 对工作的内容、流程、时间安排、人事组织和所需条件等做出设想和规划而形成的实施方案。

工作过程导向 (工学结合) 的课程中的计划有别于纯粹的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工作计划。后者, 一般为专业知识和技术业务都比较熟练的工作人员做出只针对或主要针对实际工作的计划, 对于“工作过程知识再学习”的部分比重较轻甚至可以没有;而前者, 一般是仅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经验的“初学者”或“学徒”来做的计划。这就要求, 一方面在他们的计划中要同时融入工作和学习两种计划, 是“边工作边学习”的计划, 而且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的比重基本上是平衡的且糅合的, 有时甚至是“学习计划”的意味更浓重一些。此外, 在计划中既要有对整个项目工作和学习如何开展的宏观计划, 也要有对具体工作任务实施时的作业计划 (如操作步骤、作业流程等) ;另一方面, 要强调项目的宏观计划作为“初学者”或“学徒”工作和学习思路的特性和初步性, 不能过高的要求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周密性;而具体作业计划要尽量的详细、科学、精准、可操作性强。

三、“决策”元结构及其内容

对于综合性比较强, 复杂程度也较高的项目, 学生在计划阶段会列出多种可能的完成任务的方案。“决策”就是要在这多种可能性中选择确定出或优化组合出最佳方案作为执行性方案, 决策过程一般通过小组集体做出。从工作的角度讲, 这个过程需要有决策意识、决策技术和决策能力;从学习的角度讲, 这一过程又在培养着学生的决策意识、决策技术和决策能力,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策略性”知识的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主要的教学目的一是确保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是培养决策意识、应用决策技术、提高决策能力。至于在工学过程中, 到底使用哪一种决策技术, 应当从以下方面加以考量:

(一)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岗位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要求;

(二) 课程项目任务及需决策的事项本身特点对决策技术的要求;

(三) 教师学生在决策的意识、技术和能力方面及专业文化方面的基础;

(四) 对决策的“意识”、“技术”、“能力”培养的侧重。

教学目的的不同以及采用决策技术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工作页决策环节的结构形式及内容。

四、“实施”元结构及其内容

在现实的课程当中, 此部分应归结到为“动手做”的意味。其工作页作为执行任务全过程的导引和记录的载体。项目有多种类型:修复某一个工程机械设备功能、完成一个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等。

“实施”的工作要素不同对象、内容、手段、产品、环境、组织, 对于制作工作页而言不同的项目其结构内容可能存在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一个共同“实施”的线索—— (1) 用到的材料、资料、仪器、工具等; (2) 作业的流程和操作的步骤; (3) 成果、结论。

实施过程:执行—观察—纠偏的循环, 直至任务获得预期成果。

五、“检查控制”元结构及其内容

所谓“检查控制”即对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这一环节不仅仅在任务实施之后要进行, 而是全过程的, 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和反馈阶段都要有相应地体现。

六、“评价反馈”元结构及其内容

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有着递进关系的项目之间还可以进行“诊断性评价”, 自评、互评、教师评。

摘要: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亦称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是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一种典型课程模式。本文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型的理念, 以工作页为载体, 分析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本课题结合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实际条件, 开发出工作页作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建设思路。

过程导向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篇8

型号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参研单位多、学科跨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型号项目的研制必须立足于一次性成功。然而,型号项目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型号通常由系统、子系统、组部件和零件等组成,具有分解层级多、组部件和零件数量多、相互交互复杂等特点[2,3]。同时,型号的研制过程复杂,包括方案论证、初样、正样等多个阶段,涉及需求建立、架构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集成、测试等活动,需在研制早期尽可能多地综合考虑后续的所有方面,如可制造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等。这都给型号质量管理提出了挑战。

目前,质量管理的研究主要以一般产品为对象,在质量体系、设计质量、制造质量、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成果[4,5]。然而,将一般的质量管理方法用于型号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型号本身及其研制过程的复杂性。同时,在研制批次少或唯一,可借鉴经验和统计数据少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型号项目研制的一次成功,需要更强化质量策划,将质量设计到型号中。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过程导向的质量管理方法用于型号项目的质量管理。

