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财政建设

2024-05-20

质量财政建设(精选9篇)

质量财政建设 篇1

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地处关中“一线两带”和“西安一咸阳经济圈”的核心部位,是一个传统的城郊型农业大县。户县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以来,及时编制完成了《户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划(2009—201 1年)》,2009年项目概算总投资2 93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61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12.16万元,财政涉农整合资金225万元,受益群众集资及投劳折资686.84万元。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项目区乡镇、村组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取得较快进展。截止目前,已新打机井20眼,铺设地埋管36.8km,地埋线14.5km,衬砌U形渠2km,浆砌石明渠2km,涵洞1.3km,新建护井房40座,护井台5座,累计投入劳动工日3万个,投入机械2 400台班,完成土方8.6万m3衬砌浆砌石6 500m3,砼500m3完成投资1 677.5万元,占投资计划的80%。

为了确保中央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一是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水务局局长、财政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各项目区乡镇长为成员的重点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多名业务技术骨干负责具体业务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二是建立了办公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工作人员包抓项目单位,坚持周周检查项目,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分析、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县财政局按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资金运行机制,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核算、专人管理、单据报账、国库支付、台账备查,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四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兴修水利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组织农民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确保重点县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五是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为目的,通过政府协调,部门协作,以立项扶持的小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实现资金规模效益;六是按照“统一部署、分类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项目“四制”(项目法人制、合同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组织项目建设;七是通过县电视台和金户视野进行报道,提高项目实施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八是制定了参建三方例会制度、工程质量抽检制度、隐蔽工程旁站监理和报验制度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确保重点县建设项目如期全面完成,建成精品工程。

质量财政建设 篇2

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质量兴县”目标任务

按照《关于下达县质量兴县专项任务的通知》(委目标办()39号)的要求及《县质量兴县专项专项目标任务考核办法》。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财政收入完成。一是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围绕政府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切实做到科室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开展对我县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征管重点,拓展了纳税空间,真正把组织收入放在财政工作的首位来抓;加强财税联动,启动社会综合治税,定期召开财政、税务联席会议,及时解决组织收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收入征管机制,为确保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二是强化收入征管,实施精细管理。加大对建筑安装、房地产等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力度,切实防止实现的税收转化为欠税;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入库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及时掌握收入动态。重点加强对全县收入影响较大的土地收入、污水处理费和电力附加等收入的入库检查;在加大对主体税种征收的同时,努力挖掘小税种潜力,真正做到抓大不放小,切实做到收入应收尽收。三是努力培植税源,夯实财源基础。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筹集资金用于工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我县发展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做优,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的重点,配合有关部门包装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先后包装上报了巨丰年产5万吨安全可追溯猪肉加工、派立绿色红薯基地建设及蛋苕酥技术改造、佳享5000吨中低温肉制品加工、鹤山镇、大兴镇中低产田改造等一批引资项目。

二、优化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把“质量兴县”工作引向深入

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体现公共财政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特征,努力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提供财力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县完成财政支出万元,为年初预算的8%,比上年同期增长%。财政支出运行情况良好,有力保障了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体、环保投入力度,安排资金万元,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安排资金万元,有力保障了业务运转,确保全县社会安定和稳定;三是高度关注民生。加大对统筹城乡社会公共事业的支持,让广大农民共同享受改革成果。拨付万元支持健全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切实保障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全年全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报费万元,住院报费万元。拨付资金万元,对文化馆进行改造,完成大塘、甘溪、复兴、白云、光明、长秋、西来等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施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拨付资金万元,用于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投入再就业资金万元,有力支持了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发放城镇低保万元,农村低保万元,优抚对象和“五保户”补助万元,城乡医疗救助万元;认真执行石油价格补贴政策,及时将万元补贴资金发放到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道路客运经营者手中,稳定了客运市场。四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发放退耕还林补助万元、油菜补贴万元;落实各类“家电下乡”政策,补贴产品台(部),兑现补贴资金万元,受惠农户人次;通过“一折通”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万元,涉及农户户;全面启动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预拨补贴资金万元。

三、加强管理、不断推新财政管理工作,提高“质量兴县”工作水平

在预算执行中,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积极推进科学理财,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将支出控制在预算额度内。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切实加强人、车、会、话等支出的管理,加大单位公用经费的审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参与成都市的联动采购,实行上网等多种方式招标,促进采购范围扩大,采购方式多元化。全年完成采购金额万元,节约资金万元,节约率达%。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制定了《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财政预算评审管理办法(试行)》(办发〔〕29号),促进政府投资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政府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全年评审项目个,送审预算金额为万元,审核金额万元,审减金额万元,审减率%。进一步加强国资经营管理,强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的

优化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水平。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投资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财国资〔〕4号),促进了国有投资公司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进一步完善清产核资、产权管理、产权转让、不良资产的核销和处置,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再清理,并结合乡镇和卫生部门的实际,对乡镇和卫生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充分发挥国有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全年完成融资亿元,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强专资金管理,切实加强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扎实开展专项检查,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以来新增中央预算投资项目9个,已完工2个,在建项目6个,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1个。目前,已拨付业主单位项目资金1873万元,拨付业主管理单位(财政基建专户)1950万元,拨付率100%。市级价调基金补贴项目10个,完成的项目有7个,完成项目数的70%。

四、“质量兴县”专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非税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完成预算的%,比上年同期增长%。

五、财政“质量兴县”工作面临困难和问题及今后的工作

尽管我县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由于收入结构性矛盾突出,财政增收能力仍然不足,收入持续增长仍然乏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今后,为进一步做好财政“质量兴县”工作,确保经济总量有较快增长,实现财政增收,应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三基地一轴心”发展定位,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支持产业集聚、提升;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探索研究生财之道,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逐步把财政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吸引更多上规模、有品牌企业入驻我县,不断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壮大财政经济实力;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牢固树立向支柱产业要财源、向结构调整要财源、向效益提高要财源的新思路,努力培植和壮大财源,做大财政经济“蛋糕”,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我县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