1 基于过程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1.1 基于系统分解划分型号层级

根据系统分解的思想,型号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产品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层级。如图1所示,将型号系统划分为系统、子系统、组件和零件等四个层级。实际上,由于型号的复杂性,子系统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子子系统等,导致从系统到零件可存在多达7~10个层级[6]。

型号系统的质量受子系统质量的影响,子系统的质量受组件质量的影响,组件质量又受零件质量的影响。型号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对每个分系统、组件和零件的质量管理,实现型号整体的质量管理。在型号分解的每一个层级,又可以分为自制件和外包件。对于外包件的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对供应商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和产品验收标准来保证。

1.2 基于过程分解将研制过程模块化

型号系统的研制过程通常分为多个阶段,例如,航天型号的研制过程可分为任务需求分析、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初样、正样和在轨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又可进一步划分。通过过程分解方法,可以将研制过程分解为多阶段、多层级的过程网络。如图2所示,将型号系统的最高级研制过程定义为Process(0);Process(0)研制过程可以分解为Process1(1),Process2(2),Process3(3)等多个子过程,并进一步进行分解。同理,子系统、组件和零件的研制过程也可分为多个阶段并进一步分解。

在过程分解基础上,将分解后得到的过程、子过程和子子过程等进行模块化封装。每个模块化的过程包括定义的输入(或技术要求)、输出(或交付物)、实现的功能、所需的资源、利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进度管理方法、经费和风险等方面,如图3所示。通过对型号系统各层级的模块化研制过程、子过程和子子过程等的质量管理,可以确保型号系统的质量。

1.3 基于模块化过程的质量管理方法

综上,根据系统分解和过程分解的方式,提出过程导向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以系统分解的方式将型号分解成系统、分系统、组件和零件等多个层级,以实现型号复杂性分解;2)以过程分解的方式将型号研制过程分解成多阶段、多层级的过程网络并进行过程模块化,以实现型号研制过程复杂性分解;3)将质量管理方法施加于模块化的研制过程,以便于基于过程对质量进行管理。

其中,在各个模块化过程的质量管理中主要包括三种质量管理活动,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由于型号的复杂性且必须立足于一次性成功,采用以质量策划为主导,将质量设计到型号中,并充分利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两种方式。质量策划时使用QFD和FMECA结合的模型,充分考虑顾客需求和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时利用记录表和质量交集分析等方法,对研制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控质量保证时利用质量评审、质量问题归零,对质量问题进行最后把关。

2 在型号样机研制阶段的应用

型号研制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都可以在质量管理方法总体模式下进行,以样机研制阶段为例说明该质量管理模式在型号研制过程的应用。样机研制阶段的任务是飞行试验样机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全面检查型号系统性能,保证样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样机研制阶段质量管理体现在:设计样机时要利用QFD、故障模式等方法进行质量策划;试验验证样机研制方案可行性时要根据QFD配置表,利用过程记录表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试制完成后通过质量评审保证样机的质量。

1)质量策划

样机研制阶段的质量策划,要考虑顾客的需求、历史信息反馈的质量问题以及方案论证阶段的输出,将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质量保证大纲。如图5所示,利用QFD系统分析屋与FMECA结合的模型,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转化。

第一步,分析输入因素之间关系,在满足研制总要求的同时,考虑到约束条件和对系统或者型号功能有影响的质量信息。

第二步,通过输入因素与输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将输入因素转化为输出因素。即对研制总要求与产品要求的相关性分析,提出系统、分系统质量管理的要求与措施。

第三步,进行输出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使输出的质量管理要求既能满足型号研制的需求,又不会互相冲突。

输入因素:

(1)研制总要求:论证阶段结束后,经过批准的研制总要求,包括型号产品的功能特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指标要求。