(二)深入开展综合治税,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支持税务部门强化税收征管,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偷税、漏税违法活动,堵塞税收“跑、冒、滴、漏”;全面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和财税扶持政策,从严把握减免优惠政策的执行,严禁超越权限和标准乱减免,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先征后返”等行为;深入抓好征收精细化管理,按照“以票管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要求,抓好个体税收征管,做到抓大不放小;切实做好清欠工作,严防新欠,对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缓缴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情况及时清理收缴;创新税收征管方式,加强对房地产、建安、餐饮等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依法照规执行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减免,做好收入集中汇缴归集户、过渡户的清理,防止违规截留滞留财政收入。

(三)加大财政融资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质量财政建设 篇3

2009年, 凤翔县抓住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机遇, 迅速完成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工程招投标工作, 并于今年初全面拉开了工程建设序幕。为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他们一是明确任务, 通过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凤翔报》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的投资政策和小水重点县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抢抓有利时机, 广泛宣传动员, 明确目标任务, 优化细化施工组织设计, 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 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二是合理调配, 不断加强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和施工单位与村组群众的组织协调, 为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环境保障;三是与施工单位签订“按期完工”责任书, 奖优罚劣, 保证项目进度达到时限要求;四是按照项目建设任务倒排工期, 将施工计划细化到每个工作日, 并针对气候特点合理按排工期, 灵活调整作业时间, 确保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五是在提高工程质量和目标的前提下, 使各标段形成了你追我赶、大干快上的局面。

在质量管理方面, 他们一是严格按照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全过程管理, 保证质量, 保证工期, 节约投资;二是通过公示的方式进行了公开招标, 择优选定施工和监理单位。同时, 项目法人与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各类合同, 有效保证了项目建设管理的规范运行;三是认真落实法人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四是严格资金管理制度, 设立了项目建设资金专户, 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 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封闭运行和专款专用;五是严格结算审批程序, 有效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六是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实行信息公开和项目公示制度, 在立项、分配、使用等各环节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保证了资金使用规范。

质量财政建设 篇4

促进财政精细管理

-----在全省财政综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宁县财政局 王志强

近年来,我县财政法制工作和依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依法理财作为财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大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促进了依法生政、依法理财工作的深入开展;坚持“发展强财、科学聚财、依法理财、为民用财、改革兴财”的新理念,以“精细管理,强财惠民”为宗旨,不断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全力推进财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县提供有力财政保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做法:

一、紧盯“一个目标”,夯实基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越来越大,以及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财政工作的涉及面越来越宽,现在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千家万户,必须要靠法律来调整财政与社会各类主体的关系。为此,我们大力推进财政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培养,着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始终紧盯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这一目标,从实际出发,努力夯实基础,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现代化、信息化平台,实施科学管理,以法治促管理,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促精细。

(一)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机制,为财政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多年来,我们把以人为本,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服务宁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财政各项管理制度。一是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积极探索制定财政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修订了机关工作规则,对决策程序、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行政监督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开展权力搜索工作,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规范制约财政权力运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直部门和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修订完善了《宁县惠农资金财政补贴发放管理暂行办法》、《宁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宁县财政内部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宁县家电下乡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印发了《宁县行政事业单位现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制度规定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编制了《宁县财政管理文件制度汇编》,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及扶贫资金报账等程序。从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管理、支出报账及国有资产是否登记入账等方面,严格审查,层层把关。三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对内设机构职能重新进行了设臵,明确各股室的主要工作职责,并细化至每一项工作内容和每一个资金项目,实现内部分工明确、上下职能一致,为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 障。按照“保证上下沟通顺畅、综合性项目协调高效、全局性工作有机配合”的要求,建立起工作联动机制,各项工作既有牵头抓总单位,又有配合负责股室,建立起了高效、规范完备、衔接紧密、运转有序的协作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为财政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人。人是财政管理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财政管理的第一资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法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作为推进财政法治建设、精细管理的首要工作来抓。结合开展“环境建设年”、“强党性、比贡献、争标兵”、“政策落实年”等主题活动,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着力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努力打造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坚持做到“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提升财政领导班子法治水平。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以理论中心组学习为载体,定期组织学习,通过强化领导学法,提升了财政队伍的法治水平。二是着力提升执法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为财政改革提供人才保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三是着力推行工作、队伍建设标准化。全面推行财政干部“四不四到”服务承诺 制度,建立健全财政工作绩效考评和工作人员目标考核等办法,双向确定股室工作目标,把责任量化到股室、考核到岗位,让每个人都想干事。按照“人员结构合理、学历学识教育重视、业务培训开展有效、思想作风过硬“的要求,对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实行竞争上岗,鼓励和积极组织参加学历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推进队伍建设标准化。

(三)加强学习培训,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切实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和提高依法管理、服务水平。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广大财政干部深入广泛学习宣传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人人做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模范;做“八荣八耻”的表率。一是结合财政改革与发展和财政部门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款》、《行政复议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各项重大财政政策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并对学习情况进行考试、考核,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察、考核,真正把依法行政抓好抓实。二是坚持完善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定期组织财政干部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培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并把 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三是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向社会宣传财政法律知识和财政惠民政策,围绕财政各项惠民工程,进一步宣传各项重大财政政策,推动财政预算和信息公开,增加社会公众对财政政策和财政预算信息的了解,树立财政部门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影响,推动公共财政建设,进一步增加社会公众对财政法律法规的认识度和认同度。四是每年职工要记学法笔记一本,撰写学法心得体会二篇。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广大财政干部法治理念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以新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认识自己,坚持依法办事、秉公办事,使财政工作更好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四)依靠科技,提高效率,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搭建平台。加大硬件建设投入,购臵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现代化财政管理设备。建立了财政拨款、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管理、会计集中核算账务管理、扶贫资金县级报账、惠农信息电子档案、农民补贴网支付、农村税改监控、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等8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及相关信息数据库,为提高财政科学精细化管理效率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

二、围绕“两条主线”,足征慎支,依法理财

始终围绕“增收”与“节支”这两条主线,坚持“先有财力、后定支出,先有调研、后拨资金,先监督审核、后报账支付”的原则,精在事前,细在事中,严在事后,全程监管,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效益。

(一)抓主保重,严征细管,确保应收尽收。一是部门协作,工商税收稳定增长。县政府按季度召开财政收入分析会议,寻找差距,分析原因,部署征管。税务部门严格重点税源监控和税务登记,加强税源精细化对比分析,实行查账征收和定期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稽查,及时清缴欠税。财政、发改等项目主管单位及各乡镇严格执行《宁县建筑业税收管理办法》,通力配合地税部门征收基建营业税,所有工程项目开工前预缴50%的税款,竣工验收前缴清全部税款。二是规范收缴,非税收入足额入库。罚没收入,由执罚单位开具缴款通知,非税局填开罚没票据,委托银行代理收款,直接缴入非税收入专户。行政事业收费,实行以票管费,源头控管,不漏项目,不变标准。特别对抗震救灾捐款、义教工程捐款、助农增收捐款、单位存款利息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土地出让金征管,由国土部门负责征收并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收支核算监管。

(二)抓细求严,量入为出,力争节支消赤。一是依法编制预算。坚持“量入为出、量财为用、统筹兼顾、收支平衡、为民用财”的原则,在全面分析税源增减变动的前提下,以实有税源为基础,做实收入预算。再按“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专项”的次序做细支出预算。二是严肃执行预算。严格按照县人代会批准的法定预算,妥善调度资金,及时拨付经常性支出,按进度拨付专项支出,提高预算的均衡性和时效性。注重预算执行分析,定期向人大、政协汇报预算执行情况。建立偿债准备基金,努力消赤减债。2003年以来消化赤字5054万元,消化打包债务331万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3307万元。三是严格供给标准。县上逐年修订完善经费供给管理办法,解决支出“越位”和“缺位”问题。人员经费坚持依据“编制、工资基金、人员信息数据”三对口原则,定员定额,零基核定;公用经费坚持低标准供给,包死基数,超支不补;业务经费从紧安排;会议费只负担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车辆燃修费按5000元/辆年的标准,只负担县级单位;单位运转经费不足部分自筹解决;专项经费一事一议,对确需追加的特殊经费,由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根据财力情况和政策依据审核把关,统一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商定。

三、重点突出,以“三项改革”、“四项管理”为主,全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2004年以来,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发展经济、壮大财力为基础,以服务大局、严格监管为主线,全面落实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严格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切实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以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加强支农惠农资金管理;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加强乡镇财政工作管理为主线。以公平分配、改善民生为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努力促进重大改革实现新突破,为加快推进富民强县提供有力财政保障。

﹙一﹚、管好资产,严防流失。认真做好资产年检,理清全县行政事业单位4.24亿元的资产家底。严把资产入口、调剂、出口三个关口,依法公开处臵国有资产,处臵收益上缴国库。查处资产流失案件3起,追缴处臵收入8万元。前臵审批,强化监管,主动介入,积极服务,杜绝了新购资产不入账的问题。

﹙二﹚、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资金效益。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法》宣传和实施力度,完善程序,扩大规模,拓展领域和范围,做到应采尽采。重点向民生保障、农用物资、应急救灾、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校园安保等重点领域拓展,稳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化、规范化。以精细化管理入手,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制度,规范政府采购工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据初步统计,全县实现政府 采购资金1450万元,节约资金248万元,节约率15.7%,共组织货物类采购项目320个。

﹙三﹚.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做好专项资金监管工作。核算中心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法》进行规范化核算,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报账等程序。对专项资金核算中心采取“专户、专帐、专人”方式,独立核算和监管。单位在首次报账支付专项经费时,须提供项目资金文件、资金管理规定等相关资料备案,依据项目进度予以审查支付。会计核算中心对报账条据坚持“六审”,截至2011年6月底共办理支出30300万元,其中专项资金7300万元。从经费上确保了预算单位的正常运转。专项资金支出要求核算单位严格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严禁资金被挪用、挤占,截至6月底共拒付各种与支出性质不符等违规开支67笔,金额48万元,规范了预算单位支出行为,强化了专项资金监管,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加强财政监督,认真做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今年按照省市清理“小金库”工作的要求,局财监办以彻底清理“小金库”为工作目标,扎实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治理复查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共复查出有“小金库”问题的单位14户,资金82.63万元,已全部收缴国库,收回“小金库”自查报告375份,书面承诺书375份。﹙五﹚、强化预算管理,促进预算管理精细化。以《预算法》和《宁县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供给管理办法》为依据,严控预算单位人、车、会支出,建立重点项目资金跟踪问效机制,监督财政专项资金有效使用,进一步堵塞了有限财政资金跑、冒、漏,保征了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推进,推进了财政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以会计核算中心为依托,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

(六)加强支农惠农资金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结合乡村发展现状,突出区域特色,整合支农资金630.8万元。2009年全面推行“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乡财政所与代发信用社相互配合,以村为单位,公示发放时间,组织群众凭户口本、身份证、惠农存折集中支取资金。至目前,全县共发放《明白册》115021户,存折认定115021户,转发资金6022万元,均占任务100%;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发放管理办法。