(2)约束条件:经费、人员、试验、研制时间、技术条件、原材料采购等对质量的限制,以及对接口、试验和试制过程有影响的因素。

(3)相关信息:国军标、ISO9000、航空航天标准。

输出因素:

(1)产品性能:型号在样机研制过程中与功能特性、可靠性、安全性、测试性、保障性方面详细的指标要求。

(2)工程措施:样机研制阶段需要具体实施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1)编制产品规范、工艺规范、材料规范等技术文件;(2)进行总体、分系统、单机产品试制过程质量管理的方案设计;(3)开展技术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4)样机制造、装配和测试的质量控制;(5)开展转阶段评审。

2)质量控制

对试验验证的质量控制是样机研制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依据本阶段质量策划生成的QFD配置表进行质量控制,在关键环节的关键特性处设置质量控制点,加强检查和监督。同时,用表1所示的质量问题记录表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保证研制过程中各项操作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质量保证

为了实现样机研制阶段的产品没有问题、不带疑点地转入下一阶段,样机研制完成后需要通过质量评审审查样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质量评审的流程[2]如图6所示。同时对本阶段的质量问题归零,回想和复查本阶段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和隐患及工作中的漏项。

3 结论

针对型号项目的复杂性,且必须立足于一次性成功研制的特点,提出一种过程导向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该方法通过系统分解的方式,将型号项目质量管理分解为子系统、组件和零件等多层级的质量管理;通过过程分解的方式,将研制过程质量管理分解模块化过程、子过程和子子过程等多层级、多阶段的质量管理,并基于模块化过程施加质量管理方法。方法可以降低型号项目质量管理的复杂度并提高研制成功率。方法被用于样机研制阶段的质量管理,并说明了应用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航天型号项目管理探析[J].项目管理技术,2003,03:32-36.

[2]袁家军.神舟飞船系统工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INCOSE.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A Guide for System Life Cycle Processes And Activities[M].INCOSE,2011.

[4]熊伟.质量功能展开-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同淑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业务过程导向 篇9

关键字:工作过程 软件测试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3-4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实施的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范围、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确保教学领域与实际应用领域吻合;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吻合;教学任务与实际工作任务吻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以受众对象为中心,注重通过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蕴含于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提炼出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让教学课程的过程成为基本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的过程。课程设计时,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认知规律。由生疏到熟练,由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图1是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课程模式,我们在此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工作过程导向的具体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一个二维矩阵,纵向是学习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习领域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课程单元,一个学习领域对应一门课程,一个专业由若干学习领域组成,一个学习领域由一个或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

横向是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即案例化的主题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学习领域这一宏观计划的具体化。它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可以表现为具体教学项目,在软件测试技术专业,教学项目多为测试一个应用软件,一个WEB系统等。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可分解为如下几个流程;

工作任务分析:根据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

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

以上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接下来我们来针对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课程《软件测试》进行工作导向的设计。

二、软件测试的工作过程分解

1.获取,归纳,整合实际软件测试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常在企业中,普通测试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依据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数据,实施测试,取得测试结果,进行测试结果的检证,进行缺陷报告,回归测试等;高级测试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依据测试计划,方针,设计测试用例,指导普通测试人员进行测试,进行缺陷跟踪,进行测试的评审等;测试管理人员(如:测试经理)的主要工作是,依据项目整体计划,特别是质量计划,制定测试计划,测试方针,进行测试管理,分析测试结果,质量评估等。

另外,某些情况下还要进行测试开发,如:用JUNIT对JAVA类进行测试时,要进行JUNIT测试代码的开发;测试环境的搭建;自动化测试设计、实施等。

由此,我们可以将实际企业中的软件测试工作,归納,整合为如下几个工作任务:测试项目管理、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准备,测试实施、测试报告、缺陷跟踪、测试评审、测试评估。