(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一是农村“两保”资金“一折统”发放。县民政局确定供养对象,财政局审核后联合下达指标,资金直接汇入乡镇财政所村级资金专户,乡镇财政所实行“一折统”发放。二是抗震救灾资金特事特办。乡镇和县民政局负责核定受灾对象并张榜公示,资金按项目管理办法监管。乡镇财政所依据乡民政办提供的补贴花名表,在7日内直接划转到受灾户存折上。救灾捐款直缴财政抗震救灾资金专户,再由专户上解国库,县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救灾。三是社会保险基金即时拨付。县社保中心依据补贴范围、标准、补贴金额提出用款计划,附花名表,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查签字后,送财政局审核并及时将资金拨付支出。四是再就业资金“一事一议”。县人事局依据上级下达资金的性质用途提出用款计划,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查签字后,送县财政审支,实行“一事一批一支付”的管理模式,将资金直接拨入会计核算中心再就业资金支出账户,按会计集中核算办法进行账务核算。五是新农合基金直达医疗机构。采取“银行管钱、财政管账、合管管事”的运作办法。乡镇合管办、财政所按照“一户一票、票款同行”的原则,当场出具缴费凭证,收缴的基金及时上解乡镇财政所开设的新农合医疗基金专户,各乡镇财政所每月25日前将资金全部上解县财政专户,县财政、合管局定期对参合资金的收缴进行签证。新农合作基金支出实行财政专户直接拨 付制,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再由县合管局对各乡合管办提供资料进行审批后,报财政局审支,财政局填写费用汇总结算审批单,并及时将审批后的资金直接拨各医疗机构,保证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八)加强乡镇财政工作管理。一是明确职能定位,为了推进财政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管理,促进乡镇财政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充分发挥其在惠农政策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乡镇债务化解,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等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让基层财政服务农村工作。二是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1994年开始对乡镇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至今执行了五轮县乡财政体制方案,基本原则是“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收全留、欠收自补、一定三年”。加大支持力度,按照“财力下移、缺口上移”的要求,农业税收政策调整后,农业税减收部分县对乡全额补助,乡镇政策性增资,县财政全额负担。凡是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县财政按相关规定倾斜下达各乡镇。规范收支管理,在坚持 “五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乡财县管”。乡镇级收入全额缴入县国库,县财政按月拨付乡镇财政,年终结算。县财政下达专项指标的同时,一并拨付资金,专款专用。推行目标管理,年初县政府分解下达各乡镇收入目标任务,将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与 考核奖惩挂钩,乡镇财政连续六年实现了收支结余。三是推行村级支出乡级报账制。按照“村账乡管”及村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从2006年起,对村级所有财政性资金支出全部实行乡级报账制。由财政所代理村级财务会计,进行核算监管。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由县财政按计划拨付乡镇财政所“村级资金”专户,封闭运行

﹙九﹚、严管银行账户,规范资金管理。根据《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的通知》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的通知》精神,在去年清理撤销银行账户45个的基础上,对今年全县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全县共清理财政专户127个,撤销一年内或多年内未发生业务的财政专户12个。严格贯彻落实财政部文件规定,规范账户开立、运行、注销等程序,从严审核开设条件,坚决杜绝私设乱开账户行为,建立和落实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和账户年检制度。今年新审批开立账户2个。同时,强化财政内部监督,确保各业务股室及各所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各类财政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户管理,将各类财政资金专户统一归口县国库管理,逐步实现财政资金“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统一调度、防范风险”,确保财政干部安全,财政资金安全。

﹙十﹚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建立财政动态分类管理 项目库,凡上级下达的建设资金,5日内到账。县级配套项目资金,县委、县政府决定后及时拨付。认真核验自筹资金到位情况,确认到位60%以上并存入财政局基建专户的,出具验资证明,全面审查立项批文、设计文件、委托书等资料的完整性,严格审查招标文件、变更签证单等资料的真实合法性,全面准确分析支出票据、费用开支、建设成本、投资完成及资金结余情况,对重点项目资金和物资进行全程监管。2004年以来,累计编制预决算项目439个,资金总量2.2亿元,审减资金672万元。

近年来,通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执法人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借鉴兄弟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学习,进一步强化措施,依法行政,精细管理,科学理财,努力推动全县财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县级财政收入质量的分析 篇5

一、从年初收入预算与当年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对比

某县级市的财政总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6年末财政总收入完成2.44亿元, 2007年初编制收入预算时猛增到5亿元, 年初的收入预算比上年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数的2倍还多。这主要是由于2006年铝锭市场价格较高, 引进的铝加工企业相继投产。2007年财政预算收入由上年的2.4亿元上调到5亿元, 这种财政收入突飞猛进增收, 与某县级市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当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基本一致, 且当年的财政实际总收入超出预算26.74%。但是, 从当时国内整体经济情况来看, 2007年全国通胀水平高, 财政收入的超额完成基本得益于此。且因2007年的财政实际总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59.83%, 面对2008年的整体经济下行, 财政收入预算并没有根据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相应地减少, 反而在2007年的预算基础上增加了20%的预算。

在2008年初制定收入计划时, 上级部门虽然考虑了县级财政部门的实际情况, 但由于各方因素决定, 仍实行的是增量预算, 以上年实际完成的财政收入为基数, 要求增长5%~20%不等。这种制定计划的办法存在问题是:市场经济下经济的发展总是遵循复苏→繁荣→衰退, 这个循环模式不断地循环出现, 经济也就呈现出螺旋式的增长。但财政收入预算并未遵循此规律进行调整, 依然延续的是增量预算。这样预算收入与实际经济情况脱节, 致使与财政收入有关的部门在下年的工作中增收压力过大, 且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1.由于这种预算方式不能与经济运行保持一致, 导致了在经济较上一年度下滑时, 财政的增收需求与经济发展不符, 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年末考核时不仅涉及到县级财政部门, 更涉及到对县政府的考核, 致使县级财政部门在年末要考虑当年收入的完成, 又要为完成下一年度的任务而留有余地。势必会出现收入不及时入库, 或收入不足时虚增财政收入等现象。

二、从税收收入及非税收入对比分析

2013年财政总收入完成68363万元, 各项税收收入完成57658万元, 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4.34%。非税收入完成10705万元, 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15.66%。2006年至2013年每年税收收入占财政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依次为:93.96%、95.4%、95%、92.93%、88.08%、87.34%、82.52%、84.34%, 非税收入所占比重依次为:6.04%、4.6%、5%、7.07%、11.92%、12.66%、17.48%、15.66%。税收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非税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长。自2008年起, 由于整体的经济调整, 税收收入下滑速度与经济运行速度同步, 但为完成当年的财政收入预算, 加大了非税收收入的征收力度。因此, 非税收收入逐年增加, 且呈高增长比例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财政部门在收入压力重的情况下, 一方面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 另一方面部分非税收入项目近两年纳入财政预算所致, 二是国有企业改制产生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随着非税收入项目的减少及管理进一步规范, 非税收入基本上已无增收潜力。

三、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比重对比分析

2006至2013年的税收收入完成数分别为:22914万元、60454万元、57060万元、46530万元、53130万元、55642万元、49555万元、57658万元。

1.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基本在60%。增值税收入波动中, 2009年起, 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以抵扣, 及2012年起试点的“营改增”影响, 这两个年度的增值税较上一年度大幅度下滑, 与财政政策直接相关, 中央财政政策无重大变革的情况下, 增值税稳步增长或略有回落, 基本与当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

从一般的理解应该是“营改增”后, 增值税有所上升, 这里不仅没有上升, 反而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营改增”结构性减税导致的增值税收入降低。

原营业税缴纳企业:购进材料 (含增值税专用发票) →不可抵扣增值税→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 (营业税, 不可抵扣) 。因“营改增”后, 企业增值税税率依然采用的是原营业税税率, 税率未变动的情况下, 原小规模纳税人变更为一般纳税人, 拥有了抵扣权限, 那么征税过程变为:购进材料 (增值税专用发票) →进项税可抵扣→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 (增值税专用发票, 可抵扣进项税) 税率不变, 结构由原先的营业税调整为增值税后, 企业拥有了增值税抵扣权限, 必然会对销售的增值税进行抵扣, 从而降低了销项税。与营业税不可抵扣区别就在于, 税前抵扣。

2.营业税的逐年上升, 与本地一般纳税人企业增多有关, 由于企业的税前允许列支, 导致的我市服务性行业原不开票的隐形收入浮现, 呈逐年递增趋势。

从一般的理解应该是“营改增”后, 营业税有所下降, 这里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上升。主要是由于“营改增”后, 营业税未降低, 反而增加的趋势中, 因营改增这一结构性的改变, 导致原小规模纳税人变更为一般纳税人, 在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原小规模纳税人所取得的非规范性票据, 需要进行所得税纳税调增, 进而影响到小规模纳税人需要给一般纳税企业开具规范的发票, 导致营业税不减反增。

3.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与企业经营情况, 和当年经济情况呈正相关, 基本如实反映了当年本地企业的经营情况。

4.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附加税费与营业税、增值税的征收度正相关。

5.房产税, 我国现行的房产税基本围绕在企业持有的经营性房屋、对外出租的房屋且受整体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 波动方式不规律。

6.土地使用税主要受中央财政政策影响, 2007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实施, 征收范围扩大到了外商投资企业, 我市的土地使用税在2008年实际征收额大幅度上扬, 且逐年基本保持稳定。

四、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政收入分析

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人员, 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等 (不包括优抚人员及村干部) 。从下表可以看出, 财政供养人员从2006年以来逐年上升, 在2013年有小幅的下降, 这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相吻合。人均财政收入在2013年时达到最高, 然而, 某县级市2013年仅个人部分支出达到54000万元, 人均支出3.7万元, 比上年增长20.2%, 县级财政收入还仅仅停留在吃饭财政的基础上, 可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很少。

五、分部门收入对比分析

在税收收入中, 国税部门收入比重大, 某县级市2013年国税部门完成数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55.9%, 而留县级的财力仅有13.75%, 地税部门完成数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28.5%, 留县级财力的比重占45%左右, 留县级可用的财力较少;非税收入中的大部分属于专项列收列支项目, 如:城市维护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费附加、排污费、水资源费等亦不能作为财力调剂使用。

六、县级财政自给能力下降

2013年某县级市财政总支出达到17.8亿元, 财政总收入完成68363万元,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29961万元,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7930万元。本级财政自给能力系数0.18, 2006-2013年的财政自给能力系数分别为:0.19、0.36、0.29、0.23、0.20、0.21、0.21、0.18, 在这八年的数据中, 2007年自给能力最高, 2013年自给能力最低。2013年总财力的增长创历史新高, 但县级的可用财力不多, 自给能力不足, 仅仅只能保障基本的个人部分支出,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还比较弱。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 不难看出县级财政收入总量不足, 收入结构不合理, 可用财力不多, 人均财政收入较低, 县级财政收入仅够解决“吃饭”问题。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每年的专项资金拿出30%的资金改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增强地方可用财力, 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应优化预算体系。使预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而非简单的基数加增长比例的办法, 为县级如实反映财政收入提供科学支持和法定依据, 且能与实体经济相适应。

3.加大财源建设力度, 靠增收来改善收支矛盾。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相应的配套企业和其它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解决本地就业的同时, 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 以扩大本市税源, 为未来增收打好坚实的基础。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扩充财源, 改变财源单一的现状。防止大企业一“咳嗽”, 县级财政收入就“感冒”问题, 增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

4.建立诚信纳税体制, 倡导企业依法纳税。对纳税企业按规模分大、中、小三个类别, 分别进行抽样审计, 发现的审计问题, 直接报财政部门备案, 由财政部门牵头, 税务部门负责整顿征缴, 增强纳税企业的诚信纳税意识。实行奖罚分明的办法, 对于诚信纳税企业, 年纳税规模在百万元、千万元、亿元的企业按不同的档次划分, 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对于不诚信纳税的, 除处以罚款外, 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企业三年, 三年内政府可以随时通过外包审计, 对连续出现不诚信纳税的, 可以将诚信度下发至银行等金融公司, 限制企业贷款和法人个人贷款。降低非税收收入占比, 提高税收收入比重, 鼓励企业向诚信纳税靠拢。

5.引进或鼓励本地农业种植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给农民发放土地证, 同时引进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种植企业。比如, 山西省永济市是小城市, 年轻人大部分外出, 可利用整合的土地较多, 可以以村或镇为单位引进大型的农业种植企业, 鼓励规模化经营, 同时鼓励与本地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强合作, 呈产业链的模式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除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收购增值税抵扣环节, 同时也可以为永济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提供稳定的原料品质, 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鼓励民间信贷公司成立、有资质的金融公司入驻本地, 鼓励金融企业、银行为规模化农产品种植提供免息贷款, 也为永济市的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6.减少县级配套资金。要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比例, 给地方整合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摘要:自分税制改革以来, 县级财政经历20年的发展历程, 县级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文章以某县级市2006年至2013年数据为例, 从收入结构、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政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为提高县级财政收入质量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县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质量

注释

财政部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篇6

此次检查围绕财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重点, 着力促进资本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 对金融、通信、航空等重点领域的大型中央企业、部分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了联合联动检查。此次检查紧密结合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将有关单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控制三公经费等作为检查重点, 取得了显著成效。