2.分类,排序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上面阐述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由新手到专家的规律,把通过软件测试人员职业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分类,筛选,排序将客观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学习任务按照一定的主观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的处理。上面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我们将测试准备、测试实施、测试报告划分到基础级别的软件测试工作任务;将测试设计、测试跟踪、测试评审划分到高级级别的软件测试工作任务;将测试项目管理、测试计划、测试评价划分到管理级别的软件测试工作任务。

3.确定学习领域

依据上面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果,我们为软件测试课程设计三个学习领域,即:基础软件测试、高级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管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测试实施人员是本课程的主要课程目标。所以,将基础软件测试和高级软件测试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其中,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对测试准备和测试评审的要求和作业内容也不尽相同,行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我们介绍较为常见的作业内容,学生也只需了解该部分内容即可。这样可以得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三、《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实践

《软件测试》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技术性课程,笔者所在院系的此课程共128课时,共计8学分。根据工作工程导向的设计结果,结合实际教学实践,为每个学习情境分配具体课时,如表4所示。

业务过程导向 篇10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简介

根据人才需求调查, 确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针对的主要岗位群是:制药企业高级操作工、车间班组长、质监员、工艺员等。拓展岗位:药物检验工, 药品营销、生产、研发技术辅助性岗位群。通过调研分析各岗位所需能力后进行归纳整合, 确定本专业从业人员所需的核心能力, 分析这些能力之间的逻辑联系并结合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归纳本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 从而确定学习领域, 明确专业的主要知识与技能。

《药物制剂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框架教学计划中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之一, 围绕药物制剂工业化生产的配方理论、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着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为进行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提供技能训练, 根据岗位要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1.2 课程设计理念

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完整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服从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和专业要求,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连接,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通过针对专业教师的调研、针对岗位进行企业调研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 了解黑龙江省地区制药企业生产的主要剂型、主要工艺及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 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 开发课程标准, 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 采用行动导向组织教学,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药物制剂技术学习领域分为6个学习情境 (以产品为载体) : (1) 液体类制剂生产技术; (2) 其他制剂生产技术; (3)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技术; (4) 无菌制剂生产技术; (5) 药物生产新技术; (6) 制剂生产相关知识。

2 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思路

知识方面:能够支撑后续课程、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内容, 适应未来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需要。技能方面:掌握广泛的基础技能, 参加企业项目, 掌握技能证书考核技能。

2.2 内容选取依据

主要根据黑龙江省地区制药企业生产特点及本行业通用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选择。“口服液、片剂、胶囊、颗粒剂、针剂”是黑龙江省地区制药企业生产的主要剂型, 也是整个制药行业的主要剂型, 其生产过程中制剂及检验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是本课程设计、开发及实施的目标。

2.3 课程内容的整合

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将课程内容整合为液体类制剂生产技术、其他制剂生产技术、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技术及无菌制剂生产技术等。

2.4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按项目进行,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体现做中学。主要通过在一体化教室中做、在一体化教室中学、在教学基地现场教学、在教学基地实习等形式, 使教学内容程序化。

2.5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以行动导向课程为指导, 以为专业服务为宗旨, 摒弃学科内容体系, 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以活动为载体, 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编写形式新颖, 融教、学于一体。

3 教学方法

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并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 相互配合,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多练多议, 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引导文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及模拟教学法等。

4 教学手段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现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应用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设计、编制与该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以课程大纲为主线, 对课程内容进行扩充, 通过大量图片, 视频资料及动画, 图文并茂地介绍有关剂型的生产设备和相关结构,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教学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共6个步骤, 资讯 (学生自主学习) 、计划 (小组讨论) 、决策 (学习任务工单) 、实施、检查及评价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会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由模拟到真实, 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能, 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该课程开发实施, 是提高药物制剂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 2004, (2) :4-7.

[2]白水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 2008, (6) :16-17.

[3]王光霞.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110-111.

[4]黄桃红.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职业化课程[J].成人教育, 2008, (5) :85-86.

[5]周爱军.课程整合理论的启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65-66.

[6]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14-17.

上一篇:生产技术特征下一篇:就业再就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