检查表明, 多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程度逐年提高, 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健全, 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不断提升, 较好发挥了审计鉴证作用。但检查也发现, 仍有部分企业存在未有效实施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健全、财税政策执行不到位甚至私设“小金库”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问题。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 财政部门依法进行了处理处罚, 责成被查单位调整账务、补缴税款、上缴财政资金、整改落实, 并采取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移送有关部门处理等方式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 财政部门坚持寓服务于监督的理念, 通过约谈、通报、下发管理建议书等多种形式, 督促被查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质量财政建设 篇7

2014年泗门镇财政总收入8.04亿元, 比2011年的5.73亿元, 增长40.31%, 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由2011年的2.51亿元, 增长到3.67亿元, 增长了46.22%;2011~2014年财政本级收入11.66亿元;2011~2014年财政可用收入24.93亿元;2011~2014年“三农”支出达22.41亿元, 占四年财政可用收入的89.89%, 为本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和矛盾

(一) 事权与财权不对称

伴随着“扩权强镇”战略, 乡镇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大部分乡镇经济实现和摆脱了“保开门”的局面, 部分乡镇的可用资金甚至以超过了中西部地区一个县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成为“富裕型”镇乡。泗门镇2010年乡镇金库的建立, 乡镇收入体制由2009年的市级地方超收100%留成 (余姚市级80%, 上缴宁波20%不返) , 并上解超收分成中30%的转移支付, 变成按2009年地方级收入实绩为基数, 超收全额分成 (包括宁波20%部分) 。出让金收入比2009年体制增加二项:偿债准备金按收益10%返回, 城镇廉租住房保障金按净收益10%返回。体制支出按2009年教育、民政、社保、卫生、计生及市级财政本级支出为基数, 新增部分由泗门承担。2014年泗门镇地方财政收入36640万元, 教育费附加1417万元, 按2009年前的体制测算可分成14709万元, 按现有体制分成31567万元, 增长114.61%。2014年教育、民政、社保、卫生、计生及市级财政本级下放支出为13143万元, 比2009年下放基数5297万元, 增长148.21%。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税收减少, 楼市地市低迷, 国家实施严格的土地政策影响, 乡镇除土地出让金外基本没有收入来源, 而土地出让金又不是经常性收入, 由于事权与财权的不配比, 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五水共治、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所造成的压力日益加大。

(二) 乡镇政府对财政职能定位模糊及财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乡镇财政处于我国五级财政体系最末端, 它区别于其他级别财政的最大特点是, 财政所既是乡镇一级财政的管理者, 又是乡镇政府财务的执行者, 财政与财务职能集于一身, 难以分清。从管理体制上看, 镇乡长既作为分管财政的主要领导, 又作为镇乡政府的法定代表人, 左手管财政, 右手管财务, “财政”与“财务”难以区分, 在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财政所更多表现为“财务”职能, 而“财政”职能被大大淡化, 由此带来镇乡财政管理粗放、财政预算刚性不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两张皮”等不规范现象。

乡镇政府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乡镇财政的职能仅是发钱、报账, 同时由于乡镇主要领导任期较短, 对财政知识和财政纪律了解不深, 对财政预算和会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致使乡镇财政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干部自身发展、晋升等基础关键环节缺少支持。

(三) 乡镇财政制度尚不完善

随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推进, 迫切要求乡镇从制度层面对财政管理工作加以规范。但部分乡镇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 制度不健全或不及时更新完善, 习惯于凭工作经验和约定俗成的规则来办事, 财政工作缺乏制度约束和规范。对已有制度执行不力, 管理有待强化。如预算管理制度执行尚欠规范, 预算编制粗放, 形同虚设, 执行随意性大, 长官意识干预预算执行比较普遍;又如基本建设管理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实际操作中缺少对工程预算、招投标、施工合同、变更联系单等关键环节的审核, 存在工程实际投资大大超概算的情况, 财政所在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上较为被动。

(四) 乡镇财政监督缺乏

乡镇财政监管工作基本上还是以合法、合规性为监督管理的目标, 而不是以提升效益、改进管理、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为落脚点, 往往只重视了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过程与形式, 而忽略了长效机制的创新, 对如何通过监督手段改进管理、完善制度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缺乏探索动力。

乡镇一般都将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放在首要考核环节, 普遍存在着重收入管理、轻支出管理的问题, 支出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会计核算和应付日常工作, 本应作为乡镇政府财政财务综合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被淡化, 难以做到对乡镇范围内各项财政资金使用实施监督, 没有较好地履行财政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等职能, 仅仅成为资金拨付的“中转站”。

二、解决乡镇财政目前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一) 完善财政体制, 扩大乡镇财力

财政学上事权财权匹配的基本原则是先确定事权再匹配财权, 即遵循“权随事走, 财由事定”的原则, 当事权下放后, 财权如果不下放, 势必导致乡镇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收到阻碍。事权和财权匹配后, 由乡镇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将更有效率, 出台各类民生扶持政策也更为科学, 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为目标, 根据市级财政与乡镇财政收入共享、增量倾斜、超收激励的原则, 降低收入基数, 提高乡镇财力占经常性收入比重, 进一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 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实现市、镇两级政府收益最大化。乡镇应加大招商力度, 会同税务部门积极开辟税源, 加强政府所拥有的房屋、土地资产的管理, 出台《国有资源 (资产) 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 强化征管, 保证财政收入的应收尽收。

(二) 深化预算制度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1.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强化预算约束性。

按“综合平衡、科学安排;从严从紧、公开透明;规范执行、厉行节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编细编、注重绩效”原则编制预算, 注重对预算部门的政策辅导, 使预算部门及时了解财政政策变化相关知识, 出台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财务管理规定, 完善因公出国、公务用车制度, 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长效机制。严格管理四大块的支出:一是要加强对包干经费的管理, 做到与上年基数只减不增, 结余归零;二是各线专项支出要严格控制, 不突破上年基数, 该减的减, 该压缩的压缩, 以不影响正常工作为原则;三是各项建设按轻重缓急落实具体计划, 根据财政的收入状况, 对一些建设项目不能注重形象, 要注重实质, 既要符合事业发展的需要, 又要做到量力而行;四是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规范市场秩序, 维护市场统一,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严格按规范财政支出优惠政策给予补助。

2. 树立法制观念, 积极推行阳光财政。

新《预算法》条款多处体现控制政府权限, 规范预算管理的内容, 各级政府不仅是管理主体, 同时也是被监督的对象, 因此要大力推进乡镇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 并且要明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具体内容, 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 完善财政制度建设, 提高综合绩效管理

1. 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 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乡镇政府财务管理部门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 从制度到人员, 在乡镇政府内部建立全方位覆盖的绩效评估机制, 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同时, 要根据资金使用的不同方向以及效果进行绩效指标的确定, 实现对绩效管理的分层与分类[3]。另外, 严格规范绩效考评流程, 确立明确的考核标准, 提高考核全过程科学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加强合作, 根据人大、政协以及相关的专业财政审计部门,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运行管理机制与联合评审机制, 促进绩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 积极推进乡镇财政规范化建设, 不断加强乡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

规范化建设是推进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制定乡镇规范化考核办法, 结合乡镇体制改革, 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 清理财政往来款, 归并撤销资金性质相似的财政专户, 开展国库集中支付, 充分利用统发工资系统、固定资产软件、财政供养人员软件、小蜜蜂财务软件、部门报表软件来规范国库资金管理, 使乡镇财政资金在分配管理上更加透明、公开、规范, 努力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规范财政债务管理, 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随着小城市建设、卫星由镇到城的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尽管泗门在各乡镇中财力相对较强, 但要实现政府各项指标, 凭现有财力远远不够, 产生一定的债务不可避免。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负债的关系, 要通过旧城拆迁、城区内企业搬迁、建成区范围内土地征用储备, 预测本级政府可偿债资产, 防范财政债务风险。

(五) 协调部门关系, 积极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财政工作有时是一项做难人的工作, 为了确保政府工作的顺利实施, 要充分发挥财政的监督协调作用, 积极处理好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要管好干好每一件事, 光靠财政是不够的, 要大家来共同努力, 这就要其他部门对财政的工作给予配合、支持, 理解对财政工作规范性、严肃性的要求。

(六) 加强队伍建设, 明确各自职责任务

在提高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业务水平的同时, 要落实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 充分调动财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就是对干部既要管好又要用好, 使工作中有一个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新时期以来, 乡镇财政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新的问题,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作为财政工作人员, 我们应该贯彻党和国家的领导, 本着为民服务的精神, 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 建设一支能适应财政工作的高素质人员队伍, 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

摘要: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 其职能也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而转变。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社会各项事业的需求在不断提高, 使乡镇财政负担的工作责任更重, 任务更加艰巨, 如何克服财政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 是摆在当前乡镇做好各项工作的新课题。

关键词:乡镇财政,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邹国华.浅谈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10) .

[2]阮成敏.顺应形势转变职能, 不断开创乡镇财政工作新局面[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4) .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财政监督检查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会计信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整体质量也受到了国家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比如说资产负债不实、报表弄虚作假、乱列成本费用以及偷税漏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会引发其他经济问题。归纳起来, 会计信息失真能够造成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微观决策的失误

由于会计信息承担着向社会各界传递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职责, 所以, 一旦会计信息出现了失真的情况, 那么就会导致社会各界接收到的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准确, 从而导致对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 这些信息资料失真, 就会直接导致国家相关部门在对短期经济发展进行计划的时候, 缺乏有力的会计依据, 同时,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 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措施。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结果。

2. 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 滋生腐败

无论会计失真的出现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造成的, 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实际存在的, 例如: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使其可以浑水摸鱼, 收入不报, 截留利润, 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利益, 甚至还会出现伪造凭证、偷税漏税的情况, 这些贪污、腐败行为的存在都是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引起的。所以,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需要引起国家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3. 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就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来看, 大多来自于人为操纵, 对会计利润和经营成果进行夸大, 掩盖企业矛盾, 久而久之, 就到导致企业资不抵债, 濒临破产。一旦企业破产, 那么与企业发展与直接经济关系的工作人员就会面临失业问题, 破产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失业人群也会逐渐扩大, 不仅给增加了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就业压力, 而且还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其不仅关系了会计工作本身的发展, 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归纳起来, 加强会计信息质量,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 直接关系着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同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财务管理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信息, 将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效提高, 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高级管理人员行为的有效监督以及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所以,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 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2.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提升, 还恶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的“关口”, 一切财政支出和收入都要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出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 不仅能够避免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而且还能够对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财政监督检查

目前, 会计信息失真是国家财政部门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 其不仅直接影响了经济管理服务功能, 而且对社会秩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是各项财务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也是提高会计信息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 才能够使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是开展一切会计工作主体, 所以, 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是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聘用, 要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为依据, 严格要求只有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才能够从事会计工作, 以此把好会计人员的“进门关”。其次, 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不断规范与完善, 对于违背职业道德的人员, 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以此来进一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最后, 要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结合当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 引导其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 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从而更好的胜任自身的工作岗位,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会计信息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四、结语

质量财政建设 篇9

一、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概述

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为满足其职能的需要而通过一定形式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所谓的财政收入质量是指财政收入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以及财政职能在组织收入中实现的程度。主要从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同时兼顾财政职能实现的程度。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问题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其一, 财政收入的质量是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合法性收入下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其二, 财政收入的取得方式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如果实要合理采摘, 不能以折断树枝或砍树的方式摘果子。其三, 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执法行为具有导向效应。政府行为对私人具有导向效应。

地方财政收入的质量高低主要看其收入规模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收入结构是否合理、其资金是否是真正可用的政府财力。也就是说, 没有一定数量的财政收入, 也就无从谈财政收入的质量;在财政收入数量一定的条件下, 如果财政收入的结构不合理, 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质量;而财政收入是否真实地代表有使用价值的社会产品并是否真正成为政府的可用财力, 这是财政收入质量的直接体现。

二、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一)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考核的合法性指标

所谓的地方财政收入合法性是指在地方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是否执行了相关的税法, 税收征管法、行政法规和行政处罚法规等。以征税为例就是有无“收过头税”、“有税下征”、“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应减不减”等违法的情况。考核方式通常采取抽样方式检查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办法措施条例等的执行情况。一般有执法准确率、执法执行质量等。

(二)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考核的合理性指标

所谓的地方财政收入合理性是指在地方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各项指标是否在合理的区间内。具体包括规模分析指标、构成分析指标、趋势分析指标和效果分析指标等包括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总量) 、构成分析 (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主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例等) 、趋势分析 (如税收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等) 、效果分析 (如税收收入产业比率、税收收入行业比率等) 等指标。如A、B两市2012税收收入分别为80亿元和56亿元, 财政收入分别为100亿元和80亿元;A、B两市2013年税收收入分别为104亿元和61.6亿元, 财政收入分别为125亿元和100亿元。从总量来看2013年较比2012年A、B两市税收收入增长率分别为30%和10%, 财政收入增长率都是25%, A市税收收入增长超过B市质量指标优于B市, 而B市2013年非税收收入对财政贡献大, 说明财政收入质量不佳。

(三)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考核的真实性指标

所谓的地方财政收入真实性是指在地方组织财政收入过程中各项指标是否真实可靠, 有无虚构、虚假入库、空转”和“买税”等情况。财政收入的信息质量主要是考察财政收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财政收入直观地表现为一定数量货币收入的数据信息, 而这些数据信息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必须保证财政收入数据是不存在虚假现象, 这种虚假又可以分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和虚减。

三、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 地方财政存在着收入规模“虚涨”的问题

所谓的收入规模“虚涨”是指财政总收入增幅高, 可用财力增幅低, 财政收入高增长与拖欠干部职工工资问题同时并存,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地方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失调。成地方财政收人规模虚涨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的原因, 包括地方财源建设枯竭, 发展的自然基础差, 制约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主观上的原因, 包热括列收列支收入项目增多、数量大, 行政干预, 争排名、争虚荣以及收入“空转”等。

(二) 税收“流失”问题依然突出

虽然近些年执法力度加强, 收入“流失”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但相比较而言, 问题依然突出。具体包括:一是由于征管工作不到位, 造成财政收入流失。如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在全省乃至全国约有80%的县市征收不到位。二是征管人员素质不高, 有税却难以收缴入库。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依法征收, 突出表现在中央“两税” (消费税、增值税) , 地方完成上级收入任务, 能得到税收返还基数后, 便责令税务部门罢手不收。四是随意越权减免税收。

(三) 财政收入构成不尽合理

在较为合理的地方财政收入中, 地方固定收入应占总收入的较大比重, 才能保证地方正常的预算支出。在部分地方的财政收入构成中, 列收列支收入与地方工商税收收入并驾齐驱, 加上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 列收列支的收入比重, 几乎超过了地方工商税收入的比重。这种畸形的财政收入结构, 如果任其发展, 最终将会使地方财政逐步丧失引导和调节地方宏观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巩固。

(四) 个别地方存在着盗转税收、索要回扣的现象

盗转税收问题, 虽超收, 发展到奖励变回扣、回扣变索要。以回扣比例要挟地方政府, 最高的回扣率达60%, 致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类似情况, 在不少地方征收部门存在着。有的单位和个人存在着有税不收、无奖励政策不收、无回扣不收问题, 严重扰乱税收征管法的贯彻执行, 造成大量财政收入流失。

四、提高辽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建议

(一) 加大对财政收入质量的监管力度

由于追求增长的短期性行为大量存在, 地方政府存在着严重的收入质量监管在质量监督失控问题, 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 监督是首要问题, 应加大监督力度。具体包括:一是要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控和检查, 严格控制财政部门设立收入过渡户的数量, 加强过渡户缴库情况的检查。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和税务检查, 从违规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减免税审批, 查补税款等方面进行税务工作检查, 进一步核实税基, 强化税源监控, 狠抓税收征管, 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创新监督模式, 采用异地交叉、上下联动等方式开展财政收入质量检查, 提高检查成效。

(二) 加强征收监控, 规范征管行为

加强征收监控, 规范执法行为对于提高财政收入质量非常重要。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彻底改革现行的以税收专管员管户征收为主要的征管方式为纳税申报征收。在发达国家, 税收征纳均以纳税人申报缴税为主要征收形式, 辅之以严格的稽查惩处措施, 形成系统的申报、缴纳、稽查、征处体系, 改少、管人治为依法治税、依法征纳、依法管理。这样, 才能根治税收征管中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全面提高税收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手段, 努力提高现有财税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 提高工作、服务质量, 坚决堵塞因财税干部队伍素质因素而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流失的漏洞。

(三) 规范收费制度, 把非税收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政府性收费是满足政府职能需要的一种筹资方式, 但不能简单地把弥补地方财力不足作为政府收费的依据。为了使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更为合理, 必须规范税与费的关系, 把非税收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清理地方收费项目,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凭借政府权力、行政管理职能或社会管理职能收取的行政事业性费用和基金, 因为与税收性质基本相同, 可通过“费改税”来切断收费与部门利益的联系, 如开征燃油税、教育税、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等;对必须保留的收费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 如实行目录管理、收费公示制度、统一票据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等。

(四) 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 依法追纠责任

对国家财政收入管理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要加大打击力度。打击不力, 是税收征管中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犯罪分子胆大妄为的诱因之一:现行的国家税收法律法令、法规, 其内容较为完善, 问题在于如何严格执法、严肃执法对违反国家税收法规、触犯刑津的行为, 要做到定期专项打击与长期严格执法、违法必究相结合, 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不姑息、不保护、不手软, 要真正做到执法必严、打击有力、预警有效。这样, 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把规范管理、依法管理与严厉打击有力结合起来, 加强地方财政收入管理, 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 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摘要:财政收入是指政府履行其职能, 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财政职能的发挥和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实施, 并影响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 如何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就已成为当前摆脱地方财政困境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辽宁,财政收入质量,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弯海川.地方财政收入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235-240.

[2]邴志刚.辽宁财政统计资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340-345.

上一篇:国际法角度分析下一篇:施工预算与成本控制